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

时间:2022-09-23 14:2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视听语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视听语言

第1篇

动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动画视听语言能够通过影像与声音的结合直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烘托作品的艺术氛围,使得读者身临其境,更加深入地体会作品得内涵。通过动画视听语言来直接表达人物和作品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现作品内涵的方法,作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艺术内涵通过视听语言直接传达给观众,能使观众更直接地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

二、动画视听语言艺术属性的拓展应用

1.拓展现实与影像的映射范畴

动画作品是基于生活素材的虚构艺术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某种内涵或道理的一种手段,而观众确是生活在现实之中,作者想要更好地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观众就必须拓展现实与影像的映射范围。动画视听语言艺术属性的拓展应用正体现在这个方面。动画作品的背景和环境场景的描绘能够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现实中的观众仿佛沉浸到影像世界中,从而能够从中直接体会作者的思想,通过这种形式加强观众对于作品的体会。同时,声音语言也极大地帮助打破了这种现实与影像的限制,通过声音直接将语言和感情传达到观众的脑海里。如果观众对环境背景不在意,难以理解作品艺术内涵,那么声音也可以帮助观众塑造真实感,增强作品的真实质感,加强动画作品与现实的映射,从而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欣赏和感受作品艺术。

2.拓展影像中事物的意义

动画作品意义的表达需要借助作品中各个事物来寄托,但是如果只有事物而没有视听语言,影像中的事物就不能具有特定的艺术含义。例如在一部作品中有一匹马的形象,如果只是有马匹,没有背景,没有音乐,那么它就只能表现一匹马而已。但是如果这匹马是在广阔的草原上奔驰,想着灿烂的阳光,再搭配雄壮的背景音乐,那么很容易给观众一种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的一种豪迈的心理感受。这种艺术含义正是通过动画视听语言来赋予马这一事物的。单凭抽象的事物无法体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于是运用动画视听语言艺术,就可以为这些抽象的事物形象赋予丰富的艺术象征和艺术内涵,同时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种象征意义。动画视听语言通过背景环境来表达事物的心情,通过音乐和语言来营造艺术氛围,从而为事物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含义,这是对动画视听语言艺术属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拓展应用,能够极大地丰富作品内涵。

3.拓展自由与想象的空间

动画作品表达的艺术内涵往往非常丰富,不同的观众通常也能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体会,这种区别正是源于每一个人理解和想象能力的不同。为了使得作品能够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给读者以更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动画作品可以充分应用视听语言艺术。作者将作品的环境背景按照自己的想法描绘出来并呈现给观众,但是并没有直接用文字告诉观众自己想表达什么,这正是一种自由的空间,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背景来自由地进行现象,揣摩环境背景背后的含义和思想感情。语言的运用也能够加强这种效果。在好的作品中,作者不会直接用语言说出自己想表达的真实感情,而是通过不同人物性格让他们表达出不同的语言内容,从而提供给观众一种线索,可以让观众通过这些语言的交织描绘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引导观众想象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种想象同样是自由的,观众的理解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却都帮助了观众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4.拓展作品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动画作者通常都具有不同的作品风格,能够广受欢迎的动画作品往往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塑造往往就是依赖于动画视听语言。例如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大量的风景描绘和大量自然色彩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风格,能够使观众一眼就认出这种艺术风格。动画视听语言艺术正是一种非常好的塑造作品风格的手段,并且通过不同手法的运用可以塑造出非常多样的艺术风格,不管作者喜欢哪一种风格,都可以通过视听语言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这种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动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使得许多风格独特的作者也能够很好地体现自己的风格,同时还能够使观众了解到作品的含义,使得动画作品不受到风格的限制,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些丰富的作品风格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动画作品形式,促进了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第2篇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文明程度发达的社会,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以及艺术规律的控制下,现代视听语言也随之出现,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视觉听觉运用到一起的交流沟通工具。而影视艺术如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语言去面对所有的受众,而这便是人类独创并使用的影视语言,它是需要通过眼睛与耳朵两个感官,采用图像与声音的综合形态,以达到思想上、感情上的沟通交际和传播所采用的语言。这种语言也被称之为“影视视听语言”。谈及动画的本质,则是一种采用动画形式表达的影视艺术,其特征则是高度的假定性。动画电影和真人扮演的剧情影视作品有很大的区别。电影电视是通过摄像机的记录去尽可能地展现出实际的一面,而动画更多的是采用绘画的手法去呈现艺术。

二、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独特性

自从有了动画,通常都是采用一般影视视听语言的研究模式去研究动画电影视听语言。其实这种研究方式是不够全面的。尽管动画电影从属于影视,但由于动画自身的特点,使得其与其他影视类目有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说,动画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普通的影视,更不是影视与美术的简单结合。记得动画之父科尔这么说:“动画创作者就如上帝在创造世界那般,他需要使得一张白纸变得栩栩如生。而电影更多的是注重记录与捕捉现实的状态,接近于近物质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般影视关注的重点在于对物质现实的还原,而动画电影更注重于对物质世界进行变形,而动画电影自身的特征———高度的假定性则是这种变形的驱动者。

影视艺术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假定性,这种假定性在动画电影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与彻底。动画电影放弃对逼真性的追求,通过虚构、神似、幻想、夸张、变形等方法去呈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状态、追求与期望。通过目前的动画作品可以看出,神话、童话及民间故事等题材还是动画的主题,由于这些题材本身具有梦幻色彩,所以动画创作者的想象空间就更大,更有利于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动画视听语言中,“高度假定性”深入到各个方面,而这种渗透也决定动画视听语言的独特性。由于动画的制作原理是“非实拍”,更多是通过动画创作者的想象与创造来完成,因此,脱离了各种人为的、自然的限制与约束,“自由”便成为了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基础。动画电影正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些优势与特点,不断探索与加工,摸索出了一个专属的视听语言规律,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元素———蒙太奇,这种艺术元素可以是叙事方式,可以是夸张的造型,也可以是声音。特别是当一些离奇夸张的故事通过这种特有的假定性表达形式,会演绎出匠心独运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蒙太奇叙事

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可以构建起一部完整影片。倘若把零散的珍珠看作是视听语言体系里的各个要素,那么蒙太奇的作用就是一条丝线,可以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蒙太奇思维不仅是一种特别的形象思维方法,它还可以融入整个视听语言体系中。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在运用蒙太奇的叙事方式时,更独具韵味。如动画影片《钟楼驼侠》当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在愚人节这天,欢庆节日的人们推选加西莫多为丑王,一些群众与士兵正准备在广场的高台上对加西莫多捆绑“加冕”以取悦自己时,埃丝美拉达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她勇敢地登上高台,割断了绑在加西莫多身上的绳索。周围的士兵正准备追杀她,不料,埃丝美拉达轻挥手中的手绢,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突然,她与自己的山羊加利出现在了木楼上,她们从楼上跳下来,围观的人民把他们举得高高的。

但是埃丝美拉达用脚蹬着关押犯人的圆筒状牢笼朝着前方滚动,而山羊加利踩在一个坐在轱辘木板上的乞丐肩上朝着前方滑动……这是一个复杂又凌乱的场面,让人觉得应接不暇,而正是这段情节把埃丝美拉达迷人可爱的外表、善良仁慈的内心与泼辣爽快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接下来的画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动画电影中蒙太奇叙事的独特性还是需要基于高度的假定性,这种叙事风格类似于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平时大家在观赏动画片时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东西都是带着一种虚幻感,就如一下子从人间置身于仙境中一般。在动画片里,动物与植物沟通无障碍,狼与羊是好朋友,家具与机器有自己的思维,鲜花与风扇是情侣,华丽的宫殿在海洋里,主人翁具有超能力……那些现实中不能出现或者一般的影视作品无法呈现的情节、场景,在动画片中显得毫无违和感,挥洒自如。动画片能出现这么神奇的效果,全因蒙太奇的叙事方式给予了所有的自由的元素,让动画片的创作可以任意转换时空,可以自由调度,可以无限制地运动与组接,这也使得动画电影蒙太奇叙事更具特色,具有更好的形式感与视听美感,也让故事更为丰富、精彩。

