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18:4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专业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川大学昨日出台“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要求各学院根据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并明确指出,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可以被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调研报告、竞赛等成果所取代。
记者了解到,新的要求中,四川大学要求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根据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确保毕业环节的质量,制定符合该校各学科专业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基本要求和实施细则。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即形式和内容上“可以是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是反映学生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竞赛取得的成果、参加科研训练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取得的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等。”这意味着,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取消毕业论文代之以在媒体上发表稿件来评价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做法,在学校层面是予以肯定和支持的。
毕业论文形式倡导多样化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把关上会有所松动。川大表示,目前已要求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参照此前学校有关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术道德规范,并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抄袭、剽窃行为的审核提出具体办法。严肃学术风气,杜绝抄袭之风。
与此同时,教务处每年将组织专家以计算机辅助审查和专家复审等多种形式进行抽查。发现违规者,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重处。据《成都商报》L譻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课程设置;撰写形式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1-0132-03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手段,还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模式的新生力量,主要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能创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反映独立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关系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课程设置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与母体学校相区别的设置,但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却多半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尤其是文科语言类的专业,依然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存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实践与应用,但在毕业论文环节又绕回到了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状态,此种矛盾不仅困扰了众多的学生,也令许多论文指导老师一筹莫展。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较常见的问题有:科研经验不足、科研兴趣偏低、选题困难、难以创新等。论文指导老师抱怨较多的方面则是:学生逻辑论证能力差、阅读量太少、科研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度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主动性不够等。从师生两方面反映的困难不难看出,诸多问题的存在与课程设置、学习过程中缺乏与撰写学术论文相应的支撑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与培养过程中重实践与应用的模式不匹配。为此,相继有学者对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展开研究。在知网的搜索显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文章,以“独立学院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论文有22篇,时间段集中在2008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为3.6篇。而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有关论文为3篇,研究角度集中在写作过程调查、问题与对策等方面。有青年学者提出以配音讲解作品替代学术论文的做法。[1]147-150也有学者认为毕业论文要与社会接轨。[2]123甚至还有学者对毕业论文与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主张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学生实习、就业紧密相关外,还提出学生可用外语类职业资格证书、国家级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申请免撰写毕业论文。[3]99-102与此相对应的,公立院校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进行研究的论文则高达上万篇,时间也要久远得多,有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如《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4]84-87,也有专门针对文科专业的,如《毕业论文改革:高校新闻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5]110-112姑且不论独立学院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事物,但相关研究论文绝对量较少,是否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的重要性偏低,必要性不具备呢?答案是否定的。课题小组以南国商学院英语类本科专业2013届、2014届和2015届连续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重点校级课题中所采集的有关数据显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二、项目研究设计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结合学校英语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实情况,提出改革的方案,进行改革实践,推动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科学发展。据此,特拟定了如下研究内容:一是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二是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三是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是否感兴趣,具体做法包括: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
三、项目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为期三年的试验实践的方式进行,最终通过分析试验和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研究的结果。
(一)研究过程
1.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学校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可见,在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总体上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期望。2.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2013届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年级之前阅读和写作课程分别开设了两个学期,之后再无写作课程。也就是课程设置中并无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但学生毕业之时要求撰写毕业论文。2014届和2015届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阅读和写作课程依然在低年级各开设了两个学期,但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均开设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这意味着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就要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了。此外,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论文指导老师的职责和毕业论文的格式等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撰写学术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唯一形式。显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毕业检测形式不匹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3.开展毕业论文改革实践。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在毕业论文论文撰写阶段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论文撰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是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凡是在本学科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译文的,且文章字数与毕业论文字数相当(约5000字),无论文章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只要在答辩前出刊,均可直接参与全英文答辩。选择公开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内容要素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有较大不同,内容有“拟撰写字数”、“论文内容概要”、“拟发表刊物等级”和“进程安排”等方面。计划书通过后,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最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允许参与答辩。二是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使用翻译工具,能够胜任不同文体文本的笔译、口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翻译是毕业生必备的技能,鼓励学生从事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很强的职业预备性。翻译资料的方式可以是中译英,也可以是英译中,原始翻译资料的总字数需达到3000字以上。译文被公司采纳的学生,需结合翻译实践撰写2000字左右的全英文论述文章,经论文指导老师审定合格后,可以凭借书面的采纳证明申请参与全英文答辩,答辩时还需提供翻译原件和译稿。选择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要素有翻译类型选择“英译中/中译英”、翻译字数选择“1500字汉译英+1500字英译汉/3000字汉译英/3000字英译汉”、“拟翻译的内容概要”和“翻译公司的相关信息”(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三是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商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年来对毕业生就业开展的跟踪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市场有关的工作。因此本项目提倡学生结合专业实习撰写有关的调研文章或论述文章,且字数、文章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时,经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视为完成毕业论文,最后参与全英文答辩。在此过程中,选择撰写调研报告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与撰写普通学术论文相同,但要求学生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收集下翔实的数据,文中就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且调查问卷需附在正文之后,供答辩小组成员参考。