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时间:2022-07-10 12:2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应用原则;课堂教学

在当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系统,触发学生多感官参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行直观化、形象化教学,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四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如果孤立其他教学要素来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就有可能造成使用不当,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甚至会干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结合其他教学要素,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件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始终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要注意小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学习策略的发展。同时树立整体协调观念,处理好四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信息技术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有效性原则教师在分析和选取信息技术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信息技术资源是有效实用的。具体说来,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情设计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高质量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富于变化。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小学英语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因此,信息技术内容的设计上要灵活多变,学生才能保持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2.内容适应。小学英语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不应过度重视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植教材,适应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要利于学生思考、消化和吸收。

(三)针对性原则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每节英语课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教师要考虑不同英语技能的特点和学生的现实水平,在信息技术内容的选择设计上更有针对性。

二、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

目前,我县小学阶段使用的是人教版PEP教材,该教材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其在课型上大致分为词汇、情境会话、语音、阅读理解等基础课型。下面就结合日常具体教学实例从词汇和情境会话这两个课型来探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教学管理 数字化

二十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给人类的生存与思考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迅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带来教育的革命。在中小学教学科目中,在信息技术与这些科目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课起着重要的基础和示范作用。例如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包括各方面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难道仅凭一次考试的成绩或者一个电脑作品就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应该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数字化”。通过几年的探讨,结合本人开发的《信息技术课堂助手》系统为例,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数字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从2002年起,全国中小学均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各级各类中小学都配备了网络微机室,并且绝大部分都能实现多媒体网络微机室的功能如教学演示、学生示范、电子举手、作业提交等功能。经过多年磨练,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部分教师已经成长为学者型或专家型教师。各种教学资料、教学软件、管理方法、教学理念丰富多彩,可以说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生机勃勃。但是现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教室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使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大量使用CAI课件。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现了教学演示、学生示范等功能加强了师生交互和学生交流,使用CAI课件软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用测试软件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记录,不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能检测“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等。有些教师提出不用考试而用“电脑制作”,用“学生电脑作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信息素养,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比考试的方法有了进步,但仍然有缺陷,也就是说教师评价的也只是最后的结果,看不出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挫折、解决的方法、创新思维的获取等,所以说这种评价方法也不全面。

另外,目前一个小学或初中学校一般有一两个微机教室,并且只有一两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堂基本上都在微机室,微机室每天有大批学生上课,由于信息教师所教的班级多,而每个班周课时不多,所以管理学生成了困难。信息教师一般还要负担微机室的维护工作,及学校信息技术方面的其它工作,这更增加了信息教师的工作量。高中学校情况要好一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的可行性。现在所有中小学微机室软硬件配置均已达标,并且已实现联网功能也就是说每个微机室都是一个局域网,在硬件上已具备了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能。微机室操作系统都采用WINDOWS98以上版本并且配备了常用应用软件。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基础软件环境也是可能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开发的可行性。首先,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微机软件开发如日中天,数据库软件日趋成熟,软件开法方法科学有效,教育软件的开发一日千里,所以从技术上实现是可能的;其次,经过多年进修学习,现已涌现出很多专家学者型信息课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高超的软件开发技术,相信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成为合格的开发成员或顾问人员;第三,我国软件开发发展很快,但目前有很多“多媒体网络教室”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数字化”的要求,开发出成熟的、功能强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并可以延伸至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有着乐观的商业前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全国有着数量巨大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数字化”系统有着广泛的用户群。广大学校领导渴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果;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渴望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渴望降低劳动强度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广大学生渴望客观的评价体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应用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主要功能。

一、计算机管理教学功能。这里所说的概念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管理教学,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信息教师的负担。主要功能包括:(一)动态提醒服务,即提醒教师教学进度、学生考勤、该对哪些同学课堂提问(最初使用时使用随机点名提问,或让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还包括日常管理如闹钟功能、动态提供当前日期、时间、上课的班级、节次、课代表任务、本日微机室课表等等提醒。(二)提供考试成绩管理、课件管理、教案编辑管理、课堂练习管理、教学后记管理其它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教案和课件应按课时编号。(三)提供学生签到功能,计算机随机点名提问功能,计算机根据课堂提问次数及回答问题情况智能点名功能。(四)提供教师查询功能,能查询教学进度、特殊情况、班级情况以及每个同学的日常表现记录。(五)提供机器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记录及其它功能。

