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学前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29 19:2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前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第1篇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中学

感受中医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北京市第一四二中学(宏志中学)

追求卓越铸造辉煌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快乐体验飞扬生命激情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一份富有个性的调查报告

除学习负担以外,还应关注什么?——2011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倾听观屏一代的声音

俄罗斯实施学前教育机构卫生新标准

葡萄牙出台新的学生章程遏制学校违反纪律的行为

日本拟实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浅谈多元化、开放型校外教育体系的建构

在新课程实验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班主任有效学习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之思考

浅淡循环大课堂中的班级管理

“懒”教师三部曲

看别人的课,找自己的缺点

学习策略与学生素质主动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勿以成人好恶评判孩子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抓统筹促均衡扫难点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访辽宁省本溪市教育局局长官进伟

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访山东省邹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屈广喜

当代校长如何走上教育家之路

狠抓“两基”成果巩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借力帮扶机制发展化隆教育

加强农村学校管理的对策思考

校园文化应特色鲜明底蕴丰厚

做一个“六勤”校长

让数学之树根深叶茂(一)——传授知识

优化语文作业还给学生快乐

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运用

应慎重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动手操作:儿童智慧的源泉

美术教学“五步法”

情感教育下课例诊断与行动改进的研究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

诗歌教学要重视“主问题”设计

养成良好教育习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反思教育习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反思教育习惯”专题研讨会综述

反思教育习惯之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育人因素

教育反思之“我和你”

教育习惯:从“无意识”走向“自觉”——浅谈教师专业成长背景下的教育习惯养成

对语文教学习惯的反思

何谓“好的教学”?——运用教学框架反思和提升教学

教育行业伦理守则

从数字看美国教育

英国中小学电脑“过滤不力”

关于小学男教师的争议

让学校世界一流的10项建议

英国银行向中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性教育,听家长的还是听学校的?

日本的职业高中教育简介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动向

非洲基于教育公平的社区学校运动述评

英国中小学入学政策改革——以家长权利保障为核心

第2篇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第3篇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调查报告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学前英语教育带来了社会需求,幼儿园纷纷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许多专科层次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加入了培养学前英语师资的队伍。幼儿园英语教学内容浅显,启蒙性、基础性与专业性并存。为提高学前英语师资的培养质量,了解学前英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就幼儿园英语课开设情况、幼儿园英语师资情况做了调查,并结合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建设提出相应建议,对学前英语师资的职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

1.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文通过调查幼儿园是否开展英语教育活动,了解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社会需求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更好地定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建设质量。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园的名称、所在省份、地址、所属区域、性质(公办、民办)以及是否开展英语教育活动。千名在校生参与调查,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联系人际交往圈里有孩子上幼儿园的亲戚朋友,向对方了解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的情况。

1.2调查结果及结论

共调查幼儿园807所,其中公办277所,民办530所,河北省内幼儿园736所,占比91.2%;开设英语课的幼儿园489所,占比60.6%;未开设英语课的幼儿园318所,占比39.4%。开设英语课的幼儿园中,公办124所,占比25.4%;民办365所,占比74.6%。调查发现,一些公办园停开英语课,开设英语课的幼儿园数目缩减。但仍有很多民办园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幼儿园英语教师仍具有较大的社会需求。英语课的开设情况与所属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关,发展程度较高的市域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的数量较多,占比较大。

2关于幼儿园英语教师情况的调查

2.1调查的基本情况

幼儿园英语教师是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培养目标。作为实施幼儿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资质、自评和发展诉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前教育一线对该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是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本调查面向河北省内不同地区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19分,内容涉及: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自评、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发展诉求及对学前英语师资职前培养的建议。

2.2调查结果及结论

2.2.1教师基本情况被调查幼儿园英语教师中,40%来自公办园,60%来自民办园。以幼儿园所处区域分类,8%位于直辖市,19%位于地级市,47%位于县或县级市,14%位于乡镇,12%位于村。英语师资方面,56%的幼儿园为本园跟班幼儿教师,32%为本园专职英语教师,12%为外聘专职英语教师。专职英语教师合计占比44%,说明幼儿园对幼儿英语教育的专业性有了较高的认知度,反映了社会对该岗位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培养有英语特长的幼儿园教师,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方向。专业方面,来自学前教育专业的占比65%,英语专业17%,幼儿英语教育专业13%,学前英语师资仍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全科培养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对幼儿英语教育专业性的需求。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在英语方面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但由于对幼儿的保育、教育了解甚少,还需要补充幼教知识能力来适应岗位。幼儿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占比仅为13%,未来有很大增长空间。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是建立在学前教育培养基础上的英语特色专业,培养“学前教育+英语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幼儿园英语教师岗位对专业性的需求。学历方面,本科占比44%,专科占比45%,中师或中专8%,高中或职高3%。调查发现,教师的学历层次与幼儿园所处区域相关,经济文化发达程度越高,本科学历占比越高。现阶段,专科层次的幼儿园英语教师仍占有近半市场份额,专科层次的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毕业生在学历上可以达到社会需求。119位教师中,从事幼儿英语教学1~3年的教师合计占比77%,这一类群体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发展诉求更能反映该岗位教师职前培养的不足。其中,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占比69%,仍有部分教师未满足从事学前教育的资格要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占比13%,取得英语专业四八级证书的占比6%,且主要为本科或英语专业背景。鉴于此,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应要求学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具备从事学前教育的入职资格,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等级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提升就业竞争力。

