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心理论文

学习心理论文

时间:2022-05-20 15: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心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心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指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效应持续释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走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升论文学术水平、提高指导成效,成为保障本科教学顺利进行和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内,从师生毕业论文指导管理情境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1毕业论文指导符合领导情境,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1)领导内涵角度。一方面,指导教师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学生(被领导者)的追随,若无学生的密切配合,则这一管理情境毫无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拥有影响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行为的能力,如教师拥有教学环节赋予的制度权力指挥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而产生的专长权力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人师表、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权力。(2)领导作用角度。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师生双方的互动模式也是符合领导情境的。首先,教师须发挥指挥作用,通过其专业素养判断每个研究主题的毕业设计方向,结合不同学生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团队,还要为学生的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协调校内及社会资源;再次,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发挥激励作用,以保证毕业设计中学生全过程积极进取的动力。

1.2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特性印证了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毕业论文指导中主体的重要性。学生与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两大主体,学生为当然主体,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应然主体,应承担起主导作用,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恰好能将这两大关键主体纳入同一框架开展情境研究。(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能力提升的渐进性。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生命周期理论所关注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为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逐步形成与提高的。这一分化、渐进的过程,正好需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的多样性。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写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不仅能贴合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情况,而且能针对不同指导情境进行区分式管理,实现指导效能的提升。

2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范式解析

2.1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划分依据

按照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大领导维度,分别各自冠以“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图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导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为中心,界定自己与学生的工作任务及角色,以完成教学目标。而关系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导方式,关心和尊重学生情绪与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导关系的程度。

2.2四种不同毕业论文指导方式

(1)命令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这种论文指导方式决策权集于教师一身,由指导教师进行师生双方的角色分类,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工作行为,即注意力放在毕业论文本身。围绕该工作,教师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任务分解与指挥,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明确的指导。(2)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在这种指导方式下,高工作行为意味着教师要对其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详细指导。除此之外,高关系行为意味着教师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创造相对轻松指导氛围的同时,双向沟通使得学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领会教师的指导意向。(3)参与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此类指导方式要求指导教师较少进行命令式指挥,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双向沟通并提升学生自主决策权。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期间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毕业论文工作的推进与沟通。(4)授权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分解与敦促工作将不会以更为具体而细致的形式出现,同时,师生间仅就需要的问题进行探讨,否则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学生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真正的实然主体,教师的授权式管理方式会促使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类型的判别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将毕业论文指导对象——准毕业生的科研成熟度定义为:学生个体配合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毕业论文撰写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

3.1情境判别的权变因素分析

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成熟度被进一步分解为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这两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写作能力、综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学生配合教师指导工作、主动投身毕业论文撰写的意愿与动机。这两大要素各有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以下四种截然不同的学生成熟度阶段(即四种领导情境),具体如图1的下半部分所示。

3.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科研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不成熟阶段,M1)。M1阶段学生主要特征为低工作成熟度与低心理成熟度,这部分学生尚不具备毕业论文撰写所需的能力,同时在主动配合教师指导和毕业论文撰写意愿方面观念较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这类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科技论文写作技巧、综合素质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赖心理强,这类学生容易将毕业论文责任与风险向指导老师转移,出现问题时倾向于推诿教师;第三,存在短视投机隐患,少数学生可能会出现抄袭、数据造假、论文等学术不端倾向。(2)第二阶段(初步成熟阶段,M2)。M2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充分具备论文写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但他们饱有学习的热情,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写作意愿强烈。第一,独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即便有一定学年论文、课程论文、实习报告等锻炼机会,但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学术自信,初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加上参考文献与指导教师的“学术光环”产生一定权威效应,使得学生对于接受指导与论文写作较为拘谨;第三,学习热情饱满,愿意并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并付诸行动。(3)第三阶段(比较成熟阶段,M3)。学生M3阶段初步具备论文写作的知识、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学习与动手的意愿并不强烈。第一,理论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较好,理论功底较为扎实;第二,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积累,接受课堂与教师的引导,加上自身学习经验的调整与摸索,已经自发形成一套较优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第三,受非论文因素影响,这类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毕业设计自身能力与素质禀赋,但因考研、求职、公务员考试、实习等缘故,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并不够。(4)第四阶段(成熟阶段,M4)。学生M4阶段不仅具备一定毕业设计相关的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等,而且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一方面,具备一定独立科研能力,这部分学生除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论文撰写技能等方面自身条件较好外,甚至部分学生本科阶段已经对外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第二,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有一定要求,许多已经成功保送相关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来奠定和适应未来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业的优秀准毕业生也希望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教学环节能有出色表现,对将来求职的理想工作岗位有所助益。

4权变式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据学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划分的四种管理情境。如何将二者有机地加以匹配,即为不同的管理情境选择相对应有效的指导方式,成为该理论应用中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由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如图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况所示。

4.1模式一:对M1阶段的学生采取命令型指导方式处于M1不成熟阶段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任务既束手无策又不情愿,此时选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关系行为)指导方式最为有效。第一,提升学生论文意识,对这部分学生提升科研道德观,以往届不合格论文成果为案例,在指导初期打消学生短视投机的心理倾向;第二,确认角色与划分任务,指导教师要以高工作行为来教导学生文献的搜集与利用、文献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拟定、论文框架的起草与修改等,来弥补学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确师生责任界限,指导教师需与学生确认各自的权限与责任范围,对责任推诿与依赖行为事先预防和事后控制。

4.2模式二:对M2阶段的学生采取说服型指导方式对于M2初步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毕业论文相关任务,此时应选取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行为)。教师应做好论文工作的划分与确认工作,采取高工作行为,比如帮学生指定合适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的教导、划分阶段任务等;另外,适当情感激励,对学生暂时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导其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等,这种高关系行为的投入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并激励其不断学习与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

4.3模式三:对M3阶段的学生采取参与型指导方式针对M3较为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有能力,但对教师指导较为懈怠,任务完成较为拖沓与被动,这种情景下应选取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提升论文意识,指导工作合理计划,针对非论文因素,也要根据学生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学生的配合;第二,榜样激励,选用历年毕业设计成功案例,尤其是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在求职、、考研等方面取得的优势,使学生明确这样做对自己的好处。

4.4模式四:对M4阶段的学生采取授权型指导方式当学生位于M4成熟阶段,他们既有能力又主动配合论文指导工作,实践较为认真、主动、积极,教师应选择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在原则范围内给予一定创新余地,对学生创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导入,如对M4成熟阶段学生适当拔高要求,指导其开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样与示范作用,指导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学生设置为团队的小组长,将教师的指导理念转化为学生立场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学在其标杆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师的意图。本文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高低组合界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四种典型指导方式,针对学生成熟度的不同划分了四种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情境,建立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观意识等内部因素,以及教师的思想教育、学校组织制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激发而发生变化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关爱,促使低成熟度的学生向更高阶段成熟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状态、管理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指导战略。

参考文献:

[1]姜海滨,王婵.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规荣,王正平.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风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114~117.

