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执业医师考试总结

执业医师考试总结

时间:2023-01-19 18: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执业医师考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执业医师考试总结

第1篇

一、目标和任务

1、通过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吸引一批执业医师到农村服务,探索并逐步建立为农村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2、从20*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聘100名左右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每名执业医师聘期5年。20*年在*、*、*、*四个设区市进行试点,共招聘133名执业医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项目安排,逐步扩大到其他设区市。

二、实施范围和资金安排

3、*、*、*、*等地凡没有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均可申报招聘计划。

4、根据国家项目专项资金安排,5年内,对受聘执业医师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三、招聘对象基本条件和用人形式

5、招聘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2)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愿意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决心;

(3)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

(4)35周岁以下;

(5)身体健康。

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即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在村级卫生机构工作的执业医师不列人招聘范围。

6、招聘人员作为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人事关系转入招聘的乡镇卫生院。5年聘用期内,工资福利等从专项补助中支出;5年聘期结束后,工资福利等由地方解决。没有编制空缺的乡镇卫生院,可超编接收。

7、招聘的执业医师在乡镇卫生院服务未满5年的,不享受本方案有关政策,人事关系转到政府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四、招聘程序和方式

8、招聘工作遵循“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原则,按照确定计划、公布需求、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签订合同、集中培训、注册上岗等程序进行。

9、确定计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招聘岗位和需求数量,通过设区市卫生局审核、汇总报省卫生厅。省卫生厅根据情况确定各地招聘计划指标。

10、公布需求。分别在省卫生厅和省人事厅门户网站、*人才人事网、*卫生人才人事网、*卫生报等网站和媒体,公布需求单位、岗位、条件、数量、联系方式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11、自愿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的方式同时进行。在*卫生人才人事网设立报名通道,应聘人员填写《应聘执业医师报名登记表》。现场报名人员持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免冠照片3张,到省卫生厅人才交流中心报名,填写《应聘执业医师报名登记表》。

12、资格审查。省卫生厅负责资格审查工作,通过人员发给准考证。资格审查贯穿招聘工作全过程。

13、统一考试。采取人机对话或笔试的方式,组织应聘人员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为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病案分析等。考试工作由省卫生厅、省人事厅组织实施。

14、面试考核。根据参加考试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择优参加面试考核。省卫生厅、省人事厅组织专场面试,由县级卫生、人事部门和医疗卫生方面专家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

15、双向选择。专场面试期间,根据面试考核情况,县级卫生、人事部门与应聘人员签订双向选择意向书。待当地卫生、人事部门组织体检合格后,正式签订统一制定的《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聘用合同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16、集中培训。省卫生厅负责安排受聘人员进行为期七天的岗前培训。

17、注册上岗。用人单位负责办理受聘医师的执业医师注册手续或执业地点、范围变更手续。

18、下拨经费。县级卫生部门组织受聘医师填写《受聘医师基本信息登记表》,连同《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聘用合同书》一并作为经费补助依据。

五、项目管理与评估

第2篇

医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逐渐转变,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多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等诸多因素促使现代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疾病本质、保障人类健康,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问题,同时也是涉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问题。医学科学已经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医学时代[4],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5]。因此,依据医学发展规律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建立医学教育标准,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整合和设置医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国内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长足的探索[6-8]。我校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要求为纲领,以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整合为试点,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专业分类的课程体系,加快学科间、单位间的合作与协作,推进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深度课程优化整合,围绕知识、技能、素养环节,逐步构建更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课程体系[9]。比如,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相关知识按人体器官系统分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器官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行规律和疾病状态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和合理使用,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考试和高等医学教育内容也正日趋深入和全面,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单单是临床技能本身,还包括医师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等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多重要素,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医学相关知识,发现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发展趋势的导向给高等医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0]。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尽早接触临床,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大力推进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形式和跨学科多知识点融合的PBL教学特色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我们建立了基于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的PBL课程模式,加强了以问题为线索的小班教学和研讨教学。首先,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由各学科高年资教员集体搜集、整理和编排贴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覆盖医师考试大纲、体现课程教学重点、符合临床诊疗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每个典型病例的内容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查体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病例库的编写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手册》,分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开展PBL教学。具体实施时,将学生分组,采用小班讨论方式,由一名老师组织引导PBL教学过程。每个案例的PBL教学均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先由学生针对病例发展进程、患者的信息和诊治过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由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自己分析、解决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再总结出一些相对复杂且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课是在学生充分搜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解决第一次课总结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教员不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让讨论过多偏离主题,并进行一些适时地点评作用。学员通过病例的讨论学习,可从机体的生理过程、解剖特点、病因机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思路、合理用药的原则,初步了解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基于临床病例的PBL教学的实施,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贴近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品质、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学科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3加强辅导答疑与带教,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和医学素养的目标,同时由于总课时限制,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常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鼓励学员查资料自行解决的同时,加强多途径的课后辅导答疑,给学员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非常必要。首先,我们在基础医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了课后辅导,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教员晚自习时间至少跟班辅导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员进行网络值班,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答疑功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再次,由网络值班老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专栏里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讨论专题,吸引学员结合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展开广泛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另外,对一小部分学员的探索性问题,教员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员设计课外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对研究较深入的课题,由教员指导学员撰写科研

论文。对于学员而言,课外科研的实施,增加了学习兴趣,开拓科研视野,开阔了科研思维和眼界,拓展了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也培养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以学员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员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统模块纳入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病例式PBL教学中,代课教员在授课、辅导、答疑过程中会遇到学员各种各样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框架结构,甚至打破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界限,授课教员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必须具有通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员综合教学技能全面满足课程整合需求[23]。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教员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引导,使教员充分认识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点,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建立科学的基础医学教学理念;通过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师资教育培训、常态化的精品课教员评选和课堂授课质量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技能培训,促使教员基本教学技能显着提高;为教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鼓励教员积极参加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依据执业医师大纲,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专题学习,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听课和观摩,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员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专业综合能力,确保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质量和效果。

5加强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试方式

  基础医学课程涉及面宽、知识点多,很多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和全面掌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参考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核方案,引导学员紧抓知识要点,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夯实医学基础。依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组织教员逐单元、逐细目、逐要点地编写了覆盖全知识点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考点习题与精解》,建立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试题库。在课堂上,教员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结合授课要点从编写的书籍中或者从历年真题中选择几道相关习题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员紧扣大纲,把握重点;课后通过网络课程从习题库中选择适量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员,再由老师批改评分,促进学员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学练结合,查漏补缺,综合理解所学内容;在单元或系统内容完成后,通过网络课程给学员安排模拟测试。经过多阶段的练习,学员不断看书复习,熟能生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是促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查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合理设置考核方案,让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讨论表现、书面报告等综合方式,有效避免了考试中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考试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性。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开展阶段测试、历年真题讲解和基础医学综合考核等环节,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6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医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方向。我们在实践中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医学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尝试了基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相关教学活动,如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源(幻灯、教案、课程标准、授课视频等)的扩展,课后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批改,阶段测试考核,专题论坛讨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有效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测试考核手段落后等问题,显着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笔者日前参与的国家医学电子书包项目,也是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综合教学系统。“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在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契合高等医学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和实践性特点。此外,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给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网络信息化数据应用于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做法正在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学中,启发学员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如Pubmed,ElsevierScienceDirect文摘或期刊全文等相关数据库,开展在线学习,鼓励学员持续追踪和深入挖掘分析数据,发展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倡导高质量与独特性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兴趣。

