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16:1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专业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保证“653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推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专项继续教育发展问题,根据*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鲁人发〔2006〕16号)精神,加强对*市“653工程”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市“653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现对建立*市“653工程”协调工作体系及职责分工,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省人事厅的要求,为保证全市“653工程”扎实、有序地推进,决定建立*市“653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协调和指导全市“653工程”的实施工作。联席会议由市人事局牵头,市经贸委、市公安局、市水利与渔业局、市农业局、市外经贸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单位参加。每个相关部门确定一名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每个部门确定一名具体负责人员为联席会议和实施“653工程”联络员。
二、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
“653工程”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人事部和省人事厅“653工程”的部署要求和有关部门、行业牵头组织的安排,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全市“653工程”实施中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指导和监督实施;
(二)总结交流“653工程”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实施“653工程”的各项工作,指导各专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开展培训工作。
三、联席会议的工作形式
“653工程”联席会议由市人事局组织,根据“653工程”的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各部门联系会议成员或联络员参加。
“653工程”联席会议各组成部门依据联席会议决定事项、部门职能和“653工程”工作分工,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在本领域贯彻落实市“653工程”联席会议决定事项,适时研究解决“653工程”中的问题,积极推进本领域的工程实施;
(二)依据国家和省、市“653工程”实施办法规定,研究制定本行业领域“653工程”的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成立并指导本领域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
(四)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各领域专业科目的培训大纲,研究制定本行业领域的专业科目培训具体计划,审定和编写必要的教材课件,组织本领域人员参加“653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五)协助人事部门开展统一的公需科目培训;
(六)指导本行业地方各级部门、协会组织加强与人事部门沟通联系,主动接受当地人事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七)按规定组织证书发放和统计登记,总结汇总培训情况报送相关的牵头部门、协会、行业组织和市人事局备案。
四、各领域各部门的分工
(一)现代农业领域
1、市农业局:全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业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2、市水利与渔业局:全市水利与渔业专业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利与渔业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3、市林业局:全市林业专业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林业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二)现代制造领域
1、市经贸委:全市现代制造专业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的牵头部门。负责全市现代制造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2、市机械行办:全市现代制造专业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协管单位。协助、配合市经贸委组织全市机械制造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3、市轻工业行办:全市现代制造专业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协管单位。协助、配合市经贸委组织全市轻工行业制造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三)信息技术领域
1、市信息产业局:全市信息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的牵头部门。负责全市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2、市公安局:全市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的牵头部门。负责全市信息安全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四)能源技术领域
1、市经贸委:全市能源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的牵头部门。负责全市能源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2、市煤炭局:全市能源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协管部门。协助、配合市经贸委组织全市煤炭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五)现代管理领域
1、市经贸委:全市现代管理领域实施“653工程”的牵头部门。负责全市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2、市外经贸局:全市现代管理专业技术领域实施“653工程”协管部门。协助、配合市经贸委组织全市现代管理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科目培训。
五、人事部门的职责任务
市人事局为全市继续教育和“653工程”的主管部门,履行市“653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主要职责是根据人事部、省人事厅的部署要求和市“653工程”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对全市“653工程”各项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具体负责以下工作:
(一)建立全市“653工程”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牵头建立包括联席会议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有效机制,指导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推进“653工程”的实施工作,协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协助牵头部门和协会抓好专业科目培训;
(二)组织公需科目培训。按照人事部、省人事厅统一部署,结合本市实际,组织全市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统一安排的公需科目培训以及具有本地特点的公需科目培训;
(三)组织举办本地区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师资骨干培训,指导开展培训基地、施教机构建设;
1林业科技档案的主要特点
1.1专业性
科技档案与其他档案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产生、形成于科技活动中,而科技活动是分专业进行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性的特点是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1]。林业科技档案除了具备科技档案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咸宁林科院为例,在对竹类、杉木、油料作物等方面的研究时,归档材料就含有调查记录表、观察记录表、施工记录表等大量的专业调查数据;如潜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工程项目就包括建筑施工图、工程预算书等归档材料,涉及建筑、水利等多个方面、多个专业的内容。
1.2成套性
林业科技项目在立项、审批、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成套性的特点,即围绕着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形成,每一项都是相互关联,密切联系,记录了完整的科研项目活动。
1.3阶段性
由于有的林业科研项目周期长,可以根据项目需要,采取按阶段归档的方法,即按照科研准备、研究试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五个阶段进行归档,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就可以将该阶段形成的科研文件整理归档,补充到该科研项目档案中去,这样的方法既利于收集、整理,又科学、有序。
1.4保密性
林业科技档案是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在科学试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是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不懈努力的成果,反映了林业建设真实记录,在某些方面具有专属性和独创性,属于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要加强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定期研究和审查林业科技档案的内容,适当调整保密范围和密级,确保林业科技档案与科技资源的安全。
2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模式传统
林业科技档案是林业生产活动的记录和凭证,又是林业生产活动必要的参考和依据,在林业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2],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不够。从档案保存方面看,纸质多于磁质、磁质多于光质、光质多于声像,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低,很多林业科技单位只是简单地把档案信息要素录入计算机,在查询、借阅、管理、利用上缺乏技术支撑,严重影响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2.2科技人员存档意识淡薄
部分科技人员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意识淡薄,只重视科学实践活动和科技成果论文的发表,轻视档案资料的收集,没有认识到林业科技档案是林业科技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有的人上交档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够主动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往往是等到检查验收时临时抱佛脚,致使档案管理难以顺利开展。
