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时间:2022-08-21 22:3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第1篇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转贴于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玉柱,姬江涛.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71-173.

[2]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7):59-62.

[3]林小峰,等.实行责任教授制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7(11):86-88.

第2篇

本文作者:赵海珍 单位:阜新农业学校

教师在开发数字样机的过程要注意开发出来的实物务必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包括参数与运动方式、状态等,以免对学生未来工作中造成误导;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通过网络共享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1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1)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2)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3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1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

2“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

结束语

培养高质量人才,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建立大量数字样机模型作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和将调研产品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的途径,完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的数字化模型。并把这些模型应用到了农业机械学等课程教学和“农业机械化实验实习教学网”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为加快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实践性参考。

第3篇

1、农学院: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

2、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3、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4、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制药工程;

5、林学院: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

6、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7、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8、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制药工程;

9、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项目管理;

10、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测绘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前人们为了有效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对于技术进行开发也只是单纯的为了增加产量,但是对于如今的社会,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逐渐对产品的品质及其工作效率加强了要求。农业机械自动化需要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为最终目的,使农业生产向着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方向进步。

1.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社会的和谐是离不开农村社会和谐的,从目前形势来看,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很好的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缓解农村社会的矛盾,有效减少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很好的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农业机械的种类分析

一般来讲,农业机械主要包括动力机和与之配套的农机具。两者主要以牵引、悬挂或者半悬挂的方式相连接;或者是制造成一个整体,例如谷物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等。拖拉机假如离开了农机具,那么就不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农机具假如离开拖拉机等配套动力机,那么将不能够有所作为。经过以上的分析,农用拖拉机和农机具的设计、制造、维修和运用一定要依照农业的具体生产进行,不能够进行分割。农机具和备有动力机的联合作业机种类非常多,一般称其为农业机械,即狭义的农业机械。主要包括:土壤耕作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播种、施肥机械;收获脱粒、精选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产品精加工机械;畜牧和饲养机械;装卸运输机械;加工及其冷藏运输机械等等。同时,还包括了农用汽车和飞机等。

3.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应用分析

3.1已有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置

3.1.1应用于拖拉机

现如今,农业拖拉机已经广泛应用了机械油压式三点联结的位调节和力调节装置,又开始开发更加完善的电子油压式联结装置。

3.1.2应用于施肥播种机

依照机械的行驶速度及其检测种子粒数来确定播种量是否真正符合要求的装置,及其将马铃薯种子割成瓣后进行播种的装置等。

3.1.3应用于谷物干燥机

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很好的维持热风湿度装置停电或者干燥机过热引发的火灾时,自动掐断燃料供给的装置。

3.2微灌自动控制技术

一般来讲,在微灌领域,我国已经研制出了微喷灌设备、孔口滴头、折射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过滤器和进排气阀等装备,建立了一些试验示范基地。在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灌溉系统,能够长时间进行自动启闭水泵从而灌溉。以上这种系统应用了灌水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

3.3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在精准农业中

一般来讲,精准农业主要是以传统农业及其机械设备作为基础,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精准农业要比传统的农业技术先进,主要表现在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能够很好的实现农业的定位、定时、定量等,因为农业管理区管理点比较分散,所以应用传统的方法对于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时往往比较慢,精度也较差。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应用现代方法进行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在灌水、泵站等方面真正实现了自动化监控,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精细化设施主要是以温室为主的自动化装置,能够很好的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这也能够很好的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是发展持续农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方面已经开始应用,但是在设施农业当中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需要强化该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

4.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措施研究

农业机械自动化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不断进行改进,这是不容置疑的。根据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下文对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措施进行研究。

4.1自动化模式选择

应该依照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以提高作业精度、效率、节约能源、提高安全性作为标准,正确的评价不同自动化模式在此方面的效果,科学合理的选择自动化模式,不断推进自动化的进程。

4.2传感器及控制系统开发

在开发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过程中遇到的较大困难就是在农业生产及其加工过程当中,没有一个较为准确、迅速、非破坏性的传感器,因此,需要研究开发在自然环境之下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这些活动的传感器装置,特别是对于能够从田间或培养皿中检测作物生长发育的传感器的开发,它的开发对于作物生长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比较分析从传感器所得数据及其控制参数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发出相应参数控制装置,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4.3提高耐久性和可靠性

与其他的行业相比较,农业机械通常都是工作在较为恶劣的环境当中,对其进行后续服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产品的耐久性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动化装置,因为应用到了一些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电子化的产品,因此提高产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显得非常的重要。

