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森林文化论文

森林文化论文

时间:2022-05-02 18:5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森林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森林文化论文

第1篇

【编者按】:入团申请书频道为您提供调查报告范文参考,以及调查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调查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森林旅游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认识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开展森林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较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解决好森林旅游面临的问题的对策通过对森林旅游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1月10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2005年11月11日—2005年11月30日实地调研,相关访谈,拟草稿。2005年12月01日—2005年12月20日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12月21日—2005年12月3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一周内根据指导教师的点评,完善论文,并做好答辩前准备。2006年06月19日—2005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2篇

论文摘要森林旅游是我国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旅游形式,旅游事业正在蓬勃发展,随着旅游规模的逐渐扩大,现阶段我国的森林旅游急需在文化上提升品位、深华内涵。森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指导方向,森林文化对于引导我国森林旅游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旅游是利用森林所特有的环境、奇丽的景观和美学价值为社会提供服务,为人类提供享受,同时为林业部门提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行为,因追求健康、释放压力、缓解疲劳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最热门的新兴行业之一。但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森林旅游区的文化内涵贫乏、档次较低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发掘森林旅游中的森林文化,充实森林旅游的科普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森林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并引导其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1森林文化

1.1我国传统的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森林哺育了人类,千百年来,人类在与森林的接触中,产生了森林文化与森林旅游。森林文化诞生于人类在森林中进行的实践,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祟拜与认识,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森林与人类有着天然的依赖关系。先民们在草莽未开的森林中采“树木之实”或捕猎森林中的动物为食,或“构木为巢”以栖息,可以说森林是人类的摇篮。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并未忘记自己的发祥地之一——森林,而把森林美景、山水名胜作为游览赏视的对象。我国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旅游家、地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来到森林跋山涉水、游览名胜,进行各种性质的森林旅游活动,其中有的专门以赏心悦目、探胜寻幽为目的,欣赏森林之美、追求山水之乐;有的在旅游途中路经森林,抒发所见所闻;有的遭受贬斥,不满现实,寄情于山水林木。他们陶醉于风景名胜,游山玩水、歌咏自然,或修身养性、著书立说,乐此不疲。他们在森林旅游过程中留下无数描绘美好自然风光的游记、山水诗词和音乐绘画,构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中,以森林和自然山水为主要对象的旅游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我国传统森林文化的基本内容。

1.2现代森林文化

自现代工业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的文明得到迅猛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进一步打破,人类掠夺式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在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了近300年。工业文明这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音,也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自然也因此以其独特的方式警戒人类,如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现象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在悲剧性地淡化。但同时,人类也开始越来越理解自然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学者们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回归自然的欲望更加强烈,这种普遍的心理追求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成为文化的追求,人们在绿色的宁静中寻求心理的和谐与身体的健康。在现代人看来,森林作为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林产品。森林的生态作用,森林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进一步为人类所重视,森林的生态意义决定了它的文化意义,而森林的文化意义是森林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2森林文化提升森林旅游的质量

在森林旅游过程中,自然景观或雄伟壮观、或奇绝灵秀、或妩媚多姿、或浩渺迷濛,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这种自然美若和人类的文化历史融合在一起,其内涵就更加丰富多姿、绚丽夺目,景观更能名扬四海、令人神往。这就是所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或“山借人名”。纵观中国的名山大川,经过几千年文明的熏染,已经十分紧密地与人文积淀融为一体,谁也无法将它们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分离开。不用说中华五岳因帝王封禅而天下为尊、因文人墨客登临赋咏而神妙无比,也不用说四大佛山因精美的佛殿建筑和神秘的传说故事而灵光活现,即便是以景色奇绝著称的黄山、庐山、雁荡山、天目山、武夷山等天下名山也无不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诸多景观中,有的因古老的历史遗迹而让人膜拜,有的因蕴含着文化精髓和民族魂魄而给人启迪,有的因飞扬着宗教气息而名声远扬。也许有些山并不高,水也不深,但因与名人贤士或一些文化史实紧密相关而蜚声于世。正是异彩缤纷的人文内涵提升了自然景观的审美品位。

自然山水因人而名,因人而胜。古人早就窥见了其中的奥秘。“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明代文学家尤侗在《天下名山记钞序》中说的这句话很符合辩证法,它不仅深刻地说明了山水与文章之间的关系,而且说明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虽然古人不是以发展旅游事业看问题,但他们精辟的见解,对于今天开发旅游资源却很有启示。

森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不断认识森林,调整人与森林、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是森林生态建设、文明社会建设和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森林旅游是人们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对森林的欣赏、审视经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核心目标是休闲游憩、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及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的过程也是森林文化交流的过程。正是由于森林文化始终贯穿在森林旅游过程中,从而促使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品味、高层次的休闲活动。没有森林,就没有森林文化,也就没有森林旅游。森林旅游与森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森林文化引导森林旅游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在天然或人工森林环境中从事的,集知识性、参与性、观赏性及社会责任感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它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优化森林生态环境为目的。因此,这旅游行为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的灵魂。独特的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资源最深层的内涵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森林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在森林旅游开发理念中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的概念源于生态学中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经营战略,如将森林资源的一部分收获,另一部分留下进一步繁殖生长,使其新增加的部分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即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引伸到旅游业,则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旅游,其核心内容是指平衡保护旅游环境、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与经济增长需要之间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可持续旅游不是某一种单纯的旅游方式,而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它既是旅游的发展目标,又是指导旅游活动的工作准则,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和旅游的各环节、全过程。

森林旅游在为游客提供植物或生物资源特色外,还应当作为一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的旅游,传递与呈现森林生态的讯息与整体观念,展现森林与人类存在发展的关系,体现森林的价值。也就是说,森林旅游具有这样一种文化责任,即引导旅游者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之为改善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而努力。笔者认为森林文化具有这样一种人文关怀,即它关注的是人类生命摇篮与生命之源——森林的现在与未来,并为保护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作最深层的关注,应当说对人类生存未来的关注的文化倾向性是森林文化的最高目标。

森林文化在理念上引导森林旅游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也发挥着诸多功能和作用。保护功能可以说是森林文化的特征功能。它强调人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转变人类自我中心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环境教育功能是森林文化的另一重大功能。教育对象也不仅是游客,而是包括所有旅游受益者,如开发者、决策者、管理者等。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走进森林参观、体验和享受自然与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它们的价值,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这种教育效果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而且,从数量上讲,游客的人数恐怕比在深奥的学术殿堂攻读生态学著作的人要多得多。因此,森林旅游是游客接受环境教育的好课堂,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好老师。尤其是对于越来越多地出生、成长于城镇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讲,森林旅游可以使他们获得关于植物、动物、生态、文化和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直观知识,特别是有助于使他们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出路在于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4参考文献

[1] 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议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1-163.

[2] 文红,戴美琪.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J].求索,2004(12):159-161.

[3] 赵树利.简议森林旅游与生态文化[J].华夏文化,2004(4):6.

[4] 文红.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文脉分析[J].民族论坛,2007(6):15-17.

[5] 胡坚强,张佩成,梅艳.论我国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2):194-197.

[6] 王柳云.森林旅游文化简论[J].林业经济问题,2001(5):99-101.

第3篇

关键词:安妮;社会环境影响;埃米莉

露西・莫德・蒙哥玛丽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备受读者喜爱的儿童小说,是安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它用细腻、甜美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小姑娘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她善良活泼、富于幻想、勤奋爱学习,她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小说深受读者喜爱,使许多人从中获得感悟、净化心灵。

一、我国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概况

我国对安妮系列作品的研究论文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与圣经、基督有关的研究论文论文,例如:郑的《中的圣经原型初探》、宋双的《试析中的基督教思想》。这类论文都借用基督教思想和圣经原型故事情节去解读小说中人物的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以及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二是涉及自然环境的论文研究,例如:姜淼的《在自然意象中建构成长-的文学地理学解读》、田文芝的《论中的乌托邦图景》。三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例如:陈秀君的《从女性主义解读中的生存主题》、何森梅的《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些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挖掘蒙哥玛丽小说中的加拿大的民族特性、生态美。四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及设计叙述方式、版本研究的论文,例如:夏宗凤的《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杨瑞君《童话的魅力―》等些作品。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1]艾布拉姆斯早于接受美学的学者看到,因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背景和经历,故其“期待视野”也各不相同。他们会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文本,于是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文本意义,甚至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地位。以上论文基本是在近十年创作的,对帮助我们认识这部小说有很大帮助,但对这部优秀小说的探讨和认识视野还有很大空间。因为我们不应只局限于作品本身认识作品,还应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或者从其他作品的角度去认识作品。

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

1.坎坷的人生经历

蒙哥马利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在她两岁时死于肺结,之后父亲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从此露西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外祖父母对露西的教育非常严厉,不过幸运的是她有爱德华王子岛美丽的风景相伴。露西从小就具有文学天赋,并且很勤奋,她在卡文迪许完成了学业后,在几个爱德华王子岛上的学校担任教职。在1902年,她为了照顾外祖母,再度回到卡文迪许,在此期间写下了第一部著作《绿山墙的安妮》。

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能看到安妮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安妮也经历了不幸的童年,但依然热爱生活和学习,而且安妮也成为一位教师。在第二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马歇・卡斯巴特和栗色马配合默契地在通往布莱特・里巴的全程约八英里的路上走着。道路两旁散落着一些农庄,途中还穿过了几片美丽的枞树林和开满杏花的洼地。从附近的苹果园里,飘出一丝丝迷人的芳香,起伏平缓的原野与紫色的夜幕终于合到了一起,小鸟们也停止了歌唱。”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农舍周围就是苹果园,所以这里提到的迷人的苹果园不是随便写的,沉醉于果园的芬芳之中的美好感受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于是安妮才这么真实、可人。

