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时间:2022-03-05 11:3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注册汉语教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第1篇

401331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Kang Lingyan

【摘 要】笔者通过对重庆地区IPA,ICA,IMCPI等对外汉语师资培训机构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三种主要师资培训模式,即:打造双语教学师资,引入“5P”汉语师资培训模式,半工半学在岗培训模式。这三种师资培训模式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培训;“5P”汉语师资培养模式;“半工半学”;在岗培训模式

Abstract: The author has concluded three main modes of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TCASL Teachers in Chongqing District,including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5P”training mode,“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In sum,the high quality trainings provide plenty of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for the latter users.

Key words: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 “5P”training mode “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

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使得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孔子学院办学的兴起,国内对外汉语师资越来越紧缺。因此,如何能更快更高质量地输出对外汉语师资已成为国内汉语教育的热点之一。但自从国家汉办在2005年停办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后,相关机构推出的各类证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如,IPA(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Certification Association)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ICA(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IMCPI (International Mandarin Chinese Promotion Institute)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等。其中,IPA和IMCPI两所培训机构近几年来在重庆地区发展较快。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主要以问卷调查与口头访谈的形式调查了重庆地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服务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和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参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意向,走访了重庆IPA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心与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合作培养机制的现状,以及重庆IMCPI考试中心师资培训模式的情况,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师资培训模式:

一、着重打造双语教学团队

对于各培训机构而言,汉语教师的培训分为“请进来”和“送出去”两个阶段。从“请进来”开始,其最终的目标还是要“送出去”。培训机构一般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两种方式进行,从三个月到两年时间不等。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为IPA认证培训中心提供了从讲师到教授,从中级到高级阶段,有层次,有梯度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史文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备了每周两次的英语口语培训,聘请了一批英语国家的外教来上课。由此得出,培训机构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最佳教学模式可以选择为“以汉语教学”为主,适当渗透英语表达能力的培训,这样的师资才能更好地达到“送出去”的理想效果。

二、引入“5P”汉语师资培养模式

“5P”汉语师资培养的提出来自于刘骏的《5P项目概述》(北京首届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资料)。2009年7月,国家汉办和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京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班”。IMCPI培训机构在2011年正式引入此法。

“5P”是一种教师培训法,即用五个主要环节(previewpresentation

problem solvingpracticeperformance)来组织培训,主要着重学以致用,学成有用,强调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应用性。

从社会语言学方面看,“5P”培训以学员为中心,运用交际型学习理论,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选取海外授课经典案例,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方面看,“5P”的设计让学员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选择性独立再到完全独立的过程,更好地锻炼了学员独立思考和独立教学的能力,更好地为海外授课打下基础。

三、“半工半学”的在岗培训模式(in-service training)

这种模式在重庆IMCPI培训机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MCPI独创的汉语角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机构挑选的外国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国家。这种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汉语教学交流模式不仅能让学员充分了解来自各个国家不同人群的习俗,也使得学员不断地学以致用,由用知需,由需再到学的反复演练,使得学员的教学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学员到海外也能很快地适应下来。

以上三种是重庆地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目前的主要模式。正是这些模式的应用,对外汉语培训减少了许多语言沟通的障碍,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更为明晰可行。对外汉语师资的输出既促进了重庆地区外经贸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内对外汉语师资的输出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马玲.海外华文教师培训之本土化培训模式[J].考试周刊,2011.49期

[2]虞莉.美国大学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3]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目前,全国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已有300多所,每年培养该专业本科毕业生1万多名。但除少数重点大学外,该专业普遍呈现出招生火爆、就业困难的现象,毕业生大多不能实现对口就业,以致不少师生对这一专业怨声载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之一是不少院校跟风而行,仓促上马,没有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等各方面对该专业进行科学设计,没有成熟的师资队伍,没有优质的实践基地等。

财经类高校具有雄厚的财经专业实力,此类高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具备鲜明的财经特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喜的是,当前国际上对商务汉语教师的强烈需求为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世界各国都看到了中国的无限商机,这成为“汉语热”最重要的催化剂。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动下,“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人数急剧增加。据统计,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000万人,到2014年3月已超过1亿人。世界各国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国内外几乎每个汉语教学机构都开设了商务汉语课程,商务汉语教学成为最热门的汉语教学领域,商务汉语考试(简称BCT)成为多个国家跨国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

在我国,商务汉语市场潜力巨大。据国家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共有外商投资企业45.18万家,其中仅浙江省就超过3万家,杭州市有7000多家。这些在中国的外企必然需要大量商务汉语人才,与之相应,商务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

与此需求极不协调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培养商务汉语教师的学校。全国300多所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没有一所以培养商务汉语教师为目标,社会上的汉语培训机构也普遍缺乏此类人才,对商务汉语教师可谓需求强烈,供应短缺。

这为财经类高校提供了大好机遇。笔者认为,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理想的特色就是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为此,浙江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2013年起进行教学改革,向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目标迈进,其中最重要的改革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二、商务汉语教师实践教学研究成果鲜见

国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但有关财经类大学此专业培养模式或商务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成果,以及商务汉语教师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目前尚未见到。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如下:张黎(2006)分析了商务汉语的教学需求,认为商务汉语教学已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第一热点[1]。李业才、陆华(2009)提出要大力开拓商务汉语市场,优化商务汉语师资[2]。吴海新(2012)提出在商务汉语培训方面,高校应与培训机构深化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3]。韩沛玲(2012)对北京高校商务汉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商务汉语教师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商务知识培训,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是不太了解真实的商务情境,缺乏参与商务活动的经验[4]。

以上研究为财经类大学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但具体操作仍需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进行探索。

三、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素质

要培养优秀的商务汉语教师,先要了解其教学对象及所需素质,主要为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是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

从教学对象分析,商务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为成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学生,在高校商务汉语专业学习或选修商务汉语课程,另一部分是外籍工商界职业人士,在社会上的汉语培训机构学习商务汉语。由于本科毕业生在高校任教的几率非常小,因此学校培养的商务汉语教师主要就业方向是社会开办的汉语培训机构。外籍工商界职业人士需要掌握的交际技能是以汉语为载体、结合商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的交际能力。与之相应,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体如下:

(一)知识结构

商务汉语教师不仅应具有一般汉语教师所需的汉语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法、中外文化、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还必须有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礼俗等方面的知识,具体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商务礼仪、商务活动习惯、商务谈判技巧等。

(二)能力结构

除一般汉语教师所需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需营造商务交际环境的能力,对商务词汇的形象表达能力及对商务知识和文化准确解释的能力等,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商务活动,积累商务实践经验,努力把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快速地提升学员的商务汉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特色:校企合作

为培养具有上述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商务汉语教师,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与此专业相关的企业主要是外企和国内汉语培训机构。

外企可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商务活动中,将所学的商务类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外企工作者对商务汉语的需求。高校可为外企提供优质涉外文秘储备人才。

国内汉语培训机构与高校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合作领域也更广。高校的优势在于软硬件各方面实力雄厚,在办学场地、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招生与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市场信息匮乏,生源不足,缺乏实践场所。这些正好与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形成互补。培训机构重在市场,它们配备大量的市场开发人员,掌握生源信息,而且教学模式也是根据学员随时调整,这利于大量招生,但培训机构场地、设施、师资等方面均有不足。通过合作,培训机构可帮助高校介绍自己接纳不了的生源,为高校实习生提供教学经验、实践基地,高校亦可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及教育理论支持;也可进行联合培养,一些留学生在培训机构与高校各学一个阶段,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习等方式到培训机构参与教学。

