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时间:2022-04-06 14:1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资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资源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资源 综述

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且多指天然资源。

教育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撑和拓展教育功能的事务的总称。能够对教育事业起到支撑和拓展功能的事务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

学生体质的下降除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家长不重视等原因外,体育人力资源起到很大作用。不可否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也不能忽视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于学生体育活动的作用。体育人力资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起到巨大作用。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由雅克・德洛尔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当前世界现有文盲8.8亿其中2/3为女性,将近1.3亿的学龄儿童失血,60%为女性。”可见世界范围内女性的教育配置情况存在着不公平性。

美国的科尔曼《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一文中指出:在美国白种人自称为上帝之子,他们蔑视和瞧不起黑种人,因此,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黑种人受到更多的不公平待遇,使教育资源出现配置不公平的现象。为了解决国内这种学校中歧视黑色人种的现象,美国于今年颁布了《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实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不论是在学生的择校和学校的普通教学的开展、师生的关爱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黑种人都与其他肤色的人种一样享有同等待遇。

综上观点,当前国外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强调让任何肤色任何性别的适龄儿童来接受教育,这其中更加关注失学的女童和肤色黝黑的黑种人。再就是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以市场为调节器,重视市场的选择,淡化政府的调节功能。国外这些研究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课教育资源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的概念与构成的综述

岳怀玉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资源,一般是指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也称教育条件。

张素蓉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是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城乡差异的根本保证》一文中指出:教育资源主要由人力、财力和物力组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等。

当前我国对于教育资源的概念研究相对较多,多认为教育资源主要涵盖人资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等。仅仅是概念亦或是在理论角度来论述教育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对于教育资源的概念认识相对统一,但对于教育资源的分类方式的论述也相对统一,缺少对学校文化资源、社会对于对教育的希望等方面进行论述,仅仅是就教育资源而论教育资源,缺少与国家和社会的必然联系与衔接。

当前我国对于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的认识相对统一,均对教育资源对于教育的作用给予较高评价,且在这的理论指导下很多学校纷纷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内涵建设,来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品牌以及教学质量,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学校以及学生来说均是一件好事情,是能够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事情。

(二)农村小学的体育人力资源现状综述。

刘成,司虎克,莫兰加在《衡阳市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化整合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衡阳市高校的体育人力资源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衡阳市体育教师的师生比偏高,均值达1: 401,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 120- 150比值要求;财力资源投资不足,学校的体育维持费在17- 40万元/年、生均14. 2- 20元/人。体育锻炼的场地与器材紧缺,生均体育锻炼场地每人不足3平米。

陈飞在《促进农村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一文中指出: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师资缺乏新鲜血液;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学校的发展;“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缩小农村性教育差距;学校的教学设施阻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农村小学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力资源多指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从事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管理、竞赛工作的人员。理论可以包括体育教师以及主管体育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其中主要是指体育教师。

郭彩琴,曹健在《教育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原则》一文中具体指出:实现教育公平的三条原则,分别是:教育公平的平等性原则;教育公平的差异性原则;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等。

三、结语

综上观点,当前国外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强调让任何肤色任何性别的适龄儿童来接受教育,这其中更加关注失学的女童和肤色黝黑的黑种人。再就是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以市场为调节器,重视市场的选择,淡化政府的调节功能。国外这些研究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地区,也可以了理解为对相对落后地区小学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的相对较多,多是通过调查得知当前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等原因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对落后等结果,这些研究结果的得出对于提高我国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由雅克・德洛尔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2篇

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是获取教育资源的前提,资源经济学认为,人类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满足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配置。

二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呈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使本来薄弱的农村教育发展更加雪上加霜。笔者将以2005年为例,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从教学条件、师资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1.教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趋于老化。2005年罗新云在对湘南B区城乡中小学师资调查中显示,城市教师中35岁以下的占43%,而农村仅有30%,51岁以上年龄的教师中,城区仅2位,占城区教师的11%;农村中有476位,占农村教师的36%。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教师年龄结构的差异,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区教师结构的差异。[1]开县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17.1%。其中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46岁以上教师有2591名,占小学教师总数的40.7%。他们的进取激情相对不够,职业倦怠明显,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部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课余抓业务自修的少,搞休闲娱乐的多。[2]教师的年龄结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教学质量。

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源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我国长期以来“城市优先发展”策略使教育在城乡间进行了事实上的分割,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二元管理模式。农村教育经费主要是农民来负担,而城市教育则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当城市学校致力于创建文明校园、示范性学校时,农村学校还处于解决无危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入学率的起点上。

2.现行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不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而是依靠收取学杂费和教育附加费来维持,义务教育投入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随着基础教育管理层次的逐渐下放,乡镇政府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近年来,由于农村义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困境,使教育资源在县城区域内得到配置。但农业税取消后,县乡镇收入减少,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比例增加,有调查显示,县乡镇赤字和负债严重,偏远和落后地区尤其如此。[3]

3.教育资源分配操作中的“权力效应”和“政绩效应”。边际效益理论认为,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有个差额,这就是边际效益。但在教育领域与此不同的是,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即教育成绩可能会在投资后的几年或十年后出现。城市较为优质的学校,本身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环境较好,与农村学校相比教育效果更显著。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掌握教育分配权力的领导者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条件较好的优质学校。对优质学校的投入能更容易的体现教育部门和政府的政绩与形象。城市学校不管在区域位置还是在学校条件上都占有优势地位,因而能更容易的在经费投入、课题申请等方面取得农村学校不能或很难享有的机会。

4.“城市取向”的教育资源配置观念偏差。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忽略了农村特点,体现出典型的“城市取向”。教育资源配置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制约与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教育也秉承了这种思想。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指导下,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学校、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更多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安排上,城市取向严重。教学大纲、教材根据城市学生能力和特点编排,忽视了农村和地区的差异性。多项调查表明,教学难度高,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是仅次于经济负担的第二位辍学原因。城市取向的规则使农村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是教育不公平最大的不公平。

5.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来源单一。按照国际惯例,教育总投入应来自政府、家庭、社区和其它相关机构。但我国教育系统相对封闭,社区和家长很难参与到学校中来。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也固化了社会和家长的“办学是政府的事”的观念。尽管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仍然无法满足大幅度增长的教育人口的实际需要,期望国家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并不现实,只有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办学的积极性,广开财路、多方筹资,才能增加全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变政府包揽办学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4]

四总结

教育资源的分配制约着教育发展水平。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有必要向农村倾斜。目前在部分地区(重庆、成都)实行的城乡教育统筹就是出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资源均衡配置的考虑。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和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3篇

我的牛津房东马瑞娜是个单身妈妈,一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得十分开心。两个女儿既乖巧又出色,都长得金发碧眼,一副人见人爱的小天使模样。马瑞娜家没有汽车,两个孩子爱骑车上下学,只有天气极端恶劣时才去乘公交。马瑞娜家没有电视,只有个简易显示屏,周末有时会拎出来,大家一起看个大片或什么经典,平时一直蹲在墙角里。曾问单身妈妈马瑞娜是否觉得辛苦?孩子们看到别人家越来越好的条件有没有眼馋?马瑞娜淡然一笑:“没有啊,她们不会的。我觉得我已经给了她们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她们看得到,也能理解,会明白。”马瑞娜说得很有信心,但我还是从她急促的吐字中听出了几分不安。

