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5 01:1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风险因素;风险预防措施;避免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74―02
1 引言
在各种医疗纠纷中,骨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只有客观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实施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对策,才能减少和有效预防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针对常见骨科风险的成因,总结基本对策,并对骨科常见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2 骨科医疗风险因素分析。
2.1 风险因素常见的分析方法
关于骨科医疗事故风险分析的文献目前比较罕见,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时候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总结归纳法、回顾分析法、根本原因分析法。
总结归纳分析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将风险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总结每类风险的普遍特征,从而得出此类风险的形成因素。
回顾分析法是对已经发生的纠纷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并分析统计出风险的一般特点。
根本分析法是从宏观着眼,分析整个医疗系统的流程,对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研究,从而归纳出客观根本的风险因素。
2.2 风险因素一般分类
根据现有资料对常见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出因素的出现频率和基本特征,将风险因素的成因分为三大类:病患因素、院方因素和社会因素。
2.2.1病患因素
骨科病情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和实际治疗效果间的差异,是形成风险的主要因素。手术费用比较高,术前术后强烈的心理落差是形成风险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2.2.2院方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是医患双方沟通不充分,院方服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知识不够、对由骨病产生的并发症没有足够的预见性而引发的风险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院方存在制度不严格,执行不完善,设施设计有缺陷等等引发的风险因素。
2.2.3社会因素是由医疗仪器存在质量问题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而形成的风险因素。医疗仪器比如内置钢钉、支架,一旦产生质量问题,或者会经受很大痛苦,势必会发生纠纷。社会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发展形成一种矛盾,这也是发生风险的一种因素。
3 解决骨科医疗风险的对策
3.1 制度的规范化
3.1.1制定并严格执行规范的制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可以避免盲目创新带来的弊端。这就要求医院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一位工作者要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医疗风险意识。作为医生,规范的病例填写是很重要的工作,规范的记录病情,能够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控,一旦发生医患纠纷,也可以做到有证可查。
3.1.2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所有风险因素中,人为因素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措施。在人员培训方式上,要加化骨科专业知识,增强风险意识和培养医德。在医患交流方面,要改善沟通效果并进行一定的科普宣传。
3.1.3 医疗设备的管理
骨科病人长期卧床,对于医院的医疗设备以及病房环境的要求都很高,改善医疗设备和病房环境可以满足病人多种要求,人性化的设施、环境也是避免发生纠纷的重要手段。;另外对固定器、内置物、手术用具等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也可以减少风险因素的成因。
3.2 分析风险成因
对风险进行确实有效的分析,增加分析工具,可以更全面了解风险因素
目前总结分析法是应用最普遍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却又明显的缺点,很容易将比较重要的因素忽略掉,尤其在骨科,这种弊端显得更加明显。根本原因分析法( RCA)和失效模式分析法( FMEA),这两种国外成功的分析方法。
两种方法都对整个医疗流程进行分析。前一种属于事后分析回顾性质,寻找和事情有关联的成因、时间以及流程,将事情过程进行还原。
后一种是前瞻性的分析方法,在没发生问题之前分析以往工作中失去效能的参数和模式,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两种分析方法有明显优势,适合风险因素比较复杂的骨科,单一的工具容易造成失误,增加有效分析工具可以减少风险因素。
3.3 解决办法
经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风险的成因,如何避免风险的存在,就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医患间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医患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
3.3.1 医生要有告知义务,要认真履行。告知时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不要对病情过于乐观,不要和患者承诺过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告知的条款要具体,内容要完整,包括费用、治疗效果、会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未来会出现的后果,都要详尽告知。这样可以减少患者顾虑,增加双方的信任感。
3.3.2 在护理时要服务诚恳,言辞真诚,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使医患关系变得融洽。
3.3.3 在恰当场合对病人进行科普教育,让病人如实了解病情,增加信任感。
3.3.4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素质。增强专业知识、责任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医德,提升医护人员的个人形象。提高业务水平,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对风险因素的预见能力,及时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减少风险因素的必要措施。
开展任何工作都要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降低医患纠纷、减少风险因素要制定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每一项制度都要完善,每一项流程都要规范,如术前查体、用药流程等,并随时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形成一份完整的记录和反馈,并对骨科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经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经验和教训,及时将缺陷环节报告院方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风险因素,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管理 员工培训 风险 防范
一、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的潜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员工观念突变、组织异动、技术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潜在的发展影响,总体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就是指在培训过程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之后对于培训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国
就总结出的培训风险概念来看,可以从风险造成的结果对于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即企业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两类,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培训的效果较低,其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失效等,培训效果过低也会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本产生浪费,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内在损失影响。而外在影响的表现相对较多,例如在培训之后员工的能力提升后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职位而出现跳槽、员工将一些企业机密性技术或信息外漏、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压力使得竞争对手争抢核心员工等等情况,
二、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内容的认识
单就风险管理这项当前时代较为前沿的内容而言,其内容包含了风险的认识、对风险项目的预测、对风险的防范三个过程,因此具体的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员工培训风险的认识、员工培训风险问题的评估、对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方法制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首要的认识。
企业的员工培训的风险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两类,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细化,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的成本投入扩大、培训的整体收益偏低、观念认识不足、培训内容的制定不足、培训制度的失调及人事影响。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二者需要进行互为的参照。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投入是必然的,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只有预定的培训收益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浪费,因此,二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观念认识问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和受训者的认识不足,这两类人群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工作不能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培训只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员工能力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受训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认识过于片面,例如认为培训只是企业的强制要求,因此自身对于培训的效果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管理及制度上的问题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松懈及管理方式上的科学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应当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的工作能力扩展的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挑选、培训内容制定等工作。选取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力资源;科学的培训内容制定是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在培训之中要保证员工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一些事关商业机密或技术机密的信息不被泄露。在培训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验收方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稳固培训的效果。
