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12:0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们习惯将地理学科简单地归为文科,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即可,且中考时地理仅30分,学生一直把地理当作“副课”而不重视。所以,长期以来地理课既难教,学生成绩又难以提高。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大多是“半途出家”,对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不够,课堂上满堂灌,课堂下让学生死背。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既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在探究中领悟”为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编人教版地理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并且注重趣味性原则。每章节插入了大量的彩色图片,这些图片精美、说明性强,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认知特点。从教材的编写原则上看,教材十分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使“领悟”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新知识,能够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培养动手能力,降低学习难度
初中地理作为小科,在中考中分值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不够重视的实际情况。而地理学科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很多,虽然难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掌握,遗忘率也非常高。如七年级上册地球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二分二至图、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不仅内容多,而且对于七年级学生难度也较大。如果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不仅难于理解、记忆,还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动手中“领悟”出其规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知识记忆固然重要,更主要的是理解,要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发现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间接降低学习难度。
半球的划分和经纬度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难点。笔者在讲解南北半球的划分、半球的自转方向时,让学生将一个乒乓球沿接口剖开,上下相合当成地球仪,在接口处标上地球的自转方向后,再分开成南北半球扣在课桌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剖开处是地球的赤道,纬度为0°,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在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时,同样用剖开的乒乓球左右相合,先让学生在乒乓球接口上下相对处标出南北极点,再在正对自己的接口处,标上经度20°W、背对自己的接口处标上经度160°E,然后分开成东西半球扣在课桌上,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东西半球的经度。这些教具便宜、简单,即使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提前准备,也可以用两个大小一致的矿泉水瓶盖代替,这样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动手、动脑理解学习内容,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学生主动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推广。地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探究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内容,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进行探究活动时,采用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分组探究的课堂模式,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如在探究实验中要有专门的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等。每隔一段时间,每个成员的角色互换,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
2.精心设计探究性课题。选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新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究性课题,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如笔者选择在“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能否将人口均匀地向西部迁移”这一问题的分组探究中,通过提供一些资料,让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两组之间激烈辩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将直观、具体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的认识。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相比其他学科更实用。例如,讲述比例尺时,笔者将同样图幅的两幅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悟出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范围的大小的关系,其效果比老师讲、学生背有用得多。又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比较复杂,而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曲曲折折,比较难找,学生阅读起来比较费劲,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然后通过鼠标点击出现各条等降水量线,每出现一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各地区降水情况,总结出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即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直观的图像,掌握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突破了本节难点。
关键词:新课标 师生互动 活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5-01
今年是笔者参加工作的第五年,对于地理教学也渐渐有了一些感悟。地理在初中阶段被视为豆芽科,不怎么受到重视。学生往往把地理课堂当作休息课,发呆课。整个地理课堂都死气沉沉的,学生觉得没意思,教师更是觉得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怎样才能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呢?下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让地理课堂活起来,教学内容要“活”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涉及到地理。为了能让学生动起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生活中验证,或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总结出地理知识。比如讲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时,就可以提问“冬季,同学们最想去我国什么地方旅游?”大部分同学自然会想到海南,因为那里暖和,而此时哈尔滨却是冰天雪地。这两个跟生活贴近的例子就有助于学生记住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这个特点。
再比如讲到黄土高原时,在上课前先播放《黄土高坡》这首歌,且这首歌可以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歌词中提到“大风从坡上刮过”,可以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歌词“还有身边这条 黄河”告诉我们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这样用一首歌就能记住该课大部分重点。学生便会渐渐发现地理的趣味性。
2 让地理课堂活起来,教师要先“活”起来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在课堂上,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及时引导为辅,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平等教学。教师要当好“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如此既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讲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当同学们都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资源很丰富后,我又突然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表现该地区很贫穷的图片。然后提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自然资源上是富裕的,为什么人们还是那么穷?”,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很感兴趣,于是开始思考并踊跃的说出自己的答案。而笔者则耐心的倾听他们的答案,当同学们提到它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时,笔者再提问“同学们,知道了它贫穷的原因,我们来替他想想办法,拯救一下它吧”。于是同学们激烈的讨论起来,期间笔者会适度引导,比如将日本这个严重缺乏资源却很富裕的国家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比较。学生通过比较这两个地区找到拯救的办法,对本课的学习印象也更深刻。这样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会比老师告诉答案更开心,课堂自然活跃,学习主动性无形中增强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先“活”起来必须要有学问,有教学个性。新教材课文的文字很少,图,活动题很多都是知识点。作为一个地理教师,专业知识要比较全面,就一张图补充出相关的知识点,就一个活动题,培养学生的某种地理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灵活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 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其次重在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探究法等等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讨论法。地理课堂上使用讨论法,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有责任来保证课堂的秩序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使用“讨论法”教学之前,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分析地理。
