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培训个人体会

教师培训个人体会

时间:2023-02-06 08:4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培训个人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培训个人体会

第1篇

一、微课程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他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他也因此被称为“一分钟教授”。他将微课程定义为“并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以网络资源共享为目的并适合移动学习,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动画、文字或音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展开,整合学习任务清单,练习测验及教师教学反思等为一体的半结构化教学和学习资源。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它支持反馈和改进,提供和呈现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在线微型视频内容,同时能根据学习者学习需要和学习路径推送相关主题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如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教师培训、企业培训等。本文研究的微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培训领域,可以说是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上的一个新形式。教师培训微课程应该在设计开发之前就要考虑应用的问题,微课程能够灵活运用于多种教师培训情境,如网络在线学习、面对面集中培训或混合学习等。如果用在集中培训中,微课程常常作为培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负责完成知识的直接高效传输,节省培训时间,并结合教学案例发挥作用。但无论采取哪种培训形式,为提升微课程资源利用率,都需要依据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精心地课程设计,并辅之以长期持续的跟踪指导服务,如与培训主题相关的培训方案、课程设计、课件、学习资料、评估反馈、培训师点评,以及培训对象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等。

2.微课程的特征

(1)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微课程持续的时间短,一般在5~15分钟;教学内容主题突出,且有相对完整的微主题;能够让学习者快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呈现形式生动活泼。(2)微课程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微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它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为教师做面对面培训的正式学习情境、教师线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非正式学习情境,都可运用微课程,微课程可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培训微课程可以是独立的资源,也可以和其他微课程构成系列化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其内在的结构。微课程的情境性特征,使其不能适用于所有培训课程和培训情境,有的微课程适用于传授独立知识单元的情境,对于传授复杂多元知识单元的情境则不适用。(3)微课程需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加以推广使用微课程以微视频为呈现形式,需借助相应的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供学习者学习体验。微课程作为在线视频学习资源,远比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受欢迎。微课程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为我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体验。

二、体验式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构建出“体验式学习圈”。他指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反思、总结,形成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式培训强调“先行后知”,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强调参训学员的主体性。体验式培训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将培训对象看作是具有独特阅历和丰富经验的个体,基于需求,以提升能力为目的,关注培训对象的感受和体验。培训中,学习者越具有主动性,培训效果越明显。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取向。体验式培训强调实效性与针对性,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着重于现实世界。培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培训对象工作实践,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三是关注培训情境的应用。体验式培训对环境的选择和课程的精心设计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师培训项目方案的系统设计”专题培训中,在讲到“目标”与“目的”的区别时,培训师精心设计了“一步之遥”的小游戏让学员亲身体验,现场互动交流,给参训对象留下深刻而又充满趣味的学习体验。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是指将培训内容通过微课程形式来体现,将微课程视为开展教师培训的工具和方式。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将给学员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培训气氛,灵活分配学习时间,如学员感觉现场培训不解渴,还可在培训后分享至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进行持续流学习。

三、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简介

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型搭建的。对应ADDIE模型中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我们将该模型分为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培训评价五个流程。

1.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教师培训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要素包括对象、目标、内容、环境等的分析。培训开始前,可以通过电话、问卷、访谈等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的起点和水平、学习动机等。进而,与培训需求方仔细沟通,确定培训目标,再依据目标确定科学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环境场地。体验式或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注重与学员的交流分享,因此需将教室布置成圆桌式摆设,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还需要良好的多媒体条件,需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

2.培训方案设计

在培训需求基础上,要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培训评价等内容。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可以将培训目标分解为几个子目标,通过微课形式体现出来,运用微课程创设培训情境氛围,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积极开展交流研讨。

3.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好坏。基于培训方案,设计开发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源,除了开发课程内容,培训环境创设和培训形式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由培训者组织、学员所体验的学习经验,重现学习者的工作和生活情景;教师与学员共同建构,关注学员间共建共享,呈现多样化形式。最终呈现出的培训课程应该是一条有逻辑的学习路径,能够使理论性课程“落地”,使专题培训课程“有营养且味道好”。

4.培训课程实施

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我们对应将体验式教师培训实施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体验导入、反思生成、实践应用、总结概括、练习反馈。用微课程进行导入,创设情境,让参训学员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生成自身观点和体会;学员分组讨论分享;对交流活动所得进行提炼总结,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教师培训实践中去;对课程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巩固新知;任务驱动式练习反馈,提升学员实践操作能力。如此循环,一次培训或许需要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往复活动。以“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1)体验导入在课程开始时,培训者需调动学员积极性,引起兴趣,进入状态。以本课为例,让学员自主观看两个微课:一是文学作品欣赏《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了父母对女儿教育与发展的反思的故事);另一个是教育策略类《24点》(讲述的是通过玩24点,克服计算中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反思生成此环节主要帮助学员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内涵。根据之前观看过的微课,让学员思考对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认识。可以借鉴“世界咖啡”(“世界咖啡”类似头脑风暴法,将学员分成若干个组,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秘书一名,组长负责主持研讨,组员发散思维,对讨论主题发表各自见解;组间依次交流分享;最后回归本组,将学员在各组的所见所闻向组长汇报,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形成结论)的方法,将学员分组,讨论什么是微课?微课的特点是什么?微课与微课程的关系如何?教师培训微课程与教学微课程有何不同?分组展示交流学员讨论结果。依据讨论情况,教师进一步阐述、生成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内涵。(3)实践应用以本课为例,实践应用环节主要说明如何基于微课程,实施“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专题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子环节。“主题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主题选择和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微课创作中,由于老师们受传统课程的影响或者对微课特殊话语体系的不熟悉,致使微课主题确定不当,要么选题过大,要么不聚焦。该环节可以呈现一门以“最近发展区”为题的微课作为反面例子,加深学员的印象。“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想在10分钟之内说明其概念、意义、应用策略、注意事项等庞杂内容,是十分困难的,难免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此处微课的运用,能够让学员加深对微课主题选择的认识,明确主题确定时应注意的问题。“微课程内容的开发”环节。微课程的制作切忌过于关注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微课的内涵与实践运用。微课程除了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外,还可应用于推荐性学习、嵌入式教研和研训一体体制下的工作研究。尤其是后两者更应该是教师培训微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目的。因此,从教师培训微课的目标看,微课的内涵更为关键,微课内涵除了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外,课程要呈现的内容、顺序、逻辑和结构更为重要,这是达成教学目标,发挥微课功能与作用的重要载体。脚本的设计建构是微课程内容开发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讲授脚本的概念、结构、设计要求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穿插不同类型的微课程,会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呈现《最后的晚餐》微课,强调脚本设计要巧设悬念、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通过呈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N招》一课,强调微课程呈现内容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明确内在的逻辑顺序。对新教师来说,上网看十分钟甚至一两钟,就能找到一节课的切入点;通过呈现《从心术的医患关系看新型师生关系》一课,强调脚本内容要引发思考和共鸣,让学员通过《心术》中医患关系折射出当下的师生关系,暗含着热点的教育话题和深刻的教育道理,让学员自觉接受课程所传达的小事件、大道理。“微课程开发中易出现的问题”环节。微课程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不当、将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知识划分过细、知识密度过高、过分追求可视化和趣味性、片头片尾过长、制作技术欠佳等问题。培训者在讲授这一环节时,可配合典型微课,加深学员对微课程开发常见问题的认识。如《访谈法》一课,就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访谈法包括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其中包含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很多,放在一个课程容易讲不清,如果就说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可能这个问题就讲透彻了;再如《如何进行访谈》一课,就存在高密度知识呈现问题,忽视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通过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缺乏引发学习者思考的设计。(4)总结概括在前三个步骤完成基础之上,培训者需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本课为例,培训者需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微课程设计制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明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技能,获得哪些知识,提高哪些素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在方法选择中要考虑学习者边缘化、非连续性、非正式性学习的特点。二是分析教学内容。可从性质、时间、数量、重点、难点、顺序几方面进行。三是体现教师独特的语言风格。四是要有明确的线索。在微课程的短时间讲授过程中,必须只有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所罗列的论据在保证精而简的情况下要充分、准确,要巧妙启发,积极引导。(5)练习反馈以本课为例,练习与反馈环节,主要采取任务驱动式培训方式进行。让参训学员结合自身正在研究或关注的问题,设计一门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尝试填写微课程设计表;在内容部分按照脚本要求填写;试着制作此微课。