2.2.2教师自评情况幼儿英语教学以听说为主,教师的语音语调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但是调查中仅有3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语音语调达到标准及以上程度。语音语调一般、甚至不太标准的教师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埋下了发音不准的隐患,错误影响深远。口语表达方面,仅有28%的教师达到好及以上程度。54%的教师自评口语一般,这类群体可能在教学中出现表达不地道、有错误的情况。18%的教师自评口语不太好、甚至很不好,这类群体教学时可能要完全依赖母语,无法为幼儿创设英语语言环境。然而,在幼儿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语言环境是促进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因此,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建设应充分重视语音口语相关课程的设置、课标制定及教学实施,重点培养、提升学生的英语语音及口语表现。幼儿英语教法知识方面,9%的教师非常了解,61%的教师基本了解,28%的教师不是很了解,2%的教师完全不了解。一线教师中有近30%缺乏幼儿英语教学方面的方法论知识,教学理论基础薄弱,教学更多地依赖于自我摸索。幼儿英语教法是幼儿园英语教师岗位的专业知识,体现了专业性以及幼儿园教学与小学、中学英语教学的显著差异。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应重视幼儿英语教法课对学生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英语教学能力。在“您认为幼儿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的多选答题中,选择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注重激发幼儿学英语的兴趣、注重幼儿良好语音语感的形成、注重幼儿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听说。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能正确把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目标。然而,在“您认为幼儿园有必要开展幼儿英语教学吗?”的反馈中,有11%的教师认为没必要。对幼儿英语教学胜任程度的反馈中,完全胜任的教师占比8%,能胜任的占比52%,勉强应对的占比32%,难以承担的占比8%。40%的教师处于开展幼儿英语教学吃力的状态,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幼儿英语学习埋下隐患。因此,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应重点提升学生的幼儿英语教学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加称职的幼儿园英语教师。关于从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选择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用英语组织教学困难、英语知识薄弱、教学效果不好、教法知识不足、幼儿园或家长对教学的评价方式欠科学、幼教知识能力不足以及教材难以把握。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可以在专业建设中各个击破上述问题,在职前培养中充分解决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困难,将一线教师的薄弱环节转化为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2.2.3教师职业提升诉求53%的教师在职后参加过幼儿英语教学方面的培训。关于“如果有机会参加幼儿英语教师培训,您最希望获得的知识是”的回答中,选择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幼儿英语教法知识、英语语音知识、幼教知识、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您最希望获得的能力是”的回答中,选择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幼儿英语教学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英语语音语调、幼教能力和保育能力。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可以结合一线教师的发展诉求,在夯实学生学前教育素养的基础之上,重点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

2.2.4职前培养建议问卷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列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请教师选择幼儿园教师的岗位核心能力,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是最为重要的岗位核心能力,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从业基本。然而,调查从实习幼儿园及任课教师的反馈中发现,学生常积极争取试讲机会,却不重视保育工作,保教结合的理念不够深入。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纯粹的、脱离保育工作的教育难以带来好的教学效果,也不符合幼儿园工作的实际。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专业建设应从源头抓起。首先相关任课教师应重视保育知识能力、深刻理解保教结合的理念,然后再借助课堂、实训以及实习将保教结合的理念传达给学生。“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然而在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各门课程、教育见习中,并没有对这项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既然一线教师如此认可该能力对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性,学前英语师资的职前培养就应该在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关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在为幼儿园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提建议的开放性问题中,许多教师给予了宝贵建议,比如良好语音语调、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深入调研园所需要,有针对性开设课程;了解幼儿,激发幼儿英语学习兴趣,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学习丰富的教学方法;注重自身品质,如耐心、亲和力和专业化等等。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专业建设,可以结合上述建议查漏补缺。

第4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要]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依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主要教育法规,建立民办幼儿园园长对地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J省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果发现该省民办幼儿园园长对地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满意度一般,尤其对政府财政支持和处理教育公平问题表示不满意。这既与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感知有限与期望偏差有关,也与民办园发展环境有关。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民办园正确理解政策实践;应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公平对待公办园与民办园;应放松对民办园的不合理限制,重点解决民办园的师资问题;对民办园的管理要进一步精细和规范。与此同时,民办园园长应合理看待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权利与义务。

[

关键词 ]政府满意度;民办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稿件编号:2014090400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规划项目“经济发展中的我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编号:12YJC880020),感谢张梦雪和王晶同学在发收和录入问卷过程中的工作

通讯作者:冯婉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E-mail:fwzh714@163.com

一、问题提出

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解决入园难问题,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并明确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求各地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本地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3年),加强了对民办园的管理与投入。事实上,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也是地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已有研究发现,政府部门欠缺管理民办学前教育的经验。为提升政府对民办园的管理绩效,我们有必要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之时,对民办园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满意度,探析政府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顾客满意度( customer satisfaction degree,CSD)是顾客在享受某项服务或使用某种产品以后形成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态度。这一评价指标最早用于企业质量管理,现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绩效评估。2004年我国即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管理民办幼儿园的过程中,民办园园长相当于政府的“直接顾客”,其对政府的满意度可以作为评价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已有对学前教育管理的研究多以国际比较和政策讨论的方式进行,对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设计提供了诸多建议,但尚无民办园园长对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评价研究。我国以往对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多是请“终极顾客”——社会公众或家长作为评价主体。相比之下,本研究以园长为评价主体获得的满意度评价信息,对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内部改进更具直接参考价值。

二、政府学前教育管理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要测量民办幼儿园园长对政府管理的满意度,首先要建立政府学前教育管理满意度的基本理论模型。瑞典于19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顾客满意度指数(Swed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SCSB),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及我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全国或地区性的顾客满意度指数(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CSI)模型。其中,在瑞典模型基础上形成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 ACSI)认可度最高。该模型将顾客满意度置于一个因果互动系统中,顾客期望、顾客对质量的感知、顾客对价值的感知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则是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国内一些学者在借鉴该模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指数( CPSI),所提出的共同指标包括公务员的素质、行政效率、服务效果、政府行为的合理化水平等。这为我们考察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绩效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

