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时间:2022-07-06 19:1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第1篇

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课中,从理论知识方面来说,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加速度、质量和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用图像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力学中基本的国际单位以及导出单位。

从实践过程方面来说,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动手进行测量,根据实验结果来归纳物体加速度、质量与外力之间的关系,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发现物理规律。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自主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寻真理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是整个动力学的核心规律,而经典力学的学习也要以动力学为基础,因而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可为学生日后对热学和电学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法建议

可采用实验法、归纳法等方法实施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实验来得出相应的结论,推导出牛顿第二定律。

五、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和其延伸意义。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在开讲之前,要先帮助学生回复之前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回忆起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巩固力和质量的关系,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反应,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的速度则越慢,惯性越大。

2.新课引入

在复习导入之后,教师则要引入新课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当一个物体受三个变量的影响,如何发现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采用控制变量法,来固定其中一个变量,从而研究其他两个变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所受外力总和之间的关系。

3.实验设计

第一个实验:改变小车运行的轨道,让小车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受到平衡力的影响。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做相应的讲解。当小车在运行的时候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致使小车产生加速度。为了使小车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则可以将小车行驶的木板垫高,使小车不受拉力的影响而做匀速运动,让小车行驶的重力和摩擦力相平衡,然后再使其受拉力的影响,便能使其只受拉力一个力的影响。

第二个实验:使M保持不变,让小车受不同的外力影响做匀速直线运动。让小车拉动纸带并通过所设定的打点计时器,利用相应的公式来求得拉力不同情况下的小车加速度值,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三个实验:重复第二个实验,保持F值固定不变,登记不同质量小车的加速度值,并同样将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完成实验之后,则可以将第二个实验和第三个实验的表格数据进行比较,然后画出相应的图像,并对两个图形进行分析,以联想二者间的关系。最后在分析之后则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可得出:当物体的质量相同的时候,物体的质量则与加速度成反比。

七、例题

某省的高速列车在运行的时候最快的速度可以达到270 km/h,机车持续牵引力为150 N。假设此高速列车的总质量是100吨,而高速列车所受到的重力则为0.1×103N。问:列车受牵引力的影响进行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需要多长时间其将会达到最大运行速度?

解:根据列车的总质量为100吨,其最快运行速度为75 m/s,而牵引力为150 KN,列车阻力则为f=0.1×103N

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一下式子:

a=(F-f)/m=(1.57×103-1.0×103)/1.0×105=0.57(m/s)

t=(V1-V2)/a=(75-0)/0.57≈131.6(s)

八、板书设计

1.实验探究:讨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1)当质量一定的时候,加速度和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

(2)当合外力一定的时候,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2.牛顿第二定律

(1)概念。

(2)公式:a=F/m。

(3)特性:矢量性;瞬时性。

3.力学单位

(1)力学国际单位包含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两个部分。

(2)基本单位有三个分别是:长度单位m,质量单位kg,时间单位s。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优化课堂结构,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关爱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我们做好如下几点:

一、要精心设计,体现最新课程理念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由知识传授――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由学会知识关注全人的发展。

为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最新课程理念。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要巧妙地凸显大纲规定的要点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

比如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力学和电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恒定电流等主干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在此,我们还要整合整个知识体系并适度延伸拓展,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容易掌握和吸收。

二、要整体把握,实现学生的快速跨越式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并产生成功的自豪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方法、讲技巧、讲典型思路、讲学生的错误根源。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能够讲解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让我们的物理课堂更加顺畅和精彩。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我们要牢牢抓住五点: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总之,教师要对教案做到胸中有数,同时让学生对教学各主要环节的整体把握也要了如指掌。

三、要精选精析,拓展提升,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呼之欲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无一不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关。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精选精析,强化训练,做好适度的拓展提升,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比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和电场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B.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各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它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和小磁针放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C.磁感线总是从磁铁的N极出发,到S极终止的

D.磁感线可以用细铁屑来显示,因而是真实存在的

在讲这道选择题时,我们不妨先做如下分析:条形磁铁内部磁感线从S极到N极,C项不正确;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假设的一组有方向的闭合的曲线,实际上不存在,所以D项也不正确;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A项正确;磁感线上每一点切线方向表示磁场方向,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小磁针静止时北极受力方向和北极静止时指向均为磁场方向,所以B项也正确。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题发挥,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磁感线虽是假想的闭合的曲线,但是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四、要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让课堂得以真正的优化

“问渠哪能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大家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以事实为依据,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做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第3篇

第四章动量

一.动量和冲量

1.动量

按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mv

⑴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状态量,它与时刻相对应。

⑵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2.冲量

按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冲量:I=Ft

⑴冲量是描述力的时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它与时间相对应。

⑵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不能说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保持不变,那么冲量的方向就和力的方向相同。

⑶高中阶段只要求会用I=Ft计算恒力的冲量。对于变力的冲量,高中阶段只能利用动量定理通过物体的动量变化来求。

⑷要注意的是:冲量和功不同。恒力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作功,但一定有冲量。

m

H

例1.质量为m的小球由高为H的光滑斜面顶端无初速滑到底端过程中,重力、弹力、合力的冲量各是多大?