二、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记录每节课,每个学生的各种表现。包括考勤记录,操作练习情况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及回答情况记录,课堂学生示范情况记录,小组讨论情况记录,电脑作品创意情况记录,电脑制作进度及问题记录,学生提问问题记录,学生纪律情况记录,自定义项目记录等等。记录的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电脑自动记录为主,以教师和学生输入为辅。

三、学期末评估功能。对各种记录都要量化,量化方法可采用10分制或100分制。根据全部同学记录日志,在学期末不但对每个同学评估量化而且对每个班级量化,也对整个年级量化。在对单个学生量化时包括量化得分,还要有按课时绘制的成长曲线。得分情况不必公布,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估,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

四、系统的开放功能。例如可以对记录的项目管理的项目自定义,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只使用部分功能,也可以添加新功能。

五、其它人性化设计的功能。如根据当前日期时间,按照课程表自动调用上课班级、学生名单;系统可后台工作(放于系统托盘),不影响屏幕;系统设置简单(只设置时间表、课程表、班级和学生名单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的实现。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当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即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普遍被中小学教师接受,不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教学能手、优质课和公开课评比活动中必须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课件辅助教学也日益风靡于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目前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一是无关因素释放的信息干扰正常课堂教学。例如,有的老师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插入过多的GIF动画,这样做固然可以唬住一些“不懂行”的电脑初学者,但岂不知过多的动画,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但不会对教学有所促进,反而会削弱课堂教学成效。二是课件缺乏交互性,不能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如有的教师对于计算机多媒体课原本就一知半解,其制作的教学课件缺乏灵活度,缺少根据随机教学情境设置的交互式按钮,学生阅读到第一段时,他还能够轻松自如地点击显示在屏幕上,而当其他学生突然跳读到文章中段或文尾时,他就开始手忙脚乱起来,满头大汗地在预设好的课件脚本中找寻学生刚才读到的文本,既狼狈不堪,又耽误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致使原本可能有效高效的课堂变成了无效低效的“澡堂”。三是教学手段单一,堆砌多媒体素材,信息量庞杂紊乱。如有的教师,不能预先筛选与本节课关系最紧密的素材,而是大量垒砌超额的图片、音频和视频,造成了学生对正确信息、有效信息接收与辨析的拥堵和混乱。四是市场中投放的商品化课件,不能有效更新课程理念,不能紧跟课程改革的形势发展。如有的教师去音像市场或网络商城选购课件,挑来选去却总也找不到心仪的,有的虽有可取之处,但总体效果又不太满意。

针对以上局面,我认为,要想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就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从学校做起,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做起:

1 苦练本领,增强教师自身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能力

1.1 突破教师技术瓶颈,进行专业化培训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的巨大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能力令人堪忧,这已经成了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瓶颈。要突破瓶颈,只有“苦练本领”,以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功底去应对和适应瞬息万变的教育教学实际。

这就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时的计算机能力考试,通过举办教师计算机运用能力大赛等手段来督促教师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计算机、运用计算机。

1.2 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避免走入误区

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思维载体,使无形知识形象化,使抽象思维具体化,让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和发展其空间观念,学会动口、动手、动脑、学思结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的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欲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但不能认为只要一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更不能把课件制作的花里胡哨,让学生过分沉浸在声光世界中,“寓教于乐”走向极端。殊不知,不从教材特点出发,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课件,盲目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只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教师在备课时,在预设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时,务必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使计算机的优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在最佳时间发挥其最佳效果。

2 意识超前,提升小学生在校学用计算机的本领

2.1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全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走进小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计算机课程,早已写进了课程标准,然而,据笔者了解,个别学校仍然存在着“两张课程表”,“表面文章,内里功夫”的不良现象。对外应付检查时,课程表设置上有“信息技术”这门课“副科”,而在实际上课时,却私底下取消,换做语数外等所谓“主科”。

作为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必须坚决杜绝上述“两面派”的现象,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其根本出发点,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全信息技术课程。

2.2 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电脑课,把真本领、真技术教给学生,教会学生自主操作