5.培训课程评价

第2篇

【关键词】民办学校小学英语教学特色研究

嘉善新世纪学校立足于“争创全国优秀民办学校,育新世纪中华英才”,十分重视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是嘉善新世纪这所民办学校办学的学科特色之一,学校创办八年来,小学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特色已初步形成。

一、明确培养目标,努力形成特色

嘉善新世纪学校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使孩子开始获得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尤其是听和说的基本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打下扎实的语音语调基础,并获得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为继续学好英语作好准备。

嘉善新世纪学校力创小学英语教学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当小学英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的时候,学校发挥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利用小班制的教学优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儿童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引进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教学。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充分利用孩子语言学习的“最佳期”,注重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

作为一所现代化的民办学校,嘉善新世纪学校选准突破口,创建特色,形成正确的办学思路,十分重视小学英语教学,明确其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校自办少儿英语节目《LearnEnglish》在校电视台播出;每月定期进行英语手抄报展;在学校推广“校园英语50句”,要求所有的师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另外还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剑桥少儿英语等级考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学校还定期举办“少儿英语节”、“少儿英语口语大赛”、“英语书法比赛”,所有的这些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英语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小学生对英语喜爱有加。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特色,使学校形象具有明显的个性。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民办学校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培训,热情鼓励和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推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条件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由于小学英语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培训工作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念的讨论与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说课及其评议。“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指请有关教育专家到学校,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培训。只有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民办学校,更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要想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就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并纳入到学校发展和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之中。帮助教师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从而增强民办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归属感。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到民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帮助教师全面关注学校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民办学校要提供研究策略的咨询和辅导,使教师更多地理解自我成长中的价值,唤醒教师内在的探究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学会持续和全面成长。同时要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嘉善新世纪学校注重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经常派教师去外面听课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还注重引导教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淡化教师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使教师意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进行有益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

三、优化教学手段,赢得学生信任

任何教育,不论是活动、观念、还是措施,只有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它们才是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我们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他们能学好英语,告诉他们有什么比受到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呢?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少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受到好教育,必须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是注意、感知、理解、记忆和思维等几个心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研究和熟知儿童心理,了解儿童心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和其它受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努力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喜爱和信任。在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会受到汉语的干扰,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既要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坚持听说领先和口语先行,又要积极创设小学英语教学情境,采用游戏和卡通片等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想方设法地调动其有意注意,尽量克服汉语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轻松、自然、亲切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形成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为了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教师要把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在真正得到爱的同时,也会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参与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师生关系就会极为融洽,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改善。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时,应该尽量采用实物、模型、图片、投影、录像、课件及体态语言等手段,力求情境逼真,交际仿真,游戏当真,这是小学英语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英语教师应以一种现代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关爱,这样以“爱”为纽带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了。由于教师采用了先进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都学得兴趣盎然。因而嘉善新世纪学校的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促进家校联系,取得家长配合

民办学校的学生都寄宿在学校,为了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学校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民办学校应该向家长作出承诺:您的孩子在我们所属的学校,会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爱,我们会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便使他们获得自由、和谐、充分、全面的发展。让所有的家长理解,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英语学习的情况。有些家长不懂英语,认为小孩子学不学英语无所谓,反正到了初中还要重学,所以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是很重视。教师要帮助这些家长分析儿童学习英语的有利因素,告诉家长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使这些家长认识到儿童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一些家校联系卡,及时将孩子每个月的英语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并让家长检查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以这种方式来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隔绝状态,切实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民办学校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只有当家长对民办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认可,才能说明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确实卓有成效。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来督促孩子的英语学习。每月定期向家长介绍孩子的英语学习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把在校所学的英语会话回家说给家长听,让家长来评价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情况。这不仅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说英语,使孩子在脱离了课堂这个有英语氛围的情况下也能讲英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重视口语测试,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改变“哑巴英语”的弊端,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大听和说的比重,并辅以科学的口语测试,以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口语的训练,则必然导致学生对口语不重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也无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整体性,即全面素质。许多教育专家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口语测试,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意大利语言学家泰通提出的整体动态语言学习模式,为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日常对外交流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都很强,可是一见了外国人却说不出英语。这种交际失败的现象与目前的测试体系有关,传统的英语测试以笔试为主,口试几乎没有,所以导致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较差。小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口语测试?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口试费时费力,又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能科学有效地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传统的书面测试更为大家熟知,也便于组织;另一种观点认为,若忽视了口语测试,则会导致学生说的能力跟不上。

嘉善新世纪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口语测试。口语测试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学生死记单词、句型和语法规则,而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在真实情境中能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小学英语口语测试采用等级制的评分方法,以取消差生的概念,改变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分数的倾向。学生一次没考好,可能是由于紧张或胆怯,教师应给机会让学生再次考,这也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

对小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的目的是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激发他们说英语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成功的希望。实施口语测试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符合交际法教学思想,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种手段。因此,民办学校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明确小学英语口语测试的方法,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时,应提倡运用形成性评价。评价形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对民办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特色的研究是一个大的课题,以上几个方面只是个人体会。如何更好地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使民办学校的小学英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所有民办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师一起探索和研究。我们期待民办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取得长足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川.办好一所学校的观念、措施与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

2、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试谈小学英语口语测试.《中小学外语教学》

3、陈少敏.《小学教学全书—英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3篇

1拓展训练的起源、定义及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1拓展训练的定义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体验式学习,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游戏活动为活动形式,通过受训者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从而提升自我认识,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进而完善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拓展训练项目的难度决定了参与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锻炼身体、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进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1.2拓展训练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将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推广开来的是美国一所高中的校长皮赫(J.Pieh)。经过不懈努力,皮赫将拓展训练的方法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与现存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为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领域。1974年,拓展训练实践活动的大纲出台后,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好评,该大纲被“全美教育普及网络(NDN)”评选为优秀教育大纲之一。随后,在美国高中课程大纲中,一直沿用该计划的学校达到90%。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几乎在同一时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作为指定课程内容。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的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只有天津等少数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作为试验点接受这一种特殊的、以“互动体验式学习”为模式的素质拓展训练课堂,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2拓展训练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可行性

2.1拓展训练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1.1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帮助,紧密地依靠团队的协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得感悟和提高。因此,它的教法和学法,完全是自主、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的体育课有所不同。拓展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但更重视的是,把从拓展中获得感知体会,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游戏的同时磨砺了意志,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参与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1.2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1)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拓展训练通过看、听、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培训,以小组讨论、角色的模仿、团体互动、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学员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拓展训练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员从中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都可以有很大的进步,在拓展训练的比赛中不仅仅是对体能的考验,更是对智商、情商、体能的综合训练,同时,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结合陆、海、空三类课程的拓展项目。

2.1.3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3]。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中不仅向同学们灌输了体育健康的知识,而且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拓展游戏,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锻炼顽强的个人意志、品质,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创新力,使学生们体验到了为了同一目标奋斗的艰辛,和收获成功时的喜悦,潜移默化的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地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主要以个人竞技项目为主,即使一些集体项目也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核心精神(团队合作)的局限性。2.2拓展训练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目前教育界已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试教育”向“健身教育”转化,这也将打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基本上沿着的一套老模式,即“老师牵着学生鼻子”的模式。由于这种被动教学观一直统治着课堂,因而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拓展训练以它“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拓展训练的项目很好的融合了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跨越等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总结出一些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同时,可以在课堂内进行的拓展训练项目,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堂内容,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活动的有益延伸,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3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国家层面的干预和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竞技化,致使体育教学几乎等同于运动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大量规范的运动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拓展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用一个个趣味性小游戏启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课的趣味性。但拓展训练真正的普及和推广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拓展训练虽然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在中小学还鲜为人知,要想使其得到普及和推广,国家层面上要加大必要的宣传力度,另外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由于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陆、海,空,三类课程组成。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专门的场地、器材。另外如何处理好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课的时间比例分配,拓展训练的教法、学法、评价机制,都有待教育部、体育总局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相应的教学书籍或者教学大纲。

3.2师资来源和师资培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拓展训练课程的质量,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并做到身体力行。教师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体能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目前学校体育的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学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学校拓展训练课程奠定基础。拓展训练要想普及和推广就应该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训机制,并在体育大中专院校开设专业的拓展训练科目,提高拓展训练教师的质量和数量。

