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时间:2022-05-22 09:1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并重 情感投入

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片面的身体健康观,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在幼儿健康教育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由于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很缺乏,并且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因此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我现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健康是指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状态,并且应把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作为健康的主要要素。但是很多幼儿园对健康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生物医学的维度上,没有实现向心理医学维度的转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身体保健轻心理辅导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最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对幼儿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除了很少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和情绪方面的书籍外,还没有见到一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我国数量不多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很少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全国幼儿师范学校中,没有一套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尽管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辅导,但内容分散、繁琐,很多体现在其他教学之中。同时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还有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纳入日常幼儿教育之中,没有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能借鉴与其相关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并且融合还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他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并且很多高校开始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理论和幼儿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更少建立长期调研基地。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只停留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象认识,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因此,很多时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一种经验总结,很难使其得到更深的发展和提高。

四、幼儿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然而,在传统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不能有效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匮乏。与此同时,如何处理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科学教学的关系,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中的不科学性

1.违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比如:有些孩子出现攻击,这应该属于品行障碍,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采取正面手段,树立学习榜样,或及时隔离,降低刺激。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采用指责或体罚的方法加以矫正。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受到老师指责和体罚后,可产生更强的叛逆倾向,更会强化幼儿的攻击。因此,指责和体罚的方法违背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不科学的。

2.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果没有注意和家长的有效配合,那么幼儿园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如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孩子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目的在于让他们学会和他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幼儿园忽略了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与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所学的和家庭教导发生冲突,以致幼儿园教育教学未能收到实效。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一些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很常见的。造成孩子们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知发展水平不高,在思维、记忆和判断等方面与事实不一致时造成说谎。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做错了事,怕受到老师、家长的过分指责而说谎。因此,我们对孩子们说谎的现象应全面分析,区别处理。如由于认知水平不高所致,就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怕受到过分指责所致,就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和成人的说谎有很大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第2篇

一、幼师生心理健康概况

现阶段,幼师生仍以女性为主,加上课程设置和一般幼专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国内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SCL-90量表,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幼师生心理问题高于全国常模。例如,邱亚峰、马丽霞等人(2003)对河南省三所幼师学校580名幼师女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幼专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约63.81%的在校幼师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1.43%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抑郁。因此,做好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幼师生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

二、幼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不足

(一)未形成校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目前的幼专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由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依靠专兼职心理辅导咨询教师开展。这一工作模式导致其他任课教师和教职工误以为自身置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而未去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和辅导,无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

杨振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显示,平均每所高校有6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专职教师平均1.58名,兼职教师平均4.55名。目前幼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数量与该研究基本相符。其中,兼职教师的数量占多数,而兼职教师由于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事务,因此往往在时间、空间和精力上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三)幼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和胆怯心理

目前幼专学校大多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然而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数量要远远超过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数量。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很多人将“心理不健康”直接等同于“有精神问题”或“变态”。因此,有些同学有寻求帮助的意愿却害怕被他人知晓,唯恐遭到他人的揣测和侧目而放弃寻求心理帮助。尤其是幼专学校以女生居多,较敏感胆怯,因此更容易出现“望而生怯”的现象。

三、幼专学校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建设构想

网络的应用在大学生中已经趋向普及,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使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也成了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考虑的问题。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下六点优势:第一,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第二,实现了心理健康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师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理性认识;第三,便于更多教师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合力;第四,能够运用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保密,促进幼师生积极袒露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和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实现较小阻抗甚至于无阻抗的心理援助;第五,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第六,可以根据求助者的需要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转化成现实环境下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模块设置构想

1.心理健康知识资源共享模块。

在心理健康知识资源共享模块可以设置如:心理小课堂、心理案例分析、心灵美文、心理电影、放松音乐、心理健康活动等小模块。根据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待的来访者的情况来看,幼师生的心理困扰主要围绕人际关系(寝室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情绪情感问题、专业发展与就业等方面。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多提供资源引导和支持,便于学生获取和分享有益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信息和资源,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及其心理自助的能力。另外,设置一个“求知心愿栏”,供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或者是想获取的资源,以便实现模块内容与幼师生的心理需求密切配合。

2.心理在线辅导与咨询。

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时段进行网上心理辅导或咨询,能避免学生对于进入心理健康中心或面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尴尬和担忧,同时能最大化地减少师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广大学生能便捷地接受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

3.心理交流互助模块。

创建在线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实现“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心理教育辅导宗旨。该模块把学生问题分为公开型及隐私型两类,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其问题进行公开化或隐蔽性探讨,在讨论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由心理协会成员负责管理该模块,并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

由于幼儿教师是从事针对3~6岁幼儿的教育保育工作,承担的社会责任大,需要的从教技能要求高,且需要具备一些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幼儿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与这些高要求高付出还是不能对等的。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尤其存在流动性大、毕业生不入行、师资缺口大等情况。这些社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在校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规划。总结幼师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案例也发现,对于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是否正确,如何对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是很多学生的困惑和亟需帮助的重要问题。

因此可以在网络平台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模块,在此模块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相关在线测验和指导建议,辅助学生了解自我、做好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同时,安排时段请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中来,在线给予学生答疑和指导,使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符合以女性为主要群体的幼师生渴望交流和安全的心理需求,使其可以通过平等、开放、具有较好的隐匿性的网络来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分享的便捷性,使师生都可以轻松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全员的心理健康维护意识,端正对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认识,有利于形成全校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氛围。同时,网络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征,使更多的教师可以在工作之余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因此,幼专学校应及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抢占网络阵地,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欣.幼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贵阳幼师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红艳.从心理健康层面探究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66-67.