4.4认识的转换

以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装置的可操作性,一般通过改善机械部分结构或者增加一些装置来达到目的,应用此方法会使机械构造更加的复杂,价格变动更加昂贵,修理也较为困难。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不能够单纯的去改造这些机械,而需要从农业作物和土壤入手,开发出适合生产实际的自动化机械,例如,考虑小规模农户生产的模式需要,由普及大型农业机械转向开发价格较为低廉的中小型自动化机械。

第5篇

1、经济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2、法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4、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

5、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生态学。

6、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包装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建筑学、风景园林、生物工程。

7、农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烟草、应用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林学、园林、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

8、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9、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10、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农业机械学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农机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课程学时也逐步压缩。在课时减、基本内容不减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要学到更新的东西,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及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前沿,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适应改革需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着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更新完善教学内容,特色教学

1.1教学内容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

一是改革教学理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具有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工程技术装备为基础与前提的。现在农业机械学的教学与科研已不能从单一的工科角度去看待,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为农业服务。二是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原农业机械学教材篇幅较长,侧重于传统机具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失去新颖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式机具,其结构原理已与新的农艺相适应,而原教材已不能及时全面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和时展的要求。

1.2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重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应反映学科交叉、融合及综合的发展趋势,应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一是精简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建立适应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减少通用型大田作业机具和传统农机理论的内容,对于小型脱粒机、收割机等内容应酌情删除,重点讲述联合收割机;对于已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区,可略讲传统耕作和传统播种机具,重点讲述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环节的深松机具,免耕播种机具等。二是增添新内容,充实能反映本学科科学前沿的新知识。根据学时及学生素质情况,适当增加国内外新的机械设计理论和农业设施与装备的内容,并对当前农业机械的学科前沿及科研热点加以介绍。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农业工程,农业机械装备逐渐向多功能、高效率、低能耗、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如高精度GPS卫星定位、基于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精细农业、激光整地和液压气动等技术已在农业装备中大量应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这些新领域、新知识、新思想贯穿于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农机行业的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2.1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在较少的学时内,传输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不仅完成了基本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教室内利用板书较难展示众多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机具结构及其运动。而多媒体动画及视频通过逼真的动画介绍机构的组成、类型及运动特点,展示不易理解的机械运动过程和作用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及视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吸收并消化所学的知识,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教学质量。

2.2提高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农业机械学涉及的机具较多,机械结构较繁杂,其理论分析及相关计算过程较为枯燥,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性地应用和进行创造。因此,在农业机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划分出自学内容和精讲内容。对于一般综述性内容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学,或要求学生上网获取最新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习惯。课程的重点、难点、核心理论精讲。精讲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讲课技巧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所讲问题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教师以注入式为主,师生间缺乏交流与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采用互动式教学可使教学双方都发挥创造性,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拘束与紧张,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断地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

3.采用了教学―科研―生产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快速良好的发展,采用教学―科研―生产的培养模式。首先,教师是决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需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具备进行新的研究方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能力。其次,从一大批积极性很高的本科生中挑选了一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立农机创新团队,设立各类创新研究基金,实行导师制。然后以小分队的形式参与其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基金能够资助他们进行科研创新,激励他们做出重大创新成果。最后,学校、企业和政府加强合作,共建实验室、科技园等。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广泛参与今后的社会生产活动创造了条件。

4.加强实践环节

农业机械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技能,具有农业机械性能设计、试验鉴定、使用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能力。因此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包括设置完整的实验实习课、驾驶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工厂、企业学校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均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条件。

第7篇

1深化改革选题方式

1.1拓宽选题范围,结合本校优势,鼓励跨学科选题

1)长期以来毕业设计的选题简单化和形式化的现象突出。

主要体现在:将一个机械问题一分为多,一人做一套简单机构。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经常出现如:“揉捻机构1”、“揉捻机构2”、“揉捻机构3”的现象。此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只能考察学生某一个科目的学习情况,不能体现综合水平。而且同一个导师指导下的不同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常为纯机械或者纯电子的,缺少综合应用。导师给同一组的学生分配毕业设计题目时有意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个机械系统,故在分配任务时经常出现一位同学做结构设计,一位同学做控制系统设计,如A同学题目:卷门系统机构设计;B同学题目:卷门系统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完成后的毕业设计结果就有可能出现A同学的方案是电机,减速器,卷筒构成的简单驱动硬件系统。B同学的方案就是实现了电机正反转控制。最终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学习效果。