令我惊讶的是马瑞娜竟然用了“教育资源”一词!如果不是素有家教自觉的家长,“教育资源”恐怕仅限于出现在教育行政管理者或教育专业人士口中。我国有注重家教的优良传统,但大多的家教是一种自发状态,家庭教育资源是人生首位教育资源,但了解家庭教育资源并能合理配置的家长却是凤毛麟角。家庭教育资源包括了对子女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内容,如: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子女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等,都是。有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意识且能做到合理配置并科学利用者,在近现代家教史上,比较有影响的要数、梁启超和傅雷三位。他们不仅子女教育得很成功,其家教理念还形成了家教经典,即《家书》《梁启超家书》与《傅雷家书》。不过从家庭教育资源整合、挖掘和利用的角度看,曾、梁两公显得更有特色。

晚清第一名臣不仅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开掘家庭教育资源,而且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了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文正公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一般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但曾氏后裔历经百余年不衰,至今绵延至第8代,有突出成就者多达240多人,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留给子孙的“慎独则心里平静,主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等教诲遗训,几成后世子孙的行为准则。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的梁启超也是一位巧用家教资源的典范。他在教子育女上全面投入尽心尽力,其所育九个子女有三个“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航天专家梁思礼于1993年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子女也各自取得了骄人成就: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编有《艺蘅馆词选》;三子梁思忠是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等职;四女梁思宁是革命军人。梁公之后可谓个个品德高尚,人人才华出众,学有所成,都是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栋梁之材。梁启超的家书中娓娓道出的亲子之情,是其家教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梁启超语言平实,贴近寻常百姓,其引导子女通过各自努力在不同领域做出不俗业绩的经验,在当今仍富有时代气息和借鉴意义。

但我们似乎不能说马瑞娜家庭是个幸福家庭。马瑞娜离婚已近10年,在我们眼中是个不完整的家。但英国人的婚姻观和我们有很大差异,这个家里无论是马瑞娜还是孩子们似乎从未有过缺少一位家庭成员的暗淡情绪,她们可以平心静气地谈论弃她们而去的那个人。从某种角度看,婚姻现状也是家庭教育资源,且是对家庭有着重要影响的资源之一。两个女儿看上去比一般的孩子更疼妈妈。令我特别感动的是:每晚洗澡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女儿下楼来煮好咖啡端进浴室里共享。第一次我看到三个杯子中有一只奇小无比超级可爱,便问煮咖啡的小女儿“你的?”答曰:“不,妈妈的。”说完还无奈地耸耸肩宽容地笑着:“没办法,她就是喜欢这只小杯子!”我也哑然失笑。这个14岁的小丫头这时候俨然是个溺爱孩子的小母亲!料想这时候的马瑞娜,浸泡在温润的浴液中,在芬芳的水气里,轻轻呷上一小口女儿煮的咖啡,恣意享受着孩子反哺的母爱,那是何等的幸福、惬意!反顾自己从未受过女儿如此“厚爱”,还禁不住心生几分醋意。

大学学历的马瑞娜现在是全职母亲,靠政府补贴和间或的文字校对工作贴补家用,没有工资收入。与一般家庭主妇不同的是,马瑞娜除了掌管整个家庭的内政外交及买汰烧实务之外,还独自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也许正因此,马瑞娜才会有家庭教育资源的概念。现在想来,马瑞娜其实还真用了不少心思来配置有限的资源,实施她的家教计划。每天早晨孩子们上学时,马瑞娜都会雷打不动地站在门口与她们一一吻别,母女相互祝愿“精彩一日!”然后她伫立路边,目送孩子们上学直到拐弯不见了才回到屋里,之后开始每日家务。在我看来马瑞娜根本算不上是家务好手:动作谈不上麻利,安排谈不上机巧,成绩也不十分理想。如果卫生检查,恐怕连“尚清洁”都得不到。但马瑞娜真的每天都很忙碌。无论多忙,她每天中午都要蜷缩在沙发上看一会儿报纸,无论多忙她每周都要去两次图书馆阅览(她还是一个读书会的负责人);每周三下午还要和孩子们一起上一次拉丁文课。我从未见过亲子同堂补课,很是好奇。从前常常听英语老师讲“拉丁”词根,感觉拉丁文似为英文之母。出于好奇申请旁听一次,受到热烈欢迎。老实说拉丁文课堂上,马瑞娜也算不上是好学生:回答问题常常出错,有时被老师指正,有时要孩子提醒,但毫无疑问是最认真的学生,并且有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课间还有提前准备好的茶点,师生同饮,这个家教课无疑成了马家幸福的学习时光。

英国孩子周末补课的很少,马瑞娜两个女儿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了一种乐器,但两个兴趣课都安排在周五放学后而非周末,因为马瑞娜家的周末很紧张。周六全家去购买下个一周的食品和日用品,周日全家去教堂做礼拜。购物或礼拜回来往往已是下午一两点,但每次回到家都很兴奋,不是买到了物美价廉的东西,就是见到了好久不遇的朋友。我总觉得英国人的矜持是在派对时摆出来的造型,实际上很多英国人生活中的兴奋点很低。马瑞娜母女仨放肆的笑声有时能将屋顶刺破。英国人的星期天午餐一般都是一只背上涂点牛油、码上土豆的烤鸡,每次礼拜回来打开烤箱总能听到一家的惊叫和大笑,次次如此。我实在纳闷:这莫非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正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家庭教育资源是一个构成较为复杂的结构,有主客观之分。家中的影响者构成、文化程度、职业构成、经济与社会地位、学习条件、居住条件及书报音像资料等属于客观性资源;而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家庭气氛、学习气氛、家长期望、学业支持等属于主观性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培育出了无以数计的新生,也造就了生性各异的子女。民间有“一娘生九等子”之说,“九”是古汉语中的极数、阳数,也是个虚数,言其多。多子女家庭中子女的人生之路则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家庭教育资源中包孕了子女发展的若干基因,这在多子女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家庭同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多子女家庭更利于将潜能变为现实。多个子女之间既可能有性格上的迥异或互补,也会有社会角色的互补和呼应,并为家庭教育增添新的资源。

马瑞娜的两个女儿,老大安静敦厚,老二活泼开朗。长女爱好文学艺术,次女喜欢数学和运动,马瑞娜谈及两个孩子的未来,觉得两个小天使反差巨大令她十分激动。常言道“多子多福”,子女越多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越高。用进废退,在某种程度上倒是子女稀少的家庭反而会浪费不少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且容易出现子女教育的偏差,如: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独生子女自然成了龙子。但很多父母又希望一个孩子能具备九个龙子的能耐。结果是:很多孩子被过分“教育”。曾有研究者指出当下家庭教育的“五过”(过多干涉、过分强调、过分保护、过度期望和过分处罚),笔者觉得言之有理。

