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移动网络论文

移动网络论文

时间:2022-02-15 15:5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移动网络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移动网络论文

第1篇

电话自19世纪下半叶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话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也已经百年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交流的时段不再局限于工作和生产时间,交流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交流的地点也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因而产生了对安装家庭私人电话的大量需求。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固定电话,在人类社会通信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人们最为重要的通信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说曾经一度是人们通信的主要载体。即使在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固定电话仍然在人们的通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固定网面临的挑战

固定电话与移动通信设备相比,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首先,从其性能方面讲,是辐射低,通话质量好,语音清晰,且不用充电。其次,从其附带功能上讲,安装ADSL宽带必须有固定电话捆绑。第三,从使用费用上讲,在拨打的长途电话区号前,加拨一些数字,通话费用最经济实惠。第四,容易识别电话使用者的位置及身份。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固定电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移动电话使用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在通信设备使用者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就世界范围而言,法国成为第一个移动电话从数量超过固定电话数量的国家;就中国而言,深圳成为第一个移动电话拥有量超过固定电话拥有量的城市。在近十多年的博弈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共同推进了通信市场的发展,通讯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移动电话不仅在新增的通信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抢占了固定电话原有的部分市场份额。根据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09年到2013年的5年时间中,电信用户从106094万户增长到149610万户,平均每年增长8700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74721万户增长到122911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600多万户,而固定电话用户则从31373万户减少到26699万户,平均每年减少900多万户。可见固定电话称雄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3固定电话生存空间

固定电话称雄天下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它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之所以认为固定电话人有生存空间,源于如下因素:首先,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虽然自2007年开始负增长,但下滑趋缓。据有关资料显示,固定电话下滑最快的2008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2464万)和2009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2712万),每年减少的固定电话用户都在2000万户以上,下降比例都在2%以上,以后逐渐趋缓,而到2012年,固定电话用户下降数量为696万户,下降比例为0.6%,下滑趋势逐渐趋于平缓。其次,从固定电话用户性质方面来看,不同的用户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增有减。2012年住宅电话减少了951万户,公用电话减少了121万户,而政企电话则增加了377万户。第三,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中国网民数量增长虽有起伏,且从2009年增长幅度开始趋缓,但仍处于增长过程中。即使2012年新增网民是近几年最少的,也有5090万人之众。当然,其中不乏移动电话用户成为新的网民。但随着4G时代的到来,不少手机用户止步于移动通信高昂的费用,转而更多的使用固定网。伴随着宽带提速、光纤入户等举措的实施,与固定电话捆绑的互联网新用户则与日俱增。固定电话用户下滑趋势的放缓,政企类固定电话用户的增加,以及固定网络用户的增长,都为固定网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尤其是政企类固定电话用户和固定网络用户的增长,更值得引起通信企业的关注。

4政企类用户应成为固定网发展的重点

所谓政企类用户基本属于集团客户。其特点是以单位为需求客体,包括政府机关和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以及金融、保险、商业等企业机构,还有宾馆、写字楼、文化娱乐设施等领域。这一群体实际上就是业内常说的VIP客户,其特点是对固定电话的依赖程度较高,消费比较稳定。现在的通信企业都有专门的集团客户部对其进行管理、维护和拓展工作。现在最重要的是对这些客户要配置专人进行个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应对不同单位的性质、下设机构的数量、人员结构、基本业务等信息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最适合相应机构的通信产品。虽然固定电话和互联网是这些机构的必选产品,但是否对光纤和数字电路有需求,就要根据用户的业务性质和特点,以及其资金的承受能力分别对待,最好能主动为用户设计一套性价比较高的服务方案,从而得到用户的信任,愿意成为企业的服务对象。在政企类用户中,不应忽视小型商户和个体经营商户。他们的特点是以固定电话和宽带等低端产品的需求为主,一个用户的需求量不大,整个群体数量却也不少。虽然一个用户并不能为通信企业带来丰厚的汇报,但通信企业的员工应该懂得集腋成裘,积水成渊的道理,庞大的数量所能积聚的利润亦不可小觑。

5光纤接入给宽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材料科学探索的新发现,光导纤维以其更快的传输速度被应用在宽带传输领域。与传输速度为10兆、100兆的光纤相比,原有的传输速度为1兆、2兆、4兆的铜线接入已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通信市场的需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铜线接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宽带的发展。随着光纤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通信市场已经得到了应用并逐渐开始普及,原有的铜线接入正逐步被光纤代替。光纤接入与铜线接入相比,不仅传输速度更快,而且由于其制作材料的性质所决定,不导电、不受磁场作用影响,信号保真度高,具有更强的抗电磁干扰和工业干扰,且不易被窃听,因而更加安全。铜线接入的互联网,因受接入技术的制约,大面积线路故障经常会在雨季出现,影响固话和宽带的正常使用。在给客户带来极大不便的同时,也给通信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经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修。光纤接入宽带网以后,减少了通信企业在维护、抢修方面的人力、物力负担,通信企业由此节省了大量开支。高效、安全、俭省的光纤接入给固定网带来了勃勃生机。

6驻地网仍是固网业务生存发展的重要领域

本文所说的驻地网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土建项目(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商务写字楼、商住楼、酒店、宾馆、文化娱乐设施、民用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竣工后用铜缆或光纤连接形成的网络。对于一个电信企业而言,政企类用户和民用住宅用户是固定网用户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驻地网的固网业务发展上,尤其如是。针对固定网用户量逐年下滑的情况下,政企类用户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的这一现象,尤其值得通信企业予以关注。在驻地网覆盖地地域内,无论是政府机关、各种事业单位,以及商业、企业用户,对固定电话和固定网的需求是刚性的。无论其办公还是经营,固定电话和固定网是其须臾也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仅就其经费开支而言,政府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其通信费用基本上是由公务经费中支出的,作为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支出项目,其经费是有保障的。而工商企业用户必要的通信费用支出,则可以纳入生产或经营的成本,这笔费用一般也会得到保障。当然,在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究竟是选用普通宽带还是选择光纤,则可根据具体用户的不同需求而定。通信企业的职责就是为这些用户提供性价比最优越的产品,并做好网络的维护工作。通信企业能否为这类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关乎该企业能不能保持政企类用户数量稳步增长的关键环节。驻地网内民用住宅的固定网分为旧有的驻地网和新建的驻地网两种情形。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拥有122911万户,与全国总人口136072万人相比,手机普及率高达9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固定电话用户为26699万户,与中国家庭总数43000万相比,固定电话普及率只有6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形之下,旧有驻地网的固定网用户中,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人手一部手机的家庭,部分固定电话的拆机是不可避免的。驻地网中的固定网用户虽然只占电话用户总数的22%左右,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播电视几大电信运营商,目前都拥有经营固定网的执照。虽然目前在中国北方地区,中国联通在固定网业务方面,仍旧拥有最大的优势。但今后的格局如何,还要看各大电信运营商理念和所将采取的举措。

7固网与移动结合的探索

第2篇

1.1OTN分层

OTN作为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络,整体可划分为光通道层、光复用段层和光传送段层三大子层机构,三大子层有机构成一系统建构,组构OTN技术支撑。其中,光通道层又由两部分建构,OTUk和ODUk。OTUk即光通道传送单元,ODUk即光通道数据单元。光通道传送单元和光通道数据单元基本与SDH技术的段层和通道层两部分相对应。所以,从OTN技术本质上来讲,它打破了现存的SDHWDM的传统优势,是对传统的更进一步、提升效能的继承和创新,而且,OTN技术还扩展了对应业务传送需求的组网功能。

1.2OTN优势

OTN技术是对传统组网技术的继承、整合和创新,与已有的SDHWDM等传送组网技术比较,它具有多元优势:多种客户信号封装和透明传输。完美支持多种协议,大颗粒的带宽复用、交叉以及配置。容量的可扩展性较强、强大的开销和维护管理能力。FEC的纠错能力较强、增强了组网和保护能力。

2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

2.1网络组网架构

OTN组网总体网络架构在移动网络建设中存在不同的方式,当前整体分为省际干传送线网、省内干传送线网以及城域传送网3大建构板块。通过3大板块的组网构建,OTN作为一种透明的信息网络传送平台,能够实现多元业务平台提供的多元业务的统一传送。

