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7:1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菜谱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1.文化和翻译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一组成”。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载体,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任。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会失去意义。翻译和文化密切相连,奈达曾说过,“翻译就是交际”。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码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符码的转换。
2.菜谱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而菜谱是餐厅的名片和广告,是沟通消费者和餐厅之间的桥梁,促成良好的双向沟通。翻译学家J.C.Catford曾经对菜谱下过这样的定义:“Menutranslation isthe process ofinter——lingualtransformation forse-manticequivalenceinthespecificareaofmenuandtermsinculi—naryculture.”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菜谱翻译时要使用简洁的语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式菜谱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考虑到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灵活处理.这样外宾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久远的饮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问题,译者应具有跨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一编码一信息传递一解码一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
菜谱翻译中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就直译为“dragonand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译成“lobsterandchicken”。再如“三鲜汤”中的“三”这个数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区代表“积极”意义,而在乍得、贝宁等地,“三”则有巫术的含义,奇数被视为“消极”意义,可译为“soupwithifsh,shrimpandvegetable”。而“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lionhead”,狮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对象,品尝百兽之王的头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气呢。
随着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成功的菜谱翻译成为了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西方饮食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隔阂和误会。
3.中式菜谱的翻译
中式菜谱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写实又有写意;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外国客人可以通过菜谱领略到中国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繁杂和博大精深。
菜谱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沟通.更是文化上的沟通。一方面,要讲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注意文化差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1)直译(写实)
根据菜谱的表面含义用英语意义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顾客一目了然就会知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及刀工等。
a.烹调+原料
烤鸭:Roast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Tofu
炒芥兰:SautredChineseBroccoli
b.烹调+原料+with/in+配料
红烧鱼:BraisedFishwithBrownSauce
蚝油扒时蔬:BraisedVegetableinOysterSauce
红烧毛芋头:BraisedTaroinBrownSauce
c.烹调+an工方法+原料+with/in+调料
虾仁炒蘑菇:FriedShelledShirmpwith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jedSlicedBeefwithTomato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SlicedPorkBellywithRiceFlour
(2)直译+注释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饪技巧和风味。此类菜名译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PoBeancard
广东香肠:Guangdong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广东龙虾:LobsterCantonese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Pickles
c.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鸭:SteamedNanjingDuck
德州扒鸡:DezhouStewed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译出该菜的原料及烹调方式,最好在英译名之外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如:
佛跳墙: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Cooked inEm—bers——F0tia0qiangluredbyitssmell,eventheBuddhajumpedthewall
(3)意译(写意)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实对虚,显其“庐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鱼香肉丝: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withDuckFeet
陈皮兔肉:RabbitMeatwithTangeirne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Beef
芝麻豆腐:SesameTofu
五味豆腐:Five—F1avoredTofu
c.以实对虚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张等说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语译出。
白玉虾球:CrystalWhiteShirmpBalls
发财好市:BlackMossCookedwithOysters
青龙过海:WaterCelerySoup
(4)转译
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翡翠”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
凤凰玉米羹:Conr andEggPorridge
芙蓉海参:SeaCucumberswithEggWhite
出水芙蓉鸭:SlicedDuckwithEggWhiteandHam
(5)拼音+注释
中国独有特色食品的英译,本着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原则,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
包子:BaoziStufedBun
饺子:JiaoziDumpling
锅贴:GuotiePotStickers
[关键词]中式菜肴名称菜谱翻译刀工烹饪方法跨文化交际知识
一、引言
中国人历来对食文化偏爱有佳。“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ewant,andfoodsafetyisatoppriority.”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食物。但很多老外对星级酒店提供的菜谱英译大为吃惊。如笔者在《北京晨报》看到的一个有关菜肴翻译的消息:“口水鸡”被译为“流着口水的鸡”;而“童子鸡”译为了“没有过性生活的鸡”;“鱼香肉丝”被译为“鱼和肉丝”,结果老外在吃饭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鱼在哪里。这样的蹩脚翻译只能使外国人品尝美食的欲望大打折扣。因此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文化韵味的菜谱不仅可以起到提升品位的作用而且也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二、刀工及烹调方法的英译
在中国的厨艺行业流行“七分墩,三分灶”的说法,就是说厨师的七分工夫在菜墩上,其余的三分工夫在烹调技法上,由此可见,刀工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同样的原材料采用不同的刀工而成的形状其口感也的确不同。
1.刀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切丁dicing,切片slicing,切丝filleting,切碎mincing,切菱形diamondcutting,去骨boning,去皮scaling。
2.烹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炒stir-frying;sauté,煎pan-frying,爆(溜)quick-frying,炸deep-frying,其中还分为干炸(drydeep-frying),软炸(softdeep-frying)和酥炸(crispdeepfrying)。烧braising,红烧braisingwithsoysauce,煮boiling,煮还可以分为涮(toboilinstantly),掸(blanch),快煮(quickboiling),煲/炖/煨/焖/卤simmer;stewing,熏smoking,
烘烤铁烧“烧烤”toroast指的是在明火上直接烤,如“烧烤乳猪”roastsucklingpig;“烘烤”tobake是在密封的容器中烘烤,如烘面包;“铁烧”tobarbecue,是放在铁架上烧烤,还有“铁板烧/炙烤”tobroil,“干烧”drybraised,“叉烧”spit-roasted,“肉串签”skewer,“盐烤”salt-baked,如“盐焗鸡”salt-bakedchicken。
三、菜名的命名方式及翻译方法
菜名是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功能和推销价值,可以说一个菜名背后就是一段故事。关于中式菜名有很多种分法,如写实型,写意型等。笔者倾向于简单地把它们分为普通组合型和文化型。所谓的普通组合型即是把烹饪要素组合而成,烹调要素主要包括:原料、烹饪方法、调料、刀工、口味,例如:炒鳝片:stir-friedeelslices;辣子炒肉丁:stir-frieddicedporkwithgreenpepper。文化型的名称很含蓄、隐晦,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有的以典故传说命名的,如:八仙过海;有的以人名来命名的,如:文山肉丁;有的运用形象比喻的,如:凤踏龙舟,二龙戏珠;也有的以地名命名的,如:西湖醋鱼,芷江鸭,北京烤鸭等。基于以上两种命名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1.直译
“菜肴名称翻译的核心内容是菜用什么原料,用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好的菜谱应当让顾客一目了然地知道菜的原料、制作方法及刀工等等。在此情况下直译是最好的办法。下面举几个例子:
(1)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2)咸牛肉:saltedbeef。(3)酸甜鸡:sweetandsourchicken。(4)红烧肉:braisedporkwithbrownsauce。
2.直译+解释或增词直译
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名讲究风雅,有时单从菜单上判断我们根本不知其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直译+解释的办法,即先按字面的意思译出菜名,再将其中隐藏的典故传说介绍给客人,这样可以增添谈话乐趣,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如:佛跳墙:theBuddhistmonkjumpingoverthewall—ingredientsusedforthecasserolearealldelicaciesofChinesecooking:shark’sfin,seacucumber,abalone,driedscallop,ham,chicken,duck,lamb,bambooshoots,mushroomsandvariousspices.Thesearesealedinsidethecasseroleandboiledforlonghours,ensuringtheessenceofeachingredientisbeingextracted.Thus,besidesthewonderfultaste,thecasserolealsohashighnutritivevalues.Themeaningofthedishisthat,itissodeliciousthattheBuddhistmonkcannothelptojumpoverthewallandhaveataste.
