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

时间:2022-07-05 10: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主题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主题式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 主题式教学 有机整合

一.现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其实施过程中,一直以来延续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以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1]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基于专业艺术课程的主体架构,结合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艺术实践课程,包括绘画、合唱等,通过艺术技法的学习,来增强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三个层次的课程,根据其不同的科目特质,理论型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手法,教师以科目教材内容为基准,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点;而实践型课程则采取教师示范,学生实操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师基于技法学习的要点,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实操训练。

三个层次的科目共同构建的大学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结构,看似各司其职,保障了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艺术熏陶,从理论到实践完善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然而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了解到在我国现行以专业教学为本位的大学教育体系下,可供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学时非常有限。基于推动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目的,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其中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3]由此可见,一门课程,2个学分,正是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学的现实基础条件,而这个基础条件,在应对前面所述庞杂的公共艺术课程时,无疑就显得杯水车薪。多层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进入艺术领域学习的多样选择权,而不代表学生能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性审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基于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构建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体系,不符合我国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看似丰富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对于学生的艺术学习来说却只是空中楼阁。那么,面对课程学时较少的客观现实情况,我们应如何来开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美育所要求“培养生活的艺术家”[4]这一目标呢?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特征与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互惠性

面对众多的艺术学科知识领域和有限的学时制约这一对显著的矛盾,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无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去积极应对的唯一良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何谓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方法论核心――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现代教学概念为基础,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形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5]它具有整体性、灵动性、超越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机整合重塑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结构

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可见,“有机整合思维方式”是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而这也正是解决传统公共艺术课程知识面过窄、过于专业的弊端的关键。传统公共艺术基于科目基本结构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无论从哪门课程进行艺术教育的学习,都只能偏于一隅,无法构筑整体的艺术审美观,使得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一时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加之课程学时短,学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整个学习过程既无学习激情也无学习目标,成为了雁过无痕似的所谓艺术审美教育。

以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强调任何一门课或一个课程单元,都应该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不以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获得为目标。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识为限的僵局,为教师跳脱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点,以美育大教育观为目的进行教学打开了思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跳出专业知识的窠臼,往往是在以艺术的专业知识去应对非专业的学生,这样基于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的差异,就导致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质的不对称。在此,试以常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西方美术史”为例来加以说明。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西方美术史课程以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构建整个课程体系,从原始美术、两河流域美术一直到印象主义,教师通过讲授呈现史实、风格、艺术家及其作品,对于不以艺术专业学习为目标的学生而言,学习过程较为冗长,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课程内容难以对学生形成长时间的吸引力,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也是学过就丢,无法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艺术的亲近感,对审美文化的追求。因此,甩不开的课程知识结构就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大限制,也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而难以达到“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完全可以跳出系统知识学习的传统思维,在不同课程单元中选取西方美术史中的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课程学习,以该主题为原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运用当代社会庞大的信息平台收集该主题所涉及的艺术史上下文背景、社会学知识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背景等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不劳而获被动听讲的授课模式就变成了主动追寻探究的研究之路,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学习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题式教学法也许无法将所有的学科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但却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艺术史,如何去欣赏和品位艺术作品,如何去认知和感悟封存于历史中的一位位艺术家,这不正是公共艺术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吗?

2.从时间到空间,实现公共艺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设计单位是“主题”,教师与学生围绕主题的内在逻辑而展开交互作用,这一作用过程中必定突破传统教学在空间上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场所和在时间上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有限封闭性,向教学时空的“无限开放”性转化。[7]因此,主题式教学的另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教学形式的灵动性和开放性,而这恰恰是传统公共艺术教学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师课堂讲授、引导与学生课上讨论、课下收集资料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任务的牵引,课程的学习时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学生在下课之后,仍要继续艺术学习,并学会从多元渠道去挖掘艺术资源,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形成基础。这无疑就突破了传统授课学时受限的根本问题,解决学生课堂应付听讲,课下抛之脑后的学习方式顽疾。

另一方面,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拘泥于课本中、课堂上的艺术却往往与生活脱节,传统公共艺术教育未能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之间的隔阂。“知识一旦从它的原初形态、经验形态上升为抽象的概念、理论的逻辑体系之后,便远离生动、鲜活的生活本身,日益演变为枯燥,尤其是构成一个严谨空洞的文字、术语,过程的知识便隐匿乃至消失在结果的知识之中,仅仅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资料不必然地内在于知识本身。”[8]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实现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与火热的现实艺术生活相对应的审美体验,才能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找准现实的根基,完善和培育学生鲜活的生命力。主题式教学,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课程内容跨越了学科知识的时间轴和内容限制,强调多元知识的碰撞和冲突。为了实现主题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走出教室,进入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基地、设计文化机构,借力社会美育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所得。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在生活中去体悟美,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无论是学校美育还是社会美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为现代社会塑造能够感受美,进而能够去参与美并创造美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因此,大学教育作为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公共艺术教学就理应成为沟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桥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社会美育平台,帮助学生打开这座能够为之终生艺术审美提供源源不竭艺术资源的宝库。

