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

时间:2022-03-11 09:5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语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双语课程

第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车辆工程 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汽车生产日益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对汽车类各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日益提高,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提升汽车人才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十一五”期间,根据我校的发展战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此,学校选择部分专业实施英汉双语教学,其中,车辆工程被确定为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双语教学专业。本文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其开展双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根据目前国内国际公认的定义,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The use of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亦即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使第二语言学习与各学科知识获取同步,也可简单理解为两种语言(其中一种是学生的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

二、车辆工程专业特点及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车辆工程专业是研究汽车、拖拉机、工程车辆等机械的理论、设计和技术等问题的重要工程技术领域,培养学生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日益兴旺,社会对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内蒙古地区几乎没有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在已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及汽车运用技术(专科)等相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开设车辆工程专业,并制定了引进国外先进教学资源和采用英汉双语教学方式的策略,实现立足于西部,服务于全国的教育培养目标,通过实施双语教学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相结合,力求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国际化复合型汽车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的汽车销售市场一枝独秀,但汽车设计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所以每到新的节能减排标准实施时,自主品牌企业不得不依靠国外技术,因此支付过多的费用;再如先进的电子和喷射技术,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购买,燃油经济性水平和国外差距较大;商用车发动机的电控单体泵、泵喷嘴高压共轨技术由国外掌握。另外国内多数汽车企业为合资或合作,有一些国内企业虽为国内资金、国内生产,但为国外企业配套,也需要与国外相关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即使是全无外资和外销的企业,其产品开发、设备使用、生产科研中也不可避免要接触国外先进技术、查阅国外参考资料或直接参加国际科技交流等。如果学生毕业后读研深造,或在科研院所工作,更有大量查阅资料、科技交流等的机会。所以,应加强汽车类专业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和高级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加强我校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知识、适应将来社会需要,这正是专业类课程双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所在。因此开展双语教学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车辆工程专业双语课程体系的安排

要发挥双语课程的整体效应,就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双语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组合。车辆工程教研室集结机电工程学院的整体力量,根据本专业特点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对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做出了整体规划,在课程体系中统筹安排双语教学,形成连续的课程结构。

1.加强英语应用能力教育

车辆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班级大学一年级以加强英语学习为主,第一学年的英语课分成单独的五门课程:精读、泛读、写作、听说和语法,并单独考试和计算学分,这样加大英语教学学时量,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双语课程的安排

依据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双语课程体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连贯性,词汇学习也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可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目前工科专业类课程,选取一系列侧重实践环节、应用性强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可行的;另外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上,其形式改变应与内容改革相结合,采用双语教学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参考国外最新进展,这样能更有效地满足学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需要。车辆工程专业拟定开设的双语课程如下:

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构造――机械制造工程学――现代测试技术――汽车电控技术――企业管理。

这些双语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选取,双语课程总计26学分,共计416学时,占所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总数的38.8%(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67学分,1072学时)。这些双语课程可根据授课效果和师资情况等因素不断优化与调整。

四、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方面

车辆工程专业是我校机电工程学院的一个新设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招收两个班级共47名学生。由于录取时没有对其英语成绩加以限制,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多半为内蒙古籍学生,高考中不对听力和口语测试,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较薄弱。另外,工科专业的有些课程,如机械原理,即使在课堂上用母语讲解,学生也难以理解,更不用说采用双语教学。为了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每堂课中专业知识的信息量相对减少,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1)加强生源条件的选取

车辆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班级的新生录取应加大英语成绩的考核,如在总分符合录取要求的情况下,英语成绩必须为90分以上方可录入双语教学班级,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选拔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条件;另外,可以从学院其他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等)新生中选拔愿意学习车辆工程专业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择优补入双语教学班级。学生毕业时,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这些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来保障。

(2)加强英语应用能力教育

车辆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班级大学一年级以加强英语学习为主,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英语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授课内容,将英语课分成单独的五门课程:泛读、精读、写作、听说和语法,并单独考试和计算学分,加大英语教学学时量,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008级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经过半学期的英语加强学习,在第一学期末的英语四级考试中有13人通过,四级通过率达28%,与非双语教学班学生大学二年级时英语四级通过率相当,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加强英语学习的成效显著。

2.师资方面

我院现有出国经历并可承担汽车类英语授课的专业基础课教师4名,聘请外籍英语授课教师1名,专业课教师只有4名,教师资源不足。目前,申请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较多,但多数没有外语授课的经历,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授课中存在用中文思维来讲解英文的问题,难以胜任双语教学。可见,加快双语教师的培养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我校在今年4~6月组织双语授课的青年教师进行了英语培训,对提升其英语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很多教师由于授课任务较多,培训无法连续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另外,培训只对英语语言的加强,没有涉及专业知识,教师要实现用英语来讲授专业课程,还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表达能力,收集和阅读大量的有关汽车专业的外文材料。因此,笔者建议,再聘请专业课的外籍教师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对专业课程比较熟悉,通过相对比较纯正的外语环境下专业课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其英语水平的同时,有助于专业课教师体会如何用英语思维来讲授专业课程,这样可以更直接地提高教师双语授课技巧。

(2)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引进留学归国人才

学校可以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一些专业基础较好、教学效果较佳的教学骨干参加国内举办的英语培训班后让他们到国外同类院校通过科研合作等形式集中学习半年到一年,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学成后回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可以聘请国外留学归来学者,他们既有深厚的中文语言基础,又对国外文化有深入了解,对所学学科专业知识有深入研究,引进留学归国人才开展双语教学是比较理想的。

(3)定向培养优秀毕业生为双语教师

选拔优秀的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学位专业,毕业后以定向培养的方式择优保送到国内名校攻读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回校任教。这种培养方式可以储备大量既懂专业且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人才,为该专业提供承担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

3.教材方面

要开展双语教学离不开外文教材。使用英语的原版教材有助于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学生在获取最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助于提升外语思考与表述学科内容的综合素质。原版教材中蕴涵的新的教学思想可以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车辆工程专业引进原版教材的主要问题是相关的汽车类外文教材较少,专业课如汽车构造、汽车设计和汽车电控技术等中文教材对应的原版英文教材更是很难找到。所以,如何引进教材和引进何种教材,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学校可以组织专家论证组,对我校急需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进行专门论证与比较,通过外文出版社或与国内汽车专业实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合作,多种渠道引进外文教材。引进的教材应与该专业的特点相适应,既能体现本课程所需的理论基础,又体现学科前沿知识。同时,从教材的选用上要求教师注意跟踪了解掌握所教课程的变化情况,及时补充选用或编写内容新颖、准确反映学科发展方向、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和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参考资料。

4.教学方法方面

为适应工科学习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困难,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网络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变被动接受双语教学为主动适应双语教学;课堂上应注重教学互动,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专业特点,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另外,车辆工程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加大实验课的学时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新技术、新结构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能否尽早了解该技术,并获得相关实物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都取决于是否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加强校企联合,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

5.利用好学习条件,努力学好双语课程

首先要学好基础英语(Basic English),要有信心 ,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其次,利用好的学习条件,比如国内英文广播(CBI)、电视(CCTV---4,CCTV---9),报刊(China Daily\English World)等各种媒体,抓住一切机会多学多交流。

综上所述,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适应我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战略,并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汽车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但车辆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其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瑞.浅谈双语教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7~99

第2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课程;MOOC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4

1课程现状与MOOC模式开展必要性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推进国际化特色思想指导,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于2013年推出了注册管理会计师实验班。其中的成本管理(双语)作为培养计划中的基础课程,在满足本科教学要求基础上,结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旗下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CMA)的能力要求展开课程建设和实施。课程依托原有的国际化教学资源和专业课程体系,展开双语教学方式,选取亨格瑞教授编著的《成本会计:管理着重点》作为教材,根据CMA能力要求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现已完成基本教学资料,制作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编写学习指导用书,建立电子习题库及教学案例,编制课程词目表,并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电子资源课内共享和学习讨论。当前课程已开设三轮,参加学生达196人次。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正如Meyer等(2005)提出的那样,存在着难以逾越或者是阶段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来自于教学手段受限,也来自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当然也是综合性结果。具体包括:学生缺乏产品生产过程的实际体验难以理解企业成本流活动;专业术语过多且名称近似而易产生混淆;英文专业术语与中文的难以配对导致的概念混淆;双语教学资源与补充资源的合理安排。针对现状,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下MOOC所支持的教学模式因其在线开放、共享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存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效果。这也会是大势所趋的教学模式变革。

2成本管理课程MOOC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成本管理(双语)课程的MOOC模式设计可从以下五部分展开。

2.1定位为线下课程“互补品”

