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时间:2023-01-23 19:4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饮水安全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第1篇

(1)电费。电费是供水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供水耗电量,目前根据经验各水厂可提水1.5~2.0m3/度,本文取1.7m3/度。

(2)职工薪酬,2000户左右的供水工程一般配备3名管水员,年人均工资约18000元。

(3)维修费。维修费包括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费。日常维修费按固定资产原值的1%提取,按实列支,年度间调剂使用。

(4)水处理及消毒费用。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采用负压式二氧化氯发生器,所需原料为盐酸和次氯酸钠,投加含量为0.4g/t,按提水量计算,经测算消毒剂费用0.0013元/m3。

(5)折旧费。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井房、提水设备、消毒设备、机电设备、管网、管理房等。设计使用年限15年,固定资产综合残值率5%,按提水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6)水质检测费。水质检测由卫生部门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定期检测,其费用由卫生部门支付,未将其列入成本支出。日常检测由供水单位负担,由于目前检测仪器较为简单,其费用包含在管理费中。

(7)管理费。管理费主要包括办公费、发票购置、执照年检费以及地方政府征收的费用等,按供水成本的10%提取,按实列支,年度间调剂使用。

(8)税金主要是增值税及其附加税费,综合税率为3.35%。丰县在制定供水水价过程中,部分影响水价成本因素取值偏低。其中,电费、工资、水质检测费、维修费等取值偏低。当前的市场劳动力报酬应在100~150元/天,在水价分析时,因管理人员多为水利站职工兼职,取值较低。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制定的影响因素

为满足用户需求,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发挥水价杠杆的调节作用,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目标。在水价核定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益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当前重要的民生工程项目,是各级政府给农民的一次性补助。这种低水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自来水的普及,供水工程目前可以正常运转,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不利于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2)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农民从原来的用水不缴费到交费,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既有用自来水的愿望,又想有较低的水价。因此,在制定水价时,必须要正确评估农民的承受能力。

(3)促进农村居民用安全水。运用低水价促进农民用水是有效措施之一,但不利于水厂可持续运行,为了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也不应长期维持低水价。应该采取多样的宣传手段,让农民认识到安全的饮用水的价值。

第2篇

1管理模式

一是专营模式。从供水源头到用户龙头,由专门供水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实行专营管理的有深泽县供水公司、桥头水厂、留村水厂、铁杆水厂。供水人口8.27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8%。二是群管模式。单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采取村民组织负责管理,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由项目所在村集体负责管理。供水人口7.99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6%。三是自营模式。村分散式供水工程,一般是几户或单户人家,实行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供水人口5.79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6%。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效果与改进建议

2.1实施效果

一是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2005~2013年解决氟超标人口0.53万,污染水影响人口10.33万,其他饮水问题人口0.84万,使11.70万人用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降低了水介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饮水工程直接入户,用水方便程度提高,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三是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等得到广泛应用,缩小了城乡差距。

2.2改进建议

一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户户通水、整县推进”的原则,深泽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总体规划为5个水厂和一个联村供水工程,即深泽县供水公司、桥头水厂、留村水厂、铁杆水厂、白庄水厂、堤内四村联村供水工程。深泽县供水公司通过管网延伸,供水范围扩至26个村、2.56万人,桥头水厂、留村水厂、铁杆水厂、白庄水厂、堤内四村供水工程与单村供水工程联网,供水范围99个村、19.49万人。第一步实现深泽县供水公司和留村水厂、白庄水厂联网运行,桥头水厂和铁杆水厂联网运行,第二步实现深泽县供水公司和各水厂及单村供水工程联网并网运行,实现全县安全供水全覆盖。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等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为深泽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专项基金。设立并计提深泽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专项基金。基金由水费计提和县财政资金两部分构成,由深泽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专项用于深泽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维护。四是做好水质检测工作。深泽县各水厂要设水质检验室,配备专业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负责水质的日常检验工作,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水质检测中心,负责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的化验检测。县卫生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检测机构对水源、供水水质进行化验、检测。五是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供水价格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供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由深泽县物价部门综合考虑水源状况、供水成本、用水供求变化及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根据法定程序审批确定,全县尽量在政策层面上保持水价一致。

作者:王会申

第3篇

在山丘区水厂建设中,选择水厂位置十分重要,在本工程建设中综合考虑了供水水源的位置、农村水厂规模、管理及建后运行费用等因素。首先根据不利点用水户设计管网供水压力要求推算出设计高程,在青龙山上合适位置建设了600m3高位水池,设计中充分利用山丘地形高差靠重力输送来满足本工程各项目村的服务水头要求。另外工程考虑到高位水池与3眼水源井的位置和距离关系,选择在距离较近的高地建设水池。这样可选择较小的供水水泵功率,由于水池调节容量较大,水泵可采用间歇运行供水的方式,减少了水泵的运行时间。通过上述措施降低了建设工程的造价和工程运行管理费用。

