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社会实践总结

学校社会实践总结

时间:2022-08-14 23:3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

一、前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将来我们踏上社会将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一个重新学习的起点。所以早点接触、认识并了解社会对我们是很有益处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竟上帝也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现在,暑假也如期而至。而利用暑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学校也设立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对于我们管理系的实践队,接受宁波团市委的任务,我们都感到十分的荣幸.对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充满了信心.

本分队是以“发扬共青团员作用”为主题,以“向青少年宣传安全自护自救知识”为目的,并且聚集了一批热爱此次暑期社会活动并充满爱心的队员组成了这支队伍。

本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多月的时间,但我们同宁波市的不少社区合作进行安全自护自救知识的宣讲和调研,同时也参与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一些媒体的关注。与此同时,还与宁波市从多的社区建立了合作的友好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发扬共青团员的作用,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为宁波构建和谐文明城市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是一件非常引以为豪的事情。

二、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的实践团在接到宁波团市委的任务后,第二天就赶往宁波团市委,在那我们进行了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训,以及接受了团市委的具体要求.

为了能提高活动的效率,也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出发前,队长召集队员们讨论了活动的安排情况,同时结合队员自身的特点,分配了各自的任务。具体的任务包括与社区领导接洽,对主要交通路线的查找,宣讲的准备等,在全队队员的努力下,前期的准备工作还算顺利,并且如期地完成了。为后来进社区的宣讲和调研活动成功地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实践活动详情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中,我们实践团队在宁波市的十一个区三百多个社区中奔跑,在这些社区中,我们几乎都顺利地完成了宣讲和调研的活动.并受到社区领导的好评,群众的支持,以及媒体的关注.在此期间,我们的活动存在着一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优点:

1. 此次的宣讲活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虽然一开始有点紧张,但是我们通过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以模拟场景与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这一个困难,很好地调动了现场的气氛和小朋友的积极性,使小朋友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护自救的知识,同时也纠正了家长在引导小朋友进行自护自救时的一些误区。此次宣讲和调研的活动,我们还与社区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社区领导的好评。

2. 在宣讲结束后,回到寝室,我们大家还进行对当天宣讲的心得体会和技巧的交流,为明天的活动做更好的准备。

3.我们在宣讲后,能够及时顺利地完成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保证活动的问卷数量和质量。

4.在每天晚上,我队队员都能及时的完成对问卷的数据统计,保证实践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按时完成。

5.我队的每位队员都能在每天的活动完成后都能及时地完成一天活动的总结。总结优点和缺点,以保证在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能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我们的实践活动顺利成功地完成。

不足:

1.我们在前往社区的过程中,大多数小组都保证能够准时到达社区,进行活动,但有的小组由于公交路线的误差,路程的遥远,路上堵车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迟到的现象,客观的因素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公交路线的研究还应准确,避免因为坐错车而耽误活动的时间。对于堵车和路途遥远的情况,我们应提早出发的时间,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突发性的事件。总之,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要保证准时,不能迟到,给社区留下良好的印象。

2.在进行问卷调查中,会出现一些无效的问卷,尤其是在小学生问卷方面。所以在以后进行问卷调查时,应在事先对小学生进行清楚的强调,避免无效问卷的出现。

四、活动的成果及体会

我们此次的实践活动不仅得到了各个社区领导的肯定,和许多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还得到了广大媒体的关注,造成良好的社会影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发挥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本次活动虽然短短的半个月的时间,而且天气十分恶劣,宣传的社区又十分多。但是我们发挥了团队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克服了这些困难,同时,也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也是值得我们欣慰一番的。现在,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芙蓉、穿山、翠中等一个个熟悉的社区名字。尤其是我们与江东、芙蓉等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对我们的学弟学妹来说也是件好事,因为他们可以去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确实是非常珍贵的,希望他们能好好珍惜。

社会确实是最好的课堂。短短的几十天,经过烈日下的历练,磨练了我的意志,砥砺了我的精神,丛中我也学到、体会到很多:一个团队的成功不仅需要靠个人的努力,更要靠团队的合作。在艰苦的环境下,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克服一切的困难。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许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可避免的,我将独自面对更多的问题,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在其中更加成熟和真正走入社会。而这次社会实践,就算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吧。同时,也作为我踏上社会之前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共2页,当前第1页1

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综述

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各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有关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文章不断涌现,有必要对相关成果予以归纳总结,以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发展。

一、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论者普遍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等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和,可以分为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生个体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两种类型。[1]

二、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对于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展开了全方位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社会实践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大课堂。[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研究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启迪和震撼,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更真切、更实在,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更长久、更关键,是校内教育或宣传媒体影响难以替代的。

第二,社会实践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社会需求面前表现出适应性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促使我们分析、研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实践对于建立健全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等十分必要。

第三,社会实践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目的。参加社会实践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研究生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民群众中塑造良好的个体形象。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基地单位的交流合作,开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研究生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合作单位的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培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要求,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3]

三、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上,有论者认为: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转变过去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割裂开来的思想。[4]高校应考虑把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其教学工作中去。

四、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原则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践的内容与研究生的业务知识运用结合起来,实践的形式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5]

第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双方受益原则进行安排和筹划,突破固定时间限制。[2]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将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主动同地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现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经常化。

第三,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学校会同地方负责安排社会实践事宜,总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按照“使研究生可受到教育、让社会实践单位的确能受益”的原则来发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而绝不能采取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态度。[2]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设计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共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择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4]

第五,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坚持重点面向那些“基础薄弱,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老、少、边、贫”地区。[6]社会实践点选择在贫困地区为好,贫因地区的特点是生活艰辛,干群求实意识突出,既有吃苦耐劳、勤恳诚实的民风,也有不少阴暗面乃至丑陋的现象,把研究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有利于打破他们理想化的政治思维,可以促使他们升华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艰辛的生活中磨炼其意志。[7]

第六,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9]社会实践应服务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等。[8]

