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19:4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建筑欣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必须要去弄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技的发展状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文化一样,连续相继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建筑也秉着自己独有的性格绵延下来,建筑类型极为丰富,如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皖南明清建筑、乔家大院、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等。
世界建筑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近年来西方建筑发展的很快,但是也不能对东方的建筑失去信心。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探明东西建筑之间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未来建筑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认识,我们不能片面的把视觉停留在建筑的表面装饰图案上,建筑的内在结构美更要去探究。
一、文化和建筑
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中国的传统建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你想去触摸它,感悟它。当我们用真诚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时,发现文化的本质对建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们不能只欣赏建筑表面的装饰美,更应该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性格,不受外来影响独立发展,起源于新石器文化,发展于铜器时代,成熟完善于近一个多世纪。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说到:“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二、中西方建筑
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也就不一样,所以对建筑的认识也不一样。在中国建筑对人们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实际需要,满足当时的居住需要就行,所以几千年来,保留下的建筑痕迹也很少。西方建造的建筑大部分以永久性建筑为主,大都用很长时间来建造他们的教堂,神庙和陵墓。在中国,在建筑建造上花的时间就少。
比较中西建筑,西方的永久性建筑大都和神灵,宗教有关。这是和他们的政体是有联系的。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两种文化的好坏,这是无法比较的,我们只能从文化的性质出发来吸取最优秀的成果。历史已经证明,无论科学还是文化艺术,通过交流学习必然会得到好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方法也不断出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建筑各自发展,各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传统建筑是有很多原则性和科学性,等待着我们去潜心学习和认识并实践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三、传统与现代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当代新建筑中,它的材料与传统建筑不同,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先进行屋架的拼装,然后再增加墙壁。就比如人一样,只是外面穿的衣服风格变化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材料、结构和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现代建筑中有些建筑是用着现代的材料,却披着传统的外衣,显得貌合神离;也有一些创新理念很强的,也能博得大众的目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在批判中前进发展,中国的建筑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建筑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的基本原理被现代建筑所采用,这是对世界建筑的贡献。
论文摘要:以“绿色、科技、人文”为理念的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很多变化,最显著的是建筑,凝聚着自主创街智慈的奥运场馆已成为北京城的街地标。这些地标性的建筑同样是时代审美的产物,体现了后现代性。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事倩莫过于举办奥运会,正在迅速发展中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也同样需要世界的了解。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成为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民和自然风光的最佳窗口。以‘绿色、科技、人文’为理念的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很多变化,最显著的是建筑,凝聚着自主创新智慧的奥运场馆已成为北京城的新地标。这些地标性的建筑同样是时代审美的产物,体现了后现代性。
一、后现代及后现代建筑
1、社会经济与现念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社会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进入了消费社会。人们开始由对物质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转向对物质商品附加值的消费,从而形成了消费主义。消费领域扩展到对商品所附带的象征某种地位、声誉和品位的符号消费上。杰姆逊认为,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哦是看歌舞,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代之的是以摄影、电视、电影为主导的电子成像技术和多媒体这些大众传媒,它们把镜头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图片、动漫、影视、mtv,dv等影像铺天盖地,取代了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把握现实的话语霸权。印刷文化不断被边缘化,快速直观的读图取代了间接而又需静思的文字阅读,视觉刺激使感性消解了理性。世界性读图时代已到来。
伴随着消费主义和视觉文化而生的,是以视觉审美为中心的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常常以一种轻松、调侃的姿态出现于日常生活中,就像一场无始无终、花样不断翻新的游戏。于是,艺术渐渐失去了它的神圣性、意味性和超越性。后现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后现代中,流行艺术和娱乐活动以其通俗易懂的大众特征成了最普遍的文化消遣。
2、对建筑设计观念的影响
受到后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兴起一股“后现代建筑’热。后现代建筑是在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功能的基础上吸取了波普特点,为建筑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强劲新鲜的空气。
后现代是一种自我意向和意志的表达。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制性和现代主义的功能性使得建筑师被假定为‘缺席”、‘不在场’,而在后现代建筑中建筑师是一个存在者,他的行为与活动是一种‘在场’的状态。后现代是通过‘经验’“触摸’世界,通过我的“记忆’和‘联想”来证明世界的存在。后现代认为,建筑师的眼睛不仅仅是一个晶体哦视网膜,而是记忆与感倩,是灵魂,于是建筑空间变成了通向生命梦幻的‘路径’,在身体与记忆介入的同时也向世界展开了无限偶然性。因此,后现代建筑便产生了带有荒谬性的崎变、弯曲、堆砌、解构。萨特说身体是“我的偶然性的必然性所获得的偶然形式,‘身体’表现了我对于世界的介入的个体化’。正由于灵魂与记忆的加入,我身体各部分的神经末梢才有了意义,世界的图像才有了意义。建筑作为‘图像’的一种。不过是洲门记忆与灵魂的“路标’而已。
同古典建筑和现代主义相比较,后现代具有强烈的游戏性,它缺乏学术与科学的严谨与逻辑,有些波普,甚至还有些幽默。后现代的“叙事’游戏把传统理论与精神的深度结构、系统和信仰给打破了并以‘嬉’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的逻辑、理性和法则进行挑战。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观把“人’的存在作为一种建筑精神来对待。同时,后现代文学性在其语言特征和在空间中暗示人的存在。后现代认为,建筑与文学、绘画一样,在它的时间与空间中充满了“人性’内容,建筑文学性空间是一个实体的“场所’,建筑在被阅读的过程中“标记’引导身体和记忆进入了一个可·阅读,和。联想,的空间。而这种思考在70年代无疑是促成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从造形与色彩两方面,奥运瑞馆的后现代性
1、建筑的整体形态
后现代是一种自我意向和意志的表达。在建筑中即表现为一种体验建筑,以“我’个人的感受体验为基点,通过身体与记忆去解读建筑。
