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17:1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我院150名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及其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但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3.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3.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3.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3.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2.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6.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6.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2)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如在周末适量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及影响消费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体育消费理念,对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较为深刻。建议高校改善体育环境与场馆器材,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大学生体育消费是指在校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和健身需要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
一、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
调查表明西部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认同性,有89%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投资有必要其中有5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消费观念有所增强。总体而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动机比较单纯。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功能的认识基本正确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除了满足健身需求,还注重追求快乐的心理体验。这也与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传统体育知识的传授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大动机是消遣娱乐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理念相对应反映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流方向。
二、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或劳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额是用消费的货币数额来衡量。从调查的情况看西部地区大学生2009年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0%这说明绝大多数西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费中存在着体育消费的支出体育消费观念已普遍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调查显示西部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多在10。元一30。元之间其中男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8%, 100元一20。元的占42%, 200元一300元的占26%, 300元以上的占24%;西部女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元以下的占20%, 10元一20。元的占58%, 200元一300元的占12%, 300元以上的占10%。
通过调查得知在西部地区有94%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是由其父母或家庭提供,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依赖性就决定了其体育消费行为的非独立性。随着大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金额数且的增加和自身在校期间创业能力的增强体育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支出总量基本上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还不高,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大学生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还没有什么经济基础.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钱用在除了生活外的其他的消费上。由于经济原因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还比较有限.但相对已经发生的消费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所谓体育消费结构.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体育消费结构的划分方式是将其划分为物质性消费和劳务消费。
实物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而参加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班等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休闲观赏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观看、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电视转播等而支付的门票费用阅读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知名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从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so%,与收入成正相关;健身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2%和9%。
四、影响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是消费的基础经济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受其可支配收入决定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支出主要由其家庭提供,所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独立性差整体水平偏低。
2.兴趣爱好。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不同的价值取向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除受到不同个体差异影响外,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体育消费结构的选择。调查了解到普通大学生中对某些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和运动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品牌要求相对较高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大学生,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品牌要求最强,消费水平也最高,消费结构合理。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体育消费结构的显著因素。
3.缺乏体育消费的环境。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选择该因素的男大学生为40%女大学生为45%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等条件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过高、也是制约西部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但体育消费的资金比重仍然很少。
五、结束语
[关键词] 江西省本科大学生 体育消费 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人类只有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其他方面的需求。按照恩格斯的需求分类,体育消费属于发展和享受需要的一部分。体育消费它主要是指居民个人为了满足生活和健身的需要,在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表演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活动直接有关的各种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行为是体育消费支出向购买和使用等活动转化的过程,通过体育消费行为完成体育消费支出价值的实现过程。它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体育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按区域随机选取江西省8所普通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井冈山师范学院、宜春学院)80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利用江西省图书馆和互联网检索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料中心》、《超星图书馆》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100余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学和统计学分析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基本情况的调查表,对近距离的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对较远的学校采用信函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2份,有效回收率为90.25%。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二、江西省大学生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指对体育活动的经济支出,根据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实物型体育消费,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的基本前提。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在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
表1大学生每学期的体育消费支出(%)
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消费学期不足百元的占总人数的68.1%;200元以上的只有10.5%。男生的每学期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50元~100元和100元~200元两个档次中,而女生能承受的消费则集中在0元~50元和50元~100元两个档次中。利用组中值加权法求得男生每学期均体育消费为95.23元,女生每学期平均体育消费为60.33元。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是从消费客体去考察的。它反映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也反映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研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可以透视其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表2 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情况(%)