笔者一年多来的教学改革证明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总体设计

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教学总体设计。经双方讨论、市场调查,确定培养特色为培养优秀的商务汉语教师,并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

(二)聘请企业导师

从学生入校初始就适时邀请企业负责人前来讲学,让学生了解商务汉语广阔的前景、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素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树立对本专业的信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为其选派指导老师。

(三)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适时派出教师前去讲学,进行理论指导。与其联合申报项目,进行科学研究。

五、建立实践基地

大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都是实践环节设置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高校该专业学生在四年时间内从未接触过留学生,或从未参加过汉语教学实习,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非常差。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最被认可的资格证书是国家汉办面向海内外各类汉语教师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2014年10月开始试考,不久将会大面积铺开。这项考试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主要考察五个方面: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这五种能力,哪一项也离不开实习实践。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中跟实践直接相关的占到80%;面试包括说课、试讲和答问三个环节,都跟实践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实践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培养其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四年。

(一)通过校内实习基地深化知识,夯实基础

目前,即使在留学生较多的高校,由于考虑到教学质量,一般也不会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为留学生上课。因此,校内实践基地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与留学生交流、见习,从而深化所学知识,为将来教学实习打下基础。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就在本校国际学院建起实践基地,主要做法如下:

1.课外辅导、“结对子”

这是行之有效的“双赢”策略。对留学生来说,课外的汉语学习对他们非常重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来说,这也是非常好的实习和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的机会。从他们进校伊始就组织,对缓解他们刚入学时的不适应状况也有帮助。

2.吸引留学生加入学生社团,或开设兴趣班

可吸引留学生加入已有学生社团,如汉服社、昆曲社等。也可根据留学生需求和中国学生所长,由中国学生专门为其开设书法、国画、剪纸、音乐、烹饪班等,创造跨文化交流条件。

3.听课、见习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期间到留学生班级听课、见习,使所学理论在见习中得到深化。由于留学生班级规模较小,所以每次听课人数需有所控制,避免其正常上课受到影响。

(二)到外企实习,参与商务实践,增加就业途径

商务实践经验是商务汉语教师必备条件。财经类大学应依托优势学科为学生开设商务类课程,建立外企实践基地。商务类课程应在大三结束之前学习完毕。在大三大四之间的暑假,组织学生到外企实习,一方面参与商务实践,增加商务活动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毕业后不能成为汉语教师的学生,在外企实习也可增加其就业选择机会。毕竟该专业学生所具备的涉外性、商务性特点,也符合外企所需。

(三)到汉语培训机构实习,为就业铺设道路

学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实习任务在大四完成,此时的学生已具备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的基本条件,通过实习可进行实践、锻炼。实习基地主要为汉语培训机构,可分国内国外两类:

1.国内汉语培训机构

这是商务汉语教师最理想的实习基地。此类机构最主要的学员是外企员工,他们需要学习的正是商务汉语。且此类机构大都教师短缺,学员众多,能容纳的实习生数量较多。大部分实习生可不出国门,就近进行商务汉语教学实习。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在上海某汉语培训学校设置的实习基地,有注册学员2000多名,其中超过300名为外企高级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该基地还开办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简称ICA)培训班。实习生在该基地实习,可一举三得:一是进行商务汉语教学实习,包括写教案、做PPT、观看教学视频、上课等;二是旁听ICA课程,深化汉语语言学与教学知识,了解汉语教师培训师的情况;三是对汉语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后两点可为实习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铺设道路。

2.境外汉语教学机构

此类机构包括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境外各大学中文专业、境外汉语培训机构等,优势是学生在境外实习,可开阔视野,了解境外汉语教学情况,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得到极大提高;劣势是费用过高,每个机构可接受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

(四)实习新模式:网络实习

随着网络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网络实习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如我校一位实习生在实习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在网络孔子学院开设了部分初、中级汉语课程,其所做的在线教学课件深受网络学习者的喜爱,一度居于初级课程点击率排名榜榜首,全部课程点击率名列第三。这给笔者带来了启发,设计出网络实习模式。实习生从大二起便可开始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网络实习,制作课件,录制在线课堂,实践基地根据录制时长向实习生提供报酬。

网络实习简便易行,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在宿舍即可进行。当然,此类实习主要内容是制作课件、录制在线课堂,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替代课堂教学。这只是为正式的汉语教学实习做个铺垫,将来,当网络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网络实习也许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实习方式。

六、组织实习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力有较大提高,派出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必须精诚合作,做好每一个环节。本文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实习为例进行详述。

(一)实习前制订详细计划

在学生实习之前,派出院校需与实习基地订立详细的实习计划,具体到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听课几节、上课几节,实习基地老师如何对实习生进行辅导等等,为实习生争取尽量多的教学实践体验。

实习前,派出院校老师要指定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实习生将要讲授的课程对其进行指导,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对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实习中检查进展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主要接受实习基地老师的指导。期间,派出学校指导老师也应前往实习基地看望实习生,了解实习进展情况。若实习生与实习基地之间出现沟通不畅等问题,学校指导老师可及时帮助解决。

(三)实习后促成就业

派出院校指导老师应在学生实习之后及时跟进,了解实习基地用人需求,促成其择优录用实习生。实习生应及时做出实结,为下届实习提供建议。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派到上海某汉语培训机构的实习生回来之后,写出了深刻的实结,除写出自己在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收获之外,还对上海乃至全国商务汉语培训的巨大需求、市场前景,上海汉语培训机构的运作模式,留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为将来的实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七、结论

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及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目前全球乃至浙江省的商务汉语教师供需状况,笔者认为: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是财经类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理想路径。实践表明,应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特色,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进行校内见习、外企商务实习、网络实习、汉语培训机构教学实习四种不同层面的实习。在实习前后及实习过程中,派出院校应与实习基地精诚合作,做好每个细节,保证实习生大幅提高所需能力,提高就业率。

注释:

[1]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58-60.

[2]李业才,陆华.商务汉语供求分析与因应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68-170.

[3]吴海新.广州商务汉语培训市场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5月下旬刊):51-52.

第3篇

顺应全球方兴未艾的汉语学习热潮,中国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盈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它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也是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它的创办对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孔子学院创办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国家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广泛的商贸关系;加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喜爱,希望更多的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应顺势而为,适时搭建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孔子学院创办的必要性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大卫・格兰多(David Grddol)预测今后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少,到2050年,被广泛运用的语言将分别为中文、印度――乌尔度语(Indo―Urdu)以及阿拉伯语。中文正在跃升为全球性的语言[1],可见“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创办非常有必要。

二、现状

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 年,由教育部直属的事业单位[2]国家汉办( Han Ban)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是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官方汉语推广部门。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设立初期,通过合作方人力和物力的有效投入,尽快开展针对当地需求的汉语教学工作,履行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共创办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36万人,网络孔子学院开通了九个语种,注册用户达10万人。[3]目前,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布局已基本形成,在不断的探索中与地方文化结合, 推出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汉语课程和旨在传播中国文化的文化交流活动。

三、前景

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5年不平凡的历程,孔子学院的未来需要全世界人民一道努力,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把握机遇、认真思考、积极谋划。