第3篇

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县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含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和公共卫生四大类别。

二、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业务水平测试三项。

(一)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由医师所在医疗机构负责考核,考核机构复核。

(二)专业技能测试由县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委员会统一命题,考核机构组织测试,考官必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测试办法:技能测试共考2题,其中必考题1题,从3题中随机抽取一题,备考1题,从20题中随机抽取1题,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专业知识考试由县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委员会统一命题,考核机构组织考试,考试办法如下:专业知识考试共100题,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考核程序

(一)简易程序

符合下列条件的采取简易程序,对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并在考核周期内有良好行为记录的医师,或具有12年以上执业经历并在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医师,采取简易程序考核。良好行为记录包括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受到县级及以上的奖励、表彰,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和取得技术成果等;不良行为记录包括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受到行政处罚、处分,以及发生医疗事故等。对符合简易程序考核的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考核工作成绩、职业道德测评后,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在《医师定期考核表》(附件4)上签署意见报考核机构审核,不在进行业务水平考核。

(二)一般程序

符合一般程序的医师,由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对其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并在《医师定期考核表》(附件5)上签署评定意见,经考核机构复核通过后,参加业务水平测试。

四、考核结果判定

医师定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考试的,或有《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即为不合格。不合格人员由县执业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公室统一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人员,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由考核机构再次考核,如不合格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五、时间安排

(一)组织阶段

4月25日-5月15日:县卫计局调整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人员(见附件1),设定县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定考办”)具体负责辖区内考核工作,设定考核机构及考核片区的划分。

5月16日-5月25日:定考办负责组织辖区内考核机构的审核工作,考核机构向定考办提交信息登记表(见附件3);受考核机构及医师执业信息发生变动应及时向所在医疗机构备案并及时在《国家计生委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更新修改,机构信息代码(见附件8),不熟悉操作的机构或人员请在医政群下载视频学习。

(二)学习测试阶段

5月26日-6月20日:全县被考核医师在医政群按医师类别下载资料自主学习。

6月1日-6月15日:医疗机构组织注册在本单位的医师的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工作(见附件4、5),并在6月15日前报考核机构复核。

6月30日前考核机构将复核结果汇总(见附件6)通知被考核机构,并将复核结果报定考办备案;被考核机构在接到复核结果后7日内录入考核信息系统,同期开展业务水平测试的报名工作;

7月18日-7月19日:定考办统一命题、组织安排理论水平测试工作,组织巡考小组全程监督各考点业务水平测试工作。考试结束后,试卷及答题卡由考核机构现场收回,以确保测试的公正性。

7月20日-8月10日:定考办组织人员统一阅理论水平测试试卷,并将结果反馈到各考核机构。

(三)总结阶段

8月11日-8月30日:考核机构汇总录入被考核机构人员考核结果(见附件7),并将考核总结报定考办。

六、工作要求

(一)本次医师定期考核实行业务分管院长负责制,各考核机构与被考核机构要精心组织,按照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走过场,认真做好医师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保证考核工作规范进行,并取得实效。

(二)试卷领取。各考核机构考试时间前一天到定考办领取专业知识考试试卷,严密保管。

(三)考试组织。每考室30-40人,一人一桌,监考人员2人,前后左右间距不少于60公分。专业知识考试结束后,答题卡当场密封保存,试卷统一销毁。

(四)严格奖惩。

第4篇

一、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 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 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 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均以学术型为 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而学生 的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主要靠卫生部门的在职培养。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在统招的硕士生中尝试以专业学位模式培养,即由 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 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出现培养与使用脱节、 专业学位层次与临床工作能力不符等问题。我国医 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 位二类,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 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 次临床医师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绩效评估与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培养过 程中,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标准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靠拢,背离了专 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生 的临床工作能力难以胜任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 在着重复培养的问题,延长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周期。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当 前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医生,是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同处于医 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以提高医师的临 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3,4]。从 培养方式看,二者均采用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 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培养方式[34]。既然二者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为有效解决培养与使用脱 节、学位与能力不符等问题,避免重复培养,缩短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就有必要将二者有机衔接,以 提高培养对象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教育资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 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以临床技 能训练为核心的“5 +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招录有机结 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 的质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 训过程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机制,把好“过程 关”,提高培养的质量;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 医师准入标准有机结合,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把好 “出口关”,保证培养的权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 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 医师。

三、培养目标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持续提高医师的临床工作 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 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方案

     5, 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分为4个学习阶 段:通识教育1学期,基础医学教育2学期,临床医 学教育3学期,临床医学通科实习4学期。在临床医12学通科实习阶段,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 临床检验学、病理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完成教 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成绩合格,达到学士 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3,即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 入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普通 专科培训,培养合格后,可实现“四证合一”,即经历 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 书”四个证书。培养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参 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这样能有效解决培养对象在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时所面临的违法和违规行医风险。由于“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培 养对象的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关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再重复进行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 论文答辩,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 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X,即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入 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X年的亚专科 培训。由于不同的亚专科医师执业难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亚专科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上 有所不同,导致培训时间不一致,我们称之为“X” 年,一般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经外科则是4年。培养合格后,可实现“二证 合一”,即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亚专科合格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位证书”两个证书。由于目前我校仅在非学历教育中 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所以学生不能获得博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课程设 置、主要考试及获得证书详见表1。

    五、培养过程

      1.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 招录有机结合按照“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 原则,制订学校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 培训基地共同组织招生工作。根据各附属医院住院 医师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资源,测算每年所能接纳住 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的人数,同时结 合社会对不同专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合理确定临床 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 专业招生计划数,专业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 准》中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来设置。这样可在满足社会 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培养对象进入“3+X” 培养阶段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病种病例数、技 能操作数和手术数。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 程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环节和必要手段[5],本培养体系,特别是在“3+X” 阶段,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实践 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

临床技能训练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 办法》中规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 床工作”[3],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 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且具体执行情况不理想等 问题。而本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 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专业学位 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轮转时间、轮转学科以及相 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 养和考核,这样有效地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 研究生临床医疗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 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以我校统一组织的周 末集中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公共必修课程、公 共选修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理论学 习相结合,主要有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 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有关法律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根据卫 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要求,学习 和掌握各轮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临床文献 资料分析报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但在具体执行时,许多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去完成实验室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 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而本 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 临床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单 纯实验室研究方面的论文,将不同意其进行论文答 辩,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 标准向科学学位论文标准靠拢的问题。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口 口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养对象通 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 转,通过培训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 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 到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证书”。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 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X年住院医师 亚专科培训阶段也经历上述类似过程。