五、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内“三助”工作、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宣传、研究生挂职锻炼、业余兼职、参与大学生学习、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习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5]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面向社会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具备科技、文化和智力服务性质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特点应在兼顾德育功能的同时,体现研究生培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使社会实践成为研究生个体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有效形式,成为高校与实践单位开展大规模、高层次科技文化合作的中介和桥梁。[5]

六、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有论者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体验性。学校的理论教学及科学研究,对研究生来说是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实践使他们有机会与现实结合。第二,专业性。专业及研究方向是研究生科技服务社会的基础。第三,启发性。实践是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和灵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4]

还有研究者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概括为:第一,高层次性。研究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科研项目历练等过程,已经具备了从事一定实际工作的技能,以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知识层次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更应该注重科研与服务的转化,在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第二,主动性。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达到主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互利性。[9]

七、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环节和发展阶段

有论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已形成了包括项目征集、学生选题、前期考核、具体实践、中期考察、考核总结等环节在内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可归纳为:项目征集阶段、项目申请阶段、实践前准备阶段、社会实践阶段、考核总结阶段。[10]具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应当包括:实践目标分析、实践基地创设、实践内容和形式设计、实践效果评价等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尝试阶段、规范阶段、基地阶段”等三个阶段。[11]

八、关于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

有论者认为,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应该是宽泛的、多视角的,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研究生对实践单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企盼知识、渴求高层次人才等,是否有切实的感受与体会;二是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与对方建立了进一步合作的联系;四是社会实践为学校引进了什么科研项目;五是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并有提高等。[12]

九、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论者总结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为:以实践育人为根本,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以科技服务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周密管理为保证,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等。[12]

关于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论者总结为:“任务式实践”较多,自发组织的实践少;对“小分队式实践”较重视,对“个体式实践”易忽视;重视总结报告,忽视实践过程;形式一成不变,未能协调统一;过于注重形势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认识上存在偏差,组织与指导工作欠缺,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实践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差,社会实践成果考核不科学等。[13]

有论者就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如下对策:提高各方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其针对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相结合。[9]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范围、时间、课题征集、经费、考核办法、运行程序、实践期间研究生的纪律、表彰先进条件等作出全面、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活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12]

参考文献

[1]王珂,黄维柳.做好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赵伟,吴剑平,李志华.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

[3]程翠玉.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屈晓婷、秦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

[5]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6]彭江得、严继昌、何跃德.建设研究生社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3).

[7]丁纪平、徐俊忠.哲学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3).

[8]江小惠.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9]王现彬.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8).

[10]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王永海.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11]严继昌,杨瑞东.十年实践结硕果 校地携手育英才-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十年改革回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长效性;探索

1982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为我国高校普及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树立了良好的典范[1]。近3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惠及到每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高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方的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事业和社会发展的一线,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利用相应的平台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通过提供的机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前发现和培养自身所需的人才,最终达到大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方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加强社会实践的长效性越来越受到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如何更好地落实社会实践的长效性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总体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课题组于2011年10月随机选取了山东省10所高校的396名大三、大四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围绕着社会实践的实践准备、实践内容和形式、实践效果以及实践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

1.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同度较高,参与热情较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93.8%的调查者认为社会实践有意义,并表示自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的山东省高校学生中,有87.1%的学生表示自己参加了学校、院系或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动员活动,并感觉很有意义;其中有58.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明确的社会实践目标和方向。在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时,有60.4%的学生表示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结果体现了学生对于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

2.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调查发现有63.8%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社会实践形式丰富多样,起到了锻炼能力、接触社会的作用。调查发现有77.4%学生表示自己参加了两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有73.5%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源地附近和学校附近开展过社会实践活动,有72.3%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感到满意。

3.社会实践效果成效显著。有74.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实践效果开展的很好,实践有收获。从学生对上交社会实践报告态度来看,76.3%认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很有意义,值得总结。从课题统计的数据来看,10所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都达到了95%以上,参与率较高。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20家实践单位调查来看,有75%的企业表示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必要。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长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实践活动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调查发现有70.1%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是通过自己解决的,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社会实践资金是学校资助的,有7.1%的学生表示自己社会实践能够获得赞助商的支持,仅有15.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相应的补助,这表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资金来源比较缺乏。

2.实践全程缺乏相应教师指导。调查中发现,仅有16.6%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全程指导,遇到问题由老师帮助解决,效果较为理想。有46.3%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老师任何指导,遇到问题时都是自己想办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实践活动缺乏长期实践基地。调查发现,有59.2%的学生表示参加社会时间的渠道是自己联系的,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仅占到了23.9%,而且有93.2%的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少于2周,实践活动因缺乏有利的实践条件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社会实践的期望目标短期难以满足。调查中发现有44.26%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34.5%的学生期望能够融入个人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另有26.8%的学生期望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主,体现了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期望值较高,需要长期的努力加以解决。

二、国外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的经验

(一)将社会实践环节按照学校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

在美国三军医科大学,学校首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目标定位,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导向性指引;其次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在整个实践环节实行严格的实践管理,建立了完备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了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运行;最后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和实践单位三方的互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实践效果,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目标的完成[2]。

(二)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西方各国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将社区义工模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实践形式[3],通过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义工的氛围中;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社区义工保障体系;明确主题,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引入教学评价,建立社区义工评价体系。借助以上四个方面的整体合作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多种社会实践团体和实践形式并存,促进学生和社会共赢[4]

在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的理论课堂中,注重实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基础知识培养。二是以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目标为导向,通过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创新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学校和高校社团组织发挥自身工作特性,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信息,义务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补充形式,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领导重视,规范社会实践制度,突出实效

学校领导要从学校层面上,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一项工程来做,出台系统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计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5],在此基础上,高校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一项人才培养重点工作来做,逐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课程化、规范化管理,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突出实效。

(二)加强引导,转变学生社会实践观念,满足需求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直接受益者,要积极加大社会实践宣传力度,树立实践典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实践对于自己今后专业学习、能力提高、提升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6],让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实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

(三)多方联系,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提供保障

学校各职能部门除了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外,学校要积极寻求社会资金赞助和企事业的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的公益组织、企业赞助、高校的校友资源等方面寻求专项资金支持,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促进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工部团委、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与社会的合作广泛建立大学生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多种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长期保障。

(四)形式多样,建立网络实践平台,全程推进

高校要积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以专业、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为主题的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性。学校要学会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建立社会实践网络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社会实践信息、政策文件宣传、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团队组建、社会实践经验交流、实践经验总结评价的良好平台,全程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使各项实践活动达到学生满意的效果。

(五)加强交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全程服务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根据学生的需求,为每一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备一名实践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实践计划课题制定、实践活动实施、实践活动推进、实践总结、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解决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困惑,给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贴心指导,做到全程服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77-78.

