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时间:2022-06-04 18:0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沿海经济;财税政策

本课题为河北行政学院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XYKT003)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积极的财税政策促进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8日

2011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河北省也正在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强力推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此举意味着河北要充分发挥沿海省份的巨大优势,为建设经济强省助力。

按照河北省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沿海区域的GDP和财政收入将占全省50%左右,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目标。目前,河北省正在研究出台一系列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的优惠政策,包括建设用地、财税政策、审批程序等,而财税政策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财政收入难以支撑大量的资金需求。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宏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2012年10月河北省沿海办和省金融办共同举办沿海地区项目建设银企对接会上,就了纳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110个重大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9,000多亿元。而2012年河北省全部财政收入在较上年增长15.3%的基础上,完成的总额为3,479.3亿元,其中唐山市完成622.6亿元,同比增长12.1%,沧州市完成380.4亿元,同比增长15.8%。

虽然河北省为促进沿海地区发展,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性财税政策,包括2012年至2014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周转性资金40亿元支持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给予省级分享四税“定额分享、超额全返”的优惠政策延续到2015年;省内安排的各类建设性资金向沿海地区重点倾斜,建立完善腹地项目向沿海转移和区域合作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等,但沿海地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

(二)高新技术和人才短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发展沿海地区经济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人才。同时,在沿海地区还需要建立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但目前沿海地区推动产业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沿海地区的科技经费投入也相对不足。据统计,2009年沿海三市R&D经费投入占当年三市GDP的平均比重为0.65%,远低于全国1.78%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河北省0.78%的平均水平。可见,河北沿海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省内及国内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新技术和人才的缺乏以及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河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沿海产业带规划的启动和一批新项目的实施,势必给我省的资源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对环境影响更加突出。

目前,河北沿海地区环境问题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日渐严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素,导致耕地资源日渐紧缺;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导致河北沿海地区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渤海海域的污染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等等。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推进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是我们发展沿海经济的基本原则。扶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也要体现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具有前瞻性,以保证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开发沿海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化沿海产业带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规划布局,实现产业、城市、生态的和谐共融和协调发展。财税政策要对合理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强化环境管理、保护沿海生态环境给予支持。

三、推进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路

(一)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等为重要来源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沿海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省财政设立沿海地区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资金,支持沿海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激励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对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沿海地区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加大对社会资金设立风险基金的引导支持,扶持沿海地区企业上市融资。采取并购引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沿海地区。

(二)提高科技投入比重。要提高对沿海地区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合理界定政府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把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发部门作为优先扶持的部门和领域,对具有公益性质的研发项目以及对产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支持重点。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等。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利用国家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激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推动我省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设立研究开发专项资金,确立研究开发课题,开展技术创新。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沿海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崛起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围绕沿海地区全面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点工程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急需领域的人才放宽引进的政策。努力选拔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造就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对业绩特别显著,贡献特别突出,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优秀人才,实施重奖,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四)支持沿海地区推进节能降耗。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在河北的滨海开发带要优化发展以精品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但沿海化工产业带的发展,在促进企业和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增加当地的环境压力。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监测显示,这些海域单位平方米的生物量正在逐年减少。因此,河北省应加大对节能降耗项目的支持,增加预算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环保投资机制,将一定的财力用于支持沿海开发区推进节能降耗。对沿海地区循环经济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息等方面给以优惠,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鼓励推进排污权交易;积极扶持海水淡化、废弃物再利用产业和生态产业链上的非盈利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优惠;鼓励外商和民间资本投资循环经济产业和企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环保、节能、资源再利用等项目。

(五)促进沿海经济各产业协调发展。财税政策要为促进沿海经济各产业协调发展给予扶持优惠。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大力发展沿海工业;以产业基地为支撑,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业、中介服务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沿海经济,要实现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发挥港口优势,推进对外和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同时,加强沿海地区与省内各地的协调联动,加强与周边省份的互利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南.河北省临港产业集群与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1.5.

第2篇

一、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随着三大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一些经济数据释放出积极信号,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势良好,对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家出口均超过17%。1―5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67家,同比增长14.31%;实际投资金额29.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59%,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4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和地区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105个,新签合同额25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8.6%,同比增长19.1%;完成营业额22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的44%,同比增长4.5%。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着力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1%。天津市以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密切与京冀合作,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吸引京冀企业在津投资774亿元,占天津全市利用内资的44%。河北省以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4%,六大高耗能行业仅增长2.8%,从京津引进项目2697个、资金147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9%和46.3%。

(三)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1―5月,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以重大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等一批航道项目开工建设,上海洋山港四期工程等一批港口和集疏运项目进展顺利,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项目建设积极推进。

二、区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态势趋好

上半年,我国地区经济运行呈现出“东部态势向好,中部整体平稳,西部稳中趋缓,东北持续减缓”的特征。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部分省份态势向好,经济总体上企稳回升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经济运行整体保持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实现较快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徘徊波动特征明显,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东北地区经济缓中趋稳,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正在收窄。

地区经济呈现两个积极变化: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对全国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5月,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和就业总体状况稳定,项目开工和生产逐步进入旺季,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长较快,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中西部多数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持续加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所在。1―5月,增速领先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重庆等省市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同比增长14.8%,位居全国第一;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5个中部省份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6%、8.7%、8.3%、8%、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下半年地区经济工作重点

一是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促进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地区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研究制定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文件,推进中部地区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在西部地区再新开工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工程,出台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制定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出台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二是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围绕重点方向、重点国别、重点项目,抓紧启动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各方凝心聚力、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局面。把握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主线,突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核心任务,持续推进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强化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三个关键支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实施交通、产业、环保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形成区域大市场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三是着力打造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重点功能开发平台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新的增长点。统筹推进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加大投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建设,打造区域开发开放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

四是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做好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推进实施支持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做好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

五是进一步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围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总体要求,统筹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空间优化配置。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全国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和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推动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