另外,一些学者聚焦公众对政府教育管理的满意度进行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例如将教育公乎作为顾客感知价值的直接体现。参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主要政策文件,加入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特定内容,本研究设计的测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民办幼儿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满意度数据。问卷分为开放题目和封闭式题目两类。开放题目用于搜集三类信息,包括民办幼儿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行为的感知描述、对政府的抱怨和期待。封闭式题目采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等级评定方式,了解民办园园长在各评价项目上的满意程度。

本研究以J省为个案进行研究。J省的民办幼儿园在幼儿园总数中占比多达95%。如何更好地管理民办幼儿园,是J省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在2014年J省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班上发放问卷302份,回收问卷283份,回收率为93.7%。基于数据处理的严格要求,剔除无效问卷与个别值缺失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整体的分半信度为0.849。对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园长与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在问卷调查之外,本研究还随机选择了10位园长进行深度访谈,从J省某市选择两所幼儿园开展实地调研,并对《J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J省某市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规划( 2011-2015年)》进行了文本分析。

三、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满意度现状分析

(一)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整体满意度一般

将各评价项目得分汇总平均,获得每位园长对政府管理整体满意度的得分,发现民办园园长对政府管理的整体满意度一般,均值为3.15。

在内部四个质量因子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公务员素质、行政效率、服务效果和教育公平。其中,园长对公务员素质满意度最高,而且民办幼儿园园长整体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均值为3.55)、服务态度(均值为3.55)和业务素质(均值为3.54)评价基本一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教育公平质量因子上得分最低,达到“不满意”程度。

(二)对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中产生的费用与成本满意度偏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近90%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设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在对行政效率的评价上,园长们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部门设置(均值为3.37)和办事效率(均值为3.37)的整体评价一致,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中产生的费用与成本(均值为2.82)评价明显偏低。其中,有34.2%的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中产生的费用与成本“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认为政府行政费用与成本过高。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高成本与高费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多,实效差;二是管理成本由幼儿园额外负担。例如,有部分园长反映乡镇政府按每生50元收取幼儿园管理费,增加了幼儿园与幼儿家庭经济负担。

(三)对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服务满意度偏低

在对服务效果的评价上,园长们对政府行政监督服务的评价(均值为3.34,42.7%的园长选择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优于质量提升服务(均值为3.13,34.2%的园长选择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和政策规范服务(均值为3.08,30.7%的园长选择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对财政支持服务(均值为2.49)的满意度最低。

很多园长高度肯定国培计划以及其他层次的教师培训对民办幼儿园质量提升的帮助,但也有高达54.8%的园长“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政府的财政支持。他们的不满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抱怨当地政府在财政支持分配方面不公平,如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办园,甚至到了浪费的地步,却对民办园支持很少,或是按照人情关系在民办园之间分配资金,甚至给公务员自己参股的民办园投入很高的财政资金;二是抱怨当地政府根本没有给民办园任何财政支持;三是抱怨当地政府虽有财政支持计划,但根本没有落实。

(四)对政府处理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关系时的公平性满意度偏低

在教育公平维度的评价上,民办幼儿园园长整体认为政府在保障民办园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公平性方面(均值为3.26)做得最好,有约37.5%的园长选择了“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其次是处理民办园之间关系的公平性(均值为2.86),约有36.2%的园长对政府处理民办园之间的关系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再次是处理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关系的公平性最差(均值为2.66),有高达45.2%的园长对政府处理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关系的公平性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本研究显示,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处理教育公平的不满主要来自财政支持方面。如何公平合理地在民办园之间施行财政支持制度,以及如何平衡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的财政支持比例,是民办园园长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四、影响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自2010年以来,J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J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有力措施,如以奖代补、减免租金、财政补贴等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或对民办幼儿园给予用地支持、教研指导、教师培训等。但是,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这需要结合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感知和期望来分析个中缘由,因为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与服务期望之间的差异决定了顾客的满意度评价。

(一)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感知有限

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范畴不清楚,是导致其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满意度偏低的首要原因。本研究发现,50%以上的民办园园长不能完整、准确地报告有哪些政府部门管理学前教育,90%以上的民办园园长不能清楚描述政府各部门对学前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方法,很少有园长了解中央政府和本省市实施的学前教育政策。他们大多基于自身园所的管理经验,根据当地管理部门直接介入幼儿园运营的情况定义“政府的学前教育管理”。如此,一些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认识就存在错误、片面或主观臆测的成分。例如有园长在访谈中提到:“听说有特困生补助,但从来没有给我们园发过,那些领到补助的肯定是有关系的”,但当问到特困生补助申领应遵循怎样的程序与方法时,这些园长全然不了解。

正如所有的消费者都是在一次消费经历中感知企业的服务质量一样,民办园园长也是在自己有限的与政府部门交往的过程中感知政府的管理质量,而且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质量感知与民办园园长的专业资质和素养是有关系的。在参与调查的283名园长中,42.7%的园长只有中专及以下的学历水平,60.4%的园长只有5年及以下的任职经历,这都必然限制了这部分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质量的感知。

(二)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期望有偏差

本研究发现,约有30%的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期望存在偏差。在政府财政性经费分配上,这种期望偏差尤为突出。很多民办园园长期望政府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之间平等分配财政经费。这种期望偏差导致民办园园长对政府的财政支持不满,反映出部分园长对民办园的定位认识有误。公办园是由政府部门举办的、非营利性的、以财政投入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则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体举办的,在满足公众的需求时获取盈利,以使幼儿园得到生存和发展。因此,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不可能以同样的额度和方式进入到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幼儿园。就民办园尤其是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而言,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由市场竞争决定,应当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办园质量与声誉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