[3]李立新.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自尊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廖桂芳,郑廷友.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4):44-47.

[5]孟维杰,张晓书.网络心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与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51-153.

[6]邱亚锋,马丽霞,李玉峰,郭东蛾.河南省幼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J].2003,11(1).

[7]唐敏仪.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络平台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0,1:179-181.

[8]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素质教育.2010,15:67-73.

[9]张翔升,陈福红,梁周全,张洁.幼儿师专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分析――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改革与开放[J].2009,7.

第3篇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第4篇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但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家庭教育、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重视的只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和未来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师 环境 家庭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以来,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

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 教师健康的人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场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要阵地,幼儿对幼儿园会产生依赖心理和归属心理。而在幼儿园与幼儿接触最多的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也是幼儿教师。

1.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

社会的急剧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教师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教师的心理素质是“蕴蓄于中,形之于外”的,为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 教师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由于幼儿年龄小,其神经过程有很大的惰性,因此在幼儿期形成的性格特征特别稳定。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时机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有利于他们日后形成活泼、诚实、谦虚、自信的良好品质。历年来,我园总结出一个规律,性格活泼的幼儿教师所教的班级,活泼的孩子占多数,孩子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大胆外露,与教师关系融洽,喜欢与人交谈;而性格恬静的幼儿教师所教的班级,好静的孩子占多数,孩子们更喜欢看书、听故事,但胆子普遍较小。因此,幼儿教师应具有活泼、谦虚、自信的性格,以自信的心态感染幼儿,爱心、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幼儿。

二、良好的环境资源陶冶幼儿的性情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舒适、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环境,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良好的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

1、儿童化的物质环境能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首先,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差异,注重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创设,这样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大胆地去活动。幼儿处于开放的、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中,他才能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进入,主动地和环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我们创设的环境如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活动形式宽松,富有童趣,在活动在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其次,注重各类教育活动环境创设,注重幼儿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整体环境因素,更多地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2 、提供宽松又充满安全感的环境

在师幼互动中,允许幼儿有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利,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是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的前提。例如:在《秋天多么美》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园孩子与农田接触不多,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秋收带着孩子去大自然寻找秋天,体会秋天丰收的情景。幼儿感到很新鲜,也很兴奋,同时仔细地观察到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树叶变黄了,庄稼丰收了,孩子们高兴地说:“秋天真美!”,产生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加深了对秋天的认识。

三、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家长之间和幼儿园之间是否要求统一等,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

1. 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家庭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爱之间的区别。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也不和孩子讲道理,就一味地欣赏赞扬。我们幼儿园有部分就是这样的家长,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的后果是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我班的娄余斌小朋友平时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干什么,不依他就大吵大闹、大哭大喊,父母家人对他的溺爱导致他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过于关心孩子,不要太亲近孩子,让孩子充分自由地活动,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不要过于夸奖孩子。孩子从小应该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2.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产生不健康心理

有的家庭对孩子管制很严,过分严厉地对待子女。这类家长一般“望子成龙”心切,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要求,完全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及规律,强迫幼儿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期不可忽视的问题,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孩子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孩子行为,疏导孩子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为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6年10期.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 《幼儿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第5篇

幼儿是家庭的中心,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把幼儿培养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幼儿情绪和情感的阶段性发展

孩子从婴儿长大为幼儿,其心理由婴儿时期刚具有的自觉性和随意性特性发展到出现抽象概括性、随意性开始逐步发展的阶段,所以,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尽管内容日益丰富、表现形式日益复杂,但还是保持了婴儿时期情绪和情感的一些特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我们总结出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一些特点:一是冲动性,面对事物随时保持着激情;二是易变性,幼儿的体验逐渐深刻,但情绪还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表现出喜怒无常;三是外露性,幼儿不知道掩饰;四是易受感染,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比如看到别的孩子笑或哭,他们也会跟着表现出同样的情绪和情感。

科学地了解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和特点,对于我们来说意义相当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等变化而深入地认识孩子的情绪、感情和内心的变化,知道孩子情绪和情感变化的原因所在。在平时的幼儿教育工作中也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容易地把握孩子的日常行为规则,及时的进行帮助和引导了。

二、寓教于乐 点滴渗透

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去。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三、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

四、家园同步 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更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同时,我们教师也要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栏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以上所谈只是我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希望家长与我们教师共同探讨,一同努力,使得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身与心两方面健康茁壮,快乐成长!(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商务厅第一幼儿园)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加强硬件建设;把握真爱引领;坚持“对症施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60 — 02