夫妻肺片:Husbandandwifelungslices—itgotitsnamefromthecustomersofasmallrestaurantrunbyacouple
3.意译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有时便以行话或隐语出现,这时我们可用意译法将原料介绍给客人。如:
(1)芙蓉鸡片:friedchickensliceswithegg-white,“芙蓉”即指蛋白“egg-white”。
(2)地三鲜:friedpotatoeswithgreenpepperandChineseeggplant。
(3)牡丹蔬菜:friedmushroomsandbambooshootsinapeonyshape。
4.转译
严格来说,转译法应该属于意译的一种,吴伟雄在其《中式菜谱英译浅谈》中提到了菜谱上某些原料的“转译”问题,如:“凤凰粟米羹”中“凤凰”就不能译为长生鸟的“凤凰”(phoenix)了,“凤”者“鸡”也,“凰”与“鸡黄”的“黄”同音,有经验的翻译是会将“凤凰”转译为“鸡蛋”再译为“egg”。再如:
(1)金华玉树鸡: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金华”为地名,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闻名,“玉树”为“青菜”。
(2)龙虎斗:又名龙虎凤大烩,thicksoupofsnake,wildcatandchicken。
四、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培养
菜谱的英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作,因此我们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诸多问题。如“龙虎斗”中“龙”的形象,我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而在外国人眼中龙是可怕、邪恶的动物;而“虎”应该受到人们的保护而不应该成为餐桌美食。另外,在有的地区对数字有一定的忌讳,如“四”同“死”谐音,“三”含有巫术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译“地三鲜”、“四喜丸子”等菜谱名称时要注意避开“三”和“四”。
参考文献:
[1]朱歧新.中国名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陆志宝.导游英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论文内容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传授,关系着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汉文化的传播,开展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教学策略的选用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可结合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性行为。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总之,中外文化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
2.语言镜射法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因此,文化教学可以语言来镜射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既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词句,又能以语言教学内容为依托,让其掌握语用规则和文化意义。
首先,重视字、词的镜射。在文化教学中,如遇到“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镜射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介绍“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再如,从“仁、信”二字可见古代的道德标准;从”贵、贱、货、贷”等偏旁的“贝”字可见古代的钱币制度等。
再次,重视作品语言的镜射。作品语言常是最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是最得体的交际语言,词语的搭配、语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的心态、社会生活的面貌、风俗习惯的特点等,也都能从作品语言这面“镜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学法
中国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分,而留学生本身亦有年龄、教育水平、经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可接受性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应首先注重交际文化教学而后才是知识文化教学,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
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汉语,对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用语及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上。比如问好、问路、询问时间、乘车、道谢、购物用语(“多少钱”、“便宜点吧”…)、中国饮食文化(饺子、包子、筷子…)等,以解决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可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势、各地风光、风俗习惯等,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基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可开设专门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课程。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一些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趣味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阶段教学文化内容时,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
4.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体验法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4.1校内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开展活动。图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提供的场面多,信息量大,语言材料丰富而有变化,同时还是观察姿态、表情、符号、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过视觉、听觉的极大冲击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易于构筑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能收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其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普通话大赛”等,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民族乐器、音乐、戏曲、相声、小品、舞蹈、太极、武术等众种艺术或武术样式中选择一至两种加以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参观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统一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实地参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胜古迹、城市建筑、园林景观或展览会、博物馆等,也可以进行实地的访问或调查,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文化参观一般都在比较宽松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动地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文化参观比较适合作为一种辅的教学策略,而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品味、尝试等方式,在所获得的最大体验基础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的一种习得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式聚餐,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最后到中餐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等进行品悟,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外出购物,让学生从观察现代人的穿着到接触各类服装款式、花纹、颜色再到设计特点、民族特色、穿着效果等进行体验,进而感悟由此体现出的中国服饰文化与民族传统等。
此外,学校也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积极为留学生创建文化品鉴的场所(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厅、品茗轩、文化长廊等,重视教室的装饰与布置、文化因素的铺排与渲染等,尽量为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过程,更是文化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英语语言知识,还需加强文化教育,使英语课堂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西方文化,学说更地道的英语口语,提高交际能力。
一、 将词汇教学与文化背景有机衔接
在语言体系中,词义是基本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可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因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一些英语中并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如有些汉语与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上看似相同,但在表达过程中的褒贬含义、指称范围等均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若想准确运用词汇进行有效表达,则需认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避免误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由词汇入手,巧妙渗透文化教育,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不同文化形成不同的词汇内涵。如“old”与“老”,在中国,“老”一般是用作敬语,而在英语中,单词old却含有“无用”之意。再如英语词汇“crane”与汉语词汇“鹤”,由它的外延意义看,汉英表达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指鸟类一族,脚细长、嘴长且直、颈长头小。然而在汉英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有所不同,在汉语文化中,“鹤”被赋予“长寿”之意,可表示老年人有着好的气色等特点。而在西方文化中, “crane”则被赋予了“坏女人(bad woman)”、 “foolish man(蠢人)”之意。
