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农业项目

生态农业项目

时间:2022-11-24 16:4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农业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农业项目

第1篇

单位:万元

1、项目名称

大涧山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

2、资金类别

财政支农资金

3、项目属性

∨新建   扩建  改建

4、总 投 资

800万元

其中:申请财政补助

80万元

5、项目单位

名   称:

***正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

***保税区天智大厦9楼

法人代表:

周宗智

法人代表电话:

0532-86959085

开户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

银行帐号:

69040154740001057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

·

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

 

该项目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涧山,面积约3000亩。集种植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融合"生态与生产、观赏与休闲、民俗特色与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体现"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现代生态农业四大"循环经济"功能。园区现有各种特色果树300亩左右、蔬菜种植约10亩、200亩的水面用于水产等养殖、品种繁多,面积广阔的绿化树木形成一个天然氧吧。示范园将以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公司+科技+农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拓展出一条"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营造出一方"绿水环保、田园渔歌"的农牧生活。创造"健康、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活模式;将农业生产、经营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

***正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是以港口与航道、市政公用工程和土石方工程及基础工程为主的国家二级资质施工企业。集团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下设10个全资公司,1个控股公司,1个参股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工程设计、施工、建材生产、房地产开发、矿业开发、国际贸易、生态旅游等多项领域,形成了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为主导,集矿产资源型、社会服务型、生产制造型、外向型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2

·

投资必要性分析

 

***开发区是一个旅游城市,历史人文景观和美丽市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八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不带为***开发区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业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通过示范园的建设,从而起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消费方式和直接参与等方面的示范样板基地的作用,带动***开发区和周边地区农村运用高新生物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污染的生态新路子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建设该示范园是示范必要的。

3

·

市场分析

 

创新蔬菜品种、发展蔬菜生产时国家种子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无公害、保健型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供不应求,深受人们的欢迎。

蔬菜生产有害物质污染已越来月严重,不少地方出现过使用污染蔬菜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特别是农药残留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来的农业的优势决定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研究创新能力及相应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既要大幅提高土地生产率又要维护改善农业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是人们保证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

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已成为人们必备的食品,但由于化肥、农药激素的无节制应用,使水果的农药残量超标,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成为市场的热销水果产品。

大涧山有较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果园,亦是***开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方向。同时,监理生态果园,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开发区农村水果消费水平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费将逐步上升,特别是符合世界健康潮流的有机水果,将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4

·

生产

建设条件分析

 

大涧山有较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果园,亦是***开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方向。同时,监理生态果园,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开发区农村水果消费水平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费将逐步上升,特别是符合世界健康潮流的有机水果,将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5

·

建设方案

 

在地势较平坦处建设蔬菜大棚及实验室、员工食堂等附属设施。蔬菜生产大棚采用钢架结构和砖混网结构式,明顶或单体式明顶、大棚内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设喷、滴灌系统、大棚明顶采用弧形,最大面积接受光照,有条件可设置太阳能装置,解决升温的所需的能源。

利用地形规划种植各种水果,使春、夏、秋都有果花观赏、果实采摘,利用部分果蔬间隔地间种种草药、绿肥,既有原始山村风格,又可按生态要求还原自然。群落式生态果园按规划布置,让观光的游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果园中除草、修枝、采摘、品尝,使游人在劳动中回归大自然,置身田园中。

道路设计:主要道路东西穿过,各组团均有石子铺就的次干道。主干道采用石子路面,5米宽,为主要运输进出路线。次道路路宽3米,联系各分区,便于组织人流、运输、观光。支道路为原土路,宽1米左右,用于步行到各生产点。

给排水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给水工程分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均为井水。灌溉用水来自塘、库。水质没有污染,可供生产用水。排水工程设计:各示范基地就近与水塘贯通,形成排水系统、近期采用雨污合流制、通过排水沟形成排水体系,雨水就近排入沟或水塘,再排出。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浇灌农田或排入水沟。

电力工程主要为示范基地就近介入各用电场所,采用地下套管式输送。

绿化各基地开发后要注重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采用生态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种植养殖形势,自然平衡生态链、现实生态农业美景。各基地的绿化安排应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形成丰富层次的观赏景观。

 

6

·

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1、蔬菜大棚及实验室的建设;

2、果林基础建设及果树品种的引进;

3、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原生态山体、植被等的保护。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单位:万元

7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来源

金额

一、申请财政补助

80万元

二、项目单位投入

720万元

三、银行贷款

四、其他投入

 

 

 

 

 

 

 

 

合计

800万元

 

 

 

投资构成

金额

其中财政补助

蔬菜园区

50万元

10万元

果树园区

200万元

20万元

园区硬件设施(水、电、路等、)

