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老师论文

数学老师论文

时间:2022-02-25 04:5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老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老师论文

第1篇

几年来,一职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领导带动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撰写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其中,赵立新老师的论文曾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闫秀芹老师的论文“导言设计刍议”获区成教系统一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在成教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闫老师的文章“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体验成功”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光是校内、区内的教研活动.每年还有jxzyw.com-4次参加市数学研讨论及教材,教法辅导.还曾几次到怀柔、密云等兄弟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每学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统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年都有数学老师参加,且赵立新。闫秀芹二位教师的公开课得到高度评价。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针对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导言设计”,“自制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

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组老师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做。初步掌握了制作动画的基本技能,其中,闫秀芹老师制作的《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和性质》。获学校课件制做评比二等奖,赵立新、王淑敏老师获三等到奖。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数学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从2000年到200jxzyw.com年。连续参加市数学水平测试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及格率达到到98%以上,优秀率达到jxzyw.com0%以上。

第2篇

数学课与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每一位数学数学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改为今天的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每一位老师必须认真思考努力去做好的。

关键词:开放型习题 思维能力 探索能力 问题情境 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范慧君,女,2005年取得本科学历,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多年,并连续担任毕业班的教学,教学业绩优秀。多次参加县评优课活动并获奖。积极撰写论文曾获市二等奖。

第3篇

【论文摘要】数学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习题正误,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学习思维,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也缺乏激励性。如果使用评语,可以弥补“对”“错”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多年来,给学生写评语似乎仅见于学生的学籍卡和学生手册,以及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眉批与尾批。数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原来最常用的是“√”“×”,右上角打上一个分数,最后写两个字“更正”。近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些老师将批改程序改进为“√”“?”,右上角打上一个等级,最后写三个字“请更正”。改进后的批改作业法本人分析可能有以下好处,其一,“×”变为“?”,错是错了,给你点面子,或是留有余地,也许你的方法和结果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又怕埋没其创造性,所以以问号代之,也许你不对,也许我不对,也许我们都糊涂了,此法实在是一石三鸟。其二,分数变等级,这是估算法的实际应用,那么死心眼干吗,老师心里知道分数与等级之间的折算方法就行了。至于“更正”之前加个“请”字,这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本思想,更体现我们是礼仪之帮。我的分析,不是为了褒贬谁,我只是想,改来改去,我们是否少搞些形式主义,探讨些深层次的东西。用现在一句时髦话,“讲点别的”。

数学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习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学习思维,不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甚至,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改变当前这种单一方式?我认为利用评语也许能弥补这些不足。评语是批阅作业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

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以下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利用评语指导方法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观察、分析的错误时,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性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在解应用题及利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候,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不明确而产生的错误。这时,老师在边上写上那么几个字,如“先找准数量关系式”“采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你的简便法的依据是什么呢?”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提出思考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改正、找错,从而真正明白掌握该类型的题目。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

二、利用评语激发兴趣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不妨写上“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真聪明!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责骂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样带感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评语拓宽思路,自主创新

数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如果能在留意学生解题正误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的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拔,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特别是“一题多解”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法多,方法妙”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性,对“一题多解”有的同学只用一种方法的,则写上“还有其它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如将任一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六个三角形,应怎么分?分析与解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六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六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三角形的某一边六等分,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结起来即可.批改作业时,我在“勾”的旁边写上简捷的评语:“你还有更巧妙的解法吗?”通过评语启发,学生思若泉涌,相继列出另一种分法。这时,写上“你真棒,有创造性!”的评语,学生看了高兴,还对前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真正激起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四、利用评语,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不能只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

第4篇

在《教育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的10天中,主要是以课程专家的身份每天批改作业、上午学术报告、穿插小组座谈研讨、晚上学术沙龙等活动。可以用一下关键词来概括:“把数学教的更简单。”“把数学的本质教给学生。“‘问题’对数学课堂太重要了。“‘图对于数学太重要了。”“学会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阅读’的培养。”“三维生态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活动经验。”“区域教研。”“作业评价---学生批作业。”“双向数学建模”“数学阅读理解”。。。。。。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大都是水平很高的特级、高级教师,他们的理念先进,大多有突出的教学成果,他们所在的学校也都有新课改先进的经验。相比之下,我的水平就很有限了。

新课改还没有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突破,可是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全国取得成果的学校已经很多,他们已经成为领先者,因此我只能在下面听他们的老师讲座。与我同去的青岛二中的朱军老师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学校的关注,因为他们青岛二中在课改方面的地位是:“北有青岛二中,南有深圳中学。”本来自己带了一些教学上的东西,可是听完人家的报告后就不敢拿出来了,也没有机会拿出来。我在高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可是大家谈的都是教育教学,高考根本没有成为研究对象!我在教学方面有些东西,听完别人的报告后觉得很不成熟也没有敢拿出来。不过,在最后一次研讨时,我利用讨论高考题好坏的机会做了一个主题发言,算是对学校有一点交代吧。

下面是是一些个人思考。

一,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1,为甚麽不是数学教学呢?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教育。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老师不只是教数学,他也是老师也要育人!为甚麽我们老师抓学生越来越近、成绩越来越高,可是师生感情越来越淡呢?这一点我并没有好的想法与做法,但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此事!

