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室内设计调查报告

室内设计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21 01:3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室内设计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室内设计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室内设计、行业、社会实践

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是一所有三十多年办学历程的单科艺术类中专美术学校,这在当前的广东省是较为独特的。可是,现在的中专教育,已是一种学制三年的职业高中教育,它的生源是一些文化基础薄弱、专业基础为零的初中毕业生。怎样使这些中职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将是所有中职教育人共同的课题,而且已是国家教育教改的战略课题。

我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其实是工艺美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然而,它的开设,在粤东,乃至广东省,都早于同类院校。所以,室内设计专业在粤东地区有着一个较为浓厚的行业人文环境,这有两层内含:其一,室内设计专业可依凭在装饰行业的独特人文氛围,有所作为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教学探索;其二,我们有条件使学生专业技能学得更殷实,从而把室内设计营造为“品牌专业”。

曾经这样对学生说:“完善一名室内设计师,要经历三个‘师傅’的引导,即课堂上的教师;行业上的设计师;了解建材装饰材料。”这充分说明实践性在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因而社会实践教学是使一个初中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之后,成为室内设计行业有用人才的有效捷径。经过反复的教学研讨,我们把社会实践教学的切入定位在三年级毕业设计课程上,理由是:其一,毕业设计课程整合了两年多来学生学习的所有专业课程;其二,这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已是一些自我定位较清晰、有“走出去”了解行业、准备就业愿望的青年人;其三,适时把握学生的意愿,把有限的教学资源用在“出口”的关卡上,激发学生学专业、学技能的主动性,使之不出“次品”或少出“次品”。基于这共识,自2006年以来,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都会根据教学进度编排、组织若干场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经过近7年的不断探索,卓有成效,颇具同行借鉴,自感值得介绍、总结和推广。

1. 与名师面对面 让名师走进校园 走上讲台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近十周的教学中,“与名师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贯穿了课程的自始至终。首先,约请校友、名师开讲座,让他们谈谈经营之道,成功人生;其次,约请校友、名师开专业讲座,让他们讲专业技能、行业规范;再次,约请校友、名师介绍设计作品、设计案例,参观样品房。

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设计现场会等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与名设计师面对面地交流、探讨各种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专业学技能更有干劲、更有目标。

2. 走进企业 让师生走出校门 拓宽专业视野

到装饰材料专业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已是我校室内设计教学的常规内容。毕业设计课程启动后,学生便开始了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此时,我们组织学生到装饰材料专业市场去进行社会调查(例如:汕头国瑞建材家居装饰材料商城)。通过整整一天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触摸、记录、品味室内设计的各类用材用料。在社会调查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初步构思写调查报告。可以把视野放宽些,写装饰材料市场所经营的各类商品,写它给你的体验;也可写一个门类的装饰材料,例如:专写灯具灯饰的选用,专写装饰工艺玻璃的配套,甚至可专门针对锁具、拉手作一场深入调研、甄别……。

随着毕业设计教学的开展,学生的设计方案已初步确定,适时地安排一场走进装饰企业施工现场的社会调查(例如,2011年走进了信泰华装饰工程公司的揭阳东海商务酒店施工现场)。请设计师剖析设计方案的实施,请工程技术人员讲解设备的安装、施工的管理等等。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紧扣“走进企业”这个环节不放松,创造条件让师生走出校门,走出汕头。在企业的支持下,室内设计专业的师生于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走进了深圳国际家具博览会,访问了“香港设计之父”高文安在深圳的梦工厂。一系列的“走进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毕业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开拓了室内设计专业师生的专业视野。

3. 走近行业 让师生走进社会 融入行业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一直都与行业走得很近。首先,汕头装饰行业协会有专业活动(专业论坛、艺术沙龙、新产品展示),我们都组织、鼓励师生参加;通过行业搭台、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见习、实习。其次,室内设计专业通过开展与“名师面对面”的活动,聘请了一批装饰行业的精英为我校的外聘讲师,使名师到学校讲学成为常态;再次,培植“双师型”教师的土壤。我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都具有高级室内设计师的资格,他们经常参与行业的一些学术活动。让专业教师利用课余到企业中兼职,努力消除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因素,支持其考取“专业设计师”资格。通过“走近行业”的一系列活动,搭建了一个让我校师生走向社会、融入行业的平台,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宽度,又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营造了一个成为“双师型”人才的环境。

