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义学论文

语义学论文

时间:2022-04-17 02:0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义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义学论文

第1篇

产品语义学是符号学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是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语义学中的“语义”实质上就是研究在产品设计中,设计符号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用于交流的语言、表情、神情和动作都被定义为符号。在语言交流中,声音作为语义符号传递信息;在视觉交流中,神情作为语义符号传递信息;操作机械产品时,部件、颜色、形状、质感作为语义符号传递信息。在产品设计中,关于产品的形态、色彩、质感、功能等都属于设计符号的范畴。

2趣味产品设计解析

现代社会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仅限于基本使用功能,还包括了产品心理、精神层次的需求。趣味性的产品能打破产品带给人的单调、平淡、沉重、压抑的感觉,可给人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人保持愉悦的心情,产生美好记忆的。一件好的产品会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受舒适、愉悦,给紧张的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的计算机和心理学教授唐纳德-诺曼所说:“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3产品趣味性语义分析

3.1产品语义的含义

产品语义强调的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交流,即通过产品的材料、形态、结构、色彩质感等视觉语言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产品的内部结构,使产品功能明确化,使人机界面单纯、易于理解。产品语义分为外延性语意和内涵性语意。外延性语意是更直接的语意表达,通过形态、构造特征等元素来表达使用目的、操作、功能等内容,使人能够通过产品的外形设计直观地明白产品的功能、用途和使用方法。内涵性语意是一种感性的认知,通常是指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和个人联想(如意识形态、情感等)。通过产品的造型形态喻示出使用者和使用环境,进而指示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文化品位、价值观等象征价值。内涵语义以外延语义为前提,产生于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中,依据用户的主观因素而随时变动。内涵语义比外延语义更多维,更开放、更深刻。产品设计基于用户的记忆和个人经验的联想,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趣味性语义属于内涵性语义的范畴,是产品语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2产品趣味语义表达的分类

作为人的创造活动,趣味性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关爱和体贴,产品的趣味性语义即是通过产品的设计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趣,使产品富有某种情感色彩。产品的趣味性语义有多种层次,各自有侧重点,都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趣味性造型符号和元素融入设计形体中,基于人的情感经验,做意象化的细节处理,给人带来惊喜。具体可分为生趣、机趣、谐趣等多种语义特征。生趣,从生动、灵活等方面来表达趣。大家都有捏泡泡的经历,气泡日历,将气泡纸覆盖到日历上,这样每天都可以捏响一个泡泡。创意小人灯,将插和拔的感觉结合在一起,不知道是要拔还是要插。机趣,从机智、灵巧方面表达趣,体现于结构设计的巧妙之处,借此反映设计者的睿智。“鲨鱼”迷你型老虎钳,不同以往的结构设计,符合人机原理,看着还很嚣张的样子。此类趣味产品多从产品结构、功能方面进行创新。谐趣,从诙谐、滑稽方面表达趣。该类产品具有幽默轻松的设计内涵,往往使人忍俊不禁。这类产品内涵语义丰富,让人觉得轻松幽默,身心放松,表情咖啡杯设计,杯子与杯垫组成各种喜,怒,哀,乐的表情。HumanCDHolder设计,动作和造型结合仿佛CD架真是重若千金,用不寻常的方式让人发笑,这类产品必将会给生活带来不少乐趣。雅趣,从雅致、意境方面表达趣,从产品的形体和质感中体现产品的典雅和格调,反映了设计人的艺术修养,表现出一种生活的精致、高雅和态度。时尚便携烟灰缸,外观看来精致无比和烟灰缸形状相去甚远,旨在说服人们不要乱扔烟头烟灰等。情趣,从人的情感出发,在情致方面表达趣。产品体现如爱情、亲情等情感,使人感觉到温暖、亲切。如图6荣获IF设计大奖的章鱼情人碟,将U盘视为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小饰品,将消费者使用情境与外观设计结合,让U盘不只是U盘,而是个人风格及生活方式的一种延伸,体现多样化贴心设计与人文创意。

合家欢故事椅是一种亲情的体现。天趣,从自然天性方面表达趣。产品设计回归自然、天然,体现人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这类设计多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保持自然生物的灵动美感,让人在钢铁世界中感受自然的乐趣。“LeafLamp”灯,其主要的灵感来自大自然母亲对于人类的馈赠,根据树叶而设计,它可以被用作台灯,落地灯,以及学习用灯等,自然清新且功能完善。玻璃块冰淇淋设计,去除了各种色彩和形状,还原到原始的冰破碎的样子。理趣,从理智、聪颖方面表达趣,与情趣的感性相对,在理智和趣味表达中达到一个和谐,单纯的强调理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过多的趣会杂乱无章,理趣是在规范的设计中体现情趣,窗帘设计,巧妙得利用磁石原理来收帘,通过规矩的磁石分布随机塑造多变的窗帘造型。童趣,从儿童的视角表达趣,反映了儿童的稚嫩天然的神态,造型多以形似为主,色彩以儿童喜爱明亮活泼色彩为主,功能要求简单易学。摇摇兔设计,这款可爱的兔子造型,兼具摆设及玩具功能,生动的表情,皮革材质的长耳朵,艳丽的红色,为童年回忆中的“玩具木马”做了新的诠释。“乌贼”香肠花型切割刀,憨态造型和艳丽色彩不禁让人跃跃欲试。拙趣,从憨态可拘方面表达趣。可从动物和孩童的动作及瞬间神态获得灵感,故意模仿往往缺乏传神的感觉,这类产品看似拙,其实反映了设计的深远意境,在使用中让人觉得亲切。笑脸盘,添加食物后表情生动,使人愉快进餐。奇趣,从奇、反常规方面表达趣。奇趣和谐趣都会有一种幽默滑稽的效果。但奇趣往往产生于逆向思维设计,打破常规,给人反其道而行之的感觉,让人感叹设计的巧妙和趣味。会走的闹钟,专为懒人设计的一款闹钟,响时会随意走动,如果你还在睡梦里,那就不知道它会在哪里了,直到没电为止。弯边盘子设计,翘起的弯边可以方便用勺子舀起食物,以节约每一粒粮食。通过各种富于趣味性的造型符号来传达丰富趣味语义,在满足产品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将各种幽默、活泼的元素融入产品造型设计中,使产品在某种层面上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与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情感互动,无形之中趣味性加强并放大。经过设计师对情感细节造型等的夸张设计组合,使产品具有某种情感,传达某种情感,与消费者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产品的趣味化设计方法

设计师应在了解使用者的使用心理、情感需求的前提下,在心理层面上尽量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产品的功能,还成为使用者情感交流的媒介。好的趣味产品具有恰当的表达方法,从人的感知来分,分为视觉趣味设计,听觉趣味设计和触觉趣味设计三大类。

4.1视觉趣味设计

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据统计,人类有80%的信息来自视觉,并且主要的信息来自于生活的环境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

a)造型趣味设计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曾经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在众多趣味产品的设计中,形态设计是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多反映在稚趣类产品的设计中,按照造型的外观形状可以分为具象形态的仿生和抽象形态的仿生两大类。具象形态的仿生指模仿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形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由于选择的具象形态生动、优雅、美妙的情趣性,是设计造型的基本途径,根据具象形态设计的产品消费者易于接受,这种设计手法多用在玩具、生活用品、工艺品中较多。水母灯,该有机形状有利于光线的软化和散射,并可以任意的摆放。水母吊灯,LED的灯源节能环保,飘逸的形态给家居装饰带来几分趣味。抽象形态的仿生是以自然规律或运动规律为基础,将具象的形态进行抽象提炼为基本的形态要素,进而表达生命的感悟。抽象后的形态多概括为点、线、面的形态组合,简洁、大方,和工业产品通过外观的现代感来表达产品语义的设计方法一致,被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拖鞋摇椅,简洁的曲线线条和舒适的人机曲线,是家庭生活必需。因为每个设计师的设计表现手法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就一种具象形态的抽象表达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抽象形态,另外消费者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产生的心理联想也会有千差万别,造成了丰富多彩的形态生命力。

b)卡通化趣味设计卡通化设计手法是一种混合卡通风格、漫画曲线来宣扬生活乐趣的一种特殊设计手法,把卡通形象或夸张变形的风格溶于产品设计中,通过造型来体现。市场上利用卡通形象的手法设计的产品多见于日用小产品和小饰品设计,现在逐渐地扩展到电子产品设计中,影响也逐渐扩大。兔子卡通开瓶器,小兔子张开大嘴巴,帮你解决开瓶的困扰。

c)色彩仿生趣味色彩具有直接表达的特性,一种色彩可以获得其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传达色彩的语义和情感,通过色彩的联想将色彩蕴含的含义附着于产品中,通过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产品的暗示语义,这种设计手法为设计师所喜爱,将各种色彩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尤其在家庭日常用品,办公用品领域中,使生活的环境变得温馨,在紧张的办公节奏中感觉到清新自然,心情舒畅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烟灰缸设计,黄色和浅绿色的搭配在办公桌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难想象它是一个烟灰缸。