2.2OTN组网模型

2.2.1省与省之间的干线传送网的组建模式

(1)网络组建的拓扑模式

省级干线能够传送到省际干线传送网旁边的部分省份,光缆网络传输的出口方向只有2个,通过对比得知其它省份光缆网传输的出口方向3个以上,可以根据光缆网络拓扑采用网状式的结构组建OTN传输网,外省的业务接入点通过环网来实现。

(2)网络传输的波道规划

如果一个节点需要担任多方位传输的任务,那么在规划它传输方向的波道时要根据它的业务流量和流向来确定,如果同一条线路使用了两个不同方向的波道要将它们规划到同一个交叉单元中,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外部跳纤来实现通道的连接。

2.2.2省内干线传送网OTN组网

(1)组网拓扑

组网的业务特点:将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作为中心,担任汇聚和收集各地市业务节点。光缆网的业务特点:各地市的节点以省会城市的节点作为中心,且分布在各个环线之上。

(2)网络波道规划

ONT网络组织的环形结构有以下特点:省会的城市节点呈现多维状态,而一般的地市级节点只能支持两维。

2.2.3城域传送网OTN组网

城域传送网OTN网络结构不同的组建方式是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主要分为大规模形式的城域传送网和中小规模形式的城域传送网,下面举例说明。

(1)组网模式的拓扑

从城域传送网的整体来看,它的规模相对较大且核心的节点数量也比较多,整个网络的业务量也大。在这种传输网络中核心层是专门负责提供核心节点之间的中继电路,同时也负责各种业务的调度,且能够实现业务的大容量调度和多业务同时传送的功能。

(2)网络波道规划

核心层和汇聚层可以组建独立的网络,在业务的初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只在核心层组建ONT传输网络,在组织网络结构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光缆网络的连通程度和业务的流量和流向,汇聚层采用环形组建形式,每个环可以接到两个核心的节点之上。

3结语

第3篇

去年9月,世界首家无书图书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开业。所谓无书(bookless),顾名思义,就是不收藏纸本文献,取而代之的是全数码化的“图书”,图书馆通过向用户提供电子阅读器实现传阅和外借数字馆藏的读者服务功能,用户也可以用任何电子产品借阅图书,也可以借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器。可以说无书图书馆目的不是完全替代图书馆,而是强化版的图书馆。随着WiFi和3G等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数字化阅读颠覆性冲击着传统阅读观念,在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却也拓展了人类的阅读空间,用户能够更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其网络应用也从相对简单的新闻类向时长较长、黏性较大的社交、生活服务类发展。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是显著的,作为图书馆四大支柱业务之—的传统读者服务从模式到内容整体性的受到了历史性的冲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报刊服务。《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藏7900多种中文期刊、国外各种类型的学术搜索引擎功能齐全、以及报纸的电子化,用户随时随地可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阅读电子版中外文期刊和报纸,自然就不会再亲临图书馆阅读报刊资料了。在欧美一些国家,纸质期刊和报纸已经完全被电子版的期刊和报纸所取代,我国出版界的纸媒体被电子媒体取代也已是指日可待的了。种种现象似乎正在印证着上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家夏丐尊理论“: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假定有这么一天,无线电话和电影发达得很进步普遍,放送的材料有人好好编制,适于各种人的需要,那么书的用处会逐渐消灭,因为这些利器已可代替书了。”就我们现在习惯的书籍阅读形式也只不过流行了百余年历史,追溯远古是没有图书馆的,现在看来人类的将来也可以不必有图书馆,取而代之的是可移动“私人藏书楼”即现代流行术语iLibrary。在移动网络时代,人去哪里iLibrary也可跟随到哪里,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专门为自己定制的iLibrary,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无障碍的畅读。

二、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一)图书馆人的危机意识

决定现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的素质,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了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互联网的浪潮在冲击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同时也深度影响着图书馆的渐变,我们的馆藏正在由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实体纸媒载体逐步向电子数据库等各种类型的虚拟知识资源过渡,图书采购、分类、编目等日常工作也早已由集团式机构批量处理,传统的读者工作已经从量到质发生了全面的变化,那么图书馆员就真的可以从繁琐的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吗?其实不然,我们的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倘若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仍旧墨守成规地延续传统的守株待兔工作模式,则必将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二)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人的角色定位

图书馆人在知识爆炸、信息瞬间更新的时代需要在角色上实现自我转变,然而要求图书馆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全方位地了如指掌是不切实际的,但图书馆员在网络时代起码要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担负起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吧,以我们的专业技能为用户在知识海洋中提供信息过滤、内容解析、知识发现的服务。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要想为用户提供深入有效的知识服务,首先必须熟悉知识资源的各种形态,并且还要熟练掌握多种资讯技术,如此才能针对用户需求建设和开发馆藏资源,才能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再加工、描述和分析,才能从质量上判断和评估知识资源的优劣并向用户进行报道或推荐。图书馆员有效的知识服务还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全球免费开放的电子图书馆网址、常用的中外文学术搜索引擎、以及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等等技术手段上,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外文报刊在线阅读、下载、订阅的途径,外文报刊尤以为重。外文报刊由于订购成本极其昂贵,而且到馆时间又相对滞后,一般图书馆基本不订购纸本外文报刊,由此对于有需求的用户能够找到免费的网络在线阅读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图书馆员在指导用户进行网络在线阅读方面的业务拓展空间还是比较广泛的,而根据用户的阅读取向也可以为其推荐邮箱订阅服务,以《时代周刊》为例,如果用户需要每天阅读该报某一栏目,则只需点击首页最下方倒数第二行的Newsletter,弹出一个菜单,选择需要订阅的栏目,填上订阅者的邮箱地址和国籍,这样用户订阅的栏目内容每天就会自动发送到他的邮箱里面。如有用户需求,对于全球著名网站我们都可以照此方法为其推荐网上订阅服务。要实现对接网络时代的角色转变,图书馆人的自我增值最为重要。德国图书馆学家F.A.艾伯特在《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中提出,图书馆员要有综合性的知识、广泛的外语和历史知识,并主张图书馆员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作为被网络化了的图书馆馆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必须的,新时代图书馆人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还要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能力还要具备敏锐的职业触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导航员的作用。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未来20年,我国将加速融入全球化,因此图书馆员也需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才能高瞻远瞩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一)图书馆的转向

从提供资源到帮助创新在2012年6月美国举行的“学术图书馆员2012年会议”(AcademicLibrarians2012)上,美国雪城大学iSchool教授DaveLankes进行了一个主旨发言,发言中他强调了不少关于当代图书馆服务的新认识和新趋向:(学术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不应该简单的提供给学生他们想要的,他们应该让学生思考;只有帮助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做社会的“创可贴”,图书馆才有可能在困难的条件下存活下来;强化图书馆工作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在馆藏上,不再强调馆藏的覆盖率,而是要明白用户真正需求是什么;在服务上,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中,而不是仅仅提供最好的服务。可以说这就是国外一些学者们针对网络电子时代而提出的“新图书馆学”,其宗旨恐怕就是为了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任何一项科技创新都可能催生一个产业,可能影响乃至改变世界。在这个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的大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或者满足需求,或者创造需求,唯有创新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才有出路,才有光明的前景。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课题,近些年为了应对经济困境和用户的日益减少趋势,美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始搭建“制造空间”(makerspace、或者称之为hackerspace,后者直译为黑客空间)平台,让有共同爱好的人群聚会、社交并且进行协作,分享资源和知识,制造事物。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体验,它完美的体现了图书馆从提供资源到帮助创新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用创新引领图书馆发展

第4篇

1.1社交媒体的发展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

在移动网络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网络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移动网络的信息能够及时推送、及时交互,手机游戏内容的丰富,手机支付平台的便捷更是令人欣喜,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轻松快捷的生活需求,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尤其是生活在时尚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以往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高质的移动信息资源传播,高校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发展危机。在这样的移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优势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广泛的覆盖,扩展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移动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的迅速融合,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实现模式。

1.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当今社会在快速地前进发展,人们的社交形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社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交形式会导致人们更加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如何应答这样的需求是移动社交媒体保持自身活力和动力的重要课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手机网民为5.27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过了电脑,其中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率是40.7%。这些数据说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更为便捷的社交媒体一定会迅速取代较为传统的社交媒体,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谁能更持久地保持强大的动力和新鲜的活力,谁就能赢得用户,那么如何保持动力和活力是关键。实现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发展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途径。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动力来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融合社交媒体,其实是把图书馆庞大的信息资源融入移动社交媒体,成为社交媒体最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进一步拓展了社交媒体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内容,这样的融合不仅解决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源的问题,也可以把图书馆的用户直接转化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