2,我们为甚麽没有名师、名师工作室呢?我们拥有“打不垮的数学老师”可是却没有有特色教学经验与成果,我们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却得不到全国先进学校的认可,我们有各种形式的个人教学与集体备课却形不成一种统一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即数学组有语文组没有的,我们学校有其他学校没有的)。数学组的强大离不开水平的老师?高水平的数学老师也只会诞生在优秀的数学组内?优秀的数学老师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学习,我们在繁忙那个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学习呢?

3,这一次学习了很多经验。可我想是不是可以照搬某一种模式(如:杜郎口?)?如果各学一点会不会成为“四不像”?如果彷徨等待会不会成为“教育的罪人”?我们的现实情况允许我们迈多大的步子?举个例子:学案没有被证明是一定更有效地教学载体,也没有被证明是唯一载体,我们是不是坚决做下去?(青岛二中已经淡化了)。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载体?如果老师们各用个的载体会不会很难控制整体水平的提升?

4,我们如何将数学的本质教给学生?我们敢不敢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授课?(如选修课敢不敢开齐?数学建模等能不能开展?等等)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问题”。“问题”成为本次学习给我最深印象的词。如何创设有效数学的问题情景?(即数学背景。体现数学价值,抓住学生的心。)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合作学习?“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已经成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的“骨架”,他们都需要有效地“问题”。但是我们的老师目前基本没有主动制造有效“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我觉得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自己喜欢编题,可是张思明博士一模型连问编十几问是我极为震撼!

2,“教师与问题”。我们没有形成有突出特色及成绩的数学教学模式,可是我们不乏优秀的老师。如何整合我们的教师资源?如何使得教师个体与数学组整体相辅相成的共同提高?我个人觉得:我们不妨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平台,充分发挥所有老师的智慧在教学上重点先进行“问题”意识上突破。我觉得我们老师“问题”意识的提高后,制造“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有了!为甚麽我们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因为我们老师就提不出问题!我们一节课平铺直叙的听课的数学老师都想睡!举例:江苏南通的葛老师某节课的问题情境“周杰伦的专辑。。。。。”,学生怎能睡着呢?城阳的柳美欣老师课堂用“西瓜图片”引入,课堂怎会无味呢?也许提出一个问题不用一分钟,可是制造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超过一分钟的时间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课堂一开始就给学生问题。。。。。。课堂结束学生有了更过的问题”这是好课堂!

3,“课堂观察”。这一点我是内心反对的,因为我教学就很随意,我不喜欢没有创造力与个性的课堂。但是,东北师大与青岛二中的老师都认为其操作合理的话会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帮助很大,我的理解就是至少参加比赛容易获奖!至于如何课堂观察?是不是连学生笑了几次都要记下来?。。。。。。我并没有成熟的办法。

第5篇

栏目设计

1 高考动向:围绕考试《高考·数学版》每期重点内容,评析相关高考试题,归纳考点,揭示命题规律,传递高考信息,预测2012年高考命题趋势.

2 试题研究:对各类教辅资料以及各地模拟考题中出现的新题,好题加以归纳点评、变式、拓广.

3 正误辨析:对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易错点加以辨析.

4 复习指南:对重点章节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典型问题的解法加以系统归纳、总结.

5 案例点评:围绕高考常考题型,总结解题方法,归纳解题思路,揭示解题技巧.

6 教法探究:对课本中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例习题以及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概念公式,定理的运用,例习题的推广、延伸、变式、深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等.

7 专题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深入浅出地讲解,揭示突破难点途径的方法.

8 解题方法:围绕考试《高考·数学版》每期重点内容,提供单元检测题或重点问题的训练题组.