4.校企合作 营造共赢的教学环境

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设计 室内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是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项职业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直接对接,职业学习的内容就是职业实践。这种由德国引进的课程设计方法,经过若干年的教学实践,被证明是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方法,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大力推广。《室内设计》作为高职环艺专业一门极具实践性的核心课程,如何摆脱一贯的本科学科体系教学,走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之路,无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为其指明了方向。笔者作为一名高职环艺专业教师,近年来在《室内设计》课程设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课程总体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主导课程,是我院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共计162课时,贯穿二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本课程结合职业标准(国家室内装饰设计员三级),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标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开发室内设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项目为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结合工作过程开发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流程

首先,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请企业、行业专家帮助分析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分析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即确定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任务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本专业对应的岗位是“室内装饰设计员”,对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能力整合,将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行动领域后,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进而创设教学情境,即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然后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结构实施教学。

三、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室内设计课程要通过多个学习情境来实现。所谓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其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按照室内装饰设计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要求,本课程共分5个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的规律:

1.教学模块逐渐增加,从中小户型要求效果图手绘到别墅设计要求电脑效果图,由住宅室内设计单一设计模块到公共空间的预算和施工工程模块,逐渐递进。

2.理论知识逐渐减少,技能和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3.空间类型由单一到综合,功能设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平行、递进、包容的单元关系。

4.每一单元都是独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工作过程。

5.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具备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即要凸显本职业在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等要素上所呈现的特征,这里涉及具体的工作过程。

6.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即要完成逐步增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训练,这里涉及抽象的“工作过程”。

四、内容与过程设计(以中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为例)

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中导入实际的工程项目,真题真做、任务驱动。每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都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结构,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大步骤实施教学。

1.工作过程一:资讯(即设计准备阶段 6课时)

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分组,组成团队,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书,完成项目功能分析:(1)业主和空间调查:制定项目调查报告,包括业主情况表,功能目标,设备需求,空间需求,方位及朝向,建筑结构状况,成本估算,空间与概念分析。(2)规划项目工作程序、进度、内容计划及设计期限,编制项目进度计划。(3)分组测绘房屋原始数据,观测和记录现场特征,整理数据和CAD绘制原始结构尺寸图。同时,搜集并阅读设计规范与参考资料、素材。

2.工作过程二:决策(即项目设计草案阶段 8课时)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点讲授之后,完成设计定位,包括主题,风格定位;分项定位(空间规划、功能、形式、技术、投资)以及结构改造可行性分析。与业主沟通,并且绘制和完善方案草图(一草,二草和正草)。

3.作过程三:计划(即方案设计阶段 12课时)

在确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功能要求完成平面设计,将设计构思绘制成三维空间透视图。并通过扮演角色,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绘制完整的平面、顶面、主要立面施工图。

4.工作过程四:实施(即施工图设计阶段6课时)

进行施工图设计,绘制剖面,节点详图,大样图等,并编制材料和色彩计划表。

5.工作过程五:检查和评价(即设计成果提交和评价 4课时)

完成封面、图纸目录表制作、详细索引,项目设计册打印与装订,最后提交项目成果,制作PPT进行整套方案和过程的阐述。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计

《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主导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结合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工作过程开发教学过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学习任务,“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法、团队教学、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传统的理论传授,当起了设计总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任务减轻了,教师必须深入市场,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项目承接和研发能力,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承接实际项目,联系样板房、工地参观,制定项目任务书,有序组织教学,并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细则,在每个工作过程对学生团队和个人进行考核,最后对设计作品的完成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六、课业评价方案

整个课程采取开放的过程性考核,摒弃平时单看学生设计作品打分的一贯做法,根据学生的工作过程中的设计成果质量和工作态度情感以及综合评价报告进行综合评分。设计评价指标部分参照劳动部室内装饰员技能操作考核要求进行指标和权重设置,同时对各个工作过程的分阶段考核。工作态度情感的评价则综合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企业设计师以及业主评分,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作风、出勤情况、及对纪律的遵守情况,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小组协作情况,与人交流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测评。最后的项目综合评价报告是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一个总结,体现了学生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课业评价的内容指向动态的职业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当然,为鼓励学生自主性研究,学生自主参与室内设计竞赛可在总评中适当加分。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室内设计》课程设计让每个职业环节,渗透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很好地解决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是值得大力推广和尝试的课程改革方向。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要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这对学校实训基地或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双师条件、校企合作的深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只有注重和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材料 市场调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95-02

建筑装饰材料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门类比较复杂、发展比较快,研究比较多的材料,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教材落后实践较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要跟随新材料的发展,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为了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采取了利用有限的学时引导学生、课后作业采用上网查询资料和在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作调查写综述和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即保障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并能及时了解材料的新发展,进行知识更新。

为了解决课堂知识与实践环节脱钩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以装饰材料市场调查环节为突破口,组建了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在课余进行文献检索,网上产品调查,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紧跟学科和知识的研究前沿,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结合教师的科研,以助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扩大了与社会的交往,增长了社会经验。本文就装饰材料课程特点与市场调查环节结合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探索其实践规律,更好指导课程教学。

