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07:0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培养集体主义,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这类学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于对集体工作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首先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小李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我便注意指导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团结、友爱、求实、进取”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团干通力协作,全班同学共同拼搏,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上,大家齐心协力、勇于进取,敢于与强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学期末,该班团支部被评为三水市“先进团支部”,该班被评为年度学校“文明标兵班”。小李同学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毕业”。
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要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这对于安于现状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调动。另外,注意及时表扬。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有位姓林的男同学,头脑灵活,但数学成绩一般,进入高二学习数学劲头仍不足,一心只求毕业就可以了。有一次测验,这位同学数学得了65分,虽然在全班同学中属于中等的成绩,但比过去已有了进步。因此,我抓住这一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并在个别谈心时对他的进步,近期的投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此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了,经常钻研数学题,不懂的主动去找我弄个明白。于是我又特意赠他一本《高考数学解题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钻研,结果成绩大有提高,中段考试跃上85分,并且成绩一直维持至今,处于尖子生的行列。我知道,他是受到表扬而激发好学热情所取得的成绩。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发挥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
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记得有位美国诗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来,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同学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把基础差的同学分配和成绩好的同学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对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版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所得一点体会,在教学教育中取得一定成绩,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经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心理学》华南师大教育心理学教研究编写小组编1983年
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由景县安陵中学马英申报的课题《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经衡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项为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属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课题,课题批准号:0904179。
我校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里是条件比较差的,学困生在我校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流失率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差,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学困生,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消除它们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学生正处在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本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症结,有利于构建新的
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通过此项研究,重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广,而且能突破学困生教育的瓶颈,让每个学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能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这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
(四)省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将学困生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对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来,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等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近十部有关的专著。虽然在学困生心理障碍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外有关理论和做法的移植较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调查和经验总结法为主,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再有,对学困生教育干预的实验以个案研究为主,在正常的班级教学中渗透学困生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课堂教学中渗透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2、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3、把缓解、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一)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家庭、社会、学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具体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3、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中的动态关系。
4、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来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二)研究目标,围绕教育的培养目标,矫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清除或减轻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重塑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初中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 研究思路 1、研究视角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新认识,探索这类学生学习心理的特殊性规律,帮助他们找回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心态。具体任务是,a、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现状的调查。b、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2、研究方法 a、调查研究法: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观察、测试等手段,有
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
困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c、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d、经验总结法:依照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
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三、研究基础
近几年,我们学校对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较为关注,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点经
验,使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课题负责人马英,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2007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班主任。被聘为衡水市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核心组成员。曾参与课题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吴铁新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
物上多次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学校领导对此课题非常重视,课题组成员敬业精神强,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对本课题有自
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其成员中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秀良、教导处主任吴铁新、有经验丰富的教研组长马英、徐红旗,并且文理学科老师兼备,中、高级职称都有,课题组成员四十岁左右,均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能力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学校有互联网、图书室、阅览室等可用资源;并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持;学校将尽最大
努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五、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种(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习惯等缺陷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行为不当,学业成绩不良。学困生在农村初中存在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实施方案
(一)、研究对象
在2009学年,各年级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每班随机抽取2名单科、3名全科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重点
目的: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实施干预,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整体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研究重点:
1.诊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b、以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为准,筛选出尾端学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班确定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准确、全面收集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用测试法、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困生个体进行现状评定,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
c、对研究对象实施跟踪观察,做好学困生个体观察笔记。
d、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a、整理分析资料,在初步掌握学困生个体学习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困
生一般学习心理障碍。
b、运用各种方式来探究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c、探求出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疏导和转化的途径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学困生转化培养计划。
d、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教学个案和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检测与评估。对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课题的得与失。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c、编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清除研究的教学个案集和论文集。
(四)、研究预期成果
1.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2.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干预策略。
3.个案研究报告。
(五)、研究组织管理与措施
1.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由马英担任,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为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研人员为有关班级的任课教师。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学困生的认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反思与教育主体功能。
3.坚持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效探索学困生学习心理障成因与对策,将课题研究过程落到实处。
4.强化行动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5.增强成果意识,及时总结交流研究心得,物化研究成果。做好阶段性成果的验证与推广运用工作。 研究时间:两年 。
资料(主要参考文献): 1、赖小林,《广东省汕头市学习困难儿童生理心理调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学俊主编:《中小学生偏常心理与行为辅导》,武汉出版社,2000
4、《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郑信雄著,九洲图书出版社
5、《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外,还有现今应试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学家曾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青年取得成功应必备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优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现状