2)毕业设计题目过于机械化,学科局限性较强。

长期以来,毕业生多、指导教师少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指导老师短时间的想法,一个指导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想出十几个毕业设计题目,才能满足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需求。而且由指导教师“瞬间出题”产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对工程应用的认知程度。但多数的教师只对自己的机械行业有较深的认识,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大多偏向纯机械,内容单一。为培养出专业性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在毕业设计选题中,遵循“就业导向”的原则,突出技能性和应用性,使得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术能力相适应。因此,农林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针对该行业特殊性以及技术规范性强、专业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进行综合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挂钩。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题,结合本校农学、林学等专业特色,进行农业机械、林业机械等方面综合系统的设计。并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实际,不照本宣科,使得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市场,来源于工程实践。设计成果应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专业自豪感。学院应注重课题资料的积累,尽量选取既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建立资料库,为课题的不断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鼓励自主选题

对于毕业设计选题,目前遵循的传统模式是指导教师分配题目、学生被动接收。教师给学生下达设计题目,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设计相同的题目,指导教师给出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步骤进行设计。这种传统方式表现出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专长、兴趣和爱好,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很难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象,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在校参加的各种竞赛项目、创新项目,进行自主选题,以此让学生对毕业设计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只对学生所选题目的难度、综合性进行把关,使得学生所选题目难易适中、自成体系,不至于只是重复别人的工作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优化培养方式

2.1注重自学过程,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目前的毕业设计一般是学生被动学习,完全参照往届学生的成果,将其改头换面而成的,多数属于“拿来主义”。长久以往,这种培养方式使毕业设计成为一种形式,完全体现不出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升自己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结合农学和林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进行前期学习,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通常情况下,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应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新的知识,避免重复劳动。期刊论文往往都是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学生通过查阅这些文献,可以归纳出有用的信息,学会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综合、鉴别和判断,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方法,少走弯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需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在跨专业进行选题后,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不但需要应用己学过的专业软件,如CAD、PRO/E、ANSYS等,还必须学会应用其他学科所需的软件技术,比如林学常用的仿真软件Matlab、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数据分析软件Spss等。因此要做好跨学科的毕业设计,学生必须进行自学,再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自学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解决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同时可进一步指导他们做好归纳和总结、撰写科研论文,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以此和将来的社会工作要求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2.2了解学生倾向,实行双向选择的差异化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通常采用“一刀切”形式,所有学生均到大四下学期才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自己名下的同一批学生同时进行同一方式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方式无法区分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短时间的毕业设计环节也没办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指导教师应对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差异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多数学生采用应用型培养模式,培养其就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在接受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多注重实操训练,包括在企业实习、参加工程实训大赛等,最终毕业设计环节课在企业完成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实操内容进行完善,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另一部分学生采用研究型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跟随导师先行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充分了解各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后进行毕业设计导师的选择,同时导师通过面试筛选出有意愿、有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提前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团队中,参与自己的课题或者企业研发、科技创新项目,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则从导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研发或者科技创新项目中产生,水到渠成。

2.3校企联合培养再创新

由于农业机械企业或者农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学生的毕业实践一般以参观为主,实际动手机会很少,校企联合实行毕业设计多流于形式。因此,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再创新。

2.3.1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同建立校外专业实践基地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一方面,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到学校内,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共建农业机械和林业机械的实践基地。基地既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向共建企业开放,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并进行技能鉴定、技术开放和工程试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在校外,如建立了西芹实习基地等,结合企业具体生产任务,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

2.3.2完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行“双导师”制

践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即校内一名指导教师,校外一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规范化指导,保持与校外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具体技术、技能指导。最终由包含有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答辩组教师成员,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双导师制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学校教师工程认知的缺乏进行互补,同时又拉近了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推动了学生就业。

2.4建立大学生实践训练基地,实现毕业设计可承袭性

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为3~6个月时间,很难设想,一个学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系统并能实现工程应用。同一届学生设计的机械系统不够完善,下一届学生设计的机械系统与往届无关联性,这是现行学生毕业设计间断性、无承袭的表现。事实上,对于机械系统,如森林择伐机械设计,如果从通用机械设计出发,仅从功能上考虑,可能很简单,但在实际应用的设计中,除实现择伐功能外,还要考虑强度、防振、防尘、防水以及实际使用工况等,加上优化设计的内容,即便是花费了大气力仔细学习研究书籍、资料,以及前人的设计方案和现有装备上的各种机构,形成了初步的设计思想,也还要在设计、加工、调试、装配、试制、定型中反复几轮才能基本形成一个能实用的设备。学校应综合利用各方优势,设立各种资助项目,完善资助体系,帮助建立校内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多数本科毕业生通过科研训练基地的训练,能初步了了解科研方法,完成毕业设计。科研基地的存在,使得毕业设计的学生能紧跟课题组中的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完成部分实践项目,使设计出可行的农业机械成为可能。下届学生可依托基地,对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深化设计、优化设计,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个完善的设备完成,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可承袭性。