六、改革实践

    2009年,我校开始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作。 2009级临床(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毕业,其中112人顺利获 得了学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78人参加了 2012 年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考核分 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论考试69人 合格,合格率为88.5%。理论考试合格者中,68人参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为66.2%。阶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 专科培训合格资格认定条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即2009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2012年毕业时, 有20人实现了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14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四证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订了 “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 作。此次修订的显著特点是,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增加了临床技能训练时间,特别是增加 了轮转科室和轮转时间,如内科临床技能训练时间 增加到27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12个,轮 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5个月;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时间增加到28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9 个,轮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6个月。2010级临床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2011级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2012级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订的“培养实施细则”进 行培养,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必将有更多的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时实现“四证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在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各培养基地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 和细则)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采用 床边实践、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等多种训练方式, 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 采用工作场所评估(WPBA)、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 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多种考 核方式,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水平进行了客观、有效 的评估。逐步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临床技能训练与考 核体系,持续提高培养对象的临床技能水平,促进培 养合格临床医师目标的实现。

2. 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培养对象在“3+X”培养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就 业一住院医师”或“在读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单 —身份模式,而具有“住院医师”和“专业学位研究 生”双重身份。身份发生了变化,配套政策应作出相 应的调整,以保障培养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培养协议 方面,培养医院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培养期间计算工龄,协议期限即为培养时间,培养结束后 协议自然终止。在薪酬待遇方面,按照培养医院同 类人员薪酬水平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依法参加 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社会保障。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方面,培养 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注册地点可在培养医院,培 养结束后如到其他医院就业,依法办理执业地点变 更手续。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20-02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最近几年社区医学专业已经禁招,而原有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学历,都报考成人高考大专、本科。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执业考试)并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医士.笔者认为,面对研究生、本专科生如林的全国执业考试的成考毕业生的考试压力可想而知,对此当他们无力对抗时选择的就是放弃与自甘落后。那么提高成考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令他们燃起学习的热忱、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是我们中职教师提高自我生存机制与教育学生责无旁贷的义务。笔者在临床诊断学与内科学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希望能与各专业中职教师共勉。

1燃起希望

从我接手临床诊断学或内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进行士气鼓舞:我们是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一技在手行天下,我们未来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某些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更受社会欢迎,如果我们自强还会达到或超过本科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与能力,一切皆有可能,因为现在是能力的时代。然而,要入门要有敲门砖--临床执业医师证,如何获得?老师会授予你们应试能力。

2授之以渔

除了让他们看到希望,我们还要授予他们应试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授予并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2.1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

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是提高成考毕业生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的中心环节.为此,在诊断学、内科学教学中,我以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构建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模式,即2次多站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模式:第一次为初步诊断学实践技能多站考核,第二次为整合了临床各科实践技能的诊断学实践技能多站考核.在授课过程中我把每个部分在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可能的考试方式讲授给学生,这项要求授课教师充分把历年考试内容充分备课,从多角度变换方式,把多种可能性都传授给学生。同时,实验课让学生们以此为导向,多加练习,孰能生巧,教师示范,并按照实践技能规范要求校对学生的操作。在内科教学中,我在讲授每个疾病时都把它编成几个案例后,让学生概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原则,这样在病例分析环节同学就不会生疏,而是处理的游刃有余,即使考试抽到少见的疾病不至于"颗粒无收".同时我会把每个疾病的主诉概括出来,同时运用诊断学的病史采集方式套练每个疾病。期末考试我把实践算为考试部分,并占有30%比例,让学生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的考试方式抽提,并在规定时间内答题,这样学生从内容到方式都不会陌生,考前再加强化即可。

2.2提高教学艺术

2.2.1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诊断学是应用临床思维方法了解个体健康状况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启发式教学可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笔者现就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介绍如下。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如案例+提问启发在诊断学教学中,以案例导入或总结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临床疾病比较感兴趣,尤其关心自己与家人的健康,笔者上课开始时先让学生介绍自身或家人出现某些症状时的表现,再给学生阅读一例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病例,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明确上课目的;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分析病例并完成思考题,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提供咳嗽、咳痰病人的典型病例,请学生找出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病人怎么了?出现了什么情况?”学生根据病例很容易判断该病人发生了。教师继续提问:“该病人都有哪些因素可出现该现象,如何鉴别?最后考虑患何病? 学生会根据病人情况学会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

2.2.2形象、牵连解决难点、重点: 诊断学心脏杂音与震颤的产生机理是医学的难点、重点,血管中血液正常是层流,由层流变成涡流即会产生杂音或震颤。我们可以联想河流,由狭窄通道进入大河流、有异常漂浮物、水流加速、异常漂浮物都会改变水流方向形成旋涡,也就会产生杂音或震颤。呼吸系统呼吸音的特点复杂、难记:肺泡呼吸音吸气相长呼气相短支气管呼吸音吸气相短而呼气相长,前者我那个气球,吸气相相当于气球充气过程,呼气相相当于放气过程;后者我让每一个学生同我连续做呼吸动作,分为吸气长呼气短与吸气短与呼气长两种情况,哪一种舒服那一种就是正常的,显而易见是后者。

2.2.3提高记忆效率: 联想记忆法: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的活动。根据事物间的接近性、相似性、对立性进行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以达到记忆的目的。在内科学学教学中,常会碰到一些检查项目的正常值等,教师强调学生应熟记。学生通常的做法是立即做好标记,准备课后背诵以应付考试。但面对记忆压力过大的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如何减少记忆强度、增强记忆效果是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引导一下,启发学生展开各种联想,记忆效率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如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起决定作用的免疫学检查血清C38周内恢复,这里有敏感数字3-8,可产生这样的联想:女士过三八节当日享受特权,购物可以享受特价优惠,单位可放假半天,在家可以不劳动,休息,可三八节过后一切恢复正常。在内科学教学中,支气管哮喘亦是难点,笔者讲授支气管舒张药时用到:沙(沙丁胺醇)溢(异丙托溴铵)吃鹌鹑(胺醇)喝茶(氨茶碱)水。呼吸系统疾病鉴别痰的特点举足轻重,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痰易拉成丝,我会让学生联想珍珠项链由丝线上穿上白色珠子即成。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引导尝试,结果提问时得到的是全班学生整齐而正确的回答。

3狠抓考前复习 从容自信应考

第6篇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精神,增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试行,至2010年正式形成了后期临床教学及考核方案,强化中医专业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现将我院近年开展的后期临床教学和考核改革工作作一总结。