2. 优美的自然风光

小说之所以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优美的风景描写。在那未受工业文明侵染的世外桃源的环境里,自然美与人的心灵美的结合统一,带给人的是美的享受。作者从小细心观察和欣赏着的周围的风景,大多时间生活在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上,在小说一开头就给读者们传递着自己所感悟到的自然美。

“雷切尔・林德太太的家就在阿冯利干道插入一个小山谷的地方。小山谷两边桤树成荫,结满了象女士们的耳坠一样的果子。一条小溪横穿路面,这条小溪发源于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领地森林,流经部分的上游,有着幽僻的池塘和瀑布,以错综复杂的小溪著称;可当它流到林德山谷时,却变 成了一条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的小河了。”[2]

大山能给人一种雄壮的气势,然而溪流却能带给人灵性,此处一开始作者就将安妮即将生活的环境描绘的那样清澈、活泼,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三、地域文化对加拿大儿童文学的影响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天主教作为精神支柱维持着彼此的联系,但天主教对文化而言却是不利的,因为它这阻碍了世俗文学。19世纪中叶,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作家为了唤醒人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特色,以描写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景色为主。诗歌领域的变化也带动了小说领域的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初期小说中大多描写本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到了20世纪,则开启了加拿大法语文学的成熟期,文学的各种形式都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并开始形成本民族的体系和风格。

《绿山墙的安妮》展现了爱德华王子岛细腻、唯美的风景,许多人为之向往。然而,有“加拿大文学之父” 之称的查尔斯・罗伯茨却用完全不同的风格描述了加拿大的美。他的童年是在韦斯陶克坦特拉曼的沼泽地中度过的,并学习森林知识。后来搬到了离原始森林很近的弗雷德里克顿。这为他后来写作打下了一定基础。《野地亲族》,这是一本很好的动物故事集,与蒙哥玛丽相似的是他将冬季加拿大森林的美景描述的那么优美。该部作品是查尔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写野生动物的传记,展现的是户外生存、自然与人关系的故事。但它并非用说教式的语言展现自然界与人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性。查尔斯还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动物是如何去解释周围环境的,其文学价值一直影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庭故事、户外生存的叙事故事。

总之,无论是爱德华王子岛上那优美的田园风光、宁静的道路、麦浪起伏的农田,还是查尔斯所描述森林环境中的动物故事,它们都与加拿大辽阔的国土有关,正是复杂的地形孕育了人们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当这些气质混合到作家身上,并展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的时候就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四、透过埃米莉形象来看安妮

在蒙哥玛丽笔下,除了安妮之外还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埃米莉。作者用自然流畅的笔锋刻画了一个聪明、敏感、又早熟的女孩子,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快乐和烦恼的女孩子成长史。与安妮系列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涉及了更为广泛的话题,比如:家庭暴力、仇恨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展现了作者更高的创作水平。不过安妮和埃米莉的人物故事形象在几个方面是有可比性的:

首先,埃米莉同安妮一样,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过随着安妮不断成长和接受教育,安妮逐渐不会再异想天开的做错事了。而埃米莉常常在想象的王国忠梦呓般的自言自语,比安妮更爱独自想象,也正是安静的孤独感推动了埃米莉的写作梦想,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丰富的积淀。

其次,她们的身世坎坷,寄居乡村。不同的是,安妮并没有受到像伊丽莎白姨妈那样眼里的惩罚,而作者对埃米莉的一些不幸遭遇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令人同情落泪,展现了人生痛苦的一面。不过虽然如此,两人却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到了快乐,与大自然做成了好朋友,并且慢慢的都赢得了周围人的喜爱和信任。

第三,两部小说都多少受到圣经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埃米莉小说系列更突出了圣经的意象。例如,埃米莉因为苹果与约翰争吵引,从而起两家的争吵,但是聪明的埃米莉又去求助神父,借助了上帝的力量平息了两家的宿怨。作家将圣经中引起矛盾的苹果直接借用到儿童小说中,让小说增添了童话色彩,而且也能带给你更多深思的空间。

总之,通过与埃米莉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之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在安妮的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延伸,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安妮的单纯善良不是仅从她个人体现的,而是与她所生活的那个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环境有关,安妮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完全的反面人物形象,没有埃米莉复杂的周围环境,因此,我们认识到小说人物的个性与特点不仅仅是来自于人物自身,还跟其生活的周围环境、周围人有关系。

五、小说人物形象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马克・吐温于1876年发表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它早于《绿山墙的安妮》三十多年的时间。主人公是一个叫汤姆・索亚的男孩,不幸的汤姆幼年双亲去世,由波莉姨妈收养,他向往自由、勇于探险,讨厌枯燥的生活。汤姆与爱学习的安妮截然不同,他不愿接受文明礼教的约束,常常逃学。但小汤姆与安妮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勇敢、具有正义感。他敢于在法庭上指证凶手,虽然当时凶手已逃之夭夭。因此,他完全不比那些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品质差。而且,马克・吐温还借助小汤姆的身上敢于挑战世俗的精神对社会中的黑暗面给予了讽刺,展示了美国社会中的虚伪丑陋以及宗教的伪善。

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有关的,当时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弊端仍然存在,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下面仍存在着虚伪。然而,安妮系列作品中并没有讽刺艺术,也没有反面形象的人物,因为当时的加拿大仍受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影响,人们都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尤其是作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更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是良母,更像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此影响下,蒙哥玛丽塑造的安妮就是重视家庭、亲情、友情的好女孩,这是符合当时人们审美价值的。因此,社会大环境也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人物价值取向,反过来说,现代的我们也可以透过前人们的小说人物形象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注释:

[1] M.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蒙哥玛利:《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 译,第1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参考文献:

[1]陈秀君:从女性主义解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夏宗凤:《绿山墙的安妮》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张煜、郑芷莲:西顿动物小说的动物形象[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

[4]田文芝:论《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乌托邦图景[J].《学理论》2013年

[5]宋双:试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基督教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

第4篇

摘要:以山区为主的贵州具备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茂兰作为贵州首个且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保存喀斯特森林最完整的地带,本文在调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优势、弱势、机遇、挑战的SWOT分析,提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的新模式,使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茂兰 森林旅游资源 喀斯特 开发

1.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1.1地理位置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接壤,毗邻广西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07°52′10″,北纬25°09′20″,东西宽22.8km,南北长21.8km,总面积为21285 km2。茂兰自然保护区西北距贵阳350km,南到广西桂林450km,西达贵新高速公路、黔桂铁路36公里。

1.2自然条件

茂兰自然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生长期237天[1]。茂兰保护区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瑶兰河、瑶所河、板寨河及洞山河均分属区内与之相应的四条地下河系,是地下河明流的局部段落。

1.3动植物资源概况

茂兰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较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现统计有脊椎动物近400种,昆虫13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为豹、蟒、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32种,如猕猴、穿山甲、小灵猫、蓝翅八色鸫、细痣疣螈等。茂兰已发现的动物新种138种,如荔波壁虎、茂兰阿纳蛛等。

1.4社会经济现状

据2011年统计的数据,茂兰自然保护区涉及洞塘乡、永康乡、翁昂乡、捞村乡、立化镇、甲良镇6个乡镇的部分地区,共28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寨。区内居住着布依族、水族、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群众3814户,15032(含保护区周边村民)人,以布依族、水族、瑶族[2]为主体,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

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2.1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的优势(Strengths)

茂兰喀斯特森林延绵数百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其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也是独有的。保护区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少数民族的服饰、编制的凉席、盛产的酸梅、手织土花布、酿制的米酒以及其它传统手工艺品和民族食品,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众,受到了喀斯特森林巨大科学价值和景观价值的鼓舞,迫切要求尽快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带动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旅游脱贫致富。

2.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的弱势(Weaknesses)

茂兰保护区的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地表缺水少土,植被生境严酷,易造成保护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链条缺损,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承纳游客容量较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毁林开荒、砍伐林木、烧木炭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仍不时发生,与森林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由于缺乏专项的管理经费和专业、全面的导游人员,在旅游策划等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2.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的机遇(Opportunities)

森林旅游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和需求,使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享受、启迪知识和陶冶情操,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异军突起。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给荔波旅游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3],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为持续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奠定基础和良好的机遇。

2.4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Threats)

从外部挑战来看,2007年,荔波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周边相同景区的挑战,如广西的桂林、云南的石林都是应用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成功案例。从内部挑战来看,荔波县有着丰富的稀有金属和煤炭等地下矿产资源,地下资源曾经成为荔波主要经济来源,发展“黑色”经济还是“绿色”经济形成博弈,存在一定的争论,这势必会在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新模式

3.1科学考察开发模式

针对茂兰自然保护区内文化内涵丰富、科研价值高的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发展学术会议旅游、考古旅游等。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作为独特的森林喀斯特类型在喀斯特学、喀斯特环境学和喀斯特生物学方面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喀斯特发育的基本理论、喀斯特生态环境及重建喀斯特区生态平衡难得的科研基地,是一个典型的小面积多物种基因库,可以吸引大量中外研究者的研究[4]。

3.2生态科普开发模式

茂兰自然保护区含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生态等科学信息和知识体系,是大专院校地理、地质、生物、生态、水文等相关专业进行野外实习的良好基地。因此,茂兰可以大力发展生态科普游,在保护区的经营区建立茂兰保护区博物馆或展览馆,通过幻灯、录像、图片、文字等介绍茂兰保护区的自然、历史、鸟兽鱼虫、植物、风土人情等,引导他们辨认动植物和采集制作标本,使游客在游乐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

3.3综合型开发模式

茂兰保护区内资源丰富多样,大小洞穴上百个,较著名的如金狮洞、天钟洞、白岩洞、飞云洞等,地下伏流发育,相当部分的洞穴与地下河床相通,洞内沉积丰富,形态多样,是开展洞穴探险旅游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峡谷发育典型,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峡谷地貌的突出代表,发展水上漂流条件优越。同时,布依、水、瑶、苗等民族为主的形成的民风民俗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熊康宁.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M].贵州科学,1997