4.2听觉仿生趣味设计

听觉一般指人听到的各种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不仅为人们交流知识、沟通感情所必需,而且使人们感知环境,产生安全感,回归自然音箱,采用石头质量来调节音量等设置。

4.3触觉仿生趣味设计

触觉仿生是模拟生物表面材质肌理的一种表现方法,传达不同物体表面的质地、纹理和形态等的视觉、触觉和情感体验。设计师在设计中借鉴表面纹理和组织结构等内部特征。众多的肌理材质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语义,将之应用于设计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蛇皮、蜂窝结构等。螺旋盘子的设计,很好地将鹦鹉螺曲线应用到了盘子的设计中去,从而达到一种奇趣的效果。

5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认知语义学 预科段英语 词汇教学

一、认知语义学简介

认知语言学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脑中的概念,或根据语言分析推测思维中概念的内容。而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原则与认知语言学的指导原则或理论基础一致,即意义的构件是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而概念化过程以心智的体验性为基础,以意图式结构为中心,通过隐喻性推理进行运作过程而改变。因此,语义比句法更为基本,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句法。

认知语义学是语义理论研究的新阶段,同时为语言教学开辟新的发展思路,为语言教育者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二、五年制高师预科段英语教育现状

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是为进一步培养高规格和高素养的专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而编写的教材。该教材在编写上努力体现“五年一贯”的思想。其基本构思是前三年以基础性为主,后两年以选择性为主。本论文着重研究前三年英语教学情况。根据教学实践及理论知识,笔者对此有所感悟,即预科段英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学生的词汇学习处于“耗时低效”的状态――中学英语对单词量要求较大,而词汇对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很大的难题;

2.学生听力和阅读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于听力或是阅读中涉及的外国文化与习俗,学生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3.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学生怯于开口练习英语对话,导致很多英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习得的只是“哑巴英语”。

笔者试图从认知语义学与预科段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方面入手,尝试说明其中认知语义学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关系,即认知语义学在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应用。

三、认知语义学具体英语教学的应用

笔者结合上述认知语义学的相关基本观点,归纳总结了认知语义学在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具体时间方面的应用。具体以英语中的词汇教学为例,提出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比如,结合语境进行词汇的进一次或同一词的辨析教学,以及运用语境确定一词多义义项的具体选择与使用;通过语义学中不同义场与相同义场,进行联想与归纳;最后从语义的关联性,搭配式词语的常用现象。

1.语境

(1)辨析近义词使用: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或近义词,给词汇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如果老师列举一组同义词或近义词,孤立地讲解它们在语义或用法上的区别,则可能会使学生理解偏差、运用混淆、记忆困难,因此,创造语境,在生动的语句中讲词解义、辨别用法。例如:“一个年迈的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感到很孤单。”在这个句子中,前后分别用到“独自”和“孤单”,那么到底是用alone还是用lonely呢?近义词alone和lonely均含“单独”的意义,但二者的感彩不同:alone意为“独自的(地)、单独的(地)”,侧重说明独自一人,没有同伴或助手,是指客观情况。lonely表示“孤独的,寂寞的”意思,该词带有浓厚的感彩,具有“渴望得到同伴”的含义。因此,“独自一人生活”就要用alone修饰,“感到很孤单”可以用lonely描述。就可这样翻译为:“A very old man lived alone and felt very lonely.”通过语境,把alone和lonely的词义、词性和用法的差别展现出来。老师在创造语言语境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语境强化单词区别,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确定多义词义项:一词多义现象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但给词汇的确定与理解带来困难。这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词义。因此,可以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具体使用了解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英语单词lie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意义。在这里分析三种:①I saw him lying on the couch asleep.(我看见他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这里lie是“躺着”的意思;②The issue lies with you. You must decide.(这件事要看你的了,你必须拿主意。)这里lie是“看你的”的意思;③Don’t lie any more; I don’t trust you.(别再撒谎,我不再相信你。)这里lie是“撒谎”的意思。因此我们要结合语境,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2.语义场

在英语中,语义场是指许多单词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其形成不同的语义场。在相同的语义范畴下的词语属于同一语义场,比如色彩词语。这里给出隶属于同一语义场的一些例子:

A.vegetable: cabbage,spinach,cucumber,cauliflower,pepper,onion,tomato,etc.

B.furniture: table,stool,bench,cupboard,wardrobe,bed,sofa,tea table,etc.

C.movement: run,walk,scramble,stroll,saunter,wander,stride,strut,pace,parade,tramp,ramble,race,dash,etc.

D.laugh:giggle,guffaw,heehaw,sneer,simper,smirk,etc.

笔者认为通过不同语义场,以及同一语义场,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区分并掌握英语词语。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不同语义场及同一语义场的联想与归纳,可以更好地讲解英语词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记忆时,通过同一语义场的联系,举一反三,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从而形成思维的联系,便于记忆。

3.关联性

关联性在语义方面,主要是指搭配,即词汇在一定环境中,由于它与其他词汇的共同联系而获得的关联性。例如:牛的走路方式,我们用“wander”,而不用“stroll”,因为wander,vi. to move about aimlessly or without any destination,esp. in search of food or employment,而stroll,vi. walk leisurely and with no apparent aim。 People were strolling along the beach. 即stroll 指很闲适的散步,wander指毫无目的地漫步,或者是不直接地去一个目的地。虽然都是漫步、散步,但是重点不一样,一个着重在“悠闲”,一个着重在“无目的”。所以我们描述牛的走路方式用“wander”而不用“stroll”。 同样,“pretty”和“handsome”在与其他词语搭配时也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Pretty { girl,woman,flower,etc.}

Handsome {boy,man,car,vessel,etc.}

对于大家普遍感到疑问的“make”与“do”的区别,也可以用搭配式教学法加以区分。如:

Make{a living,a meal,friends,a face,an effort,an attempt,etc.}

Do {a job,one’s duty,the dishes,a favor,etc.}

通过“wander”与 “stroll”、“pretty”与“handsome”和“make”与“do”,我们不难设想,搭配式英语词汇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搭配式教学,对于解决词语的搭配问题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对高考英语中的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笔者以预科段英语中的词汇教学为例,简述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与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比如,结合语境进行词汇的近义词或同义词的辨析教学,运用语境确定一词多义义项的具体选择与使用,通过语义学中不同义场与相同义场,联想与归纳,从语义的关联性,利用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进行词汇教学。

运用这些基本的认知规律认知语言体系,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的词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有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和牢固的词汇体系。

总之,预科段英语词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还必须将词汇的学习与语言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开杰.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2]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吴国华,王铭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8-49.

第3篇

关键词:名词偏误原因 多维释义

一、常见的名词偏误

名词是汉语中的一个大类,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必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常见的错误,有许多学者对于留学生学习名词学习方面的偏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留学生在其学习名词的过程中的偏误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名词的单双音节同义名词的使用偏误

如:(1)在我国家,我们没有心脏病的治疗。

(2)我们同学们却不少:四十多从十一个国来的同学。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双音节名词“国家”和单音节名词“国”的用法产生了偏误

2 对汉语名词中的时间词的使用偏误

如:(3)她每天学习四点。

(4)我们上午八小时上课。

这两个例句中,对于“点”和“小时”的使用发生了偏误。(3)句是说学习占用的时间,应该改为“小时”,而(4)句是要说在什么时间上课,应该改为“点”。留学生在对此类的时间名词的使用上常常区分不清,容易发生偏误。