第3篇

作者:贾芝锡 单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

经济区域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的发展。开展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加强区域经济规划,发展各地区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以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展全国矿产资派经济区划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地质矿产部的政府职能,实际可归结为社会性和行业性两方面职能。其中社会性政府职能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管理。矿产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同社会资产一样,也是人类物质财富,二者构成人类的两大物质财富。履行管理矿产资源的政府职能,实际是履行管理人类两大物质财富的一大物质财富的职能。进行全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就是要为政府履行管理矿产资源这一大物质财富的重要社会职能提供决策科学依据。具休要求达到以下三项目的。第一,同全国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和成矿远景区划相衔接,从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两个层次上弄清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基础(家底),特另lJ要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上,弄清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基础,转变过去只是从资源到资源的非经济观点。第二,为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谈到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区域经济规划时指出:“发展区域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台阶。”他指出:“全国经济的确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全国性的,由国家根据国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与产业政策,统一考虑布局与发展。二是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当经济规模还比较小,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时候,由国家一个省一个省地安排地区经济计划,曾经有效地指导过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每个省区经济都有了相当规模,经济模式已从产品经济转到商品经济轨道上之后,地方财力发达了,开始考虑自身的发展,商品市场大大跳出了一个省区的范围,这时如仍按过去的办法去做,很显然就不适应了。”第三,为全国地质勘查产业进一步调整战略布局和结构,特别是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地质勘查产业战略布局和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过去地质勘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注意不够的。今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重视为全国经济发展服务,又要董视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不搞好全国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就不能同时搞好这两个服务。

(二)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按照实行全国地质矿产资源全程管理的政府职能和为区域经济规划服务的要求,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综合研究和消化已有的全国和地区经济区划研究成果。掌握以地区经济区划为基础的全国经济区划体系和不同方案,并且着重研究同地质勘查战略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并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划方案。例如1985年提出的三大经济地带和全国6大经济区的划分,1991年提出的全国10大经济区的划分,1992年全国7大经济区的划分。只有研究清楚经济区划,才能结合地质矿产资源的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正确地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2。在研究全国经济区划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全国地质矿产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已有(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成果,进行能源区的划分,如煤炭能源区、石油天然气能源区以及能源富集区、能源贫乏区等的划分;非能矿产资源区的划分,如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区以及富集区、非富集区等的划分。还要进行不同开发程度和加工程度区的划分,如待开发区、已开发的矿业区、原料材料工业区和高加工度的制造工业区等的划分。为了科学地进行上述经济区划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必须编制4种经济和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基础图件,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制全国地娜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图。(1)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编制此图主要为了研究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程度和区域地质研究程度,最后为了结合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结合研究其他自然资源,研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资源前景分析和未来开发利用经济效益预测提供依据。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自然赋存状况,有没有矿和矿的自然赋存状况如何,这是决定矿产资源能否开发利用的第一位前提条件。没有矿,什么也谈不到,当然不可能谈到开发利用。编制了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程度比较低、查明的矿产资源比较少,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大,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小,从而指明地质勘查布局与部署的方向。(2)已知能源等量线图。所以需要单独编制已知能源等量线分布图,主要是因为能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中,非能物质资源一般作为劳动对象(原料或辅助材料)构成物质产品的主体一(基质),能源则在生产中通过释放(输出)能量使物质产品价值增殖而自己被消耗掉。高耗能产品,一方面是高耗能,另一方面是高增膨产品因为大量吸收能量而使自己的价值大大增殖。因此,能源经济问题主要是大大提高最终有效利用率,而不是减少其消费总量的问题。编制已知能源等量线分布图的方法,主要是把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一律按每公斤7000大卡发热量的标准换算成标准煤,然后按煤田、油田、气田和水能产地地理座标,按规定的经纬度网格将网格内标准煤加总并将总值标于网格中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3)国民(内)生产总值等值线图。编制此图是为了配合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进行矿产资源的按术经济条件分析、评价和资源经济区划。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的主要工作和方法,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和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4)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同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一样,此图也是为了配合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进行矿产资源的地质技术经济评价和区划。编制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的方法,同样以县域为单位,先用劳动者人数去除国民生产总值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值按县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3.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更及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研究。以1987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并加以改造,把地质勘查业和矿业两个产业部门从中独立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地质勘查和矿业两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进行全国和各省区农、轻、重和重工业中矿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相互之间的比例结构分析,进行不同结构类型区域的划分,并对全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更预测,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可供性评价研究。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可利用性)评价,就是通过矿产资源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研究矿产品价格、矿石品位、矿石可供量(可利用量,下同)相互之间的数量相关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电脑,求解任一矿产品价格条件下的矿石最低可采品位和可采量,即可供量或可利用量。其基本原理是:一定类型(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的矿床,矿石品位在矿体中总是呈某种状态分布,譬如正态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等等,也就是一定品位的矿石量是一定的,因为一定的品位圈定的矿体是一定的。而一定的矿产品价格(或者成本)只能开采一定品位的矿石,因而其矿石量也是一定的。普遍的规律是:成本一定,价格越高,可采矿石品位可以越降低,因而可采矿石量越多,也就是矿石的可供量越多;反之则相反。或者,价格一定,成本越低,可采矿石品位可以越降低,因而可采矿石量越多,也就是矿石的可供量越多;反之则相反。运用数学方法和电脑技术,建立的这种经济可供量评价自动化系统,就是矿产资源的经济可供量(可利用量)评价系统(Miner尽1Availabilitysystem),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矿产品价格和矿山生产成本的变动,矿石可采量也随之变动,因而是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的最有力最可靠的工具。研究矿产资源的可供性,不仅要研究本国资源,而且还要研究国外和全球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只有从全球战略观点出发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另外,还要求充分利用成矿远景区划和预测成果,对矿产资源的远景进行预测。5.矿业城市及其发展问题研究。矿业城市是重工业的生产点和发展起点,也就是一个矿产资源经济区、矿业经济区的中心。因此,通过矿业城市及其发展历史的研究,就可以了解所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业发展的状况和历史,从而也就能够把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经济观点,彻底克服纯自然资源观点。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经济观点,就是要确认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即劳动对象要素和劳动资料要素,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尖锐批判过“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拉萨尔观点。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上衣、麻布等等使用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②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实际就是为合理规划和使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为更有效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二,一定要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按照党在这个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要求,通过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认真研究矿产资源的自然丰度、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进行矿产资源不同富集程度地区的划分,矿产资源富集区与加工工业集中区的划分,为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发展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别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早在193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存在着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这种重大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还存在着经济利益差别和不平等。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一定要贯彻这个指导思想,为搞好区域经济规划、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全国生产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从而为实现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特续、协调发展服务。第三,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且还要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变更演进、产品贸易结构变更演进的时序规律和地域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不能就资源论资源,就资源区划论资源区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发展,固然首先取决于矿产资源,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自然丰度、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等自然赋存状况,但矿产资源的自然赋存状况解决之后,矿产资源是否开发利用和开发利用(加工利用)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由经济实力决定的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已经证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对矿产资源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方针政策,从而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在通过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进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不仅要有合理的地区布局,而且还要有合理的时序部署。总之,什么地区、什么时期开发什么矿产资源、发展什么产业,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切忌盲目性。最后,关于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的方法,前面已经原则讲到。这里需要集中强调的,就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定性分析而没有定量分析,只讲哲理不讲数理。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而且还要求制图进行图解分析。其中,数量分析最重要的是编制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经济增长与结构变更预测,图解分析,最重要的是编制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进行高等值线分布区与低等值线分布区的划分等。