其次,部分民办园园长因对政府有依赖心理而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满意度偏低。优胜劣汰是民办幼儿园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市场规律。作为园所的经营者,园长不能产生依赖政府、依赖他人扶持的心理,否则其幼儿园会逐渐丧失自生能力。然而,本研究发现,近些年不少新办的民办园进入学前教育市场,以致出现“僧多粥少”现象,幼儿园之间互相争抢生源,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针对这类情况,有园长建议“根据地方人口数量合理规划幼儿园的数量”,以维护地方学前教育市场的健康运行,但也有园长过激地期望政府“不要再允许开办新的幼儿园”或“关闭一些民办园”。很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要求明显超出了政府职责范围。对符合政府规定的办园标准和资质的民办园,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强制其不得举办,因而无法满足一些民办园园长的过高期望与要求,由此导致其满意度评价不高。

(三)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空间有待改善

本研究发现,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管理环节较多,但管理行为缺乏明确的依据,随意性较强。2012年J省印发了《J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对幼儿园园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备、教职工配备等基本办学标准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对卫生防疫、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办学事项规范得不够清晰细致,造成部分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检查中存在主观性较强、随意性较大等突出问题,给民办园正常办学带来极大的困扰。如有许多民办园园长反映“几乎每年都会受到教育、卫生防疫、物价、财政、工商、消防、药监等部门的检查、督导,只有这些部门许可办证后,才可以进行年审。如果有一项没有办到许可证就等于自动放弃年审,连续两年不年审就被注销办学许可证”。

尽管多数部门的管理行为比较规范,但很多园长也反映,确实“有些部门的管理是以收费为目的的”,比如“物价部门每年收取换证费、年检费”,“卫生防疫站年年收取检查费,推销消毒液等”,“食品监督局、卫生局、消防部门等证件年审要几千元,还有很多形式主义的检测费也很贵”。在部分地区还存在政府违背市场规律,直接干涉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对民办幼儿园生源地进行划分等行为,对民办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民办园正确理解政策实践

据了解,J省各级政府在财政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制定并实施了诸多有力措施,如“国培计划”“特困生资助”等。但是,许多参与调查的民办园园长对这些政策举措并不清楚。同时,一部分民办园园长对已经获得的发展支持还表示了不满。例如,一些园长认为自己参与国培学习与其他园所相比“很晚”,由此而心怀不满;一些已经获得政府支持的民办园,总是期待这种支持能够长期持续,一旦在某些年份没有得到支持,就认为政府政策实施不公正,并不过多地考虑政府的立场与管理规划。对这些民办园而言,不管政府是否实施支持政策,似乎都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与误解。

因此,政府应加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增加政策实施与管理行为的透明度,公开政策实施的长期规划与目标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政府管理的标准与程序。其次,应在民办园中开展政策巡回解读,引导民办园正确理解政策精神,了解政策实施的规划与安排,找到自身园所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位置,消除诸如“理所当然应当获得支持”等不健康心态。再次,政府在具体实施管理行为时,要向民办园园长解释管理目标与管理标准,以使其了解政府管理行为的依据,尽量减小民办园园长质量感知的有限性与期望偏差对其满意度评价的消极影响。

(二)政府应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公平对待公办园与民办园

政府对民办园的财政支持既要关注效益,也要讲究公平。政府应找准自己的定位,限定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一般大众提供具有保育与看管功能的救济型学前教育,对于超出基准服务的学前教育要求,应当由学前教育市场来提供。在这种定位下,政府要突破传统的“唯公”思维与投入倾向,坚持以发展数量充足、办学规范、达到基本质量要求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为投入目标,建立以优先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财政投入结构。

为此,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补贴和奖励制度,明确相应的奖补标准,并根据每年对幼儿园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及其质量的审核结果,对下年度的财政投入做适当增减与奖励,以此引导并鼓励各类幼儿园向公益性与普惠性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在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确立财政投入的公平尺度,也才能平等对待每一家民办园。

(三)政府应放松对民办园的不合理限制,重点解决民办园的师资问题

教师质量决定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本研究发现,近70%的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很多园长反映,“招不到也留不住有教师资格、愿意专心从教的幼儿园教师,是制约幼儿园质量提升的关键”。当前,J省幼儿园教师总体数量依然不足,在依靠学费支付教师工资的情况下,民办园自身很难解决该问题。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民办幼儿园实施限价政策,致使其生存状况堪忧。因此,加大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扩大幼儿园教师数量、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是民办幼儿园园长对政府的集中期待。

为此,政府部门应当放宽对民办幼儿园的不合理限制,依法保障各类民办园的办学自主权,并为民办园按照市场机制竞争发展提供保障措施,同时应继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重点解决师资问题。据了解,J省已经出台了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计划,力图从源头上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毕业生长期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政府应重点打破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的壁垒,对幼儿园教师实施统一管理与调配,尤其在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上,应采用公平的标准,在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合理分配职称、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指标,确保民办园教师与公办幼儿园教师享有同样的专业发展机会与待遇。此外,还可以采取派驻公办教师的方式来缓解民办园师资队伍建设压力。

(四)政府对民办园的学前教育管理要进一步精细和规范

首先,政府对民办园的管理要进一步精细,实现管理与指导相结合。政府尤其要对幼儿园如何使用公共财政投入提供指导与监管,以真正有效地提高民办园的办园质量,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J省一些地方政府直接给民办园发放资金补贴,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则提供了物资选单,供民办幼儿园选领,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很少有政府部门为民办园提供使用指导和监督跟踪,以至于有园长坦言:“这部分钱不知道该怎么用,很多同行拿着钱干其他事情去了,也没有人管。”还有农村园长表示,考虑到用电价格,从政府部门选领的空调等设备实际上并不会去用,而对政府提供的电脑等教学设备,由于自己不会用也就根本不会选领。