3.过程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评价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通常被定位于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评价即终结性评价的应然表现。在主题式教学中,评价不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作为一个因素贯穿于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中。[9]对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来说,过程型评价方式无疑是更加恰当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考核手法。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公共艺术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体的艺术知识。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新型艺术教育的共识:只要摆脱单纯追求技能的倾向,艺术教育就能开发人的多种智能――不仅激发人的直觉和想象能力,还能开发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10]在主题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课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涉及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编辑能力等等;在课中的讨论交流中,需要发挥演讲、辩论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在课堂外,从课本知识到艺术实践的生发过程中,需要具备举一反三、拓展和创意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过程型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无疑就达到了通过课程评价方式来促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考核模式中,学生学习无目标、考试忙应付,教师教学没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有机整合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形式,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课程知识选择权和教学形式的拓展可能性。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公共艺术教育,以不同“主题”为单位,并以“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为总体目标来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在艺术背景资料的整理中去学习艺术史、美学概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去进行艺术评论和演讲技巧的学习;在走进艺术机构和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去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技法体验。原本三个层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一个主题的艺术教学活动中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得到了体现和运用,由于教学过程学生不得不为的互动和参与,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从而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培养了学生感悟艺术的审美能力、认知艺术的研究能力以及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活动的创意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

[2]张典兵: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期.第32页

[3]教体艺厅[2006]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4]刘军平:艺术与大众――洪毅然艺术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3:173

[5]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20

[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7]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29

[8]潘洪建,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4):9-12

[9]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61

第2篇

主题式教学即以现实话题和现实问题作为课堂的主要聚焦点,围绕实际应用展开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的深层含义以及实际意义。主题式课堂教学主要以项目探究形式和问题解决形式来对书本内容进行探究,并且在掌握书本知识以后再进行实际的扩充,从而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且牢固。

1.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具有指导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理论的作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得出经验: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知识拓展。因为主题教学的情境性、反思性、综合性、多面性等特点有助于完成学科目标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2.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的内容

一般的主题式教学实验都是由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馈、课外延伸几个程序组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步骤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主题,对教学的侧重点有所掌握。

2.1 现实生活。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层面转变对数学问题的看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的问题要用合理的思维来解决。在教学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教师要将一些日常的数学问题作为一个教学主题进行开展,其内容包含了生活场景、日常故事以及趣味游戏等,将此类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了解数学知识,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这种思维形成之后,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主动运用数学思维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数学知识可以更加容易地被学生吸收和理解。教师在对主题式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设定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知识进行研究的兴趣。

2.2 问题焦点。如果教师将问题的焦点作为主体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个焦点进行一定的延伸和扩展,使学生可以学习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方式给表现出来,将数学的主题通过知识去创造,再用非常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在采用问题焦点式主题教学时,要采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果主题的选择太简单,就使主题式教学失去了挑战的意义。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将实际问题用知识的问题化方式进行解决。在问题焦点主体式教学中,要将问题作为教学的主题,才可以将教学的精髓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知识,将教学情景合理地创设,巧妙地选择问题的表现方式,使探究的问题具有更大的意义。

2.3 数学活动。在进行主题式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展示主题,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教学的主题。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用数学实验的方式作为组织形式,要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的教学环境。主题式教学活动要按照特定的环节来进行,一般都是采用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问题反馈、课外延伸的环节来进行。

2.4 归纳演绎。主题式教学要以事实为出发点,我们在教学中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得出的结论方法称之为归纳,而根据普遍性的原理推理出来的个别结论称之为演绎。不同的数学知识都有产生的实际背景,在教学中演绎的归纳是通过实际的知识背景还原实现知识的探索,从而让学生在对整个知识的形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教师使用归纳演绎主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猜想、观察、操作、实验、验证、演绎推广来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并不是要被动地接受数学研究的成果,而是要在根本上了解成果的成因,在最根本上提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

3.1 在活动设计时,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活动的探究性、问题化;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关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③主题内容的学科综合性;④为师生实践留出生成的空间。

3.2 实施的过程:①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施主题式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的确立,使老师在理解教材和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方面有明确的方向。②认真了解学生。学生是自己计划的实践者,计划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学生最为关键。因为教学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了解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总之对学生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③制定教学计划。老师在对教材、学生和课标要求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思考适合学生和老师自己的方法,同时处理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合理与科学,体现一种新的创新,努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收获知识,提高努力。④确立活动的主题。这是实施主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它看似简单,但是它要通过几个字,或一个词、一句话来提炼教学的目的,包含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体现、活动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实践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更为重视。在上述教学需求下,我国开始对主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挖掘,在该基础上构建语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主题式教学模块从主题板块出发,形成了对应任务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主题板块达到教学的改善,形成优化模块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主题式教学模块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原则,形成应用为主的语文模块,从而实现能力分析、主题内容、设计目标及主题明确,达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全面强化。

(1)能力分析。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依照学生特征配置教学资源。如在《世说新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对学生文言文水平进行了解,选取古文翻译作为教学主题,在学生古文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世说新语》讲解,课堂效益大大改善。

(2)确定主题。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出发选取对应主题,从而保证主题与教学相得益彰。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选取交际、介绍、朗诵、演讲等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训练过程中。

(3)设计目标。主题确定后要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主题基础上了解学习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实施学习。这种有目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减少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弯路。

(4)主题模块。主题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围绕主题对各项划分后的内容进行合理“放置”,从而形成重组的教学模块。如口语交际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的空中楼阁》划分为一个版块,将其归类到介绍主题下,形成了介绍主题模块,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依照主题模块进行记忆和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益。