300万元

30万元

旅游休闲

250万元

20万元

 

 

 

 

 

 

合计

800万元

80万元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8

·

主要财务指标

销售

收入

 

 

销售

利润

 

税金

 

投资

利润

 

9

·

社会效益分析

示范

带动

作用

 

通过本项目的带动可以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起到优化调整的作用。

通过本项目示范园和周边地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迅速提高***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的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

 

促进

农民

增收

 

示范园将以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公司+科技+农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公共

服务

覆盖

范围

 

本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预计每年可提供5万个就业工日,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提供无公害、绿色优质保健农副产品,丰富城镇居民的餐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产品质量上档次,补充淡季供应的缺品,本项目实施后,可以推动项目区经济发展。

本项目建成后,每年上缴税收,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该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

环境

影响

   

本项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蔬菜、果树为主的生态模式。在实施前进一步计划对各子项目的生态效益的具体数据,达到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实施生态农业产生的效益,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0

·

结论

 

 

建设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项目区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本项目从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考虑各子项的综合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保证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示范园的建设可带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真正做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项目各子项均引进良种栽培,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依托科研院校不断更新,做到高投入、高效益,在调整生态生产模式的同时,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拟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供应***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各项相关指标均高于一般农业项目,项目是可行的。

 

 

11

·

结论

 

项目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第2篇

第一章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项目建成后,将对沿线乡镇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迅速推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拉长各功能区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培育全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业、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建议书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3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旅游业调整与整体提升计划》,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在拓展游市、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科学发展”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抢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带来的机遇,通过多方位、强有力的市场推介,迅速提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尽快步入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全面带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在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十八湾休闲旅游观光带、马山半岛和大浮半岛等三个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集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确保全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达超100万。

三、工作重点

1、加深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策划和规划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我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空间布局、类型规模、产品特色、接待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对重点区域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模和趋势、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等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特征、文化特性、市场需求,挖掘资源,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

2、加强对新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规范管理。要在充分研究《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山水、观光农业、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对照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标准,严格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新建项目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各项配套设施,确保项目上一个、活一个、带一片。

3、加快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坚持以“提档升级”为抓手,以红沙湾、慕湾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等为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特色培育和人才培育,强化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接待设施、服务质量、卫生状况、旅游安全等方面检查考核,积极培训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讲解员,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都培育1个特色产品,做到乡村资源,星级服务,差异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品质和发展规模,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4、加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要以本地及3小时车程圈内周边市场为重点,大力抓好宣传推介,积极树立区在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龙头地位。要重点做好“六个一”,即:征集一句广告语和一个标识,向社会征集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及简短、易于传播和反复使用的广告语,形成统一的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发行一张“休闲导游图”,用地图的形式标注全市特别是区内的休闲旅游点,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制作一个视频宣传片,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的旅游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一个集中展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概况和特点的宣传片;制作一张休闲卡,休闲卡使用范围包括龙寺生态园、太湖花卉园、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景观园、红沙湾农业观光区、慕湾生态园等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持卡可以享受入园、停车免费,九龙湾、唯琼等无门票的单位部分休闲活动免费、餐饮打折;策划一个农事主题活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要把自身专长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策划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事主题活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交通导向标识、自驾休闲指南等工作,积极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领导和协调。

第4篇

所谓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1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筹集资金,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同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说将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第5篇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制度问题

1)当前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存在行业自律型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属于旅游产业的新分支,通常被归于旅游行业管辖范围内。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生态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叉产物,其产业发展基础在于生态农业,而其产业发展目标则指向为游客提供低碳型旅游服务以增进生态农业的附加值产出效益。旅游行业协会缺乏关于低碳与农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故难以依靠一己之力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从业者通常各自为战的制定切合本企业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由此诱发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运营秩序紊乱的问题。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问题。

当前我国涉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监管的政府部门众多,诸如旅游局、农业局、园林局、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等各部门都立足本部门行政职责来制定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监管政策,其部分差异化政策存在实质性冲突问题。政府各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缺乏对全局性整体价值的系统考虑,其具体监管法规制度缺乏切实可行性。这使得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陷入了有利则一哄而上,对于衍生自农业观光旅游活动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则一哄而散的无序的发展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的产品开发问题

1)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上存在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无形性是其首要特点,无形旅游产品与服务难以通过专利技术来杜绝仿制者的抄袭行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产品的低技术含量使得其产品或服务被仿制的几率大增,从而降低经营者从其旅游产品或服务创新中获取的利润空间,进而遏制其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在产品与服务开发投资的积极性。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结合游客需求来深度开发其旅游产品与服务。

