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时间:2022-03-29 21:32:23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1篇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F/S推导公式:F=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第2篇

关键词 第一课 生物学教学 认知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每当新学期的第一天,教师发展中心一般会组织检查性的教学视导。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学的开学第一课的“良好开端”令学生期待。然而,几年来所听到的不同生物学教师的开学第一课,无一例外地就是直接讲授每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既没有对课程学习概览的介绍,也没有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明确要求;再翻开教师的备课笔记的首页,只看到一个简单的进度安排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学第一课花点时间“磨磨刀”,形成一个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良好开局,或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惊喜发生。那么生物学教师如何设计这“开学第一课”呢?这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1 明_认知路线图从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开始

1.1 “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

生物学课程是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具体地说,它是生物学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撰写的、体现生物学课程各种元素的计划大纲。

编制生物学科“课程纲要”,需要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高中教学)、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生物学科的“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

1.2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

教师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不一定急于讲授新课内容,可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生物学科的“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学期的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评价形式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到学期结束时,生物学教师也可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和意见等,对生物学“课程纲要”进行反思性地修改完善,形成校本材料。

开学第一课时,教师使用好“课程纲要”这样的一张认知路线图,就一定能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在学期课程即将结束时,再回到这张认知路线图上,或强化巩固,或查遗补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设计在先的评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学得明白。

2 掌握方法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开始

2.1 指导认识教科书体系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学的教科书共4册,高中生物学有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下简称“苏教版教科书”)。教科书的每一节一般都由“目标系统”“图文系统”“活动系统”“评价系统”和“拓展系统”组成。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的学习指南设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章节重要概念及关键词,为学期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还应指导学生了解每册书的章节构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2.2 指导阅读“图文系统”

现行的苏教版生物学教科书以精美的文字阐述,配以精美的图或图群,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在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既要阅读文字内容,更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图与图群”,教给学生看图、识图、析图和画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形成、提高学习能力。

2.3 指导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适度拓展学习视野

只要是课程学习,就离不开教学评价。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参与教学评价,特别是课程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如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堂学习中参与互动、合作讨论;如何通过学案导学、课堂作业来检测学习效果等。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生物学的学习中也不例外。在设计开学第一课时,教师也应关注这一差异,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选做教科书评价系统中的“思维拓展”,进行“课外探究”和“课外阅读”,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3 领悟科学本质从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开始

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可见,领悟科学本质是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一大特点。其学习指导就应从开学第一课开始。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包括:主动参与探究、观察和实验活动,不断提高探究能力;积极参与调查活动,努力提升实践能力;勇于参与讨论、论坛和游戏活动,自觉发展思维能力。

4 认知路线差异从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的精妙设计开始

4.1 七年级第一学期

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充满好奇和期待。任教七年级的生物学教师又是学生认识的初中阶段从事科学教育的第一个教师,其开学第一课的设计尤为重要。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其认知路线图包括:“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共7章23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巧妙地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有关生物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这一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是生物学教师与学生见面的第一课,教师如何自我介绍、展示形象、显露“绝活”、表现修养等都将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第一印象”。上好这节课,可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让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这正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敬其师,则更是无形的力量,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跟随教师“遵道而前行”了。

4.2 七年级第二学期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在设计上已没有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做“秀”的必要。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应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内容,然后重点与学生分享本学期所学内容仅有“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一个单元,共6章18节的学习内容。在开学第一课的设计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以及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4.3 八年级第一学期

经过一个学年的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教师已很了解,那种刚升入初中时学习的期待已不强烈。这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教师应有所改变,尽量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应在回顾七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本学期的认知路线图包括:“第五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六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七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共7章18节的内容。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中,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4.4 八年级第二学期

八年级第二学期是初中生物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其课程学习的终结性学业考查也在这一学期,在开学第一课的设计应体现这一特点。同样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应在回顾前三个学期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本学期的认知路线图包括:“第八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第九单元生物技术”“第十单元健康地生活”,共6章20节的内容。本学期的认知路线图还应包括:初中阶段所学内容的10单元26章79节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整理,形成完整的初中生物学“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做好学业考查前的复习准备,也是为进入高中阶段的后续学习留下衔接的空间。

4.5 高中生物学开学第一课

高中生物学内容是初中生物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知识,方法和思维上更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从激趣、导学的角度看,高一生物学教师设计好开学第一课同样重要。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学第一课应体现以下特点:首先要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中考生物等级、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课程安排等,做到熟悉学情、有的放矢;其次要理清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的目标、模块顺序、学分认定办法、毕业学分要求、学业水平测试办法(包括必修和选修)、学习方法指导以及第一学期学习的“课程纲要”。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要明确高中阶段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感悟。做好与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衔接应是高中生物学认知路线图的一大特点。

说:“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教师既然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教师“秀”出精彩的自己,增强教师这个教育资源的吸引力,让学生在钦佩教师的良性心态驱动下,明确认知路线图,获取必要的指导,获得“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岂不更好?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课题立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与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566

俄罗斯文学课程在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真正地接触广袤的俄罗斯社会,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社会思潮及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感受俄罗斯人民的苦与乐。该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断积累其文化底蕴,开拓其视野、丰富词汇及表达方式。

俄罗斯文学课程的重要作用要求俄罗斯文学教材的内容要囊括俄罗斯社会各方面、各阶层;思想上要表现出社会的思潮和发展趋势;所选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应有代表性,也许,这里有不是一流的作家,不是一流的作品,然而,却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因此,笔者认为,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应注意的问题