3实行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全面提升指导教师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能否从毕业设计中收益,能否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等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50年代出生的老教师,大多经历过了实际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60、70年代出生的教师,大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攻读了研究生,教学能力与工程能力同时成长,教书、读书、项目同步进行,传承了前辈的技能和工程能力,在实际的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两大类指导教师都能对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起到指导作用,然而他们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新进的80年代教师几乎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毕业生,多数没有受过工程训练。目前,青年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差异已日益显现,各校都已充分认识到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对青年教师实行有计划的分批次实践锻炼。通过专家组对相关企业进行考察,确定合格基地企业名录。利用寒暑假时间让青年教师到基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实行汇报考核制度,最终将实践锻炼环节纳入职称评定考核指标,严格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指导教师能深入企业、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熟悉生产环节、了解目前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在毕业设计指导中能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利于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项目案例;工程应用;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95-03

0 引言

测试技术是用来检测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一门综合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国防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测试技术》被定为我国高校机电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云南农业大学《测试技术》课程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开设的《农机测试技术》,目前面向农机、机制、工业、电气、车辆、热动6个本科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能源工程3个硕士专业开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针对各专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构建完整的测试系统,并能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具有从测量信号中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1 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特点

测试技术是一门涉及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仪器仪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新兴综合性学科[2]。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号分析、测试系统静动态响应特性、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记录及存储仪器、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典型非电参量的测量、自动测试系统(ATS)等内容。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工程基础》、《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等课程知识内容[3]。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测试任务进行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调试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基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等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测试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过去有学生反映测试技术应用及发展部分空洞,传感器部分没有实物对象、枯燥无味、很神秘,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深奥难懂、书本内容串不起来、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与课程原有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以前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课堂信息量少且单调,少量的实践性环节也是根据教学内容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很少,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上述问题说明,原有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电工程类专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仪器设备不断涌现,课程内容显得有些陈旧和呆板,与工程项目上的应用有较大差距;(2)新教学计划的制定使课程总学时越来越少,而新内容则越来越多;(3)课程面向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课,如果教师仍以书本教材为主进行传授式教学,教学内容较难与测试技术的专业应用相符合,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4)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杂乱,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建立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学生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借鉴Project Based-Learning (PBL)、Querying Based- Learning (QBL)等国外高校的教学思想,提出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 模式

2.1 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根据测试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将教师承担、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与测试技术有关的成果内容整理成教学案例,应用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这些项目案例就产生在学生身边,由上课教师直接参与完成,教师讲的时候更为详细、具体、真实,学生听的时候更有亲切的参与感,有的项目成果还可在实验室进行使用和学习。以这些项目案例为平台,更好的进行师生之间有关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后,通过开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解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要紧密结合测试技术主要内容,具有确定的测试任务和工程项目性质,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能够完成,具有可以长期实施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实验项目不能仅仅是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应该是具有设计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实作实验。

2.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及应用

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教学计划内实验8学时,总学时数为40学时。书本教材选用近期出版的21世纪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电子教材使用自己采编的电子课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电子课件为主、书本教材为辅。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绪论(2学时)、信号分析基础(8学时)、传感器测量原理(8学时)、测试系统特性(4学时)、信号调理技术(2学时)、数字信号处理(2学时)、自动化测试系统(4学时)、虚拟仪器技术(2学时)。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将自己承担或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中与测试技术相关的内容整理成项目案例并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所选项目案例可根据学生专业进行调整。

以绪论这一章为例,农机专业的学生选择“1KS-22型双轴开沟机工作性能测试”或“植烟地土壤深松机研制开发应用”案例,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基于USB数据采集的车辆试验系统研究”案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择“温室气候中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案例,机械设计及其制造专业学生选择“更新四冲程内燃机能量转换机构的理论研究与试验”案例。这些项目案例重点讲解项目概况、所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以引导学生将测试技术和所学专业进行联系,提高学生对课程作用的认可度。

