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23 01:3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育是各育的基础和中介,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生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来人才的质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课本,按“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这个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培养,从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人格心理辅导三个方面安排内容。通过故事和事例让学生感受学习,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结合本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来人才的质量。

各部分教育教学重点如下:

自我意识方面: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重点放在小学生自我社会角色认知和借助他人进行自我评价,以及良好自我体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这一社会角色,受到老师或家长表扬和批评时,知道原因何在,学会自我分析,使自身言行向好的方向发展,有较强的自我体验,善于发现自身优点,树立自尊和自信意识。

智力方面: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智力训练重点放在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培养方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观察及观察的意义,引起他们对训练观察力活动的重视。教学生会使用常用的观察方法了解注意及注意的作用,重视自身注意力的提高。

情感方面:认识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表现。体验积极情绪,保持心境

愉悦。认识并分析消极情绪(烦恼)产生的原因,并学会用简单方法驱除烦恼。抑制不合理需要,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意志方面:提高他们对意志的认识。由于年龄尚小,理解力相对较差,故借助于日常生活现象和故事进行。用外力或自己制订规矩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制力。借助于情境表演启发学生勇于战胜挫折和困难。

个性方面: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与大自然和谐和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学会谦让和合作。

学习方面:从最基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着手, 培养学习兴趣,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姿势,保证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交往方面:激发交往欲望,训练言语表达能力,为交往创造条件,懂得基本的交往礼仪。

四、教学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里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质量达成目标

二年级学生具有独有的特点:擅长于识别物体的特点、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能很快并很容易地掌握任何一个物体所固有特征的思维特点。二年级学生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语言表达特点,这是在心理课上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和培养科学、文明的用语习惯的积极因素。二年级学生一是易受同伴的影响,一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特点。

希望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友爱同学,热心帮助别人,不怕困难,努力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学进度表

第一学期

时间

内容

第二周

说说我自己

第四周

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六周

不开心的时候

第八周

彬彬有礼的好孩子

第十周

如果我是他(她)

第十二周

看谁记得快

第十四周

学会观察

第十六周

学会整理

第二学期

第二周

做开心的自己

第四周

朋友眼中的我

第六周

我有不同意见

第八周

发现别人的优点

第十周

我的学习习惯

第十二周

学会合作

第十四周

当我遇到陌生人

第2篇

这14人分别为潜江市竹根滩镇前明村小学和竹根滩镇中学学生,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9岁,年级最高的为初二、最低的才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只是希望学校按照国家规定收费,让适龄儿童都能读得起书。”5月22日,原告之一、13岁的前明村小学五年级女生张文芳说。张文芳全家4口人,父母都有残疾,家境十分贫困。今年2月初开学报名时,她家一时交不起钱,向学校要求只交教学用书的钱,学校不同意。拖到4月上旬,她不得不交了课本资料费67.82元和课辅资料费39.45元(共107.27元)。可直到起诉时,张文芳得到学校所发的全部教材和资料价格合计仅有50.58元。

14名学生状告市教育局和物价局的诉讼请求是:撤销潜江市教育局和物价局出台的一些不合理的中小学收费文件。

14名学生和家长的起诉理由是,按国家规定:“从2003年春季开始,教辅材料一律不准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然而,潜江市教育局发文,要求近20种教辅材料,由“各学校,园林分局,市直各单位”组织“学生征订”。同时,潜江市教育局和潜江市物价局把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而且语、数单元训练题等12种教辅资料是没有书号的非法出版物,并要求原告非买不可。

湖北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凡属‘选用选订’类的用书,一律由学校根据本地教学实际和学生经济承受能力选订,不得强行征订和搭配。”然而,潜江市教育局文件和潜江市物价局文件却把“选用选订”类的用书,当成“必修课教科用书”。如《健康教育》一书,省里规定本属“选用选订”的,学生却被要求非买不可。

同时,家长们还反映,按国家规定,“教材基准价按出版、发行等环节发生的行业平均成本和5%的成本利润率核定”的精神,“教辅资料不得盈利”。然而,潜江市的语、数、外、史、地、生、物、化等11种单元训练题和《科技新苗》定价并未做到“不得盈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14位原告都由自己的父母或祖父、祖母担任法定人。原告张芳、张涛的祖父———70岁的退休教师张家高说:教育局和物价局把学生当“摇钱树”,我支持孙子、孙女起诉。

潜江市实验小学老师、原市人大代表姚立法还向记者反映,潜江市教育局多项收费属于违规收费,例如把《课外作业》等近20种教辅材料统统列入教学用书目录和课本资料项目。全市学生被强行征订,仅此一项,每年收取经费500余万元。

潜江市教科所编的《科技新苗》,属于应整顿停办的书刊。但潜江市教育局却规定非买不可。以前是一人一年7.60元,现在是一人一年16元,广大师生怨声载道。2003年秋,教研室编印的《水乡明珠———潜江》一书,教育局规定从小学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人手一册,但不敢列入收费目录,而是规定由班主任收费,还教唆小学生撒谎,“如果上级检查就说是送的”,仅此项收费就达80余万元。

