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

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

时间:2022-04-06 15:0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德育;大学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75-02

道德教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让道德教育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认可,一直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难点。而在管理学学生当中,未来广泛进入商业领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商业道德教育成为各商学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成为教育学研究的焦点。商业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学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在日后的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研究表明,这种自信在学生中是非常匮乏的。一方面学生反映出对商业道德准则的认同,而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在实际商业社会中学生更多显示出“悲观”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会显现出对社会的整体不信任感,显现出融入社会意识欠缺、在解决社会及道德问题中显现消极的态度的状况。这种问题将会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

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说教。融入专业教育的道德教育才能更有落脚点。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教学角度看,对管理学学生来说,更多致力于建立起反馈和批判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思维技巧对管理学中的道德实践非常重要。

在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管理学专业教师在大学教育与工作实践的分界中扮演着经纪人的重要角色。他不仅要使两个分区有一个平滑的转变,另外也要有意识地去影响和为学生创造转变的机会。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从商业道德认识到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和平滑过渡的问题。

一、管理学专业大学生道德认识现状

关于商业道德认识问题国外高校研究较早,关注时间也比较长。一项针对澳洲大学三年级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一项名为“当代管理问题”的调查通过两个问题调查了管理专业学生的态度趋势。这两个问题是:1.学生相信道德标准对未来工作的意义有多大?2.管理专业学生是否相信他们应该坚持商业道德标准?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绝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商业道德遵守对未来工作十分重要,但很大百分比的学生认为 “道德判断和行为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就是说道德的理想与实践是反义的。这个发现与“道德逆境”相呼应。作为个人,未来的商业经理人可能会真诚的相信道德实践的重要,但作为专业人士,当面对诱惑或者股东压力时,他们时常会发现自己不断陷入迷惑,最后往往把经济状况放到道德条例前面。面对这样的结果调查者认为,这种结果归咎于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没能转换思想和转变教学方法。

二、教育变革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紧密相连的是“利益唯一性目标”观念。这一假设在思想上起到了决定作用,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决策设定了一个被广泛接受、并且认为理所当然的参考标准。这一假设前提的存在使得道德教育标准与商业道德倾向出现了偏差。学生在两种道德追求下会出现混沌。

在此种情况下,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变革的核心是解放被教育者。也就是说,学习者不应受任何“有意图的观点”的控制。即学生需要更多建立起个人信念系统,并且能够获得做出判断以及建立信念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或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鼓励学生转换思想来看待那些看起来“理所应当”的观点,要带领学生用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式进行商业管理。这种观念应在潜移默化的“解放”教育中实现。解放教育被学者MEZIROW定义为“有组织的投入或者促进他人变革教育的实现”。这就意味着学生应被教师鼓励变得更有意识并更有批判性对待某些观点,并能在社会大背景下修订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因此,在本质上,应鼓励学生采用新的方法,包括新的管理的技术手段,以实现改变理解世界方式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对经历做出新的或有转变的解释,从而引导日后的看法和行动”。变革教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在教室里对各种知识、观念的消极获得。

三、反馈与批判性思维对管理学的意义

反馈是对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完整而深刻的探索。反馈能力是理解社会不同观点、挑战那些抑制社会积极发展的消极态度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涉及对假设的认知,强调我们已确定的信念、行为。这就意味着,通过批判方式想问题可以使我们能维护我们正当的想法和行为,同时也能有助于判断问题的合理性。在LANGSDORF的观点中,批判性思维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来评估明确或不明确的观点,会帮助我们决定应该做什么,或者帮助我们获得接受这个决定的更好理由,这比在权力、机会或风俗基础上接受某种观点更能让人感觉轻松。

反馈和批判思维在帮助学生进行转变准备的过程中担任着关键角色。因为其鼓励在复杂问题上有更深的认识,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扮演更多角色。这种深层理解能帮助学生在未来专业工作中更好实现与社会接轨。深刻学习下产生的反馈和批判思维能促进在商业范围中表现出道德、公正的信念。因此培养反馈和批判思维在管理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四、管理学大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反馈

变革教育可以从经验的获得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实际经验与教育过程与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经验教育是用以培养反馈思维的理想教育方法。因为这是根据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窘境”来帮助学生确定如何理解、应对他们可能遇到的在工作范围内的“道德雷区”。通常以下几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

第一种方法:假定练习。假定是一种有效的经历练习,其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来决定如何进行避免道德困境的行动。在练习中,学生被作为经理或雇员的身份会在不同类型的公司中,被给出复杂的“道德窘境”。因为没有黑白分明的解决办法,所以需要学生寻找应对窘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以下管理学例子常被用于假设练习:假如你是一个采购经理。你需要购买一批材料。市场上有卖家可以提供价值15000的货物,并且愿意出5000元的佣金,但需要你把销货价格写为30000元。你同意这样做吗?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种方法: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有效培养道德教育反馈的工具,因为他们鼓励学生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态度,促进通过转变思维来解释给定情形。例如,每个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关系人,在商业道德教学中,通过不同身份决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思考问题。

第三种方法:案例学习。这也是有效经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是根据经验归纳认识世界。案例可以不需要是正式的、学术的、真实的事件,可以是从商业案例中剪切下的关于道德问题的部分,甚至只是法院过程描述的总结(例如哈佛案例学习法)。教师将在案例分析中将扮演中枢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技巧,例如结构性提问,反馈,角色扮演,团队活动和写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从案例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分析与决策的经验。

第四种方法:商业电影。商业电影是另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在商业道德的复杂问题上被用来鼓励学生做出批判反应。

由上,经过若干“道德窘境”的模拟与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如何应对显示管理世界中的道德决策标准与道德决策倾向的偏差,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商业决策有关的积极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应用于道德判断中,不再让学生感觉 “悲观无助”。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训练他们能够区别不同观点和证据。能站在不同的观点上发现与使用不同的证据。例如,在电视上看到有建设意义的新闻后,可以练习用另一种说法来描述报道中的观点。一种有效的课堂练习通常需要进行如下的步骤:第一,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观点,然后再来确认和理解观点。其次,学生被要求想象自己是新闻报道者,通过不同视角反映不同观点。最后,学生被要求写出不同观点的新闻报道,明确他们的不同叙述的视角的观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理所应当”的道德评判标准或决策思路提出不同观点,在对各种观点的分析理解中,从不同角度实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把握,从而在商业社会中表现出更加道德、公正的信念。

反馈和批判性思维在转变消极态度和赋予学生自信方面,面对管理学专业作为未来的专业的学生,将能更好地促使其在商业道德领域做出更为积极的决策。通过课堂活动和对反馈和批判思维的传达,教师要在大学与工作之间饰演一个经纪人的角色,训练学生所需具备的在工作中可以转变的技能。换而言之,通过这种转变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道德标准与决策倾向中的偏差,能以更强大的自信心和牢固的信念面对商业道德决策中的窘境。同时使学生能更好应对道德环境及工作中的各种不明确的情况,从而实现学生从商业道德认识到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平滑过渡,并且能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实现转型以积极应对社会。这些对未来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徐箔.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研究[J].吉林农

业大学学报,2015,(5).

