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作室调研报告

工作室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8 18:5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作室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作室调研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三维动画;课程建设

一、三维动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国外,像三维动画这类联合制作类课程,都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为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动画作品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其中的三维设计师、模型制作师、材质灯光师、动画设计师、特效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主要评价体现在毕业创作中,在国外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制作一部三维动画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资金,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在每个岗位都很出色,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的不同阶段起过主要性作用就可以了。通过对国外实践教学的研究总结出,国外教育重视学生交流和探讨,重视合做学习,以合作激发竞争,促进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三维动画这类课程中,对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行过实践,确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的专业技能。

二、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方向

(一)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克服培训指导教学的滞后性

通过教师在三维动漫公司的“分阶段,分部门”的培训学习,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学习以后完成调研报告的攥写,调研报告包括:三维动画制作市场需求分析报告;高职院校三维动画制作类课程教学与动漫公司三维动画制作方式的偏差分析报告;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构想报告,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使得培训实践经验能够前期的指导学生,克服原来的滞后性。

(二)通过应用“分层”的实践教学的方法来教学,达到优化学生在三维动画学习方面差异巨大的问题

在教学中,分别制定一级学习目标,二级学习目标,三级学习目标,四级学习目标,通过制定四个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方向的掌握。同时体现竞争上岗的原则,能力强的在后继的工作室教育模式中胜任该岗位。

(三)应用“工作室”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模拟动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

通过调整实践教学模式为“工作室”形式,模拟动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拟设“三维模型”工作室,“三维材质”,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三维特效”工作室,使学生能够模拟以三维动画公司制作团队的组成为原型的“工作室”模式中的作品制作开发形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制作三维作品,达到学生掌握内容与方法与市场需求一致的目的。

三、具体设计原则

(一)设计并实施“分层”的实践教学活动,解决因学生间差异巨大而带来的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等问题。

(二)应用 “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

(三)应用能反映“分层”特点和“工作室”特点,并且难易度适合学生的教学实例实施教学实践活动。

(四)克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形式相同的问题,制作交互式的、直观的、集成性好的实践教学课件。

制作交互式的直观的、集成性好的教学课件,与以往的简单的、杂乱的三维理论教学的课件区分开来。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是很关键的,从我校大部分的实践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来看,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电子课件是一样的。本研究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一个交互式的课件,在一个电子课件中实现了设计基本知识模块、实例模块、不同工作室工作流程以及要求模块,实例操作的视频,以及最终作品实例模块,也避免了在这类繁杂的实践课程中给学生讲解时课件多样和内容的杂乱造成的教学效果降低。

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三维动画制作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以教师的市场调研和实际参与学习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改革像三维动画这类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解决三维动画方向实践教学中,校内教学方法和三维动漫市场技能需求之间的偏差。

(二)解决三维动画实践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差异巨大而导致的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的问题,应用“分层”的实践教学的构想来教学。

(三)解决三维动画教学中,存在的制作的作品内容和三维动漫设计公司的作品内容偏差问题

(四)解决授课教材内容单一导致的教学内容偏差和不完善的问题

在三维动画制作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培训学习的知识,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分类,整理,再应用能反映“分层”特点和“工作室”特点,并且难易度适合学生的教学实例指导实践教学活动,自己制作一些实例,改善教学效果。

(五)解决三维动画实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集成性不好,学生课后复习混乱,教师课堂操作难以重现等问题。

第2篇

学生选择毕业顶岗实习项下的选题,能得到企业的全力支持和指导,或许能解决企业的一些难题,由于学生在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在顶岗实习期间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任务,这样他们就必须认真对待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注意调研分析、勤问勤记,亲力亲为,收集生产实践中的信息,用于指导自己的毕业设计,否则毕业设计将是无米之炊。选题来自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中,那么他们的写作兴趣将大有提高,写作起来也不会是闭门造车。这样在完成毕业设计写作的同时又对企业顶岗实习操作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实践上的促进,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完成了毕业设计。非毕业顶岗实习项下的选题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安排,还选择了必胜客上海运行部宁波餐厅、宁波银泰、宁波电信、中旅宁波分公司、康辉旅游社、南苑饭店、维多利大酒店等十几家企业作为不少于3个月的教学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顶岗实习单位的特征、岗位安排等选择自身适合的选题,可以为企业撰写企划方案、某一项目的策划方案、企业的业务调研等等。

在订单培养模式下,校企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选择了订单企业需要的毕业设计选题,既为企业解决了一部分难题,同时企业也发现了人才,进一步培养了人才。企业更会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能真正达到双赢。项目课程项下选题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充分体现的是教学做一体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项目载体贴近企业实际或利用企业项目进行教学。项目课程教学中,课程授课教师由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校内外教师团队引进企业各类真实项目,或把课堂“搬”到“企业”,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或企业,学生学习时的每一个项目本身就是一项好选题。

有学生选择《宁波缸鸭狗用户满意度调研》的毕业设计选题,通过对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市场调研问卷与抽样方案设计、实地市场调研的组织、市场调研数据的整理、市场调研数据的分析,最后完成了宁波缸鸭狗用户满意度调研报告。为学生开辟项目课程项下选题的类型,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项目课程的兴趣,并且能学有所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工作室培养体制项下的选题工作室一般是指由个人或多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学校将有同一个理想、愿望,有一定能力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把学校师生的专业实践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参与企业的客户开拓、市场开发,从而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工作室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与能力。面前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建立E商工作室,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进入E商工作室学习,以5人为一个小组承接企业项目,在每个项目中,按电子商务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岗位,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岗位,并定期轮换,通过真实市场的历炼,提高网页设计、网站维护和网络营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商业意识、增强议价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为学生开辟工作室培养机制项下有针对性的选题,可以进一步对专项人才的培养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或许还能使学生在某一领域获得创新性的发展的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的发挥,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带徒工程项下的选题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切实改善技能实践教师的技术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聘请一定数量具有精湛技艺、一定专业操作技术理论知识的技师、高级技师或具备绝招绝活、一技之长的技术能手,在生产岗位上以师徒协议的形式将其高超技艺、职业道德和优良作风传授给徒弟,实行“技术能手带徒工程”,为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带徒工程在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带徒工程的“师傅”是企业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等企业专家,因此学生通过与校外师傅结对培养,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来特聘企业首席工人、技术能手担任教授,与学生进行“师徒结对”,为学生提供名师带徒工程项下的选题,学生通过与校外师傅结对培养,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可以得到名师的进一步指导和提高。专业课外实践项目项下的选题经过多年的建设,笔者所在学校的财经类专业都拥有了专业特色的课外实践项目,特别是校园商品展销会、创业园等项目在学生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校园商品展销会、创业园等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既是主办(创业)者、策划者、管理者,同时又是交易现场的练摊者,项目实行自负盈亏。学生们以创业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需要进行市场机会分析、确定经营商品、了解所选商品行情、采购商品、谈判议价以及确定销售价格、商品陈列、广告宣传等环节,学生想成为创业者,需要提交策划书、创业计划书,通过答辩取得资格,因为是自负盈亏,学生会自发进行门面设计、撰写市场(商品)分析报告、进行商品(摊位)促销策划等。学生在成为摊主或入驻创业园,需要提交的策划书、分析报告、促销策划书、创业策划书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练摊、创业过程中需要的选题,是学生自己迫切想做的课题,也急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一项学生自主的行动,将此既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又是学生练摊、创业的项目,学生自然是非常用心,尽力尽责,且希望有一定的利润回报,因此撰写的设计是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操作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毕业设计是真正的真题真做。