[2]刘迎菲.中国森林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6

第5篇

[论文摘要]长久殖民统治下无根文化的香港催生了充满了“无根性”的王家卫电影,本文将从王家卫电影“无根性”的本质出发、从王家卫为何总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些没有名字、似乎游离于这个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的特殊视角出发,阐述王家卫电影中“交流”与“拒绝”的纠缠。

香港的电影创作的成就虽然令它成为“东方好莱坞”,但是处于主体或母体文化边沿的香港不论从历史、或文化认知上,都因殖民统治而产生了无法定位的流离、无根感觉,可以说是无根文化。而作为香港电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家卫电影的一大特征,就是“无根性”。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人物并没有具体的社会背景和身份内容,电影中的角色往往只有编号和呼叫器号码,连名字都没有。《旺角卡门》里刘德华Call机号码88;《重庆森林》的金城武编号223,Call机号码368,《堕落天使》中,李嘉欣的Call机是3662,黎明是9090,金城武的编号仍是223,不过这回他不是警察,223是他坐牢时的编号。梁朝伟在《重庆森林》里是编号663的警察,还常被快餐店老板叫成633《东邪西毒》中,他是不知姓名的盲剑客。王家卫电影中对人物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都欠缺具体的描述。无论是阿飞、警察或杀手,行动的片段亦是被轻描淡写带过,没有具体的剧情实质,结果制造出一种让观众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无限飘泊的活生生的类型电影人物形象。

王家卫的视点总是投向这些没有名字、和正常人不一样的边缘人。他们似乎游离于这个社会之外,每个人都象在梦中一样虚浮着——他们没有根。或者这就是真正的现代人——深入到社会的每个部分,但是又游走在社会之外,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没有根。而这种“无根性”在王家卫电影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交流”与“拒绝”的纠缠。

一、交流与沟通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会的语言越来越多,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却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渴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却都因惧怕被对方拒绝而拒绝一切……但是,对话的欲望却是依然强烈,或者,比以前更加强烈,所以王家卫在影片《堕落天使》中通过一个失语者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对话的艰难,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易——哑巴金城武不惜以打架这种极端的方式,以求与他人“擦出火花”。

曾在《重庆森林》中扮演警察223的金城武在《堕落天使》再次出现,不同的是由一个语言丰富的痴情警察改装成没有语言天赋的哑巴,所以只好采用强行交流的方式:强拉别人洗衣、强按别人洗头、强扯别人买冰淇淋、强逼别人买茄子、半夜三更去给猪肉按摩……哑巴的内心世界通过肢体语言和大段的画外音独白呈现出来,在调侃式的独白和荒诞的行为背后,我们深切感受到他迫切希望与人沟通的心情。王家卫用冷幽默的方式展示了被高度现代化社会异化的人们内心深处无以排遣的孤独、寂寞、空虚和渴求与人沟通的强烈愿望。

在片中,3662(黎明)和9090(李嘉欣)是一对合作过一百五十五个星期的杀手拍挡,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小房间里栖息,但彼此从未谋面,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的交流,他们只依赖传呼机联系。他们像自己的影子一样亲近而又疏远,他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9090开始恋物,她通过坐3662坐过的座位、喝他喝剩的啤酒、抽他抽剩的香烟来,在短暂的温暖中麻醉自己。越堕落,越快乐。也同样因为物没有感情,不会逃避,不会拒绝,不会背叛,更不会伤害……

“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

0.01公分,是一个永远无法逾越的距离,就是因为这0.01的疏离公分,代号223的金城武和金发的女毒贩林青霞、代号663的梁朝伟和王菲,才是独立的人。他们冷漠地互相疏离,永远不会靠近,就象3662(黎明)和9090(李嘉欣),他们是合作无问的搭档,他们在同一个小房间里栖息,但是,他们从来不会见面。

第6篇

联系县(区)农林局,建设局、园林局,行业协会。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签约项目:经过两年半的洽淡,ddd林木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定向刨花板(OSB)项目,2011年10月中旬,已与宿城区签订投资合同。

二是对内全面规范管理,对上策应扶持支持,对外强化形象宣传,做好分工负责的主体工作。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学习提高。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学习重要文件,布置业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形成局务会议纪要。

选举产生林业(园林)局第三届党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团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完善市风景园林协会、花卉园艺协会、木材行业协会和林学会运行机制,通过协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水平。

定期召开党组会、民主生活会、班子碰头会,组织青年职工座谈会、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林业形势报告会、扶贫慰问、书画摄影比赛、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班子团结,同事配合,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多次带项目申请赴省进京,并邀请上级领导到现场办公,争取支持,二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逾2500万元。

深入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每年植树1000万株以上,积极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2587家,规模以上369家,产值达105亿元。

完成黄河景观桥及周边造景工程;建成新河滨公园;抓好春秋两季市区绿化工程;完成省第五届(南通)园博会工地建设任务;全面接管雪枫公园。

同时,借外省外市林业考察团来我市之际,积极宣传生态特色,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先进位扛牌夺旗争一流,力取创新创优佳绩。常给同志们灌输“有牌就扛,有奖就得”意识,每年度汇总一次局各处室、单位在省市内获奖情况,张榜公布,并分不同档次再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发大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创其优。

2011年,局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单位,林业产业先进单位,绿色建设一等奖,省第五届园博会造园艺术奖二等奖、组织工作优秀奖,《绿色实践与建设》主题生态文化建设唯一最佳组织奖,市2011年度目标管理先进集体;河滨公园荣获市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点)工作先进单

位,雪枫公园荣获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点)称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初检。

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组建专门班子,配强人员,量化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10月中旬,省专家已进行专题调研。

创新公园管理体制。实行“免费开放”和“公园绿地管理人”模式,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并加大园林绿化主体培育,靠大靠强,设立省建筑园林设计院分院。

创办“中国杨树推出移动农信通“杨树产业”频道,向林农和企业,传播杨树育苗、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等产业体系技术、产业动态、产品价格等信息。

四是全面摸清家底,理清旧帐,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做好具有长远效应的打基础工作。林业园林工作分几大块:造林营林、木材加工、林政执法、古树名木、园林工程、绿化管养、风景名胜、湿地野保。

逐项调查摸底,逐类编制规划,近二年已完成《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木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骆马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骆马湖—三台山、古黄河—运河风光带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古树名木保护总览》;启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有害生物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树种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就如何进一步理体系、顺体制、建制度、强队伍、上台阶,作了为期一旬的深入调研,制订出台《绿地补偿实施意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人员对建市以来,市园林局承担的所有工程124项进行全面清理,请财政审计人员再验收核查,理清帐目,结清欠款。

二、强化理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勤奋好学、明理敏行、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一是坐得住,学得进,在理论学习上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3-4月,在省委党校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07年8月参加全国地市级林业局长培训班半个月,被推为学员代表发言受到好评,随后不少地区林业考察团来宿。

2011年2月起,坚持学习南林大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课程。

组织人员编写《杨树良种繁育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组织完成的《市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及应用研究》,均荣获“第二届(2011年)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合作撰写的《市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培育技术措施探讨》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河北林业科技》2011年第二期发表。

合作撰写的《杨树产业在平原地区现代化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国林业》2011年第4期发表,收入《中国林业论坛(论文集)》并获论文二等奖。

撰写的《杨树林地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初步实践》被收入科技论坛分论坛优秀论文集。

二是严要求,常警省,在廉洁自律上做到警钟常鸣。作为局领导班子班长,作为年轻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受委托行使的公共权力,只是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更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的工具。

要求自己政治上不软,经济上不贪,工作上不浮,生活上不奢,纪律上不散,管理上不松;要守住的绿线,守住自律的底线;要健康而充实,善思而踏实,肯干而廉洁。

平时,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工作纪律、“禁令”等规定,坚持自省自警,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同时,履行监管职能,严格要求教育管理监督好干部职工,努力使集体成为团结进取阳光向上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团队。

第7篇

国民经济核算的论文范文一:国民经济核算

[摘要]中国处于世界经济大形势之下,所以为了更加完善的认识中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我们通过居民消费水平的国际比较、支出法核算的三大需求对GDP的影响等分为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居民消费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居民消费;三大需求

首先,从GDP的国际比较入手,在汇总《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0年的数据后,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差距(见下图)。

2001―2010年各国GDP比较

从GDP数值方面分析,中国GDP的总体走势是上升的,但是同经济大国美国同期比较,虽然在增长幅度上占优势,但是总数值仍有极大的差距需要跨越;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是全世界GDP强国,尤其在2009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在世界平均GDP负值的情况下,我国仍然保持了92%的同期增长率。由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的GDP的发展情况与世界各国相比较仍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我国2005年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且通过GDP增长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GDP在2001年到2007年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是,我们不得不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自2008年开始,中国的GDP增长率开始下跌,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优势,但是我们应当正视问题,从中找出原因来。

我国想要继续扩大GDP,加速国内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就要从宏观的方面看待这件事情。受金融危机冲击,美欧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转向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的支撑,国际社会更对中国消费需求寄予厚望。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正式迈入3000~6000美元阶段,这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何转型为以内需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们仍需借鉴有关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经验与教训,厘清各种认识误区和政策取向。所以,居民消费低已经成为中国不容忽视的问题所在,以下,我们就从不同方面分析居民消费问题。

1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

我国居民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际对比分析显示,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较低、增速较慢、消费能力较弱,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2008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为353%,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且,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居民消费规模较小、增长缓慢。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的位次要低于GDP总量的国际地位,增速要慢于GDP的增速。

自1995年以来,各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美国的最终消费率则保持在60%以上,并在2001年后上升至70%以上;与中国同处亚洲地区的日本,其居民最终消费率也保持在50%~70%的水平。而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则始终处于低迷水平,长期停留在50%以下,并自2004年起降至40%以下。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其发展趋势也与其他国家相左。各国居民消费率均保持平稳甚至小幅上升的态势,整体居民消费率也保持平稳;而中国居民消费率水平则从2000年起步入下降通道。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呈现出水平低,同时发展趋势向下的特征。

