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03:1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油工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储层物性差,属中低孔、低渗-特低渗油藏。这类油藏岩石受压后,其渗透率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虽然岩石在卸压后,渗透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能恢复到初始值。多次围压和松弛作用使渗透率不断下降,在近井地带形成压敏低渗区。因此在开发这类油藏时应特别注意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优化机杆泵设计,以避免生产压差过大产生压敏效应,从而降低采液指数。
1.2原油动力粘度大,油品性质较差。该区块单井产液低,有些生产井在停机一段时间后再启机时,发生光杆被拉弯。针对区块原油粘度高的特点,开展井筒加热降粘工艺研究。
2.1生产压差的确定
合理的生产压差应在满足区块配产的前提下,避免形成水锥、油层出砂和油藏脱气。为提高泵效,防止原油在地层中脱气,根据地层原油饱和压力,确定井底最小流压。该块饱和压力3.32MPa,Q3块最小井底流压3.32MPa。另根据达西渗流公式,在采油指数0.0215m3/d.m.MPa,单井产能4t/d的情况下,区块生产压差为11-13MPa。
2.2下泵深度的确定
由于该区块储层物性差,压力传导慢,易在近井地带形成一个压力亏损带,结合井底最小流压及生产压差研究情况,确定区块常规井下泵深度1800-2300m,水平井下泵深度1600-1800m,单井下泵深度根据实测资料和试油情况确定,并随注水受效情况及时调整。
2.3工作制度的确定
由于该区块原油粘度较高、流动阻力大,为降低原油进泵阻力,提高抽油泵充满系数,应尽可能选择大泵径。但同时考虑到随泵挂深度加大,泵径越大,冲程损失和悬点载荷的增加幅度越大,在深抽时宜选择小泵。确定区块采用¢32mm/¢38mm泵,冲程3-5m,冲次3-6n/min。
2.4抽油杆设计
针对区块原油粘度大,流动阻力大,开展电热抽油杆加热降粘工艺研究。
2.4.1井筒流体变化分析
根据储层流体特点,预测不同产液量和不同含水时井筒流动温度剖面。Q3断块凝固点35-36度,单井日产液2t左右,含水4.9%,原油流至井口的温度在30度左右,因此该区的低产井可以采用井筒电加热工艺降低井口油流阻力。
2.4.2原油热敏性分析
由室内原油粘温曲线,可以看出温度对粘度的影响较大,在40度左右曲线出现拐点,原油粘度开始明显变大,由40度的344mpa.s升至35度的1902mpa.s。通过对区块井筒流体温度和原油热敏性分析可知,通过加热油管内的流体,可以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清防蜡的目的
3结语
论文摘要:介绍了螺杆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对其在古城油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螺杆泵采油工艺简介
螺杆泵作为一种油田采输工艺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输手段,广泛应用于采油生产,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地面油气集输系统。这一切均取决于其对于输送介质物性有着优越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气液混合物的输送,能很好的解决普通容积泵所面临的气蚀、气锁、砂卡问题,达到很高的效率。
二、 螺杆泵采油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螺杆泵采油装置是由井下螺杆泵和地面驱动装置两部分组成。二者由加强级抽油杆作为绕轴,把井口驱动装置的动力通过抽油杆的旋转运动传递到井下,从而驱动螺杆泵的转子工作。螺杆泵结构如图1所示:井下螺杆泵是由一个单头转子和一个双头定子组成,在两件之间形成一个个密闭的空腔,当转子在定子内转动时,这些空腔沿轴向由吸入端向排出端方向运动,密封腔在排出端消失,同时在吸入端形成新的密封腔,其中被吸入的液体也随着运动由吸入端被推挤到排出端。最终这些封闭腔随转子旋转,从泵入口向出口方向移动,并将液体由进口端推向出口端,排入到管线,举升到地面。
三、 螺杆泵性能特点
1、螺杆泵属于容积式泵,液体沿输液元件的轴向均匀、低速流动,是螺杆泵具有独特的优点。
2、液体的种类多,粘度范围大,可抽稠油和高含蜡原油。
3、适应产量方面,从几立方米到高产的几百立方米均可顺利举升。
4、携砂能力强,衬套材料对砂粒等固体杂物有容让性,可抽含砂原油。还具备高气液比处理能力,不发生气锁。
5、运动部件少,没有阀件和复杂流道,油流扰动小,水力损失低,泵效达70%,系统效率达60%
6、流量调节容易,改变地面驱动装置的转速就可实现。
7、整套设备易损件少,井口驱动头仅有1套需的驱动头,井下设备也只有1个移动件,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
8、螺杆泵采油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扬程较低。目前,最大清水扬程仅为2600米,不能满足深井开采要求。
四、螺杆泵采油故障原因分析
应用螺杆泵采油工艺技术,目的是通过螺杆泵采油工艺解决稠油在油井井筒中的流动问题、地层疏松引起的出砂问题,自从在B125区使用螺杆采油工艺以来,这一新工艺、措施的引进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值得讨论。
1、 井口回压高、负荷重造成烧皮带频繁、电机烧毁
原因:
a、因为混合物流体的粘度过高,根据B125区原油粘度为348~7092mPa.s,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为21.95~44.4% ,含蜡量为7.42~15.58%.原油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较高。原油在井下泵的强烈搅拌作用下,原油和水形成乳化程度很高的油包水型乳状液,乳状液的粘度随着乳化程度的升高(水滴颗粒被搅拌得很细)而大幅度提高,远远超出了螺杆泵负荷能力。
转贴于
b、驱动装置故障引起机械负荷增大,主要有中间滚轴轴承磨损造成受力不均引起负荷增大,上下两端的定位扶正滚珠轴承磨损、输入轴齿面和主锥体齿面啮合间隙过大造成受力不均引起负荷增大
c、因为原油在举升过程粘度会升高,所以一些螺杆泵井一旦回压过高则必须洗井才能恢复生产,同时地面输油管线需要扫线。因为乳状液的粘度对于温度的敏感性低,加温对于降粘效果不明显,通常将转子提出泵筒后采用反洗井。
1、 抽油杆、转子及油管脱扣
原因:
a、由于螺杆泵井采用φ25mm高强度抽油杆和φ36mm空心抽油杆,由于扭矩大,很容易造成杆断和防脱器碎裂和过载停机,断脱位置在上、中、下均有。主要是停机时因为扭力卸载,抽油杆高速反转,其反转速度远远高于正常开抽时的正转速度,此时抽油杆非常容易脱扣,甚至造成油管脱扣。
b、目前使用的油管锚为机械式座封,在座封时主要靠给油管加压使其坐封。加压使油管在井内严重弯曲,抽油杆在油管内工况恶化,坐封力不好控制,故易导致油管脱扣。
3. 驱动装置的密封性差
现有地面驱动装置密封有两处:一是减速器油封密封,二是井口盘根盒密封。尤其井口盘根密封漏油严重,因为现在采用的盘根为“O”型聚乙烯四氟,对光杆磨损较大,造成光杆外径变细,新加盘根后,光杆与盘根之间密封由于盘根的可塑性差造成间隙过大,导致从盘根处漏油。
4、 井下工况判断不精确
