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3 07:5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手工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在手中成长 热情在心中萌发
----记西苑中学“民间美术社团”的成长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也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校于三年前成立“民间美术社团”,由最初的5名同学发展到近100人,我们尝试民间美术进校园,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萌发美术学习的热情:
每周一下午最后节一课直至放学时间是社团活动日,坚持三年之久,以乡土美术为切入点,增添孩子的民族自信。民间美术具有中国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其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简洁质朴,手工制作的特点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比枯燥的“只看不做,只讲不练”的方式更贴近学生,比如:苏北剪纸的简单夸张,泥塑的天然质朴、布艺印染的随机性与自然纹理,实践中每一个孩子均能取得成绩。作为视觉艺术,社团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各自手工艺作品被展出,返璞归真的纯手工艺民间美术作品,泥塑、扎染布艺、蓝印花布、剪纸、京剧脸谱,将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美术作品化为神奇,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灵巧的双手和美丽的心灵。扎染和南通蓝印花布的手工实践中,吸引着别的学科的年轻老师,在纯手工的操作中师生们体验着修行的乐趣,具有工匠精神的专注、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手工艺,弘扬了时代精神,随风摇曳的印花布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布匹还没晾干,很快被老师们预定而去,看来,传统的并不过时,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民间美术的传承具有广阔的空间。
每次活动前社团指导老师的备课量繁重,解决材料问题、研究教法等等,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克服种种困难,首先进行了“学习先行”,辗转找到中国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大师的关门弟子于敏老师拜师学艺。第二年又自费学习扎染、南通蓝印花布、泥塑等手工制作技艺,社团活动日益丰富,今年学校又聘请学生家长导师----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朱月香女士,来我校亲自上课传授《面塑》,学习民间的捏面人技术,受到学校师生广泛欢迎。
近3年来收获满满,两个有关的市级课题结题、民间美术论文、社团案例均获得徐州教研室、市教科所论文一等奖。学校社团手工艺作品展曾受到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并在辛秋艺坛美术教师教研网上微展。
我校“民间美术社团”一路走来,在外聘专家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茁壮成长,老师们倾亲奉献、辛勤耕耘,艺术在孩子手中传承,热情在心中萌发!社团,促进教师的专业上成长、促进学生性格优、更促进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长春红高粱手工艺联盟成立于2007年9月8日。由民间艺术家杜力先生提议创办。主要从事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教学培训;民间艺术品及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民间艺术和民俗事务的咨询服务。他们的主要手工艺项目有:易拉罐浮雕系列作品、葫芦工艺、布贴画、花艺、水晶花、面塑、泥塑、糖画、吹糖人、剪纸、剪影、中国结、龙凤字、纸塑、线塑、鱼拓画、刀笔画、人像素描、串珠、丝网花、羽毛工艺品、草编、冰雕等。
现在联盟成员有100多人,都是来自吉林省各地优秀的民间手工艺者。他们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春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长春市文化产业联合会会员。其成员曾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各项艺术展及艺术大赛。荣获第二届中国艺人节“中国民间艺人优秀奖”第四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绝活表演优秀奖”等各类奖项。
联盟人才济济
人人都有绝活
1.杜力易拉罐浮雕、鱼拓画
会长杜力是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春文化产业联合会常务理事、长春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长春红高粱手工艺联盟会长。他的易拉罐浮雕工艺品,是用易拉罐制作手工艺品,极富装饰性,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生活,更增添了高雅气质。2007年8月,在中国长春第四届民博会上进行了绝活表演,获优秀表演奖。2008年8月,在长春旅游大赛上,杜力易拉罐浮雕系列作品获铜奖。2009年12月杜力的易拉罐浮雕被长春市文化产业联合会授予“名牌产品”称号。2010年9月杜力的易拉罐浮雕在长春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展上获“银奖”。
鱼拓画,是将鲜鱼拓印在纸上或布上的图形,实物与创造相结合的渔文化艺术。它来源于日本的钓鱼人把鱼拓印下留作纪念,是垂钓活动的艺术延续,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鱼拓艺术从早期的以墨汁作为颜料,到彩色鱼拓的出现,已经初步确定了其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杜力会长已经创作了500多幅鱼拓画,色彩鲜亮,个性突出,还配以优美的诗文等。杜会长计划于2013年开个人作品展。
2.李宏达工艺葫芦
李宏达,笔名:醒钟,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民间文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家,省优秀民间艺术家。自幼喜爱美术,由于家境所迫无缘艺术学校,但一有时间便构思创作,阅读过大量艺术类书籍,而后便把几乎所有业余时间投入其中,从一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成为今天的“关东葫芦王”。作品及本人先后被凤凰卫视、长春电视台《生活调色板》,吉林视台《找你》《老乡话东北》,中央电视台《夕阳红》等多家媒体报道。作品曾在第二届中国艺人节上获中国民间艺人优秀奖。
3.马雁面人
马雁,长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春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长春红高粱手工艺联盟常务理事、会长助理。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源于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马雁的面塑作品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美感。为了让面塑艺术走向更广的市场,马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她融合现代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拓宽了面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使自己技艺不断提炼升华。
4.芦氏泥制小福猪
芦凤云,出身于泥塑世家,“芦氏泥制小福猪”是其家族的原创作品。古老的手艺传到芦凤云手中多了几分灵性。她捏制的小福猪憨态可掬,拟人化的表情刻画,生动夸张的造型设计,鲜明大胆的着色用笔。每件作品都给人带来喜庆祥和、温馨的感受,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吉林一绝。其作品在2006年荣获通化地区旅游作品金奖。
5.张彦鹏龙凤字
张彦鹏,1965年生,长春市人。从事龙凤字二十余年,现为长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春红高粱手工艺联盟理事。作品远销海内外,多次参加商家展销活动。擅长民间吉祥图案的绘制和仿古龙凤字画。代表作品有龙凤字“吉祥如意”花鸟字“冲向奥运”、“中国人民心连心”等。在飞白书法的基础上,张彦鹏先生潜心研究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创造了今天的龙凤字体。
6.曹继红剪纸
曹继红,小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受聘于长春市二道区少年宫任剪纸教师,所辅导的学生有千余人在市、省、国家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1997年参加省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工作。1998年获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博览会“伯乐精英奖”,同年获中国,新加坡少年文化艺术交流“金钥匙”奖。2000年《实施素质教育,创办特色学校》在长春市教育科学成果验收中被评为论文壹等奖。2007,2008年为中国邮政设计猪年,鼠年邮票各一枚。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剪纸创作,收集、整理、积累了丰富的剪纸资料,创作了大量的剪纸作品。
7.马国俊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来作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深受人们喜爱。作糖画先将麦芽糖熬干后再溶化开,用汤匙盛其溶液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十二生肖、鸟、鱼、花篮等。画糖画与画画有相近的地方,但画糖画是以糖作画,糖凉了之后会凝固,所以画糖画艺人要有作画功底,每画一种图案都要掌握下笔的先后,在作糖画时动作要快,一气呵成,不能间断,否则糖稀会很快凝固,不易修改。糖画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制作过程富有趣味,成品好看又好吃。
红高粱手工艺联盟会长杜力对记者说:“以前的民间艺人虽然囊中羞涩,但却不愿以收入论成就,自从红高粱手工艺联盟成立后,我们开始了转变思想闯市场,我设立了‘艺人演员化、作品商品化、民俗游戏化’的定位,为的就是在民间艺术这条道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经过几年努力,红高粱手工艺联盟的40多名骨干成员渐渐摆脱了摆地摊、讨生活的尴尬,他们的工艺品逐渐走进展会、商场,艺人们更是走进高校、社区办讲座。红高粱手工艺联盟自成立后每年都会参加大小商演、义演十几场,也是民博会、庙会、展览会的常客。
关注民间手工艺品
小商品有大前途
1.随着我国文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民族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各界认识的重视。其中,民间手工艺品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源于民众之中,是一种母体艺术,是新艺术创作之源,民间手工艺品的潜在需求和潜在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同时,随着我国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越来越多的民族艺术走到国外,也为高档次的民间艺术品国际化提供了可能。
2.民族艺术传承。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都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很多的手艺都是在家族内部流传的,从不外传。因此,十分受到家族和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以至于不少的传统手工艺都遭遇到了面临失传的危机。而在当代,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解放思想从封闭的家族或地域中走出来,通过开设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和渠道,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人欣赏、了解、并热爱民间手工艺品,从而使得这些珍贵而特别的手艺能够得到宣传和传承。
3.旅游商品开发。一直以来,民间手工艺品都是旅游纪念品的首选。一件精美的旅游商品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的生活经历。可使旅游者长期保存或乐于赠送亲友,乐于向周围社会介绍。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有助于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大多数国内外游客真正感兴趣、愿购买的是那些特色鲜明、有一定档次、经济实惠的旅游商品。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等是旅游商品应具备的基本特征。而民间手工艺品则是当之无愧的首选,例如中国结、串珠、泥人、面人、剪纸等。
4.手工艺培训班。手工艺品在市场上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为手工艺培训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手工艺培训在传递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创业的新途径。在社区创办的老年人手工艺培训班,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双手和大脑都得到有效的锻炼;针对下岗职工的手工艺培训,使得他们在掌握一门技艺的同时,更得到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少儿的手工艺培训,更多的是对他们进行设计、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培养……因而,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进行手工艺培训都是十分有潜力和市场的。特别是一些手工艺品学起来简单,商品化程度高,也为手工艺品的推广形成了助力。
长春红高粱手工艺联盟会长 杜力
联系电话: 13578984077
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称作扎染)、韩国、日本部分地区依旧保留着这种自然绚丽的手工艺术,其中日本名古屋的有松就是绞缬技艺的集中地。尽管是在同一个地区的绞缬师傅,也绝不会出现两个相同的绞缬产品,每一绞缬而成的布料都有着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也被人们视为绞缬师傅的“签名”。虽然这种古老的技术原来都是用在丝绸、毛线和植物纤维上,但现在也可以用在涤纶布上。当与绞缬工艺相结合时,经熨烫之后的化纤布或皮革表面会产生立体的花纹效果,日本工匠们甚至开始将这种技术应用在金属上。靛蓝是最经常使用的传统植物染料,它可以用来制作非常细致入微的色彩,从淡色到明亮的深蓝色,再到黑色。今天,合成颜料也被广泛使用,以扩展色彩丰富度。多种多样的图案和纹饰设计再加上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创造7--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载体,通过高品质和时光的浸染,体现出迷人的魅力。
游子的回归之路
村濑弘行出生于日本京都与东京之间的有松,并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每一个家庭都精通日本的传统染色技术之一重交缬,他们从事这项手工艺已经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而他的父亲宏村濑,更是这方面的大师,从事这一技艺已经有40年的历史,他制作的布料曾被CK、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品牌和设计师选中。可以说绞缬已经融入了宏村濑的呼吸与生活中,当时整个村濑家族的房子事实上就是一个大的车间。
村濑弘行于2002年来到欧洲,并从2003年开始在伦敦附近的萨里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村濑弘行也开始了自己的欧洲背包旅行。他先到达了柏林,而后游览了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寻找生活与创作的灵感。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德国的繁荣和沧桑,他看到新的现代化建筑是如何从周围的历史遗迹中拔地而起并和谐相处,彼此之间不同的气场和风格又是如何相重叠,并不断成长与混合。这座城市仿佛在他身上施了魔咒,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村濑弘行在德国几乎没办法讲一句话,但他在这里却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生动的艺术场景,当机立断,他决定延长自己的假期,想办法留在杜塞尔多夫。幸运的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接受了他的申请,村濑弘行开始跟随雕塑系教授休伯特·科尔(HuBERT KIECOL)学习艺术。
当他在德国安定下来之后,父亲曾经在有松做的那些工作渐渐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寻常,同时也因为思乡之情,他开始主动推动父亲的作品在欧洲进行展览。在这一过程中,他结识了克里斯蒂安·蒂奇(CHRISTIAN DIETSCH),在四年的时间里他们一起策划展览,并且逐渐意识到,应当从宏村濑的手工艺中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举办一些零星的展览。村濑弘行通过自己的理解,用绞缬的工艺构思出一款丝巾,并由父亲帮助他制作出来。而克里斯蒂安·蒂奇,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他学习的最后阶段,研究集中在贸易和市场营销方面,他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以日本公司SUZUSAN为例,谈纺织品贸易的品牌建设”,这篇论文为他们两人今后的工作设立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框架。2008年4月,蒂奇在毕业之后,创办了独立的公司,由村濑弘行负责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由蒂奇负责市场营销与财务工作。随着“SUZUSAN-SHIBORI”公司正式在杜塞尔多夫成立,村濑弘行已经正式成为了家族手工艺的新一代传人,他在德国与远在日本的父亲合作,由他开发出新的产品,并由他的父亲用传统做法将其实现,宏村濑精湛的技艺已经成为了品牌最坚实的保障。同时,村濑弘行还在当地的大学发表演讲、举办工作室,向感兴趣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目前公司的新产品已经通过分布在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的60家专卖店销往全欧洲。
日本的完美与德国的精准
将这种三维手工织物作为灯具的装饰物,是村濑弘行最初的想法,从这个思路出发,他发展出一系列灯具。配合其他织物组件,使每一个SUZUSAN灯具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且这些灯饰都具有极大地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使用环境。不论在外形或细节上,这一系列经过传统手工和工艺精心打造的手工布料灯具都极具艺术性,透过小小的创意就可以让百年传统技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风貌。
