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3 02:38:40

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 五年制 课程内容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4]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9(12).

第2篇

关键词 本科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 培养体系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是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3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设置是我院教育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教育系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在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英语口语基础的训练,强化幼儿园英语口语,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下操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1 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幼儿园英语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英语师资,而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则主要来源于中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幼儿园教师英教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过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承担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开始承担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专业的幼儿英语师资与英语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培养的只有中专学历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幼儿英语方向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国际音标与语音、幼儿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和教学策略生成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对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与省内外高校的同行交流办学经验,到幼儿园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研究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组织全系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识到必须实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尽快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

2 内容

目标明确、切实实施、科学评价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英语语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形成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同时要具备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2.1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英语语言的听、说、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等8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3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本科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2.2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幼儿园英语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英语教师来说,发音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2.3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英语儿歌、故事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3 途径和方式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课程渗透、空间拓展、时间贯穿、强化基础和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幼儿园实践、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3.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结合运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音乐(声乐和琴法)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不能少于六个学期。美术、舞蹈课程开设不应少于四个学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以实践教学为主,英语语言的相关课程贯穿始终。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以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2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即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在课外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外语角的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经常进行与幼儿英语教学关系密切的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利用早晨和周一晚上集中训练。也可进行分散训练,组织志趣相同的学生互相帮助。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3.3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要突出“时间贯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教育见习和实习。

首先,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作为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以将幼儿园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安排半天去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学生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三年级开始随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进行短期实习锻炼,让学生承担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到四年级再利用八周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

3.4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幼儿英语方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在完成扎实的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用英语描绘出相应场景,唱好英文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3.5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具体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题关,要求学生选择角度小,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好是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二是写作关,明确专业水平较高,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到基本规范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答辩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题答辩,第二阶段是论文最终答辩。只有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能参加最终的答辩,答辩以后,凡是需要修改的论文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

4 意义与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成,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4.1理论意义

丰富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幼儿英语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4.2实践意义

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系统训练的学生,专业思想巩固,业务能力较强,英语运用能力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成为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熟练工”,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剑桥教育集团、省、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来我院挑选人才,首届幼儿英语方向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多数在幼儿园一线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就业率100%。

第3篇

关键词:家园协作;幼儿;生活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72-01

新世纪的婴幼儿教育提倡智力的启蒙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尽管这一点被众多家长所熟悉和共知,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毕竟放眼当下的婴幼儿教育,似乎更多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略显薄弱。哪怕众多家长发现了对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极易忽略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的协同配合对于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意义。为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通过环境强化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二者共同打造家园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学前教育,使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构成一个教育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1.现阶段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现状

1.1 家长重知识教育而轻习惯教育。根据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幼儿园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几首歌、几首古诗等,而忽略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习惯的好坏。随着社会教育竞争压力不断加强,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而根本不问孩子的意愿,这种忽视儿童主动性的教育方式显然是畸形的。又或者,由于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存在着溺爱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2 教师在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缺乏连贯性。从理论上而言,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建立合理必要的管理机制,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但实际生活中的幼儿园教育往往缺乏连贯性,教师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只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

1.3 幼儿园对家长的综合指导不足。传统的家园合作往往忽视了合作双方的平等性,大多以幼儿园为主导,家庭方面总有推卸责任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对于幼儿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缺乏对幼儿在幼儿园中起居的关注,并未真正理解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失衡,同时,幼儿园对家长的综合指导不足,两重阻碍导致双方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和不知所措。

2.家园协作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意义

2.1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综合意义。家庭是在幼儿成长早期影响最为强烈的环境,孩子从出生到踏入社会,有半数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行为习惯引导,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而幼儿园则是还在除了家庭之外的第二学堂,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接受系统性的文化素质奠基和身体素质发展,由第一教育和第二教育的共同作用,儿童可以在幼儿阶段树立良好的个人基础。

2.2 有助于合理引导幼儿的心理特征。通俗而言,幼儿和成人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年龄段,在心理差异上,而这可谓是泾渭分明。因此,在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学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耐心、热情地引导,将抽象的东西转化问具体生动的概念,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3.家园协作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3.1 构建家园协作基本框架。家园协作机制的建立要求幼儿的幼儿园和家庭可以根据双方的基础构建家园协作框架,在科学引导幼儿生活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作息、饮食、睡眠等方面,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科学时间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合理的日常起居安排,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在日常的吃饭、睡觉等时间的控制上,也可以采用时间把控的模式,并将此与家长进行交流。家庭和幼儿园作为两个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有着各自的核心优势,无论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是家长提供的幼儿日常情况信息,都有助于双方交流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及时调整家园合作机制,有效推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2 树立榜样激励机制。幼儿的是非判别能力较弱,但对于来自成人的肯定和鼓励是十分重视的,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合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即使鼓励和表扬幼儿在生活中的一些良好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表扬吃饭速度和个人卫生处理得比较好的孩子,并且让其他孩子进行学习。同时,幼儿的模仿能力也较强,因此,幼儿园可以即使鼓励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较好的同学,让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模仿他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及时纠正自身的行为缺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 关注幼儿差异,合理纠正习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心理发展情况还是习惯培养历程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个别情况进行教育引导,保证整体的平稳进步。一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照顾的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一些吃饭拖沓,睡眠不及时等情况,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孩子严格遵守时间,给与一些奖励和表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习惯。在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和睡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再次考量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欠缺之处,逐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4.结语

