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时间:2022-12-28 14:3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第1篇

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们承受着工作、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学校组织的任何培训活动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工作负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只有经过精心的准备,符合教师发展需求或工作需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我校的做法是:做好铺垫,因势利导,层层深入。结合培训项目,尝试不同形式根据每年培训内容的不同,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期找到广大老师乐于接受、效果良好的教师培训形式。

1.集中讲演式

选择固定时段集中教师培训,若是讲座的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若是讲练结合的形式,一般在计算机机房。这样的形式优势在于:安排紧凑、内容集中、培训容量较大;缺点在于:教师接受程度不高,过之即忘,缺乏后续跟进。

2.分散渗透式

利用每次教职工大会的时间在会议开始前的5~10分钟,做信息技术前沿介绍或者简单的应用演示。这一形式的优势在于:组织形式简单,教师容易接受,有利于培训的延续性;缺点在于:培训内容精简,无法拓展,教师参与度不高。

3.竞赛激励式

将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分解成不同的竞赛项目,通过组织教职工趣味竞赛的方式实现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优点在于:容易激发教师学习兴趣;缺点在于:组织难度大,适用范围小。

二、突出实际应用,提升培训效果

这里我举几个成功的例子:2005年博客培训之后,许多老师开始使用教育博客,并颇有心得,更有甚者参加了温州市教育博客评比并获奖。2010年微博应用培训之后我校团委学生会开通了微博点歌台,温州二职学雷锋。2011年期中考试之前,我们组织了Word使用技巧的信息技术培训,在期中考之后的家长会上绝大部分班主任使用了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制作学生成绩单和家长通知书,并且沿用至今。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在于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办公,信息技术培训只有切实从教师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实际有效且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建立技术梯队,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身边的同事、班级的学生、电教员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往往是令受训教师印象深刻的。因此,我们组建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学校信息员队伍,定期培训、学习,让这支队伍成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坚力量,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以学科办公室为单位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全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以期逐渐形成“人人动手学应用”的校园风气。此外,每学期进行学生电教员培训,通过电教员对班级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应用,间接将这方面的知识在日常应用中传递给任课老师,我们称之为“曲线培训”。

三、总结

第2篇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意义

实现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过程就是教师信息素养各个方面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的实践者、实施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所以,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必须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措施。全面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可以促进广大农村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培训目标不明确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目前,很多学校在培训过程中,仅限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使用先进媒体,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关注度不够。在培训效果上,仅以教师考试是否合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否会制作课件为评价标准。显然,这样的培训目标对受训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方面是有缺失的。

培训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

当前,一些培训一般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年龄,全部集中起来,在同一时间全部培训相同的内容,理想化地认为所有受训教师在同一起点上,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这种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操作范式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培训授课方式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或以“机灌”代替“人灌”的方式,这使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大多会流于形式,既不能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不能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

目前,教师的培训工作基本是由校外师训机构承担,由于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了解不够,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连结,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缺少可资借鉴的实际案例,对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效果不够理想。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之一是是否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培训中应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缺乏有效措施和发展环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要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创造培训后的专业发展环境,包括软硬件建设、校本培训开展的模式和策略、效果评价和管理制度等。然而,有的学校资金短缺,硬件建设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教学活动需要,出现了理论培训与实践应用“两层皮”现象。另外,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也没有进行跟踪指导,或对受训教师的实际应用情况缺乏监督。

提高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种种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途径。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教师观念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教育主题。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采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授课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师在备课、授课、对学生评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注意做好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掌握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从而使受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由被动接受的培训转变为教师主动学习。

培训目标明确化

提高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追求目标。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认知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等三个层面的内涵,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教师,其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因此,信息素养应成为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目标。

培训形式多样化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决不能采取“一刀切”“一锅煮”,要采取分步推进、层层深入、按需培训的方法,将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要,以保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课程不同可采取讲座、自学与研讨、观摩与案例探究、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典型示范等方式,把面授学习、自觉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学科学习利用特定工作时间,通过相关活动,完成实践课的教学。另外,在培训中,构建协作学习小组,让受训教师把自己的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继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在协作中进一步抬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第3篇