目前尚无有效的螺杆泵工况监测手段,对螺杆泵井的泵况诊断仅有2 种方法。一是观察运行电流,看电流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二是井口憋压测试压降,通过观察油、套压的变化,绘制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对出现的复杂情况难以准确诊断。
5、泵最佳实际排量与油井产能不匹配
五、对策
1、对反向乳化严重的油井,采用环空加破乳剂的方式生产,降低产出液粘度,并可提高螺杆泵的吸入能力。
2、采用电动潜油螺杆泵,减少由于抽油杆搅动引起的粘度增加,并可提高油井的流通面积,井下机组运转产生的热量还可加热原油降低井筒流体的入泵粘度。
3、采用传递高扭矩的抽油杆,解决抽油杆本体、连接丝扣的抗扭问题,防止抽油杆断脱。
4、用旋转式油管锚替代在用的油管锚,减小因为管、杆弯曲造成的管、杆脱扣
5、对盘根密封的泄漏一是采用高塑性盘根,二是使用带锥度的盘根盒。
6、螺杆泵系统优化设计
[论文摘要]: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引起了微生物学界、石油工业界、石油地质界和地球化学界等相关学科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详细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明确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机理,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微生物原油采收率技术(microbial enhananced oil recovery,MEOR)
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有益活动,微生物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作用于油藏残余油,并对原油/岩石/水界面性质的作用,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增加低渗透带的渗透率,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注入的微生物菌种能否在地层条件下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质及液固界面性质。与其它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地层和环境等优点。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
1926年,美国科学家Mr.Beckman提出了细菌采油的设想。1946年Zobeu研究了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从砂体中释放原油的机理,获得微生物采油第一专利。I.D.shtum(前苏联)及其它国家等学者也分别作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奠定了微生物采油的基础。美国的Coty等人首次进行了微生物采油的矿物试验。马来西亚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Bokor油田做先导性矿物试验,采油量增加了47%。2002年至2003年,我国张卫艳等在文明寨油田进行了微生物矿场应用,累计增产原油1695t,累计少产水1943t,有效期达10个月。
美国和俄罗斯在微生物驱油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有1000多口井正在利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增加油田产量,微生物采油项目在降低产水量和增加采油量方面取得了成功。1985年至1994年,俄罗斯在鞑靼、西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油田激活本源微生物,共增产原油13.49x10t,产量增加了10~46%。1988年至1996年,俄罗斯在11个油田44
个注水井组应用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共增产21x10t。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对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研究,但发展缓慢。80年代末,大庆油田率先进行了两口井的微生物地下发酵试验(30℃)。大港、胜利、长庆、辽河、新疆等油田与美国Micro~Bac公司合作,分别进行了单井吞吐试验。1994年开始,大港油田与南开大学合作,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采油微生物,该微生物以原油和无机盐为营养,具有降低蜡质和胶质含量功能,并在菌种选育与评价、菌剂产品的生产、矿场应用设计施工与检测等诸方面取得了成绩。1996年以来,吉林油田与13本石油公司合作,探究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扶余油田东189站的29口井进行的吞吐试验,21口井见效,见效率达70%。2000年底,大庆油田采油厂引进了美国NPC公司的耐高温菌种,在Y一16井组进行了耐高温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收率达43.41%,增加可采储量1.81×10t,施工后当年增油615.5t。胜利油田罗801区块外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2.66%。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在大庆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都会使用不同性质的化学剂,现以大庆油田为例。当大量化学剂进入油藏后,将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微生物采油过程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化学剂既可引起微生物生存环境(渗透压、氧化还原电位、pH值)的改变,又可直接改变生物的生理(呼吸作用、蛋白质、核酸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以及影响微生物细胞壁的功能,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降低采收率。
(二)微生物驱油机理
因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除了具有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外,微生物生命活动本身也具有提高采收率机理。虽然目前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仍然无法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各个细节进行量化描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油乳化机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及其它有机溶剂,能降低岩石一油一水系统的界面张力,形成油一水乳状液(水包油),并可以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降低原油相对渗透率和粘度,使不可动原油随注入水一起流动[1引。有机酸能溶解岩石基质,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并与钙质岩石产生二氧化碳,提高渗透率。其它溶剂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粘度。
