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9 23:1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华阴老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 华阴老腔 发展及现状 混搭
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因地区、民族、语言、习俗、宗教、乐器等不同而组成了我国庞大而又复杂的民族音乐体系,仅民间歌曲,就分成劳作时的劳动号子、抒发感情的山歌、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调、叙事抒发感情的长歌以及多见于西南、南方的多声部民歌等等。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不同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建国以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也整理创造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和音乐,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各领域都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这些同样体现在了我国的音乐方面,西方音乐旋律线条明显、节奏鲜明、时代感以及文化的侵略性,迅速占领了我国音乐市场,而我国民族音乐却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与多元素和时代感非常强烈的现代音乐相比,其市场受欢迎度完全无法相比拟。我们也曾经看到过一些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尝试性探索,但是取得的成果有限,直到2015年在东方卫视的《中国之星》中《给你一点颜色》的横空出世。
《给你一点颜色》将陕西地方性的民族音乐与摇滚乐完美结合,取得的成功是空前的,以至于非常多的音乐人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并且得到了各专业和非专业听众的一致赞赏,因此是对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其对音乐的探索过程与现象,对于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道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我们做一番分析研究的。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1.中国民族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各个时期的演变
音乐在人类的历史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最初的骨哨和陶埙已经有两三个音所构成旋律了,音乐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正因其与劳动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生活真实的体现,音乐的内涵以及功能随之扩展,一直发展到奴隶社会,无论从乐器、材质、功能性到音律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同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音乐理论也开始逐步完善,到了秦汉时,产生了“乐府”这种行政性的音乐管理、创作、演奏专门机构,这时的音乐已经是由复杂的乐器合奏、演唱和舞蹈构成了。而自三国到南北朝期间,在诞生了很多名曲的基础上,还开始了小型戏曲的萌芽。到了隋唐时代,政治经济的稳定,国家政策的开放,此时我国的音乐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开始了全面的发展,并很快达到了顶峰,且音乐理论也逐步完善,一些律法的缺陷也逐步解决,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也基本定型,而且有些记谱方式一直到近代还在使用,例如用来记载古琴谱的减字谱。而宋朝到元朝时的音乐开始以市民音乐为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以宋代词牌音乐和元曲为代表,这时候诞生了很多戏曲大师级的人物,例如南宋姜夔、郭楚望、元代“六大家”,他们共同把传统音乐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这时期的戏曲演唱理论和音韵学已经有了系统的论述,是后世音乐发展的奠基石。资本主义的萌芽,音乐因随着城市市民阶层的发展而发展,在普通民众中开始普及,此时戏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各种唱腔和流派异彩纷呈,同时多器乐的合奏已经成型并且完善。到了近代,民族音乐终于达到了顶峰,这是出现了一些传世名曲及以瞎子阿炳、京剧名角们为代表的卓越的民间艺人,同时受西洋音乐的影响,我国开始了对初次的中外音乐融合的尝试,但是随着西方音乐开始在中国推广,民族音乐的活力开始逐渐丧失,有一些民族音乐甚至成了濒危乐种,例如华阴老腔,就已面临消亡,且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民族音乐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其伴随着中华文明无数风雨,是我国必须传承下去的国粹。
2.民族音乐特点及各地区的代表作
(1)区域性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人文风光、民族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地方特色,古人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形象的描述了我国因地域原因而产生的不同,在音乐上也有着非常具体的表现。汉语的方言特征明显,我们以四川为例,仅目前还存在的地方性戏曲,就有: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四川盘子、四川清音、四川扬琴,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2)民族特色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导致民族音乐的差异巨大,例如蒙古族抒情婉转的长调,维吾尔族充满异域风情的阿拉伯风格音乐,壮族即兴编词演唱的山歌等等,这些音乐带着明显民族烙印的风格,让我们几乎一听就能分辨出是哪个民族的曲风。
(3)语言性特点
我国的语言种类繁多,同时地方方言差异也很大,同是汉族,北方人对于粤语基本上是听不懂的,而这也造成了北方的京剧与广东的粤剧和四川的昆曲在语言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
(4)文化性特点
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巨大,以华阴老腔为例,陕西自古以来民风彪悍,三秦大地始终战火不断,造就了陕西人个性张扬、宁折不弯的品性,在音乐上表现为曲风激越、悲壮、深沉、高亢,听起来如烈火般粗犷,而南方人自古性格委婉、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就有了粤剧的唱腔婉转、抒情的艺术风格。这种差异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所体现。
(5)各地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对于民族音乐的保护与挖掘,已经日益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并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民族音乐因为其受众偏小,地域性太强,缺乏传承人等等因素,导致其处于濒危的境地,例如华阴老腔。
同时,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通过挖掘和传播,逐渐为外界所熟知,充满异族特色的曲风也屡有佳作问世,同时也有部分少数民族的音乐人对本民族音乐的改编作出了一些尝试,在汉族音乐方面,有不少以京剧旋律作为创作元素的现代流行音乐面世,可以看得出很多音乐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努力。
3.中国民族音乐在近代所作出的努力与探索
我国对民族音乐的探索是多方面的,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对一些地方性音乐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挖掘与探索,同时也积极鼓励这些音乐的自我完善和创作,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和支持各种民族音乐的人才。例如通过电视选秀节目发现的陕北民歌歌唱者阿宝、朝鲜族音乐组合阿里郎、彝族音乐组合山鹰,以及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歌曲《月亮之上》等等,都取得了比较积极的反响。在器乐方面,很多作曲家做过各种尝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西方当中,尤其是钢琴与小提琴,诞生了不少佳作,其中以《牧童短笛》《春江花月夜》《化蝶》等最为著名,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华阴老腔的历史及现状
1.华阴老腔的产生、历史与发展
相比较而言,华阴老腔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它诞生于明朝末年,本来是陕西华阴县泉店村张家的家族戏种,所谓的家族戏,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绝活不外传,而规定只能传给本族的一种戏曲,做为老腔来讲,它其实是艺人们在表演皮影戏的时候,把戏文通过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戏曲,也就是皮影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在化州开始流传,一直到今日。因为它是家族戏的这个特点,目前我国正在加强保护力度,以避免这个宝贵剧种的消亡。
2.华阴老腔的音乐特点
老腔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阿宫腔(或者遏宫腔,或者北路秦腔),这一路原本是纯粹的用于皮影戏戏文的演唱,其特点是基本沿袭了秦腔的表演方式,唱腔文雅委婉,刚健有力、慷慨激昂,拖腔常有“咦咽”音,然后用假嗓翻到高音,然后唱出来,它属于板式戏曲的变化体,声腔有欢、苦两种音调,前者用以表达欢快开朗的情绪,后者用以表达悲伤、痛苦和怨愤的情绪,再加上乐器中使用板胡取代了二胡,极大的增强了音效的力度,同时用梆子、鼓板、铙钹等,极大的加强了想要表达的效果。
另一种是弦板腔,唱腔种类很多,用于皮影戏演出时,乐队人员较少,形式较单调,唱腔基本上就是上下两句的反复,在乐器伴奏时,通常是伴奏句子中段或者末尾,唱腔比较清楚,既文雅又易懂。
3.华阴老腔与现代音乐的“混搭”
在华阴老腔与谭维维的合作曲目《给你一点颜色》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演唱风格的相通性,秦腔的高亢与陕西方言的音调和重音的使用方式是分不开的,它使得秦腔与其它地方戏种相比,显得比较“凶”,其情绪的表达在语言中更加具有冲击力,而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秦腔经常被称作中国的“摇滚乐”,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纯正的摇滚乐就是咧开嗓子大声嘶吼的,这源于我们国家第一次与摇滚乐接触时,初期的一些作品都是这种类型的。而在《给你一点颜色》这首曲子里面,基本上使用的是重金属摇滚的风格,其乐器的使用都非常典型,因此在这两种风格相似度极高的情况下,就更加容易的相互融合了。其次,这首歌在编曲上面是非常用心的,作为主歌的老腔部分,在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乐器通力协作下,既表露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摇滚,又完美的融合进了流行音乐的曲风,由老腔穿空裂石的开启,逐渐过度到副歌部分,客观地说,副歌的表现并不如主歌部分,除了歌词意义的表达,在音乐上的表现中规中矩,并多少没有突出的地方,但是仅有八句的副歌很快结束,音乐又回到了主歌部分,逐渐拔高的几个小结回到八分音符上以后,秦腔的冲击力重新出现,将听众刚刚有些放松的情绪拉了回来,最后以原味老腔结束,整体效果堪称完美。
三、从华阴老腔的“混搭”探索民族音乐的“混搭”方式
1.华阴老腔“混搭”成功的意义
《给你一点颜色》的成功,所带来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这次成功,为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从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选择、交融,到编曲的思路,以及相互间特点各自突出又相互统一的整体性,都给其他民族音乐指出了一条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比较低迷的民族音乐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对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出巨大的了贡献。
2.民族音乐所作出的尝试
其实我国的民族音乐一直在做着各种尝试,从京剧改编革命样板戏,到将民族音乐进行各种钢琴曲、小提琴曲、甚至交响乐的改编,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进入了多文化元素交流空前发展阶段,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得交流更加频繁,音乐的传播也愈加广泛,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音乐对全世界进行了传达,而我国作为一个比较注重传统,且文化生命力强劲的文明古国,一贯是抱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进行学习借鉴,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但正是因为我国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很难被同化掉,这就使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在民族音乐的发展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既能保持我国文化的传统,又能将新的血液注入到传统文化中。
3.如何借鉴华阴老腔的成功“混搭”,将民族音乐华丽转身