[2] 褚皓,黄国琼.美国三军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社会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478-480.

[3] 何海翔.国外社区义工模式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8-90.

[4] 牟宗泉.国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启示[J].硅谷,2010,

(7):166.

[5] 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第4篇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与某学科教学或专题教育结合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等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予以认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学习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应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准备阶段。本阶段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一般可以通过讲座、网站、板报、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等。

(2)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总结表达阶段。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既可由学校、年级、教学班统一安排,也可根据学校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交流反思三个阶段。在活动准备阶段要分析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资源及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展活动、记录活动事项、总结活动经验等。交流反思阶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进行活动评价等。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原则

学分认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中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分认定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在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每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项目)、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应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见附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动进行评价。学校要对学生三年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合格的,才能获得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分认定条件

学生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内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达到规定学时要求,完成至少3个专题(项目)研究,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15学分。学生热心参与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在10个工作日以上,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2学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必须达到1周,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6学分。三年内,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条件的,总计可获得23学分。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提供政策、师资、经费、设备设施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整体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协调并督促所属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要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要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办法及标准。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确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向专职教师发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新晨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课程研究。各地和学校要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其指导的规律。学校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教育科研部门要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等。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我们针对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三步走”社会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种: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模式等。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常见的即我们通常说的“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各高校团组织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可也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够。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校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高校给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一般在1000~3000元,要求不少于三个学生,实践时间一周左右。如此少的经费,加之实践时间又比较长,除去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基本的实践费用就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暑期社会实践并不能真正深入细致地开展,也达不到育人的功能。

(2)社会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拿着学校的钱在暑假期间完成学校给的任务,顺便旅游一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一般会完成一些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地方的教育、医疗等情况,有的还有教育帮扶、科技扶贫等。但限于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些措施并不能很好地开展。

(3)学校缺乏相关暑期社会实践的培训。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到一个地方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并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培训,有的甚至不知道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

(4)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出去玩,还不用自己花钱,并没有意识到暑期实践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获得什么。

总之,暑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三步走”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汇报。在“三步走”实践模式下,各院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经费,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的方式,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暑期实践,实践内容涉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1.前期准备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确保实践顺利进行。第一,针对实践内容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与实践单位提前沟通,及时了解实践单位的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三,实践申报,确立实践课题,选定实践内容,认真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申报表》。第四,做好安全预案,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五,组建团队,如果是个人单独实践则比较简单,个人注重形象即可;如果是团队实践则要注意团队形象,包括队旗、队服等。第六, 需要做好经费预算。

2.中期实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实践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第一,实践活动是否根据实践所申报的主题、所列的计划来实施。第二,实施过程中各团队成员是否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实践任务。第三,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记录。第四,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否全程及时地指导。第五,实践活动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第六,实践活动的实施保障是否完善。

3.后期汇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以评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实践总结。实践结束,学生将实践内容、实践感悟形成书面文字,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巩固专业知识,完善自我。其次,整理实践资料。有的实践活动涉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能否将实践过程中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整理汇报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最后,实践单位的评价。学生在实践单位进行实践,实践期间效果如何,实践单位应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实践前期明确了实践目的,得到了培训和指导,为中期的实践实施打下了基础。到实践中期,即实践实施阶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团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实践后期,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学生汇报、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和实践目标紧紧相连,学生每完成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最终实现实践目标。

三、结论

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也运用暑期社会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社会不够重视,学生个体意识不强,造成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生、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走的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前期做好相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制订实践计划;中期实施计划,达到目标,并做好实践记录,教师在中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期让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实践单位评价、学生的实践总结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实践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胡金枚.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J].企业导报,2015,(6).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03-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的重要形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从而了解社会、认知社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

1 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总书记200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练就品格、素质,发现和挖掘自我。社会实践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群众,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参加活动,巩固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使大学生磨练了意志,开阔了视野,明确了责任的含义,培养了责任感,体验了自身的价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参加活动,巩固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服务社会的一个平台。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一个集体中,从而增强了集体感和主人翁精神,培养了尊重他人劳动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进一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做好准备。

2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在思想认识方面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得到社会、相关部门的重视。由于没有形成社会、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全局、整体的规划和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具体、高质量地落实。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其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采取的措施不多,使社会实践走过场,流于形式,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多数人认为实践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产一线参加社会劳动和实践锻炼,学生怕苦、怕累,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2.2 在实践规划制定方面

大多数高校都还缺乏关于社会实践的一个总体设想和长远的目标规划,被动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践与教育相脱节,内容单调。实践与教学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割裂开来,实践只是作为教学计划外的补充,没能纳入教学内的计划安排,社会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活动的专业技术含量低,实践活动的内容单一,有的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

2.3 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方面

社会实践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在很大一部份原因在于评价方法老套、单一。任何一项教育行为的落实都必须以制度机制作保障,同样,高校的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2.4 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

没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寻找社会实践场所基地建设既要有眼前的目标,更要有长远的目标;既要有单一的目标,更要有系统的目标,最终达到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可以提高基地的育人效果。“长期、规范、有效、层次”是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目标。

2.5 在实践经费方面

由于教育经费本身不足,实践活动的经费就显得更为拮据。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实践经费已成为一块极大的绊脚石,它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