2.1以双方合作共赢为融合发展的利益基础

在市场经济时代,尊重双方的利益,共生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作为商业应用平台的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关注的主要是市场赢利;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平台,其发展方向是信息的最有效利用和最广泛传播,关注的主要是信息服务,双方之间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为了自身的发展双方都必须要自我创新,自我完善,不断挖掘用户,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的着眼点都在用户上,这就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连接,也就是双方融合共赢的利益基础。

2.2以双方资源有效结合为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最理想的是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利用移动网络媒体最前沿的信息传播技术;一方面利用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要实现这样的合作共赢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和信息的分类管理。信息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形象和服务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可以展现出欢迎用户的服务姿态,赢得广大用户的心理支持。信息的分类管理是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为基础的,对大量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分类重组后的有效信息管理。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已经开发了一些特色信息服务,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2.3规范法律范围内的著作权保护

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3G VPDN、虚拟化、移动专网、应用交付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a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 concept, virtualization application systems and desktop office resources will be issued to users’ mobile terminal, so as to realize a mobile office new pattern of the virtual mobile office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3G VPDN, virtualization, Mobile private network, Application delivery

一、引言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高速移动网络等新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为移动办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应用交付模式。早期的移动办公系统需要针对每个应用系统开发单独的适用于移动终端的版本,再通过较窄的移动带宽进行数据交换。受到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和承载网络三方面的限制,开发任务重,建设周期长,功能简单,效率低下。而采用应用交付模式设计的移动办公系统集强大的计算能力、高度整合的数据资源和高速安全的移动网络优势于一身,将用户的业务应用系统无需任何二次开发直接交付到移动终端上,完全避免了早期移动办公的缺陷,使移动办公真正走向实用阶段。

二、何为应用交付模式

应用交付直观上表现为将所需的应用系统如OA(办公自动化)、CIQ2000(检验检疫系统平台)或者是一台电脑桌面等应用通过到用户所操作的终端上的方式交付给用户,本质上是一种云计算平台的设计构架。它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虚拟化形成资源整合、按需分配的高性能虚拟化数据中心,二是利用应用虚拟化或者桌面虚拟化技术将运行在虚拟化数据中心的业务应用系统或者独立的电脑虚拟成可用于交付的应用资源,三是通过高速移动网络(目前是3G网络)传送到移动终端上。简而言之,云计算平台是实现了应用交付的虚拟化平台,虚拟移动办公是云计算条件下的应用交付移动办公系统。

山东检验检疫局移动办公系统采用应用交付设计理念,应用了服务器虚拟化、应用和桌面虚拟化以及高速移动专网(3G VPDN)等技术搭建了一个私有云计算平台,实现了用户按需获得内部应用的虚拟移动办公。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跨平台实现现有应用系统和桌面等办公资源的迁移。

三、虚拟数据中心及虚拟应用交付平台的建设

一个完整的虚拟数据中心,必然包括虚拟计算资源、虚拟存储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当用户通过终端访问服务时,他并不关心数据具体通过哪一台虚拟机、经过哪一个硬件服务器、从哪一条网络链路经过、从哪个存储上读取数据,服务端所有的一切对用户而言是一个私有云。而且虚拟数据中心具备智能化的按需分配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能力,既使用户体会到资源整合后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又充分发挥了硬件设备的性能,节约建设维护成本,降低能耗。

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但网络层对虚拟化技术的支持更不能忽视,它直接关系到服务器和存储虚拟化技术能否完美实现。山东局移动办公数据中心在建设网络虚拟资源时,选用了DOE技术。DCE技术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传统数据中心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SODC的最终目标。在传统数据中心中存在三种网络:使用光纤存储交换机的存储交换网络(Fiber Channel SAN),便于实现CPU、内存资源并行化处理的高性能计算网络(多采用高带宽低延迟的InfiniBand技术),以及传统的数据局域网。DCE技术将这三种网络实现在统一的传输平台上,即DCE将使用一种交换技术同时实现远程存储、远程并行计算处理和传统数据网络功能。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三种资源的整合,从而便于实现跨平台的资源调度和虚拟化服务,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同时还降低了管理成本。

利用虚拟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建立移动办公所需系统(OA、CIQ2000等)虚拟服务器和一批虚拟桌面,用于虚拟应用交付平台给移动终端用户。

虚拟应用交付平台是移动办公的关键技术,它将应用及桌面虚拟化后通过移动终端上的虚拟应用接受客户端,到移动终端的系统中,实现不受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限制自由使用现有的业务办公应用系统。形象一点说,是将一个屏幕画面从一个台式内网终端上拖到另一个移动终端上。虚拟应用交付既可以交付应用系统又可以交付桌面,以满足各类移动办公的需求。另外虚拟桌面与虚拟应用可以嵌套使用,既体现了虚拟应用交付技术的灵活性,实现各种技术需要,又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图 1虚拟数据中心及虚拟应用平台

四、高速移动网络建设及网络安全措施

高速移动网络为云计算提供了必要的网络基础,更为应用交付式移动办公创造了必须的条件。高速移动网络必须保证速率高、覆盖范围广、加密算法强。目前运营商提供的高速移动网络为3G网络,3G信号暂不能被破解。今后将发展到LTE(长期演进)技术、HSPA(高速分组接入)技术、4G等。

为了保证移动办公系统的网络安全,山东局虚拟移动办公系统采取了一下措施:

采用3G虚拟拨号专网(VPDN)线路,实现移动办公3G网络与互联网的有效隔离。VPDN线路由运营商提供3A认证,包括3G SIM卡信息认证和帐号用户名认证,将来更可以研发在SIM卡上存储数字证书进行认证等身份认证控制措施。在移动终端上,可以通过APN设置来选择VPDN线路。

图 2 3G VPND专网

采用SSL VPN设备,在移动终端和业务应用服务间进行数据再加密。加密后的无线信号有专网隔离、3G编码加密和SSL VPN加密三重保密技术。

将虚拟办公系统按不同功能划分网络区域,分区域管理。共划分了内部资源区、虚拟数据中心及虚拟应用交付平台和3G专网区三个区域。将虚拟数据中心和虚拟应用交付平台作为内部资源与移动3G专网的数据交换区域,内部资源之通过物理隔离网闸进行单向数据摆渡,保证内部资源不被暴露。如同下图:

图 3 移动办公网络结构

五、待解决的问题

1、虚拟应用与非标准化数字证书相互融合的技术问题。

2、移动终端操作台式终端应用系统的易用性问题。

3、虚拟化技术自身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及安全技术的虚拟化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移动终端性能不断进步,私有云、公有云逐步建设,基于WEB2.0技术的在线应用的发展,应用交付的范围和内容都将快速增大和丰富,移动办公也将从辅助办公手段发展成常规甚至主要办公方式。

参考文献

[1]许玮.3G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发展研究. 《中国电子商务》2010年第10期

[2]张应福.黄鹏.陈超.云计算技术及其在下一代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通信与信息技术》2011年第1期

[3]许志敏.白克壮.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探索.《2010年第二十四界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4]范君.应用交付网络架构设计与研究.《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赵谦 1980年 山东人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长

第6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1 引言

目前。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是异质的,其中包括了GSM网、IP网、智能网、信令网、GPRS等,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费用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还不能将全网的管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随着未来几年IN、GPRS、移动IP、WAP等新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网管建设,提高维护管理水平和规划能力,保证移动通信业务向更深更广层次的发展。

研发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控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质量,从而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人员优化网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我国移动通信发展速度很快,而相应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滞后,从而出现通信容量不够、小区划分和话务量分配不合理、同频干扰严重、无线覆盖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监控,搞好运行维护,改善网络通信质量,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2 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层次架构分析

移动通信多业务智能监控系统是基于GSM网络的无线通信多业务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可根据需要加载不同业务并对其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满足多种移动业务的需求。此外,该平台还可建立与BSC的连接,通过对特定通信过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较来对网络故障进行深入分析。

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由于信号电缆过长,信号易失真、易受干扰,且由于数据采集通道数和存储量的增加导致监测实时性差,只适用于测点较少且比较集中的场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扩展、适用于大规模且监测点分散的场合。根据移动通信网络分布的特点,要能监控移动通信网络在任意点的通信质景,必须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监控系统是分布式的。

从体系结构上,智能监控系统一般包括3个层次:

(1)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由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上传功能的数据采集前端。

(2)网络通信层主要完成采集终端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3)监控中心层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调度权限的管理人员,由计算机在此完成集中监测。