姚立法还说,潜江全市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报名时,“自然学具”、“美术学具”、“数学学具”等非买不可,人手一套,不交钱不准上学。村小学本来没有英语教师,但学生们年年都交英语课本的钱。学生们既没得到英语课本,更没有上英语课。

国家要求农村中小学推广黑白版教材,潜江全市不少乡镇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交的是彩色版课本的钱,得到的却是黑白版的书。

还有,潜江全市中小学生都交了“放影费”,但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看过电影。潜江市违反学生自愿原则,每学期都要交“防疫费”,初中三年级毕业生必须交8元体检费。最近初三学生参加体检交钱没有开票,开学初不少学校开票用的是“湖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收款专用凭据”,更多的学校在报名后不多时便把学生的票据全部收走了。

第3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社会测量法;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0-0749-05

同伴关系作为小学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社会性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以及适应学校和今后的社会生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伴接纳程度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1]。同样,教师是小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他人”,对促进小学生自我发展与个性的形成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良好的教师接纳能促进小学生学习,并减少问题行为,有利于良好思想品行的养成、健康情绪的培养、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促进其身心健康与个性的全面发展[2]。同时,学习作为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个体走向成熟,自立于社会的必由之路,能否胜利完成学业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显示,学习成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3]。以往大多研究都是孤立地探讨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实际上,这几个变量之间也有可能存在密切关系。此外,俞国良等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体而言,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不适应的学生会逐渐增多,小学五年级学生此方面的问题最多。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小学二年级学生最多,三年级最少,四年级又开始增多。在人际关系方面,二至五年级小学生问题逐渐增多,五年级最多,六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4]。因此,本研究探讨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这三个变量与小学二、四、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市三所小学二、四、五年级的2200名学生中抽取445名学生,其中二年级145名,四年级138名,五年级162名;男生223名,女生222名;平均年龄为9.7±2.1岁。

1.2 工具与方法

1.2.1同伴正向和反向提名测验 采用社会测量法中同伴等级评定表的方法来测量每个学生的同伴接纳程度。请被试按照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程度分别依序写出班里3个以内同学的名字,没有的可以不写,即将一个班级内每个儿童的姓名依次排列,紧挨着每个姓名是一个五点评定尺度(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儿童所得全部分数的平均值为其最后得分,然后再以班级为单位转换为标准分数Z。按同伴评定标准分数Z>1、-1≤Z≤1和Z

1.2.2教师接纳程度测验 采用社会测量法。分发给教师他所在班级学生的名单(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在每个学生姓名后附有一个五级评定尺度(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根据教师自己认为该学生在班级中受欢迎的程度来选择。根据平均数(M=3.55)与标准差(SD=0.81)将教师接纳水平划分为3组:Z>1为高接纳组,-1≤Z≤1为中等程度接纳组,Z

1.2.3学业成绩测验 以被试期中、期末两次大考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成绩(百分制)和平时的学习情况作为衡量学业成就的指标。以各班级为单位分别将各科成绩转换为标准分数,再予以加总处理。根据平均数(M=1.45)与标准差(SD=0.96)将学业成绩划分为3组:Z>1为高学业成绩组,-1≤Z≤1为中等学业成绩组,Z

1.2.4心理健康测验 选用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家长用卷)[6]为测量工具。共113个项目,分为9个维度(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问题),其中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属于内向问题,违纪行为、攻击属于外向问题。量表按0-2三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其行为问题越多。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5、0.809。

1.3 施测程序

学生测试采用集体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指导语,待他们完全理解要求后开始作答。教师、家长施测由主试统一指导语后,自行独立完成。教师、家长测试与学生测试在同一周内完成。

1.4 统计方法 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

2 结果

2.1男、女小学生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情况

小学男生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攻击性、多动、强迫性。小学女生评分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攻击性、抑郁、多动(见表1)。

2.2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和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之间呈负相关(r=-0.22、-0.26、-0.17,均P

对同伴接纳与小学男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男生同伴接纳与其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呈负相关(r=-0.21、-0.34、-0.19、-0.30,均P

对同伴接纳与小学女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女生的同伴接纳与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性问题呈负相关(r=-0.14、-0.24、-0.24、-0.26、-0.21、-0.14,P

2.3不同水平的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和学业成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不同同伴接纳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F=11.610, P

2.4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对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心理健康总因子分进行路径分析。由图1可知,教师接纳(β=-0.18,P

3 讨论

3.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攻击较多,男生常捉弄、欺负其他弱小儿童,女生则常用言语讥讽、挖苦其他儿童;自控能力差,小动作较多,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比较激动,紧张,易激惹,爱哭闹。有些男生还存在强迫观念与行为;有些女生则表现出对父母过分依赖,厌学,孤独,不合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处处以“我”为中心,但又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不能容忍其他的儿童的缺点和过失,不愿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因此不受同伴的喜欢,此时,这些小学生就觉得自尊受挫,欺负行为也随之增多。