首先明确推出MOOC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线下课堂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是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必修”内容,且不存在校别差异甚至是国别差异,内容的一致性有利于MOOC形式教学内容的普遍利用和推广。但课程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却较难通过在线教学活动来体现。因此,应将MOOC作为线下课程开展的“互补品”而非“替代品”。

2.2满足课程应用型目的及双语课程国际化教学目标

线下和在线建设目标要保持统一。以线下开展为主线,着重于系统性建设。对于MOOC建设则更注重于基本概念讲解与比较模块、片段式查漏补缺模块、专业性思维拓展模块以及开放式探讨模块,旨在对线下教学进行补充和扩展。充分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实践案例“引进来”和课堂内容“走出去”,以及国际资源的“引进来”和本土资源的“走出去”。

2.3MOOC模式的逻步骤和操作程序设计

从时间上考虑,资源覆盖面包括预习、复习和拓展。预习安排在开课前,复习安排于开课过程的陆续开放,拓展则作为阶段性综合内容的补充。从形式上考虑,提供基本教学资料、课件及补充资料、在线题库及讨论版。从内容上考虑,提供概念讲解与比较、查漏补缺、思维拓展及开放式探讨。

在线与线下的互补建设,应能有效解决当前线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当前本课程对于网络平台的利用已呈现出MOOC模式的雏形,如布置在线作业、论坛活动、通告及测试等。但现有在线活动属于课堂后期配合,不够完整。

2.3.1规划教学内容

作为补充、查漏补缺及拓展的在线教学设计,要实现在10―15分钟时间内最优化教学内容、有条理突出重点。这对于教案设计是极大挑战,即涉及到如何将如作业成本法这类较为复杂且综合的成本系统在有限时间内剖析到位。

2.3.2制作短视频

如由于现实条件受限,学生难以接触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则可通过自制动画视频模拟生产流程或利用互联网资源作为预习资料。此外,短视频在成本基本概念的反复学习巩固中也能起较大作用。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一般是第一次接触到诸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等概念。这些概念从名称上看易理解,但结合具体成本对象进行判断并非易事。而且每个学生的接受度与学习进度不同,此时通过相应概念的短视频讲解有助于其根据所需来复习和巩固,同时也节约了面授资源的消耗。

2.3.3组织互助式讨论

专业学习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和讲授,应更关注于专业理论对现状问题的分析探讨。利用在线讨论版功能,通过设置如“星巴克的咖啡卖贵了吗”等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对产品成本范围的探讨;学生也可通过开放式讨论进行提问和分享观点,实现自我学习和互助式学习。

2.3.4设定学习目标并合理评价

MOOC可对在线作业或讨论的次数、时间进行有效控制,提供多样化考评手段和量化标准,让学生可随时查看学习进度,也让教师在大数据环境下迅速获得学习效果反馈和发现问题。

2.3.5开发多元化资源

MOOC模式使得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如本课程执行双语授课,采用的是美国背景教材。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中英文专业概念的配对会存在较大困难。在线课堂可引入外部链接供学生参考,也可提供自制且不断更新的中英文对照词典和相关解释。若条件成熟,也可进一步开发拓展模块,由实务界提供问题和案例供学生思考、参考或提供解决对策。

MOOC模式事实上不仅是线下课程的“互补品”,也可使课程由必修且固定拓展为选择且可变,以满足层次不同、进度不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2.4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力量

线下和在线教学活动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相互配合,二是比例。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2016)已进行了解答:在线课时会挤占传统课时,MOOC的运用是为优化课程教学活动的安排而增加的一个维度。因此,MOOC模式的引入势必会对教学时间安排、软硬件配置提出较高要求。这不仅需要课程组中的专业教师设计课程简介、视频讲稿,安排视频内容和定期的讨论练习,同时还需要信息管理、美工视频设计等人员的技术支持。

2.5大数据背景下获取更为准确且全方位的教学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相较于面授来说可更好地控制教学时间,获取习题反馈和学生使用情况的量化指标,通过更为准确的教学评价来提高质量和效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大数据的教学反馈还有助于建立成本管理类课程整体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有助于推动专业的整体建设。

3本课程MOOC模式建设展望

从课程出发,MOOC模式的引入将弥补线下课堂存在的不足,为课程开展、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多元化资源。从专业出发,对于尚未接触课程的学习者来说,在线模式提供提前了解专业的机会;对于完成课程的实践者来说,可在指导实践时进行反复回顾。从社会出发,对于财商的培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从选择未来方向的中学生、专业和非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到其他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习者,MOOC不限年龄、专业、国别的设置使得他们都可以参与课程,这对于“财务+行业”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得这种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高等教育能借助于云媒体实现普及化。因此课程MOOC教学模式的建设势在必行。

同时,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披露,我国大陆已有近六百所高校开设了财务类专业。当前专业强校业已构建了相应学科的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推出^为成熟的在线课程,包括了实践案例分析。相关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和人才储备所形成的跨地域学习圈通过互联网可为本课程MOOC的推出提供丰富的外部资源,本课程也可通过MOOC的建设与之实现“互动”和“反馈”。

此外,在应用中要注意到专业特有的职业指向性和内在属性所带来的局限。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较难通过在线模式来进行统一评价。而且MOOC作为远程化教学会带来较高的沟通成本,在线平台的文字交流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信息也易失去实效性。再者,在线模式可能会由于听课者的自由选择而造成其学源结构及知识创新的瓶颈问题。因此,MOOC模式应作为课程教学建设开展的一个维度,而不能完全取代线下课堂。

参考文献

[1]Jan H.F.Meyer,Ray Land.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Episte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J].Higher Education,2005,49(3):373388.

第3篇

关键词: 植物造景 双语教学 教学实践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园林行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这为《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希望通过《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研究,探索适用于衡水学院及同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完善的现代园林理论知识,能够正确理解西方设计理念和思维方式,并能够进行设计思想交流的园林专业人才,为推动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探索

衡水学院园林专业的《植物造景》双语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基于园林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对《植物造景》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采用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大班授课,二是小班教学。在课堂讲授中,在课程的前半段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辅以提问,使学生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后半段则边讨论、边总结,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用英文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和表达,掌握课程的内涵。

1.1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实践。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均为穿插型,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中英文对照双语幻灯片,用英语讲授专业术语和关键词等,交替使用中英文阐述相关要点,进行提问和组织讨论;采用自编讲稿,适当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要求学生以英语为主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表达及交流。

大班教学选择部分章节采用双语教学,授课对象为全体同学;小班教学选择部分英文水平较高且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授课。在授课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大家对是否赞成双语教学进行投票,大班教学对双语教学“赞成”“无所谓”“反对”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2.5%、35.8%和51.7%;小班教学对双语教学“赞成”“无所谓”“反对”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6.7%、40.2%和33.1%。这些数据说明,不论是大班授课还是小班授课,即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但是采用英语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均感觉吃力,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学生排斥双语教学的原因分析。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植物造景课双语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英语总体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英语表达能力较弱,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二是教师能力单一,专业教师口语能力一般,不能随心所欲地用流利的英语表达和传授专业知识,使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使用汉语授课时,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流畅精彩,师生互动充分;但以英语进行时,由于师生对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自信,大家都不敢多讲,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沉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2.《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2.1谨慎选择开设课程。《植物造景》双语教学的实践证明,针对目前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对园林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专业必修课――“植物造景”双语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可以在专业选修课中选择能体现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国际紧密接轨的课程,如对“园林学科发展动态”、“中外建筑赏析”等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可以通过学生选课的方式,面向英语较好且对双语教学有兴趣的学生开设,这样就能够保证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可以适应双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加强师资引进与培养。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英语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明显。针对园林专业师资现状,扩充双语教师这一资源的途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尤其是获得博士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二是为现有师资提供不间断的英语培训。由于学校的地域发展及收入水平,引进海外人才目前难以实现;而通过不间断的培训达到近似外籍教师的语言水平显然需要相当漫长的学习过程[1]。

2.3选编合适的双语教材。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类:国外原版教材、改编教材、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原版教材信息量大,数据翔实,图表案例丰富,但是,其内容与教学大纲不匹配,而且价格昂贵,从根本上限制了双语教材的选择。目前关于《植物造景》双语课程的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尚属空白。改编教材是一种过渡形式,其特点是既能保证语言上的原汁原味,又能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因此,结合国内植物造景现状及学生的专业及英语水平,改编国外原版教材,补充英文期刊相关文献,在目前看来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需要课题组教师大量的阅读并翻译外文资料,对教师的英文水平及专业水平要求较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

2.4以试点班形式进行小班双语教学。为了让双语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我们可开设双语试点班,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从中选拔比较优秀且愿意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并采取小班教学;对其他学生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小班教学班容量以15人为宜[2],可以保证师生充分互动,通过小班教学,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语言输入。同时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案例收集及材料整理,用英语制作幻灯片并汇报。在课程的早期阶段要求较低,从列举专业词汇、使用英文教材及用汉语讲解等步骤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可定位在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上。

3.结语

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针对衡水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根据《植物造景》双语课程大班教学及小班教学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反馈,发现要想顺利推行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尚需在双语师资培养、双语教材选编及双语试点小班教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希望能够为探索适合我国园林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欧阳汝欣.《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74):174-175.