(二)蒙太奇造型

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动画角色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动画角色不但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整个片子的加分点,还可以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好地呈现,使得故事情节更加饱满、精彩,也为整部片子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动画是造型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动态延伸。动画世界是一个让想象力任意发挥的世界,拥有极度自由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对现实的夸张表现,还是对非现实的奇特幻想,都能在动画世界里得到体现。因此,动画中角色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一般影视中角色的造型。一般影视中的角色造型受到演员自身形象的限制,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而动画中的“演员”是假定的、虚拟的,是根据故事需要凭空创造出来,并且可以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发生形象变化的。动画导演和设计师是动画角色造型的“缔造者”,通过他们对角色的想象与理解,让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写意。

动画角色的形象是根据影片需要而生的,多种多样,不受到限制,可以简单也可以繁缛,可以夸张也可以朴实,可以拟人也可以超脱,往往这些角色都会突破“形”的描绘,根据影片情节的发展来塑造性格特征,使得角色可以充分展现个性特点。在动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刚正不阿的“君子”,可以看到阴险狡猾的“小人”,可以看到老实巴交的“老实人”,可以看到具有超能力的“精灵”,可以看到与现实人物一样的“普通人”。如经典的动画《小鸡快跑》里面的主人翁小鸡们就是拟人化的,他们可以完成人类的动作、表情,也有各式各样的性格,进而使得影片的主角突破了动物的局限,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而夸张的角色外型也惹人喜爱。创作人员通过独具匠心的打造,让拟人化的小鸡更具有人类的灵性,也丰富了影片的主题。

(三)蒙太奇声音

完美的视听语言技巧可以很好地呈现出一部动画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在某种程度上讲,完美的视听语言不但保证了影视艺术的品质,而且通过良好的画面效果更能对影片的意念与内涵进行升华,突破画面本身的含义,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声音元素是视听语言的重要构成部分,声音与画面相互融合,有效地推动影片的叙事发展,更好地塑造片中的艺术形象。创作者必须充分理解动画片与动画人物的特点以及呈现的主题,通过对动画电影的声音进行整合、创作,采用设计与加工声音,使得声音可以有效地、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很好地配合影片的风格、叙事的风格,更使得影片的主旨可以被很好地传递出来。其实,声音和影像是构成叙事的重要因素。

第3篇

关键词:《超市夜未眠》;语言;影片;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22-01

Ben Willis是一个在艺术学院学习美术的大学生,他和女朋友Suzy分手后,开始变得失眠。为了消磨晚上漫长的时间,他决定到当地的一家超市上晚班。在那里,他遇见了形形的人物。在枯燥乏味的夜班工作时间里,他施展自己极端丰富的想象力,把同事和顾客全都幻想成自己脑海中编织的故事的角色。他幻想时间“暂时停顿”,能够冻结世界的艺术之美,以便仔细和从容地欣赏世间和人物的美。渐渐地,他对女收银员Sharon产生量好感,但就在Ben准备展开爱情攻势的时候,误会一个个接踵而至,Ben又开始失眠。当Ben的作品意外地被一家美术馆展出的时候,Ben邀请Sharon来看展览,两人相遇时,Ben将Sharon拉入了自己幻想的世界,最终获得美好的爱情……

电影表达了在琐碎生活中对爱和美的理解和追求,作为时尚摄影师、广告导言的本片导言肖恩・艾利斯,运用丰富、唯美的视听语言,将这部影片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影片的场面调度

这部影片十分注重在一个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位置关系的安排,从而与要表达的片段主题相适应。片中主要运用了栅栏式的前景遮挡、人物的分合、上下、以及画面的明暗等手段来实施场面调度。

栅栏式的前景遮挡通过铁丝网或者其他物体,将人物和摄影机镜头隔开,通常用来表现人的被隔绝、被囚禁和被阻挡。在Ben为了打发多出来的八个小时,到一个超市上夜班后,影片的第15'28",摄影机镜头隔着超市巨大透明的玻璃和玻璃外面一排排的购物车拍摄超市,这暗示了本为了消遣时间而工作的超市其实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这个镜头的下一个镜头是本推着满载商品的推车在超市的货架间行走,这个镜头,本和镜头之间隔着推车的一角,这一遮挡暗示着本虽然来到超市工作,但他依然没有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依然与周遭的这个世界相隔阂着。

荧幕上人物的分与合也往往暗示了他们内心的疏远与挨近。双人近景和中景往往表明两人和睦融洽的关系,相反,在一个两人参与的事件中若只出现单人镜头,则表明两人之间深深的隔膜。在影片最开始,一个慢镜头展现本前女友Susy分手时的怒骂,而另一边的本则一言不发,无可奈何。在表现他们分手的场景时,摄影机在他们两个角色之间切换,却从未让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这也正是两个人心里隔阂,分道扬镳的表示。

同一个画面中,人物位置的上下往往暗示了实际力量对比的差异。处于上位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主动性和优势。在影片25'02",给Ben带来触动的瑞士学生慢慢地爬上楼梯,这种位置上的上升,象征着本对她所展现的形体美的一种崇敬。42'46",童年的Ben和他的初恋女友在学校后面约会,本坐在石庄上,而女友站在那里,两人位置高低形成差异,这暗示着在两人的恋爱的关系中,女生是更强势的一方,Ben有些畏惧甚至逃避。

明暗同样是影片中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在影片最开始,Ben因为和女友分手而陷入无边痛苦中时,他的镜头都处在昏暗的环境中,这种阴暗的的画面象征着人物抑郁、阴暗的内心。

三、丰富的镜头语言

本片中有丰富的慢镜头、快进镜头和定格镜头,使得荧幕非常生动,吸引观众注意。首先是影片开始的慢镜头,Ben的前女友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做出怒骂的动作,无声的慢镜头和着歌剧咏叹调,使得这个分手场景带有浓厚的悲怆色彩。之后从第十分钟开始,一组快进的镜头,表现外界的瞬息万变,映衬了本生活的度日如年,单调乏味。21'53",镜头导演别具匠心地让主角Ben站在监视器下发呆,影片用快进的手法通过色彩单调的监视器表现了主人公在此时心情的无助,空虚和失落。此时的旁白是:“我游走在想像和现实之间,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并且越来越驾轻就熟。这种置身于快进镜头中而神色漠然的本,显然和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依然在自我独有的思维力生活、思考。又如,在影片第36'43",慢镜头拍摄本注视着Sharon,她是那么的美,Ben的心里独白道“我想冻结时间,我想尽情享受这一刻,在那一刻停留一周”这个慢镜头表达出Ben对美的渴望,对美的回味,对美的珍惜。类似展现美的场景的画面,如放假之后安静的校园、Ben的初恋女友受伤带上石膏板之后的举动,生物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背影,Sharon主动亲吻本的瞬间,所有这些在本看来是真正的美的瞬间和场景,影片都用慢镜头来表现,这正是影片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美隐藏域生活中,需要人停下来慢慢品味。而影片中的定格镜头都成为一个特征性的元素,如影片23 min钟表的定格和特写,一方面引出本对于时间理解的旁白,一方面也让时间成为本片所要表现得一个主题元素,引发人们对于时间的思考。