《课标》中提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是:“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所以,为了适应网络发展的需求,为了少年儿童终身发展奠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训练,认真布置和检查学生作业,认真组织测试和认真评价,把本领和技术原原本本、干净彻底地教授给学生,并且中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练习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给予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和展示作品的机会,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进而最终提升计算机运用能力。

3 执行到底,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3.1 反复研读《课标》,吃透课改精神

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虽看似简单,但仔细品味和研读,却回味无穷,获益匪浅。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本着“生命不已,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去细细品味和钻研课标,吃透每一句话中所蕴含的指导精神。惟其如此,才能称得上对学生负责,对教育教学事业负责,对自身成长负责。

3.2 切实增强执行力,真抓实干,实践课标精神。

体会到课标的要求和精神,就要切实增强执行力,真抓实干,实践课标精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精神得不到有效落实,没有真干事、真正中实践中检验,没有真正积累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才导致了目前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诸多症结问题。

综上所述,要想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就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从学校做起,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做起。首先,在教师层面要苦练本领,增强教师自身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能力。其次,在学校层面要意识超前,提升小学生在校学用计算机的本领。最后,在各个层面都要执行到底,贯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4篇

1 自主学习资源包要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高效引用

学习资源包,可以是单独的一个完成课件、学件,也可以是主题资源网站平台,一个PPT文档,一个Word文档,或一个整理分类明确的文件夹,等等。不管什么形式的自主学习资源包,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供全面具体的辅助教学资源,照顾所有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资源包内容可包括微机术语、基础知识、操作视频、练习素材、操作注意事项、技巧积累、拓展资料、作品欣赏、互动点评等。

这些学习辅助内容要有效组织,做到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在课件可制作交互式一、二级按钮分组分类呈现信息,在文件夹里可通过子文件夹体现层级结构,对于主题网站可通过导航菜单实现分层呈现资料。可按任务驱动式的主题任务分割学习资源包,可设计成连锁反应式的解锁模式,完不成第一个任务,就打不开第二个任务的学习资源包,这样有利于控制课堂教学进程,避免学生“乱”探究,也利于开展学生争先创优的教学竞赛模式。

学习资源包的引导和利用要操作简单、灵活,进退自如,可随时切换回学习操作平台,继续完成操作任务,有利于辅助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教师创设开放式信息技术课堂,一切都要为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要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2 自主学习资源包是教师得力的教学帮手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除了个别教学任务外,需信息技术教师在演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步骤操作,形成熟练操作技能。大部分的教学都可适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式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提供有效自主学习资源包,作为教师得力的教学帮手,发挥知识拓展和教学辅导重要功能,让学生自动参与探究、乐于互动讨论、勤于动手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操作知识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巡视员”,由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按教学任务驱动的进度进行有条理有层次的探究,这其中教师可根据检查学生探究效果情况,结合自主学习资源包里的有效信息,提醒大家可寻求它的帮助,让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包获得同样的教学指导,从而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中收获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讲解“Word表格时”,教师可把相应的斜线表头和表格设计技巧、秘诀,制作在自主学习资源包里,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时,可针对个别学生研究存在的困难及时点拨,并提示他们在学习资源包里获得解答,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可避免打乱整体教学节奏,影响整体教学进程,也保护了个别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探究的自信心。通过这个教学帮手的辅助,也使信息技术教师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在这个教学帮手的辅助下,信息技术教师更容易统观全体课堂,发现学生共性问题,及时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学生技能瓶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3 自主学习资源包是学生探究的学习助手

没有相关自主学习资源的辅助,让学生独立探究,是有一定困难的,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难以完成探究任务,这就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仅靠信息技术教材上的文字描述,个别操作环节跳跃性大,不足以帮助学生团队顺畅突破操作技术难点,总结操作技巧,固化成操作技能。因此,提供详细的自主学习资源包,让它作为学生探究的助手,可大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讲图文混排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教学小助手的自主学习资源包,通过提供四个教学任务驱动的探究资源,把学生分成四组,抽签决定主攻哪个探究任务,并汇报探究结果。在这个资源包里,提供了翔实的方方面面辅助资源,全面辅助学生掌握图文混排的各种操作、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自主学习资源包的助手引导下,顺利完成探究任务,并圆满完成学习成果汇报。最后,在综合创造阶段,笔者还是通过这个探究助手,让学生观察里面的优秀作品,并总结出优秀作品的特点,然后再通过助手的引导,找到综合创造的素材和相关资料,独立完成综合实践任务。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如有个别操作不扎实,还可以借助教学小助手重新巩固,无需教师的指醒和引导。总之,通过自主学习资源包这一教学小助手的辅助,本节课学生合作氛围融洽、独立探究热情高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自主学习资源包是课外拓展的成长台阶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主要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微机操作能力,形成初步信息操作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拓展到生活实践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学以致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适时提供课外拓展自主学习资源包,让学生在课外扩充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掌握促进终身学习成长的信息工具,踏上成长进步的成功台阶。