作者:陈玲俐 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教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20-03一、校企合作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的意义教师工作室是高等职业教育根植于行业职业化教学背景下的产物,以自由组合、同伴互助、技术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吸纳个体,通过承接真实的项目,把教学和实践融入到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教师工作室作为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通过真实项目的载体作用,使教师贴近社会需要,反过来审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看是否紧跟行业最新发展方向,是否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是否具备足够的社会服务能力等,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与科研的能力,促使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工作室作为职业化教学背景下的产物,通过把项目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解决知识与技能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通过吸纳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深度交流,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生产管理中去,促使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与实践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把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引入到学校教学中来,提升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教学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在教师工作室的完美融合。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的建设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为例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工业园区(国家高新区),地处广佛肇经济圈核心位置(如图1所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佛府办〔2011〕60号)明确指出:“加快佛山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基地总部为主导,以禅桂园区、顺德园区、三水园区、高明园区为主体,形成“1+4”职业教育组团式的空间格局。”;“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力争成为全省重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区域科技创新基地”,这些也为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工作室的建设带来强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契机。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群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按照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建设,基于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办学理念,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依托国家工业园区,以提升专业教师科研、社会服务和职教能力为目的,通过企业提供部分设施设备,学校配套运作经费,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创新研究团队,根据各种教学、教研活动以及企业实践项目的需要,自由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

(一)教师工作室的主要目的

1.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学校元素与企业元素共同作用的“双元”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与园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联盟的资源积聚优势,以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为原则,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完善多形式、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模式内涵。

2.教师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

立足“佛山制造”,依托三水工业园区和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以企业的典型制造业物流业务为工作任务的载体,开发工作项目,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引企入校、学校入企、引产入教的标准与规范,建立有利于校企双方发展的管理办法。按照与专业对接程度高,可提供实训岗位多、互惠互利的原则,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基地的育人功能,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二)教师工作室的组织机构

依托于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设立现代服务业教师工作室,设立工作室的常任理事长负责整个工作室,下辖现代服务业科研创新工作室、中小企业研究咨询工作室,各专业带头人负责,由物流管理团队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教师工作室的制度建设

1.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工作室运行管理,落实教师工作室内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工作,定期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联合完成年度专业调研报告与人才合作培养计划,共同设计、实施、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2.动力机制建设

完善服务平台,共谋技术开发。依托校企合作教师工作室平台,形成物流技术服务、物流技术应用等多功能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制定《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互兼互派制度》、《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制度》,《兼职教师评价与奖励制度》,激励工作室内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3.保障机制建设

第4篇

关键词 车辆比赛;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4-02

1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在比赛过程中,选手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1)轮胎等很重的物品无法快速搬运,用老的笨重的方法,无法实现快速更换;2)工具多且较重,常常丢失找不到;3)赛场上,队员之间联系困难,需要保持随时沟通联络;4)多种用电设备,保证供电也是个问题。

基于此,北京理工大学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有了做一个集成工具车的构想,其应具备以下功能:无线电联络(team radio),设置小功率发射基站,实现单工集群通讯,构建指挥和通讯平台;快速卸胎,参考国外类似工具,实现同时卸除多个螺母的功能;应急供电平台,多个电瓶组成电瓶组,以提升输出功率,通过高效正弦波逆变器提供稳定的220伏电压,并通过电压转换模块提供多组USB 5伏输出,必要时可以改为连续可调输出;设置车载工具箱,随时提供必备应急工具。

机械创新实践中心内现常驻三个创新团体,分别是方程式赛车工作室、智能车俱乐部和节能车俱乐部,目的是通过实践和参加汽车类创新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在各种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工作室,是其中成绩最优秀的。在汽车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先后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中获得冠军;其后分别赴日本、德国参加比赛,并取得优秀成绩,创造出中国高校参赛同级别比赛的最好记录。2012年汽油机赛车排名位列世界600余所高校的88名,是唯一进入世界前100名的中国车队。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车队参与了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历次比赛,在前八届比赛中,多次获得各组别的华北赛奖项和全国赛奖项,竞赛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基于车辆比赛及测试的辅助装备集成工具项目的实现,将会帮助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工作室创下更加优异的成绩。

2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项目的特色与创新点

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比赛过程中常用维修维护功能集成起来在一起,以提升工作效率。其实用性,在于集成多种功能,这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进行调整和改进。其新颖性,在于以最优化的组合和最人性化的设计,专门针对方程式赛车的研究和维修,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工具车造型现代,集成车队技术工作、工作指挥平台、储存零部件和运送大型装备等功能,节省人力物力,并且占用空间少,是一个很实用的产品。而且在汽车类创新比赛中,北京理工大学是较早开始研发多功能工具车的。

3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研究内容、进度计划和研究方法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研究内容

车辆基体原理:底盘部分采用五轮结构:四个万向轮;车底部中间安装第五个轮,为主动轮,负责辅助动力传输。制动为自行车碟刹动力传动采用带减速器的同步电机,具有可调速功能。

无线通讯原理:以中功率对讲机为基础,安装小型对讲基站,选择相同频段,给赛车和队员都配备发射接收装置,实现车队内部无缝沟通。

电动与电路设计:通过电瓶提供能源,用逆变器调节电压,通过传动装置实现车体运动,使用同步电机来限定转速。逆变器能提供220伏输出,供给电脑灯设备工作,也可给其他设备充电。