人事风险主要表现为员工跳槽、竞争企业的挖角以及员工压力过大产生的辞职,这些风险的产生因素主要由员工的心理问题所影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培训,端正员工的心态。
三、员工培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方法
在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评价中需要首先对上文分析的几类员工培训风险进行总结,将风险进行分类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风险制定一个总体量化标准(100分),针对每一项风险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比重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出安全范围标准,这样在总体的问卷结束后,可以对当前培训计划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了解此次培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一项风险内容进行评价,依据评价内容了解企业培训中较为普遍的风险问题,针对此项问题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
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防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培训观念的落实,需要在管理层和员工中进行全方位的观念贯彻,管理层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员工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个人在培训中所能取得的成果高低,两者认识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培训投入与效果的平衡;2)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内容的划分标准、培训计划中的保证及协议的签订标准、培训时间安排、培训人员的选定标准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总体上保证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3)通过人事管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于员工的约束,并克制竞争对手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事管理中要制定严格合同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协议保证员工不会对培训当中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泄露,借助法律的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机密泄露等行为的损失进行挽回;4)加强心理指导,降低员工的压力,提供合理的岗位提升流程,以此加强员工的信心,并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培训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妮,常勇.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2]王斌.基于组织视角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研究[d].山东大学,2009,(31)
一、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风险
1.职业道德风险
会计岗位本身需要从业者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导致会计这一职业的考核相对松懈,使得会计队伍思想素质和技术技能良莠不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财产,或者在其他人授意下为其侵占财产提供便利,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职业道德风险和财务管理人员主观意识有关,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因为电算化实现了网络操作为资金转移提供方便,故该风险必须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电算化应用第一风险因素[1]。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存在两种形式,一是财务人员主观故意出具虚假电子凭证、电子账簿,从中渔利。这种情况下会给单位审计造成影响,使其不能有效地发现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其“总结-评价-规避”的作用机制的发挥,即操作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升[2]。二是非主观故意而是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失,比如在支付中打错了账户、数字填写中数字填错等。操作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和培训的不到位,导致操作者精神松懈,技能低下。另外操作风险也可以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影响财务工作进程,严重地会导致单位违约,需要交纳违约款,给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3]。
3.制度风险
事业单位如果制度不全,会导致一部分人以权谋私。而电算化应用,让资金转移操作简单化。进一步说,制度点风险和电算化应用风险是彼此影响的,会导致单位处在较大的风险当中。比如关于资金、资产管理的制度不详细,导致会计人员帮助一些人做假账,以权谋私;收支预算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单位活动出现了资金浪费等[4]。总而言之,制度风险包括了制度不全导致的风险,也包括了监督不善导致的制度不能落地从而出现的一些风险,而电算化应用使得该风险扩大。
4.软件风险
软件风险指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带来的风险。第一,现阶段主要体现是,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系统功能利用不全,主要在报账、收支预算管理方面应用较多,而对于其带有的财务分析功能等使用率低,而恰恰财务分析对于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即因为这一功能使用少,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第二,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或者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漏洞,被病毒攻击以后造成信息泄露。事业单位掌握着国家一部分重要的信息,而这部分信息以财务信息为核心,如果其被黑客所得,对国家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5.硬件风险
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硬件来支撑,如果硬件质量不足,或者硬件之间存在不兼容,就会影响软件功能发挥,从而降低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甚至于因为硬件冲突造成乱码,或者导致存储数据被毁。而被毁掉的数据需要采用专门的修复技术才能予以恢复,一般这种恢复要视信息重要程度而收费,不仅价格不菲,恢复后数据也不一定完整。最主要的是,修复数据过程中如果数据被拷贝,后果不堪设想。
6.维护风险
事业单位采购电算化软件之后,会和软件开发者形成合作,后者要定期给前者提供维护,或者在前者要求下进行一些技术培训以及系统诊断。但如果对方人员少,便可能延迟提供服务,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很可能造成损失。另外维护风险就是维护人员趁客户不备将电脑中重要数据拷贝销售获得不法之财。亦或者维护人员技术水平问题,导致系统问题更加严重。另外,还存在软件开发单位有意刁难不履行合同,或者而不进行售后维护的风险。
7.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即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内部控制风险。事业单位部门人多员杂,不能保证内部人员都是守法人员。如果财务人员没有给系统加密,就会导致其他人随意登录复制信息,造成单位信息外泄。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有几种:第一,单位制度不全,没有要求地重要信息予以保护;第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低,没有意识到内控重要性;第三,财务人员主观故意不予加密,导致的信息外漏。总而言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以上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联合存在而且彼此产生影响机制提升风险级数。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风险,建立风险预测机制,必然会对单位造成损失。
二、规避会计电算化应用风险的对策
1.人力资源严把招聘关
单位招聘财务人员时,要对其思想品德、业务能力、操作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评,择优入取。要在工作过程中,机动灵活地进行相关政策学习,提升其法律意识,使得会计人员能够端正认识,使其根除那些违法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利用电算化软件工作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地发现管理的疏漏之处,减少单位损失,保护国家财产。
2.加强内部审计,杜绝违规操作风险
事业单位必须要定期内审,对财务工作情况以及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为了确保内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监督作用得到发挥,在部门架构设置上实行内审机构和财务部门并列。在工作中,需要内审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动态监督,对其存在的错误工作予以及时纠正,确保财务提供虚假记账凭证的情况得到控制。当然,审计部门也必须要精通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否则就是行外指导行业,难以达成监督成效。另外,对于财务部门操作风险,还需要技术部门配合,对其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5]。
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财务部门工作予以规定,包括财务报表制度、财务岗位管理制度、财务绩效考核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审计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部门岗位奖金制度等,只有分门别类地细化制度,才能确保制度约束,降低会计人员以及其他主体违法操作,保护单位以及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另外,要将电算化应用和这些制度充分融合,从而打造财务部门信息化管理机制,对财务信息能够做到科学分析,找到资产、资金浪费之处,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4.科学升级系统培训