3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及相应的策略

高校要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激励、组织、培训和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学习中的主阵地作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实践出真知,终极要转变为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积极了解这个社会(包括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不是一句空话。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尽快缩短学生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改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短板”效应。

搭建实践舞台,促进学生成才。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实践锻炼,包括校园实践、校外实践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感悟,努力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就业、创业等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等。主动加强文化素质自我教育,有利于把健全人格自我教育渗透到实践之中,感悟社会的真实面,从而更好地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身体力行地把德育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起来,是人生的自我创新!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做好,涉及到专业、形式以及课程的改革,还有领导机制和实践深化的基地问题。具体地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

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使学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起来。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引导和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各有侧重。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可以安排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方式。高年级别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课题调研甚至进行工作实习、开展科研活动,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3.2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

学校要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社会实践也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优势,把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在广度、深度、时间和方式方法上寻求多样化,因地制宜,使社会认可、群众满意、学生得到锻炼。社会实践的特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与实践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多样化,来自城市的学生多接触农村,经受锻炼,让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接触城市中、小学、机关、科研单位,使得他们开阔视野。社会实践不能仅仅限于寒暑假,在活动时间上,要形成制度化。可以利用周末、节日或课余时间,有连续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地点上“就近就地”,立足校园,放眼周边,深入社区,特别是把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援助行动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通过社会调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通过科技发明,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勤工助学,帮助贫困大学生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3.3 社会实践课程化

社会实践是高校的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化两个课堂,教师与群众两类教师、书本与实践两种教材的有机结合。而社会实践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专业教师和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尤其要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萌芽,给予特别的扶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创造欲望,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作为一个必修课,纳入学生学籍管理和德、智、体综合测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级分等考评,考评结果应存入学生个人档案。同时,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也应像担任其它学科教学的教师一样计工作量、并纳入教师晋职晋级考证体系。要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社会实践活动办法》,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使活动贴近学生特点,做到有章可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观念的更新,原有的课程观已被新的课程观所更替。

3.4 社会实践实行领导责任机制

面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形势、新问题,要使其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社会实践的领导机制,形成程序规范化、工作制度化。

3.4.1 建立社会实践的层次领导机制

首先,学校可建立校级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团委牵头,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学生会为成员单位,聘请地方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指导、协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负责社会实践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其次,系(院)可成立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由系(院)牵头,学生党支部、分团委、学生分为成员单位,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和实施。最后,班级里可成立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团支部牵头,党支部(或党小组)、班委参加,负责具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骨干队伍的组成,还应包括学校指导教师骨干队伍、校外指导教师骨干队伍、学生骨干队伍。这样的队伍,将有效确保活动内容的高层次化。

3.4.2 社会实践工作程序化

为了增强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必须对社会实践从准备、实施到巩固消化活动成果的全过程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程序,这套基本程序应包括准备阶段、联系选点阶段、实施阶段、总结表彰阶段。在准备阶段,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需要作充分、细致、具体的规范和统筹安排,从确定主题、组建分队、组织培训到动员和必要资料器材准备都必须环环扣紧,扎实周密;在选点阶段,就是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取社会实践的地点,将社会化实践的目标和主题结合起来。在实践阶段,要按照活动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

3.4.3 社会实践工作制度化

开展社会实践必须强调纪律、安全、集体观念、控制经费、充分考虑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完成活动计划,并制订必要的检查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检查,还需要建立并完善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社会实践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交流,成绩评定、工作量计算、汇报演讲、成果展览、宣传报道,表彰先进等,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扩大受益面。

3.5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

建立基地是社会实践的前提和媒介,可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相对稳定的对象,有相对适宜的内容以及相对的检验标准。学校在基地建设方面,设立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安排专人负责,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基地现场指导,在基地建设标准上,必须配备一定条件和一定规模,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实践条件,并且对大学生和企事业基地双方明确责任也义务,形成书面协议,保证基地建设正常化制度化运行,同时不断总结,召开讨论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基地建设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3-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学校可聘请基地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基地建长远规划。应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3.6 社会实践实现资金保障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以市场为杠杆,协调推进活动的方式,学校和社会团体及单位应该签订协议,拿出各自的资源优势,按照“共赢”和“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高等学校与社会实践接受单位之间开展项目合作,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益,达到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目的。保障社会实践资金供应,建立多渠筹措资金的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深入认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多重作用,扩大拨款比例,使实践地位、实践课时与经费相符;(2)扩大社会交流合作,与企业、公司合作开展互利性质的实践活动,如果是技术服务、产品宣传等实践活动,就要争取企业赞助和报酬;(3)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团体、福利机构、民间组织、非赢利组织的联系,协助他们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费用由他们承担,学生提供义务劳动,同时从中受到陶冶和锻炼;(4)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学生参与课题的调查部分,或者操作动手部分,费用由项目经费中出。老师和学生各得其所,也解决了经费问题;(5)有些实践项目费用可以由学生分担一部分。

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无费用或低费用的实践项目来减少经费支出。同时社会实践也应该坚持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对于有偿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收入也可以用于补贴实践经费。通过相互合作,有利于学校与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学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吸收社会资源,解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难题,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实现社会实践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建立纵横交错的一体化组织机制,实现社会实践由学校牵头为主向学校、学生、实践单位共同牵头为主转变;建立多元化的经费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实现社会实践以学校投入为主向学校、学生、社会共同投入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 王秀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建设.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 谭辉旭.面向“新课改”,以校为本的“实践型”教师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4] 张兵亭,徐梅,冯素玲.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探索.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 尹春芬.论社会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 史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5).

[7] 杨晓娟.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长治学院学报,2005(2).