按照马斯洛(Abraharn h.maslow)需要论,体育消费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高层次消费需要,包括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劳务消费包括观赏性消费和参与型消费。调查结果显示, 54.7%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用于购买运动衣、鞋子等基本的体育必需品。39.1%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用于购买健身器材,以上两项均为实物性消费。而用于劳务消费:购买体育比赛、表演的门票,以及场馆收费的比例较低。形成这种消费结构,一是大学生经济来源,93.4%的大学生由父母提供,50%的大学生月生活费没有超过300元(见表3、4),并且我国现在体育比赛、表演的门票还比较高,一场国家级级别的精彩的篮球赛,最低门票售价也在100元左右,就目前江西省大学生现有的消费生活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难以承受此消费;二是运动服、鞋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兼有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这是我国传统消费习惯和心态所决定的;三是在江西举行的高水平赛事较少,难以吸引大学生观看比赛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消费。
美国早在1988年体育产业产值已达631亿美元,其中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收入达353.29亿美元(含观赏消费),体育劳务收入占当年体育产业部值55.98%。体育用品收入190亿美元,体育实物消费占当年体育产业总值30.1%。德国1990年体育健身服务消费达62%,而体育用品消费只有38%的比例。意大利1993年仅体育观赏消费支出就达7300亿里拉。说明目前,江西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劳务性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会逐步由物质产品的消费向以发展和完善自我、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体育劳务消费上,劳务性体育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大。
表3 大学生月生活费表4 经济主要来源(多选)
四、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江西省大学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体育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调查显示,影响江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缺乏场地设施器材、消费品、门票价格高。有资料表明,我国居民人均场地目前为止不超过0.8平方米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竟达到16平方米,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还受消费心理、消费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可知,江西省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中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观赏型体育消费相对较少。影响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场地器材的缺乏。
建议应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强化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引导其健康合理的进行体育消费。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高玉敏等:河北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肖飒:我国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3]涂志远: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关键词] 石家庄市高校 大学生 体育消费 现状
一、前言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显示了巨大的体育市场在中国所拥有的难以估量的潜力。作为高文化素养和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大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这种社会的进步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充分享受体育消费给他们带来的欢愉和健康。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群体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体育消费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有实际的支付能力;三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本文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选择,为大学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石家庄市六所高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男女本、专科生各50名,共600名(不包括一年级新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等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综合设计了《石家庄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经多次请专家审核、修改后定稿。经效度检验具有可效性。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91.7%(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所有有效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论证。
三、结果与分析
1.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四项。而把体育成就和攀比炫耀作为消费动机的学生主要是几个学生运动队成员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以社会交往为消费动机的人数居首位,占36.3%,明显高于女生,这跟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决定了男、女大学生在需要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反映了更多的男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动机居首位,占38.2%,明显高于男生。通过访谈得知,女生主要是为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而进行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精神娱乐这两种最直接、外在的体育锻炼的功能,也被相当一部分的男、女生作为体育消费动机,其中强身健体动机居于次要地位。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学习、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他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因此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自然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2.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内容调查与分析。本文在调查问卷时,把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书报、体育音像制品、运动饮料、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归为实物消费,把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归位劳务消费。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实物型消费内容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通过访谈得知,多数学生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非常认同,少数学生较为认同;对于“你是否赞成在校园内有偿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一项的访谈中,表示赞成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省会石家庄市高校学生,受当地经济、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已普遍具有了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虽然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仍以有形的体育产品的消费为主,但无形消费也有所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劳务消费中的观看比赛一项的消费水平已超过了实物消费中的购买器材和饮料一项的消费水平。
3.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从众性和个性化特点。学生是一个极易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群体,他们常常结伴购买体育用品或观看比赛等,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方式会相互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和行为。此外,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个性心理也存在差异,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表现自我,这特别表现在选购体育商品时。(2)大学生面对体育消费时“求实”与“求名”的双重心理。大多数学生表示,如果能够提高月消费支出,那么无论是体育实物消费水平还是体育劳务消费水平,都会相应提高,并且他们的劳务消费水平的提高幅度会更快。调查结果说明,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支付能力的增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会更趋向合理化,大学生对有形的体育产品的需求会渐渐向无形的体育劳务产品的需求发展。另有少数学生认为学业太忙无暇顾及体育锻炼,更谈不上体育消费了;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体育消费。
四、结论与建议
1.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男、女生在位居首位的消费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他消费动机大致相同。
2.石家庄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虽仍以实物型为主,但已透露向劳务型发展的端倪,并且消费方式也将趋于多层次、多样化。
3.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并对以“攀比”、“炫耀”为消费动机的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4.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高校内的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进一步带动学生的体育消费。大学生对体育实物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根据大学生就近消费的特点,可在校园附近加强有偿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用品的销售。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50名参加公共体育选课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公共体育选修课这一体育类型,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但也呈现出了学生选课价值观念的从众化、功利化、应付化。
0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修课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是整个人生体育的桥梁和纽带。它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改善和提高人体形态、结构、机能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独立教育学科。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公共选修课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我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并根据这些价值取向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和选课制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250名(男144人,女106人)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收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t
