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4-19 16:4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班级文化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第1篇

(一)通过多元主体活动构建学生的精神

家园我们确立班级口号、班歌、班级誓言。以“我为我班,骄傲自豪”作为班级口号,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自主选择富有时代气息和他们喜闻乐见、青春励志的歌曲《奋斗》《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每周一歌,轮换歌唱激励。班级誓言在分组征集的基础上,经过语文功底好的学生加工完成:我们是莘莘学子,我们是班级一员;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激情飞扬;我们满怀理想,我们决不放弃;我们一定努力,度过美好中学时代!我们一定勤奋,奠定人生幸福之基!

(二)发扬民主精神

班会放手让学生策划,由班干部主持,学生民主商议班内事务,班主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对班会做总结发言,点评优缺点。

(三)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班特点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以制度管理学生,尽可能减少随意性,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核心作用,并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功能,使学生养成民主观念。

(四)利用多种载体构建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作用。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有:建立图书角,用积极健康的读物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鼓励学生“比、学、赶、帮、超”,培养学生形成竞争观念。提出“人有自信心,难事都变易”,利用学生各种闪光点激励学生信心,帮助学生形成阳光自信的人生态度。提出“文明礼仪养大德,自主学习成大器”,每期进行文明礼仪演讲活动,日常抓好文明礼仪监督、检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以“知恩、感恩”为主题,进行换位思考主题班会,让学生站在社会、学校、父母、教师、同学,乃至于学校餐厅的不同角度,理解对方,知恩、感恩,树立正确的公民心态。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博客、QQ群空间开通,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了理解和沟通,树立了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按照班规销售收集起来的饮料瓶、废旧作业本等,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班长负责书写不同于上交学校的《班级日志》,记录班级成长、发展的点滴过程,给学生美好的回忆,树立珍爱友谊的思想情感。三年下来,《班级日志》成了班级丰富的生活学习缩影。比如,毕业时,住校生提出的押金问题在数额上产生了争议,最后,从《班级日志》中找到了证据,化解了矛盾。班务栏设置“风采录”“温馨提示”等板块,展示学生特长、获奖、文明风采;给学生友好温馨提示,养成良好习惯。每月进行手抄小报展览,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与审美情趣。班主任自己书写班级管理工作日记,示范、鼓励学生也坚持写成长日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同时,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日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进行教育。为了锻炼学生的胆识,提高交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每天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班级文化建设看似不起眼,却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方方面面都在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鼓舞着这些学困生的信心。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的教育实践活动,我的感受是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确实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引导、提高的作用。

(二)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班级文化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塑造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三)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力量之源。通过不断的文化影响,班级中学生的责任心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每年五月份的校园艺术节,我班场地干干净净;植树结束后,学生自觉地将食品袋整理放到垃圾点,等等。学生行为已经成为自觉的责任习惯。

(四)引导作用

第2篇

关键词: 国内外 班级文化建设 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是“班级授课制”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学论》中描述了他所设计的“国语学校”的教育方式:“国语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1872年《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公布,规定儿童80名以上者应设两个班级,120名以上者设三个班级。数百年以来的个别教学被班级教学所替代,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后对于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演变。

20世纪初梅耶和莫依曼通过研究提出的“作业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对班级组织有了重新认识。对班级组织的认识发展,使学者逐渐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与发展,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班级教学上的视野也开始关注这些潜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与结构,并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社会学。在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结构化模式和交互模式。对班级社会体系的研究,指出了班级氛围、班级团体、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对班级文化相关因素的研究。

虽然国外学者没有直接提出“班级文化”一词,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杰克(Jackson.P.)在著作《班级生活》(1968)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实质上就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M.基辛在著作《文化、社会、个人》(1988)中对于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了论述。美国学者班尼·约翰逊的著作《教育社会心理学》(1986),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的《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1989),和B.瑞文、J.儒本的著作《社群心理学》,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等中,都有有关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的介绍,反映了群体文化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著作《班级社会学》(1993)中则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从1995年至今。这一时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以此指导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于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入到了基层,如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我国对于班级文化的关注和开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在90年代中后期,班级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对班级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构型做了粗略的分析,对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开展做了一些探索。他认为班级社会文化的要素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与离散型文化,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系统的次级文化。他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班级社会是用社会文化教化、习染和塑造青少年的场所,但班级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而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和再创造,是一种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形态。他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要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著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对班级文化概念、性质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且分别从价值观层面上、规范层面上、环境层面上论述了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他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并从操作的角度把握班级文化,认为班级文化中有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认为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有青少年文化、同伴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等。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如王宁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用和谐的班级文化来陶冶学生的人格。”谌启标、王唏编著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提到“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以及教室内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及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一些研究者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撰写了一些论文。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武莉,在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在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中讨论了班级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总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边妮佳在论文《论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解读和生成》中,探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的潘丽珊,在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有关班级文化建设某一侧面的实践做法,比如王红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小创意》中,总结了其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小点子、小窍门。汪爱华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弱势群体的转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成功的关键”等。

学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摇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兴起。而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乐观态度的重要基地。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文化现象的。班级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谌启标,王晞著.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傅建平,胡志奎.班级管理案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钱穆.文化与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

[5]汪爱华.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班主任之友,2004.10.

[6]白芸.“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2.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4.

第3篇

关键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应用

一、引言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创始人,他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动机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包括: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展开,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人的发展,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学生,有重要影响。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一个班级的内部、外部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所表现出的物质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2]。由于班级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因而能产生感觉器官所特有的“桃李无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特别是对于认知层次较低的小学生而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考虑基本需要中的生理需要,又要考虑发展性需要中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一)生理需要的满足

生理需要是需要层次论中的第一级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学校可从下面三方面着手。首先,教室的温度是需要保证的,即教室冬日的保暖和夏日的通风。其次,学生桌椅的配备要齐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身高相差很大,因此,桌椅的高低要适合学生的身高。最后,学校需为学生提供饮水,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中午不回家,学校还应开设食堂或提供热饭设备。

(二)认知需要的满足

首先,在班级范围内可提供的认知需要的满足途径主要是图书角。书的种类应该多样化,这样才可为不同喜好的学生提供所需。为了妥善保管图书,还应设置图书角的管理人员;为了有效利用图书,教师还可读书活动,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促进学生间读书心得的交流。

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览,如科技展、书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以实物的形式更直接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了解更丰富的世界。