其次,政府各部门的管理应进一步规范。本研究发现,在落实中央政策时,地方政府的一些管理行为显得过于粗放,甚至有不规范行为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投入整体上形成了中央财政从引导性投入变成主体性投入,园舍建设投入的迫切性掩盖了设施设备与玩教具投入的必要性,重数量投入,轻质量投入。二是财政资金在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同类幼儿园内部之间进行分配时标准模糊,甚至发生寻租与腐败行为。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多民办园园长证实,“政府财政直接支持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有过度膨胀的动机,政府监管不力致使学前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还有一部分园长报告,少数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人员接受个别幼儿园的贿赂,为其提供“优惠和便利”,甚至为公务员个人参股的民办园分配更多的财政资源等。

(五)民办园园长应合理看待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权利与义务

民办幼儿园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教育机构,应当立足市场,通过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民办园园长应正确看待政府的权利与义务,不能将幼儿园的发展寄希望于政府的行政支持。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没有义务利用公共财政扶持市场化经营机构的发展,也没有权利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限制一些经营机构以推动其他经营机构的发展。

当前,一些民办园园长对政府的服务期望过高,提出了许多超出政府职责范围的要求,将很多属于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推给政府,这些不合理的要求与其定位的偏差,导致民办园园长对政府学前教育管理做出了不甚满意的评判。本研究发现,很多民办园园长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民办园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有的甚至希望政府阻止民办园跨乡镇招生,认为当前民办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压力太大,在一定区域内有证幼儿园太多而希望政府予以限制等,都显示出部分民办幼儿园对市场行为的误解与害怕竞争的“情性”经营理念。可见,民办园园长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还有待提高。

注释:

①数据来自《J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②当然,政府也会采取政府购买、经费补贴等形式对具有良好资质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

③从财政投入看,2011年J省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4.98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3.13亿元,其中省本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支持普惠性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从教师队伍建设看,2011年J省在争取教育部、财政部“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资金1800万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投入1200万元用于开展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完成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8500人,约占农村幼儿园教师的20%。2013年,J省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一期和二期共安排2296名园长参加培训,占当年民办幼儿园园长总数的24%左右。按照这一比例,全省民办园园长全部实现轮训所需时间在5年左右。

④从《J省某市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规划(2011-2015年)》文本来看,中央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为4:1。然而,从对J省某市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的实地调研来看,规划资金并没有完全落实和使用到位。

参考文献:

[1]秦旭芳,谭雪青.二元教育政策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2.

[2]沈卓.顾客满意度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庞丽娟,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20.

[4]洪秀敏,庞丽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09,(1):3—6.

[5]冯晓霞,王玲艳,肖树娟,汤霞敏,张怀荣.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建言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3—9.

[6]沙莉,庞丽娟,刘小蕊.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2):3—9.

[7]教育满意度测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直属高校有关负责人征求意见座谈会在京召开[N].大学(学术版),2013,(9).

[8]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EB/OL].nies.net.cn/j g/y sjg/xxzx/xscg/201112/t201112 30_125 80.html, 2014 -9 -3.

[9]汤林春,吕星宇,张文周,朱光华.2009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0,(4):12-15.

[10]张娜.公众对区域基础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2,(8):22-25.

[11]张天雪,祁营.当前公众对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以浙江省为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8):13-16.

[12]刘静,地方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的实施流程与路径[J].求索,2008,(11):161-163.

[13]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9- 132.

[14]盛明科,刘贵忠.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方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6):36-40.

[15]徐友浩,吴延兵,顾客满意度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运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25-328,

[16]邓赞洲.地方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郭婕,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7.

第5篇

[摘要]著名的师范教育类实习专著《实习三年》出自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张雪门,该著作完成于1961年8月,它对张雪门先生的教育实习思想进行了完整阐述,其中的原理、意义、内容及思想都对幼儿教育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在张雪门的幼儿教育实习思想中,将幼儿师范教育划分为参观、见习、试教与辅导等实施步骤,认为师范教育的实施不应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当中,且需要借助大量的实践经验来辅助自身的职前培训,这对于当代幼儿职前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张雪门;教育实习;职业情感;幼师职前培养

以自身的办学经验为依据,张雪门先生借助生动的教育案例将自身的幼儿教育思想融入教育实习观念当中,这对于当前幼儿教育职前教育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不仅让我们意识到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教育实习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也使得职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生动,以此促进幼师职业品性、职业情感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本文从张雪门教育实习理论内容出发,分析了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启示。

一、张雪门教育实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系统组织的实习是张雪门先生在幼儿师范教育方面提出的主张,且认为这一系统组织实习的过程需要对应有相关的步骤、范围、时间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张雪门教育实习理论的内容出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实习中的参观

所谓的参观,即是指对教具、建筑、材料和工具等的参观,这其中还涉及到师生态度及仪表的观察等内容,从幼儿园学生习惯养成以及处置态度等方面完善整个教学设计,设计的过程还可借助游戏、文学等途径展开。通过对中心幼儿园的参观逐渐扩大参观范围,除了需要明确幼儿园类型外还应当完善对其他教育机构的整体认知。

(2)教育实习中的见习

具体的见习地点选择可表现为中心幼儿园或是附属幼儿园,见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导见习与幼儿园行政事务见习。

(3)教育实习中的试教

试教的场所选择可以表现为最为基本的自办幼儿园,具体的内容选择可以是园内的宣传和招生工作,并从编班、环境设计、材料选择、经费开支及园长、保育员工作等方面完善试教内容。

(4)教育实习中的辅导

教育实习中关于辅导的内容显得较为宽泛,从横向辅导角度分析可以是偏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具体的辅导形式可以是卫生站或是社区调研的建立,同时也可以是导生班或是辅导会的开办。纵向辅导方面可以是形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技巧、亲子教育的开展或是儿童保教工作的培训等。