本文就公共体育选修课选课情况设计问卷。主要对我校大一、二、三学生和任课老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55份,回收率为98%,有效卷250份,有效回收率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12.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调查表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我校学生公共体育选乖现状分析
2.1.1学生选各项目的频数
从调查表1和表2可以得出:我校大学生的公体选课情况与往年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化。男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特征反映在选项中,表现出对竞技性、对抗性、娱乐性兼备项目的倾斜。女生则对塑造形体的项目、韵律感强的项目选择多,这也正迎合了女同学爱美和追求时尚的特点。
2.1.3我校学生选修体育课的依据
从表3中可以看到。我校学生参加公体选课的依据呈多样化的趋势。
2.1.3.1满足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为选课的首要动机
在表3中反映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是主要动机,位居前四位。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功能,也正是我校开展体育选修课的初衷所在。
2.1.3.2学生严重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选课依据中排最后一位的是往后的实用性。显示了我校体育教学部门在宣传、引导学生方面的力度不大。指导思想不清,学生不能清晰地确立自己的行为指向,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体育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目的所在,树立起正确的选课思路。
2.1.3.3选课中呈现应付性和从众现象
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数人还是停留在纯粹的修满学分,占总人数的22.2%。选课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是一门必修课,有学分,不学不行”、“完全为了应付”的想法在男女生选课时占前三位。由此可见,尽管体育课中的项目是自己喜欢的,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选课的动机只属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2.2公体选课中存在的问题
2.2.1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安排不够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反映大多数体育项目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即使在过程中安排有理论学习,课时也比较少,安排的理论考试也是应付式的,从而导致多数学生不重视理论课,更严重的是不喜欢上体育理论课。
2.2.2 学生人数多,组织开展难度大
进几年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涨,造成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剧增,体育场馆的人均比例也逐年下降。虽然我校迁至大学城以来相关的体育设施已经逐步地完善。在占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人数不断增多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同样制约着公共体育课的顺利开展。
2.2.3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够合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公体课考核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同一标准的考试,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使身体素质好的、技术较好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拿高分,而身体素质较差、技术不好的学生拼命练习也达不到合格的要求,并且不同的任课老师打分的标准不同,造成成绩差异较大。
2.2.4我校学生还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
说明:“是”表示在选课时对要经济支出的课程的放弃。“否”表示不受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到42.9%的学生会因为要花钱丽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课程过程中需购置器材或服装时持“一般”态度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57.1%,这与学生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意识有很大关系。在有限的经济能力的前提下,前两项是他们认为的理应的消费支出,其次才是进行娱乐休闲的消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选课已不再是盲目服从、被动的行为,而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发展身体为基础,同时兼顾目的性和价值取向。
3.1.2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意识虽然已经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是学生对于未来的健康意识还不够清晰,难以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的真正价值。
3.1.3学生选课时目的不明确。呈现应付和从众现象。大学生从众心理在选修课中深入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和导向没有很好的确定性。
3.1.4体育理论课开展不够,考试标准不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虽然体育教学注重技能的学习,但是必要的理论学习还是应该同步。
3.1.5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我校学生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在体育费用方面停留在传统上,这与学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形成正比。
3.2建议
3.2.1针对选课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建议学校选课的制度做进一步的改进。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选课本是围绕学生为主体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在选课制度上应尽量放宽自由度和多样性。
3.2.2相关部门加大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再是满足于学校体育,而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受益终身。
3.2.3在开设体育课程项目时进行大面积的普查,对学生感兴趣、大众化的项目进行完善,尝试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选项课。加大选项课的自由度。
3.2.4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分配技术训练、身体素质练习和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对体育选修课的管理,改革不够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
论文关键词 体育权利 大学生 途径
一、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现代法学的核心是权利,著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法学即为权利之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体育法,也必然会涉及体育权利这一核心概念。体育权利是体育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而具体何为体育权利,其概念界定出现在各种文献中,各种观点均有。比如陈华荣在《我国体育权利概念认识:困境与发展》一文中,对体育权利做了如下界定:“广义的体育权利包括所有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或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权利。狭义的体育权利是指社会认可或法律承认的,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竞赛、接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生活的资格和可能性。”方燕在其硕士论文《体育权利及其法律保护研究》中指出,体育权利可分为明示的权利和推定的权利,前者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优先录取权等,后者则是由宪法等法律所规定公民所享有权利的推定或引申权利。刘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也对此做了描述,这三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详述了各个专家学者对体育权利的看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都以自己的观点对体育权利做了认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在众多对体育权利的界定中,笔者认为胡冠佩等在《的权利制度及其完善》一文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部已经颁布17年的法律中的规定来限定体育权利更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体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了发展权、管理权与参与权三项基本体育权。其中,第二条指出国家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第三条进一步说明除国家自身要发展体育事业外,还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是体育发展权;第四条则指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此为体育管理权它属于公权力范畴;体育参与权是指权利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三种权利中,可以说体育参与权是《体育法》立法之重点向所在,因此除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明确体育工作应全民参与之外,接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又进一步详细规定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社会团体中的体育发展权和参与权等权利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现状