灯具的制作先从一个对称的形状开始,灯罩的模版是圆形,在车间通过处理,将其制作成一个圆筒。将拉丝处理或银色镀镍的管件安装在圆筒上,作为基座。这一系列过程由德国灯具制造商来完成,为了保证高标准的质量,村濑弘行要求制造商尽量避免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制作,他认为只有通过工人细心地照料产品,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质。灯具基座制作完成后,最关键的部分是制作定制的SUZUSAN外套,这一过程在日本有松完成。简单来说,绞缬可以用拧(WRING)、按(PRESS)、扭(TWIST)三个动词来描述,将纺织物折叠、捆扎,形成不同的表面花纹。轻质的织物材料具有透光和通风的特点,同时带有古典典雅的意味,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意愿和想法进行定制与修改,也易于维护和保养。
SUZUSAN灯罩
村濑弘行将原本用来“防染”的技术稍加创意,让平面的布料在经过扎布、加热定型之后变成立体的形状,套在灯具上面,营造出不同个性的光芒,这就像是给不同的灯具量身定做“大衣”。当灯光从柔软细腻的布料中透出,感觉柔和而又温馨。
SUZUSAN灯具
除了制作灯罩之外,SUZUSAN也制作整体灯具。与传统灯具不同,这一系列产品看不出传统灯具的各个组成部分,反而更像是一个个会发光的布制圆筒,设计者将电线、支脚等部位尽可能弱化,让用户的感受尽可能地离柔软近一些,离工业感的生硬远一些。
DESIGN:作为家族手工艺的第五代传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种艺术产生兴趣的?
HIROYUKI:我们日本有一句俗语:“只有游子才知道父亲劳作的可贵”,这对于我来说很恰当。当我在日本的时候,从小生长在工厂。一样的作坊里,早已经习惯周围劳作的场景,看到大量的绞缬作品,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只有当我离开家远赴欧洲,才逐渐发现这种手工艺的珍责之处。当然,或许也有思乡的缘故。
DESIGN:你亲手制作的第一个作品是什么7它是什么样子的?
HIROYUKI:我制作的第一个绞缬产品是一个围巾,通过这种手法编制的围巾,图案能够呈现出三维的形态,色彩的变化在织物上缓缓流淌。现在我们也在制作围巾,只不过用更多现代的载体表现,使用羊毛、丝绸、天鹅绒、羊绒进行编织。由于采用手工制作,所以每个顾客拿到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产品。
DESIGN:你们对织物材料的选择有什么特殊要求?
HIROYUKI:我们所选用的面料材质有很多种,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重量非常轻,也容易染色。事实上,我们将织物材料当做一种玩具,它们所散发出来的魔力,使得非纺织爱好者也被吸引。通过材料和颜色的灵活组合,能够产生无尽的结果。
DESIGN:你认为这一设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HIROYUKI:杜塞尔多夫是德国的时尚之都,这里是将家族企业引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很好的窗口。现在在日本,掌握绞缬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几十年来都处于不断衰败的趋势。我们将这种织物和时装、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结合在一起,通过现代的设计帮助这种传统技艺获得新生,同时为从事这一技艺的工匠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让这—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互体验设计;体验经济;市场竞争力
1 背景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时期,相关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发展的瓶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从政策层面倡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开辟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
2006年起,江苏各地相继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与战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以南京为例:2012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GDP比重5.1%,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5%的城市,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2013年增值达450亿,占GDP5。61%。在亚太文创产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度两岸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上,南京位列北京、上海、杭州之后,名列第五。2014年文化产业增值已达GDP9%,全市文产企业由2012年的9678家增加到200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在国家“十一五”纲要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显然已成为突破相关经济瓶颈的新突破口,其中相应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创新业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信息产业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以文化传播为内容与服务的创新形式构成了传统产品设计的新兴应用领域。数字交互体验式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即科技产品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新需求与增长点。
2 研究范畴
当前文创产业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市场领域中:第一,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以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基本元素的再设计;第二,历史人文领域中,以地方性文化、习俗、节日等活动为主题,以此为内容,设计以民俗服务活动模式,及其活动衍生品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第三,自然、环境资源文创领域, 以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物质资源,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现代人文主题概念所策划的文化主题活动和服务模式设计和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第四,动漫影视文化领域,以原创动漫及影视作品建立起的地方特有形象作为为商业推广元素,以此衍生出主题式的旅游资源、娱乐体验产品服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第五,文博、科技场馆、展览展示成列品的衍生文创产品及文化传播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与设计。以上所列举的五个范畴在笔者《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论文中有详细表述。
由于文化因素本身的非物质属性、使其在文创产品设计表现方式上局限,而在文化内涵的表达及设计实践中,以传统的产品设计方式往往无法表达文创产品核心价值,物质层面局限于外观属性或者视觉艺术模仿创新上;而对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内涵也只停留在文化语义学层面的挖掘和产品服务实践的创新上。这并不能够满足当今信息化及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市场需要和用户的真实的体验需求。以文化内涵为体验核心的产品创新更需要借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式,重塑其文化内涵的服务性体验并以体验经济的方式提升其商业价值。
3 文创产品与体验经济
文创产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概念上的产品,除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价值意外,更具备情感层面的体验功能价值,满足用户的基本本能层面的需求外,更注重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用户的情感层面甚至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例如一本相册,从使用角度来说,可以满足用户分类与存储相片的需求,而当它放满相片后对于用户来所已不仅仅是本影集这么简单了,它承载可用户不同时期的各种回忆。每一张照片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故事。由例如一杯廉价的咖啡更多认同为是消费饮品,而当出现在“星巴克”连锁店里,当用户购买消费时,出了消费饮品,更多的消费的是品牌与品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价值认同感。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即更多的是以物质产品为基本载体承载的价值认同、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民间智慧及特定背景语境等核心内容体验的文化内涵。那么文化创意产品的这些非物质体验特征如何变为具有价值的产品,用户可以为此心甘情愿的买单,从而创造市场价值? 举个例子,自己冲泡咖啡的成本约5元。但在经典的咖啡屋里,伴随着古典轻柔音乐和名家名画装饰,亲眼看着一杯手工咖啡从磨制到冲泡,在弥漫着浓郁咖啡香味的吧台前与专业咖啡师的互动,一杯咖啡的价格可能超过30元,出门前也许你会外带一些咖啡豆100元,为了自助体验一回这样的乐趣,回去后还会购买各种冲泡工具100元。这种体验你也会认为物有所值。手工咖啡体验的例子说明,一个简单的需求行为,在通过不断提升该需求体验的同时,创造出了同时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和价值。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体验本身是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量化,因而也不能像其他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但当我们通过一种特定的设计方法――交互设计,把体验变成产品或者产品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并可以在特定的环境或者平台上交易时。那么这一系列的行为就变成了经济行为。 产生了价值。 因此就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
4 信息交互设计的竞争力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用信息交互设计方法,以信息化和数字技术手段设计文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设计,是科技发展驱动下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经济模式创新,是文化产业市场提升竞争力。区别于传统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形式,其竞争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互动参与体验的竞争力。利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法设计以体验特征为核心的文化创新产品与服务,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参与度。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加以设计,并以互动性的体验方式,让用户在过程中身心体智状态完全沉浸与满足于与文创产品提供的内涵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中,并全程参与其中。
差异化体验的竞争力,文化创意类产品的价值输出物――体验的需求要素是突出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感受,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行业背景、认知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用户的体验感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感受是个性化的,在人与人之间、体验与体验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径历。
映像化体验的竞争力,任何一次体验都会给用户留下印象深刻及记忆和映像,几天、几年、甚至终生。一次数字化虚拟现实(VR)体验的主题公园之旅、一次增强现实(AR)的与文物亲密接触、通过跨平台的终端设备在家体验环球探险等,都会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
科技驱动体验的竞争力,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用户体验的方式依据信息内容特征,分析目标用户在此特征影响下的认知与交互行为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具体的用户体验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实现文化内涵的数字化互动体验,更加能吸引年轻用户对于非物质化文化内容的注意力,有利于社会文化价值的延续及传承。
互动参与体验、差异化体验、映像化体验、科技驱动体验构成了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的主要竞争力。这一范畴内的产品涵盖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xi文博、科技场馆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的解决方案、
5 设计作品实践
实例1――秦淮灯彩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1)。
南京秦淮灯彩因此也被列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东吴一直传承至今。很少人知晓其精致玲珑,粉嫩绚丽的背后所凝聚的千年间的民间智慧与民俗内涵,一盏花灯需经过劈蔑、染纸、裁剪、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多道复杂的工序,历经一年的制作。才能成纸到灯彩的蜕变。
该作品以灯彩手工艺和互动体验,以信息交互体验设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记录和采集,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工艺、寓意,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用户通过亲自体验操作的形式了解了灯彩从选材到制作的工艺、从历史延续关系了解了今天的各式灯样的历史传承及文化寓意及内涵。从灯彩文化了解了民俗文化及历史传承的地域性生活习俗。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找到了对灯彩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提升了体验者的兴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可以逐渐缓解文化传承问题,以及挖掘灯彩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为灯彩手工艺提炼新的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从文化价值体验的角度解决灯彩手工艺的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的大众传播与代际传承的问题。增加灯彩手工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媒体之间的互动体验。另一方面从体检经济角度,利用现在物联网时代的技术,实现一种体验式的文化的推广,除了用户对灯彩手工艺的认知以外,从而产生了市场的经济价值。为秦淮灯彩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实例2――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2)。
该设计实践以古琴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切入点,选择以“天工斫韵”为主题,在详细分析整理古琴斫琴技艺、减字记谱发及指法技巧等非物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以交互体验装置的形式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以古琴为内容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利用、展示及产品化的可能性。并在对古琴自古沿袭下来复杂的斫琴工艺与独特的记谱规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与全新设计开发的交互装置与交互方式,结合软硬件的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古琴精密的琴身结构、精妙的记谱方式与精湛的斫琴技艺。该例详见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
实例3 ――南都六朝汇景图(图3)。
六朝古都南京,自汉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在此建都。此外明朝、民国也建都于此。朝代的繁荣与兴衰,都留在南京这座古城的记忆中。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南壬[1]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六朝博物馆是在六朝宫阙城垣遗址挖掘原址上设计建造的,自2014 年开馆以来,展陈的核心主题就是从“城”、“人”、“事”、“美”的角度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化。然而由于近两千年的侵蚀及战乱等原因,历代地面历史遗迹大多无迹可寻,可用于陈列展示的文物类实物展品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大量的具有非物质属性的历史人文内容,无法用实物的形式呈现。以数字交互展示方式更为合适。如何运用这一手段突破陈设的局限,丰富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成为了该馆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的实际需求,笔者团队与该馆合作,实验性的尝试在分析、整合展示内容、准确定位参观者需求与行为、合理规划用户体验方式后,利用位置反馈的数字交互设计方式完成了一系列展示内容的交互设计与设计呈现,增加了参观者与展示内容的互动体验性。
从现今所熟知的南京市区地图入手。首先看到六朝博物馆目前位置及周边情况,接着,用户通过“视窗”看到该位置古代的宫阙城墙东西角的建筑特征。地理位置重合,古今建筑比较,并与周边空间位置信息相互参照,信息之间产生关联性,会明显的增强对信息的认知度。