2.微生物调剖增油机理。微生物代谢生成的生物聚合物与菌体一起形成微生物堵塞,堵塞高渗透层,调整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扫油效率,降低水油比,起到宏观和微观的调剖作用,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封堵,改变水的流向,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在较大多孔隙中,微生物易增殖,生长繁殖的菌体和代谢物与重金属形成沉淀物,具有高效堵塞作用。
3.生物气增油机理。代谢产生的CO、CO2、Nz、H、CH和C3H等气体,可以提高地层压力,并有效地融入原油中,形成气泡膜,降低原油粘度,并使原油膨胀,带动原油流动,还可以溶解岩石,挤出原油,提高渗透率。
4.中间代谢产物的作用。微生物及中间代谢产物如酶等,可以将石油中长链饱和烃分解为短链烃,降低原油的粘度,并可裂解石蜡,减少石蜡沉积,增加原油的流动性。脱硫脱氮细菌使原油中的硫、氮脱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5.界面效应。微生物粘附到岩石表面上而生成沉积膜,改善岩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质,使岩石表面附着的油膜更容易脱落,并有利于细菌在孔隙中成活与延伸,扩大驱油面积,提高采收率。
(三)理论研究
1.国内外的数学模型。20世界80年代末,国外的Islam、Zhang和Chang等建立了微生物采油的数学模型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Zhang模型优于Islam模型在于可描述微生物在地层中的活动,却难于现场模拟。Chang模型是三维三相五组分,能描述微生物在地层中的行为,不能描述在油藏中的增产机理。
2.物理模拟。物理模拟研究基本上是应用化学驱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过程。微生物驱油模型的核心是岩心管部分,其长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应建立大型岩心模型,使微生物充分繁殖,便于分析研究微生物的驱油效果。通过物理模拟研究微生物驱油法,可获得微生物在岩心中的推进速度及浓度变化,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等信息。
(四)源微生物的采油工艺
国内油田(大庆等)已进人高含水开发期,是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还是采用外源微生物驱油,要根据具体油藏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若具体油藏中内存在有益微生物驱油的微生物群落,宜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工艺,这是目前国内致力于运用最新微生物采油技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油田中,特别是大庆油田,在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对大多数的油藏都能充分发挥微生物采油的优势。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因素在于油藏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现场试验工艺及物理模拟实验的局限性。外源菌种的选育和评价指标、特性,微生物的研究、菌液的生产和矿场试验等方面还需深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谐波齿轮传动;螺杆泵;增速;柔轮
0.前言
目前,世界蕴藏有巨大的稠油资源,据有关专家估计比常规原油资源高数倍至十余倍,具有替代常规石油能源的战略地位。稠油资源分布广泛,几乎所有产油国都有发现。据调研资料,世界上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等,其稠油资源约为4000~6000x108m3(含预测资源量)[1]。中国大部分含油气盆地稠油多于常规油,有共存和有规律过渡分布的规律,稠油资源非常丰富,约占总石油资源的25%~30%以上。国内老油田大多处于开发后期,排量小,油层较深的稠油、含砂、含气的难采油井越来越多,并且常规采油工艺投入大、产出低、短期产出与投入比不经济,制约了各油田后期开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螺杆泵采油技术加以解决。
1.螺杆泵驱动系统设计设计要求
(1)基本参数:谐波齿轮传动的增速比大于等于20;谐波齿轮传动的结构外径小于等于Ф116cm;(2)总体方案分析及设计;(3)谐波齿轮传动结构方案及结构设计。
由于井下空间狭小,需要所设计的装置体积较小。油管转速为6r/min,螺杆泵转子的转速为120r/min,在保证增速比大于等于20的条件下,转速可以调整。油管转速低可以实现较长的寿命。
在功能方面,要改变原来采用的采油方式。原来的采油系统在工作时动力源的动力通过减速箱首先减速到合适的转速然后驱动方卡子,再由旋转的采油杆柱驱动井下采油螺杆泵转动,从而实现将井下原油通过采油杆住与油管的环形空间举升到地面。
2.主要功能实现方法
考虑到增速器结构尺寸较小,传动比大,所以选择用少齿差行星轮系。少齿差行星轮系具有体积小,传动比大,重量轻等优点。由此,有三种增速方案:谐波齿轮传动,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摆线针轮传动。
2.1谐波齿轮传动增速
谐波齿轮传动是一种依靠弹性变形运动来实现传动的新型传动,它突破了机械传动采用刚性构件机构的模式,使用了一个柔性构件机构来实现机械传动。构成谐波齿轮传动的3个主要部件有:波发生器,柔轮,刚轮。谐波齿轮传动对运动的传递是在波发生器作用下,迫使柔轮产生变形,并与刚轮相匀作用而达到传动目的。 在未装配前,柔轮的原始剖面呈圆形,柔轮和刚轮的周节相同,但两者的齿数不相等。柔轮的齿数Z1,比刚轮的齿数Z2略少,而波发生器的最大直径比柔轮的内径略大。一般情况下为了有确定的输出,都会有一个固定件,一个主动和一个从动。具体哪个固定,哪个主动,哪个从动,需要根据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来决定。当波发生器装入柔轮后,受到一对方向通过椭圆的曲率中心和它的旋转中心的力的作用。当输出轴上承受载荷后,柔轮产生变形,这是柔轮对波发生器的作用力方向仍通过椭圆的曲率中心,但不通过发生器的旋转中心,这就形成了使波发生器旋转的旋转矩。当输出轴上载荷继续增加时,柔轮作用在波发生器上的作用力和这时作用力之间的力臂也随之增加。则作用在发生器上的旋转矩也随之增加。当此旋转矩超过发生器的阻矩时,就产生了增速现象。