2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进行全面把握,结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指标构建对应教学体系,将新时期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改善,达到主题式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学习,训练能力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2.2 精讲释疑,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主题内容配置对应教学资源,围绕主题对教学体系进行细化和丰富,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对主题部分进行细化精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主题模块的理解。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解难,在解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语文主题式学习的效益,又可以激发学生主题式学习热情,双管齐下,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解释了文章的主要意义。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邹忌为什么要如此向齐王纳谏?”等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学习。

2.3 内化反馈,提升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施了解,实施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两方面评价出发全面把握学生主题式学习进度和效益,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学生行为反馈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进行总结,在该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结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基础上实施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激励与行为的结合,全面改善学生学习效益。

3 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中要确保突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进行强化,从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识内容、模块内容及整合训练,从上述四方面对设计进行细化和完善,结合实践经验实施对应调整,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主题式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庆峰. 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0-91.

[2] 黄慧. 试论叙事―主题式教学模式――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 外国语文,2013,04:138-141.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和新课标的普及,对于高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催生出了一定的要求。主体式的情景教学就是顺应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场景、主题和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叫做主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语言、音乐等等现代化的元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教学时,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来进行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情景。在本文中,将就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展开探讨,讨论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主题式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改革也推动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渐得到解放,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公。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新课标旨在积极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地理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并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虽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非常努力,但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也突出了现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在迅猛发展,这也为高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很多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开始普及。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影响不大,高考的性质仍然是“选拔考试”而不是“综合素质考试”。我们都知道,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中”,紧迫的时间和学生面对的高考压力,也使得教师没有心思进行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最为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让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使用课件或者Word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另一个方面,学生却不得不接受储存在多媒体介质中的大量信息。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他们淡化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新的课程目标必然也需要新教材的支持,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探索的学习资源,但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学生仍然将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缺乏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违背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虽然教材发生了改变,很多教师对于新教材增加的可选择教学的内容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差别。2000年地理就已经恢复了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对于旧时代的地理答题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逐渐取代。但是现今的学生固化了答题模式,在答题时套用模版。模式化的地理学习方式也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没有充实的理论,等同于只是在进行机械式的答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建设被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进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主题式教学一般有几个步骤,也就是“创建主体—引发问题—教学—知识运用—相关拓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包含了很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也有可能是考试的重点。例如教师在进行“环境保护”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2009年在哥们哈根开展的全球气候大会,并且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最后可以引入到章节的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地理的知识分布比较分散,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这个因素在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复习时,更加突出。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教学最大目标。举例来说,在进行“北海沿岸气候”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学生会产生相当多的问题,例如“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性有何影响”或者“丹麦农业发展和气候的关系”等等。在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将这些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一个主题,知识也进行整合,能够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可以看出,主题式的地理教学,不仅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益处。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师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完善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紧跟新课标改革的脚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是实施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刘秀荣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主题式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4-01

在国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主题式教学主要包括:数学活动式主题、生活化主题、演绎归纳式主题、问题焦点式主题等,旨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在高中数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全面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 主题式教学的内涵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模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主题,创设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整合主题相关的资源,让学生接触到和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相关内容。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相契合的,学生在此过程自由选择、自由探究,能够获得、重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体现在基于问题进行学习。

2.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目的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主题式教学的目的主要表现为:

1)通过主题的合理选定,构建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课堂环境,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潜能;2)应用主题式教学有利于促进自主探讨与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学生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3)应用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作为学习情景的组织者或探讨者,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4)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焦点式主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5)主题式教学的方法较为丰富,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的优势较多,广大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其实际应用目的,从而有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3. 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分析

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学主题的合理设定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所设定的主题必须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可行性,从而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与质量。在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中数学的特点,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接受与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主题式教学体系。结合笔者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主题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强数学活动式的主题教学

在高中数学的主题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教学主题的展示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课前适当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为课堂中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数学活动式主题教学的应用范围较广,在很多高中数学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与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的环境。

3.2问题式主题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笔者近几年来在工作中一直注重尝试“问题串”形式的问题情境的构建。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中,问题式主题教学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并且体现了主题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即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得到自己的结论。在问题式主题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其与探究性学习结合的重要性,问题式主题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更多的依赖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及问题的具体呈现方式,而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则要依赖于学生所具备的学习方式与认知风格。因此,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中,应用问题式主题教学时,教师必须注重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问题,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协调,并且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3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的灵活应用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若想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具备较强的数学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因此,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归纳和总结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且做到数学知识应用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样才符合现代数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现阶段使用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有着其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背景,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复数等,都是对于数字理论的抽象概括,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极有可能出现概念模糊或理解不清的问题,所以,在演绎归纳式主题教学的应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背景的还原,使学生在对其知识背景进行观察、猜想、实验、操作、验证、归纳与演绎等过程中,逐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4. 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主题式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广大教师必须注重对于其实践中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 精选主题 典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35-02