(三)审美需要的满足

审美方面,班级环境很重要。班级规模和教室布置都是影响因素[3]。在班级布置上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以及不同的节日和学习阶段等特点进行调整,努力做到整个教室布置温馨美观大方。窗帘、植物、小动物可以缓冲水泥、木材带来的冷硬感,使学生产生温暖有生气的感觉。淡蓝色和淡绿色能让学生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在空白墙上挂一些字画,充分利用教室后墙的美化作用来美化教室环境。教室环境的美易于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教室布置上要不定期地有变化,如植物的摆放位置、字画内容、板报风格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对小学生来说,强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评定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刻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学习[4],因而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马斯洛认为,人有追求秩序安全统一的需要。制度文化建设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序可预知的小世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4]。制度建设既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实施。

班级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应奉行民主原则,即制度内容要由班级学生制定,最后形成全班同学的约定,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又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责任遵守班级制度。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建设优良的班级精神文化,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3]。这种向心力和归属感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意识更为明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爱和归属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精神文化建设还应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

爱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即个体与个体间直接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关系[1]。在班级中,这种人际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二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而这种关系的最早发起者应该是教师。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事物。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态都比较容易了解,不易了解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的观察,尤其是学生课后的言行举止;二是可以借助学生日记,在此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日记不批评不指责。但在学生思想出现明显误区时,需要给予积极引导,在学生遇到烦恼困难时,给予关心,分享忧愁;在学生成功时,分享他们的快乐。

凝聚力的形成、归属感的建立还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团体辅导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对深化团队情感有很强的促动力。

(二)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包括自尊和他尊,他尊是以自尊为基础的。自尊的典型表现是自信,因此自尊的关键是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以控制感为基础的。增强学生控制感可以从自我管理中的目标管理着手。目标管理包括: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监控行为、意见反馈、调整计划以至最终实现目标。当完成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后,个体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当自我管理成为一种习惯后,学生自信心就会增强。他尊是自尊的产物,可以促进自尊,从这个角度而言,应该多设立一些学生可以获得他尊的平台。

(三)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是个体的特点和性格得以表现,是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物,是一种自我发挥和完成[5]。因此,首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的能力有高低,表现形式、显露早晚等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自己擅长做的事,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该体会学生的丰富性,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的所在,放心大胆地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结语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层次性为班级文化提供了一个一般的建设顺序,即根据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依次上升到自我实现需要进行相应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这个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班级设施的配备;安全需要对应的制度文化建设;爱和归属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建设;尊重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尊重的给予;认知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图书角等的建设;审美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班级环境的布置;自我实现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马斯洛认为,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一需要被平息下去,一个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另外,还有一些附带的结果:人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至今为止一直被忽视的满足物和目的物;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新的兴趣、价值观、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这些改变都会对班级文化建设有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8.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林葳.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三明: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41-143.

第4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依靠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传承和发扬。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下面我将从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如何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则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初期,则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设计,出谋划策,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体制,也就是说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比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积极鼓励教师为校园设计规划方案,道路的命名、校园绿化等等,从中选择优秀方案加以采用;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的设计方案,征集校庆徽标,鼓励教师参加每学期的校园文化周等;在校园制度建设中,通过召开教代会、各部门管理人员会议共同制定校园各项管理制度。

1.2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创自办了各种社团,由于学生本身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知识广度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旦得到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会使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并将广大学生吸纳其中,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我校为了保证社团健康发展,为每个学生社团配备一到两名指导老师,并且每年要评选优秀社团指导老师。有了这些老师们强有力的领导,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组织建设完善,社团活动更是五彩纷呈,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1.3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同时又充满现代意识,受时代文化潮流影响。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就尤为重要。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校风主要包括了教风和学风,但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了建立良好的校风,我校积极开展文明教工创建活动,通过评选文明教工、师德标兵、文明家庭、师德演讲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树立良好的教风。进而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建设良好的学风。

1.4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校园文化有其历史性、传承性和特色性,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必然要不断的吸纳新事物,创造新的文化内涵。我校在现有的校园文化形势下,不断分析新问题,制定合适的管理办法;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办法,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性采用,取长补短,不断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形式,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2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地位的缺失,作用的弱化现象。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2.1校文化活动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文化的建设方向应该要综合大多数成员的心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因而学校领导者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个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发其内在激情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学校生存的关键。一个学校要能脱俗于群体,关键的要素还在于其教师群体所体现的各种素养,或者说独特的群体气质。创立学校品牌,就必须要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学校之盛,在于教师之盛,而教师之盛又在于教师学养、师德之盛;再则,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希望以自己的专业修养赢得他人认可。因此,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结点之一。

2.2学校应重视相应管理制度的确立,加强实绩考核等措施

当然,在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后,学校也要重视相应管理制度的确立,比如修订《班主任考核条例》、《优秀教研组评比条例》、《教科研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表彰先进,加强绩效考核等措施,促使教师在良性的竞争和工作氛围中,自觉得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优化个性品质,提高教研水平。比如我校在班主任考核方面,制定了详细、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于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班级组织建设情况、班级凝聚力、班级活力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使得班主任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需要。

2.3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学校想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则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参与社团建设和参与并对社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教师,学校要适当给与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激励。比如,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社团指导老师平时给予相应的通讯补助,每年给每位社团指导老师适当的年终补贴,同时对于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相应提高补贴金额。注重培养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青年教师,为这些教师提供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徐玉莲,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讲师;谢爱林,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其最底层一级就是班级。 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及高校的制度、决策、校园文化都要通过班级加以贯彻落实:千千万万个班级就组成了中国人才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庸俗、低级、不学术、不道德、没修养、恶性变异观念等等,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其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为数不少的网站刻意追求点击率,追求吸引眼球,图片与视频越、越低级越被传播,什么“胸器”、低腰裤、无裤日、课堂调情、寝室自拍、大腿上写答案作弊、包养、甘做“小三”等等,无一不是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而文字报道更见负面效应:“我爸是李刚”、“拼爹”“神马都是浮动”、“女研究生自杀”、“富二代校园豪车撞人”、“女大学生四年被包养净赚一套房”等等,这些都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强烈冲击。一些学生觉得刺激、好玩,就错误模仿,导致突发事件频发。被包养、自残、自杀、杀人、玩失踪、效仿作弊、被退学等,恶性事件不断。

其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守不住底线的建设。以春游为例,尽管大家都知道春游的诸多好处,但家长怕出事,学校怕出事,因此,所有的群体外出活动都被逼到了最底线:“压住不批,就怕出事”。而挡不住的春情在荡漾,于是学生们就会三五成群地隐藏目标,或寝室,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或同乡,或初高中时的同学,或与家人,或男女恋人不经审批就出游,无情地冲击和打破了学校守卫的底线:“这是公民的权利,我就是要去,无可商量”,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底线突破。实际上,高校的压力很大,有来自于家长的,“出事我就闹”;有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有明确、特殊的安全稳定工作要求与目标;有来自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的,每个制度都指向底线;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也都是指向底线。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乃至学生干部,几乎每天都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上课清查人数,睡觉清查人数,活动清查人数,考试清查人数。这使我们发现,这种只是守卫而不是建设的底线文化,最终是守卫不住的。