2.2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增速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按传动型式可分为NN型和N型。以N型为例。这种型式的传动,通常均是采用输出机构把行星轮的回转运动传给低速轴。N型传动,其转臂有单偏心和双偏心两种。双偏心的转臂,两个偏心相差180度,装在其上的两个行星轮也相差180度,这样由偏心而产生的离心力相互抵消(但这两个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平衡力偶仍然存在)。单偏心的转臂只有一个方向的偏心,其中装一个行星轮,必须在偏心的相反方向加上平衡重才能使离心力得到平衡。
N型常用的输出机构有五种类型,即销孔式、浮动盘式、滑块式、零齿差式和双曲柄式。以零齿差输出机构为例。主要特点是用标准刀具在普通机床上就可加工,不需要专门的工艺装备。零齿差输出机构可内齿轮输出,也可外齿轮输出。两对齿轮中只有一对是少齿差,起增速作用,另一对则是作为平行轴间联轴器的零齿差内啮合。转臂是单偏心,必须装设平衡重。
这种传动增速的特点是传动比大,体积较小,重量轻,运转平稳,齿形容易加工,装拆方便。合理地设计、制造及,可使其传动效率达0.85-0.91。实践证明,少齿差传动最适合于大传动比、小功率的场合,在我国已经被用到很多机械或者齿轮装置上。但少齿差要考虑变位问题。由于内啮合和内齿轮加工中,相啮合双方的位置关系、几何关系与外啮合不同,在设计内啮合变位齿轮传动时,齿数的搭配和变位系数的选择要受到各种干涉条件的限制。为避免干涉要进行验算,设计时要考虑齿轮根切问题。提高了加工难度,且刚度不够高。
2.3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增速
摆线针轮主要由4部分组成:
(1)行星架H由输入轴1和双偏心套2组成,偏心套上的两个偏心方向互成180°。(2)行星轮C齿形通常为短幅外摆线的内侧等距曲线。按运动要求,一个行星轮就可传动,但为使输入轴达到静平衡和提高承载能力,对于一齿差针摆传动,常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奇数齿的行星轮,装在双偏心套上,两轮位置正好相差180°。行星轮和偏心套之间装有用以减少摩擦的滚子轴承(称为转臂轴承)。(3)太阳轮 又称针轮,针齿壳上装有一组针齿销,通常针齿销上还装有针齿套,称为针齿。(4)输出机构这种常采用销轴式输出机构。
3.结论
本次设计针对螺杆泵采油系统做了改进,由于原来用抽油杆的采油方式转速高、磨损快、寿命低,改为直接用油管驱动螺杆泵采油。螺杆泵采油系统按驱动方式可划分为地面驱动和井下驱动两大类,本次设计采用了地面驱动方式。油管转速较低,螺杆泵转速较高,所以要设计一个增速器。
由于所设计的结构尺寸小,且传动比大,故可选择的螺杆泵增速有三种方式,谐波齿轮增速,摆线针轮增速,少齿差行星齿轮增速。这三种增速方式各有优缺点,也都广泛应用。通过对三种传动采油方案的对比分析,选择基于谐波齿轮传动的螺杆泵驱传动系统。
【参考文献】
[1]万仁薄.采油技术手册(修订版)第四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孙俊峰.螺杆泵采油技术在锦州油田的改进及优化[D].哈尔滨: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周卫东.渐开线谐波齿轮传动齿廓参数优化及动态仿真[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SAGD;抽油杆;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42-01
1 前言
风城油田超稠油资源丰富,在借鉴国内外稠油开发经验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油藏特点,创新应用SAGD稠油开采技术。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风城油田SAGD技术取得较大突破,效益日益显著,规模日益凸显。但是,风城油田SAGD井区抽油杆偏磨情况较为严重,下行阻力很大,下冲程经常出现光杆不下而脱抽停机的现象。同时,由于油藏埋深较浅,井下杆柱较短,而抽油机平衡配重箱较重,使得在配重箱空载的情况下,抽油机依然处于过平衡状态。因此,为了降低抽油机脱抽停机的频率,解决抽油机过平衡问题,着手进行抽油杆柱的优化设计显得十分有意义。
2 抽油杆优化设计
2.1 加重杆设计
由于SAGD采用水平井生产,对于水平井来说,下冲程中加重杆的重量在其轴向上的分量应该等于抽油杆柱底端所受到的总阻力。现将加重杆分为n份,则加重杆长度计算式为:
式中:Pw――下冲程中抽油杆柱底端所受总阻力,N;即P0down的最小值的绝对值
ρr――加重杆材料密度,kg/m3;
Lwi――第i段加重杆长度,m;
Aw――加重杆截面积,m2。
2.2 加重杆上部抽油杆柱组合设计
抽油杆柱强度设计方案包括:最轻杆柱方案和完全等强度方案等,本文采用最轻杆柱方案进行杆柱设计。
抽油杆柱许用应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Sall――每一级抽油杆柱顶端面许用应力,MPa;
σb――抽油杆柱抗张强度,MPa;
σmin――每一级抽油杆柱顶端面最小应力,MPa;
SF――考虑井液腐蚀性等因素的使用系数。
修正Goodman应力图给出的是许用应力范围,为了分析抽油杆柱的使用情况,引入了应力范围PL(――):
式中:σmin――每一级抽油杆柱顶端面最小应力,MPa;
σmax――每一级抽油杆柱顶端面最大应力,MPa;
Sall――每一级抽油杆柱顶端面许用应力,MPa;
PL(――)――应力范围。
3扶正器间距优化设计
单个测段与整个杆柱相比长度较小,所以在计算测段杆柱正压力时,提出以下假设,即该测段杆柱自重可以忽略;测段正压力Fcn是沿杆柱轴线均匀分布的横向力;杆柱两端轴向力Fτ近似相等;在单个测段上狗腿角一般较小,所以可用其弧度值代替正弦值。
式中:fmax――间距中点处的弯曲挠度,cm;
E――材料弹性模量,对于钢材E=21×106;
I――截面惯性矩,对于圆截面I=πd4/64cm4;
Ffn――扶正器间距上的正压力合力Ffn,N;
Δlf――扶正器间距,cm。
4 实例设计
某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生产井井深622m,下泵处斜深237.43m,垂深202.78m,利用生产井实际井眼数据,对该井抽油杆柱及扶正器间距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上文中所提到的抽油杆柱设计方法以及扶正器间距设计方法,得出抽油杆柱组合为:Φ95mm柱塞+Φ38mm拉杆1根+Φ38mm加重杆(136m)+Φ19mm抽油杆(89m)+Φ25mm光杆,扶正器间距为:5m,经重新计算抽油机平衡度为94.2%。
5 结论及认识
(1)经优化设计,抽油杆柱重量更大,使得下冲程中电机做功减少,抽油机平衡度由之前的过平衡状态变为94.2%,较好的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2)加重杆(38mm)和抽油杆(19mm)相比之前的设计来讲,直径更细,在同等井况条件下,发生偏磨的可能性以及偏磨程度会降低。
(3)新设计加重杆的重力在轴向上的分力平衡了下行程中杆柱底端的总阻力,使得杆柱下行更顺畅,减小了杆柱的弯曲程度,从而减小了杆柱偏磨。
(4)对偏磨严重井段扶正器重新进行配置,通过计算,扶正器间距由之前的6m缩短为5m。使得在同等弯曲力下,杆柱弯曲度会相对减小,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偏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颖川.抽油杆柱设计数值方法[J].西南石油学报,1993,15(2):75~78.
