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10:25: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节由来和风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深入落实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学校经研究决定重点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信”、“礼”、“孝”、“廉”五方面内容,我校于2016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教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政工处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8年4月我校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让学生观看英烈的先进事迹,了解英烈的过去,给孩子讲解有关清明节的知识,了解传统文化。
2018年5月由政工处组织学生进行母亲节孝亲活动。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孝敬自己的母亲,例如:跟母亲说句真心话,给妈妈洗一次脚,帮助妈妈做一次家务,给妈妈捶捶背等等。通过此次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家长的辛苦,增进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并且也教育孩子不要仅仅在母亲节这样做,每天都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尽孝。
2018年6月我校政工处组织全校各班进行端午节活动。学生们在各位班主任的带领和指导下自己动手包了种子。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文化,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也品尝到了自己劳动的甜蜜。
政工处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对全校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政工处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一、秀丽的田园风光
农村里,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春景,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景;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秋景;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景。有广袤的田野,碧波荡漾的芦荡,巍峨的山峰,气象壮阔;有呆头呆脑的龙虾,往来穿梭的鱼儿,机巧敏捷的泥鳅,横行霸道的螃蟹,妙趣横生;有诱人的瓜果蔬菜,白胖胖的冬瓜,红彤彤的草莓,绿油油青菜,沁人心脾;有高低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嘤嘤成韵的鸟鸣,如诗如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作文时才能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此时,野花、菜畦、稻场、炊烟、竹林、果园、石路、小溪、板桥、池塘、耕牛、蛙噪、犬吠、鸟啼、等皆可结成如诗如画般的文字;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写作资源。
二、火热的农业生产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是农村学生特有的“功课”。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乡亲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田间的收割播种,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出现了瓜甜果香的示范田、整齐划一的住宅区、鳞次栉比的工业区、宁静素雅的文化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更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的热情和豪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农民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些都应是农村学生常写常新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动承担家务,多和家长交流。那学生作文时还会抓耳挠腮,无法下笔吗?
三、淳朴的农家生活
安闲、恬淡、宁静的村落里,孩子们春天到野外放风筝、折柳枝编草帽;夏天到小河里捉小鱼、摸螃蟹;秋天到野外逮蚂蚱、摘野果;冬天在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皆是城市学生不具有的作文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让学生从这些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农村有着许多“真善美”的动人故事。农村的人们普遍淳朴、善良、率真、热情、坦诚、敢作敢当,他们勤勤恳恳地劳动,问心无愧地待人,朴实无华地言语,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抓住这一点进行创作,既能达到弘扬中华美德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实事求是的好品质,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瑰丽的农村文化
农村天地广阔,地方文化异彩纷呈,让学生了解其深刻的内涵,从中吸取精华,用于写作之中。
农村风俗习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少民间习俗在农村保留至今,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看灯会,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等民风民俗,农村学生大都有亲身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了解感受节日习俗弄清其由来及其寄托的情感愿望等,在浓郁的节日气氛和风俗习惯的熏染中,体验生活的甜美,品味地方文化的博大内涵。拓宽视野丰富写作资源。
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既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富,教师可指导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挖掘民间文学的精髓,剔除不科学、不文明和封建迷信的糟粕,让民间文学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乡土谚语:而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俗语歇后语等不少都既通俗易懂,又含义深刻,恰当运用,可令学生作文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事谚语;“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这是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判断天气的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玉米锄得嫩,顶上一道粪”“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地方特产:由于区域地理的差异,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产,风味小吃。地方特产的生产、制作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妙趣横生的传说故事都是写作的资源。
地方遗迹:特色鲜明的地方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历经了风云变幻的古树,喂养了一辈辈人的老井,记录着居民勤劳智慧的桥梁,风格独特的古老建筑等,都是农村学生独特的写作素材。
[关键词]传统节日;淡化原因;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G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75-02
1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意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得以形成的,它们作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社会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形态,也已成为民族主体意识的主要载体与鲜明象征,是中华文化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寻根爱国意识、安定圆满意识等两方面。
2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现状
211年味变淡
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年”还是年年过,但明显的“年”味不再像以前那样浓郁,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于是感叹,这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呢?其他的传统节日更是没落。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断裂有着社会经济原因,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审时度势的传承。