以"家园合作、共同成长"为理念的家园协作桥梁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提供一个坚不可摧的成长环境,一方面幼儿园在幼儿在校期间提供集中的教育,保证其安全和良好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了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和信心。家长们力求让孩子在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环境,这一种努力不光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还有效提高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效果。家庭提供家长的支持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幼儿园提供集中的教育和有策略的呵护,共同推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为其一生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行为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沛媛,董雅芬. 重习惯养成,让孩子终身受益[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05)

[2] 胡耀岗,寇文亮. 试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5(04)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又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阶段,从长远来看,不仅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干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有利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级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大力开展索质教育,兴起了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浪潮。由此,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幼儿教育事业积极、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规定性,同时又必须积极探讨解决,否则幼儿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薪时期的任务与要求,不能有效地承担幼儿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奠基性重任,更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简单的谈谈就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从管理的理念上看 在幼儿园中,女教师多,年轻教师多,特别是年轻教师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既能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贡献,又能使自己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但是,在现行幼儿园的管理中,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这表现在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评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而且有点倾向于标准化、系统化。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一些教师担心受到惩罚,而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束缚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从课程设置上看 由于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重视先进的幼教经验,而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舍弃了本土文化。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要不了多久就在我幼儿园中出现。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与兄弟省份交流增多了,但另一方面,一味地模仿,反而会压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更何

况我们还是存在着地区差异性,如何选择具有本园特色,又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盲目赶潮流追风并不能真正促进幼儿园发展,模仿不是幼儿园发展的最好方法,关键要立足自身去开拓。

(三)从师资水平上看 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特定的能力和技能。而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功的幼儿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当我们热衷于研究课程和教学的时候,更应关注幼儿教师的教育和成长。近年来,在提高师资质量方面,幼儿园曾做了许多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大面积地进行职前、职后培训等方面。在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懂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但是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大部分教师在接受培训后仍然很难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仍然难以适应教科研的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如何通过教科研逐步成为幼教领域中不仅富有实践经验而且还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的专业幼儿教师,这都是幼儿教师感到比较困难的。

二、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当把促进幼儿发展当做自己办园的出发点和归宿。特色教育或艺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者应该把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计划,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不能仅仅把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作为自己办园的宗旨。幼儿园的组织文化是为幼儿园全体成员所认同,渗透于幼儿园一切活动之中的。良好的组织文化主要表现在全员参与、融洽团结、积极向上、管理规范,能够促进幼儿园不断前进和发展。如果幼儿园的特色不能促进幼儿园良好组织文化的形成,那么它将难以保障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特色也就毫无意义。特色是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教师必须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在此教师群体必须建立起对特色的认同感以及集体责任感,从而激发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 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变革、实施应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力求课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幼儿园内容的计划和安排上,既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避免课程内容选择上过分随意和无序。在幼儿园层次和班级层次上,课程理念的确定和改变、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和变革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规则。这既是鼓励课程变革的需要,也是避免课程超载的需要。

(二)强大的团队观念 要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建立个人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教师在追求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组织、对幼儿园的关注,并把个人的发展方向融合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方向之中,在多元的认识过程中逐渐趋向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知道对幼儿园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工作环境的珍惜。

(三)激发教师参与的观念 幼儿园的所有教师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赖性。教师本身是一群经验、个性、特长各异的人,如果幼儿园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她们,不仅会使她们显得被动和缺少灵气,甚至会扼杀她们的创造性。幼儿园应该根据教师个体的需要,安排合适的计划、实施、反思要求。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凸现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充分体现其“主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为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提供尽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完善的发展。

第5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对接《专业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标准》指引下,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突出特点和保教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具备设计、实施教育活动及教育评价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和个别教育、以及计算机操作、阅读、写作等能力;强调了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具备沟通合作能力、富有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个性乐观开朗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

三、高等专科学校开放兼容的课程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教育实践模块。公共基础课设置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掌握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具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普通话、外语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专业理论和技能课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从职业能力培养出发,帮助学生掌握幼儿生理、心理、教育的知识、幼儿文学的知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幼儿园管理的知识;具备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游戏活动设计观察和研究幼儿以及吹、拉、弹、唱、书、写、画等一般教育能力和综合教育能力。选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实践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适应岗位需求打下基础。

(二)优化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为了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全面了解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将《形势与政策》更名为《形势与政策(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2.专业理论课模块。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才能借鉴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幼儿园教学实践,因此增设了《学前教育简史》;同时,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是一种性形的课程,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增设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对于儿童心理规律的认识,是从事教育的基础,因此,将《学前心理学》更名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并将课程学分从3学分调整为4学分;针对五大领域理论重复较多的情况,开设先行理论课程《幼儿园课程》,将幼儿园教材广泛运用到课堂,重在课堂实践教学,确保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组织幼儿园活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更名为《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科内容更加精细化和有针对性。

3.专业技能课模块。基本技能与综合教育技能是关键。因此,重视教育技能的开发,对于艺术技能的培养坚持“贴近岗位需求,够用为度”,不可过分重视。该模块一方面调整了部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侧重“学前儿童”的舞蹈、音乐、美术教育。同时,缩减了其相应的课时比例。

(三)推行“课证融合”

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校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毕业获取英语、计算机证书的要求,并鼓励学生获得育婴师、营养配餐师、书法等级考试、舞蹈等级考试等证书。但证书获取基本上以开设考证课形式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辅导合二为一,实现了“课证融合”,使课程内在逻辑结构、教学进度安排和要求与考试要求一致,真正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完全融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四)设立“模块化”的专业拓展选修课

必修课程能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满足共性需求,而选修课程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坚持“合格+特长”的培养理念,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社会需求,开设了模块化选修课程。新人才培养方案共开设了幼儿体育与营养保健、幼儿文学与语言创作、幼儿科学教育、幼儿音舞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多媒体技术、幼儿英语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包括6门课程。这些模块能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促使其成为学有所长的幼儿教师。