第2篇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第3篇

一、学习适应性的概念、检测工具及其功能

1.适应和学习适应性。“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成部分:①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②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身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③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2.学习适应性的功能。

(1)促进学业进步。学习适应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不容忽视和低估的影响,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取得学业进步的重要保证。戴育红的研究证实,学习适应性和智力都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程度大致相同的显著影响;刘衍玲的研究则从作用机制上揭示了学习适应性对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直接影响,但对优等生和差生的影响较为间接。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指导,是转变学业不良学生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途径。

(2)维护心理健康。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学习适应状况的改善将增进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程度。宋广文研究指出,学习适应性强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理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有关“学习适应性”研究的现状

总结、概括我国有关“学习适应性”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五类研究:

1.调查报告,这是最常见、最基础的,重点是如实地反映某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调查报告一般就是选取研究对象,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进行测试,写出这些对象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戴育红所写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王泽欢、钟文龙所写的《佛山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诊断》;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共同写的《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均为此类型,它们都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AAT),分别在不同的学校选取了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普测,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一般这类研究样本较大,可以在调查报告中看到某一类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状况,各个适应性等级的比例等都会反映,给人以宏观上的学习适应性印象,但它们都是最基本的事实报告。至于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对不良问题进行调适与改进在这类报告中却没有,而且每个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所反映的角度、问题及测量程序都存在差异。

2.比较研究,这是第一类研究的深化。根据样本的相关或独立性,又可分为相关研究与差异性研究,前者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主要研究某同类样本的学习适应性各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常常对同一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的同时配以别的不同测试(如:心理健康测试、亲子关系测试、学习动机测试或者行为问题的测试),以深入而有侧重点地探讨研究对象的总体学习适应性与其他各内容(如: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与总体适应性最密切的因素。后一种“差异性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同时选取不同的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然后比较这不同样本间的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做出概括化的总体估计。

这类研究是基于调查基础上的有关适应性项目的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说明影响适应性的因素。它比调查报告要具体,把研究对象放在相应背景下进行探讨,但所选样本的不同很可能会影响结论的适用性或泛化。

3.模式构建,这是一类“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研究,主要是对“学习适应性”理论本身的探讨,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内涵与各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重视其普遍性规律及研究方法的广泛适用性,是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者在许多调查或比较的相关结论中,寻找学习适应性的共同机制,概括提炼出一些因素,构建普遍化模型;再进一步编制出可用于实践性研究的工具——量表或问卷等。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思考中会有不同的模型设想,但总体上都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或比较研究,对更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可行性根据。

比如,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这源于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部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其中国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而成的,在国内的中小学学习适应性研究中,此测验被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广泛使用。这一测验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适应性系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根据这一理论,研究者编制了“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根据年级的差异,在测验项目上作了细致的编排,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属标准常模测验。此测验适用广泛而灵活,但有着传统标准化量表的缺点:其效度、信度及常 模都受测试样本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进行相应的常模修订,否则将影响其评价鉴别功能。

4.验证性研究,是在接受广泛应用一种新的学习适应性理论模型及其工具前,通过实验或调查应用,对“学习适应性”的有关理论模型及其量表进行检验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对被验证对象的信度、效度等分析、检验来评价其价值所在;一旦通过了此类研究,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某一种理论模型及其测验或问卷性工具才可能被应用。当然,在验证性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具体的环境范围对对象的某些非本质性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如:改变量表测题的语言、删除有些项目等)。

5.应用性研究,这类研究是基于以上几类的研究,应用性研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适应性的指导,诸如:上学习适应性辅导课、组织学习适应性团体咨询,等等。它们基本走上了有组织的应用研究的轨道,但在学科渗透以及具体学生的干预上尚属萌芽阶段。

综合以上五类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可以看到:总体上这五类研究都偏重于对群体或“总体”的研究,有的反映“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现状,有的从“群体”上比较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关系,有的努力构建及其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验证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即使是应用研究也只是侧重于宏观上的指导,讨论的范围更多地集中于心理学、教育学等有限的领域中。至于如何针对有着具体适应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使之向适应性学生转变;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及协调相关的影响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适应性行为等都没有详尽的介绍。虽然有许多数据结果,但真正从学校教育的个体性发展目标来看,具体化的操作指导极其有限。因此,就国内目前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来看,在进一步深化宏观研究的同时,微观意义上的研究也应大大加强,这样才可以让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让大量的调查结果及研究结论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1]戴育红.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1997,(1):15-17.

第4篇

关键词:心理计量学;试题反应理论;测验与评量;测验与统计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5-0466-07

1 序言

笔者(本文第一位作者)于公元1991年6月回到台湾,在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服务。旋即于《测验与辅导》与《研习信息》(1991a,1991b)期刊上,投稿发表留学美国的简短学习心得《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以介绍当代心理计量学(psychometrics)在欧美国家的发展状况。后来,由于受到重视,复应邀在训育委员会委托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承办的“心理测验之学术及实务研讨会”学术会议上,正式进行详细的论文宣读(1992)。

笔者在此,再次扼要地重点回顾该次大规模文献评阅的结果与心得如下,以作为本文的引言:(1)测验理论派别:两大一小。测验理论分古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与试题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等两大派学说理论,以及一派较小规模的推论力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前者的使用人口较广,理论较被熟悉,相关研究文献较多;而后者的接触人口较窄,理论较为陌生,相关研究文献较少。

(2)代表人物及其著作。Gulliksen(1950,1987)的专著是古典测验理论之始;Cronbach,Gleser,Nanda和Rajaratnam(1972)的专著是推论力理论之起源;而Lord(1980)的专著则是试题反应理论的滥觞。其实,上述各家学派理论的发展,并不是断然没有交集,至今,他们仍然是并存的。

(3)两本重量级的经典作品。一为美国加州 Annual Review 公司所出版的《心理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年刊,另一为美国心理学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所出版的《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前者,约每隔四至五年,即针对过去几年间有关心理计量学领域的某个研究主题文献,进行整理和评阅,并提出该主题的研究发展现况与趋势之说明。后者,乃有心理计量学食谱(cook book)或百科全书(encyclopedia)之称,约每隔二十年,即针对过去二十年来整个心理计量学的重要领域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评阅,并提出发展趋势的回顾与展望;第一版于1951年发行,第二版于1971年发行,笔者毕业(1991)时,则刚出版第三版,由Robert L.Linn教授所主编(Linn,1989),而最近一版是第四版,则由Robert L.Brennan教授所主编(Brennan,2006)。