丰富的镜头语言还表现在景别的选取上。这部影片以年轻小伙子Ben为主角,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现他对爱和美的不断追求。Ben的内心世界、自我特征在影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影片还运用特殊的镜头,以表现画面所承载的内容意义。首先是广角镜头。影片中,Ben所在超市组成的足球队在与对手比赛中惨败,这一刻时间停止了,本来到一间室内的屋子,意外发现有声响,一个广角镜头从身后对准Ben,立刻营造出一种紧张、惊险的氛围,Ben处于一种监视之下。其次是仰拍。在超市里,Ben发现在即可以将时间停住,当所有的购物这都定格在购物走道时,Ben自由无碍地穿梭于他们中间,23'35",镜头采用仰拍镜头拍摄Ben在过道向前迈进。这暗示着,在凝固的瞬间,Ben是一切的掌控者。

四、高超的剪辑技术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非常自然地衔接在一起,使得主人公本在现实与幻想,当下与童年的穿梭中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影片传达出更丰富的内容。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拼接技术,如果说镜头、声音是导演和观众交流的视听语言,那么剪辑技术就是导演应该遵循的语法。

在影片的24'结尾,Ben穿梭在静止的超市过道,欣赏着停下不动的女性的美,回想起自己对美、尤其对女性身体美的最早认知。这时,镜头切到Ben童年时候的一次经历,他目睹一个瑞士女人从他面前走过,这次经历给他的震撼是很大,如果没有这一细节的交代,本成年后对女性形体的迷恋、对美的敏锐感知,都会显得没有根据。

影片29'09",Ben为好朋友开门,这组镜头和前面在超市的场景已经相隔两年,但我们丝毫看不出由于时间的间隔而造成的衔接的不畅。肖恩跑起橛子后,画面定格,由Ben的卧室切换到童年时期希金斯太太的房子里。Ben第一次看到成人杂志上的女人,他感受到一种不同于纯粹的美的他认为不太干净的欲望。随后画面切换到现在,肖恩跟本说起娜塔莉,随后镜头又切换到童年时期,为观众解释娜塔莉这个概念。

五、恰当的背景音乐

第4篇

反观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和各类微视频创作,很多我们正在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喜欢的视频类网络节目似乎已经忽略和淡化了传统电视行业的电视语言规律。然而,其实恰恰相反,在这些纪实类的节目中,仍然潜藏着我们始终没有抛弃的传统电视语言规律。比如“网络直播”,虽然既没有构图优势又没有造型效果,只是事件的简单纪录,似乎没有任何电视语言技术含量,但是在“网络直播”中的“直播”元素,确实永远无法忽略掉视频语言中的“现场纪实”这个最原始的存在特性;再比如“微视频”创作,创作者用简短的现场展现,或一个镜头、或多个镜头组接,最终呈现了一条少则10多秒、长则也不过4、5分钟的小视频,虽然看似创作构思和创意粗枝大叶,但是其中也忽略不了“真实再现”的画面呈现属性。

可见,即时我们的时代在不断进步、创作技术在不断更新、平台在不断调整,但是在视频创作行业中,有一个始终不变的元素 “不仅决定了视频节目的生命力,更决定了视频节目的鲜活性”,这个始终持续的元素就是“视听语言”。它是依靠“蒙太奇、剪辑节奏、光影艺术、构图规则、声音效果”等多个方面的视频创作技术综合运用,来实现与文字编码完全不同的更加直观可见的视听编码形式,让记录者所纪录的事件通过有意识的选取、最直接呈现给受众群体。也正是源于其真实性、直观性的声画冲击力,让这门艺术的魅力经久不衰。

在视频节目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容易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的生活事件、同样的采访题材、同样的报道主题、同样的关注视角,为什么新闻创作高手做出来的东西既真实又深刻,而一些初级创作着拍出来的却会被受众误认为是失事报道,甚至是假报道”。对于专业从事视频节目创作的工作者来说,“面对真实”却无法“表现真实”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摸索,我渐渐地发现类似问题的所在,究其原因还是对电视语言艺术的特性和形态理解不深、领悟不透,而这就直接决定着一个视频节目工作者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功力。

首先,“视频作品本身并不是真实事件本身”,这个想法是在视频创作行业广为认同的一个“电视语言价值”的认识。电视新闻之所以称为艺术创作,它的本质在于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而关键就在“高于生活本身”的特点上。所以说,视频节目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迎合受众“审美口味和接受能力”的浓缩型事件整合过程,好的视频作品一定是源于真实生活,又进行了不过火儿的艺术加工的视频产品。这种“介于真实与创造之间的变通和思辨”就是“视听语言魅力”得以发挥的基础。

其次,“如何利用视听语言的种种特性实现真实事件的主观艺术化再现”,是视频作品能够感染受众影响受众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视频节目作品创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传统观念中“重文字、轻画面”的创作理念是只要把解说稿件写好了就会做出好的视频作品,而现实是 “如果稿子写得再好,如果不懂得电视语言的运用,也不会创作出真正有份量的作品”。因为视频节目毕竟不是纸媒节目,它既不会单独以文字功力论成败,也不会单独以文字魅力论好坏,单纯的解说加图像式的视频节目报道方式无法打动观众。一个真正优秀的视频节目作品一定是融合了“图像、声音、摄像、剪辑、前期策划和后期包装”等多个创作环节、多种视频技术于一身的艺术产物。其实,这些都是视频节目作品是否看起来真实可信、是否能让受众认可的重要依据所在。作为这些视频节目产品的生产者,只有练好视听语言掌握的基本功,才能驾轻就熟地借助视听语言魅力征服电视媒体和互联W媒体的关注者。

例如, 1988年由丹麦旅游局策划拍摄的一部旅游宣传片《丹麦交响曲》,一直被誉为世界级视听蒙太奇手法运用杰作。该片时长约20分钟,700多个镜头,展现了丹麦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生活科技等各方面,面面俱到却不杂乱。全片“没有解说词、对白和字幕,仅靠剪辑将音乐、自然音响和画面融合,音响被音乐化了,而音乐又成了音响结构;在节奏处理上,不论是就全片整体,还是段落蒙太奇中镜头内部的运动,都充满韵律感。如行人走路、小孩骑车、大人骑车,速度行进感愈来愈快,快速切换到航拍的田野海洋的大全景”,呈现的却是视听语言的独特魅力。

针对这部作品和视频节目的特质和表达方式,我个人认为应该重点通过视听语言的“五观”的挖掘来实现创作水平和艺术高度的提升。

第一个要做到的是“掌握电视语言规律”,也就是掌握“蒙太奇”语言的规律,这是电视新闻“前期图像拍摄、后期画面剪辑”的基础。

第二个要做到的是“熟悉光影艺术”,电视源于电影,而电影的构成是光和影,运用好光影就意味着可以艺术化的处理每一个图像和镜头。

第三个要做到的是“活用构图技法”,取景的好坏和美丑,直接决定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优美的构图可以更直接更有效的在作者和受众之间搭建一个心灵沟通的桥梁。

第四个要做到的是“抓住剪辑节奏”,就像音乐一样,在组合电视新闻“图像、声音、解说”等要素时,恰当的运用剪辑节奏就会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第五个要做到的是“发挥声音效能”,电视是一种声画艺术形式。所以一个好的视频作品,现场声、音响声、同期声等声音要素和画面同等重要,这些声音运用恰当同样能给受众以真实的艺术体验。