(五)注重实践教学

第6篇

一、幼儿园英语教育理论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幼儿教育领域的新兴和热门课题。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学有关的研究在理论上支持幼儿学英语,认为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幼儿具有掌握母语以外其它语言的优势。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开展也是以多种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本文主要借鉴的理论如下:

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现代学者更加肯定的是,儿童学习语言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以上这些理论,对于幼儿园英语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本文提出建议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为了进行研究,论文在赣州市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观察活动。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市章贡区和黄金区随机抽取开展英语教育的各级各类幼儿园,并定幼儿园教师,英语教师和部分家长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教学活动观察,在调查中进入开设了幼儿英语的幼儿园进行观察并对活动内容!幼儿表现及进行详细文字记录;访谈活动以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为对象展开。

调查使用的工具为教师、家长问卷调查表各一份,园长和教师访谈提纲各一份,英语教育活动观察提纲一份。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在参照李生兰《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调查》一文,在2013年5-6月在赣州市选取一部分幼儿园进行试测,听取被测教师、家长以及被调查幼儿园园长的意见。

(二)调查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数量为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分,回收率为92%。主要问卷内容以及数据统计如下:

表1 赣州市幼儿英语教学使用教材调查

选择人数 平均值 调查组 X2

以自编教材为主,购买的教材为参考 24.1% 27.3% 1.66

以购买的教材为主,偶尔也用自编教材 30.6% 29.4% 0.96

两种教材同时采用 37.2% 31.9% 1.79

无自编教材 11.1% 12.4% 1.99

(注:*表示P

在对于赣州市幼儿英语教学使用教材调查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相对于全国标准的“平均值”,赣州市在幼儿英语教学教材使用上主要以自编教材为主,有采用两种教材和无教材的情况,这说明当地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不统一,缺乏系统性。

同样,论文还对英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英语教育活动的模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赣州市当地的幼儿英语教学者对于幼儿英语教育的活动设计、主要教学模式的评价、使用情况以及选择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幼儿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以及教学内容的配比上有着比较严重的分歧,这说明当地幼儿英语教学的专业性仍有待提高。

除此之外,论文还对幼儿园英语教育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幼儿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教学评价,而60%的幼儿园以幼儿写的单词数量、认识的单词数量等硬性标准来进行教学评价,“小学化”特征明显,还有20%的幼儿园教学评价比较灵活,主要以听、说为考核的标准。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从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赣州市范围内的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教材上来看,全市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教材体系,赣州市整个市区的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材多种多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普遍反映,幼儿园英语教材鱼龙混杂,整体与幼儿英语教材匹配度不高。

其次,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看,赣州市的幼儿园英语教学有“教学小学化”的趋势。由于整体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被迁移到幼儿园教学中来,对于幼儿自身的特点关注度不够。

最后,从教学评价角度上来看,赣州市幼儿园在英语教学方面都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很多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只学不评、评价失当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赣州市幼儿园英语教育发展对策

(一)编写统一的优质教材

教材建设是实施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核心。教育研究和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各类教材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帮助幼儿园把握英语教材的特点和适宜对象,使他们少走弯路。编写统一、优质的教材是赣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教育研究和管理部门还可以组织幼儿园英语教师、幼教专家和语言学专家,配合幼儿园的不同单元主题,进行幼儿园英语教材研发工作,为幼儿园改善英语教育质量提供帮助。在编写统一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对于英语学习的诉求和自身的学习能力,从教学的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编辑全市统一的、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从根本上提升整体英语教学的合理性。

(二)确定科学的教学体系

赣州市幼儿园的英语课程还需要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要回归幼儿本源,打破“小学化”的教学现状和思维,要将幼儿语言学习的天分激发出来,从兴趣培养的角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在教学体系中,还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环境之间的密切配合,不断提升教学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体系与教学活动的完美契合,全面提升。

(三)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

第7篇

目前,民办幼儿园虽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有较好的趋势,但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仍存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训机会少、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等方面。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教育理论

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特别是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工作要点对民办教育改革的鼓励,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当前民办幼儿园虽然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表现出较乐观的趋势,但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如何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幼儿教育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问题,更是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民办幼儿园教师,一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二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教育智慧,二者缺一不可。理论学习是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素养的保障。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带动幼儿园教师观念、思想的碰撞。因此,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关键且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教育理论的培训。本文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其对现有教育理论培训的认识及需求现状,为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长春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现状

长春市的民办幼儿园约有503所,占该市幼儿园的64.2%,根据规模分成两种:大型民办幼儿园(包括连锁幼儿园、幼儿人数多于200的幼儿园)、小型民办幼儿园。笔者分别选取大型民办幼儿园20所、小型民办幼儿园30所,对这50所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发现以下问题。