[2]赵洪激,李洪山.斜井抽油杆柱组合设计方法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1999,22(1):24~25.
关键词:防砂技术;化学防砂;固砂剂;热采稠油井;技术发展;辽河锦州油田;综述
锦州油田现生产区块主要有锦45块、锦7块、欢17块、锦25块、锦16块等,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油井出砂一直是制约油田正常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2000年出砂井数873口,2005年上升到1056口。论文这些区块呈现的特征是出砂的套变油井逐年增多,出砂粒径逐年变细,出砂量逐年增多。其中锦45块和锦7块由于成岩作用差,胶结疏松,油井出砂极为严重。机械防砂、压裂防砂、螺杆泵排砂等防排砂技术受井下工具的限制,均不适用于出细粉砂油井和套变油井防砂,而化学防砂具有其他防砂措施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具有固化强度高、有效期长、对地层伤害性小、施工简便的特点,所建立的人工井壁能有效地阻挡地层出砂,具有普遍性,能很好地解决各种油井防砂问题,是解决套变油井和出细粉砂油井防砂难题的有效方法。
1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历程
锦州油田已开发15年,油井出砂一直是影响油田开发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毕业论文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油田开发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2~2005年期间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92~1995年,在稀油和稠油区块分别使用以长效黏土稳定剂为主的FSH2901稀油固砂剂和以无机物为主的BG-1高温固砂剂。
(2)1996~1997年,稠油井化学防砂技术有了新突破,先后开发并研制了含有有机成分的三氧固砂剂、高温泡沫树脂和改性呋喃树脂溶液防砂剂。
(3)1998~2002年,以具有溶解和溶合作用的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代替长效黏土稳定剂成为稀油井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以含有水泥添加剂的有机硅固砂剂代替了三氧固砂剂。
(4)2003~2005年,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由于有效率较高和有效期较长,医学论文成为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其余早期的化学防砂技术不再使用,同时LH-1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通过了现场试验。
2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效果
2.1FSH-901稀油井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FSH-901固砂剂主要成份为线性的高分子阳离子型聚合物N2胺甲基聚丙烯酰胺,这种聚合物中阳离子与黏土晶格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中和黏土表面的静电荷,消除黏土片层间的排斥力,使黏土呈吸缩状态,阻止黏土膨胀引起砂粒运移。由于与黏土发生交换的阳离子是连接成链状的,可在黏土颗粒表面形成强大的吸附膜,包裹黏土颗粒,使黏土颗粒与泥砂颗粒牢固地黏结在一起,又可防止其他阳离子的侵入和交换,达到固砂和防止油层出砂的目的。
(2)应用效果1992~1997年,使用FSH-901稀油井固砂剂总计施工136井次,有效107井次,有效率78.7%。
2.2BG-1高温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该高温固砂剂是以含钙的无机化合物为主体,加入有机硅化物及分散剂,经密闭表面喷涂工艺处理制得的白色粉末状固体颗粒。在快速搅拌下将该剂分散在水介质中,配制成微碱性的悬浮液,在注汽条件下挤入井内,其中的硅化物在井筒近井地带高温表面发生脱水反应,将地层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固砂的目的。
(2)应用效果1992~1995年,使用BG-1高温固砂剂总计施工79井次,有效63井次,有效率79.7%。
2.3三氧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三氧固砂剂由粉状氢氧化钙、碳酸钙、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分散剂、助乳化剂及其他助剂组成。承载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上的乙氧基硅烷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分解,乙氧基变为硅醇基,硅醇基与砂粒表面的氢氧基(—OH)之间和硅醇基相互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硅醇基与钙化合物之间也会发生某些反应,其结果是砂粒和钙化合物颗粒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的有机硅大分子,使松散的砂粒胶结在一起。
(2)应用效果1996~1997年,使用三氧固砂剂总计施工98井次,有效81井次,有效率82.7%。
2.4高温泡沫树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当高温可发泡树脂液挤入地层后,一部分树脂液在砂粒之间吸附而形成胶结点,树脂固结后将地层砂固结;进入地层亏空处的另一部分树脂在发泡剂作用下发泡并形成固体泡沫挡砂层,起人工井壁的作用。这一技术是高温树脂固砂与固体泡沫人工井壁防砂的结合。
(2)应用效果1997年,使用高温泡沫树脂总计施工4井次,有效2井次,有效率50%。
.5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由改性呋喃树脂、固化剂、催化剂及抗高温老化剂、吸附剂及后处理剂组成,在紊流状态下易分散于水中,职称论文不结团、不沉降。防砂剂在清水或污水携带下进入油井目的层段,分散并吸附在砂粒表面,在地层条件下固化,在套管外地层中形成不熔化不溶解的阻砂井壁,水则作为增孔剂使其具有一定的渗透率[1]。这种防砂剂形成的人工井壁,抗压强度为5~15MPa,可阻挡粒径>0106mm的砂粒通过。
(2)应用效果1997~2005年,使用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总计施工99井次,有效94井次,有效率94.9%。
2.6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氟硼酸可水解产生HF[2],即BF4-+H2O=BF3OH-+HFBF3OH-阴离子可进一步依次水解成BF2(OH)2-、BF(OH)3-、H3BO3,同时产生HF。各级水解生成的HF与砂岩中的黏土和地层骨架矿物颗粒的反应为HF+Al2SiO16(OH)2H2SiF6+AlF3+H2O与此同时,羟基氟硼酸和硼酸亦与地层矿物颗粒如高岭石反应,生成硼硅酸盐和硼酸盐。硼硅酸盐可将小片黏土溶合在一起,阻止其分解和运移,使氢氟酸进一步与地层骨架矿物反应。在这些反应中,黏土中的铝生成取决于F-的某种氟铝酸盐络离子而溶解在溶液中。在矿物表面富集了硅和硼,在硅酸盐和硅细粒上则形成非晶质硅和硼硅玻璃的覆盖层,溶合成骨架,使颗粒运移受阻。
(2)应用效果1998~2002年,使用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总计施工130井次,有效106井次,有效率81.5%。
2.7YL971有机硅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该固砂剂能改变黏土表面的电荷性质,其中的主体成份聚合物还能与地层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包括黏土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和砂砾中的SiO2)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同时在油层条件下固砂剂分子之间相互交联,形成牢固的网状结构,既稳定了胶结物,又固结了疏松砂粒。
(2)应用效果1998~2002年,使用YL971有机硅固砂剂总计施工89井次,有效76井次,有效率85.4%。
2.8LH-1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在高温下该固砂剂中的有机硅化物经水解、表面脱水,以硅氧键与地层砂结合,并在各种添加剂的共同作用下将地层砂紧密连接在一起,留学生论文形成具有一定渗透率和高强度的立体蜂窝网状结构滤砂层,阻止地层砂流入井筒。
(2)应用效果2005年,使用LH21高强度固砂剂总计施工11井次,有效11井次,有效率100%。
3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各种化学防砂技术在锦州油田开发的不同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随着各个区块开发力度的加大及上产措施的实施,化学防砂主要面临以下几种状况。
3.1出砂套变井逐年增加
据统计,随着锦州油田各采油区块递减幅度的加大,出砂油井数每年递增,2000年共有873口,2005年已增加到1056口。其中出砂的套变油井数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163口,2005年底已上升到316口。出砂的套变油井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套管变形将更加严重,甚至发生套管损坏、油井报废。虽然套管严重损坏的油井可以采取注灰、补层、侧钻等补救措施,但会大大增加采油成本。对于套变油井,最好在出砂初期便采用化学防砂法防治出砂。
3.2长井段油井化学防砂的难度加大
进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锦州油田在布井上采取了井网加密策略,在油层开发上采取了几套层系合采措施,油井开发层系增多,油层厚度加大,井段加长,也加大了化学防砂的难度。有些油井由于井段长,层间差别大,笼统的化学防砂方式已不再适用,只能根据不同油层的地质状况、出砂量及出砂粒径,设计不同浓度、不同组成、不同药剂用量的合理的分层防砂方案,并利用井下工具来完成分层化学防砂措施。该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3.3油井出砂粒径逐年变细