解:力的作用时间都是,力的大小依次是mg、

mgcosα和mgsinα,所以它们的冲量依次是:

特别要注意,该过程中弹力虽然不做功,但对物体有冲量。

二、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既I=Δp

⑴动量定理表明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量度。这里所说的冲量必须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或者说是物体所受各外力冲量的矢量和)。

⑵动量定理给出了冲量(过程量)和动量变化(状态量)间的互求关系。

⑶现代物理学把力定义为物体动量的变化率:(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形式)。

⑷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在一维的情况下,各个矢量必须以同一个规定的方向为正。

例2.以初速度v0平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抛出后t秒内物体的动量变化是多少?

第4篇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1

  20xx年已经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努力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集体备课中,分工协作,既照顾到本班实际情况,又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作为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

  另外,我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通过我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有不足之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上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全体老师的帮助,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以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2

  又一年紧张忙碌的高三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感慨万千。工作9年,高三教了4年,也曾中途接班,但……没教过这么差的学生。我所教两个班都是理科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品质及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呆板且单一,并且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就在我越来越成熟各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的时候,遇到了他们,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束手无策……

  由于教育的发展、各高中校的纷纷扩招等各方面状况的变化,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现实的需要,我们务必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对策。

  1、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及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拨、健康地发展。为了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确保教学质量,热爱学生是前提。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智力有高低、身体有强弱、爱好有各异、特长有不同,作为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他有自己的优缺点。而对于一个教师则没有理由偏爱或厌恶哪一个学生,教师务必有这样的职业道德: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过去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一刀切”,这是不贴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的,也是不贴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的。而此刻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学生提高整体素质。而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必然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这也必然以热爱学生为前提。

  热爱学生务必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而尊重学生表此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一句话即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交流。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带给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理解”还是“不理解”。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有着各自的需求和欲望,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空间。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并主动理解教师的要求,以此可提高教学效果。

  以前,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今后必须要加强。教学效果要想好,务必让大家喜欢上这门课,让不学的学生先能学,再解决如何学会与会学的问题。

  2、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

  兴趣是个体用心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孙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就就应给他们有充分的选取。因为人只有干他所能干的、愿意干的、想干的事情时,才会表现出主动性和用心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强调课堂学习的协作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的协作关系;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是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用心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使大家在气氛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的参与进来。

  3、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就是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清楚其研究的对象,适应范围和条件等,从此入手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凭感觉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坚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联想记忆,有利于准确快速提取知识信息,有利于理解潜力提高,为高考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其中力学又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取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明白,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取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一般来说,某一时刻的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对于一个过程而言,若涉及时间可用动量定理;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关系;若这个过程中的力是恒力,那么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要涉及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物理量,计算起来相对麻烦。如果能用动量定理或机械能守恒来解就会方便得多,因为这是两个守恒定律,如果只关心过程的初末状态,就不必求解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那么在什么状况下才能用上述两个定律呢只要体系所受合外力为零(该条件可放宽为:外力的冲量远小于内力的冲量)时,体系总动量守恒;若体系在某一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那么体系在这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按照同样的方法,要让学生在复习中力争自己构建各部分的知识网络。

  4、调整心态,学会放下

  进入高三下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已经不可能做很多难度较大的题目、或是弄懂自己学的一塌糊涂的某部分知识,那就要放下。必须要认清形势,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实际的定位,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为胜利者。考场上也是这样,务必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尽量多的分,个性是理综试卷,对我校大部分学生而言,要把全部的31道题做完似乎不太现实。那就就应根据平时做题的经验,准确把握自己会做的,争取不丢分;一些平时做起来就很吃力的问题,该放下就放下。

  总之高三一年只有全面复习,主抓基础,狠抓落实,以不变应万变,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措施、不同的要求,才能使每个学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物理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物理的价值,增强理解物理和运用物理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物理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整体感知;问题剖析;对策研究

