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教案

时间:2023-02-20 10:1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姆定律教案

第1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巩固产生恒定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3)明确在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4)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

(5)掌握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在物理方法上的要求:

(1)通过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2)从能量和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通过对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3)应用定律讨论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闭合回路中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2)短路、断路特征

(3)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板书:1、电源: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它并不创造能量,也不创造电荷.例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核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电源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并且能够提供恒定的电压,那么不同的电源,两极间的电压相同吗?展示各种干电池(1号、2号、5号、7号),请几个同学观察电池上面写的规格,发现尽管电池的型号不同,但是都标有“1.5V”字样.我们把示教电压表直接接在干电池的两端进行测量,发现结果确实是1.5V.讲台上还摆放有手摇发电机、蓄电池、纽扣电池,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否也是1.5V呢?(学生回答:不是)那么如何知道它们两端的电压呢?(学生:用电压表直接测量)·

结论: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完全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如材料、工作方式等)决定,同种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不同的.为了表示电源本身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

板书:2、电源电动势

教师:从上面的演示和分析可知,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板书: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其两极间的电压.

例如,各种型号的干电池的电动势都是1.5V.那么把一节1号电池接入电路中,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1.5V呢?用示教板演示

,电路如图所示,结论:开关闭合前,电压表示数是1.5V,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为1.4V.实验表明,电路中有了电流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少了.

教师:上面的实验中,开关闭合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降为1.4V,那么减少的电压哪去了呢?用投影仪展示实验电路,介绍闭合电路可分为内、外电路两部分,电源内部的叫内电路,电源外部的叫外电路.接在电源外电路两端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外电压.在电源内部电极附近的探针A、B上连接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内电压.我们现在就通过实验来研究闭合电路中电动势和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板书:3、内电压和外电压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方法,重点说明内电压的测量.实验中接通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其阻值减小,由两个电压表读出若干组内、外电压和的值.再断开电键,由电压表测出电动势.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内、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

板书: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即.

下面我们来分析在整个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观察电键S先后接通1和2时小灯泡的亮度.

结论:把开关拨到2后,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比刚才接3V的电源时还稍暗些.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教师:在图1所示电路图中,设电流为,根据欧姆定律,,,那么,电流强度,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电动势成正比,和电路的内外电阻之和成反比.表达式为.

同学们从这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在电源恒定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随电路的外电阻变化而变化;当外电路中的电阻是定值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有关.

教师:同学们能否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上一个实验现象呢?

学生:9V的电源如果内电阻很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用它做电源,电路中的电流I可能较小;而电动势3V的电源内阻如果很小,电路中的电流可能比大,用这两个电源分别给相同的小灯泡供电,灯泡的亮度取决于,那么就出现了刚才的实验现象了.

教师:很好.一般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那么外电阻的变化,就会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继而引起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等的变化.

几个重要推论

(1)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板书:5几个重要推论

(l)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演示实验,图3所示电路,

4节1号电池和1个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组成电源(因为通常电源内阻很小,的变化也很小,现象不明显)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是如何随变化?

教师:从实验出发,随着电阻的增大,电流逐渐减小,路端电压逐渐增大.大家能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吗?

学生:因为变大,闭合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总电流减小,又因为,则路端电压增大.

教师:正确.我们得出结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一般认为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是不变的,初中我们认为电路两端电压是不变的,应该是有条件的,当无穷大时,0,外电路可视为断路,0,根据,则,即当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两极电压,数值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当减小为0时,电路可视为短路,为短路电流,路端电压.

板书5: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断路时,∞,0,;短路时,,.

电路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示如下

(2)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设、r是定值)向变化的外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

又因为,

所以,

当时,电源有最大的输出功率.我们可以画出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板书6: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即、是定值)向变化的外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有最大值.

教师:当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是否也最大呢?

板书7:电源的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电路中电源的总功率为,输出的功率为,内电路损耗的功率为,则电源的效率为,当变大,也变大.而当时,即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50%.