第4篇

电影《小孩不笨》深入探讨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管教子女时所面对的困难的主题。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范文1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主要讲述了三个小孩,因为成绩差被分到了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这个班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班。再别人眼里,那些小孩是很笨,被别人瞧不起的。但是,没有人体会到他们已经尽力了。只有新来的班主任,体会到了这些孩子的苦衷,并帮助他们把学习成绩提高。三个孩子也非常懂事,相互帮助,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援助。最后,他们经过努力,成绩也达到了合格,并体会到,品尝到甜蜜、幸福的“果实”。

看完这本电影,回味无求,有感动、有高兴、有悲伤、有甜蜜。虽然,影片中的三个孩子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愿意努力,愿意付出,愿意帮助。有一个孩子,他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他没有考到90分,他妈妈就要打他,但他从不抱怨。突然,他妈妈换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需要别人的骨髓。他非常伤心,宁愿妈妈站起来用力的鞭打他。最后,是他同学救了他妈妈。他因此也特别珍惜他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每次考试,他都认真准备,希望考好一点,不要让妈妈生气。最后,她的班主任,给他报了画画比赛,并选中,去美国专修。

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努力了,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小孩其实并不笨,不要人为成绩不好,孩子就是笨蛋。其实他们也付出了,尽力了。大人也应该体会孩子的苦衷,不要用一些不当的措施来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绩。应该让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快乐、健康的成长。

电影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范文2星期三,陈老师给我们全班看了《小孩不笨2》这部教育影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使我感触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孩不笨2》描述了两个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因为忙而无沟通”,到“孩子的心灵逐步走向堕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后终于找回“曾经茫然、失落的心灵”!剧中的学谦、杰利为了得到父母的赞美不断地努力奋斗,但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奚落,这种失落感我们也有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没有鼓励和赞赏我们了,而是不停地管教我们,总觉得我们做得不够好,总以为他们是对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忙碌到深夜才回家,连跟我们沟通的时间也没有。当然,我们也了解父母是为了这个家而忙碌,但再怎么忙也应该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我们吧,哪怕是半个小时,我们也需要你们的关心,也期待你们的赏识。如果我们因为缺乏教育而像电影中的学谦走上一条不归路,那挣来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是爸爸临终前才觉悟的,他不是不爱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从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后路,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今天的悲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成长和回头。如果说父母打孩子还可以理解,但学校通过全校师生的颜面鞭打孩子的暴力方法去教育学生,我觉得很残忍,我不赞同这样做。这样做也许可以令孩子取教训,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样的.做法同时也使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剧中也曾说过:烂苹果削去烂的部分,剩下好的还可以吃,全部丢掉就没有了。

正因为在孩子进步时,家长没有及时表扬,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好好教育,只是一个劲地责怪孩子,才导致孩子一错再错。剧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说: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我相信每一个小孩都不笨,也希望每一个小孩如天使般快乐。

电影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范文3“小孩不笨”的电影版及电视版都推荐看。 对于比较忙的朋友, 可以选择只看电影版, 如果有空, 看看电视版也不错。

戏中, 主要讲述了3个家庭: 一个开始只懂得听妈妈话, 没有自己主见, 饭来张口的小胖子Terry; 一个有绘画天赋, 却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国彬; 一个很讲义气, 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帮助妈妈,照顾弟弟的小男子汉文福(在电视剧中, 多了一个读书很棒, 不肯认输, 自尊很强的女孩)。

在学校, 学生们被分了等级, 那只是一个小学的学校, 在孩子们弱小的心灵里,已经觉得, 因为自己成绩不好, 被分到差的班里,自己的人生已经失败了一大半。 不但如此, 学校的老师, 大多都戴着很深的有色眼镜,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随意打骂, 侮辱成绩差的学生, 却没有任何惩罚; 成绩差的他们, 即使什么都没做,却总是被请到校长室, 让被请来家长, 和老师们一起责骂。 他们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或者说即使他们说出真—相, 却总被认为是为了减轻惩罚而说出的谎言。

学习不好的孩子, 又有什么错呢? 分数, 文凭, 对大人们而言, 对整个社会而言, 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夺取高的分数, 大人付出了高昂的金钱, 更甚的, 付出了他们的时间, 精力, 他们有想过,他们所谓的”for your own good” 是否真的是为孩子们好吗? 真的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吗? 孩子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失去了属于他们欢乐的时光, 是谁的错? “不是我们的错,是这个社会的错” 对,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我们总是无奈地被这个社会的舆—论和眼光牵着走。 父母们谈起孩子, 分数, 学校, 课外学习, 都是他们主要的攀比话题, 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只好把这种压力, 转到了孩子身上。 大人们自己也意识到了,然而, 几乎没有人敢逆流而行。 这, 就是人生的无奈吧!

老师眼里, 对一帮扶不上壁的烂泥, 也放任自流。 有经验的老师说的自有他们的道理, 而新的老师也有她一套把烂泥扶上壁的做法。 不知道, 过多几年,当新的老师成为有经验的老师的时候, 她的想法, 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教育, 究竟是育人, 还是愚人? 教育工作者, 又有没有好好想过? 特别是小学的老师, 他们的一句话, 可以让一个毫不起色的孩子变成伟人, 也可以让一个聪明有灵气的孩子变得精神分—裂。 他们是否了解自己对孩子来说,是会产生多大影响的人呢?

当看到同伴受欺负, 有孩子站出来一起面对, 也有孩子因为家庭压力变得对身边发生的事情”none of my business(这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在共同经历中,不断体会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大人的话, 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该经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自己的决定……大人们不也需要好好思考, 连自己都经常做矛盾的事, 怎么不令孩子在没建立正确的判断能力之前感到”confuse(困惑)”呢?

戏中, 让我们感动, 让我们思考的地方, 还有很多很多。 虽然是一部轻松, 励智的戏, 却让我流下无数复杂的眼泪。

“小孩不笨2”则是与第一辑不太相连的剧, 可以说是一部轻松搞笑的喜剧, 戏中, 也有含泪思考的部分, 相对第一辑来讲, 这样的成分已经少了很多。 可能孩子长大了, 要带出的, 是另外的寓意。 看戏的朋友, 就自己用心体会咯!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只要相信, 这个世界造了自己出来, 一定有自己有用的地方, 千万不要因为前面有石头, 就停步不前, 勇敢走上去, 把石头搬开, 继续走下去。

电影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范文4电影《小孩不笨》讲述了两个家庭,三个孩子的成长故事。电影手法诙谐幽默,不时令人捧腹,情节不疾不徐,引人入胜。不知觉中,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这一问题的思考。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电影主要提到了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学生,我很关心剧中学校故事的发展,尤其是那位眼中充满迷茫甚至是哀怨的华文老师,面对一群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学生,虽然是磨破嘴皮的说教,用自己的百般辛苦换来的是学生的不理解和超乎常理的反抗,最后竟成了不近人情的魔鬼,遭到各方的谴责,重压之下,万念俱灰的华文老师向校长递交了辞呈。

在校长和老师们的挽留之下,他留了下来,并且开始了转变。当他骑着酷酷的摩托车再次登场引来学生“赞叹”的时候,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教育的希望,看到了孩子的希望。尽管这位华文老师的转变才刚开始,他的“酷”也还很生涩,但他毕竟找到了那把剧中反复提到的“钥匙”——正确表达爱的方法。

剧中并不乏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但这些爱是僵硬的,是一厢情愿的爱,是不易被孩子吸收的爱,所以这些爱也就白白流失了,没有发挥本来的作用。这些都再次提醒我们,当教师要有爱心,更要有正确表达爱的方法。

让我们放下师道尊严,因为高处不胜寒,让我们俯下身子,因为草根处有虫鸣声声。当我们转变观念,学生就不会总喊“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我们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电影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这天下午我们观看了教育电影《小孩不笨》。电影讲述了两个新加坡家庭,因为缺少沟通,让孩子的心灵走向了堕落,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以忙为借口不跟孩子交流。甚至认为拳打脚踢是管教的最好方法,却不明白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传递爱的桥梁。

在这个家庭,杰瑞的成绩都拿甲等却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扬,汤姆作文不错,但总是受到妈妈的谴责……,自我把爸爸的电脑修好了,却被误认为是捣蛋鬼。回顾自我成长历程,虽然也曾遇见过很严厉的老师,但是起码家庭的氛围是和谐宽松的,爸爸妈妈很少因为学习批评我,即使犯了错误,也会询问原因,因势利导,以宽容的心态接纳我的错误,给我改正的机会。