其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身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高校班级的建制基本上是专业上的时间建制。学生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家庭背景、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心理因素等较大差异而使高校班级文化的质、量、度不易确定。高校班级大都是成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公民权,法律赋予了他们完全民事能力。他们迷恋网络、、驾驶、言论、勤工俭学、学业选择等等,取得了法律上的完全权利与责任,这就导致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存在不易主导的难度。

在专业学习上,高校学生要学的功课很多、很广,他们经常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期选课,甚至跨学校选课,这种临时性、专业性、班级不固定性、地点不确定性等等,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不同的授业老师由于学识、个性、专业、年龄、修养等等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更是极其严重。班级文化建设常常被动、难以把握与成型。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学校、学生、课任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忙于管理层各种检查,几乎无法放开手脚,加上白天劳累于学生上课,晚上还得操心于学生的归寝,也几乎难以腾出时间来建设班级文化,甚至还形成了职业疲惫。

对于基础性、急迫性甚至于前瞻性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现实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学生,学校要观照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问题,亟待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来应对。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使高校学生承担起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历史期盼,义务性地回归到高校的水准,成为承继先辈、继往开来、负责任、有作为、有希望的一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

(一)把握文化的本义,实现“化人”的境界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表现为经过人努力后的诸种变化。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人类努力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锁定的是“体系”、“总和”,与千百年来“文化”所遵循的本义一致,强调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即“人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水平”这一实质性的目标体系。

高校班级承载着培育更高学历、更专业知识、更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道德水准、学识修养、学术能力、言谈举止、实践应用、科研创造等方面应该体现在“体系”、“总和”、“水平”上。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实质,体现出经过人的努力,使学生在“体系”、“总和”、“水平”上迥异于中小学的学生,迥异于未受同等教育的国民。所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不只是要努力建设,进行“人化”,更应该考虑“化人”,即:使人变化,使人向真、善、美改变,通过班级体的不懈“人化”的努力,达到高校班级整个集体与个体向真、向善、向美、提高思想境界、增加学识、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修养、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创新的目的。与其同时,也载记高校班级几年的成长成果,体现高校学生“体系”、“总和”、“水平”上的显著提高。

(二)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品位

高校班级文化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特别是高校班级,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以什么方式来保障承继着千百万家庭与社会期盼与重托的年轻学子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三是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高校班级品位文化,首先是独立的寂寞文化,因为有了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进步。其次是学问文化,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第三是学术文化,高校班级要让学生追求真理,学术独立,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第四是过程文化,要体现求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品德提升、学问累积、思维提高、学术进步、实力彰显、奉献与社会正面评价渐进的一种过程。

王冀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主要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大学缺乏独立意识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2]实际上,高校班级文化滑坡比这还要严重。以网络公布的诸种行为来看,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他们的生理年龄成年,而心理年龄却往往孩童化,脱离了父母,失去控制却常常是故意而为之。他们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都懒得去争取,成天忙于睡懒觉、打游戏、谈情,更不用说独立、发展、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占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空白阵地,主动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品位文化,形成一系列值得研究与推广的品位理论与品位个案。

(三)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可行性评比

高校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

所谓可行性,是指对高校班级文化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财力、人力、区间等条件与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性。高校班级文化要有“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的评比与探索。在评比中,要紧扣“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只有具有较规范、稳定、配套、完备的体系,具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持续自觉“动力源”,具有确保完成的“确定性”,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长效。

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以北京大学为例,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吃喝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3]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后经努力,“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4]可见,要扭转一时之风气是可行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要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时间与空间,对于已经有所探讨和实践的要帮助总结提高,要推进可行性评比,精选个案,及时推广;要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保证一代代人都如北大学子般地高质量成长。

(四)与时俱进,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

高校班级成员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甚至会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如网络邮件、QQ群、博客、飞信、短信、电话是年轻学子经常采用的,要回到结绳纪事、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的新做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让学生主体意识崛起,思想潮流高尚,学识扎实领先,参与实践多有奉献,参与学术研究多有建树,参与交流多展英姿,建立起参与式发展的高校班级文化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推进。

顾明远认为:“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就在此。”[5]一流的班级也是如此,要不断推进班级在整个文化场里面,道德修养提高、学识累积增加、学术能力提升、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际尖端知识与技术的跟踪吸收与创新显著提高。

(五)制度同步,内修外展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也是如此。入学后,要给班级中的学生以严格的训练,通过制度建设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知识面拓展宽广,眼界开阔,并培养出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高层次与高水准上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制度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加以配套同步,使高校学生守得住“正”,创得了“新”,入得了“流”,出得了“门”。

1.建立形式文化制度。军队与公检法的着装、企业的工作服、中小学的校服都是一种形式文化,这些形式文化的制度使他们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义务。高校班级也要外整形象,要体现出自然美、清新美、纯朴美、大方美的文化品位。教室、寝室、校园、建筑要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在文化上的规定,并形成制度。同时,要有如班会、晨会、总结会、互评会、新人引进会、典型事迹会、名家交流会等等形式上的文化制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规定了形式,内容也就明确了。

2.建立行为文化制度。小学与中学生都有行为上的“守则”,而大学生则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行为文化。军队、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行为文化。如此,不能不深刻检讨高校行为文化上的问题。特别是互评行为、小结行为、提高行为、学习行为、交流行为、学术行为、科研与创造行为、文化娱乐行为、情感行为、责任行为等等,要有明确的行为文化制度,以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制度,使所有班级文化都有一个较好的行为文化。

3.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着手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其目标指向一代人的信心、信念、理想、情操;指向一代人的心灵成熟、学业进步、责任与奉献、创新与发展。

4.建立“走出去”的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逐渐学会并适应走向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吸收融汇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走向专业领域,走向现实社会,走向学术与科研,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国内与国际交流。

总之,应该让高校班级文化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催化剂,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据的前沿,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舞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2]王冀生.多样化与高品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3-4.

[3]高平叔.北京大学的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42.