为了减少系统漏洞,保持软件高效运转,需要在开发单位指导下系统升级。每一次升级都需要对功能作用熟悉一遍,要进行系统培训。在培训中要充分明确电算化软件的优势和劣势。比如优势是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劣势是在使用初期必须要对一些命令功能予以学习,这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财务人员来说存在很大的压力。培训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和电算化软件培训,并能够耐心指导其使用,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确保其在短时间内熟悉系统正确操作,最终实现传统管理模式向电算化管理模式转变。鉴于操作风险对单位资产资金的影响,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对容易发生错误操作的部分进行充分讲解,提高会计人员对此的注意,做到有效规避。
5.做好硬件维护工作
按照会计电算化软件对硬件的要求来匹配各种硬件,使得硬件之间兼容性提升,降低蓝屏等故障出现次数。平时要轻拿轻放,不要强烈震荡,有效避免硬盘损伤,确保数据完整。要积极地清理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电脑主机内灰尘过多导致的散热不良。要确保单位内线缆通畅,从而为电算化形成数据传输提供保障。
6.定期维护
事业单位财务部要积极地联系电算化软件开发单位,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提高其稳定性,确保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为了避免维护工作带来的风险,首先,要积极地拷贝数据,将其另存。其次,要选择技术高负责任的维护人员或者业务人员,防治维护中发生各种意外。要和维护人员搞好关系,这样可以在故障发生后,可以让其短时间到场,缩短等待期。最后,为了确保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以和开发单位签订合同,以具体条文来规定彼此责任和义务,防止后期责任不清导致的维护不利。
7.加强安全管理内控水平
首先,要针对财务部门进行安全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其次,要将安全内控写入考核系统,使其和奖励挂钩,确保会计人员主动提升安全控制能力,比如设定电脑用户密码、文件密码。其次,人力资源要负责密码分配,对于内部公开的文件用统一密码,要求密码不可外泄,对于高度机密文件则需要专用密码。然后,要组建单位电脑维护团队,积极地建立防火墙,提高黑客入侵难度,保证财务信息得到高强度保护。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监督力度不足情况,即上级对下级单位监控不足,其也属于内控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事业部门上下级之间应该实现软件系统对接,确保专款专用,减少国家财产浪费。同时也涉及到了上下级单位之间电算化报表的传输,故此需要对这些文件予以加密,防止泄露[6]。
8.建立风险测机制予以工作总结
具体风险预测指的是对导致风险的一些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比如软件质量、硬件水平、会计能力、制度内容等,并将这些影响因素予以评级,对威胁程度高的因素予以关注,并给出具体的预防措施。这样可以做到事前预防,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工作总结,则是要求财务部门就会计电算化工作予以阶段性总结评价,对工作效率、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总结,从而有效弥补不足,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必须要谨慎,因为其掌握着国家的一部分资源、资产、资金,一旦误操作导致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电算化工作还存在其他客观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彼此影响,会造成连带反应。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研究,从会计人员为代表的主观因素、制度为代表的客观因素综合入手,形成系统的风险规避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浅析会计电算化风险及防范[J].卫生经济研究,2003,(z1):63~63.
[2]田欢.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的风险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6,(S1):54~58.
[3]刘文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J].中国审计,2010,(11):60~61.
[4]黄大双.浅谈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财会通讯,2009,(35):102~103.
关键词: 急诊; 护理; 风险管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40-02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是各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等方式,对工作中的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的处理,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标的管理过程。急诊科作为医院工作的最前沿,面对的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数量不定性等特点,其工作任务重、应急性强,要求医护人员应具有很高的医疗水平、敏捷的思维、快节奏的工作效率,同时又承担较高的风险。本文就我院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与同行共勉。
1 风险存在原因
1.1 护士的主观因素
在对我院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由于护士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潜在护理风险和医疗差错、纠纷是所有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主要原因,在护士自身的原因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缺乏工作责任心,不热爱急诊护理工作 个别护士在急诊工作思想上不安心、行动上不积极,工作马虎,出现小差小错,从不吸取教训。
1.1.2服务意识不强 对患者服务中不能做到诚心、细心、耐心,有时甚至态度冷漠,即使护理服务不当,也从不赔礼道歉。
1.1.3护理规范意识淡薄 一些护士往往在工作量大时,抱着侥幸心理,自作主张削减操作过程,当工作轻松时,放松警惕,随意而为,把护理规范当儿戏,导致本不应该发生的差错发生。
1.1.4护理业务技术不熟练,导致操作失误 如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判断能力,影响前瞻性措施的落实;又如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导致静脉用药延迟等。
1.1.5 应急能力差 急诊的急救工作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往往由于护理人员没能完全掌握急救技术或虽有一定的技术,但一遇到实际抢救工作,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影响危重患者的及时救治。
1.2 客观因素
急诊护理风险因素除主要来自护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次要的护士之外的客观因素,其主要来自于医院、科室和病人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 规章制度不健全
护理操作程序不完善、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健全、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均是导致纠纷发生的隐患。
1.2.2 病人因素所致
一方面,急诊病人病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了护理的困难性,从而使护理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病人可能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如躁动不安的病人可能发生坠床、撞伤等,有喉头痉挛、大量咯血、呕吐的病人可能出现窒息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护理的风险性。
2 预防措施
2.1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医护活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才能使护患关系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基础,使护患之间相互信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有效地减少风险的发生。为此,护理人员必须爱岗敬业,增强工作责任心,视患者为亲人。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仪表、技术去热情接待、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诚挚地为患者奉献爱心。
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急诊护理中,许多风险的发生都与护理技能有关。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技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更需要及时掌握护理新技术,不断充电,更新认识。在抓好继续教育的同时,通过专业培训班、护理研讨沙龙、参加讲座、自学考试等不同形式,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技能。特别要增强应急能力的训练。
2.3 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3.1制定急诊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制定和落实好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风险分析申报制度、风险预防制度,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找准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财务管理在风险投资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包括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及对所投项目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对制度的设计,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环节。BVCC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活动,已在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上,探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风险投资做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财务上对人的管理,即对在风险投资这个特定行业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而它的执行与实施效果完全是依赖于人的素质与能力而定。如果没有适当的财务管理人员,就无法满足公司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对人员的管理表现在:
1、实行严格的选聘标准。应该说公司目前对人员选聘的门槛不低,财务人员的招聘条件一是要求人品好,要诚实、敬业,要有责任心,要有对工作的挚爱和热情。二是要求大学财会专业本科毕业,有三至五年的工作经验,CPA(注册会计师)和硕士研究生优先。这两年来,BVCC招聘了一批学有专长,业务素质良好,可以独当一面的财务管理人员,其中CPA和硕士研究生占到一半以上。财务人员良好的素质是公司向投资企业派出财务经理以保障公司利益的关键。