快速卸胎装置:参考国外类似工具的原理,计算扭矩,运用轮系设计改装电钻,使其达到同时卸除多个螺母的目的。

工具储存:在满足上述要求后,优化小车结构设计,充分利用空间,使随赛车的工具盒标准件能在工具车上有更人性化的储存空间和相应归类。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1月,对工具车车身、结构进行设计,对方案进行修改,每周二下午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以及分工进行三维建模。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月,布置学生通过走访五金市场、网上搜索、组内头脑风暴等,对设计进行创意分析,并得出调研报告和修改纸质方案;布局构建,将多功能所需工具或部件合理设计并分布到三维模型上。

第三阶段:2013年1―4月,设计传动系统,研究“换胎枪”和无线通讯设备的原理以及对电机电瓶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并对计划进行一定调整;对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根据各学生特点,对他们做了分工:陈智舟负责无线电设备原理的研究,叶剑辉负责“换胎枪”的设计,李益民负责传动系统设计,许尧负责电机,李诗音负责电瓶。最后得出设计或研究报告。同时,建议他们进行深入调研,走访宜家、朝龙五金等大型市场,对布局和多功能整合性、加工难易程度进行调研,通过及时的调研结论,修改、整合设计,得出最终设计方案。

第四阶段:2013年5―6月,将车的整体加工组装,分为车架加工、车身加工、结构部件填充和最终组装四大部分;同时对一些细小的地方进行小修改;车的整体加工完成。

第五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中旬,对科创项目进行实验,分析并解决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车架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研究方法

首先,要求对现有工具车调研后,通过SolidWorks建立模型进行车体的大致钢架结构设计,对ANSYS车体进行力学结构分析,选取材料,使其承载极限达到100 kg,同时保证车体结构的稳定性,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可以运载轮胎等重物。整车布局如图2所示。

第二,通过前期网络创意收集和反复研讨,修改钢架设计,使其兼具加工简易性、经济性,并符合美学原理。

第三,重新建立三维模型,将多功能的各部分分部先置于车上,并根据使用情况调整结构布局。

第四,经过对家居市场调研,通过整合设计,修改部件和布局,让车辆的结构设置兼备美学与简易多功能的特点。工具车最终模型如图3所示。

4 辅助装备集成工具车的最终成果及验收指标

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和改进,最终实现:

1)制作出一台多功能工具车,可以实现快速换胎、具有组成团体内的移动小型通讯功能、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提供交流直流电源、实现常用工具的储存;

2)培养三名学生,使之能够熟练使用SolidWorks和ANSYS进行三维机械设计,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

5 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 实践 探索

宁夏银仪电力设备检修安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铝业股份宁夏能源集团所属的全资子公司,是中铝宁夏能源集团煤电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担负着集团公司马莲台发电厂和六盘山热电厂所属4台×330MW火电机组的日常维护和各级检修任务,公司下设马莲台、六盘山两个检修维护基地,是火电检修安装及技术服务的专业公司。

为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加快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2013年4月28日,公司以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代表尤天军为领军人并命名的“尤天军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设在公司马莲台基地,占地60m2,这也是集团公司成立的第一家以劳模命名的自治区级“创新工作室”。

1 资源整合,搭建平台

在市场形势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身变革提升获得发展的空间,“尤天军创新工作室”在“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工作室人员由来自公司熟悉现场的60余位涉及汽机、锅炉、电气、控制等专业的工程师、技师及有经验的老师傅组成。形成了党政支持、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在工作室的影响力下,越来越多的职工聚集到工作室,汲取营养,寻找动力,他们把创新工作室当作成长进步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公司把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纳入职工创新创效的大格局中进行评比表彰,对评出的创新成果和创新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

2 效益为首,竞技结合

“尤天军创新工作室”分成创新、节能降耗和设备疑难问题处理三个小组,有针对性的对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三个小组不是独立运行,而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商讨,经筛选过滤,聚集解决方案之精华,聚焦生产中的难点,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各专业优势能量的聚合。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劳模在公司创新中的示范引领和帮、带、教作用,将个人的先进经验转化为群体的技能优势,把在生产中遇到和解决了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工作室相关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以机组大小修为主线,紧贴公司生产中的难点,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有效地解决了现场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

3 提质增效,节能降耗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源泉。“尤天军创新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更加高效科学地解决生产设备出现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实现设备安全、经济、高效运行。

工作室成立之前,尤天军心里已经憋了“一口气”,之前电厂锅炉磨煤机磨辊一旦被磨穿就要报废,堆放在仓库里面,而购买一个新的磨辊要花七、八万元,“看了心里很不服气”。在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他专门组成一个攻关小组,率先拿磨辊开刀。发电厂以前也会对没有磨穿的磨辊进行堆焊再利用,但使用寿命不理想,存在安全隐患,影响锅炉运行。尤天军和攻关小组,对换下来的磨穿磨辊进行仔细分析,对受损部位进行打磨、着色,检查是否有裂纹,并对裂纹的形态进行分析,根据检验数据和磨损程度,尝试不同的焊接点、焊接温度、焊枪使用方式,但效果始终不理想,原有裂纹消除后又产生新的裂纹。失败了很多次,但是攻关小组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采取变更焊接位置和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攻关小组终于寻找到了最佳的焊接温度和位置,并把三个修复的磨辊安装在同一台磨煤机上进行试运行,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试运行后,拆下来检查并未发现裂纹。而且堆焊后的磨辊使用寿命大幅延长,比新磨辊的使用寿命多了近一倍,重复利用率大大提高,一年下来能少花近百万元,填补了国内磨辊堆焊领域的技术空白,该项技术已经向国家专利技术服务中心申请专利。

“尤天军创新工作室”聚集智慧,形成合力、深挖潜能,成果花开满园。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生产现场的一些技术难题,在安全环保管控、成本节省、人员技能提高等方面取得可观的效益,36项创新成果创效逾千万元。公司在2013年优质高效完成马莲台、六盘山机组2次A修中,取得了马莲台#2机A修后锅炉一、二次系统水压试验压降0.02MPa/5min,发电机气密性试验泄漏率为0.1785 m3/d,供电煤耗在满负荷工况下比修前降低8.88 g/kwh,A修工期提前4天;六盘山#2机组A修后锅炉一次系统水压试验压降0.02MPa/5min,供电煤耗在满负荷工况下比修前降低16.61g/kwh,A修工期提前9天等优秀成绩,实现2013年设备缺陷较2012年降低52%的目标,为马莲台电厂实现1亿多利润和六盘山电厂扭亏为盈打下了坚实的设备保障基础,这些成绩与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发挥密不可分。