不难分析,张雪门先生提出的教育实习思想不仅仅涉及到幼儿园本身,甚至还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保育院、保教知识、班级编排、行政管理以及招生等方完善整个幼儿教育的环节,这对于小学教育实施而言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且各环节之间紧密相连,层次分明。

二、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对当前幼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1)形式与内容的丰富

在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中,主张教育实习的开展应当是全面和综合的,幼师职前培养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幼儿园本身,而应当在幼儿园为核心指导下实现对幼儿园相关其余事务的统筹规划,这对于当前幼师职前培训实习内容及范围的拓展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引导。托幼机构内部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涉及的范畴,工作过程基本是与教师及保育员共同实施。在张雪门教育思想中,无论是教育实习的内容还是范围都应当得到拓宽。实习的各个阶段应不仅仅涉及到幼师的教师工作安排,还必须包括对应的幼儿园行政事务内容的处理,从教育和保育的双重方面加深幼师对教育工作和教育理念的理解,这些都需要在职前培训中有所体现。

(2)教育实习需要经过系统组织和周密计划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工作的展开需要落实到幼儿职前培训的整个过程,切实考虑到幼儿教育实施特点及幼师成长规律,提高组织与计划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张雪门认为组织与规划在教育实习中不可缺少,且对应的实习安排也应尽可能细化。面对当前教育实习计划不足和组织不当的问题,需要从幼儿教师成长规律出发,提高教育实习组织的合理性,切实在教育实习中融入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3)教育实习需要贯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

在教育专业课程当中,教育实践课程对于幼师职前培训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除了立足于对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外,还促进了教师基本职业职能的提升,是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实际能力的一种提升。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在职前教育培养有所体现。作为当前幼师职前培训课程设置的一种趋势,实践性课程的添加对于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然而实践类课程课时不足也是当前幼师培养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张雪门先生全程实习教育思想导向下,对于幼师教师全方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养势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

(4)职前培养立足于社会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在张雪门教育思想当中,幼儿教师始终作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元素,他主张未来的教师需要从思想意识到认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并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师价值培养之中,从根本上明确幼师自身的岗位责任。通过平民幼儿园的开办指导幼师去往卫生站和社区等地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完善自身社会服务理念,这同时也是幼师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尽管现阶段关于师范生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研究角度,然而具体到幼师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却显得并不充足。由此可见,师范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幼师职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师范生自身才能的施展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都有积极影响,只有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彰显教育工作的实际价值,提高职前培养的实效性。

第6篇

关键词:中职;任务驱动法;职业生涯规划;适情;实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已有很长时间,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许多教师所设计的驱动任务较多地存在不“适情”,脱离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实效性不强。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来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职业生涯知识来实际动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即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进行了培养,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以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时候又存在较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强。对此,笔者以任务驱动法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以“适情”的任务驱动学生去探究,实现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促进学生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走得端正,富有实效。

二、现状与成因

1.设计现状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相比专业课和其他文化课具有阶段性,内容也相对较简单,作业不求质量,比较容易应付;加之部分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学生不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放在眼里。在整个课程学习结束之后,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树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时,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向不是定得太过理想化就是定得过于消极等,显得不符合实际,缺乏实效性。还有部分学生只是敷衍了事,甚至存在抄袭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应付老师的现象。

2.成因分析

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缺乏实效性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实效性的课堂教学造成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出了问题。为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缺乏实效性呢?归纳起来,原因大致有如下三点:

(1)对生涯规划认识不足

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具有“导航仪”般的指导作用,还具有“发动机”般的驱动作用。从长远来说,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制订可以激发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进行科学理性的规划;从近处来说,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合理的改进安排。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些孩子由于自小受到家庭、学校的充分保护,遇到需要自己做决策的事情时,往往会有人为其代劳,孩子反而无需动脑思考,遇事自己做判断下结论的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有些甚至被家长扼杀了,致使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没有真正认识到。

(2)学生实践体验较缺乏

中职生接触真实的职业活动还很少,缺乏真正的工作体验,缺乏职业危机意识。虽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职业活动的竞争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就业者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但是,我国当前中职生仍主要生活在校园内,对学校之外的社会激烈竞争难以全面认识。此外,学校教育在社会职业和学生学习的链接上有所欠缺,学生往往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社会和职业,较多地局限于自己生活的校园环境,缺乏对未来就业的危机感,职业意识也仅仅处于萌芽状态或是最初发展阶段,制定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往往比较肤浅,难以针对真实的职业活动而脱离现实,导致实效性不强。

(3)教师指导实效性不强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学校起步比较晚,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对相关知识也大多处于学习深化阶段,该课程需要教师掌握全面的职业规划知识,能对学校之外的职业活动信息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并能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一般的就业信息和形成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或者随时都能解答学生关于规划职业生涯的一般性疑惑。但是,我国当前中等职校的教师一般是从师范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任教,从学校到学校,由学生变老师,与其他职业活动联系不大,更缺乏了解,而且教龄越长与社会脱离越远。加之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在为学生教授这门课时并没有真正对外部的实际职业工作环境进行熟悉和调查,更多的是从书上或网络上选取一些信息或资料,便开始课堂教学,因此在学生产生疑惑时不能有效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三、“适情”驱动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法因其特点和优势,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师生心之所向。通过任务驱动法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因为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来实际动手解决制定自己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问题,故而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运用,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与人合作的基础。任务驱动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关键是创设“适情”的教学驱动任务,只有创设“适情”的教学驱动任务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对“适情”的教学驱动任务设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教学驱动任务“适什么情”;二是教学驱动任务“怎么适情”。

1.适什么情

(1)“适生情”