1.1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的依据不充分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多是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目的多注重学生对俄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通过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来感悟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或特色。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为测试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自2001年5月实行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2003年3月实行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俄罗斯文学常识题在俄语专业四级考试、俄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随着“考研热”、“考博热”的盛行,俄罗斯文学课与俄语专业四级、八级、考研、考博越发密切相联。为此,俄罗斯文学课程教材的编纂除依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外,还要依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高等学校俄语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进行编写,以适应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对接。此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高校普遍注重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还要符合培养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特色。例如,商务、旅游俄语专业的俄罗斯文学课程使用的教材,要多选用反映两国经贸活动及国家经贸政策的文学作品。而有考研意愿的同学,更应选择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进行阅读赏析。

1.2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使用范围小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使用的对象多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同学。现在,由于各高校普遍注重就业率,以致本科阶段论文答辩和学生找工作的时间有所提前。笔者认为,俄罗斯文学课的开设时间应为大二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整体把握俄罗斯文学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主要作家、经典作品,学生可以尽早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尽早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结合俄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和考研复习进行积淀和预热。

1.3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语言单一

以往的俄罗斯文学教材要么是俄文书写,要么是中文书写,笔者认为,一味学习俄文文学教材,对低年级学生和零起点学生来说,有些偏难;一味学习汉语的文学教材,又不利于学生树立俄语思维。而中、俄文对照教材的应运而生,在某些程度上能解决文学教材语言单一的问题。

1.4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入选作家颇多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对俄罗斯文学史的全貌描述详尽、整体把握各流派的创作特点及作家写作风格,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透彻、深入,所选作家颇多。然而,由于各高校俄罗斯文学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对文学教材中所列的诸多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无暇通读和体味。笔者建议,俄罗斯文学教材应选择主要流派的主要作家进行撰写即可。

2解决的对策

2.1现编教材的语言要反映当代俄语的发展特征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动态的,进入21世纪,由于俄罗斯社会的动荡,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科学技术对俄罗斯社会的根本性影响,特别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俄语,其变化更新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现代的俄语已经出现许多新特点,新词汇,新的表达方式。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写要紧跟俄罗斯社会语言的发展脉搏,要体现出俄语语言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现象。让学生学到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俄语。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思想上,各种哲学思想、各种文学流派、各种,五彩纷呈。学生要想全面地了解俄罗斯社会就必须要阅读反映俄罗斯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的文章。为此,教材的编写者要及时地跟踪俄罗斯社会、抓住和梳理俄罗斯社会有形的、无形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使之体现在所编写的教材之中。

2.2现编教材的内容要包含俄罗斯主要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

现编教材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通晓俄罗斯的历史,所以,在编写俄罗斯文学教材时,一定要把历史和语言结合起来。通过学历史,从而学语言;学语言,就是掌握历史。由于受学生的现有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时间的限制,文学教材不可能囊括俄罗斯社会的全部历史,只能重点体现主要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2.3现编教材的内容尽量多地体现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考;备考策略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对于我校来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完成八下地理这一册书的新课教学,同时复习前三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之紧迫、内容之繁多、难度之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会考备考策略的制定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们在备考方面的几个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大力配合

学校领导把初二地理、生物会考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同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校领导非常重视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级下学期会考复习阶段,都会安排第八节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来完成。还有其他各个部门都给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总之,领导高度重视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们做好会考复习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地理组备课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试的方向。对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寻。

其次,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会确定好本周的教学内容p教学重难点,学进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等。

再次,我们还深入研究了考试说明、近两年的会考命题方向及题型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一些与会考有关的信息,并注重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会考相链接。

三、合理计划,高效复习

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授课和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三本书的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六月份的地理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们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与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我们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我们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章节梳理,重拾旧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结束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从第六周起,充分结合课本和复习提纲,按章节梳理与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画出来,重点的做好记号,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理解和记忆。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第11周~第13周)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针对会考各题型展开的,其中读图题在会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点加强读图、用图的专题训练。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们对《会考通关》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有取舍地练习,坚持“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查漏补缺(第14周~会考)

以会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再进行训练、讲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临考强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四、重合作,促进步

1.“生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挖掘地理优等生资源,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带动班级的整体提高。在每个班级里,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潜能生,每个小组有两个组长,由每位组长分管各自的下属,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2.“师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己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师生合作,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所以,平时我们科任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外,课间也积极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努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合作关系。

3.“师师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组老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建立合伙人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复习。

五、建立和完善会考复习资料库

第5篇

高考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主,重点考察思维、运算、空间想象、审题能力,对物理图像的分析处理能力,挖掘隐含条件,将复杂问题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安排做题时间的能力。中等难度占总题数的八成,交替考察新课标考纲上的Ⅱ级要求的内容,试题结合生活实际,区分度合理,无偏题、怪题和超V题,创新性题目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物理新课改革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试题命题特点:

1.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1).在2013年以前,物理选择一直是不定项选择,从2013年高考物理出题形式有一项重要变化,即在物理的选择题部分增设了“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题的题号”的要求。这一变化也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备考复习增设了指导性意见,即选择题材料的提供要有针对性,以便利于考生形成优化的选择题解题策略。在多项选择题计分方面,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因此建议考生对于模棱两可的答案尽量不选。

(2).选择立足于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突出动力学及电磁学主干内容,按考纲命题。2012-2014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坚持力,电为重的特点,考查形式知识点分布相对稳定。出题占例几乎为1:1或5:3(3:5) 例如, 2010年的,电学占3,力学占5,2011年的1:1, 2014年5:3等。考题围绕力与平衡、直线和曲线运动、能量的观点、电路与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展开。因此要加强这些主要内容的复习工作。

