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20:1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考试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银川 750021)
(Ningx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Yinchuan 750021,China)
摘要: 本文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为例,分析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怎样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机电工程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
Abstract: Taking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Installation of Typical Electrical Control Equipment cours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Ningx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which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nel training. How to train the talents for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top priority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as explored tha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s a very effective training mode, and the ke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raining mode lies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raining of double-quality teache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so on.
关键词 : 高职教育;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48-03
1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考核方式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培养目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课程,同时注重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实用性;三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灵活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公正、客观地评价,同时科学、系统地规划考核内容、形式、评价体系等,制定相对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考试考核制度,进一步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作用,同时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的。
在考试考核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同时兼顾知识和技能,沿着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考核的主线,对传统的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为此,字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立和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了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
在考核模式方面,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考试内容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理论考试比重大,应用测试比重小;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这种传统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片面考核,而对于职业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强调学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职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方法片面;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这样的考试模式势必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考核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是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体现。该院自2005年升入高职以来,在规范学生成绩考试考核方式的同时,不断推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创新,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特点,制定有针对性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方案,通过试点,逐步推广。
3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是以制造业为主的院系,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智能楼宇技术四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专业都是传统的老专业;电气自动化、智能楼宇技术专业是近几年开设的新专业。四个专业基础相近,方向不同。为了提高全系教师和学生的教风和学风,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为教师的教学效果,注重平时实践教学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下面以机电工程系核心课程《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为例,介绍在本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4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考试考核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在考试考核方法上,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突破传统考核模式,针对以往考试考核存在的问题,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试,意识到考核一方面需要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测。
4.1 树立注重岗位能力测试的考试考核方式观 随着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者进一步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借助考试考核的引导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来说,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意识到考试考核是核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借助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2 建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试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应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并重,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技能考试考核为主线的原则。因此我们建立了“考试考核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4.2.1 注重平时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考核压力,推行平时考试考核制度。即学生的平时成绩可占到总评成绩的20%~80%(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一次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有利于学风建设。
4.2.2 考试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考试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试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技能模块以过程性考试考核为主、参考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等方式;综合成绩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使得考试考核方式多元化。这样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5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方法
为使学生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试考核方式,即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形成,而且平时考核比重大于期末考核。对课程考试考核方式采取平时占20%;项目考核占30%;期末项目考核占30%;期末笔试考核占20%核算方法。在考试考核的过程中,加大了考试考核的过程性考核的比例(过程性考核占80%)。这种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方式不仅注重过程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而且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的考试考核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考试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核方法:
①考试考核内容。
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20分)+项目考核成绩(30分)+期末项目考核(30分)+期末笔试考核成绩(20分)。
平时成绩(20分):
考勤(5分):每次上课点名,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0.5分,旷课一次扣1分,扣满5分为止。
课堂讨论(5分):课堂积极发言每次的0.5分。正确回答问题、操作演示每次得0.5分,以5分为上限。
平时实训作业(10分):
共10次,每次1分,按要求完成实训项目并提交,即为满分。各单元平时实训次数为10次。
②考试考核项目(30分)。
每个单元进行一次考核,每次单元考核满分为10分。包括以下单元。
单元一:基本电路的安装与检测:10分;
单元二:机床电路的安装:Z37摇臂钻床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测:10分;
单元三:机床电路的安装:X6132铣床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测:10分。
③期末项目考试考核(30分)。
在期末进行一次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接线综合作业设计。随堂完成,评分标准以综合作业设计的要求为准。
例:
单元一:设计运料小车在传送带中自动的装料和卸料的控制线路。(30分)
④期末笔试考试考核(20分)。
按照教务处的统一安排,集中笔试考试考核。成绩按照我院考试课的标准统计。
⑤考试考核结论(100分)。
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考试考核项目成绩+期末项目考试考核成绩+期末笔试考试考核成绩)在60分以下为考核不及格;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只有达到及格以上才能获得本课程对应的学分。
6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果及不足
6.1 运用过程性考试考核方式有效改善了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本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采取的是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特别是过程性考试考核成绩的比例远远大于期末考试的比例,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都和期末考核成绩相联系。这样做不仅改变了传统一卷定终身的格局,而且还改变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6.2 采取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的考试考核采取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项目练习(占总成绩30%)、项目考核(占总成绩30%)、期末笔试(占总成绩20%)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式。最后根据各个环节所占的比例不同,综合评定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成绩。在考试考核成绩中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减少期末笔试的比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1机电(1)班总人数为44人,按期初制定的考试考核改革方式,综合评定出该班学生考核合格人数为40人,其中90分以上3人;89-80分18人;79-70分15人;69-60分4人;60分以下4人,考核为不合格。合格率为90.91%。
6.3 采取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由于《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课程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采取的是理论加技能的授课方式,避免了传统授课重理论轻技能的弊端,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时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也同步得到了提高。2011机电1班在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后,参加了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核。合格率达到90%。
6.4 通过《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目前该门课程已通过自治区级精品课立项,通过专家的中期检查。并且通过本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本门课程配套的工学一体的出版教材已经完成初稿。预计在2014年正式出版。
6.5 通过《典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师对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加了信心,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也增强了学生实践参与强化意识,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了保证作用。
6.6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主要是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过程和零散点,对于不同的教师在考试考核当中(该系本学期有五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虽然还是过程性考试考核成绩,期末成绩占的比例是否合适(占20%),考试考核中的项目选择是否合适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另外,有些学生对教师的平时成绩还有不重视的倾向,期末猛看笔记,猛学,淘以往试卷等现象严重,说明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力度不够大,如果设立平时成绩不及格,就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考核,这种现象就会大大改善。
7 结束语
总体来看,通过近三年的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该系已有6门核心课程基本上建成了试题库或试卷库,尤其考试考核方式制度的规范,逐步成为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袁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4).