2.3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强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给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部分林业科技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或进行专门培训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特别是有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直接参与到科研活动或科技项目具体过程中,对科研项目本身缺乏基本了解和认知,仅凭个人经验进行分类,导致归档不完整、不准确、不系统,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技档案收集质量。
2.4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
有的林业科研单位对林业科技档案管理认识不足,对科技档案资源运用不够,存在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规范化建设投入少等问题,致使档案管理水平层次低。
2.5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很多林业单位设立了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但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缺少专业的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着林业档案统一管理难、归档立卷难、资料查阅难“三难”问题。比如在林业科技档案统一管理方面,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林业档案规章制度,各类林业资料往往没有统一由林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造成林业科技档案不健全、不完全、不集中问题。
3林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规范
3.1明确归档范围
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保证林业科技档案整理的规范化程度,切实遵循林业科技档案以课题成套进行归档的特点。一般按照科研准备、研究试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五个阶段组织收集资料归档。具体包括: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技术考察及调研报告、课题论证报告、科研课题研究计划和协议书、合同;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各种检验分析报告、实验报告,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设计文件、图纸、重要的往来技术文件、课题鉴定申请书、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决算材料、科研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获奖证书、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证明;推广应用方案,技术转让合同,协议书,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及工作总结,成果宣传报道等等。
3.2确定归档时间
归档时间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归档文件的质量,决定着归档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归档时间应根据林业科技活动的规律和科技文件的形成特点来确定。对于周期较长的林业科研项目,一般采取按阶段归档的方法,即按照科研准备、研究试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五个阶段进行归档,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就将该阶段形成的科研文件整理归档,补充到该科研项目档案中去。对于活动周期不太长的林业科研项目,可在该项目结束后进行归档。此外,有的林业科研项目不仅周期长,而且由若干子项目、子课题组成,这些子项目、子课题一般相对独立,可在每个子项结束后对该子项进行归档。为便于记忆简易分为:按阶段归档;在一项科技活动结束后归档;按子项归档;按年度归档;随时归档。
3.3划定保管期限
林业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般分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划分原则为:凡是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该永久保存;凡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利用价值的可以定期30年保存;凡是在较短时期内,具有利用价值的可以定期10年保存;凡是介于相邻两种保管期限之间的档案,其保存期限一律从长。
3.4注重日常管理
在林业科技档案中新技术、新品种、知识产权和种质资源都具有非常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作为存储这些信息的载体—林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建立健全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统计、移交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等,以严格的制度管人管事。
4强化林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措施
4.1强化认识
作为林业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的必要资源;是发展林业经济、创造林业效益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基层科研单位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将所需经费列入单位年度财政经费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建立利于档案内网在线查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另外,林业科技档案工作专业性强,档案管理人员要强化认识,与时俱进,除了学习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补充林业科技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同时,有关单位应及时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林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抓好专业技术教育。只有这样,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才会科学、规范、有序,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高,档案开发利用才会便捷有效。
4.2完善制度
林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档案管理制度的保障,相关林业科技单位应以国家有关档案管理制度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林业科技档案管理规范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正规化建设水平。
4.3加强应用
林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与林业科技发展,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林业科技单位要善于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林业科研人员要主动挖掘本地区林业科技发展特点,善于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科技档案信息,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将实用的致富信息送到林农手中,为林业生产提供可靠依据。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围绕特定课题及时地、连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对口径的各种档案文献资料,直到课题完成,通过课题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避免重复劳动,充分发挥好服务保障作用,使课题研究人员不断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4.4实现信息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把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规划,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单位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从收集完整齐全、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着手,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林业科技档案管理之中,从档案的收集、分类、编目、存贮、查询、借阅、归档等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
4.5建设相对稳定的档案管理队伍
林业科技档案工作连续性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频繁调动,无疑将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从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考虑,必须抓紧抓实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充分调动从事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要根据林业科技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安排相对固定的人员管理林业科技档案,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延续性,从而促进林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4.6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关键词 林果产业;科技培训;现状;成效;对策;宁夏中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36-02
开展林果产业科技培训是建设现代林业、促进果农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果农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近年来,中宁县在林果产业科技培训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使果农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现状、措施、问题及对策等总结如下。
1 中宁县林果科技培训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宁县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围绕“果树栽培技术”、“果树修剪技术”等果农非常关心的主题,共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480次,培训果农5万余人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160个,印发技术资料20余万份,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送科技、办培训活动,使中宁县果农的科技素质和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林果产业的发展。
2 林果科技培训措施
2.1 加强领导,提高培训计划性
在每年的年度工作计划中,中宁县将果农的培训列为年度重要工作之一,提前做好了年度工作安排计划表,明确了培训时间、培训主题以及举办地点等,使得果农培训能够按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2.2 加强调研,促进培训实用性