2.3 拟工程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应用

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和条件,并考虑学生专业和人数,以及长期实施的可操作性等因素,确定以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测试为项目,进行测试技术拟工程化项目的系统性实作训练。课程教学计划内开设的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为: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2学时)、应力应变的静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动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计算机测试实验(2学时)。实验教材采用自编的《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由指导老师提供不同型号的应变计等电子元器件、各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弹性体等辅助材料以及相应的测试仪器设备,学生每4人为1个项目小组,设计、构建和实现给定项目的测试系统。弹性体的材料、结构和应变计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相应的传感器设计制作。学生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分别完成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应力应变的静态和动态测试,以及基于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应力应变测试任务。这4个实验项目相互关联、相互验证,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实作性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拟工程化的测试项目。在教学计划外,学生可访问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自主选择信号分析、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远程测控等实验项目进行模拟训练。对于选择并完成网络虚拟实验项目、提交了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学生,任课老师会在课程考核成绩上予以加分。

3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效果

基于该教学模式,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三项改革。第一,采编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加入了大量项目案例的图片、数据资料,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如传感器部分)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第二,建设了测试技术网上虚拟实验室,构造了信号分析和模拟测试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大量模拟仿真实验,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第三,改革了课程考核标准,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课程期末卷面考核占60%,实验考核占30%,课堂讨论占10%。

3.1 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

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2005年9月开始,契机是教学团队为科研项目“1KS-22型双轴开沟机设计研究”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开沟机消耗功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工作完成后,将测试情况在课堂进行讲解,获得学生欢迎。到2008年9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整理并应用了教学团队教师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转换得来的理论教学项目案例12项,收集整理了其它案例25项,具有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详实的数据信息。目前,该模式已面向2006~2010级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约1200人进行了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面向2010~2012级农业机械化工程等3个硕士专业56人开设了《现代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

3.2 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测试技术理论教学中的项目案例来源于学生认识、了解的任课教师,也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学生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从而可以真切的理解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测试项目和工程的一般流程,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

其次,在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型的工程项目,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每组学生设计制作的传感器是不同的,测试对象也不同,避免了学生应付实验、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通过该系列实验操作的训练,一方面打破了以往认为学生测试技术是“高科技”、“深奥”、“枯燥”、“难学”的印象,形成了“我也可以做一个传感器,我也可以系统的完成一个有确定测试目标的测试任务”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实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失败”的测试结果(部分学生的测试结果达不到实际测试工作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要成功的完成一项测试任务需要系统的学习测试技术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实践操作。

再次,在教学计划外,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定时、不定实验场地、不定实验人数要求的模拟训练环境。该实验室不受实验设备台套数、实验时间、学生人数等客观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实验学生人数多与实验台套数少、学生需要实践训练的时间多与安排的实验学时少等矛盾。

最后,2008~2012届,共有30名本科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实验室完成或在教学团队协助下完成,其中有4篇本科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4 结束语

以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教学团队提出并实践了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项目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学生则通过完成拟工程项目化的综合性实验来验证所学知识和技能,将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解题过程变为有趣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大学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8.

第9篇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前面系统地讨论了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实际,对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两个方向进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在确立课程体系时我们设计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问卷》。在制作调查问卷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两个交叉专业可能出现的课程共通性,尽可能设计更多的课程,力求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宽泛的理论基础,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所学到的知识适应两个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查问卷统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在职教师,共收到23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8—38岁和38岁以上两个年龄区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的总和占65.20%,问卷填写教师的任职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总和低于10%。

(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析

1.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所修学分总数大于等于30学分,扣除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不少于五门的基础必修课,其中数值分析是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修4门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在备选的15门课程中,数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得票最少仅为8票。考虑到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结合统计结果,去掉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土壤物理化学、喷微灌理论与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在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门课在基础必修课模块内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土壤水动力学、水工建筑物健康监测与检测、节水灌溉工程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灌溉原理与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流体仿真与软件应用。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选修课模块所修学分大于等于10学分,而每门课的学分分配是1.5或2学分。结合统计结果,选修课模块去除土壤学与肥料学及环境水利学两门课,保留其余12门得票较多的课程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水生态工程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生态水文学、现代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水动力学、土壤学与农作物学、水工钢结构、水工混凝土、水文学与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水力学。