心理素质百指人的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够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的推理;二是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四是要有正确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在当代社会中,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很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若不注意排除,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目前,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并不完全美妙,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一项以全国12.6万多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间题。南开大学工处曾连续两次对人学的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权威部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经占总休、退学人数的比例近50 %。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的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不能完成学业而被淘汰。在石家庄某高校,近几年休、退学的30几名学生中,48.65%是由于患某种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变革和独生子女的大批涌人高校,近几年来,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因素心及学校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一)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始作佣者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经济上无私奉献,智力上高度重视,但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世界。据调查,我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1. 32min,不及美国孩子的1/6,而家庭学习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近乎美国孩子的5倍。在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矫宠放纵与教育的严厉要求下,孩子的学业有可能很出色。但如果他们一离开父母,自身的那种依赖性、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执型心理就暴露无遗,无法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再加上有些父母对子女有惩罚、归罪羞辱等不良的养育方式和行为,很容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害怕失败的被拒绝。同时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容易记仇报复。这些子女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后遗症。 (二)家庭环境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北京医科大学曾对某一重点理工大学全体一年级2205名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1.76%,为双亲家庭的5.9倍。
父母关系不和睦或父母离婚会使女子有残缺感,容易导致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虑,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易于发生心理障碍。家庭收人过低,也可能使女子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到父母的养育方式,从而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
相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如不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不仅会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还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这样,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无法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要求,恐怕在社会上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力都会消失。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乃至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预防和矫治:
(一)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种磋商行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数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矫正。
大学生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改善和矫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克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应重点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世界的健康发展,从源头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隐患。鉴于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父母、教师和有关社会工作者应关心不和睦家庭和父母离层的家庭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授课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或因完不成诸如双杠、单杠等课目中较为复杂的动作,或因在考核时出现动作失误而造成情绪紧张,此类情况的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手出汗、脸发白、脚发抖,说不出话。究其原因,前者属于心理素质太差,而后者则属于心理障碍所致。多年来,我对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的办法进行了一些探讨,颇有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心理学来讲,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的恐惧心理、紧张情绪以及由此而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根据体育心理学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如身体状态、个人性格、环境、天气等,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如有的运动员虽然平时训练时表现出的水平很高,但在比赛中却发挥失常,不能象平时一样准确地完成动作,此类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凡是起消极作用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会在各种条件下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较差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由于平时锻炼的不足而导致身体素质较差,常常怀疑自己完成动作的能力,缺乏或失去自信心。因此,当他面对器械时就会产生恐俱、紧张,造成心理障碍。
1.2情绪紧张。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做器械动作时,要有适度的紧张和精力的集中,否则过度的放松,容易产生外伤。但有些学生却紧张得过度,这样会使肌肉用力失调,神经系统反应迟缓,表现为动作变形、失常。如在做双杠练习时,先做的辅助练习(支撑前后摆动)还正常。但面对完整练习或在教师关注的时候,就过度紧张,产生上不去杠、摆动浪的幅度不大或节奏不好、下法分脚、身体失去控制等现象。
1.3情绪不稳定。情绪的稳定性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体育课在室外进行,而且动作练习时要轮流练习,前面的练习者做动作失败,尤其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动作失败,会对后面或身体素质稍差一些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如果教师动作失败或不顺利,更会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导致动作练习时信心不足而失败,这种现象有时会造成连锁反应。
1.4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学生练习的效果影响很大,轻快、活跃的气氛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疲劳的快速消除,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如果课间气氛沉闷,就会使学生感到心理压抑,对动作的练习会有厌烦心理,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
1.5恐惧的心理遗留。是指在新动作练习时产生,而在复习中也会存在的恐惧心理遗留。如上次发生过失败动作,那么下次课中就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感觉,对这个动作的练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再做这个动作时就害怕、哆嗦、肌肉用力失调。
1.6性格的差异。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不同,可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对外部世界表现为关心、有兴趣、开朗、活泼、对周围事物容易适应;内向型的人不愿生头露面、沉静、孤僻、对周围环境不易适应。在体育课上表现为内向型较外向型的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2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1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教师要在课上或课下与学生增加接触,与其交谈,了解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做针对性的帮助和说服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2.2提高示范讲解能力。示范讲解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它能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正确规范的示范讲解要求教师讲解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精炼、生动形象,示范的动作要规范、标准到位、轻松、优美,应边示范,边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可能产生的紧张情绪或恐惧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提高其动作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另外,在示范讲解过程中,对动作关键和难点要重点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有心理准备,练习时减少失误。如果教师的讲解示范不够通俗易懂,简易精炼,示范带有惊险性等,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讲解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3针对学生的恐·俱。心理,加强对学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使学生懂得,只要勇敢去努力,都能完成动作。要着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精神,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积极情绪投人训练之中。
2.4调整练习顺序。根据平时了解,发现和培养班里的体育骨干。要发挥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让这些学生带头练习,给其他学生做榜样,增强其自信心;发挥学生之间帮带学的作用。
2.5加强帮助与保护。在练习时要加强保护,教师要讲清楚帮助保护的方法、作用,让学生感到即使动作失败,也是安全的,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保护者要帮助完成,提高肌肉感觉,领会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在单杠翻身向上时,保护者可托起练习的臀部,帮助其完成,然后逐渐减少力量,直到学生独立完成为止。
2.6纠正错误,个别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中出现共性错误时,要让全体学生停止练习,然后指出错误之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当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可个别辅导,可以找较好的学生进行帮助,以减轻其紧张感,但此时要注意学生自尊心的调整。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论文摘要]本文“追根溯源”对英语学习过程当中的薄弱环节“说”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5种具体方法来克服英语说当中的心理障碍,以提高会话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对英语四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口头交际能力的要求日显突出。因为没有口头交流,就会产生俗称的“哑巴式”英语,妨碍人们的正常交往。因此,在当今广大的英语学习爱好者当中流行起了“疯狂式英语”及“大嘴巴英语”,它不仅反映了人们迫切希望提高英语口语会话能力的心态,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学习英语的关键是要破除心理障碍,大胆开口讲英语。
人一旦有心理障碍,就难以把事做好。学习英语口语也是如此。英语口语学习当中的心理障碍常体现为由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所致的两大类问题。由心理素质所致的心理障碍,一般是由性格内向引起的。克服此类心理障碍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要勇于开口,不怕犯错;难以克服的是由文化素养所致的心理障碍。当人们学英语达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后,例如,非英语专业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及一些工作的科技人员,在开口说英语时?往往有以下顾虑:我这样讲是否有失身份?我讲的句子是否有语病?我的措词是否恰当?我说得是否流畅等等。一旦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就难以与别人沟通,这样也就一次次失去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们如何克服这种由文化素质所致的心理障碍,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呢?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
1、依据模拟话题,积累句型是提高口语水平有效方法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种场面,常听到一些英语学习爱好者与外国人聊天,说句“Hel-lo!”或是“Where are you from? How do you like China?”以后就不知该如何展开话题。其实这些英语学习爱好者,平时应有意识地找好一些实用性会话书籍如:《English 900》、《Familg Album U.S.A》、《At home in brit-ain》等,分门别类地模拟好话题,把书中的有用句型短语背诵下来,根据具体场景选择使用。例如:在旅游胜地遇见外国游客,你就可以从诸如:“Hello! Nicemeet you. Are you the first time to Beijing? Where do youlike the best? I have been toGraetwall. I like it verymuch.的句型开始,自然而然话题就围绕着旅游印象展开了。这样,由于平时积累模拟话题的基本句型,做好了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就可排除临场发挥时的紧张心理,使得口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进而有效地提高口语水平。
2、努力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是提高会话能力的重要因素
当然,话题在通过一些准备的句型展开后,扩充知识面便是进行成功会话的重要因素之一。扩充知识面包括多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差异,了解英美国家风俗习惯;另外,还要多获取一些各类学科的最新信息。知识面广了,聊起来就不会出现冷场局面,话题展开时就显得轻松自如。这样实践过程当中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克服了,会话技巧无形当中也就提高了。
3、多听、多说、多揣摩是提高英语会话水平的关键
文化素养较高的人,讲英语时,常存在这样的心理障碍,就是对自己所讲的话是否中听,自己的语音语调是否标准存有顾虑,因而不敢开口说。所以平时训练就应从多听外语节目训练语音语调及多揣摩入手,积极主动地多参与英语角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揣摩他人表达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总结,不中听的话就会越来越少,自己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信心就会增添许多。
语音语调不正常影响自己交谈时的勇气,因此,平时训练时须多收听外语节目,并大声跟读。实践多了,效果也就会好起来。
4、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大量积累词汇是提高英语会话水平的基础和保证
要想提高口语水平,光有前面提到那些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有足够的词汇量作后盾。为此我们应尽量广泛阅读,阅读能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从而扫除听说实践过程当中的障碍。由于阅读过程是个广泛涉猎信息量及词汇量的过程,一些词汇只能粗略反馈给大脑,要想使用,还须归纳整理。因而在平时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单词、短语进行归类背诵。例如有关饮食的词:bread; steam-bread, sandwich, cake, pie等;有关日用品的词:tow-el、soap、wallet, umbrella pillow等。有的放矢积累词汇。词汇量大了,实际运用时就可轻松自如了。
5、阅读原版英美小说及报刊杂志,是提高口语会话能力的补足措施
讲好一种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置身到这种语言环境当中去,多听、多说多实践,那你一定能掌握好它。然而对我们在国内学英语的人来说,这种语言环境毕竟有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补救措施就是广泛阅读英美小说原著及原版英美报刊杂志,体验一下他人的表达方式,给自己创造一个最佳语感的机会。例如:
I miss him over and over again. (From God Father)
‘Miss Eyre, are you ill?’said Bessie.