第4篇

[ 关键词 ] 柴达木 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随着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平衡失调、资源短缺以及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当前,要实现柴达木科学发展必须协调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而加快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就成为实现地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柴达木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总结柴达木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虽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但经济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方式及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困扰。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客观要求。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序幕的拉开,资源开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柴达木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和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是柴达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柴达木地区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当前,柴达木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尤其是在工业结构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仍很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加剧了煤、电、油、水、交通等方面的供需矛盾,也形成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提升柴达木地区经济竞争力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05年柴达木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13个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来,着眼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水平,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和良好工业基础,明确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以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实施了215国道察尔汗至大柴旦高速公路工程、格尔木至老茫崖二级公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工程,乌兰焦化工业园铁路专用线、330KV锡铁山至西台、110KV西台至肯德柯克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2.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针对制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以科技研发为突破口,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项科技攻关。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提钾、锂、镁、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35项科研成果,其中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和国外先进水平;各类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3项,总计投资13.89亿元,其中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13个,总投资6.5亿元。

3.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项目建设,盐湖钾、钠、镁、锂、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度进一步提升,芒硝资源开发、煤化工产业发展、尾矿利用、补链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州两级先后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以及四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共签约项目153个,签订协议资金634.6亿元。

当前,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仍旧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柴达木资源开发模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依然比较低,资源浪费、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等等。这就要求柴达木必须立足实际,不断破解影响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难题,探索出一条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三、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自觉实践,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推进。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 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从而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作为支撑点。目前,柴达木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研究推广适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同时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既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也要顺应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则。如果出现了不经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进行引导和协调,必要时应推出优惠政策或进行适当补贴。尽管柴达木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及时总结柴达木循环经济试点区的经验和问题,总结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探索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示范和借鉴,争取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行动、公众驱动的循环经济有效运作模式。

4. 依托优势资源,加速培育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从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群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支撑体系不健全,企业竞争力不强,客观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通过产业集群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集群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建立,而且对加强集群自组织能力、构筑成本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化程度以及集群创新能力等具有促进作用,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因此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和《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托优势资源,从循环经济角度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加速培育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5.运用制度创新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促进降耗、降污以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同效益的紧密结合。因此,要在国家有关循环经济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柴达木的实际情况,推出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以利于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柴达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通过价格干预和资源税的调整,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调节手段,完善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科学考核机制等,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23-02

一、研究意义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同时也是西部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因此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而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内部经济的健康和长远发展。长期以来,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得重庆市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协调,重庆市城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而周边地区的发展却极为缓慢,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重庆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威胁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应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使重庆市各区域能够健康协调发展。

二、重庆市各区域差异性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1.历史经济条件的差异。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城市,政府对主城区的投资往往要大于对郊区的投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区域经济差异。由于投资以后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各经济区出现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另外,主城区在早期就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而其他地区缺乏这种基础,这就决定了主城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存在的可能性是必然的。

2.区位差异。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大部分位于主城区及其附近,交通较为便利,使得其与周边之间的联系畅通,同时也使得一小时经济圈内部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网络。这样使得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腹地,促使一小时经济圈内各个经济体能够发挥要素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促使内部经济飞速发展。

重庆市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由于偏离主城区,丢失了主城区对其的各种溢出效应,加上这些地区山川阻隔,交通不畅,这无疑阻碍了其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为低下,难以接受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难以承接和传导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也难以大力发展其特色产业的优势,提升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3.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性。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以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为基础,选择了走外向与内向并重的资本积累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重庆市直辖以后,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各项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汽摩”的发展更具特色,并推动了出口规模的扩大,加速了一小时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经济发展以传统的农业方式为主,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城镇化的步伐缓慢,加上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使得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

4.产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性。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工业门类较为齐全,重工业较为发达,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较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其工业基础要比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实力雄厚很多。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内部的电子设备制造业、生物制药等工业的发展迅速,并迅速带动其经济的飞速发展。

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以传统的农业产业为基础,服务业的发展较为落后,加上交通不便,这就使得自身具有特色的产业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现状。

5.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演进的差异性。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了较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地方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改革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资源配置功能体系;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内部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并不频繁。这是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市场一体化是重庆市市场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宏观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协调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总之,促进“一圈两翼”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使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从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方面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是有较为明显的成效的。

1.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产业整合为重点,发挥各经济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各区域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局面。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有着丰富的旅游产业资源,促使区域内产业结构合理组织,并使市场要素在各区域之间有效流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各相关产业配套发展,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有利于带动其他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内部各区县之间制造业的内部分层结构与内部结构的不同显示出了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要强调合理搭配,加强产业的对接与配套,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2.科技创新带动策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经济区内各行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效率低下,这样导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落后。比如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初级产品的对外销售,这些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低,而且常被购买方压低价格,导致这些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信息闭塞,某些地区的农产品往往难以找到市场,同时农产品的供给也没有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这不仅给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障碍,而且也不利于这些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该地区信息畅通,才能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政策支持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整发展。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三大经济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市场竞争,这不仅不利于这三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逐步拉大它们彼此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要协调好这三个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之间就必须打破行政垄断,要树立大市场、大区域、大经济和大流通等市场观念。各经济区政府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好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其他经济区域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另外,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搞好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引进外商企业发展本区域具有特色的产业。

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市场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非常不完善。因此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并完善这些地区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的市场基础建设不仅能够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促进该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4.发挥地区优势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解决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统筹制定区域空间布局,发挥地区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促成产业布局的联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正在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转换,而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还处在初级阶段徘徊,短期缩小区域差异的难度较大。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必须承接好一小时经济圈转移下来的产业,挖掘好当地的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达到与“一小时经济圈”的对接与协调,推动“一圈两翼”辐射,同时将邻省纳入重庆市经济板块。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西南经济板块,促使区域内部之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地区优势,并在区域分工体系中,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5.制度创新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能够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前途,一个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的原因除了该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等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没有良好的制度去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要探索出有利于该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良好制度,并促使其发挥出巨大的效应,从而促使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论