第4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国际竞争的激烈和国际交流的深化,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能使用外语学习本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用外语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为其自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人才的需求。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自动控制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基本的分析方法和系统原理广泛应用于信号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及电路与系统等领域,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也是我校信息学院教学平台的必修课程之一。我校率先对“信号与系统”等本科生主干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以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开展,加快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1 “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已经习惯于用母语进行交流。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在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面临很多障碍,充分认识这些困难,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知识、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还要有听、说、读、写等方面高水平的外语基础。然而,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而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师,外语水平又不高。因此,双语教学的内在需求与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的数量是相矛盾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由于双语教学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双重目的,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加大。加之部分同学因为“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基础”等课程都学得不太好,英语基础比较差,因此对“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产生畏难心理,学习兴趣不高。

双语教学的教学资源远没有传统教学的资源广泛。无论是教材的选取、课件的制作,还是讲义的准备、网站的建设等各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未形成课程资源的链条。在教学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起着导向作用。双语教学质量要得到保证,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动态地调整教学,提高双语授课效果,激励学生向多元化发展。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显然并不能与之完全一致,目前尚未有规范的评价机制,这项工作仍在摸索之中。

2 “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探讨

3.1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推进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其开展程度要受教材、师资、学生现有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条件限制。因此,应根据学生以及课程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

目前,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模式大致存在三种类型:全外形、混合形和半外形。全外形是指所开设的课程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直接用外文讲授;混合形是指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半外形则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一种较初级形式,采用外文教材,汉语讲授。双语教学的改革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着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以下三步进行:

(1) 采取专业课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其他章节用中文教学,教师整理出该门课程涉及的主要专业英语词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配合汉语专业用语,并要求学生掌握。在“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过程中,将傅立叶变换和拉普拉氏变换作为试点,让教师与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2) 以采用原版教材为主,国内教材为辅,用汉语授课,平时作业和期终考核可以用汉语或英语完成。

(3) 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授课、英语授课,平时作业和期终考核用英语完成。

由此来实现“信号与系统”传统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过渡。

3.2教材

开展双语教学离不开外文原版教材。但由于中西学科体系的差异,很难找到与“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完全相符合的原版教材,而且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学生负担较大;同时,“信号与系统”学时数有限,需要优化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师,而且编写教材的周期也较长。基于以上原因,教材可以经过高水平的双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删减原版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以实现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到使用适合本校双语教学教材的目的。

同时,为保证学生不因语言因素影响而减弱其对课程的理解,为学生推荐两、三本中文参考教材。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为2007年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已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和习题解析》系列教材,有较为完备的教材资源,也为“信号与系统”的双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教学方法

(1)“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学准备,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和教学材料。教学目标为整个授课阶段指引了方向,“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而仅仅只是明确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教师需对自身和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这包括教师自我心理准备、认知风格的分析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分析等各方面;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和当前状态的分析等因素,比如“高等数学”的基础如何,“电路分析”学得好不好,整体英语水平如何以及班级建设的学习氛围强不强等。同时,在授课之前,需深入原版教材的思想和内容,获得其精髓,并制作英文电子课件,准备教案,做足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2)“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三大变换涉及到较多的公式推导和证明,使得我们在双语教学中采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形式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公式推导、证明、例题讲解等采用黑板板书,使学生更清楚思维的过程,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信息量,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初期,采用中文表达、英文书写,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无误;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思路,有意控制授课节奏与方式,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阐述清楚,然后逐步加快授课信息量。教学过程要注重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MATLAB实现课程中的知识点,用软件实现时域、频域、复频域和Z域分析中的难点,实现抽象理论的可视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

(3) 温故而知新,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应按时完成作业,用英文进行表达,逐渐习惯英语的表达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加深理解;并预习新内容,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要对每一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此次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另外,还进行再教设计,逐步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律,寻找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每堂课开始,先用英文板书对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以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不光在课堂与学生形成有效沟通,还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与学生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有重点地复习,理顺知识结构,并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思考

3.1双语教学的地位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双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过于夸大。“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课程学习应放在首位,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然后才是了解学习国外的先进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分清主次,不能一味追求英语教学,而忽略了专业课教学的质量。另外,双语教学牵涉的方面众多,成本、需求、资源及长期影响,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采用全外形双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专业课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的区别

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是有区别的。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英语学习之后,需修读专业英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基本词汇与惯用表达,为日后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相关文献以及从事本专业的英文写作奠定基础,并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有关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涉及面更为广泛。“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是针对一门专业课而言,涉及面相对狭窄。所以,专业英语并不会因为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存在而消失。在教学上,两者也有区别,专业英语倾向于语言类的学习方式,双语教学更侧重专业课的传授方式。

4结束语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逐步积累教学经验,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和展开,以保障双语教学的稳步实施。开展“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应该从教学模式的规划、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双语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入手,不断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应自炉. 信号与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 翟军勇,陈从颜,费树岷,等.“信号与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82-83.

[3] 宋琪.“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1):109-110.

[4] 甘俊英,胡异丁,应自炉. 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89-91.

Thought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Signals and Systems

CAO Lu, GAN Jun-ying, YING Zi-lu, YANG Min, HU Yi-d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32-02

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集实践性、操作性和涉外性为一体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大多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训练,为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借助英语进行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只有进行双语教学才能解决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既懂得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适应国际、国内发展需求的外贸人才。

二 目前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对今后在工作中需要大量接触英语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必须要懂得如何用英语与国外的同行进行有效的接触和交流。因此,如果条件可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而实际中,往往受师资教学状况、学生的英语基础、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从教学中看,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水平受限,对双语教学认识和教学方法不足

我国许多高校目前缺乏双语型教师,现有的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和应用英语,尤其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实际上,大部分能够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教师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专门的英语教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又有限,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且绝大部分院校专业教师没有外贸实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双语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2.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影响教学效果

从招生角度来看,目前由于高校的扩张,一般院校招收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要弱于重点院校的高分生源,招来的生源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听力水平和较大的词汇量。目前的教学状况是,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按教学要求将英语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和外语水平的双赢;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连累了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在短期内两败俱伤,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客观情况决定了一般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

3.双语教学的教材和参考文献较少

实际中,真正具有适应形势发展、具有学科特色、有利于进行双语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比较匮乏,为数不多的国外原版教材难度大,学生在使用时比较吃力,直接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很多高职类教材只是把母语教材原原本本地翻译成外语的教材,或是把外语教材翻译成母语的教材。这类教材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材料不充分,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供学生查阅的相关参考文献较少,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 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议

1.解决双语教学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畏难情绪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外语基础较好,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去进修外语,培养出合适的师资。学生的畏难情绪及因为英语水平不同而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方式表示欢迎,而一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则表现出不适应甚至抵触情绪。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

2.课程设置中要正确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实务在整个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要进行科学安排,既要对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又要对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帮助学生去认知建立整个教学知识体系。如商务英语阅读、泛读、口语等课程专业英语知识类课程和其他商务类专业课课程应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开设,函电、商务写作等方面课程最好紧随其后或同时开设。总之,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将会直接影响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3.结合实际,正确应用双语教学的方法

双语教学不能理解为简单地用英语教学,而应依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循序渐进,简单渗透。开始时教师用英语讲授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学会怎样用英语来表达内容。第二层次是双语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对内容的不同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熟悉,但是国际贸易实务讲授的一些专业术语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因此在授课初期要用英语讲解一些常用词汇与短句,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后再逐渐增加使用英语的频度。在实践教学中加大英语应用训练,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中多采用汉语,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课堂上也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需要补充和更新的内容。教学网站可以满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信息量大、贸易热点问题多、案例、实例分析多的特点,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自主训练。

4.整合教材资源

在双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用非母语的语言去学习掌握陌生的知识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选择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国外教材内容丰富,叙述严谨规范,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反映了学科的前沿,大多配有多媒体课件。还大量配以各种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此外,鼓励学生到外贸企业熟悉正在使用的各种英文单据作为教材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电路课程;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教学改革,特别强调了“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因此双语教学是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军校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扩大与外军的交流与合作,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军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总部机关对军校提出了实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明确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有一门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2]。