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终端监测仪离散分布的特点,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整个系统主要有终端监控子系统、监控中心和通信网络组成。

(1)测试监控子系统:测试监控子系统可以分布在任意测试监控点,负责采集监控系统所要监测的内容,同时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设计的协议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终端监控子系统由GSM模块和测试控制两部分组成,用于测试移动网络在固定点的网络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将数据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本系统中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的。

(2)移动短消息服务中心:完成系统中终端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中心的短消息互发功能。

(3)监控中心: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和各个终端监测仪进行数据交互,从而设置终端监测仪的工作参数和控制它们采集数据。同时监测中心软件系统可以分析处理终端监控子系统传送的数据,为移动网络维护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报表功能。所以监控中心必须设计开发一套独立的软件系统。

3 移动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3.1 监控平台中的硬件设计分析

本系统的硬件核心设备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监控点组成,它们通过服务器端的终端进行拨测。监测点终端系统由手机终端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该终端系统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方式发送至服务器控制终端以备查询。

监控系统的硬件主要使用两套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由手机终端和终端控制系统构成:一套是安置在监控主服务器端的控制终端系统,负责发送测试命令和测试数据的接收,并将数据传递到监控系统的监控服务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监测,该终端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控制终端。这两套系统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监控平台中的软件设计分析

移动业务监控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的总原则是: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正常运行或者降低原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集中操作维护,而且可以灵活的升级和扩展。下面以网络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监控主服务器、监控从服务器和DB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分析。

(1)监控主服务器

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所在。完成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策略、监控系统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务器、从服务器、监测点、SMS、GPRS)、不同业务的处理单元(语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统计指标形成模块、告警信息的处理和生成、数据采集分析模块、平台配置模块和日记文件系统。一个监测系统只能有—个主服务器。

(2)监控从服务器

从服务器是Web Service服务器。一个监控系统可以有多个从服务器组成,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可以增加相应的从服务器来扩充功能。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直接的通信是通过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进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监控任务的定制和调度,SMS短信收发和配置管理。

(3)DB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统计信息等所有设计到的数据的存储。各个服务器与DB的数据交互通过ADO.NET高效数据访问技术和SQL语句。

第7篇

【论文摘 要】本文论述了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两种定位体制,并重点介绍基于移动网络定位技术的常用定位方法,即AOA、TOA、TDOA定位方法,同时分析各种定位方法的优缺点。

要想获取到目标的具置信息,一般都是采用GPS定位信息,但当目标处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之间,GPS的部分卫星信号处于遮挡状态,此时为了获得到目标的准确信息,可以考虑采取其他的辅助定位方式。比如说,利用伪卫星技术,该技术实质上就是指安置在地面上的地基发射站,它发射的信号与GPS的信号相类似,但该种技术需要架设额外的设施;采用DTV技术,由于大城市环境中,DTV设施资源也有限。此时可以考虑采用无线蜂窝通信系统,该系统在城市中应用成熟,基站信号好。因基站可以发射信号,目标可以利用基站的信号信息,确定目标的位置,即可以采用无线蜂窝通信系统来弥补GPS定位技术的不足,从而准确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定位技术主要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基于下行链路的定位技术,即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一种是基于上行链路的定位技术,即基于移动网络的定位技术。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要求移动台参与定位参数的测量以及测量值的求解计算。基于蜂窝网络的定位技术是指网络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移动终端所处的位置,通常必须利用3个或3个以上蜂窝基站接收手机信号的定位参数,即到达时间、角度或强度。

1 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

现已提出的基于移动台的方法主要有:基于下行链路增强观测时间差定位方法、基于下行链路空闲周期观测到达时间差方法、基于GPS作为辅助的定位技术等。

2 基于移动网络的定位技术

基于蜂窝网络的定位方法目前主要有:基于Cell-ID定位和基于时间提前量定位的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定位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差定位方法以及上行链路信号到达角度定位方法等。

2.1 AOA

角度到达[1](AOA,Arrival of Angle)定位方式是根据信号到达的角度,测定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在AOA定位方式中,只要测量出运动目标与两个基站的信号到达角度参数信息,就可以获取目标的位置。蜂窝移动网的AOA定位方式,指的是基站接收机利用基站的天线阵列,接收不同阵元的信号相位信息,并测算出运动目标的电波入射角,从而构成一根从接收机到发射机的径向连线,即测位线,目标终端的二维位置坐标可通过两根测位线的交点获得。

2.2 TOA

抵达时间[2](TOA,Time of Arrival)定位方式也称为基站三角定位方式,通过测量从运动目标发射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到达多个(3个及以上)基站接受机的传播时间,来确定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已知电波传播速度为c,假设运动目标与基站之间的传播时间为t,运动目标位于以基站为圆心,以移动终端到基站的电波传输距离ct为半径的定圆上,则可由3个基站定位圆的交点,来确定目标移动的二维位置。TOA定位方式中,为了根据发射信号到达基站的接收时间,来确定出信号的传播时间,要求运动目标发射机在发射信号中,加有发射的时间戳信息。这种定位方式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各基站和运动目标的时钟的精度,以及各基站接收机和运动目标发射机时钟间的同步。

TOA算法要求参加定位的各个基站在时间上要严格同步,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率很高,微小的误差将会在算法中放大,使定位精度大大降低。传播中的多径干扰、NLOS以及噪声等干扰造成的误差会使圆无法交汇,或者交汇处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因此TOA对系统同步的要求很高,并且需要在信号中加时间戳(要求基站之间的同步),而实际参加定位的基站一般在3个以上,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可以利用GPS对基站进行校正并利用其他补偿算法来估计位置,提高算法的精确度,但同时增加系统的开销和算法复杂程度,因此单纯的TOA算法在实际中应用很少。

2.3 TDOA

抵达时差[3](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方式通过测量目标移动终端发射机到达不同基站接收机的传播时差,来确定运动目标的位置信息。TDOA定位方式中,不需要移动终端与基站间的精确同步,也不需要在上行信号中加时间戳信息,还可以消除或减少目标移动终端与基站间由于信道所造成的共同误差。在该定位方式中,将目标移动终端定位于两个基站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上。确定目标移动终端的二维坐标需要至少建立两个双曲线方程(至少3个基站),两条双曲线交点即为目标移动终端的二维坐标。

TDOA算法是对TOA算法的改进,他不是直接利用信号到达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信息,而是用多个基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信息来确定目标的位置信息,与TOA算法相比,它不需要加入专门的时间戳信息,定位精度也有所提高。TDOA值的获取目前一般都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利用移动台到达2个基站的时间TOA信息,知道移动台的坐标位置,以及至少三个基站的坐标位置,取其差值来获得。这时仍需要基站时间的严格同步,但是当两基站间移动信道传输特性相似时,可减少由多径效应带来的误差。

第二种形式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做到基站与移动台的同步,此时可以采用相关估计得到TDOA值,即将一个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与另一个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运算,从而得到TDOA的值。这种算法可以在基站和移动台不同步时,估计出TDOA的值,再进行定位计算能获得较高精度。

对于蜂窝网中的移动台定位而言,TDOA更具有实际意义,这种方法对网络的要求相对较低,并且定位精度较高,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TDOA定位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①可以在话音和控制信道上进行测量;

②适用于多种移动电话制式下实现该技术,不需要对蜂窝通信的标准进行修改,容易在所有蜂窝网通信系统中扩展;

③对原有系统改动不大,不需要改变用户端和蜂窝的基础设施及蜂窝天线,安装费用少;

④测试精度不受距离影响,对多径干扰敏感度低;对功率变化不敏感,信号衰减对测时精度影响小;抗多径效应和市区遮挡效应强,因此在信号接收去不会出现盲点;

⑤延时小,其定位时间在3s之内。

参考文献

[1]杨洪娟.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6.