2.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所修学分大于等于30学分。去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及学位课数值分析,每位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必需选择不少于4门基础必修课。问卷结果表明,除设施环境工程学获得11票外,其他13门课,每门课程所得票数比较均衡,最低票数是15票,最高票数是22票。考虑到设施环境工程学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是很大,结合统计结果把设施环境工程学去掉不作为基础必修课的选用课程,这样基础必修课就改成13门课,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择。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农业设施概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结构动力学、高等结构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原理、工程结构加固技术、建筑火灾安全新技术、地震工程学、建筑结构抗风设计、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在选修课模块中,共列出了10门课,供调查问卷填写人投票选择。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土壤学与农作学仅有6人投票,考虑到这门课自身的内容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大,所以决定把这门课去掉,不在研究生选修课范围内。振动信号处理虽然只得到11位问卷填写人的投票,考虑到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需要对数字振动信号处理的技巧和理论基础,所以,振动信号处理仍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选修。其他8门课,每门课的票数相对较均衡,故不作调整。课程如下:弹塑性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软件应用、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振动信号处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砌体结构、农业设施环境控制、农业设施设计制造。

第10篇

知晓自身性格,确定专业

性格,能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你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你喜欢机械发明,抑或诗词歌赋?你心中的理想和抱负是IT精英?商业老板?还是……?你更热衷于篮球、爬山等集体活动,还是更喜欢独自一人遨游于文学的海洋,或者找寻一个寂静的湖边?或许当你认真了解了自己之后,才能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会关乎你的未来。

确定好了兴趣,再选专业,是填报高考志愿的前提。你的兴趣在哪里,你认为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性格,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筛选专业了。

普遍而言,外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和积极性的专业。如:管理、法律、经济、市场营销等;内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计划性、敏感性、逻辑性的职业。如:研发人员、会计、技术人员等。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职业理论专家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中,把人格分成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现实型(Real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六大类。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职业环境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型。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类型都属于同一个类型,那么他的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就会高些。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六大类型吧:

研究型――探索事物的本真

词汇搜索:谨慎、严格、严肃、内向、谦虚、独立性强

性格解析:他们心底的疑问往往不比《十万个为什么》少;他们通常可以从自然界变化等各种事物中发现奥妙之处,并迫不及待地想要追根究底;他们通常喜欢做统计分析,具备从事调查、观察、评价、推理等方面活动的能力。

职业方向: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主要职业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专家,化学、冶金、电子、无线电、电视、飞机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飞机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等。

专业定位: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质学、冶金工程、微电子制造工程等。

艺术型――记录心灵的纹路

词汇搜索:浪漫、敏感、感性、情绪充沛、富有想象力

性格解析:属于艺术型的人通常内心活动比较复杂、敏感、善于表达且富有想象力,却相对缺乏实际性。听一首抒情的歌他们可能会眼红,看一场精彩电影也许会倍感喜悦,他们具备艺术性、独创性的表达和直觉能力,有强大的直觉反应系统,对美的追求无法穷尽并相对苛刻。诚然,他们不喜欢结构性强的活动,但他们情绪充沛,情感充盈,适合于从事艺术创作。

职业方向:各类艺术创作工作。主要职业有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演员、艺术家编导、教师,文学、艺术方面的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作者,绘画、书法、摄影家,艺术、家具、珠宝、房屋装饰等行业的设计师等。

专业定位: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音乐学、绘画、摄影、动画等。

现实型――咬合生命的齿轮

词汇搜索:坦率、正直、诚实、谦逊

性格解析:这类人是注重实际的唯物主义者。他们通常具备机械操作能力或一定的体力,适合与机械、工具、动植物等具体事物打交道,他们具有实干家的精神,喜好乐此不疲地对具体事物进行研究。他们坦率,所以易于接受在现实中的挫败,并且谦逊地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他们善于操作工具和完成实体性工作,并从中得到巨大的启迪和能量。

职业方向:各类工程技术工作、农业工作。通常需要一定体力,需要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主要职业有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工人、矿工、木工、电工、鞋匠、司机、测绘员、描图员,农民、牧民、渔民等。

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没什么背景,没遇到什么贵人,也没读什么好学校,这些都不碍事。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黑手。

专业定位: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测绘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

社会型――跨越心灵的沟壑

词汇搜索:善良、热情、灵活、耐心、慷慨大度、善于劝说

性格解析:社会型的人拥有一颗活跃的心,他们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得自己左右逢源,成为别人倾诉苦恼的最佳听众;他们融情感和理性为一体,为他人提供精妙而有意义的建议,安慰他人的心理慰藉。