第6篇

一、提炼“和美校园”精神,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可以激励鞭策师生健康成长。学校在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提案的前提下,经年段,处室,校务会,党支部等各个层面多次讨论协商形成了我校的“一训三风”。学校上下一心,共同提炼的校园精神,充分发挥了其引领作用。它指导着全体师生的行为,促使全体师生为其共同目标而奋斗,得到了显著地成效。学校获得“南安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南安市平安先行学校”、“南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定点学校”、“泉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先进教工之家”、“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泉州市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验校”、“泉州市语言文字示范校”、“泉州市文明学校”等四十多项集体荣誉。

二、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和美”校园环境

“和美校园”,安全第一。学校始终把强化校园治安和普法教育工作放到首位。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订各项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另一方面,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登记,确保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漏洞;此外,学校每学期组织多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并且不定期邀请专家莅校开展教育活动,做到了师生全覆盖,全参与,提高和锻炼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我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为我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软硬兼修”,彰显特色,建设“和美”校园文化

(一)在软件建设方面:

1、管理文化建设:学校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务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服务,事事有章可循。学校通过逐层分解,细化规则,夯实过程,让工作常规化克服了教师工作的繁忙无序,培养了孩子们的自觉、自主意识。这使整个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2、班级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班级要有个性化的班训和名人警句;二是教室的布置要整洁、新颖,充分体现班级特点,要有展示学生个性或优点的栏目(科普角、评优栏、作品展示栏、公告栏、学习园地等),并定期更换;三是正常开展班级活动、主题班会:一个月至少一次主题班会(要有详细书面材料),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自己组织的各项活动。

3、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主体,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学校运用网络,开通校讯通与宝莲中学校园网,便于学校与家长联系,开展“书香八闽”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的素质。积极开展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网上祭英烈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设专门的网络引导老师管理员,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每年开学初,与学生签定《文明上网承诺书》,使文明上网和健康上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刊物载体建设:为了给学校全体师生一个展示才华、拓宽见识的平台,学校坚持每年至少出版一期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求索与创新》,每学期出版2-3期的校报《宝莲之光》。

(二)在硬件建设方面:

1、立足校情,不断优化办学环境。办学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我校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努力追求校园布局园林化、科室装备标准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校园场地绿色化、厨窗专栏知识化,构建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的良好生态环境,极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净洁美观的校园环境。

2、充分展示学校每个角落的育人功能。为了达到听视觉文化育人的目的,我校充分利用校史馆、学校荣誉室、图书阅览室、素质教育专栏、广播室、文化墙、墙壁走廊文化和标语的作用,让文化科学知识、人文荟萃、实践理论和名人名言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校园各个角落贴挂名言警名,规范和要求,既美化了教学楼,同时也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了环境陶冶人,墙壁会说话,石头、花草蕴含生命的灵动的良好环境文化教育功效。

3、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契机,进一步充实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的相关设施。每位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读、记、讲、 悟四个过程,让师生将读书、诵读习惯化,使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异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彰显“和美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因此,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到了多样化,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识性;既有娱乐性、趣味性,又有实践性:

首先,坚持每周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利用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庆日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各种专题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其次,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趣味运动会”。在这些活动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和体育人才,对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校认真加强特色项目――校园足球建设,广泛地组织足球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显著的成效。两年来,我校组队参加南安市中学生足球赛,均获得女子组冠军佳绩。

第7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但由于其仍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上难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品牌活动——“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这种特色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陶冶学生情操,对于构筑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有天之骄子的美誉,他们伴随着祖国的腾飞而-成长,承载了社会未来的责任和父母的希望。然而,他们在思想上,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使其优点得以展现和发扬,同时也将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培养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1 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但存在消极倾向

当代大学生不拘泥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他们还关注外部世界,特别是自己国家的大事,具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感。在涉及国家荣誉、民族根本利益和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上,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比如事件、维护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地震等事件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积极行动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在祖国遭受危难之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染。比如现在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考试弄虚作假、学术抄袭、简历注水、投机取巧等。受市场经济趋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实效和利益,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严重忽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利己”思想明显。

2 拥有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但缺乏行为和认知的有效统一

当今高科技信息知识更替速度快,传播渠道多,大学生通过听课、培训、自学、网络查阅资料等多种渠道开阔视野,接受新生事物,这使得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追求理想的完满化。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导致颓废思想。有些大学生在设计理想时虽然也是追求完美,但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他们会放弃较高的理想,选择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追求实在的利益。

3 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不断强化,但面对激烈竞争和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突出,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亟待提高。家庭和自身期望值过高、感情问题、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使学生背上了种种心理包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少数学生出现了抑郁、孤独、敏感、神经衰弱等心理症状。特别是有些贫困大学生,直面竞争和经济贫困的心理压力,更易使他们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

1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集体并不是若干人简单的组合,而是根据某种共同利益组织起来的社会集团。每个人有权力从中获得个人利益,也有义务维护整体利益。个人没有获得个人利益的权力,集体就没有凝聚力,个人就会选择另一个集体;同样,若没有个人维护集体利益的义务,集体也无法存在,因为共同的利益正是集体联系每个成员的纽带。所以,应使每一个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个人能力和才能的施展是需要借助一个集体的大背景,大学生活不是“一个人的精彩”孤芳自赏,而是多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利益关系,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集体关系中,必然要依据利益原则行事。当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应顾全大局,这正是理解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我们只有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中才能真正把握集体主义的原则。集体主义是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抉择。在观念上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前提。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最初的系统论述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这样写道:“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应使大学生正确的理解集体主义,它并不是割舍了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发展空间,而是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又必须在集体中才能全面获得,离开了集体,个人永远无法实现自己。

2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师生营造一种氛围,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以学院品牌活动为载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上下齐心不懈奋斗的目标。“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而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校园文化建设。为了推进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分析总结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院积极开展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1 “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的特点

①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作为学院的品牌活动推出,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全体辅导员的共同参与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我们在学期初规定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作为学院的品牌活动推出。各年级学生参加“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他们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通过参与该项活动,他们不仅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在今后的择业与就业过程中也将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②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的成绩进行班级评比并表彰,增加集体荣誉感

活动不仅表彰表现突出的个人,而且将每名学生参与活动所获得的成绩计入班级成绩,作为班级评比的依据。每学期结束后,张榜公布班级成绩,评选出表现突出的班级,在年终学院学风表彰大会上进行班级展示并给予物质奖励(做为班级建设经费)。活动有效地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③制定“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参与办法,有效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

班级在开学初根据活动列表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学期必须保证每一小组至少参与一项活动,最终班级成绩才能生效。这不仅要求班委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并像田忌赛马一样制定好班级参与活动的具体方案,而且要求班级每名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这种活动形式将全班学生凝聚在一起,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④“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设计内容丰富,以科技创新推动学生就业

活动不仅包含以往普遍受欢迎的文体活动,而且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避免枯燥,鼓励各班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自创班级主题活动,诸如信息学院学习身边“道德楷模”争做道德模范活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感恩教育活动,2008北京奥运会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开展了相关科技创新大赛,并鼓励学生形成学生科研小组。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智能车大赛、网络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技能。此外,学院积极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活动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面广,在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提高方面都受益匪浅;对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有较大促进。