一、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前阶段,让学生根据我预先设计的“导学案”先自学教材。在“导学案”里,我主要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讨论、反馈落实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
通常情况下,我会在课前一至两天提前发放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该环节我会明确时间要求和任务要求,例如:学生在学习《降水的变化》这一节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5个探究题(探究一:什么是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探究二:看书P59图3.22回答:A、B两幅图降水季节变化有什么差异?探究三:如何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探究四:完成P60活动内容第二题。探究五:我们家乡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共100分,预习时间20分钟,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预习完毕后,我已经能够估算学生的预习效果了。
之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在学案上标出已会知识、存在的问题,并做上标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我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指导。
二、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关键。在这阶段,我做的最多的是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抓好小组长的培养,明确每位学生在本组中角色的定位。小组中会者给不会者讲解,体现生教生。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小组成员讨论,发挥集体的优势,合作解决疑难问题,或向老师提出。我也参与小组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组长结合导学案的分值能够给组员打分,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合作探究的后期,我会让各组的组长自由抽签,抽到哪一个探究题,本组成员就对哪一个探究题进行细致研究,学生随机应变,灵活应对。组内谁的答案明确谁就代表本组进行下一步的成果汇报。这种方法既避免学生只探究一个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不仅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积极性很高。
该环节我做到了及时鼓励和评价。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辩驳解疑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形成观点。例如,在进行地球公转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分析:(1)地球公转方向;(2)二分二至的日期;(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4)昼夜长短的变化;(5)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些问题,经小组讨论学生会达成共识,有些问题,比如说(1)(5)小题学生学得轻松愉快,(2)(3)(4)学生争论得很激烈。这样难易交替,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我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及时点拨、解惑和归纳,并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用图像、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学生能做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学习效果还不错。
三、汇报成果
这主要是各小组展示组内合作探究成果的阶段。例如5个小组,共5个探究题,每组汇报一个探究内容。其他小组进行纠正、补充、质疑、点评,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延伸。
汇报成果很重要,它使学生享受到劳动成果被别人认可的喜悦,获得自尊和自信;它是暴露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虽然说出了答案,但不一定准确;它是确认学会的过程,别人会不断地质疑,使得自己不断地思考,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真会。
在这期间,我没有一味地鼓励,我会适当指明学生存在的不足,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基于以上情况,我会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2.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例如:在学习《季风气候显著》时,有一位同学这样汇报大庆地区的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夏季降水多。我及时指导,“冬季降水如何?”该同学答:“冬季降水少。”于是归纳出了答案:大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4.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5.问题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这样下来,学生们既解决了问题,又弥补了不足,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归纳总结
我深深地知道,虽然高效课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也并不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所以最后我在归纳时,要求自己一定要充满情趣,力求言简意赅。由于课文内容不同,我采用的归纳方法也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1)列表归纳:这主要是用精练、醒目的表格,把很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其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例如刚才提到的地球公转的知识,我在归纳时用了如下表格:
(2)按照地理知识体系,把分散的知识点联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树,促使学生把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连成串。(3)典型例题的讲解:选择那些对巩固重点知识有利、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分析其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例如热点问题:人口增 长过快对社会、资源、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分析。①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的影响:就业困难、 饥饿贫困、 居住条件差、 交通压力增大等。②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影响: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等。③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影响:垃圾成堆、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等。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忆,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4)把知识变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如识记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可记住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可记住顺口溜“太大印北”。(5)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讲解强调一下。我会让学生强调,也会自己强调,这会因课的难易而定。
五、反馈落实
这是最后一个步骤,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我主要采用“互讲互考”和“达标检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效果比较好。学完一节课,我会先让学生通过小组互讲、互述、比赛等灵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生互动。这时,学生压力小,放得开,理解得深,知识掌握扎实。然后我再出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来练习和做答,以检测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时,让学生进行中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5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然后再出示对应的练习题。
如果当堂训练的时间短,一定要在下一节课及时巩固。保证知识点一一过关(都会背),能力一一过关(都会做,做得对,做错了要更正),学生人人过关。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是一部分学生,重点是后进生,通过人人过关让优秀生越学越好,让后进生能逐步赶上来。利用每天的零散时间帮助后进生,教师也可以督促组长、优秀生帮助后进生,便于“兵教兵”。 要抓落实,如果不落实,空对空,学生不紧张,不重视,就谈不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