2014年**中学将进行第二届招生,为确保**一中、**中学教师队伍配备,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现面向社会及高校公开招聘高中教师。为顺利完成此次招聘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打造品牌学校为目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德才兼备、择优录用的原则,以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为考察重点,通过考试、听课和考核等环节,真正把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二、招聘对象及条件
(一)招聘对象
1、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往届师范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不含专接本或专升本毕业生),其中报考音乐、体育、美术三科可以是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生。
2、不在本县编制的优秀教师,须是全日制师范类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含专接本或专升本)。
(二)招聘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热爱教育事业,自愿长期在**从事教育工作;
3、具备招聘学科岗位所对应的专业、学历、教育教学能力及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等任职资格;
4、符合职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下列人员不具备报考条件
1、受到党政纪处分期限未满的、正在接受审查的、处于刑事处罚期间或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
2、有违法犯罪记录的;
3、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招聘方法
县招聘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公开招聘信息,根据招聘学科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笔试(音、体、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需技能测试)、听课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四、招聘学科岗位及名额
本次招聘高中教师共计120名,其中语文教师14名,数学教师14名,英语教师14名,化学教师10名,物理教师10名,生物教师10名,历史教师11名,政治教师10名,地理教师11名,体育教师6名(篮球3名、健美操2名、排球1名),信息技术教师4名,声乐教师2名,器乐教师1名,舞蹈教师1名,美术教师2名。
如果本次招聘情况达不到所需招聘名额,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经领导小组研究并报请县委县政府同意后,择机再招。如果仍达不到所需名额,则由教育局负责在全县在编教师及特岗教师(2009年招聘)中择优选拔补齐所缺名额,由此造成的中小学所缺教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另行组织招聘。
五、招聘程序
招聘按照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含技能测试)、听课、考核、资格复审与公示、聘用等程序进行。
(一)报名
1、报名时间:2014年4月25日至2014年5月8日
2、报名方法:
(1)社会人员报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股
联系人:商先生 苑女士 联系电话:*****
(2)网上报名:****
联系人:许老师 李老师 联系电话:***
(3)高校学生报名:采取到现场招聘组报名或**一中网上报名,现场报名联系电话另看招聘启示。
3、报名时需带:身份证、自荐书(个人简历)、毕业证、学位证、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等证明自己身份及学历的有效证件。
网上报名人员参加笔试前需携带身份证、自荐书(个人简历)、毕业证、学位证、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等证明自己身份及学历的有效证件。
2014年应届毕业生须在2014年7月31日前取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等证书,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二)笔试(含技能测试)
笔试采用闭卷考试,内容为高中本学科知识,试题聘请有关专家命题。
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还需进行技能测试,其成绩与笔试成绩按比例综合计算。(具体情况见笔试、听课实施方案)
(三)听课
根据各招聘学科名额,按照考生笔试(含技能测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选定相应的比例,依次确定进入听课程序的参考人员名单。听课主要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态、举止仪表、对教材的理解及把握等方面进行测试。听课评委由考试考核组成员、相关专业人员和监察局等人员构成。每个应聘者试讲限时15分钟。按照听课成绩从高到低排列,择优选出能胜任高中教学工作的进入下一程序。
(四)考核
考核由考试考核小组统一组织进行。考核内容: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听取就读学校及工作、实习单位意见等方式进行,主要考察应聘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工作实绩及遵纪守法等情况。
(五)资格复审与公示
考核程序完成以后,考试考核组将拟聘名单交综合组资格复审并公示,公示时间一周,如果到高校现场招聘,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同志同其它招聘小组成员一道现场完成资格复审及公示工作。
(六)聘用
考核完成以后,经招聘小组同意,由教育局同拟聘人员签定就业协议书,协议期限要保证在10年以上,并报请教育局办理相关手续。公开招聘的人员,自签定就业协议书之日起,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半年,试用期间工资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六、待遇
被招聘的人员,正式聘用后,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并逐步纳入中小学教师编制。
七、监督检查
(一)招聘工作人员实行回避制度。招聘工作人员如与应聘人员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要主动提出回避。
(二)招聘工作的全过程,要做到信息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三)严肃招聘纪律。对有下列违反本规定情形的,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应聘人员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
2、应聘人员在考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的;
3、招聘工作人员指使、纵容他人作弊,或在考试考核过程中参与作弊的;
4、招聘工作人员故意泄露考试题目的;
5、违反本方案的其他情形的。
(四)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应聘人员,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
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招聘小组成员资格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五)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举报电话:纪检委***
教育局***
八、组织领导
成立**县招聘教师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海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农工委书记)
副 组 长:杨亚勋(政府副县长)
成 员:柴云峰(县政府办副主任)
武金山(县教育局局长)
王亚儒(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葛建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宝龙(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编办主任)
王玉龙(县财政局局长)
招聘教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小组
1、综合组 组长 葛建成
职责:(1)负责组织报名及资格审查,审查完之后交教育局。
(2)招聘人员确定之后负责资格复审及公示。
2、考试考核录用组 组长 武金山
职责:由教育局负责,主要任务包括笔试(含技能测试)、听课、考核及录用四个环节。听课人员由招聘小组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监察局的同志组成。
3、监督组 组长 王亚儒
职责:由纪检检查部门负责,全程监督整个招聘过程,确保公平、公正。
4、保障组 组长 王玉龙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教学评价 考核方式 表现性评价 改革方法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考核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逐渐显现,例如“考试方法”中过于注重教考分离,过于强调试卷库和试题库的作用;在“考试内容”上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应试教育的倾向。如何使考试考核真正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使它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就要研究面对生源质量变化的对策,研究面对企业需求变化的对策,这些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考试考核制度进行改革,真正构建起有利于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一、构建考试、考核的策略
1.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以对知识的理解为主;校内实训的考评成绩由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在项目虚拟和实战环节,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表现与作品的商品转化率相结合进行评价。另外,在评价学生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表现,判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否科学地、富有逻辑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企业工作学期的教学评价适宜采取表现性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由于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此最佳的评价方法不是纸制的试卷,而是学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具体方法
学生考试课程的学期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知识技能成绩(课程单元目标检测成绩)、实习实训成绩、职业素养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参与评价的人员有教师、企业、学生本人和同学。评价要求如下:
1.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此学生的最后分值为教师、企业评价分(70%)+学生互评(20%)+学生自评(10%)。
2.实习指导教师应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结合学校管理制度和实际情况,在实训课程开始前确定评价方案,并交教研室、督导室审批。
3.学生实习期间,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做好导学记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所在企业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参加面授、完成单元目标检测和期末考试。
4.各系部统筹安排本系参加校外教学实习学生的集中面授和非统考课程的期末考试;教务处组织学生参加期末复习和期末考试。
职业院校的考试、考核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在改革中要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公正有效性的原则。学生学习效果受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影响,评价应从学习过程和结果考核两方面进行。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学习小组要加强联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及时向学生指出,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琦,李家坤.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14.04.
[2]张志刚.职业教育考试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江苏教育研究,2013.36.
一、指导思想
以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为核心,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训任务
1、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150名。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150人。
三、工作安排