第7篇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也为了有效控制学生流失,避免这个学生流失的高发期的出现。如果适时集中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实践也可称为生产实习,不一定要强调专业岗位对口,但能为以后的对口实习(或叫专业岗位实习)与顶岗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在行为习惯方面初步形成行业、岗位职业素养。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要有组织有领导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家长与学生认识到参加企业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为此,学校由校长牵头,由实习就业处、专业部、德育处和班主任组成宣传动员小组,以专业部为单位,组织召开学生大会,然后召开家长会。校领导、部门领导与家长代表激情发言,反复说明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明白告诉学生与家长,职业学校的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素质课,二是专业课,三是实习课。三类课程在时间分配上各占一年。组织中职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是中职教育体现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职学生必须完成的实习课时与学分制内容,也是“校企合作”的内容之一。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且时间只能选择在第一学年后的暑期,因为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有对口实习与顶岗实习。时间定为四个月,是为了凸显其有效性。虽然占用了第三学期前两个月的学习时间,但符合实施性教育教学大纲关于实习课总课时的规定①,符合教育部关于中职学生实习课应集中与分散安排相结合的指示精神,符合国家中职学校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参加社会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般说来,四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普遍是欢迎的,因为是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子女的安全、生活与工作,他们放心,省心。但部分学生思想上有顾虑,觉得忙了一学期,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假期,自由自在地休息玩耍,不愿参加该项实践活动。学校将各专业各班学生分成小组,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分别与学生讨论谈心交流沟通,同时也告诉学生,学校与合作企业会做好人性化的安排,会为他们安排充足的休息时间,在节假日会给他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而且从制度上保证了劳逸结合措施的落实。再让上届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好处,不仅4个月挣了6000-8000元人民币,还能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提高自己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还有这样一些重要的隐性收获:第一学年军训、见习、实习的时间少,通过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可弥补实习课之不足,继续开阔眼界、认识企业,锻炼提升了专业技能;在这四个月时间,可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适应职业纪律的约束,可以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挣钱之不易;置身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容易体味父母的辛苦,能生成责任意识,生发感恩之心;参加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中职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必修课程之一;可以通过企业严谨而又认真的操作实践,不断消磨自身的娇气、傲气和暮气,不断克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职业心理;在身临其境中受到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职业意识与职业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即符合某个职业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所需的作风和行为习惯②;通过实践环境的磨练,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与职业能力的加速构建,有利于实践智慧与敬业、乐业精神的动态培养,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全面养成,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掌控,学会与他人合作、协作,容易形成团队意识,在明天的生存发展之路上,更容易适应市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也是由学生角色转为社会角色,完成中职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途径之一③。

三、建章立制、量化考核,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的有效管理

为了让社会实践有成效,学校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实习就业的副校长任组长,选派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做领队,各专业部选派责任心强与学生关系最和谐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作组员。一般是前往“校企合作”中的对口企业参与实践。由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支撑,保证了大多数专业都能到对口企业参与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优越性与规范性。尽管少数专业没有对口企业可去,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幼儿园也放暑假了,只好安排她们到企业实践。通过做思想工作,启发学生从对比角度体会由于行业、岗位不同而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职业文化的差异,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的理解。凡是校方安排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由学校与实践企业根据“校企合作”的相关规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责权利。同时,学校与家长或监护人也签订了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不能子女到了企业作家长的就不问不管了。

学校还制定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责任书、签到表、成绩册,学校还吸收企业的意见,制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领导与教师必须遵守的工作手册,促使他们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与管理,配合岗位师傅做好学生实践期间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工作。学校还制定了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从工作要求、待遇、考核细则与奖励等方面进行规范,突出管理的实效性。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强调有学生在就有教师在。从校门口上车起,带队领导与指导教师就和学生食宿在一起,全面跟踪了解学生,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积极听取企业、家长的反馈意见,全力做好协调解释工作;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学生工作生活总结会,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确保学生无事故发生;及时做好学生的工资保管与零花钱的发放工作;及时解决好学生生活与岗位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对生病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赶到身边给以关爱,确保学额巩固,有效控制流失;建立了学生异常情况报告方案。师生共同遵守企业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细则见表。

上列关于对学生的考核细则是根据学籍管理办法和实习课要求而制定的,每生社会实践学分设定为40分,每月实行一次学分考核,每月考核之和即为该生社会实践得分,再将该项得分乘以在实分中所占比例,即为该生社会实践实际得分。带队指导教师负责实施考核并记入学籍。达到规定学分才能颁发毕业证。诚如上述,由于建章立制,让过程管理有据可依;让过程管理落到了实处。最近三年,学校成规模地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已是第四批,参加学生达4000余人次。通过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精细管理、量化考核,有效性大大提高。家长十分满意,不少家长给班主任发短信,认为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既挣了钱,又比以前懂事多了。学生十分满意,他们在社会实践总结中说,通过四个月的辛勤劳动,手脑并用,精心操作,亲手制作了大量产品,享受了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提高了不少,初步明确了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还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了挫折予人的酸辛,不但锻炼了意志,而且去掉了几分浮躁,心境上获得了几分平和与宁静。

他们在回校后的作文中写道,原来可口的食物,舒适的服装,身边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与心血,得来是多么不容易。那些迷恋上网、惰性十足的学生,回校后在汇报会上感谢学校为他们做了好事,通过社会实践淡化了网瘾,找回了青春,找回了自我,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因而重新认识了自己。特别是占学生总数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劳作,丰衣足食,学费不愁,解决了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市县媒体也多次报道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各界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别样风彩,反响相当不错。学校也十分满意,自始至终坚持实践岗位的学生占99%以上,控流效果极为显著。学生通过参加四个月的社会实践,在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职业习惯与职业纪律等方面初步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对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定位上有了清醒地认识,无论在精神与物质方面都有可观的收获,十分有利于第二、三学年的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

四、注意事项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是所有完成中职一年级课程的学生都必须去。凡年龄未满16周岁,未领到居民身份证的学生,或未通过体检,有传染性疾病以及特异体质的学生则不能参加。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由学校同家长或电话或当面协商,也要签订社会实践协议书,就近安排或由家长安排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学校还要求带队领导和带班指导教师及时作好带队带班工作总结,写成书面汇报交流材料,他们回校后在专门的时间作专题交流,让留校教师分享成功经验,吸取工作中的教训。让每一个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写出实践报告,表达心得体会,让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人身历练,得到启迪。并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对社会实践中成绩显著者给予表彰奖励。