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特点

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掌握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具备合理选用材料的初步能力以及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装饰材料品种多且复杂形成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双方都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系统性差,不同材料之间的知识跨度大,缺乏关联性。在教学中难以将繁杂的课程内容归纳为相互衔接的渐进过程,使课程的讲授条理性差,教师难讲、学生难学。②品种差异大、指标参数多、逻辑性差。教材中所介绍的各种材料从外观质量、性能指标到使用条件等几乎都以参数表格表示。面对数目繁多、枯燥乏味的表格和数据,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也很难把数据和装饰材料结合起来。③实践性强,教学条件相对滞后。装饰材料需要有样品实物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但由于学校经费限制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没有足够的装饰材料样品,许多材料的装饰效果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欠佳。

二、市场调查的意义及操作方法

市场调查是学生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手段。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类型多样,有综合型市场、有建材超市以及一些分布在社区的小建材五金店。在武汉市内大型建材市场有小东门宜家建材市场、汉西建材市场、好美家建材超市、百安居建材超市、康佳建材城以及各小区的建材小超市,市场上产品多样、不同层次的产品很多,要调查的装饰材料可以分很多专题进行。通过市场调查,学生直接面对产品,了解产品的品种、规格、价格、性能等丰富的信息。

在课程理论授课部分内容要有比较和取舍,课堂上精练的讲授要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科前沿,更新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讲授之中,适当弱化理论内容,强化应用内容,在知识的广度、归因推导上把握尺寸,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和复习。备课中,要找到案例说明市场调查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善于从国内外书籍、报纸和光盘、网络上搜集资料并归类整理,运用这些近似于实际情况的材料训练学生,让他们不离开课堂就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综合运用市场调查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成功的市场调查,是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

在市场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分组(每组4~6人),设立本组调查课题名称和课题计划,初步拟定调查计划、调查目标和调查范围。教师在对课题名称和课题计划的审查中,必须要留意各小组组长的选择,在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特别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在调查计划草案中把握其实践经费的控制。可以按下表步骤进行:

三、完成市场调查报告

装饰材料市场调查报告很不好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而学生在参与市场调查活动后,掌握了一定的资料,写报告时还是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全面规范的专业指导和实践活动外,我们还指导学生对收集回来的各种繁杂的资料、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并引导学生从各种资料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另外,聘请百安居建材超市的安居先生,建材企业专业人士给学生作现场讲解,使学生在认识材料时更接近社会,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写出更全面准确的市场调查报告。

我们要求调查小组以PPT的形式,把各类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以及产品图片分类制作,同时以课题答辩的形式打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里,你追我赶,加班加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收集到的各大类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同时选出最了解材料的同学代表本组做介绍,最后在指导教师和各组代表同学的共同打分下给出每组市场调查的分数。市场调查活动不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同学们的市场阅历,如何和商家打交道,收集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很不容易。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分工协作精神,独善其身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各大类装饰材料的市场调查的,自己做好了别人没有动,根本不能完成本组的任务,最后选派一位表达能力好的同学来介绍本组的市场调查总结,是答辩中真正能出彩的地方。当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作业是有内涵的成果时,他们就会采取及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市场调查报告,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长了同学们的才干。

市场调查成绩由组长确定的团队协作学习中的表现分各个阶段的课堂项目完成的情况评定,包括报告的科学性、方法的技巧性以及最后的答辩情况(报告的说服力、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各组课题项目各个节点的检查和审定,及时检查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应用能力。最后的答辩环节更是综合考验了该小组的课程学习情况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 语

通过装饰材料市场调查,学生能更加贴近市场,同时市场也能有机会认识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到武汉市各大装饰材料市场进行市场调查,在多次接触过程中,我院和武汉百安居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成为我院装饰材料课程的校外课题,同时也能给我院的同学提供一些校外就业的机会。同时和上海一家网上装饰材料公司――齐家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都到我院来招聘新人。当然,通过装饰材料市场调查的过程,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以后的《室内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在学习装饰材料时市场调查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装饰材料课程中的市场调查环节还存在许多可以探索、思考以及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更多令人感兴趣的教学规律还有待挖掘和归纳。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改革完善教学方法,逐渐摸索出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的一般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祖森.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创新浅探.职业教育研究,2004.10

第4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教学 探究

中职学校语文应用文写作课是各中职校普遍开设的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的综合能力,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未来核心职业能力。然而,目前,各中职学校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教法单一,老师教得很累却收效甚微,学生则感觉应用文写作课枯燥乏味,因此应用文写作技能难以掌握。本人通过对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详细调查与反思,总结出了一些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对策。