板书8:电源的效率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四、讲解例题

五、总结

探究活动

1、调查各种不同电源的性能特点。

(包括电动势、内阻、能量转化情况、工作原理、可否充电)

2、考察目前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

(1)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2)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当前社会对废旧电池的重视程度;

(4)废旧电池的回收由哪些主要的途径和利用方式;

第2篇

中学物理逻辑性很强,许多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很难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认为高中物理不易学、学不懂.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对学习物理充满信心.物理教师还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改善物理的教学质量.

一、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新型设计分析

(一)设计物理教学方法的思路

1.结合哲学方法

结合哲学方法分为:质变和量变法、否定和肯定法、内容和形式法、本质和现象法、相对和绝对法、原因和结果法、空间和时间法、统一和对立等法.

2.结合数学方法

结合数学方法:图像法、函数法、几何法、极限法等.

3.突出物理方法

物理有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守恒定律法、对称法、化方法等.

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判断和推理法、综合和分析法、分类和比较法、概括法、演绎和归纳法、具体和抽象法、类比法等.

(二)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1.是科学教授物理的需要

通过物理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理解物理知识.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电容和电场强度设计教案时,应考虑电容和电场强度的定义,而它们是根据比值进行定义的,通过比值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数字化,再联合实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2.促进中学生建立科学观念

物理是科学学科,包含大量的科学观念和概念,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懂得从现象到本质、从偶然到必然、从未知到已知.

例如:某物理老师讲解《惯性定律》设计问题“静止的小车启动时,为什么小车上的木板向后倒?”“小车停止运动时,为什么小车上的木板会向前倒?”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思考,科学利用定律解决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建立科学观念.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了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某所学校学生的力学和电学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3张,共收回137张,回收率是95.80%.数据显示,力学中关于自行车下坡行驶时不可以用前闸刹车,77.20%的学生很清楚;15.20%的学生知道一些;6.70%的学生不太清楚;2.20%的学生完全没听过.电学中关于灯泡灯丝在开灯瞬间最容易被烧断,66.30%的学生很清楚;22.80%的学生知道一些;9.80%的学生不太清楚;1.10%的学生完全没听过.

生活中物理学处处可见,但是调查显示有些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乏了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将生活实际、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和物理教学联合起来,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新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物理生活化

结合生活实际教学,以此吸引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兼备实用性、趣味性的科学学科.

例如:某教师讲解《重力势能》这节课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质量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质量相同的物体从不同高度下落,又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让学生清楚观察到质量、高度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二)物理教学方式要灵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教学.例如:某教师讲解《欧姆定律》,首先分析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如果学生接受情况较好,那么教师可以继续根据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接受情况不好,教师可以做些实验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绘制伏安特性曲线.灵活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定义.

(三)既要针对学生者整体又要尊重个体差异教学

物理课堂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教育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接受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也要尊重个体差异,降低一些学习要求,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四)建立场景

第3篇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

在讲完了《认识电路》及《欧姆定律》两章之后,我设计了一节专题课――《如何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一上课,我首先对欧姆定律进行了复习,然后设计了一道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了一下进行这方面判断的基本方法。然后又就着方法给学生们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师生共同进行了判断,并且找学生到黑板上跟大家一块分析,最后我以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了练习,这样一堂课很充实地结束了。

课后我也有一种成功的感觉,觉得一切按照我设计的方案进行,而且看学生的表情好像也都很明白,学生掌握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是在讲《练习册》上的习题过程中,我吃惊地发现好多同学都没有掌握好,错题百出。尤其是一些中上游的同学,解题思路根本不明确,这对于我来说像浇了一盆冷水,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我在反思: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知识的传授没问题,各个知识点的归纳,解题思路的总结也很到位,问题在哪呢 ?“学生”我脑中闪出一个词。是啊,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课堂教学,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我犯的最大错误。