第8篇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举行xx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表彰暨总结大会。首先我代表校团委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各相关部门、各院系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积极响应团中央和团省委的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拓展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我校团委在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细致策划了xx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以“关爱留守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实行重点组队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战略方针组织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300多人组成14支队伍,坚持“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开展了“立足xx,面向xx省”的以“关爱留守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分别是校团委赴盐边县关爱留守儿童实践队,校学生会赴米易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队,材料工程系赴盐边县惠民乡实践队,土木工程学院赴新九乡实践队,医学院赴大龙潭乡医疗卫生实践队,经济与管理学院赴丙谷镇实践队,机电工程学院赴西昌市会理县实践队,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赴云南省元谋县实践队,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普威镇实践队,外国语学院赴红格镇实践队,人文社科学院赴xx区xx镇、米易县麻陇乡实践队,艺术学院赴云南大理实践队,工程技术学院校友调查实践队,计算机学院赴xx区混萨拉实践队。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新农村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艺演出、医疗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内容。本次“三下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内外的新闻媒体对这次“三下乡”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次活动做到了活动实施前有计划、活动安排中有步骤、活动结束后有总结,圆满地完成了校党委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总结我校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以下经验:

1、领导重视、动员全面、准备充分

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切实的保障,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今年特别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杨唐武为组长、校长助理何永斌为副组长、学生处、团委、各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由校团委负责具体实施,确保活动圆满成功。同时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了活动的更好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校长助理何永斌同志多次听取校团委关于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题汇报,并对活动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团市委也对我校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宝贵指导意见。同时,学校各相关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招生就业处等都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2、重点组队,集中和分散实践相结合

今年我校团委根据上级团委精神,以集中和分散实践两种形式来开展我校XX年社会实践。集中实践由校团委、学生会精心组织的关隘留守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个团队。由全校各院系组成的12支小分队在校团委的统一指导下奔赴全省各个地方,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对于不能参加集中实践的同学,在校团委的组织安排下分散到全国各地自助开展实践,以“服务当地农村”和“当地企业调查”为主。

3、突出重点,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讲求实效。

为突出今年暑期“三下乡”的“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题,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我校资源优势为xx农村贫困地区服务,我们把重点放在文艺演出、科普宣传、社会调查、义务支教方面,所有活动都是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办实事、办好事,把我们的服务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各部门、各院系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发挥出整体优势,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4、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由于我校今年暑期 “三下乡”活动规模大、涉及面广,校团委十分重视“三下乡”活动的宣传工作,我校校园电视台深入一线,对整个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今年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对宣传学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xx电视台、xx有线电视台、xx日报、xx晚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扩大了“三下乡”活动的影响力,为“三下乡”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5、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期稳定性。

今年的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实践地政府的肯定,许多实践地所在乡政府都表示愿意与我校共同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

第9篇

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化改造与革新。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不足 建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帮助大学生们直接了解社会,认识当前国情,锻炼自己的毅力,增强个人才干,培养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常规的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另一个就是社会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学习的则是社会技能,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没有实践经验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将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淹没,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给我们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机会。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书本中吸取知识,在知识中慢慢成长,但是对我国的国民实情知之较少,真正的社会复杂程度并不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中所能了解的。学校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可能就只限于听讲座和浏览新闻,所以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真正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每一次和人民群众接触的经历中升华思想,加强个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拓展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在社会的洪流中站住脚,就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发展自己。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大学生们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拓展自己才能的目的,有利于以后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3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实践者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有社会各行业的人,有老师,有公务员,有普通民众等等,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学生们的个人素质。

社会实践的面很广,近年来许多大学都有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的得到学校批准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多数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解决事情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存在着众多不足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讲有诸多好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任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要想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扬长避短,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社会实践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目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原因大多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和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就暑期社会实践来说,好多学生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当做必须完成的作业,所以在实践中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敷衍一下来完成任务,拍些照片,写个总结就算了事,完全是应付差事,草草收场。社会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这两个字上,实践就是亲身去做而不是看人家做,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分太大,有的甚至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旅游,没有真正的达到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更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又何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

2社会实践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

长时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有各校团委来组织,所以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多为学生干部,除此之外,各校团委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和指导力度都不够,导致社会实践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其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较为单一,有些高校更是“一切从简”只是让学生发些传单,写写感受了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的精神真正的传达下去。而且,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寒暑假,范围太窄,时间较短,,没有长期性的定点实践基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讲究创新,不要总是搞一种形式,要扩大范围开阔眼界。搞出新花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够扩大实践范围,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达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

3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缺乏科学性

总结是评比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形式的升华,可是有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总结评比标准过于简单,比如说,有的大学将社会实践是否有媒体报道,什么级别的媒体报道当做评比的标准,导致社会实践流失了其科学意义和社会实践的实质精神。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及意见

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

许多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所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给大学生带来什么物质财富,而是帮助学生们升华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要懂得以学习为主的观念去看待它,社会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2要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针对于校外的活动,相对于校内来讲更难于组织及管理,所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迫不及待。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情况对较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并根据不同情况评选出“组织奖”和“个人奖”。并且对每一次社会实践进行高效率的总结,做成总结报告并加以存档。

3创新实践,科学实践

出彩的社会实践在于创新,社会实践组织的有意义才能吸引大学生加入进来,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好多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总以为社会实践就是老传统的“三下乡”所以不愿意参加,所以要创新实践,实践创新。除了要创新还要懂得科学实践,有了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体制才会更加完善,实践才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科学的力量不容忽视,科学指导实践,实践让学生成长。

4加强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不行的,所以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固定性,稳定性才能使社会实践持续性长期性发展,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从单向型转向复合型,提高科技含量,体现服务社会的价值,积极创造精神财富,使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受教育又增长知识和才干,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子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62~63

[2]范旭峰.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奉献“两会”[N].中国教育报,2005-03-12(2)