以锦45块为例,根据463个采集砂样的筛选分析结果,2000年砂样平均粒度中值为01243mm,2005年为01156mm,呈现逐年变细的趋势,出细粉砂油井逐渐增多。另外,在少数油井采集的砂样中,有大粒砂和近似泥浆的细粉砂,说明油层骨架已遭到破坏,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将发生地层亏空严重、套管变形、破裂损坏的危险现象。
4开发中后期化学防砂技术发展方向
4.1开发新型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有一些出砂比较严重的套变的检泵油井,由于油层温度低,不能采用现有的化学防砂技术防砂。曾尝试使用常温环氧树脂防砂技术,由于固化强度低而被淘汰。目前锦州油田使用的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和LH21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所用药剂都是高温固化类型的,不适用于常温检泵油井,有待开发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
4.2逐步完善配套分层防砂工艺
针对多层合采,井段加长的出砂油井,笼统防砂方法已不再适用,分层防砂是有效措施之一。目前的分层防砂技术应逐步完善各层系的设计方案、药剂的选用和施工方式方法,以适应这类油井防砂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节能控制器,原理,改造
Abstract: Thelow-carbon energyhas becomeone of the themesof the 21st century, oil explorationcostspower consumptionaccounted for a largeproportion.Therefore,the oilindustry, energy, especiallyworthy of attention.Oil isthe lifeblood ofoureconomy,the moreoilreserves,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oresecure.At the present stage, oilequipment,energy savinghas doneis not in place,pumpinga large amount ofenergyis high,affectingthe costof oilfieldimportant factor inreducingthe cost,energy-savingequipmentmustwork hardand heavyintheheavyis thepumpingenergy saving.This paperdiscusses theadoptionpumpingenergy savingpurposein order to reduceenergy consumption,asChina's oilcareer to makemore contributions.Keywords:energy savingcontroller, principles,reform
中图分类号:TE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为能源和环境展开了争夺战,能源不仅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随着能源的不断利用,人口不断增长节能问题就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各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中节能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油田作为耗能大户其节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所有节能必须先从油田开始。加大低能耗举升工艺及节能配套技术研究,扩大成熟节能配套技术及设备应用规模,兼顾适应低产油田的常规抽油机、电机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节能设备优势,从而在最少的资金投入下,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这样才能使采油设备的节能发挥到最大的限度,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第一,节能控制器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们生活中数字化信息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所以要加强对抽油机的改造实现节能的目标必须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作指导,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为了使交流调速系统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同时也为了提高交流调速系统自身的性能,必须使交流调速系统实现全数字化控制,早在120年之前游梁式抽油机的产生和使用为我们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世界各个产油国仍在大面积的广泛应用。这说明游梁式抽油机是有它的优势的,它主要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易损件少,可靠性高,耐久性好,操作维修方便。
当然我们国内的节能控制器也有许多优势,通过供电端的星角变换,实现高压启动、低压运行,并通过中间抽头进行电压补偿,实现节能的目标,这里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星角转换节能控制器,但是它也存在缺点与不足,无法实现电压的连续调节,并且体积大,消耗铜铁材料,所以只有在负载率非常低的情况下才使用。其他类型的主要有星角变换节能控制器、变频增产节能控制器、晶闸管调压式节能控制器、间抽控制器,但是他们都不能很好的在节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在国内外比较流行和实用的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当然它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平衡效果差、载荷率低、工作效率低、“大马拉小车”、能耗高等等都是它的缺点,油田生产经营者和抽油机设备生产厂的动力在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出高效节能的控油设备,所以他们非常注重技术的精湛,而在研发过程中他们认为在技术上和环境等方面都要做到节能减排。
根据上述分析,游梁式抽油机节能技术今后的发展应该满足以下几点原则:
1.要以依靠技术, 节能降耗,挖潜增效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结合新技术,开拓新思维,实现节能减排才是新型控油机的初衷。
2.节能型抽油机的发展,必须使其技术性和经济性相统一,而且技术性永
远是第一位的。即必须在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节能效果和整机的
经济性。过分强调其节能效果和整机价格低廉,将会牺牲整机的安全性和使用寿
命,故障率也高,不利于生产。
3.节能型抽油机的发展,经国内各油田十几年的探索证明:近期内必须立足于在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基础上求发展,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才能形成适于野外生产的节能新型机。 当然控油机在设计方面也要达到结构简单,可靠耐用,操作简便,维护容易,节能效果好,调参方便及整机价格低,是新型抽油机的评价标准,同时结合节能减排才能使我们的新型控油机的目标。
4.节能型抽油机的设计制造必须尽可能的使抽油机平衡曲线和抽油机载荷曲线的变化规律相抵消,而且和不同阶段的抽油机载荷相适应。
5.智能化抽油机是节能型抽油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朝着节约能耗方向发展,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
所以在节能控油方面,企业必须研制新型高效的控油机,不仅整体性价比高,设计操作简单,可靠耐用,安全系数高,而且在节能方面必须有新的特点,以更少的投入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新的控油设备要高效率的完成整体的采油计划,以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要,使得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一定要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在技术开发和研制过程中不能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
抽油机节能改造的原理及先进性
1.自动调径变矩节能改造
自动调径变矩平衡游梁式抽油机是在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基础上,取消了曲柄平衡重,增加了游梁长度,增设调径杆和拉杆及平衡块,构成一个六杆机构。改造后通过减小匹配减速器输出扭矩等级和匹配电动机的功率等级来实现节电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调径杆和拉杆铰接处的平衡块平衡力矩随负荷大小增减的方法,使抽油机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该改造方式主要特点是结构设计新颖,运行平稳,维护保养方便,节能效果较好。
下偏杠铃节能改造