2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

中国的GDP即使已成为世界第四,但我国人口众多,普遍收入不高,且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有效市场规模也就大打折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收入差距对需求的影响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收入差距是影响市场需求规模的重要因素。

在最终分配中,居民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高的现象十分明显。经过收入再分配以后,200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为594%,但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比重分别为644%和356%,而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在80%以上,美英等国家更是达到了95%的消费比重,差距十分明显。

各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抑制消费支出。由前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分析可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对居民消费的增长也有极大的影响。

3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和拉动

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机制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城乡之间的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等级在不断拉大,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和拉动的中美比较对GDP增长的

贡献率%对GDP增长的拉动

(百分点)最终消费资本形

成总额净出口最终消费资本形

成总额净出口GDP

年均

增长

率%中国3920398021004604602401170美国80702980-980240100-030320

如上表所示,在初次分配方面,劳动者所得偏低、企业所得偏高的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417%,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在50%~57%。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为296%,明显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固定资产折旧比重为15%,低于日本,高于美国、英国、法国;生产税净额比重为136%,低于韩国,高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且由上表可明显看出,我国与美国的最终消费所占GDP比重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4结论

综合分析来看,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因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因素。应注重短期刺激和长期调整政策相结合,通过提高居民收入、调整消费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以及改革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综合措施,充分挖掘我国居民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性转变。

参考文献:

[1]魏国强、浅析目前城乡居民消费行为[J].浙江统计,2004(6)

[2]余芳东、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0(6)

[3]陈卫东、居民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7)

[4]刘海燕、扩大居民消费的财政制度探讨[J].中国市场,2013(16)

[5]项婉玉、我国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J].中国市场,2013(29)

国民经济核算的论文范文二:森林综合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

摘要 将森林核算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目的是在传统经济核算中对森林的处理方法加以扩展,对森林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做更加全面的整体评价。

关键词 森林 综合 核算

在支撑当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和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极为重要、艰巨和迫切的任务。因此,必须及时开展森林价值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客观地评价,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准确地反映森林资源的变化和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反映森林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为国家制定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将森林核算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目的是在传统经济核算中对森林的处理方法加以扩展,对森林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做更加全面的整体评价。森林综合核算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要对森林自身的价值进行核算,要将其包含在国民财富之中,第二是要对森林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即森林的产出进行综合核算,并尝试与国内生产总值衔接起来。

一、森林总价值与国民财富

森林是一个国家所拥有自然资源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核算森林的总价值即森林的存量价值,并将其纳入国民财富。

1.森林总价值核算

原则上,森林总价值应该是森林所具有的全部功能的价值,包括提供物质产品的功能价值和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价值。但是,从目前核算所能够实现的程度看,森林存量价值主要是指林地和林木价值总和。

2.森林总价值对国民财富总量的调整

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财富的核算对象是各种所有权确定、可以为其所有者在目前以及一定时期内带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产,其中包括各时期生产活动产出成果被积累起来形成的生产资产,以及一部分符合经济资产定义的非生产资产;而且,核算中以市场价格作为财富的基本估价原则,核算的是各种资产的市场价值。就森林主题而言,上述基本原则会在两个方面导致无法在国民财富中体现森林的重要性。第一,从内容而言,一般来说,人工林属于生产资产,可以包括在国民财富核算范围内,但天然林却有可能因为不符合经济资产的定义而被排除在国民财富范畴之外,即使包括在其中,也会仅仅作为非生产资产,与作为生产资产的森林割裂开来;第二,从估价方法而言,侧重于经济价值的估价原则无法体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因此,要在国民财富核算中显示森林的重要性,需要在核算方法上做以下改进:第一,扩展核算范围,使之包括所有森林;第二,将属于生产资产的森林和属于非生产资产的森林合并在一起,创建完整的森林资产概念;第三,延伸经济价值,使之包括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

二、森林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

森林功能的实现在于它为人类和经济体系提供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产出,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本项目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并定义了森林产出概念,并尝试将其与反映国民经济最终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衔接起来。

1.森林产出的定义

森林产出是指依托森林和林木形成的产出,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的森林物质产品,二是为社会提供的森林生态服务。

森林产出没有全部包括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之中。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产出代表经济生产活动成果,一般是指物质产品产出以及通过市场提供给他人使用的服务产出。据此,森林生态服务不能作为经济产出,除非这些生态服务通过市场实现了其服务价值,比如通过森林旅游业实现的森林景观价值;当期林木自然生长也因为无法独立计算其产出量及价值而排除在外,只是笼统地用育林和森林维护活动中的成本投入作为产出替代。

即使是已经包括在其中的部分,森林产出也没有作为林业产出加以核算。在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由于林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当一部分依托森林和林木形成的物质产品产出没有作为林业产出看待,而是被归纳到农业、畜牧业以及工业等部门产出统计之中了,比如各种干鲜林果、森林花卉、林间养殖等等。

可以说,森林产出是一个突破了现有经济活动产出计量的概念,相当于大林业(林业及其他相关产业)计算的初级林产品产出与森林生态服务产出的总计。

2.将森林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衔接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最终产出成果的指标,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核心指标的作用。由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全面地反映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在反映现实经济活动成果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核算,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调整,得到所谓绿色GDP。

结合森林主题看,所谓GDP总量调整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将当期对森林资源的耗减价值作为经济活动成本从GDP中扣减,得到经济资源耗减价值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对GDP做减法。一般地,作为扣减项的资源耗减价值是指净耗减,即林木资源采伐量与其自然生长量抵减后的净变化,如果该净变化非负,即可认为不存在森林资源耗减,森林发展是可持续的。

(2)将森林提供的、没有被国民经济核算所认可的生态服务产出作为与经济产出并列的组成部分,尝试作为加项纳入GDP。

第8篇

关键词: 卫星图像;北京市高速公路;大型桥区;绿地特征

中图分类号: S 7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1)06002706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立交桥区绿化带,尤其是大型桥区绿地,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占地面积较大,从数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过去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很难及时准确地得到城市绿地的现状资料,并且效率低,精度有限。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范围大、及时动态的特点,并且随着高分辨率卫星的出现,如IKONOS和Quick Bird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分布达到了1 m和0.6 m,遥感技术已经在水土流失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城市规划、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岛效应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5]。基于Quick Bird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北京市高速公路在五环、六环范围以内的大型立交桥区绿地进行了特征分析,为立交桥区绿地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收稿日期: 20111022; 修回日期: 20111102

基金项目: 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科技项目“高速公路大型桥区绿地雨水收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资助

作者简介: 王英宇(1963),男,河北秦皇岛人,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建造。

Email:

宋桂龙为通讯作者。

1研究对象概况

调查对象为北京市主要高速公路与五环、六环相交的大型立交桥,涉及到的高速公路有:京藏高速(原八达岭高速)、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高速、机场北线高速、机场南线高速、通燕高速(原京哈高速),京开高速、京沪高速(原京津唐高速)、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京承高速、京平高速、京津第二高速(表1)。除此之外,五环线上拥有的桥区绿地立交桥也包括在内,共计41座立交桥作为研究对象。

表1高速公路与五环、六环相交立交桥

Table 1List of main overpasses

高速公路六环路五环路京藏高速西沙屯桥上清桥机场第二高速-平房桥通燕高速三惠桥-京开高速双源桥西红门南桥京沪高速马驹桥大羊坊桥京哈高速施园桥五方桥京港澳高速梨园桥宛平桥京承高速酸枣岭桥来广营桥京平高速李天桥-京津第二高速徐庄桥化工桥2研究方法

2.1遥感数据源

研究获取的遥感信息源是“Quick Bird”卫星遥感数据,分辨率0.61 m。将遥感数据根据需求进行校正、选取、切割。

2.2信息读取

利用Erdas 9.0软件进行绿地信息的读取。遥感图像由位置、色调、形态3个要素组成。其中,色调及饱和度的变化是判别植物种类变化的主要标志[6,7]。绿地、桥面和建筑均具有不同的色调级别。因此,在判读工作中,色调对建立判读标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色调作为判读标志,从绿地覆盖信息着手,将立交桥区绿地分为3大类,即乔木类、灌木类和草坪地被,各绿地类型特征解译标志(表2)。

由于灌木的郁闭度及色泽与新栽乔木或小型乔木非常接近。因此,乔灌绿地类型大都被算作乔木绿地类型。

2.3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的目的是对判读信息进行校正。调查选取了50个样点,实地情况与判读信息比较结果(表3)。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绿地类型中草坪地被的精度最低,灌木次之,乔木的精确度最高。主要原因是草坪地被覆盖率比判读的要低,大部分草坪地被都存在土壤情况。灌木和小型乔木在遥感影像中不易辨别,而且调查中发现,判读为灌木的绿地有些地块栽种了新的乔木,形成郁闭度不是很高的乔灌类型。

表2绿地类型判读标志

Table 2Interpretation symbols for greening land classification

绿地类型特征说明解译标志乔木类以乔木为主,灌木和草坪面积

Table 3Accuracy of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类型调查数符合数判读精度/%乔木272696.3灌木121083.3草坪地被10770.0水体11100.0总体504488.03结果与分析

3.1北京市高速公路大型立交桥绿地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北京现有大型立交桥区绿地类型以乔木类和草坪地被类绿地为主,面积分别达到了86.88万m2和82.07万m2,占到了所有桥区绿地面积的49.97%和47.20%,灌木类绿地比例最小,面积为4.91万m2,其比例仅占到绿地总量的2.82%。这与北京市立交桥区绿地多封闭、免养护、多景观苗圃有关。同时灌木比例判读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判读过程中灌木多被归为乔灌或灌草,此类面积都被算为乔木面积或草坪地被面积。