1.培训机会少,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特别少,只有一些大型民办幼儿园的园长、骨干教师参加过省、市举办的培训,普通幼儿园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即使参加过的幼儿园教师也普遍认为当前培训的内容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来说意义不是很大,而且培训时间长,还要兼顾幼儿园的工作,往往是两边跑,一个培训下来不仅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还搞得身心疲惫。在这一点上,民办幼儿园教师认为当前的培训完全没有考虑他们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其他形式的培训,如园本培训在大型幼儿园相对较多,种类包括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来后分享培训感受、介绍经验;骨干优秀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观摩;还有一些园长自己组织的教学理论培训等等。但在一些私立的小型幼儿园,教师很难有机会外出培训,连最基本的园本培训都很少见,教师的任务就是上课、带好儿童,在园内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教师们普遍反映这就是一份工作,岗位固定,每天的任务都没完成,根本没有自我学习的空间,工作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简单处理,没有科学的方法。在这类幼儿园教师的心目中,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带好孩子,满足家长的需要、让园长满意。谈及自身的发展时,他们也希望有提升自我的平台,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根据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急需一些和工作实际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切实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理论基础薄弱,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都很强,唱、跳、写、讲都很自如,在一线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遇到一些教育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尤其是在家校合作中,明知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但却不知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做家长工作。例如,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于幼儿成长不利,但为了家长的要求,保持入学率,幼儿园还是得教写字、教算术;针对日常生活中幼儿表现的心理问题或呈现的现象也不知如何去解释、去解决;除此之外,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智慧、幼儿活动组织和管理技能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也希望通过相关的培训来武装自己。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民办幼儿园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理论、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也使得他们认识到自身应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解决幼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调查也发现,长春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有了更准确的认知,他们希望在工作时间内既可以完成幼儿园的教学任务,又可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从而保证幼儿教育质量。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急切需求,足以说明他们已认识到教育理论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点,脱离教育理论的专业成长是很难实现的。目前,民办幼儿园教师还缺少参与相关培训的资源,可行且有效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与完善。

二、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几点建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当前由于民办幼儿园的性质,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应该增加其培训资源,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使民办幼儿园教师也能拥有和公立幼儿园教师一样参加培训的机会。民办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和公立园一样的任务,甚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为基础,开展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是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结合有效的培训原则来保证培训效果。

1.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时间。针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的特点与需求,培训时间的确定上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工作,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把僵化的培训调整为适合民办幼儿教师的工作安排,机动灵活、力求合理。例如,可以采用网络授课、切割培训时间等方式,满足教师自由选择学习时间的需求;同时,集中培训在时间安排上也应尽可能不影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时间尽量缩短、内容尽量实而精,保证教师拥有正常的生活作息。

2.选择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有着很强的需求,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的准备工作就是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他们的层次水平、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以设计相宜的培训内容;尽量做到难易比例不同、讲解深度不同,最终达到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均衡受益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幼儿园教师感受到教育理论培训是个动态的过程,关注教师的参与、教师的需求,要始终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去帮助他们用理论解读教育实践,引发幼儿园教师的共鸣,保证参培幼儿园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3.创设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意味着角色的转变,即教育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很难发挥作用,这就对培训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必须得将原有的被动接受培训模式改成“以参培教师为主体,以参与、互动、交流为主导,以情感共鸣为主线,构成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参与体验等一体化的多维培训模式”。由于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性质、岗位起点、专业成长等几个方面与中小学教师有着很大差异,以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运用到幼儿园教师培训中时,必须要进行调查、分析、论证等方可借鉴,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师培训形式的新颖、可行。

4.开拓培训的新途径。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一个瓶颈在于教师没有时间外出参加学习,幼儿园在人员设置上很紧张,针对这种情况,建立远程培训平台是解决民办幼儿园教师外出培训困难的可行且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在全球都受到欢迎,在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教育理论培训就可以开设“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既可以为教师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还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如人力成本、距离成本。民办幼儿园的现状是教师人数少、一人多岗,外出脱产培训将给幼儿园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培训形式更应倾向于远程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可行性上都更符合民办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民办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可设置成模块菜单式,每个模块下为学员提供可选择式菜单,满足不同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所需要的课程。民办幼儿园教育理论培训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其还需要学者、行政管理者、培训者以及一线幼儿园教师等群体的通力合作、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创设有效的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平台,实现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长久目标。

作者:李涛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05.

第8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幼儿教育管理 必要性 发展道路

人们常说:“幼儿是一张白纸,任你描绘”,人出生到死亡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不断学习的过程,通常人的幼儿期是3~6岁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除了家庭是其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外,那就是学校,这是其社会化的其二个载体,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是其他的基础,做好幼儿教育管理工作,保证孩子成功过渡幼儿阶段。

一、当下的和谐社会大环境

我国是领导人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内容而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而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更加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近期的幼儿教育中出现的虐待幼儿现象引起了社会关注,幼儿教育管理问题再次呼吁重视。

二、幼儿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浙江温岭90后幼师变花样虐待儿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幼儿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曝露无遗。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1926年撰写的《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就断定幼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必须趁早建立才得稳固。发展心理学中有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也就是说,六岁以前的人格陶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它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得小好,那么习惯成不易改,志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但去不是业务教育阶段,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孩子很多权利无法保障,正如“浙江温岭90后幼师变花样虐待儿童”事件中的幼儿,肯定会在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和谐社会下完善幼儿教育管理发展道路的展望

首先,法律先行,政策支持。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社会的准绳,要做好幼儿教育中的管理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相关部门完善有关幼儿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幼儿权利,为幼儿管理者提供法律保证,按法律从严处理幼儿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促使幼儿教育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此外,国家提供政策支持,调动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幼儿教育管理提供支持,各地方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园管理体制必须理顺,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完善对幼儿教育的管理工作体制。对管理社会力量办园的工作力度要加大,对其办园的审核,注册登记的管理工作也应加强,以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相关执法部门要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合作,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工作,对不合格幼儿园要加大执法力度,满足群众对合格幼儿园的需求。