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重庆市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基于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拉大这一现实,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卫鹏鹏.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3.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

4.胡鞍钢,王绍光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6.黄茂兴,黄晓芬,石淑华.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与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J].南开商学评论,2008(10)

7.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8.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9.谢建.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10.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管理世界,2000(4)

第6篇

2009年中国审批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数量之多、时间之密集、影响范围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表示,2010年还将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

这一轮批复的区域规划,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尚需观察。已有专家指出,要防止区域规划遍地开花,新一轮投资潮带来新一轮泡沫。

在刚刚戴上“国际旅游岛”帽子的海南,扑面而来的是汹涌的房地产投资。媒体估计短期内进入海南的房地产投资总额从1500亿元至4000亿元不等,更出现了每平方米7万元的房价。无论总额还是单价,都远非十多年前那场地产泡沫可比。

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区域发展的动力,地方政府最渴望的就是投资进入。获得批准的区域发展规划能引发该区域的投资热潮,解释了这些年新区域发展规划不断的现象。

规划带来投资潮,大致有两个途径:一是国家给出的规划,必然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便向中央申请项目和资金;二是规划给定的一些优惠条件或独特政策或曰试验权,会吸引一些民间资本的投入。

各类区域发展规划之所以能引发投资热潮,在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喜欢使用“窗口效应”的做法:找一个试点,给一些特殊条件,制造一个政策高地,来吸引投资。这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独特经验。其前提是,一些政策还没有全面放开,部分地方的放开必然带来“政策红利”。

新阶段出台的区域规划,不是着眼于给这些区域多少政策优惠、多少投资项目,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力。

眼下令人担心的,是地区间盲目攀比,投资冲动再度泛滥。

破除政策藩篱,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应该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其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就像海南可以做高尔夫旅游一样,云南就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不可以。制造相对政策优势区域,反映了当前政策对资源的控制与限制,在金融与土地领域,在行业垄断与禁入上,在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管束方面,还没有完全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海南非特例。大批区域规划是在符合国家战略和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的构想中进行的,意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其实不管是何种地域,放开政策空间,在平等的资源使用能力下,融合由下至上的规划方法,结合自身禀赋制订符合发展规划、发挥民间智慧与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并不会比当前的少数试点靠获取政策红利要差,更不会让其他地区在此等规划面前有发展机会的不公平感。

目前,无论是经验、智慧、资本充裕度还是各区域基础设施完备程度,都使改变“窗口效应”模式成为可能,欠缺的也许只是破除部门和区域既得利益的改革勇气。

第7篇

关键词:村镇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市规划设计一样,村镇设计同样价值和意义不菲,也因此,才必须对规划建设的可行性、科学性加以积极提升。如今的村镇规划设计都需要涉及众多层面情况,基于其现状,必须有在其中的工作中保证“针对性”,而其中一众规划建设人员都应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合理合情地开展规划设计,要在对村镇区域诸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设计方案,从自身情况出发来准确定位村镇发展地位以做出高效的工作部署,并由此有效地提升村镇规划建设这一活动的地位,保证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至今中国大陆在村镇规划设计这一层面上不足之处依旧明显,故而有必要对之加以发展和完善,动态地对其中新问题、新情况做出解决,保证其设计科学性和准确性。

1 做好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借助于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可以给村镇社会发展提供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对农村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予以相应的提升,有效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在经济发展结构获得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优化”过程中,农民的素质涵养也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提升,能够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

2 当前我们国家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1 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

规划设计这一活动需要在完备的管理体系、制度支持下,方可获得顺利推进,然而如今中国大陆很多地方的村镇规划设计都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随意性较强,工作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管理,如此就导致了其各类设施建设布局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一方面对村镇的健康发展产生阻碍,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社会建设资源的浪费。村镇规划管理机构缺乏应有的健全设置,很多部门都那一展示出引导规划建设方面的应有作用,彼此间也没有相应的配合、联系,并由此导致了村镇设计内容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对基层农村地区经济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消极影响。此外,村镇管理机构的人员也普遍缺乏应有的工作能力和相应的素质,以至于最终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应有的实施性,因为缺乏监督和管理,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都不高,导致无谓浪费资源的情况颇为严重。

2.2 村镇规划设计理念不科学

村镇规划设计这一活动获得成功的前提在于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所开展的设计活动首先要结合于经济发展情况,如此方可真正地实现“最优”发展目标。然而,如今不少的村镇规划设计活动囿于对“规模效应”的盲目追求,甚至建设一些缺乏实用性的建筑来做“表面文章”,以至于造成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协调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对经济发展的步伐产生阻碍作用。

2.3 村镇规划队伍素质和水平落后

在此方面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村地区有关部门严重缺乏在资源方面对村镇规划设计等各种工作的投入,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至于其中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也不可能体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最终造成设计方案内容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虽然目前中国大陆在基层村镇规划建设这一方面已经出台了为数不少的行政规范类型文件,然而在其规划活动实际操作活动中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机构、制度之类,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为数不少的地区的民房建设活动设计、规划之类也缺乏应有的统一性,以至于布局混乱。同时,其间的一系列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高度的工作素质和水平,其首先是由于工作人员本身缺乏应有的进步意识,其次则是由于规划设计人员没有预期职业相符的福利待遇水平,以至于其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村镇设计工作应有的科学发展也面临阻碍。

3 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3.1 建立起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

应对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这一方面工作的力度予以加强,设置专业管理部门来监督和管理相关的规划设计方面活动,积极主动地找出其中的问题并第一时间对之加以有效解决。而在对待规划设计工作这一方面,则应以相应的管理活动来保证结构、科学所具备的合理性,并且负责分析与总结相关规划建设信息、制定与审查规划方案、收集与管理技术资料之类活动,以此来使得村镇规划设计方案能够真正适应于经济发展现状,并且进一步监督和督促规划设计人员形成责任意识,以此来对工作素质和水平加以不断提升,开展务实求新的规划设计工作,创新和发展规划设计工作办法,保证各种后续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应有的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