四是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需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通过适度的问卷调查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是比较贴近实际、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对三届毕业生的选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导师的指导下,大量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类似的选题如:《英汉广告幽默文化对比》《中美灾难文化价值观异同》《中美商务谈判文化风格差异对比》和《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对比》等。事实上,这些选题被学生认为易于撰写,并且完成得较好。五是告知学生还可用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替代毕业论文的撰写。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设计,字数、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经审定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形式均可由学生开展。如与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相当的有主持或者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参与翻译实践相当的有参加省级(含以上)口、笔译大赛并获奖;通过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等。视具体情况,由学生提出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审定合格的,均可视为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
(二)研究结果
1.改革实践数据统计。2013级305名毕业生中,有4人参与了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3%。2014届200名毕业生中,共有42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7人在公开刊物,占毕业人数的3.5%;35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1%。2015届290名毕业生中,共有66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2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占毕业人数的0.6%,51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6%,15人进行调查研究,占毕业人数的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3.3%。三年的数据表明,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绝对人数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由于2015届为学院迄今为止毕业生人数较多、参与毕业论文改革人数最多的年级,故选择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问卷以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的形式,就“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无必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撰写方面遇到何种问题?”,以及“最希望以何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等十项内容进行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承认完成毕业论文是必要的、的确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帮助;但资料贫乏、科研经验不足、语言表达跟不上和难以创新凸显了教学与检测的不对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确需要进行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的全面对接;有学生认为实践能力远比科研能力重要,学校需要对所开的专业课程进行相应改变以对接毕业论文改革。且不论学生看问题有无偏颇,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来看,学生要求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对接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3.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反馈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的学生均是使用中文撰写,虽然答辩时使用的是英文,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其使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是否要求学生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全英文的文章还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二,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反馈,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所翻译的译文初稿水平并不能达到相应要求,都需要指导老师的大力修改方能达到公司期望的水准。虽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但指导老师认为译稿的最终水平并非学生真实翻译能力的体现。如果委托公司借此聘用学生担任正式的翻译,日后在无教师指导下的翻译水平能否保证还有待考证。第三,暂时还未对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进行实践研究,也没有学生提出相关置换申请。课题组成员认为,毕业检测的形式应该没有穷尽。从研究的结果中发现,对于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的独立学院的英语类专业学生而言,虽然更看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恰当的科研对于提高其综合的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教学与检测对接问题的探索,不仅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研究,也需要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方面积极改革,更需要对不同形式的毕业检测进行利弊分析,力争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检测相一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一致,在校学习与求职就业相一致,最终实现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多样化、方式合理化、效果显著化的目标,提高独立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黄运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奚道同,等.民办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
[3]王淼.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4(6).
[4]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
[关键词] 湖南高校;日本高校;日语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92?05
一、研究目的
自1999 年全国大规模扩招以来,学生的质量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入学大学生在学习成绩、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不断引进外资企业以及鼓励中外合资企业的创办。为此,各大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对外语专业的建设。其次2000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随之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理念的基础教育日语教学大纲”——《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01),《全日制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03)相继研制完成[1]。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出台,使高校的日语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进入了自主择业的阶段。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的激烈,大学生要有自己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大学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本文主要从制定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出发,运用以湖南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日本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目前湖南省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并探讨日本高校的日语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以期对湖南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以及今后日语教育的稳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内容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
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经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需要。
1. 指导思想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素质教育观,确立现代质量观,强化和谐成才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和谐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需定位准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增强,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架,教学内容的规划以及学时,学分的分配要科学合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2. 基本原则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确定的主要原则要符合国家需求、社会发展、高校运行和学生要求。要突出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涵建设;要凸显国际化,以及大众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因此,湖南各高校要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制订切合实际人才,顺应人才市场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湖南高校以及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日本关东、关西地区的高校,其属性如表1。
专业日语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单从“教”来培养学生的日语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简言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学生的未来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湖南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日本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
1. 培养目标差异
湖南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概括为: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文化。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日语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日资、中日合资企业的翻译以及管理、海关报关员、国际导游、日语教师、对外贸易等工作。
而日本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体现为:注重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之后有目的的去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知识相比,日本高校则更加强调日语口语的练习以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的课程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换成主动的学习者。