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对在园幼儿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又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关注受教育个体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发展(包括心理品质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展示了它强劲的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曙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关注受教育个体的健康和发展也要从娃娃抓起。“一张白纸,可以画又新又美的图画。”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从幼儿阶段开始,就能做到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一、要抓好加强硬件基础建设这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时期的心理因素已具备成人的一切心理因素,只是程度和范围有所差异。幼儿的意志情绪,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爱、恨等情感及倾向的均衡发展是使幼儿个体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反之,如果幼儿的心理出现不稳定或反常状态,就会在幼儿的个体发展中带来潜伏阻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幼儿园环境建设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园内班内的孩童设施、玩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是幼儿园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育不会遗憾的投资。使幼儿拥有一个食、饮、做、卧、行、游、玩、学、思、探都十分舒适、自在、随意的空间。让幼儿在美德环境中学习、陶冶情操,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有愉快的心情去活动、成长。

镜头一:创造一个美德环境。如:花能让人赏心悦目,在幼儿没有入园前将教室布置成花的世界,让墙壁会说话。用废旧布片、海绵等缝制百朵郁金香、大太阳、摇钱树、向日葵等;门窗用即时贴、干枝、麻袋片、冰棍筷子、树皮、花布、扣子、大料等环保材料制作了内容各异的精美枫叶,将孩子们的照片镶嵌于其中,提供给他们很多美的遐想,乐于接受新环境。

镜头二:取得家长的支持。要想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顺利,取得成功,就必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4岁以前的幼儿,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直接影响很小,幼儿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幼儿园关键取决于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镜头三: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卡。幼儿入园后,需要将幼儿心理档案卡也相继建立起来。制定父母姓名、年龄、工作单位、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档案卡;同时对幼儿的出生日、性格、爱好、饮食习惯、睡眠习惯、优缺点、主要经历、入园时间、对上幼儿园的看法、对老师的希望等都一一登记在档案卡上。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还可在档案卡上增添“随记”“日记录”和“学期记录”等表。从记录表中,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提高的幅度,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二、要切实把握好用真爱引领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一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是由他的动机、能力和体魄决定的,动机和能力都属心理范畴,从小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为这些孩子奠定这个基础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积累,我觉得投入全部的爱心是关键,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心换真心”。

1.蹲下来同孩子讲道理,建立平等关系。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对幼儿园新奇的玩具兴致极高,优美的环境也令他们陶醉,但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以及将要离开他们的父母,让他们泪流满面。这时,教师要蹲下身子,将孩子搂在怀里,温和的说:“只请你给我一天的时间,如果我不能让你喜欢幼儿园,那么,明天你就可以不来了,好么?”之后,他将在幼儿园度过愉快的一天,并表示明天还要来。这个秘诀就是蹲下来讲话,给孩子自由和权利。

2.关注低龄幼儿的性别教育。在孩子学会说话的时候,家长就应把性别告诉孩子。但当你问一些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儿时,有的孩子竟支吾不清。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不分男女,他们也不懂,于是,把男孩儿打扮成女孩,还赞美其长得漂亮,孩子还会美滋滋的笑。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后果,这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要求以下几方面:一是男孩女孩分开入厕。二是女孩留长发、戴头饰,男女孩衣着、服饰的花色不能相混淆。三是同样是收拾玩具,我会要求女孩“细心”“仔细”,凡是需要体力的工作,就请男孩来帮助完成。四是男孩不许哭,告诉他“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五是让男孩子学会忍让,从小培养好的品格。男女孩子抢玩具,一定都各有他们的道理,可以试图让男孩子明白“你是男子汉,可以让让她!”这样让小小年纪的他逐渐学会努力克制自己。六是班里孩子多,做事情不能都同时去做,可让女孩子优先。让男孩子知道女孩是弱者,需要男孩的保护和谦让;打针男孩哭是丢人的事;遇事男孩儿不和女孩儿计较;男孩儿、女孩儿要分别随爸爸、妈妈洗浴等等。这样做,女孩不但不觉得有特权,反而会自觉地向男孩儿学习这种坚强和勇敢的品格。

3.注重培养幼儿时期的秩序意识。一个人渴望独立最强烈的时期是幼儿期,但当我对家长说起对秩序的最敏感时期也是幼儿期时,家长往往表示反对,因为他们每天都忙于弯身整理孩子弄乱的木块、毯子、玩具等等。其实,在幼儿期,秩序的种子在一些爱玩的孩子身上已经开始萌芽了。如,看动画片时,声音太吵,有的孩子反感的说:“别说了,我都听不清了”;喝水时,孩子会端着杯子对我说:“老师,他挤我,把水碰洒了”;午睡前因脱衣服缺乏条理性脱不下时,孩子会急得直哭;开运动会的看台上,孩子会说:“你都站歪了”等等。这些现象看似平常,但其中孕育着讲秩序的嫩芽,就看我们能否注意它、培植它。我注意依靠榜样的作用和耐心说服,使幼儿懂得怎样为每件东西安排位置,使他们从小养成有序生活的习惯。