(一)确定培训对象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结合我市实际,原则上以家庭农场主为主要培育对象。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生产经营型生产规模见附件2)。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市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办事处初审、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当年不得重复。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农民培训资质(办学许可或培训、推广职能),必要的培训场所、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具备跟踪服务培育对象三年的能力,以及三年以上农民培训工作经历等。按照省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机构的条件要求实行属地认定和管理,遵循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择优确定,并与市农委签订培训合同。
(三)规范培训内容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的思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目标,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科学设置教学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农民创业能力、优良新品种、高效种养新技术、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进行知识培训,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累计不少于15天。
2、电商人才培训。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
(四)创新培训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聘请具有农业中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和外聘专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分片、分班、分类、分期开展培训,通过理论讲座、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开展考试考核。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要求,运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结果报市农委审定。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
(六)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有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制度,积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四、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6年3-4月)。一是制定印发培训方案;二是确定培训机构;三是遴选培训对象。
(二)实施培训阶段(2016年5月-10月)。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和每期培训计划,做到“一班一案”、学员人手一份课程表。二是开展培训。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开展培训,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做到学员人手一套。三是抓好培训管理。每期培训班确定一名班主任,建立第一堂课制度、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健全培训台账及培训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建立学员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月报制度。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6年11月)。一是项目验收。市农委成立验收组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报告。二是工作总结。培训任务完成后,认真做好总结上报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和市财政联合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做好工作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规范资金使用。补助资金严格按照省方案规定的比例要求用于培训、认定管理、信息化手段和后续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建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专账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项目结束后进行项目审计,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评价标准
课题项目:本文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2年度教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以《会计书写与制单》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G201213)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高职课程评价改革与实践——以《会计书写与制单》课程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2日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之一。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仅能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从长远来说,更可以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良性互动。及时检验和修正课程考核方法,制定一套符合该课程特点的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书写与制单》课程是我校所特有的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课题组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上重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注重实践环节,增加了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考核,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
一、本课程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考核目的导向存在误区。尽管本校强调对学生综合技能及能力的培养,但落实到具体课程的考核方案的设计而言,本课程目前只是对书本、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的简单测评。将期末总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好坏的唯一标准,并延伸到各类评优、奖学金、就业推荐等。这很容易把学生的学习目的导向为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模拟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缺乏过程性考核。在会计学科发展较好的发达围家,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案例分析、阅读摘要、课堂辩论、文献述评和学期论文等,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一种高效的过程考核。但在我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课堂学生人数多等原因,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的参与十分有限,任课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而本课程也是一样,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项分数合计的方式。平时成绩多以作业、考勤、课堂提问的表现来定,占总评成绩的40%左右,期末考试则以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很多学生抱着考前突击的心理,不重视平时学习。
3、课程考试和职业认证考试相脱节。会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取得多个资格证书。本课程的考核则未与相关职业,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电算化会计证和会计师证等结合,因此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势必会造成一些重复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下降。另外,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原因分析
1、课程考核目标定位不准。有些任课教师把课程考核简单地当作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考核只是课程结束的标志,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课程成绩;一些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学分,以便顺利拿到毕业证。以上种种观念导致教师不研究教学方法,学生不重视能力提高,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课程考核对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推动作用难以体现。
2、没有制定实训课程评价细则。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此非常强调实训课程,目前本课程的实训学时约占总学时的70%,但无论是课内实训还是集中实训课程均没有制定考核实施细则,这样就导致实训课程评价形式的不确定性,考核标准不统一,最后导致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客观性。
三、对改革现有考核体系的探讨
(一)课程考核改革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决定了该课程其评价的多样性,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
1、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2、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
3、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改变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二)考核方式改革。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在学生的评价中既要有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也要有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需要改革注重单一的纸和笔的考核方式,而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多元化评价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在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的多样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主要改革以下评价方式:
1、本次改革全部采用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考核即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为100%。
2、考核过程采用开放式考核,即学生不受时间(或者时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和地点的限制,按照考核要求,自主完成考核内容。
3、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平行进行。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顺利地通过整个课程考核,在考核顺序上,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平行进行。
4、课程考核与考证相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校内技能考证——会计书写、会计制单紧密相连。在考核时可以将这两项考证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个部分,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课程实际效果的目的;另一个是敦促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多参与校内考证,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
5、行业企业参与考核。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的同时应立足于行业企业,加强会计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为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在课程考核时,就对于积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加分。
课程考核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考核目标和内容及考核方式应该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而变化,所以考核方式要有后续的反馈修订,考核方案也要有一个实施结果评价,并根据实施结果不断修订,以符合全面考核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晓锋.高职院校考试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O10.17.