1 从独立学院的特点出发深化后期临床教学管理改革

后期临床教学是医药类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顺利地从学生过渡到医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办学理念,利用母体学校优秀的师资和教学管理经验和签约实习教学医院,贯彻“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要求的原则,重新修订后期临床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临床见习、实习模式。同时,实行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和督导制度,以制度管人,并根据毕业生综合评价和督导结果对实习教学医院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合作。我院采取每两年召开一次后期临床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每年的上学期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亲自带领专家、管理队伍到实习单位检查和听取学生实习情况等措施,针对后期临床教学所面临到的学生多、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实际问题,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临床教学医院领导、带教教师一起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1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一是加大对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升级现有的组胚病理微免等数码互动实验室、生理生化微免、中医诊断基础、西医诊断基础、临床各科模拟机能实验室、基础护理实验室、药学(中药)专业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精密仪器等26个实验室;二是加快临床见习教学改革,组建了医药实训教学基本文由收集整理地,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模拟实教室、急诊技能培训中心、药物制剂模拟生产线等。我们还计划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先进的教学软件、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以弥补见习、实习生因临床操作机会少而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①②通过大幅度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我院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增多,弥补了临床见习病例不足,并在正式进入实习前就能够熟练地在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综合穿刺术、高级外科清创缝合、高级助产训练、新生儿抢救护理和腹部触诊、智能化心肺检查等综合的技能操作。结合实行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课外开放管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果地增强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为提高理论学习效率,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加强实习教学医院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我院实习教学医院基地的功能,在区内,重点整合母体广西中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邕宁区中医院等实习教学资源;区外则根据生源较大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出发,加强对医护类临床教学基地的联系和建设,并积极开发其他类专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实习点,目前已建立的24个实习教学医院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同时完善对实习生在实习点实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促使其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见习和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本科毕业生考核模式改革

考核既是检验临床教学质量的杠杆,也是改革的风向标。考核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所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能较好地完成对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客观评估,成为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取得毕业证书,成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我院后期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更是为我院今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加。我院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根据专业设置情况,结合目前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为我院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考核提出如下思路。

2.1 考核对象

考核改革方案适合于我院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外科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及针灸推拿学等五年制的中医体系本科专业学生。大三年级以上在校学生均应完成临床科目的见习和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生则均应在医院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实习满一年返校,且成绩得到医院认可方能参加毕业考核。

2.2 考核方式

根据我院设置的不同专业(方向),结合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对医学类学业考核按以下一至六项项目进行,其中对在校生要求凡临床科目考核均改革为理论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进行,实践应用测试从第二至第五项中抽查,占总评成绩40%;对毕业实习返校学生则要求考核全部项目内容,实行100分制,其中病历、体格检查、无菌操作要求70分为合格,答辩要求60分为合格。答辩科目的选择在考核开始前15天通过学生自己抽签决定。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第一项:职业道德范畴考核答辩(占10%)。要求学生完成对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医疗法规、医学伦理、卫生法律常识等相关内容考核,在这几个项目中任意抽取一项回答,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二项:病历书写(占10%)。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病例资料中随机抽选,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住院病历一份,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由教师根据病历书写质量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三项:临床技能操作之体格检查(占20%)。要求学生在“头面颈部检查、前胸部及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在“患者”身上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教师现场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四项:技能操作之无菌技术(占20%)。本项目在外科实验室进行,要求学生在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消毒与铺巾、缝合(含打结、拆线)、换药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进行操作(外科学和骨伤科学方向的同学全选)。要求在10分钟(40分钟)内完成,教师根据其步骤和熟练程度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五项:内科答辩(占20%)。要求每位学生回答3个问题。一是西医内科学基础理论,二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三是围绕毕业实习手册《实习量化考核册》进行,由主考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病种和操作情况现场提出问题。三个问题的内容要求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临床操作和适应症、操作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等,目的是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

第六项:分专业答辩(占2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兴趣特长等,从中西医外科、中医骨伤科、中西医妇产科、中西医儿科、针灸科等中抽选一门来答辩,由教师按毕业生的《实习量化考核册》中所记录的实习病种和操作情况提出,分科进行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本项目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

2.3 考核方案要求和作用

第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开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卫监督秘〔2014〕88号)精神,我市高度重视,积极落实,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规范管理,做好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

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市于2004年成立领导组,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责任,制定具体方案。各县区根据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对符合免试条件及考试条件的逐一对号入座,严把准入关,统一规范发证。截至2013年底我市有3885人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3885人完成注册并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2014年根据省卫计委《关于做好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的通知》(卫农秘[2014]149号)文件要求,在全市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落实,目前这项工作正在顺利开展中。

(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和考核工作

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市及县利用每年的中央财政支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对村医进行轮训或集中连片学习或下乡分批指导,近年由于推行网络教育,一部分乡村医生开始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条例实施以来至2013年底约有13238人次接受培训或继续教育。乡村医生的考核工作由各乡镇卫生院统一组织实施,对不依法执业、不服从工作安排和管理者,考核不予通过,并依此核发公卫等经费。

(三)加强督查力度,规范执业行为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加强对村卫生室监督执法,对违法违规人员主要采取吊销、暂扣乡村医师执业证书、暂停执业活动、罚款等。截止2013年底我市对乡村医生实施行政处罚案件共计3件,2011-2013年3年间共计2件。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

针对此次监督检查工作,我市高度重视,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开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同时成立了“***市卫生局综合监督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市卫生局综合监督工作协调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与任务,扎实开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我市在日常监管中注重加强对《乡村医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村卫生室人员的法律意识,每年定期召开培训会,发放法律法规资料,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知识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同时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卫生行政执法的监督,确保各项卫生法律法规的执行阳光、透明。

(三)积极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卫生违法行为

为规范村卫生室管理,保持农村医疗市场的相对稳定,各县(市)卫生监督所结合年度校验每年初下乡督导,县农合中心结合农合报销亦定期下乡督查,县(市)卫生局每月工作检查也对村卫生室进行检查(特别是药品零差价),如此多的“跟进”,大多数村卫生室都能遵纪守法,依规执业。今年,根据省卫计委要求,以县为单位,开展村卫生室有关工作地毯式检查与乡村医生“再注册”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清理整顿乡村医生队伍。

三、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医生队伍逐年减小、年龄结构偏大

由于目前村医政策待遇、社会地位、收入等原因,致使许多医学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从事村级医疗卫生工作。还有些年龄较轻,具有一定医疗技术的村医生,也弃医从商或弃医务工,不安心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据统计,我市乡村医生60岁以上就有1110人,30岁以下仅69人。村医生队伍出现明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乡村医生素质较低,服务能力有限

据统计,我市3000多村卫生室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村医不足500人,知识的老化,学历和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三)乡村医生待遇较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

目前,由于在岗乡村医生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机制缺失,其性质定位处于半农半医。很多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投身村卫生室,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当他们从这个岗位“退休”后,将面临没有工资,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又无力从事其他劳动,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困境。

四、工作建议和意见

(一)完善保障制度,解决乡村医生后顾之忧

积极建立村医养老补偿机制,医疗风险保障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工作待遇,解决后顾之忧,增加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吸引力。

(二)强化在职培训,提高乡医从业素质

进一步加强村医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培训的方法要多样性、灵活性,使乡村医生学得进,用得上。通过函授学习、临床进修、参加专题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同时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用政策和制度进行激励和制约,促进乡村医生培训。