老腔孕育于陕西华阴三河口地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音乐-专家考证,老腔的源头远自西汉。华阴县地处黄河、渭河和洛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地带,西汉王朝在这里首开通往长安的漕运通道,村子背后即是西汉王府的一个超大粮仓遗址。船夫和码头劳工的号子与帮声,逐渐演化出一种拉坡腔,推想当属老腔最早的源头。陕西老腔以皮影为依托,有着独特的声腔体系,它融表演、音乐、诗歌、技艺、美术于一体,因而,又称为老腔皮影艺术,当地老百姓俗称为老腔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一。
陕西老腔戏剧艺术起源于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与险峻的西岳华山遥遥相对,在《前汉书》、《华阴县志》等史料、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据村中耸立的碑文记载:“京师仓又名华仓,京师庾仓,遗址一面依山,三面临崖,地势高敞,形势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仓城。”险要的华仓中储存着供应京师无以数记的粮食,繁忙的水运、陆路穿行而过。可以想见,守粮将士和漕河船夫、拽船纤夫在劳动中为了缓解劳作的疲乏,满足自我情感的抒发,在继承前代秦调西音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下,形成了赋含秦风秦韵、慷慨激昂、雄壮强悍的老腔艺术。老腔戏剧艺术承续西音秦调的基本结构,保留了艺术源发时期的自然形态,在戏剧唱腔、曲式结构、音乐伴奏乐器使用等诸多方面尽显古文化之遗风。
老腔起源有三说:一是“拽船说”。老腔的发源地――关中华阴双泉村地理位置独特,南倚西岳华山,北临渭河,西通长安,东接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村南是“西汉京师粮仓遗址”。昔日航运繁忙,船工云集,拽船号声此起彼伏、响喝行云。故有人推想:船工抑或当地人lZl~2拽船号子为基础,吸收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多人合作的说唱艺术,其说唱形式颇似拽船时一人高吼号子、众纤夫齐声应喝一般。二是“兵营说”。双泉村的村址就是西汉的京师粮仓。想当年,戍守粮仓的士卒们为消磨长期单调的军旅生活,便在自娱自乐中逐渐形成了“老腔”加“皮影娃娃”的演唱形式,后来流传到了民间,便形成了这一地方剧种。三是“孟儿说”的说书艺人,沿途乞讨,逃难路经华阴双泉村,被张家祖先收留,“孟儿”为报恩,将自己的说唱技艺传给张家人,后又融入皮影,发展成老腔皮影。因“孟儿”来自湖北的老河口,故称该声腔为“老腔”
二、老腔的表演形式及分工:
传统的老腔是和皮影相结合的,只要6个人就可演唱一出让人荡气回肠的戏来。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其他5人帮腔。主唱怀抱月琴,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另一人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块击板等。近10种乐器由5个人承担,每个人身边都是几件家什,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搭档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能演奏出铿锵而悠远的旋律,有力地烘托着老腔的唱腔。
三、老腔的唱腔
唱腔是区分剧种类别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音乐结构有别、风格不同,才使得中国戏曲剧种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就老腔的唱腔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种:一为唱腔;二为吟诵调。
(一)、唱腔
1、唱词
老腔常用的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以一个上句和一个下旬作为基本结构形式。
(1)五字句
其词格划分为二、三结构形式。
如:《孙膑坐洞》中孙膑的唱词:
百灵泪不干,
开门叫孙琰。
骂声王道环,
横道要庆燕。
(2)七字句
其词格划分为二、二、三结构形式。
如《张飞赔情》中关羽的唱词:
(再)休提桃园恩情重,
二人结盟定生死。
大破黄巾威名重,
(我)巡守小小下沛城。
(3)十字句
其词格划分为三、三、四结构形式。
如:《逼宫》中陈洪逼宫选场,王春成唱词:
宫门上遇贼党吓掉魂胆,
用诈言吓得他不敢近前。
怕只怕狗奸贼萧墙火焰,
学一个吴子胥夜过韶关。
2、音阶
老腔的唱腔音乐尽管在旋律色彩上有欢音、苦音之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多用苦音,很少用欢音。老腔所使用的月琴是艺人们自制成的,月琴为三根弦、子弦、中弦(两弦全扎在同一个轴上),定弦为d0,老弦为sol,在演奏中全都凭艺人手上的工夫而定,即兴因素很大。音阶上下行或音乐曲调在进行中,由于音的倾向性的不同,音阶中mi常常呈上下游离状态。大致来说,当是上行音阶时,mi多为微升;下行音阶时,mi多为微降,但在具体情况下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在表现苦音时,si多为微降,fa为本位音,而mi则在上下游离或消失;而在表欢音时,fa多为微升,mi则是原位音。它所采用的调式大多都是徵调式。
3、定调及演唱方式
老腔的定调比较自由,往往视演唱者的嗓音条件而定。一般开始时为bB调,随着剧情的发展,情绪的高涨,调也随之提高,最终升为D调。其唱腔的音域一般十五度(b――b2)左右。老腔大多都用宽阔的本嗓来演唱,声音雄壮、激昂、韵味浓厚。多由一人演唱多个角色,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一般来说,大部分演唱者只能演唱一两种角色。正是由于其演唱的方式决定它不管是表演旦角、小生还是须生,在唱腔上的分别并不是很大,这就需要依靠唱词或是皮影的表演,来分清唱腔所对应的角色。
4、板式
陕西是梆子腔系的主要流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剧种,有的受梆子腔的影响,有的则是梆子腔系的不同剧种,对于老腔来说也不例外,其音乐结构形式为板式变化体。基本板式有:
(1)慢板。慢板只有苦音中有,为老腔的核心板式,多为旦角、生角所用,唱词多为十字句,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他板式套用。速度较慢,情绪平稳,擅长抒情,多表现悲哀和凄苦的叙事内容,其板眼关系并不像秦腔慢板那么严格,在记谱上4/4,2/4均可,往往在本戏或折戏的开始或剧情发生重大转折之后演唱。
(2)流水板。流水板又称二流板,以二拍子为主(也有三拍子),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他板式连接使用。速度变化大、旋律伸缩性很强,节奏灵活、自由,表现力极为丰富,为老腔的主要板式之一,不同行当均可使用,其唱词多为七字句。流水板根据演唱角色的不同,分丑流水和花流水。丑流水为丑角所用,旋律跳动大、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欢音色彩非常鲜明;花流水为旦角所用,节奏灵活、速度适中,旋律细腻柔和,优美动听。因演唱速度和句子连接的方式不同,流水又可分紧流水(速度很快,唱腔上由两个腔节组成,中间加有坠子,第二腔节和下旬连续演唱)和拥句流水(将四句、六句或更多的句子首尾相连,拥在一块一气呵成)。
(3)哭板。哭板即哭诉时的唱腔板式,声调高昂、情绪激愤,有哭喊、哭诉之感,接在[慢板]之后或[流水板]前后,多为中速或快速,旋律起伏跌宕,有时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哭板还常用一句突发性的喊唱作为叫板,使情绪急剧激化而进入。
(4)飞板。飞板即速度飞快的板式,比[流水]、[哭板]速度要快,情绪紧张激烈,豪迈奔放,多用于之处,戏剧性极强。飞板演唱常用惊木、呐喊助威。
(5)走场子和花战。走场子和花战二者的速度、结构基本相同,速度都很快,均用于叫马、交战之中,旋律粗犷豪放,第二句多为散板节奏。所不同的是,走场子多用于二人战场见面时所用,而花战则多用于二人打斗过程中,二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板曲,唱腔的第二句落音不同,走场子落于sol,花战落于do。
(6)滚板。滚板是一种速度和节奏自由的散板,有苦无欢,旋律起伏较大,多表现悲痛凄楚的情感。由于唱词结构的不同,又有滚板与滚白之分,两者都可独立成段。落板时采用[落板曲]落板,或直接落板。
(7)拉板。拉板并非一种板式,而是一种特殊的腔调或者说它是一种别致的演唱形式。常常接在[流水板]、[飞板]之后的一种一领众和的形式,多用在剧情的之处,造成雄伟悲壮的气势。这是老腔所独有的特点。
(8)科子板。科子板是一种以干鼓、梆子、铃铃合击节拍,以快板形式说念或说唱韵句的特殊形式,并非唱腔板式。节奏明快,语言风趣、诙谐,常用于闹剧中的丑角段子。它分为三种:一为说唱型(用字音相近的旋律,实为带韵,配以梆、板击拍);二为说念型(类似于快板);三为混合型(由说唱型和说念型相互转接交替)。
(二)、吟诵调
吟诵调在陕西的戏曲剧种中几乎均有,但唯有老腔的吟诵调别致、特殊,且用的范围也广。无论是上场诗、下场诗、插白及科子板中的带韵而富有强烈节奏的韵白,均属于吟诵调范畴。老腔的吟诵调特征是用当地语言来吟诵,拖长字声的调值,形成一种带韵随腔搭调的特殊形式,实为音乐化了的语言,语言化了的音乐。
老腔所具有的独特的唱腔艺术特征,为皮影表演增添了异彩的光辉。尤其是旋律中微降si与微升fa两个特殊音的出现及游离音mi的巧妙运用和处理,更加丰富了旋律的色彩,无论是皮影戏中一人担任多种角色的演唱形式,还是一唱众合及[拉坡]中的一领众合的呐喊声等,都是构成老腔独特风格最为重要的因素。
四、老腔的发展空间
老腔曾经辉煌过,在明、清两代,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现在,华阴老腔仍然代代相传,只是有些萧条,能表演老腔的演员屈指可数。其中最大的白毛老师已经将近八十岁高龄,年龄最小的都已经四十多岁,从过去到现在,后继者少之又少。如果这一状况继续持续下去,华阴老腔将会濒于消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一,应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引导下打破封闭式的家族传承模式,吸收本地和外地热爱老腔艺术的戏曲爱好者和有天赋的年青人拜师学艺,培养新人。
第二,提高老腔艺人的经济待遇和演出补助,是他们生活无虑,能够更有激情的地投入到演出当中。
[关键词]网络传承;戏曲艺术;传统艺术文化
[DOI]10.13939/ki.zgsc.2017.06.230
1 文献综述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表现的大多是民间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闫飞瑜[1]认为传统戏曲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更充足的发展;余浩[2]提出利用微传播“微”赢天下;房晓[3]指出戏曲文化要有品牌,要返老童走时尚路线,形式内容要创新,还要落地还俗走群众路线,目标群体大众化。互联网的发展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戏曲受众群体边缘化。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义不容辞。王廷信[4] 和杨燕等[5] 对戏曲艺术网络传播进行了研究,将当下定位为戏曲传播新时代,并对目前存在的戏曲网站的种类、数量等进行了分析统计,从戏曲网站传播的意义、网络戏曲传播的特点几方面来对戏曲网站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孙昭[6]在文章中提到2013 年,陕西省委提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实现“陕西梦”,助推“中国梦”创造良好氛围,凝聚正能量的号召。其中和谐陕西是实现“陕西梦”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艺术工作的核心内容,而网络与戏曲的联姻无疑能够为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建设和谐陕西提供一种契机。郭宇芝[7]提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戏曲文化市场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面对现实,了解市场并且依靠市场来实现可循环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需要认清形势、勇于创新,以互联网思维为工具重新思考市场发展的契机,借鉴互联网经济的成功模式,开拓戏曲市场发展的新路。
2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的现状
2.1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传播途径多样化
“就戏曲而言,其传播形式亦可划分为舞台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广播影视传播时代,最后还有一个就是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它跨越了时间限制和空间范围,以其独有的时效性、广泛性、快捷性,为戏曲艺术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周华斌[8]教授认为,戏曲从最初的通过“勾栏”、广场、戏园、剧场的传播到如今通过电影、电视、网络传播,不仅改变了戏曲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创作了新的戏曲类型,又使戏曲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当下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网络直播、微电影等传播途径,极大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2.2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平台多元化
戏曲艺术的发展平台在移动端的集中趋势下主要体现在专门的戏曲传播门户网站、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在一些图片网站、视频网站、网络交易平台上也有与戏曲有关的内容,强大的网络空间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虚拟舞台”。
2.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数据信息共享化
建立戏曲艺术“非遗”传承数据库,整合网络戏曲艺术资源,是实现戏曲艺术资源交流共享的必要条件。有学者说“戏曲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功能有两种――展示和交流”[9]。戏曲艺术的发展在于人们对戏曲资源的交流、理解、接纳与吸收。互联网所包含的戏曲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在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下用户不但可以方便快捷地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分享自己所推崇的戏曲艺术文化,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
