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7:1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也上网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除了借阅参考书之外。如“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虽然输入的关键词基本相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有的值得认真一看,但有的却不值一翻。下载完这些资料后,便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充分利用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并适当增添自己的见解,再结合从参考书中整理出来的资料,最终完成了一份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教案。正式上课之前,任务就是不时完善关于《沁园春长沙》知识。
针对去上课的同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起初是本专业的老师对我试讲进行点评。这组的同学便在老师的指点下对教案再进行完善,对教案知识再进行熟悉。
专业老师带领我与的实习指导老师见面,日的下午。初次碰面,便忙开了因刚好的同学期中考试完,便协助改试卷。改试卷,只是以后教学中必有的一个阶段,现在提前体验吧。于我看来,改卷其实也是自己在做一份试卷,考的不只仅是知识,也是态度和耐力,以及我自己的判断力。需认真琢磨答案的优劣,给他一个合理的分数。也就是今天下午,得知我只需要进行一堂课的讲解。只讲一节课,刚知道时多少有点失望,本以为可以讲一个星期呢。
那就更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虽说只有一节课,然而既然此次实习只有一节课的时间。但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逊色地完成此次教学实习,有质量的上完这一堂课,上课之前,仍积极用心的做了一些准备。借阅了多本参考书,有蔡清富《诗词大观》公木《诗词鉴赏》臧克家《诗词鉴赏》增订二版)郭金荣《走进的最后岁月》刘修铁《妙评古诗书鉴赏》孙琴安《与著名学者》这本书是讲完课之后借阅的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我认为这在拓宽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阅读这些参考书,整理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于其中有一些出入的地方,也进行了有效的取舍。
2、教学开展阶段
上课当天是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三,今天进行教学实习的同学都起了一个大早,我们相邀前往。鞠老师(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指导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很凑巧的是,今天我们三个人都有课,于是我们便相互听对方讲课,吸收一些经验,鞠老师也在旁边给我们一些指导。我是上午最后一堂课上课,看到前两位同学出色的表现,我既镇定又紧张,既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有出色的表现,又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
上课铃声就在我的忐忑不安中响起来了,下一刻,我便要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了,那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既期待,又不安。
上课了,我微笑地和同学们打招呼,并很自然地开始了这堂课。但渐渐地却又有一丝紧张感,很欣慰的是,课堂活跃的气氛也渐渐地缓解了我紧张不安的心情。
此次教学,我充分利用图片这一道具首先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打开学生思想的匣子,鼓励他们充分发言,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些有关的事迹,我则在一边进行引导和帮助,进而引到这首词上来,分析该词的创作背景,解释词牌名的由来,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词牌名,如“卜算子”、“蝶恋花”、“浪淘沙”,随后便是全文的讲解和重点词句的分析,全文分析结束之后,给同学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情感的体现。同时,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似乎是在毫无意识之中,下课的铃声便响了,我匆匆地布置了课后作业,就这样,我结束了我的第一次课。但我发现,紧张之感突又袭来,抑或说这是一种激动吧。
3、实习心得
教师,教书育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育人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其实教书也非易事。教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学却关系到班上所有的学生,这就需要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而这互动不能说是一个嘻嘻哈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一个度,又要把握一个面,即不能难度太高,而且需要在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上有一个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感到既有兴趣,又易于吸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产生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因此不管是在此次的教学中还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两个主要因素。
通过这次的实践教学,我也认识到了自己许多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1)、朗读教学不够充足。除播放一次朗诵录音和要求全班进行一次朗读之外,仅点名叫了一位同学进行朗诵。在我认为,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在全文分析的过程中,讲解完上阕之后,对上阕进行朗读,讲解完下阕之后,再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诵,以巩固学生对全文的整体印象。
(2)、提问方式不够合理。由于并不清楚学生的语文功底,不知道学生的个好,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提问,只能大体依据课文的需要来进行提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
(3)、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词的上阕写景,景物描写多,相对来说容易讲解,可讲的内容也比较多;而下阕抒情,除了参照参考书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外,并没有多少自己的意思,且由于时间限制,词的下阕讲得比较匆忙,最后也并未对全词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括,显得虎头蛇尾。
(4)、自身语文功底不扎实。生动有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能够旁征博引,学生则听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我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苍白,在后半堂课的讲解中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知识。
(5)、教学经验不足。初次教学时,应尽量把知识体系完完整整地写下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方面,你自认为非常有把握的一个方面,你都应该把它写下来,以免因为到时候的紧张而遗忘这些知识,给你的课堂带来缺憾。此次教学我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上课之前,我信心充足,完全相信我自己绝对不会有所失误,但课后我便发现我遗漏了一个知识点。我们遗漏的是一个点,但学生失去的就有可能是一个面。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形成之后,就给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办法满足有效教学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改变。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一直以来是整个中职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对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讲解,只有对于这三个方面进行良好的把握,最终才能够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兴趣化