(3). 突出物理模型、物理思想的考察,强化基本方法,突出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大胆创新,内容亲切,联系生活。比如指南针,物块板模型,汽车转弯的圆周模型,抛体模型、平衡模型、追及模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模型等;例如:2013年的19题,分子电流假说,2012年15题平抛运动,2013年的21题汽车转弯,2014年的21题二极管,2015年18题的指南针,25题的泥石流的物块板模型等,要求考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突破力学和电学实验的严格界限,难度不大,但以操作性的内容为主要考查目标。

(4)固定章节内容有年年单选必考的节奏,高频轮动换点出题。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开普勒定律已然成为高频考点,几乎年年选择单选考察,正符合我国宇宙与航天战略的大方向,应该重点复习。v-t图,交流电中的产生原理和四值问题,变压器动态分析等,楞次定律的应用和图像综合等。

2.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依然保持一小加一大,一力学加一电学的风格。但是更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力学和电学更加注重实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和应用。仪器的使用,电表的改装,读数,电阻的测量等。部分试题导向性是很明显,它有助于引导师生重视对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全面贯彻课改理念,选材新颖,重视图像处理能力,考查信息提炼整合能力,注重数理结合,考查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数理有机结合,考查学生建模能力,突出试题的选拔功能,重视实验题的探究性与开放型,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3.计算题的命题特点:

自宁夏课改以来对于计算题的考察主要出现在动力学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或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而且2007-2012年间常以24题出纯直线运动或动力学,25题出磁场或复合场的压轴的考查形式。但是2013年和2015年两年高考中的24和25题的考察打破常规,24题2013年出电场中的圆周运动和2015年出匀强电场中的曲线运动,25题2013年出V-t图和牛顿动力学的物块板模型应用隔离法和2015年出以泥石流为背景牛顿动力学物块板模型相同的考点,且难度较大,计算过程较多。2014年考察电磁感应转动切割的问题。通过对比发现,对于计算题也是交替考察考纲中Ⅱ级要求的内容,没有超纲,相信2016年也不会脱离这样的特点。

4.选考模块的命题特点:

新课标近五年一直以3-3,3-4,3-5三个模块做为命题主体知识。且都分为一小一大的考法。小指出分值为6分,以选择五选三,填空形式命题。一般以考查Ⅰ类知识点为主;大指分值为9分,以计算形式命题。一般以考查Ⅱ类知识点为主。从宁夏实际来看,大多数考生都选择3-4和3-5模块做答,其中以3-4的人数为多,3-3几乎无人问津。原因在于各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在授课和复习过程中,只教授其中一个或两个模块。更多以3-4为主,认为些模块更容易,更适合学生做答。

三、高考备考启示与建议

复习过程最重要的是落实好基础知识,抓好主干,不留死角和遗憾,掌握基本的方法,熟练理解和运用典型的物理过程模型。通过物理总复习,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做透基本题型。针对物理高考大纲的变化,考生复习时应着眼于基础知识,把时间用在领会教材和习题中的基本解题思路上,做透基本物理模型、夯实物理基础。多做一些对应题型的限时训练,并适当做些选择题解题策略训练,制定相应的得分策略,提高得分率。考生要特别重视良好解题习惯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2.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基本题型及解题方法,不能一味追求难题新题。对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理解清楚,弄清其本质,理清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对物理概念应该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作全面的分析。

3.在复习中,要依据考试大纲说明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不留死角,确实做好查漏补缺。在深度上要切实理解考试说明中的级和级要求不同。教学中注意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式、螺旋式的认识过程,高三的复习决不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重复,而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升华,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系统划和综合,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第6篇

关键词:教科书;义务教育;“八套半”

中图分类号:C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178―03

一、“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1986年4月12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对课程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形势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极不相符;再加上编审不分,导致教科书质量难以突破。1985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指出:今后中小学教材的建设,把编写和审查分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各省市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专家可以编写;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审定后的教材由教育部推荐,供各地选用。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10月国家教委正式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和《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3个文件,成为教科书审查的依据。从此,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开始从国定制到审定制,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开,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走向多样化。

二、“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概况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其中提出:根据现有条件,设想用四五年时间,逐步完成四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六三制”教材,二是教材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一般地区的“五四制”教材,三是教学内容略高于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四是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大纲要求,面向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材。每个类型还可以编写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四种类型中既可有成套的教材,也可有单科的教材。

据此,在国家教委的统筹规划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面向全国的“六三”和“五四”两个学制的教材各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一套“五四”学制的教材;广东省编写面向沿海地区的一套教材;四川省则编写一套面向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教材。河北省编写一套农村小学复式班的教材,这套教材因为没有初中部分,因此被称为“半套”。八家师范院校联合编写一套要求较高的六三制教材。此外,受国家教委委托,上海编写面向发达城市地区的六三制教材;浙江省编写面向发达农村地区的六三制教材。由此,产生了“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

三、“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总体特点

第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各套教科书都注重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力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强调突出特色。各套教科书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情,突出各自的特色,各编写单位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允许有不同风格和不同层次。以适应各类地区、各类学校的需要。

第三,树立竞争意识。国家积极鼓励各地方、各单位乃至有条件的个人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希望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

一是编写队伍的多样性。第一种是由国家级专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如人教版。第二种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即上海版、浙江版和河北版。第三种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编写,如广东沿海版、四川内地版。第四种是由高等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编写,如北师大版,八院校版。