考试《高考·数学版》征稿要求:

1 论文要求选题新颖、内容健康、观点鲜明、资料真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 电子稿件采用Word格式,在题目下边写清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3 论文中如有计量单位,请一律采用国际标准书写;

4 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5 本刊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润色,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第6篇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何中英(邮编:638300)

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市上召开学科研讨会,或者上网查询,均可发现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开始潜心专研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新授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把学生讲透彻,长期下来,形成了学生“坐地等花开”的依赖心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素质教育成了数学课上的一句空话。数学老师们讲授新课,基本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途穿插一些课堂提问。只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能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避开老师的视线,害怕回答问题,如果有幸被点名回答问题,心里就是一阵慌乱,有的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知道”。长此以往,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容量,回答问题的人就基本趋于稳定,学生健康学习数学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关于课后作业,老师的主观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落到实处,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习题,还要做课后补充题2—3个,学生整个中午都在做数学题,有的甚至一个中午还不能完成数学作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约了学科的均衡发展,还给学生人为造成了数学难学的错觉,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这让老师自己变得非常被动。更让人忧虑的是,老师们总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底子太差,学生的可塑性不强,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动脑筋。

我清楚地认识到,讲新课之前,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因此,凡上新课,我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我正式讲课前还要安排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继续阅读该讲数学教材,然后用目光示意4—5名学生主动谈谈他们分别在本节教材中收到的主要信息,包括主题内容、分析过程、重点、难点,例题点评。在听完他们的汇报后,再听取2—3位同学的点评意见,以便掌握同学们对本讲内容的真正需求,然后我融学生的见解于一体,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句句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同学们对学生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对本讲内容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课后小结我一般不在课上进行,而是要求学生课后写在一个专用本上,等我批阅后再返回给他们。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完全得到提高,课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后总结避免了我思维定势的过早来临,我与学生的沟通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关于课后作业,我的原则是决不随便拿几个题去敷衍学生,也不会选择题海战术去困乏学生,而是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精心配置3—4个有价值的题供他们习作、研究,然后我选出有特色的习作供点评课使用,让师生在欣赏教学中收获多多。

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师用目光示意某人回答问题,是一种带着商量、期盼、鼓励、理解的师生心里交流,比直呼其名有明显优势,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新课的研究学习,真正达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目的。总之,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讨论,这不仅可消除传统新授课的弊端,而且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发现他们更多的智慧,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赶超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也会选择坐在学生中,倾听学生在黑板上对某一新课的讲解。通过一定的实践,发现这一方式既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熟,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口才,增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上的实践体现。

我对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复习课、试卷点评课、奥赛班专题讲座课、高三数学教学课上的应用均有一定研究,这里不再谈及。总之我认为,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支撑点是:高中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研究问题的心理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上,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一种理性的参与,是真正参与教学的参与。因此,我认为,数学新授课上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够提高学生新课学习质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数学新授课上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不是从这节课才开始的,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数学老师们,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数学老师们,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新课教学上,再逐渐深入到其他数学课型中,这样你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妨现在就开始实践吧,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而后快。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邵瑞珍 主编

《数学教学论》马忠林(主编)胡炯涛(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方法论》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论》马忠林(主编)张永春(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思维论》马忠林(主编)任樟辉(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7篇

一、建立新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三要义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旧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在生活和活动中学数学”的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基本素质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实施“大众数学”的课程策略。

二、工作原则:

1、理念引领,活动促进。

2、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提高

三、抓好常规训练

1、口算训练常抓不懈。

要求每位数学教师每天利用上课五分钟的时间,练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水平。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题,重在训练学生的作题认真仔细的数学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的书写习惯

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入手,抓学生书写的认真程度和整洁度,规范书写的格式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4、加强读题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在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工夫

2、今年上半年的“同研一节课”紧紧围绕“教学基本功”“学科知识的获取与更新能力”这两个主题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全体参加。紧紧围绕“同研一节课”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数学老师的钻研教材、备课、上课的水平。

3、根据上级有关活动精神,积极、及时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各类评比、竞赛;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1)根据区教育局通知要求,:学习《环翠区关于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环翠区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环翠教育》专刊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章。

6、注重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率,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要利用,提高运用电教设备的技能。

7、及时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写下来,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8、组织数学教师同读一本书。

五、本学期教研组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参加区数学教研会,并组织教师传达、布置。

(2)制订本校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3)组织教师参加“同研一节课”活动。

四月份:

(1)组织数学教师业务学习。

(2)组织教师参加“同研一节课”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数学优秀论文评选。

(4)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各种课堂教学观摩

(5)口算比赛、计算比赛。

五月份:

(1)理论学习。

(2)期中数学教学质量检测。

(3)进行其中考试工作总结。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送课下乡活动。

六月份:

(1) 研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参加青岛版教材实验区数学教学论文和课件评选工作。

(3)报送数学优秀教学资源。

(4)同读一本书活动。

七月份:

(1)制订复习计划,研究复习方法和方式。

第8篇

选择这首歌,是因为我差不多只会唱这首,也因为我埋在心底的自卑,除了比同学多一些认真的执着劲儿以外,我一无所有。

读完三二分段的五年师范,有同学这样给我毕业留言:你是如此默默无闻,总以为你是一个很害羞的女孩,可你上讲台的老练却使我刮目相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是的,五年的师范学习,内向的我几乎从不主动参与学校的活动,琴棋书画都练得很认真但都不算出色,唯一能自己做主的就是安静读书。最令我难忘的一个场景在大一,开学不久,教我们写作的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了我的作文。这让同学们有些惊讶,也让我开始相信:只要努力,小草也可以有尊严地站立。

草根之路:最是情深“教科研”

不会表现、不善言辞但认真执拗的个性,使我在教科研方面走得相对快一些,教科研之路留给我的记忆最是情深。

教科研就是涂鸦文字。参加工作的最初两年,我压根儿不认识“教科研”。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必须写每月一文。那时还没有“论文”的意识,我就凭着感觉结合自以为是的教学经验,开始了论文的“涂鸦”。

始终记得那篇叫《透视“粗心”》的论文,题目是当时主抓教科研的副校长给我改的。那个撒满阳光的中午,在学校食堂排队买菜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看不出来,你这个小毛丫头倒挺会写的。”然后在每月一文的评价表中,我的这篇论文得了高分,后面还附有副校长亲笔写的洋洋洒洒几百字评论。他还特意把我请到办公室,为我给当时的《锡山教研》杂志写了推荐信。虽然文章没被录用,但这次经历对我后来参与教科研所起的激励作用是无可估量的。这份殊荣,我至今珍藏在心底。

教科研像描红一样简单。描红,就是在事先印好的红色印刷字上用笔再描一遍。参加工作第三至第五年的三年间,我以为教科研就是“写论文”,开始了“描红式”写论文的尝试。

经历了最初的懵懂涂鸦时期,我和大家一样逐渐开始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了,一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为写论文丰富理论知识储备。这个时候写的都是“描红式”的论文,所以感觉写起来很简单:开头一段,中间几段,各段分别穿插一个案例,再来个口号式的结尾。依葫芦画着瓢,不用担心间架结构会走样,循规蹈矩、四平八稳但很少有自己鲜活的语言和思想。

那时需要交流的文章多一些,学校常会找我写文章,我都会欣然应承并尽力完成。这种个性在增加负担的同时,却在无形中使我拥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将我一次又一次地从被习惯和经验“粘住”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

教科研只要学会临摹。参加工作第六至第九年的四年间,也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前四年间,我对教科研的认识有了提高。参与了学校与区教研室的课题研究,懂得了教师每天对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就是教科研,写论文只是教科研的物化表现形态。但我参与教科研的本质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所知与所行目标离散,缺乏系统深入性,脚踩在舆论所指“有头有尾少中段”的误区。

倒是这个阶段写的东西从“描红”演变为了“临摹”,一招一式还是有样可据,但间架结构、用笔轻重等自我创造的成分多了一些。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养成了自觉写反思的习惯。每一次深刻的课堂之旅,每一次感动的心灵对话,我都会按捺不住思考的笔端逐一记录下来,常常一提起笔来便丢失了周围的世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几十万字的教学反思,就这样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储存了下来,教育灵感与智慧也就在这时悄然而至了。

教科研是“知行合一”的创造过程。2005年9月,朱晓文校长一句“你行的”将我真正推入了教科研领域,我开始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仿佛第一次去青岛看大海,我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还有深深的心虚感。但我没有放任其虚,而是想方设法使心虚转化为心实。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以前不喜欢也不敢看的书籍,试图以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专家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同时又跌跌撞撞地走进课题研究,试图以亲身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来丰富头脑。渐渐地,我从理论层面认识到――教科研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创造过程。教科研能否改进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学实践,这才是衡量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最终标准。

放眼四周,每个学校都在走这条路,但要走出实效、走出特色,真的很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开始了边走边学的探索,但脚下的路无疑是漫长而艰难的……

2006年11月,在师父严育洪的影响下,我申报了无锡市教师专项课题“辩证性开发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随后,这一课题得到学校和区教研室的高度重视,并被进一步拓展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研究的江苏省教研课题“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我校成为课题研究管理中心。