第二,不同国家的英语,其相应的词汇有所变化。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各国人民逐步对英语进行改进、创新,因而既有美式英语、英式英语,也有澳大利亚英语与印度英语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渗透相关文化知识。如英国人表达给某人打电话时,常用“give sb. a ring”, 而美国人则常用“give sb. a call”表达。因为在美国英语中,词汇“ring”含有“戒指”之意,若用”give you a ring”就是给戒指,则表示要结婚。所以,在英语运用与表达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懂这些文化知识,则会出现语用错误。
二、 将口语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地道的英语口语自身体现出了英美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多多接触地道的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并学会运用这些英语口语,这样,学生可自然而然地受到英美文化熏陶,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文化教育和口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尽量运用地道英语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行对话交流,如需要学生帮忙时,可说“Give me a hand!”; 如问学生是否明白老师所讲的,可用““Have you got it?”等。同时,教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更多的文化材料,如引导学生观看欧美电影,学习其中的一些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如: He was taken for a ride. (他受骗了。) So what? (那又怎么样?) What are you up to? (你又搞什么鬼?)等等。
另外,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Everyday English栏目,让学生练习地道的口语。在这一栏目中,可与听力训练进行整合,要求学生把握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地道的口语。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展开模仿训练,使他们注意不同的语境,学会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英语语言。
三、 将研究性学习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如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若想强化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探究西方文化,教师则需运用多种有趣的学习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研究性学习则是有效方式之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较为系统性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其自主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知识。
如教学完饮食、社会生活方面的文章后,教师可设置研究性课后作业,譬如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如中西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日常习惯差异等,亦或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学习,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其内容可选择中西方建筑、动画、礼仪文化等。研究方法主要有:采访外教、问卷调查、资料查找、交流讨论等。例如:学习Module 2 Unit 1 School life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校园文化的差异或中西方教育差异等,提示内容,如中西方学生的学习特点;中西方校园的文化生活差异;中西方教育各自的特点,中西方教育的区别、对待这两种教育的看法等。如学习Module 4 Unit 1 Advertising之后,教师要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dvertisement)。 参考内容:中西方广告创意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广告表达差异;中西方广告在创意风格上的差异等。学生可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如英语论文、演示文稿等。这样,通过研究性学习,将课堂拓展到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发展,独立学院作为一支新的教学力量站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前沿。依靠母体高校的教学经验和自身摸索,并考虑学生实际特点,独立学院在英语专业教学上一直以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为主,较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但全球化趋势和新的教育形势使跨文化交际倍受外语界的关注,甚至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外语学习中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促进不同文化交际双方的沟通,理解,容忍等,并能进一步推动外语教学的专业化和教育性。因此,笔者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际中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学习现状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以三本院线录取招生,生源质量和社会认知度均处弱势地位,其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态度上也有诸多差异和复杂性。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学生大多英语基础知识底子薄,听说训练少,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无系统的学习方法,语言使用随意散漫,缺少规范性。对待专业学习功利心强,渴望走捷径。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多数学生对所报专业认知度差,基础知识薄弱,听说训练少,却好高骛远,学习功利心强,渴望走捷径;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无系统的学习方法,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缺少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差。到大学高年级阶段,英语专业学生在专四、专八考试和考研就业的压力下方才感到自身基础词汇积累和阅读量都太少,而文学鉴赏、文化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等人文素养又太过欠缺,导致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表达力差,缺乏思想的深度。这些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映出英语专业学生不但缺乏日常交际会话的基础训练,甚至在母语文化和国际时事等基本常识上信息严重匮乏。在教学互动和跨文化交际时,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仅限中学水平,常受母语思维和中国式英语的影响,无法完整和清晰的表达自己,导致词不达意或理屈词穷。
三、跨文化交际案例中的交际障碍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在一定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人员交往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文化常识和文学修养上底子薄,听说能力差,极度缺乏自信,不敢或很少进行英语交际。他们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渴望在日常交际口语中有所突破。在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情景中,笔者从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案例,暴露出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影响了交际的成功。
(一)称谓和委婉语导致的交际障碍
一位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在问答互动时提到尊敬的女老师“Teacher Wu”,当被纠正为“Miss Wu” 时,才忆起中学就学过的称谓习俗:在美国文化中,对老师的尊称一般为“Mr.Smith”、“Miss Green”、或“Dr.Brown”、“Prof.White”(如果获博士或教授头衔),而 “Teacher ”只限于幼儿园孩子对其教师的称呼。而学生用“Sir”、“Madam”等词汇来称呼外教以为更尊重时,外教却更倾向于让学生直接称呼他的First Name以示交流关系的亲密。这种称谓的差异恰恰显示出东西文化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称上课的人为“老师”,以示礼貌、尊重;“老”在中国被视为资历和权威的象征。而美国文化中,“老”是忌讳的,所以“老年人”很少表达为“old people”,而改为委婉语“senior citizen”(高级公民)。不同英语文本中委婉语的使用也常让英语专业学生产生误解。一次翻译互动中,对课文中短语说某人在 “do his business”,很多学生直译为“做生意”,而结合其文章该短语是委婉地表达“上厕所,解手”的含义。这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缺少语境的灵活理解和文化上的通识。汉语对于上厕所也有许多委婉幽默的表达,有人用 “上一号”来表达上厕所,或“小号”表示“小便”,“大号”表示“大便”;有趣的是,在美国也有用“Number one”(一号)来表示“小便”,“Number two”(二号)则是“大便”;类似的委婉语在美剧及诸多媒体中经常使用,造成诙谐幽默的效果,使学生捧腹,激发了对英语社交用词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进一步扫除交际误区。