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应当是一种能力或资格,即大学生依照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事务中,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主要体现在《体育法》第三章的学校体育中,在这一章中,规定了学校应当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要开设体育课,学校应当为学生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创造条件;为使学生的体育权利能够实现,学校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权利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自主意识,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学生对自己体育权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我曾经问过我所教授的某一班的学生这一问题,知道大学生有哪些权利吗?学生能够回答出我国的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但当我问什么是体育权利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由此可知,体育权利在大学生中间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很无聊,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也不会自觉地从事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各高校都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安排有体育课来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也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体育课只是运动课,却没有学习体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内,都没有意识到学习体育也有法律的保障;第二,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配备不够齐全,只是用于体育课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第三,因为学生意识的缺乏,没有学生感觉自己的体育权利受到了侵犯,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而是服从老师的安排,而且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要想解决这些缺陷,需要加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管理,转变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使他们的体育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推动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三、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之途径
如何能够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我认为,除了各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体育课来加以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目标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目的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社团多种多样,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的建立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组建学生社团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每年可以根据学生社团情况组织一些社团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学生社团成为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有力武器。
(二)合理利用学校体育馆,加快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举行。这些体育赛事仅仅是一个短期事件,但为了使体育赛事能够完满举办完成,每一次的体育赛事都会建设一些保障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目前几乎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体育馆,而赛事结束后,体育馆的使用问题就成了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兴趣找出能够合理利用体育馆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校的体育馆不至于闲置下来,而且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场馆,在奥运会赛事结束后,就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目前农大的体育馆已经成为了体育与艺术教学的重要课堂,可以说除了周日外,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关键词]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上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二、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通俗来说,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一经形成,会显著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动机则是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的目的而进行行动的原因,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消费者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因此,在对目标群体体育消费行为调研时,消费观念和消费动机是应用最广的两项指数,几乎无一例外,调研者推测某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时总是要了解其消费观念和动机。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高达79.3%,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强身健体,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有关,1998年2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种教育培养模式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更注重体能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项目过程中会较多的考虑其是否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从调查结果看,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600元~1000元之间的占总人数的19.5%,1001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2001元~3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而600元以下、4001元~5000元之间,以及500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从数据中得知,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600元~2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这说明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商家而言,充满了巨大的商机。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三、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第二,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高达79.3%,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 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山西省高校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和消费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大学生在注重休闲体育心理功效的同时,对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也极为看重;山西省大学生的休闲体育消费能力不能满足其对休闲体育的要求;完善休闲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将对休闲体育在山西省高校的传播与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旨在正确认识山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休闲体育消费特征,引导其休闲体育消费行为,为促进这一特殊群体领域形成健康积极的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西省 大学生 休闲体育 消费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01—04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12 年重点研究项目,编号:SKLZDKT2011053。
作者简介:杨志栋(1958~),男,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 研究目的
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1]。高校体育的目标应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而休闲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举足轻重。KRAU(1984)和SKELYL 在(1996)提出:人们生活的各部分都有休闲的潜在资源[2]。这说明,判断休闲体育的标准,并不是参与者的活动方式,而是他的心态。如果参与者是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积极心态去参加体育运动,那么,即使是再激烈的项目,对他而言也只是一种休闲。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哪怕是最轻松的体育项目,对他而言也不是休闲了。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体育与休闲的结合,是国际大众体育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它使体育不再仅仅是人们健身的一种工具,更是人们调节心理与情感的一种玩具,对于体育走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 成为人们维系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比较学业繁重的初、高中学生,大学生们可支配的业余时间显著较多,可利用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如何利用健康的娱乐方式和体育活动去丰富自己的余暇生活, 使之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一个大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强调运动竞赛,许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休闲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体育课外活动辅导也由于经费、场地、师资等原因很少开展,即使有也大多是体育课的直接翻版,缺乏新意,不能满足大学生健身养心、娱乐等功能,学生也没有太大兴趣参与。
本研究拟通过对山西省三所高校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对于正确引导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休闲体育消费行为,认识其体育消费特征,以及促进这一特殊群体领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这三所高校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共计847 人(男生487 人,女生360 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山西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307 人,中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237 人,太原工业学院学生303 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休闲和休闲体育方面的论文及休闲理论、社会学等参考书目。
2.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体育学专家学者、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会长、会员以及经常参与休闲体育的普通学生。2.2.3 问卷调查法
2011 年10 月至11 月期间,在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等三所高校,发放《山西省高校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调查问卷》, 共计1000份, 责成专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回收问卷1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47 份(男生487 份,女生360份),问卷有效率为84.7%。
2.2.4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0 计算机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采用“裂半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休闲体育消费支出