备受关注的“水立方”、‘鸟巢’、五棵松篮球馆整体形态变化都简单。超大尺寸的设计,使身临其境的人瓜心态上重新感知形体,使。我的意识放大,对建筑形态的评价除了传统的视觉体验之外更多的介入了心理感受,强调了“人性’。文丘里提出的“平凡论’就以丑为美,以平凡为美,正如他所说的:“当每一个人都急于标新立异时,安静与平凡反而显得相当的特殊和具震荡效果。’这样重视大众文化成了普遍的课题,群众和社会重新受到关爱。设计真正开始为广大的群众服务’。
2、建筑色彩
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建筑色彩最重要的一点是以白色为主的朴素色,通过日光和阴影的永恒作用,色彩主要是被用作呈现要素以营造空间和体积。后现代的游戏性使后现代建筑在色彩运用上摈弃了传统的白色,取而代之的是建筑色彩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文丘里在其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俗建筑与设计奉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电子技术也加入到建筑的色彩设计中。秉承科技奥运的奥运场馆建筑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建筑的特质。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鸟巢’的整体色彩语汇包含着深沉的灰、明朗与热倩的红。“水立方’是与‘鸟巢’遥相呼应的水蓝色神奇建筑,白天,“水立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如同一片柔和温润的“泡泡’如诗如画;夜晚,它的灯饰效果强调更加科学的照明方式。光与影的巧妙组合,使之整体面貌更加曼妙多姿。水蓝色的水晶宫殿发出耀眼的光彩,点亮了夜空,演绎着梦幻色彩。
3、“高技派”
当然,关于王澍和他的种种周边信息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消息传开的时候,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中国”和“年轻”这两个词上。因为2月28日,普利兹克奖的出资方凯悦基金会的主席Thomas J. Pritzker了一个颁奖声明:“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 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上一次有华人得奖还是1983年的美国建筑师贝聿铭,时年66岁。
普立兹克奖始于1979年。如果不是王澍得这个奖,这个名词应该只是在建筑圈子才有很强的存在感,因为很多人在得知王澍得奖之后的反应都是:“那他造了什么房子?”但普立兹克奖并不是颁给某一个建筑作品,而是建筑师本人。王澍获得的评语是:“他的建筑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在普立兹克官网的主页上,摆着王澍一张眯着眼睛、满头大汗的照片,背景是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而维基页面更新的王澍代表作,是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宁波历史博物馆。
在鄞州城司副总经理胡军看来,王澍是个好建筑师,因为他负责任、好沟通,还省钱,要是建造工期能快点儿就更好了。鄞州是宁波的一个区,有2000多年的历史,且与宁波市的沿革密不可分。2004年,宁波市与鄞州区政府分别出资1.3亿元和1.2亿元共同投建宁波历史博物馆,因为“也没有这个,需要建一下”。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后,预算剩余4000万,这是宁波建市以来第一个没有超支的文化项目,况且即便就全部预算而言,这也“只是一个小项目”。
“他在材料的价格控制方面非常成功。后期我们花大量精力选材料,如果说材料做不出,我们就换,这一点王澍做了很多工作,帮助我们一起选定了既能够在原有造价范围之内,又能比较好地表现他的想法的材料。”胡军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这些材料原本是一堆废料:旧城老房子拆迁多余下来的瓦片和青砖。在12万平方米的墙面上,王澍用了上百万块瓦片。这种被称为“瓦爿墙”的建筑方式是宁波慈城一带特有的技艺,但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体瓦爿墙建筑,宁波历史博物馆没有前人建造经验可循。王澍找来专门的施工队,让工人手工把瓦片拼起来,前后历时10个月。因为单体墙面太大,王澍会在里面先筑上混凝土,外层再砌上瓦片和砖。这些五花八门的回收材料按照同色系排列在一起,在宁波博物馆上形成奇妙的花色和纹理。
“当时在建造过程中有人路过就会问他,哎,你们在拆房子嘛?”宁波历史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林磊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王澍的博物馆竞标方案是6组方案中唯一“不西化不欧美”的那个,很多市民在看到方案的时候还觉得过于古板和传统,但2008年建成开馆之后,争议渐小,因为“和传统民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亲切。”
瓦爿墙和同样被应用在宁波历史博物馆里的竹模板混凝土技术都是王澍的实验。这些实验拉长了工期─这也是胡军唯一的抱怨,“这么小的项目做这么久,在中国来说可能是没有的”。但对于王澍来说,实验就是他做 建筑的初衷之一。
只要你和王澍交谈,花不了几句话就会发现他一直在否定很多现象,比如城市里的地标,比如高档商业楼盘,比如没有立场和观点的建筑师,言辞激烈,毫不留情面。“批判和建设的双重关系,是很典型的我的做法,这个做法的起源就是1980年代。1980年代有大量的批判,但是我当时很敏锐地意识到一个问题,批判之后我们怎么办呢?很少有人讨论,大家以为简单地把西方制度搬过来管用,这个是没有经过思考的。你把老的一代的建筑都批判掉了,新的建筑师做好准备了吗?你拿出什么东西可以来替换它?这也是为什么1990年代我选择沉寂,因为这些问题我没有想清楚。当我想的觉得有一点清楚的时候我就复出了,这时候我开始少说话多做事。”王澍说。
他的复出就是各种实验。如果算上在建项目,王澍主要设计包括22套建筑,包括世博会滕头案例馆、杭州南宋御街、宁波美术馆和鄞州公园五散房等等,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同时也是工作室合伙人,一起尝试各种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尝试的传统建筑工艺的新用法。但如果留心的话,你会发现除了一个叫“钱江时代”的商业住宅小区,其他都是公共建筑,并且大多集中于杭州周边。
“王澍的幸运在于遇到了美院院长许江,很多艺术家和教授都抵制王澍的建筑,而许江愿意承担这个压力一直支持王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个伯乐对于王澍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支持,作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也把对王澍的欣赏传播到了杭州及周边政府部门里。
关键词:戏台建筑 祭祀 发展史 特征
Abstract:Chinese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rich.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remains in the ancient stage, it is used as a supporting opera culture building, also opera like means deep, concentrated many charm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opera culture, living fossil is ancient opera culture "". A love of Theatre building based 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age building little problems, fieldwork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roduces the origin, from the stage, focus on the stage of evol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age change of contras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history of.
Keywords: stage construction; sacrifice; development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1. 戏台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戏剧艺术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动。宗教的祭仪乐舞演化出歌舞表演形式,宗教活动场所则演化出最初的歌舞场所--神庙戏台[1]。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极易遭到天灾人祸的打击。人们在面对这些不能被人力控制的疾苦、时疫、死亡等诸多问题时,都把希望寄托给鬼神天地、祖先亡灵,以求生生不息。因此,五花八门的祭祀敬神活动应运而生。而各种神庙祭祀形式,内容不外乎两类:一是呈献供品,二是献演歌舞[1]。古时的歌舞献祭,是神和凡人的精神交流。在那种大型聚集活动场景中,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烦恼苦痛,享受这一刻时歌舞带来的精神洗礼。祭祀也由“敬神”慢慢转为“娱人”。只有这时,人们才能不惜花费金钱而名正言顺地得到文化娱乐[1]。这是歌舞祭祀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在因素。