2、实行定期汇报制度。风险公司的外派财务经理通常每天工作在投资企业,财务部门每月召开一至两次部务会议,专门汇报交流投资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管理心得,其中重要的财务信息汇成文件上报公司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以利于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
3、实行定期培训制度。应该说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有别于一般的财务管理,它要求较高的财务前瞻性及较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尽快跟上这种变化,公司财务部门需要不断地培训。定期培训制度一是适应会计制度的变革,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向国际惯例靠拢,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以适应国际化的步伐,三是加强对科技动态与财会专业的发展等相关业务的了解,比如,已进行过包括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企业价值评价、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税收政策的比较、网络与会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异同系列专题培训。
4、注重总结研究成果。风险投资业务在我国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公司开展风险投资的实践活动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风险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问题、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等,我们把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加以总结,形成了《风险投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评述》、《风险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探讨》、《关于产权交易市场的思考》等研究成果。研究和总结的结果,使大家都有很多收获,既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又对下一步的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制度设计
设计财务管理制度,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系统、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对投资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的技术是否先进,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公司的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公司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尽职调查-财务可行性分析工作底稿》,从搜集资料的完整程度到资产、负债、权益的个体评价的认定细节做了规范性的描述,使投资评价工作有章可寻,对投资项目的论证过程起到既有提示又有要求的作用。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退出时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1)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大都意识薄弱,不能把各项机制同步运作,甚至企业内部部分岗位形同虚设,起不到内部实时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尽管对各种职位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覆盖范围广、涉及内容繁杂,各部门缺乏良好的制约性与协调性,不能把相关责任落实到个人,权威性与有效性不能得到体现。
(2)现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内部控制文化,对其会计控制风险的管理认识不够深入、全面,甚至有些观念根深蒂固。
还有内部人员学习主动性不强,对经验教训总结不到位,也不能够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控制制度,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够灵活,不能够明确按照风险管理的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体现不了会计职能的价值。
(3)会计风险的识别及控制方法滞后。
无定期风险评估报告制度,难以对企业控制风险作出正确判断;对于风险的规避,应该比事后进行经验总结更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案件发生后的处理和总结,对于案件发生前的预防措施做得不到位,对风险没有进行有效控制。会计管理活动存在缺陷,岗位职责不明确,会计工作混乱,内部牵制不到位。
二、案例分析——以沙特麦加轻轨项目为例
(1)背景
2009年2月10日,中沙两国铁路部门进行合作,签订《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合同》,总投资约合17.7亿美元,此项目是历年来世界范围内涉及运营功能最大、工程施工环境最为复杂,要求建设工期最短的轻轨项目。2010年10月25日,中国铁建对外公告称,该项目发生亏损约人民币41.53亿元。最终由中国买单。
(2)案例剖析
该项目是中国为打开国外市场,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而对外承包的工程,所以中国铁道部需要承担的风险比其他任何工程都要巨大。一是合同风险,表面虽是中国铁道部负责建设轻轨,但是从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和维护等方面中国铁建的职责却被层层瓦解;采购成本的失控再加上中国对西方国家运营操作模式的不了解,使中国深陷合同风险。二是文化风险,为了如期完工,中国铁建不得不安排员工加班加点,但是该项目中东地区,必须由穆斯林人员进入圣地施工,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严重制约工期的进展,形成文化风险。三是经济风险,由于人民币和沙特里亚尔的汇率变动形成经济风险,增大经济投入。
(3)案例启示
沙特麦加轻轨工程项目之所以巨亏,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员工风险控制的意识较为薄弱,但从根本上讲是生产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没有做到位造成的。
三、加强生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岗位职业道德培训和风险知识学习,增强会计人员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意识。
组织内部人员进行控制制度的学习及教育培训的开展,强化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他们在面对风险以及处理水平上有较大提升。
(2)把企业生存发展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搞明确。
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要根据每个阶段企业的发展目标,实时改进内部监督机制,来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3)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结合过往,总结经验,整合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剖析,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此可以制订出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也能够设计出操作性强、有前瞻性的作业流程。
(4)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现代化。
企业完整的运营信息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来提供,并且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等特征,还可以在领导与员工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这样以后内部会计就能够很好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监督,让每位员工都能够共享这些资源。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又对企业的长远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语
1.1护理中忽视护理中相关的制度
不按照相关的护理度而进行护理操作,是导致护理中出现护理中患者发生率高、损害大、后果严重的风险之一。脑外科患者手术后需要的输液量大,用药的品种也多,不按照规定的制度进行执行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交接班制度的混乱,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些手术后的并发症而不能发现,导致患者恢复的风险;在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时不是按照需要的规定,忽视护理注意事项,可能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消毒隔离制度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患者伤口感染等等。总之,这些制度不按照规定的执行就会出现无法预知的风险。
1.2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脑外科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在护理中出现一些小的变化都要及时的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相应的对策,不然就会给患者带来潜在的风险;对患者出现一些护理不经过主治医师的恢复不应自行解决,这样会给患者带来风险。
1.3与患者的沟通不合理
护理中对患者的忽视,不进行合理的沟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风险,患者情绪低落;不亲切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就会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
1.4护理过程中记录的不清楚
护理人员均会进行交接班护理,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对下一个护理人员就会造成一些混乱,就会导致患者存在的一些问题被忽视,从而出现护理风险。
1.5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够
操作不熟练,可造成穿刺失败;不熟悉专科抢救流程,机械执行医嘱或侧重有形、操作性的工作,欠缺病情动态观察的能力;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护理缺陀和护理纠纷[1]。
1.6患者的使用费用不清楚
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增多,对费用的询问也就会出现,如果出现对护理中的费用不清晰、不明确的回复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情绪的波动,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恢复。一旦病情有反复、波动大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就可能因医疗费用或因收费名错引发纠纷[2]。
2.如何预防护理风险,提升脑外科护理服务质量
2.1提高护理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