长期居住在城镇地区的居民向往低碳环保的乡村生活方式,力图通过参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方式来深入体验安静、祥和、低碳的乡村生活,以有效消除都市生活带来的空气污染、拥挤空间和繁重工作的压迫。,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现象是我国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充分体验其主体游客群的切实心理感受,试图以其粗制滥造的现代人造景观来增加运营收入的经营策略反而削弱其对都市游客群的吸引力。

3.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运营问题

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缺乏低碳品牌运营意识。

与旅游产业快速增长的宏观态势相背离,以农村居民为生力军的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普遍存在生态观念落伍、旅游品牌运营能力低下的问题。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并非单纯的旅馆和餐饮经营者,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者所获得的独特旅游体验。而旅游价格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以低价竞争的方式来争夺客户,其结果势必降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制约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未能以游客的低碳需求为导向来系统设计其经营策略。

多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态,试图以模仿他人成功经验的盲目跟风方式来获取短期利益。与传统旅游活动的经营目标不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经营重点在于运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方式让游客享受到与都市生活迥异的新生活模式。而部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经营者缺乏深度揣度游客的低碳旅游意图,在旅游设施设计上陷入盲目追求高档化和暴利化倾向的误区,忽视了以低碳、生态、环保、享受为理念来打造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的对策

1.完善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系统规划策略

1)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切合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个体理性经营行为,将可能导致区域经济范围内的整个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无序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将本地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纳入到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通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和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具有生态环保价值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企业发展壮大,从而间接形成对高碳排放企业的竞争压力,优化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结构。

2)建立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以增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自律性。

农村生态旅游产业是农村区域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的产物,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引起根植于农村生产力关系的农村社会关系的改变。为适应根植于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变迁,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有助于增强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规范化运作能力,确保农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农村生态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合作组织可制定农村生态旅游行业标准,以规范农村生态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获取物有所值的旅游体验感。

2.创新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着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复合功能,以满足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的与生态农业景区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体验型、生态农业观赏型及生态农业建设型等类型,其旅游需求则主要通过学习生态农业知识和体验生态农业文化的方式来满足其自我对生态农业的责任和义务,以有效实现其内心对支持生态农业事业的道德满足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可丰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内涵,从契合旅游者个性化旅游需求的角度整合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通过向游客提供多类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满足游客对生态农业的多层次旅游感知需求。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应基于低碳型生态理念来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项目。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业者可依托区域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类产品。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可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分解为吃住行等基本型旅游要素和观赏、娱乐及购物等附加增值型旅游要素。旅游者的吃住行等基本旅游要素主要耗费物质资源,其中游客进出景区所需交通工具对不可再生型矿物能源的能耗具有典型的非低碳特点;而观赏、娱乐及购物等附加增值型旅游要素则主要依赖景区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显著的低碳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应从低碳生态学的角度,以增加游客在景区的过夜率为重点来着力延长游客在景区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游客在低碳型旅游服务项目上的消费比例。

3.优化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经营策略

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应贯彻低碳生态旅游经营的差异化品牌策略。

为有效遏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行业内的过度价格竞争所形成的恶性竞争局面,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实施差异化品牌运营战略,凭借自身在生态农业上的特色产品优势来增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对潜在目标游客群的吸引力。再者,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者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实质是获取精神享受的过程,其所关注的并非实物型产品而是非物质化的服务质量。因此,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通过创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方式来增加其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以差异化品牌形象来摆脱同质化旅游产品给本企业造成的价格竞争压力。

2)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经营者可实施集中化低碳生态旅游经营策略。

第6篇

关键词:乡镇经济;生态农业;制约因素;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适合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本文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例,对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五个制约因素

(一)生态农业建设体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生态农业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没有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造成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效果。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例偏低,基层农民得到高水平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不强、服务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水平不高,也妨碍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城区企业的“退城进园”,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威胁农村环境。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塑料袋、塑料薄膜、反光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农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村没有相应的回收措施和机制,导致白色垃圾泛滥,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对农民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威胁。

(四)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力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历史上形成的散乱的自然村布局还未打破,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部分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五)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部分农村身陷“收入来源少,发展慢”的恶性循环中,由于部分农村的集体生产资料统少分多,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资金投入,无法有效的组织基层农民摒弃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统筹规划,精心运作,大力支持方能取得成效。建议成立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形成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态农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引导生态农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

发展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算账对比等方法,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调动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壮大生态农业的主体力量。

(三)双管齐下,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运用产业扶持、技术支撑、财税优惠等政策手段,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二是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各项待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技部门管理机制,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队伍保障。

(四)发扬品牌优势,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五)坚持项目带动,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资源配置。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着力培养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实行资本联合,开展生态农业项目开发和经营。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类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使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着力破解资金、土地两大瓶颈,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保护农村环境,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养殖-沼气-肥料”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切实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切实做好工厂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七)拓展生态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在充分运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目的。旅游者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既获得了生活乐趣,体味到田园风光,又学习了农业、农村的知识,健全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胜。

三、结语

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深化改革开发的大背景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多种经营的方法,坚持生态农业的理念,坚持走农业产业集约化的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来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洁.关于蓬莱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3(4).