在实施年度计划的过程中,中宁县注重收集听取果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力图保证送去的培训是果农所需要的,以便提高果农参与的积极性。
2.3 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性
今后县林技中心将把高效种植示范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石空镇枣园地区、大战场镇大青山、舟塔乡天景山、恩和镇红梧山、白马乡滚泉坡等地建成5个66.67 hm2以上、4个666.67 hm2以上高标准红枣产业示范园。通过建立示范园区,树立枣树栽培管理等技术示范的典型,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的同时,达到整体推进、全面涵盖、科学发展的目的。
3 取得的成效
3.1 增强了果农的科技致富能力,促进了林业增效、果农增收
中宁县通过对各类实用林果技术的培训,提高了果农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其致富能力,培养出一批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及种植示范户,在中宁县的林果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县形成了果农带头人争着富、其他果农跟着富的喜人局面。鸣沙镇鸣沙村六队某农户经常参加科技培训,在其种植的0.8 hm2的苹果园内进行管理,保证修剪整齐、树形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12年其果园可创收40万元,纯收入达33万元,其带动亲属建设苹果园0.8 hm2,收入也达到了24万元;白马乡某农户的果园总收入也可达到7万元;其他多数农户果园平均收入超过15万元/hm2。
3.2 强化了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加速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建设
在促进果农增收的同时,林果产业科技培训也给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良好机会,促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以期更好、更多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当地林果产业的发展[3]。
4 存在的问题
4.1 培训技术人员缺乏,知识更新速度较慢
由于中宁县的林业技术人员本身就缺乏,况且仅有的技术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繁杂,致使其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基层服务指导,甚至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限,无法保证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广度,特别时外出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不利于科技人之间的交流提高。
4.2 培训典型材料的收集及培训投入有待加强
可以展示的培训效果较为缺乏,对典型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特点不突出、亮点不够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还有个别乡镇在开展培训工作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措施不得力、领导认识不够、资金安排不到位、培训工作组织不力等[4]。
5 发展对策
5.1 依据果农的需求,建立林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制度
本着“想果农之所想,急果农之所急”的务实心态,围绕推广人员应具备的五大培训能力,即对农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改进当地技术培训项目的能力、使用辅助教学设备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记录和撰写报告的能力进行提高,深入研究基层林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内容、方式、师资、保障等实际问题,强化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经常性的基层林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制度,健全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的长效培训机制。
从源头上防止部分技干技术老化,观念过时。如聘请区市林业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来中宁县讲学或选派部分中青年技术干部有针对性地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从而达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目的。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具体为:一是新知识培训。新知识培训结合新出台的涉农政策、新颁布的涉农法规、现代农业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培训技术人员,使他们与时俱进。二是新方法培训。结合中宁县实际,采取有效可行的培训方法,最终实现培训目的。从农田间学校、展示示范、农村快速评估、现代信息载体利用和可视化培训等的培训的新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并应用于培训实践。三是新技术培训。新技术培训涉及果树品种改良、种植新技术、林业新装备操作技术、农用新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培训、专业拓展培训、转岗培训等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加强培训。四是学历提升。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通过专升本、攻读推广硕士、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学历,强化理论水平[5]。
5.2 针对果民的学习特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
一般来说,果农具有以下几个学习特点:学习目的明确;只有感兴趣才学习;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学习时间有限;农民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针对果农的这些学习特点,从农民对培训的心理期望(农民期望获得好收益、农民期望解决实际问题、农民期望推广人员帮助决策分析、农民期望推广人员关心和鼓励自己学习)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及授课形式,不断探索有效地培训模式。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制定有效的培训模式。一是对示范户的培训。根据示范户的实际需求,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如现场培训、田间指导、个别接触等,开展培训。二是对普通农户的培训。对普通农户的培训,可采取培训班、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技术咨询、现场会等方式,对农户进行耐心讲解、现场示范,注重实效。如育苗、修剪方法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内的成果示范等。三是短期培训班。短期培训的工作步骤有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培训课的要点涉及前言、提出问题、联系比较、实际应用、归纳总结、引起兴趣等方面[6-10]。
5.3 依靠各类组织,抓典型树亮点,进行示范带动
培训工作的开展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地依靠科技群团组织、县级业务部门、企业科协、区内外林果专家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强调培训的效果,抓典型、树亮点,注重其发挥出的示范带动作用。
5.4 及时记录总结,建立培训数据库
召开林果产业科技相关的现场会,并总结以往的经验,勤于记录整理,做好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建立适合中宁县林果产业科技发展与科技培训的数据库。
5.5 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效果管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农民经过培训后,成为“土专家”,具有一技之长,应建立实用人才信息库并进行分类规范管理,加强与科研院所、农技部门的合作,及时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同时,应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对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做好职称的评定及评审工作。打破以往对人才评价的局限性(单纯注重学历及资历),重业绩、重实践、重成果,进而对农村人才的数量进行充实,并将农村乡土人才纳入到科技人才的队伍当中,充分地对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进行调动[11-13]。
5.6 搭建农民技术咨询服务台,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局属各单位和乡镇林业站搞好联合,整合人力,在重点集镇设立较为固定的农民教育培训、技术咨询服务点,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定期蹲点,遇集开门,采取发放科普资料、图书借阅、科技成果展示、播放农业科技光碟、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广泛开展林业科技指导和咨询,方便农户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咨询[14-16]。
6 参考文献
[1] 王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浅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4):17-18.
[2] 韩小平,廖建华,孟雄伟,等.武汉市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5):17-18.
[3] 刘训江,赵世昌,张大鹏,等.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技,2008(3):29-32.
[4] 王佩汤,陈林年,石成福,等.临泽县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现状及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3):7-8.
[5] 潘启城.田东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52-53.
[6] 徐广彬.提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质量的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6):67-68.
[7] 赵增林,王增旺,王立瑞.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业生产增效[J].天津农业科学,2010(4):142-143.
[8] 黄永春,韩国珍.关于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6):303-304.
[9] 刘宇.辽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2011(4):96.
[10] 邹小云,胡小荣.农业科技培训的现状、需求和对策[J].江西农业经济,2000(6):21.
[11] 黄耀如,凡小忠,孙丹丹.农民科技培训的创新与发展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4):215-216.
[12] 陈华宁.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9-22.
[13] 王惠生.农业科技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45-46.
[14] 郑美玲,余顺和.浅谈新形势下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1):136-137.