3.2 加强基层村镇规划设计队伍能力提升工作

众所周知,规划设计工作要求每一个基层设计人员都要拥有相应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素质,也只有如此,方可真正保证其可以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有效利用,在村镇经济结构的布局活动中讲究“实事求是”。对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以教育、培训等办法来予以切实增强,进而对其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之类予以“升级”,保证村镇规划设计方案可以真正统一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借助于提升规划设计队伍的能力这一活动,来动态地提升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水平,促进村镇规划设计工作行业迅猛发展。

4 结语

区域规划设计水平是影响基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有效的推进和完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规划设计管理体制,有效的规范各方的行为,促进村镇规划设计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进而推动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规划 带动作用 相关性 对策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中心,在北京进行产业布局调整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冀、津两省市的辐射带动和影响,北京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也已经制定或者正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图促进北京市经济调整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带动作用。本文将从政策分析角度,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进行研究。

一、相关政策解读

目前,国家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还没有正式出台,但也以各种方式了指导性的意见和方案。北京市在几个规划性文件中都有关于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案,也都不同程度地提及京津冀合作问题。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

该规划草案明确,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8个地级市: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等十个城市。在这十个城市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尤其突出强调北京在人才、高新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合作发展中,将北京的优势转化为经济辐射能力,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其他城市各自发挥其资源、环境、交通等区域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该区域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也将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高技术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定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该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总体方向和要求是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制造业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为主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具体而言,包括:软件产业、研发产业 、信息产业、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现代生物产业。此外,积极培育数字电视、汽车电子、新材料、新动力产业。

(2)关于区域合作

规划纲要明确北京要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参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开发,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形成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统筹、互动、共赢的新局面。提出深化京津冀区域合作,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区域和新城市的辐射作用,按照“统筹协调、互惠互利、突出重点、从实起步”的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积极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指出了重点推进的领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重发展技术服务、核心制造、营销服务等产业环节,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结构升级。加快北京高精技术开发中心地区及周边区域开发,推动京津唐产业带形成。拓展首钢搬迁调整模式,推动不同功能要求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积极参与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开发;交通体系构建,积极落实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交通规划,着力推进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首都机场三期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京津高速第二通道、京承、京包高速公路建设,做好京石、京秦城际轨道交通及京津第三通道建设的前期工程,参与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开发,促进区域交通体系完善。积极推进京廊、京唐、京石城镇走廊建设,引导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和人口在区域内合理流动。

同时,指出要解决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着重围绕信息沟通、市场开发、要素流通、政策协调与解决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为深化区域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高技术发展及区域合作的规定

①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区域合作

规划明确,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强化京津冀间的区域合作,明确制造和研发服务主要空间发展方向。结合现有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各重点产业、产业价值链环节在不同产业空间形成集聚。继续发展和完善现有产业基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新建若干产业基地。形成西北方向的以海淀园中心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研发服务发展区以及东南方向的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高技术制造发展区的“两极双系”空间格局。

②北京未来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北京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服务业,包括软件产业、研发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二是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移动通信产业、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及光电显示,同时,加强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三是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与生物医用材料。

同时,还规划了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软件产业基地、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移动通信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与津、冀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与天津产业发展的相关性

从国家对京津两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来看,明确了天津处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北京的城市功能是全国的首都,着重发展教育、文化、科技、国际交流交往。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发挥其科技优势,为本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从产业机构看,天津主要是发展先进的现代制造业。从工业内部结构看,目前天津的重点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北京的工业行业存在一定的同构性和竞争性。 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部分重点内容与天津产业发展有较高的契合性,再加上天津自身具备的较强的科研基础、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天津有能力也有动力对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顺利对接。从长远看,天津最具活力的产业因该是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石化工业、航空航天业、现代造船业、现代制药业和仓储物流业,因此,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与天津的相关性较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必对天津产生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与河北产业发展的相关性

河北的情况跟天津就大不一样了,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处于核心地位,科技、经济高度发达,而河北则是具有东部的区位优势,但经济发展仅达到中部的水平, 甚至还存在一个环京津贫困带。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对河北都市圈内的城市的相关性,则要进行具体分析。

(1)相关性较强的城市

一是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市不管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还是在产业发展实际中,对高新技术的运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融入经济及都市圈等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在石家庄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该市将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保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创新、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河北软件工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同时提出遵循“接轨京津、借势发展,融入国际、开放发展,辐射周边、极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是唐山。唐山市为河北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其辖区处于渤海沿岸,与北京市、天津市都有极为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有极强的区位优势。该市以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电力和新兴工业为主,再加上曹妃甸LNG项目工程、南堡油田的开发,唐山市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结合“首钢”的搬迁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将高质量地发展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临港产业。北京市积极参与曹妃店工业区的建设,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对唐山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是廊坊。廊坊将发展六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金属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与制造、会展旅游。规划建设了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环京产业带、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环津产业带,建设了多达22个的园区、产业功能区,承接来自京津的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转移 ,基于廊坊特有的区位优势,许多知名的高技术企业在廊坊落户 。

(2)相关性不强的城市

包括秦皇岛、沧州、保定、张家口和承德。秦皇岛以港口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理想,缺乏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比重较小。沧州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现在加快港区仓储、物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开发处于发展初期。保定市的经济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机电、纺织、食品、建筑材料和信息产业制造等行业,基本上没有其他高新技术类企业。张家口和承德地形均为山区,经济优势都集中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与冶炼及压延加工(钢铁业),煤矿开采和发电是其主导产业。

三、对相关政策的分析

前述的几个规划(或者草案),都明确了区域经济合作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北京市按照首都职能重新布局产业指明了方向,也为北京市与津、冀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1.有利的政策因素

无论是国家经济规划中的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还是北京市的“十一五”发展纲要、北京市“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都明确地提出了、或者考虑到了区域合作,从而在政策上保障了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影响,这为相关企业运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从几个文件还可以看出,北京市对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重新进行了选择,非常详尽地列出了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走更加高端的线路,这为周边地区提升各自产业技术层次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政策规定的不足

(1)区域合作机制不明确。区域经济合作,合作的实体应该是区域内的各市场主体(企业),但是,这种合作毕竟是跨区域的,而且,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各企业,对这样的合作都有一定的特殊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合作各方的政府作大量的工作,理顺合作机制。北京市在其“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就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就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的思路,但思路不够具体、明确,实践起来还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建立稳定、完善的(三地)政府合作机制十分必要和迫切,这需要在以后的相关合作文件中加以具体化。

