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时间:2022-11-30 17:0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用菌栽培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用菌栽培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7-0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LI Zhi-tao ZHAO Juan-juan LIU Hai-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by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hanging course examination mode,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新技术,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们能在生产实践上正确地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1 精选实验内容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繁多,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践,精选实验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不断进行课程专业教学改革,使本门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只有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特别注意实验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以最常见的平菇栽培为例,实验涉及平菇栽培的各个环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培养。具体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为母种制备提供培养基);实验二,组织分离法及母种转管技术(制作母种);实验三,食用菌原种的配制、灭菌与培养(制作原种);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制作栽培种,并进行培养,直至栽培出平菇)。通过这个综合大实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体栽培技术,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平菇栽培技术,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本课程设置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本门课程应有1/2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们去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至少1周。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们也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制约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尽量简化多媒体信息,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有机组合,使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为学生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有效途径。

2.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要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抛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会很有帮助。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在平时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实训,可以增进学生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改变其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实习学生开放。实习期间,学生们要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在与员工沟通中了解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相关行业知识,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开阔眼界;同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拓宽专业知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通过学到的实践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g这门课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指导。通过实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且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4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3]。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完善传统的考试方式,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笔试中增加分析归纳综合应用方面的试题,添加技能操作考核等内容,适当地淡化结果、强化过程[4]。

5 结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自己不断学习并进行反思,去探索与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务必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5-9]。

6 参考文献

[1] 张彦民,韩文凤,邱泼.职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3):92-93.

[2] 李晓靖.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3):147-148.

[3] 张佳艳,熊建文.独立学院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与改革[J].轻工科技,2013(8):173-174.

[4]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5] 汪军玲,周本宏.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61-262.

[6] 孙金旭.食用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1):108-109.

[7] 黎勇,黄作喜,齐泽民.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食用菌教学周年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6-207.

第2篇

1 注意生产场所选址。选址尽量靠近水源,建设好引水、喷灌水设施,以积蓄雨水、山泉水。日常栽培要节约用水,采取喷淋、滴灌等方式。菇棚建造要利于保温保湿。

2 科学接种。接种穴深则装菌多,有利于增强抗旱能力,减少外界温差对种穴底部种块的刺激,成活率得到提高。

3 适时散堆、移堆。把温度较高地方的菌棒转移到楼下、泥房、通风良好的房间。注意散堆,以三角形或井字型堆放,减少菌棒堆放层数,保持室内通风。散堆、移堆最好在晚间进行,注意尽量轻拿轻放。

4 遮阳、通风。每天晚上8时到次日7时对房间进行强制性通风换气,尽量将室内温度控制在33℃以下,避免室温在33℃以上的时间超过2-3个小时,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5 正确处理烂棒。发现有烂棒、杂菌感染的,马上拣出集中堆放,不要随意丢弃,以免相互感染和污染环境。

6 重新利用培养料。对培养料质地还较好的烂棒可曝晒处理,重新用于生产香菇、鸡腿菇或其他高温型品种。

胡月华

草菇高温下小垄栽培方法

草菇是食用菌中唯一的高温型速生品种,栽培料以稻、麦草为主,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一般当夏季气温稳定在28-35℃时,最适合草菇生长。这时,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塑料大棚已闲置,可用于栽培草菇,以补夏季蔬菜不足。现将小垄栽培草菇方法介绍如下:

1 菇畦准备。菇畦设在塑料大棚内,大棚上盖好薄膜和草帘以保温保湿。菇畦宽1米,长度视棚长而定,菇畦间距30厘米,既作人行道又是蓄水沟。在畦上横向挖凹陷式菇床,菇床宽30厘米,深20厘米,菇床之间留20厘米小土垄,然后喷0.2%敌敌畏和0.1%多菌灵灭菌杀虫。

2 培养料处理。把麦、稻草截成3厘米长草段,用2%石灰水加0.5%复合肥浸泡24小时,捞出沥去余水后待用。

3 选好菌种。选用“V”系列的草菇栽培种,以菌龄不超过18天、菌丝丰富并有棕红色的厚垣孢子、无杂菌的菌种为佳。

4 栽培方法。将稻、麦草段均匀地铺在挖好的菇床里,一层草段一层麸皮一层菌种分层铺放,麸皮用量为总干草量的5%,菌种的用量为10%,如此分层铺放要重复3次,最上面一层菌种稍多些,然后将小垄上的松土薄薄撒一层在料面上,这样料面将隆凸成小垄,高10-12厘米,再用木板将料压紧实。料上床后,沿菇畦长度方向架小竹拱棚,棚高度50厘米左右,覆盖农膜保温,畦间蓄水沟灌满水。保持大棚里的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气温不低于28℃,过48小时以后揭开小棚上的薄膜透气通风。以后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0.5-1小时。