4 关于“尤天军创新工作室”发展的思考

按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要求,对满足有人员、有场地、有制度、有课题、有经费、有成果、有奖励的“七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第一个有人员:要有领军人物、有骨干力量、有专业技术人员,而且人员要随着课题的变换而流动更新,保证课题创新,人员常新。第二个有场地:有必备的固定场所和办公用品,做到研究课题有地方,保存资料更齐全。第三个有制度:要有人员管理制度、课题立项制度、课题研究创新制度、成果评价验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资金使用制度,使工作室工作开展的更加规范有效率。第四个有课题: 创新课题要围绕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难题、新开展的工作、领导交办的工作去开展。第五个有经费:成立时集团公司工会给5万元的启动资金,通过自治区总工会验收的,自治区总工会扶持10万元的经费支持,本单位的支援。第六个有成果:强调了有成果是工作室长久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所在,要从经济、社会、环保、质量等方面提高管理效益,在取得成果的过程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提高人才效益,要通过本单位生产技术部门或者评审委员会对创新成果在创造效益、节约效益、生产能力提高、节能减排等方面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确认。第七个有奖励:要用工作室的经费对在创新成果过程中做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但要做到有计划、有重点的奖励,真正激励更多的优秀职工参加到工作室创新工作中来。结合“七有”的必备条件。“尤天军创新工作室”工作以下几方面需完善:

①尤天军创新工作室受人员分散的影响,对于一些创新课题的研究和沟通只能通过电话、邮件方式,现场交流、沟通形成合力还有一定的难度,影响创新课题的时效性。

②尤天军创新工作室目前对创新成果奖励方式比较单一,闭环管控有待改进。

③尤天军创新工作室目前对一些影响主设备、重要设备的技术难题列入目标攻关,部分影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顽固性跑冒滴漏治理还未列入目标攻关当中。

④工作室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深入和持久。

5 政策建议

①明确课题后,公司行政、工会将利用生产会议、协调会等方式来明确对于创新课题的沟通和解决的时间、地点、人员、进度及效果,并纳入考核体系。

②公司创新评审委员会应对上报的工作室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审核,通过加强过程监督,考核创新课题攻关完成情况。

③公司应明确把治理顽固性跑冒滴漏缺陷纳入创新工作室的目标攻关阶段性计划,限时完成。

④公司通过公司网站、报刊、新闻媒体加强工作室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同时公司将继续积极推动创新工作室创新,落实资金及技术,适时按照产生效益的比例对工作室进行资金注入,使工作室在技改项目、创新课题研究开发得到一个持续发展。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丰富内含、完善管理机制、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在这方面,我们还需向身边典型工作室、优秀人员取经学习,不断激活广大职工的创新能力,切实的将创新工作室的能效发挥好。将更多的创新成果的专利申报,让公司更多的职工在工作室的影响下,转变创新思路,寻求创新方法,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天白.劳模工作室 创新促发展――镇江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情况调研报告[J].当代劳模,2012(03).

[2]韦文宁.点燃职工创新激情 释放职工创业能量[N].工人日报,2013(03).

[3]刘建新.绍兴市出台政策 提高劳模待遇[J].工会信息,2014(09).

第6篇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由本人来负责一、二年级低年级段的语文教研组长工作。现将一年来,本人在担任一二年段学段组长和一二年级诸位老师一起开展工作的相关情况,向诸位做一个简要的小结汇报。主要内容如下。

一、积极开展各类调研活动,以活动为抓手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一学年来,我们按照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和步骤,分别组织一二年级师生开展了一年级汉语拼音过关测试、二年级查字典比赛和二年级其中调研测试。这三次活动均做到了活动前有方案、活动中面向了全体师生、活动后性分析调研报告和反馈,得到了全体一二年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牢牢把握住低年级段的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特点,讲求实效,贴近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师生找出了一些共性的和个性的问题,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进行一年级汉语拼音过关测试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薄弱班级和薄弱学生,通过有效的检测和反馈,让师生们做到了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教学补差工作,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同年级段班级之间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后找出的学生书写质量参差不齐,写字能力发展高低差距大的问题,也提醒了个别班级加强对学生写字能力的训练的意识,并且引导教师积极主动的寻找写字指导方法上的问题。这些都对于学生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基本能力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调正教师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起到了一个友情提醒的作用。具体的情况,不一一赘述,在调研分析报告中均有所体现。

二、积极融合学校其它教科研工作,统整学校教科研力量。一学年来,一二年级段教研组,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校内外的教科研活动,整合校内外其它教科研资源,促进自身教研水平的提升。如配合学校三位一体六不走的教科研新方法新思路,我们利用每一次的同题异够的集体备课形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精心备课,认真反思,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和能力;利用每月一次的杏坛成长工作室活动,与学科导师和其它年级段开展有效的问题对话,按照工作成员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地开展教师基本功三字训练;利用每次学校外派出去听课的机会,积极寻求不同的理念和思维;卞小燕老师参加全市的写字教学比赛荣获三等奖的过程,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反思,坚定了我们的正确方向等等。这些与校内外的教研力量的有效结合,较好地促进了一二年级段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问题与感想。当然,在看到我们所陈述所做工作的同时,在肯定我们在这些工作中所看到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足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去直面,去正视。如我们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很琐碎,这样的情况常常会引起我们对自身工作的疲倦和懈怠,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事实,学会如何在琐碎的工作中,在貌似细小微不足道的教育教学问题中,去调整我们的心态,善于去体验和认同我们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端正自己的位置,人轻而我自重,人责而我自勉,深刻认识到一万次的简单反复就能成就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就是伟大。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的说,我们是被压在五指山下的落魄美猴王,我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在平阳的猛虎。相反的,我们应该自豪的认为,我们是根基,是墙脚,是盛放在墙脚的朵朵散发出缕缕幽香的梅花,香远益清,意义深远。

最后,我想在此呼吁并请诸位认同我的感受:一二年级的老师最辛苦,一二年级的学生最复杂,一二年级的教学最重要,一二年级好则全校好,一二年级强则学校强。当然,我不是在为自己鼓吹,自己分管的工作多么重要而其他工作不重要,我的本意是,对于一二年级的老师的工作我很钦佩,对于一二年级组的教研工作我还力不从心,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和他们一起继续共同努力!