电路课程是电类课程中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分析较复杂电路的基本定理,对于后续的专业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电路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将专业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结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外语能力提高,通过让学生用英语直接学习专业的基本词汇和理论,提高其英文学术和技术交流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在实施《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和实践经验。

二、“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定义,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即以学科为载体,外语为教学工具,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教学中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两种语言使用比例。双语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又强调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处理好知识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双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使用外语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接触大量的外语专业材料,提高学生进行科技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双语教学不仅学生通过双语教学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学习的加速器,使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前沿技术,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得到全方位的进步。

三、双语教学实践的问题

(一)教材及授课内容的选择

为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对授课内容的取舍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专业英语的学习环境,为学生选择的是英文原版影印教材能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避免中国式英语问题。外文原版教材内容比较严谨,能反映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还配有大量的习题和应用实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原版教材存在篇幅较长,内容过多,费用较高等缺点,在教学安排上与教学大纲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照搬原版教材,而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大纲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我们选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路分析基础》(英文版,张民改编)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根据教材《Introductory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和《Electric Circuits》改编而成,删除了原书中与国内高校教学大纲内容不协调的部分,如“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等章节,大部分内容保持了原书的特点与原貌。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以模型为基础,由电阻电路、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分析三部分内容组成,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电路分析的方法等内容。其中电阻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分析方法是后两部分内容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上课初始就强调该部分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打好基础。

(二)双语教学组织实施

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学生具有相应的英语水平。电路课程教学的对象为本科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很大部分尚未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能力也不荣乐观,若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双语教学,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采用自愿报名和筛选的办法单独组建人数为30人以下的小班,这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英语和其他课的基础较好,小班化教学也便于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去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同时担负着学习语言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双重任务,教师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阐述问题,学生也需要时间去理解消化知识,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我们增加了学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比如增加了每一章内容的复习和习题课。

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全英文教材,采用外语课件和教案,但授课交叉使用汉语和英语。在开课之前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教材中的很多单词学过但放到教材中又读不懂,为此我们编写了“电路常用术语英汉对照表”以解决学生在专业术语方面的问题,比如:集中参数假设(lumped parameter hypothesis),串联(in series),并联(in parallel),电阻器(resi-stor),电阻(resistance),电导,电导系数(conductance),电容器(capacitor),电感器(inductor),正弦稳态响应(sinusoidal stead-ystate response),相量(phasor)等。同时还提供了中文教材以辅助学生学习,但是要求学生尽量不使用中文教材。课堂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回答问题,作业和阶段测试试卷均用英文完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试卷类型为全英文试卷。由于平时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英文作业和阶段测试的练习,所以学生不会因为对全英文试卷陌生而增加答题难度。

(三)灵活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3]:(1)术语引导型:教师以中文讲解为主,课堂上穿插使用英语术语,用英文讲述重要的定理、概念、公式和关键词等;(2)交叉渗透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以英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的混合型、中层次的双语教学;(3)完全渗透型:教师用全英语授课,让学生学会用中文和英文来思考、解答问题,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作业及考试。这几种模式是很好的尝试,可以随着师生外语水平的提高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方式来实施双语教学。在初级阶段,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英语讲授的内容为课程的专业术语;在中级阶段,汉语和英语相辅相成,英语讲授的内容增至重要概念、原理等的解释说明;在高级阶段,教学重点内容都可以用英语讲授,必要时辅以汉语解释,使学生过渡到直接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问题的状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哪种方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既用英语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又注重汉语的引申解释,以让学生领会课堂授课内容为主,英语应用为辅。为确保教学效果,对课程中基本理念和已授课知识采用英语讲授,而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先英文讲述,再用中文解释。电路课程的例题比较多,对于例题的讲解分析,我们采用中文讲授,重点是讲解分析电路的思路和方法。课程开始初期,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英语,部分同学因为学习难度大而想要放弃。这时,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将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知识,讲解难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促进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授课效率。加强课件的动画效果,并适当给出一些实物图片等。我们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了很多“应用实例”,使枯燥的电路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而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研究有讨论,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锻炼口语。对于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来回答或讲解。对于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则教师补充和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结论。

四、结束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双语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和考试成绩分析表明,学生成绩达到课程要求,本课程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生通过电路基础这门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学习,熟悉了专业术语,熟悉了专业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锻炼了用外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对“电路分析基础”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有了深入理解,建立了的电路分析的基础认识。

参考文献

[1]马建华,何长久,刘保强.关于军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1-13.

[2]李爱华,孟玮,李伟,王建斌.军校双语教学浅谈[J].中国电力教育,2011(8):70-71.

第7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工科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HE Lihong, ZHOU Ch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Bilingual education is the use of a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of training the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ed person.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of bilingual ea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bilingu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professional course

双语教学是指利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在国内主要是中英文的双语教学),通过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以达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提高运用外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①面对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②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③根据这一精神要求,国内高校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在部分专业的课程中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根本的问题。

1 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从全国双语教学总的情况来看,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要好,南方高校比北方高校要好,文科专业比理工科专业要好。学校、地域、专业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在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因此它既不同于双语教育也不同于语言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的性质。④双语课程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目的,使学生具有用外语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既懂专业又能进行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部分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本质特征和目的尚不明确,只是片面迎合教学评估与教学检查的要求而开设,将双语教学上成了专业外语课程。

1.2 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也有误以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和难度来衡量教学水平,在双语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全面考虑。特别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些难度较大,即使用中文授课学生都感到很难理解,此类课程不宜开设双语教学。同时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还应该注意到前后课程的衔接,前期应奠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基础;双语教学学时数应予以充足,目前工科专业课程的特征是课程门数多、学时数不足,特别是一些专业选修课一般只有32学时,中文教学时间尚仓促,欲完成一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本不可能,因此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学时数相对于中文授课应有所增加。

1.3 双语教材资源匮乏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资源缺乏,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大多数高校采用外文的原版教材,但普遍认为价格偏高,大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致使需求减少;另外,中西文化差异,知识体系与国内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词汇偏难,增加了阅读难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1.4 双语师资力量不足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英语词汇量、口头表达能力、知识面都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多数教师虽然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好的了解,但是外语能力并不高,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而外语教师又缺乏专业背景,而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大学尚没有开设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课程或专业,也没有把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列为师资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双语教学师资存在很大缺口,师资水平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1.5 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本科扩招导致本科院校学生人数偏多,外语水平也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学生明确表示对外语不感兴趣,更不用说用外语讲的双语课程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普遍反应听不懂,尤其是对专业内容的外文表述反应慢,适应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导致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 对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1 正确认识双语教学,明确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是非语言类的专业教学,不是学外语而是用外语学习。教学的目标是如何应用外语达到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在实现这个主要目的的同时提高运用外语能力和培养中西结合的思维方式。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意识到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引入外语,更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为了学习外语而进行的听力、口语训练,而是要引入其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意义。同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毕竟不是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对语言都有一定的适应期,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2.2 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

在明确双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计划,注重前后课程的衔接,课程的难易程度,课时数量充足,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合理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对于工科专业建议设置专业选修课,对象为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量的专业外语词汇量的大三、大四学生,选择相对容易的课程作为切入点,逐步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重新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2.3 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资源

教材的选择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国内双语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采用外文的原版教材。外文原版教材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一些优点,但中西文化差异较大,不太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同时专业课程语言难度较大,与国内大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吻合,导致学生初学时兴趣受挫,此外教材内容难以与前后专业课程进行良好地衔接。因此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双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填补国内的空缺,充实双语教学资源。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备良好外语水平的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根据实际情况,吸收新生力量,从国外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回国教师来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重视现有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采用培训、交流或进修方式提高任课教师英语水平。

2.5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工科专业课程一般来说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掌握中外文比例,根据学生外语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加外语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结合讲解,积极调动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特别是在初期由于语言不适应会促使一部分学生散失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加强讨论和师生的互动,在课外与学生多沟通或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调整课堂教学进度。

充分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进行课堂讲解。对于一些抽象理论的认识、现象的发生、生僻的专业词汇等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出来,便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双语教学网站,形成双语教学交流平台,扩展双语教学外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巩固,激发学生有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

3 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双语教学,我们应当积极地在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探索一条适合工科专业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注释

①雷菁,黄英,文磊.关于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CEPE,2010(4):128-130.

②孙素芳,樊国福,郑艳菊.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7):88-89.