[2]刘兴青.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5,(9).

第2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不断发生可喜的变化,全新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模式和内容,让临床实验室已不仅仅是单纯分析来自于患者的各种样本并提供检验信息的医疗单元,同时也是配合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范围也日趋扩大,服务对象涵盖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健康人群以及感染控制部门、疾病控制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医疗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为临床实验室的服务内容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据统计,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占疾病诊断治疗辅助信息量的70%以上[1]。如何确保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是最合理、准确的,依托的是对组织所拥有的人、财、物、时间、方法、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终达成最优的目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我国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开展较晚,专业指导书籍相对匮乏。虽然国内临床实验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发展速度亦趋于同步,但国内很多临床实验室内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尚有待提高。从事医学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检验医学发展的需求。

1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教学

2006年6月由原卫生部制订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标志着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2]。培养既懂检验专业技术又懂实验室管理的综合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必然要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研发。我校为中医药大学,首次招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也是刚起步。在实施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吸纳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优选具有临床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教授任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知识。

1.1优选授课教师

由于我校是第一次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教学工作,因此聘请授课老师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实验室管理有着切身体会,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举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临床更多管理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调动起学生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兴趣,最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评价也是非常好的。

1.2教学安排与专业课契合

学生经过近3年的大学课程学习,对医学检验专业有较全面了解,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掌握了检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但在校生毕竟没有接触检验科,对临床实验室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安排在实习前最后一个学期,同时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学正在进行,学生已经可以结合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比较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再者也可以把临床实验室管理知识内容与即将学习的本专业知识进行联系,达到融会贯通作用。目前,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的理论课为36学时,设为学生必修课,教学进度为每周3节课。

1.3精炼授课内容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涵盖实验室的方方面面,章节之间缺乏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多数学校安排授课时间较少,一般为20~40学时[3]。我校安排为36学时,课时安排还是非常紧张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第3版有15章,内容涉及组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学选择与评价、检验项目临床效能评价、仪器与试剂的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各方面[4],法规律条多,抽象理论多,学生们理解困难。要在36学时中把这些条条框框、管理方法全都灌输给学生很难,听课效果也不会好。我们采用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依托“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5]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临床实验室的具体要求,重点讲授方法学章节,法规性文件章节采用学生自学并预留有作业,课堂提问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将学生课后的自学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纳入到期末考评成绩中。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进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采用学生自学及导师指导小组学习,强调基础医学结合临床实际[6],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院校一致公认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例如标准化操作文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讲授又是很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要领,将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的优势,将ISO15189达标实验室标准化文件管理经验介绍给学生,逐一对应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要点[7],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新奇也比较容易接受。为了考察听课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自行设计标准化操作文件模板,对照标准化操作文件编写内容和要领,让学生评判标准操作文件编写是否规范、可行,教师对学生编写文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加深了学生对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认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尝试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临床实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在校学生很少接触到具体实验方法,学生理解实验方法性能评价比较困难。教师将临床实验室实际应用的实验方法做教学示例,结合现代最新检验技术,用方法学评价指标来验证临床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及是否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分析不同临床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通过启发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图像系统演示临床检验工作中不同检测系统的原理、参数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讲授新仪器设备如何进行方法学的评价,结合验证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讲授全面质量控制内容方面,注意联系医院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的常态机制,结合图形图表讲授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操作技能,室间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最新的质量控制技术,将临床检验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讲,请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通过扮演管理者,亲身参与实际问题的处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责任感增强

本届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仅有少数学生听说过这门专业,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充满了好奇和敬畏,甚至多数学生认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离自己很远,将来走上检验工作岗位也用不上,认为是领导者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介绍检验结果误差引发的医疗纠纷,对实验室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生物安全隐患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质量不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而且包括影响分析结果检测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且是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的事,增强学生对检验工作人员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较好地适应科室管理,自觉地按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4教学考核与效果反馈

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列为考察课,采取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为出勤、课后作业加课堂互动。考试试卷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认知度,特别注重结合临床工作实践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对我校首届检验技术本科毕业班133名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98%学生理解和充分理解授课内容,99%以上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85%的学生认为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重要,100%学生认同没有规范化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就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走出课堂多接触临床实验室,近距离了解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在医学实验室中的应用。学生们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鞭策,我们将逐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放实验室,更多地将教学研究新成果运用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实践中。

作者:程宇航 李南 刘燕 张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检验与实验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检验学系

参考文献:

[1]申子瑜,李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2]陈英利,于洋,吕跃山,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2-84.

[3]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89.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管理学原理和知识,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但是,由于管理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性质,使得该课程和其他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有比较大的区别,如果不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组织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所学东西很虚,不实在,学生就会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由于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职学生进校的分数与本科生相比都较低,特别是文科生,相对学习基础更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懒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愿意去思考和实践,教师讲授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较弱,学习缺乏计划性,基本是被动地上课,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很少会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学习趋向于务实,表现为对稍微简单的实训课、实际活动感兴趣,复杂一点的活动就不愿意去做,对于虚的理论不感兴趣。而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理科生基本报考的都是工科类专业,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主要是文科生,这就对管理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现行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应达到的目标理解比较模糊。《管理学基础》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以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职能介绍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成为各类基层管理者所具有的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工作责任意识、管理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加上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管理学遥不可及,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教学方法不灵活。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讲授及案例教学法,教师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管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而且,教师所选案例主要是一些企业的案例,结合学生实际的较少,学生整体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很差,课堂上往往是几个学生垄断发言,其他学生选择沉默,为了使其他学生都能发言,教师只好点名,发言的形式沉闷。这都使案例分析教学走了样,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教学过程要体现管理的实践。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运用管理理论,体现优秀管理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管理价值的认识。

(1)每次让不同的学生上讲台宣读小案例,培养学生在公众瞩目下的“动口”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针对现有案例发言,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参与课堂考勤。轮流考勤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名字相互被叫过和听过,以在细微中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求考勤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体现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也可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现。

(2)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体现管理。对于学生干部缺课要比普通学生缺课扣分要重;对于公假前后学生的缺课要比平时缺课扣分要大;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加分。

(3)让学生参与案例的编写,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大平时成绩占学期末成绩的比例,我校达到50%。平时成绩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根据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情况、参与案例编写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高职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帮助我们掌握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高职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大学生活编写“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如何度过你的大学生活”等。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择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自编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这些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参与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些物质奖励。

其次,通过校园专家行活动,邀请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例如我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邀请了安琪酵母集团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邀请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给学生做了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大学生应聘方面问题的相关讲座等。让学生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总之,《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素质,培养学生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应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今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地安排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丽.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2]王群.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3]刘晓斌.关于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的实践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10(3).