1.1教学主要岗位
教学主要岗位是指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教师等教学师资岗位,需要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师资素养,还需具有“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崇高师德精神。教学主要岗位是在公开招聘工作要求的指导下,由学校统一组织笔试、面试和考察。
1.2通用技术岗位
通用技术岗位是指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能胜任的教辅或管理岗位,如古籍修复岗、英语翻译岗、网络技术岗、期刊编辑岗等。通用技术岗位是在公开招聘工作要求的指导下,由市教委统一组织笔试,由学校统一组织面试和考察。
1.3行政管理岗位
行政管理岗位是指以相关专业知识为基础,需要具有综合分析、创新意识、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综合行政能力方能胜任的管理岗位。行政管理岗位是在公开招聘工作要求的指导下,由市人社局统一组织笔试,由学校统一组织面试和考察。
2中医药高等院校公开招聘工作的实施
2.1招聘方案的制定
招聘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招聘岗位名称;招聘人数;应聘人员资格条件;报名与资格审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考试或考核的方式、内容和范围;考试或考核的成绩计算方法;体检及考察的内容、标准和要求;拟聘用人员名单的确定及其公布方式;咨询电话、举报或投诉电话等。学校招聘方案制定后需上报市教委审核,再报送市人社局核准备案。
2.2招聘信息的
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需于报名前在市人社局网站,同时也可在学校网站或其他媒体,时间应不少于7个工作日,报名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学校的招聘信息内容应当与核准的招聘方案内容相一致,一经公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2.3应聘资格的审查
学校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招聘岗位人数与实际报名人数之比原则上不能低于1:3,否则学校应减少该岗位的招聘人数或者取消该岗位的招聘。
2.4考试考核的实施
学校根据招聘岗位的工作需要组织相应考试,主要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学校根据招聘岗位的实际需求,将笔试考试分为公共科目笔试和专业科目笔试。公共科目笔试主要测试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科目笔试主要测试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学校根据招聘方案制定的有关规定,按照应聘人员的笔试成绩从高到低地确定面试人选,面试人选出现空缺的,可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
2.5综合面试的组织
学校根据招聘岗位的工作需要组织相应面试,主要采取试讲、答辩、结构化面谈、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测评。面试考官一般应由学校有关领导、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和专家学者等组成,考官人数一般不少于7人。
2.6体检与实习考察
体检人选由学校根据考试(考核)与面试的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按照实际招聘岗位人数等组织,体检标准目前参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和规程执行。学校组织体检合格的应聘人员进行实习考察,考察应当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实习考察内容应包括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能力等情况,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
2.7拟聘人选的确定
学校将通过实习考察的应聘人员确定为拟聘人选。若体检不合格或者实习考察不合格,学校可根据考试(考核)与面试的总成绩依次递补,推荐新的应聘人员进行体检和实习考察。
2.8招聘结果的公示
学校将拟聘人选的情况在市人社局网站和学校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上报市人社局和市教委审批备案,并办理拟聘人选的入职手续。
3中医药高等院校公开招聘工作的意义
3.1制度规范化的需要
制度规范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的核心原则。公开招聘制度的规范化是学校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规范进人行为、提高进人质量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相关文件从招聘范围、招聘条件、招聘程序、信息、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综合面试、实习考察、选留聘用等多个方面对公开招聘制度进行了规范化,使公开招聘工作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3.2模式科学化的需要
模式科学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的重要基础。公开招聘模式的科学化是学校在统一公开招聘制度的指导下,充分体现自身教育特点、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和岗位特点,科学设置招聘类别、考试内容和考核形式。只有在公开招聘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不搞“一刀切”,不走“形式主义”,才能领会公开招聘工作的精神实质并落到实处。
3.3程序公开化的需要
程序公开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的根本保障。公开招聘程序的公开化是学校应自觉增强公开意识,积极转变旧有观念,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社会大众、媒体舆论等多方监督,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只有将“公开”贯穿于招聘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学校的公开招聘工作增强透明度、提升公信度,真正实现筑巢引凤、广纳人才。
4总结
一、目标和任务
1、通过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吸引一批执业医师到农村服务,探索并逐步建立为农村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2、从20*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聘100名左右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每名执业医师聘期5年。20*年在*、*、*、*四个设区市进行试点,共招聘133名执业医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项目安排,逐步扩大到其他设区市。
二、实施范围和资金安排
3、*、*、*、*等地凡没有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均可申报招聘计划。