[内容摘要] 在影响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改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进程,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关键词] 在职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而对教育的影响用一场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现实反差十分强烈,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2、21世纪的现代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给学习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馈教学信息。它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反馈教学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21世纪的现代新型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相沟通,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没有相应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环境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处理信息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学科教学整合,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我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当前的一项急迫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培训模式:

“构建于网络 服务于教学”

二、培训模式说明

1、构建于网络是培训工作运作的环境

为什么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构建于网络这个平台呢?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技术特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模式,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单向传播,更以其灵便简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解决了集中教学、集中学习的困难。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资源――校园网、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信息资源库。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教师电子阅览室,同时校园网进入到每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基本购置了电脑,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网络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又购置了各学科备课系统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容量高达200多GB,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需要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让广大教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快捷便利。

2、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

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我们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体运作

1、学校重视学习网站的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支持教师学习网站的建设,花费10多万元资金投入,购买高档专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及系列教学光盘,组织专职老师建设、维护更新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学资源、因特网导航服务和学习交流、辅导,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

2、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集中学习辅导中,我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前提,以制作课件为结合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培训过程的具体内容是让教师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在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带着“产品”回去,并能使这个“产品”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这个“产品”,需要参与者做大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工作。在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培训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之中。“产品”的完成,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层面上的训练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课程实现整合。

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要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们首先组织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资源库,结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个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风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资料;第二步,结合分析课文、借鉴收集的教案资料,确定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整合收集来的教学资料,指导学员用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溶入学员的智慧、与课程实现了整合,还可以将自己亲自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益和实现与其他课程整合,又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

3、施行集中辅导与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时间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基于网络的培训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法,解决培训时间安排的困难。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让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以应用为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网站和课件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教学。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效率得到提高。

4、认真选择好恰当的培训内容。

配合培训,在课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的迁移性与互通性。

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课件评价的基本方法、CAI教学模式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注重对操作系统(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对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应用能力的培养。

5、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活动。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将自己搜寻到的资源到学习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员都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其他学员的学习成果,使用其他学员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寻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6、重视对培训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一段时间后,学校要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教学中。以培训促教学,以培训促课件制作。制定奖励方法,大力奖励在课件制作、各类业务竞赛中的获奖教师,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新风尚。

总之,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尽快地了解、参与、深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相互带动与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1.“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们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没有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近几年的培训则非常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 “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空洞理论的单向灌输难免乏味,以至招来“所谓的教师在职培训就是‘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的尖刻嘲讽。同时在结果上也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3.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就拿网络学习来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如何进行上网浏览、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培训后,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网络作为学习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即视网络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内涵也必定继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亦同此理。

4.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训之后,教师观念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急迫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活动中,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蕴涵在培训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又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神化计算机的倾向,导致对待计算机的两种极端态度:把计算机看得深不可测,从而敬而远之;或者把计算机看成无所不能,计算机主宰一切,“人灌”变“电灌”,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通过培训,我们可以抱着平常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把计算机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计算机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为了表现计算机而冷酷的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

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培训模式也是我们探索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如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对课程整合的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学习内容等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探索完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彩虹,《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月.

第4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66―03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逐步改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了影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培养一支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1]

为了真正有效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本研究的前期我们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做了访谈。调查和访谈的重点是县区和镇一级的初中和小学,也包括少数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乡村学校,共发放问卷684份,回收631份,访谈了3所不同层次学校的10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经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录音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后,我们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 培训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主要以聘请校外专家做讲座的大课堂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只适合专业知识更新或某些教学技能的掌握,对实践性知识很难奏效,很难满足教师对应用技术的期望。而且这种培训模式突出了培训者的中心地位,忽略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降低了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

此外,在培训的时间、地点上,集中面授,灵活性不够。而且,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参加集中培训的成本偏高。

2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缺乏对受训学员教学需求和实际情况(如所教学科,信息技能情况,受训学员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看法和平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等)的了解,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不是来自于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很难维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此外,由于聘请的校外专家大多缺乏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体验,培训内容也往往只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而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