第8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移动互联网 科普 SWOT分析 LBS Push技术

1 引言

数字化背景下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第五代媒体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科普产业逐渐从传统转播方式向数字化网络科普传播方式延展。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让更多、更广泛的人参与进来,获得知识、得到实惠,是我国政府和产业投资的关注点,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研究重点。

笔者就移动互联网和科普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做了一定研究,本文将通过对WAP、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Push技术的组合应用,提出科普知识移动网络服务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以深化网络科普事业发展。

2 媒介融合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征

2.1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在科技进步的催动下,新的传输平台可以使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交融与互动,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相互借用,从而形成共同发展之势。各种信息传播都将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原有行业分工及传播模式将被打破,全社会朝着高度融合又高度个性化、高度交互化的全媒体方向发展;采编的信息将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音频、视频,信息传播模式也将发生改变。

互联网媒体相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被称为“第四媒体”,而新兴的手机媒体被称作“第五媒体”。作为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手机媒体有着分众传播、个人定制、随身携带、互动便捷的优势,因而成为目前媒介融合最热门的媒体。

2.2 移动互联网及其关键技术特征

移动性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一。根据预测,到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接近24亿。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移动IPv6协议(MIPv6)能支持单一无线终端的移动和漫游功能,在处理终端切换时,移动互联网通过引入一系列扩展协议(FMIPv6、HMIPv6、NEMO等),能较好解决时延、降低传输开销以及支持子网的移动性问题。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特征如下:

(1)支持单一终端不改动地址配置即可在不同子网间进行移动切换,同时保持上层协议的通信不发生中断。

(2)可以提供对单一终端和子网的移动性支持,并且在移动过程中支持终端、子网的快速切换和层次移动性管理。

(3)传输时延等开销较小,能做到无缝切换,可承载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提供良好的用户服务。

(4)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信道发送和接收数据,即使没有数据需要传送,移动终端也一直与网络保持连接状态,当再次进行数据传送时不需重新发起连接。

(5)支持应用服务设计个性化、定制化。

3 移动互联网与网络科普产业

3.1 网络科普产业现状

长期以来,科普多采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科学知识的传播模式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网络科普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相关网络科普资源,以互联网、数字/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话网、移动通信网等为平台,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科普基础设施。目前在国内,网络科普设施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科普传播形式,其中以数字科技馆、科普网站等发展较快,并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公众的青睐,为普及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移动互联网给网络科普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特性,决定了移动用户需求的独特性。为了能对中国科普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与科普产业进行SWOT分析,见表1:

4 科普WAP网站系统的LBS、Push技术实现方案

不难想象,如果科普信息能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当时所在的位置结合,它将能提供多么振奋人心的业务!用户不仅能够利用手机查询当地的天气、交通路况,还可以查询附近科技馆(或其他科普设施)的主要展览内容介绍、开馆时间、门票价格,甚至是空余停车位个数;如果需要,用户还可以得到一张到达这些地方的行车路线图。下面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络LBS、Push技术,搭建WAP科普知识服务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的HTML语言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技术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Push技术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器的机制,由服务器主动将重要的信息及时地推送到用户的移动设备上。

若要实现WAP应用,WAP网关、WAP手机和WAP内容服务器这三者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其中内容服务器就是目前常用的Web服务器,WAP网关与内容服务器之间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内容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的信息,WAP手机用户可前来访问、查询、浏览等。WAP网关是WAP应用实现的核心,起着协议的翻译和传输内容编解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行主叫号码的识别,实现WTLS(无线传输层安全协议)中定义的一些功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等[1]。

而如果要实现位置发现和消息推送,则需要将WAP网站与LBS系统及SMSC(短消息中心)相结合。一个带位置发现和消息推送功能的移动科普WAP网站系统如图2所示:

用户使用WAP手机上网的过程可简述如下:

(1)手机使用WAP协议发出请求;

(2)移动网络(GSM/GPRS/CDMA/WCDMA/TD-SCDMA/CDMA2000或其他移动网络)接通本地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3)本地ISP连接WAP网关;

(4)WAP网关使用http协议向科普应用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器发出请求;

(5)科普应用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器找到用户请求的信息;

(6)如果有需要在服务器端执行的操作(如数据库查询),则服务器在执行完该操作后,将结果返回给WAP网关;否则,服务器端将找到的信息直接传送给WAP网关(消息从内容服务器到WAP网关走的是http协议);

(7)WAP网关收到来自内容服务器的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处理(WML编码和WMLScript编译),并用WAP协议发送到本地ISP;

(8)本地ISP将信息传回移动网络;

(9)手机接收到它所请求的信息。

用户得到信息通知服务,是利用WAP协议中定义的Push功能实现的。Push的实现要求用户能随时和WAP网关进行通信,需要SMS信令或GPRS的支持;物理实现时Push网关和SMSC(短消息中心)的功能可并入WAP网关中。

LBS系统主要包括Web服务器(Web Server)、定位服务器(Location Server)和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服务器。定位服务器甄别合法用户访问、提供用户位置信息,LDAP服务器保管所有LBS服务所需的信息,Web服务器起到中心管理单元的作用。

要实现与位置相关的无线互联网应用,要求对手机准确定位。手机用户的大致方位可以根据移动网络提供的基站标识以及手机所在的扇区或天线来判断,但这样得到的将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无法满足一些对用户定位准确度要求比较高的应用。目前确定呼叫者准确位置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基站测定信号从用户手机到达基站天线的准确时间,通过对来自许多基站的该数据的比较来估计移动电话的位置;另一种则要求手机通过GPS确定自己的位置。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科普产业和媒介融合的现状,进行了战略发展分析,指出科普网站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组网的可行性。在实践中,还需要充分调研受众的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科普知识的逻辑结构、呈现形式、交互界面,精心设计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保障,认真研究涉及系统应用的各个方面,综合取舍和部署应用各类技术,使网站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詹舒波,等. WA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135-153.

[2] 郭俊. 新媒介的兴起、特征及影响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5): 32.

[3] 杨娟.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0年,45-56

[4] 刘君. “基础环境”对媒介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传播影响分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 45.

[5] 李程骅,宋祖华,黄建远,等. 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7(1): 23.

[6] 刘琳. 移动互联时代的科普传播[EB/OL]. [2010-12-05]. http://.cn:8028/cms/contentmanager.do?method=view&pageid=view&id=cms0f1f68d548347.

[7] 王金会.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业的发展[EB/OL]. [2007-03-12]. http:///newmedia/2007-03/12/content_5833214_1.htm.

[8] 朱亮. 电信运营商三网融合发展策略[A].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1.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的通知[S]. 2012-03-29.

[10] 易江军,曾春香. 移动互联网应用Always online状态对网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 . 移动通信, 2011(23): 36-39.

[11] 邹卫新,王琦. 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3G技术行业渗透价值[J]. 无线互联科技, 2012(5): 45-49.

[12] 刘栋. 基于云计算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J]. 电信快报, 2012(3): 18-21.

天津市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0月9日,天津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举行了《共建智慧天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出席签字仪式。

张高丽说,建设智慧城市,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全力支持中国电信在津业务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努力实现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智能化,构筑天津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第9篇

论文关键词:WLAN,LAN,混合组网,SSID,CMCC

 

一、概述

当前中国移动已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全业务接入的高带宽需求,势必要求一个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支持。在移动全业务发展初期,现有的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分布特点与终端业务用户相去甚远,WLAN作为一种技术成熟,用户认知度较高的无线技术,为固定宽带接入和移动数据业务形成一种有效的补充,一方面可以为固定宽带接入业务提供最后一百米的无线延伸,使固定宽带移动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3G网络在热点区域的带宽压力。在接入具体全业务点的同时如何利用WLAN优势,在实际组网过程中与用户LAN进行混合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WLAN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WLAN 定位为无线局域网技术,提供慢速和游牧移动状态宽带接入;WLAN既能弥补固定网络的移动性不足计算机毕业论文,也能弥补移动网络的宽带性不足,其作为固定和移动网络数据业务的补充,已得到全球广大运营商的认可;同时WLAN能有效分流2G/3G 网络数据流,降低2G/3G 网络投资。具体实施过程中WLAN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包括临时组网与移动通信。不仅解决了有线LAN的大量有关组网与接入的难题,而且也方便地拓展了网络信息服务的能力,对于“把信息资源贴近最终用户”具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在全业务竞争中不仅要发展有线LAN的综合接入,同时很多场合需要见缝插针的将WLAN网络也建设进去。WLAN与LAN混合组网的优势如下:

1.扩展了CMCC网络覆盖

目前CMCC的有线LAN接入,受到五类线传输距离、交换机布放位置、用户要求上网信息点不固定的限制,网络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大。如在LAN建设中部分特殊区域的LAN交换机下挂数台AP设备,就能很好的解决客户的需求,扩展CMCC网络的覆盖范围。

2.安装便捷

一般在网络建设中,施工周期最长、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综合布线施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破墙掘地、穿线架管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而WLAN最大的优势就是免去或减少了网络布线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 (AP) 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