秦汉以前,戏曲还依附于寺庙建筑而不能独立生存,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祭神献祖。随着它的影响渐渐扩散,在秦汉至西汉时期,戏曲表演不单单在人民生活中流行,也开始盛行于皇宫贵族之中,并成为上层阶级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曲渐渐脱离对寺庙建筑的依附性,独立出现在各个城市中,并且由开放场所逐渐转变为室内场所。到了宋代,由于“里坊制”的废除,城市形态处于一个开放热闹的时期,大城市中出现了各种技艺集中表演的瓦舍,内部有茶肆、饭铺、书场、以及勾栏,观众需付费才能进去观看。这个时候的戏曲已经发展成一种商业模式,戏曲演员不再作为公共表演而演出,而成为一种职业,并有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商业基础。明清时期,戏曲的剧种、曲种、演出都达到鼎盛,各地区的戏台建筑也竞相精雕细琢,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审美需要和视觉效果。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戏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受到严重阻碍,许多优秀的剧种都流失,戏台建筑也遭到破坏和毁灭,使戏曲文化一度受到打击和衰败。
2.戏台的发展演变
“古戏台”是指清末以前修建的有顶盖的长久性戏台[2]。那么研究戏台,首先我们应明白,何为戏台?是否是上台表演的“台”即为戏台?是高于平地即可称为“台”?大众普遍观点是,戏台即舞台,是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我认为这种定义,没有确切地将戏台所界定的空间概念给讲出来。
在戏台的固定化演变过程中,戏台形制经历了三个阶段:露台、戏亭到形制成熟的庙台,并由四面观慢慢向三面观、一面观演变。
2.1露台
露台之名,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汉书・文帝纪赞》曰:“(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人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为台?”以“露”称台,是因为上面没有覆盖。所以露台可理解为露天之台。早时的露台,一般都是在大殿前用砖石建造一方形台子,和殿基齐高相连。发展到后期,和殿堂相连的露台,进一步发展为独立的形制,和殿堂独立开来,成为与殿堂遥遥相对而设立于庭院中央的露台,这就向戏台的建制迈进了一大步。
这时候的露台表演形式,有学者认为还是观者平视或俯视演出人员。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尊卑关系中的“三教九流”,而戏子为下九流之列,所以就有《隋书・音乐至》里描述的“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4];也有学者认为观者是平视或仰视演出人员,因为当时露台的高度有限,观者与露台的距离也不远,这就决定了观者看演出的角度,或平或仰,但很少俯视。我认为,前者是从统治阶级角度出发,而后者是站在劳动阶级层面来考虑。但不管何种观点,这都给我们透漏一个信息:古戏台尚未明确划分观者和演出者的高度。
汉代时期,露台常是降神之所,用来招徕天神,为民间传统的信仰建筑。唐代时期,露台大量用于歌舞演奏,这在敦煌壁画中俯拾皆是[5]。直到宋金时期,即使露台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但露台的功能始终是以祭祀为主,并不只限于歌舞表演。
2.2舞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句展现了“亭”作为单体建筑的可观性:从高度上统领画面的视觉中心,起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这为后世建造戏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山西临汾市牛王庙戏台,是早期戏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它独立于庭院中,与其它建筑不相连,山门设在最南端,观众看戏,需绕过戏台,戏台属倒座式,如果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同时修建戏台和寺庙,这时,自然可先建寺庙,在寺庙前留下开阔的空间,待来日有了人力物力,再建戏台,而不影响寺庙的完整性[5]。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戏台的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的戏台还处于“亭”这个阶段,后台与前台的功能没有区别开来,内部装修也简单,整体色彩感也单调,而且也没有完全脱离对庙宇的依附性。
2.3成熟的戏台
明清时期,观戏成为城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戏场建筑形式的改进,观演关系的发展,多发生在明代。[6]戏曲内容在后期发展为两军对打的场景,其所相应的戏台也不得不开始扩大,前后台有了明确的划分,一些戏台的后台甚至比前台规模还要大。此时的戏台在不同地区衍变出各种类型的戏台建筑。
庙台,即元代农村的戏台,因为他们多与神庙相连,故称之为“庙台”。此时的庙台,常以两进院为主,坐南朝北,屋顶为单檐歇山顶。戏台后设厢房,厢房常与山门相连,戏台以屏风或屏门为隔断,形成戏台前后场空间,用楼梯连接。此时的庙台不仅数量巨多,造型也精巧细腻,规模远盛于前例,具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
草台,农村临时搭建的戏台。农村在赶上庙会的时候,当地人民都会请戏班,用草席、竹竿或木竿,搭出一个将后台、前台看棚结合在一起的临时建筑。观众看戏多为仰视,通常为一面观。草台可以搭建在陆上,也可搭建在水上,依稀额南方地区也搭在船上,形成一个流动的戏台。
茶楼,也可称茶园,是清代兴起的一种戏曲演出场所,即在茶园酒肆中设台唱戏。开始的时候,这列建筑是以饮茶为主,看戏为辅,到后期却成为专门的看戏场所。这类戏台相对于草台、庙台的区别之处是,将表演场所放在室内,且观众的位置也有了明显的等级之分。一般的观众坐楼下的散座,也称“池子”,有钱的人家坐在楼上戏台两侧的“包厢”。这类戏台,观众看戏时三面围观。室内的戏台对光线要求较高,演出的光线也由自然光变成人工光照,相当考究。
3.演变对比
“戏台”,引用《中国古戏台建筑史》[4]中罗德胤先生给出的定义,为“以戏曲表演为主要功能的有顶建筑”。这一概念,我认为,将中国戏台建筑的发展、功能及空间都道了出来。纵观中国戏曲建筑史发展,中国戏台建筑在多方面都表现出各种演变形制。
从屋顶形式上来讲:由的露台到歇山顶的戏亭,最后屋顶得到解放,各种繁复美丽的屋顶形式都被用与戏台建筑,发展到后期卷棚、悬山、硬山、八角攒尖等等。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的第五个立面,其形式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7]。明清时期,民居多以硬山为主,戏台作为酬神祭祀的舞台,其礼制等级高于民居,但又非官式建筑,因而戏台不得采用庑殿顶。
从戏台装饰上讲:从最初少有装饰近乎简陋到繁杂装饰极尽奢华。后期的戏台,从讲究实用的柱础到雕刻精美的隔断,从名人志士题写的匾额到平仄协调的楹联,从装饰性极强的雀替到交错复杂的藻井,把民间艺人的创造思维和艺术积淀都镌刻在古戏台一砖一石上。但是在这看似变化巨骤的面目之下,不变的一直都是是一个审美趣味复杂,艺术气质对立,充满矛盾的神庙戏台:神秘与直白、典雅与庸俗、质朴与豪奢等等[8]。民居和神殿装饰所表现出的不同艺术气质和精神追求,源于宗教的神性和世俗的闲适,而神庙戏台作为人神交流的工具和场所,成为人们这两种情感需求的统一体。
4.结束语
戏曲,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它不仅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和重演,同时它本身也是一部历史。戏台,是戏曲的载体和活标本,随着戏曲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戏曲的发展而发展。戏曲,在繁华落尽、灯光暗淡之下后,使人们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离开,而戏台建筑却始终留在原地,等着下一场节目的盛大演出。它本身所蕴含的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敬畏,慢慢发展成为古人自娱自乐的精神寄托。这之中,戏台的演变,发展、繁荣、衰败,都伴随着它建筑本身的一层层加工、雕琢、修饰,发展成为今天成熟的戏台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成为特色鲜明的单体建筑。既是研究中国建筑史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更是我们值得保护、研究,发扬光大的中国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高琦华.祭祀乐舞与神庙戏台[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9,(8):1-3.
[2]田雪鹰.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古戏台[J].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报.2008,(3):1-5
[3]乔忠延.山西古戏台[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4.
[4]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高琦华.戏台考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6)
[5]薛林平,陆凤华. 山西寺庙戏场建筑研究―――戏台位置剖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1-48
[6]薛林平,王季卿. 山西明代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2003,(3):10-11
[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2001
[8]徐力凡.明清古戏台建构的装饰性与南北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5)
[9]林然.福建民间信仰建筑及其古戏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7(6):5-9.