3 评价不全面

培训结束后,培训者通过笔试或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受训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对知识记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受训学员过程性评价和实际应用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了误导,似乎培训给大家的带来的共识就是,学习了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得到了一份证书、一种资格而已,与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化还比较遥远。

4 缺乏认知支持

调研中发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教育技术难题,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知支持。而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进一步学习的支持和服务,无法及时地提供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师遇到实际困难时也不可能有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给予帮助,而只靠同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努力又无法有效解决。因此,培训结束后,教师们往往不愿意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去摸索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的教学实践,体会不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更不用说用信息技术来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了。

二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意义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2]它在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 使培训符合成人学习者特点

成人学习者参加培训的学习要求明确,注重知识和理论、技能等在教学中的使用。同时培训时起点差异大,不同年龄、专业背景、教学需求、性别等因素使得培训的起点能力不同,要求不同。而行动研究正是重视了参与者的种种差异及需求。这样的培训能提高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2 使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点表现在研究目的上。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实践工作情境,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性,此价值性旨在改善实践工作者之工作情境、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将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能使培训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展开,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3 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专业化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包括了关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将技术用于教学的实践知识和能力。

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它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它的根本旨趣是为了完善实践本身,是在于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之改善。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后,将能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4 注重受训教师的自身评价

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培训起点差异很大,对于他们的评价应该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这就要求评价者在对受训教师做出评价前,应该掌握他们的培训提高情况,是一个培训后与培训前的比较,而不是以前教学中常用的相对评价,更不是绝对评价。

行动研究强调从多渠道对行动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教师自身评价的依据,这种评价更具有激励作用。

除以上的特点外,行动研究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时间灵活,行动研究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小组学习时间。

三 基于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想和设计

1 培训整体方案构想

基于教师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指教育技术培训人员(主要指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驻学校,以受训教师认知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展开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行动研究,同时,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在进行行动研究,在进行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我们认为,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的研究不应该只从师范教育或职后培训出发。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发展应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考虑,不仅要重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等的研究,而且应重视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所以应该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时,集中面授培训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是有优势的,不应该完全摈弃这种方式。基于此,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具体的培训方案,具体如下。

(1) 进行问题诊断,确定培训目标

诊断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非常必要的第一步。只有了解了教师的需求,发现问题,后续培训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可以通过培训人员与教师访谈获得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深入课堂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等多种途径来获得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问题,确定培训方法

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问题划分为共性问题(受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化问题(部分受训教师存在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为主、行动学习为辅的方式来解决。对于部分教师存在的个别化问题,可以将存在同类问题的老师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培训,可以根据情况辅以集中培训。

(3) 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及时的认知支持

认知支持包括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为保证任务完成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工作帮助。对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工作帮助是他们增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在问题解决阶段,培训人员一定要能够给受训教师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维持培训的进展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4) 不断反思,总结提高

无论是培训人员还是受训教师都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不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也要在培训结束后反思。培训人员除了要在培训方法、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训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 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培训具体实施过程设计

(1) 行动研究法介绍

在培训之初,一定要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让教师了解行动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小组的功能;了解并掌握行动研究日志的纪录。如有条件的话,可以请行动研究专家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并模拟行动研究过程。

(2) 形成学习共同体

将问题诊断阶段搜集到的个别化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类,按照问题的相似性划分小组。这样小组成员便成为了行动研究中需要的批判性同事,在行动研究中可以与批判性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聆听批判性同事的意见。再加上有培训人员作为辅导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应用在培训中,一般发挥了两种功能。第一,可以让学习成员产生归属感,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能让成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学习成员有了互相交流和合作的对象,他们可以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3) 行动方案设计及实施

每个行动小组将小组问题进行一个总的设计,具体包括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每个问题如何解决,大概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来解决等等。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培训人员应能够及时地给中小学教师提供认知支持,并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数据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学效果、学生访谈等。

培训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找出还需解决的问题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做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在此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应及时相互给予鼓励,促进成员共同发展。