(4)两个发展趋势。在该次学术会议上,笔者归纳文献后,提出测验理论有两大发展趋势的看法,那就是:理论的发展愈趋向数学化,理论的应用愈趋向计算机化。

(5)三个发展方向的未来建议。笔者亦于当时提出心理计量学未来可朝下列三个方向发展下去:1)建立多向度试题反应模式(即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MIRT)及其参数估计所需的计算机程序;2)计算机化适性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3)结合认知科学的研究,往认知诊断测验或评量(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领域发展。而此三个领域,正是当前(从公元1991年~至今)心理计量学领域中,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议题与方向。

上述重点评论,后来均被收录引用在笔者的专书著作《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1997,2002,2011)及《试题反应理论(IRT)及其应用》(2009)里。笔者根据有关测验与评量发展史的文献评阅结果,归纳提出近百年来有关测验与评量的发展趋势如下:

(1)能力或成就的评量观点,已由传统重视单一心智能力或成就评量的纸笔测验,逐渐走向强调多元心智能力或成就评量重要性的实作评量;

(2)命题、测验编制,及施测方式,则由原本盛行的人工化复本测验,逐渐走向题库式的计算机化适性测验;

(3)测验结果的解释与做成决策,则由原先强调常模参照测验的用途,逐渐趋向重视效标参照测验的应用;

(4)测验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亦愈发趋向重视数学化和计算机化的结合。

本文的目的,即在序文的背景下,评阅近二十年来(从公元1991年笔者回台至今),心理计量学文献出版数量在台湾测验学界发展情况的回顾与展望,以作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信息桥梁。

2 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二十年来,心理计量学的研究在台湾的发展情况,笔者检索台湾现行的两大研究文献信息检索系统:一为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另一为台湾硕博士论文索引系统。前者为国家科学委员会所出资建置,后来统一委由国家图书馆负责管理,后者则为国家图书馆所出资建置并负责管理。从这两个信息索引系统中,最可以窥见这二十年心理计量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在台湾的发展情形。

由于每位作者所使用的关键词未必一致,甚至对论文主题的归类,也有译名不一、类别不一、甚至到了众说纷纭的程度。因此,笔者依据书目索引的表达方式,将心理计量学列为待检索的关键词(key words),并将其相关的译名及可能归属的类别名称,如:测验与评量、教育统计、试题反应理论(IRT)、测验与统计等,凡出现在所检索的论文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等范围里,通通列为检索的对象。兹分别针对上述两个信息索引系统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呈现在表1和表2以及图1到图4里,笔者再于后续文章里针对此检索结果进行说明。

2.2011年度篇数偏少,可能是尚未完整上传建档所致。

3.检索日期:2012.8.12.

2.国家图书馆于公元2010年,将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改版,分为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和HyRead台湾期刊论文数据库。

3.检索日期:2012.8.17.

从表1和表2所示可知,心理计量学在台湾学术发展的情况,确实有逐年成长的趋势。然而,相对于二十年来,整体研究人口的成长趋势来看,心理计量学还是属于相当冷门的学科。所谓的冷门,即是指这领域的研究人口,相对于整体研究人口的成长数量来看,比例是相对偏低的。由于可能撰写有关心理计量学领域的学术论文者,多半是毕业自教育学门或心理学门的人才,表3所示即为二十年来相关学门毕业的硕博士研究人口的成长情形。若以表1和表2的数据相较于表3来看,可知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的产出比例(以每年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或期刊论文数,除以每年度毕业的硕博士人口数之比例)是相当低的,因此说,心理计量学在台湾算是一门冷门的学科。

2.心理学门包含在社会及行为科学学门里计算,没有单独列成一类。

3 对过去的回顾

中国测验学会算是台湾历史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所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测验学刊》,至今(2012年)已历时五十九年,可说是历史久远的学术性刊物之一。该刊物算是目前台湾心理计量学领域论文的主要出版园地,但由于论文归属的分歧,心理计量学一词在台湾并没有统一的译名与界定范围,因此本文所检索的关键词就包含了其它可能归属的名称,如:测验与评量、教育统计、试题反应理论(IRT)、测验与统计等。所以,本文采用较为广泛的检索方式,凡出现在所检索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等范围里的论文篇数,统统列为检索的对象。虽然这种检索方式无法做到十分精确,但长远看来,却也反映出长期的发展趋势。

一门学术领域的发展,若能配合政府施政政策的推动,将能如火如荼地进展与发展茁壮;以美国为例,当布什政府推动“带好每一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法案)时,即带动心理计量学的学术蓬勃发展,并且造成这方面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形,即为明显的一例。回顾这二十年来,台湾有一项考试方式的变革,与心理计量学的发展最具有息息相关,那就是台湾教育部在2001年推动国民中学基本学力测验(简称国中基测)的升学考试变革政策,但该政策的推动结果,却没有获得如美国推动NCLB法案那般促进心理计量学发展的效果。

国中基测是台湾近二十年来,为改进高中升学考试方式所建置发展的大型测验题库(余民宁,2004)。原先即以效标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 testing,CRT)观点设立,并以Rasch模式作为建置与计分的理论基础,初期建立各考科为1分至60分的量尺分数,现在已改为1分至80分的量尺分数。这种考试方式的变革,虽然启用了新式的测验理论(即IRT中的Rasch模式),但却缺乏全面引用欧美的专业测验制度与配套措施(如:试题回收,不再公告题型与答案等),而仅将传统100分制的考试得分,透过beta binominal transformation计分公式变成60分制或80分制的特定量尺分数,而不是采用国际上常用的量尺分数(如TIMSS或PISA等大型数据库的学业成就评比所使用者——以250分为平均数,标准差为50分的量尺分数),结果一来徒增民众认知与习惯上的困扰,二来却没有达到当初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却反而增加升学的考试压力。因此,在下一轮的教育革新中,教育部拟于2014年起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时,即实行免试升学的方式,届时,推动十余年的国民中学基本学力测验将转型成国中毕业会考(各学科的学习成就仅分成三等级,不再使用量尺分数),不再是国中毕业生升学高中或高职的考试依据之一。国中基测的升学考试方式,届时将再由现行的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 testing,NRT)做法,转变回到原先预设的效标参照测验方式。

笔者省思评估此一考试方式的变革,无法像美国推动NCLB法案一样,一举推动让心理计量学成为台湾测验与评量中的主流学说,其原因有下列几点:

(1)台湾民众被传统的考试习惯所左右,认知观念已经积重难改。例如,传统的考试习惯是: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且采用百分制计分,答对几题可以得到几分是大众可以自己计算得知的事。然而,心理计量学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尤其是IRT的理论和应用更是如此,像国中基测如此的新式测验方式,其考题的研发系将定锚试题(anchor items)透过严谨的等化(equating)与衔接(linking)设计程序,将不同校准过(calibrated)试题参数的考题,建立在一个相同量尺上的测验题库后,再抽题组卷成当年度使用的考试题目;如此严谨、复杂、专业的作业程序,已远远超过传统考试制度的做法。但考试传统上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的做法,却正好危害到该题库的安全性与专业性,造成它在题库试题逐渐用罄之后,已成为与传统考试没有两样的测验方式。