第7篇

关键词:网络 远程 研修 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网络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为单位,按学科统一编班,每100人编为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2名指导教师。在专家团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交流、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实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研修环境 建立校园网并能实现宽带上网。4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中级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高级水平。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开展远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 为加强对远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远程研修的实效性,需制定《远程研修平台使用手册》、《班主任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学员手册》、《班级制度建设》等,对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参训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学员在收看视频的基础上,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完成相关专题要求的作业,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作业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学员在网上与指导教师及其学员之间进行论坛交流。集中研修阶段,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邀请课程专家,在线集中解答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学员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过程中,班主任把常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用于远程研修学员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班级学员的调研,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兴趣,将学员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在研修活动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重点抓了视频学习、文本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研讨交流、参与评论等五大环节的管理,通过远程研修解决学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在集中研修阶段,每个班级每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在岗实践研修阶段,每3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由市专家组进行筛选、编辑,对优秀简报在网上进行交流。

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提供和反馈各区县、乡镇远程研修的基本情况,每学习一个模块总结一次。培训结束后,对远程研修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区县、乡镇、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远程研修工作效果较差的区县、乡镇在全市进行通报。

五、研修考核 为确保远程研修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学习,对学员在研修阶段的考核分为五个部分,满分100分。其中网上观看视频20分,作业考核20分,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评论20分,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

六、校本研修 参训学员网上集中研修结束后,由任职学校安排10个月的在岗实践研修,其主要任务由四项:第一,读一本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专著。参训者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书籍,制定读书计划,系统地学习阅读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体会;第二,完成一项教育调研。参训者就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做一项有价值的调研,对调研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和探讨,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调研报告;第三,出示一节示范课。参训者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研修的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在任职学校出示一节示范课,由学校负责人组织点评和研讨交流,在同行的评价过程中,使参训者再反思、再提高,通过示范课展示起到相互促进的目的;第四,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参训者根据在集中研修期间申报的课题,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达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会计工作室 教学模式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而如何有效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这就需要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大城市及至三线城市对会计人才都是有很大需求的,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面临待业或转行。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流于形式,我认为可采用会计工作室模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工作室模式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互为融为,并以此为载体,搭建起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转化桥梁。在工作室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下,直接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社会性模拟学习,缩短了学生踏入社会的适应期,更加自信的踏上会计工作岗位。

一、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现状分析

(一)欧美地区

欧洲的会计教学与企业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会计系实行校企合作教学,学生可根据企业所给出的项目和自身的专业来学习。在工作室中,教师只进行关键性的指导,而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如密歇根大学里设有多种类别的工作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跨系跨专业选修人文知识、商业知识、会计知识等理论性课程。

关于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芝加哥大学有着相对完善的体制。学校2000多名教师中有70%为专职教师,其余为课程教师。教师和学生比例保持在1:6以内,先后有89位获得诺贝尔奖,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是以课题的形式结合社会中的实践项目进行的。

(二)亚洲地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久负盛名,所提出的“教学工厂”理念将类似工厂运作模式带到教学中来,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与研发项目,培养了一批富有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的会计人才,同时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生产能力也起到了深入发展的作用。在“教学工厂”的理念下,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最终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缩短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

南理工“工作室无界化”理念,倡导团队意识、资源共享。学院内设有大量专业工作室、实验室进行教学,不论是培训、研发还是管理,都可以打破原有的界限进行组合,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项目有机的组合到一个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团队合作的最大效能。

(三)国内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因会计专业职业性的特点,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实现教学实训和岗位技术服务的零距离对接,工作室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其中,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开展最早。学校与当地的十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经历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三年以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其他课程,学生实现了在学习环境中建立对未来工作过程的整体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公司就业的自然过渡。

二、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研究的趋势分析

虽然国内外的会计工作室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教学标准体系,但从会计教学理念分析与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来看,会计专业工作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实现。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尽快进入状态,适应公司的运作节奏,这就要求学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公司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相一致。工作室的岗位就是实际的会计岗位,而学生的工作任务就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解决了学生毕业后拿到真正会计核算资料一筹莫展的问题。

二是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室中,各类任务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完成,加深对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操作的了解。工作室模式改变专业教师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同学近距离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是重视对工作室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实施分段性的教学改革。在工作室中,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融为一体。能准确把握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促进会计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三、会计工作室及其相关理论

工作室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他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并与技能实训相融合,并根据这一理念诞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坊式教学模式。这种作坊的教学形式就是现代工作室的雏形,它对今天工作室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作室

工作室(Studio)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工作室往往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建立的集体,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设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平时各自负责各自事务,重大事务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二)教学模式

模式(model),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总结。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l)是教学活动及理论的具体化,是实践教学的概括化,教师授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范式进行工作的行为。最早把“模式”引入到教学领域的当推乔伊斯和韦尔,在他们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具有稳定的教学表现和教学活动的程序。

(三)会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会计工作室模式的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将现有的教室教学系统转变成工作室教学体系,建立与会计行业实际工作场景接轨的工作环境,将工作室作为配合专业教学所必须的实训场所。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工作案例,以会计项目为中心,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强调过程实践活动。其中心和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多个岗位的技能训练,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

四、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

(一)基本内容

1.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研究并制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会计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专业实践技能、动手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岗位分析,以工作任务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探索和创新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形成各工作室的规章制度。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围绕具体工作任务开展的岗位实训项目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3.开发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的任务或岗位要求为主开发和编写岗位项目教材,加强会计专业的文本素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案例、文献资料等资源库建设。

4.进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不仅成为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者,更成为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择优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优秀会计人员为兼职教师。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精干、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5.研究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及评价机制。探索灵活安排教学和实习时间,落实专业课程中工作室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在工作室完成的任务和工作表现折算成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路径,保障工作室人才培养有序开展,并逐步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二)实施方法

在围绕会计专业工作室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进程中,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同时借鉴分析了大量国内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和书籍著作。

1.文献研究法。及时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会计专业工作室改革的最新实践及研究动态,围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室模式调研报告,通过多种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为本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调查、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会计职业岗位的设置情况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另外到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地、教材资料等)。向参与会计工作室模式的企业实践专家、教师、学生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3.专家讨论法。有针对性地召开会议,根据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初步执行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中工作室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的配置。

4.行动研究法。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将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的系统研究,以试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取得经验后,再进行面上推广。