第8篇

【关键词】 临床技能;教学模式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 从职业操守、医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这七个方面对世界各地医学生的培养制定了标准。其中, 临床基本技能是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点内容, 但它又是教学中最大难点之一, 更是医学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1]。

1 建立新教学模式的背景

《执业医师法》规定, 临床带教, 必须取得患者的同意;而患者维权意识逐渐提高, 医患关系逐步从传统的医生主导、患者盲从的模式, 向医患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模式转变[2, 3], 造成实习学生无法找到足够的病例学习临床技能;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 各医药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缺乏。上述情况造成学生仅仅是在患者床边听教师讲一遍某项技能操作方法, 看一次教师的正确操作, 鲜有实践机会, 这样的训练不足以掌握该项临床技能。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能在患者身上进行相关临床技能的训练, 形成临床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脱节, 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 原来主要依靠临床见习来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传统做法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 在新医改的需求下寻找新的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2 新教学模式的构成

本校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摸索出一套系统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体格检查视频课件相结合为基础, 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进行示范教学, 以模拟手段创造不依赖真实患者的临床技能教学方法, 从原来的病房床边教学发展到实验室通过特殊模型设备完成临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②研制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 弥补教学课时有限、不能经常复习这些操作的缺陷;③结合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 使学生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反复训练, 使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能够以规范的动作完成技能操作, 提高他们临床见习实习的效率;④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考核;⑤最后, 进入临床实践。

2. 1 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的配备 购置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 该模型可以模拟所有疾病的体征, 通过参数设置, 可让学生对疾病的特定指症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 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能力, 即通过问、视、触、叩、听的基本手法获得临床资料。使学生接触近似于真实的病例特征, 使教学更具真实性、趣味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习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 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加强教与学的交流[4]。

2. 2 视频课件的研制 根据第七版《诊断学》全身体格检查大纲, 结合临床实际编写操作标准, 之后由有临床经验和诊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操作, 并进行录制, 同时注意添加临床上少见和罕见疾病的体征, 以弥补临床实践中不能见到该病例的不足。

3 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 1 实验分组 检验该新教学模式的效果, 实验分两个部分构成:①采集84名未培训前同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 随后将学生按析因设计方案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 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进行培训, 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 三个月后, 采集所有同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②随机选取本校实习生202人, 按照随机数表, 平均分为系统化教学模式组和传统带教模式组, 学习三个月后, 比较两组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成绩。

3. 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 第一组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第二组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的秩和检验。P

4 结果

4. 1 析因设计分析 结果显示, 传统带教模式和系统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成绩的效果不同, P

4. 2 等级资料分析 学生考核成绩90~100分为优秀, 75~90分为良好, 60~75分为及格,

表1 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成绩的比较

(分)

A组 B组

教学前成绩 教学后成绩 教学前成绩 教学后成绩

总计 2950.5 3780 3001 3462.5

表2 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组别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合计

系统模式组 26 53 21 1 101

传统模式组 15 34 49 3 101

P

5 讨论

随着教育规模逐渐扩大, 医学院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 以及社会的发展机制日益健全, 相关矛盾愈加激化。因为缺少示教病例, 理论与实践分离, 致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感下降, 故临床技能掌握不够深入、缺乏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等;同时医学生人数逐渐增多, 愿意配合教学活动的患者越来越少, 即使同意配合的这少部分患者对学生在自己身反复操作易产生反感[5]。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不足, 优化调整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系统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经过析因设计可以得知, 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是不同的, 通过等级资料分析可以认为, 系统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可见, 本校建立的系统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该模式注重学术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注重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临床因人制宜;面向新医改政策, 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 非常有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加快青年医学人才的成长, 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干得好”高级应用型骨干卫生人才[6]。同时, 该教学模式适应了医疗改革的新需求, 培养医学生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不过分依赖于机械辅助检查, 提高整体医疗素质, 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模式是本校教学的进步, 是本校教学经验的科研成果, 值得向广大院校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卉, 白育庭.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3):281-282.

[2] 纪广玉, 徐正梅, 马兵, 等.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的探索和实践.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3):645-648.

[3] 齐建强, 董, 任新生.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6(3):118-119.

[4] 李璩怡, 郭雯珲.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西医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4(3):124-125.

第9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卓越医生;临床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滞后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民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民族地区尤为严重。目前我国民族高校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课程相对独立,重复交叉内容过多;实验教学多以验证实验为主,对民族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存在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思维判断能力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育模式观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卫生部正式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系统布置和整体设计,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民族大学医学院2012年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民族地区高校,为了保障此计划在民族地区顺利有效实施,我们拟开展“民族院校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专题研究。

一、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承担着对社会变化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势在必行,民族高校医学人才培养也不能例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我国医学类院校招生规模过大,在校人数超过了办学条件的承载,各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给学校各项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因此,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目前面临着如下许多困境。

(一)严重匮乏的病人资源

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医院,病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他们可以选择医院、医生,尤其是日益强烈的维权意识,他们有权拒绝实习和见习医生。病人的“不配合”与“拒绝”增加了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难度并制约着临床实践技能教学。

(二)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对学生实习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国家各种相关法规不断出台。如《执业医师法》《规培政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相关法规的落实对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不仅提出更高层面的要求,使得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制定了相关限制临床实习生的一些规定。加之,近年来的医疗环境差,医患纠风多,使得临床带教老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训练的机会。

我院2012年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民族高校。为了保障此计划在民族地区顺利有效实施,我们拟进行“民族院校卓越医生人才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找出规律,为民族地区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探求一种能适应于民族院校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构建民族院校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便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非直属的附属医院,拓展社区医院实习点

现阶段临床教学和实习是我校医学教育最棘手的问题。承担着我校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任务的仅有一所二级附属医院。虽然学院和附属医院正在努力进行医教协同,但短期内仍无法解决这个十分突出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积极争取,已将我市一些实力强、条件好的三级以上医院,如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纳入为非直属性附属医院,弥补我们医学生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不足。借鉴民族兄弟院校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大力推进医教协同,保证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卓越医生肩负着社区医疗服务的使命,为此,我校在全市范围内联系了4个社区医疗站为我们卓越医生见习和实习基地。

(二)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临床技能操作不断更新。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对我们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重新修订了卓越医生临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了配套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临床实习手册、临床技能操作大纲。同时,制作完成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示范光盘,以规范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三)加强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执行分专业多站测试,由学院的专家组成巡考小组,对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教师进行考前培训和监督指导,采取随机抽签形式,统一考核操作打分尺度,提高考核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此外,加大其在毕业考试中分值比例,即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占50%,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考试占50% ,并规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有一票否决权,不合格者不能毕业,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把好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关;为医学生毕业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规陪进行预适应。

(四)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不惜高薪引进15名全市范围内的学科带头人,以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对在职的临床课教师加大学习进修力度,一个是送出去,在现有临床医生不足的情况下,每年派出多名临床课教师赴国内一流临床教学医院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带教水平;另一个是请进来,把相关专家请来定期举办院内临床教师培训。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把临床带教工作与个人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组织临床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开展院校两级临床教师教学竞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热情和教学质量。