1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 ,明确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意义

应用文写作并不像想象中枯燥,相对其他文学样式而言,它显得更简单易学。人人可学,人人该学,高职在校生更甚。应用文应用范围广泛,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要使用应用文。专业学习要用到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计划总结;商务往来、经济活动、互通有无,需要运用合同、广告、商务信函、市场调查;处理政务,管理国事,组织协调,举行政治活动,需要运用通知、布告、命令、规划;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交际应酬,需要运用手机短信、请假条、借条、日记、书信、贺信等。可以说应用文在各行各业用途广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所不在,应用文随时随处都成为人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教学应用文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前途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在教学各类应用文体裁时,要重点突出应用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强调它的广泛用途,引导学生严肃对待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实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相反,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种应用文种的写作规律及写作技巧,能根据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写出格式规范、结构严谨、内容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明的应用文,不仅应用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思想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一般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语言简洁、平实,学生往往感到很枯燥,加之缺乏社会阅历,体会不到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大部分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不喜欢应用文写作课。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培养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兴趣是应用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循诱善导,学生必然思维活跃,师生积极情感的互动,达到教和学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从而加深感化认知,启迪思维,达到知情并举的理想效果。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如果一味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纯粹地灌输一些文种概念、格式等理论知识,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写作兴趣,致使他们烦学、烦写。如在讲社交书信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拟写一封求职信。强调求职信内容上一般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原因、详细的联系地址,注意在信中要适当推销自己,不卑不亢,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投其所需,言简意明,书写端正。学生认为这样的写作训练对自己很实用,写作积极性很高,效果也较好。再如在学习“公文”一章时,教师就地取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公文训练内容,如学校关于整顿校园环境的通告、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理的通报、学生实习联系函、班级外出活动请示等,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可使他们较全面、牢固地掌握公文写作的要求。

同时,要借助学生求新心理,刺激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感知。教学中要时有新鲜活货展示在学生面前,在典型规范前提下,例文的选择宜新不宜旧,如在教广告时,就拿各个中职学校散发的招生简章、街头上醒目的中职招生宣传、甚至拿本校的招生广告来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教调查报告时,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让学生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广泛深入地展开调查,探究出原因,得出让他们自己信服的结果。

3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应用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性强、容量大、效率高,克服了传统应用文教学的单一、枯燥、乏味,能使学生在占有大量学习资料的前提下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使用色彩亮丽、构图清晰、配置动听的音乐和生动的动画的课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搬进课堂,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和创设直观的写作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热情;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范文阅读、格式训练及进行写作资料搜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迎合了大部分职中生喜欢使用电脑的特点,因此学习时,学生兴致特别高,效果甚佳。

要适当运用课堂上的情境模拟。“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是现下经常被提及的十分时髦的教法,在适当情况下,合理运用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课堂效果。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也一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讲“应聘书”时,教师课堂上现场模拟了一下招聘现场,不同专业的学生都给出了很精彩的竞聘思路:资产评估专业竞聘时有的学生准确计算了教室内所有物件的大概价格,展示了自身优势;室内设计专业竞聘时为“老板”办公室准备了华丽的“免费装修图”。虽然都是模拟,但是学生似乎找到了毕业求职的一些门道:基础要扎实,更要有新意。实践证明,运用得当的教学法,能搭建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真正提高应用文教学的效率。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指导学生勤写多练

“熟能生巧”,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多写多练,要结合学生实际,紧扣应用文教学特点,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多积累,善思考,勤练笔,将应用文写作的知识转变成伴随终身的良友。同时要联系实际的实操训练手段灵活,要求教师做到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学期之初指导学生订立学习计划,学期末指导学生写好总结;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指导学生写入团申请书;“教师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给教师写慰问信;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指导其写自我推荐书、求职信;针对学生关注的学校环境、饮食、安全、教学等诸方面的看法和建议,指导他们写调查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从报刊、杂志上收集材料指导学生写作合同、司法文书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有效,教师经常和校团委联合举办应用文征文比赛,题目与学生学习、生活及今后就业相联系,并设立奖项,以增强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应用文教学要联系实际,多写多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在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综合素质也随之得到了提高。这不仅达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真正体现应用文教学的实用价值,也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3-01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设计市场与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教育自身规律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构建出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市场适应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设计人才。这里面不仅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基础性与研究性的教学环节,要真正做到“教、学、研”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立足于培养“专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笔者根据个人的经验,对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目标定位及途径作了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前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行业前景十分广阔,导致各大高校都纷纷效仿开班环境设计专业。然后由于各大院校的在教学资源、水平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缺乏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不同类型或不同高校往往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使其在专业定位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有的高校就把环境设计单纯得理解为“室内设计”对学生进行培养,虽然名为“环境设计”,课程内容则偏向于室内设计、装修以及美化等方面,这些都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此外,我国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殊不知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阔,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环境设计人才能力培养的定位