二是人员构成的多元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九年制义务教材编写工作的有400余人,其中专职的编写人员和教材专家200余人,另外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科专家200多人,各学科技主编、顾问。四川内地版则聘请了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科研人员、高等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共1250多人组成“三结合”编写队伍。浙江版则由浙江省成立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成员包括教研员、中小学教师,大专院校教师和编辑人员共160多人,并聘请了一批学科专家担任学科编委会顾问或审稿工作。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

一是思想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各套教科书在选择教材内容时,都力求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和国情教育。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其课文选择从《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同学》、《我爱五星红旗》、《我爱万里长城》到《我最爱伟大的祖国》,通过从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和物谈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各套教科书都注重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教材结构和体系作相应调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把彩页设计为绪论的形式,以连贯的画面,叙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以及怎样学历史。《大泽乡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开国大典》三幅彩图反映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黄帝陵》、《长城》等十一幅画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而由《孔子》、《屈原》等十二张人物邮票构成整幅彩页则显示我国人才辈出,各领。最后还以《老师讲课》、《参观殷墟》五张照片呈现了学习历史的各种途径。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及性。

三是关注“双基”,关注能力培养。各版本的教材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等,注重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如:沿海版初中生物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人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得出科学结论。这样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大大提高。另外,这套教材共安排了38个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灵活多样的编写形式

人教版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其教材内容的安排难易适度,富有弹性。如:其初中语文课文分为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类,练习题分必做和

选做两种。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作为教读课文。条件差的学校,可以把自读课文改为课外阅读,其教学时间供教读课文使用。至于练习,可以只完成教读课文后的必做题,这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沿海版教材开始追求从知识中心走向素质中心。如其初中生物教材以生命现象为主线安排知识内容,改变了过去将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分别讲授的传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学科内部的“小综合”,简化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整个学科的教学境界。

四、“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意义

“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出现,是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的尝试,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建设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其意义如下:

第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改变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使用同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教科书的审定制,增强了教科书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也会导致优胜劣汰的局面,客观上会促使教科书编写和出版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三,教科书的多样化,需要众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参与编写,无形中壮大了教科书编写队伍,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编写教材的专家。

总之,“八半套”义务教育教科书提升了中小学教科书的品质,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开始真正走向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当代教育思潮(1949--1989)[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李虹霞,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田慧生曾天山,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4]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套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5]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6]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学制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7]刘善龄,历史教材编写的新思路――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上海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介绍[J].历史教学,1992.(1).

[8]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J].教育学报,1992,(6).

第7篇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对历史课感兴趣,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才能打开历史科信息之锁。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更轻松地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从而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较全面的认识。本文根据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让学生轻松学习历史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兴趣培养 质量效果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轻松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培养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小学基本没有接触过历史知识,历史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此时,作为课程教学实施者的教师,需要有耐心,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应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如在讲授“炎帝教民农耕,是农业的创始人”时,我先是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外有个通往百里新村的大门,大门上挂着的一块匾写着“神农门”三个大字,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大门叫“神农门”吗?“神农”又是什么?这样一问,学生兴趣就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接着教师分析,得出结论。

二、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鉴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和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在阅读课文时会很费劲,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作为教师可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提纲导读等方法,教会学生阅读课本,学会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让学生自己效仿教师编写提纲。如在教授七年级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老师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出这一课的提纲。大部分学生都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而完成了这样一份提纲:一、北方人口南迁(原因、时间、影响)。二、江南经济的发展:1.南朝政权的更替;2.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表现、作用),然后再细化。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因为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了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中学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较多,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是十分重要的。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卫鞅曰:“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兴,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只要学生抓住“孝公”这两个关键字,就能把孝公与商鞅联系起来,这样材料所要回答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包括对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

方法一,可将课本的相关知识编为顺口溜的形式。如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方法二,制作表格形式。表格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如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这样一个表格来学习:

方法三,可以进行成语知识竞赛活动。由学生主持,将学生分小组比赛,比赛有必答和抢答等程序,最后由学生评委评出胜负,这样学生会很积极地去收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学过的和课本内容中所隐含的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四面楚歌、老马识途、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通过成语知识的竞赛,除了能很好地复习课内所学内容外,还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历史教学有它不同的特点,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深入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想方设法提高历史科教学质量。

第8篇

一、中级会计考试《经济法》学科的特点

与《中级会计实务》和《财务管理》两个科目相比较,《经济法》科目在考试中的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考点多,覆盖面广。《经济法》科目点多面广,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几乎整本书全要记,但决非死记硬背。经济法考试的特点之一是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以及辅导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平时对法律的了解和接触不多,基本上在经济法律知识方面属于“空白”,而《中级会计实务》和《财务管理》两个科目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广大会计考生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和应用的,毋需强记,相对而言,《经济法》科目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一些,考点涉及范围较广。

其二,突出新规定、新内容。经济法教材具有多变性,《经济法》教材要依据国家立法活动,及时增加新的法津规定,修改内容,使之与国家法律及规章制度相一致,其变化当然也会在命题中反映出来。历年考试几乎都将新调整的内容作为当年考试的重点。所以,要求考生注重教材中新规定、新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其三,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试题注重考核考生在对法律具体规定把握的基础上,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所以《经济法》试题除综合题体现了较强的应用性之外,在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中亦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针对综合题而言,跨章出题、法律关系复杂、隐蔽性强的出题趋势越来越明显。为此,考生应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掌握的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以简明的方式提供比较优秀的方案。在解答一道具体的试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发现试题中所述事实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其次,迅速回顾已掌握的相关法律规定,以此作为分析事实解答问题的依据,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最后,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回答问题。