前后四年多的课题研究历程,我们在学习中理解“辩证”,在思索中实践“辩证”,在感悟中反思“辩证”,在“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一路付出中收获着进步与成长。知和行就这样慢慢地靠近了,一年一文,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写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课题研究论文《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走向》《“辩”化有“常”》《恋“练”不舍》分别获得了2008年、2009年、201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第11名、第4名、第9名,前两篇论文还先后被收录于《江苏教育》杂志主编张俊平先生主编的《教师,做个思想者》一书,成果集《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一书也由北京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9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活动中,我非常荣幸地受邀与成尚荣先生同台进行现场说评论文。成老的睿智深邃和落地有声叫我如何也不能忘怀,他说:“黄芳说,写论文是写自己的人生。我觉得,写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一种专业的实践活动。黄芳的选题来自问题,又源于自己的课题,只有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我们才能有更深的思考……”成老的勉励更坚定了我的草根之路。

该课题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获得了无锡市精品课题一等奖、江苏省教研课题二等奖。2011年6月,课题又受邀走进《无锡教育》杂志《课题博览》栏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董洪亮先生点评:“该课题成果首先不是表现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表现在实践层面。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也是思想性的。能够辩证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境界……”

2012年,从教材研究转向学习研究,我和安彩红老师一起主持江苏省教研课题“元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人本教学实践研究”。面对陌生的领域,我们积极请教单本荣老师等专家,深入实践,自学理论,研讨指导,不断调整……愣是带着学校数学老师们跨过了课题研究的一道道坎。

在2013年7月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高研班上,我阐述了课题设想,导师凌国伟指出:“这是一个有品质的课题,也有一定难度,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很多东西只是说法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建议你读读叶澜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读完,我明白了导师是想委婉地告诉我:行动研究者的功夫不应重在提出新论点上,而要放在“清”全局之“思”上,对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作出反思,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深化研究,进而在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新认识。我们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的重新梳理。有一扇门,打开,便知浩瀚,而我们的方向亦越来越清晰,我们的知与行也越来越靠近。

2014年7月的高研班结业典礼上,我作为学员代表与大家交流了该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真的问题,做真实的研究,这样的过程和初步成果体现了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对践行的坚持,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减负增效,使学生享受数学之魅力,发展学习之能力,这是一种方法论和学习心理学的规律,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源的追寻,也是一种静悄悄的变化,我们还在路上……

草根之路:最是曲折“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教师对教学经验深刻思考、提炼后形成的个性化的见解、思想,不仅表达了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业、对小学生热爱的情感上的自愿,也表达了理智上的自觉。这种理性自觉一方面源自个体逐步积累并不断内化的理论修养,同时也与个体长期养成的理性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息息相关。2012年9月,我开始学习和思考教学主张。

王荣生教授说:“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即明确“教什么”,旨在挖掘知识的本质,是价值观的体现。对教学方法的理性思考即要清楚“怎么教”,倾向于内容的呈现和组织形式,是方法论的体现。教师首先要在“教什么”上下功夫,进一步考虑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只有明确了“教什么”这一基点,“怎么教”才具有实际意义,内容与形式才有可能得到有机的统一。

遵循教学内容先于教学方法的原则,回望来时路,我将我教学主张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浅入浅(表)出”“深入浅(表)出”“深入深出”和“深入浅(显)出,还本归元”,这样一个过程正像人生路一样在无数个偶然与必然的往复中逐渐凸显起来。

浅入浅(表)出。这里的“浅入”是指解读教材的浅表化,“浅(表)出”是指实施教材的浅表化,“浅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浅(表)出”,但“浅(表)出”不一定因为“浅入”。2001年9月,我幸运地踏上了新课程改革的高速公路。在一片空白下突然被卷入了理念与行动交织的狂潮之中,自我尚未苏醒,个体便已隐没在群体之中。不会读教材,没有儿童主体的意识,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以狭隘的新课程理念来完成教材内容,对于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知识观则一无所知。

深入浅(表)出。上面提到“浅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浅(表)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教材。一本教材,无论怎样阐述,毕竟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简约文本,它保证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通常面向全国选用,体现了“一般性”,却难以照顾到“特殊性”。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已有的、共同的基础上,抓住内容的“根”进一步深入解读,以期能准确地、从不同深度、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内涵,读透文字,读懂插图,将“浅”显的教材内容解读得“深”刻,这就是“深入”。

但在具体实施教材时我们还是会忽略儿童主体,当儿童的主体意识未被唤醒,教材解读得再如何“深入”都很难让真正的学习过程发生,学习流于浅表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浅(表)出”不一定因为“浅入”,有时即使“深入”了教材往往还会“浅(表)出”。

深入深出。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一味地将简单知识复杂化,将感性知识晦涩化,这就是“深入深出”,这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他们建构数学知识。