四 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1 较低的培训费用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经济因素是一个制约学校发展的很大的因素,所以培训的展开最好尽可能的考虑学校参加培训的费用问题。我们建议高校与附近的农村中小学联系,双方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展开培训研究。高校可以向合作的中小学校定期派遣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师信息化教育,中小学接收大学生到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兼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合作开发教学软件,设计安装机房和网络设备的方案等。双方互惠共赢,降低培训费用。

2教师的主动参与

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除了要确保教师在培训课程中的出勤率以及完成作业、任务外,还应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定期开展行动研究小组会议,并纪录会议过程。(2)纪录行动研究日志。在培训中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的反思。而过程日志的纪录,恰恰能够引导、督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3培训者的指导

行动研究法培训,对培训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训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高质量的指导。

4有效的全程评价

行动研究法培训更注重的是形成性评价。有效的全程评价,对于培训是否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行动研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得到高等学校和研究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优势互补,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能够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教育质量走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永花,张军征.面向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网络平台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37.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体验式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Training in Educational Skill Training

HUANG Xiaoxi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Branch, Zhuhai, Guangdong 519085)

Abstract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education reform.And teachers' educ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becomes a bottleneck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 with education. How to train teachers with education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in oder to help the teachers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problems urgently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nlyses the training and mean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y to use experience trai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 training

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和优秀教案的示范研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熟悉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使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使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由于教育技术不仅有利于教育手段现代化,而且有利于教育思想、方法和体系的现代化,因而发展教育技术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新时期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因此,培训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紧迫课题。

1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问题

教育技术培训以教师在职短期培训为主。一般来说,培训时间紧,内容多,受训者不可能像在校学生有充溢的时间学习,只能集中时间,进行“讲座式”的培训。这种的方式多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重点,最后以考试结束。传统的培训主要以培训者为中心,培训内容十分丰富,但学员与培训者、学员与学员之间缺乏交流,学员操作少之又少,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一味地接受培训内容,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对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未能把握,因此导致到他们学过即忘,不利于学员日后的继续学习。

很多学员仅仅把教育技术培训看成是完成工作任务的一部分,教育技术培训也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同时,当前的培训模式并没有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规律。

2 体验式培训方式

体验式学习即“在体验中学习”,是一种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双向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学员的亲身体会和实际感受。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式训练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学员为中心,后者以培训者为中心。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能够有效地掌握培训内容,同时使学员日后能能力继续学习。因此,培训的主体必须是学员而非培训者,正如伽利略所说:“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

体验式培训摆脱了传统培训 “以培训者为中心”的满堂灌的培训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强调学员在体验中、在做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强调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期待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体验式培训的精髓在于行为参与、 活动参与、多感官参与、 愉快参与、 群体参与、 主动参与、情感、 意志、 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参与。 当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真正深刻理解并有意识地自觉运用了这 “参与” 之后, 便会感觉到培训的神奇效果和人们对培训的渴望!

一般的体验式培训过程中,往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亲身体验――小组讨论(或实践演练)――分享交流――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引导学员积极思考、交流、尝试,将自己的内在体验升华,从而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如图1。

图1体验式培训模式

3 体验式培训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实例研究

本次研究选取了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一次课。在此次课上,我们充分运用体验式培训方式对学员进行培训。

3.1 培训对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文法学院青年教师,共30人。

3.2 培训目标

(1)熟练flash元件、图形等基本动画的操作;(2)通过操作体验,培养学生学习flash的兴趣;(3)通过受训者交流、分享,加深学生对flash基本动画的操作和掌握flash学习的方法和规律;(4)通过培训者辅导和讲解,解决受训者在体验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

3.3 培训内容

(1)熟悉flash元件和图形变换的基本动画的操作;(2)掌握flash遮罩层和引导层等动画的操作和运用。

3.4 培训时间

两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中间休息5分钟。

3.5 培训过程

如下图2

图2培训流程

其中,我们将培训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相互交流环节上。

3.6 效果分析

图3图4

我们通过学员提交的作品和问卷调查,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

(1)65%的学员认为该方式能让学员有充分的时间体验和一个自由交流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他们相互学习flash。如图3。81%的学员认为他们对flash的操作更加熟练,印象更加深刻。如图4。83%的学员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如图5。