关键词 林业 有害生物 防治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
1.1外来有害生物的不断侵入
随着国外优良物种的不断引进,一些具有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和未经检测的危害性的病虫也在我国林业中蔓延。随着苗木、木材、林产品、繁殖材料的运输潜带危险性有害生物,新的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为有害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危害性随之增大。
1.2有害生物的防治预报体系不完善
人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家在新时期把了森防方针定位在“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中,这把预防放在了首位,而预防工作的前提是监测和预报,监测预报工作是科学防灾、控灾和减灾基础性工作。因此,将监测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1建立完善健全的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要注重园林植物的长期健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防治,并随时的分析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和消长动向。加强植物有害生物的检疫,例如设立合适的观测点,可以采用黑光灯、糖醋液等来诱导有害生物;并且对主要的、破坏性大的有害生物进行分类,观测其分布情况、生长习性等,及时预报,科学指导防治措施,来提高防治的效果。
2.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的必要性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对园林植物及其植物有害生物的有效检疫。在林业植苗的选用、引进、栽种的过程中都要进行科学的检疫,杜绝危险性病虫的传进、传出,及时的检测,并将其消灭。因此,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有害生物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
2.3科学的搭配种植,合理的规划布局
在林业营造绿色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园林植被的多样性建设,避免规模形式单一,来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屏障,提高对有害生物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肥力高于油松纯林,能够促进油松的生长,增强对松毛虫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通过调整树种结构,加大抗性免疫树种的比例,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利用天牛飞行能力不强的特性,使用忌避性树种作为杨树林分的伴生树种或保护行,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天牛的自然扩散。科学地搭配树种之间的布局,建立合理恰当的植物群落结构。
2.4有效的提高人员素质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十条赋予了各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中的职能和职责。由于该项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知识要求深度性,必须决定了这支队伍不能只是单一常规人员临时性的组合。从目前队伍建设情况看,专业性技术人员在岗不多,这一点在基层站表现比较突出,且人员不稳。造成各类专项培训后,人员离岗,使得从事第一线监测人员素质不高,对专业技术知识了解不多,领悟专业技术要点不强,这样必然给测报数据带来较大的偏差。所以,必须提高人员素质,从而更能有效的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2.5适应林业特点的施药器械和技术更趋多样、高效和安全
在林区中有高大的树木,在对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上则需要特殊的施药器械和技术。这也一直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点。在最近几年内,一些射程长、功效好、对环境污染少和节约用水的技术和器械在防治工作中得以应用,同时在高射程农药喷雾技术上结合了风送和雾化技术,更增加了射程的高度和远度,具有较好的穿透力,使防治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静电喷雾技术、烟雾载药技术、树干注药技术、灭虫药包布撒技术等在对生物害虫的防治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随着3S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航空技术在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对灾情的及时掌握和准确预测为林业生物害虫的防治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6乡土树种的利用
关键词:林业项目;管理内容;监测管理措施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对于林业项目的有效管理,出现某些单位为了得到利益而去开垦土地、毁坏森林的现象,从而导致森林资源匮乏。所以在现阶段,只有加强对林业项目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保护林业资源,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项目管理的内容
1.1项目过程
1.1.1发起项目
相关企业单位可依据林业发展规划提出林业的具体项目,在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改革委员的相互配合下,对具体项目的背景情况、社会市场经济、项目业主进行核实之后,再进行项目挑选和确定,林业发展项目才算正式成立,称为发起项目。
1.1.2审定项目
审定项目的内容是林业总体项目中最重要的内容,其主要是对具体项目内容进行实地考察,结合项目中的相关技术要求,做出项目可行性分析,并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在统一之后进行全面的概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合理。通过审计项目可以确保林业项目有重要的依据,避免在项目中加大不必要的投资。
1.1.3评估及审批项目
此阶段的工作是经过项目审计之后,由当地的相关政府来安排有关专家对林业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估,全面系统地评估项目中的所有内容,再从该项目的经济、技术方案和相关组织策略方面进行可行性的评估,确保该项目的实施对林业发展有重要的帮助,能够给国家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并且在技术上切实可行,并给予批复,对于其他一切为了个人利益的情况不予批复。
1.1.4招投标管理项目
面对我国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通过创新林业工程建设的方式,引入更多的资本和管理者加入到林业工程的建设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林业工程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在现阶段,主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进行林业工程的建设,将林业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交由中标方进行实施,并对林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相关管理措施提出明确的要求。
1.1.5监督实施项目
在项目批复、中标之后,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复的评审报告来展开对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要严格监督项目,确保项目按照相关规定要求来执行,以保证项目的质量与效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1.1.6验收总结项目
在项目的所有内容完成之后,要安排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和总结验收,分析项目当中的有关经验,并进行数据整理,为后期养护和管理打好基础,也为下一次的项目开展提供经验。
1.2项目的可行性
在项目的审计阶段,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对项目当中的项目进程、质量考虑、技术策略以及技术要求进行精确细致的验证评价,确保项目有良好的经济预算和最佳的技术策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主要从项目的经济、技术、方案策略、财务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估,确保整个项目的最终成果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在可行性报告编写方面,主要从项目的总体可行性出发,将项目当中的所有因素进行一一对应考虑,并对整个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整体评价,评价项目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2实时项目的监测管理措施
2.1人员管理
在项目管理小组当中,要建立相应的林业项目办公室,以用来配备项目当中的采购、财务、技术方面的专业管理人员,以便应对在工作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在林业项目管理工作中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2.2计划管理
在项目实施之前,要对项目的人工造林计划进行全面的管理,主要是在资金投入、采购物资以及科研技术的投入等方面进行管理,同时也要对项目的总体进程进行具体的安排,主要包括项目阶段进度、阶段项目的资金投入和项目的总体进度等。另外,在具体的项目进行过程当中,若发生突发变化,要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确保项目的总体进度不受到太大影响。
2.3物资管理
在项目当中有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物资采购方面,所以,对于在项目当中的具体采购、存放、合理分配都要进行统筹计划和安排,确保项目的总体效率与质量不受到影响,同时在具体的采购环节当中,特别要注意物资的质量规格,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指标,保障项目的质量。
2.4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主要是对项目进行过程当中的财务预算、资金投入、财务审计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根据相应的资金运行规律来对项目当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保障项目的总体经济利益,主要管理内容包括在项目当中的资金转贷、建立相应档案、对项目当中运行资金进行监督等。并且,财务管理要从自身的工作原则来进行考虑,同时也要以总体性的目光对整体的项目进行质量保障,具体内容包括:落实好相应的项目阶段资金;避免出现资金到位项目未开始的现象;按照相应时间来进行还贷;严格做好财务审计工作等。
2.5质量管理
加强质量管理对于整体的林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林业质量管理当中主要有项目物资采购的规格质量、项目进行过程当中的质量管理、资金运转方面的质量管理等,对于这些质量管控,要合理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执行,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质量管理。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
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
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1、林业科技推广的体制存在不完善