随着省教研课题“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的推广研究,我的教材解读能力增强了,但也恰恰因为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沉入太深,讲究严谨的论文经验就在潜意识中负面影响甚至主宰了我的课堂教学,使我在不经意间把学生给丢了,我忘了――论文的对象是成人,而课堂的对象是儿童!致使我的课堂陷入了“深入深出”的误区。

“深入浅(表)出”和“深入深出”一样忽略了儿童主体,前者没有主体在场,后者意识到了主体但忽略了主体的儿童特征,主体自然也就难在场了。

深入浅(显)出,还本归元。2008年11月,我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活动中执教了《表面积的变化》后,有领导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要追求‘深入浅(显)出’的课堂。”也就是从那时起,“深入浅(显)出”这个词开始真正进入我的心坎,它是指教得深刻、学得简单。就仿佛金币的两个面,一面抽象严谨,另一面直观有趣。如果说“深入”是为了给学生更有营养的数学,那“浅(显)出”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好吃的数学,而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还本归元”。

这时再来对照已结束的课题“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元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人本教学实践研究”,突然发现两者恰好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教材之“蓝本”重于学生之“根本”;教师素养之发展多于学生素养之发展;应然研究甚于实证研究,这是前一个课题的问题,也是后一个课题要着力改变的点,所以说它们相互补充。要教得深刻必须深刻地解读教材,辩证性地实施教材;要学得简单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从儿童主体出发。没有“深入”不可能“浅(显)出”,只“深入”不“浅(显)出”就会让数学教学变得艰深枯涩,只有“深入浅(显)出”才能演绎有趣、真实、扎实、有生命的课堂,所以说两者缺一不可。但从宏观来看,两者又是融合的,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还本归元”。

“还本归元”,就是从方法论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它是对倪凯颜校长提出的“人本”思想之固化与数学化。“本”主要指教学过程。“还本”应做到两点:首先,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认知规律和认知差异展开自主学习,教师顺学而教。其次,教师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导学、助学、诊学的作用,教导于学。“元”主要指教学目标。“归元”是指以“会预习、会解决问题、会调整、会反思”为基本内容,以“反思”为基本途径,实践研究改善学习个体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心理结构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从“知之浅”走向“知之深”,从“加工知识”走向“驾驭知识”,从“学会数学”走向“会学数学”,从“会学数学”走向“人的终身发展”。

2013年11月,我执教《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一课,该课着力于基于认知结构“长度”的自主整理、基于认知结构“宽度”的自主迁移、基于认知结构“高度”的自主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深入浅出,还本归元”的教学主张和“清简质朴”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2014年11月,我以“从发现走向会发现”的课题思想执教《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课后,学生沉浸其中:数学无处不在,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如一颗小小的钉子。太牛了,玩着玩着,竟然玩出了数学中的皮克定理!这样的发现实在太有趣了!

并不如浪漫的邂逅悄然而来,而更像一粒深埋在地下的种子,带着一抹亮丽的绿色慢慢穿越地面,根系扎实,但并没有太多人注意,直到这样的绿色越来越浓,树荫越来越密。“深入浅出,还本归元”,正由此而来。

走在草根之路上,我越来越懂得:首育人,次教书。作为数学老师,我希望给予学生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勤奋好学的探索精神。幼学如漆,我默默地用爱与朴素的行动去影响、激励学生,用母亲般的情怀去包容、帮助学生。为了下一代的生命成长,为师必须认真地“一辈子学做老师”。为了和老师们共同成长,我竭尽所能,希望以自己微弱的光芒为大家增亮前程,责任之下倍感任重而道远。

2012年8月,恰逢十年课改的盘点进行时,我将自己十年的课改文字遴选后编辑成册,五十万字的厚厚一沓让我自己也有些意外。无论是幼稚激进的“起”始初期,还是婀娜多姿的“承”“转”发展期,抑或是回归平和的和“合”之际,我始终如一地坚信“努力就有成长”,始终如一地与真实的实践、学习、思考同呼吸,就这样紧贴着地面生长起来。

我只是想将岁月的记忆留下,赠予生命里的重要他人。这些源自心灵的记录,能够看见的是我对教育真谛的追求,它们静静地讲述着我对教育之变与不变的辩证解读;看不见的是那么多重要他人给予我的关爱,是学生,是领导,是导师,是朋友,是同事,是亲人,是《江苏教育》和“教海探航”,特别感谢我一路跟随十多年的导师朱晓文校长和严育洪老师,是你们似春风细雨般的呵护,为我的人生之路亮起了明灯,创设了生态的环境。