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对那些不严格遵守医院规定的制度要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一些经常发生错误的制度进行严格的修复,征求护理人员的意见进行相应的修订,这样可以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且也关注了这些护理人员的感受,从而提高了脑外科的护理服务质量。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讨论,分析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找出新的安全隐患,识别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明确防范措施,进行风险预防[3]。2.2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激情护理工作是一个很乏味的工作,面对生病的患者,必然会使这些护理人员的工作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渐渐就会失去兴趣,每个患者都如此,都要一句话说千遍,面对这样的护理人员要特别关注,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2.3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业务水平
对于一些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的护理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护理风险意识,时刻提醒自己;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业务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学习,考核合格后再进行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示范、培训、考核,提高业务技能[4]。护理记录表格要统一,对记录的形式、格式等进行规范,指导护士从法律的角度真实、客观的书写各种护理文书,科室每周至少检查1-2次病历,发现问题及时修正[5]。
2.4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良好的沟通
医院中的护理人员是一种服务人员,对患者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患者就是上帝,要特别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对患者的问题要耐心的解答,对患者的情绪的变动要及时的进行沟通,为患者分担精神的负担,使患者尽快的从低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水平也是预防脑外科患者的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当患者问到费用的时候,合理清晰的回答患者的询问对患者的治疗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家属常缺乏医疗护理常识,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充分,不配合治疗与护理,这就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和尊重及关心,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此外,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减少或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6]。
2.5及时的进行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培训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系统的发展也是飞速猛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的深造,我们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和自学深造,参加各种形式业务学习培训,了解最新医学知识;同时需要重视新护士的综合素质培训,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实行"一对一"帮教模式,注重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全面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7]。
2.6加强对存在的护理风险预防的监控
护理人员要有一个合理的组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关的管理。首先组织相关人员的进行护理风险的交流,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统计,对一些不明确的问题要特别进行讨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龙小艳[3]等人通过研究护理风险管理,从而得到合理的管理,主要是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这个小组主要由护士长、责任组长组成,护士长进行全面负责各项护理工作的安排,各小组组长分别负责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抢救物品及各类抢救仪器的管理等护理质量监控,通过各个护理小组的研究讨论,并制定各项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及预案;定期检查各项护理核心职责、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护理规范操作的执行情况。护士长全面负责监控和检查,每日晨会总结前一天的安全状况,每月召开护理安全讨论会,表扬做得好的同事,总结上个月的不足和缺陷,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总结本年度的安全监控工作[7]。
3.展望
关键词:风险评估;神经内科;护理
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脑血管疾病、脑部炎症性疾病、癫痫、痴呆、神经系统性病变等,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的特点,且大部分为老年患者,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风险[1]。因而评估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各种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期望通过本研究以提高护理人员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更加规范执行护理工作流程,有效防范风险,减少护患纠纷。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4月于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60例, 其中80例为对照组,作常规护理;另80例为试验组,在治疗护理中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全组女62例,男98例,年龄42~86岁,平均为62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进行6个月的随访调查,并记录坠床、跌倒、摆错药、标本送检、用药时间及其他事件沟通等常见事故发生率,对比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的试验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总结结论。
2结果
对比两组发现,经风险评估与防范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各常见事故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而患者满意度提升。
总结可知,常见的护理风险有:①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②护士沟通不到位引起误解;③护理业务不精,对病情预见性不够;④神经内科疾病特有的风险。
相应风险防范对策有: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进护患沟通;学习神经内科护理知识,及早发现高风险患者,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加强病区环境管理,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等采取各项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
3讨论
常见护理风险众多,现以以下三种风险为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说明护理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必要性。
3.1风险因素分析
3.1.1护理人员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直接决定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程度。一方面由于护士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另一方面个别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实事求是,工作记录有涂改、代签、漏项等现象。
3.1.2 护理人员业务不精,无法及时正确处理突发状况 神经内科多为老年患者,老年人行动不便,反应迟钝,例如脑卒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意识、排泄、运动等障碍,易出现跌倒、压疮、误吸等意外。由于多种原因,资历丰富的护士流失较多,年轻护士在病房内占主流,因其经验尚浅、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临床操作不娴熟等原因对病情预见性不够,在抢救时易出现失误,不能及时正确处理突发状况。
3.1.3护患沟通障碍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消除隔阂的基础,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善于利用机会,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主动与患者沟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和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应及时告知并请患方签字。对存在潜在风险的患者更要做好安全健康教育[2]。
3.2 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3.2.1提高护士责任心,加强规章制度学习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工作中应正确传达医嘱,确保患者正确用药;对各类药品进行严格分类并正确放置;对于特殊药品需做好登记;确保急救类药品及医疗器械随时齐备, 并加强维护。护士长每天多次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严于律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若在工作出现失误,无论大小,都及时向上级汇报,不得隐瞒或擅自主张,以避免错失最佳补救时间而导致无法挽救的伤害。
3.2.2 加强业务能力培训 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护士培训计划,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业务能力培训计划;科室要每月组织一次护理业务学习[3],讲解神经内科疾病常见突发状况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且登记成绩。
3.2.3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患沟通问题是发生护患纠纷事件常见的原因。为避免此类事件,患者入院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饮食及生活习惯等,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并对患者予以有效的康复护理及心理指导等。
由此,评估风险的目的就是要护理者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减少风险损失,提高护理质量。医护人员若能及早发现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则可降低各类风险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玉娟.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91.