(2)补习班及报章杂志的宣传广告、家长们对子女升学的看法,与明星学校的光环等价值观的扭曲,反映出民众认为考试不是一件专业工作的认知,这才是造成心理计量学发展的真正瓶颈所在。由于学校考试频繁,补习班、学校、出版社所出版的测验卷价格低廉,测验试题多半是剪辑自坊间的考试参考书、过去的考古题,或教师不用心命题的题目,且多半都是依据古典测验理论且采用传统百分制计分方式的考试,这些举动造成民众对心理计量学专业形象的误解,间接认为考试不是一件专业工作,不需要像IRT那么复杂的理论依据与专业做法,也可以把考试工作办好。所以,愈发强化民众对考试传统习惯作法的认知,造成新兴的测验理论(如IRT)甚难在台湾的测验与评量领域中生根与发展。

(3)考试方式变革的目的与手段不一。当初国中基测的设计目的,是在评估教育部推动九年一贯课程教育改革是否有达成既定的目标成效,因此是立基于效标参照测验观点所建置发展的,而不是在作为升学考试之用;因此,才会引进严谨的Rasch理论模式,作为建置题库、测验,与计分的依据,并以此作为教学诊断、补救教学,与改进课程纲要参考之用。然而,因为推动此方案的部长过于鞠躬尽瘁而死于任内,后继的部长不明原委,乃将它拿来作为改良式的升学考试之用,实施十余年下来,结果造成学生的考试压力不降反升的现象,台湾民众对此政策措施的批评声浪不断。

除了国中基测是政策性推动的考试变革之外,二十年来,台湾的高等教育虽然也蓬勃发展,攻读心理计量学领域的人口也有缓步增加的趋势,但专责考试业务的机构(如: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四技二专入学考试中心、考选部举行的各种国家考试等)多半仍以古典测验理论作为主流的传统考试方式,致使专攻当代测验理论(如:IRT)的人才就业状况不胜理想,且民间企业对此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又不大,这也都是间接造就此领域成为冷门科学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述几点原因可知,心理计量学在台湾的发展,已然错过许多可以成长茁壮的机会。现行考试方式在台湾的推行,可说是根深蒂固很久了,心理计量学学者在短短二十年间的努力,即想引进与推行西方新式的考试方式,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这还需要时间去倡导与教育民众,以及耐心的等待才行。

4 对未来的展望—代结论

在全球华人的地区,甚至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东南亚及美加的华侨地区等),华人家长都把“接受教育”当作是促进子女往上层社会流动的一大关键所在。重视教育,是全球华人家长的共识。而如何评估子女的学习成就好坏,相较而言,当然只有诉诸于较为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因此,全球绝大多数华人子弟的成长岁月,从小到大即是在读书与考试中度过的。华人对考试制度和精神的认知和熟识程度,俨然已融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已融入每一位华人的血液里,DNA里,想要一夕变革,谈何容易。

然而,心理计量学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也不过才百余年的事。西方人藉由科学探究的精神,百余年来,已将考试方式变成是一门科学,虽然心理计量学对西方人来说也是一门冷门科学,但近二十年来,仍朝着笔者所说的数学化与计算机化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这不得不令人佩服西方人探究学问的精神与做法!凡是主修心理计量学的人都知道,一项专业化的考试,从组成考试委员会,邀请专家命题,修审试题,分析试题,等化与衔接,题库建置,到最后的组卷施测等过程,都是相当严谨、繁复、专业化的程序,也都是在一群专家代表(含:学科专家、测验专家、资讯工程专家、行政官员、一般教师等)负责规划、监督,与执行之下,才能顺利完成的作业。但是,华人(甚或是亚太地区的人民)的想法可不是这样,他们对考试的传统看法,已经太过根深蒂固了,想要他们尝试不同的新方式做法,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调整得过来。

兹举一例如下,即可说明此现象。过度重视考试与要求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的看法和做法。民众呼吁说“人民有知的权利。不公布考题的话,民众怎知考题的对错与好坏?”,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没有错、很有道理,让考试主办单位很难拒绝考生这项要求。但这样的看法和做法,就不容易使考试成为一项专业工作,当代的新兴测验理论(如:IRT)便无法派上用场,考试就仍停留在原始的传统做法上。殊不知民众的这种呼吁,其实是以邻(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为壑——也是造成学生考试压力不减反增现象的来源之一。历届考题都公布了,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所需准备的考古试题就愈多,花费在准备考试的经费、时间、压力就愈大,未来的考题为避免与考古题重复,便会愈出愈叼钻、愈偏离考试与评量的原本目标——最后倒霉受害的,还是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莫属。结果,读书与考试即消磨掉大半年轻学子的学习热忱与探究学问的精神,难怪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的国际评比结果显示,参赛的亚太地区代表(包括:韩国、日本、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除新加坡外)学生数理成绩表现优异(包办国际评比成绩的前五名),但却相对缺乏对学习数理科学的兴趣与热忱(Mullis,Martin,Gonzales,& Chrostowski,2004;余民宁,韩佩华,2009)。这种现象都是由于过度重视考试的结果,学校的考试太过频繁,且每次考试之后都公布答案和试题,考题的命题已然愈趋叼钻,考试已偏离评量的原始目的,造成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强,但却无法体会学习与考试(评量)的目的为何,更不用说能否体会出学习的乐趣与培养出探究学问的精神与热忱为何,这些现象都将不利于未来人才的培育。

考试制度是中华文化的千年传统,说要变革,以全盘引用新式的测验理论观点,谈何容易。因此,展望全球华人的地区,想要把考试方式变成像西方国家一样的专业测验方式,可能还需要透过长期的教育和倡导,才能教化民众未来能够接受更专业、更科学、更效率化考试方式的变革,而这才是心理计量学未来能在华人地区蓬勃发展的契机所在。

致谢:本文的撰稿,笔者拟感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101年度补助大专校院奖励特殊优秀人才之奖励经费的支持(补助文号:国科会101年7月30日台会综二字第1010050707号函)。参考文献

教育部统计处.(2012).2012年08月01日,取自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余民宁.(1991a).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测验与辅导,109,2186-2188.

余民宁.(1991b).试题反应理论的介绍(一)——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研习信息,8(6),13-18.余民宁.(1992).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研究所承办“心理测验之学术及实务研讨会”的学术会议论文宣读.台北:国立政治大学.

余民宁.(1997).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台北:心理.

余民宁.(2002).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余民宁.(2004).从调查数据回顾基本学力测验的实施.中国测验学会主办“2004年年会暨教育与心理测验学术研讨会”木铎奖得主专题演讲及论文宣读.

余民宁.(2009).试题反应理论(IRT)及其应用.台北:心理.

余民宁,韩佩华.(2009).教学方式对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成就之影响:以TIMSS 2003台湾资料为例.测验学刊,56(1),19-48.

余民宁.(2011).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第三版).台北:心理.