调查结果显示,每月生活费在300 至1000 元之间的大学生比例占到了调查对象总数的85.1%(见表1),而“家里提供的生活费”是62.6%的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主要经费来源,通过勤工俭学、兼职等手段挣钱来进行体育消费的比例是31.6%。这反映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来源于自己每月的生活费用。
而在“你是否愿意花钱去进行休闲体育活动”这个问题上,选择“否”与“不确定”的学生占到了66%的比例(见表2),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学生一则不愿意花钱从事体育休闲活动,二则对花钱从事休闲体育活动态度很犹豫。
在“多久参与一次休闲体育活动的消费”选择上,“一个月消费一次”、“几个月消费一次”以及“很久才消费一次”的比例占到了近80%,这直接表明了大学生对休闲体育需要花钱进行消费的真实态度,那就是消费极少或者几乎不消费(见表3)。每个月用于休闲体育消费的金额,“几乎没有”与“100 元以下”的选择人数也占到了80%以上,对于那些父母所给生活费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讲,休闲体育消费的支出显然是有些奢侈。
在如何看待和认识休闲体育上,“舒缓压力的好途径” 是大学生们的第一选择,这也证明了在大学生看来,休闲体育对其心理健康促进具有良好的影响(见表4)。国外学者Bedar 和Ragheb 的研究表明,休闲时人们期望获得的体验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心理上的:自由感、享受、参与、挑战;(2)教育性的:智力挑战及获取知识;(3)社交性的:与他人的良好关系;(4)放松性的:从压力及疲劳中解脱;(5)生理性的:健康、健美、体重控制与康乐;(6)审美性的:对优秀作品及自然景色的反映[3]。而我国学者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表明, 休闲体育具有有助于减少负面情绪,促进人的正面情绪效应、有助于获得精神层面的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增进“我们关系”,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的能力,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等六大功能[4]。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层次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面对学业以及就业压力,心理负担较重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群体对渴望参与休闲体育的心理需要程度完全符合本次调查研究的预期。
而在题目“休闲体育消费后的感受”问题选择上,“心理轻松愉快”、“身体舒服”、“忘记烦恼”这三点是大学生们的主要选择,在证明大学生更看重休闲体育对心理有积极良好影响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非常认可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见表5)。体育本身的健身功能普为人知, 进行适当的锻炼会让自己的身体感到比较舒适, 而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太多的竞争性与对抗性, 所以运动者基本会以比较适中的运动量进行锻炼。
目前,我国法定的节假日大约有114 天,而在校高校大学生再加上寒假、暑假,大概有170 多天的假期,由于他们学习时间具有很大的机动性, 因此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将会更多,在拥有了比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之后,大学生如果能比较长时间的坚持进行休闲体育, 身体机能和体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显然可以预见。
3.2 休闲体育消费项目与场所从“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支付体育活动费用或门票、购买运动服装、购买运动器械(见表6)。这个研究结果与先前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学校休闲体育的众多研究结果颇为相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对某些体育项目与体育明星的迷恋可能致使他们会经常购买相关体育活动门票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相关的运动器材。而在购买运动服装这项上,即使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也可能会消费一定数额的金钱,因为现代的体育运动服装已经并不只限于运动时穿着, 而是一种时尚休闲的标志,在大学生看来甚至是更为主要的因素。
在调查结果中也显示, 大学生最希望休闲体育场所拥有先进的设备,集各项休闲体育设施于一体,其次是能够提供免费的运动指导(见表7)。
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矛盾,毕竟各学校能提供给学生免费或者低消费的休闲体育运动场所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如果到社会上进行休闲体育消费,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还达不到。
在休闲体育场所中, 存在的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活动场地少、设施破旧、种类不够多以及服务不到位。在这个选项中,主要反映出大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设施的不满意态度,这也是“供需矛盾”的一种现实反应。由于受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山西省许多高校在校学生每年逐步增加,但是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到与学生数量应该达到的数量和标准,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陈旧、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在校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甚至是正常体育课教学的需要。
资料表明: 我国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共有615693 个,其中隶属于学校系统的有413583 个,约占67.)17%。说明了我国学校系统体育设施拥有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而在学校体育设施中,高校拥有12762 个,仅占到3.)86%,说明了高校体育设施拥有率相当低, 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在笔者调查的三所高校中,篮球场地、足球场地、网球场地等经常在下午学生下课后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几拨学生轮流共用一个场地进行活动的局面经常出现。
体育场馆等基础性设施是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物质条必备件, 一个学校硬性体育设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人数多少及活动的质量, 因此学校应该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加大和改善体育场馆,为保证体育教学和在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3 影响休闲体育消费诸因素
在“大学生不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原因”调查中,可以看到,将近60%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或其它活动占用时间多”。可以认为,这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消费的重要原因,选择经济条件不允许和无适合场地或找不到场地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28.2%和25.7%。(见表8)
学校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与休闲体育场所, 对其认识与选择休闲体育项目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显示,“在学校形成一种休闲体育文化氛围,人人参与”和“希望学校组织更多的休闲体育活动” 这两个因素让74.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有效激励和促使他们参与到休闲体育中(见表9)。
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在于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平衡以及自我实现的发展,这是体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只有当人通过自己的意志去设计、掌握或运用某种手段和方法来使自我的身、心获得同步发展;当人们去参与一种旨在使自我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提高, 并同时满足了人的归属本能、自尊本能乃至最高级的自我实现本能需要时,我们便说:他参与了体育。他占有并实现了体育的意义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 休闲体育是在人类满足生存需要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享受和发展需要。那么在高校中的休闲体育文化,应该是一切休闲体育现象和休闲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在休闲体育生活和休闲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 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大学校园中如果能形成一种休闲体育文化氛围的话, 那么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将会极大地受到休闲体育文化的影响,那么自然而然地,休闲体育也将会在大学校园中兴起和不断发展。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安因素不断增多。因此大学生需要休闲娱乐来体现其自身价值,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和舒缓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而高校休闲体育的超脱的、非功利性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广大学生回归自然、释放本能的心理渴望,可以达到身心和外界环境有机融合的目的。高校休闲体育是顺应时代的变化逐渐发展起来的,为此大学体育非常有必要开展休闲体育,使在校大学生在充满喜悦、和谐的气氛中,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休闲体育纳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4 结论
(1) 山西省高校学生对学校休闲体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较高, 普遍认为参与学校休闲体育可以对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休闲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是其选择休闲体育最为看重的功能,其次是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
(2) 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支付各种体育活动费用、购买门票、运动服装及运动器材等方面。目前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学生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需求, 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影响山西省高校学生进行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能力不足、学习或其它活动占用时间较多以及学校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其进行休闲体育的需要。
(4) 山西省高校中目前还没有形成让学生们自觉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文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瑞斌,邱萍.成都市高校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300-302.
[2]. Chrisotpr. R. Edginotn,etal.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M].1998:2-29,32-41.
[3]. Beard.J,C.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Journal. of.Leisure.Research.,1980(12):20-33.
[4]周毅刚,刘晖.休闲体育的心理功效[DB/OL].http://sh.xinhuanet.com/misc/.2008-11-28/content/15048838.htm.
[5]高玉敏.河北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47-48.