[10]薛林平.湖南传统戏场建筑研究[J].建筑历史期刊.2009,(2)
[11]乔艾艺.江苏书院建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5)
[12]吴健.祁门古戏台场地建筑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2006,(6)
[13]薛林平. 浙江传统祠堂戏场建筑研究[J].建筑历史.2008,(6)
论文摘要: 本文对美术新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做了一些研究。从学习兴趣、文化表现、情景学习以及问题探索四个方面做了相关解读。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叙述,探索高中美术新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丰富并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的开发价值。
面对高中美术新课程,美术教师也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做一名适合时展的美术教师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侧重到自然、生活、社会中去,加强美术活动的综合性、探索性,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几年来,笔者在探索高中美术新课程环境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归纳几点,以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一、培养学生热爱环境
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低碳经济模式及低碳社会状态更是要求人们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丰富多彩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创意。启发学生用画笔披露地球长期以来遭受各种磨难:泉水枯竭、树木乱伐、土地沙漠化、污水流入河流、碧水蓝天遭受污染,表达拯救地球的呼声。
组织学生将日常的废弃物资源回收再造型,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挂历,进行撕纸拼贴;挂历纸的色彩、明暗和撕纸效果,产生特殊韵味。情境的创设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瞬间的灵感成为创作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主题的招贴画的教学,介绍了招贴画的形式、作用以及设计要求。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主题的招贴画,使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招贴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设计出有创意、有特点的环保招贴画。学生在欣赏优秀招贴画的同时,学会关注保护水资源、加强绿化、防治污染等重要问题,使他们在学习中懂得爱护自然环境,在创造中发现环境的美。
我们还开展了以游戏为切入点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来培养涂色能力和色彩感悟能力,让同学们在故事情节的带动下给各种美术作品上填上了各种颜色。如果有机会的情况下,会带领学生去大自然里切身体会,不仅让单调的涂色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实质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表现古都历史文化
西安,十三朝古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具有现代开放精神。美术教学应结合西安历史文化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爱护和建设美丽西安的美好愿望。西安有著名的古城墙。在美术课上,先向学生介绍城墙的由来,然后让学生去画古城墙,大家都为古城墙而感到骄傲。春天的城河水清如许,可以问花访柳;夏日的城河绿荫如盖,可以消暑纳凉;秋季的城墙天高云淡,可以心乘纸鸢去瞰南山;冬天的城墙银装披挂,可以踏雪赏梅滚雪团。美的东西是没有疆界的。学生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古城墙的热爱之情。
三、加强写生文化情境学习
我曾组织学生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雁塔美术街”、“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变为多种资源利用的大课堂。
情境一: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学生了解碑林博物馆,被博物馆中浩瀚的藏品,卓越的书法和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打动。
情境二:雁塔美术街,代表着一个城市年轻的标志,激情而躁动,个性而张扬。东边是大雁塔,西边是西安美术学院。大雁塔是东边最高的建筑,是古城西安的一个象征,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西安美术学院也是西边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是现代西安的一颗元素,是当代文化艺术的象牙塔。隔着2300米的雁塔西路一条街,古今艺术遥遥相望,是否可以用雕塑穿越历史的长河,跨越时空的界限。学生通过美术街了解了艺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加强学生美术活动的探索性
美术教学环境资源,就是一切有助于美术教学实施的客观存在的事与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民族的、古今中外种种事与物,经过合适的选择和处理,就可以构成美术教育教学的元素。
用定位观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视觉,“看”是人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美术活动和探索性主题活动中,观察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特征,以及它的变化。然后可以通过再现事物、装饰、添画、想象等手段来达到表现事物的目的,而这些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又可以用来作为记录观察事物的表现手段。在有些活动中,单一的观察比较偏面,不容易达到观察目的,这时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达成。因为每个学生的视点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点势必也不同,如果几个学生共同观察一样事物,容易使观察发现更细微、更深入、更有效,这样就出现了以观察定位的合作记录形式。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引导学生整合地获取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和创造的同时,也让我深刻地领悟到美术活动与探索性主题活动的有机整合,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自主学习。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去探索知识,探索中又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的乐趣。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性思维。问题是启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活动或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一般由两种思维形式组成,即发散(求异、扩散)思维和集中(求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但不是唯一成分,创造活动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统一的结果。
问题探寻一:西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特色。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我组织学生参加了新城区少年宫在兴庆公园实地写生活动。学生欣赏着环湖曲岸,垂柳绿荫,眺望倒影于波光粼粼中。走在兴庆湖边,驻足桥畔,凭栏远望,水天一色。在柳岸河堤上一笔一笔的描绘,寻找着一道流动的美丽画卷。
问题探寻二:西安有很多古建筑,结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如何让学生体验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当我带着学生走进钟鼓楼,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边看、边画,他们被周围壮观的建筑和美丽得景色所吸引,这一课充满愉悦和快乐。由于学生亲身体验,描绘出不少好的绘画作品。
问题探寻三:如何观察、写生建筑?
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铅笔、水彩、钢笔淡彩等不同工具形式,表现学校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鼓励学生平时观察学校有哪些边画?从不同角度欣赏:如不同的位置(学校大门的不同角度),不同的季节(树木的枯荣,四季的变化),不同的时间(早晨与黄昏),不同的侧面(社会、人文等)。
总之,探索高中美术新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可以丰富和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的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交往空间; BIG; 物质环境; 快乐氛围
Abstract:A new Danish architecture practice BIG(Bjarke Ingels Group)commits itself to creating high quality urban space by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roduce BIG’s search and strategies of building fine city communication space from both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enjoyable atmosphere.
Key Words:Communication space,BIG, Physical environment,enjoyable atmosphere
引言
BIG是丹麦年轻的事务所,以大胆的创意和优质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声名鹊起,在继承丹麦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出“实用乌托邦”式的设计理念:简洁实效、以人为本、关注当代城市问题。受丹麦文化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都市观察实践理念的影响,BIG在设计中注重建筑微环境在城市尺度的协调与优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1 交往空间的丹麦语境
扬・盖尔(Jan Gehl)在对哥本哈根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评价标准,指出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会极大提高交往活动的发生。这种基于哥本哈根一地的城市交往空间理论对BIG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对比亚克・因格尔斯的一次访谈中,当谈到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设计想法时,比亚克说到下面一段话,从中可看出交往空间概念在丹麦语境下的成熟:“建筑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框架结构,这个馆就是一个具体的情境。馆里充满人与城市互动的场景,它几乎是可以参与的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而并非一个远远欣赏的建筑物。”[2]
2 交往空间的物质环境
2.1 空间私密度的分级
任何活动的发生都需要基本的物质环境――场所。场所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双重含义。诺伯格・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对场所的定义是:场所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场所产生的领域感不仅是某种意义上的空间围合,还包含了特定的氛围:人群属性、公共和私密的程度、活动的类型等。哥本哈根海港浴场所营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户外游泳池,更多的是社交、玩耍、享受阳光。BIG用一个梯形的“地面”在海边水面上围合出一块人造陆地,形成具有领域感的室外戏水空间。
2.2 可参与性
斯堪的纳维亚有句谚语:“人往人处走”。空间质量对活动的可参与性越有利,活动的规模则越大。可参与性的先决条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可视、可知、可达。扬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出了提高活动场地可达性的原则:无墙、距离短、同一标高、柔性边界。BIG通过空间的透明性、连续统一与明快氛围、消隐高差与柔性边界来实现公众参与。