4、根据国家项目专项资金安排,5年内,对受聘执业医师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三、招聘对象基本条件和用人形式
5、招聘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2)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愿意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决心;
(3)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
(4)35周岁以下;
(5)身体健康。
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即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在村级卫生机构工作的执业医师不列人招聘范围。
6、招聘人员作为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人事关系转入招聘的乡镇卫生院。5年聘用期内,工资福利等从专项补助中支出;5年聘期结束后,工资福利等由地方解决。没有编制空缺的乡镇卫生院,可超编接收。
7、招聘的执业医师在乡镇卫生院服务未满5年的,不享受本方案有关政策,人事关系转到政府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四、招聘程序和方式
8、招聘工作遵循“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原则,按照确定计划、公布需求、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签订合同、集中培训、注册上岗等程序进行。
9、确定计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招聘岗位和需求数量,通过设区市卫生局审核、汇总报省卫生厅。省卫生厅根据情况确定各地招聘计划指标。
10、公布需求。分别在省卫生厅和省人事厅门户网站、*人才人事网、*卫生人才人事网、*卫生报等网站和媒体,公布需求单位、岗位、条件、数量、联系方式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11、自愿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的方式同时进行。在*卫生人才人事网设立报名通道,应聘人员填写《应聘执业医师报名登记表》。现场报名人员持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免冠照片3张,到省卫生厅人才交流中心报名,填写《应聘执业医师报名登记表》。
12、资格审查。省卫生厅负责资格审查工作,通过人员发给准考证。资格审查贯穿招聘工作全过程。
13、统一考试。采取人机对话或笔试的方式,组织应聘人员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为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病案分析等。考试工作由省卫生厅、省人事厅组织实施。
14、面试考核。根据参加考试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择优参加面试考核。省卫生厅、省人事厅组织专场面试,由县级卫生、人事部门和医疗卫生方面专家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
15、双向选择。专场面试期间,根据面试考核情况,县级卫生、人事部门与应聘人员签订双向选择意向书。待当地卫生、人事部门组织体检合格后,正式签订统一制定的《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聘用合同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16、集中培训。省卫生厅负责安排受聘人员进行为期七天的岗前培训。
17、注册上岗。用人单位负责办理受聘医师的执业医师注册手续或执业地点、范围变更手续。
18、下拨经费。县级卫生部门组织受聘医师填写《受聘医师基本信息登记表》,连同《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聘用合同书》一并作为经费补助依据。
五、项目管理与评估
一、PLC教学在部分学校中存在的问题
1.突出理论教学,淡化实验实训
PLC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部分学校将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分开讲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概念抽象、复杂、难懂,如果只用PLC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难以消化理解,日常教学中我们又很难让每位学生直接参与PLC的操作,这样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出现讲者津津、听者昏昏的局面,从而制约了PLC的授课效果。
2.缺乏技能考核,使实验实训流于形式
由于部分学校对实验实训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技能考核,致使教师只做传统的实训项目,导致验证型实验多,综合性、启发性实验少。通常是由教师设计好实验项目,让学生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出现了有的学生实验前不预习,实验中不知如何操作只好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不良现象。
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PLC的工作原理和编程技巧。从而出现了在做PLC综合应用设计时,很多学生拿到课题后不知所措,既不能设计出完成任务的方案,也不能完整地写出I/O地址分配,更谈不上对程序的设计与调试了。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做了以下尝试。
二、教法的改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对PLC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始终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如开学之初,给学生播放PLC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视频,使他们体会到PLC的实用性。这些内容包括工厂的生产流水线,家用全自动洗衣机,实训车间的数控机床,城市里的电梯、交通灯、自动门等。通过这些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门课程,体会到PLC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所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其归纳为若干教学模块,实行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理论和实践分开教学,常常使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基本指令的用法,而不能灵活运用这些指令语句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为此,从2006年开始,笔者将课堂搬进PLC实验室,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为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讲完LD(即取)和OR(即或)指令功能和用法后,笔者让学生完成如下两个题目:
①如果按下启动按钮SB1指示灯点亮,用PLC如何实现?