[6]许杰,孙继龙.中学生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J].四川体育科学,1999(6).
[关键词] 体育经济 大学生 体育消费 调查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系数的不断下降,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当代大学生作为体育消费的主力军,体育消费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他们的消费体育动机、项目与水平就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项目与结构的分析,试图找出当代大学体育消费的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相应对策。为正确引导其体育消费行为提供依据,使大学生体育消费走向健康、合理的轨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陕西省境内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宝鸡文理学院的520名学生。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共发放“大学生体育消费问卷调查表”520份,回收510份。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今年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进行比较研究。
三、体育消费的概念及途径
1.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而对体育资料的使用和消耗。
2.体育消费途径
人们通过支付货币来购买所需的消费资料而实现体育消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品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在交换过程要遵循价值规律进行。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分析
表1表明: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消费需求。为了健康、娱乐、交往、缓解压力和追求时尚等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希望通过体育这一载体来实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达到健康体魄的目的,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可以使自己达到娱乐的目的。近10%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达到增进交流、心理宣泄和追求时尚的目的。当代大学生具有消费的动机。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体育的强大功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并可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2.大学生体育消费项目分析
表2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单一,80%的学生在主要消费内容上是运动服装。因为这类消费一方面具有运动和日常生活兼用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上体育课的需要。在调查的5所院校中,有4所新生进校要强制性购买体育服装。
从调查来看,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体育类项目主要是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占到调查对象的48%。三大球由于较普及,一般有较充分免费活动空间,故花钱消费的愿望不强。武术类排序是跆拳道、太极拳、散打等,实用格斗类较受欢迎,符合青年人增强好胜的性格。太极拳更符合健身养生的需求。这类项目占到调查对象的19%,新兴项目像健美操、形体训练、交谊舞带有外来文化的新潮项目。符合青年人求新、求奇的心理,有22%学生愿意在这方面消费;有11%学生愿意在野外生存、攀岩、定向越野等消费;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符合青年人的冒险精神。
3.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分析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体育要求而用于体育方面的各种投入的量。它可以用一定的货币数量来衡量。体育消费水平,反映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体育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60%以上的学生愿意在体育消费上进行投资,说明多数学生对体育消费从认识上持积极态度,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观念在学生中已经逐渐形成。80%以上的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在200元~600元之间,过半数的学生每月的体育消费费用在10元以下或没有。由于学生属于消费群体,其自力收入不多或没有。如按体育费平均每月10元计算,占月花消费的2.5%左右,显然体育消费水平较低。调查中发现,体育消费远低于像交友、零食等消费。一方面体育消费方面的宣传不够;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怕吃苦受累,意志不够坚强。
4.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表4表明:训练环境的因素排在第一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要求也在提高,良好的环境能够愉悦心情,更好地进行消费;其次是价格,大学生属于消费群体,除了家庭条件较好的,做家教打工的外,其他的学生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男生对体育消费的教练员要求较高,而女生对体育消费的内容比较注重。
目前,学生对环境要求较高。主要是体现在场地上和免费相同项目有显著提高。像乒乓球、羽毛球,希望在室内练习,网球有塑胶场地。
在影响大学生体育诸因素中,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主要是价格和内容、教练员、环境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在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满足学生消费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5.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
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集体项目消费中受好友的邀请,一起消费较多见,像观看大型比赛。全国甲A足球比赛、CBA、 CUBA篮球比赛等。个人项目也有可能受到同伴的影响,与其相好的人喜欢网球,他们也可能慢慢地喜欢上网球男朋友或女朋友喜欢某一项目,另一方往往也受其影响而喜欢上这一项目。
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受限性。许多学生虽有强烈的体育消费愿望,但由于受经济、时间、环境的影响,往往体育消费的需求不能很好的满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受限的第一因素是经济状况,经济宽裕时,分流到体育消费方面的投资可能就多一些。受限的第二因素是时间,对大学生每一学期来说,体育消费往往表现为前多后少的现象。
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交叉性。虽然大学生体育消费具有和经济来源密切的层次性,但也不排除其交叉性的一面。经济来源高的学生可能既参与高消费项目,也参与低项目;经济来源较少的学生,有时也会参与一些高消费的项目。这主要还是由喜欢该项目的程度决定的。
五、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和引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历来不受重视。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外来企业文化的进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重视体育,重视体育文化。但与国外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来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政府、学校、媒体做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
2.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场馆设施服务质量
社会和学校场馆应走设计好、管理好、利用好的发展之路,开发组织不同层次的体育商品,供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选择,并以优惠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广大的学生。
3.提高体育产品生产者的素质,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
只有体育产品生产者生产出或提供的服务,能满足消费者对身心健康和精神文化的需要,才能形成良好循环。当体育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王岗:关于体育文化消费问题的探讨[C].体育科学,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集 2001
[2]张永明张军: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2
[3]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4)
摘要 网球运动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丰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校学生进行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网球运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推动网球运动在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促进整个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网球运动 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大学生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8所普通高校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周口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8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800份,采用委托同学和信函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726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713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生412份,女生314份。
(三)数理统计法:本论文主要使用EXCEL2000及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四)专家访谈法:访谈部分高校的有关领导、高校网球教师以及从事网球事业的专家。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影响研究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认为网球运动可以使参与者在娱乐和培养自信心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并在网球运动过程中可以增进交往和沟通。网球运动使大学生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优化心态,陶冶情操,以及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网球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任制比赛,比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又要注意培养有关比赛的风尚,尊重对方和同伴协作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力争胜利。精湛的球技固然重要但是,形成良好的风尚也会提升个人的魅力,二者相得益彰才使得网球运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绅士运动。所谓高校体育精神,是指高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高校大学生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学生在网球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德;通过网球运动提高校园体育精神的培养,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中感悟这些精神的意义,体味生活,为将来做好心理准备。在网球运动过程中,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和宣传,超越自我的精神,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理想,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文明人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等等,都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体育道德要求和体育道德培养。