我院在班级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学风建设等方面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①以优良班风带动学院学风建设

班级同学积极申优、创优,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努力为班级争光、为集体争光。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班级体,这其中不乏“全国先进班级”、“辽宁省先进班级”、“沈阳市优秀团支部”等。

②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

在班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多名学生先后获得校“五四奖章”——沈阳工业大学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省优秀毕业生党员”、“省三好学生”、“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③学院社团蓬勃发展,优化了学院的整体文化氛围

近几年,学院陆续成立了英语协会、体育协会、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协会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的内容。其中,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与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相互合作与配合,现已成为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爱好的有效载体。我院学生参与科技赛事的人数明显提升,成绩显著提高。

④活动覆盖面广,有效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由于活动采取个人参与,班级积分的政策,班干部有效组织,班级同学积极参与,能够带动班级全体同学参与其中。实践证明:“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优胜班级的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强,担任学院、校级的学生干部人数多,班级同学多才多艺,在各种竞赛中频频获奖,班风积极向上,凝聚力强。

通过实践的证明,以“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这一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塑造了大学生的思想,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有序、和谐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时俱进,时时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

[2]杨曦,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苏婕,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办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

[4]王牛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第8篇

以县教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本学期工作目标为指导,以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北京市德育整体工作纲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校园礼仪和和社会礼仪为重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有机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设适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积极创建追求实效,育人为本的德育校。

二、工作目标

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确立自信心和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为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明礼仪的合格中学生。

三、工作思路:

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全体学生为活动主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校训、校歌、校徽等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奥运年”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活动,从奥运礼仪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在参与中发展。

四、本学期常规工作

1。落实市县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以和谐班风促优良校风。

2。落实全员德育,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主题,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教育论文和成功教育案例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3。加强学校德育信息化建设,创设校园德育网页,发挥网络德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构建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

4。加大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力度,加强问题研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管理,落实帮教活动,开展不良行为学生转化研究。

5。加强住宿生管理力度,使住宿生管理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使住宿生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6 。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培训,提高班、团干部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向教育性、愉悦性方面发展。

8。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养成教育。

(1)继续加强班级量化管理,推行月红旗班、进步生、优秀生、及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

(2)继续办好“知心信箱”和“面对面”的咨询工作,提高学生的咨询率、面询率,注重实效。

(3)坚持和完善家访制度,深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4)严格升降旗制度,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5)办好广播、板报、橱窗,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6)规范班主任素质工作手册的使用。

五、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密云且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规范化管理。

(2)开展“学生最爱戴的教师”评选活动,促进形成全员德育工作氛围。

(3)以我县开展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县、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的作用,加经强验交流和表彰,以推进我校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

(4)进一步推进新型班集体文化建设,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班干部、团干部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以“3。5日学习雷锋”活动为为契机,组织全体中学生成立学雷锋小组,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公物、团结互助、文明礼仪等方面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与班级文化建设为相结合,以“清明节、劳动节、科技节、青年节、母亲节”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以“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内容,抓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拓展学生“十个文明习惯”的培育形式,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

2。。以活动为载体,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1开展校级“奥运项目观赛礼仪知识”竞赛;(2)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我班的奥运项目”活动,丰富学生的奥运知识。

(四)加强法制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通过落实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每两周一次举案说法制度和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光盘、录像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2。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1)建立学校不良行为学生的总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进一步明确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职责,从思想、行为、学习、交友、家庭环境等各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本学期进行成功案例征集与评比。

(3)贯彻县教委《关于加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意见》(XX年11号文),认真落实六项制度,即:不良行为学生不到校追踪制度,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制度,学期转化情况上报制度,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帮教人和政教处定期与不良行为学生谈话制度,定期案例评析制度。要严格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管理,明确各自职责。在发挥导师帮教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同伴帮教的作用,对极个别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还要确定民警帮教人,不断增强转化效果。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做好学生个体、不良行为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第9篇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积淀和师生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物化的生存环境,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该校所有成员所公认和遵守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物化环境的整合与结晶,成为一所学校的独特、传统的综合个性,并具一种纵横辐射的磁力,对该校的师生以至于周边人群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水准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搞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加强学校管理,陶冶、提升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大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一直深受教育主管部门、历任校长、教师的高度重视,怎样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话题和建设项目。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环境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学楼、雪白的墙壁、洁净的草坪等氛围,无时无刻的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锻炼着学生们的心智。直观性的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所以许多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风景优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性情,塑造美的心灵。发挥着“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文景观依然,校园的特色建筑、象征意义、合理布局、绿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科技馆、塑胶跑道、游泳池、宣传栏、名人名言、名家或师生字画的合理布置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迪,对抑制消极校园文化的滋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包括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细、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课外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种社团、影视、论坛、音乐赏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剪纸、手工、田径、球类、棋类、游戏、鼓号、横笛、文学、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阅读与诵读、节目主持、演讲与口才、书画艺术展等。各兴趣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四,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校训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不同学校独特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期的宣传、灌输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要做到:第一,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第二,加强爱家、爱校教育,培养故乡、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班旗、班徽,制作校歌、班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班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产生荣誉感、自豪感和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台宣传、报刊网站投稿刊载宣传、橱窗宣传、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第四,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学唱不健康的书报杂志、歌曲,清理厕所、课桌、书本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总之,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并优化其隐性德育功能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范围充分宽广的校园文化,改善着校园“气候”,美化着校园生活,优化着育人环境,发挥着德育效应。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为形式,结合系列化、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10篇

【关键词】少先队;工作;组织;凝聚力

作为一名少先队工作者,在管理少先队上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方式方法开展好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因此,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少先队工作,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建充满活力的少先队集体

优化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使众多少年群体具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思想意识导向。这是少先队工作者在实践中努力的方向。对于少先队集体建设,一定要发挥少先队自身优势,使少先队更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活力。具体体现为:集体目标具体形象,队员们经过思索理解认可;集体统一的纪律与实施,始终体现教育性,充满理解与强制,自律与他律的建设。增强少先队集体的活力,辅导员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真正“把少先队还给少年儿童”。辅导员必须对少年儿童信任,把管理的权利还给他们,真正树立“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的触角伸到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心田。大队部成立的“砚韵”广播站就是给予队员发挥自我的一个平台。