(2)缺乏制度优惠。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该要惠及周边地区,尤其是河北某些欠发达地区,但从现行的政策来看,并没有专门针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合作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合作、辐射效果。

(3)现有的合作大部分还处于规划阶段,有待积极推进实践。由于各城市产业基础、产业发展规划、人才等方面的因素,除了天津、石家庄、唐山和廊坊之外,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相关产业发展与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接都还存在不足,致使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这些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打折扣。

四、增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产业发展带动力的对策

1.及早出台国家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家级的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划可以指导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合作,尤其是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合作。这样,处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才能据此制定出更加详细、具体的区域经济合作规划,特别是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合作规划,以指导都市圈内各城市做到真正合作,使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发挥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2.建立稳定、完善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三地政府合作主要应致力于共同商讨、研究问题,寻求共同利益及其实现的途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各地应该既考虑本地产业优势及发展趋势,同时更要“全区域一盘棋”地考虑本地规划及实施与区域内其他各地的协调发展问题,尤其是处于发达地位的北京和天津应该以全局观念为指导,充分考虑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形成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细化京津冀都市圈合作内容,增强可操作性,积极推进合作实践。目前,北京市与河北省已经正式签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但该合作备忘录中没有专门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作做出规定。三地政府在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中,应该对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作具体化,对现有的规划积极落实,推进实践,以产生实际的效益。

4.建立合理的高新技术人才流动机制。高新技术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河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所以与京津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人才欠缺,甚至已有的高新技术人才也流向更为发达的京津地区。因此,要保证都市圈的平衡发展,充分实现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的带动作用,建立柔性的、合理的区域内人才流动机制成为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该机制下,可以实现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自由流动,形成人才的有规模的优化组合,提高人才共享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2007年

[2]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

[3]北京市人民政府网

[4]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

[6]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

[7]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

第9篇

关键词:发达中国家;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11-02

尽管国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发展中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强化金融支持功能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基础。要改革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体制,要在坚持适应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原则下,结合国外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经验,无疑是在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保证全国政治稳定及和谐社会事业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以农业为基础的特点,对欠发达经济发展采取了倾斜性金融支持政策,这种金融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区民族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对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印度是一个全国农村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具有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水平差距很大的特点。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贫富差距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欠发达经济发展,对欠发达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弱势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在国家的帮助下解决。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和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专门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并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和适合的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政府发挥了主导地位。

2、多种途径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欠发达地区资金筹集方面采取了多种筹集资金的方式。根据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落后特点,为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采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吸引国内私人资本、国外资本、建立专门为第二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银行等措施。这些金融支持背景下,得到了第二产业发展,实现了带动第一产业的目标。解决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难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实现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同时采取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优惠农业信贷,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3、为农业发展采取了多种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印度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要求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增加农村区域营业网点i。在此背景下,不断增加给农村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印度为了保证农户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1978年,统一制定了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既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弱势群体发放贷款利率不得超过4%,同时要求优惠信贷资金占比不得低于1%的规定i—i。2005年,金融机构给农村地区提供的贷款余额比2004年增加了35.2%,其中各商业银行对农业提供贷款余额占全部农业贷款的63.2%iii。

(二)巴西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巴西在拉丁美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看,巴西仍属发展中国家。巴西的北部、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是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巴西为了开发欠发达地区,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措施。这些金融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引进外资成效显著,欠发达地区投资增长迅速,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不但使各区域发展差距大为缩小,而且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现代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政府对金融支持的高度重视

巴西政府为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问题,先后建立了政府管理机构,这些职能部门承担了国家投资资金和私人投资资金的协调任务,同时享受比联邦政府超越的权利,具体负责欠发达地区开发资金的管理和指导iv。同时巴西政府非常重视有关专业人才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配置。比较科学的规划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计划,重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等手段,促进了欠发达地区投资的社会效益。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多种渠道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巴西政府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例如,根据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收入的不同比例投入不同地区;通过优惠政策解决欠发达地区基本建设方面需要的资金;经济发达地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欠发达地区;政府大量借外债;设立多种基金的发行;建立多种类型的政策性银行增加欠发达地区政策性贷款的支持。例如,1964年以来,各种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政策性银行发放的贷款一直占全国信贷资金的70%v。巴西政府采取的多样化筹集资金措施对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营造良好的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

巴西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吸引外资的措施,有选择地引进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急需的外国投资。同时重视吸引外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和市场规模大的硬环境,结合巴西政权稳定的特点,对待外国投资者采取的优惠政策和创造健全的法规等软环境,在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各项计划的基础上,提高了在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的效益。

4、注重金融支持政策的适时调整

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金融支持功能之间发生变异,要求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没有合理的金融支持政策,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应该采取适合的金融支持政策,同时注重不同时期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巴西政府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金融支持的实施效果,对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了及时的调整。调整的内容涉及到优惠信贷政策、私人资本和外资对欠发达地区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巴西采取的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调整政策,保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情况相似于我国的基本情况,我国面积大,人口较多,是多民族集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的国家,同时有些政策有差异性的优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在降低贫富差距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发展规划,设置专门的咨询机构及管理委员会,同时根据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确定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二)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发展

在我国不改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现状,无法达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优化金融结构,通过竞争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增加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性的状况,建立多种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改善金融管理体制,对弱势群体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普遍高的特点和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现状,注重采取贷款规模的倾斜和优惠贷款利率的倾斜,增加优惠贷款品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

(四)努力实现筹集资金的多样化

在我国中央政府强调农民增收,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政策的背景下,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高于全国和新疆农业人口,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银行机构要改变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服务意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宏观方面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提供采取倾斜性的金融服务。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失灵的背景下,通过政府的干预,应该利用多种渠道筹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不仅需要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信贷资金,还要积极争取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信贷资金等多种筹集资金的途径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另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的资金可以考虑通过发行特种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的途径,用不同渠道增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困难。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性法律 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法律政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也带来了诸多的经济、政治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国家积极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环黄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多为政府的行政计划,具有不稳定性,也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另外,从国际社会发展来看,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社会进步中的普遍问题。国外通常建立法律制度作为有效且必不可少的措施来促进不同地域的均衡发展,并且相关法律制度已经多个国家实施验证成功。我国区域经济法律制度的缺位正好需要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适宜国家发展的法律制度。

二、国外区域经济法律政策分析

(一)美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从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了真正独立的时代。面对广袤的国土和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美国开展了最早的地区开发战略——“西进运动”,其主要通过立法管理从农民手中剥夺的土地。