3 对方位词的使用偏误

如:(5)现在我在北京里学习汉语。

(6)她把那张画儿挂在屋子的墙里了。

(5)句对于方位词“里”的具体使用不清楚,不知道在具体的地理名词后面不能再用方位词“里”。(6)句中对于“里”与“上”的区分也未能完全掌握。

4 对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使用的偏误

如:(7)我来中国已经好几月了。

(8)我会说两个语言,英语和汉语。

(9)我的国家没有四个季,只有夏季和秋季。

(10)我家除了我还有两位人,爸爸和妈妈。

5 普通名词误用

如:(11)她今年二十年,我二十一年。

(12)结婚以后他们很恩情。

6 词尾“们”使用不当

如:(13)三个女孩子们把鲜花送给代表了。

(14)我们的老师们是中国人。

留学生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以上的各类偏误。从偏误产生的表象上我们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是从偏误的性质来分,这些偏误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辨析不清。(2)语用意义不清,即不能正确地掌握名词的使用环境。(3)搭配用法不明。(4)语法结构不清晰。(5)诃法区分不清。(6)词语的色彩区分不清。(7)语序把握不准。

二、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语际的迁移是主要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在对具体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所拥有的思维、文化和逻辑能力会使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按照母语的习惯进行推理和类比。这是偏误产生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教材的编纂不够精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解释及没给学生足够的练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有的学者提出,没有很好的工具书也是一个深层的原因。刘春梅(2006)在她分析《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中曾提到:“做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几种比较权威的、常用的语文学习词典。在《现汉》、《8000词》和《新华词典》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释义模式,常常是N单和N双一者为另一者的释语,或N单和N双的释语基本相同,词条所举用例有限或没有,《8000词》的英语翻译与教材情况基本相同,N单和N双常常使用相同的英语词汇翻译,像‘分钟’、‘点钟’这样的常用词,《现汉》中竟没有收录。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无数次翻阅这些工具书,也很难从有限的词条用例中发现N单和N双的差别。”

对于现有词典的名词的释义方式。曾有学者做过探讨。符淮青(1996)在他的《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详细探讨了“名物词的释义”:“名物词,指动物、植物、矿物、器械、日用器具、用品等等的名称,以及其他众多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名称,它们是名词。定义式的释义(种=种差+类)是解释这类词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释义不同,表达上的变化,定义式释义在运用中有各种变式。”许德楠(1984)在其《名词特点与汉语辞书编纂》中谈到:“一部汉语语词词典所收词条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辞书对名词多从语义上加以解释,而较少谈及它们的词法的、句法的特点以及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道娟(2001)曾在其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词典>新旧版本动词、名词、形容词同一义项释义对比研究》中,详细地考察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释义模式的变化,提出了另外两种名词的释义模式,即比喻式释义和语词式释义。所谓比喻式释义即在对名词的定义式释义的基础上指出其比喻义,如“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而所谓的语词式释义是只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释义,如“基点:中心,重点”。而符淮青(1996)在其《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曾指出:“词由比喻产生的表名物词的意义,‘比喻’二字表示现义和原义的联系,其余词语仍可归如上面分出的各种类型的释义中的第三种释义。”而其所谓的第三种释义是“‘种差+类’组成偏正词组的定义式释义。这种方式有时添上列举被释词表示的事物的个体或各个品种的内容”。所以,归根结底,比喻式释义仍然是定义式释义的一种。因此,目前汉语词典对名词的释义主要采用了定义式释义和同义对释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传统词典常用的两种定义方式。目前词典所用的这些释义方式的明显缺陷在于它们的“循环论证性”(王馥芳,200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名词中的具体问题曾做过探讨,如邱立坤(2007)曾对《单音节名词的释义模式和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作过探讨。

三、名词的多维释义

目前的汉语词典对名词的释义多采用传统的词典语义学,他们关注的是一个语词与另一个语词的区别性,词典语义学多采用区别性释义法,这些方式难以完成词义的完整的描写任务,不是多维的释义方式,这些释义方式局限于名词的“指称意义”。对于名词的内涵意义、象征意义、情感意义等没有涉及,不利于留学生对于名词的把握。没有吸纳原型理论及其他有助于词典释义的语言学理论的精髓。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传统的语义学受到了认知语义学的冲击,因此,基于传统意义观的词典编纂也被迫从认知的角度重新思考词典的编纂。原型理论被认为是挑战传统词典语义学的最好武器(王馥芳,2003)。如《麦克米伦词典》已经在其词典中运用了原型理论。在主义项之下又设立的次义项。

第4篇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徐建国副总经理,江西教育出版社廖晓勇社长、周建森副总编辑出席开幕式,并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主任谭景春代表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在开幕式上通报了此次会议的筹备情况。

本次学术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内容涉及辞书理论与辞书史、词汇语义学研究、辞书的编纂修订、辞书的规范化与现代化等方面。

一、辞书理论与辞书史

语汇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徐时仪《〈汉语大词典〉所收习语俗谚探略——兼论语词分合》以《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水部所收的习语俗谚为实证,讨论了语词分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对“语词分立”应持审慎的态度。周荐《汉语熟语研究的正业与要务》提出了将汉语熟语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结合的新思路;认为将语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独立出来仍有待考量。刘静静、徐时仪《论“语”“词”的分与合》,赵越、周荐《从词汇学的体系性看“语词分立”说》,也从不同角度就“语词分立”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语汇的论文还有:李淑珍《试论俗语的同一性和同义性在语类辞书编纂中的作用》、温朔彬《论大型工具书〈语海〉编纂的特点》、王海静《论书证对“成语”辞书编纂的重要作用》、汤仕普《试论分化成语》等。

李仕春《框架语义学视阈下的词义衍生研究——以多义词“看”为例》用框架语义学理论解释了“看”的多个义项的形成原因。王洁《定中结构“平行式”多义词义项的语义距离考察》以定中结构的平行式多义名词为例,考察该类名词义项的语义距离。赵红梅《论同义词词典的学习属性》分别从功能、收词、词目信息及释义等方面对同义词词典的学习属性进行了探讨。

李孝仓《专书类辞典编纂中有关词汇的基本问题——以〈春秋左传辞典〉为例》,指出处理古代专书词典中的语文词汇条目时,需要解决好两个基础问题——古代文献用字与文献词汇的确认;两个核心问题——专书词典的收词立目与语词条目的释义。赵家栋、马雅琦《〈说文·水部〉与〈汉书·地理志〉异文研究》从文献学等角度对《说文解字》与《汉书》的异文从字、词、句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潘牧天《文献异文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大量的例证进行研究,论证了异文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

叶军《现代辞书文化之滥觞——对商务印书馆早期辞书出版的几点思考》对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的代表性辞书,特别是各类首出辞书进行了概括性梳理,总结出三大出版特点,并分析了这些鲜明特征对中国现代辞书事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高永伟《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英汉词典》则从英汉词典的角度回顾了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辞书出版活动。谢仁友《赵元任先生对辞书学的贡献》研究了赵元任先生对辞书编纂和辞书学研究的重要贡献。陈明娥《朝鲜时代汉学辞书的编纂特点及价值》介绍了朝鲜时代辞书的四大类型及其编纂特点,并从文献学、汉语史及语言教学价值等角度进行了讨论。

二、词汇语义学研究

晁继周《说“标志”与“标识”》从问题的产生、当前“标志”“标识”的使用情况、词典中对“标志”“标识”的处理三个方面讨论了“标志”与“标识”这组异形词,认为可以把“标识”处理为“标志”的同义词;提出词典必须及时反映语言的发展变化,要关注、解决异形词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姜仁涛《〈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与异形词规范》对该词典中的异形词进行了统计分析。谭景春《动词的目的義及其在词典释义中的处理》研究了动作义与目的义的区别、目的义的类型、动词目的义的兼类和含有目的义动词所带的宾语等问题,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动词目的义释义的修订提出了重要意见。王重阳《“跩”“拽”的音与义》指出“跩”“拽”二字读zhuǎi音表示“傲慢、得意”时,应及时根据已经稳定的语言事实将字形定为“跩”。陈玉庆《语文词典中的单音儿化词的处理》统计了四部语文词典中单音节儿化词的收录及编排情况,对语文词典中单音节儿化词收录和编排提出了建议。王仁强、黄昌宁《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看现代汉语自指词项的兼类问题》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角度分析,认为取消自指词项兼类禁令是解决汉语词类问题的重要出路。潘雪莲《口感类形容词的语义发展及在词典中的注释处理》注意到口感类形容词有发展出名词性义项的可能,因而在辞书中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饶琪《什么样的字母词能够进入辞典?——汉语字母词的共时演化(2000—2016)》从时间推移的视角观察“字母词”使用情况的变化,以确定什么样的字母词能够进入词典。