②如果按下任一启动按钮SB2或SB3,指示灯都亮,用PLC又如何完成?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先写I/O(输入/输出)地址分配,画I/O接线图和梯形图,再进行外部接线,向PLC输入程序并调试。
学生通过做这两个题目,能加深对LD和OR两指令应用的理解,丰富PLC的工作原理和外部接线方法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面项目教学法的完成奠定基础。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经过不断探索、提高,逐步走向完善。
3.实施项目教学开好选修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特长,我校做到因材施教,每天利用下午第三、第四节的时间,坚持开放实验室,开设选修课。由于选修课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依据自愿报名的原则组建班级,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热情高涨。选修课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模拟工业生产自动控制中的工程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各个子项目开展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选修课基础,笔者略讲基本指令的格式、功能和用法,重在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明确各指令的具体应用。为此,笔者采用“五步项目教学法”:
①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提出项目要求;
②让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
③实施计划;
④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估;
⑤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造成师生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当学生自己编写的程序经过调试,成功地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以学习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会技术、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体现教学内容的目标。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教师在组织管理上唱“主角”,而在项目的完成中唱“配角”,做好组织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走弯路。
例如:在用PLC编写程序完成某一任务时,先让学生理解任务,再让其独立编写。但是由于理解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差异,学生编写的程序方案通常多种多样。为此,笔者首先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方案,由师生共同分析点评,对学生的创新思想或正确答案进行鼓励与肯定,做到共享,而对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删除不当和多余之处。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重视理论和技能考核
考试考核,不仅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自身的教学效果,便于有效地改进教学,而且能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促使其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综合地复习。良好的考试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高效地促进教学。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法?如何考核?非常重要。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始终认为适合于学生水平和课程特点的考核方法就是最好的。由于PLC课程实践性较强,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较大,从2006年开始,笔者尝试改进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学生的综合成绩(100%)由平日成绩(30%)、笔试(30%)和技能考试(40%)三部分组成,略微突出了技能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其中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考试主要考核学生PLC的编程、接线和调试的基本技能。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体现了重过程也重结果、重理论更重技能的指导思想,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三、结束语
近几年,各级技能大赛为PLC的实验教学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理论和技能教学,重视考试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技能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造福于社会。
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和全区失地居民的合法权益,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劳动保障工作格局,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印发惠及民生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2012年,要在全区未建立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44个“村改居”居民区设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此项工作,对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办公场地。44个村改的居委会,要在3月底前腾出一处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方便群众办理相关业务的工作用房。经区劳动、财政、街道检查验收认定合格后,按相关要求统一组织改造施工。
二、装修改造。改造中,要按“统一规划、统一标识标志、统一风格”的原则进行,竣工验收后,区审计部门要对该项目进行专项审计,防止资金流失。
三、人员选配。要按照“村委推荐、街道考察、择优录用”的原则选取劳动保障协管员,程序上按“公开报名、政审考察、组织体检、考试考核、确定录用”进行。基本条件为具有该居民区常住户口,男性40周岁以下,女性3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政治可靠,作风正派,无前科劣迹。农村零转移困难家庭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家庭人员优先录用。被录用的劳动保障协管员属合同制工人身份,工资暂定为每月850元(含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部分),缴纳社会保险,其人事关系隶属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行政上受街道、居委的领导,业务上受区劳动部门的指导。人员录用工作要在4月底前全部完成。
四、持证上岗。5月份,区劳动部门要对确定的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职业道德、劳动政策法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程序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考试考核,考试合格人员,统一颁发《结业证书》,争取2012年年底前,组织一次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人员颁发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的《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劳动保障协管员持证上岗的要求。
五、设施配备。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视机、电话、办公桌椅、电脑桌等办公设施,由区财政局采取政府统一采购的方式购置。5月底前要全部配备到位。
六、业务软件及资料配备。6月底前,劳动部门要为各村改居委的计算机中安装“劳动99”等工作软件,发放管理台帐。
七、业务开展。由区劳动部门为劳动保障站统一制定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各种工作程序,确定工作职责和范围,在7月底前全面开展工作。
八、平台改造费用投入。各村改居工作用房的装修及办公设施购置费用,可合并使用,按每个村改居居委3万元人民币安排。由区财政承担70%,各街道办事处、园区承担30%的原则筹集。
九、日常办公经费保障。各村改居劳动保障服务站开始工作后,产生的水、电等办公费用及电器插座,连接线等配件费用,各村改居自行负担。
十、人员工资。工作人员工资从7月份开始发放。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 实践教学 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50-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生产一线专门人才。
伴随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各高职院校培养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但从近几年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看,该类毕业生普遍存在学业质量不高、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因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职其他专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不令人反思。
本文从课程教学、“双师型”师资、高职教材、社会实践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造成毕业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五个:
(一)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亟待改革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掌握实用技能的生产一线人才。课程教学上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是为实践教学打基础、做铺垫的,够用就好。但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许多课程存在着过多的理论教学,大量的篇幅和时间用于介绍基础理论和设计原理,导致实践教学的时间远远不够,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满足“适应市场需求”的要求;而且过多的理论教学,也影响高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最终影响高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课程教学亟待改革。
(二)“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
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存在“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所谓“离开校门直接上讲台”。虽然这些教师普遍理论水平较高,工作态度认真,但缺陷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能很好地衔接,授课内容空洞,教学实例脱离实际,不能将有实用价值的实践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不能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一样,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技巧性指导,因而对学生的要求往往不高,对悟性高的学生又无力指导。结果就是:这样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应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无力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因而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双师型”师资应占总师资的50%以上。很多高职院校选派专业教师去参加某些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这些教师就可以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而这种短期培训的考核仅仅是参加一个笔试,并不考察教师制作实际项目的能力。所以,经过短期培训的所谓“双师型”教师并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速成“双师型”教师仅仅是一些高职院校为应对高校教学评估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对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双师型”师资的比重,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适合高职教育的实用教材缺乏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在不断升级,软件版本也在不断更新,而目前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却远远跟不上这种发展步伐。有的教材教学内容陈旧,还是十几年前的知识;有的教材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没有重点,不考虑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重要与否;有的教材实际操作案例太少;有的教材中的实例仅为讲解知识点而举例,没有系统性,不具实用性;还有的教材完全照抄本科层次的知识编写,理论性太强、实践性缺乏等等。这些高职教材都不是合格的。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编写教材的教师不是“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紧跟本课程最新技术,没有足够的能力编写出知识较新、案例实用、重点适当、好教易学的高职合格教材,从而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据有关教育部门调查,师生普遍对现有高职教材的认同度很低。