桥区绿地类型及绿地面积受到立交桥面积、立交桥设计和绿地分布特征3个方面的影响。立交桥中,高速公路与五环、六环路连接的立交桥,占地面积都大,桥区绿地面积也较大,如三惠桥、西沙屯桥、酸枣岭桥、五方桥等,立交类型多为苜蓿型或菱形定向型。桥区绿地面积多分布在3~5万m2,占到了绿地面积总数的61.35%,其中,绿地面积最大的三惠桥,达到了130 844.13 m2,其次为西沙屯桥,绿地面积也达到了98 891.53 m2;绿地面积最小的为衙门口桥,面积为12 789.82 m2。八达岭高速沿线的两旁有将近100 m宽的绿化带,将周围的绿地连同桥区绿地联系起来。所以沿线的立交桥,包括北郊农场桥、定泗桥、二拔子桥、史各庄桥、满井桥、回龙观桥,读取的绿地面积比桥区实际包围的绿地面积要大(表4)。

3.2立交桥绿地景观特征分析

3.2.1立交桥绿地景观类型立交桥区绿地景观类型归纳为3种[8]。

(1)自然生态型通常所处位置距离城市较远。植物配置形式以疏散为主,强调自然风光,突出绿化的层次感和立体效应,使互通立交融入田野自然之中。自然生态型是当今互通立交绿化景观的主要形式,又可再分成4种类型:①疏林草地型,互通立交内地形自然起伏,拟建以坡地或土丘为主的疏林草地型景观。用乔木构建自然式丛林,用草坪建设缀花草地,达到自然、开朗、静谧的景观效果。②田园风光型,其互通立交往往面积较大,模拟当地自然植被,建设大面积林地,以阻隔交通噪声、粉尘和废气污染。③江南水乡型,内有较大的池塘,或周围有湖泊、河流,水体面积较大,拟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水乡景色的景观。在部分水面上布置浮水和挺水植物,在岸边布置湿生乔灌木,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边坡路基旁零星布置球类小灌木等。④森林型,在互通立交内大面积栽植乔木树种,常绿和落叶搭配,建成森林景观绿地。在三角形内以灌木和藤本植物为主。也可建造大面积的果园及苗圃。

表4立交桥绿地面积

Table 4Vegetation area surrounding overpassesm2

序号立交桥乔木类灌木类草坪地被总面积1北郊农场桥10892.86-24435.0635327.922定泗桥28412.074939.2616334.4549685.773二拔子桥25651.09-17046.2742697.364回龙观桥18174.48-15025.0333199.515上清桥20057.6815867.836318.6342244.146满井桥12821.455844.9512348.5131014.917史各庄桥11752.419268.279638.1330658.818西沙屯桥66479.76-32411.7798891.539管头桥13391.88-19211.9032603.7710平房桥19178.78-20236.6639415.4411董各庄桥15337.96-13610.6728948.6412回民营桥20924.67-27253.7248178.3913火神营桥17752.89-15723.4633476.3514温榆桥11231.847053.168915.1427200.1415五元桥26825.812373.2527525.3556724.4116北七家桥7958.103744.4416296.4927999.0417来广营桥20414.89-14572.1834987.0718酸枣岭桥19527.44-13756.9133284.3519京良桥10285.96-30936.7741222.7320梨园桥16207.93-25870.2542078.1821宛平桥18343.79-5826.3424170.1322阎村桥12518.56-11994.6424513.2023普合桥21232.77-17586.1938818.9624施园桥24377.02-18077.7342454.7525五方桥40210.99-12878.3853089.3726大羊坊桥15992.11-31478.9247471.0327马驹桥26434.73-28066.3954501.1128东石村桥21088.02-30185.8751273.8929化工桥22278.74-19086.5041365.2430徐庄桥15921.04-20516.8536437.8931双源桥7540.61-29461.0237001.6232西红门南桥21585.15-24248.2745833.4233新发地北桥19920.37-26041.7945962.1634李天桥16735.57-18420.4435156.0135三惠桥65048.29-65795.84130844.1336晋元桥18775.05-37269.1656044.2137肖家河桥18085.18-6950.4625035.6338杏石口桥31294.35-13508.7244803.0739衙门口桥8569.09-4220.7312789.8240永引桥26216.31-11684.3137900.6241远通桥23390.58-19947.9143338.49(2)城郊类地处城市近郊或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绿化和美化相结合,尽量与城市建筑和沿线景观统一协调,表现和反映所处地区的综合文化内涵和社会发展水平。①模纹图案型广告型绿地,以宣传企业、商品、旅游地等。②人文景观型抽象图案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彰显古迹文物、历史遗存景观。

(3)中间型非典型的自然生态型与城郊型,两类型景观也可以自由组合搭配,即在自然式布置中混合规则式景观设计,在图案中又有自然疏散的乔灌木配置,形成复合型景观。

3.2.2北京市立交桥绿地景观特征分析调查的41座立交桥区绿地景观特征(表5),绿地类型为疏林草地型的立交桥最多,占41.46%,其次,中间型和田园风光型,占21.95%和14.63%。比例最小的3个类型是森林型、人文景观型和水乡型,比例均小于10%。绿地类型为水乡型的立交桥只有1座,即肖家河桥,主要是由于清河穿越立交桥区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景观。

五环和六环地处北京市近郊,个别高速离市区较远。大部分立交桥绿地分布特征属于自然生态型,而且以疏林草地型和田园风光型为代表。绿地内的植物配置形式以疏散为主,栽植乔木、灌木模拟出自然式丛林,建植草坪并缀花,延伸融入大片的原野之中。疏林草地绿地类型,绿地面积中乔木面积与草坪地被面积大约是1∶1,较为平衡。这类绿地中既没有成片的草坪,也没有密集的林地,乔木和草坪交错分布。植被依据自然起伏地势而栽种,构成平衡、开朗的景观。以森林型为主的绿地中,乔木面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般这种类型的绿地分布是为了营造出一个隔离效果好的分隔区。大量且密集的高大乔木能够隔离噪音、粉尘以及废弃污染,其余部分种植草坪来进行衔接。出现灌木面积的绿地大多是人文景观型。此种类型中间都会用有色灌木拼出图案。肖家河桥绿地是唯一的水乡型绿地。肖家河桥内有面积较大的河流,水面上种植浮水和挺水植物,岸边种植湿生乔灌木。

3.2.3典型立交桥绿地类型西沙屯桥结构属于半定向涡轮式互通立交桥,在判读过程中被分为两部分。总绿地面积为98 891.53 m2,乔木面积66 479.76 m2,草坪地被面积32 411.77 m2。绿地景观类型为森林型。从判读图上可以看出,乔木种植非常密集,起到了很好的隔离阻挡作用。其余部分种植草坪地被作为地表覆盖。绿地中有几处空地,与实地调查相符。绿地内种植的乔木有毛白杨、圆柏、侧柏等,草坪主要以高羊茅为主,此外还有五叶地锦等地被植物。

表5立交桥绿地分布特征

Table 5Distribution of greening land

立交桥绿地分布特征北郊农场桥中间型定泗桥疏林草地型二拔子桥疏林草地型回龙观桥疏林草地型上清桥中间型满井桥人文景观型史各庄桥人文景观型西沙屯桥森林型管头桥人文景观型平房桥疏林草地型董各庄桥疏林草地型回民营桥田园风光型火神营桥森林型温榆桥疏林草地型五元桥中间型北七家桥疏林草地型来广营桥中间型酸枣岭桥田园风光型京良桥疏林草地型梨园桥田园风光型宛平桥中间型阎村桥疏林草地型普合桥森林型施园桥森林型五方桥田园风光型大羊坊桥疏林草地型马驹桥田园风光型东石村桥疏林草地型化工桥疏林草地型徐庄桥田园风光型双源桥中间型西红门南桥田园风光型新发地北桥疏林草地型李天桥人文景观型三惠桥中间型晋元桥疏林草地型肖家河桥水乡型杏石口桥中间型衙门口桥疏林草地型永引桥中间型远通桥疏林草地型酸枣岭立交桥是典型的菱形互通式立交。其总绿地面积为33 284.35 m2,乔木面积为19 527.44 m2,草坪地被面积为13 756.91 m2。酸枣岭立交桥绿地景观类型为田园风光型,虽然乔木面积比草坪地被面积略大,但酸枣岭桥地处离市区较远,周围环境以田园为主。因此,分布类型归为田园风光型更合适,绿地内种植的植物主要有圆柏、毛白杨、沙地柏、草地早熟禾、五叶地锦等。

北七家立交桥是不完全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桥。总绿地面积为27 999.04 m2,其中,乔木面积为7 958.10 m2,灌木面积为3 744.44 m2,草坪地被面积为16 296.49 m2。绿地类型为疏林草地型,乔木面积小于草坪地被面积,栽种出较为稀疏的树林状。在此立交桥绿地中出现了小范围的灌木,与乔木、草坪地被连接。绿地内主要乔木为毛白杨、圆柏、元宝枫等。主要灌木种类有紫叶小檗、大叶黄杨等。草坪地被植物以草地早熟禾为主(表6)。

表6不同绿地类型立交桥数量

Table 6Numloer of ovrpasses surround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greening lands

绿地类型立交桥数量所占比例/%疏林草地型1741.46中间型921.95田园风光型614.63森林型49.76人文景观型49.76水乡型12.44肖家河桥结构是单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桥。同时也是唯一一座拥有水乡型绿地分布特征的立交桥。总绿地面积25 035.63 m2,其中,乔木为18 085.18 m2,草坪地被面积6 950.46 m2。绿地内种植垂柳、圆柏、丁香、玉兰等植物。

3.3立交桥区绿地植物种类

立交桥内部隔离绿化区种植了不同种乔木、灌木和草种。立交桥绿地的不同功能决定了其内部种植的植物种类。总体分析,立交桥绿地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在绿地分布类型为人文景观型的绿地中,因为需要拼接出不同的图案,栽种的植物种类会比较多样[9]。例如,将修剪整齐的圆柏种植在草坪中央摆出图案,用叶色较浅的小叶黄杨和叶色更深的紫叶小檗搭配作出隔离带。