(2)与传统培训相比较,92%的学员认为他们已经掌握和基本掌握flash操作,仅有8%的学员没有掌握flash操作,如图6。59%的学员认为,该方式效果更加好,19%的学员认为一样,而22%的学员则认为效果一般,如图7。

由此可见,体验式培训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更为学员创建了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使得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体验flash操作,有充分的时间与其他学员和培训者交流,让他们在体验和交流中寻找教育技术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助于他们培训结束后继续学习。当然,此培训模式存在着某些缺陷,在日后的培训实践中一定能使该模式更加完善。

4 结束语

当然,体验式教育技术培训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的培训方式。传统培训方式也有一些优势,比如传统的培训内容比较丰富,适合理论讲解。在体验式教育技术培训中,其中一些环节继承和借鉴了传统的培训方式。本研究由于研究时间比较短,研究条件有限,因此,该模式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能继续完善该培训方式,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鲜静林.当前教师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Z].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2]黄好胜.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分析和实训策略[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7.22(4).

[3]林金霞.我省高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其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4.9(1).

[4]赵永军.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思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3).

[5]丛春瑜.浅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5.7.

第6篇

认真贯彻落实区教研室和市电教馆工作的重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电教工作,坚持“巩固、深化、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团结全区各校电教、信息技术教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 工作重点

1、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民主意识,做到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努力成为学习、研究、实践、服务型教研员。

2、 培养1-3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3、 参加一项专题研究(省级课题:新时期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本年度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

4、 成立网络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心组,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使全体电教、信息技术教师共享优秀的课改资源,把全区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5、 开展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教师:校园网管理、说课、上课、评课、课件、电脑制作、举行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活动。开展评选优秀校园网站活动。

6、 开展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学科课标活动,制定信息技术学科教与学的任务目标,同时建立评价体系。

7、 为年轻电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展评,说课、评课、上课等比赛活动,力争在省、市大赛中获奖。

8、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中考计算机技能提高培训,完成2011年中考预定目标。

9、 开展电教、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提高有关学校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

10、 3、4、9、10月份下乡听课,培养典型,举办教学观摩课,5月分开展评选电教、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活动。

11、 指导各校开展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力争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2、 做好全区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教设备、广播系统维修工作。

13、 大力协助各股室工作。

三、 主要工作日程安排表

(2011、2-------2011、12)

时间

工作内容

地点

2月

下乡参与备课,成立教研中心组

第一初级中学

第三小学

3月

下乡教研听课

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活动

召开2011年电教教研工作会议

4月

举办信息技术学科公开课

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

5月

中考信息技术培训

评选学科带头人

6月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展评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评比

7月

校园网建设研讨总结会

参加省年会

8月份

继续教育考试

下乡参与备课

九月

下乡参与备课

下乡教研听课

十月

参加市教学技能大赛

新课标教学观摩

组织参与学魏创新杯大赛

十一月

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

评选优秀校园网站

十二月

完成年度工作总结

编辑推荐与《【教研室电教部工作计划】》关联的文章: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认识;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Primary&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Di

(Laiwu City Bureau of Education,Laiwu271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re discussed,first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n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blems are summarized,and finally address these issues a series of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nking understanding;Resource integration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各中小学校在配置计算机和联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再将硬件、软件等转化为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普遍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技术存有畏难心理,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很少、甚至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既无法认识到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又无法体会到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有些人还害怕由于自己对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在学生面前会显得笨手笨脚。

(二)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是有其现实方面的原因的。一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初期,人们忽视了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二是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教师的常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繁重,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给教师留出用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时间。三是接受技术培训的费用昂贵,而得到的回报却比较低。