其次,师资建设,严格过硬。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孩子的培养者,要做好幼儿教育的管理工作可从老师做手:一、要建立平等尊重合作的人际关系,增强全体教师的团队意识。幼儿园不但要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建立个人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教师在追求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组织对幼儿园的关注,并把个人的发展方向融合于幼儿园的共同发展方向之中,在多元的认识过程中逐渐趋向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知道对幼儿园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工作环境的珍惜,体验到幼儿园是大家共有的健康的精神家园。二、不断激活教师的参与意识。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凸现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充分体现其主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为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三、创建幼儿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更新知识的良好环境,尽快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幼儿教师大批量送学校培训是不可能的,创造一个鼓励、引导幼儿教师通过自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更新知识的良好氛围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方面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每年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建立档案作为评先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是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奖惩制度,在评比先进评职晋级中切实将每年的考核评分作为重要依,据严格按奖惩办法办事,真正做到使那些思想好、业务精贡献大作风正的幼儿教师在评比先进评职晋级中得到实惠,切实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创造一种人人关心集体钻研业务多做贡献的良好风气。

最后,全民动员,舆论监督。

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很快的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媒体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要能够更好的做好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还离不开社会的舆论监督,集思广益,同时接受大众监督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对于做得好的典范媒体可进行宣传报道,对于做得差的媒体可进行曝光,让大众知晓,对于幼儿园也起到一种警醒作用,进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向高品质提升。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一个关乎到家、国、民族的重要事情,推进我国幼儿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化环境,保护亿万家庭的未来,保护国家、民族的希望。做好幼儿教育管理任务繁重,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单传英.幼儿教育学[M].湖南教育出版,1983.

[2]郑晓鸿. 试论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7-11-28.

第9篇

[摘要]从幼儿生活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的视角出发,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园作为“亲子共育”基地和社区“幼儿教育”中心的作用,以幼儿园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全发展,日本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大力推进幼儿园的育儿援助事业,其理念与具体措施对推进我国的“家园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政策支持下,日本幼儿园为在园和未入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主要包括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或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育儿商谈、对未入园幼儿实施保育、园舍开放、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提供育儿信息、由园外人员或园内教师实施的育儿讲座、家长助教、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等。为了保障育儿援助的质量,日本文部科学省还组织开展了以幼儿园教师、保育所保育员、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为对象的“育儿援助指导者培训”项目,并提出了诸多注意事项。

[

关键词 ]育儿援助;家园合作;家长教育政策

一、背景与理念

随着核家族化、少子化、都市化、信息化等进程,儿童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这一变化,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0年《关于少子化与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明确家庭在儿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为了发挥家庭特有的教育功能,应该站在全社会都要肩负起教育儿童的使命这一立场,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都应该认真探索自身在儿童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幼儿时期,应该以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为核心,把家庭、社区纳入幼儿教育的视野,全面、综合地考虑如何开展幼儿教育,为此幼儿园要充分调动、挖掘、整合全社会的儿童教育资源。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者协会秉承了中央教育审议会的观点,强调要用整合的观点来考虑幼儿期的教育,特别是要发挥作为专门幼儿教育设施的幼儿园的核心作用。

2000年2月,为了振兴幼儿教育,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者协会启动了以今后幼儿园教育条件整备措施为核心的调研工作。2000年7月,该协会围绕幼儿园的教育与教育环境的充实、幼儿园育儿援助的充实、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与保育所的衔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提交了中期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2001年2月2日,该协会又提交了终期调研报告——《为了幼儿教育的充实: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制定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应把幼儿园作为“亲子共育的场所”的重要观点。该报告的第二部分还重点论述了实现新时期幼儿园教育振兴的四个方略:充实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充实幼儿园的育儿援助;推进幼小衔接;推进幼保(幼儿园与保育所)衔接。对于如何充实幼儿园的育儿援助,该报告进一步提出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幼儿园运营的弹性化(适应家长的需求);二是推进“临时保育”;三是推进育儿援助活动,在开展与育儿援助相关研究的同时,对公立与私立幼儿园给予财政支持;四是推进不同年龄儿童与不同世代的人际交流_(主要指幼儿与中小学生以及社区成人的接触)。

2001年3月,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会在《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充实包括家庭、社区在内的幼儿教育,必须完善作为幼儿教育专门机构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环境,加强作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联系最重要内容的“育儿援助”,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家庭孤立化、育儿困难化的时代背景下,“与家庭共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其重要性日益突显。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于2003年5月就“今后初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措施”问题向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咨询。通过再次征求多方意见并进一步审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最终在2005年1月28日完成了咨询报告。该报告第一章第五节提出幼儿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方向分别是: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机构三方协作共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保持幼儿生活的连续性及发展、学习的连续性的幼儿教育。以上两个发展方向是先后承接的,即只有通过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机构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其教育机能,才能保持幼儿生活的连续性及发展、学习的连续性。

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三个《幼儿园教育纲要》,在强调幼儿园全体教师要密切配合完成教育任务的同时,突出强调幼儿园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意味着打破了长期以来将幼儿教育局限于幼儿园内的教育活动的狭隘认识,而将幼儿园教育拓展为由教师、家长、社区人士等组成的教育共同体来完成的活动。这不仅没有弱化幼儿园的教育功能,相反能够更好地发挥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

幼儿园作为育儿援助的重要基地,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作为亲子聚集的场所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家长通过彼此交流育儿经验,可以互相答疑解惑;二是与家庭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幼儿园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的成长;三是以育儿咨询为切人点,通过促进家长的成长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育儿援助事业的推进

早在1998年,日本文部省就指定一些地区开展了幼儿园育儿援助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专业人士开展育儿咨询,心理咨询师开展育儿心理咨询,育儿主题演讲,家长育儿沙龙,未人园幼儿的亲子登园,园庭园舍开放,通过《园报》提供育儿信息,育儿小组的援助等。针对伴随着少子化、核家族化等社会变化所引发的家长育儿不安与孤独感的日益加深,以及儿童与同伴游戏场所的减少等问题,2003年7月9日,基于《培养下一代支援对策推进法》和《儿童福利法》,日本政府开始全面推进育儿援助事业。其中,基于《培养下一代支援对策推进法》推进育儿援助事业的举措主要包括教育咨询、信息提供、园庭园舍开放等;基于《儿童福利法》推进育儿援助事业的重要举措则是开展临时保育(注:本文不涉及这部分育儿援助的内容)。2002年,日本开展育儿援助事业的园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72.4%,2003年上升为77.0%。