职业方向:主要是指各种直接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等。主要职业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医护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

专业定位: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文秘教育、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

企业型――征服繁杂的疑惑

词汇搜索:乐观、自信、外向、雄心勃勃、敢于冒险、思维活跃

性格解析:无疑,企业型的人是适合当领导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才能自信且勇于表现,同时,有一定的集权性倾向,具备劝说、管理、监督、组织和领导等能力,并以此来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他们擅长管理凌乱的社会秩序或者企业中的人员事务。他们时常有统揽大局的慧根,有大将之风。

职业方向: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主要职业有经理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行业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等。

专业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投资学、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等。

常规型――享受从容的姿态

词汇搜索:传统、精确、注重细节、有恒心、有效率、服从组织安排

性格解析:常规型的人们踏实稳重、平和,却有些缺乏竞争意识。他们能完成上司交付的任务,严守纪律,却不太奢求更高的职位和工作形式。常规性的人们默默耕耘,是一个集体不可缺少弥足珍贵的一分子,是不可或缺的贤内助帮手。

职业方向:各类与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计报表之类相关的各类科室工作。主要职业:会计、出纳、统计人员、打字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和文书、图书管理员、旅游、外贸职员、保管员、邮递员、审计人员、人事职员等。

专业定位: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

以上只是一种参考,世界上没有太绝对的事情,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小觑。你自身的性格可能不单单是一种类型,也会兼具几种类型,在成长道路上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每个人要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正确的抉择。

这些因素应该在你的考虑之中

什么是好专业呢?其实,专业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只要是考生感兴趣的,又符合其自己个性特点,能够让其所长得到发挥的专业,就是适合他(她)的好专业。

如果只从就业这个角度去选择专业,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就不会很高,也很难在这个行业做出成绩。考生选择的专业要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如鱼得水,学习起来不仅轻松些,还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反之,可能会因为对所选的专业提不起来兴趣,学习起来呢也没那么认真,甚至会半路辍学,即使勉强能够毕业了,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也可能成绩平平。举例来说,对数字不感兴趣的考生如果一不小心选择了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会计、金融等专业,其学习过程可能就会吃力点儿。

有些家长会说:听说同声传译、保险精算师等职业的薪酬是很诱人的。但是,在选择专业时,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职业可喜的薪水,还要理性地去了解这些职业的另一面。虽然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否能达到同声传译的水平,靠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天分,更多的是持久的实践和积累。而精算师的要求更高,一个业务覆盖全国范围的保险公司,很可能只是公司总部需要几位精算师。

有些人会想,热门专业是不是就代表它好呢,冷门专业我可不想报。其实不然。招生中的“热门专业”并不是根据某个专业实力的高低来划分的,“热“或“冷”只是取决于大家填报志愿时的人数,并非是对专业好坏之分。因此,要理性看待专业的“冷”与“热”。

要着眼长远,不要仅凭目前某些专业受当时特殊经济社会环境影响而放弃填报。更不要赶时髦选择目前“大家都说还不错”的专业,因为今天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就是你毕业时的冷门专业,反过来也有可能。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人数排在前10位的专业几乎未发生变化,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临床医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对于许多“热门“学校、“热门”专业来说,如经济和计算机类,的确存在一种状况:报考人数特别多,因招考人数有限,导致许多考生名落孙山。同时呢,又有许多学校、专业的每年招生人数较多,但报考人数非常少。例如,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 业、石油专业和师范类院校曾出现此类情况。

实际上,在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综合国力的提高上,它需要的是各方面、各专业的人才,而不是仅需要某几个专业的人。农业、林业、地质、矿业、水利、石油、师范院校,每一类人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你真正喜欢一样东西,但它又给你带来伤害的时候,其实这是老天在考验你是否足够坚持。

第11篇

【关键词】用电管理 交叉学科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基础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1-02

“用电管理”是农业电气化专业(简称:农电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实际中的供用电作,供用电管理规划等实际应用内容设置。“用电管理”是采用管理的角度对农业电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着重阐述供用电原则、供用电操作规程、用电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课程对于拓宽农业电气化本科学生的知识范畴,强化工科背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企业运行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农业电气化本科生综合素养,扩展学生就业渠道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农业工程中的“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变更为“农业电气化”,表明国家对农业电气化问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电气化作为一个现代高科技综合应用的、多学科交叉的内容被赋予了全新的任务和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将电力系统知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何转变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农电专业的要求成为研究的重点。[1-3]传统的电力系统知识偏重于工业企业背景的研究,重点对工业企业中的供用电问题进行研究,以管理的角度对农业领域的用电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4,5]农电专业的本科生同电力专业的本科生相比,在农业工程与电力工程的交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何根据农电专业的性质对相应的电力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对于培养农业电气化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用电管理”作为农电专业课程中交叉内容范围大,专业涉及面广的课程,具有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创造性的将农业知识、电力知识,管理知识三者相结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内容,是农电专业“用电管理”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6]