5 出菇后管理。从播种到现菇蕾一般需要9~10天,现蕾后3-4天即可采收。草菇采摘标准:菇体呈长卵形,在伸长期末出伞。

第3篇

关键词:营林;食用菌产业;林业生产;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在食用菌的利用与人工栽培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黑木耳和香菇。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营养丰富,一些品种的食用菌在人工种植后进入普通群众的餐桌,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树林是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来源,一些无法人工种植的珍贵食用菌主要来源于自然状态下的林地,如松茸等。在山区自然状态下,通常采取伐倒相应树种的树木,采取自然接种的方式,来获取培养香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

1 我国食用菌产业与林业生产状况

1.1 食用菌产业状况

食用菌可以利用农业、林业与轻工业废弃物进行栽培,是高效生态农林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栽培食用菌的产量,还是其栽培种类,我国均位居世界首位。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能够达到商品规模的食用菌种类高达40多种。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常以4种形式存在,即鲜品、干品、腌渍品和罐头与袋装食用菌。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有双胞蘑菇、香菇、平菇、杏鲍菇、草菇、猴头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茶树菇、灵芝、竹荪等。香菇、黑木耳、平菇、毛木耳、金针菇和双胞蘑菇等栽培量较大,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4以上;鸡腿菇、洛巴口蘑、白灵菇、茶薪菇和杏鲍菇等新品种发展迅猛,是食用菌产业中的新兴力量。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园艺设施代料栽培为主,木屑、玉米芯和棉籽壳等为常见的培养料。

1.2 林业生产与食用菌栽培

林业生产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为食用菌提供生长基质与营养,通过塑造局部环境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的微生态。在林业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锯末、下脚料等,可以被用于园艺设施代料栽培,这也是大多数种类食用菌栽培中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食用菌也是通过该种方式生产的。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野生状态和珍稀品种的食用菌需求不断增大,林下仿生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方式已经为菇农们所重视,并作为一种新型林下经济模式在全国各大林区进行推广应用,对于生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食用菌栽培与营林生产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林业废弃物可以为食用菌栽培所利用,废菌棒则可以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松茸等名贵食用菌只能在原始森林中采集,是林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2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主要有3种,即林间覆土畦栽、林间地表地栽和林间立体栽培。林间覆土畦栽是指在林间空地整成畦坑,播种栽培平菇、姬松茸和蘑菇等;林间地表地栽是指置菌袋于林间地表,获得相应子实体,如黑木耳、香菇等;林间立体栽培是指在林间立体空间中挂袋,获取喉头、黑木耳和黄背木耳等。

3 营林食用菌栽培举例

3.1 北方杨树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

杨树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且大部分杨树人工林已经开始郁闭,林农套种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在杨树林下套种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间微气候,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获得大量的反季节食用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食用菌的生产在杨树林开始郁闭时即可进行生产,结束于落叶期。杨树林可以同时栽培多种食用菌,在春秋2季挂袋生产黄背木耳,搭配生产高温与低温品种平菇,并分2批林下套种鸡腿菇。平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铺料播种畦床管理;鸡腿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室内发菌脱袋覆土出菇管理;黄背木耳生产流程:搭建小拱棚室内发菌开口摆袋出耳管理。

3.2 南方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以广西钦廉林场为例,其处于亚热带气候地区,雨热丰富。该林场林下栽培平菇和洛巴口蘑,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种植区域应该选择在地势平坦且灌水排水方便的郁闭林地,应该以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食用菌品种为主,如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高温型洛巴口蘑。

林下地表平菇栽培应选择在8~11月,菌棒制作在9月上中旬,在10月即可出菇。在林下状态,平菇菌丝生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必须采取室内装袋接种获取菌棒。在菌棒移种前3d,清理场地,并做好消毒杀虫工作。通过搭建架子将菌棒抬离地面,并做好出菇期间的管理工作,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当平菇菌盖展开充分后,根据边缘和颜色等性状判断采收时期。