第二天一早,我就找学生调查,有的说“老师,您当时讲我能听懂,可是自己做题时又想不明白了,不知从哪入手”,还有的说“老师,我依赖性强,懒得自己思考”…… 学生的话让我恍然大悟,使我明白了问题在哪。是啊,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水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专题课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把这个专题更加深入,我应该继续拿一节课甚至更多节课让学生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明白。可是我为了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学生当时就是懵懵懂懂,囫囵吞枣,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做原题还可以,题稍微一变化就不会了。

物理这门学科特别注重逻辑推理,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学好的,学生对于老师讲的方法并没有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当然题一变就不知所云了。而且现在的学生特别不爱动脑,不善于思考问题。痛定思痛,我决定重新进行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间交流、分析,反复的练习,又把前面做过的题重新练习了一遍,现在看来班上中游以上的同学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本节课给了我如下启示:1、老师上了一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一定买帐,要看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切不可自已为是,时常和学生交流谈心。把握学生学习的脉搏,这样才可以把知识教活教细。为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奠定基础。

2、教学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习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要以学生的掌握程度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贪多过快都是要不得的。

3、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不能老师过多的大包大揽,是学生变更懒。

4、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方法,提倡多题一解,如:开关题、滑动变阻器题、单状态电路题、电表示数变化题。具体的分析思路,解题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名教师,我也经常追问自己:今天教学成功了吗?成功在哪?今天教学失败了吗?失败在哪?俗话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尽管这次我失败了,但是只要我在失败的实践中思考、反思,一样可以使失误也变成了财富。美国教育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的确如此,课堂教学是一 门留有遗憾的艺术。如果教师能在课后及时地进行反思,那么这种遗憾在下一堂课的教学中也许会变成闪光点。

第4篇

一、本学期的教学目的:1、完成本学期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3、本学期还要积极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教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本学期从第六章到第十章共五章内容,都和电有关,可以说是初中电学部分的全部内容。知识系统性强,难度大,特别是第七章《欧姆定律》和第八章《电功率》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说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多做实验、多测试、多进行实践活动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会应用知识。最后一章是关于电磁波和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查资料,开阔视野。

三、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行事历如下: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

12.22~2.23开学工作,制定计划,准备教案

22.25~3.1进行上学期教学内容的复习及第六章新课教学

33.3~3.8进行第六章内容的教学工作

43.10~3.15复习第六章内容,总结、讲解习题

53.17~3.22进行第七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63.24~3.29继续进行第七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73.31~4.5复习第七章内容测试、总结、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84.7~4.12进行第八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94.14~4.19继续进行第八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10421~426复习第八章内容,测试、总结

114.28~5.3讲解习题,复习第六章到第八章内容迎接期中考试

125.5~5.10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总结经验。

135.12~5.17进行第九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145.19~5.24继续进行第九章内容的教堂学工作

155.26~5.31复习第九章内容,讲解习题、总结知识

166.2~6.7进行第十章的教学工作

176.9~6.14复习第十章的内容,讲解习题

186.16~6.21复习本册书的内容,迎接期末考试

第5篇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各种物理实验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下面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

1.加强实验教学

1.1 精心准备实验,达到预期目的。上实验课应当和其他课一样备好课,写好教案,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许多老教师,虽然讲课多年,每个实验在他们心中了如指掌,但每次上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因素也随着变化,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同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实验开始了,才发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致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能否精心准备实验课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1.2 发挥指导作用,体现主导地位。在实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如,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

2.物理实验技能的基本要求

2.1 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新课标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

2.2 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的技能。使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2.3 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应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补测。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法去处理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分析讨论。

2.4 培养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学会对误差计算和分析的能力。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

2.5 培养学生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的能力。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

3.边学边实验是一种高效率、轻负担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

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广大师生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通过自制仪器来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形式:

3.1 将边学边实验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我让同学们将一支大试管中装上水,将一支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听课时注意力特别集中。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未来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所组成。什么是创新思维呢?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机械的灌输式,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工作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指导观察,扩宽学生思维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是预备,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科学观察不仅要通过眼睛看,而且要调动耳朵、手等感觉器官的参与,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尤其是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更为重要,观察现象是探究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适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让学生获得物理发现、锻炼物理思维的有效途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一定要有迅速摆脱现象表面干扰的敏锐的洞察能力,使想象成为知识飞跃的联结。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我在探究之前,先让学生猜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内容;再根据猜想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中,指导学生注重观察所产生的现象,将科学的观察方法渗透给学生。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探究欲望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之前的信息输入。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可以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会被,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着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三、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按照教材上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对照教材进行验证,缺少思发挥维的平台与空间。实验教学过程若只停留在看到现象这一水平,那么离新课标的实验教学要求还相距甚远,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突破教材,大胆设想,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加强实验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试验时,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将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比如将许多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就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单的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发挥创新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教师在上“比热”课时,启发学习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水、煤油同时加热,对温度升高有三种预测:水比煤油升得快或慢或相同,到底如何?请大家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猜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散发过程,再经过一定的实践验证,从而可以完成整个创新思维的开发。又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不同表面上滑行不同的距离,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去思考: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思考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改进实验,对实验进行反复设计、修改、完善,不仅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欧姆定律时,实验电路图中原先是没有滑动变阻器的,但后来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串上一个滑动变阻器。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完善实验步骤,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2012(04).

2.赵志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2012(27).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5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革新也如火如荼。针对部分学生的厌学物理的现象,许多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很多,其中快乐教学法的推行也是行之有效的。

一、上好第一堂课

每次上绪论课,我告诉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站在这里,可不仅仅是一个人在这里,实际上我从头到脚都与物理知识有关。”有的学生小声嘀咕:“又是一个吹牛皮的老师。” 我接着说:“不是说我的知识多么渊博,而是大家和我一样。因而大家学习过程中,瞅瞅、摸摸、捏捏、闻闻就学到物理知识。不信,我们就从‘头'讲起。”于是,我介绍了头发的作用,头的形状近似球形而不是方形的好处,眼睛就是高级透镜,人是怎样发声的,发低音和高音时人的形体变化,耳朵形状的声学好处,鼻孔为什么朝下 ……听得学生异常活跃。从教学伊始就让学生知道,物理学就在身边,随着我们深入地学习物理学,它能让我们知道更多的未解之谜,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上好第一堂课、做好每堂课的引言。第一堂课与每堂课的开始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浓厚的时刻,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个时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有必要精心设计教案,采取多种方法刺激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比如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如摩擦生电的实验等;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汗液蒸发等;讲述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或者知名物理学家的事迹,如中国的神州五号飞船升空带给中国的影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贡献等等。

二、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合理而精确的目标,才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目标,既要有对基本概念、规律等知识点的素质培养,又要有思考方法、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教学目标既要有近期目标,还要有中、远期目标。例如电学部分,从电路初步到电流、电压和电阻,除了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计算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识别电路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物理知识的应用。而识别电路能力的获得,绝不会是一蹴而就,从少元件到多元件,从串联到并联,从正确连接到短路、断路及故障处理等等,需要教师在整个电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复和加深,类似的问题在力学的教学中同样存在,事实上,物理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建立各个学习阶段的分期目标和整体目标。

三、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虽然两人国别不同、时代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道理: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动力。因此,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比教学本身意义更为重大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系统工程,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第一、激发兴趣: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第二、保持兴趣: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注意。首先,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物理教学的首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语言要准确简练。准确简练是第一位的,物理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定律、概念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其次,教学语言要简练,少用生活用语中的“啊”、“呀”、“这个”等表达。再次,语言要幽默生动。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个人仪表和举止。第三、巩固兴趣:理论用于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指导实践。课堂固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但生活实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验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长久性的有力手段。