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对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学生对阅读很有抵触情绪,对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把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掌握阅读方法。主题式教学模式是语文阅读讲解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当我们为学生确定并归纳了相关主题的内容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一类语文阅读的解题方法。这一模式,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帮助老师高效教学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并提高了相关的运用能力。作为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本文中,笔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经验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通过主题式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除了文章的用词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很生涩外,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能掌握好文章的核心内容,即文章的主题。设想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干什么就走进超市,你会不会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没能掌握阅读主题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因而,我们要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这也就是我们提倡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中心,掌握了文章的这个中心,解决其他阅读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在进行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提倡为学生选取一些经典的课文进行分析归纳。我们知道,阅读题目大多源自课文,当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剖析了课文的主题后,学生自己解决阅读问题将更加轻车熟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曾对书本上的文章主题刻意进行重点讲解。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提炼出“美丽的秋天”这一主题,《再见了,亲人》可以提炼出“亲人”这一主题,《慈母情深》可以提炼出“母爱”这一主题。笔者对这些文章的主题加以重点剖析,当学生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以之为引鉴,进行类似的主题分析。这样,学生阅读时不知从何做起的困难就被恰当地解决了。同时,笔者认为归纳相似的主题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并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日后自主学习时学会这种主题式的剖析途径。

二、入情主题,让学生切身体会阅读内容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懂得如何分析文章,而是不知如何理解主题思想。在小学生的概念里,很多东西对他们而言都是抽象难懂的,我们要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阅读,就要帮助他们理解主题。为学生引入阅读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现在课堂上的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或者在课堂上展开分角色朗读。这些内容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真实地呈现了文章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让生涩的文章简明易懂。为学生引入情境,可以令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对课文主旨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能为学生日后解答阅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入情主题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在趣味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分析与阅读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雨后》一课里,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因为孩子很少能像成人那样观察事物。笔者在课上选择多媒体细节展示的方法,向学生展现雨后一幕幕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的图景,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掌握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这样主题式教学模式才能为学生提供便利,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阅读问题。

三、精选阅读内容,从方法入手抓住文章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老师应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而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则应该帮助学生精选阅读训练的内容,从典型内容出发,剖析文章主题。在这些阅读内容中,应该分类突出文章的主题,并重点加以分析总结。当我们引导学生分析了一定数量的文章主旨时,学生自然能掌握有关的主题式阅读方法,进而在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有据可依,掌握有关的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其实,语文教学并不是无法可依的。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一道题,分析推论一类阅读问题的技巧性做法,抓住文章主旨,有效地做好小学语文的阅读题目,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一道题,会一道题,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帮助学生选取典型内容,从主题出发,总结一定的阅读规律,以便学生日后进行阅读与理解。

主题确立后,我们要围绕主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与之相关的范文佳作,作为主题式阅读的辅助材料,力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相似甚至相对、相反的文章。这样一个主题、多个文本,阅读内容密度高、容量大,阅读综合性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辅助材料的应用形式也应尽量丰富:文字、视频、图片、漫画等丰富的材料能营造出逼真的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更好地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做出相关的归纳总结。

例如,在讲授有关乡愁的内容时笔者重点讲授了《但愿人长久》一课,本课是讲述乡愁内容的典型文章。这篇文章不但形象地为学生展现了乡愁,同时引用了有关的古诗词。在学生以后遇到“乡愁”这一主题的文章时,本文也可以作为分析理解的典型文章。这一类型的精读文章,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主题的同时,掌握了一类文章的相关阅读解题方法。所以我们要多多展开这种典型的主题分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分类分析文章主题。另外,当笔者为学生举例剖析了相似的文章的时候,也时常适当留些总结性作业,让学生在总结的同时,逐步学会主题式的阅读方法。这样,他们日后解题阅读将变得更为轻车熟路。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剖析了主题后,语文阅读将变得没那么生涩。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抓住文章主旨后,也就抓住了阅读的钥匙,解决相关的阅读问题时也就更为轻松顺手。作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中除了扮演讲授者的角色外,同样要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这种阅读模式。同时,帮助学生在日后阅读文章中巧妙地使用这种方法,抓住文章主旨。语文教学是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入情,从主题出发分析理解阅读题目,以一种更快更好的方法解决阅读中的棘手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篇

1.1确立主题形式

对于高中生而言,周围的一切都值得他们去探索、去尝试的,他们既对故事、寓言,诗歌、民谣有一定的了解,也对绘画、雕塑、陶瓷有所涉猎,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主题的形式素材。对于主题式教学的设计,第一步就是确立教学主题的形式,教学主题的形式应是大部分学生都接触过的形式。老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学生经常接触的教学主题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兴趣融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比如,在讲解黄土高原的现状时,可以根据《黄土高坡》这首歌的歌词来分析黄土高原的现状,也可以让学生听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所蕴含感情,这就涉及两种主题形式,前者是诗歌,调动学生的视觉和理解力;后者是歌曲,引发学生的听觉和感受力。通常情况下,教学主题是多种形式的集合,单一形式的教学主题不仅会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也不能承载更多的主题内容。确立主题形式的关键是老师是否能充分把握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学主题的形式最好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类型,学生不喜欢民谣就尽可能不要用民谣改用歌曲,学生看不懂绘画就用摄影照片。总之,无论选择怎样的教学主题,其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能承载更多的主题内容,其形式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确立主题内容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第二步就是确立教学主题的内容。主题的内容切记不可过于宽泛,要在高中生能接收和理解的范围内,否者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比如,在讲解宇宙、太阳、月球以及地球之间的关系时,为了确立理解他们彼此关系的教育内容和目的,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神话故事、古代寓言,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把庞大的宇宙关系限定于一个神话故事或古代语言中,既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确立,又避免了主题的过于弘大。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没必要一味地依照老师设立的主题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解地球与太阳关系时,学生既可以根据夸父逐日的内容来分析两者之间关系,也可以根据西方世界关于地球中心说与太阳中心说的争论来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设计主题式教学的关键是老师是否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既要确保确立的主题内容符合教学的需要,也要引导学生所选择的主题故事载体契合所确立的主题内容。总之,对于主题式教学的设计,主题内容的确立非常关键,合理实用的主题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特性,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性,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1.3确立主题的结构