3.2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往的研究都指出同伴接纳程度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联系。Shields等的研究发现,被拒绝的儿童比较其他儿童(受欢迎的、一般的、被忽视的、矛盾的)报告了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同时,被拒绝儿童也容易出现抑郁[7]。本研究发现,高中低三类同伴接纳水平的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低同伴接纳组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而中、高同伴接纳组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相关分析还发现,男女生同伴接纳与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存在负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8]。可能原因是在同伴的眼中,那些爱欺负人、不遵守纪律的儿童并不是好学生,而胆小、害羞、怯懦的儿童更不会受到同伴的喜欢。

本研究发现,教师接纳与儿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多动、违纪、攻击性等心理健康因子存在负相关,进一步做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教师接纳水平的儿童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王耘等研究发现,被教师忽视、师生关系紧张都会导致儿童学习不良,自暴自弃,以及攻击性、退缩和孤独感等一系列心理障碍[9],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小学生与教师关系是其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关系,那些受到老师关爱、照顾的儿童会努力表现得最好,这些学生的问题行为相对较少。而对于那些常常不被老师理睬或根本不喜欢的儿童,则违纪、欺负等问题行为也会增多。

俞国良等人的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缺乏社会能力,不被同伴接纳,存在侵犯、退缩等不良社会行为,且比一般儿童更孤独[10]。还有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比非学习不良儿童更具敌对性,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有自卑感,强迫意念和强迫行为[11]。本研究也发现,学业成绩与儿童心理健康某些因子呈负相关,进一步做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学业成绩水平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即学业成绩好的儿童心理问题要少于学习中等与学习困难的儿童。

3.3学业成绩、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对心理健康虽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学业成绩对教师接纳有显著的影响,而教师接纳又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学业成绩在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接纳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同时,学业成绩还影响了同伴接纳的水平。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学生评价自己与同学的重要指标,而且教师是小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关注、情绪反应与行为表现都会给他们造成影响,同伴更能为小学生提供安全基地与情感支持。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同伴尊重,因此问题行为就相对较少,自我感觉良好,心理健康水平也高。而调皮、爱捣乱、不爱学习的学生常被教师当作“差生”而冷落,在同伴中地位较低,常感到自卑和无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参考文献

[1]邹泓.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59.

[2]王晓辰,李清. 影响童年期同伴接纳的若干因素[J]. 教育评论,2006,5:36-38.

[3]俞国良.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 教育研究,2001,5:22-26.

[4]俞国良.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 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

[5]高翔,程利国. 改善小学生同伴接纳的干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8.

[6]徐韬园. 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刊):45-52.

[7]Shields A, Ryan RM, Cicchetti D.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Caregivers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 as Predictors of Maltreated Children's Rejection by Peers[J]. Dev Psychol, 2001, 37(3): 321-337.

[8]王耘,王晓华. 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与学生因素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18-23.

[9]程利国,高翔. 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35-42.

[10 ]俞国良,辛自强. 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0,32(1):59-64.

第4篇

首先,我做为一个体育老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我是教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体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小学体育新课标>>为指导,完成工作。教学中对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不仅仅要上好体育课,还要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其他人相处。也就是要学生要有社会顺应能力。学生在学校,他的班级就是他的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看似简朴,实际中要教育学生好多内容。比如说,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个性比较强,别人遇到一点就不能容忍。爱与别人发生矛盾。这是老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告诉学生,要能容忍别人。如果一点都不能容忍。我们都自己在家玩,会孤独的。

在教学中,我从队列开始,立正,稍息,向前看齐,跑步走,齐步走。原地踏步走。等等。体操一直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几乎每节课中都要把小学生广播体操复习一下,纠正错误。游戏是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活动了以下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巧过拦截区,迎面接力,我是带头人,等十几个游戏。

恶劣天气我还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小伤的简朴处理方法等。

现在的节气是大暑,这几天特别闷热。有一种压抑感,觉得喘不过气来。不动是一身汗,动更是一身汗。越是这样的天气越是想大海呀,经常想海边凉风,海水的适中,游泳的乐趣。也经常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分,在海边一呆就是一天,最多的时分,一天在海边呆七个多小时,天凉了才回家。

然而,现在不行了,我要早上五点多就到岗执行任务。直到下午二点多才能回家。两天下来,我感冒了,嗓子肿了,脑袋成天晕乎乎的。心想,以前从来没在夏天感冒过呀,今年是怎么了?不能在关键时分掉链子啊。只恨自己太不争气了,天这么热,没有一个人迟到。因为没有大阳伞,只能在太阳下工作,紫外线过过敏的小郭,这几天可受苦了,巡逻一天,到家直觉得皮肤哪都痒,她挠呀,越挠越痒,那难受劲呀,别提了。但是第二天照样来工作。

工作中,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事,一天中最早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女同事的丈夫们,每天妻子早上五点多上早班,妻子走后,他们在家做饭,到七点多给妻子送到执勤的地方,不会做饭的先生就四处跑,买妻子最爱吃的早餐。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是一位警官,在执行正常的搜查任务时,那个个妇女不让查,还打人骂人,但这个警官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是李大妈,看到我们值勤辛苦,给我们送来甜甜的西瓜。