二、2008中级会计考试《经济法》命题趋势

首先,回顾2007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试题的命题特点。综观2007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试题呈现如下特点:一是2007年考试大纲和教材调整幅度较大,新增和调整的内容在2007年《经济法》试题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据初步统计,新增或调整的内容在2007年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在70分以上,成为整个试题的主要部分。二是点多面广,重点突出。2007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试题的题型与往年一致,包括单选题25小题占25分,多选题20小题占40分,判断题10小题占10分,简答题3小题共15分,综合题1题占10分。其中客观题55个小题占75%的比重,主观题4小题占25%的比重。这四种题型决定了整个试卷的覆盖面相当广,涉猎的考点繁而精。考试重点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新增或调整内容占的比重特别大,另一方面诸如“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和“票据法”等一直都是《经济法》科目考试的重点,2007年的命题也不例外。三是2007年的命题较往年更加灵活,综合性、应用性十分明显。

2007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考试大纲和教材根据新修订和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为了保持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相对稳定,2008年《经济法》考试大纲和教材没有大的调整,但仍存在内容改变,例如《物权法》于2007年10月正式实施,与之相关的中级会计考试《经济法》教材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第五节“合同的担保”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2007年教材中一些个别页码的句子表述明显不合时宜,2008年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做出了必要的勘误。

基于上述分析,2008年中级会计考试《经济法》的命题可能呈现如下几个方面趋势:

首先,命题的题型将保持基本不变。2008年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试卷很可能继续保持五个题型,即单选题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多选题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判断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简答题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综合题1题占10分。其中客观题55个小题占75%的比重,主观题4小题占25%的比重。这种小题较多、灵活性强的命题特点,决定了中级会计考试《经济法》注重考察考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考试的题量较大,要求考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快速解决问题,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因此,广大考生应在平日学习过程中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其次,命题重点突出,覆盖面广。《经济法》考试大纲的九章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第五章“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为中级经济法考试占分最多的三章,此为第一层次的内容;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成为占分较多的三章,此为第二层次的内容;剩下的第一章“经济法总论”、第四章“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第九章“相关财政法律制度”,属于第三层次的内容。尤其应注意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合同的担保”一节属于2008年调整内容,考生复习时应多加注意,考试中分值可能较大。上述三层内容在每年的考试中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例如试卷中的综合题一般出在“合同法”或“公司法”中,有时会渗透“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和“证券法律制度”的有关内容。而简答题一般出在“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和“证券法律制度”以及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中。

再次,命题难度将与2007年的试题基本持平。《中级经济法》考试的及格率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浮动,基本上是在30%左右浮动。当然,不同地区考生的及格率并不完全一致,在一个好的辅导班里,考生的及格率完全有可能达到80%甚至90%以上。中级《经济法》考试一直以60分为及格线,没有提分压低通过率的情况。

三、考生应有针对性进行考前复习

鉴于2008年《经济法》考试大纲和教材没有大的调整,考生应结合大纲和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复习,应当掌握和了解考

试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和“考试内容”,对于“基本要求”,要注意区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掌握”层次的内容要求考生对相关知识点全面、系统掌握和熟练运用,并能够分析、判断和处理实务中相关的问题;“熟悉”的内容,要求考生对相关知识点准确理解和运用,并能够解决和处理实务中相关的问题;“了解”的内容,要求考生对相关知识点做到一般性理解即可。在复习备考中,考生应当在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内全面掌握考试内容,同时应当熟悉考试内容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以及相关规定等。

四、备考2008中级会计考试《经济法》注意事项

在备考2008年中级会计考试《经济法》的过程中,考生应注意:

首先,考生要树立信心,建立起一次通过考试的心理准备。应当在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经济法》。“战略上蔑视”强调考生要有信心,不要畏惧考试。因为考试范围不会超出大纲的内容,所以考生复习要紧扣大纲,精读教材,同时参考辅导书。一本好的辅导书可以明确告诉你,哪些部分容易出题,出什么样的题,按照大纲的要求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从而可以带领考生走上备考“捷径”。只要考前准备充分,中级会计考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战术上重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复习,因为考试的覆盖面比较宽;另一方面要在重点章节着重下功夫,如“公司法”、“合同法”、“破产法”、“票据法”历来占分比较多,应重点学习。重点章中还有重点内容,例如公司董事会、股票债券发行条件等,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

其次,注意经济法的特性。一是记的内容较多,但决非“死记硬背”,需比较相关内容,同时多做习题,是经济法的记忆诀窍。二是专业术语多,如“不安抗辩权”、“连带责任”、“无限责任”等,基本要求是弄懂含义,习惯使用。专用术语在答题中有重要意义。三是操作性强,案例题多,选择题和判断题也以小案例方式考察。

再次,要注意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科目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中级《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可以归纳为四块内容:一是“总论”,包括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与、经济法的实施;二是“市场主体法(企业法)”,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破产;三是“市场行为法”,主要包括票据、证券、合同;四是“财政法”,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总论”是经济法知识的基础,是对其他三块内容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比如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是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都涉及的内容;“市场主体法”所涉及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合同、票据等市场行为的实施者;“财政法”主要体现的是经济管理关系。鉴于以上四者的联系,考试命题将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公司”签订“合同”,运用“票据”付款,发生争议进行“诉讼”甚至进入“破产”程序,一个综合题可能涉及教材中四、五章内容。考生必须注意把握不同章节内容的关联性。