不可否认,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兴趣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单来说实现教学内容兴趣化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面对着学生熟知的问题,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是看法,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解郁达夫先生《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抽出文章当中描绘江南冬天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提问,文中描绘的冬景和我们现在的冬景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如果让你进行描绘冬天的景色,你会怎样去描述?在这些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记忆中冬天的景色和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并且会采用自身的语言将周围的景色有效的描绘出来。在这样过程当中学生既能通过对比,有效的提升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通过对文本背景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当中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觉到厌烦,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古文难以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教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教师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拓展,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是最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所以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就可以将背景资料或文中的典故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辛弃疾先生戎马一生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使学生在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在去体会词当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第三,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文本和文本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通过对于不同文本之间的互相对比,就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先生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在你们阅读过的其它文章当中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在这样的提问之后,学生就会充分的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到《观沧海》当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到《枫桥夜泊》当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讲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先生的《沁园春・雪》当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怀,并且对于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塑造。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忙于做笔记,实际上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和有效教学所要求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为了让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得到良好的体现,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简单说来,目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有关于赤壁的画面,使学生将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和实际的画面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作者形容妙处。第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就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在对课文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事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交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说出自身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使学生能够对于文本知识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了解,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够更好的把握,并且进行改正。第三,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设计出相应表演活动。例如,在讲解《雷雨》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在学生进行登台表演之后,由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表演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更有效的体会到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将其精髓有效的体现出来。在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并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长处,并且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教师讲解针对化
在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提升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够最大限度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研文本。所谓的精研文本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且事先勾勒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才能够有条不紊的将学生理解过程当中容易出现错误,产生遗漏或者理解困难的地方讲述透彻,最终实现面面俱到。第二,了解学生。在当前很多的中职学校习惯于集体备课,在备课之后教师就拿着集体备课的教案去进行教学。但是,集体备课产生的教案,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于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就需要对于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恰当的了解,从而在具体学习的过程当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内容进行讲解上的改变。第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讲解文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讲述学习的方法,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并且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及时的进行指导,最终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
有效教学是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要求,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有效教学这样一个目标,就要求教学内容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以及教师讲解针对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学生尽情的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
但与此同时,“不用多媒体上课,便不是好课” 成了许多人的共识。于是,不管使用多媒体是否是课文内容的需要,都千方百计使用多媒体。一位教师执教《我的空中楼阁》,就组接风景图片,忽略了对课文的品读。一位教师执教《雷雨》,竟把电影《雷雨》的镜头翻作多媒体课件,让电影镜头代替教师的教学。而不用多媒体课件的观摩课,一律视为“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被冷落。如执教《鸿门宴》,显示连环画式的静态画面的多媒体课件的是好课,相反则不被肯定。其实,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翻译课文和体会文章精湛的表现技法,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对这些没有太大作用。这种评课标准的误导倾向值得注意。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注重实效。为此,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对文本的品读,不要舍本逐末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投学生感官愉悦之所好,它正如网络、电视等传媒一样,迎合了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的追求,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从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起,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种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本,不是解读品析课文而是炫耀多媒体课件的做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它使语文教学的意义丧失殆尽。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用多媒体等传媒难以形容和传达的。电视剧《红楼梦》拍得再好,也不如读原著精彩,因为该小说的魅力尽在传神的描写中。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