Brennan,R.L.(2006).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ronbach,L.J.,Gleser,G.C.,Nanda,H.,& Rajaratnam,N.(1972).The dependability of behavioral measures:Theory of generalizability for scores and profil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ulliksen,H.(1987).Theory of mental tes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b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inn,R.L.(1989).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New York:Macmillan.

Lord,F.M.(1980).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is,I.V.S.,Martin,M.O.,Gonzales,E.J.,& Chrostowski,S.J.(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 grades.C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Psychometrics Literatures in Taiwan from 1911 to 2011

Yu Min-Ning Chen Po-Lin Syu Jia-Jia Chao Pei-Ch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Taiwan 1160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策略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结果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少学生甚至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阮平章,2004)外语研究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张德禄,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会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阮平章,2004)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地给研究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或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教学机会,或是让他们充当本校任课教师的助手,目的是让他们亲历外语教学第一线,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第6篇

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推荐的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资料,欢迎参阅。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一

1. 课程学习计划

__年下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专题

专业选修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育研究导论

研一上学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育学为主,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__年上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外国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 专业必修课: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微格教学

专业选修课:数学教育心理学

研一下学期的课程主要以数学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开设微格教学课程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技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该学期中后期,阅读文献的同时选好论文的研究方向。

研二上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实习期间,需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并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搜集素材。

2. 文献阅读计划

怎样解题(波利亚) 数学的发现与猜想(波利亚) 基础代数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一(项武义) 基础几何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二(项武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思想概论(史宁中) 数学直觉与发现 生活的数学 简明数学史 教育学(王道俊 郭文安) 数学史

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拿什么吸引学生

数学能力心理学(克鲁捷茨基) 数学教育学导论(张奠宙) 数学教育概论(曹晨翰)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F.克莱因) 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国藏) 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张奠宙) R软件教程

数学教育心理学(李士琦) 数学教育心理学(曹晨翰 章建跃) 数学文化概论(胡炳生 陈克胜) 数学与哲学(张景中)

上述书目是研一期间必须读的,其中有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书,也有导师推荐的数学学科的经典书目,另外,还有一些书是数学教育方向的必读之书,了解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计划读完这些书,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时间多了解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然后和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作比较,从而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二期间,应该多读一些与论文有关的书和文献,同时,还应多看一些教材教法方面的书籍,达到在做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的目的,为以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1.研究现状和意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也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现象,有不少学生有着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困惑。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性别差异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影响吗?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缩小差距吗?

本文是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调查问卷,成绩统计以及实证研究和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初步探讨了重点高中男女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的出现的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家庭对男女生思维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影响,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数学上出现了差异。女生在机械记忆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理解记忆上优于女生,所以在处理问题是男生更能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女生习惯从局部出发去解决问题,而男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基础题和计算题的准确率方面高于男生。

2.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进度安排

针对这些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初步制定了缩小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差异的对策,首先是树立性别意识,改变教学评价,即对男女生的评价要顾及男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鼓励学生为主 ,为男女生学习数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学习中的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在教学中注意暴露教师或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培养数学思维,特别关注提高女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三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遇到失败不气馁的精神意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排除心理上的困难而勇往直前;四是培养女生的情感意识和提高女生的情感智商,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五是鼓励男女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同时指导男女学生用正确的归因方法完善自我等。

本研究是在提出设想后做出的实践研究,用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对策的可行性。由于样本对象和时间的局限性,没有进行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实践,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研究的方法:调查问卷,为了使得到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选择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

进度安排:__年3-5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__年6-8月,通过阅读,设计好调查问卷,同时整理资料,写文献综述。 __年9-10月,实习期间,对在读高中生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并录入数据,便于分析。

__年xx-xx月,用软件分析问卷的数据,得出结论。 20xx年1-3月,整理所有材料及数据,最终完成论文。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二

入学已经接近三个月了,我基本上完成了从一名本科生到一名研究生这一角色的转变。三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标或任务需要奠定基础或完成。为此,需要制定好自己在本阶段的人生和学业的整体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好地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特此,我就我的研究生阶段做了如下规划,还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一)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主要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其中第一学期公共课有政治和英语。基础课有卫生统计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而专业课有流行病和肿瘤学安排在第二学期。

(1)公共课中的政治在上周已经考完期末考试了,而英语,因为通过了免修考试,所以我是不要求上课的。然而,我却深感在自己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很少主动用英语开口说话。听力方面,尽管已经过了六级,但我依然感觉到自己的水平仍处于中下阶段。所以每周的英语课我基本不会缺席,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几本医学英语书,每天都会坚持读几篇英语文章,听1-2小时的voa或疯狂英语。英语贵在坚持和积累,相信我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成效。

(2)我深知基础课程对研究生的重要性,且由于我们的基础课多数是没有课本的,所以只能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复习,思考,查阅资料和文献。每次上完课后,我都深感自己在基础知识上的匮乏,所以只能去图书馆多借几本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肿瘤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但是考虑到进入临床后的繁忙,学习时间会相对减少,所以我在这个学期跟着已经开课的附一院旁听肿瘤课,并基本把肿瘤学课本看完一遍。

(4)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计划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且弄清楚文章的精华所在、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文章的经典的表达方法,把认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摘抄下来,为自己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5)准备明年的职业医师考试,浏览职业医考试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始看职业医考试科目,争取一次性通过。

(二)掌握各种学习工具

(1)加强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个工具,与世界接轨的工具。结合自己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口语跟听力。阅读方面,时常浏览与专业相关、权威的英文网站、英文文献或期刊,既能提高阅读,又能提高专业方面的知识。

(2)多练笔。养成经常写点东西的习惯,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使自己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没东西可说。

(3)熟悉并运用论文写作工具。掌握比如google scholar、PubMed等检索的应用。虽然大学期间已通过计算机二级,但长年不用早已生疏Word、E_cel、PPT等软件的运用,现在需熟练掌握。

(三)未来规划

(1)第二学期以后就进入临床阶段,公共课和专业课几乎没有了。在这一阶段,应该是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并且进行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的时间段了,在这期间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知识,定出论文框架。我想在研三的时候,应该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择业方面,所以在研二的时候,就要多练练笔,多花点时间在论文上。但同时也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其实我本人的最大兴趣还是在临床方面,我热爱临床工作,所以我会积极学习临床中的一切知识,扎实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做个正直的好医生。

(2)三年级,主要是要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最终完成论文答辩。当然,还有重要另一方面,便是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如果说前几年的基础打得扎实,相信毕业论文和工作都不会太难,相信自己若能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最后的收获会是丰硕的。

结语:

从启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写过学习规划。我知道范老师要我写下这篇学习规划,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给我提供指导。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总体方向,将每个阶段都落实好,踏踏实实的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三

进入研究生阶段,感觉和本科学习有相当大的差别。走进研究生学习新阶段,我必须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迎接新的生活。我将尝试着跨领域学习、研究,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创新,不断进取,希望研究生三年生涯中所得所获将成为我人生中又一宝贵财富。