第四个让我感动的是上第三班的同志们,他们是夜班,他们是我的同事,他们从来没上过夜班,第二天早上接班的时分,我看到他们个个晕乎乎的样子,有的还灰头挂脸的。显然他们已经特别疲劳。他们的工作地点没有可以喝的水,更不用说弄点水来洗脸了;没有手电,他们只能睁大他们那已经疲劳的双眼;他们工作在草地上,但他们没有驱蚊装备,他们只能重复地用手驱赶蚊子;他们这一班人多,(酒殇,新郎,文学青年,小王力勤等10人)但只有三把椅子,他们累了,只能轮换着坐一会;他们遇到了酒鬼,说不人性的话,把他们的工作指示牌扔了。不接受检查,扬长而去;他们离居民区近,说话也得小点声,不然会打扰本来就难以入睡的居民;以至他们去厕所都得跑出几百米远的地方;天亮时很多人饿了,只能忍着,看到有小卖部开门了,就赶快跑过去买点什么。,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有着一个特别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校车上的学生的安全。无数次地告诉学生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不要站立起来。要坐好。不要在车上写字等。工作做到了,换来的是学生的安全。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工作;方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该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加强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但目前道德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状浅析

中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并不容乐观,加强以“八荣八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高科技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正改变这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有限,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多数学校仍是“一张嘴、两支笔、三尺讲台”式的言传身教。教学手段的落后大大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另外,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一些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品德教育或注重对孩子的口头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孩子们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完善德育内容

1、充实德育的“双基”内容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抓好基本的政治方向教育的同时抓好基本的文明习惯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上下功夫。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去影响学生。汶川地震中马健用自己的双手刨除了瓦砾下面的项孝廉,小学二年级的陈浩救出了几名同学后受伤。这些实例都是很好的教材。

2、充实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道德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做后盾,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青少年犯罪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这与他们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

三、具体方法

1、加强教师形象,为为学生树立楷模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因此,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灵魂工程师”,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观念。

2、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培养一样,仅靠书本,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将德育和社会实践融于一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中,努力拓展学生活动时空,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人生品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遵循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主体,叫是主导”这一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和自我完善。

3、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进行品德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4、以德育促发展,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校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特点是情绪多变,容易冲动,起伏不定,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寓德育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之中,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这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树立全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理念,从源头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5、优选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1)、立足德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培养真正、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了解掌握他们的总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个性差异。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就像著名画家达芬奇刚一开始学画鸡蛋一样,看上去鸡蛋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看时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

(2)、立足德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现代的中学生讲究实际,以自我为中心,迷恋网络……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问题,要正面加以引导,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力戒片面和偏激,使学校德育不失实效性。

(3)、立足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德育工作要丰富多彩。可以搞一些文娱活动、道德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体现其实践性;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使德育成为动态话题,这样德育内容既要坚持传统道德的典范,更要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代合拍的德育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总之,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学校要把握德育的方向和本真,积极探索策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给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这样我们就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治校、超前认识,明确德育为素质教育之首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体现个体价值,全方位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教育工作者无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措施,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尴尬;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1671-2684(2017)19-0027-04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教育部、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文件精神以保证心理课程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心理活动课在全国各地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学校和老师对心理活动课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心理活动课基本上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流程和模式:暖心活动―自主探索(体验)―讨论分享―反馈总结―课外拓展,这个课程流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的体验性,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1]。课堂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很多老师表示在实施心理活动课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精心备课、用心实施而课程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流于形式,总感觉活动浮于表面,很难进入学生内心,使得心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中学生过分活跃,课程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出现一发不可收拾或者课堂纪律失控等局面[2]。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遭遇“瓶颈期”,那么该如何寻求突破呢?我结合在下校听课过程中的相关案例,从导致中小学心理课程“瓶颈期”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来谈谈如何寻求“瓶颈”的突破口。

一、聚焦“尴尬”问题,解析案例

(一)教学主题概念把握不准确,混淆概念

目前心理课的主题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情绪调节以及社会适应等几个领域,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教材的安排,结合学生需求选择相应的主题,一节课的主题往往会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例如“气质”与“性格”,“鼓励”与“赞美”等,有的授课教师本人对主题的核心概念理解有所偏差,结果在面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看法时,就会前后矛盾、含混不清,把握不准引导的方向,在回应学生时也难以做到恰到好处。

例如,在下校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位授课老师在上“在挫折中成长”这一节课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学生说得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说“出门踩了一堆狗屎”,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只回应了一句“那你可真够倒霉的”,可是,这算是“挫折”吗?显然老师也没有真正理解“挫折”的概念和内涵。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教师只有自己将“挫折”这个核心概念理解清楚,才能结合学生所列举的情境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对教学主题的准确把握是上好心理课的基础。

还有一位老师在初一年级讲授“缺憾也是一种美”这节课的时候,由于缺乏对“缺憾”的深入理解和辨析,导致课堂其中一个讨论环节出现了导向性的偏差和错误,老师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个环节:讨论一下缺憾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回答让听课的老师们不禁质问:心理课还有没有底线?还有没有价值导向?是什么让听课老师们有这样的质疑呢?