第4篇

关键词:自我管理能力;高职;管理学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34-03

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教学应大胆进行改革,有效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故事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加深对管理学课程的运用和理解,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双向融合。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如时间、学习、行为、金钱、人际关系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而进行一系列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活动。从内容上讲,应该包括自我学习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金钱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其中健康管理又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利用大学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有效协调学习生活中各个内外要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为将来顺利走向社会并迅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成为成功人士,但一个成功人士绝对是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学会如何治理世界,必须首先学会如何管理我们自己。”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含义

通用管理能力(Gener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各国在通用管理能力的内涵、范围、种类与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也各有侧重。然而,对它作为各国企事业职业经理人与管理者阶层培养与构建的基石性作用公认无疑。简言之,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大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可以说是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所应该共同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大致可以概括为六类:说话沟通能力(包括演讲、陈述与面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学习能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通用管理能力的关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所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通用管理能力有重叠的部分,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但自我管理能力涉及自身活动的内容较多,更多地指向自我,是进行自我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金钱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能力,体现出更多的个性特点;而通用管理能力是属于共性的,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从层次上讲,自我管理能力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通用管理能力的基础,而通用管理能力处于更高层次,是在自我管理能力基础上自身综合素质的进一步修炼。一个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不可能具备较高的通用管理能力,只有不断修炼,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通用管理能力。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教师和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状况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和与同事的经验交流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如缺乏人生目标、花钱无计划、学习不得法、没有时间管理概念、对大学自由宽松的生活方式无所适从,自我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等,与用人单位及合格大学生的要求还尚有一段距离。造成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但这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饭店管理等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等奠定基础。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的培养,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结合,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实际,讲授过程中知识传授多,能力训练少;基本理论多,实践经验少;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多,切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少,忽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视角来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管理学从整体上看,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种形式。在现实的管理学教学中,管理学课程的总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往往优先保证基础理论的教学,如有充裕的时间才会考虑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往往得不到保障。而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对学生来说,只是丰富了管理学概念、原理,而对管理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因此,对于理论教学,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可以当成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既可以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在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同时,则是加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应占总教学时数的1/3。课堂实践活动一般围绕教学内容随堂进行,如分组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项目设计、情景模拟等,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各种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并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学习、沟通等自我管理能力。

(二)有效整合理论教学的内容

管理学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内容相差无几,基本都是介绍管理概念、管理思想的演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管理创新等内容。管理学的有些内容与管理类专业的有些后续课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管理沟通的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创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论教学本着“管用、够用”的原则,讲得不宜太深,太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对于在后续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少讲、略讲或不讲,而对当代管理前沿理论,包括学习型组织、企业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可加大介绍力度,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管理创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应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例作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内容

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脱离教材,只会照本宣科,那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不能严重依赖教材,教材上没有但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理财、健康管理等也要精心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愿学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讲授计划和控制职能时,与学生的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自我管理相结合,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高职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的选取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观念决定行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授人以渔”的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交流,由自己充当演员转向充当导演、指导者和引导者,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学会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

(二)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景,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景之后随即退出,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并思考运用什么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真正掌握。而学生在讨论、总结、归纳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其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和沟通能力。不过,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很难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同时,案例教学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开阔思路。而作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基础》往往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对于缺乏管理学知识又缺少社会阅历的大一学生来讲,即使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很难运用管理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而只能是就事论事、肤浅片面地分析,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尽管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教师也不宜过多使用此法,要少而精,分析一个案例就必须透彻、全面、深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参加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同时要引导学生转变老套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其中。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常见的、难度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才具有典型性、适用性和时代性,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感性经验。例如,在讲授“人员配备”这一问题时,让学生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自行设计拟招聘岗位、面试问题,模拟招聘环节,让学生对人员招聘知识有一个清晰而感性的了解。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来看,不仅能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运用所学理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加深对岗位角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在角色扮演中拓展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不过,与案例教学法一样,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样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那么只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在采用此法时,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故事引导法

不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情景模拟教学都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讲授法仍然是进行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如果仅仅是枯燥、空洞、抽象的讲授,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要想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教师必须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并能始终抓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讲故事的技巧,借助于小故事这种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将管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开心之余引发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并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在讲授“人员配备”相关内容时,引入“房谋杜断”的故事,以此启发学生实现人员最佳组合的重要性;在讲授“领导”相关内容时,引用“刺猬取暖”的故事启发学生领导者既要与下属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心理距离方面的领导艺术;在讲授“控制”相关内容时,用“扁鹊的故事”启发学生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管理学原理。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团队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定期聘请管理一线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不同主题的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鲜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或组建QQ群,构建和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交流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看,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我们可以把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包括作业、出勤、小组讨论、见习、实习等方面的内容,终结性考核可包括试卷、论文、自我评定、教师评定等方面的内容。从分值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应各占50%。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管理学作为一门既介绍管理理论、又培养学生管理技能的科学,理应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阶,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

[2]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类型[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李峰.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5](美)戴夫·埃斯利.大学应该这样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第5篇

1.1管理学的综合交叉性与学生知识单一性的矛盾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要求学者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而大一本科生受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刚进入大学时大多知识面狭窄、相关知识储备欠缺。这一矛盾增加了管理学的教学难度,尤其是高中学理科的学生,大多认为管理学原理都很抽象、深奥,整个学习过程像听天书一样;而一些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在学习管理学中涉及一些数据、计算的内容(如决策一章中关于一些决策方法的运用)时亦感到很吃力。

1.2管理学的实践性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矛盾

管理学注重实践性,许多管理理论也是管理学者从大量的管理实践当中抽象凝练出来的。而大一的学生不仅没有组织管理的经验,大多数学生甚至连任何社会实践经历都没有,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倾向:要么觉得管理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自信,也提不起兴趣;要么觉得管理学很简单,谁都看得懂,从而轻视课堂教学环节,以为期末考试之前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实现该课程的学习目的。

1.3管理学的应用性与学生无法识别应用需求的矛盾

管理学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特定的组织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而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人生阶段,还不能看到管理学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加上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能找到一份工作都很不容易,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一开始不可能成为管理者,因而现在学习管理学是没用的,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管理学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因素。

1.4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与学生定势思维模式的矛盾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具有双重性,管理学的理论本身也处于丛林状态,对于同样的管理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的理论差异很大,甚至相左。而大一学生由于刚从高中环境中走出来,往往习惯于是非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教材中出现各种理论相互矛盾时,学生从认知习惯上将很难接受,更无法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

心理学中认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满足的需要才会让人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做出某种行为。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积极性更高,关键是要发现学生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并通过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来满足他们的相关需求。一般本科院校中,管理学原理都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下面笔者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2.1学生心理变化周期

2.1.1活跃期

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前六周,他们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如此新鲜和好奇,进取心强,学习积极主动。处在活跃期的大学生拥有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激情、斗志甚至于野心。

2.1.2迷茫期

迷茫期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渡期,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七至九周。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常会有方位丧失的感觉,内心会产生一种令人畏惧的无力感。此时心理素质良好或有先见认知的学生,能主动或有意识地寻求帮助,采取一些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较轻松地渡过或尽早结束此期。但能做到这样的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还是会跌入更为糟糕的反叛期。

2.1.3反叛期

反叛期是大一学生最危险的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学入学后第十至十二周。在这一时期,学生了解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当初想象的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会有很强的失望感,失望过后进而变得消沉颓废。于是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学生用游戏、网络小说、睡觉、电视剧等行为打发时间的情况。

2.1.4调整期

调整期是学生经历反叛之后的一个自我调整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三至十五周。这一时期的学生经历过大学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内心开始慢慢地平静下来,开始比较客观地看待大学里的一切,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1.5稳定期