‘What a dreadful noise、I went quite through me!’ex-claimed Abbot.
‘Take me out ! let me go into the nursery! was mycry.
‘What for ? Are you hurt? Have you seen something?’again demanded Bessie.
‘Oh, I saw a light, and I thought a shost wouldcome.’I had nowgot hold of Bessie’s hand, and she didn tsnatch it from me.
She has screamed out on purpose, declared Abbot insome disgust.‘And what a scream! If she hand been ingreat pain one would have excused it, but she onlywanted tobring us all here: I know her naughty tricks!’
(From Jane Eyre)
论文摘要:在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等方面大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由于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同时也包含着个体自身的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等方面的努力。
随着高校竞争机制的全面引人,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调或者存在着心理障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象牙塔里天之娇子们的心理障碍也亮起了红灯:笔者将从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恋爱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其调适作一番陈述。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心理障碍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一番拼搏几番努力才走进了大学的殿堂。长期性情的压抑使得他们把大学看成了天堂,那里没有作业,没有老师的训导、家长的叮嘱,而只有轻松、愉快和欢乐。为此,校园里不时漂来三五成群的逍遥一族:玩扑克、打游戏成了他们的拿手绝活;看录像、谈恋爱成了他们的看家本领;殊不知,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一旦你停止学习久了,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二)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多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渴望被了解的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和寂寞,损害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如此重要,反观我们大学生之间的人际状况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别人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自己遇到心事时也只是形影相吊,或者到虚拟空间上去寻求安慰
(三)情绪性心理障碍
情绪是个人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做出适应的生物反映倾向。情绪生活是人们一刻都不能缺少的。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了烦恼、厌恶等否定的情绪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为一点小事而过分的情绪反应或情绪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成为大学生情绪性心理障碍乃至恶性行为的导火索。
(四)恋爱心理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谈恋爱已经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随,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不排除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真爱,但是为数不少的情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分手。而有些学生却因此抑郁成疾、焦虑成癖,最终形成了心理障碍。爱情可以让人甜蜜,让人激情四射,但也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这种由于恋爱失败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已不鲜见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怎样调适需要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应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为了调适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学会消除它的不利之处二
1、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美国"L:理学家安妮把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情感关注型、回避型和接受型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问题的危险因素。对子女期望过高,过分限制子女和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过分焦虑或者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这些养育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卑、敏感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等缺陷。因而为人父母应该严格要求、关爱并重,应该用语言或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经常赞扬子女,能够谅解子女的过错,尊重子女的意见,参与子女活动。事实证明,情感关注型家庭的子女很少会有心理障碍,很少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气氛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来自家庭内部比较融洽、和谐的大学生往往性情比较温和。能够宽容别人,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而若家庭气氛比较紧张,孩子往往形成胆小、怕事、自卑等性格缺点,有的逆反心理比较强,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危害。
(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应起主要作用
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为此,学校应做好如下工作: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的打算都很困惑,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这种生活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而在这种无目标、无理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的,甚至很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的。鉴于此,作为学校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予他们一盏正确的指路明灯,这样在他们迷茫、困惑之时,大学生才会勇往直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在大学的课业任务中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咨询、人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另外还应多请一些资深教授开设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掌握突破人际困惑的技巧。
3、提升心理咨询的水平
我们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工作应该主动出击,而不应该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来访,可以定期的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个检查,从而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不是事发之后再作反省。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应密切关注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他们经济拮据、敏感、自尊心较强,若不小心,可能就会受到心理障碍的侵袭。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哲学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自我调适。
1、正确的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而错误的自我意识则使人学生对社会适应不良。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2、确定合理的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回有所收获。目标是一个人的重要的行动指南,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符合自身的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必须要是在经过一番奋斗一番拼搏之后能够达到的。长远目标即一个人的理想,是确保大学生能够勇往直前的一个重要的王牌。在制定目标时除了要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近期目标,还要确立比较长远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目标过高往往不能实现,从而易使他们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目标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了也往往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毕竟一切尽在意料中
3、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现在不少人认为大学里学习的很多东西几乎没有多少在社会上可以应用其实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习到的往往不是刻板的知识,而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以往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大学里学习容量比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去粗取精,学会自主性学习,这样才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愉快而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训练,不酗酒不吸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能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劳逸结合,必须丰富多彩。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不去参加任何文体活动,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会单调、乏味,甚至会连正确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都难以维持下去。不会休闲就不会就不能真正地学习只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一个人的学习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定义、识别标准与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面入手,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可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有可能偏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出现心理异常。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有效识别并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及时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下作者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常见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障碍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问题之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认知偏见,情绪冲动,不合群,孤傲,不能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等问题,有的学生还存在交际方法不得当,不善于表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际上的冲突或没有朋友等人际障碍。
(二)学习障碍
由于大学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没有了老师一天到晚的督促,没有了大量的习题与作业,许多大学生开始由高三的高度紧张一下转人了极为放松的环境,部分大学生开始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影响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懒惰、学习动机过强,忽视张弛之道、消极归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具有精神疾病的行为或带有精神疾病发病的倾向而导致人格结构的破坏,形成人格缺陷。各种人格障碍在大学生的身上都有着鲜明、集中的表现,其行为虽然够不上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同样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有:
偏执型人格,如固执己见;情感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无常;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过分内向,孤僻胆怯;爆发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严重不足,对事物的反应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微弱刺激常可引起过强的反应,采取过激行为,不顾后果;强迫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固执迁腐,刻板保守,不问客观情况是否许可与必要,都把大量精力与时间用于反复检查核对,不允许有半点错误;悖德型人格,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及道德障碍,感情冷漠,以个人满足为最高目标,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为目标和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人格的成长不是直线发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很深刻,这些影响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本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
(一)识别标准
从表面上看,理解心理障碍似乎十分简单。可是,实际上要准确掌握心理障碍的标准,却非常困难。心理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主观体验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和统计常模标准。
1.主观体验标准。指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体验来判断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发生障碍。这里的主观经验和体验既包括障碍者,也包括咨询者。咨询者可以根据自己长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经验来判断来访者是否有心理障碍,咨询者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主诉体验来判断其是否有心理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心理障碍会引起个体的不适反应,感受到心烦、紧张、不安、苦恼,甚至痛苦的体验。
2.社会规范标准。指根据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不和谐,与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人,因此以通行的社会行为准则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应该是极具可操作性的。
3.心理测量标准。指主张以心理测量的客观数据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心理测量运用心理学家通过科学手段编制出来的心理测验量表来诊断心理问题。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有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两大类,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卡特尔16因素测验(16PF)、贝克抑郁问卷等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测验量表。
4.统计常模标准。统计常模的立足点是认为人的心理表现在人群中是呈常态分布的,即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目前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主张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心理障碍。但问题是不少心理现象的两极端表现中,常常有一个极端是优秀的表现,比如智力常态分布的一个极端就是智力优秀的表现,绝不是智力障碍的表现。
以上判断标准都有其不足之处,最好结合多种方法联合判断,以避误诊。
(二)识别方法
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症状轻不典型,往往不易被亲人或同事发现,以至耽误患者的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利的后果。“有病早医”是治疗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早期识别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生活规律改变。如以前很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清洁的人,突然间变得不知更换衣褥,不愿理发洗澡,甚至满面污垢,物品随手乱放,工作拖拉,劳动纪律松懈,经常旷工、迟到;或原来生活节约的人变得挥霍无度。
脾气改变。脾气改变是许多心理障碍早期症状之一。如原先热情合群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待亲友冷淡,甚至避而不见,与父母、妻子和孩子不谈家事,很少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或原来很有礼貌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对人无礼。
情绪变化。当一个人的情绪突然有较大改变时,就要留意其是否最近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以便及时干预。
记忆力下降,丢三拉四,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如发生在中、青年,应引起高度重视。
家庭突发事件。大学生生活阅历短,当他们面临一些突发的生活事件时会出现无助、无措、无望的心理反应,在“危机”面前可能会有出格的反应;些尽管在当时并未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但“危机”却一直隐性地干扰着学生的生活。
以上各种表现是某些心理障碍常见的早期症状,如与患者的过去情况不同,又无原因可解释,或者虽事出有因,但已事过境迁,应想到患心理障碍的可能。但要确定是否患有心理障碍,或属于哪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尚需到专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方法
(一)自预
1.挫折应对策略。挫折是人的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它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应对挫折的正确方法是,首先要正确面对挫折,要意识到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挫折,而是在挫折来临时正确面对挫折。其次,要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制定恰当的抱负水平,一般来说,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目标。年轻人往往容易好高鹜远、急功近利,所以会经常遇到不必要的挫折。因此,制定不高不低的抱负水平对于应对挫折十分必要。最后,要从以往的挫折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自己,一个对己对人对事有正确认识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
2.情绪调控策略。情绪失控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又一个重要根源。超越心理障碍,就得掌握调控情绪的策略。首先,保证情绪指向对象正确。任何一种情绪都有二定的对象。有的同学没有评上一等奖学金就认为是被别的同学抢走矛,将愤怒的情绪指向朋友雇大吵一架而断终交往。淇愤怒的指向对象显然是不对的。其次,是维持良好的心境。当消极情绪占优势的时候,要善于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我们不只要看到其消极的么面,更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最后是降低心理压力。大学生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当压力来临时,不要选择将其压抑到内心深处,而是应该将压力或挫折体验宣泄于外。有了心理压力,要善于利用朋友、日记、电台热线和心理咨询等途诉。
3.读书疗法。“读书疗法怡旨够治病疗伤,主要取决于阅读过程和图书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中内容的相矣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此引起对与自己有关问题的思考、对过去的回忆、对相似事件的联想和对主人公的认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间题所在,实现心理转变,进而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我调适、加速病情缓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是引发患者产生共鸣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产生美的享受、喻悦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发患者想像·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图书读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4:体育锻炼疗法。
体育对人的影和改造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而是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并对身都有影响的一个学科。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渝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体育锻炼,能够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对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在困难中勇于奋斗的坚毅品质的形成和自信心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支持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的压力,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调节,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一的。
1.建立多层次的心理保障体系。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键康教育委员会厂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
2.从新生人学教育着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作好思想准备。如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以便新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心理,更好地投人到学习生活中。向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关键词:体操教学;学生、心理障碍;对策
前言
体操教学动作具有惊险性、独特性,对于学生的感官有刺激作用。体操教学中,许多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和消极性练习并非是对动作要领不清或身体能力不及,而是由于各种心理障碍的影响所致,如临场焦虑不安、动机不足、动作变形等。积极的心理状态能有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技能,有利于落实体操教学的任务和要求。而消极的心理状况则有碍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并伴随各种错误动作的产生,无法完成练习,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课堂伤害事故。
因此,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消极因素、错误动作、恐惧心理、进行剖析,这对提高体操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学校学生11级药剂专业,机电专业,商贸专业。(中专、高职150人)
12级药剂专业,机电专业,商贸专业。(中专、高职170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事先发给学生进行调查,对学校学生11、12级药剂专业,机电专业,商贸专业(中专、高职)320人发放拟定问题,问卷回收率98.4%,有效回收率97.4%。
(2)观察法:对体育课教学进行系统详细观察,统计并了解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及其影响原因。
(3)文献资料法:在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文献资料及相关论文。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1.学校学生对体育课教材具有选择性
从表2可以看出,学校学生对教材具有选择性。男、女生普遍对球类运动最为感兴趣,而对民族传统项目较感兴趣。学生对球类感兴趣的人数远远超过对体操、往返跑(50M×8)的人数,而且女生又多于男生人数。学生在学习体操技术动作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而往返跑(50M×8)练习既枯燥又需要耐力和意志品质。这就使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潜意识地拒绝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对不感兴趣的项目有意识的产生消极、排斥的心理。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尽量找理由拒绝该项目练习。
2.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成因。
在体操课教学中,有些项目技术较复杂,具有一定潜在危险性,因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身体过于肥胖,离某些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差距较大而产生了恐惧心理。例如双杠项目,由于器械的高、宽等因素,学生双腿后摆未过杠面就分叉,或只后摆而不分腿等一系列杠上不规则动作。此时并伴随着心跳加快,精神过度紧张,从而造成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知觉失调,动作迟缓、四肢僵硬、保护性反射强烈就会产生焦虑或障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动作要领,示范失败,标准过高,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情绪过于急躁,这些行为出现便会引起学生上课时的心理;有时因场地设备器材等条件不够完善,天气、学生练习氛围等,这些客观条件也易使学生在学习时心理负担过重,神经过于紧张,使技术动作变形而导致失误。
从客观上分析,由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项目本身特有的难度器材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故此应属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经过对学校11级药剂专业,机电专业,商贸专业。(中专、高职150人);12级药剂专业,机电专业,商贸专业。(中专、高职170人)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有以下几点心理障碍,成因所占的比例如表4:
①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信。
从学生对教材具有选择性,以及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所见景象来分析。学生的情感对体操活动的认识过低,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对体操活动不感兴趣。加上实际练习中,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技术水平低,造成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导致动作质量下降。