塔林市政厅中包含两方面的“参与”:一是市民对市政广场各种自发性活动的参与,二是市民对政府机构民利的参与。BIG把整个市政厅架起,围合的院落与下沉广场提供了有利的交往空间。市政大厅与倾斜的屋顶全部采用反光材质粉刷,彰显透明性。办公区设置在大厅之上,公众透过宽阔的三角形玻璃幕可看到室内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而他们则能欣赏广场上的风光和公众活动。
2.3 无处不在的舞台
任何形式的活动、交往人群均可简化为两种属性:演员与观众。演员与观众的表演或观赏活动对物质环境的基本要求是舞台和观众席。在BIG的建筑中舞台则无处不在。演员可以是人群,也可以是某些特定的环境元素,比如:精心规划的院落、充满趣味的小品、别具一格的雕塑、开阔优美的风景等。例如世界妇女运动村中心的矩形足球场,8住宅所围合的两个幽静的内院。
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经常模糊了界限,观众本身也是表演者。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中有句经典表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VM住宅中,面向公园的南立面上,BIG给每套公寓配备了一个独特的楔形阳台,被客户称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的阳台,作为观赏风景的阳台也成了公园散步人群欣赏的景观。
3 营造快乐的场所
物质条件和参与者两个前提决定场所内活动的发生,而活动的频率与品质则取决于快乐氛围的营造。BIG认为建筑不是由某个单独的事件引发或某个人设想出来的,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众多因素及利益碰撞中产生的。BIG对建筑的这种解读构成了其作品中场所营造的精神本质:快乐的氛围、公众的参与、利益的整合。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认为城市是一个剧场,在BIG眼中城市则是一个由众多“快乐的场所”组成的大型游乐场。
3.1 连续起伏的平台
传统定义的平台往往是静止的单一空间,通过聚焦、抬升、围合与解放,平台进化出“舞台”的特征。抬起的平台节约用地、得到更多的阳光、拥有更好的景观和视野。传统意义上单一、孤立的静止状态显然不是“快乐的场所”,BIG认为平台更应该展现出一种动势,打破对称、规整、统一标高与静态空间。海上青年之家是BIG对平台惯用的处理方法:通过屋面的起伏消解了单一线性空间的直白,使平台产生流动感。高空广场是另一个地毯式平台的案例:BIG设想了一个巨大的流动屋顶平台,位于百货商场的顶部。平台拥有良好的高空视野,可提供户外运动、影院、音乐会、咖啡座等多种活动可能。
3.2 西班牙大台阶
古罗马城的西班牙大台阶因其对地形高差的巧妙处理闻名遐迩。大台阶式的空间连结、限定方式在视觉上的连续性依然保持,并且可达性良好。斯塔万格音乐厅与重庆马戏城两个方案中,地形、建筑、景观、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一个超级大台阶,BIG称之为“公共舞台”。这两个大台阶语言最终在台北科技、娱乐与知识中心项目中得以实现:纯净的立方体被一条螺旋上升的台阶通道由底部穿透到顶部,城市公共空间被引入建筑内部,这是一个社交、娱乐以及表演的场所。
注 释
[1]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因格尔斯B,陈曦.BIG的更多意义.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12-117
参考文献
[1] Bjarke Ingels.Yes is more.Evergreen press.2009.
关键词:白鹭古村;学术史
白鹭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在这个古村落里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的祠堂、庙宇共69座。在2006年9月18日于湖南闭幕的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上,特色独具的中国十大古村隆重亮相,赣县白鹭村成为中国十大古村之一。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堂,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等,继2003年公布第一批2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后,200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其中,赣州唯一入选的是赣县白鹭乡白鹭村。正因为白鹭村有浓郁的古村特色,所以,近几年来白鹭村成为各个专业的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以前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赣县白鹭村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的学术史回顾。
一、民俗事项的研究
关于白鹭村民俗事项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抢打轿”这一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谭东辉《客家“抢打轿”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研究》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打轿”体育民俗的由来以及“抢打轿”的仪式,重点分析了白鹭“抢打轿”活动长盛不衰的原因,作者认为,“打轿”这一民俗体育活动维系着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填补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丝空白。“抢打轿”作为赣县白鹭村独有的古老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民俗体育。白鹭人尚武好斗,刚猛有余而文气不足,“抢打轿”意在以一年一度的赛事满足勇士们的斗勇之欲,同时赢得平日族人的尚文重德、团结和睦。“抢打轿”表现出了儒学性、历史性、农耕性、传承性和娱乐性的体育文化特征,并有浓郁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打轿活动产生于赣南白鹭的生产生活中,寄托于民族的神灵崇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关于“抢打轿”的民俗活动,张玉菊,吴玉华,曾晓莉《探析客家白鹭“抢打轿”民俗体育及其传承价值》一文运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方法,也对“抢打轿”这一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活动组织程序,传承价值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文作者认为“抢打轿”作为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内容的丰富,其蕴含的精神思想与思维方式,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整合都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民间休闲娱乐功能以及可以促进旅游的发展价值。
二、建筑风格的研究
关于白鹭村建筑风格以及其表现出的文化特色和价值意义,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张嗣介《赣县白鹭村聚落调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白鹭村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作者从白鹭村的地理与历史谈起,详细叙述了村内街道与建筑布局,并以典型的村内代表古建筑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说明了白鹭村建筑的与众不同,作者认为,白鹭村的街道布局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村庄的发展和布局以及建筑追求风水意识,同时也周到的考虑生活的功能。建筑中的装修一般比较朴实简单,“祠”和“堂”在白鹭村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是看何祠何堂。白鹭村以钟氏占全村人口的95%以上,村内人口繁衍至数千人,但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村,是宋代客家钟氏没有间断的延续族体,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较多的宋代客家人的文化原型。白鹭村的整个村庄布局、街道、建筑基本上还是明清时期的格局和建筑,有着自己独有的建筑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是我省现存罕见的一处客家古村落。针对白鹭村的古建筑的研究,学者郭粼、曾国光《白鹭村古建筑吉祥装饰艺术研究》一文主要从白鹭村的古建筑吉祥装饰艺术的分类及表现手法出发,探讨其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作者认为,白鹭村古建筑吉祥装饰的艺术表现一是顺应当地群众传统欣赏习惯,在建筑物的雕刻装饰上,呈现出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是着力写意,有情有趣。三是寓教于乐的表现手法。在建筑装饰中雕刻技法的不同体现出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和匠心之巧的艺术特点。通过不同部位和不同内容的雕刻之间的配置、组合、呼应,构成统一面完美的艺术形象。白鹭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真实的反映了白鹭古村落居民的家族形态、生活形态、文化形态、艺术形态、观念形态及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建筑装饰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白鹭村古建筑吉祥装饰是赣南传统民间吉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白鹭人民的精神的需要,而且表现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情感、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而另一学者许鹏在《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风格――白鹭村》一文中,作者认为白鹭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独秀天下,白鹭祠堂从使用功能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奉祀祖宗神位并举行“辞祖”仪式的祠堂,一种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从构成上角度看,基本是由建筑实体围绕中空的天井构成,即“四水归堂”建筑。白鹭民居为砖木混合结构,其重要特点是注重雕刻装饰。学者高健婕《赣南客家女性祠堂研究――论“王太夫人祠”的文化内涵与装饰艺术特点》一文从祠堂的建筑理念以及与客家民俗的关系上,详细探讨了“王太夫人祠”的文化内涵和装饰特点。作者认为,“王太夫人祠”的建筑特点不仅体现出了赣南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创业、团结互助、勇于开拓”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客家民俗观,同时,其建筑风格与装饰特点又与祠堂主的思想交相辉映,呈现出质朴典雅、庄重秀丽的艺术风格。“王太夫人祠”作为客家民俗文化与客家人文精神的物化形式,也体现出了独特的赣南客家区域人文环境和民俗观,并蕴涵了独特的客家建筑审美文化,它融客家民俗文化之精华,已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折射出了客家人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对自然、人生、世界的观点与看法,体现了客家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当下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作为旅游开发项目的研究