(一)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掌握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以及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环境设计是一门多个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它不单单是一门艺术,还需要考虑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因素。这就对环境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如美学设计需要设计人员钻研色彩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功能设计则还需要对工程、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地了解专业内涵与外延,具备宽阔的知识面以及文化底蕴扩大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为今后实践能力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与“能量”。

(二)良好的设计表达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环境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首先要能够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纸表达出来,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优秀不只是其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以及想法,还需要将这些创意通过图纸表达出来,设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手绘、电脑绘图和模型制作的基本功底,否则,就不能完美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思想。其次,设计人员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销员推销实体产品不同,设计人员必须与客户交流和沟通,并推销自己的创意设计思想,相比实体产品的推销更有难度,所有需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设计策划与创新能力

每一个环境设计实践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背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再到方案设计,都是一个设计策划与创新的过程。设计策划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设计策划体现的是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其他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环境设计人才还应具备其他综合能力,如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需求的洞察力、一定的求知欲和感受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思维以及工艺,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当中,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

三、高校如何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

(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除一些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以实践环节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各教学阶段的能力训练的确立,将实践环节分为艺术造型基础实践,如素描、色彩、写生实践等;设计基础实践,如设计构成、设计表现实践、计算机设计实践、设计模型手工实践等;专业设计实践如专题空间设计实践、专业考察、环境工程技术实践等。不仅要加强实践性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比重,更要在非实践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在专业理论课中增加考察报告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项目策划等环节;在专业设计课中引进实际项目或竞赛课题,按实际规则要求与评价进行设计实践。这些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还会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培养单纯艺术人才的目的应用于设计教学,教学过程应该要有一定的偏向性以及针对性。

(二)提高专业素养,重视研究性课程学习

创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必须要充分了解设计的发展历程,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设计人才在进行实际设计时能够好走很多弯路。而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发展的能力。研究性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和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确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设计实践,提升实践设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

积极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如工作室平台、创新实验中心平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个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让其能够充分体验设计实践;通过学校的力量多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以及交流活动,不断扩展学生的视角,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使其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组织、参加国内外环境设计展览与竞赛,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设计氛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努力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论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需加强实践教育,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把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激发创新活力与设计实践能力并重,进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上述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定位以及对高校培养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分析与建议,可以得出一条总体结论就是,高校的环境设计教育必须要与市场和社会相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支撑,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的环境设计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艳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3,10:52-54.

[2]吕勤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定位[J].高等建筑教育,1997,01:32-33.

第6篇

〔关键词〕酒店地域文化西游文化

一、连云港―――《西游记》文化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对海外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是民族特色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西游记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①兼容性。西游记文化具有跨地域文化特性,如在西游记文化里,不仅儒、道、佛教融合在一起,而且多种地域文化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创造性。西游记文化的突出特征是超越时空的神奇,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创造精神,就不会出现西游记这样的文学巨著;③民族性。西游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西游记文化秉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开放、开拓、创新、融合、和谐这些基本特征,并创造性地将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时代结合。《西游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唐诗宋词、金石书画一样,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史,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同时《西游记》文化又在异彩缤纷的中西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海纳百川,博采群秀,使特色更“特”,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喜欢的文化艺术。

二、酒店―――城市文化形象窗口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中一个活跃的因子就是酒店的变迁。酒店源起于古代,古之酒店,重于防兽、朝圣;商品生产出现客栈,而后商品交换得以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酒店的国家之一,古有殷商驿站、周代馆舍、唐代长安都城的“四方馆”、宋元时代的酒店、明朝北京的“会同馆”,自1927年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和风景区兴办一批接待中外游客的招待所后,酒店建设迅速发展。

1978年后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政策,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采取国家集资地方集资和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组建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四五星级酒店并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许多酒店的设计与构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与建筑装饰风格。

21世纪酒店业将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高新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人性化的服务要求越发之高,能全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现代酒店发展趋势。如今世界各国著名酒店都透过独特的方式吸引客户;或吸引名人入住、或独特美食、或设施豪华等,总之酒店行业竞争日益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西游文化故里酒店装饰的地域特色发展构想