教学主题的结构指的是形式和内容的构建形式,一个教学主题通常由不同形式和内容构建而成,而只有合理的主题结构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主题的渲染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目标,避免主题内容的杂乱堆积和主题形式的无序叠加,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时,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海南岛的现状,由于我国环境的持续恶化,保护极有可能是考试考察的重点,所以,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保护所占的比重,并利用一些冲击力强的照片或音乐来强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漫画或图表的形式来展示保护的具体举措。开放可以放到最后,用最简单的方式罗列出来就行,既让学生对海南岛的开发有所理解,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南岛才是当前工作的重心。总之,主题结构的构建是设计主题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应在保障教学重点和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丰富的教学主题。

1.4课堂总结

主题式教学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水平是否能持续性提高关键还是课堂总结的设计。笔者认为,课堂总结设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效果,记录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谈论,从中探究学生在主题式教学中的收获和感悟。建立合适的渠道接收学生对主题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在每一次主题式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记录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从中获取的灵感和经验,为今后主题式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积累经验和灵感。

2结束语

第8篇

?眼关键词?演 主题式教学法;行动研究;陶瓷英语;文化认知

?眼作者简介?演吴会芳(1982―),女,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英语教学法。(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一、引言

主题式教学法(Theme-Based Instruction)是基于“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理念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学习者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对语言材料内容的探究性理解,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完成真实任务,从而掌握语言使用技能。主题式教学法作为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模式之一,其研究最早始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在幼儿园至初中的二语教学中名为“浸入式语言教学”的尝试,此教学法随即流行于美国英国等中小学语言教学。80年代加拿大又将其引入大学二语/外语教学,并在英语国家实验推广,英语教师通过主题式教学法提高英语口语与写作。国内主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源于王世先(1994)对内容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及模式,随后在外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的探讨逐步展开。其中戴庆宁和吕晔(2004)、袁平华和俞理明(2008)对国外主题式教学作了全面深刻的理论探讨。彭金定提出大学英语多维一体的主题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意义。

主题式教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习者对教学全过程的参与。主题式教学法提倡教师选择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内容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活动。本课题通过主题式教学法,用英语语言讲授陶瓷历史文化、陶瓷生产流程、陶瓷的种类、陶瓷产区、陶瓷销售等陶瓷相关知识,结合任务型学习与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期能提高陶瓷英语文化认知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探讨主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陶瓷英语教学中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陶瓷文化认知。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词条的撰写人、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Kemmis?熏 S. 1985)给行动研究定义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根据郑金洲(1997)按研究侧重点分类,行动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型。首先,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第二,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第三,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本研究属于第二种类型,强调行动研究对社会实践的改进功能,研究的目的是对主题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有效开展陶瓷英语教学,而不是为了建立理论。

三、主题式教学实践

主题式教学强调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通过把教学重点从教学语言本身转变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本研究的以Stroller(1997)提出的“6-T”主题式教学模式为指导,即分别代表主题(themes)、课文?穴texts?雪、话题?穴topics?雪、线索?穴threads?雪、任务(tasks)、过渡(transitions),设计并实践以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陶瓷英语教学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方法探讨以内容依托主题式教学对提升学习者陶瓷文化认知的影响。

步骤一:确定主题?穴themes?雪。确定主题主要是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理解的要求。本研究中的学习者来自江西的一所陶瓷本科院校,学校各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均与陶瓷的基本知识有所关联,因此,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这一主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亦符合提升陶瓷英语文化认知的目标。

步骤二:选择文本?穴texts?雪。搜集资料,选择文本,就是选择适合学生当前语言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其中包括阅读材料,录音材料等。

步骤三:设计话题(topics)。话题是主题的子单元,是基于内容且对内容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主题,帮助学生对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的学习。在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框架内,教师选择“景德镇四大名瓷”;“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征”;“景德镇官窑”;“China与china”等话题展开学习。教师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中英文对照节目《快乐中国――学汉语:景德镇篇》的第三集为切入点导出:“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The four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are that it’s as white as jade?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熏 as thin as paper and as sonorous as a bell.”;“景德镇有四大名瓷。There are four kind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和青花玲珑。Blue-and-white porcelain?熏powder-color porcelain?熏 color-glazed porcelain?熏and blue-and-white rice-pattern decorated porcelain.”