原来学生们没有正确理解“缺憾”的正确含义,混淆了“缺憾”和“缺点”这两个概念,所以在讨论时不乏这样的观点:虽然我字迹潦草,但是我写的速度很快啊;虽然我不讲卫生,但是我很与众不同啊等。而老师也没有及时更正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在课后我和授课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老师本人也没有理解“缺憾”的含义,更没有辨析“缺憾”和“缺点”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课堂价值观偏差。“缺憾”指的是不够完美,令人遗憾的,更多指的是先天不足或者很难后天改变的。而“缺点”指的是后天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扬长避短,而不是为学生的不良习惯提供借口。心理课应该是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积极品质和正能量为宗旨的,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偏离主流价值观时,老师要及时引导,把握课堂的导向,掌控好船的舵。

(二)教学目标设定不清晰,时间分配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整个课程总的指挥棒,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辅导任务有重要意义[3]。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设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设置贪多求全,想要面面俱到

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节心理课要达成的目标不可能太多,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必须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重点突破必须达成的某一两个目标,而现实中很多心理教师贪多求全,想要面面俱到,比如在下校听课的过程中遇到如下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上小学二年级心理课“分享带来快乐”时,教学目标应该是集中放在让学生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可是老师却把目标设定为三个:一是了解分享的意义,二是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三是学会如何去分享。显然,在这一课中,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而老师对本节课目标的设定却承载了太多,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最后就成了走流程。

2.目标设置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还有一些老师的课程目标缺乏可操作性。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标明确、清晰的基础上,将目标细化为可以观察、评定并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因此目标的设计应该相当具体,便于操作。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七年级的“扬起自信的风帆”这节课时,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自信心”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是很笼统和概括性的概念,对整个课堂的实施的指导性较差,很难被观察或者评估,因此可以说不具备可操作性。目标的“可操作”一方面体现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等等;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

3.活动流于形式,课程缺乏实效

目前,心理课注重课程的活动性和学生的体验性,所以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学目标[4],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老师在上心理课时更多关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形式是否多样,然而我认为衡量一节心理课是否上得好的标准应该是,是否达到了效果或者说是否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经常在听完课后,喜欢走到学生身边去问一个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的老师的确抓住了心理课的“活动性”,教学设计以各种形式的活动贯穿,活动形式新颖且富有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也很高,玩得很开心。但是整节课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基本上没有讨论和分享,更没有思考,教师的作用仅限于活动的组织和主持。

例如,一位老师在小学四年级上“团结就是力量”时,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安排了“搭人椅”“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搭纸牌”“伏地起身”四个活动,整个课堂在学生热闹的活动和躁动的氛围中结束了,没有活动后的讨论和分享,没有静下来思考和感悟,没有教师的反馈和引导。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些什么呢?

心理课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获得成长和收获。所以在每个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如在“搭人椅”这个活动后,教师应该先组织学生从刚才喧闹的活动中平静下来,有针对性地提问:“在刚才的游戏中,第一次你们没有取得成功,经过第二次的努力终于搭成功了,你认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设置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的重要性和在合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等,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有的老师质疑心理课的效果,认为在短短几节课内很难改变学生的认识或者行为,其实心理课的作用并非那么立竿见影,而是每节课上让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些新的、积极的观点或观念的积淀,是每节课上学生正能量的累加。心理课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颗颗成长的种子,这些种子不见得能马上发芽开花结果,但是有一天,当孩子们遇到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困惑的时候,或许脑海里能闪现出曾经心理课堂上的某句话,某个观点,某些感触,某个游戏,某个视频,这就说明心理课是有效果的。只要系统地、常规地进行灌溉,这颗种子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4.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影响教学实施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具有活动性和互动性,很多老师都遭遇过课堂失控,组织学生活动却一发不可收拾的尴尬。如学生在活动过程过度兴奋,吵闹成一团;讨论时偏离主题,大声喧哗;做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规则意识,在活动时难以调控。究其原因,心理课上,学生是放松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通过游戏、讨论让学生在情感上、观念上有所感悟和体会,或者在讲授某些心理调节知识的环节时,学生就很不在意,注意力不能有效地集中,从而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外,有的老师的不恰当的语言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如有的老师在课前会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来放松一下,上一节心理课。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上,老师为了营造宽松、接纳、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前和学生交代,这节课请大家都积极参与,可以畅所欲言,不要怕错哦!结果课堂氛围一下就变得很嬉闹,在同学分享自己曾经受伤的经历的时候,其他同学或是嘲笑或是起哄,老师没有说清楚课堂规则,也没有建立团体契约,导致一节课在闹哄哄中匆匆结束。心理课有别于学科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课程设计也会更加灵活,这是心理健康课的活动性和体验性的特征[5],但是既然作为一门课程就应该具有规范性,应该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因此怎样调控好课堂和谐的氛围?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化解“尴尬”,寻求应对策略

尽管在心理课教学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的心理教师仍在不断地探索着,尝试着,前进着……