储泽祥《列举义“等等”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了列举义“等等”是怎么形成的,认为“等等”是从量词重叠式虚化来的,并不是列举助词“等”的复用。周淑萍《释“处士”》列举了“处士”一词的多种释义并对此进行考证,指出“处士”是指尚未入仕、没有官职在身的自由知识分子。高永安《汉语联绵词的搜集辨别及其意义》认为联绵词的语音结构支持上古汉语有含有l的复辅音;反对拆解联绵词的做法。卞仁海《〈汉语大词典〉“选练”条注商》、邵天松《“悬米”释义商补》、何茂活《〈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五题》分别对“选练”“悬米”“‘音义未详’字五例”进行了考释。程建功《〈说文〉基数字义的文化背景略说——兼议辞书释义的时代性及其局限》说明了《说文解字》从阴阳易数角度阐释一、二、三、四、五这种数词的原因。

程志兵《〈汉语大词典〉收释方言词语小议》从方言词的收录和释义的范围、标准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修订提出建议。于峻嵘《〈现代汉语八百词〉合条(主条+副条)释义分析》以副词为例研究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合条(主条+副条)模式的释义问题。康国章《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构造问题》研究了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构造问题,认为由AABB式词语变化为ABB是把原来并列关系的A、B变为正偏关系,反之则由正偏关系模糊为并列关系。邓双军、万艺玲《“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问题》运用句法语义研究方法探讨“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问题,认为可以根据词条的使用频率处理“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

三、辞书的编纂、修订与辞书的规范化、现代化

林仲湘、李园《关于〈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辨析字典〉的编写》从使用范围、编写特色、细节和难题的处理等方面介绍了《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辨析字典》的编写情况。汪惠民《对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部首设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研究了四部大型辞书各版次部首设计的演变历程,指出“据形取部”和“总量简化”是它们演变的共同点,而不同的工具书因面向读者对象不同,在部首设计上亦有所变化。魏励、刘建梅、张秋霞《汉语辞书的编纂应提倡科学规范观》研究了规范字身份的确定,规范字形的确定,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关系的梳理等问题。郭晓丹《连接号在语文辞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探讨了如何落实《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关于分词连写的规定。陈明学《词汇规范与高中词语教学——以四个成语为例》以四个成语为例详细说明了词汇规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王吉辉《比喻与形容——有关词典释义语问题的探讨》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6版固定语意义解释的释义语“比喻”和“形容”的使用情况,并对此提出修改建议。王晖《“儿”音规范琐议》通过统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儿”的注音,认为仅将“儿”区分为“儿1”(词根)和“儿2”(词缀)尚有可商之处,另一个独立的“儿3”(儿尾)应当补充进来。宋浚瑞《辞书修订需要与时俱进——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引书格式”修改谈起》介绍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引书格式”的改进。刘建梅《〈现代汉语词典〉中植物词条的收录及释义问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植物名称词条为例,分析了其中漏收及收录不当的现象。李雪《辞书中的语体色彩标注问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口〉的标注为例》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中语体标记〈口〉的标注情况,提出语体色彩的划分应遵循最小交集原则。孙可《“旧读”浅议》研究了目前辞书中的“旧读”标注存在的问题。

王祝英《从引证歧异谈大型语文工具书修订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漢语大字典〉为例》以四组文献异文为例,探讨了用字歧异问题的处理方法,指出编纂大型语文辞书应当做好文献查证、取舍、标注等工作,并重视语料库在编纂中的运用。王海静《论书证对“成语”辞书编纂的重要作用》从“科学立目的依据”“精确释义的基础”“追本溯源的支撑”三个方面论证了书证在成语辞书编纂中的重要作用。李芸、郭小武《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语汇调研》向大家展示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处理辞书语料中的运用。

张永伟、顾曰国、胡钦谙《面向语料库辞书编纂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发的COCAL辞书编纂系统,并对其中的主要功能进行演示。徐蔚《浅析数字化辞书的出版隐忧与对策》指出了数字化出版时代,泛全民化致使质量难于把控、读者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著作权易受侵害等隐忧。

此次学术研讨会,学术气氛浓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热烈研讨,既开阔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学术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又增进了彼此间的学术友谊。对语文辞书的编纂、研究和出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

第5篇

关键词:way构式 语义类型 语义限制 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一、有关way构式的研究背景

1.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集生成语义学、格式塔心理学和框架语义学等学科的精粹,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构式语法从诞生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架构和规范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对该理论的研究影响较大的有四家:1)以 Fillmore 和 Kay 为代表,重点研究框架语义,最终目的是要建立适合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词汇知识库;2)以 Langacker 为代表,创立了比较系统的认知语法,虽与构式语法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因两种语法之间存在颇多的相似之处,亦被认为是广义的构式语法;3)以 Croft 和 Taylor 为代表,注重跨语言研究,试图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探寻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变性;4)以Lakoff和Goldberg为代表,侧重研究构式的题元结构,以及动词跟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的探讨主要基于目前构式语法领域最具代表性的Goldberg 的理论。

2.Way构式

Goldberg将way构式的表达式概括为:【SUBJ [ V [POSS way] OBL ] 】,其中,SUBJ为主语,V为非静态动词,POSS为领属代词且与主语保持数与格的一致,OBL编码为方向指向,由介词短语来实现,即“NP+ V+ one’s way+ PP”:

(1)Bill belched his way out of the restaurant.1

(2)Frank dug his way out of the prison.2

(1)句表达的是Bill一路打着饱嗝走出了饭店,(2)句表达的是Frank沿着他挖的路径逃出了监狱。通过分析类似的实例,Goldberg指出way构式“暗示主语所指沿着介词短语所标示的路径移动”,

除了语义类型及隐喻性用法,近年来,学者们对way构式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广泛,包括语义限制及跨语言研究。其中,对语义限制的研究,尤其是对动词选择限制的研究,争论最为热烈,这也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二、基于COCA语料库对way构式中动词选择限制的实证分析

实证过程及结果,在第二部分中,笔者简述了way构式中动词选择限制的两个语义条件;为了验证这些条件的普遍适用性,还需要通过语料库对way构式中的动词情况进行详尽考察,以下就是采用当代美语语料库(COCA)进行的调查情况。在当代美语中,领属代词包括七种形式:my、 your、 his、 her、 its、 our、 their,因此,way构式的可能表达式就是:“NP+ V+ my/your/his/her/its/our/their way+ PP”。在COCA中对这七种表达式分别进行搜索,结果如下:领属代词his在way构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1647),说明his在way构式中的使用最普遍、最具代表性,因而笔者就选用了“NP+ V+ his way+ PP”为研究对象来分析V的情况。由于1647中有6个无效的统计(V为’s、be、 been、’ing、’d、’look),所以实际频率应为1641。针对这1641个有效索引,忽略V的形式变化及所跟介词短语的不同,共有481个动词出现在了“NP+ V+ his way+ PP”中,其中476个V与其所在结构的其它成分组成了构式,还有5个V(become、know、see、sense和break)与其所在结构的其它成分未组成构式。那是不是未组成构式的5个V均不满足、而组成构式的476个V均满足之前提出的语义限制条件呢?

进一步分析可知,未组成构式的5个V确实是均不满足语义限制条件,其中become、know、see和sense未表达方式概念,而break表达的是「有界的概念结构;针对476个组成构式的V,其中463个满足语义条件,还有13个却是不满足语义条件的,如:go、die、win、start等。也就是说,所有满足语义条件的V都能组成way构式,但并不是所有组成了way构式的V都满足语义条件,因此,基于Talmy运动事件相关理论得出的语义限制条件只是动词组成way构式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way构式表达的是主语所指沿着介词短语指定的路径(实际路径或抽象路径)以动词表达的意思作为方式、伴随状态或方法成功地移动。虽然出现在该构式中的动词需要受到一定的语义限制,但由于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能否出现在该构式中更多的是受使用需求的影响,至于某个动词在way构式中的使用能否规约化,这就取决于语言社团对它的使用频率了。

参考文献:

[1]Bybee, J. (2007). 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陈佳. (2010). 论英语WAY构式中动词的认知语义限制条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55(6), 12-17.