我认为做好计划是极其重要的。我计划通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掌握专业学科之外的广阔领域的相关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与专业领域带头人及各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以后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健康的身体状况是学习者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将三年学习时间做如下规划:

研一:

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休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尽量多修,能把研二的课也修了最好,然后是学好英语,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多读书。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我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我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我学习能力的考验。

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

研二:

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我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是非常适合的,要逐渐开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可能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会让我感到轻松和愉快,但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我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我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我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

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我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忙于工作等可能让我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年度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我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我的视野,改进我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我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开题前,确认我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

看书将是研究生三年始终不弃的学习任务。只有不断地读和想,才能让思想深入,让见识广博,才能让研究有所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最起码的根基。看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交流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但个人的学习成果却是以写作来表达的。只有我们在看书交流中带有写作的意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文章是个人思维规范性的表达,是个人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更是社会评价一个研究生的最快捷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有资格毕业。因此,写作是研究生二年级重中之重的任务,在这一时期,必须保证论文的发表。

研三:

第一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第二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研三就是写毕业论文,实习,工作了,有了前面的理论沉淀和实践演练,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再参与项目,和毕业论文及找工作无关的事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老老实实写论文、去实习。

读博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学习根基打好基础,之后在三年级全力以赴地准备考博。另外,考博时的面试是影响我是否考得上的关键所在,不过,面试短短的时间也是我长久知识积淀的结果。考博不是能临时报佛脚,最好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定下目标,并且长久努力。此外,在研三中毕业论文成为另一件重要事务,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一般会影响到我的考博和就业的方向。如果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定目标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下大力气,让自己的学位论文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砝码。

第7篇

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ClassroomInteractionAndOralEnglishTeaching

二、研究现状:对于课堂互动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构建主义模式它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司洪海在《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中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讨将构建主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和作用。卢艳春和路雅琴在《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则分别“从构建知识观”“构建学习观”“构建教学观”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构建性。

(2)角色扮演模式徐志敏、王瑛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中着重探讨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黄玉兰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是“多为互动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步骤和利弊等方面。

(3)以学生为中心模式这一模式被单独研究的较少,黄影秋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中》通过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并提出阐述如何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刘蓉在《谈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则提出了互动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合作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盛行,它兴起于美国,在后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黄艳在《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从而的出该模式的优势所在。顾晓乐在《合作性学习与情景剧表演》中从情剧表演的角度来证明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则通过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原则。而慕东文在《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对待新的理念,指导英语口语教学。

(5)情景设置模式它主要是根据GillianBrown&GeorgeYuled的语言情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紧张、焦虑的研究表明口语情景设置不适当,会影响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进而强调进行口语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要性。张舍茹、孙边旗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就论述我们应注意“情景互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如何设置“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的形式”两个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讨了情景设置这种互动模式。孙久荣在《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中对情景设置这个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开放式情景”和“封闭式情景”,为情景设置互动模式研究开辟了一个小领域。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目前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成熟的几种互动模式的归纳来看:关于人际互动这种互动模式在目前的互动性研究中被单独研究还比较少,没有被当作一种独立的模式应用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它更多的是被贯穿到其他几种互动模式当中。因此,本论题认为它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第8篇

本人于20xx年xx月参加电大行政管理学习,在三年的学习中,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参加面授,保质保量完成了各科作业,期末考试严肃认真,独立完成答卷,论文准备充分,答辩自如,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三年来的学业。

一、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坚持参加面授,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电大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坚持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指导管理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对乡镇管理个体差异性分析、研究和总结,我撰写并成功地发表了教学论文《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我彻底地转变了旧的思想、观念,领会到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

三年来的电大生活使我深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坚持学习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慎重思考的问题,而电大灵活的在职学习方式、学业考查方式给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我们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在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电大,我要感谢你!我们继续成长的专业知识的加油站,是你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是你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行政管理毕业个人自我鉴定

本人于xx年9月参加电大小教专科学习,在三年的学习中,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参加面授,保质保量完成了各科作业,期末考试严肃认真,独立完成答卷,论文准备充分,答辩自如,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三年来的学业。

一、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坚持参加面授,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电大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坚持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小学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所任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研究和总结,我撰写并成功地发表了教学论文《浅议如何转化后进生》。通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我彻底地转变了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领会到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人民教师。

三、深入调查,精心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我们三年来所学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综合考查。在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我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性研究,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撰写了《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文,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在论文答辩时,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沉着应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论文观点和理论依据,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我轻松地跨过了专科学业考查的最后一道门槛。

第9篇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定向班和统招班,其中统招班入学分数较小教、英语专业低,且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男生人数寥寥,仅0-5人不等。学生普遍畏惧理科的学习,尤以物理为甚。问卷调查显示,入学时约50%的学生不希望开设物理课,对物理有兴趣的不足10%。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且对他们没用,心理上排斥物理课程,给日后的物理教学带来相当的困难。由于男女学生的思维特征及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特点,理论上男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是较有热忱和期待的,但学前教育专业仅有的几个男生的实际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学前期儿童,学前期是人格发展的奠基期,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等将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科学课程之一的物理学课程,它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等科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思想的熏陶。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寻找提高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有效对策,期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蒙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持久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学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去持续的激发;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

(二)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良好行为状态,而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就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说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科学类

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它,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们之所以得到乐趣,是因为它们美。”同样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美,他们的学习自会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1.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物理学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物理学课程指的便是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学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1系列。

3.对策

对付的办法或应对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结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间接兴趣出发,使学生领悟物理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亲近物理的情感;从直接兴趣入手,寻找让学生“感觉到科学中美好东西”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现代学前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要求的研究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现状分析研究

(4)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研究

其中重点是探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有用”和“有趣”有机结合,提出有效化解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

2.研究的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是通过文献搜集、理论思考、酝酿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

(2)实践研究阶段

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儿园等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依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策略,践行“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模式,突出行动研究的特色。

(3)总结阶段

总结实践、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理论研究论文。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梳理教材,优化教材结构

1.补充幼师教材亮点,凸显专业性

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3.重新定位难、重点,适当降低数学要求

(二)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1)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

(2)强化目标意识教育,激发间接兴趣

(3)利用幼教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注重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1)利用序言课的积极影响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3)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

(4)增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三)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入门门槛

(四)遵循教学原则,着眼全体学生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尝试分层作业

3.加强个别辅导,解决实际困难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尤其从冠中过来的老师很快完成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认识到相对于高中生缺少压力和动力的师范专业学生而言,紧扣物理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乃第一要义。以下是教师的一些研究成果:

论文《学前教育中的物理科学色彩》通过实例折射了幼儿教师的物理知识、科学情怀、科学方法等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现代学前科学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初探》从“目前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出发,探讨了新时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让大家看到了学前教学专业开设物理等科学课程重视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紧扣目标教学,成就良好开端》则是抓住课堂教学的起点――序言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目标教学、明确要求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亲近物理课程的情感,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化解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物理学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2012年第3期。