此刻的领导从业务和生活上都很关心我们青年教师,我们的工作但凡有一点点的进步,领导都会看在眼里,提出表扬,我们的工作有时也会有缺陷,但是她总是肯定优点,提出改善的方案。在骨干教师培训班,我也有同样的体会,邹老师,尚老师,徐老师,卢老师,所有的指导教师都是那么的亲和,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89-02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数学教学内容汲取生活的养分,让社会生活融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富于生活的气息和活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都很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一般不会去关注所教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却不知道与社会生活有何联系,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因而不能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景,重视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变枯燥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乐学活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一、教学环境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自主、生动活泼发展的前提,也是学生愉快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减负高效的最基本的因素。教学环境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首先是教室内的布置要富于生活气息,那种光洁的墙面,挂着几幅标语、口号和名人名言,显得整齐划一,过于单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这方面,幼儿园和台湾小学教室里的浓郁的生活化氛围,就值得我们借鉴。其次是课堂上不要对学生提出不必要的清规戒律。如学生在座位上只能挺胸直腰,双手交叉放在背后。文具盒必须在桌面右上角摆成一条直线,发言之前先举手等等。这种追求形式的准军事化的教学管理,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身体,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对上课插嘴的学生要持宽容的态度。因为内向胆怯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勇于表达的学生才会插嘴。虽说有时插嘴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但因此而打消学生的思维与发言的积极性,实在是弊大于利。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许多教师显得“严有余”而“亲不足”。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个教师,自然也喜欢他的课。所以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就要先做其“益友”。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像生活中的朋友一样,让学生产生一种“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缩短师生与学生间情感上的距离。教师应倡导师生的人格平等,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中的顾问。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教学中再现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如此,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增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比例”时的教学导入,可以作如下这样一段设计:大家知道人们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握紧,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例大致是1∶1;而一个人的脚底长与他的身高比大概是1∶7等等,了解了这些有趣的比例,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如你要买袜子,只要将一双袜子在自己的拳头上绕一圈,就可以知道袜子是否合脚;刑警在现场勘查,只要找到罪犯的脚印,就能估算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在人体上产生的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这样的导入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促使学生满怀兴趣地投入探究新知识活动。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知数学的生动有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与语文学科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由于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的活动,具有内在的隐匿性的特点。教师必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外在的动作技能和显性活动使之彰显。如在教四年级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营业员,模拟超市的经营状态。让扮演顾客的学生到一家超市,要买几样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看看一共要花多少钱?(教师用视频演示超市的食品和价格)这下学生显得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买2块德芙巧克力,每块6元,总共12元。”有的说:“我要买1杯珍珠奶茶和一块汉堡包,一共8元。”还有的说“我买2包牛肉干和一合酸奶……”教师说:“大家要买的东西可真多。那合起来一共多少钱?你们会计算吗?请大家自己先算算,再营业员算的核对一下,看对不对。”学生在讨论后,说出了各自的计算结果。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在这种大家的日常生活情境下,学生感到枯燥冷漠的数学算式也变得富有生活气息了。学生通过自主构建实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身边的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生活价值,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探究欲望。

四、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每学完一堂新课,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统计”方面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小区门口的车流量”,用数学方法进行量化,把汽车的流量、车速与汽车经过小区门口的时间与自己出门上学、放学回家的时间联系起来,据此得出“安全、便捷进出门”的最佳时间。

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以让学生测量、计算一下纸板水果箱、方形金鱼缸、和微波炉的表面积和容积;学完“百分数”后,可以设计一个“家庭消费情况记录表”布置学生回去调查。要求大家搜集近自己家近三个月的日常消费数据,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的食品支出、其他支出与总支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各类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这样即密切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近生活,让学生进行数学生活化的练习,使他们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为所用、学以致用的思想,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岳香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方法初探[J].群文天地,2012,(09).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活 生活化 学生发展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生物学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物学知识。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挖掘课程资源应源于“生活”

1.教师应关注生活,积累教学素材

生活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源泉,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挖掘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素材,将看到的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并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整理。在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图书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教师只有在平时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和“用”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促进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2.从生活物品和日常活动中挖掘实验教学资源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些生物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又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代替实验中的常用仪器。比如,家用高压锅可代替高压灭菌锅;用可乐瓶或矿泉水瓶用作存放试剂的仪器;一次性注射器可用作气体收集器,还可用于制造无氧环境。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酒醋等调料作为实验试剂。如:家用白酒可用于实验中消毒试剂,食盐可配制生理盐水。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生动的家养生物可作为实验材料。日常的一些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如大棚栽培瓜果蔬菜、腌制泡菜、酿酒、发豆芽等都是以相关生物原理为依据的活动。把它们引入生物实验教学,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非常值得教师去加以开发和利用。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有关动植物和人体的经验。例如,大都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有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学生普遍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生态考察的甘苦,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等。他们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动物世界》和《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等途径,可能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挖掘出来,找到与教学的切入点,服务于教学。

二、课堂教学应体现生活

1.激发兴趣应与“生活”相联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和诗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体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等,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拓展视野。

1.1巧用古诗、俗语激发兴趣

有不少学生熟悉的古诗、俗语都和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学习《藻类植物》一节时,以古诗“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出问题:为什么“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和哪种生物有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等谚语来进行食物链和营养关系的学习,用“一山”为何“不容二虎”?引导学生思考领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

1.2 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激发兴趣

比如在介绍器官移植时,我补充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迹。如2008年,我校全体师生给患尿毒症急需换肾的本校学生捐款的事迹。另外,还讲述感动中国中的一个事例:广元的罗薇为素不相识的成都妇女无偿地捐献了自己的肝脏,表现了感天动地的至爱亲情,使学生深受震撼和教育。又如,通过介绍捐肾救母的孝子田世国的故事来引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用新闻热点拓眼界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而生物学又是一门现代学科,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让教材紧跟时代脉搏,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让学习过程趣味盎然。讲到有关环保知识时,可引入网上新闻“九成白血病患儿与居室装修有关”。引发学生思考,其原因何在?经师生分析、讨论,认识到:由于现代装修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长期作用于人体,会使人体中的某些分裂细胞发生癌变。因此,新装修的居室,不宜居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通风才行。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增加了生活常识,又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开发思维应与“生活”结伴

人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蕴涵着思维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应从生活开始,与学生的“生活”结伴而行,让其多参与、多思考。例如,在讲“植物激素调节”一节时,从宋代诗人叶绍翁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开始的。其中“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向光性。为什么在植物界会有这样普遍的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所熟悉的现象入手逐步分析向光性的直接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而生长素的分布又受到单侧光的影响。那么单侧光又是怎样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呢?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的作用机理,以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植物的向光性是生长素促进生长这一生理作用的具体实例,那么生长素只是一味地促进生长吗?大家注意过不经人工修饰松树的外形特点吗?(通常是宝塔形的)为什么会是这种形状呢?从而引出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则是生长素促进生长两重性的典型实例。这样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次分析促进生长的两重性。通过分析松树的宝塔形状来理解生长素促进生长两重性的影响因素是其浓度的大小。随着对自然现象逐级深入研究分析,学生头脑中的生物学理论也在不断的积累、沉淀,让知识从实际中来。同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在逐渐深入中,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过程,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随后再将从实际中来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我们应怎样应用顶端优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在接触现实、联系生活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应用到实践中去。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他们发展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生物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3.实施探究应与“生活”交融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放手发动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在生活实践中,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知识的价值。 让探究知识生活化,是生物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如,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究。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不仅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新知识。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同步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科学素养。如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

4.培养能力应与“生活”联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内外,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DNA分子结构的模型、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趣味发豆芽”,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深刻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三、学以致用,让生物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1.把课后作业融入生活

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通过布置学生周末去医院访问癌症患者,调查症状、病因、治疗措施、如何预防等。像这样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生物学。

2.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健康习惯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制约,但由于生物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就决定了生物教学对生活习惯的形成有重大作用。因此要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全面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合理膳食时,我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不良饮食习惯,出示有关营养配餐的资料,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通过评价、讨论,认识到一日三餐应谷、肉、蛋、奶、菜、果无所不备,认可了“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科学性。当我抛出“你能否用15块钱为全家准备一顿营养搭配合理、经济实惠,又能体现家庭特色的饭菜?”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一个个特色菜谱出台了……在不知不觉中,合理膳食的观念潜入学生脑海。这样,由于紧密结合了所学知识,学生更容易信服和接受,更能自觉地按科学要求去做,从而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让生活走进生物教学,再让生物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中去学去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中解决问题,到生活中中去追求真理,实现生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乐与参与学习和探究,而且能够在学生主动学习中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生物教师培训手册。20。