第7篇

目前,驻马店市驿城区农家乐有46家,生态休闲采摘观光农业园区30家,生态休闲度假村2家,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吸纳劳动力1800人,都市生态农业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商铜路沿线以丰乐种植有限公司、中昊农业生态园、石榴湾为主的观光采摘园区;以金顶山风景区、龙泉湖、三架山水库、龙泉山庄、玉龙山庄、避暑山庄、长寿山庄等为主的西部山区观光风景区;以龙泉桃花节为基础的胡庙万亩桃园休闲民俗旅游园区。南部有柴坡66.67hm2园林绿化基地和乐山风景旅游区。东部有水屯镇333.33hm2宿鸭湖湿地及以禾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天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水屯草莓种植基地的休闲采摘农业园区。北部以诸市乡锦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强蔬菜瓜果种植合作社为主的葡萄瓜果采摘园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生产长期投入不足,农田基础建设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不能满足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整体科学规划缺乏

驿城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基本上以自主开发为主,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存在着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政府引导和科学统一规划。

(三)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驿城区人均耕地只有0.11hm2,而且一户多地块,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和大型机械作业,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体制制约了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整体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粗放经营等问题,缺乏发展后劲。

三、建议

(一)科学谋划,制定规划

根据驿城区“十三五”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制定驿城区“十三五”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农田基础设施、高起点调整农业结构、高水平推进产业化,构建“精品果蔬种植、休闲观光、生态体验”三大产业板块,重点抓好高品质果蔬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两个园区建设。到2020年,驿城区将初步建成粮食生产、果蔬种植、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都市生态农业区,率先实现“三农”协调发展,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成立组织,强力推进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是一项涉及部门多、领域广的系统工作,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驿城区政府应牵头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将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多层面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三)多元投入,重点扶持

都市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显著。一方面,农业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现代农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用于扶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都市生态农业建设,鼓励资源型企业和民营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强农业金融服务,对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同时整合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整合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创业增收、扶贫开发、造福工程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有效的投入协调机制,保证资金集中、高效使用,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依托平台,招商引资

以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为平台,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着重对外推介一批都市生态农业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扩大融资合作规模,解决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落实并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关部门要及时掌握信息,为项目落户和建设服务,以项目为支撑,促进驿城区都市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五)培育龙头,壮大主体

第8篇

关键词:开发模式;鄂州市;农业旅游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以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一.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特征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全国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年均气温17.0℃,年平均相对湿度 77%,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鄂州西接“九省通衢”的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革命老区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鄂州地理位置优越,在长江流域处于“得中”地位。东去上海,西上重庆,水路距离都在1100公里左右。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江岸线长达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达,常年可泊5000吨级轮船。106国道纵贯市区南北,武(昌)九(江)铁路、316国道和宜(昌)黄(石)一级公路三线并行,横穿鄂州东西。这种“江湖海直通、水铁公联运”的优势,使鄂州得以成为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

(二)生态环境

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兴。在鄂州“三叶碧荷”图形的绿野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钻石玛瑙般晶莹透亮的湖泊: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花马湖、沐鹅湖、红莲湖、洋澜湖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达4.3万公顷,有80多个水产品品种和100多种水生植物,号称亚洲淡水植物的基因库。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现有水域面积304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近几年,梁子湖周边采取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季节性休渔和控制排污等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资源优势

鄂州农业十分发达,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以湖泊众多而著称。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适于养鱼、育蚌、植莲,是驰名海内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发展种养业的良好条件。全市有稻、麦、豆等农作物品种200多个,银鱼,胭脂鱼、螃蟹等水生动物100余种,莲、菱、芡实等水生植物20多种,猪、牛、羊等畜禽品种近百个,杨、柳、松等树木数百种,主产粮、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头等农副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同时鄂州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汇聚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百里长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依靠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充分利用“三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三山”(沼山、葛山、白雉山)资源,以“绿色、安全、生态”主题,探索出一条以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观光景点达到130个,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1.7亿元,带动销售当地农产品2.5亿元,吸收当地农民就业4488人,形成了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三山湖渔家乐、九龙山茶庄、四海湖、红莲湖、梧桐湖农业生态园、梁子岛生态旅游区等一批示范区。其中,市梁子岛生态旅游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旅游农业示范点,国家AAA级景点、省级旅游度假区。它们集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融观光、度假、体验、学习、考察等各种活动于一身,成为本市及周边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民风民情的好场所。同时,农业旅游已成为鄂州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鄂州生态农业旅游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单一、功能雷同、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