如果绿地分布类型是更为贴近自然的森林型,会统一种植毛白杨、油松等大型乔木。草坪会选择耐粗放管理的野牛草、高羊茅,或直接使用当地的草本植被作为地表覆盖。疏林草地型绿地,乔木的种植种类会更多一些,如元宝枫、臭椿、刺槐、国槐等(表7)。

通过实地调查辨别记录的桥区常见植物为28种,分属14个科,植物种类较单一。乔木主要有毛白杨、油松、白皮松、圆柏、元宝枫、臭椿等;灌木种类主要有小叶黄杨、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紫叶小檗等;草坪种类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野牛草等。

表7立交桥区绿地常见植物种类名称

Table 7Common plant species surrounding the overpasses

植物名称科名乔木种类雪松(Cedrus deodara)松科油松(P.tabulaeformis) 松科白皮松(Pinus bungeana)松科圆柏(Sabina chinensis)柏科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柏科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木犀科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杨柳科元宝枫(Acer truncatum )槭树科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木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豆科国槐(Sophora japonica )豆科垂柳(Salix babylonica)杨柳科玉兰(Magnolia denudate)玉兰科碧桃(Prunus persica )蔷薇科紫叶李(P.cerasifera)蔷薇科灌木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木犀科小叶黄杨(Buxus sinica)黄杨科丰花月季(Rosa hybrida)蔷薇科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var.小檗科atropurpurea)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柏科沙地柏(S.vulgaris)柏科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木犀科草本植物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禾本科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禾本科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禾本科藤本植物爬山虎(Parthenocissus 葡萄科tricuspidata)五叶地锦(P.thomsoni)葡萄科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紫葳科4讨论与结论

(1)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和判读,北京市现有高速公路立交桥区绿地以乔木类和草坪地被绿地为主,二者之和占到了97.72%,判读结果与实地调查数据相符程度为88.3%,其中,乔木类绿地判读精度最高;这与目前立交桥区绿地多封闭、免养护、多景观苗圃有关。桥区绿地面积多分布在3~5万m2,占到总数的61.35%,绿地面积最小的为12 789.82 m2,最大的130 844.13 m2。桥区的景观类型以疏林草地型最多,其次为中间型和田园风光型;桥区常见植物为28种,分属14个科,植物种类较单一。

(2)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会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产生重大影响。一些高速公路在建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自然资源,桥区绿地呈现自然的景观状态,如田园风光型、水乡型、森林型等绿地景观特征。一些高速大型桥区的绿地分布则呈现出了不同的人文景观,例如人文景观型绿地和模纹图案型绿地。在这些绿地中,乔木、灌木、草本栽植错落有致,或呈密集的森林景观,或呈开阔的草地景观。这些绿地起到了引导驾乘人员视线、护坡固土和美化道路环境的重要作用。然而,就桥区绿地现状调查分析,仍旧存在问题:①立交桥绿化植被种类单一。立交桥边坡、防护栏等地的绿化植物主要是爬山虎和五叶地锦。秋冬季节落叶后,藤本植物只剩下枯藤,影响美观。一旦发生病虫害,会牵连整片植被。另外,乔木、草本植物也存在种类单一的现象;②立交桥绿地地表未得到充分覆盖。桥区绿地种植了大量乔灌木,但是草坪地被却受到忽视。许多应该被覆盖的区域存在土壤现象,这与后期管理有关。高速公路绿地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精细养护,但考虑到景观和植被覆盖的作用,草坪地被还是应当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在绿地设计与建植期,应当考虑一些种植成本低、易管理的地被植物种类,以达到景观和覆盖的双重效果,如一些乡土地被植物的选用。

针对现有问题采取相应对策:①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根据北京市的地理、气候等条件,扩大植物种类的选择范围,如攀爬类植物还可以选择圆叶牵牛花、金银花等;乔木可以选择银杏、栾树、黄栌等,立交桥区中与常绿树种混植,增添景观色彩;②丰富绿化配置类型。在绿化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实现生态位互补、景观更加协调、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配置模式,构建丰富多样的立交桥生态系统[10]。

参考文献:

[1]陈浮,葛小平,陈刚. 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1,21(3):210-216.

[2]黄慧萍,吴炳方,李苗苗,等. 高分辨率影像城市绿地快速提取技术与应用[J]. 遥感学报,2004(1):68-73.

[3]黄树春,李书,薛重生.基于Quick Bird影像的城市绿地景观信息提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96-397.

[4]刘晓辉,许振文,刘惠清.深圳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81-83.

[5]侯碧清.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株洲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分析[J]. 林业科学,2007,43(3):127-132.

[6]宋桂龙,谭一凡,肖国增,等.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深圳特区市政绿地结构特征分析[J]. 草原与草坪,2009(4):36-39,44.

[7]单丽燕,刘荣堂,余鸣,等. 应用遥感技术对内蒙古镶黄旗草原分类的研究[J]. 草原与草坪,2005(1):38-42.

[8]钱国超. 高速公路环境景观设计[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94-199.

[9]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 中国园林,1998(6):24-26.

[10]孟雪松,欧阳志云,等. 北京市生态系统植物种类构成及其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2004(10):2200-2261.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in overpass zone along

expressway in Beijing

WANG Yinyu1,FU Yuanyuan2,LIU Xiaohong1,SONG Guilong2

(1. Beijing Jingshi Landscaping Company,Beijing 102600,China;

2. Institute of Turf Scienc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features of greening land surrounding 41 overpasses along expressway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data from Quick Bird satellit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milarity between on site survey and 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was 88.3%, and the accuracy for trees was the highest. The dominant greening lands were mainly woodlands and turfs,and their areas were 868 800 m2 and 820 700 m2 respectively,which accounted for 49.97% and 47.20% of total greening land area. The area of shrubland was the smallest(49 100 m2). The number of common plant species was 28 belonging to 14 families.

Key words:satellite image;expressway in Beijing;overpass area;greening land

《草 原 与 草 坪》 投 稿 须 知

《草原与草坪》是由中国草学会,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草业科学、草坪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A4)。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 62-1156/S;国际刊号:ISSN 1009-5500。

1. 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层次清晰、论述简练。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6个版面(约10000字),每篇文章应有中文摘要300~400字、关键词3~8个,资助基金项目务必在篇首地脚处注明。

2. 文稿中的文字、数字计量单位、符号等一律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法规书写。

3. 附图时请寄图坐标数据,表格请用三线表。

4. 文稿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和单位、图题、图例、表题、表项等同时用中、英文表示。

5. 参考文献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参考文献应按顺序编码制进行编码,在正文中引用文献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序码,并与文末文献序码对应一致。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亲自查阅过的文献,其著录项依次是序码、文献作者名、文题、期刊名、年、卷、期、页码。多作者文献必须写前3名并加“等”或“et al”例如:

[期刊] 作者. 文题[J]. 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 作者. 书名[M].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论文集] 作者. 文题[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 作者. 文题[D]. 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

[专利]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名:专利号,日期.

[报纸] 作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S].

[电子文献] 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6. 投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简介: 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略),籍贯(省,县),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并附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

7. 来稿文责自负,要遵守职业道德,如摘引他人作品,务请在参考文献中予以著录。署名的作者应为参与创作,对内容负责的人。合著的作品来稿应征得合著者同意,并写明联系人。文章发表后,作者如不同意其他报刊转载、摘编者,请来稿时声明。

8. 稿件以电子邮件发送(word文档),同时缴纳审稿费50元;凡退回修改的稿件须认真修改后尽快寄还编辑部;两次退回修改仍不符合发排要求者按退稿处理;来稿一经刊用,按规定向作者收取文章发表费,赠寄当期刊物2册。

编辑部地址: 730070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草原与草坪》编辑部

第9篇

关键词森林城市;生态网络;必然性;创建途径;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55-01

畲乡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现设5个镇,16个乡,2个国有林场、1个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全县254个行政村。据2007年统计年报资料,全县总人口为16.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万余人。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是景宁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发挥景宁县生态优势、提升发展软实力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六个一批”文化建设工程中“创建一批名优品牌”的重要内容。2010年,启动了国家绿色能源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神奇畲乡、秀美山水、历史名镇、休闲胜地”是畲乡景宁城市定位,畲乡景宁按照:“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思路,创建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用绿色装点城市,让林上山,让林进城、上路、入村、入社区,让广大市民走出家门进花园、进树林,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绿色。为此,在创建森林城市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以适应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需要[1]。

但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见缝插绿的精神固然值得提倡,但这种做法其实缺乏科学性。这种零星、点缀性的绿化模式,除了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景观需求之外,在改善城市生态方面根本难以成为气候。一个县域城市,在建设更多绿地的同时,更需要从整体上以全局的眼光创建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从而放大绿化功能。

1生态整体改善现状

在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绿地可谓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增加的城市绿地的确不少,比如公共绿地、社区绿地、交通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农林生产绿地等。不过,这些绿地似乎未能形成合力,从而使城市生态的功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整体改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除了实际绿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忽视乡土树种、乔木比例不大、色块比例过高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在高速进行的城乡绿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绿化连通性不够。在国家森林城市评价体系中,有一项就是“森林生态网络”,其中包括连接重点生态区的骨干河流、道路的绿化带达到一定宽度,建有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在这里,强调的正是城市绿化生态资源的相互连接。因为绿化连通性不够、城市没有形成生态网络体系,尽管近些年来各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指标均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尚不能与之成正比。