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境再现。
由于体操活动项目本身的潜在危险性或学生本身的因素所造成的受伤,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如跳山羊教学中学生对山羊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或亲历摔倒及同伴摔倒等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当他们在体操学习中,一旦碰到跳山羊,双杠,单杠等项目或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再现,甚至夸大了危险性,引发甚至加深对该项目的注意、记忆心理障碍。
③学生以前接触类似项目很少。
从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对体操学科的知识了解掌握不多,加上初中阶段体操教学少之又少(学校学生以外地农村偏多,器材不足较为严重),使学生对体体操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因此,一旦碰到跳山羊,双杠,单杠等项目练习时,学生感官刺激发生作用,引起焦虑,就会产生恐惧感。
④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教学中,个别体育教师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都一味地、不分层次地制定同一标准、单一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面临失败的困扰,从而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往往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素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⑤“列席效应”。
心理学中:“列席效应”就是练习者在练习时,观众对练习者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练习者的影响是双面的,即可以产生积极因素,同时也会出现负面影响。在教学中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练习时,为了展示自我,在练习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也有学生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生怕自己在练习中出现失误,会使自己出丑,给他人留下笑柄,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消除心理障碍主要对策
在体操教学中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对11级药剂专业,机电专业,商贸专业。(中专、高职150人);12级药剂专业,机电专业,商贸专业(中专、高职170人)学生的调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5、6)
1.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自信。
在体操教学中,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有意识活动,学生的全部活动都依靠动机的内容以便达到目的,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笔者在教学中,第一、注意培养学生大胆,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激发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第二、从语言激励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练习前通过言语的激励,让学生自告奋勇的讲解动作要领或出列示范,从而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自己的言语和示范中得到肯定;第三、在练习后及时的给学生进行评价,只要学生大胆地去做就是提高,从评价中肯定学生的成功。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某一个人对某事物具有兴趣时,他就把注意经常集中和趋向某事物同时对该事物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2.充分应用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教学重要手段。在保护帮助下练习也是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责任心,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保护与帮助上,正确熟练的手法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增强精神力量,放开胆子练习。笔者在教学中,第一、做到站位正确,合理地运用保护帮助的措施,保护与帮助交替运用;动作基本定型时,采用自我保护。但在此应指出,过分的保护,却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思想,以至脱保时,使学生无法承受由此造成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一种更恐惧的情理。所以此时运用保护与帮助要选择好脱保的时机,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做好准备;第二、教会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和相互之间的保护方法,使其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增加学生练习时的安全感;第三、提倡语言帮助,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胆子较小的学生遇到困难时,保护与帮助有所不同,就是在学生没有产生强烈畏惧感以前,教师必须给学生下一个明确的暗示调节。例如:“刚才我看你完全有可能后摆过去,只是我刚才用的助力小了一点,这次一定帮助你后摆过杠”、“我刚才,只是用了一点助力你就摆过去了,这一次你一定行”。让学生感到好像有老师的帮助,似乎又没有,但学生已顺利的完成了动作,这样以至达到脱保的目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消除障碍心理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3.学生自由结合成为练习伙伴
在体操教学中,许多练习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为练习伙伴,互为指导者,努力做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练习要求的差异性,练习过程的自主性,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的喝彩。当某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真诚地鼓励其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单杠骑身前回环动作时,当同伴的一方顺利完成动作时,另一方会感到兴奋和鼓舞,这无疑会增强其完成动作的信心和勇气。当一方由于有心理障碍,不敢做动作时,同伴齐鼓励说:“不要怕,要勇敢点儿。”在同伴的鼓励、保护、指导下,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尽管练习者还有惧怕心理,但由于对教师和同伴的依赖,最终学生还是能勇敢地去完成单杠骑身前回环的动作。
4.教师示范优美,更要有目的性
动作示范是体操教学最有效、最常用、最简便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能有效地揭示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教师进行示范的目的,除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结构外,还应具有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热忱。所以教师示范必须技术正确、动作规范、轻松优美,给学生以完全轻松的感觉,使学生对该动作技术产生兴趣,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地去练习。
在教学中笔者有过这样的感触,做山羊分腿腾越的示范,顶肩动作有力,腾空高且身体舒展,落地远、稳。学生看后会立即产生情感的联想,从他们嘴里发出“哇塞,这样的动作我们能做啊!”以致我多花了几分钟才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学生产生这样的反映也很正常,在运动心理学中叫“激活障碍”。所以教师的示范更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示范动作过程中要注意:初次示范的动作幅度做的不宜太大,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掌握动作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示范动作的幅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恐惧心理产生,达到示范的最佳效果。
5.教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
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使课堂气氛和谐,生动活泼,并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对人提出较多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的尊重。”可以说,自尊心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不要压制学生,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基础差的、胆小的、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更要诚心、耐心。千万不能嫌弃他们,而应更加关心体谅,热情帮助和循序善诱。对他们每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减轻恐惧心理的目的,让他们甘愿地去完成练习。
6.合理创设适宜学习环境,维护良好情绪状态
心理学理论认为,情绪总是带有情景性的,体育老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创设条件。首先,应建立一个和谐协作的集体,这是保持与发展学生积极情绪的土壤。其次,创设一个优美的客观环境。如良好整洁、有序的场地布置,能防止学生产生保护性抑制。体育教师健美的体魄、得体的服饰、生动的评议等,能最大限度地能影响到学生锻炼的兴趣、感情、信心、意志和运动能力。
7.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不断优化教学,在不断完善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快乐教学,使跟随型的教学变成协作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充份考虑落后生,适当降低难度,努力做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多方位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从不会引起心理障碍的辅助练习开始,是消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好方法。
结论与建议
1.从以上分析可知,心理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完成其全部潜力的发挥,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是非常必要的。
2.在体操教学中,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项目有心理障碍,总的来说,在技术性复杂、潜在危险性较大的体操运动项目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较大。
论文摘要:护士面对着病痛、折磨乃至死亡的折磨,其工作性质形决定了护士的心理压力,而护生做为护士的前身,通过实习的过程去认知和接受乃至承受这一压力,对于引导护生走向工作岗位,为新职护士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家属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就是出于对护生的心理压力研究,对压力源进行辩别分析,找出主要压力,将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和排解。
1.引言
护士从事着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内科护士所面对的都是长期患病的患者,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危机,突发及多变的情况涉及到护士与患者、家属、医生及其他护士等。面对日益增多的压力源,她们十分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而护生做为护士的前身,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否承受住各种压力,并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为医护一线输送新鲜的血液和补充优秀的人才,是对医护工作的一个支撑,同时,也是对医护教育的一个考验,更是对护生的一次自我挑战。本文能过对护生在内科实习的压力源和压力进行辩别探讨,以期对护生以及医护工作提供一些基础的理论支持。
2.相关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
2.1.1压力源
是指医护人员在接诊、施救过程中应对偶发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泛指医护人员应对病危病人及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及至死亡的心理应对,并由此对医护人员心理产生的抵触及排斥。
2.2遇到的压力因素
2.2.1紧急的工作性质
医护临床工作性质所接触的病患状况不一而足,无法预知和不可逆料性极强,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依据病情变化做出应反映和采取具体措施,以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为目的,紧急的工作性质给医护人员造成了较大工作压力。
2.2.2医患的目标取向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医疗技术的依赖程度以及对挽救病患的期待程度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病患的患病原因和患病性质也随之变化且呈增长趋势,医护与病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患之间的目标取向不同,往使患者及其家属迁怒于医护人员,这对医护人员也造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2.2.3差异的病患状况
护士所要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救治,而是情况各异的患者,患者中有的饱受疾病折磨,有的突发危急疾病,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教育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带给护士的就是频繁的应对患者及其家属愤怒、恐惧、悲伤、喜悦等快速的情绪变化,患者的差异性对护士的心理也能造成直接的压力。
2.2.4高危的医护风险
护士不同于其他职业,有缓和的余地,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微末的失误都可能造成高危的风险,责任完全由护士承担,护士虽然只是医生的助手,但患者却把护士当做救命的直接人,工作的高危性对护士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3压力综合表现