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农业规模、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功能、活动内容单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依靠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旅游活动主要是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低层次的项目上,内容不充实,参与性不高,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一是营销策划能力不强。没有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长期发展的整体营销计划。二是营销组织能力不强。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推介活动,但营销效果不明显。三是营销推广能力不强。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营销推广的能力有限,采用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不多,宣传技术质量和水平不高,推广的渠道较窄。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接待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远离都市,所以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现在很多鄂州对外开放的农业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落后于园区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交通、水电、卫生等方面。另外鄂州如今从事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农村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受过规范的培训,导致整体接待服务水平较低,影响市民的出游热情。

(四)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提高,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旅游活动的需求。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鄂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鄂州民间故事歌谣、鄂州牌子锣、樊口硪歌、葛店虾灯、塘角头“活马子”、鄂州玉连环、鄂州花样剪纸、泽林旱龙舟、嵩山百节龙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牌子锣、花样剪纸(雕花剪纸)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注重发掘和整理,使之成为旅游中的卖点。

三.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科普教育游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农业展示园,形成“一镇一品,一品一色,一色一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园区内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使游客在园区内进行采摘,在劳动中享受休闲的快乐,同时还能了解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如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梁子湖湿地公园科普区,涂家垴蓝莓基地农事体验区。

(二)度假休闲游模式

鄂州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位置,要充分利用便捷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广泛做好宣传,以“近郊、休闲、体验”为卖点,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同时抓住人们追求“健康、绿色餐饮”的风潮,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非饲料养殖”等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以体验农家磨豆腐、捣糍粑,舂米等都市人群较陌生的特色产品为依托,加以市场引导,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如武昌鱼、红尾鱼、绿壳鸡蛋、太湖千张、燕矶红菜苔、农家土罐土鸡、鸭、鹅汤,锅巴粥,纯谷酒等民间特色食品。在农业观光园内,规划布局富有农家特色的供游客食、宿、游、娱的区域以及与之相配合设置景点,体现出朴实、真实的特点,体现休闲、游娱、度假、健身的功能。

(三)农家度假游模式

利用生态优势、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整洁价廉的农家旅舍吸引游客,开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农家度假游。在梁子岛、沼山、太和等地改造现有建筑外观,使之与环境协调融合,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片区。

(四)民俗文化游模式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品。鄂州历史文化悠久,“玉连环” “泽林旱龙舟”“穿花龙舟”、“工尺谱排子锣”、“梁湖情歌渔歌”、“舞狮玩龙”、“哭嫁”等项目久负盛名,应予以正确引导,借此打造品牌,将文化活动贯穿于农业旅游活动中,增强项目的文化底蕴,使旅客既可以欣赏特色节目,又可以体验乡村农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增强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的竞争力。

四.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内容选择、服务和费用水平,都要按照目标市场的特点来确定。在布局时以保护资源、发展生存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规划,各地在旅游地建设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

1. 重视市场营销,开拓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要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推介手段进行产品推介。如借助报纸、电台、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拍摄农业旅游风光片等,创立农业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农业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大农业旅游的市场。

2. 突出地域特色,提高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

生态农业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开发。鄂州市生态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诸多的问题。因此,鄂州市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体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3. 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与相关技术部门、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合作,监测与预报包括旅游区大气、水污染、噪声、废弃物以及农作、林、草病虫害等指标项目,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环境优良。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加强管理,控制观光农业地周边地带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其的不利影响。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才可能体现出鄂州生态农业自然、传统、休闲、绿色的特点,获得农业、旅游、教育、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二)加强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依托农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和行业协会建立专门的农业旅游培训基地,对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快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吸纳旅游高级人才加盟,树立市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鄂州市简介[EB/OL].

[3] 鄂州新闻.鄂州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景点达130个[EB/OL].