(四)学生缺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到生产第一线去,真正接触社会需求,参加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工作中,适应社会发展。而在教学计划中,高职院校普遍安排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此时距离毕业已为时不多,学生们已无心实习,多数学生心思已在求职就业上,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五)考核评价标准不科学
很多课程考试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往往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而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查。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从思想到行为都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影响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觉得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便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一)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可持续性发展。而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高职课程要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第一目标,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基础理论以应用为前提,以必需为原则,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辅以启发式教学、示范式教学、师生互动等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实验操作、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一个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操作技能的老师,可以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自如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生动、教学实例与知识点完美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可以轻松学会所需知识和技能,因而学习气氛活跃,学习兴趣相应提高,学习积极性才能长久保持。具备这种教学能力的教师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是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能够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又具有本专业领域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能够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面向社会招聘有真才实学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或从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善于言传身教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制定现有师资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进修计划。短期培训就是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取相关知识技能的考核证书;中期进修就是安排专业教师到较高级别的计算机培训中心参加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专业技术应用培训,达到对所培训专业技术能教会用、较为精通的程度;长期计划就是与相关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安排教师轮流脱产或半脱产到企业去参加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和维护等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三)选用和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
要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选用和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教材是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物质载体,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素之一。现有的高职教育教材多数是由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写,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讲解都能很好地表达,但应用实例方面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因此,在编写教材的人员中增加有专业应用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参与教材总体规划和应用实例的编写,对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非常有帮助。而且由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对学生的实践操作会有更大的帮助。
(四)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1.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不仅可以降低培养成本,也可以及时把握企业的最新需求,了解当前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还可以缓解现在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效果。安排学生在企业实训和实习,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还可以在实训和实习过程中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创造一定利润。
2.采用订单式培养方案。订单式培养方案就是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一起制定教学计划,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学校根据双方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学生修完全部规定课程后,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学生毕业后直接由企业安排工作。
如我校跟中兴公司签订计算机专业培养订单。前两年主要由本校教师授课,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公司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实训,公司提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做他们的指导老师;第三年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接受公司专家的进一步培训。顶岗实习期间发给学生一定的实习工资。学生毕业后由公司安排到全国各地的中兴公司分部工作。此方案很受公司和学生的欢迎,企业因此聘用到了最合适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像对待其他毕业生一样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从而降低了招工成本,达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3.校内外指导老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实际社会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走产学结合道路,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除了把大学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性应用,还要进行计算机系统项目的沟通与合作以及系统开发和制作实验等。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到企业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实际,将企业实习项目用作毕业设计课题,由校内指导教师指定相关设计要求。学校在该生所在企业聘请一位富有计算机系统开发经验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其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校内外指导老师均参与毕业答辩环节,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果。实践证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制作毕业设计项目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实践能力增强,做出了有较高质量的作品。多数学生取得了良好以上的毕业设计成绩。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专业技能,熟悉了工作环境,也得到了企业认同,部分学生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4.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考核具有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原有的考核方式以理论笔试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因此,改革原有的考试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注重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试考查方法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因课制宜,大幅度增加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查内容与比重,减少理论知识的考试内容和比重,使考试考查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该课程具有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从培养方式、师资、课堂教学、教材和考试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和探索,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实践证明:采取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选用和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并实行校内外指导老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达到长足的提高。事实上,学校已经在本专业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正逐步向其他专业推广经验,以提高本校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名选,余如.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3-76.
[2]张万民.高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62-68.
(一)培训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在职正副园长及其后备正副园长。
(二)培训目的
通过岗位培训,使园长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使园长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进一步端正办园思想,提高办园质量和水平;使园长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真正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造就一支职业道德素养好、业务精良、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专家型园长队伍。