4.培养幼儿的情感应首先培养奉献精神。培养幼儿的奉献精神不仅可能,而且是必要的。为他人服务是对幼儿进行心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早期没有得到机会为他人服务,以后再需要他服务时,他就会畏缩不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尤其需要鼓励他为别人服务,让他觉得他很需要。也许这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没有孩子帮忙可能干得更顺利,尽管我们麻烦了一些,但却培养了孩子的奉献、助人的能力。如让幼儿值日生,为伙伴摆碗、摆勺、摆鞋、扔垃圾、收拾积木柜、浇花、扫地等等。做这些事他也许会弄得一塌糊涂,但这里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培养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有用的人,他会有欣喜的感觉。

三、要坚持“对症施药”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经过多年的总结实践和研究分析,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抑制性。这类幼儿遇事胆小拘谨,没有自信心和上进心,总认为“别人都不喜欢我”。二是过于表现型。此类幼儿往往是收到溺爱,极其喜欢赞许、奖励,爱表现自己,如被赞扬的人没有他,就会生气、嫉妒。三是躁动型。此类幼儿爱激动、烦躁、多动,容易伤害同伴,做事极端,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发生打架、争执现象。四是反抗型。此类幼儿往往易引起逆反心理,如拒绝游戏、不吃饭、不带物品或是眼睛望着你却一言不发。针对这几种表现,教师在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好方式。观察是挖掘孩子天赋潜力的开端。观察需要花费时间,要有责任心、目的性,要抓住所有的机会去观察孩子,观察他所做的一切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使他成为独特的人,也会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

2.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孩子们模仿成人,这是奠定基础的最好方法,也是做教师的重要责任。不能禁止孩子模仿,相反应该让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教师行为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具体到每天的活动。全神贯注地做事情,就像孩子也需要全神贯注做这件事一样。当幼儿看着时,就做得比平常更慢些,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例如,用两只手端少量的东西;系鞋带时,就像那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事一样。尽量每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对所做的事全神贯注。

3.及时排泄幼儿心中的不快。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进行各项活动的动力源泉。幼儿先天就拥有这股源泉,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拥有了乐观向上的情感。幼儿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烦恼,如“他不和我玩了”、“这个玩具我不喜欢”、该带的东西忘带了、“爸爸、妈妈吵架了”等等。在成人看来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幼儿的心中却是相当发愁的事,若不及时排解,长期积压,幼儿是不会活泼开朗、正常生活的。如果教师能及时排解幼儿心中的不快。这也是赢得幼儿信任的极好方式。

4.注重微笑与赞美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贴近幼儿的内心世界,无论你是面对全体幼儿还是只与幼儿个别交往都要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和关爱幼儿,与幼儿建立起一种平等真诚的交往,力求与孩子们呢心灵交融、共鸣,这样才能有利于使幼儿树立一种关爱他人、乐观向上、共同发展的信心和信念。

5.巧妙加强幼儿间的交往。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幼儿能否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好地与伙伴相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交往中融合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随意性和实践性。交往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绝好机会,也是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展现。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干涉交往。

第7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化

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了从管理到实施到研究的三级网络体系:工作网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咨询援助网络――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学校心理咨询室;科研网络――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

在具体实践方面,也形成了三级系统。一级系统(心理培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组织、管理,由学校承担。二级系统(心理辅导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初始性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工作站实施。三级系统(心理矫正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工作站和医学心理治疗机构承担。三个级别的系统各自对个案进行专业评估后,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转介。

(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制度化

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组建方面,我市于2000年制订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并配套制订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方案》。2001年又制订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考核办法》。为确保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我们于2001年又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并于2007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

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发展,我市于1999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2002年制订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评估方案(试行)》,2006年对该方案作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2007年颁布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2008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2009年与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了《关于成立南京市少年心理司法矫治中心的决定》。

这些政策和规章制度的颁布施行,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

南京是在全国最早启动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着手研制了《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这是国内推出的首个学校心理教育的指导性蓝本。紧接着,该所又会同鼓楼区教育局编写了《完善你自己――中学生心理百题》。此后,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科研引领之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九五”期间,我市几十所学校汇聚在国家重点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十五”期间,我市又成功立项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集中了八十多所中小学参与研究、实践。科研课题整合了全市学校的心育资源,使全市学校心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另外,全市建立了一批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情感教育研究中心”“少儿心理科学院”等。这些研究中心以一个学校为主要基地,以一批志同道合的学校为联盟,开展心理教育研究,探索心理教育特色。

从2007年起,我市由教育行政领导牵头,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启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力”研究,以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开掘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

从1994年起,我市开始对中小学心理教育骨干教师进行培训。2002年开始,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订了培训方案,认定了培训部门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培训方案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的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和学员甄选等分别作出明确规定。市教育局还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的专门讲义,制订了考核办法等。目前,全市已有29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88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此外,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发展,我市还专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并对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进行评选。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精神。同时,为在教师通识培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量和专业性,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由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以专家数据库的方式为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咨询。

(五)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

我市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明确心理咨询室的职能。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承担对上门咨询的学生的帮助,而且要承担宣传心理健康、指导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等任务。二是认证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必须经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后持证上岗。三是评估和验收合格心理咨询室。我们制订了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试行标准,从2002年起每年进行评估和验收。2006至2007年,我们对535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整改扩建,大大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水平。2007年我们又启动了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迄今经过评估验收的合格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已达651个,占我市中小学总数的92%以上,并验收了47个示范心理咨询室。四是总结和交流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学术团体举办过多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专题论坛。