[3]王寅. (2009). 认知语言学, 2nd edi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王瑜. (2008). way构式的跨语言研究. 燕山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6篇

会议是纪念鲁迅的。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一个死人,假如还活在人的心里,在“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飞进百姓家的今天,纪念一下,也是人情之常吧?自然,必须真心诚意亲近鲁迅,不是鲁迅当年憎恶的“敬而远之”,不带消费鲁迅的口是心非的私利。

不过鲁迅就是这样特别。他说:“但我想在这里趁便拜托我的相识的朋友,将来我死掉之后,即使在中国还有追悼的可能,也千万不要给我开追悼会或者出什么纪念册。因为这不过是活人的讲演或挽联的斗法场,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结果至多也不过印成一本书,即使有谁看了,于我死人,于读者活人,都无益处。就是对于作者,其实也并无益处,挽联做得好,也不过挽联做得好而已。”

可这次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召开的讨论会,与会学人五十九人,提交论文三十篇,筹备充分,与会者认真,而开得更颇有亮点。讨论会上,虽然难免陈旧的话语,“导师”式的指点迷津,毕竟没有“二丑”。

讨论会是很有学术分量的。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黄子平教授的《他结巴了――鲁迅与现代汉语写作》。子平确实厉害,他用十五分钟的发言,就把我苦读鲁迅五十年未能摸到的另一扇大门,精准地推开了。真所谓如醍醐灌顶,如当头棒喝,茅塞顿开。请看他的“提要”:

“旧的语言系统崩溃了,每一个词语都摇摇晃晃,发生震颤。鲁迅是现代中国唯一‘从内部’体验到这种震颤的作家。鲁迅挣扎地应对这个错位的时代,充满了表达的焦虑,但同时提出在语言系统的废墟上‘让语词做更多事’的激进要求――他的写作只能是‘结结巴巴’的。这种写作当然不见容于以‘规范化’为目标的现代汉语体制。问题是:如何在口若悬河的当代习得一种口吃的语言方式?”

当场有学者解读为这是语义学、修辞什么的;黄又做出澄清,再次申说自己的意思不是语义学,不是修辞。我的领会自然更加不一定符合他的尊意,我感到的是:他论述的是鲁迅“怎么说?”这“怎么说”,不是“讽刺”、“冷峭”、“反讽”、“犀利”、“尖刻”之类,而是运用现代汉语转型的内在冲突,以别样的方式表达思维及思想的别样蕴涵。

讨论会还有许多精辟的发言。比如有一位引述鲁迅的“文学的理论不像算学,二二一定得四,所以议论很分歧”的见解,我觉得切中时弊。中国鲁迅研究界自以为“标准答案”掌握在它手里,唯有它掌握着鲁迅研究方向,乃至这方向是有来头的学者、教授太多了。

更有商昌宝博士的“自由发言”,直抒己见,慷慨辩驳,他有热烈的好恶,他有明辨的是非,是一个可敬可爱的青年教师。

最后,我非常欣赏、佩服一位穿红衣裳的研究生的勇敢和坦诚,大概是“80”后或“90”后吧?面对济济一堂五湖四海奔来的老师,她勇敢地诉说自己读鲁迅的感受:“前一段我一直在读杂文全集,包括他跟许广平的《两地书》,我自己有一个特别直观的感觉,就是,这真是一个特别可爱特别好玩的人。有时候你会觉得他是那种孩子气的、很任性的、很可爱的人。比如我一直读他那些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陈西滢和徐志摩的文章,有时我读着读着,心里就会有很会心的,想笑的感觉,觉得先生真的太较真儿太诚实了,较真儿诚实的都有点扯着人不放了”。

这是和我自己感到的沉重、严峻、犀利、深邃完全不同的:好新鲜、好活泼的感受啊。鲁迅流传的希望在青年;在青年愿意阅读,喜欢阅读,有自己的感受,能独立的思考。哪怕他或她和我的读后感不同。但,不同中有相同的鲁迅写下的白纸黑字啊。这就足够了。是么?我想。

第7篇

[关键词]虚词 三个平面理论 分析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35-03

前言

1981年,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首次运用了三个平面理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从此三个平面语法分析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迅速发展起来。所谓“三个平面”是指现代汉语语法应该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句法平面,是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也就是对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所构成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研究句中的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用层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也就是分析句中的词语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指出,三个平面下的语义层面并非语义学的内容,语用层面也非语用学的内容,它们是与句法有关的语义和语用因素。那么,各个层面研究的范围到底包括哪些,究竟以何种标准来把握跟句法有关的语义、语用因素,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定论。

另外,胡裕树、范晓认为:句法层面上的句法因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研究所研究的对象,比如主谓宾语、主谓结构、定心结构、动宾结构等;而语义层面上的语义因素有:动核结构、动词的“价”、名词的“格”、语义指向、歧义、词的语义特征、语义的选择限制;语用层面上的语用因素有:主题和述题、表达重心和焦点、语气和口气、评议、句型和句式的变化。从以上的陈述我们发现,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句子以及句子中的实词成分上,无论是句子结构还是动核结构、名词的“格”、动词的“价”、主题、述题等,都是与句子以及实词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作为汉语语法表达手段的虚词在三个平面理论下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我们都知道,汉语的虚词本身无实际意义,它在语句中起连接或附着作用、表示语法意义,所以有人干脆把它称为“功能词”,那么它本身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属于句法上的、语义上的还是语用上的?对于单纯的一个虚词来讲,它是否也应该区分三个层面上的意义?对于某一类功能比较单一的虚词,比如语气词,它是否也有三个平面上的区分?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研究带来的意义何在呢?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进行研究应该从哪方面着手,是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上进行研究,还是综合起来研究?每个层面上的研究因素可以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下面笔者就已经搜索到的有关虚词三个平面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近二十年来,前人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行汉语虚词研究的综述;

2.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定位;

3.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研究的具体内容;

4.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研究的具体方法;

5.三个平面对虚词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现状及论文综述

从所检索到的关于虚词的三个平面研究的论文上看,这些论文呈现出实践型为重、理论型为轻的格局。也就是说,运用理论进行具体研究的论文数量远远大于进行理论综合阐述的论文。

(一)“实践型论文”

所谓“实践型”是指具体探索虚词在三个平面上所具有的具体功能。笔者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按具体的研究对象分类

实践型的文章按照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将它们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句子层面上的虚词研究;二是词汇层面上虚词研究。

句子层面上的虚词研究是指:以某个虚词为标记的句式研究类的论文,比如王亚凤的《从三维视角看“X都X了”》(2008)、梁永红的《连X也/都VP的三个平面分析》、贺菊玲的《论“一边A一边B”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2001)。

词汇层面上的虚词研究包括三个小类:(1)对某一种虚词类(副词类、叹词类、介词类等)的研究,如史彩霞的《介词的添加与语序的变化》(2004)、杨德峰《时间副词作状语的全方位考察》(2006)。(2)单纯某一个虚词的研究。如邓根芹《副词“最”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2009)、李茜《副词“并”的句法语用分析》。(3)汉语虚词与虚词之间的比较研究(包括汉语与汉语虚词比较,也包括汉语与外语的虚词比较)。如曲殿宇《“已经”和“曾经”的比较研究》(2007)、代元东《从三个平面看“认为”“以为”的差异》(2009)、张家骅《“知道”与“认为”句法差异的语义、语用解释》(2009)、单韵鸣《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2004)。汉外虚词比较,如卢英顺《副词“只”和“only”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比较》(1995)、冯雪梅《汉语“也”与日语的“”》(2009)。

2.按分析方法分类

若是从分析方法上分,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行虚词研究的论文还可以分为罗列型和解释型两类。

罗列型的论文是将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或语用上分别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罗列式的说明。比如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2001)。该文从语义、语用和语法(也就是句法上)三个平面上对三组持续类的时间副词:“一直”与“一向”“向来”与“从来”“老”与“总”进行了比较分析,语义层面上研究其语义功能,包括:持续特征、时量特征、起点和终点、动态事件与静态事件、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肯定句与否定句等语义特征(文章中将其称为内部观察法);句法层面上研究其搭配功能,包括:形容词、动词的类与搭配、与体标记、动量、时量和名量以及与其他时间副词的共现(文章中将其称为外部观察法);语用层面上研究其感彩。

邓根芹《副词“最”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2009),该文全面分析了副词“最”在各个层面上的特征。句法上:句法位置、句法特征、句法限制;语义上:义级层、语义指向;语用上:对句类的选择、语气。

分析解释型的论文是综合三个层面起来进行的研究。它试图对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解释性的分析说明。用此类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史彩霞的《介词的添加与语序的变化》(2004),该文从句法层面上为着眼点,分析介词的添加而引起的语序变化对句子所造成语义或语用上的影响。