工业化时代,美国法律对落后地区开发的保障作用更有力度。20世纪初期,为了发展田纳西河流域,缩小地区间的差距,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并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专门依法负责管理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该法的实施,促进了流域农业、工业的发展,且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恢复保护方面的意义深远。

在高科技为先导,服务业逐渐占据整个社会支配地位的现代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开发落后地区的法制保障措施。首先,政府通过《重新开发萧条地区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作为对地区实施开发的综合性条例,开展地区的综合性管理。其次,在专项立法方面,《公共工程和经济发展法》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最后,在生态环保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现状,美国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水质法》、《气质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环境改进法》、《水质改进法》、《安全饮水法》。

纵观美国的地区开发立法发展进程,区域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宏观层面的调控,在总量上平衡发展上的差距,也需要微观层面上的规制,规范专项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二)欧洲国家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从十七世纪以来,欧洲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英国和德国,虽属于同一经济区域,但由于属于不同的法系,也就建立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法律制度。

1.英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英国和美国具有近似的司法制度,但却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区域政策的国家,其区域政策在欧洲乃至世界上,具有特别的代表性。

英国传统的区域政策法治保障掀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为了平衡两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英国制定了《特别区域法》来控制部分区域较高的失业率。二战后,英国实施了《工业布局法》、《城镇与乡村规划法》用于规范企业的设立、调整产业布局。同时,在20世纪60、7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了《地方就业法》、《工业发展法》、《工业法》,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补贴和优惠等援助,并在市场准入、投融资、财政、人力资源和就业等领域扩大区域经济生存的空间,从而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

1984年以后,英国区域开发的重点从中央政府的外部投资和鼓励转变为积极发挥地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地区内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为主导,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系统性开发。另外,政府取消了对区域企业整体补贴的方式,对具有可行的、能提供就业机会、环境破坏成本低的项目给予选择性的财政上补贴。

2.德国

德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法系的联邦制国家,其特殊的国家结构形式和社会制度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平衡区域经济,德国在《联邦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了诸多综合性区域经济法律政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设立了宏观框架。例如《联邦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联邦空间布局法》。

两德统一前,在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方面,联邦德国通过《联邦区域规划法》、《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联邦投资补助法》、《区域政策的基本原则》、《联邦投资补贴法》、《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明确规定了区域组织机构基础及计划要求,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法律框架。

两德统一后,由于原东德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实力较弱,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逐步成为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对象。德国通过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在立法上通过《国土整治法》、《投资优惠法》和《住房建设法》等改善东部公共领域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德国采取多样化的优惠措施吸引外资,鼓励和补贴地区企业的发展,使得东西两德的经济差距得以快速的缩小。

(三)亚洲国家区域经济法律政策的分析

从亚洲诸国的国情来看,日本和韩国与我国在地理上距离较近,并且在亚洲国家中属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因而其国家区域经济法律政策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日本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生产,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社会安定,积极推行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日本重点开发太平洋沿岸地区,设立了临海工业区。这种发展思路和我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有一定的相似性。当然,优先发展的地区、产业与落后地区、产业的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地区和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本在全国综合性区域开发的同时,针对各地的特色,积极促进当地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市场的建立。1950年以来,日本颁布了《北海道开发法》、《孤岛振兴法》、《北海道东北开发库法》、《开发九州地方促进法》、《开发四国地方促进法》、《开发北陆地方促进法》、《冲绳建设城市再开发法》、《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法》、《振兴半岛法》。同时,日本政府结合上述法律还出台了“开发东北促进计划”、“开发九州地方促进计划”、“开发四国地方促进计划”等。日本区域经济在中央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和鼓励地区和产业的发展。

2.韩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韩国在亚洲国家中是面积和人口小国,但是韩国在亚洲国家经济实力的排名却很靠前。这得益于韩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和科学的战略布局。韩国国土面积小,资源比较匮乏,加之二战时期受日本占领,被掠夺大量的资源,经济实力受到很大的挫伤。二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韩国突破人口过度向首都集中的局面,逐步重视地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在立法上制定了《国土建设计划综合法》、《城市计划法》、《地方工业开发法》、《城市再开发法》、《工业配置法》、《促进特定地区综合开发特别措施法》、《岛屿开发促进法》。通过这些法律政策,韩国为地区的发展确立了法律地位,为各项优惠措施提过了法律依据,为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增添了法律保障。

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韩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用于指导宏观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多是综合性发展的法律政策,其重点内容是以经济发展的计划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税收政策、工厂的设立及产业的布局等为主。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阶段,韩国政府立法逐步侧重于解决城乡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主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韩国政府颁布了《农地扩大开发促进法》、《农地扩大开发促进法施行令》、《农业现代化促进法》、《城市再开发法》等。之后,韩国政府提出了“稳定、效率、均衡”的经济建设理念,通过平衡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区域,在法律制度上建立平衡发展的制度,从而最终实现区域发展和全国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相统一的经济模式。

三、国外区域经济法律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上文的考察研究可知,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经济法律政策始终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国外经济法律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运用的经验为我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功能的发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合起来,国外区域经济法律政策对我国有以下启示。

(一)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

法律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对经济基础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维持其建设的长久性和科学性。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宏观的、综合性的法律政策来指导地区经济建设,确立地区经济建设的计划,整体把握区域经济的现状,协调各项经济建设工作。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制定专项的法律政策,详细规划各项具体的项目建设步骤,监管各专项领域的设立和发展等。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技教育人才的培养制度。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有效结合

区域经济建设虽然在地域上属于区域性的,但实际关系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从各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发力点,而且中央层面对区域的重视和鼓励,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强大的后盾保障。因而,中央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当然,区域经济只有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才能顺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实现经济正的增长。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地方的优势,弥补短板,寻找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中完全扮演着“表演者”的角色。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既要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也要地方政府的努力和创新。

(三)转变政府资金投入方式

区域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政府支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投入。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投资形式较多,财政补贴名目五花八门。但是,为了促进地方谋求发展的积极性,政府的投资要有选择性,也就是政府的投资应用于基础设施、教育等政府专有职能的实现上,而不是对所有项目的补贴。在具体项目的资金投入方式上,政府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金的融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从而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丹江口库区 上游地区 经济发展 水环境 建议