[2] 冯武军。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初探。中学生物学。2010,8:26~27。

第7篇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但是,多年来所延续的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想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接受新观念、新方法的同时要对旧的观念、旧的教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这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念、加大力度,把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第8篇

2020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在幼儿园工作了一年了,相信有很多的收获吧,快去做年度工作总结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0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最新”,欢迎阅读与借鉴!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个学期的时间飞快的就过去了,看着孩子们花朵一样的笑容和永远也不肯停下来的小小身影,我的心中有着许多的感慨。

想想刚刚开学时,面对一群从来没上过幼儿园正在不停哭泣的小不点,我真的有点不知该怎么办好。当时,我看着他们伤心可怜的样子,我多希望我就是他们的妈妈,就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安慰的天使,那样,我就可以更好的安抚他们了。

现将本学期主要工作任务进行简单汇报:

(一)教育教学方面

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幼儿喜欢幼儿园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愉快地参加各项活动,消除胆小、怕生及分离焦虑的情绪。认真学习业务,改教法、改学法。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幼儿的鲜活的生活自主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师教育用书。强调以幼儿生活为轴心,以幼儿经验为切入点,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们强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普遍水平,同时关注幼儿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师是幼儿学

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倡导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我们两位老师从各方面充分了解本班幼儿,尽量做到面向全体,照顾个别,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建立班级一日生活常规,初步培养幼儿能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则,使幼儿懂得应轻拿轻放玩具桌椅,不防碍别人游戏,不抢同伴正在玩的玩具,积极、认真参与集中教育活动等行为规则。

延时班教育工作也开展的很顺利,幼儿对英语都比较喜欢,喜欢唱英语儿歌,在英语我的教育活动后孩子们会经常不知不觉中说出一两个英语,而且每次英语课他们都很盼望,幼儿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会使用简短的问候语以及英语单词,并且能够在生活中简单的运用。可见他们对英语十分的热爱。

(二)保育工作

我时刻抓好班级常规工作,严格按照一日生活时间,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还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擦嘴、漱口、洗手、洗脸。饭前、便后要将手洗干净,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幼儿进餐时,教师要精力集中,注意观察,精心照顾幼儿,轻声和蔼地指导帮助幼儿掌握进餐的技能,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剩饭菜,学会用筷子,进餐时不大声说话,不乱扔残渣,饭后收

拾干净,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和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安静就寝。独立、有序、迅速地脱穿衣服和鞋袜,会系鞋带,会整理床铺。保持仪表整洁,咳嗽、打喷嚏时会用手捂住口鼻或把脸转过身,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不爬不踩桌椅,不乱涂墙壁。如喝水、饭前便后洗手、说话轻轻、拿放椅子轻轻、看书、玩玩具、礼貌等习惯,幼儿每天不用老师再提醒,都能主动完成好。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教幼儿学习穿脱衣服、鞋袜,练习整理自己的着装和床铺,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认真做各项清洗消毒工作,室内物品有序摆放,窗明地净,地面整洁、无死角,厕所无污垢、无臭味,节约水电,并培养幼儿节约的好习惯。

(三)家长工作

1、建立“家园联系栏”,每周向家长公布教学计划、家教知识及教师传授的新知识。

2、教师每月与家长交流幼儿学习、生活情况,并且有事保持电话联系。

3、每月根据主题活动需要邀请家长与孩子、教师一起体验活动的快乐,在家园活动中家长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联系活动,开展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为家长接除后顾之忧,并请家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5、结合节日,开展家园同系活动,运动会亲子活动,庆圣诞等游戏活动,家园共同参与活动,增进了家园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想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让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希望在大家的帮助下,下学期继续努力,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望着渐渐成长的孩子们,从他们身上让我感受到一种自豪感,一个学期转眼过去,耳边仿佛还是孩子们刚入园时的热闹声。近半年的集体生活,使孩子们学会了许多,各方面进步也不错,这里,我也该整理一下我的思绪,总结过去了的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各项工作水平。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本领。本人在本学期中,积极参加各项时事、政治学习,坚持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幼儿,做好保教工作。

本学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无论是否当班,都要做好并检查班级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他老师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精神作用,团结一致地做好班级工作。在狠抓班级常规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动有组织、实施有计划,使班级的吃饭常规、收拾玩具、排队等常规初见成效。做为班主任,我深知自己在班中的位置。

二、勇于改革,开拓活动领域

在课改活动中,能积极参加课改的理论学习,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带领其他教师认真探讨、领会《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的内容意图,在立足本班幼儿的特点,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相辅相成,在选择中思考,在思考中选择,建立有利于本班幼儿发展的课程。为幼儿创设了大量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利用社会、幼儿园、家长资源,使活动开展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使幼儿在“玩”中“学”,去演绎活动中的主人。幼儿在课改活动中获得知识面更广阔,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开展分小组活动,使教师可以顾及到每个幼儿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及时教育,使每个幼儿都能有进步。

三、坚定信心,规范良好常规

俗语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即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今后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根据班级计划中我班的几个弱点,着重开展以下活动来促使班级常规良好风气的形成:一是制作“幼儿一日生活”评比栏,用红、黄、紫、绿四色花,分别代替良好作息时间、卫生情况、午休情况、活动情况。对进步的幼儿及时表扬,对落后的幼儿给予鼓励;二是创设良好的区角,供幼儿分区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对个别幼儿进行教育,做到“三轻”即:说话轻、拿玩具轻、玩玩具轻;三是在中餐、午休中,以保育员为轴心,教师积极配合,使各项工作目的、步调一致,目前已有一定的效果;四是抓好班级的队伍工作,为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关键时期,通过一年的培养,班级常规初见成效,在升中班后,将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争取更大进步。

四、突出特色,打造双语教学

作为“双语班”的教师,首先我对自己严格要求,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努力做到能用英语说的决不用汉语,为了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我同其他教师一道自费请三明一中的英语老师辅导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除了创设大胆的英语氛围外,我努力使我班英语教学突出本班特色,本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同其他教师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是在“一日生活”的空隙阶段来学习一些日常中要用到的短语、问候语,因为这部分时间较短,幼儿注意力较容易集中,这些短语较枯燥,这样学习往往会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利用各种手段,各种形式,各种感官来学习英语。如:学习英语中的菠萝时,让幼儿通过触摸、品尝来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习英语中的汽球时,让幼儿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玩球,然后大胆地表述。在有趣的ABC学习中让幼儿通过各个领域的整合,调动一切感观来发现学英语的乐趣。

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幼儿学习英语积极性渐渐增强了,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不经意地说出英语。我指导老师开设“有趣的A、B、C”课题,在“以老带新”活动评比中获第一名,并参加课改汇报课。

五、德育工作,以环保为载体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以爱护自己、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水资源、爱护鸟类等活动,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班开展主题为“有趣的水”活动中,我请我班环保局家长带来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图片供幼儿观看;让幼儿玩水,通过玩水使他们感觉水的质感,并引导他们说说水有哪些用途、水是怎样来的和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通过活动来使幼儿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六、密切联系,增进家园互动

为了更好的做好家长工作,在每月的家访活动和“家长接待日”活动中,我同其他教师一道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里的各种表现。对个别幼儿出现特殊情况时,我都要求必须立刻打电话向家长询问、了解幼儿情况,及早掌握幼儿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师关心和爱护幼儿的一些举措,家长们也表示认可。对于一些幼儿在园内有一定进步时,我们马上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配合,使该幼儿能继续进步。

时间在幼儿的成长中过去了,我们幼儿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的进步,这虽然是可喜的,但在其它方面的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自身方面,同其他教师在配合上不是很默契,在班级管理上不够大胆,有时还有听之任之的感觉;在工作中,培养幼儿在区角中的常规不够、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提高、使各项工作都能得到家长认可还不够。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带领其他教师一道,吸取他山之成功经验,在学习上认真努力,研究探索;在工作中,锐意创新,用新的思维理念、新的工作方法,打造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为我园添姿加彩的亮丽花朵。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范文3转眼间一年的工作又结束了,回顾这学期的点点滴滴,颇感欣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我们老师的心血,当然更离不开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并没有白费,现在我就对本学期的个人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能够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记笔记,数量足,内容丰富。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尊重老教师、对待幼儿有爱心。严格遵守园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响应工会号召,并参与各项活动。在廉洁从教上,我始终遵循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工作方面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能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计划,记录,认真对待每天的半日活动,有准备的组织丰富有趣的教育活动。注意给胆小的、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多一些鼓励;给体弱的孩子多一些照料;给能干的孩子多一些挑战。