杨德峰《时间副词作状语的全方位考察》(2006),该文对62个做状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时间副词是出现在主语前还是出现在主语后受到了来自句法方面的限制,比如主语和节律,并分析了这些副词在前在后所带来的语用层面上的变化。该文不仅利用了三个平面理论,还结合了标记理论进行分析。

单韵鸣《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2004),这篇论文具体分析了“真”和“很”在语义、语用上(主要是语用上)的区别而影响了它们表现在句法上的不同用法。比如,为什么“很”可以用在“是……的”的格式里,像“这个问题是很值得关注的”,但“真”不行:像“﹡这个问题是真值得关注的”。这是因为“真”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而“是……的”句式表示说话者的一种看法或态度等,谓语对于主语来说一般起解释说明作用,“感叹语气”和“解释说明”是不相容的,这是由于语用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句法不同。

李茜《副词“并”的句法语用分析》,该文首先从句法的角度分析,得出“并”只能出现的否定副词或否定性动词之前而得出“并”与否定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结论,接着从语用的角度去详细分析了这个内在的联系:预设否定(也就是对他人的言论、观点、常识、常理预设进行的反驳性否定)。

(二)“理论型”论文

“理论型”论文是指对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汉语虚词进行研究进行理论性的探索或方法论上的指导。这类的论文并不多,目前只找到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功能探新》(2000)和吴晓芳、张翼的《多视角的虚词研究——张斌虚词研究理论与实践》(2008)。

吴晓芳、张翼的《多视角的虚词研究——张斌虚词研究理论与实践》(2008)总结了张斌先生在虚词研究上的成就首先就在于他首创了三个平面视角。张斌先生认为虚词的作用应该分为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有些虚词可以改变句子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有些虚词可以改变句法关系,而有些虚词的作用主要在于语用功能,对于同样一个虚词,它的作用也可以有三个平面的区分。比如关联成分“的”的作用就有三个平面的区别,首先在句法上,它可以改变结构关系,如“读书”(动宾关系)和“读的书”(偏正关系)。语义上,它也可以改变语义关系,如“孩子脾气”(描述关系)与“孩子的脾气”(领属关系)。同样它也可以表现语用上的变化,如“新书”和“新的书”,后者预设了“书有新旧之分”的语用选择。

《现代汉语虚词功能探新》一文中,范开泰先生认为三个平面理论的介入,使得汉语的虚词研究突破了传统上仅从句法研究的局限,进入到一个新的局面。虚词表示语法意义,但是这个语法意义不应局限于“句法意义”,还应包括“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虚词作为一种“标记词”的形式存在,它是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标记词”。言下之意,范先生认为:虚词研究不是一种孤立形式的研究,而是一种联系状态下的研究。

范先生还认为: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研究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包括实词与虚词的区分问题;虚词内部的归类问题;虚词所具有的具体功能问题都引发出了新的认识。

这两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平面理论对汉语虚词研究的作用和进行了开创性的示范。另外,范开泰先生指出虚词是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的“标记词”,点明了在三个平面理论下,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定位。但是不足的是,对具体操作问题上,比如虚词在三个平面上的研究因素上,还缺少详细的总结。

三、分析总结

(一)虚词是汉语语法结构中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上功能的“标记词”

从前人对虚词所进行的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虚词本身的特殊性(即没有实际意义,本身表示语法意义)使得它与句子句式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首先,虚词虽然本身不构成句法结构,但它却可以附在其他词上表示某种句法结构,比如“的”,“小王同学”和“小王的同学”,因为“的”的有无使得它们首先在句法结构上不相同,“的”在这里联系着“小王”和“同学”,表示一种偏正关系,而“的”就是这个偏正关系的标记符号。在语义层面上,这两个短语的语义也不相同。前者表示的是“小王本人”,后者表示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与小王是同学关系。“的”在语义上表示的是一种所属关系。同样,“的”也有语用上的功能。总之,虚词的三个平面意义并非虚词本身的意义,而是指它们在句子中与其他词所构成的关系具有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

(二)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行虚词研究的方法有总结罗列型和分析解释型两类

总结罗列型的论文是将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或语用上分别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罗列式的说明。这种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从中归纳总结出某个虚词、两个或几个虚词间、某个虚词格式、句式分别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它重点在于全面了解所研究对象在各个层面上的特点,而不太关注每个层面上的相互联系。这种方法常见于虚词与虚词间相互比较的论文当中,特别是汉外的相似虚词间的比较,它有利于虚词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中的虚词教学。

分析解释型的论文重在综合三个层面进行整体的研究,它试图对虚词或虚词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解释性的分析说明。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虚词或虚词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点,尤其是对其表现出来的个别特殊用法所造成的深层次原因的理解。比如句法表层上特殊的语序变化,所引起的深层的语义变化或是外部语用功能上的变化。分析解释型是虚词三个平面研究论文中相对常见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各种研究对象类型的论文中,它在对汉语中的歧义问题以及某些特殊用法的分析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三)前人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进行研究的角度或研究因素总结

句法层面上的句法因素有:虚词在结构或句子中的位置(主语前还是主语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等)、句法限制(虚词所连接的前后成分具有什么样的句法特征、与其他共现成分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节律的制约关系)、虚词的添加或省略、虚词的句法功能(所连接的句法结构关系,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转折关系等);语义层面上包括的因素有:语义功能阐述(虚词在结构或句子中表现出的持续特征、时量特征、起点和终点、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肯定与否定意义等)、语义关系制约(虚词所连接的施事与受事之间、主事与客事之间、工具、时间、地点等之间的关系)、虚词所引起的整个句子的语义指向;语用层面上包括:话题、表达重心、传信功能、焦点、预设、对句类的选择、感彩、语气与口气等。

(四)三个平面理论对虚词带来的意义

把虚词的作用区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突破了传统语法上仅从句法上研究虚词功能的限制,全面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成果运用到虚词的研究中来,语义上如语义结构分析法,语用上如预设分析,上下文语境分析,等等,这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虚词在各个层面的实质,更能避免将不属于虚词本身的意义强加到虚词身上,比如对副词“净”的分析,《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它分为三个义项:

1.光;只。例:~(光;只)顾着说话,忘了时间了。

2.全;都。例:书架上~(全;都)是科技书刊。

3.总是;老是。例:这些天~(总是;老是)刮大风,没一个好天。

分析上面的例子,词典中所列出的“净”的三个对应的义项,如果从语义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发现“净”所联系的语义结构都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净顾着说话”意思是说话者所进行的行为单一——只说话,“书架上净是科技书刊”意思是书架上的书类别单一——只有科技书刊,“这些天净刮大风”意思是这段时间里的气候单一——只刮风。所以,词典中的三个义项实际上可以只归结为一个义项——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一性。我们还发现,这种单一性并非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举个典型的例子:小王,你别净喝酒,多吃菜啊。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小王”在饭桌上只喝酒,不吃菜。但是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上,一个人在饭桌上是不大可能不吃菜、不吃饭的,所以,“净”含有夸大事实和不满的情绪,这属于语用的功能。

三个平面理论最新颖之处在于加上的语用层面上的研究,这对汉语虚词来说,有助于我们从传统的句法结构描写和义项说明这一静态层面上升到可以全面考察虚词语用功能的动态层面上来,这无疑可以使得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虚词的用法。

【参考文献】

[1]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2]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92(4).

[3]张斌,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4]范开泰.现代汉语虚词功能探新[A].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第8篇

论文摘要:对于国内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始终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更省时有效的学习英语单词,并从单词本身发现乐趣?目前学习者大都是从宏观角度即词汇的语义、语法功能及外形构造来记忆单词,而很少利用单词本身的构词理据来掌握单词。本文以词汇的拟声理据为研究的出发点,探索单词的拟声性,并从中发掘出英语单词的学习方法,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英语词汇的习得从微观上说,包括三方面,即词语的读音,形态和意义。而任何一个单词的音、形、义的发生都是源于一定的理据。乌尔曼在《语义学》(Ulman,1962)一书中指出词的理据性主要分拟声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三类。所谓词的理据(motiviatinon),是指人们根据事物和语言符号的自然关系来编码,专门讨论词义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命名关系。(杨元刚,2005)其中的“自然关系”离不开人们对事物与语言符号之间进行联想、类推和隐喻等抽象思维的活动。经过一代代语言学家的研究,人们发现每种语言都有用语言符号的书写或者发音来模拟现实世界的倾向,几乎所有语言中都存在拟声词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构词理据性的认识,词汇形态学,语音学和语义学不断发展完善起来。而不同语言文字所侧重的构词理据性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汉语往往侧重象形,而英语往往侧重象音。汉语是表意文字的典型,英语是表音文字的典型。表音文字体系通过字形来标记某种音响形象,使人间接地同这种音响形象所表示的客观事物或观念联系起来,字形仅仅是某种音响形象的代替物。而表意文字体系通过字形使人直接同它所要标记的客观事物或观念联系起来,字形成为观念的轨迹。表音文字对语音的注重使得它具有更多的拟声理据。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应注重对单词的语音分析。