步骤四:串联线索(threads)。串联线索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将课程学习中的各个主题相对抽象的概念有机地连贯起来,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步骤五:布置任务?穴tasks?雪。任务一:将授课班级按“四大名瓷”分成四组,组员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陶瓷,教师最后按人数协调组员。学生仔细阅读“四大名瓷”的英文材料,15分钟后每组派一名组员向同学逐一介绍四大名瓷。任务二:学生将下面文字翻译成汉语,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As the world-famed ceramic capital?熏 Jingdezhen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eramics making and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熏 "Xinping ?穴as the city was known as then?雪 began to make pottery in Han Dynasty". It is evident that pottery was first made in Jingdezhen in Han Dynasty. In the first year in Jingde Reign of Song Dynasty ?穴1004?雪?熏 the royal court decreed the city made porcelain wares for imperial use with the wording "Made during the Jingde Reign" printed on the bottom of every piece. Hence the city got its name "Jingdezhen". From Yuan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熏 emperors sent their officials to Jingdezhen to supervise the manufacture of royal porcelain. They set up the Porcelain Office and built the royal kiln?熏 which produced many wonderful ceramic articles. Among them were those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the four classic decorations?押 blue and white?熏 famille rose?熏 rice-pat-tern and color glaze. The Porcelain Wares for Chairman Mao Zedong?熏 the Wares for the" APEC" and the Wares for tire Stale Hotel ?穴Guesthouse?雪 and other ceramic art works are all greatly appreciated in the world. The porcelain made in Jingdezhen enjoys the praise of "as white as jade?熏 as thin as paper?熏 as sound as a bell?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 Guo Moruo ?穴the late famous his-torian and scholar?雪 highly praised the brilliant ceramic history and culture in Jingdezhen and the ceramics connected the Jingdezhen to the world closely with the poem that "China is well known by the porcelain?熏 the famous porcelains are made in this city."

步骤六:实现过渡?穴transitions?雪。过渡是指一个主题中话题间与任务的自然转换。

四、教学反思

本研究教学案例采用主题式教学的六化学习过程论(6T),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六化学习的步骤并非严格按照其顺序进行,而是交叉开展。六化学习过程在不同的主题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题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确定的,主题单元的教学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式教学是围绕着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宽泛的学科、社会或生活主题,将言语技能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等途径,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实现对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学习与社会的整合、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整合,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主题式教学法突破传统教学只见科学世界的符号化的客观知识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的客观知识与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知识的统一。恰当的主题能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 Stroller?熏 F. L. & Stryker?熏 S. B.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眼J?演.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熏 199?穴22?雪?押269-275.

?眼2?演戴庆宁,吕晔. 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眼J?演.国外外语教学,2004,?穴4?雪.

?眼3?演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眼J?演.外语界,2002,?穴3?雪.

第9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所以可以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对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题设计新颖

由于每一位高中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不相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高中生学习需求,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应选择主题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维能力,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主题,同时尽量使主题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以此提高学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2.主题设计立体化

开展主题式教学模式,必须合理设计教学主题,使主题设计更加立体化。教师在设计主题时,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且还要明确主题的内容、形式等因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控。

3.主体实施的沉浸性

在实施教学主题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应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都能够融入学习中来,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快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以此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提升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主题实施的沉浸性原则,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明确主题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主题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以此为根据,确定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其分为情感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以及理论教学目标三种,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其次还要合理确定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高效,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

效果。

例如,在学习“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时基本都是理论内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非常枯燥,所以教师采用了主题式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为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其中理论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信息,并了解信息的特征;实践教学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并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欲望;其次教师确定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中,对信息特征的认识是教学重点,关于信息含义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这样就会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2.布置学习任务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且设置问题任务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在设置问题任务情境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总体学习任务,然后将总体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将其合理分配到每节课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完成每一节课的小任务,进而完成总体学习任务。

例如,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中,由于这一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学习,所以教师首先为学生制订了总体的学习任务,即学会表格数据处理、学会加工表格信息以及挖掘表格中信息;其次教师将这三部分教学目标,分别在三节课堂上进行了学习,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根据问题,为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如如何打开文档?选定文本一共有几种方法?怎样删除字符等等,这样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学习,会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还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的

兴趣。

3.创建多元评价体系

教师还应创建多元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对学生在主题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此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评价得当,而且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如在班级内展示优秀的作品,或当众表扬表现好的学生等,从而鼓励学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主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设计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能力,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合理布置任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体系的作用,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0篇

一、教学设计要适应市场需求

装饰艺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当前社会中行业的发展形势和具体需求,在结合相关需求的基础上,对于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创新设计理念,让课堂教学紧跟社会需求的发展。针对现阶段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选择性的处理,并重新设计。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保证装饰艺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合理调整课程的重点,对于一些重要性不足的课程,可以采取缩减的方式,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总而言之,教学过程如果脱离了市场和社会,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内在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打造应用型复合人才的理念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理念,让学生了解装饰艺术行业,并且认识到这个行业的基本职业特点,逐渐提髙学生的职业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职业发展信念。

二、教学过程要划分层次,引入合理竞争

层次性的教学理念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装饰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教师本身要积极扭转观念,将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做好自身角色上的转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些具体的竞争理念,让学生在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竞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自主进步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级,并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理论和基础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夯实基础;对一些基础可以,但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多加入一些实践性内容,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装饰艺术行业的具体岗位情况。层次化教学理念是近年来教学水平发展中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思路。

三、合理协调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

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是装饰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设想的过程中,要对于二者进行合理的协调与搭配,这也是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一项考验。在进行教学设计与设想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时,要关注对学生基础艺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艺术设计原理、图形设计构成、艺术观察方法、美学理念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可以运用艺术、理性的眼光来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技能培养上则关注学生造型能力、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工艺制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进行理论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采取适合课堂教学需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一些实战教学,结合当堂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带领到实际设计现场,让学生熟悉现场的具体情况。

四、结语

总之,装饰艺术相较其他专业教学来说,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装饰艺术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放眼未来,积极适应巿场竞争环境新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力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业装饰艺术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垚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 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59-01