如今城市酒店装饰设计应深入地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角度挖掘特色资源,使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刻社会寓意,鲜明的时代特征,亦赋予多样的形式变化,个性的形象特征,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精彩生动特色鲜明的酒店文化艺术形象总能打动人心让人精神向往,入住其中不由自主的渴望去认识了解酒店文化领略城市风貌。时代精神与西游文化交织创造梦幻的西游世界酒店―――连云港酒店,它应该能够为人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营造西游世界―――一个从远古通向未来的精神世界,综合科技创建的动感世界,入住其中可感受光怪陆离的神化世界,如同“梦游仙境”痴迷沉醉于梦中西游,现代动态光影声像技术与数字显示砖墙等高新科技能使各种西游人物神踪仙境走进酒店生活。

(1)运用连云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将西游场景融入酒店生活。自然景观资源作为环境背景和建筑基础,包括材料选择、建筑造型、空间内外融合,将地域特色自然景观移入酒店营造自然原生态生活,如岩洞中的洞穴生活,丛林中的树居生活,海面漂浮的水上生活,沙滩上露天生活及海岛上宿营等,为增加人们在不同自然景观环境状态下的生活体验,综合海水、植物、岩石、造细砂等自然材质建微缩型的西游景象营造西游意境,可激发人们对西游人物故事情节的主观想象。关注旅游经历与生活品质的人们总有这样的感受,让人心旷神怡的户外景色使人忍不住驻足停留或坐下歇息,或许渴望躺下入睡,也或许更加渴望入住其中饱尝美景,总之都渴望停留时间久一点游赏范围广一点景观内容多一点。其实用来游览观光的户外风景可以浓缩至酒店内外空间丰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景观资源的功能作用可以被酒店建设发挥,不光供人观赏体验还能供人居使用,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给我们的启示,自然环境与人居生活相辅相成。巴黎水晶宫开创的建筑先河或许可以被连云港酒店建设借鉴,可以设想入住其中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巨大的温室建筑内不但有微缩的自然景观还有蔬菜瓜果种植园,不但能够享受阳光沙滩沐浴海水还能感受高山流水飞流瀑布峡谷溪流等等,都是未来酒店有待实现的人居生活理想,我们渴望居住流水别墅更加渴望享受神仙般的酒店生活,连云港酒店建设或许可以让宾客入住其中如同神游仙境。

(2)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西游故事情节丰富酒店生活。作为西游故里连云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游汇聚的地方必定是古代文化发达地也必定是储存文化遗迹最多的地方,史实也充分证明黄海之滨的这座城市―――连云港曾经创下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如今在由上古通向未来的时光隧道之中穿越前行,它寄托着人类生活的精神理想在一定区域范围与酒店建设融合,在科技生产力水平与人居生活理想的双重作用之下打上时代烙印。西游故事可为人类生活构筑神秘虚幻的神化世界,或与特定区域的历史事件相关或与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关联,总之在现代酒店建设中折射蔓延古往今来生生不息。连云港酒店建设应在真实的历史人文基础上配合西游人物故事情节进行场景渲染丰富酒店生活,让人从中感受时光倒流时空穿梭的惊奇,依据不同人物故情情节设置不同的客房空间,不同的区域环境设置不同的行为活动体验,这里有西游场景有人文景观也有历史人物还有西游情节,酒店服务人员可穿着古代服饰扮演历史人物或西游角色,酒店可演绎歌舞播放影像让宾客返回过去远古时代体验神仙般的生活,甚至可以吸引宾客亲身参与其中现场演绎西游人物影视剧纪念收藏。通过入住酒店,还可以享受别样的生活乐趣,可以参与酒店环境建设种植蔬菜果园培植鲜花,可以租住酒店开展现代神化生活的艺术创作。或许过去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解读品味西游传说,而现如今漫游西游故里入住酒店可以放开视野去追寻曾今定格心灵深处的西游故事,寻找真实的内心感悟,通过耳闻目睹历史银幕以及零星解读晦涩难懂的古典文言,总有种不自觉的精神眷念,似乎苍茫旷远的历史被拉到眼前,与远古神化人物游离神往,西游故里的酒店是深埋人们心中揭开神秘历史的梦幻世界。

(3)西游精神与酒店装饰水融。酒店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经济建设的窗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场所。酒店是城市建设的标志,引领着经济、文化、时尚生活潮流,反应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大众需求。作为一家星级标准的酒店尽管具备优质的服务、完备的设施、优雅的环境,如若没有一种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文化艺术形象,还是很难被大众和消费者熟悉认知。酒店文化艺术形象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将抽象的文化艺术信息和装饰符号语言予以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即把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转化为图案、色彩、形状、声音,形成特征鲜明的风格统一的艺术表达式,让公众与消费者对酒店文化艺术视觉形象、听觉戏曲、视听影像等记忆犹新,促进酒店文化消费意念产生、能够情景互动,引感共鸣、利于信息传递方便沟通的效果。酒店文化艺术形象设计利用图案色彩、形态造型等符号语言装饰,使公众和消费者在“毫无知觉”“欣赏回味”中接受酒店传递的文化艺术信息,采用视觉、听觉、视听觉多样的艺术形式综合设计,全面凸显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打造酒店品牌形象。