第5篇

就目前《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教材体系多样,着重点不一,理论教学比例重于实践教学内容,导致授课方式局限于教室内的单向知识传授,课程考核办法大多为书面笔试。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流于对概念和规律的熟知,很难具体到现实的运用和操作环节中。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和实践,思考《视听语言》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新探索。

以建立视听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是对以视听呈现为媒介的叙事语言规律的研究,[1]其研究对象为图像和声音。因此,教材的编著可以从图像和声音这两个要素出发,从不同角度进行内容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材从电影的诞生到现代科技的运用、从场面调度到表演的风格、从艺术特性到意识形态几乎囊括了影视研究的各个方面。这种教材的罗列可以称得上是面面俱到,满足了入门者对电影基本面貌的了解。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涵盖众多的知识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容易向理论课时倾斜。但是作为影视专业本科生,从入学之初就已经接受了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特别是对影像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因此,与视听语言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并不是该课程授课的重点。如何连通之前的理论与影像间的关系,把学生已有的影像思维架构起来,形成自有的视听思维模式才是《视听语言》课程的核心。

笔者在参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传媒与影视艺术类专业精品规划教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着重将影像的构成和影视剪辑作为本课程的授课重点。影像的构成包括了画面、声音的具体划分、特性特点、使用方法等;剪辑包括了剪辑与轴线规律、剪辑原则和剪辑方式等内容。这些内容,连接了该课程之前学习的理论课程,如《摄影基础》,将所指的静态画面作为一个个意义点,通过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理论内容进行情景练习,逐步带领学生进入文字思维模式到影像思维模式的转换。

从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出发,道破惯性文字思维模式,形成影视思维,最终落实到实践创作是《视听语言》课程的核心。“文字的特点是空间成点、时间成线的线性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电影、电视等视觉形象的思维方式是可闻可见的四维的思维方式(立体的空间+时间=视听的运动)。”[2]比如,同样要传达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字所呈现的符号内容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逐一出现的,随着文字的进行,在一个句群结束后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于文字描述的画面形象。用影像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设置公园的场景:在自然光下,翠柳、柳枝上驻停的小鸟、着红裙玩耍的儿童,三个表意画面及连接,以一个整体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观众在看的同时内心的体验是随之形成的。由此可见,与文字思维模式不同,一个画面中可以呈现出多种信息符号,影像对创作者的表达更具有直接性、立体性和空间性。

从文字思维模式转换到影像思维模式除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内容之外,需要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巩固。笔者认为,思维方式的转换不能单纯地从文字到影像,或者从影像到文字。比如,对经典影片的文字性转化,或者通过文学经典转化为影像内容的训练,因为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配合其他文学创作、影视赏析、拉片等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转化思维模式的意识。《视听语言》课程需要在转化意识的基础上巩固基本知识要点,实现具体的视听语言实践操作,使学生形成视听化的创作习惯,为以后高年级的具体专业主干课的实行奠定基础。因此,《视听语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环节的具体设置、手段与方法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因素。

同步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1.突出重点、侧重实践,用实践操作连接基础知识点

《视听语言》课程是“从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开始,一直到声画关系,内容涉及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它将各门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串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脉络”[3]。笔者认为,不能将《视听语言》课程作为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不能把力气平均分配到视听的构成、语法和修辞上,而应通过和理论相匹配的实践环节串联影像的要素、构成等基础知识点,同步设置相应内容巩固基础概念,通过大量的剪辑练习、主题短片创作,实现思维模式的转换。

2.以小组为教学单位,融入团队理念

影视编导的工作特点除了个人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需求之外,需要每一位成员具有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性,每位参与者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还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写作、策划、统筹、演讲的能力。按照行业的要求,在课程进行之初学生按照人数分为每组不少于4人的小组。在理论课程进行中以组为单位就座,以便圆桌式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交流、产生合作式学习的愉快教学环境;在实践课程中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可以相互磨合、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特别是外出拍摄中学生可以相互关照,保证安全。

3.同步设置理论与实践内容,架构视听思维通道

课程设计的同步化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点。在理论课程中除了绪论和视听语言艺术特性等基础内容不需要实践操作外,画面、声音、剪辑等知识点必须匹配相应的实践内容。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相互交替,不同理论知识点内容讲授不累计、不连续,一个理论部分讲解完毕就进入实践环节,再一次理论课程开始之初总结上一次实践内容,这种循环教学法保证了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在画面部分的理论讲解中分为画面与构图、镜头与景别、色彩与影调三部分,按照实验特点,画面部分的实践按照三次实验内容的不同,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经典影片片段分析和模仿,针对模仿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画面部分的实践属于个人设计性实验,考查学生的影片积累量、分析写作、拍摄等能力。

声音部分的学习包含了人?、音乐、音响和声画关系等四个部分内容,实践环节设计为声音和声画关系两个部分,均为设计性实验。声音的实践内容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以个人方式在经典影片中找出相应片段并作出分析;或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置一段场景并拍摄成短片,提交相应的文学脚本、故事版、小组分工明细等文案。从声音部分的实践环节开始,逐步带领学生进入小组创作的环境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案写作、分镜脚本划分、分工统筹等能力。

剪辑在《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属于重点内容,除了概念容易混淆外,在实践中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要求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剪辑内容的实践环节包含了轴线规律和剪辑两部分内容。轴线规律因为空间转换和变化的因素成为教学难点,需要每位学生在实践中按照不同类型的轴线逐一进行情景拍摄;剪辑部分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个人完成经典影片片段的剪辑分析,拆分镜头重新排列并作文字说明;或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情景,构思撰写故事性较强的分镜头稿本,并拍摄具有一定动作性的镜头,编辑中体现画面和声音的多种剪辑方式并制成短片。截至剪辑部分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视听语言的各个要素,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理念,特别是影视的工作流程、文本与影像的关系、团队化合作有了概念。

4.以行业规范为考核标准,树立创作意识

按照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匹配教学方法,《视听语言》课程期末的考核重点是展示影像、声音中的各个要素,体现综合编辑思维与创作。这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部视觉流畅、意义连贯、体现视听语言思维的短片。这种考核形式借鉴了影视行业中的基本要求,需要创作者提供文本、分镜、故事版、分工等文案,每位参与的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工作撰写相应的编导手记,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现场或组织专门的影展进行展示。这种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侧重理论概念的纸质考核模式,“《视听语言》课程涉及的不仅仅是理论概念和文化知识,更多的还是运用理论知识研磨具体作品,并最终运用于实际,为最后的创作实践作准备。”[4]按照行业规范,对参与者从文案、策划、统筹、拍摄、制作、表达等进行全方位的要求,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视听思维,使其融入行业发展。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课堂延伸

《视听语言》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和课堂外的实践操作,考核的形式也属于师生面对面的观摩和评价。这种单一面授、一遍过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媒体时展的要求。

1.研发精品课程平台

结合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研发微课、慕课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授课方式,同时可将视频资源特别是学生作品进行线上共享,方便学生的学习、管理和评价,有效实现师生的互动和高效的教学效果。

2.第三方网络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微博、微信等软件,实时实践内容。通过定位告知实践地点、截取拍摄场景、录制视频片段、保留拍摄花絮和宣传创作等,方便过程考核和建立作品的宣传发行理念。同时,在实践创作中产生的大量作业,通过专业网络视频平台,如土豆、优酷视频等,集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新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和工具,影视编导类专业更应该主动融合和借用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完善传统教学中单纯传输知识的不足,实现多维、互动、运营式的教学理念,按照影视行业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要求指导具体的教学,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中的距离。