2科学配置管网及附属设施

2.1管网的选线及合理布置

工程施工前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测量,根据项目区村庄分布大都在青龙山南部的情况,结合村镇相关建设规划,管网的布局采用环、树结合的管网。由于是在山丘区长距离管道施工,地形变化大,工程建设中合理选择管线走向,主管道尽可能在地势较高并顺着等高线敷设,支管道尽可能沿现状或规划中的道路两侧敷设,便于施工和维护检修,保证管网中水头压力变化不会太大。

2.2管道过障碍物和管道附属设施设计

山丘区管道穿越河流、沟谷、陡坡等易受洪水冲刷地段较多,距离远。所以对过河、过沟应做专门勘察设计,对管件及管道附属设施施工要求较高。本工程管道避开了跨度大的沟谷,但必须过河施工中时,工程特别注意了在管段两端都设置镇墩,河道中间设置钢管管箍以固定管道的施工方法;管线尽量沿现有道路和规划道路路边布设,过生产桥时主要用三角钢架支撑,同时采用外包铁皮、保温材料等防冻措施。当管道敷设高差变化较大时,本工程在输水主管道和支管道最高点处设置进气阀和排气阀,以便及时排除管内空气,在放空时引入空气。在干管与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手动蝶阀,以便于管道检修,在各村村头设置分水表井,设置闸阀、水表,用于控制和计量收取水费。

3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本工程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建设了一套实用、先进、高效、可靠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进行了水厂实时图像监控、安全监控功能的自控系统的建设和管网压力监测点的建设。实现了3台加压水泵电机的电流、电压、电量和管道的出厂水压力、流量自动控制监测和各项目村头管网压力、流量监测。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供水工程实时进行生产调度,准确掌握供水运行状态的管理,降低了供水管理成本,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安全。

4结语

第4篇

(1)农村饮水工程供水高峰期集中,管网末端供水保证率低、供水困难,经常无水可供。

根据居民生活习惯,每天有早(8∶00~10∶00点)、中午(13∶00~15∶00点)、晚(19∶00~23∶00点)3个用水高峰期,也是居民做饭、洗涤、洗浴的集中时段,在这3个用水高峰期,需水量十分集中。根据规范要求,树枝状管网按“输配水管”和用水人口计算流量,一般采用在首部一次加压后向整个供水区供水,或采用分级加压的方式向供水区供水,输水干管按输配水管计算,分段选定管径后,计算沿线各管段流量、水头损失和各分水节点的水压值。若管线越长,分水节点就越多,分水节点越多,分配的水量就越大,这样就造成输配水干管自上而下每通过一个分水节点,水压和流量呈递减的趋势,上游沿线可以按所需水量用水,下游干管水量就会逐渐减少,水压逐步下降,管网末端就会出现始终无水可供或供水压力不足等现象。即使在不用水的其他时段,水源补充因受管内存水量的限制,管内充满后,水源工程基本上不供水,这样就达不到工程24h供水的设计要求。造成用水高峰期供水量不足,低峰期用水户不用水的现象。这是树枝状管网长距离输水管网末端供不上水的关键原因。

(2)管网工程设计中时变化系数偏小,输配水管径不能满足用水要求。

由于农村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工程最大的差别是农村供水工程不考虑绿化用水,而且工业用水量相对较小,流动人口相对较少,用水高峰期集中且用水量较大,其它时段用水量较少,峰谷差值较大。按居民生活用水习惯,早、中、晚3个用水高峰期约8h左右,占全天24h的1/3,时变化系数应等于或大于3.0才能满足输配水管径设计和用水户用水的要求。根据《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规定,村镇供水工程管网水力学计算时变化系数随工程供水规模而定,供水规模在1000m3/d以上,时变化系数在1.6~2.2之间,规模越大,时变化系数越小,规模越小,时变化系数越大。这样就造成规模越大的水厂时变化系数越小,输配水管径就小,在用水高峰期输配水能力不足的现象就越突出。而小水厂为什么在用水高峰期管网末端压力不足的问题不很突出,其主要原因时变化系数取值较大,管径设计相对较大,水压影响相对较小。

(3)调蓄池的调蓄容量不足,不能满足高峰期供水和低峰期调蓄的要求。

调节池容量大小是水源工程稳定供水的前提。根据《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7.0.2款的规定,“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应根据有可靠电源和可靠供水系统的工程,单独设立的清水池和高位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设计,同时,设置清水池和高位水池时,清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计,高位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30%设计”。目前,新疆的饮水工程调蓄池多设置在水源工程和管网中下游,其总容量多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设计,水源工程调蓄池功能主要以调蓄和沉淀为主,其容量相对较大,而在管网中下游设置的调蓄池设计容量相对较小,未按用水低峰期水量全部蓄入调蓄池的容量要求设计,这样,就造成在用水高峰期调节容量不足,用水低峰期调蓄池又无足够容量来调蓄,调蓄池蓄满后水源供水中断,工程供水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一是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在早、中、晚3个用水高峰期约占全天24h的30%,用水量约占全天用水量的90%以上,也就是说调蓄池容量要满足高峰期用水的需要,同时,还要具备能调蓄低峰期来水的要求,调蓄池容量应选择日最高用水量70%以上,才能满足供水要求。否则就会出现水池的水在高峰期很快被抽干,用水户无水可供的现象。二是根据规范和工程运行要求,水源工程必须24h供水,当用水户在用水低峰期或不用水时,如果调蓄池调节容量不足,就会造成调蓄池溢水,水源工程停止向调蓄池供水,这样供水量就达不到设计要求。根据居民用水习惯,在用水低峰期和夜间不用水时总时段约占全天24h的70%,而这70%的水量需要储存到调蓄池中,在用水高峰期向用户供水。因此,调蓄池容量应按该供水片区日供水量的70%考虑。