3.全业务建设朝综合接入方面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全业务的开展主要是安装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的,客户有宽带或固话的需求,移动就为其提供相应的设备。这对于驻地网、本地网及设备的投资来说利用率均不高,移动以后在接入全业务客户时,可考虑融合固话、有线宽带、WLAN、以及今后的3G来给用户综合组网。这样网络建设能一次到位,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也较高,且用户认知度高,不易被其他运营商抢过去。

4.充分贯彻集团的TD+WLAN的方针

随着移动3G业务的不断开展,TD终端打破了传统单一品种而出现了数据卡、上网本、无线固话与手机3+1的多个品种。当中移动将上网本作为3G网络的主推业务,但是由于TD-HSDPA小区下载峰值速率和小区极限流量要赶超WCDMA和CDMA2000EV-DO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且TD类似于GSM的时分复用技术除了给TD带来了频谱利用率高的优点外,也让TD留下了穿透性能差的终身烙印。测试过TD信号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不做室内覆盖的话,TD的室内信号很微弱。

因此计算机毕业论文,让TD+WLAN双层网络来保证热点区域,甚至用成本较低的WLAN为一般室内提供无线宽带也是可取。在进行重要用户覆盖时,将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部分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5.有效抢占频率空间

WLAN频点有限,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电信市场,可能有许多地方WLAN的频点早已被其他运营商占领,这确实是制约TD+WLAN发展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解决:TD主要特点是频谱利用率高和穿透性能差,我们可以利用这两大特点。频谱利用率高,我国给TD预留的频段达155M,TD频率资源丰富;穿透性不强,不进行室内覆盖的在楼内TD信号十分微弱,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部分室内覆盖定制TD频段的WLAN设备呢?这里给WLAN的频点完全可是TD的A或C频段中的少许频点,总之不要与现网B频段的TD同邻频即可,或者也可以采用目前使用较少的5.8G频段。

但是,WLAN产品比较昂贵,传输速度也比较慢。以太网可实现1Gbit/s的传输速度,而WLAN的传输速度被限制在1OMbit/s左右,市场上一般的无线网络带宽还达不到2Mbit/s。 因此,在开展WLAN+LAN混合组网业务时,也需注意创新WLAN的市场运营模式和WLAN的布放场景。

目前中国移动WLAN覆盖建设原则为:

1.公共事业单位或者人口流动较多场所建议覆盖

2.便携机较多的企业单位建议覆盖

3.用户过小的场所不予覆盖

WLAN接入的传输速度、带宽及QoS都比不上有线的LAN接入,WLAN只是做为LAN接入的补充和延伸。因此目前全业务接入中采用GPON技术的LAN接入仍是主要接入方式。

三、WLAN+LAN混合组网案例分析

2010年8月,某县卫生院的业务申请,客户要求在其大院内开通局域网WLAN业务。客户需使用该WLAN网络组建自己的内部网络,且要求通过该WLAN上外网。移动公司在接到用户申请后,在其新楼3F安装GPONONU设备1台、WLAN局域网交换机1台,在1F-3F的卫生间墙壁上各安装AP设备1台。在其旧楼2F安装GPONONU设备1台、WLAN局域网交换机1台,在2F、3F各安装AP设备1台。AP设备通过五类线上联到局域网交换机,再上联到ONU,通过ONU汇聚到汇聚机房OLT上计算机毕业论文,最后上联到互联网。办公楼内提供10M带宽,同时使用WLAN进行了全覆盖。

图1 卫生院组网结构图

为了提高WLAN使用效率,计划将该医院内部WLAN网络对外开放,使普通移动用户到卫生院附近时也能通过CMCC WLAN信号接入至公网,增加业务增长点。

但是普通用户的接入会影响到卫生院内部网络的上网速率、带宽及影响内部网络安全,因此需将普通用户和卫生院内部用户进行区分。通过采用了划分不同SSID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也可以写为ESSID,用来区分不同的网络,最多可以有32个字符,无线网卡设置了不同的SSID就可以进入不同网络,SSID通常由AP广播出来,通过XP自带的扫描功能可以相看当前区域内的SSID。出于安全考虑可以不广播SSID,此时用户就要手工设置SSID才能进入相应的网络。简单说,SSID就是一个局域网的名称,只有设置为名称相同SSID的值的电脑才能互相通信。

SSID技术可以将一个无线局域网分为几个需要不同身份验证的子网络,每一个子网络都需要独立的身份验证,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用户才可以进入相应的子网络,防止未被授权的用户进入本网络。

因此,在遇到如卫生院此类用户时,也可采用SSID技术来区分不同用户。可将大桥卫生院自身无线宽带用户划分到一个SSID内,另外再设置一个用于接入普通用户的SSID(CMCC)。

为保证用户自身无线宽带用户的网络安全及用户带宽,可在AP上将前一个SSID设置为禁止广播方式,且将用户带宽设置较高;将后一个SSID设置为广播方式,将用户带宽设置较低。

卫生院单位内部用户,使用SSID1接入,该SSID设置为禁止广播方式,该用户到CMNET用户认证服务器认证;普通用户使用SSID,该SSID设置为广播方式,该用户到WLAN用户认证服务器认证。如图二所示:

图2 各种用户认证及上网方式

四、WLAN+LAN混合组网业务的开展

随着中国移动全业务的开展,以后像卫生院此类用户需求会不断增加。部分已采用移动LAN接入宽带业务的用户,如果该地区使用便携机的流动人口较多(如医院、宾馆等)计算机毕业论文,也可考虑在该地区新增移动的WLAN设备,该WLAN可采用原有的移动LAN上联到CMNET,这样从合理利用设备资源和减少设备投资的方面考虑都有一定好处。

对原有LAN企业用户加装WLAN设备改造,可在建设时将该WLAN网络设计成既能满足该单位自身用户的上网需求,又能兼顾普通用户的漫游接入。原客户自身WLAN用户可采用个人用户认证方式,提供给该单位一个隐藏的SSID及配套密码,使用该SSID和密码的用户上联到个人用户认证服务器上进行认证和计费(企业SSID不考虑使用企业自身使用的固定公有IP地址是因为SSID的密码存在被外来人员获取的可能性,一旦SSID密码被泄露,加上WLAN用户的可移动性,对于追查用户源有很大的不便,因此在这里考虑使用个人宽带用户认证方式,确保使用者的可追溯性);而普通用户则会通过无线网卡自动检测到一个公开的SSID(CMCC),通过用户的手机号码及密码来登录。为保证普通用户的接入不影响原单位用户的网络安全和带宽,可限制公开的SSID的安全等级、接入数量和接入用户带宽。

另外,该单位的隐藏SSID及密码需和该单位内建设的AP设备绑定,防止该SSID和密码在其他WLAN地区也能接入。

参考文献:

1.基于IEEE802.11b无线局域网支持QoS的盲检测算法 《电路与系统学报》2009年2期赵忠伟;

2.应用于802.11e无线局域网QoS区分的新机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4期 张国鹏,赵力强,张海林;

3.一种新的WLAN接人安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江苏通信技术》2005年1期 蒋鹏,刘尚东;

4.基于cdma2000网络的FemtoCell组网测试分析 《电信科学》2009年4期 王思伟,刘源,董斌,周峰;

5.无线局域网协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2008年22期吴亚军,胡爱群,宋宇波。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微信 合同 纠纷 法律问题

    2011年1月21日,微信横空出世,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消息的即时通讯工具,集语音对讲、短信通信、即时通信等多种沟通功能于一身,并具备强大的LBS定位和扫描二维码等功能,其强大功能和社交关系链受到社会热捧。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用户达到3.5亿,创造了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的全新发展纪录。目前微信已经登陆东南亚、美国、港台、澳洲等市场,海外用户已超千万。随着微信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订立合同,广告,进行商业宣传,从事各种民事行为。

    一、微信合同的概述

    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对微信合同进行定义的论述,而是笼统的把微信合同纳于电子合同之中。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世界各国颁布的电子交易法及我国《合同法》对电子合同可以界定,同时结合微信的特殊性,可以把微信合同界定为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手机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以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通过上述界定可以看出微信合同是以微信的方式订立的合同,其主要是指在移动手机网络条件下当事人利用智能手机签订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电子协议。

    传统的书面合同(即“纸面合同”)是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成立的,而且手书签字和盖章还是合同真实性的证明。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条规定,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等数据电文形式都属于电子合同的书面形式,因此微信属于电子合同中的一种。但微信合同具有其特殊性,既不同于传统合同,又不完全于同一般的电子合同形式,既可以通过短信、语音对话、图片等形式,也可以直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成立合同,大多数微信合同具有即时性、随意性、无契约性等特点。