由于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技术操作多,责任大,工作不规律等诸多压力的影响,使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长期过度紧张和高强度压力使她们对工作产生疲惫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 BS),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或抑郁不良心理反应。 转贴于
3.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住院患者对护士的关爱行为较为不满意的方面涉及护士的心理素质、情感能力、创造力,以及在工作中表现的主动灵活和独立性等。患者的这些忧虑又正是护士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基于此,对于护生的内科实习压力源的判别和压力研究应从压力因素的成因入手,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帮助护生在内科实习过程中消解心理压力,培养心理素质。
3.1搭建承受缓台
所谓的承受缓台,是指在护生内科实习前留有准备阶段,通过全方位的护理理论分析和护理实践指导,强化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对复杂的护理工作有一个初步和完整的了解,并预先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承受的抗体,提高护理心理障碍的免疫能力。
3.2做到循序渐进
护生实生是学业的规定科目,也是对护生能否适应岗位的一次检验,因此,在实习前要充分征求护生的意见,可采取分批次、分层次的操作实践培训形式,让护生循序的进入实习场景,接受实习内容,并在护生间适时开展讨论和座谈活动,分批次的组织护生对护生进行指导和帮教,最终实现全体护生实习科目的完成。
3.3加强后续疏导
护生实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对护生的实习心得和体会以及产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后续的疏导,帮助他们做好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化解工作,不能让护生无止境的承受超负荷的压力,而打消他们承受的信心。
4.结语
护生是医护的后备力量,而护生在内科实习过程中成功的规避压力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因此,减轻护生的内科实习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为医护工作输送优秀的人才,对于提高医护质量,提高医护水平,升级医护队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亚军,陆文,张培生,等.护士对患者关爱需要的认识及关爱行为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0-61.
关键词:身体锻炼;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9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termediary role,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natural experiment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has 207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or aerobic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ults: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has a direct effect.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ommon intermediary effec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The path model of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subjective well-being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exercise is a positive coping style. Exercise duration can directly reduc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can directly reduce th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exercise are produced th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exerci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 coping style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ntal health
1 引 言
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到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自尊、自我效能感[1-3]等主观因素和生活事件、家庭背景、社会支持[4-6]等客观因素。其中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8]。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整体评价与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9],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0]。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11-13]、应对方式[14-16]和主观幸福感的某些维度[17-19]有积极作用。
但是,已有探讨身体锻炼、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和单因素的分析,且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有待探索的方面:第一,缺乏身体锻炼改善心理健康心理机制的深入探讨。目前大量的调查结果仅可表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尚无充分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涉及其之间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探讨更少,因此尚需严格控制混淆变量、科学严谨设计的实验研究确立因果关系。第二,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目前国内以SCL-90作为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似乎占据了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主流地位,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用于医学临床的诊断性工具,是专门用于判别精神病人、神经症患者的[20]。然而大学生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发展性的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所以用这些测量工具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不准确的。依据SCL-90所测量的心理健康,实际上是“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它的致命缺陷是无法测量“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能否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这也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第三,研究对象性别差异未引起重视。研究男女不同性别在心理上的差异及其性别差异造成的男女在不同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和弱点,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关注点。如果能揭示不同性别之间的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性别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立在已有的研究结果和实践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身体锻炼可以直接影响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这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
抽取大学公共体育课一年级健美操选修班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小强度实验组35人、中等强度实验组37人和大强度实验组35人。
2.2 实验程序
被试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由同一教师指导。锻炼持续12周,每周2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5分钟(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锻炼强度通过心率指标进行控制,每次锻炼选取4名学生佩戴Polar心率遥控仪。小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05-120次/min,中等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大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55次/min以上[21]。要求各组在其他时间不参加身体锻炼。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采用团体心理测量。实验前测量被试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项指标,在健美操运动干预6周和12周后分别采用相同量表再次测试被试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项指标。
2.3 测量工具
2.3.1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等教授编制[22]。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共有104个问题,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之间,各个分量表间相关系数在0.320-0.672之间。
2.3.2 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该量表由我国学者刘凤娥编制[23]。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有64个问题,由问题解决、求助、转移、忍耐、逃避、幻想、抱怨、压抑、退缩等9个因素构成,其中将问题解决、求助和忍耐归为问题取向途径,抱怨和转移归为情绪取向途径,逃避、压抑、幻想和退缩归为回避途径。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72,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43-0.610之间。
2.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吉楠编写[24]。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共41个题目,由自我满意、家庭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构成。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64。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对回收的相关心理量表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采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对中介作用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统计显著性为P < 0. 05。
3 结果
3.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我们呈现显著性的维度利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检验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影响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同时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也可以通过影响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则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是中介变量。根据温忠麟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25],本研究将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和强度作为自变量,锻炼持续时间编码用C表示,强度编码用Q1、Q2表示(均采用虚拟变量表示)。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主观幸福感(M1)、应对方式的问题取向(M21)、情绪取向(M22)和回避(M23)作为中介变量,依次进行回归分析(这里不考虑自变量、中介变量的交互作用)。
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维度较多,为了便于表述,仅将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回归呈现显著性的列出。结果发现,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Y1)、社会攻击(Y2)、性心理健康(Y3)等维度的三个回归方程存在显著性(PY1=0.046,PY2=0.017,PY3=0.001)。