(4)水源工程水泵达不到额定流量,造成水源工程供水量达不到设计值。

根据实际监测,潜水泵基本能达到设计出水量,离心泵问题较多,实测离心泵出力仅能达到额定出力的80%~90%,部分离心泵仅能达到额定出力的70%,其原因有水泵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管损偏大,与设计不符等因素。为此,在设计时二级加压泵应考虑设置30%以上的备用容量。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供水量;二是起调压作用,以提高输水管供水能力。

2建议

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任务,主要向农村居民和牲畜以及乡镇企业等提供饮用水,而目前新疆乡镇企业、消防、绿化等用水量相对较小,人用水量相对较大这一特点,使得用水高峰期比较集中。同时,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管网长度长,供水管网多为树枝状管网,调蓄池调蓄容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造成供水保证率低,下游出现经常供不上水等现象。为提高农村饮水工程供水保证率,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有条件的农村饮水工程主输水管应按环状管网设置

同时输水管和配水管分开,输水管不承担配水作用,以便于输配水管发挥各自功能。

(2)配水管网各管段设计流量应根据人均用水量和各管段用水人口

乡镇企业或用水大户用水量计算管段流量,时变化系数取3.0~3.5,来确定输配水管管径,以提高输配水管输配水流量。

(3)为提高供水保证率,对于供水管网长度长以带状管网布置、有一定供水规模的供水片区应分片区设置调蓄池

并增设二级加压设施,调蓄池容量建议按该片区日供水总量的0.6倍或更大一点。

(4)根据我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管网长度长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网末端水压宜控制在20m左右,以便满足用户今后用水的需求。

(5)考虑到水泵出力达不到额定出力

在机井水泵选型和加压泵站水泵选型时,应考虑增加20%~30%的富余水量,以确保供水量满足用水要求。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28-01

自2005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以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地区的供水情况得到了很大地改善。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差异较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挑战,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使其长期发挥作用,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长期的任务。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发展现状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类型

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受水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居民点分布等条件的影响,农村供水可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种类型。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分为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以乡镇或几个村为单位建设的集中供水工程和以中心村或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三种建设类型。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

按照供水工程特点、资金筹集方式和受益情况的差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可以分为专管、群管、专管与群管相结合、自管四种模式。

其中,专管模式是指对从供水源头到用户龙头的集中式供水工程由专门供水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一般由县或乡镇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群管模式是指对单独村或联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由工程所在的村集体负责管理,可以组建用水协会、管理小组或者聘请、承包给专业管理机构、个人进行管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指对集中供水工程主管道及入村总表以上的工程由专业机构管理,总表以下入村入户的管道由村级供水协会或供水管理小组管理。自管模式是指对分散式供水工程由村民自己建设和管理,国家或村集体给予适当补贴,水利部门进行技术指导。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长效管理意识不强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何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关键。但目前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长效管理意识不强,在具体管理操作上存在缺失和不规范。

2. 群众宣传工作不足

部分地区群众仍然将清洁的水等同于安全的饮用水,安全用水意识还不是很强,不使用建好的自来水,导致工程设计供水规模远大于实际供水规模。同时,水价制定的群众参与度不高,影响了群众对水价的接受程度和水费收缴工作。

3.管理体制建设滞后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多设立了以水利部门为主,卫生、财政、城建等部门为辅的建设管理机构,有利于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但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往往导致“多头管理”的状况,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滞后,管理职责不清晰。

4. 运行资金缺乏保障

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需要资金支撑,但村级分散会式供水工程及部分乡镇或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经营收入偏低,运行成本偏高,财务收支难以平衡,工程的运行费用难以得到保障。

5. 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目前,县市层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科室和人员,工程管理维护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低,特别是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6 水质安全管理不足

农村地区水源受农田农药、人畜粪便、生活生产污水等二次污染的影响较大,水源保护较为困难,监测工作量大、难度高,安全保障率还较低。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建议

1. 明确管理机构职能

在明确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关的部门职责基础上,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设置专门的管理科室和人员,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中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长效管理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用水观念,提高农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的认识水平和对工程建设的支持度。

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针对不同地区的用水情况,政府部门要加快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决策支撑。一方面,有助于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居民用水的动态变化,正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保障农村饮水的安全。

4. 落实资金扶持政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公共政策的扶持,特别是管理资金的落实。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工程产权的不同,参照其他公益性工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可设立长效管理专项资金,实现水费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5.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作为饮水安全工程最终的受益者,群众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必须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水价制定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群众的意见,科学合理定价。

6 强化饮水安全管理

水质安全和水源稳定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定时、定点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强化水源地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翁爱民.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9:129-130.