[4]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持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

第9篇

启动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市政府出台了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意见,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2~3亿元,打造90万亩的国内最大河道式天然渔场,带动全市160万亩宜渔水库水面发展生态养殖,有助于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建,遏制因水流减缓造成的水质富营养化,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定了《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标准》等农业行业标准3项、农业地方标准24项;开展了9个蔬菜标准园、24个水果茶叶标准园、4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2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创建活动。实施了丰都全国肉牛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和开县、潼南两个市级农业标准实施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项目。加强农化投入品监管,全面禁止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2012年新认证“三品一标”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0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2012年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防治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农村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已在全市327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户家庭、农田垃圾回收与利用,已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95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18套及其配套管网1062公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36万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8万吨/日;建设垃圾收运处理设施5.16万套,新增垃圾处理量785吨/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333个,新增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能力938吨/日。

一、当前重庆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看,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化学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粮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由1997年的69.64万吨、1.5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6万吨、3.93万吨,增幅分别为38.9%、147.2%。粮食每亩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结构施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施用量为50.2万吨,磷肥为18.21万吨,钾肥为5.61万吨;复合肥21.39万吨。氮肥、磷肥施用量明显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时间集中,施用技术简单,流失严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三是农膜回收率低,最终基本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农药使用较频繁,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000吨左右,其中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10:7:3。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风险性增大。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矛盾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矛盾凸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全年畜禽粪污年产量约8600多万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农牧分离和种养脱节,养殖户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多数规模养殖户仅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同周边的种植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可消纳的土地规模不相匹配,畜禽粪污多为集中直接排放,难以有效还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滞后,目前,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4.9万余个,而小型沼气池仅1295个,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术推广机制。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较大而对养殖户增收不明显,因此推广进度不快。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作物为主,常年秸秆总量为1000万吨以上,但其利用率仅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6%均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就地焚烧占33%。

(四)项目工程投入不足,推进乏力近年来,重庆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体的项目工程上仍显严重不足。如新建户用沼气池每口资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户建设积极性。又如畜禽养殖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而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养殖农户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农村散养农户减少,自有有机肥不足,而施用有机肥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五)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共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建设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重视了项目本身的建设,但缺乏对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发动,生态农业生产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不够。如三沼的综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不规范、化肥农药正确施用技术不到位、残膜乱丢乱弃现象突出等,都与群众缺乏生态农业理念相关。

二、推进重庆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重庆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让生态农业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落实,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监督考核等各个层面去推动发展。要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让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庆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市场结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眼于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环境及农业的资源出发,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相对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制约重庆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严格禁止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强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开展生态农业发展危害因素调查,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率先在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五)制订并完善有机肥管理办法,明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尽快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对商品有机肥要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并给予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对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量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六)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养殖业风险大、利润薄,行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污染治理能力,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应更多选择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建议财政补贴达到工程资金总额的60%。

(七)加大对农村沼气和农村环境治理扶持力度农村沼气兼具农村能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综合功效,是当前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的最费省效宏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继续参照2010年农村沼气项目市级配套按400元/户的标准落实,切实提高农户建设积极性。将“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第10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已经成为美国农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和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2011年联合的数据,2009年全美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面积已达200万公顷,而2005年还不到40万公顷。有机食品销售量也增长迅速,几乎所有的超市和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2009年美国有机食品零售额达248亿美元,而1999年仅为60亿美元。根据美国有机贸易协会(OTA)2010年有机产业调查的资料,2009年美国食品销售额只增长了1.6%,而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增长了5.1%。其中有机水果和蔬菜占有机食品销售总额的38%,占美国水果和蔬菜销售总额的1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农业建设实行“五位一体”的支持措施,将法律法规、财政支持、信贷支持、农业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联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1990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并成立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1991年将《有机食品生产法》改为《美国农业部有机食品证书管理法》。1996年,美国政府修改《农业法案》,增加了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办法。

2000年12月,隶属于美国联邦农业部(USDA)的农业市场服务处制定了美国有机农业条例(NOP),对有机农产品的定义、适用性、有机农作物等作了详细的界定。2002年,美国出台《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该法案授权:“农业部通过实施生态保护补贴计划,以现金补贴或技术援助等方式把资金直接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2010年美国政府颁布《健康、无饥饿儿童行动》法令,该法令提出有机贸易协会将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进行有机食品的试验计划,用于学校食品计划中有机食品的提供。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使该法案成为美国第111届国会第353号法律。《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不仅有助于加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督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有助于保护有机农业生产者。

美国对于生产或使用农药和化肥而造成环境污染者征收农药税或化学肥料税。州农业厅还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分析给予资金援助并逐年增加检测项目和分析样本,从而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依阿华州等州设立了“农业环境质量激励项目”,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领取奖励”。明尼苏达州对于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发生的费用,由政府补贴2/3。在信贷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建立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或扩大原有机构的农业信贷业务将款项直接贷给农场主,用于资助农产品储存设施或农村住房建设,对于农业生态保持项目实行优先贷款。另外,政府还为美国的私人银行提供农业信贷保证。在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的投入要依靠信贷来解决,每年有70%以上的农场需要借款来维持或扩大生产。美国政府还实施了“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建立了全国性可持续农业研究网络。在联邦一级和各大生态农业区,由全国性委员会与地区性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涉及全国性或各大农业生态区的重要研究课题和相应经费进行研究、决策。美国的很多农业院校通过开设农业与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课程,为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环境保护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