(六)心理健康教育运作品牌化

1994年,南京市教科所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专为中学生提供性心理咨询与性教育的电话热线――“智慧果”。热线开通后引起了广泛、热烈而持续的反响,一时间北京的“少女课堂”和南京的“智慧果”成了当时国内青少年性教育的代表模式。

2004年,为拓展和完善“南京市中小学生谈心电话”的功能,我市整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方资源,成立了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并将“陶老师”的名称和标识进行了注册。南京的广大中小学生都记住了那个伴随他们共同成长的“陶老师”。

此外,为保证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我们还参照“陶老师”的运作模式,于2006年成立了“宁教授”工作室――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心理咨询室。“宁教授”汇聚了在学校一线工作的10名优秀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利用网络平台专门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目前这一咨询方式运作良好,已为市内外近4000名教师及其他人群提供了服务。

同样,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也注重品牌建设,其中夫子庙小学的“我能行俱乐部”、汉中门小学的“开心超市”、南京师大附中的“学生心理协会”、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校园心理短剧”、宁海中学的“亲子辅导营”、信息工程大学附小的“学习动力训练营”等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样化

我们坚持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问题进行探索,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巩固。

第8篇

看到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听到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副校长的我,不停反思,真是血的教训呀,“生命不保,谈何教育”。

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第一大问题,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长,我们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不仅要教育好孩子们,还要管理好他们、保护好他们。通过几天网上学习,对比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感到收益很多,可以说深受启发,本次培训真的是很及时。培训中我们学到了许多防灾避险的知识,寄宿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如何正确与家长、孩子三方面沟通,建立学校安全保障系统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就是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的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下面我就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点体会:

一、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四川省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的讲座中谈到了如何安全演练,如何做细安全工作的实例,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不仅要有队伍、有制度,而且要重在落实,方方面面都要想到。

二、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育人。教师工作是一个特殊的事业。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肩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并且,教师自身的言行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我们要组织教师在业务学习中,必须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增强依法施教的意识,自觉杜绝体罚学生、辱骂学生等侵权行为。组织教师学习安全事故处理办法,认知学校事故出现的类型,结合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掌握意外事故的防范对策和应急措施,保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且全方位地实施安全保护。另外,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制度的学习,同时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安全教育的宣传教育片,体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教师的安全职责,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或者安全事故,要及时处理或及时上报。

安全工作是一个学校的首要事情,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个教师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在校园安全工作方面,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安全意识,重视安全教育,并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安全工作的开展建立良好基础。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虽早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师资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对寄宿生的教育指导作用并未发挥很大的作用。听了北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方新老师的讲座后,我感到我们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逐步加大心理这方面的管理与投入力度,我们要针对近年来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强总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保田镇中学 561600)

第9篇

一、培训目标

(一)近期目标:

1.认可幼儿园企业文化,学习幼儿园3—5发展规划;

2.使新教师把握现代幼儿教育教学基本理念,熟悉《规程》、《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容;

3.初步掌握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4.熟悉及流畅的按照班级一日流程作息时间操作幼儿在园一日流程;

5.知晓幼儿园早操音乐的选择、动作编排要领;各个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及实施、反思;户外体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区角游戏的相关知识等;

6.懂得处理一些简单的家长工作问题;

7.学会书写幼儿园各类计划,个案观察记录、家长约谈等;

8.参与并了解幼儿园幼儿期末成果汇报的模式;

9.熟知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10.知晓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找准自己成为合格教师的发展方向。

(二)远期目标:

成为适应幼教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幼儿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实现“一年入门、两年站稳、三五年基本成才”的新教师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培训内容

0-1年新教师培训分三个层次:包括实习试用期培训、适应期培训、合格教师培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从“师德修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通用基本功、备课、上课、教学反思、家长工作”八个方面加强并考核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幼儿园文化与规章制度

2.幼儿园教师快速成长之路;(如何做合格的员工;如何做有志向的的教师)

3.师徒结对;(如何做徒弟)

4.如何做配班和一日带班

5.如何快速提升感染力

6.如何备课

7.如何听课和评课

8.如何把话说对、说好

9.如何与家长沟通

10.指南与幼儿学期发展目标(做一个有目标意识的教师)

11.新教师如何参加教研活动

12.新教师常用心理学知识

13.如何训练幼儿常规

14.五大领域教学

15.常用游戏介绍

16.如何制作PPT

三、培训组织与管理

1、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新教师培训工作由幼儿园统一组织管理,园长负责,业务园长策划,业务园长具体实施,教研组长协助。由幼儿园园监和园长设置培训课程,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落实培训计划。挖掘利用优质资源,建立专家、名师组成的讲师队伍,统一组织新教师的集中培训。指定业务精湛、师德优秀的骨干教师为新教师结对帮扶,具体指导新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锻炼提高。

2、注重过程,增强实效

通过建立需求调研、过程跟踪、效果反馈等制度,注重新教师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培训要以操作性、互动性培训为主,以训练幼儿教师“六认真”为核心内容。