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让每位孩子举手回答问题,在一次次的鼓励下,许多小朋友在上课时都能集中注意力了。当老师提问时,有些小朋友就会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们,这时当我们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光时,有的孩子就能勇敢的举起小手。通过一学期的活动,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活动常规和与同伴分享、合作的习惯,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也大大提高了。同时我还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尽量以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为此,我通过各种途径及手段,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环境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本班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一些有特点的装饰布置,利用了一些废旧物品自制了一些简单的玩具,让孩子们玩得既开心又有趣。

三、家长工作方面

家长工作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班的家长们对于幼儿园各项工作开展的目的,方式方法有所认识。许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也知道从何下手,来配合教师。因此,开学初,我们主要是和新生的家长们沟通,详细介绍。同时我们对所有家长介绍本学年开展各项工作的意图,耐心、细心地回答他们的疑惑,让家长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本学期幼儿园,班级、老师的工作目的及工作方法;为了让家长更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家长园地、多利用早、晚接待与离园时与家长交谈、个别幼儿打电话、家长半日活动开放活动、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家长更加放心地把他们的孩子放在我们幼儿园,我们班学习,生活。当然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所以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实践和总结,争取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好。

四、德育工作方面

很多人都说,你们老师好辛苦呀,必须要有耐心才可以,否则孩子们整天吵死了。其实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光有耐心是不够的,我们还有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爱心,这颗爱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这颗爱心撒向每一个角落的都是一样的爱,只有这样你不但能赢得孩子们的心,还可以赢得家长和朋友们的心。

爱孩子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要放在心里,爱孩子要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于是我和家长成了朋友,利用早上接待和下午离园的时间和家长交谈,了解孩子们在家的表现,身体状况和当时的情绪,以便我更好的在一日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育。

爱孩子就是关怀孩子, 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爱孩子就是责任,因为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才会做的更好。孩子们由于年龄小,自立生活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强,所以我会教给孩子们如何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保护自己。

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我的最大心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来做好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孩子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温馨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范文4在紧张的工作中这一学期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学年自己的工作,我才真真切切的领悟到一名幼教工作者的人生五味,教师的人生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就是不求索取!这使我更深地感到教师职业的崇高,职责的伟大,而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日俱增。其间,有甜蜜也有心痛,有委屈更有自豪,有快乐也有悲伤,有辛酸更有欣慰。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在各位领导和校园老师的帮忙下,在各方面都有一些体会,这一年的幼儿教育工作总结以下几点:

一、在思想上我重新认识了幼儿教育

在踏入幼儿园之前,我脑海里的幼儿园,就是老师带领着小朋友一齐做游戏,学习简单知识,可当我真正踏入这工作当中实践时,却不是我想像的那样,孩子们年幼无知,琐事不断,真所谓“幼儿园里无小事,处处都是大事。”幼儿教师的职业是琐碎的,细小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才成长的奠基阶段,幼儿园的工作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国家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全部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学年中每个月的园本培训让我在思想上有了提高,同时,根据以上思想及幼儿园的任务在活动中制定不同的目标,大大丰富和满足了幼儿身心的需要,真正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发展!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生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充实,人生排除无聊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对待你现有的工作任务,并努力出色的去完成他。我一向将这句话牢牢的记在心里,时时用此激励自己,我所追求的是充实的快乐和成功的满足。

二、在工作中热爱这一行

工作中,每一天应对一群嘴里总有讲不完话的可爱的孩子们,使我爱上了这一行,不仅仅仅是他们的可爱,还掺杂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这段日子里,我有喜,有悲,有累也有汗,记得刚上班的第一天,孩子的不熟悉不信任造成我被他狠狠的咬了一口,看着手臂渗出血来,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当时真有不想干的念头。但是,园长、指导老师的亲切关心,父母的鼓励,更多的是孩子带给我的欢乐,让我越来越离不开幼教岗位,越来越爱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工作中虽然有时也会因孩子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不听话而失态,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感到劳累,但是由此在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职责:那就是“我是老师”。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一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记得六一节布置教室的时候,我需要爬上梯子把装饰物品挂在教室顶上,孩子们看到了忙说:“老师留意阿!”一年中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深深感到一种深情,让我在关心孩子们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关心,这是一种他人体会不到的幸福!

三、在新课程学习中,与孩子们一齐成长

新世纪、新时期的教师要继续学习,拓展视野,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思想的切实转变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持久和深入。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透过各种培训、观摩,学习了新纲要、新课程,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也在工作中深刻理解体会这一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关注每个孩子的寻常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之窗,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理念都能熟记于心中。每一个孩子就如同一本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用心去欣赏、研读,及时给予支持。在实践工作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一次次公开实践活动课,一次次和指导老师的沟通学习,还有参与的多次园本培训,区级新教师培训、外出观摩实践活动,更难能可贵的是我的带教指导徐梅老师,她总是在我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记得在二期课改推进会中,没有经验的我要上一堂面向区级层面的公开实践活动,我忐忑不安,没有信心,根本无心做事。徐老师看出了端倪,温柔的送给我一句话,“我一向信奉一句话,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于是我走出了低谷,全身心投入准备。而她送给我的那句话此刻也成了我的座右铭。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忙,正是她们的无私帮忙,让我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潜力。

四、在成长中,继续努力的方向

在二期课改浪潮的不断冲击下,总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如何将课程有机的整合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如何及时捕捉幼儿的有价值的生成热点,并有价值的、及时给予支持。记得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果的事业是尊贵,让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幼儿教师的职业是琐碎的,细小的,她没有高科技的累累硕果,也没有建筑事业的立竿见影,更没有诗人的浪漫和洒脱;她象绿叶一样平凡,默默地垂着绿荫,为大地带来生机,添上一片温馨。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让我在许多老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无论是理论方面的还是技能技巧方面的都有了提高,同时也很庆幸自己在我们幼儿园这个团结温馨的大群众中和孩子们一齐成长。

“细微处见真情”是我对家长工作的感受。应对形形的家长,我总是虚心地听取他们的合理化推荐,耐心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热心地为他们带给帮忙,将每项工作做到前面,照顾好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高高兴兴来,开开心心走,使每个家长都感到放心、安心。生活能够一成不变,也能够多姿多彩,充满斗志,工作也是一样,我坚信只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用心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正如林语堂说过:“满足的秘诀,在于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限制所在,在能做好的活动中找到满足,再加上智慧以明白自己的处境,不论多重要或多成功,在宇宙中永久也算不得什么,要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过去的工作成绩已成为历史,我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奋斗。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会不断的煅练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一年来,我们的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园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保教质量更趋完善,社会声誉稳步提高。我们不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幼儿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队伍建设

师德教育是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开展每月两次政治学习,以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为重点,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教师读书会活动,为教师们购买了一些书,组织教师开展读书谈体会交流活动。通过园内一些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帮助教师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做到敬业、爱业、精业、创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从优化教师个体素质入手,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苦练基本功,从基础教育知识的熟悉到灵活运用教育实践,不断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弘扬了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风范,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

二、教研工作

1、我们将教育科研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从强化教师科研意识入手,使教师自觉养成科研的习惯。

我园开展的《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已按实施方案开始实施。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坚持从自身做起,带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的领域,从强化教师科研意识入手,使教师自觉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同时,我们结合我园实际,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初见成效。三个试点班的工作有序开展,教师们积累了经验和资料。

2、我们结合地方特点,开始设置一些具有本园特色的活动课程,如爱家乡系列教育、环保教育等,由教师自行设计,并将这些活动渗透贯彻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极大的促进了我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我们将新《纲要》精神积极渗透,运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

我们坚持立足一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给每个幼儿提供了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切实提高了多种能力。

三、保教工作

切实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是幼儿园提高整体办园水平的重要标志。一年来,我园在保教工作方面抓重点、求实效,使保教工作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突破;在膳食方面,根据幼儿的年龄合理配餐,做到了营养均衡,确保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我园认真做好全体教工及幼儿的体检工作,积极把好晨检大关,做好每个幼儿的发药工作及全日健康观察工作,并做好记录。通过橱窗、讲座,向教师、家长、幼儿宣传保健常识、传染病的防治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我们倡导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家园关系,即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同时切时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家长会、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等,帮助家长建立全新的育儿观。有的教师还利用节假日走进家庭、走进孩子、指导家长,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上的同步同向进行。