四、进行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形成学生唯一标准等科学世界观,科学思想的最好过程,是言教兼身教。物理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在直观趣味的观察中建立概念,在演示或操作索规律,在思维发展中促进技能的获得。再加上简易实验教学,学生可仿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动手能力和物尽其用的节约的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用纸条提书的实验演示摩擦现象:夹在书中的长纸条竟能吊起厚厚的课本;若将课本换成练习本;若将纸条换成塑料条,重作上述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可以亲手操作,由兴趣―― 满腹疑问,疑雾重重―― 惊叹,而对“摩擦力”这节课,学生很是难忘。有这样的实验效果显然在课本中对应的那组实验之上。

五、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中,使得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充分体验物理学是多么有用。如学过重力概念,可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重力,对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树根就不会往下长;没有重力,流出的眼泪也不会往下滴,眼睛前就会挂一个大大的水球;等等。只要学生能够充分想象讨论,就会在感到世界真奇妙的同时,掌握重力的概念,再不会在以后的解题中标错重力的方向。

第8篇

一、教师应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和文艺作品一样,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风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模索教学规律的教师,他们从内容的理解到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投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正是他们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才在教学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1.教师要有乐教精神,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对教学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去认识、去追求、去创造,在追求和创造中享受乐趣,惟其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才会领悟到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对于完美生活的意义,也因此获得了和谐完整的心灵享受。

2.教师要具备健全的知识结构,一是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二是现代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具备了比学教的教材高深和广阔得多的知识,就能深入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的处理和准确的讲授教材”,此外还应善于学习研究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得其精髓,融于自己的教学中去,教师只有在广泛汲取优秀学科素质教育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又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才能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师要具备有效激活并巧妙调控学生情绪因素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在于激活课堂气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上课可以从“巧、奇、趣、疑”人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巧、奇”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认识兴趣;“趣”能使人心情愉快,唤起学习动机;“疑”能激起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就会像在欣赏一部优美的乐章,体验到学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滋味。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美育因子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和美。

1.物理学家的创造美,这主要是指物理学家在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人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美好的感情,如开普勒三定律、牛顿力学体系、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还有原子物理部分讲到的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等等,如果在讲知识本身美的同时,讲一讲科学家在发现这些理论时所经历的曲折过程,所具有的信念,以及他们对美、和谐、简洁的形式的追求,终于发现了真理的喜悦……这时任何一个学生的触动都是巨大的,在触动的同时不但有助于形成很好的观念、品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2.物理抽象的内容美,物理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奥秘,反映自然真貌,找出自然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把力和运动(经典)统一起来了;万有引力定律,使天上人间成为一统天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纵横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而这些规律是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分解、约化出的具有简单的、清晰的特点,使人们能从总体上、有规律地把握自然,让“无序”成为“有序”的理论,自然是美的。

3,物理抽象的形式美,爱因斯坦认为物理之美的本质是简单性,“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说或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例如质点、刚体、弹簧振子、点电荷、波粒二象性、电子跃迁、原子模型等理想模型,都是本质突出、个性特点鲜明的形象,如同绘画中的速写,寥寥数笔,勾形达意。

4.物理实验的实践美,实践创造美,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得出科学结论,了解客观现实,正确认识自然和谐关系,感受到自然这一“美的组合”例如,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做光的色散实验,显示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带,多美呀!

三、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教学美,必须使物理教学过程处在一个动态非平衡状态中,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攀登、创造、跋涉。

1.创设开放和自由的心理环境,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情感交互,美育需要感情为中介,教学同样需要感情作为纽带,物理课堂教学应塑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帮助者,这样,教师对物理学的理解、兴趣、喜爱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喜爱,使之发生情感的共鸣和转移,这种情感的交流能给学生以美感和享受。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认知平衡,形成思维涨落,打破平衡的原则是指学习活动要创设情景,创设使学生对原有结论(知识状态)产生疑问或不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果全体学生都急切要解决问题或以惊奇的心情来听老师的课,即学生处于高度非平衡状态,则学生、教师、教材、教法、学法之间就会产生最大的共鸣,使教学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学生的认知结构便随着认知矛盾的解决进入更高的有序水平。