[2]彭友国,徐方全,吴传龙.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探索[J]. 江淮水利科技,2013,04:34-35.

[3]刘昆鹏.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10,07:33-36+46.

[4]刘成祥,刘新清.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J]. 湖南水利水电,2012,01:64-66.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0.绪论

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对于水,则成为当今政府、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安全的水才是命脉”,富平县属农业大县,如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特别是农村安全饮水,成为我县历届政府尤为关注的首选之重。

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村供水工程投资力度,先后建成了189处集中供水工程,目前此项工程仍在进行之中。但仍有部分沿山地带的群众依旧靠天吃饭,沿袭拉水、建集雨水窖等各种措施来解决用水问题,部分地区存在高氟、苦咸水、工业污染、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等水质问题,严重的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稳定,因此,安全、保质、保量的水源成为当地农民的迫切需求。

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基于国家对于本项工程的重视与支持,是为了让群众吃上安心水,放心水。通过十几年来从事此项工作的经验,发表一些个人浅显的想法,希望与同行们共鉴。

1.富平县自然概况

富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东部,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是渭河盆地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主要有五种:北部山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塬区、洼地区和河流阶地区。其属大陆性季风暖湿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干湿,冷暖分明,降水变率大,常有伏旱发生。年平均气温13.1℃,平均降水量523.2mm,平均蒸发量为1012.69mm。全县辖24个镇(管区),总人口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2.07万人。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极其贫乏,地表水有石川河、温泉河、赵氏河等,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石川河是我县最大的过境河流,从西北的梅家坪镇岔口入境至南部东上官乡的黄村一带出境,境内全长34.14km。但因上游桃曲坡建库蓄水,除讯期石川河尚有短历时的洪水过境外,其余季节基本断流。北部山区有九条沟峪,其产流全部在山前地区入渗。

2.富平县农村饮水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目前,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7.28万人,其中规划内25.31万人,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1.97万人。其中饮用苦咸水的有10.77万人,饮用高氟水的有8.69万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有4.1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13.72万人。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如下:

2.1水质超标,高氟水、苦咸水使群众深受其害

依据县防疫站普查,我县地下水首先是含氟水,主要分布在洪积扇、黄土原、洼地和渭河阶地区,地下水含氟量超过生活用水标准(大于1毫升/升)的面积为620.1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之半。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等骨质病。第二是苦咸水,矿化度在1—2克/升的主要分布于渭河阶地、留古原、王寮原以及洪积扇前沿的286.56平方公里,占宜井区34.2%;矿化度在2—3克/升的主要分布于顺阳洼地和王寮原、留古原东部,面积72.56平方公里,占宜井区的8.6%;矿化度在3克/升的主要分布于顺阳洼地的流曲五里墩盐井一带及卤泊滩东部,面积23.5平方公里,占宜井区2.8%。苦咸水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镁、钙离子及碘、氟等物质而发苦发涩。长期饮用将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等。集雨水窖收集的雨水中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加之窖塘蓄水管护不严,蚊蝇滋生,细菌繁殖,特别是季节交替之际和夏季,易使人患上肠胃病、痢疾等。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群众叫苦不迭,深受其害。

2.2水源保证率低,水量不足,用水不便

据不完全统计,富平县水资源占有总量为170吨,不足全国的1/12,全省的1/6,为典型的资源性贫水县。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县石川河两岸,人口6.30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8.75%,涉及8个镇(管区)47个行政村。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县北部山区及沿山一带,这一地区为资源性缺水区,群众饮水以集雨水窖为主,人口6.931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9.62%,涉及11个镇(管区)69个行政村。

造成水源水量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为开采和气候、地壳变化所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使部分机井出水量不断减少,甚至吊空,报废;二是部分供水设施年限已久,设备老化,破损严重,不能正常使用;三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家庭作坊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扩大、提高,使原有的供水能力远远不足。四是部分偏远的山区群众目前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还得靠拉、背等形式获取生活用水,用水极为不便。

3.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工程技术方面主要是:①处在氟水区和苦咸水区的供水工程,以前建设均利用当地的浅层水源,水源水质不达标。②已建供水工程和集雨水窖,由于没有净化和消毒设施,存在二次水质污染问题。③有些集体和民办的供水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普遍采用农灌超薄、低压管材,更有一些工程采用再生含毒的管材,降低了供水保证率。

3.2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

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主要是:①工程投资按人投资,投资标准低,设施不健全。②工程投资缺乏有效监管,配套资金难以到位,降低工程建设标准,水质不达标、设施配套不全,给建设管理埋下隐患,最终形成了不安全供水工程。