移动与位置的反馈,即位移产生动态变化的位置信息,从而控制反馈。以鼠标的设计为例:操作鼠标在桌面的移动,产生距离、速度、频率等的变化,很自然会建立起与屏幕上光标位置变化的关联和隐射性,沉浸于这样的隐射关系中,进而准确操作电脑。这是在人机(HCI)关系中,所建立的基本的认知关系。基于此规则,当用户推移“视窗”向左、向右或者向上、向下移动,“视窗”内显示虚拟地图的局部画面向相反方向移动;同样会产生自然的沉浸感,建立“视窗移动到哪里,即可以看见哪里”的沉浸感。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都基于用户的认知行为特点、具备很强的交互体验性,从而提升了《南都六朝绘景图》设计作品的用户体验。实现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即增加参观者了解六朝人文地貌内容的互动体验性。该例详见论《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为例》。
6 结语
文化产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产业形式的一种,而信息交互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全新的交互体验产品设计思路与方法。其核心目标即是开发具有良好用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体验的产品与服务。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和服务是体验经济时代满足用户文化精神体验需求的具体形式,是应该具备交互体验特征的产品。能够与用户或观众形成交互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文化环境设计(展览)、文创服务的创新甚至是艺术创作的作品才能具有深入的用户体参与度与良好的用户体验感,形成与用户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这有利于文化信息迅速有效的传播。
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交互与体验性,可基于信息科学与技术手段实现体验性,也可基于传统的使用方式和用户的认知行为过程实现这一体验,既自然方式的或人文背景的互动过程设计。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科技与文化、传统技艺、文化遗产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用户体验结合的信息设计实践研究,对于文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是具有创新性的。以历史文化、民间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为内容,加以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开发,符合文创产业创新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传统社会文化、艺术、民间智慧的传播。符合用户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方向,有利于迅速高效、大面积普及性的被广大百姓主动接受和主动消费。 通过市场行为主动的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保护和传承,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彦.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南都六朝汇景图》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165):121-125.
[2] 刘彦.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J].工业设计,2015(12):088-089.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由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证实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2]。
2 《考工记》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又名《冬官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和一些具体的工艺制造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流[3-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古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奴隶社会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交之际的剧烈社会变革,为知识分子和工匠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自由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为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学术地位,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说:“凡是从事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考工记》。它不仅记录了2500年前的一些主要的造物活动,并且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智慧,显示出一种科学与人文精神,能够给人以启迪,至今仍发出璀璨的光辉。”他归纳出《考工记》具有以下10个方面的“启示”: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智慧和经验;论述了“创物”与“造物”的关系;给出了“工艺”的完整定义;为工艺规定了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具体体现出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强调制造物品,要分析其机制,发挥其功能,以收到最佳的效益;体现了美学原则;具有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记录了当时科学技术成就;是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5]。事实上,《考工记》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就能挖掘出不同的珍宝。就拿“设计思想”来说,其内容也是特别深厚,下面仅以笔者的粗浅理解介绍其中的几个对现代设计仍然有价值的思想观念。
2.1 强调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性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3]。这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意思是说“百工”是国家6种分工(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之一,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创作产品,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它强调“百工”——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者(“知者”)的成果(“创物”)通过“巧者”述守,使其在整个手工艺生产活动中得以传承。
2.2 强调设计分工
《考工记》记载六大门类30个工种的手工艺技术,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包括木工7种、金工6种、皮革5种、染色5种、刮磨5种、陶瓷是2种。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工艺往往就对应于一个工种,每一个工种有相应的称谓,例如:“木工”中包含了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制轮、造车厢(盖)、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有“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事实证明:分工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而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6]。
2.3 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
《考工记》对设计的“规范”思想是贯穿始终的。首先,在设计指导思想上,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的礼器制度和“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膜拜,这使得我国传统造物从一开始就重视规范。其次,从设计和技术上来说,《考工记》本身就是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而成书的。
《考工记》中强调“设计规范”的例子处处可见,例如:它用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各种工艺规范里强化了标准的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从产品的制作生产到检验都有相应的工艺参数、要求和标准。
《考工记》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运用参数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的思想。《考工记》中的实例很多,如:古钟、古车的设计制造[7-8]。《考工记》所载古代的参数设计方法,一般是选择器物的一个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几何尺寸作为参数尺寸的基准。然后再按不同的比例常数确定相应的尺寸。
2.4 强调“和谐”设计观[1-2,9-12]
普遍认为,《考工记》对中国造物思想的卓越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或审美价值标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亦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华的扼要表述。
所谓“天时”和“地气”,《考工记》有专门的解释,书中写道:“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桔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这些都为天时。而“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造物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将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便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
《考工记》强调一切工艺制作都要以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先决条件,并且认为这些条件制约或决定着工艺制品质量的优劣。“材美”与“工巧”的原则,是在强调人适应于自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改造自然的原则。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它要求造物主体对“美材”予以“巧”治,即古人常谓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进一步说,这其中包含三层设计与造物思想:首先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是设计的首要条件;其二,设计者应主动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第三,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也是整体思维在传统造物中的具体体现。这四项原则中每一项都是制约整体效能的关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构于造物的整体观念。也就是在观察上从整体出发,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民间的建筑木作、石雕、砖雕都是采用这种表现方法的,从选择材料到制作过程,采用以大取小,以方取圆,以粗取平的原则,这种减法的设计原则对后世颇有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造物原则的4个基本要素最终都归结到“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统一性基础上。“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的“合”字,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的最高价值准则,唯有符合“合”之要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古代中国传统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无不体现着“合此四者”的原则。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统一上。如“车舟人为车舟”篇中,强调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保证马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这则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已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风格。
3 《天工开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3-14]
除《考工记》外,《天工开物》是反映中国传统设计领域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的又一部巨作,作者宋应星是一位失望于科举而转向实学的普通读书人,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1936年撰成此书。《天工开物》共十八章,其中有十三章与造物设计有关或属于造物设计范围,大体上可分为七大类:农用工具设计;衣料染织设计;金属铸锻设计;陶瓷砖瓦设计;造纸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舟车);珠宝琉璃设计(珠玉)。几乎涵盖了除漆器之外造物设计的各个方面。
3.1 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
《天工开物》所撰内容,主要着重于一般造物,并主张造物设计应“效用于日用之间”。全书以“农用工具设计”为首,着重于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物,阐述了人赖以生存的水稻、小麦种植,筒车、牛车、踏车、拨车、等水利工具及耕种器具的设计及使用情况。在“衣料染织设计”篇,着重介绍各种布衣和毛皮、毛布、毛毡的设计制作。“陶瓷砖瓦设计”中首先论述民用器物;“舟车”篇也以民用杂舟实用槽舫和普通驴马大车、独辕车为主。
《天工开物》的编排和内容表达出“造物设计”应该适应商品市场和生活需求、注重实用器物的观念,体现了明代知识分子对下层社会生活民间百姓之需的理解和关注的思想。在《天工开物》记载的普通造物活动中,已看不到类似《考工记》中所表达的那种森严的伦理等级规范,所看到的主要便是设计、技术、分工、生产的发展痕迹。造物设计发展到这一时期,与文化艺术一样,越来越明显地分化为上层(为宫廷和士大夫服务)和下层民间(为普通民众服务)的两大支流。
3.2 主张造物设计科学化,追求实用、和谐、适应自然《天工开物》探其一般造物规律,以普通日用物品为主,记述设计结构、数据、操作方法等,很多都有设计工艺图示,这反映出明代重实践、轻空谈,重试验观察、轻烦琐考证,重实用技术、轻神仙方术的科学精神。
《天工开物》对造物的“和谐性”与《考工记》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更加强调“天人合一”,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诠释——天工开物。这4个字本身及著作中的内容都表明:只有在人的工巧与天然物质条件相互协调适应,互相配合作用下,才能开发出适用之物。“适应自然、物尽其用”是对中国传统设计普遍要求。因为传统设计以自然材质为主要物质基础,只有适应自然才能符合客观规律。
第二,强调在设计时保证整个造物过程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规范性
不少学者在总结古代造物思想中的“和谐性”,注意了古人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等多方面的协调,从《天工开物》中,还不难发现,古人造物设计时也特别强调“造物过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造物过程”系统性体现在要求各造物制作生产过程都能有效地协调各个环节要素,对每一环节具备的功能和外部资源都有详尽的类型分析。例如:无论是冶金、锻造还是制陶、造车,从原料与能源消耗、成品产率到设备构造以及器物尺寸、重量、容积比率和工艺生产所需工时、技术规范等等都有详尽的分析说明,某些关键处还给出工艺操作和结构示意图解,体现系统的设计安排。
“造物过程”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体现在强调工艺的每个环节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们的完成一方面需要单元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按照严格细致的步骤、往复时间来操作,以保证环环相扣,确保有效性。
4 结语
中国传统的造物体现了中国重视家庭和亲情,重视道德和人格培养,朴素节俭的传统人文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归真返朴、天人合一、物我相忘,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自然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传统造物重自我、以人为中心、物为我用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这些观念也是现代产品设计中所必须和缺乏的。因此发掘传统造物观念中的精神内涵并将之融入到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之中,不仅可以使产品达到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的完美结合,同时,在全球价值体系重构的今天,摆脱对西方现代科学理性精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的造物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许多许多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探索和设计人员的身体力行。但无论如何,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将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断被发掘,与自然的和谐、对人性的尊重、对物品文化内涵的追求等传统造物精神必将会通过现代设计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潜铁宇,孟永刚.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和谐观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05,26(5):276-277.
