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

时间:2022-06-22 10:3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白露节气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节气,知道今年寒露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寒露是几月几日_寒露的由来是什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寒露是几月几日阳历时刻:2021年10月8日9:38:53

阴历日期:九月(大)初三星期五

开始时刻:2021年10月8日09:38

结束时刻:2021年10月23日12:51

寒露的由来是什么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我国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已普遍开放。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我国传统将寒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这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气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

关于寒露的诗句1、此辈岂无秋,亦蒙寒露委。

——杜甫《种莴苣》

2、寒露初寒寒草边,夜夜孤眠月前。

——郑光祖《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3、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

——卢照邻《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4、秋月无云生碧落,素蕖寒露出情澜。

——李群玉《玉真观》

5、九江寒露夕,微浪北风生。

——李群玉《桑落洲》

6、寒露应秋杪,清光澄曙空。

——权德舆《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

7、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

——唐彦谦《紫薇花》

8、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

——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

9、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

——宋之问《初到陆浑山庄》

10、金茎难复见,寒露落空中。

——姚合《文宗皇帝挽词三首》

11、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韩翃《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12、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王昌龄《送十五舅》

13、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王昌龄《斋心》

14、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

——《杂曲歌辞·山鹧鸪》

15、泽雁和寒露,江槎带远薪。

——周贺《旅怀》

16、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钱起《晚次宿预馆》

17、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结。

——独孤及《海上寄萧立》

18、春柳南陌态,冷花寒露姿。

——李贺《花游曲》

19、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

20、何似屏星南极里,清如寒露在冰壶。

——刘辰翁《法驾导引·五月五》

21、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

——李绅《宿瓜州》

22、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

——许浑《寓崇圣寺怀李校书》

23、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张九龄《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24、风槛夕云散,月轩寒露滋。

——许浑《送鱼思别处士归有怀》

25、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

——卢纶《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26、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杜甫《解闷十二首》

27、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韦应物《送槐广落第归扬州》

28、孤楫清川泊,征衣寒露滋。

——张九龄《使还都湘东作》

29、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郑愔《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30、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李郢《早发》

31、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严维《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32、圣藻垂寒露,仙杯落晚霞。

——沈佺期《幸白鹿观应制》

33、菊华寒露浓,兰愁晓霜重。

——李咸用《题友生丛竹》

34、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韩愈《木芙蓉》

35、岁晚虫鸣寒露草,日西蝉噪古槐风。

——刘沧《留别崔澣秀才昆仲》

36、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杜甫《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37、早鸿闻上苑,寒露下深宫。

——皇甫冉《婕妤怨》

38、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9、明月照疏林花果,寒露滴空山薜萝。

——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第五本》

40、疏影暗栖寒露重,空城饥噪暮烟多。

第2篇

“名参十二宿,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玉,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唐・徐寅《鸡》)

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吉祥的角色,因为“鸡”谐音“吉”。所以年夜宴上一定要有鸡菜。但古人更重视的是鸡报时的吉祥信号。诗中第一句的“参”(shēn)“宿”(xiù)都是古人对星空认识的用语。古人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而,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为坐标,称谓二十八宿,其中西方白虎七宿就有参宿与昴宿。在《西游记》中,孙大圣遇到了蝎子精,而孙请来降怪的昴日星官,就是一只大雄鸡。

那么,什么是十二宿呢?在古天文中,为了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份,叫十二星次。而此处则指的是十二时,即宿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食、日入、黄昏、人定。(见《左传》)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鸡起了闹钟的作用,朝廷负责报时的官员被称为鸡人。“雄鸡一唱天下白”,每到鸡鸣声起,人们的生活就闻鸡而起,开始每日的操劳,迎来阳光灿烂的一天。

鸡除了报时,斗鸡还为古人提供了娱乐。

斗鸡是古老的博戏。《左传》记述了鲁国大夫斗争,鸡斗发展到人斗引起的鲁国内战。那时候已经发明了斗鸡的基本武器,狸膏和金距,还有一种更神秘的芥羽。芥是铠甲,在鸡头或脖子上穿上保护的甲。也有人说芥羽是在鸡的羽毛上涂上胶水,粘上沙子,胶结成壳,犹如甲胄一样。金距是装在鸡爪上金属刺,是求胜之法。斗鸡到了唐代,可谓空前绝后,唐高宗的几个儿子都是斗鸡之徒。唐人杜淹曾描述斗鸡场面:“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经过了一千多年的繁荣,斗鸡在唐代达到全盛。宋以后,别开生面地流行起斗蟋蟀,到了明清,斗鸡戏渐稀,除了个别地方,今遂绝迹。