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方法;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5-20ppp-0c

Exploration on Bilingual-Teaching Practice in Numerical Methods

SU Ben-yue, JIANG Wei

(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011, China)

Abstract: Bilingual-teaching is very essential in high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education of IT(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maj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tiality on bilingual-teaching in numerical methods.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issues about bilingual-teaching have been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how to choos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how to initiate students in their studies.

Key words: Bilingual-teaching; Numerical methods; Essentiality; Measures

1 引言

在现代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中,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遍,科学计算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理应具备一定的科学计算的知识和能力。因此,目前各理工科院校都将“计算方法”列为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同时它还被列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高等教育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用性外语教育的开设和开展就变得十分必要。而“计算方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开设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第二语言的同时还具备在学科专业知识和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里开展两门独立的语言教学,同时也要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用两种语言思考与应用。

2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将高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占一定比例的课程上试行双语教学,以使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先进的东西,了解学科前沿的状况,同时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在信息与科学计算方面表现得尤为如此,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突破语言的障碍,从国外一流大学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平时的双语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计算方法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针对本专业编写有效的经济的实用的算法应用于计算机并且具有独立查找、阅读及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这里的文献资料既指中文资料也指在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上可查阅的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机构检索的英文资料。同时现代计算机语言和Internet网络几乎都是基于英语语言开发的,尽管我国在软件汉化、自主开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英语仍然是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在此基础上,基于以下几点,对于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而言我们更有必要采用双语教学。

1)考虑到本校学生现状,若过多的英语语法结构和专业词汇可能会制约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容易本末倒置。计算方法课程是一套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和演算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核心是算法,而算法主要采用类C或基于MATLAB等语言描述,相应的英语语法结构较为简单,专业词汇量不大。这为一般本科院校在该课程上使用双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存在于计算方法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术语,如:FFC/FFS(free form curves/free from surfaces) Modeling ――“自由曲线曲面造型”等已经在工程技术领域广泛使用,工程技术中常用的PDE方法即为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偏微分方程) 方法, 而NURBS(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非均匀有理B样条)已成为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国际标准。作为数值逼近的三大骨架―插值、逼近与拟合概念,在学术交流中更多的学者越来越喜欢统一采用其英文术语表述,即Interpolation、Approximation、Fitting。另外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如:条件数cond 就是condition的缩写,范数norn即为normalize的缩写,Eig (Eigenvalue) 表示特征值, Diff (Differential) 表示微分等。采用双语教学,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更容易的记住这些符号,避免了死记硬背。

3)我们知道在这门课程中存在着大量经典的算法,如:非线性方程求解中的Newton方法、Müller方法,插值逼近中的Neville算法、数值微积分中的Richardson外推方法、Gaussian方法,微分方程数值解中的Runge-Kutta方法等,这些算法思想首先由国外学者提出并交流推广,采用双语教学,让学生直接读原算法描述,就避免了来回翻译的过程,这既节省了时间又养成学生直接用英文思考的习惯,而且读原著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算法作者原本的算法思想。

4)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方面的英语知识的获得都能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能力的提高。计算方法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得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了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为他们今后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3 计算方法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及教材的处理

在本科教学中,教材的选用与讲授方式对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后续学习将起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引入的国外经典教材的力度。适合研究生阶段使用的有:Rainer Kress, Numerical analysis, Springer-Verlag, 1998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1];适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使用的有:David Kincaid, Ward Cheney, Numerical analysis: Mathematics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Third Edition), 2003, Thomson Learning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2],Richard L. Burden, J. Douglas Faires, Numerical Analysis (Seventh Edition), 2001, Thomson Learning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3];适合计算机和信息专业使用的有:Pearson Education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的John H. Mathews, Kurtis D. Fink, Numerical methods using MATLAB (Fourth Edition) 2002[4]和Shoichiro Nakamura, Numerical Analysis and Graphic Visualization with MATLAB (Second Edition) 2002(有中译本)[5]以及Pearson Education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的Gerald Recktenwald, Numerical methods with MATLAB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2004(有中译本)[6]。

考虑到上述经典教材内容含量较大,作为一般本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全盘照搬是不合适的。而且我们在充分比较这些原版教材之后认为,各种原版教材虽都有其独到的长处,然而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很多,覆盖面较广,包含的信息量大,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选择这些教材时几乎都要做大量的删节、筛选工作,学生往往感觉到无所适从。另外,这些教材的某些章节也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充分参考、借鉴各种现行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方法教学大纲,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考虑到进度安排、教学对象、课时安排、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博采众长,自编一本供双语教学使用的英文版教材,既能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的内容体系,又可以切合国内的教学实践。

特别注意到计算方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上述教材中,重要的算法均给出的伪码语言描述或MATLAB语言描述。现在各高校在低年级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语言课程或数学实验课程,为计算方法课程的实验教学打下了较好的算法语言基础,在双语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使用未经汉化的软件,以期形成语言环境,尽量将教材中提到的重要算法通过编程实现出来。有条件的可安排课程设计环节,有教师安排一到两个大的试验任务,由学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

4 搞好计算方法课程双语教学的相关措施

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

4.1 本学科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

根据近年来兄弟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体会到,在本科教学中,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对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必要开设专业外语课程。

4.2 建立必要的专业词汇表

本学科的专业词汇并不多,但是让学生去零散记忆还是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学生对专业词汇较为陌生,对其发音尤其感到很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特点编写一个简明的并附带音标的专业词汇表还是有必要的。这要求教师不仅对专业词汇要准确理解,更要求对不能准确发音的专业词汇要查出其音标并将其标注下来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4.3 合理选配参考书

教师应帮助学生选配一些中英文参考文献,一本优秀的参考书首先应有助于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借鉴英文原版教材和资料,并结合国内教学实际,加快教学内容更新,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要充分关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其次在内容上要能始终追踪知识前沿。在我们编写的双语教材中,非线性科学计算中的一些重要成果,特别是非线性数值逼近方面的一些重要结论被有机地融合到教材的内容体系中,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读者能够较全面、细致地了解到非线性科学计算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另外,要能够充分利用教学网络资源,使其具有多维立体化展示功能。为了使学生更快适应双语教材的使用,我们将教材中一些重要数学表达式的读法作为脚注编写在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及时跟上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并且将教材中一些重要概念及重要定理等在附录中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单列出,便于学生自学。为配合教材的充分使用并发挥更大作用,教材编写人员开辟了作者个人网页,在网页上,都有许多与本课程及本教材有关的教学资源都可以获得,其中包括许多算法的Matlab程序可以免费下载学习。借助网络工具,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分享受到立体式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以及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和综合设计指导书》等。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环境,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熟练地用两种语言阅读《计算方法》方面的教材与文献。

4.4 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初期,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阅读外文科技文献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较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考虑采用:a)英文教材,全中文授课。用英文注释重要的及常见的专业词汇;(b)英文教材,英文板书中文授课。用英文注释专业词汇及常见句型;c) 英文教材,英文板书英文授课。重点部分中文解释;d) 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当然,在双语教学实施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从英语授课开始。

4.5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4.5.1 多媒体的使用

在计算方法课程双语教学课堂上,分阶段的播放教学课件,教师在重点部分用中文或英文讲解,有利于扩大教学信息量,营造较好的英语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后可将教学课件拷贝给学生,以便学生的课后复习以及对英文发音特别是专业词汇的发音进行矫正和巩固。

4.5.2 适度的分组讨论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事先提炼一些相关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外语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分别准备,之后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用英语阐述对该问题的分析及理解。当其他同学提出疑问时,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作出补充。

4.6 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

我校的校园网是师生交流的很好的互动平台,英文电子教案和课件的下栽,学生留言,教师的答疑等都能等到及时的反映。特别是教师能够很快的对学生的留言作出反应,如回答学生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的调整教学计划等。

4.7 学生部分或全部用英文作业及考试。

4.8 尽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在教学的开始(最后)利用少量课时简单介绍一些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使得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与相关学科的链接,也可在课外开设学术讲座(如邀请校内外本专业的专家开设讲座等(讲座语言用英文)),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5 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事实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就作者个人认为,搞好计算方法课程的双语教学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以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为前提,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双语教学并不是成功的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Rainer Kress. Numerical analysis[M]. Springer-Verlag, 1998.

[2] David Kincaid. Ward Cheney, Numerical analysis: Mathematics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Third Edition) [M]. Thomson Learning, 2003.

[3] Richard L. Burden, J. Douglas Faires. Numerical Analysis (Seventh Edition)[M]. Thomson Learning, 2001.

[4] John H. Mathews, Kurtis D. Fink. Numerical methods using MATLAB (Fourth Edition) [M]. Pearson Education, 2002.