关键词:中小企业员工;在职培训;风险;规避;措施前言
人力资源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员工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中小企业员工进行在职风险评估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程度,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职培训作为一种高报酬的人力资源投资方式,可以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避免,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在职培训风险进行研究,对其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现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小企业存在的培训风险
1.1 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最大风险。人才流失导致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流动浪费量加大,造成企业资源水平降低,导致企业发展速度受到抑制。在企业方面,人才流失在一定的方面显示出企业员工道德水平程度,导致企业职业培训出现风险。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正常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导致企业培训出现漏洞,导致企业职业培训内容暴露。[1]除此之外,在职培训员工培训目的不纯,在培训中不是单一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为企业做出贡献,而是希望通过培训进行跳槽,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导致企业在职培训的风险加大。
1.2 制度缺失
在进行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对的过程中,当前我国的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在进行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也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在职培训风险加大。培训制度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操作,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在进行在职培训的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呈现混乱的局面,一些中小企业在职培训内容较为简单,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加大了在职培训的风险。
1.3 贬值风险
人力资源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贬值的风险。在对企业职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当前企业主要注重对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没有进行创新,导致企业出现技术知识贬值。贬值主要包括企业知识技能的减少、知识技能缺乏创新、知识技能相对落后等,这些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下都导致企业人力在职培训风险加大。
二、在职培训风险规避措施
2.1 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降低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企业要对自身员工的团队精神进行培养,确保员工能够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对企业发展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员工形成团结一致的工作氛围。对员工进行培训要在基础的知识技能上,对员工进行职业素质教育。[2]通过培训加强中小企业员工自身之间的联系,增进团队之间的感情,确保员工能够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2 加强企业培训合作
加强企业培训合作主要是对企业固定规模投资进行预计和共同协作,通过各个企业的优势实现对员工在职培训的全过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效果。通过企业之间的培训合作,降低企业的单位成本,保持企业培训的优势,实现企业培训的规模效应。对企业培训风险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联合进行解决,降低职业风险。
2.3 加强工作积极性
在对员工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员工的自身工作热情进行充分调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培训效果降低培训风险。加强员工在进行在职培训过程中的积极性,确保员工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减少在职风险培训中出现的放荡散漫现象。[3]通过员工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快员工掌握技能的能力,提高培训效果。
2.4 加强岗位轮换沟通
在职培训的基本操作是进行岗位轮换,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实现员工在工作岗位中的职位轮换,加强员工在岗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岗轮换要求相关人员要对自身技能进行全面了解,实现对企业岗位的实地训练,提高员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培训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4]降低在职培训风险除加强岗位轮换外,还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将各级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5 提高外部支持政策
提高外部的支持政策主要表现在国家和地方法规的支持上。在进行中小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过程中,要确保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在职培训的投资,建立完善的指导方针和鼓励政策。我国当期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所限,无法进行完善的在职培训。[5]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在职培训的支持力度,在顺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培训进行政策优惠和帮助,降低在职培训风险。
三、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在职培训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在职培训风险的控制,提高对在职培训的管理效果,加强对在职培训细节的监督力度,从各方面降低在职培训的风险。根据在职培训风险,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对企业经济损失进行预防和控制,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五、参考文献:
[1]林雯.浅析企业在职培训风险及规避措施——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J].现代企业文化,2008,(32):124-125.
[2]齐姗,姚茜.浅析在职培训的激励效应及培训风险的规避——以普通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6,(2):14-17.DOI:10.3969/j.issn.1007-0079.2006.02.005.
[3]张术茂,冉军.企业培训风险及其规避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4):95-96.DOI:10.3969/j.issn.1006-3102.2008.14.067.
关键词:海外并购 资源型企业 人力资源 风险应对
一、前言
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对部分资源类产品进口依赖程度也正日益加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国内许多有实力的资源型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迅速融入海外资源市场,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从而带来了资源产业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跨国并购蓬勃发展的局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跨国并购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企业对项目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减缓甚至阻碍了海外资源型项目的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战略事业,本文就英美资源集团海外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风险应对策略展开讨论,希望能借此给目前正在投身海外并购的资源型企业提供一些帮助。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内涵
杨月坤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和对人力资源的不善管理而造成的用人不当,或人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或人员流失给组织造成有形和无形损失的可能性危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可能的风险①。杨毅敏认为主要有以下七点:即流动性、正相关性、长期性、可化解性、动态性、破坏性、弱化倾向性②。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种类划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类型。袁勇志、吴向京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分成理念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和管理技术风险③。按照决策过程分为决策制定风险和决策实施风险。按造成风险损失时人力资源的动机划分为有意风险和无意风险等④。根据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可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为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范,而对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要从发生风险如何补救的角度去采取一些措施⑤。此外,还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⑥。
三、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应对
中国资源型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方面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只注重技术的提高和资金的运作,而忽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对跨国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技术、涉及领域和相关处理方法都尚处于摸索阶段。以下结合国际知名矿业企业——英美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例,扼要谈谈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风险应对策略。
英美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nglo American plc,以下简称“英美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矿业资产和自然资源。
作为一家以采掘业为主营业务的世界级跨国企业,英美集团在矿业国际化经营中,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资源型企业学习借鉴。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英美集团的海外矿业项目中人力资源风险应对策略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值得我国企业认真学习,即明确标准、科学招聘;强调育人、重视培训;赏罚并举、有效激励。
(一)明确标准,科学招聘
英美集团非常重视公司员工的招聘和选拔工作,集团董事会认为在资源产业国际化项目中的企业时刻面临来自东道国政策、财务及法律等诸多风险,这必然对项目参与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想要找到这样高素质的员工,公司首先应当明确招聘标准。他们认为从事矿业国际化项目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人员应当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即较强的身心素质、过硬的业务能力、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对文化差异的较强的适应性。
明确用人标准之后,接下来企业应当进行科学而规范的人员招聘。这方面英美集团具体的做法相当成功,值得国内企业效法。