第6篇

    关键词:视听语言,分析,新媒体电影

    2010年8月20日,由中影集团,优酷网与雪佛兰科鲁兹联手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行动,由十一位年轻导演执导的新媒体电影与观众见面,作为压轴电影《老男孩》在10月28日上映,由肖央导演执导的《老男孩》仅上映了几日,点击量就几百万,创造了一个神话。视听语言的出色表现对于电影的表意也是至关重要,那么本文就对《老男孩》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一、试听语言中的视觉元素

    马尔丹对电影的画面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事实上,它的原始结构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它自身有着一种深刻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架能准确、客观的重现它面前的现实的机器自动运转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活动又是根据导演的具体意图进行的。 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画面形象构成了一种现象,它同时以多种标准的现实作为它存在的基础。”1,由此可以看出,画面语言是心与物,意与象,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画面语言各要素包括构图,光效,色彩等

    (一)《老男孩》构图分析。

    “电影中的构图不像其他任何视觉艺术中的构图,它的关键在于活动。”2 构图实际上为:对被拍摄的对象进行的一种布置与安排,这种布置与安排是由穿坐着所表现的内容决定的,这种布置与安排是通过景别、运动、摄影机角度等方面来构建的。

    1.画面景别——以特写近景为主。

    《老男孩》大部分的镜头都是通过采用近景或特写来完成拍摄的,在此部影片中多次出现脸部特写的镜头,校花的脸部特写出现多次,她的出现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是一个核心人物,她代表了青春年少时青春期的骚动,脸部的特写加深了对她的印象,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时期的一种懵懂,对爱情对生活的懵懂,是那个青春时代的象征,完全了印证了这部影片所要表现的青想主题,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雨中站立的校花慢慢回头的特写,表现的正是对青春时代的告别,画面十分唯美但细品却有些许忧伤。近景与特写景别的运用是新媒体电影的构图中运用最高的景别,也是新媒体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而言突出的一个特点。新媒体电影的播放终端也决定了它的景别为特写或近景镜头,因为在mp4,手机等终端上播放,这种终端的屏幕通常都比较小,那么只有这种大的人物表现才容易让观众看清楚,若都是一些远景镜头,观众在看起来会比较吃力,同时也不利于故事的表现。特写近景镜头会显得画面比较紧凑,意思表现比较直接完整。《老男孩》在景别方面就很完整的运用了特写与近景镜头的景别表现。

    2.镜头运动——碎片式表现为主。

    《老男孩》中的镜头运动没有如传统电影中表现故事所要使用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等,而多数采用的都是一个镜头加一个镜头,表现相当简单,跳跃式较强,这也是新媒体电影中采用的较多的镜头运动方式,给观众留下自己思考的余地,在影片开头部分,一个喇叭,一个俄罗斯方块机,一座教学楼,一个镜头加一个镜头就很好的显示了这是在回忆70,80年代的故事。如一个王小帅的脸部特写,一个向下看的眼神,一个手推光碟进仓,一个电视机中迈克尔杰克逊跳舞,再加一个王小帅脸部欣喜表情,这就完整的表现了王小帅学习迈克尔杰克逊舞蹈的过程,接着下一个镜头就是王小帅在同学们面前表演,所以本部影片在镜头的运用上非常简单但不失完整性。整部影片给受众的感觉就是简单清晰,一个特写,一个眼神就把观众带入下一个镜头,那么《老男孩》在镜头运用方面简单但表意明确,深深抓住观众的眼球。

    3.摄像角度——多采用的正面拍摄的方法。

    《老男孩》中主角的正面拍摄比较多,并多出运用仰拍,肖央导演为拍摄广告出身,所以在拍摄方面还是运用了许多拍摄广告的方法,虽然说不复杂,但新媒体电影其实看重比较多的是故事的内容,这一切只是为表意做准备,那么正面拍摄的角度对于人物的表现比较直接,显得比较有亲和力。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也有些许其他角度的表现,在筷子兄弟在舞台上表演歌曲“老男孩”时,中间插入了许多被音乐声感动的昔日的同学们的镜头,他们的出现是一个接一个运用的都是斜侧面角度,画面构图更完整些,也不会造成视觉疲劳。观众在此时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欣赏画面,这种构图表现就很完美了。

    (二)《老男孩》中的光效色彩表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暗黄色教学楼,播放广播体操的喇叭以及木头玻璃窗户,校服,破旧吉他,暗黄色居民楼这些镜头的光效运用都带有70,80年代的色彩,很容易将观众带到时代氛围里,同时揭示了下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时代,正像蒙?齐格蒙说,“当你第一次读一场戏的时候,会感受到某种气氛,打光就是要营造这种气氛。”3。影片开始部分校花出现的镜头,光效运用的比较朦胧,仿佛是在梦中一般,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是符合这部影片怀旧风格,一方面也喻示了青春时代心中的那个梦。整部影片的光效运用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比较柔和的光,几乎没有自然光的出现,画面显示很唯美。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飘带,这条红色的飘带在舞台上飞舞,在镜头前飘舞,寓示了人们的梦想不会因时间的逝去而消失,正如同一股热血滚动在人的心底,我们或许因为时间的改变将心中的梦想放在一个角落,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二、视听语言中的听觉元素

    在影视中声音与画面是同等重要的视听语言元素,缺少了任何一方面,视听语言系统都是无法统一完整的,正如我们的五官,耳朵不可缺少是一样的,否则,我们就不是完整的,而是残疾的,声音的种类大约有这几种元素构成:人声、音响、音乐。

    《老男孩》以舞台上话筒的噪音“吱吱。。”作为本部影片的开始,并且在结尾还出现一次,开始的第一声就给观众传达了一这是在舞台上,本部影片的讲述就此拉开序幕,二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慌乱,而在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将人们的怀旧情绪拉回到了现实,同时也与开头相呼应,使影片表现的比较完整。

    包小白的那句“我们看他们表演吧”。在整部影片中的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时空转换的作用,第一次是将观众带到七八十年代的氛围中,而第二次是将观众带回了比赛现场。在整部影片中药说视觉元素运用最成功的地方,要数最后的音乐,筷子兄弟演唱的“老男孩”,这一首歌带给观众强大的震撼,许多人在此处落下了眼泪,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另外片中的收音机播放的“全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610万……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8.9%.......”这些社会敏感问题,更是表现了人们的无奈心酸。

    《老男孩》的成功在电影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视听语言的运用也与传统电影有所差别,本文试图对《老男孩》视听语言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第7篇

【关键词】角色设计;画面设计;音乐;配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34-01

一、故事梗概

《冰雪奇缘》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虽然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却有着结构严谨的故事框架,不仅温情满载,而且情节流畅自然,还有几位性格鲜明、各有特色的主角来拉动剧情发展,带出影片的欢乐爆笑点与感动泪点,以及绝对出乎观众意料,令人对于“真爱”的定义有了创新。

二、角色设计

角色是一部动画的主体,是动画师创造的“演员”,是动画电影中的灵魂所在。而在角色的设计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个性特点和内在的情感,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情感氛围,揭示更深层次的主题。而影片《冰雪奇缘》中大量的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让我们对每一个角色都印象深刻。例如影片中以荆棘形式出现在艾莎身边的冰条,处处透露着尖锐让人不便靠近,隐喻出艾莎对外人的恐慌,对自己力量的惧怕,对外面世界的抗拒,而雪宝和雪怪两个由于艾莎魔法而产生出的不同生物,隐喻着艾莎情感的两面性,害怕伤害别人,恐慌的同时又担心被别人当成怪物所伤害,想关爱妹妹却又怕妹妹因自己而受伤,逃避和接受的矛盾的内心世界。这种手法不仅能丰富角色,推动剧情,更能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探寻动画影片的本质。