(二)文化内涵和词汇空缺导致的交际障碍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感到对跨文化交际力不从心的最典型问题就是交际中需要的口译。“口译是一种语言化的跨文化交际,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消除两种文字间的文化交际障碍,包括弥补或衔接双语在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实现双语文化内涵的对接。而在文化差异中,语言文化的不同导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英汉语互译中比较普遍的问题。”[1]独立学院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对母语文化和时事背景常识了解都很粗浅,导致在中英文化交际的口译中错误百出。一次与外教交流时某学生介绍喜欢的手机品牌,急中生智把“三星”、“苹果”手机居然译为“Three Stars","Apple",令人啼笑皆非,显然这是中国式英语思维的后果;另一次口译训练,学生将汉语中熟人见面的打招呼“吃了吗?上哪儿去啊”,直译为“Have you eaten your dinner?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表达让外教听起来“awkward”(别扭)。因为中国文化中这充满人情味儿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如此表达却属于侵犯个人隐私。英语文化中习惯问候语一般应为“Hello”、“Good morning”或“Lovely Day,isn’t it?”,而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决定了交际问候的习惯。但崇尚独立和自由的西方人却不习惯“出门呀?”“在干嘛呢?”这一类涉及隐私的问候。
英语中许多与宗教、神话、政治相关的词汇,若不了解其文化内涵是无法口译的,而汉语中的许多文化概念,如成语谚语等,在英语中也无对应词。如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一些英语专业学生参考汉语“jiaozi"(饺子)和“tofu”(豆腐)的直接译法,将“三伏”和“三九”译为“threefu”和“threenine”,让听者莫名其妙,其实该谚语只需译为“In summer we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很好地表达了原句的含义。可见词汇的空缺和对母语文化内涵诠释不当造成了学生交际的误区。
(三)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导致的交际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的案例中,不同文化下思维模式造成的交际障碍最为普遍。某英语专业学生遇到这样的案例:在朋友旅行归来后,汉语往往说“你一路上辛苦了”饱含关切,但若对外国友人这样表达“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会让他们听起来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下英语表达应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相对抽象的句子。另一次,为表达对外国友人的关心,天冷时见他穿的有点薄,学生说“It’s rather cold.You’d better wear more clothes.”(天很冷,你最好多穿点衣服)这种以对方处境为出发点,考虑对方感受的思维模式,正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视礼仪和为他人幸福感着想的交际理念;而西方强调个性独立和自由,认为动向、穿着等属个人隐私,不愿受别人询问或干涉,因此对上述交际中的中国式关心感觉不快,引发交际误解。
还有一个中外师生互动的有趣案例。某学生向一名外籍英语教师请示要求延迟论文的交稿时间。学生详细解释了原因,由于近日父母前来大学所在城市看望生病的朋友需要自己陪同,交通住宿种种不便,造成无法按时完成论文的苦衷。学生本期待外教给予同情和理解,而外教听完后,却和学生谈起自己近期点滴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家庭中种种琐事。当学生困惑于外教何故向他说这些却不谈论文时,外教故作惊讶说“I’m sorry,but I thought we were talking about our problems...No extension.”(抱歉啊,我以为我们在对彼此诉苦呢。论文不能延期。)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以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来期许美国教师给予宽容回应,或表现迟疑婉拒;而真实情境的交际英语则很直接,这位外籍教师掌握了该学生的心理特征,巧用中国式的语言方式,即“background- hint- confirmation”(背景-暗示-确认),却以西方人的理性和逻辑,回击了该学生拐弯抹角的心理暗示,坚守了教师的严格职业原则。
四、克服障碍的对策与思考
通过以上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实例的分析,笔者认识到要改善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外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历史、地理、文学等科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仅靠外语教学远远不够,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2]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普遍阅读量小,在母语文化上都浅尝辄止,学习方法死板老套,遇到跨文化交际障碍时,多数被动消极,无所适从。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一些教学的思考和对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导向,在阅读和学习英语中接触各种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时,对其加以社会文化诠释,让学生感受这类语言现象中的背景词、文化感彩词、禁忌委婉语、谚语习语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幽默、反讽等巧妙的表达方式,从而挖掘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交际中着重介绍与社交准则相关的文化项目,如礼貌用语、习惯称谓、寒暄方式、社交礼仪,及西方人常用的肢体和手势语;或通过媒体视频来直观了解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模式、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乔布斯说过拥有“a beginner’s mind”对任何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贤若愚)。放下大脑中已知的惯性思维和偏见,以一种初学者的求知欲和谦逊的心态去看待一种新文化。带领学生鉴赏不同文化的经典作家作品,让学生用心领略不同文化下的思想精髓,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和相应的影视赏析,提升母语和英语文化的常识和人文素养。妥善利用西方影视作品直观导入跨文化交际案例,用以借鉴与分析,评论其文化魅力,以初学者的心态进行跨文化交流。
加强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树立跨文化教学观念,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能力。”[3]让学生关注比较东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批判性思考。在传授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时,多比较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在思维方式、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规范、交际原则、语义系统、话语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透过西方思维视角,鉴赏剖析英语文章,鼓励学生展开思辨(critical thinking),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的差异性,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要求或解释别人的行为。“了解交际双方文化要素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一步。”[4]通过批判、借鉴和创新,使学生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视角来看待母语文化和异族文化,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文化中心论,真正领悟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相对论,深刻体会“”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朱慧.商务活动中英文口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6):166-1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6):2-7
[3]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02):17-26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汉语学习的热潮,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学习者越来越多,而透过语言学习,其背后所蕴含的博大文化也吸引着无数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过文化学习的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又使其语言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教学的方法,将语言与文化更好地结合,以文化促进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离不开语言,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语言产生时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应该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汉语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因素,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就开始对文化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80年代至90年代,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讨论尤为热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多方面问题,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如关于文化教学定位的讨论、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研究等,对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运用于研究为以后的文化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各个层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更丰富的收获,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愈加重视,研究者发表大量相关论文,探讨文化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指导教学,王昌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灵活选用随机渗透法、专题讲座法、跨文化实践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孙荔在《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中提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群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而激发学习动机、加大文化比较的比重、更新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则是正确对待和妥善消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有效途径”,对文化教学的研究更注重结合教学实践。