第10篇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服务学习是强调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与课程相联系,使学生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与发展[1]。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卫管专业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了相应的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学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下,为卫管专业走进医院和社区,进行服务学习提供了条件。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服务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名称后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问卷调查。社会调查的关键是做到与时俱进,尤其牵涉到政策变动较多的问题。基于卫生问题政策变动较多的特点,紧扣卫生事业当前热点,在社会实践前专业教师会准备10多个相关课题供学生参考,使其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课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和国内卫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阶段“,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总结[4]。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回顾总结,深入讨论,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4实践结果的评价

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总结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社区或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和课题汇报总分三者按照一定权重最后确定学生该小学期的实践总分。

2调查研究

2.1对象本次调研选择2007级和2008级卫管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7级31人,2008级44人,所有的学生均参与过第三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放75份,实收75份,且均是有效问卷。

2.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3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查:①了解卫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卫管专业现存实践模式的科学性;②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面临具体的诸如实践时间、实践点的问题的认可度。

2.3调查结果

2.3.1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卫管专业学生对于其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践”的模式均非常肯定,有81.4%的学生认为这样安排较合理。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和实习点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社会调研报告,86.7%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或较合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以所选课题为主线把实践工作贯穿起来,将实践地点作为实现小组能力的阵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闪光。

2.3.2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

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的认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点是否丰富、在实践中是否有收获以及社会实践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有5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时间和实践点的安排调查中,有42.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在社会实践点的安排上54.7%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实践点匮乏,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较多。对于大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有60%的学生认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运用。

3讨论与分析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卫管专业的学生对现有的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实践模式表示肯定,认为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非常必要,从中也收获颇多,主要表现为: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汇总统计,从2005年卫管专业建立以来,已撰写论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有3项获得学校创新课题。所有的论文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课题研究内容有: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医疗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②以整个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闸北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针推在闸北社区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普及程度的研究、对家庭小药箱情况的调查等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社区基层的卫生现状,这也和卫管专业就业定位——社区相吻合。#p#分页标题#e#

3.1.2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调查问卷需要与患者或居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表达能力,认识到人与人交流沟通,尤其是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同时,4~5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就必须要相互协调,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3.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增加社会实践课时

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学年的第三学期,但实际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短,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实践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完成问卷设计、调查、汇总和文章的撰写,难度非常大。

3.2.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开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学生撰写了非常优秀、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学经费的支持,使其公开发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专业、部门,乃至学校的声誉度。

3.2.3进一步扩大实习点

目前卫管专业的实习点主要依托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如多家附属医院和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校、部门和专业如何积极开拓新的实习点,如卫生行政机关、医药企业等,使卫管专业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新台阶。

3.2.4与课程的结合服务学习要求服务与课程紧密相结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课程与社会实践内容很容易脱节,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促进,如何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4思考与意义

4.1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教授的课程理论难以与实践相衔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尤甚。卫生管理学科则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每个学年安排社会实践,并使其课程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课程理论认识与大学生亲身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先理论学习,后选择相应单位,并在理论学习中邀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参与主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能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类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又反哺教学中理论性太强的缺陷,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医院管理学课程,卫管专业大一进入医院实践后,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生动有趣,并能在课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与学生进行过医院实践有密切关系。

4.2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因此,医学与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学生职业精神(情操、意志与人格)的塑造。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衔接困难、教学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情感、内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会实践无疑是一门很好的人文类教学课程。

4.3社会实践加强了边缘学科建设

当今学科飞速发展,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已取代大学科的概念。社会实践加速了边缘学科的建设,诸如医院管理类、社区卫生管理类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点的医生教授部分课程,同时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点进行深入带教、完善上述课程的实践教学,避免理论化,帮助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闲暇或假期时间进行的深入社会实际生活、体验社会百态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融合,启发其思想意识,拓宽其知识广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主要标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但应该看到,由于办学条件、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较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更好地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追求短期效应,流于形式。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内容空泛,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意义,追求对于学校本身的短期效应,形式主义的现象严重。为了追求社会实践的影响效果,高校往往将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宣传、主题和规模上,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功能,致使学生很难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产生厌烦心理。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之前“轰轰烈烈”,活动中却很少有教师参与实际的指导和提示,活动后却又大加总结经验,宣传所谓的实际效果。这种流于形式、追求短期效应,忽视社会实践本身具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偏离了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成为高校的形象工程。

(二)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步骤,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但当前的情况是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一届学生一个实践地儿”,没有相对固定的传统实践基地。另外,一些高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场所时,往往单纯地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强调学生能否在其中得到锻炼,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由此使建立长期的和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成为不可能。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指导。

社会实践指导是指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将理论知识的内容运用于课外,模拟实践场景,选择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负有对学生做好社会实践指导的重要职责。当前各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但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内容、条件等却很少给予指导和建议,使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往往带有盲目性,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实践计划,更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同时,受到社会实践地域性等的限制,一旦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很难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这势必影响学生持续参加社会实践的信心,也影响了其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实践,实践则可以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知识广度。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和认可度,但同时,他们对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参与度却很低,认为社会实践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满足,实践内容过于死板和单调,实践结果多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的检查。对社会实践认识的偏差和态度的消极,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出现了“三低”的情况,即人数低、程度低、效果低,即使是亲身参与了社会实践的同学,也因认识不正确和态度不端正,使社会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因社会实践能力不足而导致其在毕业时更容易出现就业难的状况。

(二)组织管理薄弱。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组织、实施、管理、总结等诸多方面,组织管理和统筹安排是社会实践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效果。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项目,应由实践教学科、学生处、校团委等联合各教学单位统一组织实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以体现社会实践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的任务完全转移到了各二级院系,甚至是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缺乏学校层面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更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参与,这使得社会实践处于无组织、无管理的松散状态。