5.综合调查法。采用谈话、问卷、现场观察等形式,对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参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生前后发展状况及企业的反馈信息,为全面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6.经验总结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对研究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文章和学术论文。同时,采取总体规划,分段推进的策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时汇总各阶段研究情况,最终形成整体性研究成果。

五、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运行和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力量

本项目的研究成员以专业带头人与青年优秀教师为核心构建了“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团队合力,大都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学历为本科或研究生,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学校的各类多媒体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精品课程网站、3D仿真会计分岗实训考核平台及全省协作共建核心课程数字资源等一批课程资源建设成果;还有每年购置的各种会计专业软件与资源,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实验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会计事务所实训室、纳税申报实训室和会计岗位核算实训室等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3家,为研究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撑。

六、实施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意义

工作室模式的体制建设深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了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五年制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是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会计专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会计岗位能力分析,以课程论与实践论为基础,围绕所需能力开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是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的课程改革,组织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将教学过程与实践融为一体。采用“订单式”、“双导师制”等校企合作多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三是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为依托,互惠互利。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依据,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增加企业方的责任意识,使工作室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创新性,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有名无实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探讨.学苑教育.2015.1.

[2]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14.03.

[3]郭劲夫,李娜.“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探讨.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蔡军南.高职院校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焰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为例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3.

第9篇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第10篇

1、常委会强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监督。就全区“三房”建设、平安社区建设、民办教育发展、食品安全监管、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残疾人保障法》实施、道路出新及背街小巷整治等工作,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人大代表调研视察区政府为民办12件实事项目进展情况,督促政府强化组织、细化措施,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的问题,不断提升全区的社会和谐度和群众幸福感。

2、常委会依法决定重大事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长久地惠及全区人民群众。作出了动员全区人员实施《区文明城市建设-年行动计划》的决议,积极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3、深入调查研究,为区委、区政府出谋划策。在每次常委会会议之前,围绕议题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深入基层和实际开展视察检查活动,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实际问题,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年撰写调研报告不少于8篇。

4、加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公开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信息简报、《人大》刊物、“人大”网站为载体,及时向全社公开公布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议题安排,决议决定、审议意见等,增强常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5、畅通民意表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突出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和社区“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平台作用,全面推行代表接待选民制度,力争全年代表人均接待选民达3-4次。认真收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代表建议,加强督促办理,确保民生类建议在全面、定期办结的前提下,办成率超过79%。健全人大工作机制,落实专人接访,强化件的催办、督办工作力度,加强与行政、审判与检察机关的沟通、联系、协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服务企业方面

6、落实区委关于四套班子领导挂钩重点企业的要求。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每人至少挂钩5户以上重点企业,每季度各走访1启遍,以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加快发展为核心,为企业解读相关政策,提供营销、融资等方面的的信息线索,鼓励企业迎难而上,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了解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及遇到的困难,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反映并积极推进解决。

7、强化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力度。通过履行法定监督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及司法不公等行为,在全区着力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的良性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8、围绕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难题,主动送法上门。结合常委会对全区实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工会法》情况开展的检查、视察活动,重点向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法律宣讲,降低企业违法风险,扶持企业健康发展。

三、服务项目方面

9、落实区委关于四套班子领导分工挂钩区重点项目的要求。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每周至少到挂钩项目现场1次,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对可能欠进度的项目作出预警提示,督促相关责任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保证项目的序时进度。

10、保障项目平稳运作。围绕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了解区国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发挥情况,探索突破项目资金瓶颈的有效渠道。对全区安全生产监管、政府采购、实施《劳动合同法》等情况持续监督,保障各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1、推进项目有序实施。上半年、下半年各组织一次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活动,发挥人大代表智囊团、人才库作用,围绕全区项目发展不平衡、项目融资跟不上、拆迁工作难度大、报建手续办理难、施工环境不理想、工程管理难到位等问题,组织代表积极建言献策,破解难题。

四、服务人才方面

12、大力实施代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经济管理、人大业务等知识,不定时举办代表培训班、讲坛,在“人大”网站增设“工作研究”、“代表风采”等版块,拓展代表学习交流的平台与内容,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为代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条件。

13、发挥代表业务专长。落实常委会领导走访联系与接待代表制度及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密切常委会领导、各工委负责人与代表之间的联系,每双月的10日为常委会领导及相关工委负责人接待代表日,采取年中、年底两次集中走访与日常分散走访相结合的形式,收集代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意见,组织代表参加常委会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专项视察等活动,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全年列席常委会会议及参加常委会专题调研、视察的代表不少于100人次。

五、服务基层方面

14、突出街道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战场作用。建立常委会领导、工委(办)负责人、责任秘书三位一体的联系街道工作机制,确保每周至少走访1个街道,了解街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明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研究对策措施,协调解决。

15、提升街道人大工委工作水平。全年组织召开街道人大工委工作例会不少于4次,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不同的会议主题,指导街道人大工委切实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融入、服务街道科学发展大局。

16、深化机关党支部与挂钩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组织机关干部深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开展“送温暖”等帮困抚贫助学活动,竭力协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年组织人大机关干部到社区不少于60人次。

第11篇

20*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局总支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按照“抓基层强基础、抓重点展亮点、抓创新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夯实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拓展了人民调解“四有五无”创建活动,规范了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以及社区矫正工作,尤其是在打造平安*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人为本抓队伍。我区现有司法所10个,司法所人员52名,大专以上文化的有41人,占总人数的80%。法律专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19人,占37.25%。人民调解委员会257个,人民调解员1629人;其中,镇、街道调委会10个,村居调委会88个,企业调委会96个,事业调委会24个,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11个,其他调委会13个。

以中央提出的加强“两所一庭”建设和省厅、市局提出的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年初召开的司法行政暨基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关于开展司法所工作人员岗位练兵活动的意见》(拱司〔20*〕22号),明确了练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参加对象、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变原来程式化的考核为灵活的竞赛式的考核方式,促进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习自觉性。20*年10月23日,专门组织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暨岗位练兵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内容涵盖了民商、刑事、婚姻家庭、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归正安帮等内容,增强了学习培训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了人民满意站所创建活动,在区纪委组织的基层满意站所评比中,半山、米市巷司法所荣获了“人民满意基层站所”的称号。康桥等6个司法所达到市级规范所标准,其中大关等5个司法所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司法所。此外还组织7个镇、街道司法所长及5个社区村的调委会主任到四川成都市温江区天府司法所考察学习。