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促进林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林业科技推广仍需要服从政府的行政指令,结合农村的现状,促进一个新的技术需要政策引导,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投资,负责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主管表现不强大。这是关于促进林业科学技术的综合影响,导致你的推广不利于长期促进林业科技工作的。
2、农村劳动力缺少、知识结构偏低
目前主要的农村劳动力正在抓紧赚钱,广大农村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劳动知识,低积极性,接受新事物和技能水平低,接受低,往往是新技术促进,容易接受或采取旧方法。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在体力或智力方面的老人无法与此相比,造成了新技术推广,农民都愿意参加,但也参与其中,但真正执行工作缓慢并且效率低下。
3、林业科技推广的支持政策不健全
促进林业科学和技术政策的不健全,首先,林业科学和政府部门的技术推广工作不够重视,分配到各乡镇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只是他们大部分行政工作的一部分,没有重点推广。其次,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地方机构的平均收入差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收入较低,近几年,物价上涨,工资收入没涨,生活中的平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影响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导致人才流失。
4、推广经费不足
中国共有2638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已形成政府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省,地,县三级为龙头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促进资金进入推广的缺工,以促进一个重要原因。在一方面,多数为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安排少,不能满足推广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县和县没有设立推广专项资金,在资金头部部分地区推广的人员不包括在当地的财政预算案。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现实出发,着力于解决困扰林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重点和难点问题;面向未来,就是要有超前意识,致力于林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现代林业;注重实践,就是要通过抓典型、树精品、出成效,影响领导、启发干部、教育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做好林业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总结实践的、拿来别人的、组装自己的”。认真学习借鉴、引进推广其它地区和林业部门已研究成功的技术成果,避免重复试验,节约科技成本;组装自己的,就是组装配套地区已有的、成熟的林业科研成果进行推广转化。
1、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2013年3月,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国家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其中规定的配套和完善设施的条件应作为手段,按照法制建设,整体推进,统筹规划,有了基本原则,10年来,重点加强人员素质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林业科研机构,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单位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了新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活力。
2、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培养人才。为促进林业科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同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学习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不断吸纳引进优秀林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这项工作,始终保持技术人员的年轻,更有知识。同时,注意现有林业工人的教育培训,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在职,学习参与考核,鼓励林业科技人员一线亲自到现场实践,不断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为林业科技的推广提供更好的服务。
3、加大林业科技开发投入
建立一个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把林业科技人才开发和培训体系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和基本建设投资预算。加大为利用林业技术研发投入,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成果,加强基层林业推广站的实用技术推广功能。列出林业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奖励等专项资金。
4,注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为了避免林业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脱节,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科研的导向作用。首先,在科研立项申报,需要明确指出的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景,以及科研项目的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的转化率。第二,发挥科研协调作用,作为一个科研单位和桥的生产单位,生产单元需要传递给科研单位。最后,加大科研投入的改造。由于新技术的生产经营单位一般有一个保守的态度,未来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可以拨出专项资金,运用新技术生产企业的补贴,以提高科研转化率,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三、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受到影响,原来的林业产业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节奏,让人们看到了推广林业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目前,林业科技推广正如火如荼,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深远而复杂的过程。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推动进程的未来,也将继续推动中国林业科学和技术,使这项工作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畅皓云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1]辛永清.林业科技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推动作用[J].发展,2007(4):24-24.
[2]陈裕德.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9):205.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问题;对策;河南延津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09-01
截至目前,延津县造林面积已达2万hm2。现就延津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县里成立延津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属正股级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3名,具体负责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调查和预测预报,指导造林和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根据全县林业资源分布及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分别设立固定标准地,定期开展监测调查。根据调查综合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对未来发生趋势作出科学预测,林木病、虫情预报,提醒有关造林组织开展防治[1]。同时,森防站技术人员深入林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印发防治技术明白纸,随时解答林农在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防治情况来看,除了造林大户开展有效防治外,由于受木材价格偏低、缺乏防治机械、防治观念淡薄等因素影响,散户栽植的林木几乎不防治或很少防治[2]。尽管林业局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专业队针对重点地段已实施防治,但受财力、人力所限也只是杯水车薪。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农防治观念淡薄
大多数老百姓对于病虫害防治,总是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树叶被虫吃了还会再长出,不像种小麦、花生,一旦发生病虫害,很可能造成一季或全年收成减少,甚至绝收;加之现在木材价格偏低,而粮食价格持续升高,栽树较种农作物效益低,因此农民就更不愿意在林木上进行投资,甚至希望树木生虫或生病死掉,以改种农作物;还有部分林农等靠思想严重,树木一旦生虫,就要求林业部门去治理。
2.2 缺乏必要的防治资金和设备
近些年,虽然对森防工作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投资力度也加大,但与造林投资相比差异很大。以延津县为例,从2003年开始,有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日行贷款工程等,中央有投资,省里也有投资,市、县二级又有配套,平均每年的投资额在200万~300万元。与之相比的森防工作投资,少则是空白,多则每年几万元钱。2011年县里比较重视,拨款逾10万元,但对于全县0.67万~6.67万hm2林地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林业管理工作重要,其抚育管理时间长、任务重,但这与现有的投资比例很不相称。另外,农民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器械。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防治设备的购置[3]。县林业局购买了一些烟雾机,但毕竟数量有限;缺乏先进的防治设备是造成防治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
2.3 森防队伍较弱
县森防站共有工作人员3名,还有1人病休,实际在岗工作人员仅2人。既要完成全县几百个标准地的监测调查,又要深入林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实际上,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森防工作,因为大多数都是野外工作,不仅没有补助,而且常因多种原因拖欠工资。虽然进行了村级森防员培训,但县森防机构工作人员工资仍没有保障,这些对森防工作高效、有序开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2.4 造林措施不当,防治难度增加
从技术角度讲,科学合理营造混交林,不仅可以提高防风固沙效果,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林木抗性,可以防止病虫害滋生和蔓延[4]。但目前,由于杨树生长快、好栽植,全县成了“杨家将”的天下。加上造林密度、栽植模式不合理,不但为林业有害生物滋生、蔓延提供了适合的条件,而且增加了防治难度。