酒店是时代生活的缩影是城市窗口,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酒店生活消费观念开始更新,更为重视产品附加的社会心理属性,因而酒店生活需注入全新的体验活动项目,除了环境的营造给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上的身心体验外还需配置带感彩的陈设装饰,并设置个性化生活服务项目从中感受精神愉悦。在激烈的酒店竞争背景下,连云港酒店地域文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西游资源无疑是人文艺术特色首选,它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为酒店文化艺术生活创造更多惊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佟春丽.连云港地域文化体验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02).

[2]徐习军.在远古走向未来的时空隧道里跋涉[J]大陆桥视野2010(06).

[3]卢志海.地域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21-24.

[4]王郦.连云港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连云港:连云港旅游局,2011.

[5]王琼.酒店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06):41-43.

[6]霍圆山.酒店设计文化纵横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9):55-57.

第7篇

【关键词】建筑;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

建筑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和输送会管理、懂技术、专业和实践技能突出,同时拥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使命。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建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施工实践,制定科学完善的新型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一些人认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多余的,然而在高职院校管理类已就业的学生中,实践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生成绩很好,书本上知识掌握得很透彻,可是工作起来却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此现在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是问题是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最基本的评价体系都很难统一,无法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思考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一毕业就成为技能高手、强手,能直接满足社会、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要,尽实现岗位标准与培养规格的“零距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不应忽视以下特点:

1.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成的多样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岗位,每门课程都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便于教师的理解和操作。每门课程又和实际工作岗位对应。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至于内容、方式、方法等如何组合,应视企业、院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就一般情况而言,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努力探索并更多引入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法、示范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一系列实践技能训练活动,如专业技能比赛、创业方案设计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模块化教学也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教师要善于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广泛性过去一提实践性教学,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实习实训。其实,发展到今天,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已多种多样.例如:

第一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课堂中学到的操作技术在现实中得到检验,缩短理论与实际、学与用之间的差距.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其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岗位实践活动中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实务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仍然有效。

第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要求的不同.可选派不同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到企业、社会,开展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调查,并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同学间互相交流经验,并讨论发现问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起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锻炼学生等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署假等假期来进

行.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

第三。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结合管理课程进行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情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贵任心;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第四。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管理类学科,要使学生学习后能真正符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必须创建真实的训练环境。学生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可以较好地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便利。因此,管理课程教学应树立全程实训的观点,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课时比重.整合课堂教学、仿X实训与企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资源,

通过课堂、实训室、企业三方面的交互对接,加大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大大提高。

建立和完着校内外实训基地.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为墓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内,古商贸职业学院倡导成立了有100多家企业和几+家学校组成的职教集团.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二、建筑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异化分析

由于教学模式、培训手段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原因,建筑专业毕业生生在结束学生生涯进入工作阶段时,很大一部分都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位;有些毕业生虽然可以走上工作岗位,但却往往由于技艺不精、专业素质不过关等原因而惨遭淘汰。综合来说,目前建筑专业毕业生与施工用人单位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1、专业科目教学与实际应用项目的差异

有些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院的“专升本”工作,盲目追求所谓的本科教育而忽略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规律,只以学科教育作为主要的学生培养方案而不设置相应的应用性项目。此类院校的毕业生大都与施工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诸如可以熟练运用行业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熟练运用工程造价相应计算软件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工程造价相应计价软件的能力等的高技能型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致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会产生所学无用、无从下手的心态,需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再花费很大的力气来学习和补课。

2、书面题训与岗位实训的差异

在近几年,虽然各大建筑类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校内实训工作,一些院校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也建设的越来越完善,甚至个别院校取得了建筑行业“双证制”的办证资格,但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对教学实施投入不足、认识不足等问题。有些院校虽然拥有实训设施和实训场地,却只是为应付所谓的评估检查,甚至并不安排相应的实训指导老师,使耗资不小的实训场地彻底沦为了观赏性质的“花瓶”。若不开设或开设不了实训课而只以课堂题训代替,学生是很难有“实战”经验的,题训也起不到其相应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考核上,大多数院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而不重视甚至忽略其实训考核效果,以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参与实训的主动性。