教育改革让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以说在改革进程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好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然而,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在日益增多,但却很难用到实处。有些高中生在家庭中连最起码的更换灯泡都缺乏勇气,更别说修理一些简易的家用电器了。这充分表明,虽然新课改后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视界拓宽了,知识量增多了,但课堂仍然不能算作有效课堂。针对这种“高质低效”的现状,本文首先从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整体感知分析入手,剖析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重点围绕“有趣、有效、有用”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把握,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为进一步增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能而贡献力量。

一、 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整体感知分析

(1)忽略过程,重视结果。综合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间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是对知识产生理性认识,二是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认知心理学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掌握,从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看,都必须有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等作出科学的教与学的过程设计。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许多教师忽略认知的第一个过程,在课堂上直接“架空”到第二个过程,将一堂新课上成了习题课,如此,则导致学生极易忽略知识的重点部分,所学到的仅是一个结果,而这一结果是如何得来的,则有很多学生都很难解答出来。

(2)以生为本思想难以落实。目前,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考虑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应如何让学生学;并且只考虑教学程序和课堂组织,而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初始状态,如知识储备、基本能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等。这种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出现偏差,最终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实践证实,许多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动态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重视不足,不能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即时反馈,这无疑又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

(3)对高中物理课堂其他具体问题的感性认识。研究表明,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在调研后将其梳理了几个方面,主要有。

第一,课堂上教师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力度不足,只是简单的进行了讲解,而学生理解不透作为物理核心精华的概念和规律,就很难学好物理知识,更难以学有所用。

第二,教师的课堂表述缺乏艺术性和科学性,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课堂提问难以抓住重点,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只针对学生的已知,而不能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四,课堂组织存在着漏洞,教学程序分不出层次,在每个层次中又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不能在关键处设问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 如何打造有趣、有效、有用的高中物理课堂

(1)兴趣激发。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即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学好物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好物理的首要前提即是掌握物理概念。在兴趣培养方面,笔者采用了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的方法,结合课题知识,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物理这门学科。如筷子在水中会呈现折射状态,死海不死的原因;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将子弹当作昆虫而随手抓住等。同时,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有计划有组织的物理课堂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例如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和研究活动、开展板书比赛和板书研究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设问的研究活动、开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等。

(2)有效、有用,将实验与课堂自学相结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首先提取本课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并依照教案开始教学。在这样的引导模式下,其弊病不言而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通过自学、实验探索教学模式的导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将学生自学与课堂实验探索相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并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课堂开篇,此时通过课前自学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学生对这一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复习自学内容,再一次确立通过自学所了解的本课的课题内容和知识点;继而利用问题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①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②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回答问题后,再次以问题引入实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着哪些关联?同学们能否用实验来解答?随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笔者也用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比,得出客观结论。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先学;高效教学

一、“有效先学”的内涵

国外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从解释学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要抓住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将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聚焦在学生层面,学生的问题就是重点,学生需要教师教了才会的就是难点,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才会更有效。而“有效先学”不仅仅是要充分地发挥其“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有方法地去尝试发现、尝试学会,更主要的是在先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先学暴露出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里的“有效先学”与另一种课前的“先学后教”形式不同。这种形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量,不占学生课余时间,也不是课前作业的“练习迁移”,而是上课教师讲授之前学生先学。这里的先学,目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投入,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学情,以便教师生成性地进行教学。一般分为整体式有效先学和分段式有效先学两种模式,整体式有效先学是指先学内容以整堂教学内容为主,通过学生先学,教师点拨,互动生成课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分段式有效先学往往是针对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而这些问题的知识的相关性不是很强或难度较大,需要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或分类归纳结果,我们可以采用分段先学,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况,把课堂设计为几个时段,某一时段针对某一问题设置先学题材,它是整体式有效先学的微元化。

二、“有效先学”的功能

“有效先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握学情,教学生所需,从而留有更多时间使学生思考、练习和展示。

从教师角度讲,“先学”的功能在于在课前尽可能掌握学生的实际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例如,在高一新课教学时,需要了解一些初高中衔接的内容,如磁场、电磁感应等章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什么,在哪些环节学生容易出错;又如,探究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学生在初中做过类似的实验,但学生在哪些操作环节需要进一步规范,从设计到数据处理的程序和原理哪些需要重新教学和细化,达到“知彼”的效果。

从学生角度讲,“先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发现不足,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听课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达到“知己”的效果。

三、“有效先学”的特征

“有效先学”并不是简单地在新课展开之前增加一个铺垫实验,或用来检测预习效果的测评卷的学习环节。“有效先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学会或探究发现。它具有以下

特点:

1.生本性:让学生试着自己先学

主要针对学生在初中已有的基础,在高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高中物理的恒定电流、磁场、光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先学,意在使学生发现问题和产生困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达到教是因为学生需要教。

2.适合性:适合所学内容的特性

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分为先行自学部分和先行探究部分。其中先行自学部分意在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即教师不教,学生自学就会的内容,如位移与路程、时刻与时间,重力、弹力等内容。先行探究部分意在让学生自己发现,主要针对思维容量比较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探究电场的物质性质,可以布置先学讨论内容:如何探究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物质方法。

3.导学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主要针对一些以规律应用为主的知识点,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正交分解的应用、动能定律的应用等。往往体现为学生思维混乱而无从下手自学的一些内容。这些需要教师从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角度进行引导,一旦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开始自主钻研。

4.全程性:与后学后教有机结合

主要针对高中新增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认知基本为零。这类教学内容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还是应更注重于教。如万有引力、机械波等。

5.可行性:完成任务常态化

这是“有效先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征,可能在某个特征上更具显性。但是,不论任何教材用何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首先要可行,这是基本要求。但同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模式,学生自学也好,教师教也好,共同学习也好,若能使课堂任务能在一系列的引导、争论、感悟中不知不觉完成任务,实现不该讲的不讲、当讲则讲、当论则论,师生在长期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有效先学”的最高要求。

四、“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与模式

(一)“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

以布里格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因此,“有效先学”的教学设计环节在注意常规教学设计基本环节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先学?于是教学设计中必须增加一些

环节。

1.把握教材特征和学情

根据高中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已学的知识,兼顾本校学生的实际生源等因素,考虑到学生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先学h节。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它的具体载体可以是一张导学案、一个探究实验或者一些素材和导问。具体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总的设计要求要符合上述“有效先学”特征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

特征。

如,高中物理在讲电磁感应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作为先学内容,提供实验器材,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先做实验,记录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操作并讨论归纳,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发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电路连接的能力,更体会了发现规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些情感、能力的获得不是老师通过演示、讲解所能获得的。

2.多段式教学设计

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于是我们可以将一个教学难点细化为多个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先学任务时要与每个阶梯目标相对应。实际上这也是探索一种新的备课格式,尽可能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类似于多段式教学,根据一般课时时间,最多可以分为三段,即每一段相当于一节微课,每节微课又包含三部分:学生先学、交互学习和拓展学习三部分。

当然,每节课教学设计环节的多少视教学内容而定,先学内容的多少也要根据教学环节的先学必要性来设计先学内容。并不是每个环节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先学内容。比如,波尔理论原本就比较抽象,对高中生来讲,无论你如何设计先学内容,学生均不易得到启发和领悟。

3.坚持集体研讨的教研机制,使先学类课型研究常态化

个人的精力和智慧是有限的,教师个人要做到“有效先学”的课型常态化是比较吃力的,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素养、教学知识、教育理论等各方面息息相关,更与现代科技、学生心理等有关。这就需要我们集合备课组的力量,结合各个年龄层次教师的智慧来共同设计“先学”内容和研讨如何有效实施“有效先学”的课型。因此,我们要把常规教学设计的最后反思环节改成集体反思和集体研讨新课的教学设计,那就要做到坚持集体研讨的教研机制,使先学类课型研究常态化。

(二)“有效先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有效先学”的教学模式着重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转为“先学”,由“教师导向思维”转向“学生生成性思维”,由“教师把握课堂”转为“师生交流与沟通”,由“教师讲”走向“学生问”,最终达到以解惑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讲解和分析,学生通过先学获得的知识是自身真正习得的,发现的问题或困惑是经过深度思考的,对其印象是深刻的,在交流与沟通中是参与和认同的,从而实现在解惑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是专注的,达到的效率是高效的。基于“有效先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下(多段式流程多走几次):

1.先学(个性先学或互动先学)

2.完成先学

3.整理问题和提出困惑

4.同学、教师互学(相互交流、讨论等)

5.拓展学习(教师解惑、归纳、总结、应用等)

当然学生先学内容还是基于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生源、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情况确定先学内容。还可能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教学特点的限制,中间的教学环节必须以学生体验、拓展应用为主,把学生如何学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通常追求“轻负高质”的教学效果,但往往会觉得无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而“课堂内”“有效先学”的理念和具体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为我们作了铺垫,希望我们能在不断使用和完善中达到最终轻负高质的教学效果。