于丹认为家庭教育“是建立价值观的地方”“是因材施教的地方”“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它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因而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这个自在、自为、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的宝贵教育资源,都不可或缺。

第4篇

一、立足本土,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一流的学校做文化,学校文化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在于立足本土的特色文化。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形成特色。我校所在的隐珠街道办事处是胶南市东部新城区,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青岛市重点小城镇,辖50个行政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至2005年区域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近年来,隐珠街道办事处大力实施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子。从文化资源上分析,隐珠有着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以泰发集团为依托的工业文化,以剪纸为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以隐珠广场为中心的小城镇文化,以小珠山为辐射的旅游文化,以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为中心的临港文化。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学校校本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剪纸艺术,在隐珠是最富地方特色的文化。隐珠地处黄海之滨,珠山脚下,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是全国闻名的“剪纸之乡”。

二、选题立项,在研究成熟的基础上形成校本

针对隐珠地方文化特色,我校首先确立了以“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剪纸艺术为综合实践研究的课题。学校以教科室为责任科室,成立了剪纸艺术课题研究小组,以美术教师为主力,广泛开展剪纸艺术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分为“剪纸的历史沿革”“剪纸的门类派别”“剪纸的技法”“剪纸作品欣赏”“隐珠剪纸艺人”等五个子课题,分别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广泛的研究。研究小组吸收了对剪纸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反复地修订,结集出版了校本课程《剪纸》一书。

三、建立组织,为校本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有效的管理机制

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业务性强,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要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上做好准备,加强全面指导与整合,动员督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改革。

四、抓好师资建设,夯实校本课程的教育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工作如何,教师素质是关键。为此,我校十分注重教师培训工作,为校本课程实施教师成长搭建“三个平台”,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校本课程实施教师队伍。

五、抓好校本课程教学,提高校本课程的开设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应用的主渠道。为提高校本课程专兼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做到了“三个加强”:一是加强骨干带动。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开展了“结对子”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是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推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精心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准确把握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观摩交流,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不断探索校本课程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六、抓好校本课程的实施,使教育资源的利用开花结果

几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本课程《剪纸》一书在具体教学应用的过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参加“胶南市‘汽运杯’农民年画、剪纸比赛”,有8位小选手的剪纸作品获奖,占全市设奖总数的33%,学校也被表彰为优秀组织单位;胶南电视台《胶南新闻》《艺海风景线》《文教卫生杂志》等栏目多次报道我校开展的剪纸活动,并展示学生作品;2004年1月,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栏目组到我校进行专访;2004年1月12日,《青岛晚报》头版刊登了我校学生郭彩霞和她的剪纸作品《申猴闹春》大幅照片……

七、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学校办出个性、特色注入活力、拓宽渠道,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阵地”,同时也为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本质上讲应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不应搞“统一”开发,学校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贡献者。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对课程开发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开发,同时应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各种适合本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材,充实和完善统编课本所缺少的内容。

(2)加大跨学科综合能力课程的开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

(3)建立由教科研牵头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确保校本课程按课程、课改精神健康有序地发展。

(4)从根本上协调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从源头上把师生负担减下来,逐步实施综合课程。

第5篇

[关键词] 校外教育空间 乡土教育 资源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社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出台的《中发[2004]8号》和《中办发[2006]4号》、《中青发[2005]28号》,以及浙江省配套出台的《浙江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开展农村中心镇未成年人校外日常活动场所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都强调指出要加快县级和农村乡镇、城市街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学生校外日常活动阵地的建设。但是,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整个县级校外教育的现状是:由政府举办的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往往只有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家,而且在中心城区,很多家住偏远的青少年学生因交通不便,很少有机会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位于浙北山区的安吉县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有着“竹乡”的美誉。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使安吉县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安吉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的也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安吉根据县情,于2008年开始实施“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闯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专家评价:安吉已经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板。安吉农村由此发生了四大变化: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城乡更和谐了。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挖掘出的“一村一品”,以及安吉人兼容并蓄,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精神等为我们校外教育提供了许多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安吉竹乐已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民间舞蹈竹叶龙已走出国门、赴法国演出等,来自于大众,以能激发青少年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价值,能让青少年产生丰富的构想。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校外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新颖的方式在艺术熏陶中给青少年以真的启迪,美的享受。挖掘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乡土教育资源,我们可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的空间,构建校外教育新品牌。

一、挖掘乡土教育地方特色资源,拓展校外教育活动空间

1.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寻找我心中的最美”系列活动,通过寻找身边最美的人,最美的事,开展“我心中的最美”评选活动,以艺术创作、文学写作、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讴歌家乡的美丽,挖掘家乡美的资源。

2.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我爱家乡”青少年摄影大赛,通过孩子充满童真的双眸去发现家乡的美丽,达到即景生情、遐想万千的境地,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学习、热爱农村的激情。

3.开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主题的墙体画展,以“我的乡村我来建,我的青春我来秀”为主题的才艺大比拼活动。以艺术美来渲染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气氛。

二、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的自然、人文环境,拓展校外教育基地空间

突破校外艺术教育仅局限于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的技能培训和城市的演出活动,在农村或社团建立青少年艺术基地或青少年艺术社团,将这些基地、社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民间艺术(如竹乐文化、昌硕文化、孝子文化、畲族文化等)结合起来,拓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教育新的领域。

三、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新载体,探索校外教育教学新方法

1.参观访问。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色环境,选取地点或景点进行参观探究,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增强感受,了解安吉的历史与发展精神,了解安吉的竹文化、生态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想象奠定基础。

2.实践体验。鼓励青少年亲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通过竹编、竹根雕等艺术体验,通过为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演出等实践活动,了解安吉美丽乡村的本土特色与文化背景,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探索、感悟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品德。

3.专题构想。以“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城乡更和谐了”等为主题,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土特色、古朴的民风民俗等为内容,提炼出创作素材创编舞蹈,创作书画,得到发自青少年内心的共鸣。

四、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特色品牌,拓展竹乡特色校教育的品牌空间

1.打造美丽乡村艺术作品。借鉴安吉竹乐、舞蹈《竹叶龙》等民间品牌艺术,创编舞蹈《竹林宝宝》、《笋芽儿》等竹系列的舞蹈、音乐。

2.打造美丽乡村艺术社团。在红舞鞋艺术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笋芽儿合唱团、笋芽儿记者团、笋芽儿书画社等笋芽儿艺术团的建设和扩展。

3.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美丽乡村的山水田园、衣食住行、文化气息、民风民俗,其认识和描绘,在我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也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发展。通过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来唱响安吉的发展远景,美好的蓝图在青少年的脑海中一一展现。通过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励他们爱国爱家、奋发图强、投入到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去,亲手描绘他们美好的明天。

五、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

1.课题研究拖带式。这种方式要求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研究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种方式的活动可以成为系列,其核心思想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利用探究对象所形成的资源,拖带参与体验、社区服务、实践行动、劳动制作、才艺竞赛、交流合作等活动,使资源“活跃”起来,成为有机的组成。