第一,创新形势,融入本土,使孔子学院成为增进中外交流与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面对不同的学习汉语需求,我们希望各国孔子学院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实现孔子学院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第二,注重质量,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以教师、教材和教法为重点的基础能力建设,是孔子学院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支撑。

第三,拓展功能,完善服务,不断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涵。几年来,孔子学院从启蒙和普及出发,把汉语带到了世界各地。今后,要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经贸、科技合作的信息咨询等服务,丰富和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积极支持,凝聚合力,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中方高校要对孔子学院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努力满足孔子学院发展需求。希望外方高校继续与中方密切配合,把多方资源统筹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上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语言文化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孔子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3]

参考文献:

[1]英语将不再独领[N].21世纪报2005-04-01(1)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理工专业;预科教育;语言教学

大学预科教育是国外普遍设置的一个教学层次,专指衔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定教育阶段,它既是中学普通教育的延伸,也是目标指向高等专业教育的过渡期教育。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我国现有的为中国大学提供生源的预科教育基本限于两种,即民族预科教育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比较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民族预科教育获得了稳定长足发展,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则有待规范发展。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教外来[2009]20号),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开展预科教育,从而把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引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之路。

一、 对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必要性

(一)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呼唤预科教育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在世界前100所著名大学中,外国留学生占较大的比例,达到12%以上。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在校注册学生数18 000人,现在每年有2 800个学位被美国本土以外的125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获得。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吸引着全球青年人,在将来依然是高等教育国际输入地区。

近10年,我国实施教育品牌战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字: 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 18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19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2009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为93 450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9.2%,同比增长16.8%,增长速度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但目前存在着某些亟须改进的地方,如各高校招生上无序竞争,生源质量有待提高;除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外,一般院校对预科生除有HSK等级要求外,专业上没有明确的要求,等等。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统一、规范的预科教育。

(二) 对外国留学生进行预科教育是国际通行的教育方式

预科教育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现已演变成整个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是进入大学学习专业前的专业基础知识的预备教育阶段,在有些国家如法国,是进入大学的必经教育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本土大学生源不足,面向全球实施教育国际化,特别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招收留学生是其发展教育产业经济的策略。这样,原本为本国中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大学附属中学、独立学院,在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与多所大学结成联盟,转向进行外国留学生的大学预科教育。如英国本科的留学生预科教育,由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NCUK)运作,旨在帮助海外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新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训练社会生活技能,从而完成适应英式教育的顺利过渡。学生预科毕业后将获得国际基础课程文凭,根据其考试成绩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英国高校和专业,就读本科专业课程。

来华留学生除部分未成年人进入国内中学接受语言培训和中学教育外,成年留学生基本都在大学学习,根据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这项工作要由大学来承担。按照中国教育部的规定,2010—2011学年凡来华攻读本科学历的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须先进入教育部留学基金委指定的大学预科班学习。预科班课程内容为基础汉语、专业汉语及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学习期限为1—2年。学习结束后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并且留学基金委委托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开办大学预科班。

二、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此领域,理工科院校的普遍特点,那就是在所有留学生中,理工专业的学历生比例比较高,每年基本保持在60%以上。其中包括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亦有相当比例的自费生。生源多来自非洲、阿拉伯产油国家和斯坦国,其他还有韩国、越南、蒙古等周边国家。从宏观上看,我国留学生预科教育存在着诸多明显不足之处,简而言之,就是缺少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缺少统一的预科教材,缺少明确的评定考核制度。

从微观上看,国内理工科院校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依然需要加强。上世纪80年代,北京语言大学的杜厚文先生曾深入清华大学在在读专业留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了留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汉语教师也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与留学生集体座谈或者个别访谈,通过与专业课程教师的密切沟通以及调查留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点,我们基本明确了留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大致与杜厚文先生的结论基本一致: 虽然留学生能进行日常生活口语表达,但话题集中,用词范围有限;课堂上能听懂汉语教师说的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课堂外听不懂其他人包括中国大学生、专业教师说的汉语,存在着“能说不能听,能写不能读”的普遍现象;不了解背景,不了解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行为模式,完整的沟通交流存在文化上的障碍;由于词汇掌握得太少,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基础课教材中所用的是普通词汇,科技基础词汇学得少,对科技语言的句法结构不熟悉,即使是通过HSK六级的留学生,学习专业时也会产生听力反应迟钝、阅读速度太慢、专业内容用汉语表达得不够清楚等问题。另外,不能适应专业教师的方音、语速和板书,不理解专业课程的解题格式,也是学习专业课程初期遇到的普遍问题。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如此。所以,在预备期,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是预科教育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与大学专业知识衔接问题。由于我国高中数理化知识较深较难,大学专业课程的起点比较高,经过高考选拔的中国学生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不能通过考试,那么留学生就可想而知,问题更多。除少数留学生外,绝大部分留学生在学习专业时都遇到不少的困难。如各专业都必修的高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如按照中国学生的标准要求,几乎没有留学生能通过,即使补考,仍然不能通过的大有人在。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甚至选修的中国文化通论等课程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以,预科阶段仅仅以讲座形式浏览性地介绍专业词汇,又缺少相应的训练环节,留学生印象不深,效果有限,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相对完整性。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专业基础知识与大学专业知识如何界定,如何衔接,尚待进一步确定。

第三,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时间安排问题。由于留学生预科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任务,一是汉语教学,解决语言工具的问题;二是专业教学,解决专业知识基础的问题。所以,在1年的时间内(有效学习时间基本为8个月)如何安排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是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其中包括设定语言教学的总学时数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总学时数以及何时开始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来总结,需要借鉴成熟的预科教育的经验。

第四,师资与教材问题。理工院校专职汉语教师数量有限,基本承担着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大量的汉语教学任务,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另外临时聘请兼职汉语教师。而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教学态度随便,汉语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汉语教学质量就可能得不到保障。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由于跨专业,汉语教师不能胜任,但聘请的专业课教师或研究生进行教学时,由于不能照顾留学生初级阶段的汉语水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进而也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态度,以至于放松要求,随便应付。由于没有预科生使用的专业教材,教师多直接采用大学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简单辅导,或者采用现行中学数理化教科书,结果都不甚满意。

三、 关于理工专业留学生预科教育的构想

教育部在通知(教外来[2009]20号)中提出,预科教育的培养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通知还就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据此,我们就理工专业留学生预科教育做些设想,主要是要处理好以下5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强化汉语教学,坚持基础汉语和科技汉语相结合。对零起点的留学生,预科阶段的语言教学,必须采取强化手段,才能在短短的1年时间内,获得汉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与普通语言进修生每周20学时相比,预科生要增加课时数,每周课时设计为28学时,保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这样做是可行的,因为语言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语言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是个人习得。强化语言教学的通常做法就是针对某项语言点,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反复操练,直至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强化过程中,要遵循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提供充足的汉语信息输入量,以留学生为中心,创设语境,激发留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体验,引导留学生思考和开口说话。

理工专业的留学生,语言教学时要把基础汉语和科技汉语结合起来,并且都采取强化的方式。除在词汇、常用表达格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有差别外,在语言能力上二者是一致的。基础汉语常以日常生活话题为表达内容,而科技汉语则常以浅显的科普知识为表述内容,由于科技汉语词汇意义的单一性和表达格式的凝固化,留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可以互相促进,既可以提高留学生的综合汉语水平,也能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完全安排基础汉语强化,包括每周28学时听说读写课程。第二学期增加科技汉语,课时分配上,基础汉语综合课每周10学时,科技汉语的听说读写课程每周10学时。