3 对策
3.1 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森防工作单靠林业局一家是不行的,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参与。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媒体形式,加大舆论宣传,让广大林农认识到防治林木病虫害的意义。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把森防工作摆重要位置,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给防治林农适当补贴等,变被动为主动。
3.2 积极推进社会化防治,促进防治形式多元化
许多零星栽植的林木发生病虫害时不去防治,除了思想认识不够外,还有面积小投资购买防治器械不够经济等原因。而经营面积较大的公司或个人由于资金雄厚,相应地购置了烟雾机或喷雾机械,防控效果显著。这就说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除了要搞好群防群治外,还要推进专业化、社会化防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造林积极性,林业建设呈现出林权结构明晰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等特征[5]。与之相对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也应该与之相配套,实现防治组织多元化。除了林业部门成立防治专业队,作为应急外,一是扶持、引导和建立“家庭合作林场”、“三防”协会等防治组织,切实发挥广大林农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二是重点鼓励造林公司或大户成立自己的生产、病虫害防治综合专业队,林业主管部门加大技术培训,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走向市场,在完成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的同时,还能够承担起周边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
3.3 科学制定造林规划,提高森林自身抗病虫能力
林业主管部门在制定工程造林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树种多样化,合理编制混交模式,既力求提高森林抗逆性,同时又要照顾到林农的经济利益,从营林措施方面降低林木病虫害发生几率。
3.4 加强森防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森防机构担负着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调查、植物检疫、技术指导和咨询,长时间野外工作,而且技术性强。应该增加编制,吸纳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工资待遇。完善县、乡、村三级森防测报网络,形成覆盖全县的测报和技术指导网络体系[6]。无论是加强森防体系建设,还是扶持社会化防治组织、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日常防治、购置防治器械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后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且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4 参考文献
[1] 常原飞,武红敢,董振辉,等.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J].林业科学,2011(6):93-100.
[2] 蔚晓飞,李生俊,李泽军.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初探[J].内蒙古林业,2011(7):14-15.
[3] 迟安荣.瓦房店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1(4): 47,51,53.
[4] 王晓峰.试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214.
外语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对外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外语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但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仍是一项长期任务。按照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区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原则,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工作的基础上,现就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持严格要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能力建设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外语越来越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按照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继续坚持对职称外语的严格要求,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外语能力,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加强对外学术技术交流。
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改革完善外语测试办法,改进测试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客观、便捷的外语应用能力评价服务,为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服务。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防止职称外语考试“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一)对经证明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2、申报副高级职称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需再次参加同一级别考试的;
3、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并经一定程序确认的。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放宽外语成绩要求或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经审核确认,能力业绩突出、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的;
2、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经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放宽至县级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3、在地市以下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4、年龄较大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临床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2、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
3、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三、分级确定全国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124-03
收稿日期:2011-07-11
作者简介:赵永华(1965―),男,湖北远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1 引言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不仅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降低森林质量,也给林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制约着森林健康发展,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直接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应建立起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及危害状况数据库,为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
远安县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北山区,北纬30°53′08″~31°22′34″,东经111°14′34″~111°52′41″。东邻荆门,南接当阳,西毗夷陵,北连南漳、保康,总面积174 920hm2。平均海拔500m,最高海拔1325m,最低海拔76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全县有植物种类132科,544种。林地总面积为134 533hm2,占76.9%,活立木总蓄积380万m3,森林覆盖率74.38%。优势树种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植被分布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植物群落为针阔混交林,常绿树和落叶树共生,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布特点。
2 远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远安县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各乡镇林业站森防技术员,村级森防员,三级监测预报网络管理体系,负责组织和处理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工作。县森防站组织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检疫,乡村测报员、检疫员的技术培训等工作;建立了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档案,灾情损失调查、统计,森林植物检疫、办理产地、调运检疫签证业务,承担着全县林木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控,以及林木、种苗、森林植物的检疫。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有效控制和缓解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危害范围内。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防控形势严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2.1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经过对全县有林地、疏林地、退耕还林地、灌木林地和四旁树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采取野外访问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设立踏查线路22条,标准地51个。普查出林业有害生物134种,其中虫害7目40科111种、病害19种、有害植物12种(表1)。
表1 主要害虫种类
表2 主要病害种类
2.2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受气候条件影响,局部时有爆发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控形势日趋严峻,主要发生危害种类40余种,特别是以危害松、杨、栎为主的松毛虫、尺蠖、舟蛾、天牛等害虫,2005~2010年连续5年的病虫害年平均发生面积达56 667hm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景观,破坏了森林,造成了经济损失,一旦控制不及时,将会对全县森林构成严重威胁。