2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是创建森林城市必然趋势

目前,业内已基本形成共识,即分散、破碎的绿地格局无法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或者说,城市零散的绿地资源其实也需要整合,从而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是指城市中具有生态意义的绿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络结构体系。专家认为,绿色生态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景观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提供高品质生态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完整而和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内,类似的实践也一直在进行中。现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去那种只注重景观和视觉效果、忽视生态效益的传统城市绿化建设模式,早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不需要点缀式的绿地,绿化建设也不能再停留在修修补补的美化上。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的城市森林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绿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而加快以乔木为主要树种城市绿地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规模相匹配、生态效益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更是无可替代的必然选择。形成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意味着绿化建设应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眼光,通过建设完整的森林生态网络,达到更加理想、符合预期的整体生态效果[2]。在国内,有许多城市都开始将城市森林与城市布局结合起来,使城市绿地、道路、水体等基础设施相协调并融为一体,并将城区绿地、城边绿带、城邻森林等有机连接,最终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区、近邻、远邻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网络。这是未来城市绿化、森林城市建设的根本方向。

3建设生态网络的途径

城市绿化建设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零散格局,发挥整体效应[3]。比如,城市周边山区连续的大片森林植被就可以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如果将其以多种形式与城市绿地连接起来,实现物种、气流交换,便足以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涵养水源、消音滞尘等功效,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城市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从而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国家森林城市在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方面明确了多种可行途径。目前,利用道路绿化将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等各绿色斑块连接起来,形成生态廊道,从而建设生态网络系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这种生态廊道除改善通行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各绿色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为绿地中的动植物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和迁移环境。为保证物种迁移的通道畅通和足够的栖息地,作为生态廊道的绿色通道应尽可能连续,廊道以林为主,而且应有足够的宽度。为形成近自然的森林植物群落,树种选择原则上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并保持城市特色和突出街道特点,乔、灌、草搭配,常绿和落叶搭配,形成复层结构的生态型绿地[4]。当然,起连接作用的生态廊道除了绿色通道之外,还可通过河流、湿地、山前、轨道路线、楔形绿地、高压线走廊等现有绿色空间,辅以部分专门开辟的其他生态廊,将现有的或规划的城市大型绿地相连接,从而将大片绿色开敞空间引入城市,增强城市内部及城乡之间绿色资源的联系,最终形成城乡融合的生态网络系统。

4结语

紧紧围绕“一三四八”发展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通过以城市为中心、城乡联动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乡绿化系统,森林与自然、人文相结合,畲族文化、生态旅游与城市建设相交融的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网络,可以把城市有限的空间拓展到无限的大自然空间,以更大范围的生态效应来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5参考文献

[1] 李亮光.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森林营建[C]//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南京:[出版者不详],2003.

[2] 黄光宇,阎水玉.规划建设城市森林[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杭州:[出版者不详],2001.

第10篇

论文主要从观赏果树的发展起源、种类品种、功能作用、配置原则、土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与调查,归纳出北方地区植物配置与造景中,能较好发挥其优良特性的观赏果树的种类和品种,并结合实际应用,分析出我国果树观赏栽培中的若干问题所在。

【关键词】观赏果树;品种;树木配置;园林绿化

一、北方观赏果树种类和品种

我国果树有59科,158属,670余种,品种上万余种。其中蔷薇科、葡萄科、芸香科、鼠李科、无患子科和桑科种类最多。我国是世界果树的主要的起源中心之一。北方地区由于受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多栽植落叶乔木、灌木、藤本等植物。

1.1 落叶乔木

1.1.1 苹果(Malus domestica) 苹果,蔷薇科,苹果属,原产于欧洲、中亚、西亚和土耳其一带,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四川和云南等地区均有栽培。

1.1.2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山碴,蔷薇科,山碴属,分布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安徽及江苏等省区。

1.2 灌木

1.2.1 枸橘(Poncirus trifoliate (L.)Raf.)

构橘,芸香科,构橘属,原产中国淮河流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m。

1.2.2 枸杞(Lycium chinense)

枸杞,茄科,枸杞属,原产于中国。落叶灌木,高可达1-2m。东北、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宁夏枸杞最为著名,宁夏被称为中国著名的枸杞之乡,枸杞也是宁夏五宝之一。

1.3 藤本

1.3.1 葡萄(Vitis vinifera)

葡萄,葡萄科,葡萄属,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落叶藤本植物。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产,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1.3.2 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

山葡萄,葡萄科、葡萄属,原产中国北部。落叶藤本植物。我国山东、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有栽培。

二、北方果树资源的观赏性

近年来,城市绿化的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对城区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园林绿化中可以应用的观赏果树种类较多,其中许多种类或花朵美丽,或果实特异,或叶片多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它既能有效增加园林树种的多样性和景观持续性,又能提供良好的生态效益和产生较好的经济价值。根据中国北方地区适生树种和观赏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观花果树观果果树观叶果树观枝型果树

三、北方观赏果树在园林中的应用

3.1 城市园林造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也不断增速,在城市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的将城市园林绿化的优劣作为判断城市发展好坏的标准之一。

城市园林绿化主要有:一是城市道路绿化。二是城市居住区绿化。三是公园绿化。

3.2 休闲观光采摘园、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绿化

休闲观光采摘园、风景区及森林公园因其目的各不相同,故在绿化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风景区与森林公园绿化主要考虑注重对风景区与森林公园保护,基本没有人为破坏痕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较大。因此,在这类园林中种植果树经济效益高,可充分发挥果树的特性,对环境也没有不良影响。

3.3 居室、庭院和单位附属绿地绿化

果树盆景是果树栽培学原理与我国传统盆栽、盆景艺术的巧妙结合,通过主干整形修剪、环剥、控制根系等矮化栽培手法将果树植于盆中的栽培模式,具有不占土地、移动方便、观赏性强等特点。盆栽果树是把观赏果树种植在花盆之内,使其开花结果供人欣赏的一种栽培方式。

3.4 观赏果树在沈阳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现状

沈阳市继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后,沈阳又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现在市政府不断加大绿化力度,终于使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m2。如今的市区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对市区内公园、广场、道路、单位和小区绿化情况调查发现,沈阳市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植物还是以传统的花草、花木居多,而对观赏果树的利用则显得不够充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单就花木而言,它虽然有着春花烂漫、夏叶葱茏的自身优势,但如果普遍、广泛地用它们来美化城市,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平淡,更难以寻觅到能够标志城市的特色景观来。

四、讨论与结论

中国的果树资源丰富,分布很广,无论在北国南疆、大小园林都可以进行广泛的栽植和引种驯化。果树的果实本身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而只作为一种食品来使用,近年来也只是少量的观赏应用。通过上述的综合分析,应该要认识到果实因其具有色彩亮丽、气味芳香、形态奇特等特点的独特观赏性,通过合理的配搭、布置表达不同的主题,展现各异的风情人情。果实室内装饰的应用,将会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观赏水果,这与果实的食用性并不矛盾。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更多地选择适合园林栽培观赏的果树种类,根据不同树种的习性进行科学的艺术规划和设计,逐步克服目前观赏果树美化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使果树不仅作为经济树种种植,而且将更多地发挥它的观赏和文化价值,应用于美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郗荣庭.果树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3]朱跃,胡彬.中国北方地区观赏果树种质资源与应用前景[J].山西林业科技,2009,38,2(6):54-56

[4]楼炉焕.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史丹.沈阳地区优良海棠品种筛选及繁育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11篇

论文摘要:休闲时代是小康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社会形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生态旅游资源的“鱼型”剧场开发模式为旅游景区在休闲时代中不断地吸引游客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前言

旅游本身是一种体验,但休闲时代的体验对旅游提出了新要求,即旅游应突破原始的表面层次的被动式的体验,而达到一种被动式的经历与主动感悟相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这就需要诱导人们进入体验的过程,以使人们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也在逐步移向海滨海岛、山岳景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乃至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敏感区,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时尚正在迅速发展_l J。然而,人们对生态旅游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并不准确,利用与保护措施在政府、企业及旅游者三个层面上明显脱节,也缺乏相应的科学基础研究和可操作的具体规程。

一、休闲旅游资源“鱼型”剧场开发模式的构建

“鱼型”剧场开发模式是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的支持下,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化,从条块分割的个体经营向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转化,从关注眼前经济利益向可持续发展转化的新型休闲旅游景区建设新模式。以往的开发模式可看成是在自然区域进行的以观赏自然为目的的旅游,它关注的是自然景观的开发和游客的观光休闲,其旅游效益较为单一;而“鱼型”开发模式一方面强调开发活动中对景区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旅游活动中对生态文化与体验的获取;另一方面要强调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社区发展的关爱。“鱼型”开发模式要求人们将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游客、旅游社区和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目标指向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高效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通过东道主在生态旅游资源场景下的表演、东道主在掮客的作用下与客人的互动以及客人的参与等一个个具有空间约束性的旅游情境串联组合在一起并伴随着时间流而发生的心理调适和激变过程,而达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休闲、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系统、高效环境的良性循环。

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说明休闲旅游过程:“旅游=演出”;“游客=观众”;“旅游线路=编剧”;“旅游目的地=剧场”;“旅游服务=使游客获得美好而难忘的经历与体验”。休闲旅游是客人与主人角色互动的产物。

从东道主(包括经营者、当地政府、居民等)的前期准备和筹划及掮客的牵针引线到客人(旅游者)愉悦的生态旅游体验感知,在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于其中,东道主在旅游资源开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适宜的景观开发和游览规划;最佳的生态旅游资源文化与生态的剧场展示和对游客的关爱服务和对社区发展的贡献。传统的旅游开发中,或过度人工雕凿与城市化,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貌;或缺乏必要的生态文化展示,严重影响到游客的文化认知和生态体验,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展示。

从客人角度,即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是指客人支付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所获得的满足其旅游欲望的经历和体验。旅游者通过对旅游产品的购买与消费,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眼中的旅游体验,不单单是其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一个饭店的床位,一个飞机或火车的座位,或是一个旅游景点的参观游览,一次接送和陪同服务等等,而是旅游者对所有这些方面的总体感受,是一次经历和休闲。

同时,旅游者在休闲旅游体验来说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旅游资源的感知与体验;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与责任;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和对发展的贡献。以往的旅游活动,由于忽视了生态文化的认知和生态体验的获取,致使旅游需求满足程度不足,旅游者感受和体验效益下降;由于忽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责任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休闲旅游标志着传统旅游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观光模式,向着深层的生态文化与休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休闲旅游是一种创造难忘经历的活动,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已不满足静态的观赏,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获得丰富的生态知识、亲身经历和精神享受。