第二,浓缩专业基础知识,坚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是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第二项重要任务。专业基础知识不完全是我国高中数理化课程的知识,不能把预科教学办成了高中补习班。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并浓缩高中课程的数理化相关基本内容作为专业基础知识。而与专业方向关系不大的数理化知识,可暂且不选用、不介绍。如以高等数学为例,由于数学符号大部分是世界通行的,可以首先介绍这些数学符号的汉语读法、符号名称,从加减乘除符号到对数、微积分符号。还介绍用汉语表述特定的数学解题常用套路和格式,如“已知、求、解、答”4个标准解题步骤等。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就是选择一些知识衔接点,把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编写出版统一的理工科综合基础知识教材。可喜的是,近两年来,就该类预科教材编纂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曾多次组织国内诸多理工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取得共识,核心教材正在陆续编辑出版。

第三,全面贯彻预科教育,坚持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实践证明,要保证留学生入系学习时能听懂学会,在设置预科教育课程时,必须把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通俗地说,预科教育要两手抓,一手抓汉语,一手抓专业。很明显,这种结合不是体系性结合,仅仅是组合性的。学好汉语是拥有了新的语言工具,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但学习专业知识又为使用操练汉语创造出一个平台,最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专业知识教学宜安排在第二学期。留学生人数较多时,最好采取分专业方向编班教学,方便选用教材,印制讲义。留学生人数较少时,可以按大专业方向编班来组织教学。

第5篇

关键词: 新HSK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策略研究

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HSK笔试包括六个等级,即HSK一级至六级,其中,新HSK四级要求考生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

按照新HSK的要求,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外国留学生可凭注册入学的通知》规定:“新HSK四级的及格线为180分,可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中医药专业除外)、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的预科学生完成一学年预科教育后应达到的汉语言水平;高等学校可参照对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学生的入本科专业的汉语言要求,自行决定对自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要求。”因此,取得新HSK四级合格证书是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学习需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HSK四级共100题,分听力、阅读、书写三部分,每部分满分各100分,共计300分。

我对在我校学习的俄罗斯学生的HSK四级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2014年12月6日,共有10名俄罗斯学生参加HSK四级考试,本次考试在我校HSK网考考点举行。其中4名学生在我校学习了一年,6名学生在我校学习了两年。从本次测试成绩看,学习一年的学生总成绩平均分为254.75分,分项平均成绩听力为85.75分,阅读为82.5分,写作为86.5分;学习两年的学生总成绩平均分为245.83分,分项平均成绩听力为86分,阅读为84.6分,写作为75.16分。从成绩上看,学习两年的学生总成绩比学习一年的学生低8.92分,从分项成绩看,学习两年的学生写作部分成绩比学习一年的学生低11.34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原因:

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在我校学习一年的4名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较好,所在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问题,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例如阅读老师每次听写词语,学生测试成绩都在95分以上,每名学生都能用汉语较好地复述课文内容。由于四名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习两年的学生在班级中属于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这几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问问题,课堂上很少发言,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不佳,不愿用汉语复述课文,只能照书读课文。由于学生学习不够认真,因此尽管学习了两年汉语,但HSK考试成绩仍然不够理想。

其次,考前HSK的辅导较为重要。尽管目前HSK考试侧重考查学生汉语的运用能力,但学生考前在没有进行HSK训练的情况下参加HSK考试,会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学习一年的学生第一次参加HSK考试,为了让同学们能适应HSK网考考试,考前组织学生参加了3次模拟考试,并且为学生开设了32学时的HSK辅导课程,老师对每一部分试题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学生考前状态较好,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学习两年的学生由于所在班级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HSK四级考试,因此就不再开设HSK辅导课程,让学生课后自己复习备考,这些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后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很难自己进行系统复习备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成绩的发挥。

通过汉语学习一年和学习两年的俄罗斯学生成绩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汉语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学生HSK的成绩主要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HSK成绩,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来我校学习的俄罗斯学生大多为自费生,这些学生年龄偏小,只有十七八岁,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从严要求。据多年教学经验,学生刚到中国的第一个学期加强教学管理、对学生从严要求尤为重要。第一学期主要学习汉语语音、词汇、简单的语法知识,是打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旦成绩落后,学生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因此,第一学期一旦个别学生成绩落后就要找学生谈话,分析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安排相关任课教师给学生补课,打好汉语言基础。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汉语不感兴趣,上课无心听讲,学生学习成绩就很难提高。学生刚到中国,对异国他乡的一切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个契机,带学生走一走、看一看,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好汉语对其在中国生活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最后,充分利用我校HSK考教结合基地这个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HSK模拟考试,使学生熟悉考试流程、考试题型。对每次模拟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对试题进行讲解,安排专门的HSK辅导课程,对每部分试题进行专门训练。

总之,学生平时汉语学习情况决定了学生的HSK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管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快速提高汉语运用能力。与此同时,HSK成绩也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此对学生进行专门HSK考试训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陈杰.HSK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内容的调整[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6篇

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一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二、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三、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第7篇

一、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发展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留学生人数为1361人,比2008年增长了32·5%,比1999年增长了40多倍,目前在湖北省各高校中名列第二。学校专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归口管理来华留学生工作。2009年3月31日经教育部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是湖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研究基地,设有全国网络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国际注册汉语教师培训基地、“湖北省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留学生人数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

二、加大办学投入,将留学生教育事业纳入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办学条件彻底改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在学校迈向21世纪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留学生教育工程,扩大对外交流”,把留学生教育提高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高度,把留学生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对留学生工作的重视、共识、理解、支持,为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创下了骄人的业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根据留学生教育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要求,制定学院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学校投资建设了国际文化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更为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优良,为留学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抢抓机遇,搭建平台

10年来,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务院侨办和国家汉办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规模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从1999年的32人,发展到2009年的1361人。留学生国别从1999年的18个国家发展到2009年的106个国家。

1.积极搭建发展平台,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9年3月19日,教育部国际司正式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1999年4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被国务院侨办批准为首批22家“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经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2006年5月,经国家汉办批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所孔子学院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成立;200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被国家汉办批准为首批24所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院校之一;2008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被教育部国际司批准为可自主招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和博士院校;2009年3月31日,教育部国际司批准华中师范大学为六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生预科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被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为首批可“接受孔子学院奖学金”的院校。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

(1)学校领导主抓留学生教育工作。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定位为“教研型”大学,提出国际化战略,正式将来华留学生教育定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负责留学生工作的“汉语文国际学院”,挂靠外事处,由副校长兼任院长牵头组织工作;2004年改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校长助理兼任院长,次年改由校长亲自兼任学院院长,指导学院的发展工作。校领导兼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是华中师范大学多年留学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2)多次召开留学生教育工作会议,统一全校认识,举全校之力,开创留学生教育工作新局面。2007年1月5日和2009年12月25日,学校两次召开留学生教育工作会议,就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问题专门进行研讨,紧紧围绕郝平副部长提出的“一个方针、两个大局、三个关键、四个体系”开展,以及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上的讲话精神,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提升留学生质量,增加学历生比重;发挥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学、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努力打造国际教育品牌;建设留学生基础教育平台,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开设英文授课专业,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推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制定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发展战略,促进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争取在今后5年内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设成为华中地区办学规模大、办学条件好的华文教育基地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基地,并积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为海外华文教育和对外(国际)汉语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华中师范大学在校留学生规模2012年达1500人,2020年达3000人。