(二)学生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实施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后学前专业的学生对开设物理学课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85%的学生认识到此课程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和“为将来从事科学活动课程打基础”的需要,认识提高了,行为也就积极了,学前2013级的问卷显示,“课上一点也听不懂”仅占0.1%,“听得懂”和“基本能听懂”的从2012级的17%(定向,对照班)提高到69%,学生课堂面貌和学习热情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上课没听懂,课后谁也不问,随它去”的学生从40%降到10.8%,学习态度明显端正。

六、遗憾和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态研究是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确定这一研究内容是基于当时(2012年前)的状况,即每个班约50人中间大约只有0~5名男生,这寥寥数名的男生智力状况不错,可是学习状态普遍糟糕。但从2012年开始,学校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在男幼师班中男生占大多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意识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除了男生贪玩不够勤奋、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外,还应该有“几片绿叶淹没在百花丛中”的心理劣势等环境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以便谨慎地得出结论。

实施“化解困难的策略”的研究实践我们分两步走,2012级利用学前4、5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取得进展后在学前2013级全面铺开,从序言课开始就启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策略后,学生物理学课程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但是利用“目标教学法”等激发的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它的持续性不够。如何在教学中钻研教学内容和学情,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且被物理课程深深吸引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去长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PBL 护理科研 管理 成效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需在科研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理论。护理人员只有将5%-10%的工作量用于科学研究[1],才能真正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模式应用于护理科研管理中,这是一种探索式和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我院自2007年1月采用PBL学习模式对护理科研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的科研状况,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科研素质。现介绍如下:

1 一般情况

全院有职称并在护理岗位上的护士119名,其中>40岁有15名,>30岁有50名,<30岁有54名;高、中级职称48名、初级职称71名;现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69名(本科9名、大专60名),中专学历49名。整体情况分析,护理人员年龄偏小,对外界知识接受能力强,整体理论知识较扎实,自我要求较高,是一支充满朝气的年轻队伍。

2 实施方法

2.1 指导科研思路、制定科研计划:①分层管理[2]:科研是护理部管理工作中必抓质量之一。根据护士对科研认识,科研态度与科研水平,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端正,但缺乏科研水平者。第二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不端正,但有科研水平者。第三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不端正,并缺乏科研水平者。第四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端正,并有科研水平者。第三类为最为难管理的人群,尽量避免其消极态度影响他人。第四类是最为优秀的人群,选出第四类人群做组长,尽量让其展示优势,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护理队伍的科研氛围。总之,分别针对不同类人员进行管理。②成立科研学习小组: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培养一批科研能手,成立多个科研学习小组。首先从主观上消除对自身职业的误解的误区,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从客观上尽量创造受教育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护理教育是护理科研发展的基础,只有教育跟上了,护理科研才有学术保障[3]。护理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1]。护理教育提升可采用学历教育,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讨论等各种措施。③制定计划:大组长将研究课题分成几个问题,检索文献,筛选并分类,制定教学科研目标及方法,联系场地,经费预算。科研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4],建立护理科研基金,规范护理科研的管理。院部建立科研基金库,专门为科研提供部分费用支持。使科研的范围能探讨的更大,更深。

2.2小组组讨论会及个别指导:小组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组员汇报课题进展,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讨论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设计了课题目录,搭建内容框架。还比如在围手术期患者的聊天需求情况调查现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调查中面临的沟通问题。病人学历、年龄、手术情况等都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影响因素,沟通需因人而异。组员先按要求进行独立调查,遇到问题由组长示范,然后讨论,组员再独立调查,组长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再汇总讨论。此外,针对有的组员思路活跃,主动学习兴趣高等特点,组长也进行个别指导。

2.3查阅资料、利用院内网站、资源共享:①建立每周“论文导读”制度:论文导读流程分为六个步骤。首先第一步查阅资料,其次第二步确定“论文导读题目”,第三步宣读选定论文,第四步阐述论文阅读体会,第五步交流讨论,第六步总结。②订阅核心刊物,建立书刊借阅制度: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搞护理科研太深奥的想法。通过阅读文章,对护理科研论文撰写有所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经常超负荷,下班又陷入沉重的家务劳动,造成视野变小,信息量少。通过借阅制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护理人员提供最便捷的信息,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的动态。③建立随身小手册:护理论文的选题来自平凡的护理工作[5],在工作中要善于提高科研的意识,培养科研的灵感,随时发现实践工作中的问题,以“为什么”的形式记录在随身小手册,作为论文立题的依据。通过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提升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最终,提高全院护理水平。举例:围手术期患者的聊天需求情况调查有利于小组成员提高沟通交流及调查研究能力。聊天护理是一个新型未成熟的概念,有文献报道是指将朋友聊天、拉家常等沟通方式贯穿于患者住院诊治的全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地将患者的躯体治疗、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技术融为一体,适时适地适度地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6],联想到将之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④培训利用计算机医学文献检索的技能: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发展到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并存的时代[7]。各科室出资购买《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卡CNKI,培训护理人员在家也能轻松上网查阅文献。⑤拟建立院网“英语角”:外语水平直接影响护士对外国文献的查阅,影响对国际护理发展动向和本专业情况信息掌握的水平。医院建立“英语角”英语交流的平台,使年轻护士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有提高英语水平的场所。

2.4撰写论文、投稿与发表:①定时督促论文撰写的进程。制定初步撰写论文的进度表,第一季度初步完成“立题”,第二季度完成资料的收集,第三季度完成数据的整理,第四季度完成论文的撰写。②定人管理杂志橱窗内杂志和参考书籍,定期更换阅读橱窗内杂志,保持橱窗内书刊整齐,无积灰。

2.5科研效果评价与考核:①富有竞争力的奖励制度:[Ⅰ]院部有专项奖励制度。分别对科研获奖事项,文章撰写的数量、发表在何类杂志都有明细的奖励规定。每年年终总结将个人科研获奖及情况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Ⅱ]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心理理论,满足优秀人员的各自理想的实现。使优秀人员能更自觉的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②通过以上工作,科研组每位工作人员树立个人的科研发展目标。年终根据个人计划进行考核。每个人明确自身优点、缺点和存在的差距,自觉地加强自身培养。尽量拉近与第四类人群的距离。而第四类人群再接再厉,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带动全院科研工作和树立榜样。

3 结果

“PBL模式”实施前后论文撰写情况比(表1)

.

*表示P值﹤0.05

“PBL模式”实施前后科研获奖情况比(表2)

.