1 主题式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以主题为中心,围绕着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开展的,在学习的理论、系统的理论与教学的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共同指导下,利用教学的主题为主要的纽带,在其中的各个要素间的联系、作用与协调下所进行的教学模式就是主题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与学生一定要双方面地进行发展与适应,这样才能够完善教学主体的心理结构。我们要在对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设计出灵活的主题形式,选择适当的主题方法与主题评价,同时还要选择开放的主题活动,这样才能够使片面的知识结构被彻底地打破,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建立一个动态的知识图景,进而才能够达到主题教学的目标。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主题模式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现今我国高中生的思维概括性很强,同时其逻辑思维、理性思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高中生的这些特性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在一种开放的、合作的与探究的环境中来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我国的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有限的教学设备。我国教育发展出现了区域不平衡的特点,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分布也不够平衡,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是其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同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安排也不够合理,对于其教学资源的管理也不够规范,这样就会造成我国教学资源的紧缺。

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使各个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有所缩小,同时还能够对教学资源与教学设备实行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管理。

3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主题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3.1 要立体化地对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

完整而全面的教学主题包括横向与纵向两种形式。主题式的教学模式其内在的运行机制需要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教学主题。我们要对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的过程进行重点的关注。立体化的对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就是要在横向的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在纵向上合理开展的各个元素都进行关注,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使横向上所运用的主题元素的要求有所体现。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

3.2 选择新颖的主题

以主题为中心与纽带而开展的教学就是主题式的教学,在这其中教学的主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灵魂。对于主题的选择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其是否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它是否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主题的选择主要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习的兴趣。

我们在选择主题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的的主题,要确保所选择的主题能够是学生们所了解并感兴趣的,同时还要确保学生对所选择的主题有一定的疑惑,这样就能够利用所选择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所提升。

教师要把所选择的主题应用到教学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兴趣与价值取向都得到充分的反应。

3.3 使学生能够沉浸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所选取的主题是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当前的很多教师都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就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变得很乏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减弱,甚至厌倦了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用主题式的教学就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再通过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融入到其模拟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都能够沉浸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沉浸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就一定要教师转变其教学观念,同时还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建立,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我国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以统和性的、全面性的、探究性的、联合性的主题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为高中生提供一个模拟的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中转变其自身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哲学;高校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04-03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为基本形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早已得到运用,但在大学哲学教学中却较少运用或没有受到重视。我国大学的哲学教学主要运用讲解、讲授的方法而忽视研讨的运用,哲学教学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真理独白和哲学宣讲,从而偏离了教学的根本目的,致使哲学教学呈现机械化、知识化的线性倾向,未能显现哲学的终极意义和实现哲学的真正使命。大学哲学教学忽视研讨式教学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教学思想上的普遍困惑,即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可能?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即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和研讨式教学法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回答这一根本问题。

一、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

研讨式教学创导学术自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在通过师生双方对真实问题的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可见,研讨式教学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完全相对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性,更是突出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具有如下深刻的哲学意蕴。

第一,研讨式教学促进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自由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存在的基本特点。教育以个体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为宗旨。研讨式教学提倡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以此保证人的个性发展。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让学生在进程中能动、自觉地进行判断、自由决策和评价”[1];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突破固定模式的约束,激发自我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生在对哲学之“真、善、美”进行追问的学习实践中的最大自由。

第二,研讨式教学凸显了哲学的主体间性思想。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2],即在交往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性质。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它呈现出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往特征。研讨式教学实践以主体间的交往为前提,创造了主体间的共在关系。研讨式教学的主体是共在交往的“多主体”,而师生主体的交往构成了研讨式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形式。

第三,研讨式教学反映了哲学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特征。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活动。哲学的批判性就在于哲学从不满足于对现实的描述和解释,而是必然包含对现实的质疑、反思和解构,以及对应然的构建,包含批判性的内容。哲学另一鲜明特质在于其内在固有的创造性。哲学的创造性表现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创造,刨根问底的哲学方法的独创,以及实践的生活世界的创造。研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一个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决策,亲身经历社会实践,并不断质疑、审视和批判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塑造品格,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的创造性本质。

二、研讨式教学在“哲学”中的应用

研讨式教学过程离不开研究和讨论,而作为一门价值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哲学恰恰注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哲学”课程教学离不开研讨。广东海洋大学自2010年始设置了创新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为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笔者有幸承担了人文创新实验班“哲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坚持在“哲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了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探索,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一)选取研讨主题

研讨题目的选择是研讨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所授课程体系范围内,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一般来说,研讨主题的选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探究性。所选主题应难易适度,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余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空间。2.开放性。所选主题的内容是开放的,其结论可以是非确定性的。3.综合性。主题的选定应注意强调学科和专业的交叉与融合。

针对人文创新实验班面向大一新生以及整合各人文专业的特点和现状,在“哲学”研讨式教学实践中,笔者指导学生确立了若干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研讨主题,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人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是人性”“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等等。这些开放性的哲学主题极具探究性,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生的反思,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然关系的思考。