稳定期是学生自悟、觉醒的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六周至学期末。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大学和大学的自己,同时由于临近期末,学生会想着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习上,从而减少了胡思乱想的时间。

2.2管理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周期的整合

一般来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大模块。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往往更强调所谓的知识逻辑性,所以讲课内容的顺序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一个逻辑顺序,并没有考虑到知识内容和当期学生内心需求的适应性问题。若能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合理安排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次序,这对于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帮助。

2.2.1活跃期的教学内容

活跃期的学生最想快速了解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处的学校。结合学生的这一需求,在这一个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定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和组织这两大块。通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什么是管理和管理学,并在管理的大框架下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具体分析其专业特点。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学校这个组织来分析,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及变革等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组织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把学校的纵多情况一一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从而使得学生想了解所处学校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组织这一块内容一般需要花6个学时。

2.2.2迷茫期的教学内容

迷茫期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目标感,来到大学后发现没有了高中时代紧凑的课程安排和频繁的考试,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无所适从。加上大学里接触的人也比较多,不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也凸显出来。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需求是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满足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重点安排计划和沟通两大块的内容,大概需要占用9个学时。在讲计划这块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好综合环境分析、作出决策、拟定计划。接着再向学生介绍沟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沟通方法,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帮助学生发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克服自身的沟通障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2.3反叛期的教学内容

反叛期是学生最无心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此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激励性,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可以选择领导和激励两大块内容来讲授,大概需要9个学时。在学习领导和激励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人的经历作为故事传授给学生,讲授形式最好是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视频播放相结合。笔者上学期的教学中就选取了特蕾莎修女、、朱钅容基的故事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让学生讨论他们分别是凭借什么在进行有效的领导,事后学生不仅对这三位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感动和激励,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反叛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2.4调整期的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的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适应过后会慢慢发现自身专业的乐趣所在,从而期待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此时教师可以讲授创新和控制这两块的知识,大概需要9个学时。教师在让学生理解组织应该如何创新、控制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谨记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做人做事不要太僵硬。但在强调自由创新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在此教师应该以讲授“控制”的内容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一番关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控制,尽快把自己的不良行为纠正。

2.2.5稳定期的教学内容

稳定期是接近期末的最后一个阶段,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不少同学都期待着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在课堂上一展风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也可以考察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收获。

2.3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2.3.1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中按照教材上固有的管理职能顺序依次讲授的定势,主张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交叉安排教学内容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编写的管理职能顺序来教授,即先讲理论,再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为一条线逐一展开讲授。而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主张教师打破这一定势,把组织这一块内容放到了第一个阶段来讲,同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知识点间的孤立状态。

2.3.2把管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来源于未满足的需求,要使学生愿意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必须让其认识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满足他未满足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准确分析出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对应起来。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

2.3.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结合课程内容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当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很强时,教师可以用讲授法给学生教授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当学生感到很无趣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而当学生充满激情和自信的时候,则应该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尽情展示。

3结论

第6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学习《行政管理学》在理论上的意义

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我们才能洞彻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步入科学化、正规化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世间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真正掌握了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我们才能轻松地推进事物的运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规律,从而指导实践。可是我们当中许多人,一直靠经验办事,进行行政管理。正是这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以至于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研究了几十年之后还对这门学科存在着歧视,把行政管理学当成资产阶级伪科学加以对待,基本上在学术界将这门学科斩尽杀绝,不留余地,从而导致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多年萧条的局面。机构重叠,人员冗杂,互相扯皮,成为我过行政管理的通病。怎样提高我国的行政管理水平?只有体会行政管理中的客观规律,同时按客观规律办事,以科学的理论知道行政管理实践。因此,探寻遵循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理论,并以此理论指导行政管理实践已经成为我们改革的题中之意。

二、提高大学对《行政管理学》课程的认识

1.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搞明白我们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明确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以及任务,同时寻找最佳的改革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目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行政管理也应与时俱进。但行政改革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自觉的理性的行为,这就需要科学的理论研究作为先导。我们先要搞清我们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改革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健康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找出行政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目标、基本任务、方式,说明行政管理的改革是为什么,怎样做、和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通过这些指明我们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比如要了解“看不见的手”,这个说法最初由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提出,但他其实并没有把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特意提出,而是多少有些随意的那么说了三次,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一次是在他在探讨早起宗教思想的研讨会上提到,一次是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但现在,“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市场价格机制的代名词,这也许是亚当・斯密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要理解“看不见的手”的具体含义,我们先来看以下的小故事:两个人,他们都会生产粮食、织布制衣,在没有交换的原始经济中,他们只会各自织布种粮,以保自己的温饱,但是,他们发现,由于他们各有所长――一个人擅长种粮,一个擅长织布――如果他们分别负责自己擅长的生产,那么他们最终生产出的总共的粮食和布匹,是要比他们没有分工之前生产出的总数都要多的。他们于是就约定进行分工生产,然后,平均分配,这样,两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就得到改善。

2.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可以通过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整体

一个国家行政管理水平受政府公务员的素质的制约很大。政府所有的工作都是依靠公务员来完成的,公务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公共行政能力的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依靠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素质来完成。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是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素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这已被多方面证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行政管理学在我国恢复和发展以来,我国相关教育机构加强了对公务员的培训,广大公务员也加强了自身的行政能力学习,较多的受过行政能力培训的大学生加入公务员队伍,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整体上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水平。

3.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政企事的合作。

行政管理学不仅是国家公务员的必修课,而且企业和事业的管理人员也应该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行政管理是一种执行法律、政策的管理活动。在现代社会,在国家还没消除的情况下,无论是各类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不可能离不开政府,当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和政府搞好关系,不仅要执行政府的政策,还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遵纪守法。因此,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仅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知识有相当造诣,而且要了解政府的相关内容,懂得法律知识,掌握政策。对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来说,学习行政管理学是了解政府及其运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

1、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关注政府公共行政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发展性;

2、为提升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提供正确的思想、管理模式和有效途径;注重总结政府行政机关在处理各项事务(包括社会事务,自身事物等)的有效性,规律性;推动这些活动走向科学化、法制化、效率化和时代化。

3、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较为系统的服务,包括理论服务,实证技术,提高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水平。

4、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助于公务员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公共行政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晓红.课堂教学仍然需要讲授式教学方法[J].学校管理,2008,(4)

第7篇

1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满足学位教育和国家标准要求

酒店管理高等教育首先是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要反映该专业的教育特点。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公共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

2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体现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培养目标的,因此在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与酒店行业密切联系。例如:在培养模式上采用“双证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行业和岗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实操课程、语言沟通课程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目标

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导向作用。例如:海南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理论功底、熟悉酒店业务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及服务管理和操作的技术、对未来酒店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思考型、国际化、高层次、强实践’特色的酒店管理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满足这一目标,在培养模式上会采用“中外合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中会包括经济管理类、酒店实操类,跨文化交际类等课程。

二、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分析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办于2005年,原属于旅业管理学院,2014年5月开始归属于2014年1月成立的国际酒店管理学院。目前,在校学生1600多人,专任教师48人,兼职教师10人。