表1显示,实施“PBL模式”进行护理科研管理后,撰写论文的数量有显著的增加。高学历的年轻护士撰写论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成为护理科研强有力的新生力量。表2显示,实施“PBL模式”进行护理科研管理后,护理科研的获奖次数明显增多。有些护理单元正积极申报市新技术引进奖,整个护理队伍洋溢着欣欣向上的科研氛围。

4 讨论

4.1 “论文导读”提高护理人员群体科研素质

首先第一步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渠道的文献查阅,既掌握文献查阅的技能,又了解当今国内外护理发展趋势。其次第二步确定“论文导读题目”,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挑选最为适合交流,对临床护理工作又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和研究。第三步宣读选定论文,锻炼口述者在大场合的口头表达能力。第四步阐述论文阅读体会,共同学习回顾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和要点。第五步交流讨论,共同探讨热门话题,寻找是否有可写的新论题。第六步总结。通过每周的论文导读,了解各种论文撰写的“格式”,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通过论文交流,开拓立题的思路,了解护理的最新动态,提高护理质量和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4.2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护理人员有无科研意识和科研意识的强弱、自觉性的高低,是开展护理科研工作的首要条件。以往,虽也订阅许多护理杂志,但由于部分人员对护理科研的错误认识,护理杂志被作为摆设,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现通过“PBL模式”的管理,了解到科研的选题就是来自平时的临床工作。护理科研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其实身边有许多可以立题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正确认识到只有科研才能促进护理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4.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PBL模式”的管理让每个护理人员都有很明确的努力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往前。只要有空暇就借阅护理刊物,从以前“要我读”到现在“我要读”。 立题方面,从以前“没题可写”到现在“来不及写”。 撰写论文从以前“我不想写”“不知如何写”到现在“我想写” 、 “原来可以这么写”。整个护理队伍洋溢着轻松的积极向上的科研气氛。

5.小结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强调从问题着手,学习者需要去探索哪些是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 总之,运用“PBL模式”在护理科研管理中,加强了护理人员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提高整体科研水平,改变了以往的科研面貌。使全院护理队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习气氛。

参 考 文 献

[1]胡江雁,胡文娟. 困扰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护理研究,2006,6(20):1495-1497.

[2]纲目编著.现代管理“五常法则”.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179.

[3]刘明.邵薇薇.我国护理科研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0,15(9):646-648.

[4]牛小玲,韩忠福,秦力君,等.抓护理科研 促学科发展[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10):686-687.

[5]徐晓霞,许红霞,等. 护理科研管理的方法与成效.护理管理杂志.2005.Vol 5 .No6:39-40.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排球模块,教学效果

 

1.前言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这种模块式教学也被引入到体育的教学改革中,在高中排球教学改革过程中,排球模块课的推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也为初中排球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其是否也适合初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效果如何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排球模块课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实验与调查研究,论证了模块教学在初中的可行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校初二年级参加排球模块课学习的初中学生72名与参加传统排球课的初中生72名。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询了有关模块教学的论文和材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理。

2.2.2 问卷调查法:访问了有关专家,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求了10位专家的意见,之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表明问卷所列问题能够或基本上能够反映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2.2.3实验法:对沛县五段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36学时的排球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质调查,并均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排球模块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排球教学方法。。

2.2.4 数理统计法:对有关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表1 选排球模块课与传统课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表

 

 

 

立定跳远(米)

36M横向移动(秒)

纵跳(cm)

排球模块

X=1.75±0.16

X=19.2±3.42

X=42.3±6.78

排球传统

X=1.76±0.12

X=19.18±2.86

X=42.7±5.29

P

>0.05

第12篇

R.M. 加涅将教学设计界定为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因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单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分析、设计、设计评价全过程。教学设计技术本身具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有系统方法理论;其次,分析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包括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后,随着科学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产生的丰富的教学手段技术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的补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教学技术理论甚至反过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学与教的过程,如现在国内外风靡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信息技术使教学从电化走向信息化。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由下图1所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共为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起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是反对行为主义的,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建构主义则基于情境、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外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几乎涉及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最多,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知网中“多媒体”为关键词的英语教学设计论文与论文总数的比例达2/15,约14%)。

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三大学习理论的,图2为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成学,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在西方研究比较多的是二语习得理论,M.S.Troike在《二语习得导论》分别从语言学、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大角度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最初相对简单的语法-翻译教学,发展到一个整合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和管理的多维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左右逐渐成熟的二语习得理论使得英语作为二语(second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具体的理论依据。其应用和理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场国际化的行动,遍及各种级别学校的课堂学习以及专业教育。本文尝试从英语教学设计的三大主线来粗略总结最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1.体现差异化,因材施教---认知心理学为主线。

国内:主要是在班级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如小班教学、作业分层、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等。其中基于多元智能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在项目教学法中的现实化。研究认为不能单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而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应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会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思路,从而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外: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认知心理学,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符号中介、最近发展说、内化学说都在二语习得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主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二语教学设计作为主要方向,如David Numan在《The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一书中阐述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等一系列方法技术。国外许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辅助方法从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作用来编排教学程序和内容,促进学生高效地习得英语这门外语,如TOMAK·N·Ercan在土耳其两所小学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和土耳其语有意义地混合在一起,类似我国香港等地,一句话中中英文夹杂,结果表明土耳其的小学用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特别在人称代词和be动词的学习上。

2.关注情境,基于问题解决---建构主义为主线。

国内:中国知网以“英语教学设计”为标题的学位和期刊论文,关键词含“任务学习”、“情境”、“互动”、“交际法教学”等与建构主义相关的词语的论文数量占4/15(约26%)。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研究是这类研究的主力,因为其更具实践性,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倾向于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英语教学期刊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占13%(不完全

统计)。“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交际法教学”更是今年来流行于中国英语教学界的话题,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伊娜曾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做过一个调查,了解交际法在中学的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对交际法的了解程度,结果发现82%的老师认为交际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法,超过半数的老师自认为是在使用交际法。国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诞生之日起迄今已有四十多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的出版。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近二十年发展迅猛,在世界语言学发展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英语教学设计方面则表现为主流的教学设计方法---交际法教学,如John Munby的《交际法教学大纲设计》,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外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非常盛行,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掀起又一潮改革大浪,全面刷新人们的师生观、教室观(教室不再拘泥于学校,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网络)。在下文的第三点将具体介绍最新动向。 3.网络技术用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活力。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发展,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研究近年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教学技术运用及研究。2013年国际英语教学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用于英语教学游戏设计”。2014年在阿拉伯国家召开的第四次国际英语教学会议则将语料库作为E学习的内容,网络应用于英语语料库的研究。近来风靡教学界的“翻转课堂”,重新转换课堂内外时间的安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教师则采用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共同研究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建构知识体系。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而“魔灯”(MOODLE)则更进一步,它是依据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翻转课堂又催生了“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最初是国外大学开始尝试制作由知名教授讲课的视频开放课程,以后发展迅猛,以至于现在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EDX所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已经吸引了大约6000名大陆学生。我国也积极致力于抓住国内教学阵地,清华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MOOC”平台Coursera。

三、未来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