2003年,日本幼儿园为在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其比例为:育儿商谈(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6.6%、未人园幼儿的保育25.2%、园舍开放36.2%、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33.8%、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7.8%、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26.7%、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41.7%、家长助教54.2%、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40.8%。同时,日本幼儿园还为未入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其比例为:育儿商谈(由园内教师实施)29.O%、育儿商谈(由园外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9.6%、育儿经验交流会20.0%、未人园幼儿的保育52.3%、园舍开放48.5%、育儿小组等的援助12.4%、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20.40/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8.7%、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15.2%、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20.9%。

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日本育儿援助事业有了明显发展。截止2005年,以在园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实施的育儿援助形式比例增长情况为:育儿商谈(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9.6%、未入园幼儿的保育30.6%、园舍开放41.3%、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38.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12.5 010、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28.4%、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43.7%、家长助教57.5%、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42.1%。以未人园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实施的育儿援助形式增长情况为:育儿商谈(由园内教师实施)33.5%、育儿商谈(由园外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1.6%、育儿经验交流会21.8%、未入园幼儿的保育55.1%、园舍开放53.3%、育儿小组等的援助13.90/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24.7%、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12.5%、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16.7%、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24.8%。

2008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特别援助学校的学习指导纲要等改善咨询报告》中阐释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与合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第四次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三章第八条就相关问题也做出了阐释:“幼儿的生活是以家庭为基础,通过社区逐渐扩展的,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携,使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幼儿在家庭以及社区生活的延续与扩展。因此,要充分挖掘社区的多种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幼儿园与家庭的联携,应该通过创设与家长交流信息的机会,创设与家长和幼儿获得交流的机会,来提升家长对幼儿期的认识。

为了加深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充实与振兴幼儿园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幼儿园教育理解推进事业”。这项事业在各都道府县开展,其主要举措以幼儿园课程编制为核心,就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保教方法、幼儿园的经营管理等主题举办讲座,展开研讨。2009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各都道府县审议会的基础上,就六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审议研讨,其中第四个议题就是“幼儿园的育儿援助与临时保育”。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各都道府县延续了相同的审议主题。2011年的审议就幼儿园育儿援助的功能列举了五点:促进儿童成长的场所;丰富游戏经验的场所;家长分享育儿喜悦的场所;家长交流育儿困惑与经验的场所;构建社区人际交流网络的场所。2012年各都道府县的审议都特别强调“要从家庭、社区生活的连续性的视角来保障幼儿的健全发展”,“无论是对在园幼儿的家长还是对未入园幼儿的家长,都应使其认识到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各都道府县审议研讨的第四个议题是如何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给予特殊的援助,以及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家庭、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的连携。可见,日本育儿援助的对象与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与充实,也更好地体现了教育起点公平。

三、育儿援助质量的保障

(一)育儿援助指导者的培训

育儿援助活动需要根据各幼儿园、社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长需求展开,因此开展育儿援助活动时,无论是面对家长的援助还是面向乳幼儿发展的援助,与基于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相比,在对象、内容以及方法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门的培训项目来丰富与提升广大教师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为了保障育儿援助的质量,2007年8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与独立行政法人教师研修中心共同开展了以幼儿园教师、保育所保育员、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为对象的“育儿援助指导者培训”项目,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模块的内容开展:

第一,育儿援助的意义。主要是解读与育儿援助相关的法规、政策,如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儿童福利法、虐待儿童防止法、认定儿童园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下一代育成援助推进法,以及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市町村等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讲授幼儿园开展育儿援助活动的途径与方法。此外,还介绍社区育儿援助活动,如育儿援助中心、儿童馆等的育儿援助活动。

第二,育儿援助的基础理论。主要是讲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特殊儿童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儿童健康(包括食育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儿童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父亲的作用以及虐待儿童的对策)等。

第三,育儿援助的实践策略。主要是讲授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艺、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与学校的连携策略、与儿童互动(以游戏活动为中介)的技巧等。

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讲座、主题沙龙与问题研讨、经验分享、现场观摩与体验。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地方公共团体参考育儿援助研究计划制定协会于2008年3月编制的《关于幼儿园育儿援助的研修——为了研修计划的制定》等手册来制定适宜的研修计划,强调地方公共团体应在育儿援助活动的意义与内容、方法、行政基础,育儿援助的现状与课题,乳幼儿发展援助等相关研修内容与方法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地区实际开展育儿援助的研修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资质。

(二)实施育儿援助的注意事项

第10篇

1.课程时数设置不均衡

对江西、吉林和云南三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三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通过对每所学校各部分课程时数的对比,可以发现三所学校的专业技能课时比重最大,相比较而言,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比重则略显不足,见下表。例如:江西、吉林以及云南三所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课程示数比重分别是56.8%、52.7%、46.4%,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课时相对比重失衡。由此可见,三所学校的专业技能课的比重远远高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存在课程时数设置不均衡的问题。

2.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缺乏结合与联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实践的能力不强;强化技能训练,学生会唱、会跳、会写、会画、会手工制作,但缺少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方法,适应岗位教学有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选择脱离了学生原有的实际经验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多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差,而学校按照高等院校的标准征订教材,这些教材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不相符,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且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学脱节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改革成果突出,主要反映在幼儿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改变上。但现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普遍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甚微,以至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地与一线幼儿园教师的需求不相符。