四、安全工作

从保证幼儿生命出发,认真做好安全工作。园长、教师经常巡视,检查设施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水、电、门窗、大型活动器具等都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不定期地进行消防演练,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我们还要求保安严格把守大门关,不让外人或小孩随便出入。强调幼儿接送卡制度,要求家长将孩子送至班级门口。户外活动时要求保教人员全部到位,以确保幼儿的安全。利用宣传橱窗和宣传标语向幼儿、家长、教师开展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防范意识,确保安全。

第9篇

关键词 体罚 正常惩戒 中小学 衡阳市

作者简介:曾志华,衡阳师范学院法律系讲师,从事行政法研究。

近年来,我市关于中小学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屡见报端,这不仅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人身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同时对我市社会、法治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积极杜绝或减少此一社会现象,本文将以衡阳市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走访、访谈)等方式,以期勾绘出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的现状,剖析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及造成此一现状的成因,并在基础上试图以一种法治化思维探讨其纠正对策和建议,进而为衡阳和谐校园和法治社会建设作贡献。

一、教师体罚行为的界定

我国《教师法》等法律规范① 虽然就禁止教师体罚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各界对于何谓“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等问题,仍存在较模糊的认识。根据笔者与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访谈,大家普遍认为体罚主要是指教师打学生的行为。但对于体罚是否还包括其他行为,则意见不一。例如,有人认为,体罚还应包括罚站、拧耳朵、打手心、罚劳动、罚做作业、罚跑步等行为;此外,还有认为教师谩骂和讥讽、挖苦学生也应属于体罚范畴。

事实上,根据笔者所查阅的相关资料,教育部早在1999年主编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体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一书中即对何谓“体罚”进行了界定:“体罚,即对学生身体的惩罚。变相体罚,即并不直接对学生人身诉诸拳脚和工具,而是以各种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而国外同行对该问题已有普遍性的看法,即“体罚不仅仅指在盛怒下对违反规则学生的身体伤害,它还常常被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定为违反规则的常规后果,从而有预谋地对学生施加身体的痛苦。可以把体罚看作惩罚的一种极端形式。”

以上述界定为基础,笔者通过辅助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书对“体罚”概念的释义,认为教师体罚行为中的“体罚”概念,主要是指“以损伤人体为教育手段的处罚方法。”在实践中,若要认定教师具有体罚学生的行为,则必须证明其行为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一是教师对学生存在人体物理性伤害或损伤;二是此种伤害或损伤以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存在的。如果不符合后者,则应将其认定为一般性的治安或刑事伤害。

在现实中,我们通常还容易将“体罚”与“惩罚”、“处罚”②以及“心罚”等概念相混淆。在此,有必要加以澄清。在笔者看来,第一,“惩罚”是一种中性的和常规性的教育手段。当学生存在某些不良或问题行为时,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需的。区分“惩罚”和“体罚”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超越了“惩罚”的合理限度,即一般认为,若教师的惩戒行为造成学生身体出现明显的损伤或经医疗机构鉴定有伤,即构成体罚。第二,“处罚”和“体罚”通常都被认为是教育的高压线,一旦触碰,均可能对教师产生不利后果,但它们所适用的方式存在一定区别。其中,“体罚”主要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处罚”则是要求犯错误的学生缴纳一定数额的财物作为警戒方式。第三,“心罚”通常是指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侮辱学生人格的惩罚方式,例如上文所提到的教师讥讽、挖苦、嘲笑和谩骂行为等均属于此种情况。对于“心罚”和“体罚”关系,学界存在一定争议。根据2014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4条第5款规定,侮辱、歧视、孤立等“心罚”方式,可以产生变相体罚问题。

从目前学界对“变相体罚”的界定来看,大家多未对其进行直接定义,而是转向通过列举的方式举例哪些行为属于“变相体罚”内容。以《教育大词典》为例,其将“变相体罚”解释为“留堂、饿饭、罚劳动、重复写字几百几千等”。 此外,根据笔者的实证调查,不少人认为变相体罚,还包括罚站、罚跪、讥讽、挖苦、嘲笑和谩骂学生等。对此,根据笔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是两个并列概念,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类型而已。具体来说,根据体罚方式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体罚划分为直接体罚和间接体罚两种形式。其中,间接体罚,即是我们所说的“变相体罚”,它是指“教师通过他人来损伤学生的身体,或表面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劳动等,但已经损伤学生身体的处罚行为。” 在现实中,对“变相体罚”的认定,其前提条件是它必须符合体罚的一般性条件要求。

二、当前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实证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情况

(二)访谈、归纳总结情况

除上述之外,笔者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和部分中小学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谈话,发现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在普遍性中还暗含着诸多差异性特征。这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在后续我们可以追根溯源,探寻杜绝或减少中小学体罚事件发生的几率。总体来说,这主要包括: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罚现象比城市严重。不少农村学生反映其在校均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教师体罚,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放学打扫卫生或留校等;部分学生还反映其遭受老师打手心、揪耳朵、侮辱等体罚行为。而与此相对,城市中小学体罚现象相对要少一些。虽然其也存在罚站、扇耳光、叱责等行为,但总体来讲,教师素质相对较高,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相对比较文明和克制。

二是男女老师体罚学生方式有别,且男教师直接体罚学生比例更高。除罚站、罚抄作业等普遍性惩戒方式外,不少学生认为男教师多喜欢通过扇学生耳光等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而女教师则多选择谩骂、侮辱等变相体罚的行为方式。针对这一区别,笔者认为有一定可信度。从笔者在网络上所搜集的本市教师体罚案例,直接动手打学生者,多是男性教师;而女性教师相对要温柔和耐心一些。

三是青年教师体罚现象高于中老年教师。笔者曾在本市某县域中学访谈一位中年教师,该教师在谈及体罚问题时指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关,不听话的学生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不会做出一些体罚举动。但总体而言,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更丰富一些,处理问题学生的方法更为娴熟,体罚现象相对较少;而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有些欠缺,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进而激发矛盾,导致体罚现象频发。但他同时也指出,由于时代在变化,年轻老师和学生的代沟不明显,这反而可以加深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和对话。

四是中学体罚现象比小学更为复杂、严厉。在小学,受访学生多认为其受罚原因主要包括上课开小差或讲小话、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不讲卫生以及和同学打架等,受罚方式主要就是罚站、罚抄作业、扫教室等,以上手段相对都比较平和;而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多处于青春期,不少学生和社会接触,江湖习气浓厚,在此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很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互殴的情况发生。而这恰好是教师体罚行为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三、当前中小学体罚现象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根源:崇尚长辈(包括教师)的绝对权威

根据笔者的调查,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很多,其首先影响因素体现在传统文化层面,也即观念层面。古语云: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影响下,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应当具有绝对权威。因为,自古就流传着“棍棒底下出好男”、”不打不成才“、“孩子不识好,打打就好了”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或俗语。他们认为,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之“精华”,是非常符合常理的,自然应当继续奏效。此外,在传统文化中,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向师性,即教师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神,学生自应对教师言听计从、顶礼膜拜。根据笔者的调查,这种现象在小学教育中承继得更为严重。也正是因为此,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教师体罚现象都是发生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身上,而在中学阶段,诸如打手心等现象则基本不存在。

(二)关键问题:“体罚”和“惩罚”的界线模糊

根据上文所述,在学校教育中,“体罚”是“惩罚”的一种极端形式,当“惩罚”超出必要限度或足以造成某种后果的时候,那么“惩罚”即是“体罚”。从教育原理来看,“惩罚”对于教育问题学生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须的。为此,我国教育部2008年曾提出“正当惩戒不属于体罚”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国内现有法律规范并未对“惩罚”的对象、范围、方式和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其既有规定也存在相互冲突的嫌疑。根据笔者多方调查显示,在现实中排除少数教师恶意体罚学生之外,更多的情况是教师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因无法把握惩罚限度进而无意识地将惩罚转变成了体罚。正是因为此,笔者认为对中小学体罚现象原因的解读,需要围绕“体罚”和“惩罚”的边界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同时有必要从教师、学生和家长、教育主管机关等多方进行透析。

(三)规范原因: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

虽然我国《教师法》等多部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行为,但它们均未对“体罚”、“变相体罚”的内涵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禁止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禁止体罚学生”以来,至今关于该话题的立法依旧只停留在单纯禁止性的描述上。对于体罚学生给予处罚或处分的标准,其只规定了单一的衡量标准,即看其体罚行为是否情节严重。但问题在于,现有法律并未对何谓“情节严重”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说明。即便是期间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或细则,其也仍没有对此进行过更加细化的规定。