①整合学校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以来,充分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和有特色的工科的鲜明特点,整合优势学科、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等资源,构建起留学生教育的学科平台,完善国际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②利用和整合各相关学科资源,积极组织申报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项目。因应国家推行《留学中国计划》,必须着手建设华中师范大学英文授课品牌专业。如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院、物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等开设有生物化学、心理学、理论物理和信息管理等全英文授课项目。

③学校以合作办学和学生交换的形式培养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开展跨境教育合作,已与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马来西亚董教总、越南胡志明市外语信息大学开展合作,在海外设立教学点,培养中文和教育的硕士和博士生,同时充分发挥海外孔子学院在跨境教育中的作用,扩大招生渠道和招生规模。

三、创新管理,突破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遇到人数不足、宿舍紧张、管理体制不顺等瓶颈问题,校领导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克服困难,使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走上新台阶。

1.积极招生,拓展渠道

为了扩大生源,学校拿出资金积极参加由基金委、留服中心和相关主管部门每年举办的海外教育展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派人积极外出招生,校领导亲自带队外出招生5次。学院与外事处亲密合作,现已与美、韩、新、马等国十多所高校建立了留学生互换或推荐自费来华中师范大学学习的协议。华中师范大学与越南多所学院建立了友好关系,现已开启了几个本科班和硕士班项目。#p#分页标题#e#

2.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发展目标,从2005年开始,学校投资1.2亿元建设了国际文化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更为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优良,这些重大举措有效保证了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为留学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优化管理,突出实效

在留学生后勤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引进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新的物业公司接受学校后勤办、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领导和指导,不仅在卫生、缴费、入住、退(换)房、监控、安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而且代替我院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留学生的紧急事件,他们积极、主动、热情、及时地解决学生问题,为我院减少了巨大的日常事务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创新模式,永续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在1999年建立“汉语文国际学院”时,基本上是招生、教学和后勤管理“大一统”。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大一统”管理出现了很多弊端,出现了汉语文国际学院不应管、不该管、管不了的现象。几经摸索,华中师范大学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校情的管理模式。

(1)教学管理由“趋同化”管理和归口管理相结合。华中师范大学采取语言类学生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业类学生交由各院系培养的模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设汉语言、商务汉语和对外汉语三个本科专业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同时承担其他院系学历生的语言培训,归口管理留学生的招生、入学、活动、办证、后勤、涉外事务、离校等手续;各院系主要负责外国学历生的教学管理,含学籍、选课、考试、学分、成绩等(与中国学生基本相同),由各院系对研究生院和教务处负责。

第8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第9篇

2003年6月30日下午2点整,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三层多功能厅,坐满了不同肤色、不同着装、操着不同语言的先生们及女士们。他们有身穿毕业生礼服的中外毕业生,有来自18个不同国家的大使、公使、参赞等官员,以及北京市教委的相关领导。在这里,北京市世青中学隆重的2003届高中毕业典礼即将举行。

记者从毕业典礼上获悉,本届毕业生人数为65人,分别来自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巴尼亚、泰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其中保加利亚籍学生施珊娜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学生考入加拿大温莎大学。另外有16名学生考入北大,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复旦等中国重点大学。

据世青中学校长助理龙海珠老师介绍,2002年毕业的69名学生全部被中外大学录取。范文中(美籍华人)以优异成绩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录取。其中28名考入北京大学,占北京大学2002年招收外国学生人数的1/5,7名考入清华大学。其余考入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以及印度尼西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大学。

缘何世青中学的学生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世青中学又是一所什么样的中学呢?鉴于此,记者对这所“神秘”的中学进行了详细了解。

北京世青中学是由团中央主管隶属于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领导有着丰富的国际国内教育管理经验。学校有一支经验丰富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并聘请市重点中学的优秀高级教师为高中教学把关。世青中学整个校区占地3000多平方米,目前共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0名在校学生。1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分成中、英文两个部分,10万册图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其他的学校根本没有,由于有些学生初学汉语,所以还有可爱的看图识字书和卡通书。学校既开设国内普通高中课程,为志愿报考国内大学的高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一流的教学水平;又开设国际文凭组织授权的大学预科国际文凭IB课程,是一所国际文凭预科项目试点学校(IBDP),这样的学校在北京只有4家,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13家(包括香港5家)。采用小班授课方式,突出英语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国际多元化意识、综合认知能力以及团队工作的精神,为准备到国外深造的学生开辟一条捷径。学校自1996年获得授权以来,先后已有50多个中外学生获得不同学科的证书;有10多个学生获得国际文凭证书并进入世界著名大学深造(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建校5年来,得到了国际文凭组织官员的认可和称赞。

国际文凭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是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在纽约的一个全新教育项目,IB教育项目的组织执行机构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s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的国际教育机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拥有教育咨询伙伴的地位。IBO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千余所成员学校。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学校(IBDP)是国际文凭组织(IBO)于20世纪60年代设立的。学制两年,招生对象为高中生,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接受国际教育,为将来在世界著名大学继续深造打下基础。IBDP综合了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特点和教学内容,并考虑各国教育的特殊性,形成了一套灵活而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学科。这些科目都是紧跟世界教育及学科发展趋势,有多门交叉学科。 目前,世青中学近400名学生分布于三个不同年级的15个班级。三个年级分别为汉补班、高中班和国际文凭IB班。 据介绍,IB预备班是专为准备学习预科项目的学生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英语水平,熟悉IBDP的学习方式和课程特点;IB一年级和二年级是正式的预科项目年级,目前开设的有汉语、英语、经济、地理、计算机、物理和数学等学科。 一般说来,当一个学生通过最后的考核,能拿到总分45分中的24分,他就可以获得国际文凭证书,而这一纸证书可以得到多数世界著名大学的认可。也就是说,如果要去这些大学深造就很方便了,省去了艰难的申请过程。这就是国际文凭的魅力。 世青中学也就是凭借着这些优势在蒸蒸日上地发展着。

第10篇

拉脱维亚经济基础较好,以工业和农牧业为主,是波罗的海沿岸经济发达国家,也是原苏联经济最发达和富饶的地区之一,在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中,其工业位居第一、农业位居第二。拉脱维亚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是一个风景如画、文化丰厚的美丽国度。在教育领域,拉脱维亚也拥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独具特色。

拉脱维亚的高等教育概况

“拉脱维亚是学习型社会,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拉脱维亚努力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科教研究方面积极主动,建立了很多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成果卓著,在自然科学领域尤为出色。”

“在地理位置上,拉脱维亚地处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是最为充满活力的欧洲国家之一。我们的高等教育学府拥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科目,如人文学、社会学、工程学、自然科学和IT等。可以说,拉脱维亚人一生都在学习!”这是拉脱维亚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对该国教育状况的概括。

拉脱维亚有尊师传统。9月1日开学这一天,学生们大都会捧着鲜花到学校报到,并把鲜花送给他们的老师。因此,每逢9月1日,大街上便会出现很多手捧鲜花的少男少女或青年男女,花店的生意也甚是兴隆,开学日则被这样的气氛渲染成了一个节日,拉国尊师重教的风气可见一斑。