1现状分析

1.1“校企合作”与“中外合作”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较高的酒店职业素养和熟练的实操能力,立足本土,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胜任国内外跨国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岗位,以及适应国外高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专业设立以来,分别成立过“2006级喜来登人才班”、“2007级和2008级希尔顿人才班”、“2012级喜达屋人才班”、“2012级万豪人才班”、“2013级万豪人才班”等,与喜达屋集团、希尔顿集团、君澜集团等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还采用“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与英国布莱顿大学、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开展学位项目。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实习”项目到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酒店学院、香港大学等学习和实习。

1.2“2+2”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学位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体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酒店管理专业课”、“专业选修课”4大模块,即“2+2(基础课(1-2年级开设)+专业课(3-4年级开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另外还包括人文通识课(公选)和课外集中实践。学生4年酒店管理专业学学时为2696,总学分为168.5。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928,学分数是5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34.42%;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60%;酒店管理专业课所占的学时数是440,学分数是24.5,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6.32%;专业选修课所占的学时数是128,学分数是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4.75%。除此之外,人文通识课所占的学时是144,学分数是9,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5.34%,;课外集中实践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58%。

2存在问题分析

2.1教学模式开展与计划有所偏差

培养模式会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效果,而评判一种培养模式的好坏除了考虑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先进、满足市场需求,还应关注培养模式的培养进展情况。三亚学院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培养模式比较先进,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前酒店业发展的需求,可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双师型教师不足、同酒店合作出现问题等等原因使得现实中的“人才班”与设想中的“人才班”大相径庭,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2.2教学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2012年颁布的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酒店管理属于旅游管理下的一个专业。由于隶属于管理学学科,因此很多管理类的通识课程和旅游管理类基础课程占去了一定的学分,留给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安排的课时相对有限。如上分析,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课时达到了54.02%,而酒店管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只占总学时的21.07%。

2.3课程教学还有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在选择酒店专业前缺少与酒店相关的工作经验,对酒店的认识不够全面,无法及时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好的认知;酒店核心课程的课时受时间限制,在实操和管理两方面无法兼顾;受课时数的限制和学生人数庞大的影响,学生的课内实操练习不够;部分教师的酒店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实验室设备设施与开展实训教学有较大差距。

三、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是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缩影,另外4所开设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院校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进策略。

1凸显海南特色与优势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

从事理论研究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只占少数,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为主。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海南的高星级酒店就业。为适应市场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利用海南五星级酒店众多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中借助酒店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结合海南特色,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海南民族介绍类、海洋知识类、特色商品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2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先进经验

海南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应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先进经验,改善目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新加坡SHATEC酒店管理学院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也可学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经验。

3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一个好的、成功的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建立

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加以完善的。所以海南各大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要经过多年实践形成自己的体系与规律,体现在培养目标上、课程设计上、教学方法上等等,并能根据酒店业发展与时俱进,顺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4注重“软硬件”综合条件无论是培养模式

第8篇

一、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

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案例来印证理论观点,学生对管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缺乏整体认识,不利于提髙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经管类人才技能的需要。

(一)学生主体的现实困境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因此,要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精髓,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企业从业经历,而经管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校门直接跨进大学校门的,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这正是管理学课程授课对象的薄弱之处。

1. 困境之一:企业经营活动的背景知识薄弱

学生从髙中校门直接进人大学校门,缺乏参与企业实际锻炼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认知匮乏,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原理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很难形成自身对管理活动的认知与技能的需求。在师资方面,由于大学扩招后,各校的专业师资仍显不足,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欠缺,教师授课压力大,很难依据各专业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为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管理学课程,学生很少能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

2. 困境之二:学生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活动

在管理学课中,由于受教学场地与教学方式的限制,学生无法在企业生产现场通过自身感官来获得有关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来获得有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很多普通本科学生从未接触过实际生产实践活动,通常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还仅限于如何运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去熟记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不是将管理有关的意识与思维、管理活动的组织运用自己的生活中去,更不知道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无法将管理的精髓运用于实践中。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多数青年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期末考核等方面的设计还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有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教材知识点、实际进度与教师授课情况相吻合,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认识偏颇:过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管理思维的训练和管理意识培养。在此理念下,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只是在考试前拼命熟记各个知识点,完成期末考核评价之后则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完全抛却脑海之外,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 教学内容刻板,缺乏系统整合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依据管理职能进行安排的,主要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进行章节安排,这样的教学安排体系,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保障,而管理学课程教学学时数多在50学时以下,要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就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由于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以课本教材为纲,教师被动选择传统教材,无法有效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考核评价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的“一卷定成绩”,虽然很多院校也在极力推进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比重,但过程考核方式与内容也多偏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少对学生管理方面技能进行客观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试卷作答,重点考核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识记程度,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过程的考核。其结果是难以提高学生管理思维与意识,管理技能也无法学以致用。

4. 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设计,教学方法单一

管理学课程需要结合某一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但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加之受个人知识面与教学科研任务重的影响,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依据管理学课程自身具有的实践性与基础性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中对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系统性与整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技能考核评价方式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了解,需要教师突破课本教材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树立管理意识与管理思维,将学校课堂、企业现场进行整合,运用企业现场、事例来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开放性与共享性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与共享性首先体现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考评以及课程考核等,应改变由单一主体(多为授课教师)来实施各项活动的局面,建立起由专任授课队伍、企业管理人员、学校专业督导人员组成的团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效果测评,同时将课程教学设计全案在师生中进行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管理思维、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提升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为此,教师应改变以往集体式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同时,还应为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了解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从管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立足于“发散思维和开放思维”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来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4. 实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管理理论博大精深,企业管理案例众多,如果没有侧重及针对性,学生难以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出来,不仅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时数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实用性”;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思路

1.体现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设计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成功设计的首要任务,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授课对象,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框架体系,从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引导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1. 体现课程自身特色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管理活动的认识以及管理的功能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该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思维。为此,授课教师应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围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塑造课程特色。

2. 体现项目管理思维

项目管理思维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体现以明确的具体任务为中心,突出该环节应该解决的问题与达到的教学要求,更多地表现为任务型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事先设定相互衔接、相互关联、依次推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体现过程性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有效改变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分阶段、分任务、分项目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教学质量全面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是要体现项目管理思维。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要求教师必须持续性学习,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模拟企业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管理学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实情,学生对公司及其运营的感性认识欠缺,可以开展模拟企业运营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是要依据系统思维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研究企业运营的基本活动',把管理学与其他相关主干课程(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设计,避免教学内容的冲突与重复。二是要将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组建形式、公司组织架构形式、公司职位分析与职责设计进行有机地结合,将组织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进行综合设计。三是围绕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决策与计划、组织沟通、领导激励、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综合设计。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通过项目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是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载体,由学生扮演不同的企业管理者,组建企业管理团队,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教学法,它可以让学生感知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未来企业工作的情景和可能担任的角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以后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

二是情景游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事先预设的商业游戏和团队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场景中,去学会管理技巧与方法。如进行瞎子背瘸子游戏,训练学生的沟通配合能力。情景游戏法可以提髙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把实际教学中企业经营的真实情景加以提炼,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要点,形成典型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加强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引导,以便学生更深人地理解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形式