    二、微信合同的订立主要途径

    随着微信的迅速普及,通过微信进行的交易行为日益频繁,由于微信平台的便捷性和特殊性,微信合同具有即时性、随意性、无契约性等特点,订立微信合同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途径。

    1.通过微信“小商圈”订立无契约关系的买卖合同。微信作为一款新社交应用程序,微信庞大的用户群都是潜在的客户,一些商家从中嗅到了商机,纷纷抢滩“微平台”,构筑起一个日渐繁华的“小商圈”。经营微信“小商圈”的模式大概是,每天在微信上商品信息,付款方式可到实体店内购买,也可在网上交易。例如在微信查找公众号一栏输入“代购”两字,便出现一连串公共营销账号,从零食、红酒到眼镜、服装、皮包,涉及面广,种类相当丰富。但是微信“小商圈”的买卖,没有评价机制、没有信用担保、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微信店的交易模式完全基于买家对店主的信任,这种模式下的合同大都是无契约的买卖合同。

    2.通过“朋友圈”形成的代购合同。微信平台的好会形成一个“朋友圈”,商业广告也随之带了进来,在微信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微信营销俨然成为一种销售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借机做起了全职或兼职买卖——即以“朋友圈”为平台,通过分享商品图片,达到推销产品进行代购的目的。不少人点开微信“朋友圈”时,看到的是满屏的商品推销广告,每天都有许多类似广告刷屏,“朋友圈”变成大卖场,圈里的朋友许多都不是专职做生意,而是帮卖家做兼职。主要就是把图片发到自己微信的朋友圈,有人私密你,想买就可以成交,利润可观。而这类的代购往往都是朋友、熟人之间进行的,因此不会有正式的代购合同,多数是无形的契约。

    3.微信二维码扫描形成的合同。二维码是一种信息的表现形式,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微信二维码,则是含有特定数据内容、只能被微信软件扫描和解读的二维码。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来扫描微信二维码,从而获得红人(例如电视专题采访幕后等)的名片、商户信息、折扣信息等。通过平面、户外、网络、印刷品等媒体可以很方便的让二维码露出。微信二维码其实就是利用微信的消息触达能力为商家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运营方式,而这种方式正体现了智能手机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运营方式的本质上的不同。微信用户在交易过程中扫了二维码之后,都将成为可能达成微信合同。

    三、微信合同面临的法律问题

    微信支持快速发送文件、语音聊天等诸多功能,这些其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使得它在个人及商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它本身的安全缺陷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导致通过微信订立的合同面临许多的法律问题。

    1.微信用户易被不法侵害。微信是基于移动网络客户服务器平台的,用户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微信程序,通过腾讯提供的服务器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发送没有加密的信息到服务器,服务器再转发到接收者,就给用户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微信面临的安全威胁有恶意软件、穿透安全防御、信息垃圾等。其中,微信的联系人列表功能为各种恶意软件的大量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目标获取基础。同时由于用户安全意识不足的特性,微信用户很容易相信来自好友发送的内容,有时从好友处发送的信息并不是安全的,这为病毒的传播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在智能手机感染病毒后这些信息很容易泄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微信合同的纠纷难处理。微信不再仅仅是聊天的工具,通过微信订立的合同也受法律保护,但是随着通过微信订立合同的行为越来越频繁,有关合同纠纷成为了一大难题。微信合同纠纷,由于微信平台的殊性,虽然仍受到法律的约束,实际处理起来仍有不少的困难。微信合同纠纷与一般的合同纠纷在诉讼上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的地方,微信合同纠纷由于其特殊性,在诉讼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例如有关微信合同纠纷中的证据问题,按照传统证据理论证据在案件中的采用应该是客观的合法的和真实的,但在移动网络环境中的证据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3.微信中的虚假广告宣传。随着微信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微信各种广告,但不少都带有虚假、欺诈的性质,许导致许多微信用户上当受骗。在微信圈里,不少商家打出转发广告集齐赞就可以换奖品,因此不少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里刷广告,点“赞”,微信上做积累“赞”换的奖品大到港澳游四天三夜礼券,小到几十元的润唇膏,虽然看似不错,可参与的人多,得奖的人少,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这种“举手之劳”的事,激起不少“微友”们的热情,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甚至有的人为了奖品刷朋友圈,隔几分钟就刷。当符合条件的微信用户前往兑换时,有的商家称只能在固定时间段领取赠品,有的称活动提前结束,由于标的数额普遍较小,许多受骗者最后选择了沉默,这样的微信广告欺诈行为不在少数。

    4.微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难。许多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小商圈”上购物都栽过跟头,售后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证。例如在微信上买了一件商品,到货后发现根本和图片上是两个样子,而卖家货物却不退换。微信上都是先付款再发货,钱已经付给卖家,如果不给退货,买家一点办法都没有,也无法寻求维权的渠道。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不但有友情,还有商情,圈里的人都是朋友、熟人,经常更新有什么新货了,真的买到物美价廉的还好,如果买到的东西和介绍差别很大,碍于朋友之间的面子,碍于情面又不好维权,只能吃哑巴亏。这种交易虽然便捷,但也隐藏着很多法律问题,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熟人圈,但采取网上交易方式,买卖双方没有构成契约关系的买卖合同,若出现纠纷,很难处理。

    四、微信合同的法律规制

    随着微信广泛使用,在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交易过程中,微信合同纠纷中的许多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措施对微信合同进行规制。

    1.完善有关微信合同纠纷处理的法律实施。微信合同作为电子合同中的一种,但微信合同纠纷由于其特殊性,明确针对微信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是空白,现行立法中尚没有具体界定电子证据的类别,微信聊天记录等电子数据能否成为定案证据需要我国法律去界定、解释。但是微信合同中的证据由于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特殊性,具有即时性、随意性、无契约性等特点,在取证方面留下了很大的难题,证据的提交中也有一定困难,消费者通过微信进行的无契约合同难拿出证据来维护其权利。目前微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立法司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国应当完善多元化的合同违约及纠纷解决机制,细化法律处理、仲裁诉讼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增强现行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使这些机制和手段协调良性互动功能互补为微信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QOE 用户体验质量 网络质量评估 路测 MDT

1 移动网络质量评估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随着3G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运营商的运营模式逐渐从单一的语音业务向多种业务并行的多业务模式转变。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能力的发展,各种新业务例如视频、多媒体、实时游戏、即时通信、应用商店等大量出现,且各种新业务还在以非常高的速度涌现。而网络承载技术正在逐渐向IP技术统一,由于IP网络设计之初的无连接的理念,IP承载技术的Oos支持一直是电信级运营重点关注的课题。

用户对不同业务的质量需求不同,对各种业务的质量感受方式也不同。运营商及设备提供商传统使用的Qos及质量参数主要针对语音等基础电信业务,对新出现的多种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及最终用户对多种业务环境中的综合体验质量,并没有完善的衡量方法。如何从运营商的角度衡量用户对多种不同业务的满意程度,即Quality of Experience(QoE),在多业务共存的网络环境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QoE数据的取得有主观法和客观法两类方式。完全依靠用户投诉分析及用户调查等方式,从普通用户体验统计的角度搜集多种业务的QoE数据有着种种局限性,包括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数据噪音高、数据采集过程过长导致无法用于实时分析、搜集调查过程耗时费力且可重复性差、多种业务环境中故障点分析回溯困难等,因此不适合长期大规模在网络质量监测、巡检及故障分析中使用,而一般只是小规模在固定场合例如实验室验证时使用,用来检验客观类方法取得数据的准确性并为客观法的方案决策提供参考。

基于以上原因,移动网络质量评估一般采用客观测量类的方法采集用户体验质量数据,常用的手段包括路测巡检(DT)、呼叫质量测试(CQT)、网管KPI指标分析、信令监测分析等。但是,目前的多业务环境中客观QoE指标体系仍不完备,特别是除了基本话音业务之外的各种新业务,包括视频业务、多媒体业务及以IP数据业务为支撑的其他多种业务形式包括浏览、游戏、下载、应用商店等,其QoE指标及客观测量方法没有形成体系。而这些运营商分别运营的新业务各自的QoE指标与运营商整体QoE的关系,也还没有较成熟的映射框架。