2.4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表现形式多样化
基于人们对戏曲艺术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戏曲艺术自身网络传承的客观要求,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步多样化。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在2016年春晚上将流行音乐与戏曲艺术大胆融合,《华阴老腔一声喊》展示了新式摇滚的巨大魅力,颠覆了人们对戏曲艺术的传统观念;陶吹摹端杖说》、李玟的《刀马旦》等,均将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少年版《白蛇传》将黄梅戏与影视作品巧妙结合,深受大众喜爱与追捧;蔡国庆在综艺节目中一首《霍元甲》嗨爆全场,流行街舞与戏曲艺术的相互融合,让人叹为观止。流行元素为网络传承下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蓬勃发展。
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存在的问题
3.1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非遗传承人才缺失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厚重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戏曲艺术传承人逐渐趋于高龄化。例如,2016年春晚中张喜民带领的华阴老腔团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非遗传承中,年青一代的爱好者少之又少。甚至,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剧种之一锡剧也曾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3.2 戏曲艺术不同剧种网络传承的受众群体差异大
我国戏曲艺术剧种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吸引的受众群体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不同剧种网络数据调查分析发现:秦腔播放量与点击量始终高于昆曲,整体起伏并不大;而京剧与华阴老腔的比较中,京剧播放量与点击量远远高于华阴老腔,且华阴老腔的浏览数量始终较低且区域平缓。这种现状最直接地表明,戏曲艺术的发展重心不仅是网络传承,而且在于受众群体的受众需求和自身知名度的高低。
3.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互联网为戏曲艺术传承提供了客观的外部条件,但同时,更应该注重戏曲艺术文化的本质创新。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以强大的包容性融合各种优秀文化,形成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
现在,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形式、戏曲与流行音乐、舞蹈、影视作品融合等。如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摇滚作品《给你一点颜色》、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吹摹端杖说》、李玟的《刀马旦》等都深受人们喜爱。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与艺术创作者支持与创新。
3.4 网络传承下有知名度的网站占比较低,且影响力较为薄弱
据不完全统计,2011 年我国互联网上存在的戏曲网站林林总总,专业的戏曲网站至少在 1100家以上[10],戏曲网站的建设不断增加。但是,知名度较高的网站所占比例太低。尽管戏曲艺术网站处于上升阶段,但从全球范围横向对比,我国戏曲艺术网站还是缺乏一定的实力与能力。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戏曲艺术文化的网络传承与发展。
3.5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戏曲艺术的网络传承,不仅在于企业、个人的努力和创新,同时更在于政府的领导与支持。目前很多戏曲网站的发展停滞不前,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的问题,导致网站各方面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企业缺乏政府政策支持,造成其融资难,网站运营成本高,很多小的戏曲艺术网站纷纷关闭,同时,政府对戏曲艺术宣传力度小,了解的人少,导致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小。
4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戏曲艺术文化网络传承发展应遵循四步走原则:①培育人才;②勇于创新;③扩大影响;④政府支持。
4.1 加大戏曲艺术文化的教育力度,大力培养戏曲艺术人才
大力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是对其网络传承的基本要求。应该加强传统的戏曲艺术文化教育,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戏曲艺术是我国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与积累,戏曲艺术的网络传承,依靠的并不仅是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研究发展,更是当下年轻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与责任。
4.2 提高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创新能力
纵观我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广场厅堂,到后来的广播电台、电影电视,每种媒介的诞生都在拓展蚯艺术的外延[11],戏曲广播、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和专题片等戏曲“变异生态”[12]或“延伸生态”[13]的出现,既忠实了舞台戏曲文化,又赋予戏曲以新时代生命。戏曲艺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1)革新戏曲艺术的内容与思想。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人们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戏曲艺术的内容创新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要求和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
(2)加强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传统戏曲艺术单一的表现形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时尚戏曲艺术的消费需求。应该认识到戏曲艺术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将其与时尚的音乐、影视、动漫、游戏、舞蹈、小说、话剧等融合起来,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
4.3 增强戏曲艺术网站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戏曲艺术网站建设是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包含三层内容:
(1)资金充足是戏曲艺术网站建设的必要条件。很多戏曲艺术网站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甚至有的网站建设半途而废,根本原因在于网站建设过程中盈利模式的固化,从而导致网站建设成本高,利润低,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2)戏曲艺术网站建设技术不成熟。有学者认为“目前的运转都是完全凭着自己对戏曲的热情和钟爱,再加上自己有限的资金来源和有效的网站赢利模式直接引导着戏曲网站的正常运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戏曲网站生存的关键问题”。应该努力提高戏曲艺术网站建设的维护技术和资源更新技术。
(3)企业戏曲艺术网站建设应遵循强强联手的发展理念,实现资金与技术的有效整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促进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快速发展。
4.4 加强政府对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1)加大对戏曲艺术文化网络传承的政策支持,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政策偏移。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知名度。
(3)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戏曲艺术文化的网站建设,降低企业融资难度,促进企业转型和戏曲艺术文化的发展。
(4)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是网络传承戏曲艺术文化的根本保障。
(5)弘扬优秀戏曲艺术文化,加强对戏曲艺术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5 结 论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创新的本质要求。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发展代表的不仅是文化本身,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刻体现。戏曲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个人、企业、政府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闫飞瑜.戏曲艺术的网络普及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3(9):116-118.
[2] 余浩.自媒体时代的戏曲微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6(5):38.
[3] 房晓.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J].投资北京,2013(8):38-40.
[4]王廷信.互联网与戏曲传播[J].戏曲研究,2004(3):101.
[5] 杨燕,韩|,周斌.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68-72.
[6] 孙昭.传统戏曲艺术的浴火重生――陕西省戏曲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当代戏剧,2016(6):42.
[7]郭宇芝.互联网时代的戏曲文化市场发展契机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82-85.
[8] 周华斌.戏曲与载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44.
[9]云海辉,杨燕.中国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及其需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82-85.
[10]云海辉,杨燕.中国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及其需求[J].现代传播,2011(8).
[11] 杨燕,周斌,韩坤,等.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现代传播,2008(5):69.
一、丰富多彩的剧种声腔及剧目
陕西东路皮影戏在长期的流布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人文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声腔。如以地域命名的华阴老腔皮影戏,以乐器命名的碗碗腔皮影戏,以唱腔命名的阿宫腔皮影戏。其中,华阴老腔皮影戏是流布于华阴一带的地方小戏,唱腔粗犷豪迈,雄浑奔放,高亢激越,多演出豪迈雄奇的历史剧。常演出的剧目有三四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战吕布》《失街亭》《三打祝家庄》等历史剧,《刘胡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现代戏。碗碗腔皮影戏“是关中东路(府)皮影的主流,也是关中皮影的重要声腔之一,发源于同(同州)朝(朝邑)――今大荔县,盛传于二华(华县、华阴)、渭南、蒲城、白水、澄县等地。”①过去以“同朝”的碗碗腔为最佳,现在以华县碗碗腔皮影戏为代表。华县碗碗腔皮影戏唱腔细腻幽雅、婉转缠绵,多演出缠绵悱恻的爱情剧。代表剧目有清代戏剧家李十三撰写的《春秋配》《如意簪》《火焰驹》《香莲佩》《万福莲》等十大本碗碗腔皮影传奇剧,还有《薛仁贵东征》《白鹿原》等。阿宫腔皮影戏是流布于富平一带的皮影戏,唱腔细腻缠绵,音轻语柔。《西厢记》《女巡按》(即《万福莲》)等是其主打剧目。目前,华县雨田职校组织了四个皮影班社,他们常年在外演出,仅2008年奥运会期间,玉田皮影班社在北京演出了300余场,受到首都民众的热烈欢迎。2010年10月,渭南师范学院与渭南市皮影协会联合举办了“纪念李十三诞辰二百周年”及皮影展演活动。活动期间,玉田皮影班社在校园里演出了碗碗腔皮影戏《火焰驹》《白鹿原》,令大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引起了大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反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东路皮影戏之所以还深受广大民众及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东路皮影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文学艺术鉴赏活动中,只有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流契合,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本文主要从审美对象(东路皮影戏)与审美主体(观众)交流契合的角度,分析论述陕西东路皮影戏的审美价值。