一、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用规则,这差异则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例如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疏远近,因此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的词汇很多,中国人用伯父、叔父、姨夫、舅父表示四种不同的亲属关系,而英语中只用uncle一词表示。跨文化交际一般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行为。在实际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有时会比偶尔的言语失误给交际带来更大的麻烦,沃尔夫森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留学生面对中国人问“你去哪儿?”、“干嘛去?”这样的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中国人打招呼随便问问,而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问题,甚至认为中国人好打听他人隐私;又如一位留学生汉语发音很标准,但却把四五十岁的知识分子称为“大妈”、“大爷”,让对方很不高兴。类似这些情况阻碍了交际,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汉语学习效果,难以实现用汉语进行流畅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使语言学习者不仅掌握语言符号,更能理解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减少或跨越交际障碍。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文化的分类也有多种标准,笔者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从几个方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1.民族地域文化
中国民族众多,其中汉民族人数最多、居住区域广。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中既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各种食物的烹调和饮食礼仪都相当丰富。饮食文化的发达也反映在语言上,如“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与“吃”有关的词语、俗语非常多,而往往都是与“吃”这一具体行为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用来进行比喻,如“吃亏”、“吃老本”、“吃香”、“吃不了兜着走”等,而有关烹饪方法的词也常常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炒作”、“炒鱿鱼”、“炒股票”,“炒”用饮食文化中过油加热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民族特色的烹饪方法,比喻实际生活中快速扩大、火热的行为,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就需要教师在教授中向学生解释清楚,分析归纳类似的词语,还可以通过观看炒菜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印象,从而使汉语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反映在语言上也非常明显,如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词汇“梅雨”、“丘陵”,又如受地理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词汇“炕”、“窑洞”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讲解有关的文化内涵,否则学生对“梅子黄时雨”、“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内容就难以理解。此外,汉语中一些吉利话和禁忌语也受地域性的影响,比如甘肃地区的“发菜”由于和“发财”谐音而受欢迎,而北方方言区的人们喜欢数字6,取六六大顺的吉祥意,在多数方言中4与“死”谐音而成为禁忌。
在教学中将民族与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语言学习相结合,能够使汉语学习者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顺畅地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2.词语文化
在语言系统中,词汇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最能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对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应该注重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概念是中国特有的事物,在许多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如“鼎”、“功夫”;还有一些词语在中外文化中代表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分别象征四种美好高尚的品格,是诗人歌咏赞美的对象,而在意大利文化中用于丧事;而“龙”在中国文化中是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神物,因此是神圣高贵的象征,中国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许多成语“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中“龙”也是积极地含义,而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来自西方的留学生对“龙的传人”难以理解,而在“亚洲四小龙”则在英语中译为“亚洲四小虎”,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意义差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说明和讲解;汉语中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夸父追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来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医中药文化,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如果不加以介绍,学习者是很难运用其与中国人进行交流的。
在教学中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要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使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心理,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
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认为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对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也有所不同。
1.初级阶段文化教学方法
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使汉语初学者在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和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加深初学者对汉字和汉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学习初期完成从母语向目的与文化的过渡,为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对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采用环境代入法,即将留学生所要学习的相关文化内容带入到真实的汉语交际环境中,比如初级阶段的居家生活类话题,留学生会面临去餐馆吃饭这一环节,可以将课堂变成餐馆,准备中国人常用的餐具、常见的中国食物图片,模拟在饭馆点餐的情景,通过中外餐桌文化的比较让留学生对餐饮文化所涉及的词汇和汉字有深刻印象。
2.中高级阶段文化教学
中高级的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要素知识和言语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学习者可以接受较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融合,展现文化因素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课型间的结合,听力课、口语课、精读课、阅读课、写作课应相互促进,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配套课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对在不同课型中出现的相同或相关的文化环节可应做不同层面的讲解,如对于中医文化,上精读课的教师讲解中医文化的基本内容,口语课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拟中医看病这一情景进行口语训练,而写作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对中医治病的相关调查报告,这样就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和运用的对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也提高与之相关的交际能力。
其次,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教学中,可以就学习者普遍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进行专题探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比较专业的研究,例如中国的胡同文化,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整理、图片搜集等方法进行独立研究,将成果在课堂上进行谈论,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让其对中国文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汉语及其所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越来越为世界瞩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随之不断发展,教师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通过对多重文化对比与碰撞的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及策略,进一步提高文化教学效果。
注释:本文为中央高校基金——自由探索计划项目 扶植项目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
[2]张英.论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4.