《幼儿园新教师成长档案》和《幼儿园新教师培训考核表》作为新教师培训学分登记、试用期转正、续聘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其过程纪实的作用。使新教师逐步建立并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记录成长轨迹,激励成才信心。师父要根据《师徒结对协议》的要求进行指导和要求,把指导工作落在实处。每月由幼儿园组织一次以上新教师专题讲座或专项训练,由幼儿园管理人员或优秀教师主讲或者训练,所有新教师必须参加。每位新教师每学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撰写《个人发展总结》。

3、多元评价,长效实施

坚持培训与活动评选相结合、过程与阶段诊断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我评价”、“师父考核”、“班级人员考核”、“教研组长考核”、“幼儿园考核”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运用理论考试、面试和实践考核等方法,实现对新教师全面、公正、客观的指导、考核与激励。每学期,根据培训态度、作业完成、工作表现、活动展示等方面的综合成绩,评选“优秀新教师”。考核为不合格的新教师不得聘用,已经签订合同的,在学期结束时终止合同。

四、新教师培训的政策保障

幼儿园设立0-1年新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幼儿园配备优秀教师进行带教,制定好专门的带教计划与自培计划。

举办幼儿园0-1年新教师评优活动,鼓励她们参加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评优活动,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她们展示。

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

为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本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多元、实效”为主题,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根本,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自主性、选择性和实效性,促进幼儿园师资队伍向“师德高尚,业务精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培训任务

1.保证每位教师参加培训时间一般不低于48学时,最高不超过144学时。

2.为完成班主任周期内应参加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任务,积极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3.按要求组织园长周期内在职提高培训,完成相应时数。

三、培训内容

1.教育理论培训。

从教育基础理论入手,通过专家引领、教育理论自学等途径,主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最新理论成果,对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教育水平。

2.教育科研培训。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科研的先导地位,带领和指导广大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帮助教师确立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科研课题,同时进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

3.心理健康培训。

推进心理健康培训,培育德育工作特色。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定上报工作,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和自我调节保健能力,使广大教师能运用心理学原理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取得成就,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培训层面

1.全员园级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突出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班主任培训。

按照《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规定》有关要求,围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营造和谐班级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青年教师培训。

继续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指导青年教师科学制订并认真执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创设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学术环境。

4.骨干教师培训。

继续探索实施“骨干教师工程”,既要着眼培育市级骨干教师、名师,又要探索校级骨干教师培育选拔。把握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为富有潜力的教师掌握前沿教育理念、拓宽专业知识层面、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5.其他分组培训。要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各小组的教育培训功能,促使教师在组内互帮互学、内化成长。

第10篇

李占峰:我在教育战线工作很多年,对中小学教育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对学校教育了解的越多,我就越发深切地体会到,党的十再次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提法是多么的正确。要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社会的哪个位置,首先得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与公民的基本素质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12年,党的十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体层面明确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要求,就是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成熟的公民应有的社会理念。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优秀素质的公民,才能建设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社会。那么,实施公民教育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那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公民,才算是“合格”的小公民呢?“合格”的小公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挑战是什么?

李占峰:就我个人理解,我认为“合格”的小公民要具备以下这些素质:一是要具有家国情怀,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二是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三是要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合格”小公民,一方面是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思想和行为能力的社会一分子。这些素养要在高中毕业走向大学的时候具备雏形,能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易的。

我们的公民教育,甚至可以扩展到整个德育工作来看,都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传统的德育思路和德育模式正在受到猛烈冲击,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内容、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新的格局、新的模式等等一系列的“新”东西不断出现,需要我们尽快去适应、去改变、去完善。目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关于公民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偏差,即认识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实践性偏差、实效性偏差和主体性偏差。在这五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间。

这五个方面的偏差中,最重要的是认识性偏差,主要指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层面。我们的很多教育管理者对公民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难免会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这一类情况,主要出现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不大,教师们反而可以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一些事情。这两天你们走访了我们包头的几所学校,应该也有体会。

认识性偏差会直接导致动机性偏差。动机性偏差,指的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层面。很多中小学对公民教育的目的还不十分清晰。不少活动的安排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检查和考核,所以往往是被动的、随意的、肤浅的,甚至是冷漠的。我们看到有些时候学校搞的一些看上去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但对学生来说,缺少一种人文关怀,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这样的教育实践就是南辕北辙。

即使学校和教师对公民教育有了深刻的认知,也愿意主动推进,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会出现实践性偏差,就是学校教育的规范性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复杂性。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5+2=0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一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的教育,可是一到社会上,就会发现很多东西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两下反差太大,学生就容易迷失方向,导致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发生紊乱。严重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我们中小学德育,或者说公民教育工作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地方我们使不上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实效性偏差和主体性偏差。实效性偏差指的是学生在接受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道德认识不能有效转化为道德行为,理论和实践脱节。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出在学校。目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大多是表象的、形式化的东西,很少能触及学生深层次意识,很难形成内在动力,起不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这就会导致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不知所谓。主体性偏差指的是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和发展。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有越俎代庖的倾向,在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各类教育活动的时候,很少甚至没有认真地去征询学生们的意见,更谈不上从尊重青少年人格的高度来考虑他们健康成长的切实需要。