驱动任务“适生情”就是设置的教学任务必须是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智能发育规律的。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不扎实,但爱思考,不怕失败;读书兴趣不高,但爱活动,肯动手;行为规范没有优势,但勤于交际,也善于交际,参加社会实践少有抵制情绪;能力有缺陷,目标也不高,但做事不挑剔,许多还有特长……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教师在设置驱动任务时必须全面考虑的。例如,教师针对没有职业规划方向的学生,可创设“寻找身边的榜样”或“走访模范师兄”的驱动任务,分配给学生去完成,学生深入社会寻找可以作为自己榜样的工作者,用身边的榜样激励自己,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标明方向。针对少数不谙世事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统计本街道、本镇工作岗位”的驱动任务,使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产生大体的印象,从而增强发展自己从业、就业能力的紧迫感。

(2)“适业情”

驱动任务“适业情”就是适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专业面向的职业群的实际,学生的专业不同所设计的教学驱动任务也应不同。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书》分析“未来的我”项目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设置的驱动任务是“深入幼儿园,走访优秀幼儿教师,归纳未来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我打算如何从现在做起?”对机电专业学生设置的驱动任务则是“查阅资料并实地走访几家企业,说明企业是如何实施‘7S’标准化管理的?我该做好哪些转变?”

当然,设计任务要做到“适业情”,光靠教师的冥思苦想是行不通的,必须有行业内人士的指引、理论指导和同伴商量。为达此目的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驱动任务,笔者一般采取三种做法:

其一,建立今昔班班结对。即本校同专业或近似专业的已毕业班级和在校班级一对一结对,一般选取结对的班级年龄差距在七至十年,例如2004学前教育班和2011学前教育(3)班结对。结对班级选定后,教师电话联系已毕业班级的优秀学生,对所设计的驱动任务征求他(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做适当的修改后再交给在校学生去完成;然后将两班性格、爱好等各方面近似的学生建立职业成长导师结对关系,开展上门拜访请教、电话咨询请教、商议和完成驱动任务课业交流等多途径、多形式的请教活动。如此选择基于三个考虑:一是专业对口,已毕业学生大多有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是行业内人士,对专业、行业、职业情况非常了解,其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已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年龄有一定差距,差距又不是太大,容易产生大哥哥、大姐姐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的情节;一个是过来人,一个是求职者,有共同语言又有崇敬之情,教育效果比教师更好。三是他(她)们已经历或正经历着共同教师的教育和近似的校园文化熏陶,容易产生共鸣,有母校教师的“手谕”,已毕业生一般不会拒绝,因此完成“适业情”的驱动任务比较顺利,收获更大。

其二,向新生讲清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和学习要求及今后的大致就业方向。接到授课任务后的第一时间,笔者一般先整体学习任教班级所属专业的课程计划,了解、熟悉他们的主要课程和各课程应达到的要求,然后联系七年前进校的本专业已毕业班级的班主任,要来班级通讯录,电话联系毕业生,分析该班的就业情况,画出统计表。授课中结合各班级专业的实际向学生讲清楚上述情况,同时设计驱动任务如下:

A.走访或电话咨询一位同专业的师兄师姐,我所学的XX专业主要要学些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其标志是什么?有哪些学习诀窍?

B.询问师兄师姐,学了XX专业我可以从事哪些职业?我想从事什么职业?现在有哪些见习、实习途径和机会?如何才能更扎实地学好专业技能?

C.听师兄师姐一席话后,我该如何打算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

其三,和学生商量着设计驱动任务。每一章节的备课,教师都要先组织部分骨干学生一起商量,探讨设计哪些驱动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集中学生和教师的智慧所设计的驱动任务一般是既“适生情”又“适业情”的,学生上课时容易接受,课后也乐意完成。

(3)“适地情”

驱动任务“适地情”就是适合学生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大多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不会离开自己所处的地域,即使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其创业领域也或多或少地与家乡经济有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驱动任务时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既便于学生展开调查,也容易激发学生调查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调查的结果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规划职业生涯时必将闪烁理性的光芒,其制定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也就更具有实效性。

做到“适地情”,笔者一般是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去找答案,然后结合各专业的发展趋势设计驱动任务。例如:针对机电、电子电器类学生设计驱动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杭州市未来具有杭州特色的“3+1”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实际,结合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低碳生活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设计驱动任务时考虑的则是杭州市当前促进学前教育高起点均衡发展的实际,结合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技能,成为能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发展地区的合格幼儿教师和保育员。

2.怎么适情

(1)“适合”学生心理发展

在设计驱动任务之前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情,做好铺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任务驱动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应用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行业和地域都各具特点。创设“适情”驱动任务的首要步骤是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分析学生的个性、性格、智力、心理状况等内部条件,还要分析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专业对口的职业、学生所处的地域特点、家庭状况等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然后合理创设“适情”驱动任务,有效开展任务驱动,学生特点不同所授予的驱动任务也应有所区别。

众所周知,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一线生产操作技术性人才,其教育必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多需要在“做中学”,在完成操作任务中提升职业技能。其教学特点是“先会后懂”,即先问会不会做、会不会实际操作,再问懂不懂原理。会不会做是通过是否完成某项任务来体现的,完成任务对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很有吸引力,故而任务驱动法大有其用武之地。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任务驱动法,中职生对此并不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驱动任务理所当然也应符合“先会后懂”的特点,“适情”的驱动任务对他们也会更有吸引力。

(2)“适应”课程标准实施

依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该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他们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笔者认为中职生设计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必须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动适应自己的成才愿望、家庭实际和地域经济社会实际。教师应根据不同特质的学生、不同的专业和学生不同的职业愿景,设计不同的驱动任务,努力使每位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实际、职业愿景实际、家庭实际、所学专业实际和所处地域经济实际来制定从自身实际出发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量身定制一双“合脚的鞋”。

以学前教育专业《正确认识就业》一课为例,笔者设置的驱动任务有:

A.“请调查自己所就读过的幼儿园或离家最近的幼儿园,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该园现有多少幼儿,多少教师?持证上岗的教师有多少?国家标准的幼儿师生比应该是多少?持证上岗教师的缺口有多少?入编幼儿教师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和入编程序?面对此情我该怎么办?”