(二)高校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研究
网球运动是对场地依赖性较高的运动项目,网球场地、器材建设是开设网球课程、进行网球练习和举办网球比赛等一切活动的前提,因而网球场地是高校网球教学赖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保障,也是校园网球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场所,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程度。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网球运动员及网球运动爱好者的首要保证。网球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也影响着网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网球运动整体水平及网球运动普及程度的提高。对河南省8所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消费调查得知,网球运动在学生中的消费处在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因为网球运动的消费毕竟比其他运动项目的消费要高,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网球运动人口的基数迅速扩大,这将大大推动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三)高校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组织形式层面的影响研究
自网球运动进入校园,受到学生的强烈关注,学校也根据教学的目的、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网球场地数量等情况开设了不同性质的课程,并依据学生学习网球运动的兴趣和学校对网球教学的评估,规定了网球教学课的教学时数,以满足学生学习网球的需要。高校体育竞赛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活动,要在校园内创造一种体育竞赛的文化氛围,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从而带上特定校园文化的烙印。同时可以避免单纯教育引起的逆反心理,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
网球运动的健身、健心功能、培养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培养交际能力等功能促进了校园文化功能,它也从不同层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而且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增强了学生与社会、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学校更应该加大对网球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大学生的网球运动环境,对促进整个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34.
[2]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莹.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5).
[4] 李华,肖平.网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下降 影响因素 对策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并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但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的指标均有所下降。大学生体质差绝非是遗传等先天因素造成的,也不完全是体育设施不足、锻炼场地不够等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平时忽视了体能训练的学习,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文化素养,却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和保健策略,这更是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体育教师及他们任课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教师10人,学生42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查阅中文文献资料,包括科技期刊、学报、报告会论文,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与探讨。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山东四所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访问。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
1.2.3问卷调查法
对四所高校的42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405份。(男生235人、女生170份)
2.结果与分析
2.1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不强,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首要原因。
通过学生的问卷、教师体育教学及业余体育锻炼的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体育的动机和体育锻炼的主体愿望在意识与行为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很喜欢和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5.2%和41.9%;不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数仅占调查样本的6.4%。其中很喜欢体育活动的男生比例数明显高于女生,对体育活动持无所谓态度的女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有93.6%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除了增强体质外,还在运动娱乐、调节精神、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明确的,动机是积极的。但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体愿望调查中却发现,体育行为较好的大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11.2%(每周锻炼时间5h以上);体育行为一般的占28.7%(每周锻炼时间3-5h);体育行为较差的占60.1%(每周锻炼时间3h以下)。这与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学生争取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质健康基本要求相去甚远。调查结果还表明,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前五位因素依次为:惰性心理、怕累(56.42%);缺少体育场地、设施(32.17%);缺少喜爱项目(21.76%);学习任务重,没时间(19.28%);缺少组织、指导(14.32%)。
2.2生活方式不健康,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吸烟及饮酒者大有人在,而无规律饮食的(不吃早餐、偏食等)和无规律日常起居的(晚睡、晚起等)也不在少数,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体质或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精神性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强、任性、娇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大学生退学、休学,甚至是直接导致大学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据中国教育网最近开展的一项关于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对学生的过度保护,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34.96%);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大(31.1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12.5%);敏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9.78%);难以排除情感危机(7.47%)。
2.3营养健康意识不足,体育消费意愿淡薄。
大学生在营养健康方面缺乏正确的营养知识及合理的膳食结构,主要表现为:无规律的饮食、偏食、挑食、喜欢洋快餐、过度吃零食及不知饥饿的无节制饮食。近十年来大学生的肥胖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之多,肥胖症造成的疾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众多女生为有苗条的身材,每天刻意控制饮食(少吃甚至不吃)以期达到瘦身目的,因营养不良导致体力透支,对女性在青春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是致使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科学的营养搭配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树立营养健康意识和普及营养健康意识方面却远低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率。
目前,大学生参与消费健身的仅限于一小部分,他们对健康的认识多数还停留在身体没有疾病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方式多是上网、打牌、玩游戏、看电影和逛街购物(女生),社会活动多是同学的生日聚餐、朋友及异性朋友间的吃饭、喝酒等。大学生本身是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消费群体,他们持有量入为出的消费意识,对“花钱买健康”仍持一种保守、观望的边缘态度。
3.对策
3.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达到这个基本要求。
纵观高校体育发展状况,高校主要负责人要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是极为迫切与重要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3.2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倡导和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使“育体、育智、育神”形成一个完好的教育体系。
3.3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咨询中心,引导学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休闲生活方式。
以此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愿识。尝试改变体育课的传统评价方法,将评价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关注学生体质、体能的点滴进步与体育参与意识等方面上来,鼓励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4高校相关部门必须强化科学饮食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健全的生活方式。
通过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提高学生饮食中的营养水平。善意引导科学的日常生活起居,合理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增强学生肌体的抵抗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宗继军.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