一是初步面试。通常,初步面试由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主持进行,通过双向沟通,使公司方面获得有关应聘者学业成绩、相关培训、相关工作经历、兴趣偏好、对有关职业的期望等直观信息。二是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具体做法是,通过测试进一步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包括人的基本智力、认知的思维方式、内在驱动力等,也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技能技巧。三是进行“模拟测试”。其具体做法是,应聘者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作中常碰到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测试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专家和公司内部的高级主管组成专家小组来监督进行,一般历时两天左右,最后对每一位应试者作出综合评价,提出录用意见。
(二)强调育人,重视培训
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使英美集团管理层逐渐认识到培养适合公司海外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整套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其一,重视培训,投入大量资金。英美集团每年将占利润很大一部分的经费用于员工培训,而且培训基地装配的都是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二,注重培训连续性,采用不定期的方式持续地对即将或正在参加海外项目的员工进行培训。其三,培训有针对性,与海外项目实际工作紧密联系。通过各种培训基本使得受训员工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企业文化、公司及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及方向、东道国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训使员工对集团海外项目产生了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三)赏罚并举,有效激励
为充分引导、激励员工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也为保证员工们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失,英美集团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即施行套宽带薪酬制度。具体来讲该集团内部的整个薪酬体系包含有三种不同的薪酬制度,即普通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的月薪制、高层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的年薪制以及销售人员的单设薪酬体系。不论何种岗位,如果员工业绩出众,最多将可以享受到标准工资20—50%的奖励,而如果工作业绩较差,最多又将遭到10—25%的处罚。
事实不断证明这套制度在保证岗位公平性前提下,提高员工奉献精神、绩效表现以及创造性方面体现出极高的效率。企业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精神激励,集团实行晋升职称、职务、授予荣誉等反映项目人员价值的精神激励, 采用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增加信任感、委以重任等激励手段, 形成多元有效的激励机制。
英美集团注重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方式。它规定项目组织为每位员工设立职业发展计划,关心员工的成长,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机会、岗位职务轮换等措施的方式把组织管理和自我计划相结合,并努力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对其个人目标进行深层次提炼,使员工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形成有效的长期激励作用。
四、结语
综上,在介绍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内涵和我国资源型企业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着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介绍英美集团的海外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意在指出我国资源型企业在未来国际化经营中所应走的道路:明确招聘标准,规范招聘程序;尊重员工价值,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加强科学培训;建立健全全方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改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并从而为我国资源型企业顺利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功开拓国际资源市场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①杨月坤.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J]. 人才开发,2007(6):25
②杨毅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析[J].时代经贸:2006(20):41
③袁勇志.吴向京.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12):94-97
④黄立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研究[J]. 南方经济,2004(12):60
⑤曾柏树,张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探索[J]. 法制与社会,2007(8):525-526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风险;防范
神经内科患者的的治疗病程较长,而且患者的自理能力非常弱,且患者的意识能力下降需要给予特殊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对意外风险的控制。护理过程中遇到意外的风险发生,那么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规范,然后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降至最低,根据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变革,促使医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要做好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预测以及预防[1]。本文主要针对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针对相应的风险防范进行探讨,以此来实现对护理潜在风险的管理。
1医院护理潜在风险
1.1神经内科患者潜在风险 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潜在风险主要从其体质风险来看,患有神经内科的患者往往属于高龄患者,其护理的风险也异常之大。患者本身的体质虚弱,而且病情突发,往往伴随着昏厥、抽搐以及意外窒息等风险存在,严重时可能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要关注其心理影响因素,患者会存在着各种的心理消极因素,住院期间往往会存在着消极和悲观等不良情绪,很容易出现不配合护理治疗,情节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残行为。患者在进行护理治疗时,由于自身的问题不愿意接受医护人员的帮助,导致意外事故发生,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因素疏导,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2]。最后,神经内科患者的神经系统存在着敏感程度不同,行动过程中表现迟缓,更有患者的头部受到损伤,造成精神失常、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等问题出现,这些在护理过程中都要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
1.2医院潜在护理风险 由于院方存在的不良环境造成患者的康复受到影响,很多医院的护理环境较差,存在着一些护理治疗环境安全隐患。由于医院的设施存在着缺陷,例如一些病房的紧急供氧设备出现老化,而且还有一些固定的刹车系统失灵,过道有水渍未及时清理等,这些都可能造成病房的安全存在着隐患,而且这些也是医院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因素。另外还有一部分医护人员的责任问题,也是医院在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由于护理人员的服务和责任意识相对薄弱,难以遵守常规的护理制度,并且在护理过程中的记录不够详细和操作不规范造成患者病情恶化,非常容易使得患者产生并发症[3]。
1.3护理记录存在的风险 由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收到的传统护理思想影响较深,存在着护理过程中重视治疗操作,但是却轻于护理记录规范,非常容易形成重操作轻记录的思想,这个思想造成护理记录不全,这也就是当前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护理记录出现缺陷的原因之一,护理过程中难以将做到将护理的效果、护理措施、护理病情变化等进行全面记录。而且由于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问题,其专业记录能力缺乏使得在对患者的病情描述不清楚,另外对于一些缺乏意识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和预防褥疮记录不全,未能体现出护理过程中的全程记录,造成了护理风险一直存在。
2神经内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2.1加强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医疗意识 针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主要是由于患者缺乏主动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的神经内科的健康知识了解。通过健康宣教使得患者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如何配合治疗,走出患者的思想误区,切实有效的实现对自己病情的治疗依从性的提升。通过健康宣教手段可以增进患者与护士之间的交流、护士与家长的交流,这样可以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宣教过程中护士要履行告知义务,使得患者享有病情知情和同意权,切实有效的为意识障碍患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告知情况,使得可以将实情告知家属,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4]。
2.2提升医院护理管理制度 提升医院的管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医院的护理风险控制中首先要从提升护士的风险意识着手,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促使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手册,使得护士更加明确护患之间的职责、权利,通过减少护理事故以及护理纠纷来化解护理风险。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注重在对护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且开展相应的考核,通过之后才能算完成培训,培训中护士要对呼吸机、心电监测器等进行详细操作考试,提升护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升神经内科医院的风险防范能力[5]。
2.3加强护理书写指导促进护理记录规范化 当医疗纠纷发生时,护理记录往往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所以护理记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护理人员要提升重视程度,严格的遵守记录规范,将护理过程中的患者体征变化、病情变化、使用药物、采取应急措施以及护理效果变化等进行严格规范记录。加强护理人员的记录能力可以为护理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组织其学习护理记录书以及书写初探等,加强护理人员学习记录书写能力。护理在记录之后交予护士长,护士长则要对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发现记录问题需要及时提出,并且进行医护沟通使得记录实事求是,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记录和书写质量。
3结论
针对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护理和防范研究,切实有效的实现护理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不但要从患者自身进行解决,而且还要从医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提升。开展神经内科潜在护理风险的问题探讨,然后结合相应的风险进行措施研究,以求得将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本文总结出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并且将化解风险作为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研究问题,将患者和护士的双方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达到对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实现护理效果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萍.神经外科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631-632.