[5] Shoichiro Nakamura. Numerical Analysis and Graphic Visualization with MATLAB (Second Edition) [M]. Pearson Education, 2002.

[6] Gerald Recktenwald. Numerical methods with MATLAB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M]. Pearson Education, 2002.

第9篇

关键词: 《显示技术》课程教学 双语教学 互动式教学

一、双语教学的目的与现状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企业、教育科研机构及学术组织之间的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加。英语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其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高等院校学生在在学或毕业工作期间,若参与国际交流,大多需要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这要求高等院校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在我国,英语并不是生活常用语言,英语语言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大纲中设置双语课程十分必要。自2001年开始,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评估的一系列政策。国内高等教育学校继而开展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设与探索。双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通过外语进行专业教学,让学生具备熟练运用外语的基本能力,用以完成专业技术工作[1]。但是,双语教学课程的现状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取代了对掌握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以阅读翻译为主的教学手段占主流,而忽视听说读写应用能力的共同促进[2]。笔者在《显示技术》课程建设中进行了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对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建设方式进行了探索。

二、《显示技术》双语课程建设

《显示技术》课程是光电信息类、电子类和信息工程学科的专业拓展课程。该课程以光度学、色度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人眼生理特征,介绍了平面视觉和立体视觉的原理。该课程还分类介绍了多种以高质量图像显示为目的的现代显示器件。该课程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为人机互动核心的现代显示器件,熟悉显示器件的驱动技术,并且掌握1~2种显示器件的应用技术。该课程目前为华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近年来,笔者一直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认为,《显示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前沿课程,课程内容中的专业术语的理解与掌握极为需要双语环境。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显示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显示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因此,《显示技术》课程开展双语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在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了解应用技术,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显示技术》双语课程的建设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双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实现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1.课程定位

《显示技术》课程作为光电信息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拓展课程,其主要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按照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专业选修课自大三开始实施。《显示技术》课程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基础,与《光电子技术》、《光电图像处理》、《微控制器与接口技术》等周边课程相结合,形成具有光电技术背景特色的核心课程群。同时,大三的学生已经修读完大学英语的全部课程,部分学生还具备了英语六级水平,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基础开展英文文献的学习。因此,该课程的定位应当是立足于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于显示原理、器件结构与应用技术内容,结合双语环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设置

《显示技术》课程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分别为24学时和8学时。其中理论部分主要介绍:

(1)显示技术绪论

(2)人眼视觉功能基础

(3)色度学基础

(4)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技术

(5)液晶(LCD)显示技术

(6)等离子体(PDP)显示技术

(7)发光二极管(LED)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

(8)基于平板显示器件的3D显示技术

实验部分主要结合理论部分中的液晶显示技术和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实施以下的实验内容:

(1)字符点阵的液晶显示驱动实验

(2)图形的液晶显示驱动实验

(3)LED显示屏上的16级灰度显示实验

(4)LED显示屏上的字符显示实验

3.课程教材的选择与建设

课程教材的选择是双语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许多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已经讲授多年,在国外有对应的外语教材,国内的出版社还推出了双语对照的配套教材。因此,此类课程教材的选择面较广,建设难度较低。《显示技术》课程属于专业拓展课程,其理论基础部分应有所侧重。同时,课程内容还需要有应用环节,需要有针对显示器件结构和器件驱动技术所提出的应用解决方案。此外,提供的应用解决方案有对应的实验内容更佳。由于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国外教材非常少,因此,教材建设十分重要。目前,该课程使用的是WILEY出版社的“Introductionto Flat Panel Displays”,该英文教材内容涵盖了课程内容设置中提及的理论基础的大部分内容,少量的应用前沿信息可以通过讲义的形式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

4.课程教学方法

结合《显示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重视词汇工具。高中英语、大学英语课程已经系统地讲解了语法,而众多科学文献上的行文主要以简单句或带1-2个从句的英文句式为主,因而,语法问题并不是阻碍学生阅读理解英语教材和文献的主要问题。学生在开展双语课程学习时,首要面临的是词汇问题。学生在经历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拓展课程过渡的过程中普遍反映,在切入一个新的领域时,专业词汇量丰富与否,对是否能够理解新领域内容十分重要。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对英语教材中的专业词汇进行归类,整理出一本基于《显示技术》的专业词汇手册供学生学习时进行参考。

(2)采用多媒体教学。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之一,PPT电子课件、主题视频短片、器件外观图片,以及显示原理描述flas均为多媒体授课资源。结合《显示技术》课程所具备的应用型特点,笔者在授课时采用了“应用——原理——应用”的模式,即每章节开始时将主要知识点的当前应用热点对学生进行介绍,如介绍3D显示技术时,通过视频短片介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基于全息3D显示技术的虚拟歌剧院,继而使用PPT课件和flas向学生介绍该章节主要知识点的原理与模型,最后向学生介绍实现该原理的技术细节。课堂教学效果表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能够起到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作用;从应用中开始,最后回归应用的讲授模式,能够避免传统理论课程只重视理论内容,忽视应用细节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了,实用性也相应提高了。

(3)采用互动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获得的,而是他们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过程。”[1]根据知识建构理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充当知识的引路人,为学生规划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及学习次序,而学习的重点环节还是放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必须在应用环境中学习摸索,才能熟练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能够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走“满堂灌”的老路,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互动,及时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牢固地把握知识要点,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获得知识的横向拓展。笔者在进行《显示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时,均首先在每章第一节课时对该章节的主要提纲、需要重点理解的知识点与应用技术现状进行介绍。其次,将学生分为多个5人左右的小组,要求他们对重要知识点内容进行精读,并且能够采用英语对其他组别的学生进行阐述。其他组别的学生在听取内容阐述后,可根据阐述的内容提出疑问。一般情况下,如果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解答,则由学生进行回答;如果问题涉及教材以外的内容,则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释疑。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资料整理成学习报告的形式,向所有学生公开。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切实的教学互动,能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4)注重网络平台的交流作用。除了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还需要注重在课堂时间以外的师生交流互动环节。目前,学校设置教学计划时会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设立专业拓展选修课程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发展模式。学生所面临的是一种少学时、多内容的教学方式。课程学时数限制和内容设置范围要求学生在课上把握知识要点,在课下进行资料收集与问题释疑。学习的重点环节会从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讲授逐渐向课内与课外学生自主实施学习活动过渡。这要求在课外时间中有一种反馈机制供学生提问与解惑。网络平台的实时交谈功能能够为师生提供一对一交流的机会,而离线留言功能则能为师生提供答疑的场所。笔者通过建立FTP站点,为学生提供课件、教学视频、图片与应用工具的下载服务;通过教学反馈系统,及时收集和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疑问;通过建立讨论群平台,实时回答学生在学习互动时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在微信等网络平台发表科技短文,指导学生利用碎片式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课程考核方法

建立多样化的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显示技术》双语课程的考核体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评的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5%)、课堂互动与作业(20%)、随堂小测(10%)与实验(15%)四个环节。其中,课堂互动根据学生的响应情况,以及作业、分组讨论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随堂小测根据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知识点,抽取其中3~4个内容进行测验,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实验则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成绩评估。需要提及的是,在考核体系中,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百分比是可以调整的,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至50%以下,以弱化“平时不努力,期末来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百分比的调整需要在课程开设的前一学期进行设定,并执行2个教学周期以评估调整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思辨活动,平衡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唯考试成绩论能力”的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病。

6.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显示技术》双语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

(1)实验课程内容的双语建设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建立难度适中的实践环节、双语应用环境。

(2)课程双语建设的深化迫切需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从事科研或应用创新前沿工作的教师团队。

三、结语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多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手段,应该进行大力推广。可以预见,随着应用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国际最新技术的接轨,要求专业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显示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拓展课程,开展双语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经过实践探索,《显示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是,学科教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善,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10篇

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包括: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蒙汉双语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四个方面。

〔关键词〕

蒙汉双语教学;“教育学”课程;课程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内蒙古地区民族高校实行的蒙汉双语教学,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类型及重要形式。作为民族院校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本文中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古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双语教育教学经验,现已初步形成了科学、严谨、实用的,比较成型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2〕。“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在多民族国家的多种语言环境下,教育学课程为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工作做出了贡献。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教育学”课程建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已成为当前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学校课程从广义上讲就是连接教与学的基本媒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内容的组织与操作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某一门学科。由此推之有二:其一,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活动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活动,两者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两级。其二,课程建设就其本体而言,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个维度。本文对此试作论述。