[2] 唐林涛.设计理事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北京:清华大学,2004.
[3]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闻人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
[4]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3.
[5] 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 肖屏.《考工记》设计思想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7):41-44.
[7] 刘克明,杨叔子.中国古代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14(3):56-58.
[8] 麦秀好,沈法.论中国古代车辆设计思想[J].包装工程, 2006,27(3):165-167.
[9] 胡飞.论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J].艺术百家,2007,(4):142-144.
[10]李倍雷.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05,(4):20-21.
[11]郑凌.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6):8-10.
[12]王琦.《考工记》中的和谐设计思想与现代产品设计[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128-130.
【关键词】云南;乌铜走银;视觉审美;意识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乌铜走银概述
乌铜走银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云南独特的古老制铜手工工艺之一,始于清朝雍正年间,已延续近300年之久,是滇文化的代表之一。2011年6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种工艺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式花纹图案,之后把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使其在庄重的黑底上衬托着银光闪闪的灿烂纹饰,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精雕工细,独具一格,器物尤显雅致。由于一般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之“乌铜走银”。传统的乌铜走银器物类型以文房清玩居多,伴随现代社会对该工艺认识的加深、市场需求的扩大,乌铜走银也渐渐走出之前的书斋阁楼,种类随之扩充,日益大众化、多样化。这些工艺品因材质贵重,身价不凡,深受文物界和收藏界的珍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二、造型审美分析
(一)器型
器型指的是器物的外在形体,即创造出的物体形象。乌铜走银目前多应用于手炉、文房四宝、花瓶、烟具、酒具、茶壶、首饰、如意、香炉等器物。这些器具随物赋形,大多呈圆形或“S”型曲线,圆润而饱满,结构均匀,比例和谐,具有原始形态之美。乌铜走银的器物审美就总体而言,有表层与里层之别,表层审美指的是器物的造型与外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里层审美则强调器物深层的文化精神内涵。
乌铜走银的象征性体现在器物的外观器型方面,工匠所择选的器物往往蕴意吉祥,如葫芦形的酒壶寓意多子多孙,其源于葫芦有很多供以繁衍的种子。精神文化内涵涉及器物的深层审美,乌铜走银肇始之初,多见于瓶炉砚壶等文房清供,与文人日常起居息息相关,实用色彩浓烈。后期,在乌铜走银的流传与播散过程中,由于器物以金银等贵金属为材质,制作耗时费力,价格高昂,久而久之,器物的装饰性压倒实用性,成为文人雅士案头把玩的器物。
(二)纹饰
纹饰图案是乌铜走银艺术审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表现内容来说,可分为三种:一为汉字书法,二为写意纹样,三为吉祥纹样,例如:万字纹、寿字纹、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龙凤鹿鹤、山水美景等。
随物赋形是乌铜走银纹饰的首要特征,功能不同,器具所绘图案亦有所不同,从而在保留器物基础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兼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器物造型与艺术审美相得益彰、互为生发,如在乌铜走银墨盒制品中,常用的图案是山水、书法、梅兰竹菊,而在祭祀的香炉中所用的图案是万字纹、蝙蝠纹、寿字纹和荷花纹等,茶壶、茶杯等茶具上除了有万字纹、寿字纹、云纹等图案之外,大面积的装饰是一些具有文化意蕴的人文典故画面、场景。
1.隐喻性
乌铜走银纹样并不只是一组元素符号,相反,它有很强的暗示性与隐喻性,是典型的东方文明的审美特征。以常见纹样“梅兰竹菊”为例,梅之欺霜傲雪、兰之王者之香、竹之虚心独立、菊之斗寒争妍,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均为传统士大夫独立人格的象征与表率。而其他的吉祥纹样“d”字纹象征富贵不断;盘长纹象征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方胜纹象征双鱼相交、生命不息;双钱纹通过谐音为“双全”与蝙蝠、寿字纹组合在一起象征福寿双全。这些富有寓意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体现了古人积极入世的幸福观和以艺术来记录生活、美化生活和寄寓信仰的艺术观,反映了一种市俗和浪漫的美学倾向。
2.东方审美意趣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在乌铜走银的图案上得以高度概括和运用,例如:山水楼阁、丛林茅屋、寒江独钓、奇峰怪石、桥近山远、树影婆娑、雾凇雪梅等事物在乌铜走银不同器型上都有体现,这种把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乌铜走银特有的民间工艺合二为一的创造,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了东方审美意趣。从乌铜走银的佳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意境,以形传神,形神兼备。除此之外,乌铜走银上錾刻的图案纹饰以线刻为主要手段,这恰恰和中国画以线绘形的造型方式相吻合。在胎上以金或银填充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经过着色胎变成黑色,黑白分明,阴阳相生,虚实相间,雅致意境油然而生,这也使中国传统绘画方式与乌铜走银工艺的结合成为必然。
同样,汉字书法也是乌铜走银中常见的纹样之一,这种中国由古至今的特色艺术与乌铜走银这一民间手工艺相结合,无疑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书法特有的形、神、意融合到器物中,民族艺术特色更鲜明,中华文化意味也更深厚。
三、意识审美分析
(一)历史因素
从整个“乌铜走银”手工技艺发展的脉络来看,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由雍正到乾嘉,见证了乌铜走银艺术审美的变迁。
雍正审美品位相对较高,推崇简约纯朴之美,在位期间,社会崇尚天然意趣,使得刚刚萌芽的乌铜走银呈现出一种质朴明快的原生态美感,纹饰简单,实用性强。及至乾隆,一方面伴随乌铜走银技术的娴熟完备、可发挥余地变大;另一方面受帝王自身好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工艺品逐渐脱离雍正一朝的审美倾向,弃简从繁、弃实用转装饰,渐渐朝繁缛、装饰化演变。受这股思潮的影响,乾嘉之后的乌铜走银慢慢舍弃前期的实用性与朴素审美,走向一条繁缛华丽之路。纵观这一时期遗传下来的器物,器物线条稠密,有很强的装饰色彩。例如:清代所遗传下来的烟膏盒,不仅走银纹样丰富,且器物中雕刻有镂空人物图,单耳和顶部有狮像高浮雕,器型简单却装饰繁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二)地理因素
清朝乾嘉年间,国力鼎盛,是“乌铜走银”技艺得以发源的重要时期。国家的繁荣致使货币系统的需求大量增高,以精铜为主的铸币原料得以不断开采,由此一来的铜工业使得石屏这个小小的县城具有了浓厚的铜矿加工及铜工艺品打造的氛围,让这精湛的手工技艺制品得以诞生,清代云南为中央王朝提供重要铸币材料铜成为了此技艺形成的契机。此后,乌铜走银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滇文化,同时不断融合吸收着汉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在雍乾时期社会整体审美与云南多民族文化审美的共同作用下,乌铜走银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应运诞生了。它在保留云南地区多民族杂居下的文化特色的同时,更体现了模仿、糅合汉文化,尤其是古典东方文明的显著痕迹,这在器物的器型与纹饰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乌铜走银拥有其独特精湛的工艺和东方审美内涵,对它的审美分析研究不仅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东方,郑小强.虽方寸之间;却情理之中――略谈乌铜走银的装饰[J].现代装饰(理论), 2014(6).