(一)摇曳多姿、别具特色的东路皮影戏
我们知道,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作为审美对象的东路皮影戏,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东路皮影戏在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使人身心愉悦,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提升人格。
1.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这里所说的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是指没有被戏剧作者特殊雕琢、味道纯正、存在于民间最原本的生活习惯。东路皮影戏最初就来源于民间,“皮影戏是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民间小戏,演出季节一般在农闲时节,此时民众的闲适、信仰和娱乐需求与影戏艺人的空闲和经济动机达成一种默契,春祈秋报、娱神敬佛、禳灾求福、驱邪避鬼、保佑平安等民俗信仰活动成为影戏生存的土壤”②作为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小戏,东路皮影戏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处处散发着关中东部民众的土俗与刚健。如东路皮影戏中的饮食用具习俗,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民众自然质朴的生活。《紫霞宫》中用来招待客人的是“白蒸馍”,《白鹿原》中老百姓吃的是“锅盔”、“牛羊肉泡馍”、“臊子面”等,这些饮食用具既反映出当时民众古朴的习尚,又说明了关中地区农村饮食民俗的特点是:以面食为主,且花样繁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酒这种颠倒众生的琼浆玉液,不仅是文人学士的最爱,也是普通老百姓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美味,以至于在民间,形成了饮酒民俗。观看《武松打虎》《智取威虎山》《白鹿原》《西厢记》《女巡按》《重耳走国》《春秋配》《火焰驹》等皮影戏,我们可以发现,酒这种蕴含着无比能量的神奇液体,不仅展现了浓浓的民风民俗,更使剧情摇曳多姿、使人物形象浪漫靓丽。《春秋配》反映了重阳节饮酒习俗,《蝴蝶媒》反映了祭祖酒俗,《白鹿原》反映了生育酒俗、寿辰酒俗。同时,东路皮影戏还反映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三大传统节日民俗。这些纯朴的民间习俗,荡漾在戏剧的舞台上,温暖在观众的心坎上。
2.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东路皮影戏虽然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小戏,但每本戏都有老百姓们喜爱的人物形象。从上述东路皮影戏的剧目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英雄传奇人物。如打虎英雄武松,《三战吕布》中英武善战的刘备、张飞、关羽,《薛仁贵东征》中传奇名将薛仁贵,《智取威虎山》中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现代英雄杨子荣等等。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表现了男子汉的阳刚之美。摇曳多姿的少女形象,多出现在东路爱情故事戏中。其中,李十三撰写的“十大本”碗碗腔皮影传奇剧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美丽善良的妙龄女子。《万福莲》中勇敢叛逆的谢瑶环,《火焰驹》中忠于爱情、坚贞不屈的黄桂英,《香莲佩》中令人怜惜的柔弱美人魏绛宵,《西厢记》中美丽多情的崔莺莺等。在这些少女形象身上,体现了中国古典美人的阴柔之美。而现代英雄刘胡兰,则是一个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女性形象。东路皮影戏中还涌现了一批丑角人物形象。这一类形象在李十三碗碗腔皮影传奇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诸如七品县官曹也参,狠心的后母张氏、贾氏,官宦人家的恶少张宏等等。这些丑角形象,引人发笑,雅俗共赏。
3.魅力独特的表现形式。东路皮影戏在演出、发展过程中,汲取了相关姊妹艺术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每当表演时,皮影艺人在白色布幕后,一边操纵着各具风格的皮影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合打击乐器和弦乐。对于今天看惯了影视艺术的观众(特别是当代的年轻观众)来说,皮影戏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确实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东路皮影优美的造型更令广大观众惊叹不已。皮影戏中的皮影人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在雕刻时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皮影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从而使东路皮影造型具有一种视觉上的刺激和冲动。它造型小巧玲珑,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强烈。其中文生和旦角的面部造型体现出眉清目秀的特点,而花脸和丑角的头面具有脸谱化的艺术特征。每当演出时,在皮影艺人的操纵下,这一个个优美的皮影造型,都幻化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观众美在其中,醉在其中。
(二)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文学艺术鉴赏是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的。“所谓审美享受,是指鉴赏者在文艺鉴赏中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③观赏东路皮影戏,可以使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进而实现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
1.强烈的审美愉悦。东路皮影戏中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引以为骄傲的文化,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皮影艺人操纵着影子,配着音乐,以唱白的表演形式表演故事,诉说自己的民俗,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份浓浓的爱意,犹如潺潺流水,滋润着台下的观众。观众们陶醉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那浓浓的乡音、甜甜的乡土、清醇的乡俗,使他们痴迷、微醉,恍惚之间,观众常常把剧场当成了现实生活,忘记了劳作的辛苦和往日的郁闷,心灵在自由自在地畅游,从而获得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如意簪》第三回“玩会”,作者用精练之笔,通过吴绛仙的唱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十王庙”庙会的盛况:“远听得十王庙钟鼓响亮,男和女,女和男闹闹攘攘。”④我们也仿佛置身于锣鼓不断、热闹异常的画面中,倏然地转入以前去过的那个场面:涌动的人群、喧天的锣鼓、舞动的巨龙、旋转的木马,美味的小吃。此时此刻,人们的心灵不为世俗所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解放。
2.净化观众的心灵,领悟人生的真谛。“所谓净化,就是鉴赏者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藉、疏导和升华。”⑤欣赏东路皮影戏,不仅使观众获得精神上的舒展与陶醉,而且还可以使人受到陶冶,促进人的发展、完善。欣赏东路皮影戏,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传奇人物,武松、刘备、张飞、关羽等等,他们的英雄豪气使作为观众的我们为之震撼,顿生豪迈之情;女英雄刘胡兰的形象,使我们为之动容,顿生钦佩之意;柔美、勇敢的美妙女子谢瑶环、黄桂英、崔莺莺等等,使我们为之称赞,顿生赞美之情。在
欣赏过程中,观众不仅深刻地观照自己,观照现实,而且也在自觉地超越自己,提升自己。有名的碗碗腔皮影戏《火焰驹》,是广大观众喜爱的戏剧之一。女主人公黄桂英美貌、善良、坚贞、有胆有识。她仇恨朝廷昏聩奸臣王强祸国殃民,反对父亲悔婚退亲的做法,私约李彦贵花园相会,当李彦贵被陷害以盗财杀害家仆罪将要问斩时,桂英身藏短刀,决心与李彦贵携手黄泉。因为她坚信李彦贵一家是爱国的忠臣,更相信李彦贵的清白。看到这里,欣赏戏剧的广大观众,已经泪流满面,充满了满腔的怒火,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呈现在眼前的事件中,为这样一位刚烈而娇美的女性形象而悲愤歌泣。在大团圆的结局中,奸贼王强被斩,黄璋被罚三千金;李绶官复原职,李彦贵被授予状元,并由皇上做媒,将黄桂英与芸香同时婚配于李彦贵。戏剧在悠扬、欢快的音符中谢幕了,而观众的思绪还在翻腾着。在欣赏《火焰驹》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了正义被扭曲的痛苦,爱情被压抑的忧伤,感受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痛快。正是在这心灵的裂变中,人们获得了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深深体味到:善良、正直、正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追求真挚的爱情,向往美好的生活,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人们从而以新的姿态审视人生,投入生活。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参考书目:
①②梁志刚・关中皮影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③⑤魏饴・文艺鉴赏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COART艺术现场之明星
谁知道五条人、黑撒、顶马这些乐队?谁知道罗月冰、张瑾是唱歌的还是跳舞的?这些都是所谓的“小众”艺术创作者,他们或许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但是在COART艺术现场这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崇尚精神自由”的理念之下,他们有自己的舞台。
COART不仅是小众艺人的舞台,自由、融合的艺术理念也吸引了一些已经成名或正在经历成名期的艺人,比如杨坤,比如谭维维,比如央吉玛。
杨坤的到来是因为“中国好机友”,这是一个机车爱好者的俱乐部联盟,联盟成立起源于李亚鹏和杨坤去年的一次闲聊。和这个机车爱好者联盟一同成立的还有一个绿色环保基金,杨坤说他们将在未来更多关注环保、公益,用以补偿骑行活动所消耗的碳排放。
谭维维来COART为束河小镇的人们带来了一首歌曲《乌龟的阿基里斯》,蒙面的舞者,光怪陆离的舞美,从台上抛下的毛线团,走到台下和观众深情对视……除了演出,谭维维还帮助嫣然慈善基金签售义卖,在成功地推销出一套明信片后,她高兴地邀请顾客合影。
央吉玛是来唱歌的,小姑娘坐在台上眼睛顾盼有神。周笔畅则是来玩的,她说她对那些方言演唱的艺术形式感兴趣。本季的COART为方言歌者们提供了一个独立单元:听四方之音,演出场地在四方听音广场。李亚鹏不断地出席各种活动,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也对,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COART期间,李亚鹏就是束河的半个主人。
COART艺术现场之演出
“在束河街头见到什么怪人都别觉得奇怪”。“在云端”客栈的老板石子儿告诉记者。看过几届的COART,石子儿对COART的演出形态已经见怪不怪了,他拿着节目单问记者:“下午是不是有卢凯彤的演出?”
COART对所有艺术门类都是开放的,不仅有歌、舞、剧、杂耍,还有剪纸、图书和电影,今年的电影主要是纪录片,以环保题材为主,每到展映时,不大的酒吧玻璃房里会坐满观众,里面甚至有不少对电影很挑剔的娱乐记者们。
菲利贝尔爷爷很调皮,他一脸褶子但是却总爱抛头露面,他常在丽江的街头给人讲故事,尽管大多数人都听不懂。菲利贝尔是木偶的名字,他的老伴是玛丽丝奶奶,COART期间,这老两口就由法国艺术候鸟联盟的成员“月亮帽子”组合带着在束河溜达,晒晒太阳,和小朋友们聊聊天。
另一对来自法国艺术候鸟联盟的高跷组合“蚀环”则高傲地走在束河街头,他们带来三场演出,全部在街头表演,如此高大的身材,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除了外国艺人,中国的民间艺人也很卖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表演让听者血脉喷张。老腔艺人张军民曾参与话剧《白鹿原》演出,是老腔的“金嗓子”,统一的台风下是无规则的走位,一人演唱众人帮腔,高亢的嗓音婉转而又激昂,难怪有人说华阴老腔才是中国摇滚乐的鼻祖。
束河完全小学的孩子们也是这次艺术现场的主角之一。绘本作家熊亮与孩子们一起完成了《故乡是束河》的手工书。
COART艺术现场之城迹
COART为什么选择束河?李亚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里的氛围很包容。
“到了丽江,如果客户打电话找你有事儿,你说‘我在丽江呢’,对方都会觉得和你谈工作不好意思。”五味客栈掌柜的少龙告诉记者,在丽江,在束河,上午10点多起床都算是早的。
由于工作关系,COART的一位工作人员每季搞活动都会在束河住20多天,她说每次从束河回到北京都得适应好长一段时间,“这里的节奏太慢了”。
周笔畅也感慨地说,丽江是个度假的好地方,“喜欢这种放空的感觉”。
白天,你可以在客栈的院子里拿本书盖在脸上发呆、晒太阳,也可以在小巷中“游手好闲”地乱逛;晚上,你可以在客栈里喝着老板泡的普洱聊着闲天,也可以到酒吧里喝酒期待“艳遇”,然后醉醺醺地回客栈。在束河,你可能不会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绝对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在束河你可能不会“艳遇”到异性,但是绝对可以艳遇到好心情。
离开束河的前夜,独自漫无目的地走在古镇的小巷中,喧嚣的小镇有了宁静的时刻,远处酒吧里的低音炮让这种宁静愈发清晰,天上一轮圆月在云层间缓缓而过,高跟鞋敲击石板路的声音摇曳着客栈门前的红灯笼,仍未打烊的店铺门板里透出昏黄的灯光……
在束河,白天是自由的,夜晚是恬静的,其实生活不是本该如此吗?