一、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学团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蒙汉双语教学团队。教育学团队中蒙授和汉授教师约各占50%,其中蒙古语授课教师基本都能够使用蒙汉双语授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有待提高。从教学实践看,个别教师缺乏用蒙古语准确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更好地把握语言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这已成为制约蒙古语授课质量发展的瓶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立蒙汉双语教师准入制度,由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研讨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蒙汉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以此来规范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其次,给予政策支持。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建设受到历史条件与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才能稳定和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是蒙汉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对双语教师和专门研究人员实行专项补助、职称评定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和谐环境,增加其满意度,才能使教师安心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和发扬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与进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师资培训可通过正规的脱产学习和不脱产进修、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途径进行。对于蒙古语授课的教师,尤其应加强与自治区内各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同行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之可以胜任专业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第四,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等等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自主性学习,探寻新形式下与学生交流提高的新路经。

二、蒙汉双语教材建设

“教育学”课程蒙古语教学已实现了使用自编蒙古文教材(协作八省区民族院校蒙古文教材编译出版),目前已出版了2套自编蒙古文《教育学》教材,基本上满足了蒙古语授课学生对于蒙古文教材的需求。但与汉文教材相比在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在教材语言专业性、精准性以及是否符合蒙古族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偏差。因此,在蒙古文《教育学》教材编写方面,今后编写的着力点在于适合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教育学教材语言的专业性方面,避免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教育学”课程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因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主导性、理论的前瞻性,能够与世界主流专业思想接轨,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但是,教材是给学生用的,编写教材其着眼点应是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蒙汉学生有其独特性,在教材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以选择或编写出真正贴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据此,在教材建设中,应着力选择或编写适合地方特色和学生需求的教材。如在编写教材中除了关注并吸收国内外关于教育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考虑学术的前沿性外,突出体现教育学课程服务于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内容框架中,适当融入地方教育、民族教育的内容,出版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配合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还要提供与课程有关的电子文档和视频资料等,其主要特色是搜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三、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

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学校阶段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即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自主的学习过程。目前大家诟病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堪忧等等问题,其中很重要一点便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何为不当?何为得当?衡量标准有一条:是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教师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硬性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那就是不当的教学方法。相反,能够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便是得当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讨论最多的话题,恐怕莫过于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在传统课堂演讲式教学方式基础之上,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开始成为一种辅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无非就是在学校教育领域,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对此,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教法改革作如下探索:其一,在“教育学”教学中,探索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信息化方式,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水平、学生的民族心理、思维特点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其二,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的提高。由于蒙古语授课师资培养的相对滞后,尤其是蒙古语教材凤毛麟角,缺乏在专业领域内可借鉴的材料。因此,提高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除了高校加强职前培养外,还要通过教材的翻译、编写、研讨等基本途径实施。其三,汉语授课教师在民族高校的教学也具有特殊使命。由于其面对的是多民族的学生,了解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多元文化视角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我校汉语授课教师的教育使命。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内蒙古的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传播蒙古族文化,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与历史。在教育学课程中,教师可介绍蒙古族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经验与教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视界,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友好交流,和平共处。

四、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

目前,对决策主体的研究认为,决策主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主体、咨询主体和参与主体。决策主体是核心,一般由党、政部门的代表人员构成,具有权威性;咨询主体由学科专家组成,保证决策的学理性;参与主体是决策的执行者,由他们发现决策执行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对决策进行修正,以增加其合理性。〔3〕学生是课程实施的直接践行者,是课程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对课程实施效果有直接感受和体悟,能够针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问题,表达自身的课程愿景和意志。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有关问题的看法,有利于提高课程决策的理性成分,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学生对于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有发言权,我们需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参与教育学课程决策的方式有:其一,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向学生咨询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并与同行交流,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并为日后的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这是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的表现。其二,作为合作者的直接参与。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合作协商课程问题,主动地介入课程决策。学生作为合作者的参与一般以依托学生会或学生代表的形式介入学校课程决策。其三,“学生作为研究者”身份充分参与课程决策。可成立蒙授、汉授教育学课程研究小组,在教师或相关人员的指导下,独立承担起课程决策的事宜。可以使学生深入参与到教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决策之中,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参与方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化。总之,我校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已经形成了从教材、师资、教学语言都具有蒙、汉双语教学特色的民族高等学校课程,并于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这样一个发展平台上,课程建设应以当代课程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服务于本地区的教师教育和培养。

作者:乌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阿都沁夫.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79-84.

第1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国际化

1.引言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各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2007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又再次强调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双语教学是由英语"bilingualeducation"翻译而来。乞今为止,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但大概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学和狭义的双语教学两种:广义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在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在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学的界定。

2.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的优势

2.1大量原版教材与软件。

不少学科开展双语教学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缺少可以参照的原版教材。而计算机学科的教材绝大多数是从英文原版翻译而来的。甚至某些已经汉化的应用程序,其"帮助"内容或者核心部分仍然是英文的。以上情况都有利于双语教学推广。

2.2授课教师的英文水平相对较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大部分新技术都是基于英语平台开发的,一些最新、最先进的资料基本都是以英文的形式流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多少都需要使用一些英语来解释计算机专业术语和原理,完全不懂英语的计算机教师和不接触英语专业词汇的计算机课几乎是没有的。开展双语教学不但有利于扫除在计算机学习和使用中的语言障碍,而且可以及时跟踪国外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尽快掌握与国际前沿同步的知识。

2.3计算机教学的交互性、多样性和多媒体性也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

计算机双语教学不但是在教师全部或部分使用英语授课下进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上机实践中进行的。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边讲解边操作,讲解中又会自觉不自觉地直接使用部分英语指令。学生在弄清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或是根据英文指令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同时,耳濡目染,外语听力和外文知识将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得到强化,特别是外语听力和专业词汇量的提高将对学生外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上机实践中,计算机的交互性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努力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动机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并更加持久。学生在参考各种专业书籍、上机操作时,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英文指令和词汇,他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电子词典,直接掌握这些英语词汇,这如同给计算机教师配备了电子外教。由于计算机学习强调反复操作,一些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在学习中的复现率特别大,这也十分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3.目前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把双语教学等同于"翻译教学"。

现在很多双语教学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混淆了双语教学的概念,忽略双语教学的真正的目标。把双语教学等同于"英语语言教学"甚至是"翻译教学"。太强调了双语教学的表面形式。结果出现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还不如单纯用汉语教学效果好的情况。走进了双语教学的"误区"。

双语教学应该是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最大程度的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空间,使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学生能自主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如的切换,使他们具有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2学生的抵触心理。

由于学生个体原有计算机水平和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学生接受信息的程度不一致,因而学习的兴趣也不一样。

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英语进行讲解演示时,一小部分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练,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较好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电脑,很多基本操作方法尚未熟悉,再加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当看到一些多媒体课件上全都是英文标注,一些操作软件界面全是英文时,变得无所适从。使得双语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的单向传递和学生的单向接受,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相应较慢。久而久之,某些学生产生畏难、回避的情绪。兴趣不能完全调动起来,甚至认为开设双语教学是学校多此一举的行为,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使双语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形同虚设。有资料显示,约34%的学生感到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此外,一些双语教学教师由于本身的英文水平以及对外文教材,教学理念的理解有限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4.开展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上述的问题,结合计算机程双语教学实践,提出下面的实施方案。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实施双语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是教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从事大学计算机双语教学的老师必须同时具备讲授大学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能力和使用双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最理想的双语教学的教师应是以教学语言为本族语的各学科专家,至少也应是掌握了教学语言的各学科专家。但目前很多开展双语教学的高职都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事情。学校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力度,选拔、组织并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双语教学队伍,通过请专家进来带、送骨干出去进修等各种手段,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深入理解经典"原版教材"的思想精髓,能够深入浅出讲解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原著"的境地,提高教学质量。

4.2选取"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因材施教。

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因材施教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有多种方式,包括国外有代表性的经典原版教材、国内版英文教材、自编教材、翻译教材等。但最好还是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科学地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基础[1]。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可以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

但是引进原版教材,还要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由于原版教材与我国高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缺乏必然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其知识结构和难易程度不一定完全适合。而且,国外的原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强调的是传授知识的全面性,其内容一般都从多角度思维视角出发,放散性较强,编写思维跳跃。而国内教材注重总结性,系统性,符合中国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常常觉得阅读外文教材抓不到重点。因而建设或发现一个结合本土学生特点的语言纯正的外语教材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需要有一支外文基础非常强壮的且熟悉授课对象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财力。

4.3制作"合适"课件。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一开始教学就完全地使用英语,是不太现实的。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实施的初期,可以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时,尽量抛弃那种纯粹的文字课件,而是利用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们能够从图片和动画中逐步理解课程的内容,进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尽其所能去看懂课件上英文注释,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内容,逐渐摆脱对课程中英语的畏难情绪,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在这方面需要教师有大量的耐心,同时也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来做出图文并茂的课件。