[2]胡俊.云南晋宁乌铜走银工艺的综合特征[J].艺术设计研究,2012(S1).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57-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明冲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正被工业文明同化:文化趋同现象更为明显,文化多样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综合分析已有文献,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收集等对个案或某地区进行个体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分析,没有将其放入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社会结构中去考量。研究的结论一般为促进工艺技术的传承的宏观性对策。
而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行为间之间会存在偏差,如建议选定的传承人是否在工艺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社会网络分析正好是构建宏观层次与微观个体行为间的中层理论。通过社会网络的学理分析,可以为政策的制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可行性建议。
二、社会网络分析与民间工艺传承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家用来分析一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结构特征的方法。社会网理论视社会为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有线段相连,也就是具有社会连带。节点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其它社会主体,而社会连带则既可指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也可指因分享经验、资源或信息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了解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进行知识的转移,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知识。
民间传统工艺很多是包含了民间手工艺人的经验、技巧、诀窍,是要靠手工艺人长年累积实践摸索和体验来获得的。这些工艺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技能和洞察力构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它难以甚至无法转化成独立表达、并能够传授的显性知识,只有掌握这类知识的人才能亲自使用它。
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映射及量化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关系网络――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使不可见的信息、知识传播转变为清晰的图景。更重要的是,这种定量分析提供具体手段,确立民间工艺传承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
三、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步骤
(一)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知识咨询网络的问卷设计、调研的经验,此方面研究至少应该区分清楚4类不同内涵的、与知识共享及传播有关的社会网络, 如表一。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二)收集数据
最理想的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是进行总体调查,然而,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非常困难,在进行调查时,除少数小规模网络进行总体调查具有可行性,多半只能从一个待研究的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个案样本,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造一个样本网络。然而,随机样本和抽样会造成一些关系数据的丢失,从而难以代表目标总体的关系结构。
(三)绘制网络结构图
根据调查的数据,将其转换为节点之间的各类关系数据,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辅助软件(比如UCNET、Pajak等)得到初步的社会网络图。
收集到了整体社会网资料才能够做社会网分析,分析中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第一类是个人的网络结构位置,第二类是一个群体的网络结构型态。第一类变量可分析个人的网络位置在群体中的影响。第二个变量可以了解群体结构特质分析集体行为。
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传统工艺传承考量的重点
在民间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图中,主要考量和分析的重点如下:
(一)进行网络整体结构分析,了解民间工艺传承的社会网络规模及团队外网络的大小
里根和麦克爱威立(Ray Reagans,Bill McEvily)发现网络的聚合力和网络规模都会影响知识转移。节点i的度ki是指网络中节点i与其他节点的关系数量,即节点i连接边的总数目,也等于与他直接相连的邻居节点的个数。节点度数是网络最基本的几何参数,对网络和节点的结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节点度数决定了网络规模,决定了知识流动的通路数量。
网络规模描述了网络大小和网络连接数。网络中的节点多,连接关系多,网络规模就大。这在知识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中都有正面影响:网络中节点的知识流通渠道也就越多,新的节点也更容易加入,随着知识到达的节点的递增,知识的传播速度也就越快。网络规模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有正面效应。
民间工艺传承中由于一些工艺属于祖传秘方、传统手艺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的传播局限于狭小的血亲关系的社会网络之内,甚至是世代单传异致不少此类民族瑰宝失传或散佚。另外一些工艺依托共同地域传统文化,在地缘内的传播,但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生活的改变,年轻一代流向大城市导致传统工艺的后继无人。
团队外网络大小对个体隐性知识的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团队外网络大小用来评估个体在团队外的联系程度的大小,是个体在团队外与其他个体有直接社会联系的数量。通过激励团队外网络大的个体,让其发挥传播民间工艺知识的作用,扩大民间工艺传承网络。
关键词:彝族家具;设计分析;地域性;传承发展
家具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工业产品,它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彝族家具市场对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彝族作为具有丰富文化财富的民族,其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专门针对彝族家具进行开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数千年来,彝族受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影响形成了民族自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构架起了彝族的民族特质。而今,社会迅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对彝族文化传统必然会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对彝族家具设计的研究迫在眉睫。
1现代彝族家具设计问题及解决措施
整个彝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全国都较低,凉山腹地的问题尤其突出。虽然与外界沟通逐步紧密,但是观念、语言、交通等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板块之一的家具产业,彝族家具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下文所提到的几点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配套解决措施。
1.1发展局限性
1.1.1设计具有局限性,缺乏变通性
彝族现代家具的使用范围尚且局限于餐厅、酒店以及富裕人家,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对于彝族家具多是采用过渡装饰以烘托气氛。较少考虑现代彝族家具的民主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方向。经过多次对新建水泥房的“彝家新居”的调研发现,大量住户对现代室内环境的不适应[1]。彝族家具设计的局限性,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突出:彝族现代家具生命周期短。相比传统家具几十上百年的使用年限,彝族现代家具因为受材质、造型、做工、与彝族居民现代生活方式不匹配等因素限制,通常更替速度较快,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彝族现代家具使用空间局限性。通过第五章的分析可见,彝族现代家具的使用主要是在商业场所或是彝族居民较为宽敞的自建居住空间当中。彝族家具目前在建筑空间中仅作为辅助陈设,尚且不能成为独立的多样商品供人们挑选,用以搭配不同的居住生活空间[2]。
1.1.2灵活设计,扩展创意维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设计元素,深度挖掘彝族文化、审美观念中蕴藏的设计灵感。打破局限性,加大关注面,放大彝族家具产品的创意区域。许多传统家具的优点被遗忘,如噶几的附加功能、柜体的结构便于拆卸等,可以通过设计复兴彝族的工艺遗产。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些优点,设计既具有便于拼装、结构多变,又具有精神象征的服务于现代生活的家具。通过创新实现传承,延展彝族现代家具的生命周期。在家具设计的初期阶段以彝族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着眼于彝族家具设计的内涵本质,优化材质、造型、工艺,从而发挥彝族现代家具的设计价值。适当延续传统建筑和家具的功能和用途,有利于保持它的原貌和功能格局。细分彝族现代家具市场,按照建筑空间类型、用户需求、场所氛围等范围进行设计。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将彝族现代居住空间家具作为设计对象,则需根据爱好、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等对用户进行精准划分,匹配于不同的色彩、材质、结构设计,以实现彝族现代家具的差异化,丰富家具产品种类,充盈彝族现代家具市场[3]。
1.2缺乏专业性
1.2.1工匠人数减少,缺乏专业人才
彝族年轻人大部分在外求学,打工,熟练掌握木工技艺的师傅们也年龄越来越大,缺乏创新力。由于工匠人数大量减少、房屋修建周期长,建造者没多余的精力放在室内家具陈设设计上,导致设计发展迟缓。加上原本彝族传统家具种类少、研究基数少,总体来讲彝族家具发展相对彝族地区新房建设的速度是及其缓慢的。
1.2.2加强职业教育,产学结合
开办职业培训班、解决就业、培育市场、提高薪酬待遇,鼓励年轻人学习木工工艺,与设计院校、行业合作,推动彝族家具行业的发展。例如,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技艺较高超的彝族木匠大部分是以个人形式承接房屋或家具建造工作,以团队形式的较少。也存在少量以团队出现的队伍,但是技术水平欠缺,需要另聘师傅指导。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深入开展彝族木匠工艺培训,依托当地的西昌学院、农校等教育资源,将彝族现代家具设计镶嵌于高校设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中。例如,凉山州农校的彝绣班、彝族银饰班都是采取了将传统手工艺、现代职业教育、满足市场生产需要、解决学生就业相结合的产学一体教育模式。为了实现彝族现代家具设计的进步,同样可以效仿这一模式,为彝族家具设计生产培养大量的技术、设计人才[4]。
1.3生产水平低
1.3.1家具生产能力低,缺乏创新
彝族的家具完全是由手工制成,材料也为实木,这样做出的家具虽然工艺好、品质高,但是成本高、耗时长,不能为广大市场消费者服务。本土家具材料紧缺,凉山的林木在过去一段时间大量被砍伐,现在可用于生产林木的面积有限。现有的彝族现代家具产业链零碎,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产业链,严重阻碍了家具生产的发展。短期生产制造、几乎没有设计时间和工作成本、只顾眼前利益等缺点造成了彝族现代家具不足以称为产业的原因。极大了损失了彝族家具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也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流失[5]。
1.3.2更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链
将传统彝族家具依靠手工艺的加工方式和现代机械加工结合。展开对新材料的探索,合成板材、木头与金属构件配合使用等。彝族家具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从设计、生产、工艺、材料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放大发展领域。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性化”是创新的前提,产品研发需要注重研究消费者。彝族地区的彝族家具设计归属于文创产业当中,设计生产者应借此申请相应资金,更新家具生产设配。整合彝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社会化分工协作,在设计、制造、物流、安装、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在提升优化产业链的同时,解决大量的劳动就业问题[6-7]。
2.现代彝族家具市场发展方向
在21世纪,彝族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因为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用砖和砂浆建造而成的,建筑也是思想的结晶。以家为例,家既是幸福之源又是物质之源,表现为家既是美的场所又是效率的场所。家庭陈设中个性价值突显:它成了一种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标志,能够在经济车轮的一旁拥有生活的标志。家既是一个私人幻想的工厂,又是一份现成趣味、价值和观念的目录。正是这样一个事实使得家中的一切设计如此神奇地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种种特点[8-10]。在西昌等地,由于中产以上的彝族家庭在不断增多,因此,对彝族特色项目或产品的多样性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如彝式婚庆、彝式简餐、室内陈设中的现代彝式家具等。目前,现有彝族家庭使用的家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的家具在设计上单一地追求形式美,成本高,不实用,批量或定制化的彝式家具几乎没有,不能满足彝族家庭希望既能保留传统又能融入现代化生活方式需求。彝族家具有市场诉求,也是市场的缺口,为此,为了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彝式家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传承文化与提升新生活方式有机融合。既要在现代彝族家具设计中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丰富和提升家具的传统文化内涵,使文化资源逐步变为文化资本,提升人们生活水平。②加强现代彝族家具设计和激活活态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建筑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要加强与家具设计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手工艺、乡村旅游、地方土特产等旅游文化产业,体现鲜明的地域性[11-12]。③现代建筑的特点与家具的特点有机融合。在家具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把现代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舒适性、宜居性和传统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和谐性有机融合,不断细化彝族家具设计规范,不断提高和改善家具设计品质,形成风格协调、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具设计,发挥彝族家具的现代风采[13]。
3.结语
家具作为载体连接了时间、环境、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所有的探讨都是希望彝族家具设计能够高度尊重文化传统,并且能对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发现彝族家具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通过整合资源,推动市场良性发展。彝族人民是彝族建筑空间和家具的服务主体,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家具、空间的改变,反之,彝族建筑空间、家具的发展也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按照工业设计流程通过概念所得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进行论证,因此总结彝族家设计原则。让现有的家具设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为今后的设计实践进行初步探索,目的使彝族家具产品合理有效地被生产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文旭.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许柏鸣.对当前中国家具业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15-16.
[3]朱怡芳.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文化、社会、经济的视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许海峰,王菊雅,樊超,等.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路径与提升策略[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72-73.
[5]刘洁.四川彝族家具造型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6]山伟.楚雄和凉山地区家具设计比较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7]翁素馨.西南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内涵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2):118-119.
[8]范晋玲.凉山彝族建筑文脉表达及其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D].重庆:重庆大学,2012.
[9]张方玉,杨显川.彝族的建筑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5):72-73.
[10]刘妍.“栋梁之才”与人类学的视角下的彝族建筑营造[J].建筑学报,2016,(01):49-53.