(一)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以兼职老师为主,很多学校都是班主任在担任心理课的教授,当然也有部分专职的心理教师,但真正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老师很少,所以很多心理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支撑,或者有的老师是科班毕业的,有较为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但是缺乏教学管理经验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上课缺乏规范性,太过随意或者太^理论化。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但是限于老师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结合我区的实践和探索,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区域或者学校成立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定期开展活动,其中教研活动主要以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或者课程理论为主要内容,由科班出身的、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带领,对中小学心理课程中涉及的专业理论或者概念等进行研讨和集体学习;集体备课则是对某一节课进行“同课异构”,主要针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和流程,对教学主题进行辨析,分析生情等课程的具体操作和实施。可以说教研活动以理论研讨培训为主,集体备课活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2.精心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

在课前,老师们要根据教材和生情来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流程和素材资源等,这是对课堂的预设,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提出“双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于教材主题的辨析和理论知识的支撑,前面也提到了,就不再赘述。对于吃透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进行课前小调查、和学生交流、和班主任交流等。备课是否充分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前提和关键。

在课后,老师要对这节课的实施效果作教学反思: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有哪些设计是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哪些设计是不太有效的?课堂中学生预设之外的情景有哪些,是否被成功应对?教师对自己的表现哪里比较满意,哪里不太满意等。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课录下来课后观看,更加清楚直观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提高课后反思的效果。把课前和课后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升心理教师的执教能力。

(二)完善心理课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心理课是一门新的学科,其评价体系和其他学科有共同点也有其独特性,到目前为止,对于心理课程的评价体系还在探索过程中,以至有的老师不知道如何断定一节课是否是“好”课。

心理课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如教案的设计,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等,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情况,有多少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应用当堂课的基本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和兴趣度如何,是否有效达成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等。一节课中,在学生方面,能够积极参与,且颇有收获,具体来说学生体验到了以前没有过的积极情感,内心触动,重建了认知理念或者行为倾向;在教师方面能够有效组织并实施课堂的活动,营造安全、接纳、开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管理方面,能够既井然有序又蓬勃生动,课堂“活而不乱”方能够称之为一节好课。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评价一节心理课。

首先,看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设定在了解常识、把握规律、熟悉技能、养成习惯、形成态度、调适心态范围之内。

其次,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帮助。

再次,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

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表现为:少指导、说教,多交流、沟通;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理解;每个人机会均等,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最后看活动安排是否合理。

衡量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的标准包括:活动设计有针对性、创新性,形式多样,活动实施规范,灵活变通,围绕主题;团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支持与挑战相结合;活动适量、适度,收放自如;每位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投入。

(三)积极使用课堂调控策略

1.理清设计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心理课首先要理清辅导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心理课的理念不是一节课要教会学生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感悟,塑造的是学生的心灵,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氛围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发展自己。在备课上也要认真准备,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备无患。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与节奏。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程设计要合理,不要在某一个环节上耽误太多时间。不能因为学生投入、高兴,就做好几个与主题没有太大P联的活动。要时刻铭记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只是让学生满意。

2.制订课堂契约,营造有序氛围

订立契约,增加课堂和课后的要求。心理课堂上调控困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观念有偏差,不认真不端正,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订立契约。订立契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正式开始课堂内容前约定要达到的行为标准,如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打断别人、保密原则等。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心智能力已经比较完善,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心理日记”,既能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又能让他们对心理课重视起来,营造安全、接纳、开放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倾诉和交流能够引导学生感悟、升华,老师要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3.注重有效引导,及时反馈调控

其实,在一节课上教师的调控无处不在,当发现学生的表现偏离预定主题时,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回来。如在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时,如果学生的回答与主题无关,教师要及时明确地给予回应,让学生明白这样是不恰当的;当学生表现得很好时,及时给予鼓励,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规范并自觉遵守。此外,还要及时反馈调控。要遵循及时反馈的原则,一旦学生出现违反纪律、不配合的行为要及时指出并制止,使学生及时明白什么样是可以的、什么样是不被允许的,防患于未然比纪律非常混乱之后再纠正要省力气,效果也更好。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8):42-44.

[2]裴娣娜.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3-8.

[3]张琴.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2007(5):138-139.

[4]赖运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10):75-78.

[5]昝F.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与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9):177-178.