(三)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当前很多高校以社会实践登记表的形式作为考核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标准,内容大体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实践单位的评价等,学校以此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但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很容易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甚至是全部项目上作假,只需找一个合法的单位盖个公章就可以了。这种泛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的效果大大降低,更戳伤了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知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下,才能体现高校教育的成果,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环节,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之中,学校要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服务型、组织型平台。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观念,要深知参与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任何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其真伪,才能明确自身理论的储备程度。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实践观,才能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二)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要在坚持创新中有所发展。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地域特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以地方高校为例,可以根据其所在地农业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空巢老人和儿童多等实际情况,开展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顶岗支教、关爱空巢老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残障人士等。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是千遍一律到茶餐厅做服务生,不是非体力劳动就不是社会实践,只要是大学生力所能及的,有利于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都是最好的社会实践形式。此外,要将社会实践的时间碎片化、日常化和经常化,要将社会实践的内容同自身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使社会实践真正为社会服务,为百姓服务。

(三)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课程化。健全由学生处、校团委、教学单位组成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主的专业化社会实践指导团队。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规划,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实现途径、时间地点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社会实践在规范化、制度化中良性运行。对于社会实践的经费,高校要下拨专款专项予以支持,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查,建立由审计处、财务处负责的经费管理部门,并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保证经费的正常合理使用。

(四)完善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

完整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发现社会实践实际与预期教育效果之间的差距。在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中,应为社会实践单独划出适当的学分,并设计合理的定量考核标准,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表现、思想收获、调查报告以及心得体会等给出等级评分标准,并综合得分情况给出合格与否的评价,折算成学分之后计入学生成绩表。同时,社会实践的效果要与相关的奖励挂钩,如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也可以每学年对社会实践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完整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可以在公平的、可量化的考评中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关乎高校德育教学的成果,更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理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完整的社会实践规划,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便利,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社会实践评价和考核标准。同时,要不遗余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学生中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愿意”的活动氛围,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塑造自我人格、追求人生梦想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1

[2]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3]王利玲.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3~95

[4]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4~137

第12篇

文章从解析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困惑入手,通过总结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立足社会大环境寻找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加快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接轨,充分利用校友和学生家长资源拓展社会实践的平台,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

高职;社会实践;研究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办学宗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社会实践教育是提高高职高专育人质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教育手段。

1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困境

1.1法制环境不健全削弱了各方参与热情大学生虽已成人,但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只要是学生就需要家长监管、学校负责,而这种负责有时会只讲道义不讲法理。这使得很多企业单位和学校,因为担心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安全责任不清,都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法制环境的不健全是阻碍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首要因素。

1.2目标定位不准确阻碍社会实践发展指出:“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强调了实践和读书一样,都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社会实践却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生课余时间的锻炼渠道。这种目标定位限制了社会实践的内容、时间、人力和资金投入。很多高校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很多高校毕业生欠缺实际工作能力,其原因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将社会实践归于教学目标以外的第二课堂,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1.3学生参与意识差影响社会实践质量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越来越低。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勤思善问的能力。面对社会实践,他们更多的是不加思考地被动参与,既缺乏明确的目标,又没有有效的措施。这是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与本科院校同主题、同方法,却不同质量的原因。

2高职院校可以整合利用的实践资源

2.1将社会实践融入课程建设,建立职业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高专教育更加突出与社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增加专业实操课的学时来试图完成这种对接,这说明我们没有关注“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区别,这种“专业教育”的可能后果是: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认识不足,难以建立职业认同感,并造成学习者职业道德发展的障碍。如果将社会实践融入专业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行业调研、企业参观、市场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由任课教师直接指导,将实践报告列入期末考核内容,那将真正实现知行做的统一。例如物流企业每年“双十一”都会面临两周左右的业务激增、人员短缺状况,这是检测一个物流公司整体机制运行和人员管理的大会战,更是学生进入企业短期实训的良机。

2.2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生活,塑造职业习惯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从本质上打破了校园的围栏,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更要求我们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模式,将教学与生活、生产、营销融为一体,让校园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例如以员工打卡制度代替教师点名制度,将一些校内教辅岗位作为学生校内实践岗位,提供场地为学生微创业服务,专业课要求学生穿工服,服务类专业女生必须化淡妆,食品类专业学生参与学校食堂经营等。

2.3将社会实践挂钩校友资源,学习职业经验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社会实践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脱离学生兴趣,一大主因就是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实践载体缺乏。而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足中最大的表现就是企事业单位与学生互不了解。打破这一僵局的最好方式就是将社会实践与校友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并由毕业生搭建在校生服务企事业单位的平台,这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社会实践机会,学长的职业生涯也能让他们学习到职业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根基。校友资源的挖掘方式很多,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校的主页上设立校友留言栏、建立网络班级。学校可以对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和建设的毕业生进行公开表彰并邮寄纪念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校意识,形成校友资源的良性发展。

2.4将家庭力量引入社会实践,提升经验指导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全程参与,高等教育阶段家长一无所知的现象。高等教育阶段家庭角色的缺失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潜在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大学期间沟通学生、学校和家庭的一个有效途径。发掘“校亲”资源,开展社会考察与调研,学生家长可以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进亲子沟通,同时分担指导教师的责任。实践小组成员家长轮流提供实践项目,更进一步增进了小组成员的相互了解和友情,拓展了学生将来寻找就业创业机会的人脉。

3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创新方向

3.1改革社会实践工作考核机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健全社会实践考核机制。部分已建立社会实践考核机制的学校普遍将考核职责放在团委和学生处。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情,要求我们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而不是课外选修活动。既然是必修课,那么社会实践考核机制的考核主体就应该是每个学生,而不是每个系部;考核的结果就应该是学分,而不是奖励证书。各院校应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将社会实践融入课程建设,因校制宜地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工作考核机制,使社会实践和书本学习成为学生踏入社会的双足。

3.2改革社会实践工作组织方式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普遍存在学校出钱出力出指导教师,学生却参与热情低、活动效果差的囧境。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建议将社会实践的策划人、出资人、指导人从学校转移到学生、企业和家长方面,打破时间限制,提高实践效果。

4结语

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必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融入全球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只有不断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重要理论研究课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