2.活动切入式。主题的展开往往可以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在一种活动形式下,可以含盖很多其他内容。比如,地图绘制活动,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者可以自行选择绘制内容,这样,可以选择的内容就非常多,环境的、人文的、道路交通的、生物的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常见的摄影、绘画、形象设计、主题活动设计(比如休闲、交通法规、文明礼仪等)、野外考察等都属于这一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城市;教育资源稀缺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和原因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

1.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的普遍性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63万所,比上年减少1.55万所,其中,小学减少1.51万所,初中减少412所。同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7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44.32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减少数占总减少数的81.3%,不难看出,由于农村学校数量减少,留下大量未有效利用的农村教育资源,由此带来的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应当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因农村学校大量向城镇和县城集中,导致出现“城满、乡弱、村空”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在城区出现超大班额和巨型学校,在许多地方,学生人数达五六千人的小学已不在少数。

2.安徽省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为例,从近两年来看,2014年比2013年安徽省有484所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闲置总面积达到了27865平米,农村“空校”数量递增现象明显。见下表:

从安徽省长丰县近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观察分析,农村生均校舍面积2004到2013年都稳步增长,根据《普通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相关数据得出,生均使用面积在4.5平米较合适,而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都在10平米左右,呈增长态势,像该问题在安徽省其它地区也存在。

(二)引起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劳务需求吸引了一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而土地政策的改变使该问题加剧,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农村教师选择远走农村,前往城市发展。这加剧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的严重程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学生与老师流失情况严重。

从安徽省看,农村学生与教师在数量上比10年前减少了64.7%,其中有43.2%的减少量是在近5年内发生的,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师生数量在下降且速度增快。我们再以安徽省阜阳界首市为例进行阐述。见下表:

从上表和折线图可得,2005到2013年,界首市中小学教师数量有明显降低趋势,教师数量减少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损失,对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程度冲击,同时,也导致教育资源闲置。

在教师不断流失的同时,界首的中小学生数量也在减少,中学从2005年的50224人降到2013年的29673人,小学从2005年的68572人降到2013年的47880人,降幅较大,而因在建或已建学校的存在性,造成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对此我们汇总了农村学生流失的几个要因:城市教育资源优越性,家长认为城市教育更有利于子女全面发展及今后的成长;父母进城务工,孩子可能会随之一起进城上学。

上述可见,界首市学生和老师数量的递减,侧面反映了教育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流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闲置。

2.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及城市

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安徽省近几年加大了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但是如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分配该笔资金成了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为例,从祁门县的近八年的教育投入上得到启发,见下表:

上表反映了黄山市祁门县教育投入情况,从表中可见,政府对城镇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差距明显,城镇教育投入超过农村教育投入,在此情况下,农村教育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希望政府能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保持平衡。

3.家长绝对的“城优乡劣”陈旧思想――家长真实的声音

我们在界首市,长丰县及祁门县三地各随机抽取100人做调查,当调研团队了解农村家长将孩子放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时,得到一组数据,汇总数据显示76.4%的调查者认为农村学校如果与城市学校教育差距不大时,更愿意将子女留在农村; 15.7%的调查者将农村教育不如城市教育作为更希望子女留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通过数据可见,家长的“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间接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和原因

(一)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

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如上所述,现在我们阐述下城市教育资源稀缺问题。同样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观察,安徽省长丰县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在2004年到2013年保持稳定态势,维持在6平米左右,将其与《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表中的生均面积9平米左右比较,城市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而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原因

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绝大多数原因与农村城市教育资源闲置原因相一致,正因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学生激增,而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短缺情况;正因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教育环境的较大差距,才使得更多农村学生和教师涌向城市,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稀缺;正因农村孩子家长 “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把孩子送往城市读书,城市学生人数增加,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解决城乡教育资源矛盾的建议

经上述可得以下几个主要结论: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不够,机制不完善,方向不明确;义务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被落实;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公平公正(办学设施、条件及投入资金);教育观念陈旧,用过去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是落后的表现;教育人才流失,尤其在农村,学生和老师都存在这方面问题。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整合周边的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一所规模适度,设施齐全,教师资源优良的学校,吸引农村甚至是城市的孩子前来读书。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不远离土地,子女集中享受城市化的教育生活环境。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教育需求同样巨大,政府做出努力的同时,还须发动社会力量,让社会来替政府分担一些压力。

(二)真正落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具有强制性的,政府应当健全义务教育机制,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尤其是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宣传,要让每个家庭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从而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

(三)城市化发展应考虑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政府应将教育问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要确保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教育问题能够解决,不可顾此失彼,为了完成新农村建设,而忽略了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程度差距过大,政府应当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避免教师和学生的流失,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城市教育资源的稀缺。

(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村民陈旧思维

我国的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这是一个新世纪,我国的教育重点应当有所转移,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应涉及到素质教育,只有全民的素质得到提升,政府在实施相关工作时会顺利,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我国的教育方式都是效仿,教育本就是为了科技创新服务,但教育的本身更需创新,作为政府,这个问题应该被考虑在内。

(五)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相协调,重点照顾农村教育

政府在提高城市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应考虑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当下,城市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最根本解决农村学生流失的方法;另外,须关注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这个特殊群体,与当地学校联系,或政府投入资金专门设立务工子女班级,也可建设希望小学,初中等,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

(六)针对农村教师学生流失情况的对策

用高待遇弥补不平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在今年3月11日全国政协记者会上,政协委员俞敏洪提出,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让农村教师留在农村,他们的工资应比城市教师高20%-30%。 1993―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共划分为16个,中小学教育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4位;2003年后,国民经济行业新划分为19个,中小学教师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6位。

而目前,我国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教师,由此,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则更低。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的调研显示,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1.教育投入要有针对性

政府应明确当下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监督各级政府“校安办”等有关部门,在投资建设学校前,应进行实地调查,在不影响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节约开销,将资金用在增加农村教师福利上。

2.政府可采取农村教师专项培养制度

允诺教师在农村任教一定时间,可回城市任教,以使更多教师向农村流入。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在相近或同一区域的教师人才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以应对当下农村教师考核制度的不规范问题,使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而形成人才吸引良好局面。

3.农村教育质量提上去才是根本所在

设置多门学科,使农村教育内容更全面,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更增强农村教育机构信誉,从而逐渐增多生源。此外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校领导班子则是学校教育的风向标,政府要提高农村教育,从校领导班子抓起是重要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学校考评机制,并定期走访农村学校视察教学工作的实施,定期要求学校上交工作计划和总结。领导监督,学校重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将稳步提高,而形成良好示范效应,缓解该矛盾。

参考文献

[1]葛海燕 李海桐 刘春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4);

[2]江芳 《安徽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现象的调查――以长丰县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杜春林《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学理论》,2012,(25);

[4]李明珍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4.