3.1.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t=-2.431)。但是由于依次检验中的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焦虑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101,ZM22=-0.197,ZM23=-0.182,ZM1=0.04;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不显著(tQ1=-0.276,tQ2=-1.519),检验终止。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1.2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670),终止检验。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显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43,ZM22=0.035,ZM23=-0.014,ZM1=0.0195;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1.3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03,ZM22=0.079,ZM23=-0.185,ZM1=0.039;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15,ZM22=-0.092,ZM23=-0.028,ZM1=-0.129;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2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3.2.1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t=-2.431)。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 0504,ZM22=-0.1026,ZM23=-0.0354;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不显著(tQ1=-0.276,tQ2=-1.519),检验终止。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焦虑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2.2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670),终止检验。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显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433,ZM22=0.0349,ZM23=0.0141;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社会攻击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2.3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障碍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 0504,ZM22=0.1017,ZM23=0.0353;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149,ZM22=-0.0921,ZM23=-0.0278;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3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3.3.1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1。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大学女生的焦虑程度,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焦虑水平,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M1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焦虑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26×0.229/0.183=28.28%。
身体锻炼强度对焦虑的影响不显著,终止检验。
3.3.2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2。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影响不显著,所以终止检验。
假设身体锻炼的强度会影响大学女生的社会攻击,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社会攻击,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表2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Q2、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Q2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社会攻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044×0.234/0.224=4.6%。
3.3.3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障碍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大学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表3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C的回归系数也是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性心理障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26×0.166/0.231=16.24%。
假设身体锻炼的强度会影响大学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Q1、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Q1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是完全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对焦虑、性心理障碍、社会攻击影响的路径如下:
从图1可见,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还可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研究结果验证了部分实验假设:身体锻炼可以直接改善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如降低焦虑、社会攻击和性心理障碍等,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改善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
4 讨 论
本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总体不能起到预测作用,但是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心理健康的焦虑和性心理障碍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身体锻炼强度对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和性心理障碍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持续坚持身体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和性心理障碍,增加身体锻炼强度可以降低社会攻击行为和性心理障碍。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26],其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心理测量工具不同。以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般是以SCL-90作为测量工具,由于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SCL-90量表实际上是测量 “心理不健康”状况。其二,本研究虽严格控制了实验额外变量,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没能进行更长时间的实验研究,所以还不能更具体的说明身体锻炼的长期心理效益。但也有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焦虑、敌对等维度[27,28]。虽然本研究结果没有显示身体锻炼能对心理健康总体有预测作用,但在不同维度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所以,探讨身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还需要持续更长时间的实验研究。
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当把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进行中介变量(指实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是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检验时,发现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身体锻炼提高心理健康不是通过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两个变量共同作用实现的。可能身体锻炼只是通过其中一个变量来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所以本研究又尝试单个中介变量的分析。在进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检验时发现,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中不具中介作用,但其同时提示:身体锻炼本身可能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因为体育锻炼不仅是以神经兴奋为特点的一项活动,而且体育活动能够增强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资源[29,30]。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变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转移或心境得以改善,为应对应激提供了一种情绪调节或生理对抗,因此,有理由推断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我国学者毕业的研究发现,[31]身体锻炼作为应对策略,有助于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应激对人体的损害。本结果也证实了Failth等人提出的“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的观点[32,33]。
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检验时发现,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还显示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有直接效应,而且身体锻炼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对其产生间接的效应。具体表现为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
5 结 论
5.1 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5.2 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可以直接或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进而改善大学女生心理健康。
5.3 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或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进而改善大学女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江巧瑜.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25-26.
[2] 王小新.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44-746.
[3] 王洪礼.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75-677.
[4] 金政国,熊英环,方今女.汉族和朝鲜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82-1084.
[5] 阮碧辉.家庭背景特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6-1117.
[6]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27(5): 1175-1177
[7] Edwards JR, Coope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8] Ebata AT, Moos RH.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Appl[J]. Develop Psychol,1991,17:33-54.
[9] 方红丽.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赵淑媛.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付奕.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20-122.
[12]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13]叶景山.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5-596.
[14]崔冬雪.高师女大学生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6-68.
[15]林德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92-94.
[16]成航宇.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1):112-113.
[17]Rayro, Gissal M L, Smith E 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Morale of Older Adults [J].Physical Occupational Therapy Geriatrics,1982,2(2):53-62.
[18]Coleman M, Washington M A,Pice S. Physical Exercis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 Woman[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5,(60):737-738.
[19]Gauvina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port Behavior, 1989,12(2):107-114.
[20]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2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22]郑日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23]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4]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49-54.
[25]温忠麟,张雷.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6]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38,1641.
[27]章巨焕.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7,758.
[28]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29]D.Shaw,T.Gorely & R.Corban. Sport & Exercise Psychlogy[M]. Bl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7.:192-198.
[30]McAuley E,Mihalko SL. Measuring exercise-related self-efficacy[M]. In: Duda J L.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8.317-390.
[31]毕业.运动处方锻炼对中考前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2):64-67.