第9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历史教材创新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发展。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必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角色,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如何学好历史?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呢?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转变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师定位,站在学生的位置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也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再根据历史的学科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的教育,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强调从历史文化的沉淀之中汲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求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用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历史,听见历史说了些什么,听懂历史说了些什么?做到以史为鉴,创造未来。因此,丰富历史知识成为必然,如何丰富历史知识呢?这就更要求我们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几经探索:掌握了一些丰富历史知识的方法。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3.1形象记忆。在学习七年级“战国七雄”时,要求掌握七国名称,了解其方位,我利用它们的位置顺序这样记忆:齐楚秦燕赵魏朝,东南西北再中间,并设想,假设你作为秦统治者,在这种争霸形势下,你该如何谋求统一呢?进而了解秦始皇的聪明之处。

3.2巧记。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如何记忆这八个不相关联的国家呢?只有把这八个国家的名字变成一句话,并赋予一定的含义,才好记忆,经过反复思考,我找到了窍门,上课时,我说:“有一天,我的头发在美发师的帮助下取得了比赛胜利”,同时板书“一日,我的美发赢噢!”(意曰,俄德美法英奥)。同学们看到这句话后面括号里的说明都齐声戏读,在嘻笑中他们记住了这八个国家。

3.3趣味记忆。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路,达.伽马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航路,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如何把它记牢而不打混呢?我反复思量终于有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上课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美丽的明星?”同学们齐声答:“喜欢!”我说:“人同此理,美丽的哥哥答应了的事情,全世界没有不同意的”,并在黑板上板书:美哥答应全球没(有不同意的)!并解释这句话的用意。美(美洲)哥(哥伦布)答(达.伽马)应(印度)全球(环球航行)没(麦哲伦),只要记住这句话,就不会张冠李戴,扯混了。

3.4分割记忆。在学习七年级春秋五霸时,由于春秋诸候众多,形势复杂,记清他们的大概位置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纷争,如何记忆呢?我采用地图加歌诀的方法分割记忆。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楚秦燕走一圈,齐鲁宋楚在一线。

晋卫鲁宋加吴越,春秋幼儿学写“3”。

特别是最后一句“春秋幼儿学写3”一下子就增加了情趣,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是啊!那不正是幼儿写的一个“3”字吗?

3.5歌诀记忆:七年级历史上册活动课关于公元纪年知识点的记忆。

公元纪年法,

世纪加一读,

年代去尾算;

若求相距年,

同号直相减,

异号差少一。

每一百年为一世纪,“加一”在百位上加一,如:1987年读作20世纪。

夏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

每十年为一个“十年代”,因此,个位上的尾数要去掉。如:1987年、1980年均是80年代

求相距年时,公元前作负数,公元后作正数。同为正数或负数为同号,一正一负为异号。(数轴上有0,时间轴上没有公元0年,同号表示没有跨过公元0年,异号表示跨过了公元0年,因此所得差必须再减一。)

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通过互动、互惠的师生交往,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如何记忆,才能想到更多更巧的记忆方法,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转变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由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4.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第10篇

对考点内容加上限定范围,目的是突出对物理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适当降低计算要求,去掉过于繁难的数学运算。考纲中的例题变化考纲中的例题综合性较强,多个例题为几个知识点构成的力学综合、电磁学综合或者力电综合题。解答例题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解读:考纲中的例题是从历年高考试题中选出的。它让考生对高考试题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知道什么样的题为容易题、什么样的题为中等难度题、什么样的题为难题以及能力要求主要通过怎样的题型和题目来考查等,让考生心中有数。

二、备考建议高三备考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应着重做好以下备考工作

(一)认真学习考纲,明确每一个考点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各考点在能力要求上的变化

例如,摩擦力考点,往年要求掌握的程度是Ⅱ级,往年高考中也考过有关摩擦力的较难的题目;2015年的考纲已将要求变为Ⅰ级,复习时可适当降低难度。又如考纲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知识要求均为Ⅰ级,但原子物理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复习时要控制难度、拓展宽度。另外,对于那些容易忽略且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在复习时务必引起注意,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Ⅱ级要求,那么跟这个考点有关的内容就不能满足于背公式、背概念,而应结合具体问题复习,重在运用。此外,考纲中的考点在近些年的变化也要引起注意,如对“变压器”这个内容的要求过去是Ⅰ级,2014年变为Ⅱ级以后,当年的全国Ⅱ卷中有关“变压器”的考题在常规电路中加了一个二极管,便是增加了题目的灵活性,及时反映了考点的难度变化。

(二)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应用,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基础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理解物理学科的主要概念、规律、观点和研究方法。教师还要注意做好学情分析,及时总结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方向的偏差进行正确归因和引导:对于多数学生出现的思维方向上的偏差,必须在全班进行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讨论、分析、指导,并安排适当的针对性训练;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思维方向的偏差,要进行个别交流指导,并通过同类题中的巩固训练进行跟踪反馈。第二轮复习,要力争让全体学生在知识的重、难点和知识的查漏补缺上都有所突破。

(三)加强实践,突出设计,提高实验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训练考纲中所列出的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等多种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人人动手,熟练掌握仪器的读数方法。二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独立、认真地做一遍考纲“知识内容表”中所列出的各项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课本中“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为例,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间接测量依据的公式是什么?(2)需要测量哪些量?(3)哪些量可以直接测量?用什么测?哪些量需要间接测量?依据什么规律和公式?(4)电阻测量的电路怎样设计?(5)数据处理用图象法还是计算法?(6)你能说出几种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7)如果给你足够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几种测量电阻的电路?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训练学生对实验器材选用、实验步骤、数据分析、结果论证和评价、误差分析、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课本中的实验,主要从原理和方法上去理解实验的变形,同时思考可能出现的其他设计性实验。课本中的练习题、思考与讨论、做一做、说一说等内容也不能遗漏。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以实验带动复习。