二、培训内容及形式
(一)培训时间及内容
本次培训计240学时,于20*年12月末前完成。其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法规、幼儿园行政与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幼儿教育发展与评价、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以及当今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等。(具体课程见附表)
(二)培训形式
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坚持研训并举,学用结合的多元培训方式,采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岗位实践、参与式讨论等必要的交流、考察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培训授课教师全部聘用北师大、中央教科所知名专家和有影响的教育实践者。
三、培训要求
(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注重结合幼儿园管理案例进行教学。
(二)要突出岗位培训的特点,贯彻以重点讲授、自学、辅导、答疑相辅助的原则,合理安排讲解、自学、研讨的时间比例。
四、培训实施与管理
(一)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本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建立园长业务档案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二)坚持实行认真考核,持证上岗。到本年度末,凡未取得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任用或聘用。
(三)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园长岗位培训实施方案,并委托市托幼协会学前教育培训中心具体实施。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园长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四)园长完成《实施方案》规定培训内容与学时,经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由市教育局颁发统一印制的《*市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证书》,其考试考核成绩存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任用或聘用的必备条件之一。未达到规定培训学时(累计学时少于220学时)的,不予颁发证书。
(五)学员须认真填写《*市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学员登记表》(一式两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医学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医学信息更新速度日趋加快,这就更需要医护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同进。为建立与我市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医学科技教育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卫技人员的学术水平与技能素质,因此各级各类培训、考试考核应运而生,卫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培训考试考核的合格率等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及卫技人员年度考核、聘任,医生、护士执业再注册的重要内容之一[1]。而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诸多弊端,如手工记录学分及考试考核成绩,其准确性差,易违规操作;数据统计汇总工作繁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信息反馈时效性差,不便查询,不利于领导决策及相关培训教学计划的统筹工作安排;同时大量的报表打印发送,造成有限的资源浪费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自行设计开发了适合本地区基于工作流的多级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快捷、准确、功能强大的优势,满足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学教育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为本市在职医学教育工作走上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为单位科教管理工作提供了完整的现代化解决方案,为在职医学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各级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2系统设计目标与采用的技术
2.1总体设计目标
根据各级各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各级各类岗位培训和学历升级教育等管理方法,结合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医疗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从市级所有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到各医疗机构中卫技人员的基本信息管理、继续教育学分的认证管理、各级各类岗位培训管理、学历升级管理,研究建立基于多级的医学教育管理方法和模型,在此基础上把继续医学教育、各级各类培训、考试考核等信息全部纳入一个整体,开发出基于工作流的多级在职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2采用的主要技术
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在VisualStudio2005平台上进行设计,用C#语言进行开发,Web页面开发采用技术,同时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了SQLServer2000。结合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多级分层的特点,我们在用户数量多、分布地区广,且数据流量少的医学教育网络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业务逻辑复杂、用户数量少,且数据流量大的医学教育管理系统采用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如图1)。通过构成这种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我们实现了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与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相结合的处理,使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既可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越性,又可避免B/S结构在安全性、保密性和响应速度等方面的缺点,以及C/S结构在异地查询浏览不够灵活等方面的缺点。
3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
3.1多级分层结构设计
3.1.1按照管理结构角度设计
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卫技人员。帮助卫技人员更方便、更轻松地参加各类医学教育、培训活动,有效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并能随时了解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目的地制订学习计划;第二层为医疗机构科室,对大的医疗卫生单位,可下设科室,作为单位的科教管理子系统;第三层为参加在职医学教育的基本单位,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教育机构及其他相关卫生学术团体;第四层为各县(市、区)卫生局,汇总全市各县(市、区)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等开展情况,获取决策信息;第五层是市卫生局,对全市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等开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管理控制,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3.1.2按照技术组成结构设计
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各终端单位的软硬件子系统。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本单位参加在职医学教育人员的学分登记、汇总、统计、分析等工作及各级各类考试、考核、培训人员网上申报、查询,数据汇总到统计分析等,同时向数据中心上传这些数据,并下载属于自己的相关信息,如科研立项、科研成果、成果获奖、、学分数、成绩、合格证发放数据等,是此系统的基础层和离散层。第二层是数据汇总中心子系统。该中心汇总全市所有各级各类考试、考核、培训、科研立项、科研成果、成果获奖、及各级继续活动等数据,中心汇总了大量的数据,并承担繁重的交换、查询工作,是此系统的核心。同时各单位可根据不同的管辖范围在数据汇总中心进行相应的数据管理。
3.2功能模块的设计
结合医疗卫生系统的现状与实现信息系统的要求,本系统由在职医学教育基础信息管理、继教项目管理、中高级卫技人员继教学分管理、初级卫技人员在职教育管理、岗位培训管理、学历升级教育管理、公需科目管理、统计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
3.3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3.1建立了全市医学教育管理共享数据资源库与全市卫技人员在职医学教育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了市级继教项目的申报、学分管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岗位培训及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管理功能以及对地市中心、县(市、区)卫生局、医疗卫生机构、科室、卫技人员个人之间一体化的网络协同管理、业务流程集合管理和网络跟踪管理等。规范了在职医学教育的管理行为,为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在职医学教育管理工具。
3.3.2实现了从网上申报、查询,各类数据采集、数据汇总到统计分析、报表上传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及各级各类在职医学教育量化考核管理评价系统,彻底摆脱了繁琐的手工操作,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在职医学教育数据处理能力与管理工作效率。
3.3.3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与扩充性,并为医疗机构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实现了医疗机构内部各管理系统的横向与纵向集成,同时又能实现远程信息维护和管理。
3.3.4系统界面操作简单方便,用户易学易用,且易维护。
3.3.5系统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安全保密性。特定的人员只能在权限内对系统进行特定的操作,实现操作的一一对应性。
4系统应用效果
基于Web多级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在职医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各级管理员若想了解所辖区卫技人员的医学教育参加情况,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上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可以对存储于系统中的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听取汇报或阅读书面材料,实现了管理过程的规范、公开和公正,使传统的结果管理(静态)变为目前的过程管理(动态),有利于上级单位监控下一级单位的管理行为。该系统规范了管理程序,简化了管理环节,整合了在职医学教育的信息资源,方便了信息的采集与,提供了实时的信息传送,实现了实时动态管理,增强了在职医学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提高了在职医学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
4.1规范了管理行为,提高了管理质量通过建立五个权限不同的系统平台,使个人与各级管理部门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管理环节上脉络清析,环环相扣,避免了传统管理上出了状况互相推诿及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等人为现象,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4.2简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系统服务平台上,广大卫技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各类培训班的申请报名、个人信息查询(如考试考核成绩、年度与周期参加继教是否合格等),为卫技人员个人及时掌握自己在职学习状况,有目标地制订学习计划提供方便。同时实现了各级管理部门与个人网络跟踪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