(3)忽视职前培训课程

职前培训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前专业教育与幼教工作做到有效衔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而忽视职前培训也是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原因。

3.课程难度的选择上忽视学生实际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选择和设置只考虑了学生需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就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均较低,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课程,超出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被动接受的状况造成了学生学不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4.课程设置体系缺乏理论基础和依据

当前许多高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导致在设置学前专业课程体系时,缺乏理论基础与依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公共基础课变公共性为专业性

每个专业学生学习相同的公共基础课,会使学生对公共课产生倦怠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应将公共课紧密结合专业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提升学生素养。例如,各校可以尝试在学前课程设置的第一学年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在第二学年可以将公共基础课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改为幼儿语文、幼儿数学、幼儿英语,使公共基础课服务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2.提高专业理论课的实用性

首先,各学校应选择适合该层次和本专业学生的教材,使教材易于学生接受;其次,学样应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大量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解释和分析所渗透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索、独立思考的习惯。

3.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有效结合

改变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相脱节的现状,使技能课与专业课做到有效结合。例如,学生在声乐课上学习一首儿童歌曲后,可以在幼儿园音乐教法课中,让学生用学过的歌曲设计一节音乐课。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得以运用。

4.以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及实用性的原则安排课程,突出广博、厚实、专业特色,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可开设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课程,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现场说课、授课。

5.增设职前培训课程

第11篇

一、“阳光教育”理念统领,发展幼儿园教育内涵

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是确保幼儿园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率领教职工集思广益、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发展规划,树立起“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提出了“与阳光同行、与自然交融、与时代共进、与未来适应”的“阳光教育”办园理念。为了让幼儿教师对先进的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我园围绕着阳光教育理念,实行育人责任制度化、学生鼓励系列化、心理辅导立体化,构建起阳光育人工程与阳光幼儿园两大框架。与此同时,优秀的幼师团队也与阳光理念相得益彰,教师们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孩子。实践证明,阳光教育理念有效地推进了教师幼儿园内涵的充实与发展。

二、拓宽文化课程体系,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以阳光教育理念为核心,我们规划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蓝图,而课程的创新和有效实施正是落实阳光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朝阳区教师幼儿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准确定位、特色发展、拓宽路径,构建唯美、向善、求真、关注生命的幼儿园课程,为满足幼儿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途径。我们在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基础上,还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每学期幼儿园都利用互动教研的方式带动区内各个幼儿园协同发展。

三、突破传统培训模式,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是育人的主导力量,教师幼突破传统培训模式,使教师专业发展走上了良性轨道。

1. 学习在线――让培训无时不在。“学习在线”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专家讲座、案例交流、在线讨论、答疑解惑、考核评估等。教师幼儿园采用“学习在线”进行了“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正确的课程观与儿童观、家长工作策略”等六个专题讲座、多次线上案例交流和在线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帮助教师加深了认识,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2. 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针对近年来新教师的增加,我们在2010年启动了“青蓝工程”,提出了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成长、四年成为骨干教师的目标。2011年,又针对转岗教师开展了师徒结对、岗位练兵活动,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并通过技能培训、教学研讨、送教下乡等形式,带动全区校办幼儿园转岗教师能力的提高。

3. 自我提升――打造学习型团队。“学习在线”、“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想打造学习型团队,则要求教师形成主动学习、自我提升的习惯。2010年,教师幼儿园启动了首席、名师工程,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使在岗学习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幼儿园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训制度,把教师培训作为对教师工作的奖励,更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四、发挥教育科研引领,创设鲜明园本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质量;教育质量观;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0-0005-04

幼儿园教育质量观是指人们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它是引领幼儿园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当前,人们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看法存在种种理解上的误区与实践中的错误。究其根源,与人们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有关。因此,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观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树立科学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对于切实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破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是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质量观

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看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但就幼儿园教育质量内涵及其主要价值观而言,学界还是有共识的,即以幼儿发展为本。因此,科学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首先必须是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应着力体现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1.幼儿园教育要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在教育体系建立、教育机构设立、教育内容设置、教育方法选择等各个方面,必须努力考虑每一个人的需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也是教育质量的基本观念”。〔1〕幼儿园教育同样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人人发展、人人成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接受良好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因此,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及其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教育内容设置、教育方法选择等各个方面,努力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以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获得成功感。

2.幼儿园教育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的全面发展即幼儿在体、智、德、美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等不良导向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干扰了幼儿园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2〕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教育,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培养的倾向;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活动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幼儿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3.幼儿园教育要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差异,幼儿会表现出各自独有的认知结构、理解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名幼儿都是不可重复、不可再造的。有研究者指出,“发现个性、鼓励个性、培养个性,通过教育使学生的个性、才华、特点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教育最大的成功。教育应该使个性不同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不同,而不是让不同的学生经过教育之后变成相同的学生”。〔3〕因此,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一名幼儿都能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发展。

4.幼儿园教育要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都会严重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4〕因此,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以过程质量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包括人与物的资源质量(即条件质量),教育实践质量(即过程质量)和教育成果质量(即结果质量)。这三部分教育质量既是紧密结合的整体,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过程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因此,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必须树立以过程质量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

1.各种条件因素往往以过程为凭借

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中,条件质量又被称为结构质量。条件质量为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高质量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人员条件和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环境。现有研究表明,尽管条件质量中的各个因素,如教师资格、师幼比、班级规模等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往往要以过程为凭借,通过教师的各种行为如师幼互动、组织课程活动、创设和利用环境等,才能够对幼儿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从教育活动中,从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去考察各种条件质量的实效。