(四)加强读题、审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素质和能力,规范答题格式

让学生熟练掌握读题、审题的一般方法,如:(1)快速细读,标注题目中的重要信息;(2)精读,找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的物理词语,如“光滑、刚好、恰能、至少、缓慢、迅速、水平面、竖直面、不一定、不可能”等,挖掘其隐含条件,分析临界状态;(3)画出受力分析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把文字转换为物理情景进行分解或剖析,切莫一拿到题目就列方程、演算。在平常的习题课上,教师应给学生留足审题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发现学生解题的疑难所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疑难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不会读题、审题;二是不会把复杂的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物理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思维混乱、无序,缺乏深度。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们以为,把图景、图像、规律三者综合起来进行训练,是提高学生物理综合思维能力和解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如2013年全国高考课标卷Ⅱ卷25题: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求:(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显然,这是一道压轴题:题目的综合性强,涉及过程多,难度大。教师在讲评或练习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把以上物理过程分拆成下列几个小问题:(1)木板在整个过程中如何运动?(2)物块在整个过程中如何运动?(3)t=0.5秒时,木板和木块处于什么运动状态?(4)t=0.5秒后,木板与木块是保持相对静止还是运动?(5)如果是运动,它们的加速度相同吗?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画出木板和物块的运动示意图。后面的问题是本题的难点,在学生自行完成前面的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这样的训练,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物理解答题的书写应规范,注意以下几点:(1)写出的公式、方程必须是最基本的,不能用变形式或结果式代替基本式,如用v=gR姨代替mg=mv2/R等。(2)公式、方程式要用题目给出的字母符号表示,自行引入的新字母要有说明;方程的书写不能把字母和数字混写成一式;有多个方程式时,要分步列式,不能写成连等式。(3)计算时最好先进行公式运算,再代入数据计算,计算结果要有单位;数值不是整数的,一般保留2—3位有效数字;所求结果是矢量的,还要给出方向。(4)书写作图,字迹线条要清晰,有利于计算机扫描阅卷。

(五)做好专题系统训练,侧重问题的变化与拓展,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形式为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按照相近内容、相似规律、相同方法等进行归类,确定专题。此外,还可以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拓展:以牛顿运动定律为核心的综合专题,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专题,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为核心的综合专题,以电磁感应为核心的综合专题,实验专题,物理学史专题,能力技巧方法专题,选考模块专题等。在进行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想、多题归一”等方法,加强对物理问题的变化与拓展训练。例如“导体切割磁感线画等效电路图问题”,便可变式拓展,如图2。

(六)强化限时训练,增加套题练习,穿插理综模拟测试,提高应考能力

“理综”全国课标卷的选考内容包括物理3个模块、化学3个模块、生物2个模块的试题,是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长试卷,会相应地加大考生在应试过程中的阅读量,教师应对此进行相应的训练、指导。

(七)研究高考真题,编制高质量考卷

课标卷高考物理试题在科学性和能力立意等方面有了变化和创新。例如在历年的全国课标卷高考试题中:2014年的第19题,把追击问题放到了天文学中的“行星冲日”现象中;2013年的第21题,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背景;2012年的第21题,把“等效转换”的方法巧妙迁移。此外,在2014年的北京卷中,第18题通过“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实验考查考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和体验,2014年全国课标卷第35题更是全面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综合能力、建模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这类试题新、奇、妙、活,值得我们教师在编制考试训练题目时学习、借鉴。教师编制考试试卷,要摒弃偏题、怪题、超繁难题,选择题目要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开放性,适当关注社会热点以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体育活动等相关联的题目。对于考纲不作要求的内容,教师不必选用。

(八)指导选修模块的复习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学;远程教学资源;开发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87-02

一、远程网络教室的建立――学习教室、反馈教室以及资源共享交流室

1. 学习教室的建立

教师选择某一网络平台作为媒介,如QQ、新浪微博、MSN等。以QQ为例,教师建立班级群,取名如“xx年级xx班生物交流群”,引导学生加入该群并相互加好友,一个简单的远程网络学习教室就建立好了。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学习教室中讨论生物相关知识,学生也可以在其中提出生物学习意见和建议,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 反馈教室的建立

反馈教室是以家长为主体,进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以及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传统教学中生物教师除了家长会之外几乎没有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机会,也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课下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情况,而基于网络平台的反馈教室使之成为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今QQ、新浪微博已普及于学生家长之中,为构建家长反馈教室打下基础。

构建方法:以QQ为例,教师建立家长反馈群,取名如“xx年级xx班家长反馈意见群”,引导家长加入该群,一个远程网络反馈教室就建立完成。家长可以在其中向教师反馈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发表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针对家长的反馈,合理地采纳并对其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课堂上生物学习的情况。同时,家长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以辅助学生课下的有效学习。反馈教室的建立实现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多向反馈,从而促进了远程生物教学的有效进行。

3. 资源共享交流室的建立

资源共享交流室主要由教师构成,可以是同一学校的生物组的教师,也可以是各个省市的优秀生物教师。在这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进行资源的共享(如优秀教师教学视频以及优秀教案等)和试题讨论,这也为师资队伍不完善或相对薄弱的学校提供了帮助。

构建方法:若要构建各省市生物教师资源共享交流室,则通过QQ群组搜索可以搜到生物教师相关群,通过审核后便可在其中进行试题讨论或资源共享。例如,网络生物教学视频提供者“驼铃”已建立了“高中生物教师交流群”“驼铃儿高中生物教学I”“教学考试――生物”等多个资源共享交流群,囊括黑龙江、上海、北京等三十多个省市一千多名生物教师。在这些资源共享交流室中,不仅实现了资源上的共享,也有助于学术上的交流和讨论,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整合