[11]许美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J].家具,2011,(03):109-111.
[12]许柏鸣.未来中国家具制造业的格局与形态[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1):16-19.
关键词:图案 布艺 软装饰
图案应用在装饰纹样中,由最早的几何纹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装饰图案。无论是图案纹样还是装饰的图案,都体现出传统图案的美好寓意。传统图案在软装饰中的应用,继承了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一、传统图案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图案,十分巧妙地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可以分为建筑装饰图案、家具装饰、印染织绣图案等。根据吉祥图案的题材,可分为人物类、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等组合类。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象征性。八仙过海、年年有鱼,都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人类运用丰富的想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第二,装饰性。它是指图案经过人组织加工形成的美的形象,用以表达吉祥图案的意义和装饰性,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具备特有的装饰特色。人们往往运用传统吉祥图案的特色与现代的构成形式结合,产生具有现代意义的装饰。
二、传统图案在软装饰中的体现
传统图案是以象征和寓意来实现其价值的,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家居软装饰中表现尤为突出。装饰,这个词是指修饰打扮之意,所谓软装饰,是指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室内家居用品、工艺品中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去组织、安排,从而构建一个新的视觉艺术世界。
东周作为吉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达吉祥的文字装饰,如长生无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千秋万岁等。东周时期的吉祥纹样,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唐代,人民生活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给艺术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装饰的造型完美、丰满,线条柔和优美。传统纹样当中的几何纹样,在现代的装饰图案中经常应用,但是会结合当今比较流行的元素和表现手法出现在各种产品的装饰中。绳纹在现代装饰当中会应用到图案的周边,作为辅助的纹样,或者在图案当中穿插绳子图案这种螺旋的纹样,给人以动感的韵律。
三、传统图案应用在软装饰中的特征
传统图案应用在软装饰中,具有装饰性强、风格多样化、随意性大、花费少、简约、便于清洁更换等优点。国外室内软装饰主要是结合自然,是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将大自然的清新、舒适、自由和宁静与居室设计相结合,更加舒适、温馨、环保。
国内的布艺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是独具个性的,根据个体要求进行装饰,根据所处的环境协调整体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研究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的目的,是如何将它与现代居室Y合得更合理、美观,使得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得到继承和发展。
室内软装饰满足了适用。第一,划分空间的作用。当墙体结构很难改变时,需要其他方法改变空间布局。比如地毯可以区分会客厅和餐厅空间,一个帐幔也能区分会客厅和休息空间。除了地毯和帐幔,古人常用布艺屏风、碧纱橱等划分空间。第二,使用方便。布艺软装饰在室内装修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烘托出设计品位,如地毯、刺绣、绢画等。根据季节的变化,被罩、窗帘的图案和颜色都可以随心情更换,符合人们内心的审美感受。第三,加强了保暖性,增加了私密性。软装饰不仅保暖,而且隔音效果也不错。KTV中的装修就采用了软装的形式,吸收噪音的材质必不可少,满足其功能性。第四,提高了舒适度。
作为一名软装设计师,应该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因为居室软装艺术已经受到它的影响,只有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的作品。居室软装饰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家具、硬质装饰等配合使用,使环境协调统一。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更应该和整体环境相统一,例如图案相似或颜色相似会更加和谐统一,再比如把室内全部或者一部分的软装饰限定图案,会有意外的统一效果。设计师不但要在设计元素中统一,而且在风格上也要把握整体。
四、传统图案在家居软装饰中的应用
传统图案在家居软装饰中的应用,首先在装饰载体上就有了新的改变。室内软装饰是审美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体现,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一般情况下,需要符合“适用、经济、美观”三大设计原则。装饰物中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多,如不同材料的手编艺术、印染艺术、剪纸艺术、纸雕艺术、泥塑等。
在装修行业,软装饰也发展了很多风格:古典式、现代式、传统式、田园式等,西方风格也比较流行,我国的传统布艺软装饰也占据了部分市场,但由于居室软装饰起步晚,还未得到完善。许多高校开始设置软装饰相关课程,研究古代传统布艺,挖掘提炼出现代装饰元素。
图案的纹样和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小户型空间不宜采用大图案,大图案会使得空间过满。直线和曲线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植物图案给人与自然融合的感觉,抽象的图案给人现代感。文字图案给人以儒雅、古香古色的感觉,所以选择图案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色彩的冷暖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深色给人一种压抑感,可以依靠软装饰来调节,可以墙面留白,软装用舒缓的颜色点缀,让人们更放松。
五、结语装饰特征,与自然的融入更促进环保。传统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端庄、简洁、自然、文雅、清新,复杂的装饰可以省去,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做到以人为本。
人的审美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居室的布艺软装饰也随之而变。中国传统布艺软装饰不断创新,在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居室布艺软装饰,吸收外来文化及设计思维、方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创造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另外,要善于总结,将传统元素进行整理加工,把握好整体风格、颜色的和谐统一。
最后,现代居室软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它离不开硬质装饰的搭配。除了软硬装的本身的作用之外,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布艺软装饰才能为现代居室的整体效果添彩,得到继承和发展。
注释:
①张庆:《传统纹样在手编艺术中的装饰应用》,《文艺生活》,2013。
参考文献:
[1]张庆.传统手工艺品的图案艺术形式应用[J].华章,2014(10).
[2]李映苹.谈传统吉祥图案与陶瓷装饰期刊论文陶瓷[J].科学与艺术,2009(03).
[3]龙慧.浅析陶瓷装饰中吉祥图案的发展和应用期刊论文[J].文学与艺术,2010(05).
关 键 词:安吉 台湾 竹制品 设计沟通
现在人们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优良的现代竹工艺品,也存在许多沟通不畅的问题。跨领域的合作近两年出现,这其中会产生信息误读现象,影响了后期现代竹制品设计的品质。因此,需要对其现代竹制品的生产过程做深入的研究,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
这里主要探讨竹工艺与设计、市场之间的关系,实地调研的安吉是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竹制品代工聚集地,其产品生产线较为完善,拥有当地优秀工艺师傅和固定的客户资源。台湾的工艺时尚计划Yii品牌是国家性品牌,这五年来,Yii对竹工艺的现展乃至台湾工艺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1 安吉现代竹制品设计个案分析
目前安吉的竹编生活用具生产,分为大型竹编制品加工厂和家庭小作坊类型。因为安吉以代工日本、欧美等地的竹编包装为主,所以设计流程基本是直接从客户或者第三方外贸公司那得到设计稿后再做制作上的改良,由设计稿到打样,样品由第三方转达给客户同意后,再谈价钱和具体修正细节,协商好后就进入量产阶段。
1.1 委托客户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由于设计与生产的分工,甚至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客户,这直接就会出现第三方中介公司在其中获得相应的利润,如果第三方出现问题,容易使得客户和生产方之间造成误会,会影响竹制品后续生产的品质和时间等问题。因此虽然实则设计委托者是客户,却是第三方将设计稿与竹工厂负责人直接交流,客户与竹工厂负责人之间是几乎没有见过面的。
在安吉竹产业中又分为机械加工为主的竹集成材制品和以手工编织为主的竹编制品。其中竹编制品以家庭作坊或者个人生产为主,一个订单来了,先是在交通较为便利,信息发达的安吉县城里的某些人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懂具体的竹材加工,可是他们知道哪些厂家和作坊可以完成这些订单,然后再分包下去,与下面乡村里的竹工艺厂或者个人去沟通。当然也有客户了解安吉的竹产业关系,希望能降低成本,直接跳过中间商,找到生产的源头。
这其中竹制品的价格和质量以及生产流程就发生了改变,使得竹制品加工市场更加模糊和复杂。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是从客户、中介商、竹工艺厂、具体的工艺师傅,而最后的营销又是回到客户中去,经过了许多复杂的环节。
1.2 前期计划的经验性与个人性
由于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主要是代工,在产品的原创设计定位上是缺失的,作为安吉竹编生产,不需要进行一般设计单位需要做的用户需求分析。基本上只是在具体的制作中出现设计样式加工困难,或者为了做出客户定出的产品造型而做制作中的设计修正。
竹编生活用具的生产制造基本只是由一个对竹材的材料特点、工艺性状熟悉,同时会根据所加工产品而计算出所剖竹篾的宽度、长度、厚度的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而胜任。在流水线上的工艺师傅只是负责自己那一部分的加工,其它事情不会考虑,也不会参与到方案的讨论中去,基本都是由竹工厂负责人的个人判断出方案的可行性再去与第三方进行交涉。
1.3 制作过程的模糊性与反复性