2.教育过程是生成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

教育质量的基础是教育过程的展开,教育过程是生成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全教协会(NAEYC)于2005年4月制定的《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设置了许多具有弹性的指标,更多采用了过程质量指标(又称软指标),将与幼儿生活和学习有更直接关系的变量(如师幼互动、课程、家长参与等)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强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积极关系系统,即在幼儿与成人之间建立起具有激励性的、充分个性化的积极关系,这种关系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好条件,也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基本标准(李季湄,2006)。正如已有研究所揭示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包括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交流等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以教师行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是体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教育过程是生成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

3.幼儿的发展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结果质量的核心要素,教育结果是教育过程的自然发展,不存在超越过程的结果。虽说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发展水平或幼儿发展结果不应是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有人建议我国幼儿园的分等定级标准应该尽快废除幼儿发展水平这一指标。〔5〕但事实上,幼儿园既然是教育机构,照料与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发展应是基本担当。从这一基本担当出发,在评价幼儿园质量时,就必须考虑幼儿的发展变化(虽然幼儿的发展不只受到幼儿园教育的影响)。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幼儿的发展以及如何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中解释和应用评价结果。

当然,在强调全面质量观、关注幼儿园教育质量体系完整性的时候,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可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评价内容。例如,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可更多关注条件质量与结果质量;而在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则应更多地关注过程质量,以引导幼儿园教育质量向更高的水平提升。但不论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以教师行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都应成为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中心内容,幼儿园教育质量标准应该以过程质量为核心进行建构。

三、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动态、多元的发展质量观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对人才规格、类型、层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体的需求同样也日益走向多样化,这就导致了学校在培养目标、办学主体及培养方式上也日益趋于多样化,这些多样化的诉求需要人们具备多元的视野、多元的质量观。因此,幼儿园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质量,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也是动态、多元的发展性质量观。

有研究者对东西方关于卓越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论加以比较时发现,个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是质量界定的共同特征。〔6〕伍德海(Woodhead)曾说过:“我质疑任何唯一的质量观框架的全球风行,这样的框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早期教育质量理解的统一化和标准化。许多潜在的标准影响着质量,它们与有关目标和功能的理念相联系,这些理念又受到看待儿童的视角、文化模式、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朱家雄,2006)。”在幼儿教育领域,如果不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多样性,而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和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必将导致幼儿园教育特色的消解,出现幼儿园教育的趋同、单一甚至平庸化现象。

关于这一问题,托宾(Joseph Tobin)也曾提出,“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并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质量标准。一些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质量标准,自称能够在全球通用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实际上,这些质量标准发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反映了特殊的文化信仰,并不应将其强加给其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人类学,特别是民族志的研究(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已加入到这场关于质量标准的讨论之中。从这类研究的视角出发,当代学前教育质量话语中所存在的种族中心主义和地方主义遭到了批判性的质疑”。〔7〕显然,讨论幼儿园教育质量时必须要考虑背景因素,依据时空环境,理解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差异性。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概念。幼儿园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主题,因此,幼儿园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质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确立的质量标准要与幼儿园教育发展时期的主题相呼应。由此引申出发展性质量观,即幼儿园教育质量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是具体的、历史的、有现实针对性的质量观。幼儿园教育质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质量标准。正如有论者所言,“事实上,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特定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所处环境而言的”。〔8〕

四、坚持动态、多元的教育质量观要避免的误区

坚持动态、多元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必须注意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1.借口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回避客观存在的质量问题

事实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教育质量标准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但另一方面,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幼儿园教育质量标准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或核心指标上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既不能以单一的示范性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标准(即高质量标准)作为幼儿园办园基本质量标准(即所谓的底线标准),也不能以质量标准的多样性掩盖质量滑坡,更不能认为底线标准是可以不顾质量或降低质量标准的。

2.以多元化为借口,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

有研究者提出,“如果过分强调质量标准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必要的统一性,多样性就变成了随意性,就会使教育质量失去应有的标准底线,就会对保障质量的条件与行为缺乏必要的规定与制约,就可能在利益驱动下使教育系统出现重量轻质的情况”。〔9〕幼儿园教育应当确保基本的质量要求。这种基本的质量要求,从宏观上讲,就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幼儿园都要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般培养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对我国所有地区、所有类型幼儿园的要求,也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般目标对整个幼儿园教育提出的宏观上的基本质量要求。从微观上讲,同一地区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育,其基本的合格标准大致是相同的。

3.用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否认质量标准的相对统一性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育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从而使质量标准呈现多元化特点。但同一地区或同一类型的幼儿园在质量评价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连托宾也承认,“我并不认为全教协会的一些做法,包括坚持维护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有较高的师幼比、推进多元文化教育,以及为教师提供解决儿童争执的技巧和培训等,有什么不对。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当然有权利、甚至有义务,去贯彻一套全国统一的标准”。〔10〕

要使幼儿园教育健康、和谐、高质量,那么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主体就必须要达成基本价值观的共识。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观进行梳理,可以开阔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质量研究思路,进而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育的规律、制定合适的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3〕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EB/OL〕.〔2012-08-10〕.http://.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2.

〔5〕郭良菁,何敏.儿童发展水平应该作为幼儿园质量评价的标准吗〔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6〕李荣安.追求卓越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些理论的探讨与东方的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7〕〔10〕托宾.从民族志研究视角看学前教育的质量〔M〕//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1,137.

〔8〕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9〕董泽芳,陈文娇.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On the Concep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Quality

Liu Xia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Guangzhou, Guangzhou, 5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