第7篇

水痘的流行特点 冬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给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带来了良好机会,水痘就是其中一种。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在冬末与春初最多见,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最多,年龄越大症状会越严重。水痘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被感染。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水痘的传染性极强,易感者(以前未患过水痘的人,特别是儿童)接触病人后约90%会发病。本病的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这段时间)为10~21天,平均为14天。如果防控措施不得力,常常会在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中的地方出现水痘暴发流行。但患水痘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一般不会第二次再得水痘。

患水痘后虽然不会再次得水痘,但儿童时感染这种病毒所产生的抗体太弱,不能将病毒彻底清除掉,会长期潜伏在体内脊髓神经组织中。等到年纪大了,当遇到过劳或抵抗力下降、外伤或发生恶性肿瘤等情况时,原潜伏在体内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就会乘机繁殖:顺着潜伏的神经到皮肤,沿着神经分布的部位引起一串串的疱疹,医学上称“带状疱疹”。这是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第二种疾病。

水痘的临床表现 发病前症状:轻微发烧、身体不适、食欲欠佳等。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便会出现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集中在皮肤受压或易受刺激处,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有一定的瘙痒感。开始为粉红色针头大的红色斑疹,数小时内变为突出皮肤的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水疱。从斑疹、丘疹、疱疹到开始结痂,短者仅需要6~8小时。疱疹呈椭圆形,2~5毫米大小,初期呈清澈水珠状,经24小时以后变为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疱疹持续3~4天,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经1~2周脱落,不会留有疤痕。水疱底部有红晕,当水疱干燥时红晕亦消退。因皮疹分批出现,在疾病高峰期可见到丘疹、新旧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这是水痘在临床上的一个特征。口腔、咽喉、眼结膜、外阴等黏膜也可以出现水痘,易破溃形成浅溃疡。此外,该病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导致脑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水痘的预防措施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和水痘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2 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剪指甲、勤洗手,不要共用毛巾,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3 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4 保持教室、宿舍内外及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注意室内清洁。

5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课间应多到室外活动,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

6 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要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对接触者要密切观察,直到潜伏期过后。

7 发现病例的幼儿园或学校,除及时让患病学生离校隔离治疗外,应加强教室通风消毒,并将儿童的日用品拿出来曝晒、煮沸以杀毒,并煎煮些夏枯草、银花水给孩子们口服以预防。

8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后保护效果可以达十年以上。目前我国各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均可提供水痘疫苗的接种。

9 对已与水痘患儿有过接触的体弱儿童可立即接种水痘疫苗外,还要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用以应急预防。

水痘病儿的隔离 水痘的传染期较长:病人自发病前的1~2天到皮疹干燥结痂期间,大约十天左右的时间里都有传染性。因此,儿童一旦患病,必须及早隔离,及早治疗。通常要严密隔离两周以上(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患儿不能入托或上学,在家也不要外出与别的孩子接触,家长更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以免传染他人。只有等水痘全部结痂或完全脱落后才能恢复去学校或幼儿园上课。

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机构中,对密切接触过病孩的小朋友,虽然不用隔离,但是必须进行医学观察三周(可自接触后第11天起观察):家长或老师最好在每天的早、中、晚各检查一次,一旦在观察期内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送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以利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及时治疗。观察期过后未发病者,则可解除观察。

水痘病儿的护理 水痘病儿的护理对病情的恢复很重要。在发热期,应让孩子卧床休息,特别是要多喝开水,也可用绿豆等煎汤代茶,以帮助退热和促使体内毒素的排出。在饮食上要清淡,以易消化的半流食为主,如米汤、面汤等。如果患此没有发热,可以吃饭,但忌食烧鸡、烤鸭和煎炸之类等辛辣燥热食品,最好也不要食用酱油,以免皮肤留下色素沉着。注意修剪指甲,并教育孩子不要乱抓,以防止因瘙痒挠破水疱而引发感染。还要勤换衣被,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卫生。特别对于发热出汗比较多的患儿,可以用温开水洗澡;或多次擦洗相关部位,并在洗后再适当抹些炉甘石冼剂,如能用银花、野、夏枯草、苦参、地肤子等煎水外洗则更好,有助于促进皮疹的康复。

第8篇

情景再现

每接手一个班级,我一定会告诉学生们:我喜欢每一个人并信任你们,哪怕你们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直到遇见了小L――一个任性的男孩。

镜头一:小L的手臂在轮滑比赛时擦破了一点皮,隐隐作痛,但不影响书写。下课时间,同桌不小心碰到了他的伤口,他当即表示疼痛难忍,甚至哭泣起来。正巧,他的母亲赶来学校送润喉片,他就要求母亲带他回去,母亲拒绝了他。然后,他开始冲母亲低吼,言语中满是怨气。纠结了半个小时,母亲还是没有拗过他,带他回家了。

镜头二:在一次班级盖章的过程中,纪律组长指出了小L的不足之处,觉得不能给他盖章。然后,小L就在自己的桌位上边撕纸边骂骂咧咧,甚至将桌子推到了组长那边。别人都在认真地做作业,他就这样耗着。

在我看来,小L是个任性的孩子。

所谓任性,指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者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

任性的表现主要有主动抗拒型、消极对抗型以及“造反型”三种形式。小L在镜头一中的表现就是主动抗拒型,以哭闹、发脾气来坚持自己的立场。在镜头二中就是进入消极对抗阶段,表现为拖延服从的时间,生气、闷闷不乐。

原因分析

撇开任性这一面,小L还是一个比较惹人喜爱的孩子:思维活跃,要求上进。一般情况下,和大家的关系也比较好,而一旦惹到了他,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好收拾的地步。那么,他怎么会变成这样子呢?