洛巴口蘑菌棒制作和覆土在8~9月,10月即可出菇。菌棒组成为棉籽壳60%、玉米芯24%、麦麸14%、石灰1%、石膏1%,并加水混匀堆积发酵。准备畦床,清除林下杂物,对畦床进行杀虫灭菌处理。菌棒入畦前脱去塑料袋,横排,并于菌棒之上覆盖3cm左右的消毒细塘泥粉,后喷湿覆盖土,建立小拱棚。在出菇期间做好管理,并适时采收洛巴口蘑。

4 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营林食用菌产业的多以家庭小规模粗放型生产为主,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较为落后。菇农引进的菌种种类多,来源广,很难保证其质量,在栽培环境较差的环境下无法达到高产。由于在食用菌深加工上的科研投入不足,食用菌产业链条化生产的环节较少,无法为深化市场提供强大动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且食用菌生产较为分散,无法有效吸引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缺乏带动作用的形势下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存在衔接不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黄晨阳.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J].土壤肥料,2003(1):43-44.

第4篇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现状;对策;山东新泰

中图分类号 S646;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26-02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食药兼用等优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已受到世界各国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市场消费量逐年扩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1-2]。我国发展食用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食用菌产业化的形成,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独有的丰富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优势。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食用菌商品出口量达到世界的70%左右。在国内,食用菌产品也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食用菌生产形势一片大好,行情不断看涨。纵观2013年食用菌市场状况可以看出,整个市场处于需求旺盛、价位不断攀升的态势,也就是说,食用菌市场处于上升境况,菇农效益较好,经营者信心十足。广大菇农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3]。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贸易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新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物产资源丰富,各种农作物秸秆、枝条等农业生产下脚料富余,生产食用菌资源充足;食用菌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裕,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力可利用,对主导品种平菇的种植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基础;生产品种也由单一的平菇发展到鸡腿菇、双孢菇、金针菇等十几种菇类,产量逐年增加,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1.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新泰市食用菌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楼德镇、禹村镇、谷里镇、岳家庄乡为中心的平菇生产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曾一度发展到12个乡镇、84个专业村、2 412户,从业人员逾2万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新泰市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2010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480 hm2以上,比2009年增加40 hm2,比2008年增加66.67 hm2,总产达3.8万t以上,总产值达1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12%,种植户户均纯收入近1.3万元,人均增收超1 000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新泰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1.2 栽培技术明显提高

新泰市食用菌产业传统栽培方式一直沿用旧房、废旧棚等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模式存在着食用菌栽培环境差、土地利用率低、投入产出率较低等众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2003年起,新泰市在楼德镇、谷里镇推广示范棚室高架食用菌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市有标准栽培棚(占地面积300 m2,栽培面积5 000 m2)1 475个,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产业优势日趋显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以楼德镇、禹村镇等为中心的食用菌栽培大户不断涌现,全市栽培规模在3 hm2以上的大户逾30户。菌种制作、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并有一大批经纪人活跃在新泰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之间,为食用菌销售牵线搭桥,全国建立信息网点20余个。

1.4 品种发展日益多样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泰市食用菌除平菇外,还发展种植了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菇、鸡腿菇、草菇等10余个品种,形成了一品为主、多品种系列开发的格局。

1.5 行业协会不断壮大

随着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市、镇二级相继成立了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2003年成立了新泰市食用菌协会,2004年成立了楼德镇、禹村镇、谷里镇等食用菌协会,协会会员众多,制度完备,对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足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政府把“压粮扩菜”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蔬菜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而对食用菌生产有些忽视,出现了发展滞后的情况。另外大棚栽培食用菌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财力,虽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较种菜一次性投资大,大部分农户资金投入较为困难,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大规模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出现了严重下滑的势头。

2.2 菌种生产混乱

没有建立科学统一的供种体系,由于个体制种不能保证菌种的质量,种植户对购种这个最基本环节没有引起重视,容易购买到受污染的菌种,导致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食用菌减产,甚至绝产,给食用菌生产户带来很大损失,影响农民种植栽培的积极性。

2.3 规模化水平低

新泰市的食用菌产业虽然在楼德镇、禹村镇、谷里镇形成一定种植规模,但相比其他食用菌主产地区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在生产上基本处于分散生产、小农经济状态,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差甚远,且产销单位内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大部分食用菌生产户仍处在小、散、低状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新泰市虽然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四季有菇,但是仍以价位较低的普通平菇为主,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89%。而金针菇、鸡腿菇等一些高价位的食用菌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1%左右,区域主导品种缺失,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4 技术力量不足