(二)设计研讨内容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分成8个左右的小组,每小组2―3人。各小组围绕着人生、自然、社会、精神等领域的根本的、重大的哲学问题,确定研讨主题,小组共同设计研讨内容。小组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广泛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收集信息。在此过程中,笔者会适时给予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介绍一些查找文献的基本途径,并鼓励学生尽量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研究。具体任务为:搜集材料、撰写主题报告、制作PPT、确定主题报告人(1―2人)。研讨内容的设计需要较长时间,故需提前两周以上将任务分配至各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此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保持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研讨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小组学生通过合作性探究来创造意义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精神。在主题设计过程中,小组中不同成员可以有对同一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理解,但都应当认真对待其他成员对某一问题所表达的不同观点和做出的不同解释。每个人的意见都是应当被听取的、有效的,所有成员都要允许自由发言和不同意见,要尊重少数人的观点。

(三)小组主题报告

在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内容的基础上,一堂课安排1个小组进行主题报告,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发言,他们阐述本小组论题的主要观点,小组其他成员对报告做出补充、完善或评议。

为了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主题报告,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会做一次必要和适当的报告示范。即以一个主题作为案例介绍自己分析问题和形成观点的过程,如何分析争议性问题,如何提出假设性或猜想性问题等。同时,还会向W生提出一些主题报告的具体要求,比如: 报告人要简要介绍本小组的基本情况、成员分工、主题设计的过程等;报告发言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而且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PPT制作要清晰明了,形式多样,反映主题的基本观点;主题报告要列出参考文献;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到主题报告中来;等等。

(四)课堂交流讨论

小组在主题汇报后,接受全班其他学生的提问与质疑,由此而展开课堂交流讨论,时间控制在20分钟。课堂交流讨论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询式讨论,二是辩论式交流。质询式讨论是指小组之外的学生,就该小组的主题报告提出质疑或询问并要求小组成员答复的讨论活动。辩论式交流是指围绕小组主题报告,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对立,全班学生对各自支持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对对立观点展开反驳的交流活动。在辩论式交流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两大阵营围绕主题报告展开辩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们对研讨的主题和内容有了更为全面、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以“人性是什么”的主题为例,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在对“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人性是平等的还是差异的”“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等问题的追问、讨论和辩论中,不断深化对人性主题的认识,共同确认追问人性的哲学意义,这就是一次反思哲学的课堂实践活动。

为了使课堂交流讨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笔者会充分做好准备以应对课堂讨论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如及时化解讨论或辩论时可能出现的冷场,为课堂讨论交流把握方向,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见机行事。在课堂讨论时,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与点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讨论和为自己观点进行辩护时,要做到就事论理,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在质疑和反驳对方观点时,要有理有节,具有逻辑思辨力量。小组成员要详细记录课堂交流讨论的情况,充分吸收交流讨论的思想内容,最终形成小组主题研讨论文。

(五)教师点评总结

课堂讨论交流结束后,笔者会对整个研讨课做出点评和总结。首先是对小组主题报告和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点评,时间控制在5分钟。点评内容包括小组主题报告的内容、小组PPT的制作情况、小组分工协作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表现等情况,从形式到内容、从课外准备到课堂表现、从演讲者到参与者,做出全面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们良好的表现,及时指出不足或不当之处,并进行补充、引导和完善。其次是对小组学生主题研讨成绩做出评定。学生研讨成绩评定的依据包括主题报告的撰写质量、PPT制作质量、小组合作情况、演讲情况、组织和参与讨论交流情况等。成绩评定以民主方式进行,由授课教师和6名学生代表组成的7人成绩评定小组现场给主题研讨小组成员评定成绩,尽量确保评成绩评定客观、公正、有信服力,避免了教师单方面进行成绩评定而可能出现的主观武断,保证了学生持续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最后是做主题研讨式教学的总结。小组主题研讨结束后,笔者要求小组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出个人学习报告,总结自己在主题研讨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主题研讨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再汇总小组成员的个人总结,撰写出针对该小组的主题研讨教学的总结报告,经过不断积累,逐步完善基于“哲学”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三、“哲学”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笔者在“双百工程”人文创新实验班“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已进行了6年的尝试探索和改进完善。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哲学”研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体上要远高于一般常规教学方法的评价,“哲学”课程学生评教均为优秀,评教得分最高达97分,研讨式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6年来,研讨式教学法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哲学”研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与探索。哲学研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和查找材料,认真准备课堂发言,广泛参与课堂讨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独立完成学习报告。在查阅中发现问题,在批判中反思问题,在辩论中明晰问题。通过“哲学”研讨式教学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得以显著拓展,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显著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第二,“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哲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研究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经过“哲学”研讨式教学的训练,学生逐渐开始调整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理念,初步明确如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哲学”研讨式教学活动中,笔者会为学生讲授选择研讨主题的程序和技巧、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和途径、研讨方法的设计和报告撰写的模式等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部分学生也较早尝试并开始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在近两届人文创新实验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主持或参与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等课题的研究,或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并获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第三,“哲学”研讨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是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充分践行了这一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分小组完成主题研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协作完成主题研讨,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哲学课堂上,教师、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研讨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求认真倾听和大胆发言。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克服了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逆反心理,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了融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培育了学生的平等自由观念和探索真理的信念,增加了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关心和容忍度,培养了学生专心而有礼貌地倾听的习惯以及尊重、包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质,涵养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总之,“哲学”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哲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真正做到了以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实践证明,“哲学”研讨式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在哲学学习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都感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然而,仍有部分学生表示难以很快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存在较大难度,也不太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进行深入研讨。可见,“哲学”研讨式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尽快使大一新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如何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到大班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进一步完善研讨式教学法、提升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