3.3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农村供水行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供水工程规范运行和良性循环的机制尚待完善。主要是重工程建设、轻运行管理;重解决人口数量,而轻视水源安全保护和供水水质安全检测;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管理粗放、供水水价不到位,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水平低、很难形成一种产业。虽然出台了一些管护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今后农村饮水安全的新形势要求,有待于尽快制定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的规章制度。

4.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以及措施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摸清农村饮水现状,根据饮水现状做好饮水规划。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点多面广,单个工程规模小,因此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搞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论证,实施方案严格设计审批,集中工程做好单项工程设计,分散工程典型设计,重点审查水源的可靠性,技术方案与概算的合理性,自筹资金落实情况,建后管理方案等。

4.2落实资金筹措

把落实中央资金和省级资金配套作为搞好饮水工程的关键环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将国家投资与群众自筹结合,有力的保证计划的实施。

4.3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

主要是勘定水源超采区界限,严禁非法开采,设立标界和标识牌,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已报废的水源井自然报废。有计划的封停超采区内水源井,保留一定数量的水源井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从而实现本地区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对人饮工程水源,应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还可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水源保护条例,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直接或间接的污染水体的行为,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兴建任何工厂、机关、医疗单位及住宅等,严禁喂养畜禽,堆积垃圾、粪便等,严禁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不得修建渗坑,渗井、渗水厕所和污水明渠,不得破坏深层土壤。供水水源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要求。当地水资源统一管理,并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与其它用水之间的关系。

4.4选取优质设计方案,严把施工质量,加强建后管理

要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首先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且从思想上清清楚楚的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长远性,认真抓好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工程设计严格执行《中国农村饮水安全设计规划》要求,并按最新的工程单价定额进行预算,做到合理、准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方案比较,科学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优先采用。工程建设由水务局积极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严格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责任制、施工监理制和建设合同制,切实抓好工程建设各项责任制的落实。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人管理,确保工程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果。实行“年初和半年逐工程细化分解任务、领导班子包联、联查联评、月安排月小结、定期督查通报、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抓工程建设的措施,统一规范外观装饰和标志,从而使供水工程的外在形象和内在质量有了大的改观。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始终把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施工做为饮水工程的关键来抓,印发了《关于统一规范农村饮水工程外观装饰和标志的通知》等工程建设管理文件,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奠定了基础。对新建工程及时成立了管理站,落实了管护责任。通过加强管理,使工程运行良好、水价合理、水费征收顺利。

4.5加强工程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工作技能,促进饮水事业的良性循环

有计划的对乡、村主要负责干部、技术员和农民代表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以及业务技能培训,开展“比道德,比业务,比技能”活动,通过相互促进,使饮水安全工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和管理,使国家政策深入民心,饮水安全项目家喻户晓,争取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从而增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念。

5.结论

富平县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使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深得民心,顺应了民意,为富平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是农村供水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论文的编写基于本人通过工作实践中所学及所发现的个别问题而写,因此肯定有一定的不足和认知上、技术技能方面的偏差,因此在此明示,请同行们批评指正,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富平县县志.

第7篇

    【论文论文摘要】安徽省长丰县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白1997年以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  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构想及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重点,为确保总体构想和重点治理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分析了综合开发治理的措施和对策。以期彻底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制于旱的问题,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对推动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1概况

    1.1基本情况

    长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全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1922km,辖15个乡镇1个工业区,总人口78.2万人,耕地面积6.57万hm。全县有1O个治理开发重点乡镇,治理面积1492km;耕地面积5.47万hm。。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地面波状起伏,岗冲交错,缺水易旱。土壤肥力普遍不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森林植被低,因此易涝易旱。江淮分水岭南北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河流发源于山区与平原过度区,源短流急、暴涨暴落、蓄水能力弱,汛期漫流、枯水期断流。

    1O年来长丰县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按照压粮扩经、压水扩旱、压劣扩优、压传统种植模式扩现代种植模式的“四压四扩”原则,农业结构得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水利设施:按照以蓄为主,引、提、管、节并重的治水思路,采取了“深挖当家塘、维修小水库、巧筑拦河坝、选地打深井、疏浚河沟渠、综治田林路”等一整套行之有效措施,1O年来共完成当家塘2813口,新建、改建47座电灌站,兴修水库259座,整修渠道281条638km,完成土石方3855万m。,增加蓄水56O0万m。,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万hm。,打深辐射井49眼、抗旱井1OO眼,解决2O万人饮用水困难问题。供电、供水、电信等设施:农村供电、供水、电信条件大为改善,实现了乡村通程控电话、通电、通邮,“信息人乡”效果明显,初步实现了乡镇联网。