下偏杠铃节能抽油机是通过偏置变矩技术原理,在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游梁尾端下部加装“下偏杠铃型游梁复合平衡块”,使曲柄平衡机构与偏置变矩机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节能抽油机。通过这种改造,在抽油机运行中,能有效地削减峰值扭矩,改善抽油机的平衡状况。其特点是变矩范围大、平衡效果好、抽油机寿命长、电机功率低、节电节能明显、调参简便、操作强度低和操作快捷。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比如说纸张如果合理利用它可以用来打草稿,或者再打印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材料。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这些都无足挂齿,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我们长年累月的积累会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一种保护环境爱护森林资源的一种方式。我想我们13亿人民如果团结起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全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影响巨大。
在生活中当我们提到节能减排,很多人认为这是企业和有关部门的事儿和我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企业管理者们也无误读了节能减排的意义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只要有钱就进行技术改造使设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无钱那就只好顺其自然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把节能减排当成别人的事情,殊不知我们是一个地球村,资源是共享的,浪费一点,就会少一点。所以不管是企业加强技术改进,还是个人提高节能意识,这些都会使我们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延长资源的寿命,造福子孙。
参考文献
[1] 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2] 机械采油井系统效率测试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266-1996.
[3] 崔振华,余国安等.有杆抽油系统[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4] 李冬平 有杆抽油系统杆柱动特性的预测与计算机仿真,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3
[5] 陈涛平;胡靖邦 石油工程 2004
[6] 王守民 油田在现役常规游粱式抽油机的增程与节能改造研究 2001
[7] 李仁光 游梁式抽油机运动与动力学仿真及优化设计 2005
[8] 钟平、李正平等:抽油机井高效节能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2000,(2)
1.目标分析。建模过程中首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步骤,便是清晰而具体地确定建模目标。首先,确定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所能解决的问题、能获得的收益。研究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对于明确人才管理重点,健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推动油田科技创新和核心战略实施,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考虑如何应用能力素质模型。它可以用于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员工选拔、职位升迁、绩效管理、培训开发、继任者计划、薪酬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2.建模流程。为提高模型的信效度,在构建素质能力模型时,采用了专家评价法、行为事件法和调查问卷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构建方式。
3.模型构建。(1)访谈对象、内容和方法。根据研究需要,选取胜利油田有代表性核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共访谈15人。访谈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或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国家、集团公司或企业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拥有专利,但未获第一类专家称号的人员;取得工程技术创新成果并获企业以上机构鉴定或认定的人员。三类人员各占访谈总量的1/3。调研期间,严格按照典型行为事件访谈技术要求,采取2对1的方式,采用“STAR”方法(“STAR”方法:指在行为事件访谈中,既要了解某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及被访谈人的行为表现,还要了解该行为导致了什么结果。其中:S(situation)指该事件发生的背景,T(Task)指被访谈者在当时的情景下承担的任务,A(Action)指被访谈者为承担任务所采取的行动,R(result)指被访谈者的行动带来的结果。)进行深入访谈,并征求受访谈人同意进行了录音。访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受访人对自己几年工作中最成功、最满意的3~5个事例进行回忆描述。通过典型事例的挖掘及信息整理,可以揭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典型行为和素质特征。(2)数据分析。根据访谈录音资料,课题组成员将笔录与录音相对照,最大限度地运用被访谈者自身语言,加上情景回忆,逐字逐句地整理出访谈纪录,访谈记录平均10000字/人以上,做到及时、准确、全面。本次调研访谈优秀工程科技人才15人,得到合格访谈记录15份。整理完成访谈记录后,课题组对访谈记录进行了主题分析编码。利用SPSS统计软件,将15份个体典型行为事件编码进行了统计分析,共得到25项能力要素对应的有效典型行为编码2522项,平均为168项/人,76次/每项。按照频次出现多少统计,以高出频次平均值25%(具有显著差异)的能力项为基准,筛选出频次和频度排在前10位能力素质,依次为:SU1创新能力、T1忠诚事业、SU17解决问题能力、T8主动性、T3责任心/事业心T7自信心、SU3逻辑思维能力、SU4发散性思维能力、SU2综合分析能力、SU18调查研究能力,这些要素是构成核心能力模型品格和通用能力要素的基础。根据访谈的初步结果,可得到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初步能力素质包含以下十项内容:创新能力、忠诚企业、解决问题能力、主动性、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3)素质能力模型的修正。在完成初步模型之后,对参与访谈的专家进行二次访谈,根据专家的意见,对素质能力模型进行增补和归纳。将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纳入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项,将责任心/事业心扩展为自我管理能力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忠诚企业综合归纳为自身素质项。将解决问题能力、主动性归入行为方式族,并将自信心修订为坚持性,加入行为方式族,指的是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目标,表现出持续的热情,不丧失信心以及主动帮助别人。将发散性思维能力归入知识储备族,并增加知识性内容,即核心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工程技术知识。知识储备族两项内容合并为一项,即工程技术知识和思维。
二、胜利油田核心人才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1.进一步加大核心人才引进力度。(1)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明确需要引进的紧缺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和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大与国际科技界的互利合作,采取参与式实践、访问交流、协作攻关、讲学指导、课题招标、工程招标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先进技术。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不断创新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的途径和方式,加大引进力度,改善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为吸引国内外行业内项尖科技人才,可预留10%左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职位作为公开招聘职位。(2)依托创新型人才团队建设聚集科技领军人才。发挥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院、设计院等四大院的科研优势,在核心技术领域和主干专业,组建一批能够引领和推动技术创新和事业发展、技术水平和创新实力在国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团队。采取短期兼职、做访问学者、特聘研究员、借聘等办法,积极延揽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技精英和博士后人才加入技术人才团队。(3)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用好国家、山东省和中石化集团公司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科学制定引才计划,主动走出去,积极延揽能引领油田科技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4)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人才聚集功能,从高校、社会大力引进油田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大力引进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不断壮大核心人才队伍基础。