B.“请走访曾经教过自己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他们现在在从事什么工作?和幼儿教育事业有关吗?他们过得好吗?他们对我说了哪些金玉良言?说出来供大家分享”

C.“请继续调查我调查过的幼儿园所在地有多少0至2周岁的婴儿,预测该幼儿园未来三年的幼儿数量,推算所需的教师数量,我有机会吗?”

D.“请调查我家所在地有多少0至2周岁的婴儿,分析他(她)们的喂养状况有哪些类型?画出结构图。继续调查我家所在地有多少育婴机构,婴儿和育婴师的比例是多少?我有机会进入育婴机构工作吗?调查统计婴儿家长对育婴机构持什么态度?创办育婴机构我有机会吗?面对调查结果我该怎么办?”

对以上驱动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愿景自主选择,然后教师适当做微调,有选择性地或多或少交给不同学生去完成,学生最少的也能主动选择一个驱动任务,最多的则四项驱动任务全做了。数据为: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笔者任教的三个班级共155名学生,选一项64人,占41.3%;选二项28人,占18.1%;选三项12人,占7.7%;选四项51人,占32.9%。由此可以看出笔者所创设的驱动任务是“适情”的,教学也是有效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中解决驱动任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3)“适宜”未来职业要求

选择职业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择业脱离社会需要,很难被社会接纳。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选择,一般首先选择其专业方面的特长,中职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依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设计离开了所学专业面对的职业要求,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因此,“适情”的教学驱动任务要适宜学生专业面对的未来职业的岗位要求,也就是说创设的任务必须依据未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我们知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开展教学,对现实中用人单位的需要了解不够而较少考虑,对不同学生进行着相同的教育和同样标准的评价,导致所指导学生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际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未来职业的岗位要求脱节,给学生从业就业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创设“适情”的教学驱动任务时,指导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倾听不同行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声音,实现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和谐互动,达成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多赢。要了解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社会能够为学生提供哪些条件)、行业就业形势及前景(个人今后的发展空间)、未来职业的岗位要求(个人今天努力的方向)等。具体操作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分成2~4人的小组,进行社会就业形势、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和岗位及岗位要求描述调查,了解行业社会需求和自己未来职业的岗位要求、岗位目标、能力目标、发展前景等。

四、“适情”驱动任务运用

教师将“适情”的驱动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给学生,学生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全力合作,通过共同努力来完成驱动任务,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己所用。这是“适情”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基本思路。可以说“适情”驱动任务的设计只是针对学生而言,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有效运用。对此,笔者认为为确保“适情”驱动任务得以有效实施,运用者必须要强化以下三个意识:

1.强化教师指导意识

教师是学生完成驱动任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解惑者、帮助者。学生由于自身思想的不成熟和社会经验少等特点,在完成驱动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有时还得利用教师和家长的社会关系。例如,学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倘若碰到企业单位的拒绝,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联系相关人员,并及时调查、纠正学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通过一学年的“适情”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据不完全统计,笔者所任教的三个班级155名学生在完成各自驱动任务过程中,家长、老师协助联系已毕业的学生和相关人员632人次,充分说明“适情”的驱动任务是真的驱动学生在“动”,而完成驱动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2.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中职生本身对学习兴趣不大,为完成驱动任务还要挤占他们的课余时间,一开始学生往往不太愿意,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驱动任务必须能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获,学生才会保持学习兴趣和完成任务的激情。笔者认为学生完成驱动任务过程中的成果分享会和分组讨论、归纳交流活动是学生展示学有所获的舞台,更是激励众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在按要求完成驱动任务之后,撰写调查报告或总结,写不出报告或总结的学生提供调查数据也行;教师过目后,按照近似驱动任务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各小组讨论、归纳,选派代表在成果分享会上发言,对于自己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相关信息进行交流。成果分享会上无需教师鼓励,学生便抢着发言,深怕自己的成果被埋没,每次讨论课若不是老师控制时间,学生基本上都会嫌一节课的时间不够。课余时间学生也经常邀请教师参与他(她)们的讨论,改变了过去下课就玩手机的现象,说明学生还是很有收获的。155名学生完成自己所选择的驱动任务情况为:圆满完成任务学生数94人,基本完成学生数52人,两项合计完成率占94.2%,参与率为98.7%。

3.强化过程安全意识

为完成驱动任务,学生需要大量的调查、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设计驱动任务时务必要考虑确保学生安全,要制定相应的监测措施,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要尽可能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确保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全过程安全。

五、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关键是提出的驱动任务必须“适情”,创设“适情”驱动任务的前提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情”的驱动任务必须既符合学生的个性、性格、智力、心理状况和职业愿景等内部条件,还要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专业对口的职业、学生所处的地域特点、家庭状况等外部条件。“适情”任务能有效驱动学生去主动探究,最终促成学生理性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实效性。笔者任教的三个班级共155名学生全部完成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四人获得校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0%;参加杭州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一人获得市二等奖,两人获得市三等奖;参加省级“文明风采”设计类比赛两人获得省二等奖;参加国家级“文明风采”设计类比赛一人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可见学生完成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课业的质量还是不错的。综上所述,“适情”任务驱动策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适用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知识的兴趣,把知识外化为制定针对自己、富有实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参考文献:

1.张静.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2(02).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07).

3.丛培丽.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

4.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4).

5.周剑忠.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具体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