【关键词】 癌症; 临床心理; 治疗; 护理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种之一。癌症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反应,而焦虑、抑郁又会促进或加速肿瘤的恶化。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经历震惊、否认、忧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1]。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的方面。对癌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促进康复。调查表明,约66%的肿瘤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经心理和药物的综合治疗后情绪明显好转的达93.2%。约25%的癌症患者因精崩溃导致治疗后复发转移。本论文针对癌症患者临床上的各种心理障碍,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并根据临床患者的实际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维护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癌症患者的临床心理
当被确诊为癌症时,对患者的打击是很沉重的。此时,癌症患者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恐惧、悲观、厌食、强迫、神经衰落等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郭庆云、吴燕萍等[2-3]通过临床实践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活动调查分析后,结果表明,癌症患者会因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文化水平、癌症种类等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男性患者的适应性比女性弱,同时悲观绝望、孤独感都多于女性;而恐惧、焦虑、敏感多疑等心理反应,女性又多于男性。30~50岁患者恐惧、焦虑、否认有病、多疑等心理反应比较多见,同时病愈信心和期待反应较强;而50岁以上的患者悲观绝望和不遵从等心理反应较常见。另外,早、中期及病程较短的患者否认患癌症、角色不适应和期待感较多见;而晚期及病程较长的患者悲观、绝望、甚至自杀心理较为多见。
2 影响癌症患者临床心理的因素
癌症患者的各种临床心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癌症种类等。根据这些因素的归属关系,又可将这些因素进一步划归为与癌症本身有关的因素、与治疗有关的因素、个性自身因素、经济收入因素和社会因素等[4]。
2.1 与癌症本身有关的因素 癌症种类对患者的临床心理有不同影响。乳腺癌患者对术后体形的变化引起的焦虑心理较为严重,研究表明97.5%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3]。程志虹等[5-6]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测定子宫有病癌患者的焦虑值,表明50%的患者有严重焦虑症。郭庆云[2]研究表明早、中期及病程较短的病人否认患癌症、角色不适应和期待感较多;而晚期病程较长的患者悲观、绝望、不遵从感较多见。病人病情严重,治疗时间长,病情恶化,容易使病人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甚至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消极等待生命结束或产生自杀心理[7]。另外,疼痛患者的抑郁程度又明显高于非疼痛患者,因疼痛使患者情绪低落,丧失意志,抑郁程度增加。
2.2 与治疗有关的因素 癌症治疗多数为损伤性治疗,药物、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的副作用会对癌症患者造成暂时或持续的心理冲击。因癌症截肢、器官切除、内脏造瘘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而一些特殊功能器官切除或功能丧失都会增加患者的自卑心理或其他特殊心理问题。
2.3 个性自身因素 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一般都会经历震惊、否认、抑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1]。性别、年龄、婚姻、个性特征、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水平、患病经历等都是影响癌症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年轻患者易表现出恐怖、抑郁和焦虑心理,而老年患者易表现为孤独和偏执[8];离婚和分居者心理障碍越明显;性格内向、孤僻、压抑、不容易与其他人沟通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文化水平、职业、收入不同的患者,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状况等有不同的认识程度,对医生治疗方案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对治疗的信心程度不同[9];一直健康的人反应会较强烈,而经常患病的人有较好的忍受能力,心理压力小。
2.4 经济收入因素 癌症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而目前又还未纳入医保范围之内,因此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必然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心理压力相对经济条件优越的患病家庭大。
2.5 社会因素 家人对肿瘤的认识和接受态度,亲人、邻居、同事关系的好坏及对患者的支持程度都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心理感受;在对癌症患者的研究中,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的心身症状(除躯体化)呈一定的关系,社会支持虽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症状,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10];另有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患者发生抑郁呈正相关,过多的负性事件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承受水平,使患者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抑郁情绪。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对癌症的认知 当患者被确定为癌症时,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了解癌症并非为“不治之症”,让患者乐观的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对待癌症,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其次通过医生护士讲解及抗癌明星的成功分享,使患者对治疗和战胜癌症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患者家属、亲人、邻居、同事的癌症知识普及工作,使相关人员特别是家属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共同帮忙患者竖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3.2 合理治疗 正确合理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在不影响患者生存期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合理的药物、手术、化疗、放疗或生物治疗的方式,减少患者的疼痛或器官摘除。癌痛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疼痛,患者常常丧失希望,认为病情恶化,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使痛苦加重。外科治疗中,郭卫刚[11]报告,进行结肠造口术的肠癌患者中有23%的患者发生了中度或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而外科保守治疗者的发生率仅2%;癌症化疗患者比手术治疗患者的抑郁程度高;放疗后的疲乏感是患者心理问题持续存在的因素[12]。
3.3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癌症治疗的各个阶段[13]。Fawzu等[14]认为合理的心理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并建立良好心态和树立治病信念。马红霞等[15]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护理,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很好的信心。有专家指出对癌症患者及时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不必要悲剧的发生。他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做法通常采取六步法:(1)确定问题;(2)保证求助者安全;(3)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其中,检查评估需贯穿于整个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
3.4 社会支持 首先是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社会关系对患者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力,它包括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和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社会支持虽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状况,但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有50%以上的患者认为自己成为了家庭的累赘,从而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另外,癌症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侧重点的支持,如患者在诊断时,需要有关疾病预后、治疗方面的信息支持;住院期间则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晚期和临终阶段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3.5 创造良好环境 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舒适、安静的生活可以陶冶患者的情操,改善患者的忧郁的心理,使患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配合治疗;再是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事实表明,不健康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16]。另有专家指出,目前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三成时被“吓”死的。影响患者心理环境有医患、护患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防止病情恶化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其他 国外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心理疗法有:音乐疗法、松弛训练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音乐疗法通过让患者聆听、欣赏乐曲,引起人体心理生理状态改变,产生兴奋或异质的情绪反应,从而可以达到治疗作用[17]。圆桌诊疗法让所有患者--新的和老的,围着大圆桌让新老患者交流心得,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彼此安慰并从抗癌明星中获取信心,使新患者增加治病的信心。
4 小结
癌症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种之一,癌症对患者是一个严重的心理应激,会因患者的各种不同因素导致不同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多疑等。在患者的医治及康复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曾莹.癌症患者心理障碍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9.
[2]郭庆云,王秀英,商玉萍,等.75例肿瘤病人临床心理活动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1995,6(1):56-57.
[3]吴燕萍.123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及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杂志,1996,3(5):20-22.
[4]田德茂,周启东.癌症病人的心理健康[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147-149.
[5]程志虹.子宫肿瘤患者临床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150-151.
[6]周洪光,刘素贞,孙宏伟.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和认知态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149-1150.
[7]李红英,王瑞文,杨莉荣,等.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18.
[8]唐凤琳,吕靖怡.中青年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J].山东医药,2002,42(34):81-82.
[9]徐永平,纪国庆.对肿瘤患者心理障碍及康复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3):423.
[10]李彩云.癌症病人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7A):1140-1142.
[11]郭卫刚.癌症病人伴发心理障碍的预测[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3):166.
[12]虞汉梅.癌症病人治疗期的抑郁情绪评定[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305.
[13]曹维彬,李萍.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33-1434.
[14] Fawzu F T,Fawzy N W,Hyun C S,et a.l Malignant melanoma effects of an early structured osychiatric in terventiion coping and affective state on recunence and survival 6 years later[J].Arch Gen Psyching,1993,50(9):681-689.
[15]马红霞,刘艳,罗红格,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667-669.
[16]舒耀荣.肿瘤预防与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