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实现远程生物学教学的关键,教师想实现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就必须先进行信息资源的筛选和整合。由于网络信息繁杂,生物教师在搜集资料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因此,现就不同的生物信息资源进行归类。

1. 综合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学科直达栏目中选择初中生物或高中生物,即可进入生物专题网页,其中包括同步教学资源、课程大纲、教学研究、试题及研究、生物学会、会议报道、个人专辑和视频资源几个栏目。在课程资源中,可以下载相应教材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材插图、课件资源、视频资源、评价测试等内容;在课程大纲中,可以下载生物各册书的课程大纲要求;试题及研究中,可获得2004~2013年度理科综合试卷。(2)中国基础教育网――生物:分为生物首页、教学参考、教学习题、教学研究、动物世界、植物世界、镜下世界以及课件展示几个栏目。网页设有在线调查栏目,可根据访问投票进行资源更新。(3)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分为教育资源、教育空间、教育求职等几个栏目。教学资源中有相关学科的教案、课件、试卷、音视频和图片;其中生物资源包含初中生物七年级、八年级的内容以及高中生物三册书的全部课件、教案、图片等相关资源。

2. 课件资源

(1)Ks5u生物课件:由备课课件、习题课、新授课专栏、复习课、高考复习专栏以及班会课件、主题班会专栏组成,包括新课标地区、大纲地区以及全国通用的所有教学课件。(2)生物资源网:包括人教版、苏教版、浙科版、中图版、大纲版、河北师大版几个版本的七年级、八年级以及高中必修和选修的全部教学课件。

3. 试题资源

(1)3edu教育网:该网站按模块归类,包括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生物考试题及练习题。(2)考试周刊杂志社:其中的教学资源库包含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及高中三年各省市试题及竞赛题。(3)天利100高考:分为高考、中考、淘题、天利书城、作文、听力下载、学习周报及经销商这几个栏目,在搜索中输入生物,点击搜索,即可出现与生物相关的试题资料。

三、师生网络活动的有效进行

1. 课前预习的布置

教师向“远程网络学习教室”中预习信息,例如学案、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源,学生通过远程网络平台向教师反馈自己预习当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反馈进行解答。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同一预习内容可进行相互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了学生的协作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及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1)作业布置:教师通过“远程网络学习教室”向学生所学内容相关的试题,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发送综合型试题(如高考试题),对于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发送较为简单的试题。这样,可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内容,并且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通过网络平台在与教师一对一的交流中及时得到解答,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生之间也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相互切磋,相互探讨,在讨论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2)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对于一般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并通过“远程网络学习教室”以文字的形式到相应学生的QQ当中或分享至QQ空间,学生对这些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到相应学生的QQ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远程网络学习教室”,实现了对学生有梯度的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真正实践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生物新课程的理念。

3. 反馈评价与差距分析

基于网络的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布置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教师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中反馈的信息等,对不同学生进行能力分组和差距分析。即在每节课后,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出较高、一般、较低三个等级,分别进行记录。教师通过观察表格中每个学生、每节课的记录,可掌握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态变化,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生物学习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适时调整生物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教师也可对每节课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进行能力分组和差距分析,即将每节课中不同等级学生按照比例绘制成柱形图或饼形图,教师通过对饼形图的分析,掌握班级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整体把握,从而及时反思和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网络的反馈评价和差距分析,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双向反馈的限制,实现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从而让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使其能普遍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总结

远程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这种教学资源的普及是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我们应该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更应针对现有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使其能与课堂教学巧妙融合,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历史“中考”是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否达到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评价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可见,历史“中考”兼有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为此,初三历史教学的复习课应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应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复习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法,即:全面复习,知识深化,打好基础;依托指南,巩固复习,知识升华;综合训练,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三轮复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呢?我认为作为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应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课标和中考考试试题,明确考点及考查方式

由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根据考纲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练,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识记类要开门见山地指出五要素是什么,理解应用类的不仅要知道五要素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二、教师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把握应是完整全面的

依据考试说明,课本中有的要考,有的不考,有的考大题,有的考小题。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他无法建立知识框架、自己去联系记忆,知识比较零乱,在考试中暴露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比较弱。复习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线索克服这些困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可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1)和平解放(2)全国(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三大改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引导学生推出中国历史进入了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时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一单元的考点有和平解放、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三大改造等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政权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这样的处理,便于学生对教材中这一时期比较零乱的知识进行联系记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重视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指导,教会学生解题,做好答题规范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已总结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历史的时间。有些考点按纵向搜索的话,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册当中,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把在课本中散落的知识点连在一起,科举制度、、新疆等就是这样的知识。(1)隋朝:创立(2)唐朝:完善(其中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3)明清:八股取士(4)百日维新:提出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5)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对那些容易混淆并容易失分的知识点也应该进行整理,如,七年级(下)的历史名词军机处、交子、驻藏大臣、瓦舍、回族、市舶司、榷场、占城稻、行省制度等。复习到识记历史人物时,我要求学生用列表形式归类整理。列表内容可为:

四、在复习时,建议师生共同整理错误题集

文科考试中最怕的是出现错别字,同时教学中的实践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出现过错误,再次犯错的几率比较高,这是不必要的重复失分。因此,在第一轮总复习教学中,师生共同着手汇编错误题集是相当必要的,可把历次考试、作业中出现的关于某些知识点的错误集中起来,教师侧重于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则侧重于个人出现的错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讲评考卷和作业以及以后复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而学生也可以经常通过翻看错误题集“,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避免以后再次出错,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