在地区一级,一般做法是将指导委员会挂靠在相应的州立大学。美国政府还通过开办农业科技讲座、短期培训班等方式,向农户讲述土地使用的正确方法,邀请相关科技人员为农民讲解新技术并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从而建成了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三结合的完备体系。在技术领域,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信息化、网络化、自控化是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其中生物工程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技术正推动着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已经占到整个农作物的67%,此类作物的开发极大程度地降低或取代了化学品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农民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辅助生产,根据定位系统测出的技术数据对耕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施肥、浇水,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

欧盟的生态农业

根据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的资料,2009年,欧盟生态农业土地已经超过了840万公顷,占欧盟农业用地的4.7%,与2000年(430万公顷)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而且,各国政府新增的生态农业用地面积仍在不断增加,如德国政府希望通过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使德国生态农业用地占农业总用地的比例达到20%。2009年,欧盟有机食品的销售(一般零售、专卖店、农民消费者直接销售等)达184亿欧元,其中德国58亿欧元,法国30亿欧元,英国21亿美元,意大利15亿美元。德国是欧盟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约占30%,而人均有机食品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丹麦。欧盟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欧盟及各成员国的政策支持。1991年,欧共体了有关作物生产、标识、检查和进口的第2092号条例。1999年,该条例增加了动物生产部分。2004年,欧盟还实施了有机农业和食品行动计划。

2007年6月,欧盟制定了《欧盟有机规定834号》,规定了有机食品生产的目标、原则及通用规则,作为框架性法律,其目标是制定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道路。2008年,欧盟制定了两个具体有关有机生产、有机产品进口与分销及标签的有机条例。新的法规不仅保护了农民、农场和企业免受不正当竞争的干扰,还增强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2010年,欧洲有机部门推出了新的欧盟有机产品标志——“欧洲叶”(Euro-LEAF),该标志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使用。欧盟东扩后对其农业政策进行了修订,将与环境安全有关的环保、食品卫生与安全、牲畜及植物健康等内容均列入各国农业投资范围,并规定对于违反农业环境政策的国家给予严厉惩罚。2003年,欧盟还将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完全挂钩,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欧盟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作为指导各成员国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纲领性文件,各成员国还结合本国的实际制订了本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如对“因自愿减少化肥、杀虫剂、灭草剂投入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农民给予补贴,对农业利用价值不大的土地进行粗放式经营耕作、退耕还林,或不采用排水、灌溉、开垦荒地等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方式的农民给予补贴等”。英国政府还对向生态农业转换的农户进行补贴,平均每公顷补贴50英镑。

法国政府于2008年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包括设立1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对从非生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等,使得其生态农业面积扩大3倍,并力争达到可耕地面积的6%。欧盟国家的农业教育占农业预算总额的20%~25%,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对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均建立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德国、英国、丹麦和荷兰等国还有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的专科学校,许多好的创意都来自于这些学校。荷兰、奥地利、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的大学和高等技术学校举办生态农业知识讲座,增加了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意大利国会还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资助开展有机农业研究。

欧美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

借鉴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

各国在经历了石油农业的冲击后,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国政府在制定各种农业政策时也都对这一观念给予重视。相比较而言,我国农民及涉农人员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这是限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文明观,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摒弃“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寓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于农业发展之中。各级政府也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统领之下来制定各种农业政策,将农民视为环境保护的合作者。唯有如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实现。

不断完善法规政策

各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都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生态农业的领导、管理,通过制定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法规,为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资源环境综合管理,加强监督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活动,制定符合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政策。因此,我国应尽快制订“生态农业促进条例”、“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水资源管理条例”、“化肥控制条例”等。另外,应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订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使中国生态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良好接轨,促进我国生态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升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注重人才培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开发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经费投入较少,高新技术应用不足。因此,我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有关生态农业的前沿研究,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建立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其次,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形成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借助各农业大学的有利条件,设立生态农业专业;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高等学校生态农业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倾斜,对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生态农业方面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此外,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应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生产技术,还应包括对目前的食品市场的新认识。