就个体手工艺人而言,目前的安吉竹工艺生产模式使得他们觉得工钱少,功夫多,社会地位也不高,手工制作还花时间,没有机械加工赚钱快,长期处于生活较为底层的地位。在生产制作一方,竹编产品打样成本很高,需要专门做模型,请模型师傅加工,还要专门破宽和厚都符合尺寸的篾片。而在商家一方,基本都是市场销售者和产品经营者,对竹工艺复杂的工序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工艺的价值和竹材的特性,这之间信息不对等,这样样品经常最后不一定能得到客户的认可,导致作为生产源头的竹编厂压力增加。所以很多安吉的竹编加工地方已经不想再制作新品,只是老样式的加工而已,其实这样并不利于竹工艺的发展,使得产品样式停滞不前。
另外,竹编生活用具的生产工序复杂,从竹篾的计算到篾片的处理,从竹篾编织到产品的组装,从防霉、防虫处理到漂白或者染色,从喷漆到验货,这里面的程序复杂繁琐。竹编产品是手工为主的编织,随着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提高,耗费时间长,加之外销产品要求高、利润薄,所以现在安吉越来越少的从事竹编生活用具制作。
1.4 设计修正的延滞性与障碍性
安吉的竹制品主要是以代工为主,所以经常遇到产品与客户要求不符,需要不断修正的问题。由于竹编产品需要实体制作才便于方案定夺,大部份工艺师傅不会电脑和相机等现代化设备,只能经常跑去给中间商看样品,然后再由中介商传达给客户,这样就有很多时间、精力的损耗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出现。
同时,这样障碍重重的设计讨论,也会拖延生产的进度,有时候样品来不及如期完成,订单就直接取消。但是在打样的过程中,工艺师傅那边已经为了打样,另外制作了模型并编织加工等工序,花了一定的成本和精力,而由于没有健全的设计与生产沟通渠道,使得两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影响双方合作的信心。
综上所述,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从设计到生产的一系列程序,繁琐复杂,还有许多节点需要去解决,竹编生活用具只是安吉竹产业中小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完全受竹产业环境主导的。因此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产品的品质、创新的信心、设计的能力得不到保证,通过分析其设计流程所存在的问题,依稀能够找到长期代工,原创设计难以产生的原因所在。
2 台湾工艺时尚Yii品牌设计个案分析
台湾的竹工艺以定制化和小量生产为主,很多样品能够完成,但是到量产阶段就碰到了许多问题。因为Yii品牌这四五年的推动,竹工艺家有几个也参与到了Yii计划之中,通过与设计师的媒合,多次国际展览的参加,逐步提升了工艺家的地位,也给竹工艺家带来了宣传效应和实际效益。通过对参与Yii计划工艺家、设计师、工艺中心6位人员的深入访谈,设计沟通有如下五个方面。
2.1 工艺中心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整个工艺时尚计划中,工艺中心的社会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方面这是以工艺中心为主轴推动的计划,如果工艺中心的职责不够明确,会影响到整个计划的结果;另一方面工艺中心属于公共部门,在后期行销与量产方面本身部门的限制,会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当工艺遇上设计,特别是Yii品牌不断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时候,这些问题又会相继出现,那这时候工艺中心该如何作为。
工艺中心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的执行计划,到渐渐媒合、协调工艺师与设计师推出精品,最后到量产上行销通路的无力,是工艺中心角色无形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但是,毕竟这是工艺与设计的媒合,搭上设计的列车,就势必要走向量产的道路,而且工艺精品由于各种原因而停留在样品阶段,也着实令人遗憾。因此,只有在计划开始之前,就想到行销通路、销售环节,才能使得工艺时尚永续经营下去成为台湾地方工艺产业持续的竞争力。
2.2 工艺与设计之间的鸿沟
工艺是以自然为法则,顺从材料的特性,从选材到成品是经过一遍遍仔细选择和精心制作而成,是在顺应季节更替与材料特性变化而成,是工艺家重新以艺术的眼光看待自然的造物,最终形成对自然和生命的另一种体悟。所以,工艺是个人的、唯一的、手作的、需要时间的,同时也是有材料限制的,这也正是工艺的魅力。然而,工艺时尚计划是工艺与设计的对话,设计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让大多数人都能使用才是产品成功的持久动力。
而Yii计划中的产品在工艺家与设计师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制作出了工艺精品,为此需要耗费很多心血和成本。制作一个大家还能承受,但是到量产,是少则上百个的产品,牵涉到许多其他问题。因此,工艺与设计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之间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2.3 工艺家与设计师的角色不同
工艺家对自己掌握的那一门工艺从材料特性到技巧发挥都非常的清楚,而设计师在发想创意的时候,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有些是工艺无法达到的。可喜的是,愿意参与到Yii计划中的工艺家具有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有学习新潮设计观的开放心态,而设计师也尊重工艺家的执着精神,双方是呈现新工艺面貌的心态。工艺家与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坚持,如果工艺家具有创新的设计思维,设计师具有谦卑的工艺之心,了解对方的领域,那会使设计沟通顺畅很多。
2.4 知识产权的分配问题
今年已经是工艺时尚计划的第五届,工艺中心今年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将从工艺家、设计师、工艺中心三方共有变成工艺中心不再拥有产权。因为从前几届来看,工艺中心部门身份的限制无法管理后期生产和行销通路,使得样品都无法量产。
2.5 竹材生产链的不完整
后期无法量产的原因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三方共有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目前台湾加工生产厂商萎缩,具备完整的生产加工能力的厂家几乎没有,而且产品制造的技术上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过,这些精美样品也相应刺激了台湾工艺品制造商的技术研发。
如今台湾竹工厂规模的大幅度减少,只有一些个人工艺家存在。在竹工艺创作中,只会取用竹材的某一个部份,而且竹材种植也在减少,砍伐竹子的人也在递减,这都增加了竹材的成本,同时造成竹工艺加工的整个生产链的不完善。
3 研究结论
因此,本研究提出推进两岸竹工艺发展的建议如下:
1. 工艺创作思想。内地与台湾的工艺家们技法都非常纯熟,但是内地工艺家创作思想较为保守,台湾工艺家思想创新,所以可以两岸多多交流学习。
2. 市场开发。亚洲市场消费者对于竹材与欧美等地的观念意识不一样,亚洲普遍群众认为竹材是随手可得的材料,并且长期在心中形成廉价易得的心理定势,所以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因此两岸可以协力共同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竹制品。
3. 量产支持。在台湾有工艺中心和工艺家开放、创新的工艺精神,在安吉有完整的竹产业生产链和工艺师傅纯朴、娴熟的工艺技巧,内地可以竹制品的量产环节,台湾可以给内地带来许多创作上的思想来源。
综上所述,需要形成系统的振兴竹产业的计划案,团结各个部门的力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竹工艺发展环境,让各方努力,带动市场效应,使得良好的市场营造竹工艺各个方面的永续和健康的产业环境。不仅提升两岸竹工艺的形象,而且带动整体对工艺的关注,也给设计师、工艺家等各个参与进来的人带来了新的灵感,同时也使得工艺生活化的发展模式在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美)乔金森/龙筱红,张小山译,参与观察法[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10.
[2] 何荣亮,传统工艺价值在產品设计应用之研究[D].云林:云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2000.
[3] 邓成连,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M]. 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 1999.
一位剪纸艺人,近年来,被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了近20部专题片,斐声大江南北;他的剪纸作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享有“中国神剪”美誉;他受聘担任数十名外籍学生的指导老师,以剪纸为载体传播友谊,使祖国的艺术瑰宝走向世界;他成功地将手工艺术推向市场,在大都市经营剪纸艺术品,使一部分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荣获“十佳创业明星”荣誉称号。可谁能想到,他竟是一位三次高考的落榜生、拄着双拐的残疾人。
2007年7月中旬,笔者驱车赶往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对剪纸艺人陈耀进行采访。面前的他,正拄着双拐向一位加拿大客商介绍他的剪纸作品及创意。憨实的汉子,认真的神情,满墙的剪纸,分外引人注目。已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荣获“中国乡土艺术手工艺杰出贡献奖”的陈耀,丝毫没有“大家”的作派,随和的言谈举止,始终透着一份诚笃和执着。
高考落榜,剪刀剪出新天地
1962年,陈耀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林梓镇一个书香门弟家庭。幼时,他迷醉于民间彩灯上的剪画,常常依葫芦画瓢临摹一两幅,赢得大人“啧啧”喝彩声。
1978年至1980年是陈耀一生中最为灰暗的年月,三次高考三次落榜,每次均以几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逆境中,他进入如皋食品罐头厂当了一名工人。
进不了大学门同样也可以有所作为!陈耀很快调整好心态,重新操起因高考而暂搁数年的剪刀。他白天跟班工作,灯火阑珊时醉情于剪纸艺术之中。集体宿舍灯光灰暗,人声嘈杂,搞创作别说桌子,就连一张凳子也无法找到。他坐在床上,枕头垫在大腿上当做桌子。而最不对劲儿的是用白天抡板斧斫肉实是屠夫的手再去摆弄小剪刀,好长一段时间都难以适应,但他凭着毅力和恒心坚持下去……1984年秋,陈耀的第一幅大型剪纸作品《水绘秀色》在《南通日报》上发表,看着印在报纸上的心血,看着1元钱的稿费单,陈耀对剪纸充满希望。
作品《水绘秀色》是陈耀剪纸技艺日臻成熟和完美的一个转折。这幅作品,他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光写生底稿就用了近10幅。为了真实地展现水绘园风貌,凡楼台亭阁、云层水波、叶丛倒影等细微处,他都是用缝衣针磨成“刃”精雕细刻而成。作品完工后,陈耀因眼睛极度疲劳,瞳孔上生出了病毒性疱疹,险些失明。著名作家碧野来如皋看到这幅作品时花了两个晚上细细地“品味”,连声赞叹“奇迹!奇迹!”
又一年夏天,为创作《百蝶图》,陈耀早早钻进小树丛中,细细观察蝴蝶的各种态势,并对10多种不同蝴蝶进行了现场写生。他脱下外衣,扑了好多蝴蝶做标本。由于全身心投入,他竟一时忘了吃午饭。傍晚时分,他饥肠辘辘赶回家。看着他满臂被树枝划出的血痕、狼吞虎咽的样子,妻子心疼地说:“光顾了剪纸,也不能累坏身体啊!”陈耀一笑:“有失必有得,一番辛苦,换回十几个蝴蝶的不同美姿,得远远大于失嘛!”
1990年春,陈耀的《鸟》、《蝶》等系列剪纸作品在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一炮打响,接着他的作品频频参赛获奖。而此时,他所在的工厂频临破产,他和妻子双双下岗后,每人每月只能领到80元的生活补助费。但陈耀乐观充实,他一天也没有停止手中的剪刀,因为他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目标。他风趣地对妻子说:“只要剪,面包总会有的!”