二、开展社区间的特色活动

在少先队组织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队干部和队员的智慧,让他们动脑筋、出主意、学创造、做贡献。在校内修课桌椅,搞卫生;校外为军烈属服务,慰问孤寡老人,到福利院志愿服务等。在社区中,大同学帮助小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上学路上,大同学帮小同学过马路,减少不安全隐患。队员们还可以定期打扫端砚文化街、端砚文化广场,到黄岗一二村委中宣传卫生常识、环保知识,帮助村委定期出好宣传板报。发挥家校合作作用,鼓励小队员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建设,向亲戚朋友宣传新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新风尚的形成。加强社区与学校合作,由学校大队部牵头,与学校周围的端砚厂签订社区共建的协议书。大队部定期带领队干、队员参观端砚厂,了解端砚文化,培养乡土情感。大队部还经常组织学生到“菜篮子”工程的蔬菜基地进行农药的使用调查,撰写小报告,获得区级小论文比赛一等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增长队员见识,了解本地文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乡意识。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开展课外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帮助队员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长身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活动可以室内室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陶冶情趣。在室内开展“诗歌朗诵会”“书海遨游”“名人故事会”“口语交际大赛”等与学习紧密结合的活动。室外可以充分利用阳光体育的平台,发挥体育精神,由大队部与体育组联合组织开展班级篮球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一系列体育项目的活动。既可让学生增强体质,又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交流、合作,得到磨练,增强意志力。大队部还积极鼓励队员参加端砚雕刻兴趣组、书法小组、七巧板小组、绘画小组等一系列活动。大队部在开展一些固定活动的同时,赋予一些新的内容,使它更具有时代气息。例如开展活动中要注重队员的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的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

四、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途径立体化,寓教于活动中

1.内容系列化,寓目的于活动中

小学生德育内容广泛,为使教育系列化,大队部根据不同年龄分段,全面开展活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一、二年级进行爱国旗爱校园教育,三、四年级进行“我爱家乡”社会调查活动,五、六年级进行“祖国伟大成就考察”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层次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又如清明节的“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教育,低年级就是网上鲜花祭奠先烈,认识清明节的来历教育,中年级就是网上鲜花祭奠先烈,制作手抄报教育,高年级就是网上鲜花祭奠先烈,诵读先烈故事,写读后感教育。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程度的教育,收到不同的效果。

2.形式多样化,寓措施于活动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适当进行德育知识灌输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各种形象生动,易为孩子们接受的活动。一方面是创造性活动,如让学生参加四驱车比赛、端砚制作活动,另一方面是艺术型的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模型桥比赛、地板画比赛等。

3.途径立体化,寓效果于活动中

在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想方设法开辟形式多样的教育渠道,形成以品德课为中心,教师为骨干,少先队为阵地,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等多线交叉的立体化教育的途径,并把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应的安排到各种不同的场景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每年的“六一”活动都赋予不同的主题教育,“传承传统经典文化”的诗歌朗诵比赛,武术操比赛,诵读经典文化比赛等。

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场所的布置,学校设有一台一栏三室(升旗台、阅报栏、荣誉室、少先队队部室、心理辅导室)。德育处充分发挥升旗台的作用,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黄岗小学还通过阅报栏拓展师生的视野,以五星级少先队队部增强少先队组织建设的力度;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在荣誉室存放展览学校所获集体奖项,从而增强师生“校荣我荣”的集体荣誉感。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创设浓厚的端砚文化育人氛围,大队部把端砚文化的精神内涵(廉洁、质润、创新、博学、传承等)融入到每个楼层的梯间文化。课余时间,各班主任利用梯间端砚文化廊,向学生传授端砚文化的知识,使班级的师生了解端砚,认识它的品质以教育自身,领会端砚文化的内涵,以此促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非常重要。大队部非常重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以人文精神来指导班集体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班主任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参与到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中,美化、优化教室环境,营造班集体德育氛围。

第11篇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6.011

班级是学生在校成长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学会做人,是否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与班级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凝聚、激励、导向等功能,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到班级集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个班级的灵魂。那么,如何创建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学生成长的和谐家园呢?

一、抓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让教室的每一处都会说话

这里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即教室的自然环境的建设。如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近期,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了一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德育科研评比活动。在上交的几百篇班级文化建设的论文及班级文化建设设计方案中,我们注意到在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实践中,必须要考虑这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室环境设计的原则

教室环境的设计,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教育性。班级文化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功能,要进行有教育意味的教室布置,减少传统口号性、教条性的标语,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浅易语句,以营造教室整体的人文气氛和文化气息。如:笔者在近期的高考视导活动中,发现许多学校在高三教室里贴着一些激励性的标语,譬如:“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的坦途已离我不远了!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就得付出超人的努力。”此外,还贴有老师寄语、家长寄语、同学寄语及我理想的大学等等来勉励学生。

2. 整体性与美观性。教室布置忌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因为这会令人眼花缭乱,不知该注视何者才是。因此,用来布置教室的色彩不可太多,且要讲究色彩间的和谐性,更重要的是暖色系的比重(如红色)不可占得太多,以免学生进到教室,便有躁郁不安的感受。

3. 创造性与生动性。教室布置的设计应考虑让学生有创造思维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室中应保留一块可供学生自由挥洒的角落,如设计涂鸦区,在教室后面放置一块白板和几支彩笔,供学生任意彩绘图案;还可以设计心得感想区,供学生把当天所学的心得与感想写出来和同学分享等等。

4. 经济性。教室布置由于要经常更换,所需材料和经费应考虑其经济性,原则上以废物利用或社区资源为主,由师生共同设计,减少成品购置,以达经济实用之效果。如用不完的墙报纸和图画纸等可统一收藏,当下次要再重新布置教室时,便可再拿出来使用。

(二)教室环境建设考虑七个“让”

通过教室环境的建设,我们应让教室具有如下浓厚的氛围:

1. 让教室成为一个认知的环境。教室是书的海洋,知识的世界,创造的乐园。教室里的所有东西都应当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需要识字,教师就可以在教室里贴满文字图片;春节到了,可在教室里贴春联,挂灯笼,让教室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这种环境,就是认知的环境。

2. 让教室成为一个散发书香的天地。书香教室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风貌,是班级文化的集中显现。班主任要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让学生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智慧的启迪,汲取成长的养料,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让阅读引领学生成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的教室里,设立了专门的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他们喜爱的书,为学生创造自主、温馨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去领略知识的魅力,感受浓浓的人文气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同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是老师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

3. 让教室成为一个回归生活的家园。教室如何回归生活?比如,随着季节的变化,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绿绿的草地上、五彩缤纷的花丛中识字学文;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浩瀚的星空中探究学习;在稻浪滚滚、瓜果飘香的丰收园里吟诗作文;在千姿百态的窗花和圣诞老人的祝福中进行言语交际和实践活动。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教室里开辟养殖角,让美丽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些班级,在教室后面的侧方,设有“爱心雨伞”和“爱心小药箱”角,也让学生感悟着大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带来的一股股暖流,使学生感悟到我生活在班级的大家庭里是那么幸福、快乐。