词汇的语音理据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与词义的联系上。由此,乌尔曼(Ulman)提出了基本拟声(primary onomatopeia)和次要拟声(secondary onomatopoeia)英语中的拟声词和感叹词都是基本拟声的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这类单词有:quack(鸭子嘎嘎叫),howl(狼的嚎叫声),croak(青蛙呱呱叫),cuckoo (布谷鸟叫),hiss (蛇嘶嘶叫声),lychee 荔枝,mango芒果, buzz (蜜蜂的声音) bang (撞击声), gurgle(水流声,女孩笑声),clap(鼓掌声)click (关门的响声),fizz(液体冒水泡产生的声音)crack(物体破裂声)等等。从以上基本拟声词看,有些拟声词仅充当象声词的用法,只具有模仿事物声音的意义比如quack, cuckoo, howl等等,而大部分拟声词则具有出模仿声音以外更多的引申意义。拿crack为例,除表示“爆裂声”外,还表示“声音变沙哑;破裂,砸开,猛击”,crack从这些具体的意义中抽象出更多表复杂概念的意义:因压力太大而崩溃;阻止,击败敌人或罪犯;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从crack,这些层层推进的意义网络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和渊源。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词汇搭配的意义,比如:crack down on sb/sth, 严厉打击;crack on (with sth) 为尽力完成而努力干,快速继续下去;crack up 身体或精神垮掉。由此看见,利用基本拟声学习英语单词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单词的基本意义,而单词的抽象意义往往由基本意义扩展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这一线性规律,更科学合理的组织单词的教学顺序!

单词的拟声理据另一大方面是次要拟声(secondary onomatopoeia),这一概念由乌尔曼提出。乌尔曼认为它是一种语音联觉(synaesthetic sound symbolism),是指某些音或音组不足以表示整个词语明确的词义,但能部分模拟所指或相关事物,使听话人联想到某一种意义,这一类音或音组叫联觉音(phonaestheme),联想到的一系列词叫联觉词(phonaesthetic series)。这在英语中不乏其例,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单词在发音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联觉音素。 转贴于

例如英语音素[sk](拼写为sk-或sc-)中的[s]是舌齿音,sk或sc连读时后面的[k]发舌龈爆破音[g], 人们利用人们在发出[sk]的声音时,气流要经过与舌根的摩擦从狭窄的牙缝中冲出,而且喉腔要振动让舌龈爆破音[g]迸然爆发,于是人们利用单词的音响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摩擦运动,这样音位[sk]在意义上就产生了一物与另一物表面接触的联想意义::skate表示滑冰;skin表示擦伤;ski表示滑雪;skim表示从液体表面撇去奶油、浮渣:skid表示指刹车/汽车滑向一侧/打滑;scrape表示刮/削/擦;scratch表示在….表面搔抓;scan 表示仔细观察、浏览、扫描。(张为鼎,2003)

再如英语音素[i] 往往具有“小的,可爱的,亲昵的”比如单词puppy, baby, honey, mummy, daddy, granny, aunty等等,这一音素常与[t]搭配,这两个音素发音无需费力,嘴型开张程度小,从这种生理感觉引申出来的意义想象会自然与“小,轻”的概念联系起来。可以表示“小的地方,事物” 具体单词例子有:turret (小塔),closet , toilet,ferret (雪貂), little等等。

英语的同一音素可以由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上面几例已是很好的例证,而这些音素虽然以不同形象出现在单词中,却带有相同或类似的语音联觉下,而另外也些字母会有固定的字母搭档,出现在不同的单词中带来相同的语音感受。比如 ush 的发音需要翘舌,有一种费力的感觉, 这在意义上就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用力”的意义,例如单词:push(用力推), brush(用刷子刷), rush(飞快的跑)。类似这样的字母组合还有很多,需要词汇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对英语单词的拟声理据分析,我们可以由此获得一定的启示:(1)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词汇中的语音联觉信息,引导学生将词汇的语音与意义进行联想,来辅助单词记忆和运用。(2)教师在帮助学生利用单词拟声理据记忆单词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词汇中的拟声音素,激发他们的语音联觉能力,提升单词记忆和学习兴趣。(3)在教授具体英语单词时,充分利用单词的拟声理据,并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系统条理的讲解词义,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词义扩展。(4)有效利用词汇的拟声理据和其他记忆方法,在具体条件下进行灵活搭配,使词汇学习从微观到宏观,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Ulman, S. (1962).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 & New York: Bames & Noble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博士论文,2005

第9篇

现代等离子体物理第一卷,湍流等离子体物理动理学

数值相对论计算机求解爱因斯坦方程

物理学家的随机过程理解噪声系统

量子信息和纠缠性的哲理

环境流体力学进展

聚合物的粘弹性力学基础分子理论、实验和模拟,第2版

天文问答指南

利用双筒望远镜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药物设计

生态恢复

花图式

大脑中的语言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感知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分子方法

美容的神经生物学

空间认知与空间感知

评估自然资源

多媒体检索数据管理

Event—B语言的建模

算法语言Scheme的第6次修订报告

量子计算中的语义学技术

机械臂的自适应控制统一无回归矩阵方法

稀疏图像信号处理

机械和电子工程

伟大的工程师们

随机调度

复值数据的统计信号处理

移动机器人分析学的更多的进展 第5届国际ISAAC会议论文集

分析学的进一步进展 第6届国际ISAAC会议论文集

线性算子方法 逼近与正则化

2008年Isehia群论会议文集

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的前沿

计算科学的最近进展

超流宏观理论

高等凝聚态物理

量子杂谈 微观世界的魅力

从π介子到夸克 20世纪50年代的粒子物理学

非线性振动

非线性波

时间序列分析 社会科学家用的全面介绍

时间,空间,星系与人类 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故事

彗星和生命起源

发现宇宙大爆炸)膨胀宇宙的发现

环境科学中的机器学习方法 神经网络与核方法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 生态与保护

有害污染物的科学管理

达尔文的短篇出版物1829—1883

物理生物学 从原子到医学

达尔文笔记1836—1844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专题讲座2001—2005

陆蟹生物学

无标记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应用

传感器与微系统 第13届意大利学术报告会论文集

传感器与微系统 第12届意大利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基本泛函分析

物理学及有关领域大学生用数学方法

伽罗瓦理论 第二版

变分法中的重积分

数论概要

解Pell方程

复杂的非线性 混沌、相变、拓扑变化和路径积分

量子位势论

导电物质量子理论 超导

自旋 Poincare研讨会2007

结构系统的现代试验技术

结构力学中的混沌

物质结构

激光材料加工原理 现代传热与传质技术

超快强激光科学的进展 第四卷

相变材料 科学和应用

分析系统动力学 建模与仿真

微极亚塑性颗粒状物体中的剪切局部化

天线和望远镜的建模与控制

将无人飞机系统集成到国家空域系统

动力学系统中的模型提取 用于移动机器人控制

临床核磁共振成像及其物理学 指南

胶原蛋白 结构和力学

大型涡流模拟的质量及可靠性

信息系统开发、

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技术与实践

计算系统中的安全性

第10篇

关键词: 范畴 原型理论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个领域。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被引入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并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

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其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第二,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Taylor认为原型是一种抽象表征,是从各个实例和各种次范畴的特征中抽象出来的。

1.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家族相似性”意味着范畴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连接在一起。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互相渗透。3.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而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性最多。也就是说,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特征差异最大。4.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5.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monocentric structure),而是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即某些范畴通常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

1.原型范畴理论与词义的变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的变化会造成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而词义的变化则是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事物固有的类别特征经过认知中介在思维和语言中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词的意义就来源于对事物的认知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词义的形成及演变就是不同层面上的范畴化的结果。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转移、转类、虚化、实化、扬升、贬降,等等,这些都是原型构建的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其成员的范畴隶属度依次递减,直至不明确的边界,继而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例如:“ady”以前仅仅指“女主人”,随着词义的渐渐扩大,适用的妇女越来越多,先是指贵族太太,后来指有教养的妇女,比如:The lords and ladies are all gathered in the palace.现在,lady可以用来指任何“女人”,是一种礼貌的用法。在提到老妇人的时候,也会用old lady或elderly lady。在对一群女士说话的时候,会说ladies,而不用women。词义的扩大和缩小,不论是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还是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