第9篇

一年半前,我怀着“诚惶诚恐”、“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数学教研组长一职,担心不能胜任,始终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压力很重,因此我加倍努力,真心诚意为数学组的每位老师服务,求真务实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主要汇报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多次学习讨论并渐渐形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共识:

(1)群体意识: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改变数学组的形象。如果我们是薄

弱组,那么你水平再高也只是薄弱组的一员,反之,整体实力的提高,相应你也能得到认可。

(2)服务意识:师德建设的的标准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程度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水平和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应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做老师是辛苦的,做数学老师更苦,赋予的责任也更大。作为数学教师就决定了你应该做一个工作上是严谨的、踏实的,人格上是真实的、正直的人,否则你不配做一个“数学人”。

(3)教研意识:校本教研和组内教研已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尤其是在新课程、新大纲、新高考这样的新形势下,一个不重视教研的老师必将被淘汰。针对我们一个大组的实际情况,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和教研更为重要。

二、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常规的落实

(1)有计划:开学初要求各备课组长制定好计划,然后协调确定在一个学期中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并张贴公布,使老师们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准备。

(2)有内容: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开设新教师的汇报课、青年教师的研究课和老教师的示范课等,本学期共开出各类课型的公开课共计24人次。另外我们还十分重视对新课程的探讨和新课程体系下的考试方式和命题方向的研究。

(3)有形式:公开课的开设,除了上课、听课,还需要说课、评课,评课采取先分备课组讨论,然后每个备课组派一名主讲人,最后由我总结点评,这样既热烈又融洽。

(4)重落实:开学初制定的计划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学期都能分别开展10次左右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特别是三位备课组长他们年龄比我大、资历比我深、水平比我高,工作都非常配合、负责,正因为有了他们,我的工作轻松了很多。

(5)重检查:积极配合教务处组织的各类教学常规检查,我组大多数老师都能得到肯定。这方面本人也能起好带头作用。

(6)重效果:流于形式、滥竽充数的教研活动不进行。

三、关于教科研

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才能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因此,我们组共承担了三个课题,其中由我牵头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已完成一万五千字的初稿。年青教师在这方面大有超过老教师的势头,如章建春老师已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在杭州市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四、成绩和荣誉

应该看到,我们数学组慢慢在成长、在发展。今年的高考中,在汪晓明老师的带领下,文理科数学平均分都超过了杭州市七县市一级重点中学的平均分。在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评选中,我校七位老师数学组就占了三位。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和其他组相比,尤其是我,和兄弟组长相比,虽然性高,水平恰不高,相差还甚远,仍需不断努力。

第10篇

论文摘要:人教版新教材的根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制定教材内容,并提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对小学五年级人教版实验教材内容的探索实验,总结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措施。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科学的教育就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而实现教育的根本就是信息资源。小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思维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教育,必须认真选定教材,同时深入研究其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所以,老师通常可以选用学生们喜爱的教材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成系统的思维体系。而科学地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过程。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的数学实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了新的突破,它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思想和原则为指导,实现了将教材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儿童年龄特征等的结合,体现了独有的内涵和特性。因此,五年级的实验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教育,鼓励算法多样化,重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理念。同时,除了教材内容有所改变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完善了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实现了计算数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更新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重视研究和实践,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3.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展现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并培养他们以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数学教材的内容中,利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本册五年级的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转贴于

二、主要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每一位数学老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与教学的引导者,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制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场所,完善实践教学,通过知识教学,融入更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充分开展素质教育,以作为实现下一步数学教育的思想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备课

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内容了解通透,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课后要仔细回顾、反思,及时纠正有错漏的地方。做到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以此为参考资料,做针对性的教学,此外,多参加研讨会,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努力培养合作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二者相互促进,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与老师合作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了解到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是很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花更多的心思去关心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更新学习模式,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体系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认真思考,同时,也是老师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老师,应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保证学生能良好地掌握课堂知识,促进教学的发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理智 理性 数学教育 语文教育

梁漱溟先生认为古人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古代生活重心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养成了理性的思维模式,而理智不足;在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上也有一定的“承袭”古人的意味。但小学数学教育是一门理智的学科,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后期高等理智学科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要抓好理智教育。[1]

一、何谓理智与理性

生物的进化,与其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依靠自身本能就足够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方法的运用者;本能不足够使其生活下去,就得依赖于后天的学习,这种生活便是理智的生活;当人类在理智生活的进程中,他在满足了基本层次的生存需求后, 便会产生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这便有了理性。因此,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心思作用的。理智和理性为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2]