    1.2存在问题

    (1)缺水易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长丰县在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地区受制于旱的局面仍未彻底解决,作为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条件却不优越。建县43年来有25年发生旱灾,干旱缺水仍然是全县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干旱成灾的因素很多,除过渡气候影响外,该县土壤质地差,耕作层浅,土壤瘠薄也是成灾因素之一。加之县境岗、螃、冲交错,形成一定坡度,加快了雨季地表水的流失,蓄水、保水能力差。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干旱能力差。一是瓦东、滁河两干渠水源不足不稳,且均处于淠史杭灌区末端,干旱期引水流量不足设计流量的50;二是“两湖”灌区提水能力不足,保水蓄水能力差,目前两湖提水灌区虽有一定的提水能力,但蓄水能力很差,只占全县总蓄水量14.4。三是配套工程不完善。全县水利骨干工程90以上是建县后兴建的,配套不完善,渠道跑水、漏水严重,加之设备陈旧老化,现有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抗性农业比较突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证明,单一的生产结构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4)阻碍全县农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弱。全县8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大多数农民虽有调整农业结构的愿望,但无调整结构的能力;二是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农民习惯于种水稻,顺应市场能力差,因而出现水田面积过大问题;三是农户对结构调整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四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电大多尚未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5)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最终是科技的竞争。实现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产高效农业的生产在全县尚处于示范推广阶段,还未形成主流.全县农业生产总体上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凭经验、靠习惯为主的传统农业上,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2OO6年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8。

    2综合治理开发研究的总体构想

    2.1研究的总体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十六字方针,大力推进“四把工程”建设进程。遵循市场规律和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自然规律发展适应性农业,着力建好城郊型农业基地、制造加工业配套基地、休闲农业基地,努力实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全面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大发展。

    2.2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2.2.1目标任务

    总量指标:2OO7年,全县GDP达到5O.05亿元,财政收入3.53亿元;2O10年,全县GDP达到12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以上。

    人均指标:2O07年,全县人均GDP64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O51元;2O1O年,全县人均GDP915O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48OO元以上。

    结构指标:2O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6:40.1:29.3,农林牧渔结构比47:5:38:10,城镇化水平达40;201O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45:3O,农林牧渔结构比42:6:41:11,城镇化水平达45。

    社会发展指标:2O07年全县人口控制在78万人;2O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1O4万人以内。

    其它指标:2007年,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10个重点乡镇森林覆盖率16.89/6,新增公路里程657km,灌溉保证率75;201O年,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1O个重点乡镇森林覆盖率2O,新增公路里程336km,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O。

    2.2.2实施步骤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总体部署,按照先重点后完善配套的发展思路,该构想按“二步走”战略实施,即2O07—2010年为第一步,初步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和水利灌溉死角问题,完成农业适应性结构调整;2O11—2015年为第二步,建成水利骨干工程,实现“四水”沟通,根本解决1O个重点治理乡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制于旱的局面,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为202O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综合治理开发重点

    全县除瓦埠湖、高塘湖提水灌区外,其它乡镇均属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范围,其中:义井乡等1O个严重干旱乡镇为重点治理范围。根据综合治理开发总体构想,结合全县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的实际,围绕“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把路修通”四把工程,进行重点综合治理开发。

    3.1把水留住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首先解决既无外地引水,又无中、小型水库的乡镇人畜饮用水安全问题;其次解决水源污染、水质较差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贫困落后乡镇群众饮水卫生条件。设想分两步实施,第一步(2O07—2010年)拟在水湖、朱巷、杜集、左店、双墩、陶楼、杨庙等1O个重点治理乡镇,建设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和中小型水厂85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6.7万人、4.5万头大牲畜饮用水困难;第二步(2O11—2O15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为改善饮用水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计划在江淮分水岭地区1O个乡镇新建集中供水45处,其中在吴山、朱巷、杨庙镇扩建自来水厂3座。

    蓄水工程。此工程是为了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加大蓄水能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工程是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挖塘筑坝,增加蓄水量。规划对全县江淮分水岭地区6座中型病险水库、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工程隐患,充分发挥蓄水灌溉效益;在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为充分拦蓄地面径流,在1O个乡镇开挖(扩建)当家塘2O16口,建拦水坝32座,以增加蓄水量,扩大灌溉面积,实现自流灌溉、旱涝保收。

    提水工程。全县江淮分水岭地区电灌站因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急需改造。为提高灌溉保证率,设想对333.3hm以上灌区的重点乡(镇)、村的电灌站进行技改,计划改造乡(镇)村电灌站127座。

    引水工程。主要实施灌区配套工程,继续对淠史杭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同时对万亩以上的提水灌区渠道工程进行配套,实现瓦东干渠、滁河干渠和瓦埠湖、高塘湖“四水”沟通、灌溉自如。

    节水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易旱地区农田灌溉的必然选择。在进行渠道衬砌防渗、配套田间渠系建筑物的同时,抓好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高科技、节水、高效农业灌溉示范园。在吴山、陶楼、水湖3乡镇各建1—2处面积在66.7hm。以上的高效节水示范区,发展微灌、滴灌、喷灌、低压管道等高效节水技术,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花卉、经果林等经济效益回报率高的作物,使之成为全县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窗口工程。