一是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来组织教学活动。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始终体现“项目管理”思维,以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来驱动教学。在教学组织上,应提倡学生组建企业团队,模拟企业运作,课程教学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内外作业、复习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和内容都采取企业形式来进行,营造企业现场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知能力。

二是形成团队交流与学习氛围。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要点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单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需要给学生施加必要的外部学习压力,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如:在课程预习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模拟企业,对其可能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商解决办法,最后再结合教师课堂内容的教学要点进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给老师进行交流。

三是注重教学实践形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先去联系有意向的企业或组织,把模拟企业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思考,或把参观企业的案例带回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来看,涉及到公司设立、公司章程的制订;公司组织架构;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职责与职权;公司正常运营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事宜。这些领域单靠某一位教师来进行全程讲解,很难把握这些领域的精髓,为此需要变革过去单一老师授课的传统,由一个专业性的教学团队来进行授课,更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以全面评价为准则,逐步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应充分发挥管理学课程考核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树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组合。评价方式也可用情景处理技巧评价、方案设计水平比较、项目策划与实施效果衡量、经营主题宣传演讲等方式。

第9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和对案例的分析,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实现教学目的。

1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堂上的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管理学知识多来源于经验的总结,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抽象性,加之管理无定法,光凭教师的讲授难免枯燥,学生也很难仅通过讲授就理解原理和掌握具体的管理技术。管理学案例恰可作为良好中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来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提高都非常有帮助,应该在管理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1)案例教学法使用特定的,社会活动情景的案例材料,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增,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氛围下学习掌握知识;在当前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上岗就能解决实践问题时,课堂上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使他们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课堂的案例教学还能增强学生口头表达、雄辩能力和沟通能力,能让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更易融入群体组织。(2)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还要保持和实践从业人士的联系或自己投身实践获取经验,并且教师还得对社会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及社会发展方向、发展动态等给予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把理论联系实践做得更好。

2管理学课堂案例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受到推崇,但是在实践运用中依然存在问题,我们要会用它,并且要用好它。

2.1教师认识上的不到位

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就是在课堂上举例讲解,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案例教学本质上是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选取既典型又与生产实践贴近的案例,学生围绕案例分组或全班一起讨论,在分析讨论中学习理论,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师举例讲解是一种方式但不限于此,我们要加深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发挥它的作用。

2.2硬件的不完善

案例教学法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管理案例,虽然当前市场有一些管理案例教材,但是教材中的案例国外的较多,国内的较少;案例偏重叙述说明,对背景材料的提供不足,给课堂案例分析带来一定困难。缺乏基础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投入。管理学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为顺利进行管理案例讨论做大量的工作,既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如多媒体、音响的使用;也需要适宜的软件环境,如情景设置时布置更接近现实的场景、仿真模拟实践等,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

2.3师资的不满足

一是教师本身缺少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呼声很高,却仍然存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不协调,教师本身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处于理论层次,这给管理案例教学带来较大的阻碍。二是教师本身能力的有限。

3对案例教学在管理课堂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3.1教师应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互动式教学,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良好,也较为受学生欢迎。教师可通过多案例、多讨论、多分析等良性互动方式展现教学内容,让每一名学生在极大的兴趣指引下理解和接受知识,在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3.2改善教学条件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基础性工作,案例选取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课堂上的管理案例多从以下的途径获得:①从一些案例教材中选用一些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②向在校学生干部和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搜集合适的教学案例,如可以搜集在校生班级管理、校园活动策划组织等方面的案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③加入当前形势下热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案例,如现下的O2O,国企重组等话题,实际的案例一般要求教师要对案例进行重新编写、整理,把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包含在案例之中。学校应加大对案例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可积极筹建实验室等。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有举例讲解、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等,光凭一间教室想要做到真实环境的模拟是非常不足的,建立与实践更接近的模拟环境,学生更易进入角色,更能以实践工作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也将会更好。

3.2教师认真准备授课

案例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或者讲解案例,有效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准备。每堂课前,教师应为所授内容选取或编写合适的案例,这是基础的工作,也是首要的环节。课上案例分析,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许多案例本身就存在多种解决对策,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讨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编排情景话剧等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得到更接近实践的角色体验,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深化了对原来所学知识的认识,最终达到案例讨论的目的和实现教学目的。

3.4发展师资

教师是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可提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如互相听课,教学竞赛等方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谋求进步;另一方面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办学、顶岗实习等,实现资源共享,以丰富教师的实践实战经验,在教学中可充实教学内容。

4结束语

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我们要保留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系统知识的做法,也应重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案例教学改革了传统教学方式,以一种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通过课堂案例分析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践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这样一种高要求的教学方式,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想要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教师需要收集大量案例素材并进行筛选,将这些案例素材以清晰明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还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些都有力推动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教师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要认真钻研,认真备课,既能使所讲知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敦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和学生的互相讨论,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充实教师案例,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作者:宛娟 单位: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芳.工商管理课程互动式案例教学探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2]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3]杨峰,王艳花,员晓哲.对目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7.

[4]王旭,郑连成,于达.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

[5]何敏,左小明,马竹菁.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探析[J].金融经济,2015.6.

第11篇

[关键词]双元创新;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管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2-0087-05

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基础,不仅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反映高等学校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整体创新水平。研究生创新能力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志与灵魂,只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才能是今后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的执行者。在国家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背景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2]:一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研究,即从不同的结构视角进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如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入手,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创造性思维视角入手,创新能力就是头脑的操作能力。二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采用实证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结论普遍表明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不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数据显示:9%和38%的导师和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优”和“良”,相比较而言,53%的人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一般”和“差”[3]。而且,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也比较低,51%的硕士生选择“一般”。三是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即从观念制度、环境营造、创新精神、研究生培养体制等视角提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然而,多数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设计针对一般意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理论的梳理,并没有区分不同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异化,只是笼统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定义,没有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具体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因而,相对于具体学科而言,现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量和分析缺乏一定科学性。

本研究从管理学科入手,探讨该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体系的构建。管理学科作为集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方法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学科发展中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管理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其研究成果为管理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随着管理学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进步,管理学科研究生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招生比例不断增多。但是,在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某项先进技术或某种理论,应该结合我国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这就要求管理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超脱性[4,5]。不同于以往管理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借助心理学概念进行辨析,并且据于此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大量的体制机制创新途径。本研究则借助管理学中“双元能力”概念,提出并解析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内涵,从如何避免能力陷阱的角度分析双元创新能力耦合的比较优势,并试图从结构双元、情景双元以及领导双元方面建构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进改革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一、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分析

(一)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管理学科作为集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方法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管理学科的特征体现在社会需求大,实践性强,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可以面对所有组织,应用面广,需要多学科的支撑与融合。从研究主体来看,管理学科非常重视研究主体的特征。因为个体或群体研究者的行为往往会影响研究客体的行动或产出。因此,管理学科需要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进行结合而进行科学判断。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以系统论为基础,从微观个体到社会经济系统或管理系统看作一个“大系统”,将这个“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的范畴来看,不同于一般工程技术对硬件的设计与制造,管理学科研究不仅包含工程技术的硬件部分,还包含与这些“硬件”设计相关的“软件”研究部分[6]。由此可见,管理学科不仅注重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基础,而且具有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管理科学学科更侧重于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前沿,研究方法也更多地应用定量化的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因此,经济学、数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是管理科学的基础,如管理科学突出优化方法、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的应用。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内涵