4. 让教室成为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即班级要有“心语”。正如上文提到高三毕业班给学生的鼓励留言,就是让墙壁与学生“对话”,也就是班级的“心语”。在班级中,黑板、课桌、墙壁是“心语”的开发地。

黑板留言――格言警句。有一个班级,在黑板的固定角落,每天由一个学生写上一句名人名言、哲理警句。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我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盏心灯,常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天天点亮思想的“心灯”,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桌留言――座右铭。座右铭可从几个方面来选取: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班级里自己竞争对手的名字,三年后的目标,针对自己不良习惯的警示语等。如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有一位班主任就让自己的学生在课桌右上角写上三年后自己最想考上学校的校名,下次考试的竞争对手,自己的成绩目标等,以此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墙壁留言――写满快乐与自信。这一块,可以悬挂一本“好人好事”记录本;可以是班级活动剪影;可以是学生引以为豪的图画作品、手工制作、书法笔墨;可以开辟一块“优乐园”,把所有学生的照片和优点卡贴在里面,卡上的优点还可以不断增加,让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自信地微笑。如在隆安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教室里,黑板的右边,设有一棵理想树,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自信能考上的大学写在类似树叶的纸上,贴到理想树上去,以此鼓励学生自信,激励学生学习。

角落里,也可以成为“心语”的开发地。如有一位班主任,把放扫帚的地方写成“天将降大任处”;在靠门的墙上写了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如果你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同学,请检查灯、窗、门是否已关好。谢谢!”如此开发班级“心语”,让每一个走进这个班级的人觉得这里的桌 子、扫帚都会说话,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生命的芬芳!整间教室在有意无意中,拨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5. 让教室成为一个不断生成的空间。教室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教室的布置,必须注意知识的探究与生成。有一位小学班主任作了以下尝试: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张贴了很多字卡,学生没几天就把一个学期要学的生字都认得了。为了巩固识字效果,班主任要求学生给这些字找些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字组成词语,还可以用它造个句子,说一段话贴在它的旁边,别的学生还可以给这些创作作一些评价。此外,在教室设计涂鸦区,即在教室后面放置一块白板和几只彩笔,供学生任意彩绘图案;在教室设计心得感想区,供学生把当天所学的心得与感想写出来和同学分享等。这些举措都会使教室成为一个不断生成的空间。

6. 让教室成为一个挑战自我的场所。教室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中的自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都源于此。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自信地走向生活。比如,每学期开学初,班主任可让学生们在自己班上设计的“心愿树”或“成长袋”上挂上这学期制订的一个奋斗目标,让学生们许下心愿。在随后的日子,教师及时提醒学生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使学生体验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

7. 让教室成为一个人性化教育的阵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对于教室布置,要做到人性化教育,视人为人,重视人的生存价值。因此,教室的布置,必须创造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教室气氛,尊重学生的文化氛围。有一位班主任在学校组织“开放日”时,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学生的作业和老师的批语放在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教室周围的成绩布告栏里张贴着学生的作品,每个学生只有两张,每人都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他们都是自己和自己比。一个小小的成绩栏,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杰出的学生得到了认可,而成绩平平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成就感。这样,好的不至于骄傲,差的也不至于自卑。让每个学生能自豪地对来访者,对来参加家长会的父母朋友说:“瞧,这是我的!”教室就成了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性化教育阵地。

(三)教室环境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要使教室环境的建设真正发挥功效,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 师生共同布置。教室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教室布置活动应由师生一起设计制作,但主角应为学生,老师可从旁辅助。以学生为主,学生会觉得“班级”真正是我“家”。在这里,学习环境自行设计,温馨的成果大家分享,学生会感到温暖、愉快、幸福。在教室的布置中,老师应或参与布置或做顾问,不要作为单纯的旁观者,要从旁给予辅助。师生一起布置教室,会使学生和老师更加容易建立起互信的桥梁,关系会更加密切。

2. 要善于创新。教室情境布置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像家一般温馨的地方,又对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起潜移默化作用,它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室要一改过去单调乏味及内容固定的布置方式,有所创新。每个班级因成员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在教室布置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搭配创意来创作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室。如此,既可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又对学习有相当程度的帮助,使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生动教室。

3. 注意个性化与动态化的统一。教室的布置如长期没有变化,学生就会失去新奇感,对之不闻不看不管,久而久之,教室作为一种教育的因素、教育的资源也会逐渐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对教室的布置应该不断更新变化,使整个教室资源不断地动态生成,让学生不断获取进步的动力和养分。如黑板报上设立每天更新、每周一改、每月一变的内容和栏目;公开张贴表扬的作文或绘画作品等可逐一累积起来装订成册,作为班级阶段性精神财富传阅或保存。同时,由于学生在不断地成长,教室布置也要适应学生的发展,经常更换布置内容,并体现不同年龄段的班级特色。如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陆艳珍老师就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七年级她侧重渲染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八年级侧重渲染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升华学生的感恩思想;九年级则大胆将传统的名言警句换成富有青春朝气的学生们的真实写照――“最美妙的年龄、最纯美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以此来激励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4. 形式与内容协调统一。教室布置不要太过花哨,“装修”太奢华,应用最少的成本将自己班的特色体现出来,设计要有实质内容。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智慧,把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为自己和集体创造出一片有生命感的天地。

二、抓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以人文的制度文化规范人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以班规、班纪为内容的班级师生共同制定、认同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班级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社团章程等,体现着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班级精神的具体反映,对班级成员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范和制约作用,保障着班级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抓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呢?