二、多管齐下抓宣传。按照市局要求,今年上半年将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作为今年司法行政工作的重头戏,于20*年3月6日下发了《学习宣传<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活动月方案》(拱司〔20*〕6号)。确保宣传活动中思想认识到位、计划措施到位,经费保障到位,体现出领导重视、部署周密,载体丰富、氛围热烈的特点,达到了“以虚促实,推进工作”的目的。

在活动中,各镇、街道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了宣传工作,做到了“规定动作做强,自选动作做新”,营造了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宣传氛围。帮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人民调解制度,主动关心、支持和参与人民调解,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一是印发宣传资料。在活动期间,全区共印发宣传资料15000余份。如:通过在《*法苑》刊印《条例》12000份,分发到全区广大居民手中;二是在区政府大厅、食堂、区人民法院、各镇、街道主要办公场所以及各个社区、村,企业事业调委会张贴宣传画500多张;三是在全区主要公共场所、政府机关、街道办事处门口悬挂横幅60多条;四是发动社区、村制作黑板报90余块;五是各镇、街道编印《条例》学习宣传简报10余期;六是在《*法苑》、《*通讯》、《钱江晚报》、《杭州日报》刊登了《条例》宣传活动的文章;七是制作*区宣传《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的图板12块,其内容包括:前言、概念和原则、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纠纷的申请和受理、不公开调解、简易调解和庭式调解、案例、协议的法律效力、人民调解的指导、组织网络以及人民调解的优势等,图板突出了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特别是组织网络和人民调解的指导把《条例》内容与*区的实际融为一体,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回答了什么是人民调解,如何申请人民调解以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等问题,并在各镇街道主要公共场所巡回展出,虚实结合、方便群众。其中米市巷街道还以条例宣传月活动内容专门制作了一套幻灯片;八是组织了《条例》知识153题有奖竞猜活动;九是在上塘、米市巷、小河、康桥等地举办了多场《条例知识》培训讲座,有的街道还召开了居民代表座谈会,对《条例》进行了学习;十是各镇、街道分别开展了一次疑难纠纷、社会不安定因素排查和疑难纠纷调处研讨活动;十一是举行了《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宣传暨人民调解员宣誓仪式,将宣传活动推向了。4月14日,在运河广场举行了《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宣传暨人民调解员宣誓仪式,省司法厅基层处副处长陆德兴、市司法局副局长钱红旗、基层处副处长胡燕、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冯国明、区政协副主席陈林海、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俞银新以及各有关镇、街道分管领导等应邀参加仪式。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冯国明在仪式上就加强《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提出了要求。市司法局副局长钱红旗代表杭州市司法局就贯彻《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提了要求。在仪式上,还为区联合调委会的调解员颁发了聘书。全区100名调解员代表进行了集体宣誓。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的调委会主任代表分别作了表态发言,激发了调解员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扩大了居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知度。此外,在宣传月活动中,10个镇、街道开展了一次疑难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排查活动,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调处成功390余起。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宣传氛围。宣传活动帮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人民调解制度,主动关心、支持和参与人民调解,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在市局组织的评比中,取得了第二名。

三、调防并举抓实效。*年12---*年11月份排查民间纠纷2379件;调处民间纠纷2379件;调处民间纠纷成功2324件,成功率97.7%;其中最多为邻里纠纷1133件,调解成功1122件,成功率99.01%;其次是婚姻家庭纠纷459件,调解成功448件,成功率97.7%;第三是损害赔偿纠纷233件,调解成功227件,成功率97.4%;第四是“三养”纠纷55件,调解成功55件,成功率100%;第五是施工扰民纠纷47件,调解成功43件,成功率91.5%;第六是宅基地纠纷42件,调解成功35件,成功率83.33%;第七是继承纠纷35件,调解成功35件,成功率100%;第八是劳动33件,调解成功33件,成功率100%;第九是债务纠纷15件,成功12件,成功率80%;第十是合同纠纷13件,合同调解成功12件,成功率92.3%;第十一是征地拆迁10件,成功9件,成功率90%;第十二是村务管理3件,调解成功2起。成功率66.67%;其他无名纠纷288件,成功278件,成功率96.53%。防止群体性上访13件821人,防止群体性械斗6件192人,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3件3人,防止民转刑案件2件2人。调处重大疑难纠纷222件,成功219起,成功率98.65%;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257,调处254起,成功248起,成功率97.63%。

一是创新机制,积极发挥矛盾纠纷排查的预防功能。下发了《关于做好20*年度人民调解“四季保平安”活动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通知》(拱司〔20*〕34号)。先后推出了以降低村民建房风险为目标的村民建房联保机制;以服务、维权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以邻里和谐小聚会为形式的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机制,以整体联动、协同作战为特色的联防联调联处的“三联”机制等,构建了预防矛盾纠纷激化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规范操作,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规范化程度。《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按照条例的要求对人民调解的法律化程度进行了探讨,一是制作了《人民调解工作格式文书范本》;二是编制了《人民调解格式文书制作的要点及应注意的问题》的幻灯片;三是在小河街道试行了《人民调解员积分计奖考核办法》,作为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通讯》以“小河街道的和事老不好当”为题报道这项激励措施试行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四是在区人民法院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工作室作为*区人民法院与区司法局共同推出的便民窗口,既是区人民法院和区司法局联合开展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平台,也是区联合调委会调处纠纷的工作机构,又是区人民法院与区司法局联席会议的常设指导机构,同时也是区人民法院和区司法局联手培训人民调解员的基地。工作室设立方便了老百姓,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审判资源,减轻了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缓解了审判力量的不足矛盾;实现了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对接,用人民调解的灵活性弥补了诉讼中法律适用的不足;宣传了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了人民调解的公众知晓度;建立了长效培训机制,为培训人民调解员提供了基地。一年来,10个镇、街道的人民调解员先后在工作室参与了实习和培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3000份,共受理和调处民间纠纷121起,涉及标的1500多万元,解答群众咨询300多人次,省高院院长应勇、市司法局局长洪慧萍等领导先后考察后,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五是组织了人民调解优秀案例和调研文章撰写和编印工作。全区共撰写调解案例28个,调研文章近20篇。其中,邬春光、钟建娟分别制作的两份人民调解协议书,在首届全国优秀法律文书评比中分别获得优秀奖;严洁如、邬春光等撰写的《对20*年以来*区调处农村非正常死亡纠纷的调查与分析》分别获得了省法学会省高院省司法厅共同举办的人民调解研究会研讨成果三等奖,省司法厅组织评选的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市司法局组织评选的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杭州市司法局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四个奖项;邬春光等撰写的《关于人民调解程序和卷宗制作的调研报告》获得杭州市司法局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上塘街道司法所等撰写的《完善企业人民调解工作之构想》获得杭州市司法局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优胜奖。康桥镇等6个调委会和湖墅街道仓基社区孙国强等6名调解员分别被市司法局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是安心扶志,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的扶助功能。我区现有归正人员总数414人,其中刑释人员5年内有371人,当年回归56人。解教人员3年内有43人,当年回归10人。归正人员五年内重新犯罪8人,当年内无归正人员重新犯罪。安置归正人员388人,安置率93.72%。其中城镇籍人员总数358人,安置农村籍人员总数30人,创建安置基地共14个,共安置归正人员57人,当年安置归正人员12人。创办安置实体1个,安置人员10人;当年得到社会救济的归正人员共54人,其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27人,列入五保对象的1人。在册矫正人员131名。在工作中坚持“安其心,扶其志”的工作思路,为归正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重新融入社会铺好路,搭好桥。各司法所普遍开展了“高墙送温暖”、“送法进监狱”活动,《人民调解》、《东方法苑》、市安置帮教动态等以《小韩和他的群丰果园》报道了我区和睦街道的帮教故事。全区实现了当年无归正人员重新犯罪和矫正人员再犯新罪的目标。20*年6月21日,我区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会议,会议就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责分工和社区矫正“三延伸”工作,区人民法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的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庭、室以及10个镇、街道的司法所、派出所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衔接难和管理难等问题,会后,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有明显的加强,矫正对象从原来的60名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31名。