:既然您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那么我们包头市在推进公民教育,实施“培养合格小公民”的计划中,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李占峰:针对培养合格公民这一课题,我们几上几下,召集教师、德育校长、园长、教育分管科长、局长等等不同层面的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几经修改,终于达成共识,在2012年完成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梯度目标体系实施意见》。并且按照这一梯度目标体系,完善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包括学前教育和各年级段在内的“十三”梯层目标,制定了科学且符合W生自主发展的分层实施方法和分层实施途径,避免了“空、大、全”的弊端,更加注重“精、细、实”。从点滴做起,精细化管理,使公民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也努力实现了五个转变,即:公民教育的工作重点由重智向德才兼备转变;教育手段从重课堂传授向融入实践体验转变;教育对象从重学生向师生转变;教育空间由学校、家庭向社会整体转变;教育时段由重在校期间向影响一生转变。

从实施效果来看,幼儿园、小学做得比较到位;高中能够结合学生未来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开展,效果也不错;初中学段缺乏有力抓手,效果不太尽如人意。但我们的宗旨是坚定信心,不动摇,小步走,不停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我们会进行一个总结。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培养合格公民是我们德育工作提出的一个大的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并没有限定框框,要求学校必须中规中矩来落实,我们更倡导“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百花齐放,殊途同归。比方说,我们很多学校都已经把开展公民教育、建设德育品牌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通过品德课、政治课落实公民知识,同时注重开发校本课程。比如包钢一小的《做更好的自己》、包钢实验二小的《好习惯伴我成长》、团四小的《标度言行》、包钢十小的《中华美德传统故事》、北重一小的《日有所诵》、幸福南路小学的《责任教育》、哈林格尔中学的“孝”文化进校园课程等等。在高中阶段则积极开设以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如高三年级结合生涯规划开设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中的我们”以及“我们在社区、国家中的角色定位”等选修课程。各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研发课程,力求接地气、老师易操作,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您认为在整体推进公民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或者哪个因素是工作的重点?

李占峰: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具体执行者,在学生的课程、活动、实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我们精心打造了三支教师团队,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一是班主任团队。通过组织“班主任技能大赛”、评选“班主任带头人”、创建“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等活动,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学习型、务实型、研究型的班主任队伍。二是团队干部。我们包头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工作的意见》,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校团干、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把青年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体系,使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生力军。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近年来,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一支懂心理学、热爱心理辅导工作、有一定专业基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请他们做课件、开讲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另外,我们还多次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全市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专业辅导,使专兼职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截止2015年底,我市共有1200余名教师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有1083名教师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305人。可以说,这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队伍,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您刚才提到,近年来,包头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绩卓著,甚至是走在了整个前列。这说明包头市教育系统自上到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视的。您是怎么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的呢?

李占峰:我本人曾在学校工作多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负责德育工作,在学生中间见过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谨慎对待、妥善解决,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客观地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决定其他各项教育能不能顺利实施的关键,其中也包括公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公民教育的目标,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份子,更是要培养具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并且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部分。

我们最早于2000年就开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开始是由几位中学老师自发组织的,这一试水,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之后,我们教育局就把这项工作铺开到全市,由点到面,用了三年时间。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需要更多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方法,其他各学科的老师在授课中同样需要使用心理教育的很多元素和方法来辅助教学。我们就花了很大力气来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教育水平。然后发现,不仅在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有很大突破;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样的效果更坚定了我们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发展到现在,助人自助的功效在很多学校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包头市教育局花了这么大力气来推进公民教育,那对于我们的这些工作,家长和社会都持什么样的态度?配合度高不高?

李占峰: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家长和社会舆论还是普遍认可的。我们会时常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或“开放周”等活动,组织家长义工参与学校管理,形成了家校联手育人的好风尚。我们还定期邀请关工委老同志、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等人员举办交通安全、禁毒、环保、孝老爱亲、网络道德等主题的讲座,把公民教育的范畴拓宽到了整个社会。甚至可以说,这些社会资源是我们的第四支教育队伍。他们的这部分工作,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我们的公民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去年我们搞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时候,为了减少不文明行为,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我们教育局提出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计划,通过孩子们来影响家长,效果非常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公民教育计划是卓有成效的。

第11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身心发展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萌发幼儿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而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我们经常在活动区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柳姑娘的长辫子”、“欢迎小燕子回家”的快乐中学习“小草醒”、“花儿笑了”、“青蛙在唱歌”、“燕子在跳舞”等美好词句。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情绪,在愉悦中健康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游戏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实践活动,为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例如在《开商店》的游戏中,性格内向的某小朋友想当“售货员”,但是他不好意思说卖东西的话。经过几次玩《开商店》的游戏之后,他的感性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当“售货员”的过程中,他不仅会卖东西,而且会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的名称和基本价格,不仅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而且锻炼他的口语能力和交往能力,更满足他渴望参与大人们实践活动的愿望和需求。