一、“用电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电力专业的“用电管理”课程主要面向的电力企业的在职人员和即将进入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教学内容主要针对电力企业中针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涉及企业的管理、业务、服务等多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电力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意识,规范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用电管理”课程面向对象专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好的深度,而问题的广度有限,具有明显的行业专属性。培养的管理、科技人才具有电力系统的定向性,对于专属电力系统中的问题能够分析和处理,而对于其他行业的问题了解较少,人才的行业专精度较好,行业适应能力有限。作为农电专业本科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农电专业的“用电管理”课程应该本着交叉学科的培养目标,以用电管理基础知识为内涵,扩充课程内容,将农业工程与用电管理相结合,以解决实际农业工程用电问题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思路,改革课程教学培养方案。

二、“用电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总体方案

农业电气化属于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的专业,主要以工程学为方法,针对农业中出现的电力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具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过程电气自动化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的分析计算、工程设计、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电力系统、电子信息产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科研、设计、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用电管理”课程应该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科发展,培养符合农电专业要求的本科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

作者:郑鑫,杨光,葛建锐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40-0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状,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学习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必经之路,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合理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是成功的关键。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交叉学科设置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夯实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和程序设计技术等基本知识,为参与交叉学科项目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在国内,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有理论生物学中心(CenterforTheoreticalBiology,CTB)。CTB的课程由4门必修课程、13门专业选修课程、20门专业限选课程、15门跨专业选修课程和8门跨专业限选课程组成。研究生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学习,50%为跨学科专业课程[1]。在国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the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于1998年发起了一项大学/州伙伴关系创新性计划(ClusterHiringInitiative,简称CHI)[2]。在教学上,CHI中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开发了新的课程,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计划[3]。

(二)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会结合跨学科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宽度及学科的前沿性调整研究生教学的选课及授课内容。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一般涵盖不同学科的基础必修课程、选修课及相关方向的补修课。一个人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充分发挥知识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4]。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必要途径

交叉学科一般涉及学科的多个领域,通过对多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的精彩程度和趣味性会有很大提高。研究生在交叉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长处、特点,在交叉学科领域的课题研究中找到落脚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当前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弊端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5]。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6]。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前面系统地讨论了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实际,对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两个方向进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在确立课程体系时我们设计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问卷》。在制作调查问卷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两个交叉专业可能出现的课程共通性,尽可能设计更多的课程,力求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宽泛的理论基础,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所学到的知识适应两个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查问卷统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在职教师,共收到23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8―38岁和38岁以上两个年龄区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的总和占65.20%,问卷填写教师的任职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总和低于10%。

(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析

1.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所修学分总数大于等于30学分,扣除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不少于五门的基础必修课,其中数值分析是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修4门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在备选的15门课程中,数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得票最少仅为8票。考虑到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结合统计结果,去掉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土壤物理化学、喷微灌理论与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在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门课在基础必修课模块内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土壤水动力学、水工建筑物健康监测与检测、节水灌溉工程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灌溉原理与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流体仿真与软件应用。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选修课模块所修学分大于等于10学分,而每门课的学分分配是1.5或2学分。结合统计结果,选修课模块去除土壤学与肥料学及环境水利学两门课,保留其余12门得票较多的课程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水生态工程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生态水文学、现代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水动力学、土壤学与农作物学、水工钢结构、水工混凝土、水文学与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水力学。

2.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所修学分大于等于30学分。去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及学位课数值分析,每位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必需选择不少于4门基础必修课。问卷结果表明,除设施环境工程学获得11票外,其他13门课,每门课程所得票数比较均衡,最低票数是15票,最高票数是22票。考虑到设施环境工程学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是很大,结合统计结果把设施环境工程学去掉不作为基础必修课的选用课程,这样基础必修课就改成13门课,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择。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农业设施概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结构动力学、高等结构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原理、工程结构加固技术、建筑火灾安全新技术、地震工程学、建筑结构抗风设计、工程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