鸡是古今中国人的重要肉食资源。

鸡同猪一样是现代中国烹饪使用最广的动物性食品。过去火车站总是有人挎篮拎着烧鸡到窗口兜售。中国各地都有烧鸡制作,德州鸡、符离集鸡、叫花鸡……各具特色。还有一种药用鸡如乌骨鸡。乌骨鸡毛白骨黑,是治疗妇女病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

为了提高鸡的肉质,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将公鸡去势。经过去势的鸡称做阉鸡,据说此技是名医华佗受中国宦官去势的启发。关于此事《后汉书・华佗传》及《三国演义》均有记载。

鸡是《周礼》中的六畜之一。中国什么时候食用饲养鸟类,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在大约7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猪骨与鸡骨化石。春秋时代的遗址中出土过绘有鸡、鸭图案的陶器。《诗经》记录有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间的民间生活习俗,其中就有不少描述鸡、鸭的诗句。古文献中出现的有关鸡作为家畜饲养的记载比其他家畜要晚,公元540年的《齐民要术》始见记载。书中将鸡、鹅放在一起介绍,提到了鸡可年产蛋100枚,还介绍了鸡蛋的烹调方法。

鸡在飞禽中对人类的贡献最大,其一是容易饲养,适用面广,生长快;其二是作为飞禽,鸡肉较走兽的肉质要嫩很多,营养也更加丰富,味道更鲜美;其三是鸡的产蛋率高,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很丰富。

正因如此,我国食鸡的历史悠久。早在《楚辞・招魂》中便记有“露鸡”,即卤鸡。卤鸡之法,最早在楚地盛行,今扬州仍传之。

两汉南北朝有“鸡羹”“蒸鸡”“炒鸡子”等菜肴。隋唐宋有“黄金鸡”等菜。元代有“川炒鸡”“攒鸡儿”“生地黄鸡”等菜。明代有“烹鸡”“烧鸡”“藏鸡(八宝鸡)”等菜。清代食珍有“荷叶包鸡”“芙蓉鸡”“白片鸡”“瓶儿鸡”“松仁鸡”“鸡圆”“叉烧鸡”“蒋鸡”“唐鸡”“宫保鸡丁”等名菜。

在现代,我国各地的著名鸡菜更多,如北京的“白露鸡”,上海的“贵妃鸡”,河北的“芙蓉鸡片”,陕西的“葫芦鸡”,甘肃的“百合鸡丝”,青海的“虫草鸡”,鲁菜的“黄焖鸡块”,苏菜的“三套鸡”,徽菜的“符离集鸡”,浙菜的“叫花童鸡”,赣菜的“三杯鸡”,闽菜的“醉糟鸡”,豫菜的“道口鸡”,海南的“白切文昌鸡”,台湾的“东门当归鸡”,鄂菜的“瓦罐鸡”,湘菜的“东安鸡”,粤菜的“白斩鸡”“东江盐h鸡”,桂菜的“纸包鸡”,川菜的“棒棒鸡”“宫保鸡丁”,滇菜的“汽锅鸡”等。天津津菜有“干酥鸡”“鸡丝银针”“鸡茸花配”“烧蒸鸡”,还有清真“同兴成柴家烧鸡”等。

民间一直认为鸡汤是滋补佳品,现在问题来了,是吃鸡肉有营养,还是喝鸡汤有营养呢?我们来比较一下炖鸡肉和炖鸡汤。

在炖鸡肉的过程中,脂肪、维生素和骨头中的钙比较容易溶解到汤中。脂溶性的香味物质自然容易进入汤中,这是为什么汤好喝的原因。但是,汤好喝并不意味着我们关心的营养成分蛋白质也能进入到汤里。鸡肉中的蛋白质种类很多,在炖制的过程中,鸡肉中的蛋白质受到盐的浓度与煮汤时间的影响很大,只有10%的蛋白质会溶解到汤中。也就是说,只喝鸡汤不吃鸡肉的吃法等于扔掉了90%的蛋白质。

还有个问题,就是炖汤时要不要加盐?有人说加盐会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也有人说加盐会导致鸡肉中蛋白质变性凝固。其实,在炖鸡过程中,加不加盐,蛋白质都会变性。有一点可以肯定,盐的加入增加了汤的渗透压而导致鸡肉脱水,使得鸡肉变“柴”。

总之一句话:要美味,喝鸡汤;要营养,吃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