[5]白林 陈亮 刘姝君 王菲菲 王恒志《“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现象调查》,2015;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 教育资源建设 分析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尚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其硬件投入、应用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严重的不足之处,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水平与质量。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开展,与之对应的教育信息资源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所需要面临的有关新课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有关信息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概述

1.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依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教育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教育时需要对基于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通讯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综合的利用,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的安全发展,进而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教育信息化是对知识资源和获取方法提出了有关丰富与便捷的新要求,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提供有力的帮助。[1]

2.什么是信息化教育资源

以广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信息化教育资源概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各个学科的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新闻或社会、自然现象,学生学习的能力、方法以及态度,教师教学的观念、手段、综合素质等都在教育资源的范围之内。教育资源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利用、运用以及消耗的人、物、才三方面力量的总称,其能够对实现教育目标的经济和信息条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育事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2]

信息化教育资源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种资源,具体包括电子教案、教材、素材,百科知识、教育新闻信息以及各种教学数据等。在开展和控制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利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传播的分析与处理来完成的。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对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我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不均匀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针对教育进行的投资多偏向于城市或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忽略了农村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就导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出现严重不均的现象。在教育层次方面,其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我国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高等、中学以及小学三个阶段。政府针对教育层次所投入的教育资源是以此来依次递减的,也就是说,政府较为重视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忽略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部门将教育资源的投入重点放在了重点学校上面,这就更加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的发生。

2.不重视教学资源的投资应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逐渐得到发展,在教育投资方面,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与支持,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校园网等信息化基础教育设施硬件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教育信息化投资方面仍然存在失衡的问题,重硬件投资而轻资源投资。教育硬件与教育资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只重视硬件投资,而无教育资源可用,就会使硬件设备形同虚设,如果只重视资源投资,而无教育硬件设施,那么教育资源的作用也不会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3.质量较差的教育资源

我国的多媒体软件的种类和形式都比较多,不过,能在信息化教育中得到使用的却很少。这是因为目前的教育资源数量庞大而质量较差,严重缺乏针对性。另外,现阶段的多数资源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素材、教案以及试题等方面的设计都是以教师教学的角度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3]

三、完善我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具体策略

1.增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过程与标准。应该增强对信息化教育硬件方面的投入,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此外,我们还需要对均衡教育环境进行有效的建设,完善教育资金的监督制度,力求切实落实教育投资与改革的工作。

2.培养更为专业的信息化教育人才

目前,我国极为缺乏现代化设备使用与维修方面的教师,这就使得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出现有设备和技术却无人会用的现象,而在有些城市也出现了设备与资源维修不利的现象。现代化教育人才的缺失对于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专业信息化教育人才的培养,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拓展基础教育服务的方法与渠道。

3.建立健全信息教育资源建设的评估机制

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教育资源建设评估机制,为教育资源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优化环境。对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定期的评估,并进行实时的监督,使评估机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信息化教育与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对信息化教育与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以确保我国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美娜,何庆.基于网格技术的教育资源建设现状[J].才智,2010(20).

第8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在大会上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并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理念。每个儿童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些有着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并且普通学校要有容纳不同需求学生的能力[1]6。全纳教育理念追求社会公正、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特殊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有了全新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隔离式教育”——“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四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从教育领域反映了人们对人权、公平的不断追求。全纳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研究新领域,受到各国的关注,但各国对全纳教育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托尼•布思认为,全纳教育是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要促进学生参与附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团体活动,并减少对学生的排斥[2]19。美国全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学校适龄班级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2]19。Allan认为全纳不仅仅指特殊需要的儿童,更重要的是确保学校和专家的转变不使一个儿童被排除在外[3]。我国学者黄志成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4]。全纳教育定义的差异源于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不同。虽然各国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没有形成定论,但对于全纳教育理念基本一致,即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主张将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之中,反对教育排斥与隔离。全纳教育价值取向相对一致,即注重教育公平性,学校接纳所有儿童,使其得到应有教育。全纳教育价值取向从关注一部分学生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从关注个体转变为关注集体、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合作[2]17。全纳教育以平等、自由、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哲学理念,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学校接受高质量、适合他们自己特点、平等的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适合不同学习特点儿童、没有歧视的教育[5]。

教育公平是一种教育理想[6]。教育公平的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教育公平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全纳教育背景下,教育公平性体现出当代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目标和评价标准。然而教育的客观差距与差异也是不容许忽视的。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教育无法实现绝对的平等。绝对的教育平等也不符合社会现实。即便是在全纳教育中,教育公平也是相对存在的。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在众多差距中找到教育平衡点,适应所在地区的发展。全纳教育理念指引当今教育公平由理想走向实践。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内涵[7]。教育公平在理念上追求全纳教育,在社会物质层面上希望实现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全纳教育理念实质上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压制的反抗,是对社会契约的修订。这一矛盾直接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推动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为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注入活力。教育的公平性为人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全纳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理念。它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转变教师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全纳教育潮流中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平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全纳主义者在宣扬全纳教育、尊重差异性、“异质间平等性”以及多元化的同时,走向了极端主义。在《萨拉曼卡宣言》中强调“每一”、“必须”,追求一种完美式、绝对化的教育平等。Will认为,人的个别差异是自然存在的,用正常、异常的标准划分儿童的做法是武断的;全纳教育打破教育中的等级划分,使普通学校成为所有儿童学习、成功的地方[8]。全纳教育的哲学反思可以让我们对全纳教育有一更为深刻地认识。Kauffman认为,如果说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等)奠定了全纳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那么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则孕育了全纳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9]。后现代主义者追求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进行公平的对话与交流,对权威、科学理性进行彻底批判。因而,对于全纳教育应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全纳教育者认为,教育要打破等级差异,使所有儿童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国家应构建全纳学校、全纳社区,进而构建全纳性社会。Kauffman认为教育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安置形式,只存在尽可能大发挥学生才能的多样化的安置形式[10]。邓猛、肖非等人主张在西方全纳教育者宣称全纳教育超越任何经验或实证研究的时候,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需要克服个体经验式和纯哲学思辨式的两大流弊,加强实证研究的规范,使特殊育学科体系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11]。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