学者们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但是现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剖析大都认同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并没有区分不同创新类型的能力差别,这样就弱化了创新类型与能力需求的耦合,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管理学科要求高校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务实型人才。这类研究生,具有灵敏的形象思维,更强调对组织、沟通、环境的适应和机遇的把握等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管理学科要求高校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只有通过研究生教育才能较好地培养学术型人才,以满足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这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更强调论证、综合和理论创新的能力。因此,本文依据双元理论的研究[7-9],按照当前知识或是技术路径偏离程度所提出的开发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的概念,给出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双元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是指在学术或是学习过程中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开发性创新的开发能力,以及旨在以创造知识进行探索性创新的探索能力。开发能力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提炼、传统惯例的承袭以及提高效率等活动的能力。而探索能力是指从异、试验、颠覆等活动的能力,涉及新的技术、新的理论等发明与创造。对于研究生所参与的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一般是依赖开发能力,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企业现实的管理问题,注重进行开发式创新应用,与应用动手实践有关,而政府委托的纵向课题,则需要研究生的探索能力,主要是运用探索能力进行探索性创新理论,进行科学研究[10]。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一)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框架

根据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探索性活动还是开发性活动,一旦过度,就会导致能力陷阱,尽管其结果是不同的。过度从事开发性创新而排斥探索性创新的研究生,有可能陷入一种次优的稳定平衡状态,并且会不断增加其有可能已经过时的开发能力;过度从事探索性活动而排斥开发性活动的研究生则可能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陷入无休止的探索,并且承担不会带来很大收益的大量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以往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培养和导师学术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创新能力的剖析大都认同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并没有区分不同创新类型的能力差别,这样就弱化了创新类型与能力需求的耦合,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因此,我们提出了依托科研团队培育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途径,即以科研团队作为培育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科研团队来优化结构配置和增强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双元性。基于结构双元、情景双元和领导双元三个角度,进一步细化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二)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手段与方法

依据图2所示,本文首先从结构双元的视角,通过任务分离和时间分离来实现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分离,即构建产学结合、学研结合的两个研究平台,分别培养开发性和探索性创新能力,以序贯轮换来实现两者间的间断式平衡。第二,从情景双元视角,提出采用环境营造、制度设计、导师队伍的建设来培养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策略。第三,从领导双元视角,提出以学科交叉和项目引领等措施,培养或提高研究生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加强,形成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手段与方法如下:

1.产学结合

通过产学结合,培养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开发性创新能力。首先,实训基地的建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兖矿、新矿、枣矿、平煤、同煤等大型煤炭企业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调研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二,鼓励科研导师参与到企业中去,从而丰富导师的实践与教学经验。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结合管理学科特点,选择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作为教师的实训单位,借助企业实际运作,加深了研究生导师对所掌握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改进,从而提高了其培养研究生开发性创新能力的水平。第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夯实研究生的开发性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或技术人员充实导师队伍,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多数研究人员是各个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成员、理事或专家,这为掌握管理学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把握管理学科前沿提供了条件,也为管理学科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学研结合

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探索性创新能力。首先,以学科带动教学与研究的共同发展,组成科研团队。我们依托山东科技大学组织治理与竞争研究所搭建了三个运行良好的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双元创新能力。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教学工作不仅能够开拓知识面,而且可以拓宽其科研思路,科研团队则可以加强其在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深度,有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其次,依托科研平台,深化合作范围与合作领域。通过共建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共建虚拟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应用、人才联合培养等模式,提升管理学科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从而为研究生的探索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第三,开展丰富的研究生学术创新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举办学术沙龙,讨论兼有学术性与时事热点的问题,邀请在教育界、企业界的学者,以及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具有广泛影响的专家,与研究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实践证明这些学术活动在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制定各项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既开阔了视野,加强了学术交流,更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研究热情。

3.导师队伍建设

从导师自身来说,他们既是教育工作承担者,也是科学研究者和教育研究者。因此,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挖掘不同类型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首先,导师应当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导师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导师要能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并付之于实际行动,才有可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道德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提高导师学术水平,甄别研究生的双元创新能力。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价值取向已大体定型,很难按导师的愿望做彻底调整。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导师选择双向交流”制,寻找相互“匹配”,即指对方是否有自己所最看重的东西。从导师的角度出发,我们看重的是一名学生有志于从不同科研工作中发现乐趣,即使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但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逐步提高。第三,导师根据研究生的不同创新能力,把握研究方向。在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方向选择过程中,作为导师不能强加给学生选题。否则,不能够较全面地挖掘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求每个研究生就学习过程中,以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切身体会进行交流。同时,某些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可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其提出的某些想法或建议,有时对导师的研究也可能具有启发作用。

4.科研过程管理

针对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育,我们主要从选题、文献整理到学位论文的完成,进行科学研究全过程管理。同时,把这两种创新能力和科研团队的研究课题不断深入地融为一体,使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首先,对研究生的选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依据学生具有的不同创新能力特质,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这要求导师本人必须对管理学科的历史和自己的研究领域充分了解,结合管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不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攻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科研团队一直研究企业家与公司治理等问题,要求和鼓励学生学会整理、阅读、评述文献,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相关问题有关的最新动态,并形成定期汇报机制。其次,注重文献综述的能力。在研究生开题准备阶段,着重指导他们真正学会阅读他人的论文。具体做法是:学会收集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略读和精读这些相关文献,进一步追踪所研究问题的脉络。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研读,才能透彻理解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他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创新性工作。在我们的科研团队中,设立了有关文献综述方面的学术讨论和报告会制度,并建立了文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以实现知识并享,开拓研究生研究视野,更好地掌握自己所研究领域中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最新成果和动向。经过这样的科研训练,启迪研究生的灵感,找到研究工作的突破口,来确定自己的研究类型。第三,注重学位论文。针对开发性创新能力培养,这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择,主要考虑实践性。将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最好能将科研成果进行实际应用的转化,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针对探索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智慧与潜力,努力为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5.环境营造

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所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但其本质就是要给研究生一个宽松的、可自由发挥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建立了“讨论课的机制”,即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学术讨论。形式多样,有时由教师提出话题、学生自己大量查阅参考书和资料,并准备数周,动态抽取学生进行工作汇报,大家共同参与点评;有时,以概论性教材作某个研究问题的入门基础,由学生自选经典文章和优秀的研究范文,把握问题的起源与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现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一般来说,每周讨论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要交叉选择应用性和基础性的选题,同时不能把研究方法、路线等都详细规划好,缩小了研究生的思考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不能较好地甄别研究生的开发性能力和探索性能力。其次,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举办重要的学术讨论会、外籍专家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邀请来访外国专家的个人之间学术交流等途径,为学生创造接触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领域的条件和机会,深入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爱好。第三,在科研团队内营造宽松、自由、平等而又严谨的学术气氛。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性活动,对于研究生可能产生的“空想”或“走捷径”的想法,要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引导。导师在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讨论问题时尊重研究生的想法。把研究生看成为是一个有积极思维的创造者,对其存在一些想法,无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解释,还是对问题的抽象提炼,都让他有充分的发言权。不能把研究生看成为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把导师的意志强加给研究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