论文关键词:社团 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
论文摘 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特定环境、特定群体中成立的组织,除了具备体育社团参与者的共同意愿和非营利性特征外,社团的流动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其不同于其他社会社团之处。文章从社团、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出发,介绍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状况研究。文章最后,对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引 言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校园中最活跃的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对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体育社团是促进高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较为有效的组织,它将成为大学体育的重要组织管理形式之一,成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高校体育社团对促进高校课外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梳理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关文献亦显得尤为必要。
1.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关概念
社团一词,其英文词语为“community”,即社会群体。1988年,我国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首次以法律条例的形式定义了社团,是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有关体育社团的概念,国外学者萨拉蒙从体育社团的性质将体育社团界定为符合五个条件的组织:(1)组织性,有内部规章制度;(2)民间性,组织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3)非营利性,组织不是为拥有者积累利润;(4)自治性,自己管理,不受外部的控制;(5)志愿性,组织的成员为自愿参加[1]。在国内,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颁布的《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体育社团是指经各级体育局审批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成立,由各级体育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体育协会、学会、研究会、联谊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因此,按照上述观点,高校体育社团是指高校中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需求的学生自愿组成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非营利性的学生体育组织[2]。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状况看,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体育社团迅速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3)体育社团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
2.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2.1 高校体育社团形成的动因
高校体育社团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娱乐性和目的性。所谓娱乐性源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对所具有的竞技性追求,而目的性则是社团发起人和社团干部在追求和满足娱乐感的同时以一种社会实践方式成立体育社团,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3]。一般而言,社团会员满足于娱乐、交往、缓解学习的紧张、健身、美容等目的。可以说,高校体育社团的形成动因研究观点多集中在娱乐性和目的性两方面。
2.2 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运作特征的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运作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团的运动形式、社团的内容及参与性别等方面。国内有学者指出,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形式构成为主,业余训练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在社团中,绝大部分是男性社团,只有占调查总数4.0%的几个女性社团主要以健身操和热舞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4]。此外,社团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女性社团尤为明显;组织活动层次不高,对高年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三四年级退出社团的比例高[5]。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状况调查和论述,而对其组织运作尚缺少深入的研究,缺乏对体育社团组织运作的具体动因分析和详尽的成员结构分析。伴随着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社团的组织运作情况对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3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的研究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研究集中于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部—学生会—团委,另一种是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团委。其中,“社团联合会”模式更能适应和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6]。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社团管理进行较为详尽研究,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组织管理、干部管理、活动管理、经费管理、奖惩管理和指导教师的管理[7]。同时,针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们认为主要存在活动不够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社团本身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及目的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对社团成员的管理难度加大,经费缺乏保障。
从相关资料来看,我国高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大多数没有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只是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和章程,没有相关部门执行具体的管理督导工作。
2.4 高校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和经费的研究
从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对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和经费状况比较关注,他们认为指导教师在体育社团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经费也是制约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都有指导教师,但不少指导教师的作用却没能得到体现,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任用机制不规范,缺乏双向选择的机制;缺乏激励机制,没能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选用标准不严密,影响了工作效果[8]。同时,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普遍经费不足的原因是学校支持不够,使社团缺乏基本活动经费;消费意识不强,会费难以保障,影响了社团经费的积累;宣传策划不力,缺乏社会影响力,难以得到社会赞助;经费管理不清,不能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8]。当然,指导教师不能很好的指导和社团经费的缺乏并不是所有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有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从占有的比例来看,依次是:会员会费、学校拨款、企业赞助和企业捐助四种类型。这说明了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较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体育活动,这应该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方向。当然,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充足与否与我国地域经济水平和地域文化差异有关,也表明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注意普适性和特殊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性建议。
3.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中发现,我国对体育社团和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概念、功能、分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多以某一地区高校为主。因此,未来有关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应重点侧重于以下方面:(1)针对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提升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性。(2)分区域的进行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针对区域高校的现状,在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功能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区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建议。(3)以往研究针对高校体育社团现状提出的发展对策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要加大对高校体育社团运作具体的、分层次的研究,给予具体化的、可操作的社团发展对策。(4)对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的研究仅仅只是刚涉足,可依据管理模式的五个资源着手[9],分析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微观层面数据,从而能够系统化的给予高校体育社团更好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萨拉蒙等著,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田惠芬.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黎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47-148.
[4]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开封: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5]杨左、段洪华、唐林、宋跃先.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535-537.
[6]赖炳森.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扶植.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4(6):121-124.
[7]王艳、张建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