T I P S
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是由亚青艺联文化机构及一群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崇尚精神自由的人们共同发起的活动。它以艺术嘉年华的形式将多种艺术类型融合呈现,向观众免费开放。COART每年春秋两季在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举办,每次为期五天。COART让艺术离开传统的剧场、舞台、美术馆,在古镇街头,小广场,河边,院落中自由演绎,跨界混搭。
束河的注意
1.五一、十一、寒暑假期间是丽江旅游旺季,食宿价格均会上涨,建议避开这个时段。
2.可将束河当做游玩集散地,从束河到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等都不远。
3.如果是预定客栈,建议让客栈派人接机,比自己打车费用要低一些。
4.买东西、打车等记得砍价,可以省好多钱。
5.推荐当地的“三文鱼”(其实是虹鳟鱼),冷水放养,味道不错,如果想吃大餐又有时间的话,推荐到丽江新城去吃,价格比在古镇里吃便宜很多。
6.投宿在好的客栈,你会有家的感觉,建议选择客栈时多听听去过的朋友的意见。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 陕西皮影艺术特征
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陕西影戏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WWw.133229.CoM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陕西皮影在简练的外形轮廓之中,运用适形的手法雕镂了大量的图案及纹样,其中繁与简的对比,点线面的穿插关系均完美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图1可谓乍看眼花缭乱,再观精美绝伦。
2、寓意五色,施彩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加上牛皮的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
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比德表现。皮影艺人从陕西社火脸谱、地方戏剧脸谱吸收借鉴了色彩的搭配程式,尤以净角的花脸呈现的特征最为明显,不同色块组合的隔色渲染细致描绘,配合变化有致的镂空线条,形成角色各异的脸谱程式,图3是陕西皮影中的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施彩上非红即绿的大众审美意识,反映出陕西人民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特征。红绿黑色的对比运用在繁复的景片中的庙宇楼阁、树木山石上,与影人的色彩相呼应,使影窗上的整体色彩效果和谐一致,色调温暖鲜明而沉稳。神仙朵子中的天官、仙姑(图10)、童子、等神话形象及想像创造出的奇灵异兽,赋色主观、夸张浪漫、幻想奇特,常见的有红绿相映的祥云、火狮子(图2)、大绿色的麒麟、大红色的飞龙等。皮影艺人及尽想像之能事,创作构思不拘一格。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陕西皮影人物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是无论生、旦、净、丑均是高额头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人物前额饱满圆滑突出,神气十足。自古以来,“前庭饱满”被普遍认为是聪慧、自信的特征,在陕西皮影中得以夸张强化。在陕西民间剪纸、凤翔泥塑、年画人物造型中也可找到相似的特征。
自宋代以来,各地皮影脸谱造型均体现着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1)的褒善贬恶鲜明特征。陕西皮影艺人极其重视面部表情的刻画,对面部的个性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推敲把握。陕西华县流传的皮影谚语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2)的描述,女性为“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温柔秀美程式造型。面部的造型口决有“眉眼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的造型规定,符合民间大众在生活观察中总结出的人物面相规律。具体人物脸谱特征与地方传统戏脸谱相结合,创造出净脸人物如张飞的豹头圆眼张牙咧嘴(图6),关羽的蚕眉凤眼合嘴长须等典型形象(图11)。为了衬托人物性格,奸诈脸谱多刻画为粗细变化的结构线条,尤如蜿蜒的蛇形(图7)。残暴脸谱多刻画为倒立的锯齿状毛发胡须,粗条状横肌纹。丑角脸谱为低额鼠目、张嘴嬉笑状等(图4),民间艺人通过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法,突出强调了人物善恶美丑个性特征,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
4、寓情入皮,操纵技艺高超
皮影通过操纵人在幕后的技巧表演,配合各式的地方唱腔,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陕西皮影艺人的操纵技巧有“净角要撑,旦角要松,生角要弓,武角取当中”“青衣两手夹,闺门目不瞧,武旦风摇柳,梅旦手描腰”“提抢甩袖亮靴底儿,吹胡耍翎帽翅儿”,(3)这些程式化的操纵技巧,体现了假中求真,以少胜多的意象形态把握原则。影人侧面造型的特征,便于艺人对大动势的把握,抓住情节冲突,强化表演功能。
陕西华县的碗碗腔皮影,唱腔婉转悠扬,拖音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堪称原生态艺术中的经典。其分别以欢快、悲伤、平缓的不同情绪唱音配合影人入情入理的动态设计,再加上民间艺人幕后喷烟、烧酒松香、晃动灯光等虚拟特技手法烘托气氛,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二、 陕西皮影民俗文化特征
民间皮影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的艺术形态。陕西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传统,皮影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与民间习俗相互承载着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
1、 陕西皮影的起源及形成
关于我国皮影的起源地,早有始于唐代西安之说,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 便提出:“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4)关于皮影戏的最早记载于宋代,从北宋的“素纸雕镞”(5)发展到南宋的“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6)记载了宋代影戏达到繁荣。北宋末年,避靖康之乱的中原影戏艺人西出潼关,流入陕西地区,几经时代变迁,中原影戏与当地生活习俗、乡音俚曲、伦理道德相融合,逐渐形成以华县、华阴等地皮影为中心的陕西皮影艺术。
2、 陕西皮影戏习俗及民俗文化
中外古人早期均有把人影当作灵魂的观念,被历代巫术所用,使之形成民间“弄影还魂”之术。舞动的影像便是与想像中的神灵沟通,达到意愿传达的载体。陕西皮影与众多的民间习俗活动相关联,在旧日广大农村地区,皮影戏非常流行,人们在祈雨、祈晴、谢土神、庙会、寺院“开光”及个人求子、求仙药等民间习俗活动后均有酬神还愿的影戏演出,称为“报神”,在影戏中,出现大量的天上、人间、地下的各路神仙朵子,“天官大帝”、“招财童子”、“福禄寿三星”,和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五子夺魁”景片、彩帘子用于祈祷、许愿。影戏的唱词则代替人们向神灵祈求吉祥平安。此外,在欢庆丰收、嫁娶生子之类的喜事,及为逝者超度亡灵的丧事时都有皮影戏上演,人们图热闹,寄哀思。由于皮影被民间大众赋予了神性,故陕西皮影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如男女影人不能对脸存放以免乱了阴阳,皮影的翻动要用签杆不可用手等习俗、习惯。
在陕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如在武将的甲靠中运用最多的“万字纹”(图8)寓意绵长不断,富贵不到头。皮影景片中出现的“古钱纹”(图5)为富寿双全之意, “盘长纹”(图9)又被陕西人称之为“蛇盘九颗星”为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另外众多取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 鹿和鹤为“六合同春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
与陕西皮影艺术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望,在皮影造型意识中更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皮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多褒善贬恶,蕴涵了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力量。历代变迁,陕西皮影艺术已成为研究民间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及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
三、 陕西皮影的艺术价值
1、陕西皮影艺术是以中原影戏为源、长期流传于民间、经历展而形成,以华县、华阴一带皮影为主向各方向传播,影响了晋南、甘肃、川北、青海等地的皮影艺术。陕西皮影在民间皮影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2、陕西皮影是民间美术中集大成者,它广泛吸收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民间年画艺术的造型特征,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和景片以及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神仙朵子,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内涵。
3、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乾县阿宫腔、富平县弦板腔均以极高的艺术造诣及原生态文化特征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项目》中,陕西皮影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经典在民间艺术品市场呈升值趋势,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保护陕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关键词:皮影;皮影戏;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22-02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是历代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与审美情趣的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为主而创作出来的工艺美术作品。如年画、壁画、木雕、泥人、陶瓷、织锦、木器、竹器、木偶等等,正是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才造就了这丰富多彩、迥然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中,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璀璨艺术作品中的一颗启明星,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的剪影,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生动形象的变现出人物形象,饱含鲜明的民族情感与气质,是对当时环境的一种写照,是华夏文化的闪亮瑰宝。
一、皮影的由来、发展与表现形式
纵观中国,悠悠国史,皮影作为其中一颗最闪亮的新星出现在中国大地。皮影是由手影发展而来的,古书记载“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从中看出手影影窗较小,手影戏是最原始的影戏。在融合了中国传统剪纸、窗花、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口传等表演精髓的结合,从而形成了皮影的最终变现形式,即皮影戏。皮影是在牛皮上刻出戏曲人物,通过皮影箱子做装载工具,演出班子完整,在乡下很是活跃,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为皮影戏的所用题材之广、种类的广泛、群众基础的广,从而使得皮影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人类艺术的伟大篇章。陕西被认为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戏曲家齐如山曾表示,“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且西安现时仍有此戏,汉中一带尤为风行……是所证影戏之发源于此也。”
由于皮影产生于市民的口头说唱,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皮影也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着融合。正是在皮影的传播过程中与不同风土人情的结合,造就其地域特性。汪玉祥曾将皮影分为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和潮州影系。其中每系统都以一两地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同时由于材料、制作工艺与地域人情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
以陕西皮影为例来讲述皮影的发展。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由于太子刘启啼哭不止,受看到太子看窗外树影而停止哭泣的启发,而以树叶为材料,剪成各种人形,动物道具,用光线投影在白布上而哄太子开心而产生。因为树叶很快会干枯,后来宫女就用牛皮做成韧性比较好的道具,从而实现长时间的保存,并且易于收藏,这样皮影就产生。并且由起初的树叶制作发展为牛皮为材料进行加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发现皮影可以应用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去,以现实时间为题材,进而进行加工创作,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人物画面,产生了不同人物性格场景,编制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的欢迎。陕西皮影多是根据汉唐时期的人物碑刻和陶俑而设计制作的,面部的线条虽然不多,但人物性格鲜明。其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影人制作的大小和表演唱腔各不相同。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
二、皮影的价值
艺术是指人类群体或者个体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之下的产物。一件艺术品包含着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主要指一件作品多代表的艺术个性,风格,所能够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强,相应的价值就越高。同样皮影的价值也体现在相关方面。
陕西华县皮影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皮影价值不同一般,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不可忽视。艺术在于给人以感受,同时又离不开历史情节。由于皮影戏的流传地域广,同时皮影又取材于生活,这样就在不同地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调的音律与风格都与各地的曲艺、戏曲、民歌小调等相结合,戏曲其中的精华,形成溢彩缤纷的派别。使得皮影在中华大地开出异样夺目的光辉,为中国艺术增添色彩,为劳动人民增添生活乐趣,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陶冶情操。皮影的经济价值在于其能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求。一个产品的产生,必然要经受住市场的洗礼,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正是因为历史的一个偶然的巧合使得皮影在皇家产生,接着得以流传开来,吸取各地之精华与时代、地域相结合,最终满足了劳动者的需求,才能够得以生存与发展,进而获得经济价值,成为一种为皮影工作者进行谋生的手段。
皮影的价值又在于,皮影艺术是来自民间手艺人,通过简陋的工具制作而成,虽然环境破旧,但是所获得艺术品却是精美绝伦的。皮影的制作主要有,原料的加工,主要原料是牛皮;接着,就是落样,就是把准备雕刻的各种图案纹样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的牛皮下面,用针在皮子上画出纹样,为雕刻做准备;雕刻,因为皮影受到平面造型的限制,所以只能雕刻出侧面形象;雕刻完成后的牛皮经过平整、磨平、打光后就可以上色了,最后经过装订,一个皮影制作就完成了。可见一个个小小的皮影,都鲜活的展示出制作者的心灵手巧,讲述一段段鲜活动人的故事,见证着一个时期的辉煌与落寞,表达着特定的历史,特定的人物形象,为人民的生活添彩,同时也为考古,历史学家研究古代史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皮影戏在表演时,艺人通过白色幕布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唱述当地故事,在打击乐器等的配合下,显示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皮影戏,生动还原了一个个故事,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其中不乏人民的智慧的融入,乃至今日,依然为很多地方的一大艺术特色,被各个国家甚至世界所采纳,进入最高艺术殿堂。
皮影戏的表演可是非同一般,一个完整的影戏不仅包括手指的灵活,嘴上功夫一样是了得。除了要求艺人要有高超的手上技术外,还要有汇天下的地方腔调,同时还要不断开掘自身的特色,聚天气万物于一体,演普天下之一绝。因此,皮影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皮影属于一种文物,或者说所能带来的种种价值,更在于艺人的这种顽强的坚定的信念,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这无疑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三、皮影的现状及对皮影的思考
事物来自于创新、来自于不经意的发现、来自于那一瞬间、来自于理论,但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而时间又可以对实践做出结果判断。经过历时长河的洗礼,皮影艺术现在又是如何呢?
现在的皮影出现了很多流派,各个派别独具特色。正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使得皮影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才得以吸收各地之精华、特色,而形成各种派别。有唐山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凌源皮影戏等等。其中唐山皮影,以唐山地区的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音乐特色,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入,距今300多年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涵盖社会生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其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是河北省南部的主流特色,体现出皮影戏的早期形式。
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容乐观。首先,因为皮影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从事皮影工作的艺人的子女不愿意承接下去,找不到徒弟传承,而现在的皮影艺人本身就很少,并且多是年事已高无法继续演唱,中年艺人又很少,有的班社还有道具,但是艺人已经没了,因而造就了后继无人的景象。使得传统皮影的唱腔、口传剧目等方法逐渐失传。皮影皮影演出的萎缩,出现分时、分季节的演出,甚至不在演出。现代媒体冲刺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机、电脑、游乐场所的普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年轻人不在愿意看皮影戏,而是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使得皮影的市场空间大大减小。现代皮影的很多内容还是以前的老题目,老样子,没有新意,皮影没有与当今社会有效吻合,没有人再为现在的生活琐事而编写相应的话题去从事皮影的的新创作,导致皮影没有继续很好的向前发展。新时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使得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受关注程度降低。个人审美取向的不同会导致同一件艺术品的美学价值的不同。只有满足大多数人审美需要的艺术商品才使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得到统一。因而皮影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面对这些威胁我们不得不采取有力举措,去遏止这一瑰宝的失传,绝迹。在新形势下,我们就要发挥智慧,勇于创新,为皮影的发展谋求新出路。对于,古代皮影的加工困难,效率低,容易褪色,保存时间短等缺点进行改造。采用新材料,把要裁剪的人物、图形输入电脑,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批量加工制作,从而大大节省时间与皮影的质量,使得皮影制品不单可以在舞台上使用,同时也可以推向市场,作为一种艺术品去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从而开辟市场,让人们记住这一传统艺术。我们需要把皮影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把皮影带入我们的课堂,使得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去认识这一传统艺术,让其能够找到思想上的共鸣者,这样就会不断有新人的补充,继续去探讨皮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使得皮影长盛不衰。新时期,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冲刺着皮影的受关注度,为此,我们的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中需找到突破口,把皮影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形式去挖掘、探讨,皮影在现在媒体中的一种新的生存、前进方式。运用我们的头脑,去不断深化皮影,把皮影艺术由过去带到现在,并不断传承下去,赋予其新时期所特有的特征。
四、结语
皮影这一民间工艺美术,取材于民间,发展与民间,给劳动人民带去了无限乐趣。皮影戏融合了多方面的工艺,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不断吸收各地的精华,是多种艺术的共同体,所表达的内容丰富,贴近人民的生活,为当时人民所喜欢,为现代研究也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闪亮的新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瑰宝。我们依然要继续了解皮影,去为了皮影的长久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崔国伶.从遗产中解读腾冲皮影的艺术价值[J].鸡西大学学报,2011(05).