幼儿的积极性是需要成人激励和保护的,一旦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出来,孩子们的情绪就会饱满,接受教育就会有效果。为了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品尝“吃苦”的滋味,磨炼耐劳的意志,感受学本领的快乐,鼓励向上的精神。例如在“我把玩具送回家”(收拾玩具的劳动)、“我帮椅子洗洗脸”(擦椅子的劳动)等趣味劳动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一双小手的价值,自我服务意识提高了,爱惜物品的情感增强了,自私、懒惰的坏习惯改掉了……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品尝了经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做事的坚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教育幼儿本人。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自编)讲完之后,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儿童歌曲,能使幼儿摒弃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更为幼儿模仿美好的事物提供平台。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讲好听的故事和唱好听的儿童歌曲,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增强自信,学会交往,磨炼意志,健康心理,规范行为。例如有一个小朋友很聪明,但是他的性情暴躁,攻击很强。他经常欺负小朋友,经常对同伴搞“恶作剧”,许多小朋友都害怕他。为了教育他改掉身上的缺点,能与同伴们一起快乐地学习与生活,创编故事“没人理睬的小猴子”(自编),让他在故事中扮演小猴子,使该小朋友在扮演小猴子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他认为故事里小猴子做的那些事情自己也做过,后来我们又创编一首儿童歌曲“小兔子的红雨靴”,让该小朋友在“没人理睬的小猴子”和“小兔子的红雨靴”这两个不同角色中明辨是非,懂得道理。经过不断教育和培养,他发生很大的变化,脾气不再暴躁,不再搞“恶作剧”欺负小朋友了。

四、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第12篇

关键词: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 物质环境 心理辅导 平等相待

由于入学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幼儿时期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家长的照顾,卫生行为习惯尚不稳定。入学后会遇到一系列适应问题,因他们必须从幼儿时期的个体的、无系统的活动、开始过渡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活动,并且学生以集体活动为主,必须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和集体观念。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行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我将学生的卫生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为:增进儿童青少年的卫生知识,明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使儿童青少年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在我们的校园,每天的常规清洁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同学们也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不乱吐痰的习惯。但在干净的校园背后,大家是否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呢?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了一些出人意表的事情。在校园里,大家都能做到不乱扔垃圾,但出了校门,随手乱丢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只要是与奖惩沾不了边的卫生习惯,例如,便后洗手,不要随地玩不干净的游戏,能完全做到的人屈指可数。在此建议大家开展个人卫生情况调查研究,从身边所有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进行分析和讨论,加强每个人对卫生知识的了解,提高大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以上的目标,我们的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务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做以阐述:

一、身体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卫生清洁十分重要,而且个人的卫生习惯与自身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不注意他自身的卫生时,他可能就会因此沾上了病菌,使他的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是洗手联系着人们的健康,不刷牙,不洗脸,不剪指甲等不良习惯也会使我们的自身健康受到威胁。可见,个人的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是密切的。而我们小学生的个人卫生也不容忽视,特别在学校里,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人和物。在人数众多的课室里,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不但给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容易会影响到别人。

1.学生的卫生观念薄弱,很多是一种强迫心理或从众心理。在学校里,为了使自己那班能成为“文明班”,被迫规规矩矩地把垃圾扔到应该扔到的地方去。但是,一走出学校门口,就随便扔垃圾。因为没有了学校的规矩,所以就有这样的心态:在街上扔垃圾不用罚,用不着这么规矩了。还有的学生自以为别人看不见:在学校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么守规矩的,但是也不想被抓到,就把垃圾扔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就以为能逃出别人的“法眼”。

2.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多。如学生认为早餐前洗手没必要:我们每天在学校都是上完了第一节课再吃早餐的。那么手就会沾到很多的细菌。但是,到吃早餐的时候,又没有一个人会去洗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认为特意为了吃一顿早餐而去洗手不方便、没有必要。这样的话,学生们每天就会把许许多多的细菌吃进肚子里,那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了健康。

3.在家的卫生习惯也不好,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贪图方便。如学生以为饭盒不洗也没关系:有时候学生会将饭盒带到学校,但是,有一些同学吃完后拿去随便洗洗就了事了。难道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既然要回家,为什么不回家用洗洁精认真地冲洗一次,然后再放进消毒柜里消毒呢?

个人的卫生与健康息息相关,可能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细菌了。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意识不强引发的。我们就以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在家里,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给孩子讲述有关卫生与健康的信息,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们明白,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在校园里,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使学生更加明白卫生对人类的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

2.为学生制定完善的个人卫生制度。如:

(1)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2)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防止龋齿。

(3)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每天换袜子。

(4)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5)每天彻底清洗饭盒。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卫生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3.为学生完善卫生设施。例如在每层楼增添洗手、洗饭盒的地方,增设垃圾筒。

4.定期检查。

5.建立奖励制度。可以以学生个人和班级为单位。设立“卫生小天使”奖项,这样融入竞争机制,既可以让评出的先进个人得到奖励,提高同学间的竞争意识,又可以树立典型,使学生学有榜样。

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环境卫生和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三要素是:日光、空气、水。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保护环境的美化,爱护益虫、益鸟和花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家庭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劳逸结合,安排好一天的学习,锻炼与休息时间,以及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休假日。

二、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

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者,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ojo柯赖齐亚和womo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的hojo柯赖齐亚和womo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

2.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