三、镜头方面

首先,影片的开篇给了阿伦戴尔王国一个全景镜头,通过高处俯拍,把整个国家的生活环境表现出来,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美妙的冰雪世界,间接地点了题目,同时也紧扣了主题,最重要的是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而近景镜头对于人物表情的特点刻画,能充分表现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感情,比如当安娜恳求汉斯王子的真情之吻时,汉斯王子却选择了拒绝,从近距离的镜头放大了安娜吃惊的表情,同时也从王子虚伪的表情将王子虚情假意的丑陋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画面结构

画面作为一部影片承载影像的物质载体,是不可替代的。动画电影画面构图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主体、陪体和环境主体,陪体一般指与主体构成某种关系,主要起衬托作用,对画面起到和连贯的作用。比如影片中艾莎的能力在加冕仪式上被人们发现,陪衬的人群惊恐的眼神,烘托了气氛,也为艾莎为什么要出走做出了铺垫,因为所有的人都怕她的能力,所以只能远离人们,独自居住在冰雪的世界里。

五、声音分析

(一)声音声响方面。电影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对话不仅仅能让观者了解剧情的发展,还能表达出角色在不同时刻的不同情绪波樱渲染出故事的情感。特别是对于动画电影来说,因其所有的演员都是虚拟的,只有赋予角色以语言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出角色的情感,才能使这个人物更加鲜活起来。比如在片中常常出现的被冻结的场景,每次一有东西被冻结就会有“嗤嗤”的声音来强化这一画面,再比如轻轻推门的声音、重重关门的声音、大风呼啸的声音等等。假设没有这些对话和音效,只是单纯地从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上,场景的画面上,我们很难理解故事发生了什么,人物是怎样一个心情,我们又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心态来观看这部影片。

(二)音乐方面。“艺术就是情感。”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它通过悦耳的音响走进你的内心,让你从内心中来感知,从内而外地感染你。对于一部动画电影来讲,音乐在整部影片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影片《冰雪奇缘》在100分钟的时间内共收录了9首歌曲,除去主题曲《Let’s go》代表着整部作品满满的正能量感,其余8首歌曲也用得恰到好处,与剧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比如安娜的独唱小调《In summer》,曲调欢快高昂,把小女孩时候的安娜那种可爱调皮表现得活灵活现。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安娜长大,父母遇难,姐姐避而不见,随之而来的是歌曲曲调放慢降低,伴随着安娜的难过语气,通过音乐的低沉,烘托出了她内心的无助与伤心,以及对姐姐关爱的渴望。由此可以看出,一首与影片情节相符合的歌曲,不仅仅在塑造人物或者推动剧情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能让观者感觉到音乐和影片能彻底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冰雪奇缘》是一部有着传统迪士尼标志性的百老汇风格的动画影片,这部动画启示着我们,一部好的动画影片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我们应该汲取这些成功影片的精华,化为己用,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动画电影。

参考文献:

[1]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海洋出版社,2005.

[2]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祝卉.视听语言和动画分镜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电影《花样年华》;王家卫;视听语言;蒙太奇

王家卫,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前卫导演,香港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导演。他的作品也极具辨识性,个人色彩浓郁。《花样年华》极具他个人特色,整部电影的视听语言也非常值得探讨。

一、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的使用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多次将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融合使用,对影片进行细节上的处理,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和含蓄美。

比如,片中,苏丽珍办公室的时钟特写共出现了5次,都是画面静止在时钟上辅以打电话的画外音,暗指时间的流逝,增加现场感。影片中“昏暗的路灯”这一镜头的多次出现,似乎就是苏丽珍寂寞和孤独内心的写照。丈夫老是不在家,只有她独自一个人每天去小面摊吃饭。犹如街头道路等一样,孤苦伶仃。周太太办公室的圆弧形桌脚在片中也出现多次,作为画面前景。在周太太与慕云关系正常时能看到周太太的半个背影,关系恶化后则只能看到空荡的圆弧形,而且透过圆弧形观察打电话的场景形成一种窥视状态,给人一种隐秘感,此圆弧桌脚的反复出现也可看做是慕云和妻子关系的暗示。在吴哥窟,慕云在树上挖出洞并倾诉,最后离开之后,树洞中长出了野草,象征记忆和秘密随着时间慢慢被封存和风化。

还有周慕云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出现在影片中的一棵树的镜头,这个镜头用仰视的角度拍摄,由一片蓝色的天空和一棵细高的小树组成的画面,交待了场景由香港到新加坡的转换和时间上是1962年到1963年的转换。更深层次的则是,它暗示周与苏的渐行渐远。

这些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技巧在细节处理上的应用,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使观众无形中感受到了60年代在香港生活的两个已婚男女之间既相爱而不能爱的无奈、伤感的情绪。

二、光线明暗和画面色彩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影片中采用这样的色调,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也塑造一种阴暗、低沉、压抑、伤感的氛围。暗调在《花样年华》中的使用给人造成一种怀旧、伤感的思绪。影片中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楼梯、走廊、阴暗的房间和黑暗的街道中……灰暗的画面效果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时代的影子,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六十年代香港的社会状况和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感情遗憾。而且整部影片基本上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压抑,把观众的思绪带入了一种“悲”的状态,使人预感到了影片的悲伤结局。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发生在60年代香港的爱情故事的真实。

而王家卫对于色彩的使用则更为考究。路灯是带点温馨的黄色,慕云所靠之墙,作为前景的是暗黄色,后景的是暗灰,总体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因色彩的微妙调配而产生艺术感。周和苏靠在作为背景的墙上,雨淅沥下着,色调是犹如水墨画的青灰,平添忧郁氛围。苏丽珍身上的旗袍的不断变化间接的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导演把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用旗袍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

当苏丽珍去宾馆寻找周慕云的一段,王家卫用了很鲜亮的大红色,苏的风衣,宾馆的墙壁,厚重窗帘。当苏离开时,镜头拉远,只见一片血红消融在空旷的楼道里,象征诱惑和冒险。

三、前景、中景、背景的巧妙运用

影片中前景背景的运用非常值得一提。狭小的过道中,如果主人公为主体,那么身后一般都有虚化的人物作为背景,加强纵深感;苏办公室内的隔板和植物通常作为前景,丽珍在后方工作;拍牌局时以门为前景;两人的交流一般都采取一人正面一人半个背影的形式,突出一方的表情。

丽珍躲在慕云家一场,摄影机放在床下进行拍摄,前景是垂落的床单,这样拍摄能突出两人紧张的心理,如同被人监视,增加隐秘感。而周和苏在宾馆内一起写作时两人亦为背景,房间布置得层次分明,镜头拍摄越过层层窗棂和大盆植物,前景和昏暗光影的组合为这一场景增添了许多朦胧美感。

全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还有中景,比如苏丽珍买面时的半身和提着保温瓶的手,周和苏墙上走过的影子等,除充当过渡镜头之外,还会造成一种神秘的感觉,让表达的东西不那么直接,这种开放式的构图也能引发观众的无限想象。

四、背景音乐的使用

第9篇

摘要:《枪火》影片中沉默的紧张感,以静制动的视觉解构,恰当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荃湾商场保卫战”一场最为人称道。

关键词:香港黑帮电影;杜琪峰;以静制动;暴力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51-01

《枪火》是一部颇有口碑的香港黑帮电影,曾获得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 这是杜琪峰在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之后, 个人风格发展至巅峰时期的作品, 开创了香港强盗片的新模式。