第12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课程群;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46-03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数控技术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专业,紧跟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围绕社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大量的调研和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确定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过硬的机床操作守岗能力,懂工艺、会编程、善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调研、行业专家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确定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有效对接岗位是面向聊城地区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工艺施工员。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零件的造型与测绘》、《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和《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优化体现在课程平台建设、结构重组及内容整合优化等方面。

一、课程平台建设

(一)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制造类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与聊城市政府主导部门、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有责任感、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与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迅力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等地方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与就业等工作。明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程序,每年组织召开两次专业建设指导研讨会,研讨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建议等,实现校企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等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制度建设。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理事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制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系统设计。在学院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管理制度》、《企业研修锻炼管理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有利于校企协同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构筑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2.校企合作运行载体――“双基地”模式。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实施了“双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企业做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做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创新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校内教师承担企业角色,企业人员肩负培养任务。

(三)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教学工厂(教学区+生产区)+师生工作室+顶岗实习基地”工学结合的运作平台,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完成工作项目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与迁移能力,形成一个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对接,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

二、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

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有: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团队的优化;实践条件的优化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优化――构建了“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动态的课程发展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一致性。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课程研究专家组建团队,系统分析面向中小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职业活动”,解剖典型工艺和典型产品加工过程,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构建“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依据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个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课程。“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的内涵如下。

1.重能力――构建“三链路”专业平台课课程体系。围绕工艺施工员三大核心能力进行分学期、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每个学期对三种能力进行延伸和拓展,按照从学徒到准员工的成长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以三条链路为骨架组织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即零件加工与装配链路、工艺编制链路、数控维修链路。

2.强素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增设专业教育课程,由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教师轮流执教。通过对现代制造业和数控技术职业的系统介绍,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典型技术岗位进行工作观摩,请优秀校友和企业家作报告、讲座等各类职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了解职业课程的对应岗位,认识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术特征与技能知识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制定个人奋斗目标,激发、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传统入学专业教育向岗位职业教育转化。增设《职业健康安全与规范》模块,将模块内容分散在零件的普通机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毕业前以面试的形式测试,对考试合格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素质教育贯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先进制造实训中心中创办师生工作室,以师生工作室为载体,以工艺创新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为研究方向,构建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团队与合作意识的目的。

3.细方向――精准与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岗位要求。避免原来培养目标大而全的误区,采用精准和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的模式。围绕工艺施工员的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项目化教学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工艺施工员职业岗位所需要求来选取,职业能力阶次递进。课程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

按“做中学、所学即为所需”的原则跨科目归整各项目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开放拓展的引导问题进行新知识结构融会贯通性的导向。教师的工作是“化整为零”――将传统教材归纳后的知识内容结合载体解构到各个项目中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零存整取”――将各个项目中学习到的零散知识归纳后提升到系统化认知的高度。

(三)教学团队的优化――建设了一支“上课堂,进厂房”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由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做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技能培训、挂职锻炼、职教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师资配置上,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形成职称、年龄、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上,可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每门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团队的合作教学不是各司其职的简单组合形式,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条件的整合优化――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

为实现实践条件体系化建设,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整合、新建先进制造实训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训中心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床、钻床、刨床、钳工工作台等大中型实训设备60余台套,配套设施200多种,可实施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车工、铣工、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等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通过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逐步实现实践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校内教学工厂各分区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各部门的双实境对应,教学工厂中教学区与生产区的双实境对应。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能力本位、做学教一体化

改革原则: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教学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要采用项目任务等多种方法。

1.课堂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整体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实践、知识、理论一体化,课程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学生是课程及其评价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在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工作过程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工作岗位的某一生产任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2.实施特长生制度,每个班级抽取学习基础好、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组建特长生小组,由富有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特长的老师带领,在师生工作室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作为老师的科研助手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准备科技竞赛,共同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特长生是班级的学习骨干,带动更多的学生改善学风。

3.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教案、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具有立体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建设课程群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开辟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成立了创业协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活动。每学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一起举办技术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成为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应有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

三、整合优化后的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实践条件的重组与优化,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课程群课程的整合优化,是一种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更加注重所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不再迷茫与畏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1.符合教学认知规律,学生技能培养得到提升。遵循了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依托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整合,按照不同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能力递进规律,科学设计了基于零件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经过解构和重构之后的课程群课程,总学时下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课程群课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主线,符合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所爱好专业的信心。课程群课程教学增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零件加工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体现了1+1+1+1+1>5的课程综合优化效果。

2.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整合优化后的课程群课程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使得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很多毕业生快速成长,经过几年的磨炼,逐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或技术骨干。

3.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数控技术教学团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增强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兴凯.鞠永胜.基于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群构建[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