(三)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有所偏差。目前,很多学生都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当作一门“技术”、一门学科来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讲,已经不再是平等于语数外的学科,而应该是像纸和笔、词典和计算器一样的学习的工具。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计算机设备,联上了因特网,但是,“将计算机放在教室中不会自动使学生具备技术机智”。如果学生没有处理、辨别大量信息的研究技能,计算机网络的价值是有限的。现在不少学生知道如何查找信息,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日益显得重要,也成为学生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亟需处理的问题。

二、关于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一)要重视教师资源的配备。我们要重视硬件软件配置,我们更要重视师资的配置。数字化教师的培养,将是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效率的关键。所谓“数字化教师”,意指面对信息社会、网络世界,不断学习吸收最新信息技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运用最新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开拓型、创新型教师。教育部门要做好组织规划,对全部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全面提升区内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为此,充分利用全员轮训的机会,在暑期集中培训、学校校本培训、区域性教学设计培训、计算机专业人员网络建设与管理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中,着力向区域内的全部教育工作者们贯彻“以开放教育的理念培植信息化教学系统”。要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培植建立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和学校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优质教育:开放学校教学时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充满活力的教学相长的乐章;通过缔结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形态,设计开放式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开发教育资源,让学校和社会共享人类科技进步的伟大成果;开拓办学思路,让校长和教师共同演绎人本管理的美好篇章。

(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偏差非常严重,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树立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为此,这就需要在我们教学中着重学生的如下认识能力: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等。

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全体教学人员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为适应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创造了选择与决策的机会,它所特有的组织性和开放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在实践中,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拓宽思路,相互学习,提高能力。通过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立足于提供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主题资源。教师利用现成的专题网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通过专题网站主动地获取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得发现的喜悦,得到学习的快乐。

第8篇

虽然各学校普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总结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

1.1信息技术利用率偏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偏低,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中各种软件的掌握能力欠缺,且应用手段简单化,此种情况在中小学校尤为突出。一是教师对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认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教师对制作教学课件还不太熟练;三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省事无论是否有必要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师都一概利用;四是个别老师不愿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五是为节省板书时间和讲解时间,很多教师仅简单地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活动等,而未充分应用开发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手段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利用。

1.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学校对于信息管理的忽视以及技术管理欠缺等多种原因,导致学校对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近几年虽然各地对实验管理员和信息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仍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资源利用率低等情况。主要表现为大多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只在特定情况下会发挥一定作用,如进行教学排课、组织考试、成绩公布或查询、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等方面。再者针对教师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软件不够丰富,老师选择教学的软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老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有些学校的局域网在资源共享中,存在资源多次重复的现象,还有很多教学资料和数据不能共享等,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网络应用缺乏良好的互动基础。

1.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够。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深刻的认识,大多教师仅停留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三种形式的认识: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对象以及学习工具。而缺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功效的全面认识。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内容不止以上三种形式。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策略

针对现阶段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势在必行。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各学科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方面的素养。包括提升教师对信息应用意识,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以及教师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对教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

2.1改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队伍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意识,是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首要目标。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注重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洞察能力和敏感度,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并引导教师进行信息的查找、整理、筛选、分析以及加工等,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2.2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给予差别化的技术培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例如,对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Windows基本操作方法、photoshop图片的处理方法、flas制作、网络查找途径和文件下载方法等度这些是每位老师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但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中,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要给予有差别的技术培训。例如,针对不同的科目,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并进行教学软件的应用培训。如在进行物理和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很多实验难以完成和实践。此时,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仿真实验室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再如中学数学教学,可以让数学老师掌握几何画板的使用,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出各种几何图形,也可做出具有动画效果的几何变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加强对相应学科教师的软件应用培训,提高学科教师对软件应用的能力,可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难题,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G434

当前,信息技术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向现代化、信息化趋势的转变。各校也开始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未被纳入平时考试范围,忽略了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良性发展。通过对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进行调研,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学资源建设不到位

各校加大了对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备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缺少整体和长远规划,投入资金多用于计算机、“班班通”等设备方面,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整合方面相对不足,导致资源库较少,出现与课程教材脱节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极为有限,阻碍了教育网建设规模的提升和功能的完善。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够