[2]李冬梅.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与规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6:176.
[3]黄艳.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防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48-149.
,随着集团公司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入实施和管理转型,内控制度进入正式实施的第三年,也是内控管理工作的调整发展年。内控制度实施以来,各企业以完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内控管理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以检查考核为手段,坚持将内控管理融入日常工作,内控管理工作稳步推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企业内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检查发现,企业在一些关键环节和细节上还存在部分问题,特别是去年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少数企业相继出现管理失控的情况,凸显出内控制度在深入贯彻执行及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结合企业改革和转型的需要,以“有效和高效”为目标,围绕总部内控“一体化”、依托制度信息化、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和防范体系、优化内控检查思路等重心,狠抓内控制度的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内控管理的转型,提升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总部及企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研究建立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
研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和导向的内控管理,企业应从加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业务管理入手,强化对招投标管理、信用管理、对外投资、分包管理、资产产权处置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危地带的监控,并加强风险分析和定期评估,避免重大风险和实质缺陷的发生。结合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逐步研究建立风险管理事件库。企业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定期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已发生的事件或潜在的重大风险及重要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解决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纳入风险事件库的管理,并按季度上报总部汇总更新,逐步推进内控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风险管理事件库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总部制定下达,并负责汇总建立集团公司总体的信息库,定期进行分析。
二是开展外部项目调研督导,加强外部项目监管
根据近两年的检查和了解,总体感觉企业外部项目内控管理比较薄弱,考虑外部项目管理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部项目内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导。一是加强外部项目管理人员内控培训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外部项目的督导调研,了解外部项目内控执行的难点和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对外部项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项目的内控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国际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研究国际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和完善国际项目内控管理制度。今年总部拟组织对外部项目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外部项目专项调研和检查,以促进提高外部项目的内控管理水平。
三是建立内控管理定期通报机制,定期内控管理动态(简报)
为解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总结管理经验,剖析执行中出现的案例,建立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企业要建立定期简报制度,通过总结本企业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经验或剖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与案例,以内控管理动态(简报)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同时将每期内控动态(简报)每月25日前向总部进行报送。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每月报送,其他企业按季度报送。总部依据企业的内控动态(简报),对各企业总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选编,以总部内控动态(简报)的形式定期下发企业,供所属企业进行学习和参考。
四是继续强化基础资料规范工作,推进内控管理要件的表单化工作
集团公司要分步推进实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将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要求进行信息化,该工作也与内控制度表格化联系紧密。企业要规范内控管理要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整理汇总企业成熟的要件资料,并结合内控制度要求对没有的要件进行制定和完善,对所有内控要件资料力求以表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本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件,并于7月底前上报总部。总部借鉴各企业的管理要件格式,完善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要件格式,形成系统的管理要件表单,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础。
五是调整优化检查考核思路,提高内控检查质量
企业要继续加强内控检查评价,优化和创新检查思路,选拔、培养和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内控检查人员,完善专业队伍人才库建设。企业在做好内控重点流程测试及自查工作的同时,加强外部项目的检查评价工作,延伸检查范围和深度,提高检查频率,结合审计、稽核、效能监察等形式开展专项和复合检查工作。检查中重点控制风险点和关键环节的抽查样本,切实提高内控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并落实“严考核、硬兑现”机制,企业检查评价工作应在10月中旬底前完成,11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总部备案。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控检查的深度,延伸检查范围,总部也将研究优化内控检查的思路和方法。
六是继续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内控影响力
企业要抓好内控环境建设,扩大内控影响力,提升全员内控管理意识,坚持对内控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方式。一是坚持业务流程讲解与案例相结合,引用国内外企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内控流程的理解。二是要加强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内控培训可以聘请兄弟企业的内控专家进行交流讲课,也可组团到管理好的企业去现场学习。三是鼓励内控管理骨干参加有关权威机构或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了解内控新观点和新思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四是开展内控知识竞赛,丰富宣贯形式,强化对流程的学习和理解。五是开展内控论文征集和评比活动,提升内控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等。
七是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做好与内控相关的专项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内控相关工作,配合解决好今年重点工作中的难点,确保内控工作深入并顺利开展,总部计划采取实践推进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方式,选定部分重点课题,指导企业开展研究工作,以推进专项工作顺利开展。各企业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指定相关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在企业内开展优秀课题评选活动,并向总部提交推荐优秀研究成果。具体研究围绕以下课题开展:内控风险识别及预警防范体系的构建;内控“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内控管理与业务监督管理的关系;新形势下内控管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控检查评价方法及考核方案的优化思路;内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途径及探索等。原则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选择多个课题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