白鹭村自2006年被选为中国十大古村落之一,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去参观,作为旅游开发项目的白鹭村也成了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熊桂兰、戚蕙兰在《白鹭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主要针对白鹭古村作为旅游品牌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村民对古建筑等文物保护意识尚需加强、村民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不高、旅游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及白鹭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提出白鹭村今后旅游开发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充分调动村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走保护与建设之路,注重清洁与整齐并举以及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作者认为,白鹭村不仅有着成群的古建筑,而且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东河戏、木偶戏等民俗文化。其中发源于赣县白鹭的东河戏,在2008年6月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白鹭村客家文化在国内外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白鹭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要使旅游观光的人们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努力。另一位学者钟福民《论赣南客家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以赣县白鹭村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认为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资源因为与人的有机结合而显出相当的复合性。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古村落加以合理的保护,涉及到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并且体现出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作为农业文明孕育下的村落,白鹭村不但布局合理,而且其村落文化的构成要素也很完备。白鹭村正是靠其古老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文化资源,体现出古村落的独特价值。但是,白鹭古村在文化保护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新旧景观的不协调,景观的生活性和观赏性不协调以及直观的物质文化与潜隐的非物质文化的不协调三个方面。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作者提出相关的对策,根据白鹭村当前的情况,对其保护宜采用“分区式”和“景观式”相结合的思路,并且做好村民的环境卫生教育,让他们不要将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随便摆放,对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进行科学处理,再者,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要帮助村民对村里的道路进行统一规划。而学者涂秋风《处在深闺无人知,客家古村重放彩――白鹭古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对旅游资源特征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了古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步构想和基本思路,重点阐明了客家文化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和地位。作者认为,白鹭古村及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明显,它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间艺术、饮食及客家迁徙历史的相关旅游资源,尤其重要的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广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主要有:树立良好的保护意识,正确协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依托赣州城作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中心集散地的强大优势,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积极开拓旅游新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体系配套;实施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项目间的区域协作,打造优势集成,以观念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营销创新为向导,提高白鹭古村对赣南乃至全省旅游发展的贡献度;积极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筹措资金。作者把古村旅游的功能定位位以客家文化为主脉,民居古建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为辅的自然-田园-风水-寻根游。策划的旅游项目包括:客家溯源寻根游、民居古建观光游、客家民俗活动游以及绿色家园休闲度假游。
四、结语
白鹭村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客家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近几年来,不管从其民俗活动、建筑风格以及旅游开发项目等方面都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白鹭古村的研究对现代古村落的开发与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于古村落原有生态保护的重视,而且对于其他古村落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多年来学界对于白鹭古村的研究尽管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不足,比如白鹭古村作为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有哪些可行性,人们意识上的不重视导致传统文物大量的流失现象以及古村落的建筑修复的经济来源,今后的发展状况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待于对白鹭古村做进一步的研究。(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谭东辉:《客家“抢打轿”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
[2]张玉菊,吴玉华,曾晓莉:《探析客家白鹭“抢打轿”民俗体育及其传承价值》,贵州体育科技,2013年9月
[3]张嗣介:《赣县白鹭村聚落调查》,南方文物,1998年第1期
[4]郭粼、曾国光:《白鹭村古建筑吉祥装饰艺术研究》,艺术与设计
[5]许鹏:《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风格》,中华建设,2006年第1期
[6]高健婕:《赣南客家女性祠堂研究》,美术大观,2011年第3期
[7]熊桂兰、戚蕙兰:《白鹭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显著作用。在车重传统建筑观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是我们至今关注的重要问题。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一个涵盖面极广、影响极深的文化范畴。它涉及的范围大到朝廷典章,小到民间日常生活的进退起居,几乎包括了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其影响之深远超过了任何一种思想理论。
“礼”,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一切社会观念的基础。它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中,也体现在思想理论、文化艺术和民俗心理等各个文化层次中。“乐”,包括了音乐、舞蹈、诗歌等所有的古代表演艺术。它是礼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是礼的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综合体现。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礼和乐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向。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上也有鲜明的表现。
1“礼”对建筑的影响
“礼”的本质是“序”。在我国古建筑中的体现就是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纵向的空间序列发展要主从分明。这在宫廷建筑、祭祀建筑、学校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大型的民居建筑中表现得很明显。
建筑的空间序列是体现秩序感的最好方法。不仅宫殿如此,就连民居建筑的组合形式也是如此。儒家宗法伦理,成为居室建筑表现的主题。
1.1同姓聚居,家和为贵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聚族(姓)而居。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皆以血缘为纽带。就平面布局而言,中国传统民居多为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绝少高高耸立的楼房。向平面序列展开的平房,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再由一个个庭院组成村落或坞寨。这种以组群的对称、和谐创造“和睦”之美的布局形式,实际上便是宗法伦理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反映。为了家族成员的和睦相处,因而在建筑布局上淡化个体而强调组群,而且用墙围合成一个个向心力极强的家庭院落,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墙内为一姓之家,墙外为异姓之地。院墙,成为家与家之间在地域与心理上的分界线。
1.2尊卑有礼,男女有别
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讲究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这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家族中的礼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因而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称正屋;一般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在正屋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孙辈居住,称为“厢”。“房,旁也,室之两旁也”。很显然,房对正屋而言,属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父与子的居室除了在座落方位上有别外,往往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尊卑之分。父辈所在的正屋建筑面积较大,其基座高低、台阶级数都在一院之中居首。屋顶式样也是一院中最高级的。至于室内装瑛,更是主次分明。
在重视父子尊卑的同时,传统居室的布局也注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原则。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宗法伦理对男女之别的要求重在限制和规范妇女的行为自由与人身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首先表现为男居外庭,女居内室。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轻易入内院。古代将女人所居之处称为“闺房”。由此可见,闺房,必定是处在院内幽僻之处,并有层层门户隔断,避免与外界交往。人们习惯上将妻子称为“内人”、“内室”,实际上便是妇女在居室布局中身份的反映。甚至有的地区在住宅内专修狭长的弄堂,供妇女和仆役行走,以避免他们经过,干扰礼仪性极强的厅堂。
1.3以堂为尊,崇祖敬宗
堂不仅是活着的家长之居所,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传统的宗法观念认为,一族一家之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在天之灵仍会关照在世的子孙,视他们“孝”的程度赐福降灾。因此,人们选择家庭居室中最尊的“堂屋”为祖宗立牌位,举行祭祖活动,以显示对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同时,也证明目前与之同处一堂的家长受祖宗认可和庇护,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由于“堂屋”既为在世家长之居,又为在天祖宗灵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也在堂屋举行,成为家庭成员集汇的场所,颇有氏族公社时的“大房子”遗风。既然“堂屋”在家族居室中的位置是如此重要,因而整个居室建筑的安排自然以它为核心,在布局安排上皆位于中轴,居中在上,周围的建筑皆以其为轴心,通过封闭的院落,形成强烈的向心力。
北方的四合院,长辈住正房,下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则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个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图1)。
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征,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内部重大事务都在这里进行。以堂屋为中心进行组合当然是家族伦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若是大家族的聚居便以几个甚至成群的堂屋来组合。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便是典型。张谷英村是从明代遗留至今的两个大家族聚居村落之一,目前住在村中的2 000多人全部是张氏后裔。村中建筑按家族组合形成完整布局,平面为“丰”字形结构,中轴线上一连几进堂屋,两边分别对称地伸出几道横向分支,每一分支又由几进堂屋组成。每一组分支的堂屋由一个分支家族居住,而每一间堂屋以及两边的厢房则由一个家庭居住。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就是一个完整而形象的宗法家族社会。几进堂屋中以最后一进堂屋为上堂,祖宗牌位就供在这里,这里是家族最高权威的代表。下面则按辈份大小,远近亲疏依次排列。在这里,建筑空间的序列感表现为一进又一进的堂屋,造成了伦理秩序的森严感和家族权威的神秘感。民居中尚且如此,那么皇宫建筑中那重重宫门、进进院落就更不用说了。
2“乐”对建筑的影响