虽然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部分教师在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熟练程度上较差,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不高,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不高。为此部分学校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但是没有制定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培训的力度不够,培训的层次比较低,较少涉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程度不高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程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有全面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仍然是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无法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瓶颈。

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加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

要充分保证基础教育,必须加速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改变以往只重视硬件建设的误区,避免对软件教育的忽视,抓好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此确保教学软件的建设投入。本着响应教育部门统一领导的指示,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落实到实处,做到总体统筹与分层实施相结合,真正实现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学习能力。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巩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教师岗位需求方面来讲,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形势下,必须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其次,上岗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软件制作应用与课程整合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部分在于将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学校应该建立并确保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创造并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良好教学环境。一是要积极举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比赛,充分调动相关学科职业教师的热情,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有效整合;二是要聘请学科专家定期对学科教师组织培训,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三是要主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有效指导和培训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四是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学科教师的目标进行管理考核来反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的效果,对教师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确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顺利开展。

三、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开,信息技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教学资源建设不到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够,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应该加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也是下一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锋,王吉庆.信息技术教育: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追问[J].中国电化教育,2013,02:1-5.

第10篇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研修圈子*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第11篇

一、师德修养

1、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师德启思录》学习,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2、工作中,学以致用,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博大的胸怀,演绎人性的大爱。

3、能按时参加进修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个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学习内容与措施

1、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

lntel teach to the future,是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而设计的。在此基础上,根据美术学科特点,熟练的在课堂上播放课件,业余时间制作课件,用以展示课程相关的作品、范画。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利用网络,以中文教育资源网站问依托,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重点教材,学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microsoft'excel。建立excel式学习档案,并建立参赛作品连接,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2、学习内容:精读了《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师心理健康》。还学习了《儿童像科学家一样》、《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目,并认真做了学习笔记。

三、个人业务提高

第12篇

(1.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日照市卫生学校,山东 日照 276826)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信息素养构成了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瑞士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发展计算机教育可以用四分之一的经费购置设施,用四分之一的经费开发软件,但必须用二分之一的经费培训教师”。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在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反思我国近年来的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历程,更是深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教师强化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1 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类近三十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知识积累总量的90%。显然,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这就必然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模式、方法等进行相应的变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在教学中已经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的信息素养。

1.2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推进素质教育。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如何取得有用的信息对学生至关重要,一不留神学生就容易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怎样学,怎样利用信息工具来学。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有一定的软硬件为前提,也需要有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推动。而要将信息技术要融合到课程当中,要求教师必须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1.4 运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日益影响着整个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教学媒体进入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动态演示、人机交互操作、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2 如何强化教师信息素养能力

《21世纪初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中强调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然而要在短时期内对我国的如此多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师进行培训,其任务的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为完成这个目标,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到新学科教学中,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方式:

2.1 专家讲座法

通过请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向教师讲授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使教师接受到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意识,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最关键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还停留在“新瓶装旧酒”的层次上,那么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真正的达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人才的要求。通过专家讲座可以克服这方面的弊端,更新教育观念。

2.2 外部环境法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校园网、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成立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教研室,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这样,学校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信息环境氛围,使教育信息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而不是教学辅助,让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离不开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2.3 政策引导法

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与教师年龄、性别、所教课程的差异是分不开的。教育的信息化,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要激发教师学信息用信息的积极性,就必须在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我们要用政策上的引导作用,让教师真正感觉到整合的价值,不仅在公开课上装点门面,而在于它对学科教学的促进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刺激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4 集中培训法

是一种将受训的教师组建成教学班采用集中面授教学,从而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和技能的方法。从单纯的技术培训到技术与理念并举,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广泛开展学科为线索、网络为依托、信息技术为工具的培训学习,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2.5 课题研究法

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教育新课题,它需要我们的广大教师通过个人或小组形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在学习摸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信息修养。

在以上五种方式中,专家讲座和集中培训法属于有组织的规模化研修方法,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快速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外部环境法,政策引导法和课题研究法则比较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3 结束语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放眼未来,我们提高教师整体信息素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树华,等.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