《枪火》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黑社会老大文哥被人追杀,他召集五个一流杀手――阿来、阿信、阿鬼、阿麦、阿肥――作为自己的保镖。经过一番较量,五人杀死了文哥的仇家,并在过程中结为好兄弟。不料,阿信与文哥之妻的“私情”被人发现,盛怒的文哥命令阿鬼杀掉阿信,而其他三人,坚决不允许阿鬼这么做。在最后一顿晚餐上,阿鬼拔枪指向阿信,而其他人也将枪口对准了阿鬼……

结构上,影片《枪火》是以三段枪战做主轴而完成的保护战,本篇视听分析就选用了影片主轴之一的“荃湾商场保卫战”一段作为分析材料。

本段伊始,以中景跟拍交代地点和人物,刻意调大镜头焦距,造成对场景的一种不完全熟悉,同时低沉急促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压抑、紧张气氛。第二、第三个镜头在本段中可称为长镜头了,第二个镜头先慢拉出文哥和5位保镖的队中位置及风采,再自然地慢推出楼层角落处一位闲逛的人,为以后敌人甲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无声的交代了一个楼层平面的场景特点。第三个全景镜头就是整体交代场景,整个商场的仰拍,以一个大全交待出商场的空间环境。随后镜头上摇至左方电梯,透露出正在上电梯的一个路人。第五、第六个镜头是对队伍中两位资格最老的保镖的脸部表情特写,突出坚毅没有表情的脸庞,同时也衬托出场面紧张、悬疑、低沉的调子。第七至第十九个镜头讲述了位于电梯上的枪战。其中第十一、十二、十三个特写镜头捕捉保镖阿来阿鬼的应急反应,凌厉动作,情势危急。第十七个镜头对扔出来的帽子的特写,象征着帽子主人的生命脆弱与飘零,视觉的飘逸感伴随着震耳的枪声,是暴力美学的结合。第二十个镜头中阿鬼和阿信完全转身对后,举枪向后迎对敌人,信手拈来闲庭信步,正所谓守株待兔心态,反映出二人经验的丰富与临危不惧。第二十六个镜头是对荃湾商场电梯的全景描写,渐渐推进的镜头无言的描绘出一种紧张、未知的情态,无人自动的电梯一上一下,带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与压抑,同时电梯也作为转场镜头,意味着时间的逝去。打先锋的阿来仔细观察商场二层地形,小心翼翼又沉着有力。镜头开始跟拍阿来,慢移跟拉,一步一步,最后定在两个银白色柱子之间,黑白对比,强调“静”的气氛和孤注一掷的气势。随后其他人寻找位置入定。电梯在这里作为一种重要道具,更见出导演的巧妙匠心。选择电梯彰显运动性; 选择楼层平地, 则彰显静态感。一动一静形成明显对比。电梯场景中的人物基本呈静态。画面切换速度适中,给紧张的局势加了些舒缓的气氛,更反衬了紧张的感觉。从第三十九个镜头开始,导演开始对每个保镖进行了英雄般的美化,每个角色经过精心设计的站位和雕像般凝固的姿势,有着屠龙刀般的果敢。从第三十九个镜头至五十二个镜头堪称经典。导演完全以“静”作为目标。画面呈现的不是花哨的动作和刺激的爆炸场面,而是故意营造紧张压抑的气氛。这几个镜头是各种机位、运动拍摄出来的静态等待。虽然有一种舞台化的格局,但人人能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其中,第四十四个镜头拉出全景,交待敌人的位置。第五十三个镜头,小车出现,小车作为这场戏的重要元素在这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阿鬼等人击毙推车人的过程用了26个镜头。从4个全景切换开始, 僵持场面推到了一触即发的临界状态。推车人随身听中传出的轻松音乐, 非但未缓和紧张的气氛,反而加重了火药味。以镜子映照人物的老套手法, 将对峙中的警觉空气张扬到了极点。但导演并未让枪战马上发生,而是巧妙地用9个镜头透视双方的表情及站位, 延宕这种冷感迫人的气息。但令人意外的是,在随后的几个镜头交错重叠中,推车人的中枪过程被分解, 先闻枪声, 再表现倒地的过程, 中间加入另外两名同伙被击毙的5个镜头, 烘托出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残酷速度。五个人物之间的密切配合, 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任务及位置安排, 又让冷峻中透出隐隐的和谐与温暖。第八十个镜头,“阿肥!…”阿鬼说出的这两个字宣告了保卫战的胜利。84个镜头,文哥和5位保镖终于安全撤离!

整个段落,强节奏感的乐声如影随形, 清晰的枪声声声入耳, 而人物的语言却只有阿鬼喊同伴“阿肥”两个字。除了这二字, 人物皆以缄默应对紧张局势, 导演极力以处变不惊的冷感来处理影像, 人物刻画多中近景与特定, 着力突出人物面目表情, 同时不失时机地切入全景, 显示整体凝重效果,使暗藏着的杀机倍添凛栗的冷感。这段经典的保镖走位更体现了以静制动的禅学思辩,实乃经典中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孟浩军.杜琪峰电影完全接触[M].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

第10篇

说起来,我对环幕电影的兴趣与关注比较早,但在一段时间里,此种技术手段与器材尚为少数几个国家所掌握。虽然那时无缘接触,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其的关注与逐步地了解。改革开放后不久,随着国力与科技水平的快速大幅提高,环幕电影再也不是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所掌握的专利。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有幸接到了中国电影科研所所长谷守利先生的邀请,用环幕摄影机拍摄一部以渤海和山海关为内容的环幕电影,我愉快的接受了这项可以了却自己多年愿望的工作。

 

环幕电影属视觉、听觉特殊的电影。我使用的环幕摄影机是由中国电影科研所研制的,曾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环幕摄影机由九台摄影机环绕中轴杆组成,面向周围360度拍摄,可以说除头顶一片天和脚下一片地之外没有死角。环幕电影观看时由九台放映机放映在围成一圈的九幅银幕上,观众站在中间向四周自由观看,视野极为开阔,犹如身临其境。如果说普通电影是从推开的一扇窗户以接近180度的角度看世界,那么环幕电影就是坐在亭廊里以360度的角度尽情观赏四下里的风光。环幕电影的每一幅银幕后面都有一个音箱,正面1号银幕另设一个解说音箱,观众脚下还设有一个次低音箱,一共是11条声带带动11个音箱,构成了真正的环绕立体声。如果一匹骏马从中间的1号银幕依次跑向最后的9号银幕,那么马蹄声就会跟随马的影像从1号音箱依次响到9号音箱,而背景音乐则会从11个音箱同时响起。环幕电影用高保真的声画环境将观众包围起来,充分享受360度的视听盛宴,其立体感与震撼程度前所未有。

 

环幕电影独特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它独特的视听语言,普通电影百年发展形成的蒙太奇手段在这里不再适用。我的分镜头语言不再是“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升”,而是适应环幕电影的特性改成了“全环、9个单幅、3个3幅、5幅加4幅、全环车移、全环船移、全环航拍”等等,这都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之上再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我们沿着秦皇岛一带的山川海岸为影片选外景。途中,我在经济开发区里看到了一座汉白玉材质的海螺仙女塑像,螺女手托珍珠站立在辽阔逶迤的渤海岸边,情景交融,楚楚动人,感觉告诉我,这座雕像非常适合做这部影片片名的衬底。但一开头就出现塑像太直白,不足以展示环幕电影不同于普通电影的独特魅力。由此我构思出了一个螺女追珠的动画序幕:在其它银幕全暗的情况下,首先在观众正面的1、2、9号机三幅银幕上出现一个美丽的海底世界,婀娜多姿的海螺仙女从远处游来,在珊瑚和水草中捞起一只巨蚌,打开蚌壳,跃出一颗硕大的珍珠,银光闪闪。螺女正要去拿,那珍珠似乎有了灵性,顽皮地向前飘去,螺女紧追不舍。随着珍珠向前飘动,依次展开3、4、5、6、7、8号机各幅银幕。螺女追随珍珠绕观众一周,银幕也从普通宽幅变成了巨大的环幕。螺女回到中心三幅银幕,终于捉到了珍珠,动画形象的螺女再叠化成汉白玉塑像的螺女,写出《渤海明珠》的片名。动画部分我是请北京科影资深美工师楼青蓝先生率队设计制作的,形象生动逼真。影片的这个序幕新颖活泼,充分展示了环幕电影独特的视听表现力,一下就把观众牢牢吸引住了。