表3 有害植物种类
2.2.1 优势种群
每年都有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病虫是以松、杨树为主要寄主植物的马尾松毛虫、杨扇舟蛾等。其中杨扇舟蛾的发生量最大,年度最高发生面积可达1 012hm2,危害严重的年份局部地块会造成成片林木被吃花、吃光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景观和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正常生长,即降低了生态效益,也使经营者遭受了经济损失。
2.2.2 次发种群
属常发病虫,年度发生面积多在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危害杨树、松树、栎类为主的食叶类害虫,如杨扇舟蛾、杨树溃疡病、马尾松毛虫、条毒蛾、黄刺蛾、栗黄枯叶蛾等;另一类是以危害马尾松、杨树为主的蛀干类害虫,如星天牛、桑天牛、松褐天牛等。
2.2.3 偶发种群
个别年份、地块偶有发生,突发性强,当年危害严重,经除治后比较容易控制,并且就目前情况看不会连续造成大面积危害的,如栗大牙、斑须蝽等。
2.2.4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本地有害生物崛起
由于受木材商品的调运愈来愈频繁,外来有害生物随出入境的货物、交通工具和游人携带扩散的机会也增大,周边县市有害生物蔓延,如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周边县市已发现和发生,自然入侵比较严峻,给远安县防控增加压力。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本来不造成有害生物,因生态群落的破坏,成为群落中优势种,侵蚀着森林。如葛藤,处于群落底端,共生植物,乔木砍伐后,成为群落优势种,种群大量爆发,危害着生物多样性。
2.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
2.3.1 气候条件变化
受极端气候条件影响,持续暖冬,使害虫的滞育期缩短、危害期加长,越冬死亡率降低、基数增加,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危害,个别虫种出现危害时间加长、世代重叠,气候变暖为害虫特别是食叶类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造林者缺乏专业防治管护知识,造成有害生物大量发生。
2.3.2 人为传播外来有害生物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日益改善。林地面积增长迅速,绿化标准大幅提升,苗木引进、导致了苗木生产调运量加大,林产品货物频繁跨境运输,给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机会也大大增加了。如板栗疫病、板栗溃疡病、小粒材小蠹等。
2.3.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基础薄弱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虽然起步较早,但不够重视,防治重要性和认识程度不够,基础设施薄弱,森防体系建设滞后。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基础薄弱,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基层组织机构不完善,资金紧张,森防队伍不稳定,森防网络化管理缺乏等,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猖獗。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森防工作的开展。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水平切实有待提高,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2.3.4 纯林面积较大
远安县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林,缓解了有害生物防止压力,但由于造林增多,人工林多为纯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生物多样性低,抗病虫害能力差,加之检疫、测报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暴发成灾。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要从保护生态安全高度来认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质量,抓好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健康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防治上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减少经济损失,以保护生态安全。
3.2 建立、完善组织机构
加强森防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防治队伍的建设,充实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人员,配齐乡镇、木材检查站、林场及村、组测报防治人员,建立比较完备的预测网络体系,做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及时报告、除治,有效控制,提高除治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识别、除治、检疫技术水平。
3.3 加强基础实施建设,稳定资金来源
应将森防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计划管理与工程项目相结合,保证森防工作的连续性。县森防站要配备交通车辆,常规病害识别科学仪器,满足测报除治工作的需要。
3.4 实现科学营林,避开病虫食物链
从源头抓起,从规划设计入手,合理配置、适地适树,严把造林管护关键环节,综合管理,形成客观条件调查、规划方案审定、苗木选配调拨、绿化施工管理、后期林木管护等一条龙作业,节约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互补、优化行业管理,营造健康森林。
3.5 加强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
适时开展种苗产地检疫,加强调运进出口检疫。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上,严格执行引进植物登记制度,必须坚持引进植物的复查,外调植物时,必需坚持先检疫,后运输。从源头上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的扩散。
3.6 做好科学研究,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相关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在本地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并推广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进一步传播和危害。开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适时监测、检疫、诊断、预警、预报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从生态系统经营理念出发,积极开展本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等。
3.7 实施工程除治
(1)人工防治措施。对于刚刚传入、定居,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人工防除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有害生物,小面积的,采取人为捕捉、诱杀、清理。
(2)生物除治。运用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等、施放生物肥料;保护天敌,如鸟类;培养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
(3)信息素除治。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的趋光性、趋化性等趋性,采用黑光灯、无公害的甜性和酸性物质进行引诱剂诱杀。
(4)化学药剂除治。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生物控制和信息素控制,对大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采用低毒高效无公害的化学药剂进行除治。可快速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数量,提高短期除治效果。
(5)综合治理。将各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仲铭.林木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1991.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 建设 问题 策略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对自然物种资源的威胁,加大了贫困地区的脱贫难度,加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因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焦点问题。林业作为生态工程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业发展,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现在推行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观测,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总结。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生态工程规划问题
坚持不懈的对林业发展重要战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有助于解决国民对于林业地位的认识盲区。这对于大力发展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树立森林资源是我们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观念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就我国林业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国民对于农业发展仍然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这使得我国在进行林业发展建设的同时仍然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解决对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去为林业发展建设保驾护航。
2.林业生态工程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是林业生态工程较严重的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退耕速度过快,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导致一些品种混杂、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劣质种苗被栽种,相应的技术服务不到位,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的现象。许多地区让群众上山盲目种植,由于缺乏造林技术,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它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不能使林木发挥出其效益,所以,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
3.林业生态工程投入问题