3.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开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摄入大最信息,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尤其要重视物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主动观察、实验、记录、思考、表述、手脑并用,同时重视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使信息从各种渠道输入大脑中,要有效地开放学生的思维系统,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教学的视野,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观察实验联系起来;把物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4.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获取事实的知识,忽视科学的发现过程,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结论几乎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科学探究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应用信息加工的实验探究方法,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内化知识,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如,在“单摆”教学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单摆的周期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如查资料、上网等找出与单摆有关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用一个简洁明了的公式描述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许会对纷繁杂芜的实验结果束手无策,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学生终能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

第9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13-02

如何结合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和电工技术现状,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是我校于2012年升入了本科院校行列后我们电工课程组在承担《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我校升本后几年来的教学摸索,就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风建设几个方面与同仁进行探讨,以利于课程教学适应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发展,实现“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的办学宗旨。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文件的建设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基础。教学内容包括电路元件、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磁路与铁芯变压器、三相交流电动机及控制电路、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等几个模块。

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将该课程划分为电工技术(A)、电工技术(B)两块,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开设《电工技术(A)》,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电工技术(B)》。这两大块教学内容交叉的部分是必要的基础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主要模块,另一部分是针对课时相对多一些的《电工技术(A)》设置有暂态分析、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这些模块,以及交叉模块中有些内容的深入要求。实验内容的设置有基础能力和理论验证内容,有综合性应用内容,有任务性设计性内容,其中学生也可根据自身能力从一个实验大项中选择不同层次要求的内容进行实验,实验项目方面的设置也有交叉和不同的要求。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训练掌握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具备基本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具备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能力,以及合格实验报告的书写这些基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文件有:教学大纲、教案、讲义、课件等。教材方面的建设,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参考书,自编符合本校教学实验设施和实验目的的实验指导书。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保证达到教学效果的手段。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习题课、课堂讨论这些常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前,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听课、查阅资料、作业演算,以及实验,通过完成这些学习环节消除依赖心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譬如在直流电路的学习中,参考方向的概念很重要,如何启发学生体会到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在计算中的实际运用呢?各种定理、分析方法在计算中是以公式体现出来的,参考方向是否相关联公式中的正负号不一样;而求解出来的电量也是一个代数量;只有结合参考方向才能确定电量的实际方向;这些结论可以通过一个实用电路的演算让学生去体会出参考方向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最终使学生摒弃中学在解题过程中先判断电量实际方向再进行求解的习惯。

在讲授各知识模块时,推陈出新,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讲授正弦交流电路时,引入复数表示正弦电量后再定义一个阻抗,对比直流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相量式,再由此举一反三,得出电路定律、解题方法在正弦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应用的异同,本质区别在哪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学习效率高,也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的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讲授概念性的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一些特殊电路现象,电路的短路状态,这种现象又有哪些危害和可利用的时候,比如电焊机就是利用短路来工作的。正反实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实例既掌握了原理还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学会善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习题源于实践和生活,通过习题课我们只要选择和引导得当,体会到学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兼顾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本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由于本课程信息量大,课时少,通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些信息和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地获得,要及时关注本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工程技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后备人才的培养

该课程共有四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另外还有一位后备教师。其中副高职称3人,讲师2人,年龄构成老中青成梯队分布,课程组教师年龄和职称构成较合理。

对于新教师新上课和老教师上新课,学校有制度规定,采取“听课―试讲―讲课”的考核模式来保证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系部领导以及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并随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进度的制定,教案、讲义以及实验内容的编写和制定新老教师作为一个团体共同讨论制定,这样有利于新教师尽早融入正常的教学当中,同时也发挥年轻人观念新、知识新的特点,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保证有活力有未来。

四、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与工程问题联系较广,因此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实验教学学时的设置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目前我校已建有两个电工实验室,该实验室安全系数较高,易于维护和管理,能满足验证性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