(五)积极参加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不断总结经验

国家卫计委、教育部为了加强医学生的“三基”培养,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全国范围开展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已举办了六届。我们从第二届开始参加,我们将抓住这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向兄弟院校学习,总结我们在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和培训中的经验教训,程序化、细化我们的培训流程,不断提高我院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六)学习借鉴在教学改革中走在前列学校的先进经验

1999年6月9日,为了组织领导界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以下简称IIME)在纽约成立。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出台,我国已于2002年率先启动GMER试验性实施计划,现在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医学教育认证,我们民族院校也不例外。目前,国家加大了援助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促进民族院校的建设力度。我们远有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援助,近有地处陕西、背靠具有先进教学技术和经验的第四军医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内依托自治区临床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的平台。有老中青结合、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结合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有兼具临床实践经验和临床教学经验的教师,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通过走出去,向有经验的先进大学学习借鉴引进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如,临床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建设、PBL/CAL教学经验、模块化实践教学、虚拟实验教学、OSCE临床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然后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总结分析改进。

第10篇

[关键词] 中医;发展;教育;科研;医疗;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 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06-03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科技文化,已经历时20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数度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几何时,中医学就成了“玄学”、“伪科学”,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系统理论、明显疗效的无创或微创的绿色医学,在西学东渐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让创造了中医学的先贤们的子孙给边缘化了,那么,中医学是如何被边缘化了呢?

1政策规定的行政边缘化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医生执业的通行证,没有执业资格的人的所有医疗活动,都属于非法行医,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执业医师资格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来获取。西医的医师资格考试全部考西医内容而不涉及中医,中西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要考一半西医知识一半中医知识,而在中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内容也占据了40%,但在临床中规定不能跨范围执业,即中医执业医师不能从事西医的临床工作。伟人很早就倡导中西医结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政策则规定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而西医可不必学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是威力极强的指挥棒,这种考试规定,就决定了中医要同时学好两套医学理论,无形中降低了中医理论知识在中医界的重点地位。既然提到中西医并重,为什么规定中医执业医师要考西医内容,而西医执业医师不考试中医内容,为什么中医职业医师不能只考试中医内容呢?考了西医内容又不能使用,为什么要考呢?

新药的评定和审批,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必要的研究手段和指标检测是体现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但中药和化学药品不论其药源、理论都是截然不同的,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方剂,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并经过反复验证的,新药审批中要求中药也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药理药效实验,大量的临床资料必须采用小白鼠实验,而中医的证候多是综合性的,是无法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复制的,在小白鼠身上有效的未必在人身上就一定有效,所以实验室中的药效实验的规定本身就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效的否定。对于成分的检测,也是从另一角度否定中药的疗效,中药是按照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来使用的,每一单味中药,都有非常多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协调而起治疗作用的,更何况复方,是讲究配伍的,相须相使,相辅相承。单一成分的测定,并不能确定该药或该方的疗效,甚至所测定的成分在该药中恰恰是次要的甚或是无用的。将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再用动物实验去证实,测定整体性作用的药物中的某一成分,否则就是无效或是假药,这正是相关规定将中医边缘化的例证。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盛行一种被称作“五子登科”的风气,即“改名子、扩院子、争位子、调班子、借票子”,名字响、院子大、位子高、贷款多就会成为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医院校也不例外。在改名大学和申博过程中,SCI、EI等收录论文的数量占着较大比重,而中医学论文基本不在收录之列;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比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使用也可以积分。根在中国的中医学,却使用国外非母语语种的教材,笔者不知道某些连中文版中医理论都弄不懂的专家、学者,用非母语中医教材,其结果将会如何。由于客观条件和学科特性,中医学的这些方面的积分很难达到标准,这些政策规定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医学边缘化。

2中医教育的自我边缘化

中医院校自建立之初,就院校的名称而言,即是对中医的边缘认识。中医学是医学,西医学也是医学,而院校的建立将西医院校称为“医学院”或“医科大学”,而中医学的院校就加上“中”字,其实中医也是医学,也是世界性的医学,只不过她的发展重点是在东方,除中国之外,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部分的东亚和南亚国家。“中医学院”这种称谓就已经把中医学排斥在主流医学之外,可以说从中医院校教育的一开始,中医就隐含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医院校大多设立了中药系(或学院),而此中药系(或学院)与中医学中的中药基本不相干,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栽培、采收、整修、炮制、配伍、煎服,调护,方可称之为中药,否则只能是天然药,而天然药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现在的中药专业除了《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学》等极少的课程与中医中药有关外,其他的课程基本与“中药”风马牛不相及。而从事中药教学的大部分专业人员,基本成为化学专业,有的甚至附和一些攻击中医的观点,对中医颇有微辞。其实隶属于中医的中药学,是和中医理论血脉相连的混合体,现状中的中药专业从课程设置到研究内容,从教学计划到师资配备,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已非中药原貌,而是天然与化学的混血儿了,中药概念的偷换,给一些攻击中医的人以口实,“废医存药”的论调难道中医药界自身没有责任吗?

在《中国中医药报》教育科技专栏中,笔者为中医教育算了几笔账,其中,关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中西医学时比例,依据“中医本科教育规范(标准)”规定中医专业要进行的课程设置,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尚有 5大类30余门课程,均不属于中医学科的专业课程,但这是跟着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定的指挥棒转的,由不得院校自己做主。

况且中西医本就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从其理论的建构形成到思维方法,尤其是临床运用截然不同。作为宏观的、统一的、整体的中医学理论,是治疗患病的人,调整活动的人体生命;而作为微观的、割裂的、单一的西医学理论,所治疗的是人的病,修理静止的组织器官,两套本应花费等同时间学习的理论,合而为一在五年中学完,岂不是煮夹生饭吗?

近年来,中医院校的高层次教育发展迅速,若从数据上看,形势喜人,但从实际上考察其教育质量,尤其是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技能的掌握,不能不让人担心,社会上流传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从中医专业上看,“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尽管这些说法有些未免矫枉过正,但中医高层次教育的现实也确实不容乐观,硕士和博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外语课、计算机课、统计学以及西医课程和实验占据了大量时间。粗略统计,中医硕士用于学习以上课程和实验需三年中的两年半,而中医博士几乎用到三年,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虽然在某方面有所深入,但其他的知识基本被忽略,甚至忘记,所以还不如本科期间的全面学习,硕士、博士不会望闻问切,尤其不会诊脉的大有人在,这就给社会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即高层次中医教育尚且以西医和实验为主,可见中医的本科教育现状如何,这也是中医教育自我边缘化的一剪缩影。

3中医科研的人为边缘化

中医科研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非“中医研究”的错误方向上,因而也成为了部分人非难中医的口实,是人为地将中医边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3.1判断标准错误

用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把中医作为研究对象,在“西化”中对其进行改造,是近半个世纪中医科研工作的主流。而在当代,把自然科学中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绝对信条和唯一标准,是造成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的科研规范和要求,一切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具体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符合中医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这一点在中药的研究中尤为突出。然而,中、西医学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西医学的科研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医学的科研。