李俊玲的父亲是老北京天桥有名的拳师,她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武术,20多岁时,就开始在公园免费传授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李俊玲退休前做了多年医护工作,目睹了患者的疾苦,深知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退休后,她全身心做健身教练,义务传授中国传统功法技能,不仅在天坛公园给中外学生传授太极拳、太极剑,还到老外家里送课上门当家教。
退休后成为职业教练
退休后,李俊玲通过功法演练、论文答辩等考核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真正的国家级太极拳健身教练。北京体协请她做天坛气功辅导站站长,她开始了退休后的专业教练生活,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天坛南门,她给自己定的原则是:学生们谁都可以迟到或不来,我不能。
在音乐声中,李老师带着大家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以意带力,悉心感受太极拳的精妙神韵。起初,李老师练习太极拳时,常常有老外们伸出手脚跟着比划模仿,总有老外插班生加入,她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去给他们上门当太极家教。1992年,一次太极表演刚结束,就有位金发女子来邀请她上门授课。自此,李老师在天坛传授太极拳之余,又开始了“中国太极大妈”给老外当家教的经历,让她的退休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这些年,李老师不知不觉已经向近万人传授了太极功法,来自韩国、西班牙、美国、英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洋徒弟也有100多位,洋粉丝无数。走在马路上经常有人和她打招呼,她都记不住是谁了。有一次在超市,一位洋小伙亲切地喊“李老师”,她想起来了,这位英国小伙曾和她学了一段时间太极拳,从体弱抑郁的孩子练成健壮开朗的男子汉。在公交车上,一位白发洋老太给她让座,看着李老师惊讶的眼神,洋老太客气地说:“亲爱的李,我是您的学生呀!”李俊玲想起来了,这位美国老太希博丽是个太极迷。曾经常到天坛公园跟着她学太极拳、太极剑,忽然有一天,伤感地说:“我以后不能来了,我先生瘫痪了,我必须守护着他。”李俊玲非常同情她,当即决定送课上门,这令希博丽非常感动。李俊玲每天早晨在天坛授课,下午就去她家做家教。希博丽说:“我的女儿和儿子以后来中国,我要鼓励他们也来学打太极拳。”
退休做教练,给老外当家教,李老师收获了多少这样的幸福?她说,太多了,钵盈盆满。
给老外当老师,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言障碍,李俊玲教外国学生特别需要耐心,一个步位,一个手势,她会反反复复连续示范十几遍,直到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动作为止。洋学生们开心地说:“有些动作虽无法从语言上理解,但是我会用心跟老师学,慢慢领悟。”
非洲小伙达米尼克学习太极拳已有半年时间了,他笑着说:“太极拳很漂亮、很舒服、很养生。练习太极,让我更加冷静、谦和,还能舒缓压力、放松身体,使我精神饱满!”他的女友芬尼亚也成了李老师的粉丝。
武侠神仙高手+中国派高手
有一个清晨,在天坛南门,一位散步老人突发心梗倒地,人们围上去紧张无比。曾做过多年医生的李俊玲当即阻止人们搬动老人,观察了一下,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给老人服下,120救护车赶来后,老人得以救治,急救中心的医生说:“幸亏李老师冷静处理,否则再迟两分钟,老人就没救了。”
在李俊玲看来,这是一件简单小事,却在天坛健身群中传为佳话,老外们更为崇拜这位中国太极老太:绝对是来自中国武侠故事中的神仙高手啊!目睹了紧急救人现场的洋粉丝塔米莉,特邀李老师上门做家教,传授中国太极。
塔米莉随她先生在中国生活,平时要带两个孩子,不能每天来天坛学习,就邀请李老师每周两个下午上门传授。一个气温骤降的秋日,李俊玲冒雨去上课,穿着雨衣站在塔米莉家门口时身上还在滴着水,脸也冻紫了。塔米莉和先生看着有些不忍,学习结束后,塔米莉专门给她30美元,李老师笑着告诉她,在中国,这是友情赠送,不需要付小费,入乡随俗吧。这让塔米莉非常感动。她真诚地下厨为李老师制作丰盛漂亮的英式点心款待她。
礼尚往来,下次上课,李老师带着食材上门,下课后,她亲自动手,在塔米莉家的厨房做了一锅菜团子,老外一家吃得喷喷香,塔米莉竖起大拇指:“亲爱的李老师,你做的‘中国派’太棒了!”李老师还教塔米莉夫妇喝交杯酒,他俩乐得像两个顽皮的孩子。
一年后,塔米莉夫妇要回国了,在告别晚宴上,他们把电子邮箱地址写给李老师,塔米莉说:“亲爱的中国李大妈,我们会非常想你的,也会想念你的‘中国派’,一定要保持联系啊。”
李俊玲先后给6位老外当家教,她给老外包饺子、菜团子、馅儿饼,洋徒弟赞她是“中国派高手”。传授中国太极拳的同时,让洋徒弟们近距离接触中国饮食文化,把一份中国心意裹进了馅料里,李俊玲觉得幸福极了。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电影翻译;“三维”转换;适应;选择
随着大众审美情趣的提升和观影需求的增加,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影迷对于影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但要求丰富动人的故事情节,还要求劲爆的视觉与听觉享受。进口电影要契合大众的期待视野,高水平的电影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学界历来处于重视文学翻译而忽略电影翻译的研究氛围中,对于电影翻译的研究涉足较少,并且现有的电影翻译研究多停留在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探讨个别字句或者片名的翻译技巧,电影翻译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近年来,在全球生态文化学术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研究突破了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阈限,开始尝试用自然生态科学中的“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视角来探讨翻译活动,构建生态翻译学。本文拟引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核心概念,从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电影翻译活动,以期能丰富和拓展电影翻译研究内涵,并在召唤学界对于电影翻译研究的关注方面尽到绵薄之力。
一、生态翻译学简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翻译学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胡庚申,2008:11)生态翻译学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将其作为理论建构的哲学理据,通过研究“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核心概念,将译者置于翻译生态环境①中,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②。(胡庚申,2009:6)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原则解释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将翻译方法阐述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并将“整合适应选择度”③的高低作为评判翻译质量好坏的标准。
二、“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表现,实现语言文化转换目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在翻译实践中,语言、文化、交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后结构主义重视语用功能和宏观语境,重视译者的主导行为,从交际论、多元论、文化论等视角开展译学研究,这与生态翻译理论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和通融。生态翻译学力图打破“文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维定式,强调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选择。生态翻译学所倡导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129)生态翻译学强调“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文化维关注的是翻译的语境效果表达,交际维关注的是翻译的交际意图。翻译要保存原文本在译语中的生态平衡,一方面需要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方面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选择性适应,另一方面又需要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方面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
三、电影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电影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对其同样适用。因为电影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内在结构的转换,也涉及两种文化意识形态的转换。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其交际功能不容忽视。在处理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影片解码转换时,译者应该综合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特别是后两者,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译者首先要适应整个源语文化生态系统和译语文化生态系统,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同时译者还应适应影片背后的交际意义,为了有效传达影片的交际效果而选择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作出相应的取舍决定。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电影翻译的译者在处理两种语际间的转换时,应对两种不同的语言生态环境作出适应后再在翻译中作出选择。以电影翻译中英语代词的翻译为例,在电影《魂断蓝桥》中有下面的一段对话:
原文:
Roy:Well,Im the friend you were looking for.Who was he,I insist upon knowing,who was he?