首先,我想了解造成他任性的原因所在,以便对症下药。经过多方打听,我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或多或少造成了他的任性。

小L的父亲对他比较严格。父亲工作忙碌,平时没有更多时间和他交流沟通,但又对他的期望比较高。一旦有时间与他相处,就想采用非常规的强制手段来快速达到目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越来越叛逆。

小L是由爷爷奶奶一手Т蟮模老人时时处处护着小孙子,对孩子父母的建议更是当作耳旁风。时间一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就有了某种定势,要求什么就希望马上实现,否则就大闹天宫。到了小学二年级,父母才把孩子接回自己身边,但发现孩子逆反心理严重,即便想镇压,也是束手无策。

在和小L母亲多次的接触中,发现妈妈也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而孩子的父亲又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所谓古训,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打孩子。可以想象,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定会耳濡目染,寻找机会宣泄被压抑的情绪。

再则,因为家长的期望高,孩子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低,但耐挫能力低,遇到困难易气馁,于是一旦有点风吹草动,火山就爆发了。

对症下药

把准了小L的“脉搏”,就要想方设法进行教育。我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用了这几招。

一、灵活应对,调整个性

(一)给台阶下――预防调整法

听原任班主任反馈,小L是有些暴力倾向的,同学们都对他耿耿于怀甚至有点敬而远之。开学没几天,有学生的随笔里就写到了小L,说他在前一天下午的美术课上如何发飙。第一节课前,我把他叫了出来。闲扯一番后,顺带问了一句:“最近,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在日记、随笔本上写到了你,说你的脾气越来越大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没想到他马上哭着说:“爸爸妈妈吵架了。”谈话只能暂停。下午第三节课上,我告诉他:“大人的事情,大人自己会来处理的,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好你自己。只有你开心了,家长的心里才会好受一点。”谈话后,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过激言行,并且更愿意亲近老师了。

(二)挖掘闪光点――引导调整法

上次的美术课,我没有追究小L。我知道他在默默地观望我这个新班主任。这不,一单元练习卷下发,小L跑来小声说练习卷上某个词语印错了。仔细辨别了一下,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时我注意到了他羞怯而不自然的脸庞,感受到了他发自内心的勇气。于是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一些最近学习状态比较好的学生,而他也在其中之列。经过了这一件事情之后,我发现他更愿意与我交流了。

(三)给机会喘息――冷处理调整法

虽然小L最近有点进步,但还是会反复。一次,我发现小L的手里有一块拳头般大小的硬泥块,看他气势汹汹的样子,多半是要丢向前方的同学。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拉住他,夺下了泥块,把他带到了水槽边,给他洗去脸上的泪水和汗水。一个小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随后,他的父母也一并来到了学校交流,晚上,我又联系了住在他家附近的退休老教师张爷爷。经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他渐渐平复了情绪。

二、跟踪观察,群体评价

小L的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之后,我打算趁热打铁,防止逆向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我集同伴、教师、家长三方面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效力。

(一)同伴的亮点卡

针对小L的任,我开展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上,特地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大家为身边的同学写写亮点卡。而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几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为小L写一写。课堂上,小L悄悄打开了自己的亮点卡,眼睛亮亮的,因为同学们给他写的是:

同学1:喜欢你宽泛的知识面,喜欢你的独立自觉,喜欢你的幽默。

同学2:你的歌唱得好,笛子吹得棒,连音乐老师都对你啧啧称赞。

同学3:你其实很要强,总是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无论成败。

同学4:你是个勇敢的人,敢于征服学习中的困难,那一次次精彩的发言总让大家叹为观止。

在这样关爱的氛围中,小L的脸红了,眼睛也红红的。让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无为”教育氛围中自感自悟,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长联系单

我及时将自己的教育策略告知家长,同时也请家长密切关注他的状况,随时跟老师沟通。

家长这样反馈:

孩子在家里不那么爱发脾气了,他说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今天他说,如果爸爸不发脾气的话,他也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他跟爷爷奶奶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他说,老师说过,冲动是魔鬼。

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看到大人干活累了,晓得给我们倒水喝,晓得给我们捶背;看到大人休息了,知道轻手轻脚,不发出声音;有好吃的东西,知道先拿给我们吃……

实践证明,当同伴、教师、家长三者形成合力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L的情况明显好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知道父母的艰辛,能够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同学们也越来越看好他,这个学期,还被评为了纪律委员。在学习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并想冲一冲一中实验班。

任性学生的心理调整是一项复杂而又辛苦的劳动,要臻佳境,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开拓前进。学生的行为都是循环往复的,任性表现也是如此,一般都会有迹可循。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蛛丝马迹。教师只有笃定、理性地播下育人的种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净化其心灵,督促其上进,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自觉修正任性心理及行为。

“好老师”专家点评

第一,教师看到了情绪和行为问题背后的可能性。尽管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思维活跃,对自己要求严格,没有触碰底线的时候与人关系和谐。看到更完整的孩子就会带来解决问题的希望。

第二,针对孩子设定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管是事前预防、引导调整还是冷处理,都源自教师对孩子的仔细观察和分析,也是教师对孩子真正的心理信任,更是事情l生转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