(一)资源与教育资源

资源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资源是指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12]。资源,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3]。《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源,指资财的天然来源,一国或一定地区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1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5]现代资源观扩大了资源概念的外延。20世纪90年代将资源划为三类: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这意味着将非自然的因素纳入到了资源的范畴之内。教育资源概念的争论相对较小。一般而言,教育资源指在教育活动的一定时间内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条件”,(1)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资源投入多少,及其利用效率高低是评价教育效能的标准之一;(2)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16]。教育资源“三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成为教育资源[17]。教育资源“四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除了人力、物力、财力外,还应包括教育信息及教育经验。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18]。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逐步体现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其外延范围也随社会发展而扩大。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计算机技术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教育领域流行术语。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一致性认可。当谈及“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时,人们往往会将其与“信息教育技术”这一术语混在一起。何克抗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当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19]。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了开放式课程项目(OpenCoursesWare),开启了学习资源发展的新时代。它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目的就是为世界各国学习者、教师等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促进世界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全球知识传播[20]。“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向教育者、受教育者、自学者提供的,基于非商业目的的”[21]。具体包括:(1)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包括课程资料、教材、多媒体视频、多媒体应用、博客等材料;(2)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包括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3)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即开发、、应用OER的工具[22]。这种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目前学界对特殊教育资源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文章需要所给出的规定性定义。如郑权、陈琳将特殊教育资源定义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23];一种是描述性的解释,邢光认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特殊教育发生和保障特殊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是特殊教育各项事业得以高效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24]。全纳教育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全纳教育的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基于以上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述,把握特殊教育资源与教育资源、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对特殊教育资源做出新的阐释,望引起学者对特殊教育资源及其概念的关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的定义: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基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对特殊教育具有信息、功能和价值作用的,并运用到特殊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特殊教育资源从全纳教育理念出发,更要基于各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全纳教育追求完美式的教育理念,目前这种极端式的多元化、“异质间的公平性”、尊重多元化的理念,在各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即便是美国、英国,“完美式”的全纳教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全纳学校、全纳社会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各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本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我国的“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适应了现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当然这一模式还有待于完善。

2.特殊教育资源应促进特殊教育运转与发展

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保证特殊教育正常运转,实现特殊教育公平性目的。离开特殊教育的运转与发展,特殊教育资源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更称不上是特殊教育资源。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使特殊儿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公平的权利。

3.特殊教育资源要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

这涉及到特殊教育资源的外延问题。全纳教育的传统根基是实用主义,因而全纳教育注重教育的实证性。特殊教育资源离开现实而谈理想便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资源。可以从实体性物质资源与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等资源来谈。实体性物质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的场所、设施、设备、资金、人力资源等,如特殊学校、资源教室、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及学校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特殊教育的社区资源。特殊儿童的学习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宁波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资源有:特殊教育资源网站建设,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特殊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发展更为便捷化。特殊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将会使课堂教育真正延伸到家庭、社区,全纳教育理念就不会局限于狭小的空间。

4.特殊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四化四性”:即教育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及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同性[25]。教育信息化最终要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目标。特殊教育信息化既包括教育性和过程性,也包括社会性和服务性。社会应从全纳的角度和社会发展角度正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特殊教育对象的异质性特征,决定了特殊教育信息化应当加强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专用设备的建设,满足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通过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人性化原则,体现全纳教育对于每一个儿童需求的尊重。

三、全纳教育理念及特殊教育资源定义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

全纳不等于“只接纳”,教育公平不等于“一律平等”。全纳教育理念强调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建立更公平的社会之基础[26]。这种理念主张打破隔离教育的教育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帮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满足教育需求。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比在隔离环境中表现出更积极的社会情感、沟通技巧与行为[27]。特殊儿童及弱势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帮助与学习中消除歧视与偏见。“随班就读”似乎较好地实现了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释。将特殊学生接纳到普通班级中,但却并没有制定适合这些学生的教育计划和干预方式,使得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为“随班就混”。这样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只是将其视为普通学生的陪读生。将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班级不是追求一种教育形式,而应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个别化的教育干预计划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引导与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融入到共同的学习与生活集体。

(二)尊重学生差异,从统一转向多元化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个体差异性提供了心理学支持。个体的差异是由于智力组合差异造成的,这种组合没有优劣之分。[28]学生之间的差异既受生理差异的影响,又有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信息化社会使得信息以爆炸式、多元化形式呈现,统一化、批量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现代社会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生评价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纳教育理念注重在公平、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安排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突出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兼容性,而不是单一式的为教学而教学。学生的评价也应突出差异性,突出对学生评价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找到学生发展的优势。教师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袋,及时记录学生的发展,从纵向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应把握每一学生的认知风格,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共享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设数字教育资源[29]。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全纳教育发展重要基石。开放教育资源是基于资源开放共享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其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免费开放,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网络化形式并加以呈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高等院校、专门特殊学校的教学视频、资料信息共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突破由于特殊教育对象个体异质性强而造成难以提供及时、有效干预的难题,帮助家长尽可能多地掌握教育,干预信息,进而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纳教育这一理念。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指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软件信息资源平台、各类特殊学校的教学资源、专门的学科网站,进而为各类特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获得相应的特教知识,为干预技能提供平台。

(四)融合学习资源,实现学校与社区资源对接

全纳导向的普通学校应克服歧视态度,创建开放社区,建立全纳社会,满足所有人的受教育权利[1]7。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是全纳型社会基本的形式。传统学校教育将学校与社区割裂,而全纳理念导向的普通学校打破学校围墙,使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结合。社区化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认为全纳教育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减少由于文化、课程、当地学校社区原因而造成的排斥;强调学校在建设全纳社区中的作用,在取得成绩同时强调全纳价值[30]。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既是全纳教育建设导向,也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宁波达敏学校建设社区大课堂,使用生活活教材,居民以及教师开展社区化教学,实现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31]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发展推动了开放社区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交流平台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现代化的学习型社区不再是一种想象。

四、结论

第9篇

Abstract: The rural area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distance learning is the significant historic project that our country elementary education develops. To provide rich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that the students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main body effect on studying, the teacher plays the role in guidance person of studying, makes a student learn seeking knowledge in the exploration, trains the abilities with independent learning. Resource share is a require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foundation of studying lies in owning resour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has rich teaching resource will be the general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that teachers use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importance of applying rural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was emphasized, and scientifically use the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effective utilization was proposed. To optimize classroom 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effective learning,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educational reform supported by the rural area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resources.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应用

Key words: rural areas;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distance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ources;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15-03

————————————

作者简介:李学普(1980-),女,河北元氏人,本科,助教。

0 引言

大力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根据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结合点。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最为关键的是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起来,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 教育资源概述

教育资源概念界定: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现在“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新课标下的教学突破了书本和教室的限制。首先是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在范围上覆盖学校、社区、家庭的一切有效教育资源,从媒介上涵盖课本、文献、图书、音像、多媒体素材、网站等各种资源[2]。

①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②新课改理论。新课改理论是建设主题学习资源库的重要指导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③现代教与学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不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不了解能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的。因此,对于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了解现代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的一门学问。

2 农村远程教育环境下应用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

2.1 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它不仅可以利用文字、图形,而且可以通过动画、声音等手段加强表现效果,体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较为丰富,此外,它还可以将网络技术、数据信号和压输等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影象、声音的双向传输,可进行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多学科教育,教师还可以使其用在多媒体演示设备等,使教学内容极大丰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资源,能使学生获取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4]。

2.2 改善教学组织形式

资源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2.3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图文声象并茂的教育资源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

3 农村远程教育环境下教育资源的三种教学应用模式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三:计算机教室。

3.1 光盘播放系统的教学策略 教学光盘播放系统操作简单,成本低,光盘内容丰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与资源缺乏的问题。在将模式一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播放式教学、播放+解说式教学、播放+解说+讨论式教学。