Myra:Oh,it was a girl.No one in particular.
英语中的“he”和“it”翻译成汉语时,可能会由于“他”和“它”读音一样产生混淆。故译者将“it was a girl”译成了“是个姑娘”,而没有翻译“it”。这种处理显然是译者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涵盖了社会生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译者必须对原文的文化维有充分的适应,并且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过程是跨越文化差异的过程,在译文中体现合理的选择转换。
以《阿甘正传》为例。阿甘终生的爱人珍妮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后,终于回到了家乡和阿甘相聚。但幸福的日子很短暂,二人结婚后不久珍妮就因病去世了。影片用了一段阿甘的画外音来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
原文:“I never really knew why she came back,But I didnt care,it was like olden times.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
译文:“我从来没明白她为什么回来,但我不在乎。像是又回到了过去,我们又形影不离了。”
豌豆和胡萝卜这两种食材除了拥有营养高的共同点外,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了。如果直译为“我们又像豌豆和胡萝卜了”,作为译语观众的中国观众很难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事实上,这两者的搭配与美国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豌豆和胡萝卜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绿的,一个红的,美国人通常用它们作为主食的点缀,而且一般同时使用这两种食材,所以两者在一起可引申为“形影不离”。译者只有在对译语的饮食文化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做出符合文化内涵的合理选择,较好地完成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电影译文是用于译语观众体会电影情节、把握电影思想的功能性文本,对电影的翻译应遵循交际法则,用符合译语文本规范的形式传达译语读者需要的信息。译者在翻译影片时,一方面要考虑源语影片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者应该考虑到潜在观众的接受能力,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知识背景等,注重译语观众的可接受性。下面这个选自电影《魂断蓝桥》的片段就是一个成功译例。译者充分考虑了原文本的交际维,跨越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准确在译语中再现了原文本的交际效果。
原文:Man:Blimey! Ermans ruddy marksman,aint he?
Second man:Erman?
Third man:Yes,“Erman”,the German!
译文:男甲:哎,“特国”人打得可准了,是吗?
男乙:“特国”人?
男丙:是的,“特国“就是“德国”!
虽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39)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但毕竟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内在生态结构的改写,而非脱离原文本内在客观规律的纯创作,因此译者的角色还是“带着镣铐的舞者”。这个观点也可归结于生态翻译学的一个论点: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译者对译文的选择中有其对原文为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选择性适应。前段时间上映的美国影片《黑衣人3》中文版中不仅“伤不起”“ 坑爹”“ 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和“地沟油”“ 穿越剧”等社会热点词频频出现,甚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中国古诗词也从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口中蹦出。虽然影片发行方考虑到国内观众很难理解美式幽默而在翻译上取舍再加工的初衷可贵,但为了让国人一笑,译者逾越原文及其文化内在生态规律所做的选择尝试还是应慎之又慎。
四、结 语
电影翻译文本的质量好坏可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的适应来进行检验。电影翻译者应力求真正做到“多维”适应和“三维”选择转换,尽可能地生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电影译文,以准确传达电影的语言文化内涵,契合译语电影观众的“期待视野”,达到电影的交际目的。生态翻译学对电影翻译研究有极其宝贵的指导意义,其理论观点为电影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值得学界重视。
注释:
①翻译生态环境指:“源语、原文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见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②在过去几年中,胡庚申教授对“翻译”的定义有所发展。在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中,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见第39页。在2009年发表的论文《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中,胡庚申教授将“翻译”的定义具体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见第6页。
③“整合适应选择度”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的程度和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见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4页。
[参考文献]
[1]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2001(04).
[2]董爱华,高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适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0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02).
[6]李芳.论英文电影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5).
1. 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知识,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学意识。高中英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教学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出发:
第一,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只有具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基础,才能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此外,高中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收集具有深厚文化涵养的英文材料,并将其作为教学材料,将英语知识与英语文化知识有机融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dog”这个单词在中国文化知识中,通常用来比喻坏人,用作走狗、狐朋狗友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og”是忠诚的象征,通常是指忠诚的朋友,也指家人,如:“a lucky dog”指“幸运儿”;“a clever dog”指“聪明的人”。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文化差异性,引导学生从词汇上了解异国文化。
第二,丰富自身专业文化知识。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涵养,并将异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学习方法和选择,使文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往往按照自身的思维习惯去“翻译句子”,进而出现“中国式”英语。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料及异国文化在语法结构和思维逻辑上与中国的不同,如:表达“他是我爸爸的朋友”,高中生往往翻译为:“He is my father’s friend.”;但是,异国人往往将其表达为:“He is a friend of my father’s.”二者表达逻辑的不通,展示了表达习惯的差异性,而高中教师通过展示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英文表达方式,减少中国式英语出现。
2.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
之前提过,英语是一种异国语言,与母语学习相比,有一定难度,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其积极性,开拓其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对异国文化产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和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主动学习异国文化和英语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内容中,不论是课外还是课内,都有一部分是涉及异国文化的。例如在阅读“Britain and Ireland”时,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辨Ireland与England的区别,并在阅读中了解英国的历史人文特征和地理位置。另外,在阅读材料中,有一部分小细节会吸引某些学生的注意,因此,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知识,高中英语教师为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文化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深入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第二,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与课堂英语知识相关的异国传统文化知识,以便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论文质量。高中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异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引入英语知识。如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狂欢节”的由来,及其节日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从节日历史中了解巴西的文化历史,并从中学习到英语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3. 创建利于学习文化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文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文化环境中,感受异国文化,学习异国文化,同时,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全面发展自身潜能,促进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为学生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文化环境中,加深对异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体会异国风情,并学习英语理论知识以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与异国文化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电影等,以便活跃课堂氛围,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餐桌礼仪”时,高中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餐桌礼仪的视频,由于异国餐桌礼仪比较繁杂,且存在文化差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视频的方式能更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同时,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异国文化讲座;创办异国文化英语周刊;开展异国文化节日活动等,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异国文化并深入了解其特征,从而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异国文化的电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此过程中了解异国文化知识。