例如,让学生课外设计图文混排贺卡,可为学生提供优秀作品资源包、贺卡设计框架和理念资源包以及贺卡主题网站等。学生通过这些优秀资源的感染和引导,自然而然激发设计灵感,设计出个性化十足的美丽贺卡,从而完成课外拓展作业,掌握Word图文混排操作技巧,形成终身受益的操作技能。

5 自主学习资源包要师生共建共享

学习资源包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自主学习资源包,通过自主学习资源包共建共享过程,培养学生信息分析、整理、应用等综合信息能力。创建自主学习资源包的过程,也是一次有效操作技术预热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教学内容,找到兴趣学习切入点,更好地融合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里。

教师可利用博客、QQ群或QQ空间等网络平台,让学生把自己查询、筛选的相关自主学习资源上传到资源平台里,再由教师整理成一个自主学习资源包,提交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建动态资源上传平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时查询、更新、利用学习资源包,从而生成一个开放、动态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拓展信息技术课堂知识含量,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创设开放式、动态生成性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供学习资源包辅助教学,充当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的助手,可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增强探索效果,从而形成学习内动力,最终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来.自主探究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1(8):133-134.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C43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

深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主要由深圳电化教育馆、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编写,充分考虑到深圳不断发展的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自笔者参加工作以来,接触过4套《信息技术》教材,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电脑绘画、Office办公软件(Word\ppt等)、图形处理、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内容囊括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初中阶段教学目标,并有配套的教学光盘,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性、授课教师对学生整体评价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笔者有如下三点想法。

一、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与焦点,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去把握这方向呢?要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融为一体,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实践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现阶段,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Office软件中的Word、ppt,学生兴趣高,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时间较早,对部分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单纯以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会出现学生吃不饱或不感兴趣的情况,为此,笔者尝试将语文、数学等教材中的内容整合到信息技术课堂上,而语文、数学中的教材内容几乎是不变的。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学生的数学课本上就可能有关于表格的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提出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完成数学课本第几面的表格!在打字学习时,我们能否就设计让学生去输入语文课本后面的生字表,然后将知识点以出现问题的形式给予讲解。这样老师教学的目的性更明确,学生学习也就更有积极性了!

二、开发教学模式系统、积件、课件,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靠一张试卷完成理论知识的评价,靠一个具体的操作完成技能的考核,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甚至容易让学生“临时抱拂脚”,靠突出记忆和高强度操作练习的方法,完成“过关式”考核,对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掌握很不扎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笔者最近使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模拟考试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其虽然是以考试为名义,但很多方面还是值得借鉴,如将知识点以试题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提供相关的帮助,每做完一道题,就会给你一个成功的提示,这对学生有很好的鼓励作用,我们能否在每一节课上给学生这样的练习并提交呢?那么到期末阶段,就可以结合平时的成绩,给学生一个最为总体的评价,这样,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Flash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软件,但其涉及的步骤多,场景设置难,又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在老师讲解后,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为忘记操作方法的原因而无法做出预期效果,因此,结合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开发一些教学实例积件、课件等,搭建好相关的场景,提供帮助,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知识结构。从而掌握软件的基本知识点。

三、开发好第二课堂教材,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创新能力的重要战场。目前,深圳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其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电脑绘画、电子报制作、信息学、机器人等等。上课内容一般由任课老师自由确定或在网上下载,有的则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都围绕一个活动展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不起来,未达到第二课堂设置的预期效果。