 

开机在即,环幕电影的投资方提出最好不要涉及本地以外的风光,而只表现秦皇岛与山海关。对方的这个愿望我是理解的,毕竟是自己的大笔投资。但我还在实地考察时,就感觉若仅以秦皇岛与山海关的景点风光,尚不足以传达出环幕电影所能呈现的那种气势。于是我提出尽量不要束缚自己的手脚,可否立足秦皇岛,放眼整个渤海湾,这样更显得胸襟开阔,也能充分发挥环幕电影善于表现辽阔博大的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的特长,同时影片内容充实了更会吸引观众来影院看电影,宣传效果也就出来了。当然,此建议刚摆到桌面时是有不同意见的,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我的观点得到了中央党校在此挂职锻炼的区委副书记王力华的热情支持,而且片名也从《龙首明珠》改成了《渤海明珠》。

 

放开手脚后,我们以秦皇岛、山海关为重点,把周边沿渤海湾地区的美景悉数尽收。环幕电影航拍时要将摄影机悬挂在直升飞机肚子下面,由摄影师在飞机里遥控操作,这样才能使摄影机周围360度都没有遮拦。航拍能将环幕电影视野开阔,犹如身临其境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因此我把航拍称为环幕电影的华彩乐章。

 

我们用环幕摄影机航拍了秦皇岛市及北戴河、南戴河的沿海风光;航拍了盘桓在崇山峻岭的长城和老龙头;船移了繁华的秦皇岛港;车移了山海关及关街上空前盛大的秧歌场面。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语言类专业;英语视听说 ;项目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主要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使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很好地适应我国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很好地适应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中指出,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复合技术技能培训,避免在实训教学中进行简单重复的单一技能训练;引入企业真实课题和项目,推动学习者在真实商业环境中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显然,国家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明确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 因此,如何构建高职语言类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使其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课程的理论依据与特性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与课程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项目课程正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理念。项目课程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产生的新型课程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产品为目标,将学生的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形式。它具有立足岗位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情境为依托,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因为偏重理论学科知识传授、教学内容实用性不高而导致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不足,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问题。

二、高职语言类专业英语视听说项目课程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界主要对专业技能课程项目化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高职语言类专业语言基础课程进行项目设计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针对英语视听说课程项目化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给出该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具体

案例。因此,本文将以项目课程理论为基础,以淄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视听说课

程为例,从该专业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探讨高职语言类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的项目设计与实施。

三、高职语言类专业英语视听说项目课程设计

1.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目标,以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贯穿“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突出语言交际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相结合,模拟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英语视听说项目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标准

邀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组教师一起,立足区域经济,结合社会及企业需求,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出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

(2)将真实工作任务引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需求

以项目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引用本院真实的国际友好学校合作项目,融语言交际能力、日常事务处理能力、洽谈能力、英语导游能力的培养于一体。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模拟情境中体现能力要求

充分利用校内语言实训基地和专业仿真实验室,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课堂上尽量模拟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实操性和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使真实的外贸业务、外事接待、英语导游等工作任务及其过程在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同时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全真岗位实践,实现语言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同步培养的目的。

(4)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实施开放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采用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人的全面、持续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3.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项目设计

通过对山东淄博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进行的大量调研及毕业生跟踪,淄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商务文秘和商务翻译。这些岗位所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国际贸易业务、商务接待及商务翻译。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及商务接待能力。因此,根据本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英语视听说课程引用淄博职业学院与加拿大的“中加国际友好学校合作项目”,依据工作流程,按照递进式设计了4个子项目及子项目所包含的16个学习情境,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将语言交际能力、日常事务处理能力、磋商能力、英语导游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 1 淄博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项目设计

4. 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按照信息收集、情境导入、任务驱动、成果展示、评价总结、能力拓展6个步骤组织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指导和监控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高职语言类专业英语视听说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和变革,将专业知识贯穿英语课程的始终,把语言习得与职业技能融为一体,使语言知识的获取与岗位技能的形成同步进行,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特别是从职业教育的性质来看,基于工作任务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高职语言类专业语言基础课程项目化是一项复杂的,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来完成的任务。高职语言类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项目化,除了本文提到的校企合作、项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项目设计等,还包括项目课程的评价考核设计、项目课程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昕.建构主义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2010(11): 124-127.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白.项目教学法在职业类英语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2014,2:159.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视听教学 能力

视听教学是选用优秀电影为内容,以电教媒体为手段,融视、听、说为一体的教学。视听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言能力为宗旨,坚决贯彻学生主体意识新理念,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模式。高中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选用最能接近学生生活,且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原版英语电影作为教学内容,以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实现视、听、说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高中英语视听说教学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又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看电影画面时,同步感受语言材料;教师则通过讨论分析,互动答疑,复述背诵,模仿表演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言能力。

一、视听说课教学宗旨

根据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英语言的应用能力。高中英语视听说课教学的宗旨就是实现学生英语言能力能够迅速提高的目的。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语言知识,即应用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篇的能力。(2)语用知识,即话语用意、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3)社会文化知识,即对英语国的社会文化观念、习俗的了解。(4)情感因素,即个体对他人及事物的态度、认同等。优秀的原版英语电影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语言实践,感受到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在视听过程中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的环境情景与会话形式和表达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使听觉、视觉以及语言动作都积极活动,进入“英语思维”状态中,逐渐找到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感觉,促使学生对语言表层和内涵进行深刻而细致的体会,以达到提高英语言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视听说课教学原则

1.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

2.核心原则。核心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视听说课教学中“视听”和“说”的关系问题。个别教师认为,视听就是看电影,所以说视听课就是以视昕为核心。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视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但语言的输入是为输出,而说是语言输出的常用方式和主要途径,也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笔者认为说才是视听说课的真正核心。其中“视听”是基础,“说”是目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3.优化原则。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认真筛选。要选用那些反映社会不同时期文化的生活片、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轻松愉快的音乐片等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的需要,选用的影片要思想健康,并有教育意义;影片语言要语音纯正,易于学生学习及模仿;影片人物要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认识和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二是精看与泛看影片相结合。电影观看固然有耳濡目染自然形成语感的作用,但如果缺乏了针对性、目的性,我们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组织学生泛看影片,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电影的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文化背景、适应各种会话人物的语言。精看影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所学语言实现认知与应用同步上升。

三、视听说课教学模式

首先,应以视听材料为中心,根据材料的内容和话题来安排相关的听、说活动。其次.要将视听活动分为视听前、视听时、视听后三个部分。在视听前,根据材料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或话题,让学生进行配对讨论或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激活学生已有的有关知识图式,包括有关常识、英语词汇等,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为下一步视听活动做准备。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学生的活动虽以视听为主,但仍要安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的方式完成相关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内容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第三,要把具体语言和形象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体语言教学是指教师在播放资料前把一些生词、短语提前进行解释,教学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总结常用词多种用法的习惯。形象语言教学是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人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猜测其中的交际信息。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模仿他们的语言语调及丰富的形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