3.2科研方法不当

中医的科研,尤其是一些大项目,大多采用如下流程:摘录文献,断章取义,自设跳板,为自己科研找依据;歪曲观点,肢解学说,在先,以期古为我用;制作模型,设定指标,弃中就西,为求社会认可。由于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的不相符,检测指标与症状表现的无对接,提取成分与临床疗效的相背离,终于出现了实验不“实”、假设更“假”,结果是欲西非西,遗人笑柄。大部分对中药的研究是分析单味药的化学作用,基本是用西药研究的办法去研究中药,这种用现代技术研究、分析和证实中医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抹杀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的本质区别,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导致纯正的中医药科研很难拿到国家科研课题。中医药科研走上了一条“中医西化”的不归路,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践研究中医发展,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药,用西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误以为中医理论就是从实验室里产生的,导致中医科研严重脱离临床实践,作为国粹的中医药日渐式微。

3.3学术认同偏差

据了解,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73个中医药项目中,理论研究占24%,临床研究占57%,有效成分研究占18%,其他占1%。在1998~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5项中医药成果中,多为天然药成分提取或鉴定,有的属西药成果,有的属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真正按中医药规律进行的临床研究极少。学术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的认识较为片面,即过分强调研究中医药的所谓“实体本质”、探求天然药的有效成分,过分强调对微观结构的认识、注重分离提取,从而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注重用西医药学的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这种对现代化的片面认识,缺乏发展性和创造性,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物质的研究上,忽视了中医自身的研究,存在着方向上的偏差,因而很难取得突破。如果真能够按照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所说:“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树立发展的观点,重视中医理论的整理、归纳与提升,重视从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规律,重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规范的研究”,中医研究也许会有所突破。

4中医医疗的社会边缘化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两种诊断和治疗方式,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这才是中西并重的原意。中医西化主要还是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出现偏差,服务方式偏离中医服务的轨道,导致这种结果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经营强调市场化,利益追求最大化,评价强调效益化,年底看谁收入高,所以收益高但并不一定疗效好的西医化倾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大部分中医院的建设目标。

4.1中医医院西医化

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一级中医医院标准”规定基本设备18种,除中药煎药设备与针麻仪两种外,其余16种全是开展西医必备的设备,计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必备的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设备、X光机、妇科检查台、给氧装置、紫外线灭菌灯、电冰箱、各类针具、蒸馏水装置。一级中医医院标准如此,二级、三级中医医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就更可想而知。很多中医院以引进国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为骄傲,而中医仅作为点缀性的象征,其临床收入中,也是西药和中成药的收入占70%以上。以至于招聘人才时,宁肯要西医学院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疾病的西化处置和西药的竞相应用,虽然给医院能够带来不菲的效益,但中医院的办院宗旨和服务方向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将中医院办成了以西医为主中医点缀的中西医联合医院或者办成了三流的西医院。导致中医西化,偏离中医办院方向,脱离中医服务轨道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医院强调市场化,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什么获益医院就愿意做什么,而西医的获利一般要高于中医很多。

4.2特色特长不相符

大部分中医院存在有三个“难见”,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大家”,总之中医院不姓“中”。其不姓“中”的程度,已经严重到了即使是在中医药特色保持最好的中医院,只有少数的中医医生能运用中医思维来进行辨证论治,一部分中医医生不会诊脉,甚至连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基本诊治手段都不熟练,也不会辨证施治,甚至不会开汤药处方。代表中医人“神、圣、工、巧”智慧的望、闻、问、切诊法就用进废退,只剩下一个西医化的“问诊”,中医医院以能够开展先进的手术引以自豪,以“搭桥”、“移植”“开颅”作为“特长”。而中医在疗法和疗效上的特长难以发挥,没有了中医的特长,又哪来中医的特色呢,没有了中医的特色,中医院还能姓“中”吗?中医院不姓“中”了,那中医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有为才有位,中医连在中医院都成了配角,在社会上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5宣传媒体的炒作边缘化

个别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都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媒体自律意识差,追求时效性,损害真实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违规行为只批评不处理等。若把媒体的目标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其失实、歪曲、作假就会油然而生,从“贝加尔湖水要引入北京”到“废纸箱做包子馅”,从“告别中医”到“韩医申遗”,不同版本的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难以禁绝,源于市场利益的驱动“蒙住”了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眼睛。

5.1夸大事实,推波助澜

“新闻失实”的实质不是媒体从业者的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在媒体上轰动一时的“告别中医”签名活动,最终也不过只有区区200余人,可一开始媒体就扬言达“万人”,后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公开辟谣。而所谓“韩医申遗”的报道,也被证实为“失实”,事实是韩国将《东医宝鉴》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告别中医”的虚假新闻,正是“唯眼球论”指导下媒体“制造热点”的典型案例。由于中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目前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中医废存之争”确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个别媒体为让热点更热,人为夸大签名人数以及申报事件的性质,制造轰动效应。更多的媒体则对这样“抓人”的新闻也是“宁信其有”,推波助澜。因此,“告别中医”的谣传才成为“新闻报道”四处流布。

5.2崇洋,衷西非中

个别媒体对于外国哪怕是很小的事件也会大肆吹捧,而中国的事件则不愿多费一点笔墨。20世纪9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显示了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见于社会媒体的报道却寥寥无几。“喝鸡汤可预防感冒”这个被中国沿用了多少年的单方,最近却有多种媒体报道说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喝鸡汤可预防感冒”。仅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就有成千上万,可除了医学杂志有过专业性报道外,社会媒体极少见到相关报道。可因服用龙胆泻肝丸不当而导致肾衰的个案,却引来了多种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医药只要稍微出现一些事故,媒体就会狂轰滥炸,而西医药诸多的毒副作用,媒体却见怪不怪。

5.3指鹿为马,张冠李戴

中医药的毒副作用从有记载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提醒着人们,从最早的《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到俗语中的“是药三分毒”,中医自始至终就将中药称作“毒药”,从未否认过中药的毒副作用,真正的中医何时说过“中药无毒副作用”?笔者1994年就出版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一书,并在《健康报》掀起了中药毒副作用的大讨论。“中药无毒副作用”是媒体自己说的,反过来又以此攻击中医。一些无照行医、鼓吹秘方祖传,甚至一些退休的西医或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滥用中药,出了医疗事故就归罪于中医,归罪于中医学的古老、归罪于中医学不能落入西方科学的窠臼,归罪于院士读不懂的中医,这是对祖国医学的歧视,是数典忘祖,是和自残的一种病理心态。有了这些欲加的莫须有之罪,中医学被边缘化,已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针对中医边缘化的问题,笔者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确评价中医。中医药系统更要加强自律,正确地传承;教学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中医教育机制,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政府更应重视中医的发展,应将其作为国粹发扬光大,为其发展开拓一条广阔、深远之路。

(收稿日期:2009-11-20)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生;专业素质;临床能力

近几年来,我院在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培养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提高学生临床素质及能力训练,收到一定效果。