“乐”的本质是“和”,即以令人亲切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来陶冶人的性情,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筑中体现就是不求严格对称、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宜人的空间尺度和体量。总的来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乐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园林建筑和文教建筑中。
书院,作为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文教建筑,其组合方式是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相结合的典型。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形象体现。作为教学场所,它有授课的讲堂、自修的斋舍和藏书楼;纪念名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而它必须有专门的祭祀建筑;陶冶性情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有条件的书院还必须有园林。一般较大的书院就是上述这些功能的综合体,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中间就涉及到一个观念形态和建筑形式相结合的问题,礼和乐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庄重、严肃的,因而讲堂、斋舍、书楼一般都按中轴对称布局来体现严格的秩序感;而作为书院师生休息和陶冶性情的园林建筑则完全是寓着“乐”的审美意义。在另一层意义上,所有这些建筑的组合方式,也体现了一种乐的和谐,正如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样,哪里是,哪里是低潮;哪里需要庄严,哪里需要欢快,这种和谐的组合,就是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建筑艺术包括设计、营造与欣赏、使用两个阶段,文人不仅直接参与园林、书院等建筑的建造,同时也是这些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这类建筑中从事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或吟诗作画、读书思考,或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以他们超脱尘世、简朴自然、清静高雅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建筑的文化气氛,充分体现建筑所要达到的“物我融合”的意境。
由于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之美,因此文人对各地的风景名胜关注颇多,留下了大量描绘赞美名山胜水的诗画佳作。而且,文人们在观察再现自然景色的同时,将风景名胜加以总结,归纳出各地的几“景”,促进了它们的集中、凝炼和发展,使之渐渐成为概括各地文化建筑特色的景点。而在这些景点处又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楼台亭阁等风景建筑,它们一方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在不断的兴衰变迁和重修改建之中,也融进了文人对于景点的认识、理解,甚至想象和发挥。例如,朱熹在湖南讲学期间,曾专为长沙岳麓山的风景取名题额,使这些风景集中起来变成赫曦台、道乡台、道中庸、极高明、翠微诸亭等建筑景观,出现在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附近,并成为书院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原有景点共同形成新的山水名胜。至今,赫曦台等史迹仍保存在岳麓山之下,并依然是人们旅游观光、赏景抒情的好去处。可见,无论文人园林、书院或风景建筑,它们在空间、光、影、色的艺术表现的同时,还有声音的艺术表现,文人们朗朗的读书声、优美的琴声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建筑画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礼乐文化互相融合的表现。
【关键字】中国风景园林特色现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风景园林的构成
简单来说,所谓风景园林是指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境域的一个行业和一门学科。它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基础,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风景园林的四大要素: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是形成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的基础。其中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也是其它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地形布置和设计的恰当与否,对于景观空间环境的质量的优劣意义重大,同时它对其它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具有主导作用。除了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四大要素以外,有的专家还将铺装和其它园林构筑物也纳入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中。
二、园林景观设计
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水景景观设计、园林园路景观设计三部分的设计。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园林水景景观设计
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本身并无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在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周围的环境。水的各种形状、水姿,都和盛器相关。盛器设计好了,所要达到的水姿就出来了。当然这也和水本身的质地有关。一般来说。水要求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各种水体用途不同,对水质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污染的水就不是这样,它是景观的反面。个别的时候,也有人为了观赏需要。把水染色的,又当别论。水体周围环境的风、温度、光线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水体观赏效果。例如刮了大风。波涛汹涌,哪来欣赏水面倒影?温度下降,水结成冰,波光潋滟的湖面,变成光滑耀眼的冰场,观赏的趣味,使用的方向就聚然不同。光线对水体观赏效果更为明显,每一个人都知道白天和夜晚如何去欣赏水景。为了达到效果,往往要在水体中补充人工照明,而这时的观赏效果往往是优于白天的最佳景观。
3、园林园路景观设计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园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园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上海园林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三、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理念
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时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跟风景园林的特色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何使用更合理,满足各种生活工作尺度,并在实现风景园林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园林的舒适度和美观,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2、生态理念
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大量开采和开发自然资源和能源,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园林的设计中把生态理念作为一项重要的设计理念,风景园林定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3、整体艺术理念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导致精神世界贫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弊端。因此,必须要把人们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在园林的设计的过程中坚持整体艺术理念,实现园林的整体美。具体来说就是风景园林的环境应是形体、色彩、空间、以及虚实关系的整体把握,意境创造的整体把握、功能组合的整体把握。
4、个性化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个性化。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在园林的设计中需要坚持个性化理念。
四、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当前,全世界对于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都是方兴未艾。建设生态园林、建设设低碳风景园林成为未来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低碳风景园林营造,将会从操作层面上切实降低能源消耗。例如:通过本地或就近选择材料,即可大幅度降低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从而达到降低总体能源消耗的目的;通过选择“低碳”材料来替代“高碳”材料,来降低风景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比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能等)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及其产品在风景园林中的推广应用,例如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路灯来照明等;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进而减少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能源消耗总量。杜绝单纯为所谓景观效果,而设计高耗能(如大面积的玻璃墙,易散热的薄墙体,不必要的大空间等)的建筑或构筑物。由此可以看出,以低碳为目标的风景园林营造,将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选择。现代风景园林营造中,在满足城市居民对休憩等城市功能的需求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积极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到管理维护)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每一个环节所需的碳成本及碳排放,始终贯穿以低碳为导向的设计准则和管理规范,使其符合生态和可持利用的基本原则。
简言之就是,遵循低碳、自然的艺术的心境和发展的趋势,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设计和遗迹中,吸取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思想和哲学,特别是在自然观方面,达到超越社会制约的、归复自然的自由与完美。
总结
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富于中国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必须要做好风景园林的设计。由于风景园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因此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和把握各种因素,掌握设计的主要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促进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斌峰试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及设计要点[期刊论文]-城市建设 2010(30)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居住区雕塑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culptures and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in residential areas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through the public area of Taiyuan and Shijiazhuang City, the survey research to Lake Gardens and the Star River, for example, the type of residential sculpture, color, body mass and scale , theme and location, and explore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al residential design structures.