6.学科交叉

从个体层面而言,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与知识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要给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空间,促进管理学科新生长点的形成,并加强研究生不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巩固。首先,在科研团队内部,依托不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一方面以研究方向来确立固定的学习小组,处理日常的学习和课题任务,重点塑造研究生开发能力,进行基本依托横向课题的开发性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以临时项目小组或是组建科研团队内部的网络小组,有效完成非常规任务和创新,以培育研究生探索能力为主,进行重点纵向课题的探索性创新。其次,我们在进行研究生选课时,力求课程安排能够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同时又能拓宽研究生的学科知识面和培养相关能力。例如,我们在指导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硕士点的学生时,要求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互相学习,能够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要具有辨别研究对象的分析能力,将研究问题进行抽象化、数学化的能力,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意义和效果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第三,建立不同研究团队的经典文献数据库,以及各个研究团队的最新文献讲评机制,增强了研究生的外文文献检索能力,能够使研究生不仅掌握了现有研究问题的基本研究脉络,而且把握住该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项目引领

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也能够提供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结合社会实践的背景资料,科研项目能够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高水平的纵向科研项目,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技能。在我们的科研团队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为项目主体,为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供机会。研究生通过承担科研项目,了解项目的立项程序、研究方案设计等知识。从参与科研项目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创新灵感,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增强研究生的开放性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了解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三,项目与科研团队的“双”负责人,促进知识等信息的流通。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项目负责是促进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他们负责协调和应对研究生探索与开发活动之间的张力,并通过有效的职责分离来解决矛盾。科研团队要探索不同的整合机制以弥补结构分离之不足,保持研究生的独立性并协调其行为。

三、结束语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奖助体系较为完善、投入机制和竞争机制较为明确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而且相关配套措施陆续跟进。这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目的是激发研究生学习和学术激情,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尤其是随着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已开始受到国内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现有研究采用实证等分析方法对现阶段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现阶段存在着管理学科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学术热情不高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基于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视角,提出了体制机制创新途径,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进改革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30.

[2]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3]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1.

[4]唐智明,侯渡舟.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推进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114-117.

[5]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16-121.

[6]杨学津,吴爱华,张毅伟.试论管理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改革[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1):81-83.

[7]张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1):137-152.

[8]奉小斌,陈丽琼.探索与开发之间的张力及其解决机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19-26.

第12篇

关键词:统计学;创新实验;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79-02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统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公共事业等专业对实践要求很高,各专业毕业生到各大企事业单位工作后将经常需要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策划和实施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及撰写统计调查报告等。同时,为了给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就业打好良好基础,我院许多学生承担了上海市或校内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参与了多项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上述很多具体实践工作和科研项目均需要展开统计调研、数据分析及统计建模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实践教学改革是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但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的惯性依旧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2]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个性及能力素质,增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更好地促进统计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均能学以致用,灵活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统计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统计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我院以往的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统计学实验设计中以演示型、验证型实验为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国贸、信管、物流、经济学、公共事业等专业均开设“统计学”课程,但是各专业实验教学使用的案例基本相同,与专业结合度低,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

第三,2011年之前统计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在相关金融、证券、咨询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的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不丰富。

在此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发现学生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刻,对统计预测和决策方法的掌握不够灵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综合改革和实践,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二、统计学实验综合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保证

1.实验环境

经济与管理学院在重点学科建设及085工程项目建设中改建和新建了几个大型实验室,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备十分完善,不仅可以支持教师在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统计学软件操作演示,还可供百余名学生同时学习操作多种统计学软件,为统计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操作平台。

2.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统计软件并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进行统计学实验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我院统计学主讲教师自2011年开始先后参加了上海市产学研践习计划项目,到金融证券公司、电力公司、新能源企业等各大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践习一年,在此过程中参与完成了多项不同领域的实践项目,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为“统计学”课程积累了大量的新的实验教学案例和素材。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针对性,考虑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典型案例需要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统计研究对象,熟悉统计研究步骤,了解不同统计方法的应用。如利用肯德基选址条件和方法案例讲解统计资料搜集与整理方法,结合纸尿布与啤酒营销案例讲解统计数据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同时穿插多种生动的小型教学视频,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统计学并喜欢上统计学。在校企实践环节,邀请安排企业高层次统计分析人员来校示范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开展统计调研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研组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修订和编写了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对实验教学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化指导。为增强统计学实验教学专业特色,使统计学和学生所学专业能够更好地融合,为每个专业编制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及统计调查报告模版,同时把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了两个模块: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

1.公共实验模块以基本演示型、验证型实验为主

教师结合各专业典型案例演示EXCEL和SPSS的基本操作及计算功能,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功能,包括:实验一――应用统计软件EXCEL或SPSS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及制作统计表。实验二――利用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峰度和偏度等方法对统计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和分布形状进行分析。实验三――对总体均值和总体比率等参数进行置信区间估计以及假设检验。实验四――结合经管领域具体案例,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公共实验模块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不同统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熟练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2.专业实验模块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

(1)设计型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完成四个设计型实验项目。首先给出四组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案例的统计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统计方案,选择统计方法,并用统计软件实现统计方法,完成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综合型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综合型实验是对设计型实验的综合和拓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统计理论、方法及统计软件解决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让学生组建小组,每小组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结合参与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以及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选择适合的统计调查题目。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做的大学生网络购物情况调查及公共事业专业学生做的大学生逃课情况调查等。

2)每小组独立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确定统计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及填报单位,制定调查项目,确定调查时间及时限,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等。教师对每一个小组设计的统计调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3)每小组独立完成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对每小组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指导,提出修改建议。搜集调查问卷的工作在课外完成。

4)每小组借助于EXCEL或SPSS统计软件,对搜集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整理、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构建统计模型、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并给出结论。

5)每小组完成一份详细深入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图表清晰,层次清楚,逻辑严谨,结论准确。

6)最后每小组以PPT的形式,对统计资料搜集、分析方法和得出的结论进行阐述,分享实验成果。组织不同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组统计调查报告进行总结、评价及提出修改建议,促进每小组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报告。

7)开通我院统计学学习微博账号,建立开放的统计学网络学习平台,分享统计学习资料、最新的统计资讯、趣闻和轶事、有意义的统计资源成果等。师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交流疑难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互相学习,同时促进学生网上网下共同学习,齐头并进,更广泛地学习统计学。

四、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综合改革和实践,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能够利用统计学各方法和统计软件对身边的热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和深入探讨,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后续课程的开展,如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均需要学生作统计调研分析工作,很多同学能够娴熟地完成上述课程所要求的统计分析。部分学生也开始采用统计学各理论和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论一些很专业的量化分析,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统计理论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完善了统计学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吉春.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8,(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