当前林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搞任何一种社会公益性的事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资助。尤其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缺少资金,工程建设便会陷入困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比较广,在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动植物资源保护和保护农田牧场等方面都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因此,各地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应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有效的范围内,筹集资金,并把这有限的资金应用在关键问题上,实施专项资金制度,专款专用。
4.林业生态工程监管问题
过去的造林工程实际上往往是由林业设计部门制定工程建设规划,由林业行政部门组织工程,然后由工程的实施或设计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缺乏独立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队伍和切实的监理制度。有些地区有相应的监管机构但管理水平低下。一些地区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着政策、技术标准、管理措施多变的弊端。有些地区现有的管理人员多为林业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缺乏既精通林业专业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最严重的就是一些地区虚报林业生态工程成果。
二、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措施
1.科学规划,做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部署
与其他工程相比,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长期性、高投入性、生产管理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工程建设的动态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在实施任何一项林业生态工程前,都必须制订好治理模式,做好规划工作。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工作首先要遵循区域性原则,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规划,最终获得合理的布局。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要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生产上的统一是指农、林、牧、副等行业并举,形成多元产业结构;在措施上要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综合起来,进行配套使用;在具体的环境治理工作中,也要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各地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好不同的管理规划措施。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长期持续下去,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提高造林质量
要提高造林质量,就要坚持选好树,选对树,选择适当树种,适当种树,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适应性,不同的土壤类型及气候特点,所选择的树种也是不同的。还要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区域性治理要采取不同的造林、营林措施。林地造好后还要对重点的自然灾害分子,尽享有效的防治。例如加强对病虫害检测检疫工作的力度,主要通过营林措施的改善来解决病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稳定性,增强林分的抗病虫害能力。
3.加强森林经营和管理保护
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建立健全管护机构,组建管护队伍,购置管护设备,建立管护制度,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要按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在工程实施中,要严格按照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机制、政策机制等。有许多事例都说明,由于管理职能的失误,没有维护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成果,使已得到的成果失之交臂,从而使已改善的生态环境又退化了。所以,加强管理职能、维护生态工程建设的成果,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需的。
三、结束语
林业生态工程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制定可操作的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培育和引进优良树种,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工程建设管理,并且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体系并对资金实行强化管理。在监管方面,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推行合同管理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木种苗;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林木种苗作为保障我国环境的主要资源之一,作为可再生资源,我国应合理的运用林业的可再生性,使得林业资源可以进行持续、循环使用。因此,我国不断的加大林木种苗生产质量的要求。目前,我国从工商业高速建设逐渐转变为环境资源利用建设,为了满足我国的基本发展要求,林苗种植的多样与质量需要十分的重视。所以,为了让林业资源得到补充,林木种苗是恢复林业面积的最好的办法。
1林木种苗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林业市场较为混乱,林木种苗人员对于种植的技术与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市场树木过于单一,品种上大多使一些普遍,容易种植的树木,缺乏稀有品种树木,使得种苗市场供过于求,构造出现极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一般常规造林苗木多,生产和市场上需要的珍贵、稀有、经济苗木繁育少。二是树龄结构不合理。城市绿化一般使用常绿大规格苗木,而当前大苗生产量小,且培育周期长,造成大苗相对紧缺,常规造林小苗生产容易,周期短,造成小苗大量过剩,严重积压。三是造林用苗质量难保障。一、二级良种壮苗供不应求,成为制约林业种苗快速发展的瓶颈。
1.2林木种苗的生产在我国没有明确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上林木种植大多在偏远山区进行,使得信息通讯不够流畅,法律法规的约束性不够强,导致种植人员的专业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培训,从而使许多树木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的扰乱了林业市场。由于林木种苗市场缺乏有效管理,随意命名品种和品种炒作现象也比较严重,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林木种苗市场的健康发展,假冒伪劣等现象频发,不仅严重损害了林农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林木种苗总体质量低,影响了造林质量和效益。目前,大多数林木种子主要依靠群众漫山遍野的采集,这种采集式难以保证林木的质量。基地供种率和良种应用率非常低,仅占林木种子的 20% ~ 30%,质量难以保证。还有,我国的良种选育主要以轻抗逆性树种和重速生树种为主,这种选育模式不适应生态建设需要,导致良种化水平与林业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种批和苗批合格率低下,对林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3林木种苗的管理制度严重缺乏,使得管理制度的约范性较差。国有的种苗工作形式与目标单一,从根本上忽略了林业市场的发展。因此,国有种苗不能对个人种苗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了制约。目前,我国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大多数还是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实行自收自支和差额补贴的就有 1/3,所以,由于办公经费不足,这些单位不得不从事经营创收,这样,由于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微观业务管理又多,就严重影响了种苗执法,林木种苗行业管理技术监督力度不足,种苗管理机构未能充分履行行政职能。
2、解决措施
2.1我国各地环境分布差距性较大,因此,合理的、科学的根据自身环境进行种苗种类的选择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林木种苗的周期性较强,合理的判断种苗成熟时林业市场的需求是极为重要的,再进行科学化的技术进行种苗,从而保障林木种苗的质量。一是调整育苗结构。减少常规造林树种苗木的培育,加大珍稀、绿化、经济苗木的繁育力度,促使育苗结构趋于合理。二是缩小苗龄参差比例。加大绿化经济大苗培育力度,减少三年生以下常规造林树种苗木繁育数量。通过宏观调控和信息指导,保证种苗供需平衡,避免苗木生产过剩。三是注重引进外来优良品种。引进国外或外地优良种苗资源,通过引种、驯化、繁育手段在本地区推广栽植,丰富本地树种资源。
2.2国有种苗机构要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全面的认知,确定自己在林业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起到带领作用,将林业市场与种苗企业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使得林业高效、有序的发展,从而让我国的环境绿化政策全面的实施。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种苗工作,要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落实好林木良种补贴扶持政策,品种选育、区域试验,优先安排种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可以利用报纸、电台等大力开展种苗技术培训,同时,制定良种引进、示范、繁育规划,选育优质经济林良种以及抗逆性强的生态林良种等,加速推广良种繁育,建立和完善良种推广体系,提高林木种苗的科技含量。
2.3政府要抓紧对林业种植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推广,全面的普及管理制度,从而增强林木种苗管理体系,逐渐让林木种苗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同时,还要建立以种苗生产基
地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苗木生产供应管理体制,促进种苗生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想有更大平台去发展林业,首先,要给林木种苗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不断完善社会系统化服务体系,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信息会、苗木展览会等活动,提高人们对于苗木质量的思想认识。同时,建立种苗行业协会,及时获得第一手资讯,鼓励个人、中小型企业建设种苗基地,明确各方所获得的效益和权利,调控好市场,定期做好培训,促进林木种苗业更好的发展。
总结
林业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其可再生的特性使得资源补充与使用需要做到平衡,从而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顺利进行。因此,林业种苗的管理一定要严格进行规范,培训种植人员的专业知识,稳定市场的发展平衡,优化林木种苗的质量与类型,从而让我国的林业发展得到稳定、高速、健康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小万.提高林木种苗生产质量有效措施的探究[J] .农民致富之友.2016 (05)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