基金项目:该文系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规划确立后的商洛旅游发展战略及旅游管理突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Z066)”研究所得。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首都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但供水需求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依据北京市提供的水形势预测可知,缺水问题将会随时间日益严重。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限制首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随着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水量逐年减少,并有着严重的水污染,进而影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效益作用,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水环境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本文从实际出发,依据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结和分析了人类活动、经济发展及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分析,并提出改善状况的有效建议。

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

(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基本情况

(1)地理情况。丹江口库区位于鄂西北、陕东南及豫西南等地区的交界处,处于长江和黄河河流之间的汉江的中上游部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主要水源区。在自然地理位置上,归属于秦巴山地的区域范围之内,位于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

(2)地貌情况。丹江口库区位于汉江流域的中上游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和环境,地理形势较为复杂,地貌呈现多姿状态。丹江口库区的西部和北部由伏牛山围绕,其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呈现山地、丘陵及平原等地势,与汉江平原相接,两岸即是狭长盆地。

(3)气候情况。丹江口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季风性大陆性半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季节变换明显,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较暖和,约在14.4-15.7℃之间。

(二)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上世纪中期之前,库区及上游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种植玉米、谷子、莜麦、小麦、豆类、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由于该区域内水土资源及矿产资源丰富,开始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并大力发展采煤、电力、化工及制药等工业,大大促进了库区及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工农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

(三)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环境的影响

通过调查显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并未增加,造成库区及上游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逐年下降。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增大了需水量,不仅人口用水量越来越大,工农业生产所用水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口总量的不断上升,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大大增加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而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也大大加剧了工也污水的排放量,大量污水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由于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用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程。该工程对治理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地表的径流水量。

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

随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重要的水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丹江口库区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水资源,具有移民搬迁量大、淹没损失严重、周边关闭企业太多等问题,由此造成丹江口库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当地的财政收支不平衡,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库区问题的严重性远远大于其上游地区。因此,在《规划》中,不管是政策的支持,还是资金扶持方面,都对库区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够。

(2)由于《规划》不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操作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淅川县的政策实施,单方面的为了保证水质,造成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提升、产业转型难度升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凸显、大大加重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等。对于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及出现的实际问题,《规划》中并未有明确的引导方法和资金扶持。

(二)解决建议

(1)增大对水质核心区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通过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作贡献的多少、淹没损失的大小、环境保护的难易程度及当地和国家财政状况等实际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就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制定具有合理性、真实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金分配制度,主要偏重于库区和淹没区。

(2)增加库区及上游地区的财政转移和支付等专项政策。在对库区及上游地区进行政策规划和资金扶持等保障措施时,确实加大当地的财政转移和支付的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搬迁补偿标准。设置用于库区发展的专项基金,同时把关闭企业造成的税收减少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一并纳入中央财政转移和支付的范围之内。

(3)依据实际情况,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实施特殊的财税政策。为了扶持库区及上游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尤其是库区和淹没区执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在税收、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增强扶持的针对性、表现出地区的特殊性。

(4)增加和调整与之相关的重大建设项目。建议在《规划》规定建设的重点项目的基础之上,补充添加和调整与库区发展有关的重点项目,使之能够以全面、完善。同时可以将其以附件的形式归属于《规划》的范畴。

(5)建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的改革试验区”。参照和分析国外一些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功案例,在我国实施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加大资金、政策及建设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发展力度,积极实现“三保一高”的建设目标,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6)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管理体制。由于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重要的水资源,国家应当在建立具有常规性、高规格、高质量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管理委员会”,对水源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的保护等进行规划和实施,并对水源区进行统一的统筹执法、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水源区的监督和管理。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对象。在发展水源区的经济时,同时兼顾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使库区及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健康发展,促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移民经济;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5-002

经济发展规划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产生活水平得以恢复和逐步提高的基础。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基于特定环境,以特定任务为取向,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因此是一个包含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空间和世间维度上看,规划的对象和区域也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不断变化。这个特定的动态经济系统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必须满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1.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原则

人类生存与发展总是依赖于环境。虽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以来的环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停的演进过程中,但依靠自然环境生活是不可改变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觉地控制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依托。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交通、信息、流通市场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类型、开发潜力和生产价值等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一套相适应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须科学地研究开发目的地各种资源的优劣,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的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离不开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这是因为:(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国家,现阶段还不可能走农村移民大批进入城市务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在乡村中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发展库区经济;(2)水利工程移民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移民的生产技能主要还是农业生产技能。移民劳动力素质、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难以满足大批兴办工业企业的要求,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不足,生产规模小而窄,经济效益低,农业还有发展潜力,可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4)立足于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可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良好条件。适当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3.移民经济系统发展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水平、结构、途径、流通、市场等都离不开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一致,利用所处区域的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其自身经济,加快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提高。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系统的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适应又相互对立的整体,解决得当就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的整体发展;解决不得力,就会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恶化,最终对移民的生存发展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规划发展,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储备,不断更新其储备恢复能力,使得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各产业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发展规模与策略,主要生产项目的分析、论证和评价。

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与选择移民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等。

3.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的综合规划

包括各类资源(水、水能、矿产、土地、土特产品等)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其环境保护。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产业合理布局、社会经济的发展策略、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保护。

三、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1.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设定

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的规模、模式、策略的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目标定得低,移民群众无法接受,安置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目标定得高,则不利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发挥。根据有关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国家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要求,通过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可以将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概括为:(1)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区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迁移民在搬迁年份的前、后年份生产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安置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平均发展速度相当。其中第(1)条基本目标是防止移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大幅度降低,保证移民安置区的安定。移民系统的发展最终总是要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融为一体。因此,第(2)条基本目标是保证移民系统纳入所在安置区目的地所在地区经济系统的发展,缩短移民系统消失的时间,防止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体实践中,测度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基本目标的主要指标包括:(1)人均粮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纯收入。它是测度移民生活水平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4)移民经济发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用以预测与评价移民经济发展的趋势。(5)其它指标。包括人均资源占有量,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卫生、教育、科技水平,环境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这些也都是评价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经常使用的指标。

2.水利工程移民经济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

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水平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1)时间问题。目标与时间相对应才能动态地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利于解决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时间是各种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统应在国家财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条件下,争取速度,尽可能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

(2)投资问题。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资金投入是前提条件。资金的运用须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相统一,考虑资金投入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资金使用的周转速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用辩证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确定资金的投入规模。

(3)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规划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协调。

基金资助: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编号:2012RKB01182);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编号:2011YK063)

参考文献:

[1]黎强.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