    人工降雨工程。在久旱无雨同时又具备人工降雨条件时,适时实施人工降雨工程,这是对农业生产采取的必要的急救措施。在吴山、罗集、左店、杜集等乡镇实施人工降雨。

第8篇

关键词:环江;水资源;地下水;开发利用

引言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简称“环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1'-108°43',北纬24°44'- 25°33',位于广西西北部,隶属于广西河池市,是桂西北喀斯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457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93%,该县森林覆盖率59.2%,耕地面积24.7千公顷,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1.9%,地处于黔中高原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总地势为北高南低,中部为丘陵,略成盆地,西部和南部以岩溶山地为主,间有土山、半土半石山,县境内的地貌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以岩溶地貌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39.9%。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群落主要以常绿阔叶为主,土壤有红壤、黄红壤、黄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5个亚类,境内降雨丰盛,南北部山区平均年降雨量为1569.6mm。环江岩溶地区水总量虽大,但却在具体得开发利用中遇到很多问题,下面文章就来谈谈广西环江岩溶水资源的来源及特点,并结合开发利用中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1 岩溶地下水的来源

广西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丰富,其岩溶水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

1.1 地表降雨补给

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是来源于大气降雨[1]。该县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1750.1mm,南部为1389.3mm,集中于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1%,历年最小降雨量922.8mm,降雨通过地表溶洞以及溶缝隙补给岩溶水,尤其是大环江河流的中、上游以及小环江,岩溶水主要通过管道储存,降水则通过广布在山谷的峰丛洼地、地下河天窗等垂直形态,常见为集中补给,在岩溶零散地区,以入渗式补给为主,兼集中补给。

1.2 毗连的非岩溶地区的地表径流、地下水出露补给

毗连的非岩溶区的地表径流、地下水出露也是岩溶水的重要来源。当非岩溶区的溪流进入岩溶区后,常通过进水洞、落水洞下漏形成地下潜水,进而通过隔水层下渗形成承压水[2];在岩溶区周边,基岩裂隙水以及孔隙水对岩溶水的侧向潜流补给也很常见[3]。环江龙岩乡的龙岩洞以及大安乡的顶新溶洞就是源于非岩溶区的地下水对碳酸盐具有很高的溶蚀性,从而在接触带形成洞穴,对侧面的岩溶水形成潜流补给。

1.3 引水、蓄水工程渗漏及灌溉水回渗补给

引水、蓄水工程渗漏及灌溉水回流渗透(回渗),也是岩溶水的一种重要补给源。环江有较大的下甫、下庙水库,均属小(二)型水库(10万立方米≤库容(W)

2 广西环江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2.1 岩溶水总量大,分布面积广

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总量大,水资源拥有量35.96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2.863亿立方米,但已查处环江有地下河16条,地下水点403点,地表水流有大环江、小环江、中洲河、打狗河4条河流,总流域面积达3644.26平方公里,占环江地域面积的79.7%,分布面积广。

2.2 主要赋存于溶洞(含管道)和溶隙中,但富集程度不均匀

径流特征有集中管道流和分散裂隙流,其中山谷地区相对富水,集中管道流和分散裂隙流并重[4],在环江上南乡,山谷较多,谷低储水量大,但面积大,积水不均匀。

2.3 岩溶地区,多为潜水,补给资源丰富

潜水是浅埋于地表之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地下水潜水流出地面时形成有自由水面的泉水[5]。潜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6]。如环江明伦镇集中挖掘连片山脉地下深处岩层天然潜水,再经处理,为环江饮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4 岩溶水随降雨呈周期性变化

岩溶水资源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局部地区为地表水补给,即通过溶蚀裂隙等面状入渗补给或者直接通过落水洞等以渗漏、集中注入的方式补给[7],最终以岩溶泉或地下河形式排泄,岩溶水时空变化性大,表层岩溶泉与降雨近乎同步变化,呈现出季节性和周期性[8]变化的特征。

3 广西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3.1 岩溶地质环境脆弱,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率低

广西环江石灰盐岩分布广泛,以岩溶地貌居多,占全县的39.9%,土层较薄且贫乏,灌溉水源不足,岩溶石山区原始森林大多早已被毁,固土保水能力严重退化,石漠化现象较严重,加上地质脆弱以及地貌构造复杂,使得岩溶水的开采难度加大,从而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工程性缺水,即便已开采,也仅为地下水总量的21.92%。由此可见,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潜力远尚未发挥。

3.2 岩溶地区水质量差

由于保护水资源观念破旧、意识不强,保护措施欠缺,水源受到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上城镇化发展,治理生活污水滞后,许多乡镇枯水期的取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9],此外,最近几年政府鼓励种植桉树[10],其耗水量较大,加之其成分液为碱性,渗入地底后土壤对种植其他作物了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污染水资源,导致饮用水变质,再是,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每年由陆地被暴雨径流带入河流的水体的沉积物中携带大量的N、P、K元素的化合物,使水体遭到严重污染,特别是对于湖泊、水库等容易造成高营养化,影响水产,污染环境,并危及人体健康。2011年环江水利局设立农业饮用水样监测点40个[11],年检测共160份,总合格84份,合格率才52.5%,由此说明水资源质量有待改善。