第11篇

依托沼气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依托沼气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XX省XX县岘塬镇刘家村典型材料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属国扶贫困县,岘塬镇刘家村距XX县城10公里,属中部干旱半山塬区。20__年全村总人口2397人,522户,耕地2847.5亩,人均1.17亩,人均纯收入为1923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能源生态农业,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猪-沼-果(花椒)-水窖”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家庭为依托,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技术,配套进行了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确定发展方向,作好典型示范。20__年以来,村委一班人将发展以农村沼气为主的能源生态农业作为村级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点内容来抓。在全村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对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实验示范,在全村选择了5户种养殖条件比较好、对沼气生产及综合利用有一定认识,并且积极性较高的农户进行沼气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在此基础上,请县农林、畜牧、能源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了《XX县岘塬镇刘家村能源生态农业实施方案》,提出了“依托户用沼气,带动种植、促进养殖、规模经营、提高效益”的发展新思路和走“果园 水窖 沼气 养猪”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先期建成33家示范户,修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33座,发展高品质果园143亩,优质花椒130亩,养殖猪、牛、羊分别为680头、66头和350只,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抓好项目实施,落实规划目标。20__年被列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后,村两委班子认真总结三年来的实验示范经验,对入选的项目户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即:不养不种的不选,不愿自筹的不选。村委会积极配合县能源办包村技术干部落实项目户,逐户进行“一池三改”的规划和设计,帮助部分群众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村委会多方筹集资金,给每个项目户补助1000块红砖和部分水泥等建设材料,截至20__年8月,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完成了150户的项目建设任务。目前全村已建成“猪-沼-果(花椒)-水窖”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户183户,发展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927亩,年生产无公害果品38万公斤;种植优质花椒2.1万株,年产花椒2.2万公斤以上;发展规模养殖户30家,年出栏生猪1400头以上,肉羊2600只,沼气项目建设已成为该村发展生态文明示范村的主攻方向。

三、搞好配套工程,提升整体水平。该村在沼气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提出了以“一池五改”户用沼气建设为切入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积极筹措资金,对八条主要巷道进行了彻底改造,拆除了900余间猪羊牛栏和旱厕,新建标准暖棚、卫生厕所800余间,硬化道路5公里,安装路灯15盏,并在道路两旁搭建葡萄架1.2公里,种植红提葡萄20__余株,建成花带2400米,并利用荒山造林4000多亩。该村已初步走上了村容村貌卫生整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的生态文明小康之路。20__、20__连续两年被评为临夏州小康建设先进村、全州双拥模范村和生态治理先进村。

第12篇

一、生态农业的涵义

生态农业是按照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和现代科技成果,总结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点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充分结合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大田种植和渔、副、林、牧业,大农业和第二、三产业,协调环境和发展、利用资源和保护间的矛盾,在经济与生态上形成两个良性循环,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资源短缺是发展农业的最大障碍之一。建国以来,为了解决人口温饱,我国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经济发展以经营粗放型、资源消耗型为主,不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断增加,同时过量使用化学药品,使害虫更加猖獗,严重污染了土壤、空气和水源,引致生态环境愈加恶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事实上,我国的生态农业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范例。例如曾经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恶化的湖北省京山县就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有限资源基础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出路和正确方向。

三、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农业要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产品,形成产、养、加、商、贸于一体的格局,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产业一体化链条的生态农业。在一些地区,可围绕粮食深加工、畜禽水产品精深加工、苇草柳工艺编织、农业废弃物加工等进行精心培育,重点规划,推出有机、环保、无公害的名优特农产品,形成农业特色名牌,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构建农户到企业的直供直销模式,发展订单农业,解决物流、营销、推广等产业的配套措施,推动农业产业经济全面、稳步发展。

(二)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容易吸纳民间资本及外来资本,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也会大力倾斜,农业经济可借势突围,迈入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更有意愿加大资金投入再生产。近年来外来资本纷纷涌入生态农业领域,这既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也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可谓是双赢之举,也有力地证明了生态农业的吸引力。

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应支持和强化生态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如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产业保险、信贷支持、设立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等,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绿色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三)推动生态景观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市民渴望亲近大自然,享受天然的田园风光,农村的生态景观和休闲观光旅游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它基于生态农业生产,附加生态观光旅游,开创了农业生产运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成果、田园景观,吸引游客来度假、体验、购物、品尝、观赏、科学考察、习作、健身和环保教育等,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可喜途径。它集传统农业种养殖、农家乐、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传统文化活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为一体,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具有战略意义,但是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受到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反倾销的困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化肥、各种激素等使用广泛,容易使家畜、果蔬、粮食、水资源、水产品等含有毒化学品,出口受到限制或制约。实践证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而且会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即无公害、无污染、无有害化学物质的优质、安全营养食品,主动跟国际环保理念接轨,从而加强国内粮食的竞争力,走出国门,开拓国际贸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