Keywords: Residential Sculpture Design
居住区中的雕塑,可以说在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设计的雕塑往往可以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居住区的标志。雕塑作为传达美的媒介,联系环境与人,创造交流中心,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
1.雕塑的类别
雕塑可以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木雕、石雕、金属雕塑等,由于木材本身易腐蚀,所以居住区中常见的有石雕、金属雕塑,近年来还出现了绿色雕塑,所谓的绿色雕塑就是将植物修剪出不同的形状,既是雕塑又能绿化环境;
2.雕塑的色彩
色彩在雕塑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陈述语言.色彩与形体、同构建雕塑艺术的精神世界。雕塑的色彩影响整个居住区的氛围感受,暖色可使人感到热情温暖,可用于活动区,冷色调使人感到安静优雅,可用于休息区。
3.雕塑的体量与尺度
我们在处理居住区雕塑的体量与尺度时,除主题外,还应该认真考察周边环境,以确保将来完成的雕塑,既能表现所传达的主题信息,又与居住区环境相协调。居住区雕塑在考虑体量与尺度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是居住区住宅,雕塑起到一个视觉焦点的作用,同时起到一个视线的过渡作用,有效解决了大尺度住宅地下那种压迫感,给人以一种亲近的感觉;第二考虑人在环境行为学中的作用,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大小有限,如果雕塑尺度过大,会造成压迫不适应感,合适的尺度可以成为雕塑中的一部分,与雕塑直接对话,与雕塑产生共鸣,小尺度的雕塑让居民容易接受,更贴近与生活。因此选择体量与尺度适宜的雕塑,让雕塑融入到居住区的环境中去,给居民创造一种轻松、优美、富有情感的空间环境。
4.雕塑的题材与位置
居住区中的雕塑是长期放置于某一特定环境的艺术品,它所要表达的主体或者要取得的艺术效果是与居住区其它景观环境紧密相连的,目前居住区内雕塑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和功能性雕塑四种类型。
纪念性雕塑:往往应用于城市广场地区,用于纪念该地区具有纪念性意义的人和事物,纪念性雕塑用于住宅小区的情况比较少见,如果需要应放置在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起到标志性的作用。
主题性雕塑:主要是起着揭示建筑或建筑群主题思想的作用,根据住宅小区的规划理念,建筑风格,景观节点来处理,用主题性雕塑来表达此住宅要表达的理念,承载的风格。强调住宅小区内的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例如欧式住宅小区与现代风格、中式风格等是不同的,可以通过雕塑来表达设计理念。
装饰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应该以美的姿态,美的造型,美的构图,形成美的画面给人精神上以美的享受,所以成功的装饰性雕塑就像一首抒情的诗,一幅优美的画,美化着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它会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引为自豪,甚至被作为城市的标志。在居住区中装饰性雕塑以其灵巧秀美的姿态与周边环境相互结合,共同营造景观中心,为居住区居民欣赏。
功能性雕塑:是从实际功能要求出发,通过雕塑本身传达深层次的含义,或者暗示一些意义,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采用雕塑的手段增加其美的造型,它在美化丰富居住区环境的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生活的细节中随时随地感受到美。常放置于居住区的人行道旁或是绿地中。例如开阔的草坪旁放置的树桩造型的垃圾箱,树阴下造型新颖的座凳,儿童游戏时有雕塑造型的玩具也可以称得上是功能性雕塑的一种。
5.实例分析
下文将以星河湾和湖畔花园为例,探讨雕塑及建筑构筑物在居住区绿地系统中的设计及配置
上图为星河湾的绿地景观系统分析图,其中浅绿色部分为绿地组团,星河湾是以英式园林景观为主的高档居住区,极力打造自然景观:山涧小溪,树木花间,碧波荡漾……虽由人造,宛若天开。
上分析途中所示的红圈范围是居住区的景观节点,为了起到统领景观的作用,在重要节点处配置了一些雕塑及建筑构筑物,与传统的方式不同,此处极为注重与自然相结合。装点着空间的同时又起到连接、过渡、转换或指示方向等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湖畔花园是更加居民化的住宅小区,比起星河湾的优容华贵,她更加的平易近人,星河湾更多的是供少数人品玩,而湖畔花园更多的是为平常人提供多种生活游玩的可能性,所以人工印记较星河湾多,显然,雕塑及人工构筑物的数量大大超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星河湾,着力营造较强的生活气息。
下面对湖畔花园中三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分别进行雕塑配置分析:
1.主入口处主要景观节点(上图较大红圈所示处)因地块为条形,不宜在地块中心设置小区的主要景观,所以主入口处就承载了这一景观使命,有张拉膜入口,铺地广场,长廊木架,水景喷泉,小憩园亭等多重景观,具有丰富的景观层次,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活动的可能及需要,极具生活气息。
2.次入口处次要景观节点(上图绿圈所示处)此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多选择,雕塑及建筑构筑物不多,多以星河湾式适应自然的装饰性雕塑为主。
3.中部小景观节点(上图较小红圈所示)此处主要为上两者的衔接及过度,雕塑及建筑构筑物数量比入口处少,以凸显主入口处景观节点的统领性。
6.结语
雕塑构筑物作为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中画龙点睛之笔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设计者与自然与使用者的对话,我们应在设计中探寻新的雕塑构筑物的形式,努力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赵俊芳,居住区硬质景观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刘学军,居住景观设计要素探析,硕士学位论文,2002
[3]苏晓毅,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摘要:经济需要国际化,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文艺上,我们强调中西合璧,怎样才能做到中西合璧呢?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有效配置,发展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现代艺术,发展根植于本土的艺术风格,才能真正达到人们心中的认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世界的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西方艺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不仅影响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也逐渐影响我国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世界人民景仰的目光。
艺术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高峰迭起,美不胜收:百花齐放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以神似取胜的水墨绘画,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自古文艺不分家,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中华文明曾传播、辐射、影响到东北亚、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也曾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发展自己。在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出现过汉代班超通西域,唐代玄类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但由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上表现出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近代中国受到了来自西方势力的强烈打击。觉醒后的中国大量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技术和观念。西方的艺术思潮也汹涌地席卷这中国大地。以来,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进攻和挑战,在传统与现代、中化与西化之间,也就是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为了缓解这种文化的冲突与紧张关系,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研究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努力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利弊长短,从不同的文化立场出发为中国文化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局面,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西方艺术诞生的隐喻。
西方的艺术历史也非常久远:神话传说、祭祀、狩猎、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近代由于西方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素描、速写、水粉、油画工艺等多个门类的出现证明了西方艺术蓬勃的生机。艺术也进人了商业生产,使用的艺术设计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进人了人们的生活。
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以美术为例,其实“美术”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直到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美术”(Fine art)才由一些启蒙思想家译介过来。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探化,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掀起了学美术的风潮。各个省市都有专业的美术高中或初中,这些专业学的都是素描、水粉、油画等西方美术,学习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寥寥无几。大大小小的美术辅导班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学校里出现“哈韩”、“哈日”的流行词汇,音像店里清一色的通俗流行歌曲,而诗词歌赋却几近退化。
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称之为“问题”可能有些严重了,改称“现象”或许更合适些。特别是很多的大学生、年轻白领们,满口的‘`YSE"OR"NO",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张口就来,但一问到什么老庄、孔子、朱熹、慧能则没有什么可说的,更不用提什么“有熊氏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