2.完善核心人才发挥作用机制。(1)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攻关作用。对重点工程项目及立项攻关课题,优先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首席,由专家带头开展科技攻关,并负责技术把关。油田处室和二级单位可根据业务技术工作需要,优先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为日常决策提供技术咨询,进行技术把关。在技术评比、开题论证、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等工作中,聘请专家担任评委。对专家提出的科研立项课题,业务主管部门对论证计划要优先安排,并在研究经费、人员配置、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保证。鼓励专家组织开展本领域或跨领域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每人每年应组织或参与组织1~2次。支持专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2)充分发挥专家参谋咨询作用。油田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油田决策提供参谋和咨询服务。专家负责油田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编制油田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攻关重大技术难题,参与油田重大项目投资、工程设计、技改方案、科研课题等前期技术评估论证。组织开展“胜利专家行”、“胜利专家论坛”等创新实践和技术交流活动。(3)充分发挥专家培育人才作用。发挥专家专业素养、创新思路、科技攻关、解疑释惑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及优势,聘请专家担任油田培训机构兼职培训师,首席高级专家主要承担本专业前沿技术培训任务,高级专家主要承担专题技术培训任务,首席专家主要承担本单位培训主管部门分配的专题技术及基础技术知识培训任务。依托专家研究领域和攻关项目,组建人才团队,有效发挥专家的引领和传帮带作用。聘请专家担任“名师带高徒”的名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梯队人才,力争带出一批“高徒”。同时,根据专业及工作需要,选聘青年核心技术人才担任专家技术助手,聘期2~3年,拓展“导师带徒”形式。
3.完善核心技术人才的评价使用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核心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层级核心人才的特点,运用核心人才素质能力模型,构建完善以学识水平、能力指标、业绩指标、道德指标为基准,建立横向基于专业分类、纵向基于职位和能力分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分不同评价目的、不同业务领域、不同职位层级,完善市场评价、专家评价、360度评价、人才测评等立体多元的评价手段。完善核心人才定期考核和跟踪考核制度、评价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4.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本激励机制。(1)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在明确专家待遇的基础上,探索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和办法,研究人才资本产权分配相关政策,完善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对技术创新、转化、推广和保护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发放一定数额的技术奖酬金。对科技成果在本单位内转化投产并产生效益的,可以从新增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奖金,重点奖励科技成果开发、实施转化的主要贡献人。对专利、专有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发明者,依据技术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对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可以分级给予一次性奖励。(2)强化职业发展激励。一是对于品德优良、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专家,及时选拔到上级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上来,促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探索设立资深专家,对连续干满三个聘期,连年考核优秀,在本专业领域内实现重大技术创新、革新突破,业绩突出的专家,经组织考核推荐,可聘任为资深专家,不占单位专家岗位职数,激发专家从事技术工作的热情,稳定专家队伍。三是根据油田实际需要,适度扩大设岗规模,在技术密集、任务繁重的生产一线单位、名牌基层队,高设、多设主任师、工程师等技术岗位,发挥在基层工作的核心人才对生产工作的支撑作用。(3)加大荣誉表彰力度。对在解决生产、科研现场重大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及创新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油田和二级单位给予表彰奖励。推行以专家名字命名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实验室等工作,增强专家荣誉感。并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大力开展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形成崇尚创新事业、追求科技成就的价值导向。(4)实施人本化管理。建立专家柔性流动机制,油田根据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建设等工作需要,充分尊重专家意愿,可跨单位交流使用专家。对于科研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可探索实行弹性工作制,强调自主管理。
5.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做好核心人才培训工作。(1)实施针对性培训。素质能力模型体现了胜利油田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的根本要求,胜利油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就是要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可以以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胜任能力模型为依据,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体现这种依存关系。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状况进行评价,找出其素质能力薄弱项和素质短板,据此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设计个性化培训课程,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培训效益。(2)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搭建符合核心人才培训需求特点的学习平台。探索实施核心人才自主培训,核心人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培训费用上油田给予一定的补贴。(3)学习培训与工作研讨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提倡结合生产科研,开展经常性课题研修、专业研讨交流、论文评比等活动,使知识共享成为核心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渠道。积极支持核心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支持核心人才参加本专业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与重要国际业务谈判,始终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学术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核心人才按程序参与本单位、油田的决策咨询活动,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重大工程立项等方面的决策咨询作用。(4)加强实践锻炼环节。通过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选拔优秀的核心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项目、对外合作项目、关键技术职位工作,或参与相关技术攻关课题研究,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协调安排生产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的核心人才进行岗位交流,制定轮岗交流制度,不断拓展科技人员的知识领域、增加实践经验。(5)加强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培训。通过举办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形式,不断拓展核心技术人才的专业视野,转变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持续提升创新观念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