在拉脱维亚,义务教育为9年,政府提供免费的小学和初高中教育。全国90%以上的儿童就读国立学校,大多数大学生则就读公立大学。除公立学校之外,也有私立中小学和大学。另外还有政府补助的少数民族学校,这些学校教学使用俄语、白俄语、乌克兰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希伯来语及波兰语。

据了解,自1996年起,拉脱维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到2008年初,每万人中有近500名大学生,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生比例,居世界第3位。拉脱维亚有20多所国立高等院校和1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设有丰富多样的学术性或专业性教育课程。

学术性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和应用科学。这种课程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在每阶段结束前,学生必须提交独立完成的论文。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后可获学士学位和学术性学位。3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是一种职业预备课程,并不是一项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不包括职业培训,是一项法定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在某些课程中,职业培训和学士学位培训可同时进行。经过5年学术学位和专业资格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和资格认证;专业性高等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这些课程一般历时1-2年,可与学士学位的学习同时进行。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可学士学位,又可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发放以下几类专业人员:内科医生、药剂师、工程师、艺术家、教师、牙医和技师。

研究生教育是学术性教育的第二阶段,经过1年半-2年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而博士学位的学习分为两个层次:博士学位和资格博士学位,取得资格博士学位是担任教授的必要条件。博士学位学习历时3-4年。学生须提交博士论文并通过公开答辩才可获此学位。若想取得资格博士学位,必须进行论文答辩,此论文是几篇已出版的重要科学或教育论文的摘要,或是博士论文答辩后的专题研究。

若想就读高等院校,一般需提供中等院校毕业证书,学院将对其所学的中学科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哪些科目的成绩可作为入学条件。申请人必须参加招生办负责人组织的面试,学生必须参加4种入学考试中的一种。若想申请就读硕士学位,必须提供学士学位。3年制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在原校就读硕士课程,如想转到他校就必须再学一段时间的学士学位课程。若想就读博士学位课程,就必须提供硕士学位证书或对等学位证书。如果所申请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拉脱维亚语,申请人必须通过语言能力考试。

外国留学生在拉脱维亚就读大学本科和硕士课程,每学年需交纳2000-3500美元。博士课程学费每年约2500-3500美元,另需交纳一小笔注册费。学生住宿费每月约15-20拉特(拉脱维亚货币,1拉特约合2美元)。生活费取决于个人的住宿地点和生活方式,平均每月约150-200拉特。留学生抵达拉脱维亚后最好立即办理健康保险,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拉脱维亚和中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据报道,今年9月11日,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程文举拜会了拉国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程大使回顾了近年来中拉在教育科学领域取得的喜人成果,特别是在中国驻拉使馆推动下,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汉语桥”项目已在拉国生根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拉脱维亚目前学习中文人数约500人。

库克说,拉脱维亚已经发展成波海三国地区的汉教中心,拉国教育科学部亦将继续支持汉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库克表示,拉国教育科学部已同意与中方签署中拉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协定的草案。这一草案的签署必将为中拉两国的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活力,推动两国科教合作迈向新的台阶。

拉脱维亚的大学

里加工业大学是东欧最古老最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拉脱维亚排名第2位的大学),始建于1862年。从建校那时起,RTU就是一所世界性高等学府,许多德国、波兰、瑞典、俄罗斯的科学家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拉脱维亚独立后,抱着与符合欧盟关于教育、科研标准的明确目的,RTU彻底改变了教育程序。现在,RTU的学历得到世界广泛认可,RTU还积极参与与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合作的欧洲教育科研项目。

除了本地学生,RTU还有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及其他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学生。

RTU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中心,有8个系及5个科研院所,目前在校生有1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5600人、大专生7500人、硕士生3600人、博士生400人、留学生1000多人;教职员工有100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00人。

RTU拥有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工程与科技学院及专家教授,并致力在学术及科技领域发展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大学。RTU在教育创新及进行高端研发方面也享有盛誉,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RTU除了各个系以支持科技、教育及研发需要外,还拥有5个专家研究所及研发中心。

除致力于培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建筑方面的高级人才外,RTU同时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及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及专家。

大学主要设施包括教室、图书馆、计算

机实验室、自然科学实验室、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等。RTU的图书馆藏书量为100万册,包括书籍、期刊等;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与软件,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此上网及收发邮件:自然科学实验室为学生们进行工程及科技领域的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设施;大学教室全部装有空调及电子教学设施,包括电脑、投影仪及音响设施;室内运动设施包括壁球、羽毛球场及一个健身中心,户外运动设施包括排球、网球、篮球场,还包括标准的足球、橄榄球及板球场。此外大学还开设了各种俱乐部及社团以满足学生文化及休闲的需要;RTU的校内宿舍价格合理,学校也会尽量为国际学生安排校内住宿。来自各国的学生可以参加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所有课程均用英语由RTU最好的教授授课。

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Riga Stradins University,RSU)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里加医学研究所,该研究所隶属于拉脱维亚国立大学医学院,并在1990年更名为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直到2002年,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才正式改为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如今,在拉脱维亚各个领域的多数著名医药界人士和从业人员,均毕业于RSU。

RSU的强项专业是医学,图书馆内收藏了十分齐全的医学书籍与资料。这里设置了医学系、口腔学系、配药学系、康复系、公共卫生系和护士系,并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RSU的毕业生都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医学人才。1990年以来,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黎巴嫩、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叙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留学生都在RSU学习医学,上课时采用英语授课。

外国学生如想进入RSU学习,年龄必须在17岁以上,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以上学历(其中:生物学2学期,化学2学期,物理学2学期)。另外,入学英语测试也是必要的,申请入学的外国学生的托福成绩分数要在500分以上,雅思成绩分数要在6.5分以上。

RSU也有若干的课外活动和学生团体,例如:学生科学协会,拉脱维亚学生会,里加合唱团等等,还有体育俱乐部、舞蹈组等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学生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文茨皮尔斯大学(Ventspils UniversityCollege,YeA)位于文茨皮尔斯市,在拉脱维亚的西海岸,距首都里加200公里。这座人口不足6万的小城却拥有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不冻港,主要进出口货物有金属、木材、谷物、石油等。

VeA是一所年轻的大学,由拉脱维亚政府建于1997年,是该国西北地区主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目前该校有学生约1000人,有60多名教学人员,其中有一半拥有博士学位。这里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专业包括信息技术、翻译,商业行政和管理等。

VeA积极参与了欧盟国家的学生和教师流动方案,并在爱沙尼亚、立陶宛、芬兰、挪威、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法国有超过20多家的合作机构。这些计划为校内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很多去其他国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校内的科研工作集中在经济学和商业管理方面,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和商业环境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此外,研究工作还涉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交流等领域。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VeA规模虽然不大,却已经发展成为拉国西部的一个教育中心,该校致力于实施终身学习的方法,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良好、价格公道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当齐全和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设施。这里的学生宿舍可容纳300多人,收费也不是很高。校园里还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个篮球场。此外,文茨皮尔斯本身就是一个美丽整洁的海滨小镇,这里不仅是学习研究的理想之所,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校园出发,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海滩。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真是不胜惬意。

拉脱维亚工商管理学院――TURIBA(意为“繁荣”)是一家私立职业学校,目前有学生7500多人,是拉脱维亚数一数二的高等职业培训学校。这里所授专业主要是旅游与酒店管理,并提供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该证书是经过拉脱维亚教育与科学部以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