现有的主要设备制造商及网管系统提供商,对QoE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他们在设备和网管系统上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质量(QoS)信息,例如接通率、掉话率、数据速率、丢包率、PSNR这些面向QoS的KPI。而由这些QoS信息向QoE的转换,并无统一公认的换算映射方法,因此目前无法直接从设备及网管系统的QoS映射到客观QoE指标。即使有QoS到QoE的映射方法,也因用户体验与设备QoS信息分离,无法实时取得QoE。

以路测巡检及呼叫质量测试的形式采集QoE相关数据特别是语音业务相关的QoE数据,是目前QoE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一般采用参考数据片段与测试传输后的片段比较的方法获得。但路测巡检耗时费力,且该功能只有在语音业务方面才较成熟。

2 QOE指标体系的新进展

2.1 话音业务方面

作为最常用的业务,话音业务目前仍然是运营商最关注的重点业务。针对话音业务的QoE研究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但即使是业界公认的针对话音业务的客观QoE测量工具PESQ(ITU-T P 862),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它因没有考虑EVRC编解码器的某些频率处理特征,无法较准确地测量使用了该编码解码器的CDMA/CDMA2000系统中的语音质量,也无法处理超过64k的高码率,宽频语音样本,对测试语音样本的时间对齐处理不当会造成较大误差等。因此,ITU-T的SGl2中对PESQ的改进进行了研究,并初步达成共识,将在今年下半年公布PESQ的继承者,即ITU-TP 863标准,或现称为P,OLQA。它可以较好地解决EVRC与AMR进行QoE指标直接比较的问题,并可为今后的宽频话音编码器例如AMR-WB等提供较准确的QoE评估结果。

PESQ及P OLQA都是全参考(FR)的话音QoE测量方法,它们都需要提供参考语音及传输后的语音比较才能得到QoE/MOS值。为了解决网络中网元而不是终端的话音QoE测量问题,ITU-T了P.563标准。它无需参考语音样本就可提供QoE/MOS值供网络分析及优化使用。据文献[1]提供的比较结果,它的准确性据PESQ还有一些差距,但因其无需参考语音,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随着终端设备本地处理能力的日益增强,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将面向QoS的网络统计参数实时转换为面向用户体验的实时客观QoE测量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利用现网采集的QoS参数例如抖动数据、丢包率等,并通过终端本地模拟语音负载数据并进行用户感知例如PESQ计算的方式,实时地取得该用户终端在当时应用场景下的QoE指标。

该方法解决了PESQ等全参考式的客观测量方法需要比较参考语音与传输语音的缺点。可以取得无参考的实时QoE数据,也可提供较高的准确性,但对终端的计算要求非常高,需随终端计算能力增强而推广。

2.2 视频业务方面

ITU已经了针对用户感知的视频客观MOS测量方法(1TuJ 247/2008),其中列举74种全参考方式的视频业务质量测量方法,并将它们与传统不面向用户感知的PSNR方法做了比较,其中包括日本NTT公司,德国Opticom公司,英国Psytechnics公司及韩国Yonsei大学各自提出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Opticoics公司的PEVQ并不是唯一的候选方案,根据J 247的比较,Opticom及Psytechnics这两家主要竞争对手公司的方案性能相当接近。我们可以按具体网络特征及适用情况选择。

在无参考的vMOS方面,也有很多候选方案正在讨论中,具体的各种方案比较可参考文献。与语音的无参考面向用户感知的语音质量测量方案ITU-T P.563相似,无参考的面向感知的视频质量测量方案相对全参考模式,准确度有所欠缺,其使用场景与P 563也类似。视频业务质量测量方面,还有研究者提出了部分参考模式,即提取参考片段及的部分信息并做比较处理,以兼顾全参考及无参考的优点,但其使用场景与全参考形式类似,受限于必须提供参考信息,因此无法实现实时采集。

2.3 MDT方面

为了解决移动网络质量评估工作中的实时性和广泛 性问题,3GPP标准化组织提出了最小化路测(MDT)的研究及工作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研究项目并有报告TR32 827。另有其他相关的标准文档36,805 32 421等。3GPP对使用MDT的范围讨论已经达成共识,即MDT将在控制平面工作,而不是用户平面,如图2所示。此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尽量减少对用户正常使用业务的干扰,并对计费等系统的影响较小。

MDT能够在运营商有路测需求的时候,根据某些特定条件选择uE参加MDT I-报,上报的内容主要是RAN方面及QoS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仍根据设备的QoS Counte r/KPI进行运作,目前并不涉及QoE指标。MDT能够给运营商提供实时的网络质量评估数据,对于及时发现网络问题,进行网络优化等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该功能能大大减少路测的需求,对降低运营成本有很重大的意义。

2.4 用户参与的QoE测量

另外,还有将用户行为与手机参数记录相结合的一键投诉模式,以手机功能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在用户使用中,如有对服务不满意的时候,可方便的将手机在该时段的Log记录文件上传到运营商的相关系统中,供分析参考。这种使用户直接参与到QoE搜集中的工作方法,如能较大规模的采用,可大大降低QoE数据采集的困难程度。但如何说服并指导用户使用该功能,需要运营商投入较大的资源推动。

3 创新的面向QOE的MDT模式

QoE领域针对各种业务类型都有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与其他网管及网络优化工作并未完全紧密的结合起来。要建立起面向用户体验的移动网络质量评估体系,需要充分利用QoE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根据QoE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可提供QoE指标的MDT方法。

如图3所示,现有的MDT系统,在上报系统数据时,仍然以uE搜集到的RAN相关QoS数据为主,并未采集、测量及上报QoE特别是该参加MDT手机正在使用的业务的相关QoE信息。

如需QoE信息,MDT采集到的QoS相关数据,会在网管系统中进行处理,并整理后视情况交由后台处理系统转换成QoE结果,这种转换过程并未标准化,根据算法不同,可以采用各种方法,例如指标映射等,但却无法做到实时反应,也无法针对某一特定终端进行QoE跟踪研究。而这些有针对性的QoE数据,正是运营商在评估移动网络质量时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

为了解决MDT过程中面向用户体验的问题,本文提出uE在进行MDT的时候,上报QoE参数来取代或增强QoS数据。如图4所示,每个参加MDT的uE,在搜集RAN相关的QoS测量数据时,也搜集用户体验相关数据例如用户实时语音通话的MOS值,播放视频的MOS值,及其他可用QoE数据业务的QoE数据。

终端上报QoE数据并不存在体系结构上的问题,即使MDT确定运行在控制面上,仍可加入QoE指标的测量项来上报。相对较困难的,是uE搜集和测量QoE指标的算法。如前文所述,QoE方面的最新进展,可以为uE提供搜集和测量QoE的能力。例如无需参考片段就可给出用户感受的NR语音及视频QoE方法,及本地模拟的QoE方法等。如稍放松MDT对客观性的要求,甚至可以考虑让用户参与到QoE上报的过程中去。

与现有的面对QoS数据的MDT模式相比,面对QoE的MDT模式,能够让参加MDT的手机实时上报正在使用的业务的QoE指标,而不需要后期处理。使用这种方式能够使MDT更接近用户体验,节省路测工作的压力。同时由于面向用户体验的MDT能够使用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业务数据而无需参考信号,能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各种终端上,甚至能够将这种思想从终端扩展应用到网络节点上,从网络节点直接读取QoE数据,这将会大大推动网络质量评估向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方向发展。要真正实现面向用户体验的网络质量评估功能,还需QoE指标体系的支持,例如具体QoS指标与QoE指标的换算方法,除了本文提及的语音及视频方面的QoE进展之外的其他业务的QoE进展等方面的支持,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4 总结

QoE领域的最新进展为QoE更加深入的应用到网络管理、建设及优化的各个领域中去提供了更多更先进的工具。充分利用这些最新的QoE相关工具,能极大的帮助网络质量评估及优化工作,并最终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多业务电信服务。

作者简介

乔目知:奉科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学士学位,博士毕业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现于中国联通技术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长期参与CCSA、GSMA、3GPP等国内外标准组织的会议。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感知质量QoE、网络管理优化等。

苗守野: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并获学士学位,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职于中国联通网络分公司运维部,长期从事移动网络(GSM/CDMA/WCDMA等)的运行管理维护与优化工作。

孙碧涛: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学士学位,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计算机系。现任职于中国联通集团运维部网络优化中心,从事WcDMA和GsM网络优化工作。

中兴通讯获印度Reliance GSM/UMTS合同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