212传统节日面对外来节日的“尴尬”
比起春节,其他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更显颓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更不要说“人胜”、“中和”、“上巳”这些几近消失的节日了。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22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
221百姓生活城市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少的人继续在田间劳作,更多的农民兄弟进入城市,渐渐远离了农时节令。这无疑是使人们疏远节令,淡忘节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一年四季里都可以吃到任何时令季节的瓜果菜肴,鸡鸭鱼肉也是日常食品,这样的情况再次使人们对节日的渴望程度降低。
222思想越来越开明,对迷信活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我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祭祀有关,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鬼神、先祖有着一种神圣的敬畏,这便致使人们在每一个约定的日子里对鬼神先人进行祭拜。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这些祭祀的日子变得神圣,从而更增强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
在思想高度开化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鬼神,人死之后也并不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无神论”被更多的人认可。这就导致更多的家庭在节日里少了祭祀这一形式的活动,在无形中也冲淡了对节日的重视。
223政府的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语言教育的误区,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
第一,政府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并且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这就令其很难进入部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逢年过节放放假了事,无法形成浓厚的节日大氛围。
第二,传统节日的危机,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在1921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到1929年甚至废除了农历。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发动大规模社会运动破除节庆、婚庆、丧葬习俗,试图代之以新风尚。到了20世纪80年代,很多城市禁止民众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使得他们没有通过家庭这一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把这些传给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们过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能趋向微弱。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也仅存一些形式上的东西,难有吸引力。
第三,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洋节日,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外国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不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把他国语言被强调到不切实际的程度,甚至超过本国语言,那么,外国文化“乘虚而入”乃至“后来居上”也就在所难免了。
224商家为获利而对洋节日进行炒作,冷落了传统节日
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商机,使出浑身解数将洋节日演绎成一个商味十足的“消费日”,其威力甚至让传统的春节消费相形见绌。例如,每年2月14日情人节与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相差仅有几天,情人节的风头显然已经盖过了传统的元宵节,各大商家为情人节所做的准备远远超过了为元宵节做的准备。玫瑰花、巧克力、情人套餐、情侣手机、情侣饰品、甚至内裤卷成的“玫瑰花”等极具特色的情人节商品风靡整个中国。
225对传统节日的挖掘和创新不够,只停留在物质消费上
我国有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但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以至于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面和一元。
在古代社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节日,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字上做文章,其他内容已被遗忘。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日”;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日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日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3传统节日保护建议
31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媒体、社会各界人士做起
311政府出台政策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充当先锋的作用,我们应该设立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定节假日系统。最近几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进一步调整了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新增了端午节、清明节等放假日,在时间上为人们提供了欢度传统节日的有利条件。
我国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地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
312政府对其他媒介的干预
政府可以规定传媒和商家参与宣传民俗文化的重任,有系统的对民众进行传统知识的普及。例如建立专门电视节目介绍传统节日,设立专门网站等。
各商家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进行各种商场包装、促销等。如果操作成功,不但会丰富传统节日文化,也会为企业和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前景。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广告重塑圣诞老人的形象,使圣诞节和可口可乐产品一道成功进入众多非基督教国家。今天,我们利用商业途径重建传统节日的文化体系并借此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策略。
32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去其糟粕求其精华,重建节日文化
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创建“统一安排、分项承办、部门配合、责权包干”的新组织机构,按照“谁主办,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积极吸引民间力量介入,真正起到社会办节日、办群众文化的作用。对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文化,如剪纸、年画、戏剧、皮影,以及重要的文化方式,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等,进行传承保护。与此同时,需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让世界更加细化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33积极发挥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重建中的作用
少年强则国兴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它的未来是否有更好的发展力。年轻人作为当代文化最主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我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且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节日,培养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奉献自身的力量。关于这一切思想的宣传教育,各类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有一种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责任感,要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学校校报、网站、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的思考[J].当代社科视野,2008 (6)
[2]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