第二,从平常积累入手,在积累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从其中牢固掌握英语知识。教师可以在教授英文重点知识的课堂中,穿插教授一些名言警句或者具有异国文化涵养的故事情节,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例如在讲述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饮食的习语:Duck a piece of cake指“小菜一碟”,表示很容易的意思;hot potato字面意思很难理解,其实是指“棘手的事情”;have a finger in every pie字面意思看上去是指把手指放入每一个派中,其实是比喻“多管闲事”。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授课中就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积累学生的英语知识。除此以外,高中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接受一系列与异国文化相关的电影、书籍、网站等,例如电影:《辛德勒名单》、《阿甘正传》等,引导学生在观看影片后,将英语知识、异国历史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习异国历史文化,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同时,也从影片中感受人生,进而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论文摘要: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文章就如何突出企业文化的个性进行了探讨。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职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的管理新形式。它主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分析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运行,给企业注入文化活力,从组织文化的高度,力图把企业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已引起国内众多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有的企业出资与文化团体合作,有的聘请专家学者为企业进行战略策划,以求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些都为企业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引进企业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企业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和自身潜能的认识,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使企业文化变成了一种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二是一些企业虽然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但不是不完全就是缺乏必要的落实手段,到头来企业文化只是成为一种口号和空话。如何建立起适合国情和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和突出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民族文化的性质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特征。如日本的大和民族文化,它所派生的日本文化,着眼点放在运用职工的“集体智慧”,力求“协调,”“合作”,并格外强调职工对企业、企业对社会、领导对下属的责任感,因而就有了“和亲一致、顺应同化、感谢报恩、产业报国、奋力向上、献身组织”的特色。而在英、美这些带有浓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国家,则强调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强调个人创新,所以“发展个性、鼓励竞争、争创第一、走向国际”构成了他们企业文化的特点。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是东西方企业面临的不同社会环境和职工思想意识的深刻作用所致。所以,中国的企业要发展企业文化,同样也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鉴于日本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我们的一些企业就试图套用日本企业文化的模式,以传统的价值观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与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矛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更新和改造,藉此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达到企业经营成功和民族经济腾飞的目的,事实上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呢?首先,还是不能离开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传统民族文化这个根本,因为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最有特色的;其次,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要加以批判性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其与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抵触的内容,同时还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鲜明个性;最后,对日美等国在企业文化的成熟经验也要坚定地吸取,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我们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应着重突出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对国家对民族的义务,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经营者与生产者同呼吸共命运等内容。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的积累,应有突出的个性
就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同时它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人员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综合反映。因此,企业文化应与本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企业精神在内容归纳、升华和凝炼中,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因而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也都应各有千秋。然而,时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开创企业精神时,仅仅模拟其他企业文化的语言文字,提出几句口号或标语,都是团结、进取、拼搏、求实、开拓、创新等不同组合。众多的企业都用同一面目去描绘企业的精神,而不讲究企业的具体特点,造成雷同,使企业文化失去企业个性。与我们相比,日本的多数企业在引进企业文化时,就非常注重突出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如索尼精神就提出:索尼是开拓者,索尼的窗口永远朝未知的世界而开,充满活泼的气息,做别人不做的事。日立公司的社训要求为:诚——将优良产品贡献给社会;开拓精神——积极进取,独立自主;和——尊重个人意见,广与谈话,但以和为本。这些企业精神、价值观都是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来的,不仅个性鲜明,且言之有物,比起我国许多企业一概笼统地提出“求实”“拚搏”等口号,内容显然要丰富得多。当然,企业的目标精神制定后,更重要的还是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如果只是口号,不采取行动去实现,那么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行为准则,要能为企业职工接受
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价值观等要能被企业的员工认同,这样才能为员工自觉地接受,变成员工的信仰和追求。像“肯德基”店所供应的鸡,24小时内没有销售掉的鸡,全部销毁,看似企业蒙受损失,但因为它的信誉与质量,而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光临,这就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饮食文化。同时企业的这种道德行为规范必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职工的忠于职守,高质量的服务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而自觉地接受。企业文化能否成为员工的自觉追求,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一是看企业文化制定的是否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有些企业领导在创建企业文化时往往好高骛远,不能充分体现员工的意愿,这样的企业文化即使制定出来,也很难获得员工的赞同与认同,员工不是发自内心去接受执行,就难以产生企业内在的凝聚力;二是看企业领导干部能否在接受企业文化中率先垂范。实施企业文化往往需要打破以往陈旧的观念,改变人们往日的工作方式和态度,面对这种破旧立新的情况,尤其需要有人起带头作用,而领导干部又是职工关注的焦点,就更需要在企业文化中以身作则。如果企业文化不能为职工自觉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一纸空文。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化和中国的世界地位,不难看到,经济和文化是个对立体,没有经济的强大和繁荣,就没有文化的强盛和繁荣,文化是经济的产物又驱动着经济发展,很难想象,没有文化驱动的经济秩序将是怎样的。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这种文化既是凝结在产品上的人类智慧的精华,又是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和群体风格。在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决定影响企业发展的诸多构成因素中,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和技术创新、开发机制则是基础性和“硬”性的,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是弥补性和“软”性的,企业只有形成了合理的产权制度,拥有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建立建全了产品技术创新开发机制,进而发展到从各方面去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的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会真正提高到实践的前沿上来,否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将难以实质性地融入到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改革及其强化活动中去,最终只能成为流行一时的时髦词语。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存在产权结构失衡,管理制度松懈,产品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缺乏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强化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强烈冲动;而一些非国有制企业虽然在产权结构、管理制度、产品技术、创新机制方面有相对优势,但大都满足于“泰罗制”的管理现状,缺乏对利用“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管理模式来改善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内外压力,也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展缓慢。所以靠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解决企业竞争和发展机制的主要问题,而非得由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技术创新开发机制加以解决之后才能顺利发挥其预期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行方式上,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企业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产品和技术创新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的同步和协调关系,并要以后者为基础,摸索总结有利于自己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模式,结合企业实际,创出一套适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云喜.企业设计家[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