(一)制定班规班纪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是靠班规班纪来保障的。因此,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全班学生一起制订班规班纪。

1. 制定班规或班级公约。制订班规或班级公约即对班级每位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例如,有一位班主任制定了这样的班级公约:遵守学校各项制度,不迟到早退;爱护班级公共财产;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平时注意保持教室整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自习课不讲话,不讨论;独立完成各项作业,不抄袭,不迟交;诚信考试,不作弊;离开教室,随手关灯、门、窗;集体活动听从安排,积极参加,为班级争光,维护班级荣誉;尊敬师长,同学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2. 制定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是对一定职务的职责予以规定。这是以空间为序的班级制度文化,制定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商定制订岗位责任制,如常务班长职责、班委会委员职责、值周班长职责、值日班长职责、科代表职责、物品承包责任制等。

3. 制定各种常规。班级各种常规是以时间为序的制度文化。其制订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等。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与学生制订的《每月常规》:(1)每月1日即制订本月的自我教育计划,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要做的实事,计 划的可操作性要强。(2)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互测。测验题由每位学生出,出试题要按照班级规定的出题大纲,确定试题范围、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覆盖面和试题分数比例。每份试卷的几张卷纸必须装订在一起,每份试卷的卷头格式,必须统一写上出题人姓名,估计分数,每道小题及总分实得分数,留出答题人姓名空格,供答题人填写。(3)每次互测,90%的学生要达到80分,不足80分者参加补考,另10%的学生补考分数线由自己确定。(4)每月末进行一次备品大检查,由生活委员检查各自承包的备品是否清洁,是否完好无损,是否能充分利用。(5)每月最后一天,对照月初的计划,总结任务完成情况。

4. 制订其他制度。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的需要制订其他制度,如寝室规范化条例、考勤制度、班费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如有一位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订了如下的考勤制度:(1)考勤范围。上课、自习、班会、集会、卫生公益劳动等,学校安排学生必须参加的集体活动,均属考勤范围。(2)副班长负责考勤并认真做记录,每周在班内公布,并向政教处报告情况。期末班主任将学生个人考勤统计登载在学生成绩册上。(3)上课铃响后进入教室为迟到,迟到15分钟记旷课一节。(4)因病、因事不能到校上课,必须事先(急病则在事后)办理请假手续。向班主任送交医生证明,两天以内上报政教处备案。无故不到校作旷课处理。(5)凡伪造假条者,一经查清,按有关规定予以纪律处分。

班规班纪的制订,可先由学生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起草,然后小组讨论,拟出草案,再在班上通过,最后定下来,并遵守执行。在班规班纪的制订中,要突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给制度以灵魂,使制度人性化。因此,班级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应该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己来生成,这样的制度由于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才充满着活力。

(二)组建班级管理机构

班级是一个组织系统,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其顺利运行。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构也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方面。所谓班级管理机构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以班长为首的班委会。班长和班委会成员的产生可以采取竞选制和轮任制。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学生表决通过,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管理体制,同学能做的事情,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事情,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事情,班主任不做。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助手,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加强了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必须与上级部门颁布的法规、政策、条例等一致。(2)要符合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班级实际。(3)要注意突出班级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4)要师生共同制定。(5)不仅学生遵守,老师也要遵守。另外,我们的制度不要总板着一张冷冰冰的面孔,举着“禁止”、“不许”的权杖,应更多地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要充满“人情味”,体现浓浓的文化味。

三、抓精神文化建设――以高尚的精神文化净化人

“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是一个班级的本质、班级风貌、个性特点、人格魅力的集中表现,具体体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那么,在班级工作中,如何培植、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呢?

1. 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有强烈的荣誉感,热心班级活动。塑造班级精神,可以通过这两方面来进行:一是设计班级标志物,如班训、班歌、班微等。通过班级标志物,激励学生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二是通过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写作小组、阅读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开展诸如班级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晨会、班会、体育比赛、歌咏比赛、春游、秋游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更高层次需要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这种深层次需要。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嘉奖交流”。班主任经常把班级取得的成绩、科任老师对班级的良好评价以及家长的肯定及时与大家交流,提高大家对班级的认同度,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班级里学习非常荣幸和骄傲,从而产生自豪感,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进而也无法让集体成员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想让班级集体充满活力,让学生对班级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如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文体比赛等。由于比赛是在班与班之间进行的,“我们班”是否赢,自然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如果“我们班”又赢了,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自然而然,对班级就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即使是“我们班”输了,为了下次赢,大家也要齐心协力出谋划策,班级自然就有凝聚力。这凝聚力就是班级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体现。

第12篇

论文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高校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它的繁荣与进步程度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高低。目前,外来文化对校园影响很大,全方位建设校园物质文化、道德文化、观念文化、管理文化等迫在眉睫。

一、文化是一种具有最大凝聚力的社会共识

文化是什么?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则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是有层次的,其表层是人的衣食住行,即蕴含了一定精神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形式;中层是借助物质,体现精神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政治、法律、制度等;其底层或者说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混杂。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理解和共识。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作用在于它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标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例如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体现总结而形成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够将中华民族始终凝为一体。

二、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迫在眉睫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校园文化极其重要。校园文化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学校在文化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也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学校教育出来的人,一批批走向社会的各自角落,他们所带去的不仅是所学得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有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因此,学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是垂直型的(对教育系统),又是放射型的(对全社会)。在科技发展空前迅速,社会生活变化急剧的现在,学校的这项任务就更为突出,更为沉重了。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新成长起来的职业教育学校,正处于急速发展时期,教育资源的整合显得极为重要和急迫,校园文化建设更不例外。抢抓机遇,适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其与其他工作同时起步,同步进行就刻不容缓。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环境是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办公设施。主要包括教学大楼、图书馆、实训基地等项目,以机电一体化、畜牧兽医、新能源等专业为重点,购置实习仪器设备,满足教学需要。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在完成了大学生服务中心之后,继续完善服务中心、公寓内部水暖电、电视电话等服务设施。三是绿化设施。在建成人工水面、草坪、植树、道路硬化、置石的基础上,近年来结合新建项目,加快绿化进度,消灭石滩空地,为师生创造优质、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设校园道德文化

学校的道德文化建设应从师德培养和学生行为养成两个层次展开。其中师德培养是学生行为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师德建设要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师德风范为主线,将师德建设内容量化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并将考评结果应用于教师的职称晋升、待遇确定中,引导教职工发扬优良师德。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好学上进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以班级为载体,多管齐下,全面展开。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处的主渠道作用,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建设校园观念文化

学校的文化观念建设要体现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征。按照这两大特征所赋予的要求,着眼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观念文化建设上,要以确立借企业经营之法“经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中心,引导教职工树立四大意识:一是质量意识。把毕业生的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按照培养技能型学生的要求,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下大力狠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服务意识。把学生由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在录取、考试、办证、就业等方面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耐心、周到、优质、快捷的服务,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合理要求,通过优质服务,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三是竞争意识。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院的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竞争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四是营销意识。加大学校对外开放的力度,密切与省内外兄弟院校间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处理好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宣传学院,树立学院形象,为学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四)建设校园管理文化

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学院管理文化建设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和完善:一是统一领导,分灶吃饭的双层管理体制,激发分部办学和管理的活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学生管理系统化。即学生管理由班主任管理、公寓管理、安全值周管理、团委学生会管理四个方面相互衔接,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于班主任管理之下的完整体系,确保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良性互动。三是后勤管理的社会化。食堂、门点等房地产实行对外承包经营,水、暖、电实行定额管理,鼓励增收节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