TURIBA每年9月1日开课,学制4年。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高级酒店业与旅游业的业务精英,例如商务经理、旅行顾问和旅游机构组织者、导游、饭店主管和经理、旅店行政管理和经理、休闲和娱乐公司管理者、旅游信息中心管理者等。

由于TURIBA与欧洲多家学术机构和旅游机构有项目合作,因此在这里学习,还能获得到旅游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北欧学术机构学习。近年来,这些项目在不断更新、改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TURIBA的学生可以在国内外各种不同的高级旅店接受有价值的培训,其中不乏布罗德莫度假村、希尔顿酒店这样的高级场所。另外,TURIBA还和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就双学位项目的旅游教育课程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学生可同时接受这两所院校的课程教育,并获得双学位。

对于来这里上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一年要交纳6760美元的费用,包括学费2810美元,餐费3000美元,以及青年公寓住宿费950美元。这其中还包括所有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资源、图书馆可用文学资源、讲义和印刷材料、学校图书馆管理的电脑资源、免费参加各种学生聚会和活动等。

申请到TURIBA留学,要提供中等教育证书公证书的有效复印件,所有资料需翻译成英文、俄文或拉脱维亚语,还要提供英语水平测试结果的官方复印件,如剑桥英语测试(至少初级证书)、托福成绩(至少得分60%)、雅思成绩(最低6分)等。

据了解,TURIBA已与中国展开了教育培训合作,今年将有十几名中国学生来到这里进行硕士课程的学习。

拉脱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Latvia)是一所古典大学,成立于1919年,前身是里加工艺学校。学校教学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留学生设置了以英语授课的多学科研究课程。学校有学生25000名,是拉脱维亚最大的大学,也是波罗的海东海岸最大的大学。

拉脱维亚大学将自身的宗旨定为: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创新,积极提供欧洲标准的高等教育,在拉脱维亚语言和传统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障。

拉脱维亚大学非常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教育研究的方案和项目,促进学生和教9币的国际交流,在学院、研究所、部门和个人等不同层面上都有交流与合作。大学还积极制定双边伙伴关系协定,与欧洲30个国家的235个机构(其中包括66所大学)签定了350多项协议,以期待更深入

的交流。

拉脱维亚大学还积极参与国际大学组织,成为大学网络中的一员。例如EUA(欧洲大学协会)、UNICA(欧洲国家首都的大学网络)、BSRUN(波罗的海地区的大学网络)等。

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生来说,拉脱维亚大学已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英语授课的方案和课程每年都会增加,合作研究一直也十分活跃和富有成效。大学现在的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国际合作的内容和质量上,进一步调整教育管理和新体制的行政架构,加强教育和研究,以期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目前,学校内有1000多名国际学生,2007年曾有2名中国学生在该校学习。

除了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拉脱维亚大学也将亚洲,特别是中国视为国际合作的主要对象。自1995年起,拉脱维亚大学中文系便开始启动与北京大学学术人员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的计划。每年都有3-5名拉脱维亚学生到北京学习。同时也有1名来自中国的客座讲师在拉脱维亚大学现代语言系工作,许多拉脱维亚大学的讲师在中国接受在职培训。拉脱维亚大学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各种捐赠书籍、电脑、影像胶片和光盘,校内已经组织了几场汉学研讨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拉脱维亚青年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了解,拉脱维亚大学计划在1年后成立孔子学院,加大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

拉脱维亚的“汉语使者”

提起汉语教学,虽然到目前为止拉脱维亚还没有一所大学成立正式的孔子学院,但却有一家“孔子中心”。为了加深拉脱维亚与中国之间的合作,拉脱维亚第一家孔子中心于2005年10月26日在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挂牌成立。

该中心的全部经费由校方支付,主要在全拉脱维亚举行和中国有关的学术活动,为双边合作提供“新的动力”。为向拉脱维亚共和国民族进一步介绍中国文化,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孔子中心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孔子中心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拉脱维亚人举办中文培训班,促进传统中医在拉脱维亚的研究和应用,为政府机关和私营业主提供与中国有关的咨询活动。此外,中心还打算邀请中国专家前来讲学,参与中拉两国共同进行的科研项目,组织会议等。

拉脱维亚的汉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而系统地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也有近20年的历史。中拉1991年建交以来,两国的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中国政府重视在拉脱维亚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并为此提供了师资、奖学金、教学设备、教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11篇

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1)通过网络、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2)出国留学和培训的境外消费;(3)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形式;(4)一成员方教师赴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教育机构任教的自然人流动形式。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方面,即留学和培训等形式的境外消费方式,本文就如何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做一个探讨。

我国以境外消费的方式进口教育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历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人数250万人中,中国向世界各国输送的留学生就达13%,约为32万5000人。中国作为留学生输出大国,在2007年向世界各地的109个国家输送了14.4万名留学生。从教育服务的出口看,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万余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短期中文语言培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比较严重。伴随着居民的教育服务购买需求逐渐增加,教育服务购买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制相对僵化,我国将有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有了迅猛增长,但短期语言进修者占了大多数,譬如近年来华留学生中超过六成是来我国学习汉语语言学。我国对国外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来华留学人员却增幅有限,这种少进多出的局面有扩大的趋势。

贸易条件不利。国内外留学费用差距很大,赴外留学学费远高于来华留学学费,我国的一流大学,对本科留学学费一般定为3000美元,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办学质量不及我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学费却高达上万英镑。

教育层次低,来华时间短。目前来华留学生中绝大部分是进修生、本科生。这与我国赴发达国家留学生大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差别较大。我国出国接受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比其他国家高。

来华留学生国别结构单一。按洲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亚洲的人数仍然占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其次为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二、境外消费类的教育服务贸易强国的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施了大学国际化战略,为提高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各国把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作为一种目标加以实现。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其中,中国留学生首选留学美国。接受世界各国留学生高达23%的美国,每年约接纳2万2000名中国留学生。而世界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所在地——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的第二选择。在英国有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的四分之一,并且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约有2万名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位居第三的是中国移民众多的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万90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时日本居第四位,日本接受的外国人留学生当中,中国人留学生占据60.2%。

1.美国最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全世界排行前一百名的学校,美国占到50%。美国高等院校,无论是数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为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美国大学更是设立了诸多奖学金、助学金和政府补贴等,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

2.英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留学国度

英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一是大力向海外宣传英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采取优惠倾斜政策;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和学制,大量增加国际性课程,以适应海外学生的求学需要。

英国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至少有38万名学生留学海外,留英学生占了总数的13%。看准了这一市场的潜能,英国大学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员工通晓中文,大学网站增设中文网页;设立专门供中国学生申请的奖学金;在中国开分校等,吸引中国学生。2008年大约有750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拉夫堡大学历来都有吸纳中国学生的传统。

3.澳大利亚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度

教育出口是目前澳大利亚第出口产品和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产品,仅次于旅游和运输。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成为一种“产业”,要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增加外汇收入。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青年事务部设立国际教育司和国际政策司,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教育部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主要办理促进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事宜。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参加各种有关教育的国际展览会,加强宣传力度,广揽各国学生。

