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12:1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复习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帮助学困生,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失。
二、复习目标:
1、计算:
(1)熟练进行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一位数的口算;
(2)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4)能对乘、除法的结果进行适当的估算;
(5)能正确进行乘除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2、常用的量:
(1)对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正确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质量单位;
(2)能正确对千克、克和吨进行换算;
(3)能正确进行千克、克、吨之间简单的计算;
(4)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闰年、大月和小月。
(5)知道一年有四个季度及每个季度的天数;
(6)掌握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7)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
3、空间与图形
(1)观察由三个(或更多的)正方体所搭成的图形,能正确分辨不同角度所得的图形;
(2)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多边形的周长;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
4、统计与概率:能对事情发生与否作出合理的判断,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
三、复习重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3、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相关两步计算问题;
4、运用周长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生活问题;
5、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如何判断闰年、大月和小月、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换。
四、复习措施
1、错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设立错题小册子;
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年级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师必须依据复习课本身的特点,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本班学生实际为基础来进行复习。把握复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有效教学,不断提高复习的效率。现将三个阶段的复习方法理一理。
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大量枯燥的练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显得很零碎,不扎实。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复习课必须由教师按步骤地引导,杜绝放羊式教学。复习一年级上册《有关9和8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猜一猜。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提问:请你选出你喜欢的图片?并说说图片上可能是哪个数字?你又是怎样想出来的呢?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出所有的答案,即20以内的有关9和8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第二步: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所有的加法算式,发现:9加几的一般算法是看到9想到先凑十,再加几;8加几的一般算法是看到8想到2,也是先凑十,再加几。观察所有的减法算式,学生又发现:计算十几减9可以想有关9的加法,而计算十几减8,就可以想8加几。
第三步:比一比。引导比较9加几和8加几,所不同的是加9想1,而加8要想2。相同的是都先凑十,再加几。比较9加几和十几减9、8加几和十几减8,可以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而十几减9和十几减8都可以用想加做减法或破十法。
通过猜测、罗列所有的答案,学生就比较轻松地整理出20以内9与几和8与几的所有的进位加及相应的退位减。又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到在计算进位加时凑十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而想加做减法在退位减中也很普遍。不仅使有关9和8的加减法知识得以巩固,形成系统,更有利于7加几和6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后继学习。
二、对于中年级学生,老师带着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思路
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比低年级有所增强。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的复习课教师尽可能教给复习方法,不要包办代替。
复习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的复习》,我设计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求平均身高的情境,对小学阶段的平均数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
第一步:考考学生的眼力。任意让两个同学站到讲台上,再让其他学生估计这两位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引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第二步:老师加入两位同学中间,让学生估计三个人的平均身高的范围。引出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即: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第三步:事先选定身高分别是136厘米、141厘米和155厘米的三个人,让学生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并思考计算以外的其他方法,学生在观察数据的特点后,很容易就想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第四步:比较两个算式,同样是求平均身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学生进一步明确:总数和总份数必须是对应的。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的空间。从估计身高到求两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又到估计加入老师以后三个人的平均数的范围,乃至求三个人的平均身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中,对平均数的相关知识点的整理和复习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
高年级学生的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笼统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的复习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或者借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小组复习,改变满堂灌教学方式。
在复习《解方程》应用题,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李大爷家响应了当地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今年承包了一座荒地种了木薯和甘蔗共520亩,其中木薯的面积是甘蔗面积的4/9。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木薯和甘蔗的面积各是多少亩?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时我提出要求:
第一步:说者做到“两说”,先说算式,再说想法,有说不清楚的可以请别人帮忙。
第二步:听者做到“两能”,能评价他人的解法,评价时先要指出对在哪里,再指出不对的地方;能从他人的解法中受到启发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解法。
学生汇报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设甘蔗面积是x亩,则木薯的面积是4/9x。列式为x+4/9x=520解得x=360,4/9x=160。我是这样想的:要求两个问题,设甘蔗的面积为x亩,木薯的面积4/9x,列式为根据第一个条件列方程再解答。第二种:设木薯的面积为x亩,则甘蔗的面积9/4x亩。x+9/4x=520,x=160,9/4x=360。我受第一个同学解法的启发,根据“木薯的面积是甘蔗面积的4/9”设木薯的面积为x亩,甘蔗的面积为9/4x亩,再列式解答。第三种:4+9=13;520×4/13=160(亩),520×9/13=360(亩)。我是这样想的:木薯的面积是甘蔗面积的4/9,把木薯看作4份,甘蔗看作份,共13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第四种:4+9=13,520÷13=40(亩),40×4=160(亩),40×9=360(亩)。我是用比例分配解法的启示,用归一法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