在全国各种信息技术比赛上,我们都能看到深圳老师的身影,他们很多都是征战“战场”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比赛经验的老师,其培养学生的方法也是很值得推广。因此,能否将他们组织起来,编写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教材或教学提纲,以达到共享、共发展的效果。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名词、新软件、新设备不断出现,如果根据这些来编写教材,可能年年需要修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都是不利的。对学生也就无法做出总体的评价,因此,提供相关教学材料,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展现给学生,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

国家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为学校开发和建设适合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要努力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线,走教学实践和校本教研紧密结合之路,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路子,促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发展,共同创造信息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此,我国已经把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顺应时展趋势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其本身的角色定位和所承担的作用与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又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延伸和扩充传统教学的影响范围。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带来的便捷性。

模式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综合,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如以多媒体课件或动态网页形式,或以屏幕或投影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官的认知;其次,学生在课件或网页所出示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独立或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方式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交流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实现广泛的课堂参与和更高的课堂效率。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彰显,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式三:探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探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框架的限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探究性课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从探究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构建探究方案和方案的实施,到结题报告的最后完成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在这其中只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制作方面的支持。

上述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驱动进行,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容易将三种模式区别开来。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设计等都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优势,采取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为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形成有利于一生发展的良好品质。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必要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教基[2000]35号.

第7篇

我们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实践。本文就论述了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素质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的合作、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合作

我们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纳窝学校地处偏僻的农村薄弱之地,学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信息技术的学习无形之间是缩短学生的城乡之间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自从贞丰县教育局给我学校配备了30台电脑后,我们学校开通了宽带网络,使我们学校能上好信息课成为一种可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数、英等传统学科,它的知识更新快;技术含量高,动手实践要求强。

一、老师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设计的质量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说本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集中讲解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为此,教学设计当中要能考虑到上述内容,充利用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

2.老师要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术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也可人为的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等等。

二、老师要课堂上要围绕素质教育来整好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中学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强等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产生良好作用。

1.合作教学

第一,师生之间要配合默契。洋思、杜郎口等一些名牌学校都实行讨论式的合作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必须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讨论,达到“合作”的目的。一些简单的章节或复习课可以让学生讲,这样容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也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疏漏。教师上课时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而不要总是自己先讲或提问单个学生,这样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不能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备课,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讲课比赛,但是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其次,各校教师之间要利用internet互相沟通。

2.转变观念

计算机的发展很快,内容繁多,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就要教会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哲学能力.如上课时,只告诉学生一些常用按钮的使用,然后详细讲解帮助菜单的使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就可以自己利用帮助菜单或帮助按钮自学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机发展动态,利用一些废旧的电脑配件,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装机,引导学生自学一些计算机语言去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定期组织比赛,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有很大作用。总之,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学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要合理安排好教育教学过程

教学只有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学得好。如果老师的教学过程安排得不合理,教学是很难成功的。

1.老师要在课前做好课件制作

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教学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融于课件中,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制作课件上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将其设计得过于艺术化,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只是―个帮助教学的工具,它必须为教学服务,只要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利于讲解就可以了。

2.课堂上师生要进行有效的交流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的描述,我们总结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整合媒体资源,创设情境

1.分析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为了创设一个符合教学需求的情境,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的是枯燥的理论,有的是实践性强的操作。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在教《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了解其功能,我们创设了一个“你的第一场手术——解剖机器”的情境。通过将机器解剖和人体解剖相结合,实现对于部件功能的形象感知。

2.整合媒体资源,制作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丰富。在网络中,我们常见的媒体有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我们就需要对原本杂乱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多媒体制作软件将资源整合成符合我们课堂需求的课件。让信息化教学引领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实现教学效率、效果的大幅提高。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的缺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对于学什么,为什么学等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学习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能突破。

1.项目设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首先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完成具体项目的设计。项目是整个课程的“纲”,在项目的引领下,完成相关的教学。在项目的设计中,项目需结合社会实践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贴合实际,紧跟时代。例如在“Internet应用”相关课程的项目设计中,我们设计了浏览网络新闻、在线发送邮件与微博、搜索网络资料、网络购物等项目。通过项目的设计,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

2.任务设计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在一个任务的具体设计中,增加了任务分析、任务实施、理论拓展、独立实践等具体环节。通过具体的任务设计,解决了学生“怎么学?学会了什么?”的疑问。