2.原型与翻译

原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译者必须在寻找源语、原型读者的同时,确定译语原型读者,以原型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②译者必须从源语语言变体中识别源语原型。对翻译文本的原型分析,能够帮助译者确定文本的意图性、情景性等特征,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创作。③译者必须了解与源语原型相对应的译语原型。④译者必须善于改变译语原型来实现源语变体。⑤译者必须善于原型词项与具体词项的转换。例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鲁迅)译文:At that Kong Yiji would flush and he proclaimed,“Takin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Taking books...for a scholar...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译者把“窃”和“偷”分别译成“taking”和“stealing”,源语的原型效果在译文中就很好地传递了。对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对翻译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论为译者的翻译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翻译策略,也利于译者更好地认识和再现原文。

3.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

原型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个体的特征集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一个词语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属原型成员;反之,就属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区分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个体可充当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在释义中,非原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区别特征”表述,通过适当的抽象归纳,用元语言表述出来就可成为语词的释义。例如:rose:a garden flower which has a lot of petals and a pleasant smell.tulip:a colorful flower shaped like a cup that grows on a long stem in spring.“flower”作为rose和tulip的原型,词典用户通过查阅,在心中便形成了一个语义网,即以原型场景”flower”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的范畴。

4.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

对于“一词多义”,单词的多个意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发现并利用这种联系,对于单词多个意义的记忆会有很好的效果,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的引入,恰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是以有范畴原型为中心,然后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paper”的含义有:①报纸;②文件;③学术论文,这三个意义都共有一个“核心意义”即“原型意义”,即“对公众有用的重要书写或印刷出来的文字材料”。正是有了这个原型意义,paper的三个义项才能一起系附于一个词汇上。一个单词的多个词义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以一个原型意义为中心,各个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一词多义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在重点介绍原型义项的同时,有意识地寻找各义项中家族相似性的联系或“意义链”解释词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各种义项。

四、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已开始逐步地渗入到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它不仅对英语学习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涉及语义、语用、翻译、辞典释义等各个方面。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视把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英语学习和教学,将帮助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1]吴世雄,陈维振.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2]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兼评充分必要条件释义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3]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

[4]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5).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 译出 必要性

简单来说,译人指译者把外语义本译成母语文本,译出则指译者把母语文本泽成外语文本。

1.关于“译出”

多年前,英国汉学家A.C.Graham在其译作《晚唐诗选》之序《论中国诗的翻译》的最后一段说:“……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这一规律很少例外。”(“…wecanhardlyleavetranslationtotheChinese,sincetherearefew ex—ceptionstotherulethattranslation isdone into,notoutof,one’Sownlanguage.")(Graham,1965:37,转引自潘文国,2004)。Gra—ham是西方一位受人尊敬的汉学家,对中国哲学深有研究,出版过有分量的着作及译着,对传播中国文化起过重要作用,可能正是由于治学严谨.认为中国人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才会说出上面的话。按他的道理.中国学者将无权插手汉籍英译事业。

翻译理论发展到目前为止,基本是建立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个是语言层面,第二个是文学层面.第三个是文化层面。在语言层面上,翻译被理解为语码转换,同一意义从一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表达。在文学层面上,翻译被理解为文学作品美的再现而在文化层面上,翻译则被理解成文化的传播。如果从语言层面或文学层面上讲,Graham的话有道理。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他的话毫无道理,至少他讲的“一般规律”是必须被违反的。

2.中国经典文化意象“龙”的误译

文化,从狭义上讲指的是特定人群的显性的或隐性的行为模式——这涵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等。所谓“卜里不同俗”,特定人群中当然会形成一些独特的事物。中国的“龙”文化就是一例。

在中国.“龙”这一文化意象,其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中国人自古就有崇龙、拜龙的传统和习俗,其渊源可追溯至7干年前伏羲时代。伏羲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后,它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创造了马头、鹿角、蛇身、鹰爪等许多动物的综合体——“.龙”,并自称“龙师”,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为此中华民族史称龙的传人。在其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巾.“龙”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代学者吉成名认为,龙主要有以下4种文化含义:百虫之长;保护神;水神;自喻为龙。

所以.20o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公布之前.龙的呼声一商很高。然而最终却未能入选,因为当前中国的神龙在世界的舞台上被等同于英语dragon,使得象征“尊贵、至高无上、风调雨顺”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西方人眼里背上了“邪恶”的罪名。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真是遗憾至极。我们无从也无须考据到底是谁第一个把“龙”译成了“dragon”,或者把“dragon”译成了“龙”,但这一翻译绝非“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佳译。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与“狗”译成“dog”、“猫”译成“cat”等不同.这些词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这是翻译的基础.而“龙”和“dragon”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主观臆造出来的.二者不论从产生的渊源到实体形象再到其文化内涵都有天壤之别。

在《现代汉语词典》巾,对“龙”这一词条的解释为:

(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麟,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

(3)古生物学上指某些爬行类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 转贴于

(4)姓。

第12篇

关键词:Goldberg构式语法;构式定义;形义配对;非转化性;单层面性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5-02

一、引言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属于当今语言学界两大语言流派中的功能主义流派,它是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根据Fillmore(1982)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由Fillmore(1990)、Goldberg(1995)和Kay(1995)提出来的一种语法理论。本文这里的“构式语法”是特指Goldberg的语言理论。它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它的出现为看待许多传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它有自己一套分析语言现象的程序和手段,而且在国际语言学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开始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重视,但是这门学科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来自该理论对“构式”(construction)概念的定义。语言事实要比语言理论要复杂得多,针对Goldberg,A.E.的构式语法理论,文章就该理论存在的缺陷问题谈论一下笔者的一些看法。

二、Goldberg构式语法发展脉络

(一)Goldberg构式语法纵览

Goldberg构式语法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的著作和论文里,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Construction at work。在1995年的著作里,她主要论述了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构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四种构式,即:英语双及物构式(如Chris faxed her the news),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如Sally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英语动结构式(如Sam talked himself hoarse)和英语way构式(如Bob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2003年的论文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主要就构式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力求对语言做出全息的解释。新近出版了《工作中的构式》一书,主要研究语言的概括过程、构式的学习理论以及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这是继她1995年发表《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后的又一力作,对近年来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做了全面总结。接下来,我们会对1995年和2003年的理论成果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二)初始阶段的构式语法研究

笔者把1995《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一书看做是Goldberg对构式语法初始阶段的研究,2003年的理论成果则看成是扩充了的构式语法研究。

她是在观察到动词的纯论元结构不足以解释许多语法现象时提出(刘晓林,王文斌,2008)的“构式观”,Goldberg承认以动词为核心的投射观在解释动词较为典型的句法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这样典型的例子Chris gave Pat a ball.具有解释力。句中核心动词give在语义上需三个论元,在句法上就表现为三个短语。此句的句法结构就可以从动词语义来推出。但Goldberg(1995)指出,动词并非仅存在这些典型的用法,在人们使用的语言中存在许多动词意义所不能解释的非典型用法。如:He sneezed the foam off the cappuccino。我们通常认为sneeze是一个一价动词,从上例来看这个动词似乎是三价动词,因为有三个论元。一般的动词都允许多重论元实现,很多动词都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论元结构中。动词的这种特点使“投射观”面临巨大的困境。于是Goldberg认为我们应该从整体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的系统对应关系中去寻找答案。他认为一个有力的解释就是采用“构式”这个概念,即形义配对体“Form—meaning pairing”。但是我们认为她对“构式”的定义是其理论缺陷的症结所在。后文将会对这一命题进行论证。

(三)扩展的构式语法研究

Goldberg(2003)却大大扩展了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从单纯的句法构式扩展到语言的各层面,含词素、词、复合词、成语、条件结构、双及物结构和被动结构等,即凡是具有形式——功能配对关系(form-function pairing)的结构都是构式语法研究的范畴。她将构式语法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涵盖传统语法的所有层面,似乎与传统语法不加区分了,偏离了当初扩展动词论元结构和揭示动词的论元结构以外的句法环境的初衷。我们认为,这种扩展掩盖了两类本质上极不相同的语言现象,笔者在后文里有详细论述。

三、对“构式”概念定义的不合理扩大所引发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