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凡尔赛宫阅读答案

凡尔赛宫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13 12:5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凡尔赛宫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凡尔赛宫阅读答案

第1篇

创新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教学成效得以提升的重要促进力。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教学理念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一、创新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方案针对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案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联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摈弃以往的教师单向灌输模式,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出发,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备课时,要重点抓好教材、学生、教法三个方面的设计:首先,深入研究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研究他们的思维与心理特点,使教学活动能够紧贴学生思想与身心发展的实际,防止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其次,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一单元、一册教材的角度,较好地把握教材设计意图,突出教学重点环节,使整个教学活动重点突出、旗帜鲜明;再次,强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相结合,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载体,给予他们合作学习的线索,让他们在相互探究中提高语文知识掌握水平,拓展思维宽广度,逐步实现教学从应试模式向素质化模式的转变。

二、创新教学辅助手段,发挥信息手段生动性

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这一手段的作用,就会导致课堂枯燥生涩,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借助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为语文课堂补充大量生动的信息,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趣味,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加深教材内容理解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凡尔赛宫》一文时,学生对这一世界著名建筑并不了解,教材中的插图也无法全面的展示这一宏伟建筑。对此,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播放了一段中央台驻外摄制组摄制的凡尔赛宫视频短片,富丽堂皇的宫殿,美奂绝伦的景色,一下子扣动了学生的心扉,凡尔赛宫活生生地展示在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漫步其中。这样的演示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否则仅仅依靠几幅插图,难以让学生形象感知,直接影响教学分析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在补充信息方面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而且演示的方式为灵活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渗透力与震撼力。

三、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性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就像嗷嗷待哺的幼鸟,等待着老师的直接给予,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不再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究问题,习惯于等待现成的答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制约。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巩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了解文学常识、解决生字词等基础内容,找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分小组进行质疑,并结合教师提出的思考提纲进行研究。这样的组织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聚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促进了学习成果的提高与完善。以这样的小组为载体,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合作,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步推进。另外,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展一些创造性的尝试,例如,在有些文学常识记忆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寻找最为恰当的记忆方式,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许多学生在形象记忆方面开动脑筋,有的利用谐音进行记忆,有的利用顺口溜进行记忆,也有的通过框架法进行记忆巩固,笔者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技巧方法进行点评与提炼,从而整体上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四、创新教学拓展活动,提升语文教学立体性

初中语文教学是将课前、课堂与课后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但是我们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这两个环节,淡化甚至忽视课后拓展活动的作用。众所周知,45分钟的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后进行有效拓展,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拓展活动,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例如,针对学生古文学习难度较大的状况,可以安排学习较好的学生牵头,组建古诗文研究小组,系统回顾在古文学习方面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古文学习能力。再比如,针对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状况,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素材,在兴趣小组里强化记忆指导,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进行创新,并充分整合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资源,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王林付 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224542)

第2篇

1.了解作者有关情况,掌握科学小论文的有关常识。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热爱传承中国建筑文化。

3.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筛选概括能力。

【设计说明】

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介绍我国建筑的特征。然而,时下高楼林立,古迹难觅,再加上一些陌生的建筑专业名词,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讲解本文要拉近学生与古建筑的距离,尽可能直观地展示建筑图片或模型,激发他们了解古建筑的兴趣,注重建筑与文化的融合,进而达到对建筑科学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传承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给大家看两张图片,你能猜出这是哪里吗?(幻灯片展示开封著名古建筑图片)开封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被称为“七朝古都”,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一个古老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就是它独具魅力的古代建筑。这些美丽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建筑大师梁思成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摇 梁思成

二、走进文本

(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哪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呢?

明确:课文3—13自然段

(二)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投影出示要求,温馨提醒:挂住关键词,关键句)请同学针对导学案小组交流,比一比,谁的更简洁,谁的更准确,3分钟以后,请3名同学上台展示交流成果。

教师配以实物模型,幻灯片重点图解一些特点(如2、3、4、5),以更利于学生理解。

1.立体构成

单个的建筑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部分构成的。

2.平面布局

(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具体特征)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两侧有耳房,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西厢记》小姐莺莺就住在西厢房),那么倒座房谁来住呢?有句熟语“热东屋,凉堂屋,傻瓜媳妇儿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这也正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别”的礼制。

3.木材结构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墙倒屋不塌”,这种结构以梁柱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墙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无,如四根柱子支撑的凉亭。

4.斗拱

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解释斗拱的句子,找一个同学读,提醒其他同学仔细听的,同时根据他的表述想象一下,能不能想象出斗拱的造型。

有的同学撅着小嘴摇摇头,真难为你们了。(出示幻灯片营造法式图解和3Dmks建筑设计立体效果图)

接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斗拱作用: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幻灯片展示“九州烟雨”)你能从这张照片上找出斗拱吗?

我在清明上河园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也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斗拱,之所以拍下这张照片,也是觉得好看,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它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

关于斗拱,你还知道它的其他作用吗?我咨询了一位建筑师,了解到,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房屋的面积,小小斗拱,不可小觑。

5.举折,举架(教师画图展示)

宋代称举折,清代称举架,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6.屋顶

《诗经》描述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骄傲的成就”。

7.颜色

大胆使用朱红色,并用彩绘来装饰。(幻灯片展示)

8.部件

大到结构部件,如梁头、额枋、斗拱,小到脊吻、瓦当、门环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幻灯片展示)

9.用材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三)根据学生板书,请学生总结顺序,

板书:总体—局部

结构—装饰

提醒学生写作时,也要学习这种手法,理清思路,不可杂乱无章,胡乱堆砌。

(四)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我来考考大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比较分辨,哪是中国的?哪是西方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看图片,根据你的了解,西方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东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东西方建筑的异同:

材质,外形(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凡尔赛宫的花园,大量几何图形的运用,体现一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一种强权意识。)

(五)中国建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建筑,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这些特征和风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称呼这种风格和手法的呢?

从课中画出关键句,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明确:“文法”、“词汇”。作者用语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六)虽然东西方建筑风格不同,表现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怎样理解“可译性”?(投影问题)

教师提示:在语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语言形式虽不相同,但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互相翻译。比如,汉语表达,你好,翻译成英语:hello;日语:こんにちは。

那么,建筑上所谓的“可译性”又指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19段,划出关键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他同学补充)

(投影)明确:建筑上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风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七)作者详尽的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的层面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目的何在呢?请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请一学生来读)

明确:最后一段第一句。古为今用,继承优良传统,建造今天的建筑。

教师小结:

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投影),我们只有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了灵魂。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三、拓展探究

创新是必须以继承为前提的,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现在,请大家仔细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继承发扬了哪些中国建筑元素?

(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散思维,先讲给同桌听,然后讲给大家听,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了解学生探究方向。)

【课后补充】学生探究大致为以下三个方面:

*老家的房屋:主房坐北朝南 有独立空间 举折 举架 脊吻

*所在城市主建筑或仿古建筑:濮阳四牌楼,开封御街、延庆观

*中国知名古建筑:天坛 故宫 人民大会堂

(“东方之冠”模型展示)

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教师小结:

说实话,暑假里,我第一次来开封,是为了“开封有个包青天”的故事来的;是奔着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开封小吃来的。但是,通过学习梁思成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遗憾,没有用心品味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学们,在观察你身边的古建筑,或有机会寻访祖国名胜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国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涵。

四、课外延伸

(投影展示)一位旅美作家这样写道:“一样的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一样的玻璃大楼,站在家乡的路边,我却分不清这是北京、东京,还是纽约……”

思考:看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