通过以上设计,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重点难点更容易突破。经过教学的实践,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加强课外拓展,提升综合能力

学以致用是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之一。而课堂教学,我们希望能够授学生以“渔”,但总是通过一次捕“鱼”的实践来完成教学。难免有些同学的学习思路打不开,不能够举一反三,充分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外拓展学习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补充;此外,可以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课外拓展的设计中,应用到的技能不一定局限于一个项目,可以是多个项目中多个技能的综合应用。课外拓展,有延续性、实用性等特点。例如设计了“学雷锋主题演讲”的课外拓展,其中应用到了网络资料搜索的技能、打字的技能、Word排版的技能、PPT制作的技能等。在完成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这样的课外拓展,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还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德”的教育。

课外拓展的设计既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又促进了学生与人相处、做人做事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实现多维评价,搭建展示平台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同创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为湖南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1]。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国内首创,由于其生源特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而我省原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2]。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向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实现战略性转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协同创新的新时代[3]。为此,应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六年制师范生源特点,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课程优化设置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此培养工作2010年已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培养目标: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人们的信息素质急需提高。为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实施组织和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公共课。

1.2国家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信息化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主席在2015年5月22日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更是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4]。

1.3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客观要求

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现在,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存在。而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个目标不单是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的提高,提高国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而且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未来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和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基层顶岗实习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的课程。着重在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全省小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根据我省小学教师发展规划需要和“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的六年制师范生总体教育目标,结合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确定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2)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形成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3)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确定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科研型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

3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内涵

以协同创新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就业和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内涵以及掌握相应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要求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形成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然后在新的课程体系条件下,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进行以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如果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欠佳,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若为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则需要考虑重组课程体系,若为教学方法问题,则考虑进一步协同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如果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存在缺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调研并再次进行能力内涵分析、知识点分析和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的协同改革。最后全面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各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效果,进一步协同修正和完善各课程的改革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新方案,为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力和一定协同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服务。在指导思想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吸取总结各师范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生源和学生就业的特点,以信息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研究,注重新计算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协同,探索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多学科协同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吸取传统教学方式优点,引入多学科协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多学科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互协同进行理论教学,而且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到教学实践单位进行讲解,实现校内外协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诠释与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要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拓宽和整合信息技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一套适合六年制师范生特点及需求的,职前职后协同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进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关节点”分析。综合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各课程的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找出理论与信息技术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系统组织好教学实习单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实践。(2)协同创新视阈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根据“以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参照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提出跨学科协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3)跨媒体协同视角下课件的建设与管理分析,实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全面分析整理现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完善各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和相关资料,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与调试,实现跨媒体可移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共享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4)校内外多方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校内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需要,开辟更加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教学实习单位和学校多方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模式。(5)协同创新与教育一体视域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分析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一体化要求,编写有利于培养协同创新人才的补充教材或讲义。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编写出具有多学科协同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指导教材。(6)协同创新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信息时代新计算模式发展需求,多学科、多途径协作健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创新相协作,创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杨恒伏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9-32.

[2]顾富民.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71-74.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优化中学信息技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为了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通常根据每节课的特点多渠道收集资料,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课的教学要求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力争每节课都能调动学性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运用多媒体将教案做成课件,使学生有新颖感、独特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又运用游戏的形式或竞赛的形式,使用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掌握新的信息知识。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教法

1.引入趣味课题

课题能否成功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开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当他们走教室时,我就用REALPLAYER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喜欢的歌曲,这一招立竿见影,他们的兴趣马上被吊动起来,并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PEAL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电脑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稿件,而不用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有新挑战,这样即能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3.抽取精髓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2000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做出作品,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2000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2000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功换,而且每一个对象都进行了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怎么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

三、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

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随着中小学已日渐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有效利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真正实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们能否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关键,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新的突破点。归根到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应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定位

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掌握。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开展方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工具的使用,这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础。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论,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如课件或网页等形式。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三、对整合的进一步思考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中,“整合”二字是其中的核心所在,如何理解“整合”二字至关重要。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从根本上要求我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我们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认识,充分认识教育技术学科的“整合”作用。

其实如果从大的方面来看,不仅新的信息技术需要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在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的其他信息设备,用“整合”的观念去发挥它们的作用,能促进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