死里逃生,我为剪纸而活着
1997年夏,陈耀所在的工厂渐渐恢复生气,他和数百名下岗多年的职工扬眉吐气走进工厂。上班不久,为解决产品质量问题,陈耀受命前往安徽出差。
那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日子。车窗外,雨水拍打着玻璃“哗哗”作响,车内,陈耀绞尽脑汁,酝酿着解决质量问题的一个又一个方案,而此时一场灭顶之灾正悄悄向他袭来。当面包车行驶至安徽芜湖境内一过路桥时,不慎坠入七米多深的山沟。瞬间,面包车被滔滔江水淹没。陈耀眼前一黑,失去知觉……后经过往群众全力抢险,奄奄一息的陈耀被送到芜湖一家医院。三天三夜的抢救,陈耀虽从死亡线上挣脱过来,但双腿却落下终生残疾(左腿小腿肌肉坏死,右腿股骨颈碎裂引发无菌性坏死),并伴有多种迸发症。
意外不幸,令陈耀创业的冲动和五颜六色的剪纸世界刹那间变成黑色。躺在异地医院的病床上,从昏迷中苏醒的陈耀用双手抚摸着恍如木头的双腿失声痛哭。蓦然间,他发现两只手完好无缺,这就意味着自己还可以剪纸,他痛苦的脸上掠过一丝的神色。
手术后3天,陈耀稍稍有了精神,便操起剪刀沉浸于剪纸世界。他说:“是剪纸救了我,我要为剪纸而活着!”躺在病床上3个月近100个日日夜夜,那把熟悉的剪刀不仅让陈耀忘却了疼痛,更让他乌云密布的天空重新透出曙光。
超越自我,追求艺术蝶恋花
陈耀的作品,既汲取了北方流派淳朴、豪放、粗犷的优点,又兼有南方流派工整细巧、秀丽柔美的特长,加之糅进某些抽象派技法,形成了继承传统,而又不囿于传统的独特风格。
他的《百鸣》、《百鱼》、《百花》造型逼真,刀工精细,点、线、面自然流畅。《京剧脸谱》、《金陵十二钗》、《奥运健儿》则注重外形和内秀的贯通,写实与夸张融汇自如,简繁与疏密恰到好处,从而烘托出各种不同个性和风骨。其代表作《水绘秀色》更是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并入选《中日美术通鉴》。陈耀注重将学到的文学知识运用到剪纸中,使剪纸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同时还注重将其它美术种类引进、移植、溶入到剪纸作品中,充分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力,作品制作新颖,令人耳目一新。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吃猫的鼠阿婆》等作品引起了不少行家的关注,著名画家东美赞其“画面千姿百态,巧布玄机,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的陈耀先后有数十幅作品在国内参展获奖,1800余幅作品被国外博物馆和外国友人收藏,他也因此荣获“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中国民间文艺家”殊荣,并获得“中国乡土艺术手工艺杰出贡献奖”,中央、省、市电视台为他拍摄了近20部专题片,圈内不少民间艺人称他为“中国神剪”。
精彩人生,拄着拐杖闯世界
剪纸作为中国流传了近二千年的民间艺术,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度快节奏发展,它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在一些地方剪纸已几近绝迹。如何挖掘、抢救和发展民间剪纸艺术,让古老的艺术瑰宝绽放光彩!1999年初春,陈耀拄着双拐长途跋涉数千公里收集整理不同风格的剪纸资料,积累了8万多字的研究资料。2000年夏,他撰写的学术论文《论剪纸在现代生活中的发展趋势》,多角度、多侧面闸述了剪纸生存空间、发展前景、人才培养、商业剪纸运作。独特的见解、精辟的理论在艺术界引起共鸣,并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有理论无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是一纸空文。2000年冬,陈耀决定将自己的剪纸理论付诸实践,作出三项决策:闯出去,开辟剪纸根据地,培养剪纸新苗子;进军大都市,让剪纸点缀美化大城市,从而展示剪纸的生命力;剪纸商品化,让剪纸在缴烈的市场竞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实现其自身价值。
2001年除夕之夜,陈耀一把剪刀、一副双拐登上了去南京的客车。
南京系六朝古都,人杰地灵,积淀了深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南京市民对艺术有着较高的欣赏水准,这为“陈耀剪纸”落户大都市奠定了基础。初到南京人生地不熟,陈耀买了一张市区地图后,在一家低档旅馆住了下来。夜晚,他挑灯夜战,“剪”下生花,一幅幅精彩剪纸跃然纸间;白天,他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挪走进学校、商场、社区、艺术馆、旅游景点,自荐自己的作品。每到一处,他介绍剪纸文化、传授剪纸技术,现场示范剪纸后,将一幅幅刚“出炉”的艺术品介绍给素不相识的围观群众。剪纸为媒,广交友人。短短半年时间,陈耀便使两万多幅剪纸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陈耀剪纸”渐渐走红南京。
2001年3月,陈耀在南京典雅居承租了8平方米的摊位,试销剪纸“产品”。开业那阵子,每天有数百人光顾剪纸作品,看着一群又一群人购走乘心如意的剪纸作品,陈耀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他坚信,剪纸在大都市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3个月后,他又扩大规模,使“陈耀剪纸”在金盛百货工艺精品广场“亮相”。《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陈耀剪纸”作了报道后,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附属中学聘请陈耀担任着剪纸指导老师。
论文关键词:新疆;民族产业;和田地区
一、民族产业
(一)民族产业的概念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产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民族产业最初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强国奴役、侵略和掠夺落后国家的背景下提出的。在当时“民族产业”是一个被赋予了强烈政治意义的经济术语,发展民族产业是摆脱殖民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二战以后,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经济上尚未获得自主,依附于发达国家而作为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制成品进口国。此时发展民族产业是实现“把财富和所得由发达国家重新分配到发展中国家”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民族产业对于本国经济体系的健全和经济安全的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各国产业间相互渗透,民族产业与外资之间已经不再呈现截然对立的局面。但这并没有消除各国参与世界经济运行时的利益独立性,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仍然在于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在当今经济生活开放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产业这一概念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和田地区来说,我们所指的民族产业,与传统意义上的讲的民族产业概念与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这里不是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的产业,而是对一个地区来讲具有民族特色、起着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
(二)和田民族产业的内涵
1、维吾尔医药。维吾尔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药品对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疗效,现有的维吾尔医院、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维吾尔医药药材资源在和田地区广泛种植。维吾尔医院已研制146种维药,其中准字号药品4个,部颁标准药品25个。1989年在和田建立的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已成为全国最大和最系统的维吾尔医学人才培训研究中心。
2、和田地毯。已有2000多年历史、使用“和田羊毛线”手工精制而成的和田地毯至今仍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和田地毯属东方民族手工地毯体系,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所用的和田羊羊毛纤维粗细适中,弹力大,拉力强,有丝样光泽。和田地毯历史悠久,自古是上佳贡品,历史上曾大量出口世界各地,北京人民大会堂也使用了和田地毯,是自治区政府祝贺香港、澳门特区成立的赠品。
3、和田丝绸。和田是古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是西域的三大丝都之一。和田丝绸业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桑蚕茧和真丝绸生产基地,现代和田丝绸在周边国家具有很高的声誉,深受穆斯林群众的喜爱。和田艾德莱斯绸以其传统的扎染工艺而闻名中外。
4、民族服饰系列及民族工艺品。和田地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工艺品在全疆来说,还是保留了相当浓厚的民族特色。如维吾尔花帽、小刀、木制品、民族工艺品等。
5、和田玉。和田玉是驰名古今中外的和田“老三宝”(和田玉石、和田地毯、和田丝绸)之一,世人皆知。和田玉,自古以来一直是美好、吉祥和坚贞的象征,现存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玉山及人民大会堂的玉屏风“手鼓舞”都是用和田玉精制而成。“北京奥运会会徽”更加提高了和田玉的世界知名度。如今,和田玉价仍在飞速上涨,大有直追翡翠之势,“求神拜佛,不如戴和田玉”的说法更是广为流传。
6、旅游业。和田地区旅游业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在全疆属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近年来,和田地委、行署把和田特色旅游业确定为地区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来抓,加强了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2007年3月,和田地区旅游局正式成立,标志着和田旅游业开始迈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2009年,和田地委、行署出台了《和田地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优惠政策,预示着和田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和田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近30年的艰苦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
二、民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民族产业的整体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行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目前和田地区的民族产业基本上还未形成规模,集体和个体较多,主要以手工生产为主。部分具有一定厂房规模的也是处于半机械化状态。产品单一,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优新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由于和田地区民族产业长期在封闭的绿洲内进行,没有进行太大的技术改造,自产自销,没有受到太多外界的冲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开的市场竞争面前,民族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由于科技含量低,原料生产的投入成本大,加上技术改造缓慢,劳动力素质较低,所以同类产品在与内地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还有由于市场的开放,和田地区内行业竞争加剧。像在和田地区除了和田地毯厂之外,还有众多的个体农民和其他部门参与地毯织造,形成了业内竞争不断的局面,也影响了地毯厂形成一定的规模,也不利于技术改造和升级。
(二)还未形成品牌效应
和田地区民族产业生产集中度和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拳头产品。民族产业的粗加工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效率低、消耗高,缺乏现代感和综合竞争力等问题。还缺乏强有力的经营网略体系和专业营销管理人才,销售市场有待开发。如维吾尔医药,在西域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是维吾尔族人民在几千年来生活、生产和与疾病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维吾尔医药源自天然,毒副作用小,具有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综合作用,但是因维吾尔医药包装、商标不明、不规范及缺乏综合竞争力等问题,没有像其他药品那样形成商品进入新疆各大医院、药店,在内地更是没有市场,大多只是在民间使用。
(三)民族产业在发展资金、规模、技术、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民族产业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问题,而且发展资金不雄厚。民族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例偏低。在知识经济中,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企业都十分重视对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种种原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力不是企业而是国家科研机构。在和田地区,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民族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很弱。此外,民族产业在市场营销手法、品牌培育、竞争手段上还比较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民族产业的思路
(一)提升民族传统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民族特色传统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要立足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大力扶持发展手工羊毛地毯、艾德莱斯丝绸、桑皮纸系列产品和维吾尔族小刀具、花帽、乐器、民族服饰等民族特色加工业。坚持以民间加工为基础,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加大落后工艺改造升级力度,结合旅游产品开发,提高加工工艺和包装档次,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研发攻关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品种、拓展市场,做大做强维吾尔药业,提升民族特色传统工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和田地毯业。地毯业是和田具有优势的一项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少,见效快,而且与农事活动不相冲突,广大农牧民群众普遍爱好织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贫地毯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力度,加强地毯图案设计,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就目前来说,可以借鉴和推广“公司+车间+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努力把手工羊毛地毯打造成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户均一台地毯架,只要有空闲,农民随时可以上架织毯,实现足不出户、就地就近转移创收。以“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创新管理”为发展思路,切实把和田手工羊毛地毯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和田地毯业也还是应该走规模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还是应该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工人。
此外,要加快艾德莱丝绸加工业发展;加大维吾尔药开发力度;加快大芸系列产品开发;加快玫瑰花系列产品开发;加快小刀、小花帽、小葫芦等手工艺品发展;加快维吾尔特色食品开发。在传统手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着重要提升传统手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依托旅游业,发展民族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我国西部省区的少数民族用品开始由原来的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向旅游工艺品演变,为广阔的西部市场带来新的商机。旅游工艺品需要旅游市场的带动,每年到和田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增加,将推动和田地区少数民族产业发展。和田地毯、和田丝绸、和田玉、玫瑰花系列产品、小花帽等成为国内外游客的购物之选,为和田民族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因此,和田地区可以依托旅游业,来带动民族产业的发展,带动民族产品的产销。和田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的各类扶持政策,促进民族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工艺。在民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由民族产品向旅游工艺品演变必须有序开发,把握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喜好和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企业和个体生产者要突出产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购物市场,据有关资料介绍,新疆游客大部分支出都在交通和住宿上面,旅游品的支出比例比较低。因此,大力培育旅游购物市场是有必要的。除重点建设旅游纪念品集中的少数民族特色巴扎外,对于民族手工艺品,还要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设点销售。
(三)整体规划发展特色民族产业生产基地,保护性地开发民族产业资源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已经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民族产业基地进行整体规划,从开发民族产业资源的角度,制定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进行设施、技术、生产条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使其发展壮大。
(四)扩大开放,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和多渠道吸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