二、漓江·古东景区“鱼形”剧场开发模式实证研究

(一)漓江·古东景区在“鱼型”剧场开发模式上的实现

漓江·古东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从旅游观赏途径的实现、旅游交往途径的实现、旅游模仿途径和旅游中的游戏四个方面来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进行分类归纳分析,从不同层次分析景区内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鱼型”剧场开发模式中的应用。

1.旅游观赏途径的实现。古东景区位于漓江以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景区面积8 220.83亩,森林覆盖率为95%;山溪碧流,蜿蜒曲折;溪中乱石堆积,谷内飞瀑高悬;山坡陡险,石多土少;生境湿润,森林别致。

瀑布源头距景区4km,其中涌泉大水窿岩溶泉为源头,水流像趵突泉一样出露翻涌。反映岩石形成于浅海及海陆交互的环境。漓江古东景区是广西首家绿色环保教育基地。景区内通过各种微缩实景及图文资料以独特的视角向游客展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们在穿越广场时不经意间受到了环保教育,一些国内外的环保专业人士也给予景区很高的评价。

2.旅游交往途径的实现。“古东”之称,实为壮语地名的遗存,是古壮字“格楗”的汉语注音,意为“丛林深处”。壮族先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游客也可以领略到壮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古东森林属北亚热带丛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林中80%以上为枫香树,是目前已发现的全国最大的红枫纯林,每至深秋,枫叶灿若红霞,成为桂林及南方观赏红叶的好去处。

3.旅游模仿途径的实现。位于环保广场内雕塑群以其形态各异的造型,向旅游者说明环保与人类的关系;大门照壁上变形的蛙图案(俗称“蛙孕”),寓意壮族祈求人丁繁衍,六畜兴旺.向旅游者展示了古老壮族文化的图腾;3亿年的观音神像,完全符合佛家弟子的信仰,顶礼膜拜是顺理成章。

4.旅游中游戏途径的实现。漓江·古东景区在不同的游览路段开设了专项的游戏来调动旅游者的积极参与性,其中有:刘三姐歌圩;走瀑戏浪(古东景区的瀑布是可以攀爬的瀑布,可以触摸的瀑布,一改传统的你指我看方式);森林剧场化(利用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结合日常生活设计多个参与性小品,使游客在林木穿梭中开怀畅颜,享受森林浴的美妙与乐趣)、红枫节、拓展活动等。

(二)漓江·古东景区在“鱼形”剧场模型开发中的运用

利用剧场理论来分析这个舞台出现的各个角色。整场戏剧的导演、监制和编剧——景区各个部门员工扮演的主人角色,在休闲旅游开发方面充分体现了休闲理念。漓江·古东景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陆地资源景观类,景区一方面合理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地利用现有生态旅游资源来展示大自然的美与崇高;另一方面以期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刺激旅游者的游览兴致,充分的利用每一块土地来展示大自然的秀美和环境保护知识。在水域资源景观类,通过与水的接触、水与文化的融合来集中游客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贯注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喧嚣而挑战个人的极限。

整场演出的线索(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从景区人口少数民族建筑、图腾、小吃和手工艺品的展示,到一进景区在青山秀水间与三姐的对歌;从嬉戏在飞流直下的瀑布到颇具游戏性质的拓展运动;从在百米之上的吊桥欣赏红枫树林到下山途中一步一看的桂林方言;从六人一架的马车返回到一人一匹的南方马试骑,都体现了景区在设计旅游线路时的良苦用心。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是整场戏剧迭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景区的可持续绿色管理为休闲生态旅游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也为剧情的推动奠定了基础。

随着戏剧帷幕的徐徐拉开,演员和观众——旅游者闪亮登场。在这里旅游者扮演的角色既有演员的参与部分也有观众的欣赏部分。无论旅游者在这里是要寻求审美体验、遁世性旅游体验、认知性旅游体验而或极端旅游体验,都有其展示的舞台和其独特的视角。无论旅游者在这里是要欣赏大自然的幽美或崇高,或与朋友沟通感情或结交不同的朋友,而或寻求生命的刺激参与到大自然的游戏当中,都有其不同的实现方式。在这里与单纯的游山玩水和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旅游不同,在表演中让旅游者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寻找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答案;并通过旅游者亲身参与,使参与者了解自然的纯洁和秀美,亲历文化,引发反思,产生共鸣,从而使休闲旅游超越单纯观光旅游的形式与结果。

第12篇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人作为一名来自内地的满族学生,对民族文化十分热爱,在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更是对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除了阅读大量有关文化的期刊文献之外,还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除阿里和昌都的偏远地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对舞蹈学相关的理论和学说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尤其通过阅读观看大量的国内外舞蹈、艺术、美学等相关专着、论文和影像资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了与舞蹈学相关的,尤其是自然舞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重要关键环节,也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本人根据导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珞巴族舞蹈生态研究——以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为例》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不缺少辉煌灿烂的文明。那如万花筒般的文明,正是由中国 56 个民族各自独特的文化所构成。珞巴族是我国 56 个民族中的一员。1965 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单一民族,成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主要生活在南部的珞瑜地区①,由于非法“麦克马洪线”的划定,使珞巴族成了跨界民族,大部分珞巴族生活在印占区,少部分生活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包括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朗县,以及山南地区的隆子县等地。和平解放之前,珞巴族一直在大山深处过着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狩猎的林区生活。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形成了独具珞巴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很多民俗活动和祭祀仪式中,曾出现过相对原始的珞巴族舞蹈,比如驯牛舞、杀牛舞、出征舞、复仇舞、刀舞、巫师舞等。伴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珞巴族经历了从原始林区生活到集中定居生活再到现代生活,这样的变迁,虽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大大改善了珞巴族的生活条件,这种改善也改变了珞巴族生存的生态环境,珞巴族的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珞巴族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历史传统,使其拥有天体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历史原因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划定,更使珞巴族成为我国境内较为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珞巴族所处的地理区位相对偏僻和闭塞,给有关其相应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珞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文化艺术都是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些无疑又带来了学术研究上的难题。因此,有关珞巴族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显得尤为珍贵。有关珞巴族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书籍《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民族出版社,2009)、《珞巴族简史》(《珞巴族简史》编写组,民族出版社,2009)、《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珞巴族》(崔华洋,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珞巴族》(王玉平,民族出版社,1997)、《珞巴族——米林县琼林村调查》(龚锐、晋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民俗文化》(陈立明、曹晓燕,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等,其中《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珞巴族的历史演进、社会变迁、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珞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珞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用了三十三个小节的篇幅,介绍了珞巴族民间的三十三个传说故事;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用了八个小节的篇幅,介绍了珞巴族婚丧嫁娶、节庆仪式中的曲调。这是笔者所了解到的较早如此宽泛系统地对珞巴族文学艺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世人了解珞巴族起源、发展和生活现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但很遗憾的是在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中,虽有边歌边舞的记述,却没有将珞巴族的自然舞蹈进行描述和介绍。

第二章 珞巴族概况

2.1 珞巴族的起源

研究民族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考古、历史记载、语言、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为材料 , 探讨人类或民族的起源。珞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现使用的文字普遍是藏文,还有一部分使用汉字,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珞巴族过着刻木记事和结绳记事的生活。现代民族问题研究之前,很少有问世的珞巴族文献,在极少数的藏族文献中只有星星点点的记述。1346 年的藏文史籍《红史》中记载,吐蕃时期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 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 1564 年的藏文史籍《贤者喜宴》中记载:“如是 南方之珞与门 等,均被收为属民。”两部藏文史籍中所提出的“珞”和“门”分别指的就是珞巴和门巴,涉及的内容仅仅是藏族与珞巴族和门巴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而关于珞巴族的族源问题并未提及。“只是在盛绳祖的《卫藏图识》中描写过 18 世纪时的珞巴族还过着‘不耕不织,穴处巢居,冬衣兽皮,夏衣木叶’的游猎生活。”①由于珞巴族的起源在相应的文献上很难追寻,只好另辟蹊径,那就是珞巴族生活区域的考古发掘、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信仰习俗,这些将会对研究珞巴族的族源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米林县采访调查的时候,县旅游局的珞巴族干部林勇(如图 2-1)向本人讲述一个当地耳熟能详的珞巴族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上天之父与大地之母结合后生下两个孩子,一个名叫“达蒙”,一个名叫“达宁”,前者是姐姐,后者是弟弟。弟弟达宁擅长狩猎,经常会把活的动物幼崽带回来交给姐姐来驯养。姐姐达蒙除了驯养动物之外,还会去田野森林中挖掘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头脑还学会了用藤条和木头摩擦生火。时间久了,弟弟对姐姐产生了感情却遭到了姐姐的反对拒绝。一次去天上会见天神太阳的时候,太阳告诉他们,地上只有他们一男一女,虽然是姐弟也要结为夫妻,否则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了,于是将他们关在了笼子里,迫使他们结婚成为夫妻,所以他们的后人就是现在珞巴族人。

2.2 地理区位和人口分布

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治区 12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中国领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的人们主要以藏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形式存在。在的东南部,主要居住着珞巴族和门巴族等少数民族的群众。“珞巴”翻译过来是“南方人”的意思,这是藏族对居住在珞瑜地区以及邻近区域族群的习惯称呼,这种名称因珞巴族生活居住的地域而来。此外还有第二种解释,因为珞巴族人长期以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丛林地带,过着以狩猎为生、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生活,所拥有的信仰普遍是原始崇拜,信仰万物

有灵,祭祀时以杀牲畜为主,所以“珞”在藏语中的另一层意思是“不开化或不能驯化的人”或者是野蛮人的意思。此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嘲讽的意思,这也是和平解放之前,珞巴族人社会地位较低的一种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