对于实验内容的设置,我们目前采取的是针对实验设备设定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大类实验项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实验项目对学生要求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引入资金购置不同类型适合不同专业的有关自动控制的典型设备,让学生在低年级就能接触到本专业相关的现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更有利于学生走出学校后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应该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开发开放实验教学平台,从时间、空间、内容上全方位进行开放,但是这也给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增加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还需要协调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对于这些困难我们可采取阶段性逐步推进克服和实施,首先协调场地和设备,先进行阶段性的开放,时机成熟再实行全方位全时间对学生开放。通过开放实验课可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合作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创造能力,学会自己走路。

办好教育也是一个社会的责任,我们还应该发挥企业的设备资源和培养作用,与企业合作签订教学实践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学生创新能力与学风建设

教学当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学风,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现阶段学生具有如下的特点:由于高校扩招,各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辅导员为主,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由于网络的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也较易,学生易于沉溺网络信息而难以专心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难度较大;学生个性较强,做事考虑问题自主性强而不易于接受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首先重视第一堂课的导引,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课程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程的学习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的学习是学有所用的,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也要注意选用实用的例题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际不脱离。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辅导、答疑、习题课、讨论课,甚至可以开办讲座、开放实验室、成立课外兴趣制作小组等等形式,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介绍课程的关键点和系统性知识,课后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上机及实验使学生进行实际深入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风。

六、结束语

课程建设涉及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必须合理、可行,课程负责人应该能够带领课程组成员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有效组织任课教师分工合作,确保《电工技术》课程建设各项工作达到本科合格课程要求。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只要我们致力于以人为本,善于吸取国内外好的教学经验,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模式,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使我们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强.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3):110-113.

第10篇

一、写教师在教学中的体会

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具体包括:一个独到的见解,一个巧妙的实验,一个突破难点的办法等。例如,引入“压强”概念时,先让学生做两个随堂小实验:(1)取一支铅笔,让笔尖压在一个手指上,先轻后重,比较两手指疼痛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2)再用两个手指分别顶住这支铅笔的尖端和平端,比较两手指疼痛感觉又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再引入压强概念就水到渠成,学生不但很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我认真及时地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体会:(1)在课堂上利用学生随身携带的学习用品――笔、纸、尺、书等做小实验,不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中,与我们紧密相联,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课堂上做随堂小实验,有利于全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动手能力及探究实验结论的能力。如此将上述体会记录下来,并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写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和困惑

教学中的失误与疏漏在所难免,关键要看如何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例如在“浮力”教学中,笔者举了用水桶提水,在水桶未离开水面时,手感到很轻的例子,然后就讲这是由于水桶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的缘故,这个向上托的力就叫浮力。在备课时我想这个例子很浅显,学生一定会一听就懂,结果是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一片茫然。课后向学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学生说:我们几乎没有用水桶打过水。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我的认识起点与学生的认识起点差距很大,学生家里用的是自来水,很少用水桶到井里提水,即使是提水也往往是家长的事,因而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导致了对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困难。从此,我在引用事例时,尽可能的从学生司空见惯的事和亲身体会过的经历中引出。在讲授知识时,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尽量做到“低起点,小步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物理既有兴趣又能学好。面对教学中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及时地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请同行提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三、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插入学生感兴趣的演示实验等,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也就突破了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一节时,遇到这样一道题:一个电阻两端加8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8A,求两端加4V电压时的电阻。错解为:R=5Ω。在一次调查中,一位同学道出了他的思维过程,他说:根据R=U/I,即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要计算4V时的电阻,电压值应用4V,而电流值只告知一个值,别无它选,这样就得出结论R=5Ω。这里就反映了某些学生死记硬背物理公式,而不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和内涵而造成错误。于是,我在以后讲解任何物理公式并求解问题时,都会着重讲清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犯上述类似的错误。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写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身的感受,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例如,上课时我讲了这样一道习题: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全部熔化后,水面将( )A.升高了B.降低了C.高度不变 D.无法确定 。当笔者讲解了一种方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比较冰块熔化前后体积的变化)之后,这时一位同学想到了另一种解题方法 :水面位置的变化也可由冰块熔化前后水的深度来确定。根据P=ρgh,得h前=Ρ前/ρ水g,h后=P后/ρ水g,可见只需比较P前和P后的大小就能判断出水面的位置变化。由于烧杯的底面积不变,则P前=(G水+G冰)/S,P后=(G水+G冰化水)/S,而G冰= G冰化水,所以有 P前=P后 。因此,水面的高度不变,答案仍选C。这个同学的解题思路独具创新性,并且解题过程简洁、明了。对此,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将这些见解及时的记录下来。因为它有助于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五、写教学再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意识 主体 生成 资源 共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70-02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意识,是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其核心即课程观。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就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生成性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而是与教师的人生履历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等直接相关的教育要素。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师是动态课程的设计主体。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