澳大利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移民政策,每年都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去澳大利亚留学的人绝大多数是把留学和移民捆绑在一起的,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从移民的角度入手,选读的都是澳大利亚官方宣布的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如TAFE课程或是会计、IT类、工程等专业。澳大利亚教育出口成绩卓越,说明国际社会已经逐渐认可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澳大利亚2007年中国学生全年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年增长18.9%,并呈继续增长态势。

4.亚洲其它高等教育出口大国

亚洲的日、韩、新等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国留学,也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以扩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这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教育质量高、就业前景乐观、来往交通便利,是众多中国学子的留学目的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加坡实行英联邦教育体制,也较适合中国留学生。

三、中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政策建议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1.增加高等教育的宣传

我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列居首位,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1738亿美元。世界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而这些都需要到我国留学、进修和培训,这就为扩大高教服务出口提供了大好机遇。

目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非常明确把教育划归为服务行业。而我国高校,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以及受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坐商”思想,由于中国高教资源的匮乏,也削弱了高等教育对外宣传的动力。建议国内高校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招生宣传,不仅要对主要生源地的亚洲国家进行宣传,更要加大在非洲等其它国家进行招生宣传。

2.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位的认知度

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制约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自身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学历和学位的国际认知度。

3.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高校中针对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和金额都很有限,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在我国就业,这些规定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费留学生负担加重,限制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影响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留学生医疗保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不益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留学环境,也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招生规模。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为国外留学生创造在中国就业的各种机会,来进一步刺激来中国的留学需求。

4.加大对传统学科和比较优势学科的推广

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有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认可中医药学的独立。

我国有些学科如建筑、机械、发电、能源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相对较高的学科发展水平,理工科方面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与其他众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潜在的留学教育市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来华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也要加强该类学科的对外宣传,刺激国际需求,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未来的教育将是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M].机械出版社,2008,(4).

[2]朱超,赵银保.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及逆差治理[J].商业时代,2008,(20).

[3]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院.2007年中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概况.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08,(3).

第12篇

第一年的学生不到200人

苏黎世大学创建于1833年,但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新教改革家乌尔里希・茨温利的时代。《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它的建校时间定为1523年。

1833年,原有的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合并,与新成立的哲学院一起组成苏黎世大学。这是欧洲第一个由民主国家而不是由封建君王或教会创办的大学。第一年注册的学生是:神学16人,法学26人,医学98人,哲学21人。

教师是26位教授和29位讲师。当时的创建人雄心勃勃,梦想着有一天这所州级大学能成为瑞士联邦大学。但这一点也不能影响它成为一所综合大学的最终目标,大学的精神之父、后来的古典哲学教授约翰・卡斯帕・冯奥雷利毫不含糊,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必须建一所苏黎世大学,而且必须让它,只能让它成为瑞士大学。

第一位女博士是俄罗斯人

1849年,苏黎世大学允许女子听哲学课。但是,直到1864年俄罗斯的玛丽亚・科尼亚西尼娜申请医学时,苏黎世的教育局才被迫对招收女生做出表态。然而,玛丽亚・科尼亚西尼娜不久就离开了苏黎世大学。到1866年她的同胞代什达・苏斯洛娃,一位被释放的农奴的女儿,成为苏黎世大学的第一个女生。1867年,她获得苏大的博士学位,这也是德语国家第一次向女性颁发博士学位。

1855年,享誉世界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成立。此后它与苏黎世大学一直在一个校园。教员也是苏黎世大学提供。1859年,哲学院分为文科系(设哲学、语言、历史等科)和数学与自然科系。1883年建校50周年时,已经有学生463人,教师91人,其中教授37人。1901年,苏黎世大学成立兽医学院。1905年,学生首次突破1000人。1908年,苏黎世州与瑞士联邦政府签订协议,将苏黎世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合并。1914年苏黎世大学迁至今天的所在地。

1933年百年校庆,苏黎世大学学生达到2033名。1973年突破10000名,1983年达15000名,1989年突破20000名。2001~2002年,全校9所学院共有学生21316名。

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和科研中心

苏黎世大学是瑞士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今天,苏大已经成为一座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和科研中心。在分子生物学、大脑研究和人类学等领域,苏大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实力。其大学医院和兽医医院,也具有一流的设施和艺术。

苏黎世大学拥有2000名教师,其中350位教授,辛克纳吉教授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而在苏黎世大学,塑像大都是为该校著名学者或教授所立,而没有一座是为某任校长所立。

苏黎世大学现有在校生近33000人,以商管类研究生课程闻名于世,与维也纳经济管理大学共称欧洲之首。苏黎世大学的大部分毕业生均就职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如壳牌、宝洁、法航、阿克苏、香港及联合国几大组织。

瑞士是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国家,但100年来竟有25人摘去诺贝尔奖桂冠,而苏黎世大学更是功不可没。它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苏黎世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

1901年物理学奖获得者伦琴

1902年文学奖获得者蒙森

1913年化学奖获得者维尔纳

1914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

1921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

1933年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

1936年化学奖获得者德拜

1939年化学奖齐卡

1937年化学奖获得者卡雷

1949年医学奖获得者赫斯

1987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米勒

1996年医学奖获得者克纳格尔

财务独立

苏黎世位于流入苏黎世湖的利马德河河口,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市区被利马德河分为东西两岸,也分成新城和旧城,它们之间有迷宫般的羊肠小道连接。旧城区在河北岸,分为上村和下村,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精品时装店,酒吧,咖啡屋,古玩厅等。苏黎世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拥有20多个博物馆,20多个图书馆,100多家画廊,音乐厅及歌剧院。

苏黎世是瑞士苏黎世州的首府,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城市,每年举行的国际会议达100多次。市内有两座著名的大学。其中之一就是苏黎世大学。

长期以来,苏黎世大学一直依据1859年的教育法实行管理。但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该法规定对苏黎世大学这样的大型机构的管理已不尽适用。因此。1994年,苏黎世大学决定进行改革,目标是使大学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公共团体。1998年3月15日,苏黎世州的选举人批准了新的大学法,赋予大学自治法定实体的地位。

新的大学管理机构是由学术、文化、企业、政治各界的头面人物组成的大学委员会。这样一来,大学可以在高效的前提下最充分地利用好可获得的资金。从此,苏黎世大学可以在一揽子预算内独立管理自己的财务,并以自己认为妥当的方式运作。

苏黎世大学与中国

苏黎世大学汉学系建于1950年,是瑞士大学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汉学教学与研究机构。2004年2月3日,中国教育部向瑞士苏黎世大学赠书仪式于苏黎世大学举行。中国驻瑞士使馆吴传福大使出席了赠书仪式并代表中国教育部向苏黎世大学赠书。他在致辞中感谢苏黎世大学为推动中瑞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人民间的友谊而培养汉语人才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希望这批图书能对苏黎世大学汉语教学与研究有所帮助。

我国著名的学者陈寅恪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曾经就读于苏黎世大学,后任教于我国的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对于前往苏黎世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基本要满足以下条件:如果你拥有中国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证书,可免试进入苏黎世大学就读。高中毕业加两年大学学历,必须通过瑞士大专院校录取考试,并且懂德文。可参加德国歌德学院高级德文水平考试或苏黎世大学德文考试。

留学小贴士

特色学科:免疫学,人脑研究和分子生物科学等

申请条件:学历证明、成绩单、德语成绩

费用情况:

申请费:300美金

电话:(+41)1-634-2217

电邮:kanzlei@zuv.unizh.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