3.2 基于卫星收视系统的教学应用 卫星教学收视模式是乡中心小学利用卫星接收系统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接受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该模式为农村中小学带来了海量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直播类节目、备课资料、媒体素材和能力训练资料,如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空中课堂、优秀的教案、动画、视频类素材、典型的课件、习题精选、探究活动等,这些资源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无穷魅力,既为农村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途径,也为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学科教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教学应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同步课堂直播式教学或下载资源整合式教学,充分发挥模式二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3.3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中心的教学系统的资源应用

模式三除具有模式一、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化学习环境,所以模式三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在模式一、模式二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为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在教学中可开展群体式教学、个别式教学或小组式教学[6]。

4 在农村远程教育环境下应用教育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4.1 应用资源要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 教育资源涵盖丰富信息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作图、板书费时,课堂节奏缓慢的状态,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4.2 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动画、过程演示等手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思维过程利用媒体资源更好地展现出来,变得易于理解,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使学生轻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4.3 资源应用切忌盲目追求“多媒体”功能 利用教育资源切忌立足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来设计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视听新异刺激。如有的多媒体课,整节课几乎充满了影视画面或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就出现鼓掌声或来一段欢快的音乐,并出现一个笑嘻嘻的孩子的画面。当学生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声或一串怪叫声并出现一个哭泣的孩子的画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喧宾夺主,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4.4 尽量创设实验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目前教育资源中,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大多数课件都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引入教学仅仅是用大屏幕显示出来是不够的,还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不能只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要充当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运用的主体,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整体素养。

5 结束语

基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应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即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作为杠杆调控各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让老师和孩子能够同在一片蓝天下,实现教育质量的高位均衡。显而易见,资源的教学应用有待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分析与探究,要深刻认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努力实现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农村教师感觉到备课有素材、授课有榜样、教学有章法。

参考文献:

[1]王清泉,李萍.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工作的基本策略[J].软件导刊,2006,(14):22-32.

[2]瞿福生.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软件导刊,2005,(8):5-12.

[3]车秀兰.抓好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J].中小学电教,2005,(12):19-21.

[4]孙昌.“三种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6,(3):11-32.

[5]陈庆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45-55.

[6]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4-165.

[7]陈庆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45-55.

[8]赵庆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信息化,2006,(11):46-61.

[9]陈丽.关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冷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7):57-60.

[10]李爽.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3):65-68.

第10篇

作者:符淼 单位:重庆教育学院

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经济圈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392.46元、426.83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渝西经济圈与都市经济圈的差额为524.47元,渝西经济圈农村小学、初中2007年均为负增长,农村初中与都市发达区相比差额为778.98元.都市经济圈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幅度达到68.41%,其额度高于普通初中。办学硬件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处于明显劣势地位2007年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总数1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危房11.7万平方米,占总数的90%,农村小学占63.1%,初中占26.9%.三峡经济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危房占总数的69.2%.从各区县学校音体美器材配备和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比例、学生平均拥有图书册数、学生平均仪器设备价值等指标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占有教育资源较为匮乏.2007年,全市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和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比例为66.06%,大渡口区达到100%,九龙坡区为98.4%,万盛区仅为9.7%,黔江区为19.3%.2007年全市小学生生均图书拥有量为11.14册,而拥有量最多的永川区为16.29册,最少的彭水县仅为6.74册,相差2.42倍.2007年全市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为345.59元,渝中区为1679.24元,而潼南县仅为147.64元,相差11.4倍.[2]1.4教师资源:结构性失衡西部农村教师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数量、年龄、学力、职称、学科结构性失衡.2008年,全市专任教师23万人,其中县镇及以下地区专任教师20.16万人,84.82%的教师集中在农村地区,重庆市区域师生比差距明显.全市中学师生比为18.4﹕1,都市发达经济区为14.9﹕1,一小时经济区为16.7﹕1,渝东北翼为21.0﹕1,黔东南翼为21.2﹕1.全市小学师生比为20.0﹕1,都市发达区为16.8﹕1,一小时经济圈为18.3﹕1,渝东北翼为22.1﹕1,渝东南20﹕1.[3](473)全市农村教师年龄30岁以下占26.7%,31—40岁占43.6%,40岁以上占29.6%.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48%、98.0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达标率分别为97.63%、96.22%,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37.26%,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32.09%.全市农村中小学语、数、外教师合计占69.6%,体艺教师占5.0%,心理健康教师占0.3%,外语、体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极为紧缺.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教育资源均衡统筹配置能力城乡教育差异有着交错复杂的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师资队伍与生源素质、育人环境等,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只有缩小城乡在经济、文化、环境及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差距,夯实区(县)教育资源配置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统筹城乡教育投入,厘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当前我国几乎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都交给了县级政府,然后再由中央及省级政府设置各种专项转移支付渠道.这种财政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各级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对教育资源配置最初来源的责任做出科学合理划分,从而造成县域财政能力与责任的不对称性,县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越拉越大.在城乡教育统筹政策的引导下,需要重新厘清教育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的责任主体.教师工资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中所占额度最大的一项经费支出,占到历年来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经费的80%以上.[4]因此,在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主体中,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农村教师绩效工资统筹承担主要责任.中央财政、市级统筹也应按照区域财政现状划定类别,最贫困地区为一类地区,依次类推分为三大类地区,政策向农村倾斜就需要首先满足一类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有足额保障.

拓展农村教育投融资新思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部农村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仅靠政府财政是无法完全解决。鉴于西部农村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应当在确保国家财政足额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来筹集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村教育,拓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如:教育彩票、社会资金、农村教育基金,NGO非政府组织教育资助项目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可行的、值得尝试的融资渠道.政府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捐资农村教育.从发达国家的NGO实际运行来看,他们成为整个教育体制中最具活力和富于变化的部分.[5]统筹城乡师资建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构建以县级教师进修校为主体继续教育支持网状系统,积极引进社会机构参与教师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基于校本的区域联动的教师支持系统,切实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6]在农村教师政策保障体系中注重师资补充政策和条件改善政策的良性互适,吸引优质师资,改善农村师资结构性失衡的现状。

第11篇

一、挖掘家长资源,开展“三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长从事不同的职业,家长的职业是幼儿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给幼儿带来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并为幼儿园“三生教育”提供了多种支持和帮助。

1.发挥家长职业优势,开展“三生教育”

家长和幼儿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使教育更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针对性。幼儿园结合家长的不同职业优势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以幼儿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活动。如请家长走进课堂,进行亲子活动。生命教育,请在医院工作的妈妈家长来园给小朋友讲“生命起源”的知识,开展认识自己身体的活动;生存教育,请老爷爷家长来园给小朋友讲战斗故事,让幼儿了解在艰苦环境中如何生存;生活教育,请裁缝妈妈家长来园教小朋友制作“袜子娃娃”,请奶奶家长来园和小朋友一起包饺子等等。这些一系列的活动既开扩了幼儿的视野,又增进了幼儿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丰富了“三生教育”活动的资源。

2.充分利用家长的优秀资源,开展“三生教育”