由此,在实践中人们很难准确把握体罚和教师正当惩戒间的界限,并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例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为了保护学生免受体罚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教师行为准则。部分教师在被学生投诉后,诉苦声称学校在判定和处理体罚事件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遇到比较难缠的家长,则他们正常的惩戒行为也会被认定为系体罚。长此以往,不少教师认为出于害怕遭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投诉、控告,他们只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甚至放松学生的违规行为。而反过来,对于学生而言,由于现有法律规范不健全,其在不少情况下,即便确实遭受了教师体罚,也因缺乏相应的救济渠道、认定难度大等而使其正当权利无法获得救济。 (四)主体因素之一:学生抗压力弱以及家长过分溺爱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出生在2000年以后,优越的家庭环境导致在现实中很多正常的“惩戒”活动都被贴上“体罚”的标签。分析现在中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其大多均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即使不是,他们也都是其家中长辈的宠爱对象。家庭的百般呵护,虽然造就了他们自信、优越感强等优点,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极易养成自私、怕吃苦、抗压力弱等缺点。这些孩子,不在少数受不了老师在学校的一点批判和惩戒。一旦受到批评或惩罚,其轻则向家长诉苦;重则觉得自己没有颜面见父老乡亲,进而选择离家出走或跳楼自尽等。以衡阳市某实验中学学生邱某为例,其2014年6月11日因自习课趴在课桌睡觉,被语文课老师范某发现并进行言语批评(具体批评语言不详)后,觉得自尊心严重受损,故在6月14号下午选择在自家阳台跳楼自杀身亡。而对于那些因受批评,选择状告家长的学生,其家长若因为溺爱子女,而不分青红皂白直接选择找老师理论,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投诉或者向媒体曝光,则基于现有的体制,学校或主管机关多倾向性首先选择对该教师进行处分或处罚,以息事宁人。而事实上,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并不是所有情形均是体罚,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正常的惩戒行为。如是,在现实生活中,则容易造成“体罚”现象的泛化和标签化。从笔者实际调查来看,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体罚案例频被曝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主体因素之二:部分教师自身修养不过硬

教师自身修养不过硬,是当前体罚现象频发最直接的原因。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育技巧较为贫瘠。根据调查,现在我市有很多一线教师均反映现在的学生,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很不好管,学生不做作业、上课捣乱、下课打架、课后上网,甚至染上偷盗等恶习的大有人在。对此,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因为教育经验缺乏,在面对如上问题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最后忍无可忍,只能选择体罚这一最原始的教育方法。

二是部分教师仍相信“棍棒之下有好男”。对于那些问题学生,尤其是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少教师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武力”,使学生尝到肉体上的疼痛,进而因为害怕再次遭受皮肉之苦而选择屈服和不再犯。

三是部分教师心胸狭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在现实中,有部分教师仅仅将教书作为其谋生的手段,其在教学过程中,只关心能够给自己创造经济利益的学生,比如平时给自己送“福利”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没有送礼的学生,其则非常粗鲁,稍有机会即恶语相加,或者暴力出手。

(六)主体原因之三: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漏洞

我国当前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各学校尤其是初级中学对升学率非常重视。不少学校对教师绩效奖励的计算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排名、学生升学率等,而关于教师的个人品德、身心素质则排除在外,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焦虑心理。据有关研究表明:“受到外界压力的教师容易作出加深班级紧张性的行为,这些教师缺乏耐心,在掌握行为标准时过于严格,而在教学时则较为刻板,容易责骂和羞辱学生。”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为了满足这些指标,会选择置国家法律、学校规定而不顾,进而试图通过体罚来增强其实效性。此外,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为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据了解,不少学校对此均流于形式。一些学校直接没有开设,另外一些学校则多以“走过场”形式而告终。所以,总体来讲,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是维权意识还远远不够,面对老师的体罚只能忍气吞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体罚的恶习。

四、规制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对策建议

总之,通过上文对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及原因的透视,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立法明晰教师惩戒权问题,揭示‘体罚’的法律涵义及其责任承担机制,才能公平公正处理体罚事件,保护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权利。”规制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制度上、规范上明确体罚和教师正当惩戒的边界,然后根据体罚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其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 加大立法力度,完善规制中小学教师体罚的法律机制

1.通过立法明确“体罚”与“正当惩戒”的关系。建议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明确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的规范内涵,厘清体罚与教师正当惩戒的边界,包括辨别以上两者的原则、依据、程序等。根据前文所述,体罚是教师惩戒行为的一种极端情况。所以,在对体罚进行界定的同时,我们认为国家首先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教师对学生享有惩戒权,同时规定其权利行使的范围和边界。若要进行专门性立法,其可依次规定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内涵和外延;惩戒权行使的基本原则;法律许可以及禁止的惩戒形式;不当惩戒行为的认定和责任追究制度(包括追究主体、依据、形式、程序等);以及惩戒权的监督和救济途径。

2. 建立健全对教师体罚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当前我国法律规范对教师体罚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多数均过于原则且未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在现实中可操作性很弱。为此,建议国家制定和完善关于体罚责任追究的各项制度机制。这重点包括:第一,完善各类法律责任的衔接机制。总体说来,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教师的行政责任(含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以上两种可同时使用);给学生造成人身损害的,应有学校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对具有故意和重大过失的教师享有追偿的权利);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教师的刑事责任。第二,明确体罚责任追究的归责原则。建议采取过错推定原则,有学校和教师承担其免责或无责事由的举证责任。第三,建立健全责任追究的程序机制。包括程序的启动、实施以及监督救济等。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是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普法教育。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联系,要求每所学校都配备一位法制副校长,争取每个学期都能定期给老师上法制课。同时,学校也要督促教师积极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范,将教师学法、守法、用法、懂法纳入考核体系,从而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仅容易使学生人格受到扭曲,而且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二是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在分析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原因时,其中有一项即是教师因教学经验缺乏而造成与学生沟通不畅,进而导致体罚产生。

三是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宣传。建议各中小学要经常开展师德师风比赛和培训,善于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观摩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宣传学习的自觉性;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对体罚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引导教师防范和杜绝体罚现象发生。

四是鼓励教师多参加心理学培训活动。要求中小学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当自己遇到心理困扰或挫折时,能够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将自己的压力、浮躁、脾气发在学生身上。

此外,中小学教师还要通过心理学学习,学会换位思考,在体罚学生时,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会和理解被体罚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探索学生管理法制化机制,提升学生自律意识

(四)加强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提高家长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常情形下,教师体罚学生是因为学生本身即犯有错。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切勿过分溺爱自己的小孩,将正常的教师惩戒行为后果扩大化。具体来说,家长因对教师体罚行为,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并分情形作出如下处理:一是对于小孩在学校被教师体罚造成严重身心损害的,建议家长及时找学校以及教师进行维权,要求上述教师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要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其作出处分或处罚;二是对于教师正常惩戒自己小孩的,应当尽量避免冲动,并及时找出教师惩戒小孩的原因,并帮助小孩改正自己的问题。针对不少学生遭受教师体罚后不敢告诉家长的现象,号召各位家长经常与自己的小孩、同学家长以及学校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小孩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孩子身体和行为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

(五)重视学校责任,加大对中小学教师体罚行为的惩处力度

根据调查发现,我市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内心深处并不把体罚看成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还有学校将此作为教师负责任的表现形式,由此在现实处理体罚事件时,学校多会偏袒教师一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形助长了体罚现象发生。为纠正这一认识误区,各学校必须采取积极举措,尤其是通过建立严格惩处制度,使教师都认识到体罚的危害性。要畅通对教师体罚行为进行检举、投诉的渠道,对于体罚学生的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期开展师风师德检查或抽查,对体罚学生隐瞒不报、姑息纵容的,要严格追究学校领导责任。

总之,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中小学体罚现象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对中小学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当惩戒行为。但问题关键在于,在制度层面,我国法律不仅未对体罚和教师正当惩戒行为进行明确界分,甚至对体罚本身的内涵和范围也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在现实中对于体罚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难度。考察体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其不仅包括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承继,同时也包括现实方面涵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力量的角逐。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存在农村严重于城市、体罚主体青年教师高于中年教师、心罚多于身体罚等特征,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和特征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供政府参考采纳。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