1思想上重视教学

首先临床医师要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关爱患者、善待病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才能悉心指导学生,做好带教工作,提高实习质量。将实习生培养和教育纳入到对科室考核的范畴等。主要措施可以包括备实习科室举办常见病诊治专题讲座、严格执行出科考试制度,并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医学生毕业的重要参考等,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工作的开展,增强医院的带教水平和学生主动参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意识。

2注重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专业素质[1]。首先,一个临床医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思维能力的强弱。如何获得良好的思维能力呢?那就要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为此,我院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个入院的病人病历书写包括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中含有一个主要诊断,然后将其与该病人的症状、体征相近似的所有疾病的相同与相异点排列起来逐一进行鉴别。在每周的疑难病历讨论会上,要求每个实习同学要预先准备,在会上发言,使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病人的心理、行为、症状、体征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来判断病情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观察从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观察、定期观察,从内容可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每个临床医师都应当是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我院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病历,对医学生从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三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要求学生深入病房,多观察病情,充分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从观察病情变化上多思考,是否合乎规则,想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案,老师提问讲解,在每天上级医师查房前,自己先提前去查房,再向上级医师回报病人的心理、行为、症状、体征的变化。使之及早形成良好的医学观察能力。

4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机会,每周教学查房尤为重要,在查房质量上力求做到准备充分、目的明确、熟悉病史、查房程序规范、体检顺序及手法规范、病情分析时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正确评价辅助检查结果,归纳总结突出重点。通过真实病人――影像资料――病理报告――最新进展介绍――病案分析资料这一系列示教过程,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看到某一种疾病时,可去查阅其他相关资料,使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亦能对这些病种有清晰的认识。并鼓励实习医师多听多问,边听边思考,边提问,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看各种操作,如术前让学生复习相应手术的局部解剖、术式等有关知识,术中学生才会看,术中适当提问,让他们边看边想,术后要求他们学习术记录,体会总结,并注意术后各种情况观察处理。一定要让实习医生多动手,操作前告诫他们任何操作都有技巧学问,老师放手不放眼,按规范操作步骤实施每一步操作,严格无菌观念,锻炼其细心、耐心及条理性和协调性。学生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不要害羞,不要胆怯,不要怕丢面子,在训练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健康”。

5培养医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的思考

5.1现有临床教学的局限。国家执业医师法规定只有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才具有从事临床检查和诊治疾病的资格,因此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即使有带教教师的监督,也不能进行具体的临床活动[2]。为此,我院建成教学实训室,购买教学仿真模型,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

5.2由于就业的压力,部分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忙于考研及找工作,忽略临床实习。对实习只限于应付,对此,我们与学校密切联系,加强组织管理,与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明确实习的重要性及了解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及能力有助于考研及找工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初探

妇产科医师规范化三年培训是妇产科医师成长的最重要时期,规范化培训为今后妇产科医师进入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一直承担着医师的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通过多年对医师的临床教学,为了规范化教学管理,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取得良好的效果。

1制定规范化培训教学制度,加强行政管理

院教学办与妇产科基地共同制定妇产科规范化培训教学科目。36个月中,妇科病房9个月,产科病房9个月,妇产科门诊9个月,普外2个月、泌尿外科1个月、心内科2个月、内分泌科1个月、急诊科1个月、病理科1个月,机动1个月,制定完整的规培生轮转计划表严格按轮转表进行,每2周手写大病例1份,由科室指导老师认真批阅,出科考试题目模拟执业医师考试,教研室基地主任定期与以上各科带教老师谈话沟通,了解其培训情况。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1教学办层面增加投入

有属于各基地的教学和教室,购置妇产科模拟教学仿真模型,如妇科检查床、女性骨盆模型、分娩机转模型、模拟真正产房、妇科检查模拟器、宫腔镜模拟箱,腹腔镜模拟操作台、仿真人心肺复苏,以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模拟器具,带教老师为主治医师以上,科室有足够的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以上,足够的床位及病种,每人分管6-8张床位。

2.2科室有积极学习、教学相长的氛围。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建立教师评优、奖励制度、规培生竞赛奖惩制度,在妇产科临床工作非常繁琐的情况下,带教老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与著作,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上级。培养规培生临床思维能力,鼓励业余时间查文献,鼓励参加全院举办的学术讲座。

3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3.1理论讲座,以教学小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为主

教学查房病例选择现有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床边教学查房,让规培生了解本病例特征、病史、高危因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横向鉴别、治疗方案以及进展。

3.2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

利用仿真模型,如妇科检查、女性骨盆模型、分娩机转模型、模拟真正的产房,边讲解边在模型上示范,包括不同胎位的分娩机转、顺产经过、会阴侧切及缝合术、产后软产道的检查、正常新生儿的基本处理等。可以让两个一组模型,一人拿骨盆,一人拿胎儿,在模拟器练习不同胎位、胎方位,分娩机转,两人一起培训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过程。有会阴侧切模型训练会阴侧切、裂伤缝合技术,训练骨盆外测量、内测量技巧以及四步触诊法,练习宫腔镜、腹腔镜检查,腹腔镜穿刺、定位及缝合技术,通过多次仿真模拟,直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提高学习者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未在病人身上操作提高安全保障,缩短了宫、腹腔镜等手术的时间。

3.4妇产科急诊是"少见"事件

多学科团队训练增加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可以让规培1-3年的医师组成妇产科急救团队,培训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急救训练,以及肩难产模拟培训,通过以上"少见"事件模拟培训,提高了妇产科住院医师抢救急危重病的能力。

3.5鼓励规培医师参与临床技能操作

在临床操作之前,必须要求先复习操作过程,如缝合会阴、参与剖宫产、妇产科手术等操作,放手不放眼,在会阴裂伤Ⅲ°以上,会阴侧沟延裂,剖宫产子宫下段延裂缝合中应于带教老师缝合、规培医师协助完成。

3.6典型病例讨论

有典型病例即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规培生汇报病史,病史特点及难点,发表自己的诊治意见,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果断的做出正确决断,锻炼他们临床思维及总结病情的能力。

4强化培训,加强沟通

4.1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妇产科工作繁忙,病情变化快,虽然产科医学发展迅速,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病死率较前明显下降。规培生入科前学习医学相关法律法规,入科后学习母婴保健法、助产技术执业法、妇科、产科诊疗规范,以及如何保护患者隐私权,学习产前保健、高危孕妇管理,医患之间建立平等关系,要礼貌、真诚地对待病人。

4.2强化病历书写能力培训

规范病历书写,提高病案的内涵质量,对年轻的医护人员进行病历书写岗前培训。临床教学不仅仅是业务技术的教学,更重的是道德规范。

5具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教学基地主任、副主任以及带教老师必须进行出科理论考试及技能考试,3个人以上参加出题及考试,试卷模拟职业医师考试,并进行成绩评定,做到教考分离,能客观评价规培生的出科成绩。

6提高师资力量及教学水平

6.1带教选拔

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带教老师给予特别待遇,充分调动带教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