家长中有许多优秀人才,其中不乏英雄模范、能工巧匠等,要充分挖掘这些有利资源开展“三生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亲人们的劳动,培养他们对亲人的热爱与尊重。我园家长中有很多在消防中队工作,“八一”建军节,我们组织幼儿到消防中队慰问爸爸们,让孩子们亲身体会爸爸们过硬的军事本领、严明的组织纪律、艰苦的工作环境,感受爸爸们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知道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还有很多是医生家长,就开展“慰问白衣战士”活动。布置专版专栏,组织幼儿观看,小朋友被白衣战士们救死扶伤精神深深感动,他们给白衣战士们写信、写赞美诗,为白衣战士们画画、做红花,给白衣战士们寄慰问卡,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白衣战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有效融合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园“三生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

二、挖掘社区资源,开展“三生教育”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

1.社区是“三生教育”直接经验体验的场所

例如,开展安全过马路活动,首先需要幼儿对交通状况有所了解。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幼儿亲自体验过马路,为幼儿积累必不可少的经验;参观超市、银行、邮局等,通过在这些地方寻找紧急出口,使他们对紧急出口的认识具体化,都使幼儿在实地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

2.社区是“三生教育”活动体验的阵地

例如,每逢清明时节,全体幼儿共同制作精致的小花圈,去革命烈士园林进行扫墓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接受了一次具体的革命历史教育;植树节家长与孩子们共同参与义务植树,开展别开生面的亲子种绿活动,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自然萌发。以实际活动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品德教育深入浅出,更适合幼儿,让幼儿真正体验了生活。3.社区可以弥补“三生教育”课内的缺憾例如,幼儿超市购物,从中学会了如何选择、如何付款,轻松了解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秋天带领幼儿到硕果累累的桔园采摘桔子,与家人分享劳动成果。走入社会、自然使幼儿们既开阔了视野,享受了自然的美丽,同时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懂得心中有他人,愿意与他人分享等等。弥补了书本和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要不断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与社区的协作中不断拓展“三生教育”的天地,使“三生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三、挖掘自然资源,开展“三生教育”

1.创设自然角,开展“三生教育”

把自然资源带进教室,在教室的一角、窗台或廊沿上放置一些小动物、植物,供幼儿学习、探索。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小鱼怎样游泳、呼吸,螃蟹怎样行走,种子怎样发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阳光。自然角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节约,并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自然角,让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是开展“三生教育”活动的有利资源。

2.挖掘自然资源,发挥“三生教育”效能

第12篇

一、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政策的演变过程

南阳市现有农村中小学校4518所,其中初中510所,在校学生370541人,教职工27206人;小学4008所,在校学生783676人,教职工48258人。

2001年前,南阳市农村中小学校实行的是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维修建设经费全部由乡镇财政负责开支。初中公用经费标准是每生每年237元,其中预算内国拨农村生均公用经费为32-75元;小学公用经费每生每年175元,其中预算内国拨农村生均公用经费为20-35元。但是,由于乡镇一级财力有限,各乡镇均没有专门安排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农村中小学靠收取学杂费、教育费附加等艰难维持正常运转。

2002-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县级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同样得不到落实,农村中小学仍靠收取学杂费等艰难维持运转。2005年仍执行小学10元,初中15元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但没有足额拔付。2007年,河南省政府再次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农村小学由20元提高到26元,农村初中由30元提高到39元,提高部分仍由省财政全额负担。按此标准计算,2007年南阳市共安排预算内公用经费3496万元。

二、近三年南阳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运行情况

南阳市农村初中2004年总收入6819万元,总支出7317万元,超支498万元;2005年总收入为7170万元,总支出为7687万元,超支517万元;2006年总收入为7373万元,总支出为8474万元,超支1101万元。农村小学2004年总收入8633万元,总支出8388万元,结余245万元;2005年总收入为8009万元,总支出为9468万元,超支1459万元;2006年总收入为8688万元,总支出为11173万元,超支2485万元。超支部分多为历史欠账或负债。

三、南阳市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南阳市近年来农村教育公用经费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内公用经费拨付不足额且标准偏低。2004年、2005年河南省重新下达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南阳市实际执行情况不太理想。初中2004年应安排预算内公用经费749.5万元,实际拨付231.2万元,欠拨518.3万元;2005年应安排预算内公用经费693.8万元,实际拨付431.5万元,欠拨数额262.3万元;2006年足额拨付。小学2004年应安排预算内公用经费815.2万元,实际拨付268.8万元,欠拨546.4万元;2005年应安排预算内公用经费786.3万元,实际拨付483.9万元,欠拨302.4万元;2006年足额拨付。2004、2005两年县级共欠拨预算内公用经费1629.4万元。

2.学校开支项目多,现有公用经费满足不了正常运转的需求。校舍维修改造使用了大部分公用经费,维护学校正常运转的水电费开支较大,有不少学校阴雨天室内光线较暗,但为节约经费,不敢开灯。报刊、杂志征订繁多,一般占支出的5%-10%,给学校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压力。

3.山区及偏远地区中小学经费缺口严重。由于该市区域面积较大,地貌复杂,学校数量较多,教学点分散,校均规模偏小,形不成整体效益。平原地区百人以下学校占同类学校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山区50人以下学校占同类学校数一半以上。由于在校生人数较少,有限的资源在分散使用后更显匮乏。学校只能维持每天的运转,教学教研活动无法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等配置的电教器材无法正常运行等。

4.部分农村代课教师工资由学校公用经费支付。由于近几年大部分县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入较少,教师队伍老化。加之当时核编政策对农村学校不利,农村中小学临时聘用代课教师还有一定数量存在。由于无专门经费,代课费只能从公用经费中开支,一定程度上造成公用经费更加紧张。如卧龙区谢庄乡就有代课教师65人。

5.由于“普九”、危房改造、教师住房建设、电化教育工程纷纷上马,达标要求不断提高,学校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增加的经费无法满足学校资金需求的增长。在投入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学校为达到一些硬件要求纷纷举债搞建设,致使学校负债累累,“普九”债务沉重。

四、对策与建议

1.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落实省定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根据中央核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和省辖市本级按6∶2∶2的比例分级负担。其中地方负担部分缺口较大(南阳市2004、2005年欠拨的预算内公用经费1629.4万元)。因此,建议由省级政府财政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公用经费的规模效益。要加快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备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按实际情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核编定岗,并由县级财政解决聘任教师经费问题。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按照“小学中心化、初中乡镇化”的要求,逐步将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集中到中心校,使农村中小学生源的70%以上集中在中心学校学习,扩大办学的规模,形成规模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村小办学,减少财政投入的压力和负担。

3.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增收节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在有条件的学校,合理开发勤工俭学项目,增加学校收入。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调控支出方向,把有限的经费向急需的地方倾斜,保证重点工作需要。要坚持勤俭办教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严禁浮夸和浪费行为,要严格控制农村负债新建、改扩建学校。要完善学校的各项财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要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校。

5.实施支教活动,扩大教师的流动面,实行教师轮岗制。城市教师必须到农村小学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

6.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