4.4选择"合适"授课模式。

为了解决学生对英语语言滞后带来的思维障碍和理解偏差,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中英文结合、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由最早的使用外文版教材,教师板书、课堂讲授和试卷均以汉语为主的"维持母语(MaintenanceModel)"模式,逐渐过渡到使用外文版教材,板书和试卷题目以外文为主,课堂讲授以汉语为主的"双语过渡"(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模式,最后实现使用外文版教材,板书、课堂讲授均以外文为主,试卷题目全部用外文,外文使用率在90%以上的"完全浸入"(ImmersionModel)模式。采用何种模式,应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能接受为原则,不能片面地认为外语授课的比例越高就越好。如果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晦涩难懂,学生往往就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也不知不觉地偏向外语而不是学科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本末倒置了。

4.5营造双语试验环境。

集中授课以后,合理组织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行上机试验,让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去帮助刚接触电脑的同学,要求学生之间尽量用英语交流,这样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协作意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实验室中的计算机从操作系统开始就是英文的,加之软件都使用英文软件,如WinZip、InternetExplorer、ACDSee、MacromediaFlash、Office2003英文版等软件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办公等等,学生只要一进电脑房,就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师生间的交流也尽量用英语表达。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学习效果。

5.结论

双语教学对中国的高职而言是个新生事物,是以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为真正实现国际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双语教学将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丕振,孟庆新.推进双语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P124-126.

[2]赵永熹,田华,王文栋.关于大学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7,(6):P95-96.

[3]董立菊,周昕.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P81-82.

第12篇

关键词: 金融课程 双语教学 内外一体化教学

一、课程教学的“元素配比”问题

金融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名词很多,包括概念、理论或是实务流程。为了使受教学生能听懂并消化吸收,笔者根据本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信息反馈及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应合理“配餐”施教。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实践和大量的金融资讯,仅靠具体、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以及仅有教材单一学习资源,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为此,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强化课后自修内容的指导。

通过按照典型性、系统性、适用性原则剪裁和设计课堂授课内容,应在课堂内外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较多增加专业术语、理论及实务流程的通俗化、形象化PPT、WORD与优化板书展示,辅助以精选VCR视频与筛选及有机嵌入相关金融教学案例分析、模仿练习等课程一体化教学材料,着力于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复习,便于受教者对专业知识的及时下载和保存,并“全天候”具体认知、反复揣摩,由此促使学生既可以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提高对教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财经知识面,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便捷的学习条件对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改善,从而切实把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应用分析水平。否则,难免因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法单一导致授课流于空谈。这就客观上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如我院2012年编撰金融保险教学案例集)[1]。这有利于缩短受教学生从学校“校门”到银行“行门”的空间与时间距离,使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今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为社会服务。

针对金融类课程不同的开设对象,应按专业学习目的需要与学时长短,具体设计和建构不同的教学内容(我院一直定期讨论、修订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课堂精选“食材”与课后业余“小灶”元素配比,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内容配比,以及理论知识与实务案例内容配比,教学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执笔板书配比,学术规范用语与时下流行元素配比,等等。

二、课程教学的“贴心构造”问题

课程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主导者是该课程所有教师及其所属专业教学团队,而具体课程教学与授课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应该是教师个体[2]。教师如何教学并与学生达到“和谐共处”甚或“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过程应予合理设计,起点要适中。

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又需正视课堂外教学互动。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内容新知教学,又需关注课堂于始于终两端时间的内容安排与方法运用。例如,在金融课程“IPS”(全称International Payments and Settlements,国际支付与结算)双语教学中,笔者在对新课前和新课终阶段把控上创新性利用网络平台资源,通过下载播放的精短专业视频并结合PPT、板书、点评等多样方式,予以扼要回顾上期旧识和总结本期新知,穿插疑难点提示或提问互动,借以提高学习兴趣与厘清内容结构及疑难点。出于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认知,P者采用英文的课程教材和英文课件(PPT)及英文讲稿(主要专业术语加注中文对照),并先后上传至博客空间和QQ课程教学群的文件中。课堂上使用英语案例、英语问答,以及各章使用英文布置作业和测验。在讲解环节,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法,着重使学生能听懂、能理解所讲授的专业内容[3]。试想,如果盲目地“追求时髦”,要求学生过多使用全英语作答,学习目标与要求定得过高,超出了学生的英文水准和专业理解能力,则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势必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追求英语学习(力求听懂单词和句子结构),另一部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力求领会掌握),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二)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多管齐下,要注重师生的互动。

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教学模式,都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也不例外[4]。如果是非双语教学,互动技巧还是比较多的,师生沟通起来很容易。但怎样在双语教学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因为双语教学借助外国语言来传授学科知识,所以双语教师有必要构思教学过程的互动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构建现代信息条件下“视、听、动”三维立体课堂。

1.运用一定的体语与口语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于双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加大对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及提高听力能力的要求,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记笔记和听懂老师的英语授课方面有困难。如果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经常脱节,教师又不加以引导,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思维就会脱离课堂。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构思一个被学生普遍接受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中的体语是指教师利用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演示等,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外语的意义。

2.提醒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做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的获取欲望。在讲新内容之前,给学生一个“引子”,借以回顾相关知识,这对双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接受新内容时,需要较快地进入两种环境:一是语言环境(在此指英语),二是学科知识环境。如果不能很快进入,学生理解速度就会与教师讲解速度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先提醒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使之更快进入环境,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3.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督促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回答问题,不仅师生能互动起来,而且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不安,羞于张口,到后来的踊跃参加,积极发言,会逐渐适应这种模式;当学生发言出现犯难或偷懒情绪,企图以母语来取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哪怕是用几个关键词或近义词来表达意思。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之树立信心,逐步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积极适应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

4.精挑细选专业优质教学视频片段,既能观摩名家名师课堂讲授内容、授课艺术,又能通过横向比较,利于取长补短,开阔本校师生的视野。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激励思考。通过分享式或交流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开放的比较视角下多方面了解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而要保证课程教学的效率,就需将播放内容及其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把英语作为课堂教与学媒介语言的目标。为此,笔者在课堂上特意采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名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影像进行选择性播放、间歇性引导,由于借鉴性很强,有效补充或延续了课堂讲授内容,多媒体片段播放间歇予以设问和讨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投入均成效明显。

三、课程教学的“延伸拓展”问题

作为金融课程教学“流程预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新环节,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恰当运用到金融课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中,有助于克服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目前高校教学中依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5]。笔者认为,本轮次课堂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下一轮次授课的翻版,而应当在课后需要“两个跟进”: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网络)交流,另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总结――不仅要在有限的课堂既定学时内精讲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广阔的课外时空中,从开放性、探究性、新颖性等多个维度来延伸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IPS双语课程新近借助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积极引导和运用以“自学、自测、自评”为主要教学特征的“三自法”来延续和完成课外继续教学活动,以便系统培养和持续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课程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后者直面学生,时空有限,教学信息传达路径简捷、高效,并得以实时观察学生即时反应和易于贴近学生内心世界;前者外延更加宽阔,时空自由,可以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需要尤其是研究性学习、钻研给予持续性的分层次满足。从传统教学过程及其成效来看,学生的学习收获以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局限于课堂学习效率,相形之下,如今得益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推行,自主学习的空间被打开,学生们的学习模式得以较大转变,不再止步于课堂45分钟的“聚焦”。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不应囿于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讲授完成便一走了之,理当“以学生橹行摹保课程教学主动从时空有限的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广阔的互联网大平台上。

例如,笔者曾在“国际结算概述”部分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外辅助材料的协调配合:一是在课上“开宗明义”,先英文展示该部分授课计划、学习要求,继而紧密结合金融学原理讲述国际结算的史实沿革、发展影响及其趋势变化,并适时辅之以实物图片、视频问答与学界动态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设法寻求“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关注、争鸣,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在脑海里能够留下深刻印记,以免在课堂上“虚掷光阴”;二是在课后“对症下药”,在授课班级的本课程双语教学专用平台上提供相应的课程电子讲义提纲与知识要点、教学精选视频部分与相关讨论问题,以及“文献选读”“同学作品”等扩充性学习与学术研究资料;此外,还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学术性“网络资源”等。从该课程近年教学体验与受教学生信息反馈两方面调查情况来看,IPS双语课程教学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任森春,黄华继.金融与保险教学案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货币金融学”本科教学及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8-30.

[3]忠.金融专业本科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北方经贸,2007(4):127-129.

[4]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