3.3 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环江,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县总用水量的96.6%,耗水量大,但农业灌溉用水系数低于0.5,加上环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增长方式基本上仍处于粗放型扩大再生产状态,使得生活用水大多数是单水单用,重复利用系数低于0.3,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3.4 地下河蓄水少,渠道输水远,渗漏量大

由于河堤较低,水库库容小,调蓄性能差,造成汛期弃水、枯期无水现象,此外,渠道输水路程较远,渠道设施破旧老化,渗漏损失大,导致开发成本太高,对老百姓来说有些负担不起。

3.5 岩溶地区水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脆弱,岩溶内涝灾害

环江下南乡、木论乡、洛阳镇以及水源镇等地区石漠化严重,导致植物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总量不断缩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漏失,甚至造成严重的岩溶内涝灾害现象[12,13,14]。

4岩溶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4.1 开展新认识,转变旧观念,健全法制,加强管理

深化对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和开发难度大的认识,开发利用应贯彻“三先三后”精神[15],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变传统的“无节制用水”观念,转变为“有理有节,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制定详细的技术规程和保护措施,并督促实施。

4.2 合理规划取水工程,加大岩溶地下水开发力度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取水工程[16]。在峰林平原地区,采用钻井取水;河谷地段,选择抽水为主,钻井为辅;在分界线地区,应重点开发地下河,结合有压抽水。加大地下水开发力度,以弥补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缺点,应积极开发环江已查明的16条地下河,403个地下水测点,以增加地下库容及调蓄能力。

4.3 联合地表水与地下水,增加水库兴利库容

在岩溶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通过岩溶缝隙、渠管道等相互补给[17]。环江的洪水期(3~9月),通过管道输送,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层,使得地下水位升高,这有利于降低钻井的深度,进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环江下南、水源以及中部木论、川山、大安、明伦一带,枯水期(10~次年2月)期间,地下水层回灌给地表水库及河流,从而增加水库的兴利库容,更好的解决灌溉水源不足、干旱缺水的现象。

4.4 整修水利工程,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据2004年底不完全统计[18],环江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680余处,其中蓄水工程239座,总库容1918.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1216处,但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几乎都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当时建设标准低,输水路程远,经几十年的运行,工程早已老化失修。此外,维修养护资金落实较慢,管理欠缺,致使工程输水管道受损严重,效益衰减,阻滞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刻不容缓。

4.5 改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防治岩溶地区土壤石漠化

注重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的治理,加快水土保持工作,重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发展岩溶生态林、江河护岸林、旱区农田防护林等防止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提高岩溶山区的旱涝灾害抵抗能力,从而改善岩溶地区的土壤环境,防治石漠化,更有利于岩溶地下水的开采。环江下南乡地区就设立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对小地方试验,在岩溶石山区中、下部土层,种植玉米、桑叶、黄瓜等植被,实现截雨固土,增强植被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防治土壤石漠化。

5 结论与建议

(1)广西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工程建设设施差,开采利用率低,部分江河水质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局部地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所以解决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刻不容缓。

(2)鉴于环江岩溶地区地下水分布广和水文地质条件的脆弱性,地下水的开发必须强调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在水文地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走勘查-试验-评价-开发-评估地下水的道路。

(3)应尽快建立节水农业体系,提高工业、乡镇企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杜绝用水浪费。加大节水力度宣传工作,转变旧观念,狠抓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环江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4)为了更好的开采利用地下水,建议摸清环江已查明的16条地下河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河道的水文特性、形状、规模、流量变化情况,确定引水堵水建筑物稳定性等的详细数据,从而满足开发利用地下河工程设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裴建国,梁茂珍,陈阵.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统计[J].中国岩溶,2008,1:6-10.

[3]梁杏,韩冬梅,靳孟贵,等.忻州盆地边山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补给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6:28-32.

[4]袁道先.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J].中国岩溶,2000,19(2):103-108.

[5]曹红霞,康绍忠,何华.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潜水蒸发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69-72.

[6]王德潜.洛川塬黄土潜水开采资源的初步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6,5:16-19.

[7]魏晓鸥.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规律[D].太原理工大学,2013.

[8]Chen Weihai ,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orage function of karstic aquifers in Fenglin Plain areas[M]. Karst in China,1999,18 (1).

[9]王延勇.我国生活饮用水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34-36.

[10]项东云,陈健波,叶露,等.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6,4:195-201.

[11]韦凤栖,韦永光,吴正铜,等.2011年环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1:160-161.

[12]陈洪松,王克林.岩溶干旱特征及其治理对策[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04:4.

[13]彭晚霞,王克林,宋同清,等.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J].生态学报,2008,2:811-820.

[14]Guang Yaohua.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inundating waterloggings in karst areas of Guangxi[J].Journal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Control in China,1996,7(4).

[15]罗佳翠,谢志国.“三先三后”调水原则在滇池补水工程中的体现[J].人民长江,2013,12:8-10+20.

[16]叶成明,李小杰,刘迎娟. 浅层地下水取水工程综述[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1,6:29-32.

[17]王中根,朱新军,李尉,等.海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J].地理科学进展,2011,11:134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