3、过分细致的专业划分与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差异

当前,过分细致的专业划分问题是大多数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通病。即便对一些知识面本就很窄的专业,某些院校却还要强制进行更为细致的专业划分,这也直接导致了此类专业毕业生有专无博现象的出现,而职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一旦减少,这一部分毕业生就会面临求职无门的尴尬境地。在当代社会,复合型人才才是用人单位所迫切需要的,如工程造价和施工技术专业的复合人才、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复合人才、工程造价和内业管理专业的复合人才等,其往往会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大多数施工企业,从事内业和施工管理工作的职工,大都对工程造价只是一知半解,在做一些工程的竣工资料时,往往只知交工验收而不知竣工结算、只重视其技术性而忽略其经济性。此类资料常会有数据来源不详、手续不清等系列问题,在办理结算时既耽误时间、损害自身利益,又会造成对合作方的感情伤害。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施工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高薪聘请既懂管理又懂造价的复合型人才,以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损失。由单一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是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才是各大企业的追求。

三、缩小教学模式与社会用人需求差异化的措施

要缩小教学模式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就必须着眼实际,切实以社会的用人需求为基本着眼点,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大力完善专业实训项目的相关条件,进行更趋于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改革。

1、延伸专业口径,适应社会用人需要

根据当前施工用人单位对建筑行业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建筑类高职院校应按照专业与管理、经济相加的教学模式,大力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避免一些知识面相对狭窄的专业的开设。在学好本专业相应技能的基础上,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学习有关工程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经济专业的学生也要多学习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求职时就能有更多的就业和择业机会,工作中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以实践教学为首,把施工现场搬进课堂

实践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校内实训是职业院校与施工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实训教学,学校可以运用当代多媒体技术,推行全实景模拟的实践教学模式,把施工现场搬进课堂。

(1)全实景模拟教学模式的特点

全实景模拟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教室就能了解到施工项目的现场组织情况,感受现场的工作氛围,学习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施工技术。在完成相应实践课程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基础和项目经验。

(2)全实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

①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阶段是确保该模式得以正确运行的重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案的准备工作、对模拟情景现场的准备工作、现场的情景录摄以及相应的光碟刻录工作等。

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准备阶段的各项成果,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运作手段进行有极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其核心是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和适时结合,做到实践到位、理论讲精,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本模式的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③效果检验

可采用效果总结、案例分析、集体讨论、课程设计、实训报告等方法对本模式进行实际的教学效果检验,这一方面是为了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找出前两个阶段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3、根据实际,实时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行业应用性项目技能的掌握,是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学校要对应用性项目在建筑行业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如果有新项目出现或传统项目有更新换代时,要对相应专业的教学实施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将项目纳入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应该充分保证教师的教学授课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同时依靠严格的成绩考核方式,对能力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辅导、严格把关,直至其能够进行熟练的项目操作。

4、转变传统,应用情景教学模式

传统的照本宣科型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收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比如,土建类专业个别课程如《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其内容虽然有些枯燥,却是极其重要的几门专业课程。如果只以传统方法授课,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应该是不大的,但若采用图文声齐具的音像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最直观的情景之中进行学习,其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授课老师们多多深入施工一线,摄录和编排具体的施工过程,以便应用于实际的多媒体教学工作当中。为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院校,通过网络技术还可以将项目施工的现场实况接入到课堂中来,真正实现教学与项目实践的无缝对接。

三、高职院校管理类实训体系的构成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绝不仅仅只是设施和设备类的固定资产问题,其内涵还必须包括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实习实训课程,能够实施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面向就业岗位对学生进行综合实习实训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最终,实习实训体系应该能够与企业对接,实现校企合作,从而完成人才培养需求从企业中来、“产品”到企业中去的全过程。由此,我认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应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只能解决实践课的硬件设施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在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中必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习实训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与课程相配套的实习实训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实习实训考核方式及其标准的制定等。我们应首先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加务实、具体,人才培养方向应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的需求。由此出发,建设相应的实习实训体系。

3.校内实训中心。这是为大力推进和加强实践教学而建立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校内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行业先进的管理、营销、服务等相关技能培训的平台。它由若干在专业上相互关联的实训室及实训场所组成,主要承担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2.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室。学生在学习管理专业相关内容时,尽管已经认真学习了详尽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但离开书本后,对整个过程还是模糊的。如果让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强化企业管理软件的模拟操作,他们就可以很快地掌握整个过程,而且还可以认清每一个细节、难点和容易忽视的问题。在此环节中,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穿插辅导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要点还可以让学生对管理的整个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基础层。

结语:

同其他院校一样,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将在校所学真正的应用于社会。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建筑类高职院校要把握好施工用人单位的企业发展脉络,将教学关键点真正集中到实训和实践上来,着力培养不浮不躁、能上能下能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胜. 浅谈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

[2]张亚利. 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