2. 培养规格要求差异
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可以分为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素质要求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湖南省高校和日本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要求进行了对比。通过表2可以看出湖南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有待提高。
上述对比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从知识要求来看,日本高校更注重知识的广泛性。众所周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时事以及文化对于学习外语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便如此,湖南高校的日语专业大部分只是开设了日本文化选修课程,仅有一两所高校开设了日本历史课程。而对日本的时事政治以及地理知识的学习目前还没有开设任何课程。
其次从能力要求来看,与湖南高校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能力要求相比,日本高校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点表现在做作业上。日本高校学生的作业主要是通过书写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的。小论文的书写首先是要发现问题,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书籍查阅和实际调查后展开论述,最终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2](14)。而在小论文的调查研究以及书籍查阅阶段,大多数的日本高校是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法进行的。将整个班级分为人数近乎相等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书籍的查阅和实际的调查工作。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进入工作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素质要求来看,两者也有着质的差别。湖南高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与此相比,日本高校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要自己贷款付学费,毕业工作后慢慢还清。其次生活费用也主要是靠自己打工换取。所以在日本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半工半读的生活状态。这样不仅练就了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更加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3.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差异
课程的设置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至关重要。要想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确保专业主干课程。本文通过表3来论述湖南高校与日本高校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的不同。
湖南高校日语专业的主干学科主要以日本文学为主,加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了商务日语专业。这样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课程则以精读,泛读,写作为主。可以看出作为一门外语,日语的学习在湖南高校还停留在注重语法的学习上。此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学校类型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各有特色。如师范类学校设置了日语教育专业,综合类高校则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分别设置了日汉翻译和商务日语等主要专业课程。
一方面在日本,对照语言学是日本高校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运用母语与日语进行对比的方法学习日语,以便更好地掌握日语基础[3](4)。同时,日本的非师范类院校也同样将日语教育设为主要专业。也就是说培养今后从事日语教育工作的学生与学校的性质没有直接的关系。此外,学校更加注重学生与老师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为此专门设置了相互交流(communication)课程,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摆脱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2](12-13)。
4. 课程安排差异
由于我国与日本国情的不同,以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安排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此,本文将通过表4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首先是在公共课程的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别。与日本高校相比我国高校有它的特殊性。湖南高校依据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要求,都开设有相应的公共课程。公共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在总学分中占有20%-30%的比例。于此不同的是,日本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则没有开设公共课程。只是有些高校开设有时事政治及自然科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日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关联性大的课程(课程名称会在学生的课程表上体现)可以抵学分,关联性不大的课程则不被授予学分。
二是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不同。日本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占总课程的比例为40%-45%,远远高于湖南高校。在日本,学校会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课程。可见日本高校不仅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范围比较大,而且学生的自由选择度也比较大。而就本文所研究的湖南省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程来看,虽然各大高校也都开设有选修课程,但是选修课占总课程的比例还不到20%。选修课的设置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4]。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选择度较低。
三是毕业论文课时安排的不同。湖南高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课时为8-10周左右。在日本,从大学3年级开始就要根据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导师。每10-20人为一组(在日本,这种授课方式称为ゼミ),在同一个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的书写。各高校将毕业论文的课时安排为一个学年,即第4学年,共计20周左右。日本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一般是,学生要通过一定的问卷调查,录音访问以及书籍查阅等方法来完成毕业论文的书写。因此日本高校的学生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科目的学习,如问卷调查的制作、统计等知识。而这些科目大部分都被设置为选修课程。而湖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书写还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的参考研究来完成的。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出了湖南高校与日本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区别。
5. 实践课程差异
湖南各大高校的实践课主要是以工厂、公司实践为主,即就业实习。同时课时由实践课时和教授课时组成。教育政策也规定高校的实践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20%。
日本高校则将实践课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的授课方法都由理论加实践组成。教科书中学习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去实际观察,结合实际,最终予以掌握[5]。对于学生也是百闻不如一见。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研究结果
通过与日本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湖南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发展来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湖南高校的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的弊端。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纷纷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造成了一边倒现象的出现。各高校都没有设置属于自己学校所特有的专业课程。甚之,各高校都存在商务日语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限,与企业的要求也相差甚远,湖南高校的日语教育可以借鉴日本高校的做法,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去学习。
2.实践课时设置偏少
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湖南各高校的学生来讲,实践已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对于上实践课来说,学生也仅仅满足于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没有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到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日本,各高校的日语教育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
在对学生考核方面,日本高校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书写和发表小论文的形式来测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而湖南各高校对学生考核,则测重于试卷考核的方式来进行。
3.实用型课程设置缺乏。
“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 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这番话不仅适用于职业教育,同样也适用于高校。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如何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目前能采取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建立实训基地,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通向就业的路程。
随着湖南市场经济发展,日本一大批企业在湖南落户。如:汽车制造、椽胶制造等产业需要一大批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湖南高校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步子迈得较慢,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难求,另一方面毕业生走上社会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现象。而日本高校是根据国内或地区产业实际,设置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们深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教育必将面临诸多的课题,这也是中国教育的必经阶段。对于高校来说,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如果不改变课程设置,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就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如何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湖南日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2):99-106.
[2] 林大.日本語教育ハンドブック[M].東京:大修館書店,1990.
[3] 崔崟.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