二、理性教育与理智教育之别

1.小学语文教育:理性教育之起点

人之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是依本能而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而后随着年龄增长,本能已不足以使其生活,于是小孩被父母送到了学校学习。所以如何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成为了小学教育的起点。而语言的最原始的功能便是沟通与记录,因此语文教育必然深深的烙上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是真善美的积累,而不会仅仅是历史性的的记录,它必然包含着“理性”。此外,在入学之前,父母们已经向小孩灌输“是非善恶”观念。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然是关于理性教育的一门学科。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说,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识字”与“知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生活的倚仗,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教会学生识字,在此基础上,才试图让学生“明理”。种种语文课外读物为了就是让学生长出理性: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3]

在思维模式上,小学语文教育也是以人具有记忆性和社会性为基点,利用记忆的天性,让学生记住书本内容,而让社会生活对小学生进行再教育,使其在生活中理解他在课本里记忆的真善美。

2.小学数学教育:理智教育之起点

小学数学却完全不同于语文教育,它的教育是单刀直入式,而无生活的铺垫,因其离小学生生活还是比较远的一门学科。 它要求学生一开始死记数字,硬背乘法口诀表。老师无法解释为什么“一竖”这个符号就是1,学生也无法理解,这在生活上无原形,因此这门学科一开始对学生而言完全就是一门陌生的全新的学科。它所教会学生的是不带情感因素的一些客观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国度限制,帮助学生为了生活而生活,让其不致与缺乏基本的客观生活技能而被社会淘汰。与之相反,语文教育教会学生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生活的更好。因此,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也是理智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4]

三、小学数学教育误区:理性式授课方式

“读书明理”,光明“理性”是不够的,还得有“理智”。“理智”是我们的短处,但是很多老师在作为理智教育起点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采用记忆与背诵式的方法教学,认为学生最能接受的授课方式便是记忆,在认识数字后,便进行加减运算教育,在加减教育阶段还可以运用生活道具来形象化数学教育;但到了乘除,老师们便比较难使其形象化了,大部分老师采用乘法口诀表方式进行乘法教育,然后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除法教育。一环都没理解透,下一环又铺面而来。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教育后,面对混合运算、应用题、几何等内容时显得无可奈何,“实在太难”。[5]

“理性”式的教学方式,虽一时能让具有记忆能力强的特点的小学生们获得好成绩,但是却把其“理智”的思维能力扼杀在了摇篮,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教育。数学只是基础,提供一种思维模式,后期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教育必须建立在理智思维的基础上,因此把好“理智教育”这一关关键在于小学数学教育。[6]

如何走出教学误区,培养学生的“理智”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1.理性的描述现象,理智地阐述原理

既然小学数学需要抽象能力,而小学生又不擅长抽象只擅长于接受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以贴近生活实例的方法描述现象,然后从中归纳数学原理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门理智的、需要抽象能力的课程,最忌讳“纸上谈兵”。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好方式还是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理解数学的原理。

“理智”教育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育作为“理智”教育的入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孩子的理智之门开启,是每个数学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李志红.全球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

[3]王维花、王永红.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程教法.2002(07)

[4]黄峰.农村小学教育软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12篇

我叫**,是上学期四年级七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来参加这次级部主任的竞选。

我认为级部的管理就是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级部主任作为年级管理的核心,既要承担上传下达的任务,全面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又要抓好整个年级的管理,团结带领每一位老师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奋进的团队氛围。

这次我竞选级部主任,我首先认为自己立场坚定、纪律严明。工作中,我服从安排,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并善于学习,具有较强的文字综合能力,先后有十多篇反映我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通讯稿件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

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中力求向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攻方向,努力探索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写“数学日记”,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连续多年在年级名列前茅。我先后两次被评为“德州市教学能手”和“禹城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并获得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数学论文也曾获得XX年山东省中小学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

我还担任过多年班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管理经验,所带班级曾多次获“德育示范班”称号,自己也曾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最为重要的是,我具有吃苦耐劳、以身作则、服务学生的品质,无论是在学校举行的“优质教学研讨课”活动中担任数学组的评委,还是任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的研修组长,我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今天,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团结本级部全体教师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在安全教育、教师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安全教育,打造平安级部

级部将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普及安全知识,落实好责任制,加强巡查力度,将一切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师德教育,凝聚教育合力

级部成员注重团结,营造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工作中率先垂范、讲究方法,创新思路,坚决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三)探索班级特色管理,打造品牌班级

班干部要进行竞选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督促班主任老师每天对路队、卫生等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工作中突出抓好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转化一个人,带动一个班级;培养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年级”的工作思路,实现级部工作整体和谐发展。

(四)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实现每位老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将通过结队互助、集体备课、分头研讨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认真落实常规精细化管理,抓好学生学习常规的“五个认真”,即: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认真作业、认真测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