[2]李菲.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利与弊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
[3]程元刚.浅析承德民间皮影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作家,2012(07).
历史文化旅游对我来说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诱惑,例如流传千年的华县皮影戏,好像总带着些神秘气息。就那么坐在台下时,仿佛已被召唤进她编织的梦中,静静看着台上一幕幕的悲欢离合。时而是温婉朦胧的女子倩影在广舒长袖诉尽脉脉柔情,时而是励兵秣马的古时军队在兵戈操练吼出阵阵虎啸。时光好像透过薄薄的幕布,让那些正在举手投足的皮影角们带人穿越了千年。
来到此地,领略这在秦川腹地回荡了上千年的绵绵绝响,并道尽了嬉笑怒骂、忠奸贤恶的皮影艺术自然就成了华县旅游的重头戏。
一方帷幕掩绝活
“腾腾杀气威,武艺战高魁。韬略世无比,行兵把将摧。本帅狄青,韩天化与我教场比武,若还不胜回马力成功……”这是华县皮影《刀劈韩天化》中狄青的一段唱白。在台前听得津津有味的我,忍不住想跑到后台去看看这传说中的“签手”绝活。
这一看,感叹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所有的皮影角色都由这位“签手”一人操控。这出《刀劈韩天化》讲的是北宋仁宗年间,北方番将韩天化借进贡之名,实为刺探宋朝实力,狂言挑衅,后与宋朝将领狄青在校场比武时被狄青用拖刀计将之斩首。由剧情可知全剧最精彩的就是打斗戏。只见那台上皮影下马上马时娴熟自如,翻腾倒跃间令人眼花缭乱,震天呼喝中好像活了一般,最后手起刀落、刀起头落更是干净利索。要不是看到台后的情景,谁又能想到这些皮影灵活配合的高难度动作都是出自一人之手表演而来呢?用叹为观止来形容真是毫不为过啊!
而负责“前声”这位要是论“绝”更是不遑多让。很多皮影戏文中听闻花脸戏声稳字重、中气十足、豪迈如雷,开阖间似能震裂金石;生旦戏却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仄字收音,尖亮切响,如情丝随微风上下浮舞,典雅飘逸。全品而感之抑扬顿挫,一曲三折,余音绕梁,荡气回肠。每个角色的唱腔可谓各有千秋,但是来到台后观看才知道,原来生旦净丑所有的角色都是由这位“前声”一人演唱的,不但要唱,还得一边唱一边弹奏月琴打大鼓!这可真是够有意思的,我也终于体会到了华县皮影戏称“绝”的奥妙之所在。
绝唱终得不绝响
看着众多的与皮影有关的宣传,真正能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于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也难怪每年有那么多对皮影痴迷不已的外国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然而在如今的红火下,谁又能想得到皮影艺术当初面临的窘境呢?
历经了千年战火和数次文化运动都倔强生存下来的华县皮影戏,却在前几年遭遇到了后继无人的状态。在前卫的外来文化冲击下,加上之前的皮影艺术缺乏创新,使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对这一古老文化提不起太大兴趣,更有甚者不知皮影为何物。另外,华县皮影艺人也呈现出较严重的老龄化趋势。2001年清明节前夕,华县最好的“签手”郝炳黎驾鹤远游,精通皮影戏的老艺人更是寥若晨星。诸多原因使华县的皮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遇到了面临真正变成“千古绝唱”的尴尬境地。
为了能将这古老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并捧回“中国皮影之乡”的荣誉牌,华县政府授予潘京乐、汪天喜等16位民间艺人“华县皮影传承人”称号,同时华县还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皮影传人。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现在全县皮影雕刻从业人员已达1000多人,各类班社加工点23个,年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皮影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
说不尽的千古闻,唱不完的离合调,三尺生绢的戏台,悲怆古朴的唱腔。皮影艺术就好像一瓮醇香朴实的老酒,恐怕也只有懂她的人,才能品味出她古老难言的故事。历经沧桑的她,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欲迎接众人的欣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这千古绝唱定不会成为绝响,反而会经过岁月的沉淀焕发出更加明丽的华光,因为她的风韵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独有气质。
皮影戏的欣赏
在华县当地,皮影戏又叫“五人忙”,顾名思义每场戏由五个人组成。其中分工如下:
“前声”――这是五人演奏中最重要的工作,生旦净丑都由这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
“签手”――负责操纵所有的皮影表演;
“坐槽”――也叫打后台,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乐器;
“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
“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所以虽然是五个人的班子,但是隔着幕布听上去就像是整个乐队的效果。
老腔是皮影戏最早的唱腔,因为她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碗碗腔(时腔)相比,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至于现在华县皮影戏的唱腔――碗碗腔,是陕西人民最喜爱最流行的皮影戏主要剧种之一,为陕西东路皮影的正宗。
既然来到这,不妨听上一曲,感受下皮影戏绵延千年的艺术魅力。
皮影的制作
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精细,最优等的华县皮影为全手工打造,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刮、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制作工艺之精湛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总的来说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步骤:
镂刻雕镂时扎皮子上的刀子不动,手指推动皮子来刻镂,即“推皮刀法”。雕刻完的大部分角色以侧面单目为主。“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 影人的造型精巧玲珑,体型夸张大胆,镂刻工艺精美无匹。
染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连缀成型用来连缀的绳,过去是牛皮制的,现在一般是棉绦线。华县皮影影人一般由12~13个部件组成:1个头茬、1个身子(实指上腹)、1个下腹、2条大腿、2条小腿,2支上臂,2支下臂,2只手。
皮影选购
价位
华县皮影工艺品价位从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若是只想留作纪念,可以购买价位稍低一些的皮影;如果有意收藏皮影工艺品的朋友,大概花费几百到1000元左右就能买到做工非常精美的皮影;若决定投资皮影工艺品的朋友,建议您购买成套或是成系列、有故事情节的皮影,会很有投资收藏价值。
如何鉴定皮影的优劣:
颜色:手工制作的皮影质地柔软、透亮,皮子较薄、较白,机器刻出的皮影则颜色发黄发硬。
年代久的皮影颜色较为发乌,并且有使用过的痕迹,这种老皮影相对来说更有投资收藏价值。
材质:最好选择牛皮材质的皮影。牛皮的韧性比其他材料大,在雕刻制作上有优势,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做到更精致、更细腻,而且牛皮较厚,不容易打卷或翘起。
花纹:机器制皮影不易雕刻出难度较高的“万字”“雪花”等造型。
气味:运用激光制作的皮影,会留下一股气味。
看价位:一般来说机器制作的皮影价位较低。
>>华州国际皮影生态园
是国内最大最全的皮影博物馆,馆藏大量珍贵的华县明清时期的古旧皮影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皮影,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
景区游览线路:卧龙石华州国际皮影艺术博物馆民俗园参观皮影雕刻、染色工艺黑陶苑观看黑陶拉坯、压光、影雕等工艺黑陶和皮影展厅黑陶皮影互动
门票价格:成人票60元(团购可优惠)
【行程规划】
在华县观赏皮影戏及相关艺术作品大概用2天即可。与老艺人进行下交流可以使您对于这门古老的艺术有更加直观的感怀。除了参观皮影艺术博物馆、观看皮影戏表演外,最好也去考察下皮影傀儡艺术的制作,这项堪称华县一绝的技艺已令很多中外游客为之倾倒,相信定会使您觉得不虚此行。
时间充足的朋友也可以去西安游玩一番,这座十三朝古都距离华县仅仅两个小时的车程。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秦陵地宫,还有市内的钟鼓楼、回民街、大雁塔等也都是驰名中外的著名景点。
华县皮影戏背景资料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相传起源于汉代。据说西汉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相传汉武帝非常思念早逝的李夫人,一方士面见汉武帝说能使李夫人还魂来见,武帝允之。到了夜晚,方士设立帷帐,摆上酒肉。当他在帷帐内点燃蜡烛后,帷幕上忽然映出了仿若李夫人的身影,令坐在帷帐外的汉武帝为之神往。这段轶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后皮影戏兴盛于唐宋,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皮影于十三世纪左右传入西方,至今仍在中国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堪称“国宝”、“中华一绝”。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甚至因为它古老的渊源,华县皮影也有“中华戏曲之祖”、“世界电影之父”的美称。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096)
[作者简介] 孙林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经济学,陕西 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1-0054-0003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和甘肃省的天水,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陇南地区。关中—天水区经济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伏羲、女娲、炎帝的故里,著名丝绸之路的源头和必经地,也是13 个王朝古都的所在地,拥有极为丰富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越条件。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劳务商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多个行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效益增长点,所以旅游产业将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最具特色、最符合现代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的产业,必然会有效推动区域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对象,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关中—天水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关中旅游文化资源有秦唐文化资源群,包括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秦二世陵遗址、大雁塔景区、大唐芙蓉园、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华清池等;生态资源群,包括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浐灞生态区等;宗教资源群,包括楼观台、法门寺、草堂寺、化觉巷大清真寺、玉华宫等众多宗教圣地等。渭南旅游资源有华山、西岳庙、仓颉庙、桥陵、司马迁祠墓、两周古墓群、党家村古民居、丰图义仓;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富平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澄城尧头陶瓷制作工艺。杨凌有隋文帝泰陵、姜嫄遗址、尚德村遗址、坎家底遗址、古邰国遗址、农大博物馆、后稷教稼园、农业科技园、西农三号教学楼、水上运动中心等。铜川有耀州窑、陈炉镇、药王山、耀县文庙、神德寺塔、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福地湖生态旅游区、陈炉古镇陶瓷烧制技艺。宝鸡有太白山、法门寺、周公庙、诸葛亮庙、钓鱼台、炎帝陵、嘉陵江源头、青铜器博物馆、凤翔东湖、北首岭遗址等。咸阳有乾陵、茂陵、杨贵妃墓、彬县大佛寺、三原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黄土民俗村等。天水有伏羲庙、女娲庙、兴国寺、卦台山、华盖寺、曲溪、石门、麦积山石窟、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大地湾、武山温泉等;太昊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小曲、武山旋鼓舞、天水雕漆制作技艺等。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资源体现出周秦汉唐文化和自然生态以及延安、榆林等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及民俗旅游资源为特色的交相辉映格局。
根据经济区各市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西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5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0%;海外游客100.23万人次,增长19.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30.15亿元,增长30.8%,其中,外汇收入6.41亿美元,增长20.9%。咸阳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2%;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增长39%,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村46个,接待户410个,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9亿元。渭南全年共接待游客2039.29万人次,同比增长53.5%,其中海外游客18.87万人,增长25.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30亿元,增长72.1%。宝鸡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其中境外游客20.3万人次,增长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增长32%。天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03亿元,增长24.6%。整个经济区旅游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总收入规模比较高,虽然咸阳、天水和铜川的旅游综合收入不太高,但是增长速度很高,整个经济区内旅游产业收入增长率都是两位数,说明旅游产业成为各市区的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创新不足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旅游管理者普遍存在重人文轻自然,重观光轻休闲的思想误区,所以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人文景观的观光游览,因而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和整合。即便是旅游业龙头的西安市也由于受传统观念限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底蕴挖掘深度不够,非物质文化资源及显示度低的旅游资源开发度低,比如民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较少,缺乏创新,因而旅游业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三朝都在西安建都,圣地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因此,陕西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历来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陕西省艺术馆就开展了对全省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抢救、收集、保护和研究工作,收藏了大量的民间戏曲、曲艺曲谱,民间画师手稿,民间美术品,以及皮影、刺绣、剪纸、拴马桩等民间工艺。1980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陕西省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陕西卷》(十大集成)已全部出版,使许多濒临消亡的优秀民间艺术得以保存和传承。