二、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可图解诗文
图解诗文指用图形图像表现诗文内容,使人看图知义。有这样一个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把由“看”字领起的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野图,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都一一配图呈现给学生,做得很细,却使得原本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尽情地展开想象。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这种画只存在于读者的心中想象之中。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教育,不要知识灌输
近几年来的语文研究成果表明,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它一方面是语文教育,另一方面又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进行“汉语”教学。若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味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背景材料,或对课文词语、段落、结构、逻辑关系等作出形象的解释,力图使学生读懂文章,这并不能让学生达到对文学的感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人文的熏陶。
四、引用多媒体材料要恰当,不能饥不择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以新颖独特的o助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高中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手段与表现特征,同时是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高中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思维与应用为升华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掌握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学习规律,语文知识最终内化为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进行课前预习,对课堂所学的内容与层次结构有大致的了解,巩固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找出课文的重难点做好标记,针对课文后面的练习部分的难度较高问题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提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在确立好明确的学习目标后,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极强的求知欲、快乐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上课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抓住关键内容重点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采取学思结合的方法,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中应注意系统整理、独立作业、分析错误、系统小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与阅读表达能力,身心发展逐渐趋入成熟期,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的认识、理解与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更是有着独立、个性化的需求,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充满期待,激发了语文学习的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助于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实践学习模式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方式使高中语文的教与学得到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指导合作式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化,可以创造语文教学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师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发展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教学诗歌《雨巷》时,多媒体应发挥声光电的特色,播放配乐朗诵《雨巷》的课件,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感与迷离感。应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中心意象,深入体会雨巷诗人戴望舒细腻多情的诗歌情感。
(二)微课打开口袋课堂,促进自主式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式学习,使语文学习呈现出异彩纷呈、流畅自如的现象。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一种移动客户端的学习方式,由于有着知识点丰富、形式新颖有趣、时间上相对自由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口袋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内化,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内容丰富的微课是针对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教与学活动等学习重难点而制作的,内容精简、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学生可以按需选择、自主学习、掌握进度,提升学习效率。
如教学《兰亭集序》时,为了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领悟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教师可以将本文的一些重点的疑难字词句、情景交融部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行文的巧妙等知识点,分别制作成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晰的语言,促进学生自主式地反复学习,体会本课中绘声绘色地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三)突破学习重点难点,展开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针对学习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不仅具有强大的模拟、仿真功能,而且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跨古逾今,教学窗口呈现出声、像、图、文并茂的艺术美,产生极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氛围中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在审美体验中深入文本内涵,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展开探究式学习,在生动、活泼、有趣、有料的环境中轻松突破学习重点与难点。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是: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对比手法的运用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作者惆怅的心情,将美读成诵的朗读音频体现在活泼美好的寒秋景色中,山河的壮丽衬托出人民不能主宰大自然的悲哀,更突出强烈的革命精神,包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词中的多种对比在多媒体课件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志出来,达到鲜明的对比效果,学生一目了然。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现在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准确精当。
(四)多媒体写作指导,增强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可运用信息技术,在作文评价中将教师导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内在情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实践学习模式中,应发挥信息技术的有声、有色、有趣、有料的强大功能,运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促进听、说、读、写。同时,指导学生在趣味学习情境中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微课的方便快捷性随时打开口袋课堂进行自主式的知识点学习,对于语文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写作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亚品,赵军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
[2]左臣凤.试论高中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契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3]魏元涛,韩丽丽.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