教师即课程――教师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改造着预计的课程,教师本身就是课程。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去改造着给定的课程。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意向、兴趣爱好、主要困难等来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等问题。

以生成性课程观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意识:

一、主体意识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实施的依据,要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某一领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等,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操作,让他们去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以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居高临下,而学生则作为忠实的听众,去接受、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教师的尊严约束着学生。学生怕说多了、说错了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学生没有提出建议、彰显个性的机会,缺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和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学习成为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追求,这样的课程也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去讲实验,更不去演示实验,而是把这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原理、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互相评价,归纳总结结论,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追求。于是,在“测量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中,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先测量量筒的质量,再用量筒盛装液体测出总质量等方案都出现了,同学们就在互相评价中学会了如何正确的测量液体的密度。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完成了课程的实施。其特征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强调“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教师是课程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不仅是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独有的人生履历和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融入课程内容之中。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一节课的教学中,分子间的作用规律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知识抽象,我就大胆的用同学间相处关系做比喻,距离近了便有了矛盾,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距离远了便互相留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等来理解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并用“距离产生美”,“距离有了,美却没了”来幽默了一把,让学生在体会切身感受的欢愉的气氛中理解了较为抽象的知识。

二、生成意识

课程的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对预设课程进行批判与改造

先理解,把握课程预设,由预设课程变成创造,对课程进行再生产,内容的增删拓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例如在教完九年级物理“浮力”一节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不是习题,而是探究性思考题,“死海不死”、“盐水选种”、“饺子熟了会上浮”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发表意见,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2.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

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让科学世界观、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师生即兴创造。

课程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课程应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课程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生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一节课的引入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很顺利地将茶壶中的水倒出,然后暗做手脚,将壶盖上的小孔用透明胶带粘上,再找同学倒水。当同学信心十足地来到讲台上不能顺利将水倒出时,学生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禁不住感到好奇,这时我揭去透明胶带露出小孔将水倒出,大部分学生会恍然大悟:“是大气压的作用”,顺势引入新课。在教学中我没有去讲什么是大气压强,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大气压强、设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演示实验,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新课程理念。

三、资源意识

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确定课程的资源意识。教材仅是一种文本资源、课程的一种载体,不是全部。

课程的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材,要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创造因素,把教材看成是一个话题、引子、案例,不是课程的全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经验等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紧扣课标,不是紧扣教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处理教材、超越教材。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打破课程内容顺序,把定律放到上一节的探究中让学生去总结,下一节完全是理解与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机会、条件、时空、途径。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瀚如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学生的成长不完全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来实现的,还需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摩擦力”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留了一道作文题“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让学生去调查、体验生活实际中的摩擦知识,完成课程实施。也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曾有一名学生在作文中从放学走路回家到家吃饭、睡觉,描写到第二天早晨起床,生动有趣,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总之,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1支粉笔+1块黑板+1张嘴+1本书”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即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