近年来,我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开展系列活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在我馆设立的陕西省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全省民间文化传承人(艺人)调查登记工作;在全省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和试点;同时,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和第一、二、三、四批名录传承人的推荐工作,建立了第一、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成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成为今后做好传承人工作的基本的政策依据;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围绕上述内容,目前共建内容164项,以后还将不断增添新项。据统计,目前我省进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3项,国家级名录项目62项,省级名录项目453项,市级名录项目1257项,县级名录项目2292项。已命名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18人,其中54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许多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前逢年过节,农村组织的狮子班、罗汉班、坐唱班、莲花、舞龙、走马等各种传统行会闹腾得红红火火,而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已不多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群众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成了中老年人的主要休闲生活,网络占据了青少年的休闲时间,现代娱乐方式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参与传统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无意间使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冲击着传统手工业。经济效益低下,市场需求萎缩是传统手工业面临的现实考验。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不容忽视,包括工具机械的制作、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等各个行业。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制作。例如,一些工厂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几分钟就完工,降低了成本,传统手工制作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上述种种,无不表示,现代工业已经把传统手工业逼入了死胡同。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非遗传承人后继无人。由于多数老艺人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年轻一代却不断追赶潮流,各行业的经济效益又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老艺人多数处于以下三种境地:停业改行的居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有需求时生产;还在维系本行业的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为继,收入微薄。多数家长(其中也包括老艺人)宁愿让子女到工厂打工也不愿学习收入微薄的老行当,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了人走艺亡的危险境地。
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制度层面上,要建立自上而下、层层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认识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出台了保护法,启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制订了各种奖励制度等等。但这一切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市县级以上的层面上,乡镇一级的政府到底对此项保护工程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要有什么行动与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扎根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最需要基层乡镇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的。因此,要想做好保护工作,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与政策必不可少,不能因为领导的认识不同而有所差异,只有在乡镇一级政府形成非遗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非遗保护。
在群众意识层面上,要扩大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多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明确,多数被普查到的传承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某一方面的传承人,甚至有的艺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怀有鄙视的态度,认为是“讨饭生活”,待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就不愿再从事或对外展示了。认识的不足导致了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漠视,对其即将失传的现实也抱着毫不可惜的态度,诚然,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要在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用多种方式多加宣传,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的氛围,让全社会提高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非遗自身的层面上,找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适度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其优势。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需求作引子,适度加入鲜活而有益的时代元素,这样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形态,又令其自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人们生命和生活的常态部分。例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讲当地的传说故事,唱唱当地的民歌民谣,玩玩以前的传统游戏,做做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又如,我馆对外展销的手工布鞋,既沿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又在鞋的外观造型上添加了现代元素,美观耐用,赢得了顾客的好评。同时,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俗旅游亦是好方法。例如,走进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游客们既观赏了关中民居,聆听了华阴老腔,也品尝了陕西的风味小吃,从而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同步发展。年轻一代将现代语汇适度融入古老曲韵中,形成既具时代风格又散发着悠长古韵的说唱艺术。例如,陕西的秦歌演唱者十三狼就是将秦腔和歌曲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总而言之,挖掘非遗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使其重新找回市场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
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
一年来,我部“围绕三个一”,不断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办好一台晚会
我部于去年4月开展了以“科学发展、促农增收,学有榜样,奔有方向”为主题的“煤业”杯农民增收十大典型评选活动。经过乡镇推荐、县乡联查、短信支持、问卷调查、网络投票、评委连评等六项程序,严格评选出了10名农民增收典型。
今年9月12日晚,我部承办的十大典型颁奖晚会在县剧院隆重举行。这是我县首届为农民增收举办的颁奖晚会,也是2010年中国·国际苹果酥梨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台晚会具有五个特点:
一是配合部门多。县广电局、县文化局、县剧团、县电影公司围绕晚会主题、确保晚会紧凑、风格突出的要求,密切协作,确保了晚会的圆满举行。
二是晚会规格高。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政府县长、政协主席、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政府副县长同志均上台颁奖。全体县级领导观看了晚会。
三是晚会规模大。观众达到了1100多人,电视台进行了全场录像,网进行了全程转播。整台演出采取了舞台与电影互动,典礼与晚会互动的形式,气场宏大,效果震撼。
四是支持单位多。这台晚会得到了煤业公司的全力支持。邮政银行赠送的华阴老腔、县信用联社赠送的省歌舞团表演的鼓舞盛世使晚会迭起。县农业银行也予以支持。这台晚会得到了我县金融部门和一些私营单位的大力支持。
五是部内显智慧。整台晚会的策划、组织、均出自于农工部同志们的辛勤付出。三十名农民首次走台领奖,准确到位,台上演出与台下电影相得益彰,均体现了农工部干部高度负责、认真排练、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这台晚会影响较好:
晚会过后虽然有好长时间了,但是它的影响却比较深远。继网站于十月份上传了十大典型的事迹片后,央视网于十二月上旬亦上传了事迹片。网专题网页的留言上写到:书记、县长能为农民颁奖,的农民真幸运!还有全国农业看的等等赞美帖子数不胜数。
(二)推动一项工程(即“双万工程”建设)
围绕推动“双万工程”建设,我部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11月12日上午,由我部组织在政府多功能厅召开了县召开“双万工程”建设动员会,安排部署了今冬明春农村“双万”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同时对在去冬今春果园综合管理先进单位的收水、史官等乡镇和“西农大杯”果园综合管理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冯发财、刘建民等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同时也对在2010年苹果亩产值上万元的曹谢虎、赵更子、冯发财等10位双万工程建设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是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我部组织协调与县苹果局及西农苹果试验站成立了由今年苹果亩产值上万元、家庭果园面积五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果园面积50亩以上,辐射带动果园亩产值6000元以上的果农典型赵更子、江勤红、冯发财、魏福宝等10名果农组成“双万”工程建设带头人报告团,从11月16日开始至22日,巡回各乡镇宣讲先进经验。报告团所到乡镇,均受到了热烈欢迎,宣讲会场周围悬挂横幅、欢迎标语,锣鼓相迎,营造了一种隆重热烈的报告会气氛。七天时间,共开展经验报告会13场,直接听众近万人,反响非常好。其中,11月18日在冯雷镇举行的报告会,到场观众达到1300余人,成为这次报告会观众最多的乡镇。本次宣讲活动,县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2次,新农村简报宣传2期,网络稿件宣传5篇以上。
三是我部组织编印的10名报告人经验事迹材料,初稿已经形成。我们将力争做到全县乡村组干部人手一册,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带头人的先进经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抓好一个整治
今年,我部在前半年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基础上,以全市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百日集中整治”为契机,采取抓投资、抓制度、抓清理、抓推进的“四抓”措施,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有3个乡镇、9个村分别荣获省级卫生示范乡镇、示范村。在办理政协关于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案现场查看中受到县政协的好评。尧禾、林皋、杜康三镇作为创卫工作必检单位顺利通过验收。我县提出的“五有一保障”长效管理机制在全市得到推广落实。
一、抓投资。一是通过县财政以奖代补的形式,全县投资30余万元,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突出问题;二是整合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农村巷道。三是全县建成双瓮式无害化卫生厕所24800余户,普及率达到49%。为解决农村厕所的卫生问题探索了出了有效措施。
二、抓制度。首先是扭住“六乱”(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柴禾、乱跑家禽、乱堆粪便、乱扔垃圾)、“五清”(清垃圾、清柴垛、清淤泥、清路障)、“四口”(村口、路口、巷口、家门口)不放松。签订“四包责任书”(包卫生、包设施、包绿化、包秩序),建立“三明确一公开”(明确区域、明确标准、明确责任、公开联络方式)制度,为营造干净卫生的农村新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是划断包干,各负其责,交通局负责县乡公路路产以内的环境卫生;公路段负责渭清线路产内的环境卫生;乡镇负责县乡公路行道树的涂白、公路两侧500米以内的环境整治,保障主干公路沿线干净卫生。
三、抓清理。6月份,利用一个月时间,开展规范清理农村宣传标语口号工作。对全县各乡(镇)、村,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沿线立面标语、口号;特别是县乡公路、旅游线路两边,集镇街道以及公共场所的宣传牌、宣传橱窗、黑板报、墙报、公告栏、灯箱广告等背离宣传工作指导思想,提法陈旧过时、书写不规范、陈旧残缺、远离社会文明形象的墙体标语、宣传口号进行了刷新或清理。