⒖嘉南祝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有效性 有效性评价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指在一定教学投入内带来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卓有成效的教学。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物理教师在一定的投入后能够取得较好的有效教学效果。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指有哪些内容?有些什么方法?如何在具体的实施中理顺内容与有效教学的关系,那就要明确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且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新课程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那么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做出有效教学,那就要按照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来进行。科学安排每一节课,而不是无计划、无目的,随意地让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当今提倡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教学自然就有效了。在实现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物理课程,具有科学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必须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物理思想,让学生在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一种自我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自己教学的体会,谈谈我对高中物理课堂实行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究。

1.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师上课一定要在课前备好课,它是一堂有效教学课的起点。要做到所备的课能在课堂上实用,备课时必须做到:

1.1 三维目标的确立和细化。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各模块的目标要求是非常清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分解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确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1.2 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

高中学生有较高的辩晰能力,因此不同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不同,特别是高中物理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又较多,不同的班级和个体差异是肯定存在的,要做到有效教学,忽略学生个体差异而想获得教学的有效,没有充分备课就不是可能有教学的有效性。

1.3 教材的合理利用。

虽然现行使用的教材有多个版本,但是教材是众多的学者、专家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经过反复论证选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是要充公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的有效设计。例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4.7中的例1,此例题通过三个力平衡来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这个题看起来是一个常规的物理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造:(1)题中涉及细杆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引出“绞链”问题;(2)在细线与杆的接触处过程可以引出“结点型”和“滑点型”问题;(3)若将杆换成细线,并放在另一侧去,改为一个可动的,可以讲述动态平衡;(4)如果把杆换成一个轻质弹簧,并放在另一侧去,改为一个可动的,这样就可以直观地探究动态平衡中的极值问题,能直观地读出了最小值中的位置;(5)如果把细线突然剪断,那就可以演示力的突变性。所以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 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如课件,相关的资料,课外读物等,这些能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有是把抽象的变为形象化的内容。这些都是备课的必须有效利用的。

1.5 教学方法的和知识内容的预设审视。

备课是要备我们课堂如何来实施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解决问题。要做到就必须完成课前的预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课堂的引入,课堂内容中学生忽视的问题,实验的探究,事例的例举,学生思维的启发,学生知识的迁移,习题的处理等在上课前都要做出有效性安排。

2.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所教的课堂上,那样才能做到实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为此在教师教学中,必须采用一定的实施方式,在前面的有效备课下,那么根据物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的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只要上课引导得好,是完全可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的。

2.1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生学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天体运动中的第一宇宙速度时,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又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理解合力产生加速度时,可以提问: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2.2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学的内容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学习,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物理思想观念、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我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经常告诉学生,生活就是大的物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学生学习抛体运动时,随便找一个橡皮等小东西,都可以观察抛体运动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有直观的感受,很自然地就会掌握抛体运动的受力特征和运动特征,使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实施过程的必然之路。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要表达的形式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式、科学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方式的选择都是要根据具体的课堂环境和内容来选用的,但其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达到一个高度激情的学习状态。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4 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5 目的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内容的探究。

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学生具有了物理思维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在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思维,物理思维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对概念、物理过程的比较和问题的归类、物理过程与图象的结合等,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从而构建物理思维能力;(3)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也是物理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4)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是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这些在课堂中有目的教学,课堂才具有有效性,也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有效教学的课堂目标。

3.物理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物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没有评判是没有发言权说这堂课是如何有效的。那么怎么样来评价课堂是否有效呢?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我认为不管哪种分类标准,但其根本的东西不变,我认为作为物理教师对其自己应该从物理教学的实用性来评价可以简单地分为:

3.1 材的准确把握,准确掌控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物理知识结构。

教师在对物理课程评价时,要注重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学生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现行教材的编制都是经专家反复推敲出来的,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节内容必须要准确把握,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容和结构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再现。例如,高中物理教材有许多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是为配套的这一小部分知识内容来进行探究的,教师在处理时到底是课堂演示提问,还是课堂或课后学生探究,还是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那就要物理教师来掌控的。

3.2 理课堂的基本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准确理解。

高中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都有较强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感知和猜测——建构和证实——巩固和运用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也必须符合这个规律,那么评价也是要符合此规律。

3.3 理教学的过程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物理课在引导,阐述物理事实多以物理实验、物理问题来展开。因此在评价时就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来进行预设,那么,在物理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必然要看此过程是否达到了课前预先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物理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为高中学生是否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为评价体系的。例如,可以制作该堂课的的测试评价单等,来测试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来进行评价。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积极主动地掌握了知识并能应用知识,学生才能掌握知识中的“知”和“识”辩证关系,只有“知”,而没有“识”,学生所学就像一个能记忆的机器,而不能将所学的内容进行灵活的运用,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究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物理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应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正是在要求学生在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新课程在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