四、抓推进。根据市上有关文件精神,我部牵头与县商务局和爱卫办联合开展了公路沿线加油站卫生厕所建设工作。要求全县公路沿线加油站卫生厕所必须达到无害化处理,有供排水管网的加油站建水冲式公厕,没有供排水管网的加油站建三格式公厕。所有公厕必须有洗手设施,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烘手器、梳妆室、机械通风装置以及必要的室内美化、香化。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层层落实创建责任,对加油站“卫生公厕”创建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开展专项督查通报、检查评比。改造后的公厕均要达到“无蝇、无蛆、无味、粪便无害化”的“四无”标准。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我部以县“两办”、县委督查室等名义下发督查通报10多起。通过整治,圆满完成了省委巡视组、省人大、省政协领导白调研、视察,全市项目观摩会,2010庚寅年公祭仓颉,2010中国·国际苹果酥梨文化节,全市农民进城创业工作现场会等近20次重大活动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任务,全县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质的飞跃。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一)、4000万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提前完成
按照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基本要求,2010年县上下达400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主要涉及新农村规划及水、路、校和村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关键词:司马迁;司马迁文化;渭南市;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23 -03
伴随当今社会旅游者群体综合素质和知识层次的提高,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渐趋从游赏性的纯自然纯生理游憩向综合性的知识型文化型旅游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司马迁与《史记》这个得天独厚的文化符号之中蕴含的巨大价值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挖掘利用“司马迁文化”的深厚内蕴,将其转化为更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产生实际的市场效益,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时代话题。
一、渭南市旅游“司马迁文化”的品牌化及其意义
“旅游品牌”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年。“旅游者对一个旅游产品的高认可度往往来源于对某个特定知名品牌的认可。”尤其是对于文化旅游来说,一个品牌的完善打造可以成为旅游区的核心竞争力,生成特色鲜明而极富诱惑力的旅游产品,对本地其他旅游资源也可以产生强力的带动。
(一)“司马迁文化”品牌化的重要意义
1.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有着史官文化的宏远传统,《史记》以深湛的史学眼光和富赡的文学造诣成为了不朽的历史与文学“双巨著”,其瀚如烟海的故事、人物与思想精神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而司马迁本人,其坚持真理的责任感,矢志不移的毅力,忍辱负重的坚韧,追求独创的锐气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渭南市作为史圣的故乡,“司马精神”的发源地,打好“司马迁文化”品牌,首先就是对这位渭南市先贤的缅怀和致敬,具有严肃的文化意义和重大的精神价值。
2.响应政府号召,助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
司马迁文化景区是渭南市地区唯一的文化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省正是要将这十大景区项目作为实现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形成文化品牌和旅游产品、最终达到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依托。对于渭南地区来说,抓好“司马迁文化”的旅游品牌建设,也将有力推动我省实现文化产业的增速和增收。
3.提升城市品牌,扩大渭南市地区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历史名人文化是区域旅游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渭南市地区作为三贤故里,历史名人群星璀璨,而史圣司马迁可以作为我们渭南市历史星河中的一颗主星来推广,令大众想到司马迁想到《史记》,就会想到韩城想到渭南,进而引起寻古访幽的浓厚兴趣,出现强烈旅游需求,必然对渭南市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个强有力的带动。
(二)“司马迁文化”品牌化的关键节点
1.服务与管理的品牌化
旅游品牌不同于人们认知中的其他产品品牌。旅游品牌由六大基本要素组成, 包括质量、服务、管理、文化、广告、形象。如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真正将海南民俗文化和雨林文化融入了景区的角角落落,游客从踏入景区的第一步开始,相遇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会对其打出“丫”形手势,含笑问候“呀诺达”。甚至于两辆观光车狭路擦肩而过时,两位司机也会相互比出“丫”形手势,微笑致意。呀诺达“圆融文化、快乐管理”的独特企业文化为游客带来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和阳光的精神面貌,造就了试营业当年便取得1235万元的经营奇迹。抓住“史圣”特色,融合渭南市文化,实施严谨管理,开展无缺陷服务,是渭南将“司马迁文化”品牌发扬广大的必走之路。
2.宣传与推广的多维化
有效的广告宣传非常重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卓著,比如通过各地旅游节进行宣传,吸引央视等媒体记者来景区实地采访,每年举行民祭司马迁大典并且通过微信、微博直播,举办司马精神与史记研究论坛等等。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旅游线路规划、推广不够,与旅行社合作有待加强。笔者2013~2015年间走访渭南各大旅行社,渭南市本地短线游寥寥无几,而去往河南、山西的短线游线路却十分丰富和兴旺,对比鲜明。而对外地旅行社而言,仅西安有韩城一日游、二日游线路。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旅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发展为一种“速食文化”,旅行社团体线路的方便快捷省心省力成为许多都市人的首选,旅行社的推介具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首先,应该同山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兄弟城市合作,在晋豫周边地区推出短线游线路;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发推广长线游线路,将前往西安、陕北、陕南的游客也带到渭南市地区来。
第二,更积极地利用网络这个新兴平台。司马迁及韩城旅游有官方网站,有微博、微信公众号,但网站信息较为陈旧,微博、微信关注较少。建议首先及时更新官网信息,给游客最大的参考价值;其次,通过优惠、礼品等方式吸引微信微博关注,及时通过微平台活动信息,并且鼓励公众进行朋友圈转发;最后,在同程网和美团等团购网站优惠门票和团购信息。降低基本旅游服务价格对提高旅游服务的需求起着积极的作用。团购和同程“1元门票”等将营销宣传与价格优惠打并为一体,是最有效的降价手段之一,也是现代最时尚的营销平台之一,作用力巨大,值得关注。
3.趣味与高雅的一体化
当前整个渭南市地区的文化景观游览过程较为枯燥,趣味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不足。趣味性的营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精心设计的景观展示。如山西普救寺的“张生跳墙处”,虽属子虚乌有,但贴合《西厢》情节,富有幽默感。可以设计一些汉代宫廷和司马迁日常生活的场景,甚至免费提供古装,让游客拍照。(2)妙趣横生的文化融入。如司马后代“改姓”的问题,司马迁画像与司马迁妻子的故事,这些民间传说有故事性,迎合游客猎奇心理又富于正能量。(3)美仑美奂的文化表演。每年的民祭司马大典都有丰富的表演活动,如汉代编钟等,这些表演可以在景区日常化。(4)生动多彩的互动体验。加强游客的参与体验。
但是,同时也应注意,现在的文化宣传中也时见低俗的因子,“司马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千古流芳,不容亵渎。我们的品牌建设应该注重内涵,提升品位,端正态度,远离不良炒作和恶劣趣味,做到雅俗共赏,“高大上”又能“接地气”。
二、渭南市“司马迁文化”的旅游产品化及其思路
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分为五类:休闲型、奇异型、修学型、理想型、发展型。新时期的旅游是区域化整体化线路化发展的,“司马迁文化”游不能只着眼于司马迁祠,而要串联相关景点,形成旅游网络。这首先要加强渭南市地区内各相关景点之间的合作,互相带动;其次要加强与省内、省际其他景区的协同合作。
(一)“司马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1.治学深度游
这一型产品属于修学型和发展型的综合,一方面为了满足旅游者求知、学习需求,一方面为了增加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开拓其眼界阅历,实现其精神价值。当今的旅游有一个极巨大的市场,就是少年儿童群体及其家庭。“游学”已成为教育的时尚,西安儿童教育组织“自然成长营”的“游学博物馆”等活动赢得一片点赞,而各种以游学教育为目标的亲子线路十分火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面向少年儿童群体重磅推出针对“司马迁文化”的游学活动,一方面以短线为主,串联韩城党家村、文庙、韩城古城、龙门等景点,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当年造就太史公的文化根基、历史氛围;另一方面开展长线游,串联鸿门宴遗址、黄帝陵、秦陵、秦王宫等《史记》相关景点,让孩子们通过实景感受《史记》的描写,感受历史。这类产品应该注重教育功能,聘请专业老师甚至于学界名流来带队与讲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古迹穿越游
韩城市乃至整个渭南市地区拥有极其优质而丰富的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历史序列完整,种类齐全完备,跨越了从远古到近代的各个断层。可以考虑将这一类型的景观有机整合,以司马迁与“司马迁文化”为龙头和带动,以时代先后为顺序,贯通一系列古迹景观。如韩城短线游,可以“时空穿梭机”创意来包装旅游线路,从周代的梁带村遗址,到战国的魏长城遗址,到汉代司马迁文化景区,到元代的普照寺、紫云观,再到明清的文庙、城隍庙、党家村、古城明清一条街,各个景点采用各种方式,营造相应时代的历史氛围,使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在大构架上,一方面通过旅行社开设相关线路,另一方面可发行景区联票,投放景区间的循环观光车,带领游客按一定次序“进入历史”。
3.文学体验游
重点展示司马迁和其余相关作家作品的文学成就、文学地位。韩城市司马迁祠的新建景区“十二本纪景观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景观园位于祭祀大道两侧,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以直观明了的石雕艺术表现了《史记》十二本纪故事所蕴涵的五帝、夏、殷、周、秦、楚汉、文景之治等九大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以此为启示,如洽川处女泉景区可以修建“诗经文化园”,下白居易故里可以兴建“白氏文学园”等等,以景观小品、文字介绍、实景展示、多媒体演示、游艺互动等形式,让文学艺术这一“软景观”外化为旅游体验的内涵性、高端性、趣味性。
4.民俗演艺游
韩城及渭南市其他地区民间文化如婚俗葬俗、饮食风俗、休闲文化之类极其丰富多彩,而且独具东府特点。而民俗文化中的曲艺文化在渭南市更是光辉灿烂,渭南市地区号称“乐之源”,韩城行鼓、韩城秧歌、华县皮影、华阴老腔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极具观赏价值和影响力。“太史故里”的民风民俗完全可以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建设、展示和互动在景区当中体现出来,融入游客的游览体验和地方的旅游推广之中,而曲艺演出更可成为游览体验中的亮点。每年节假日党家村内进行的行鼓、高跷、花杆、旱船等民俗表演和当地戏曲表演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凸显了景区文化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景区文化看点。
5.山水风情游
旅游景观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往往相互渗透,彼此共生。而游客在游览某一地区时,一个极为普遍的心理就是将此地所有值得看的景观都“一网打尽”。而“司马迁文化”孕育于滔滔黄河与淙淙芝水的滋养中,勃然于巍峨梁山和险峻龙门的胸怀里,山环水绕方得气象万千,人文与地理蔚然相映。比如在韩城旅游中,应在司马迁祠这一核心景区的介绍推广中加入“司马迁文化”的背景――韩城及周边山水地理,带动象山、横山、猴儿山、龙门古渡、黄河滩等自然景观,实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协同发展发展,打造多面性、一贯式的旅行全线路和综合性、广泛性的大景区。
(二)“司马迁文化”旅游产业化营销的新思路
1.开发创意的新锐性
“司马迁文化”旅游景观的全面开发不能局限于一味营建雕塑和建筑景观,或者跟风而上,重复建设,应有新意和创意,给受众提供耳目一新而风采独具的游览休闲体验。泰安太阳部落主题公园是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其奇思妙想在于将原始文化“脱胎换骨”成了大型现代化游乐园,这里有采用时光穿越手法将游客“传送”到洪荒时代的世界最长的“时空隧道”,号称“同女娲一起体验凌空飞行的真实感受”的亚洲最高的悬挂式球幕剧场“女娲补天飞翔影院”,国内最高的双塔跳楼机“狂叫”,中国第一特色巡游、原始部落盛世狂欢“狩猎归来”……甚至连原始制陶文化在这里都变成了转盘游乐设施“转转杯”。远古文化与时代风潮戏剧化地结合,未必值得全盘肯定,但思维的先锋性还是值得借鉴的。
2.旅游项目的参与性
人文景观的观光休闲功能明显低于自然景观,所以一般游客在选择旅游休憩地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要弥补这个不足,建设参与性项目是个有效的途径。旅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主观感受,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而旅游项目的参与性,是实现自我满足、放松身心、获得愉悦的重要来源。如可以仿照西安大明宫景区盛唐宫廷体验表演《晁衡在大明宫》,采用真人秀的形式重现司马迁生命中的一些重要经历、《史记》景点场景等,请游客参与进来现场互动。
3.娱乐体验的震撼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著名的“高峰体验”理论(peak experience),指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人类获得自我实现满足的一个最超然的途径。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若能创造令人产生高峰体验的条件,使游客产生如痴如醉的幸福感和畅快淋漓的欢乐感,一定可令游客念念不忘,以至于广为传颂。对于人文景观的开发经营而言,创造高峰体验、实现震撼的一个重要关联领域是艺术的强大感染力。如华清池景区每年4月至10月晚20:30上演的盛大实景历史舞剧演出――《长恨歌》以其完美的灯光、音乐、舞蹈效果令人极度震撼,被网友评为“中国最美实景演出”。司马迁祠墓也可开发大型史诗剧《风追司马》并进行日常演出,党家村景区可加入“千人秧歌”的展示和互动性参与,等等。这既是文化底蕴的开发张扬,亦可极大增强景观感召力和游赏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璇. 国内文化旅游品牌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2):73-75.
[2][南]S・翁科维奇著,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塞语学习班译.旅游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32.
[3]赵晶媛.文化产业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