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食用菌产业仅局限于单一的栽培方式,在菌菜、菌林、菌粮等同步生产技术方面推广面小,严重影响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从而束缚了菇农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在产品保鲜、加工等方面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深加工目前尚未起步,很难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泰市食用菌产品抢占市场先机[4]。

3 对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确保健康发展

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来看,食用菌产业已经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食用菌栽培技术是劳动密集型,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投入,政府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生产。比如,菌种可以同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一样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自然灾害及难以避免的生产风险实行种植保险,以保障农民发展、种植食用菌产业积极性。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食用菌产业投入,降低成本,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是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关键。各级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标准食用菌棚室建设补助标准,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使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3.2 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各类特色产品

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正逐步成为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一些珍稀食用菌品种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殊的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鸡腿菇、草菇,具有鲜嫩脆爽的适口性,有提高免疫力和抗肿瘤的保健功能;黑木耳具有益气强身、滋肾养胃、活血等功能,能抗血凝、抗血栓、降血脂,软化血管,使血液流动通畅,减少心血管病发生。黑木耳还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及时清理体内产生的垃圾;金针菇又称“益智菇”,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价值等,各种菇类市场价格好,已经成为蔬菜消费新热点。有关职能部门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引进工作力度,提高生产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

3.3 扩大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益

一是扩大楼德、禹村、谷里等乡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宫里镇、天宝镇、羊流镇等。培植壮大食用菌生产专业镇村,以规模促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区域经济优势,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保障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信息网络建设、菌种场建设和产前、产中的资金、技术服务,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提高菌业整体效益。三是改造传统陈旧模式,积极推广秸秆栽培,创建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出口菌类产品,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益。加快引进新品种和优良菌株,做好试种示范,创办菌种生产基地,积极推广示范新品种;大力推广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着重抓好棚室高架栽培模式,努力降低污染率、烂筒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菇农生产效益;积极示范推广秸秆代料栽培新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提高菌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着力搞好科研开发、培训,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3.4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菌业产业化水平

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就必须培大培强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搞好食用菌产品深加工,提高食用菌品质档次。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面向市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引进资本、技术、设备及管理等生产要素,创办食用菌保鲜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终极产品,并使产品尽快转化为高档商品绿色食品。对此,全市应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等办法,尽快建成2~3个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经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菌业发展。

3.5 研究开发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

一是合理确定培养料配方。品种不同,培养料配方不同;同一品种不同的菌株,其配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养成分和酸碱度上,因此一定要做好适应性试验。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开发新的栽培原料,本着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宗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秸秆、枝条等资源优势,变废为宝,积极示范推广秸秆代料栽培新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菌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二是选择优良菌株,加快引进新品种和优良菌株,做好试种示范,创办菌种生产基地,积极推广示范新品种。菇农要根据当地资源、气候等条件,做好适应性试验示范,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种,特别是要注意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三是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大力推广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结合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阔叶林与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各种菌林间作技术;推广示范小麦/玉米―菌类(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套作技术;示范推广保护地蔬菜与食用菌间作技术,实现菌林、菌粮、菌菜同步生产和效益共赢。着重抓好棚室高架栽培模式,努力降低污染率、烂筒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菇农生产效益。各地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小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服务。围绕食用菌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产品保鲜、加工、储运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广新技术,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尽快提高食用菌种植户的科技素质,抓好规范化栽培和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基地建设。

3.6 强化竞争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从生产食用菌培养料开始,到播种、发菌、出菇管理、采菇,以及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的全过程,都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生产的原则进行操作,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一定要生产出有竞争优势的高质量产品,实现食用菌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目标。发挥“科技+品牌+市场”的优势,加大创品牌、创名牌的力度,从产品包装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创特色,创建食用菌名牌产品,真正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效益。发展壮大农民营销队伍,组建食用菌专业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扩大食用菌的销售量,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新泰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4 参考文献

[1] 汪国莲,谢忠谊,陈明,等.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65-167.

[2] 戚远斌,许贤超,张斌贝.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213-5215.

[3] 王军,赵学坤,田婧,等.山东食用菌产业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8(1):79-81.

第5篇

关键词:桑枝;茶树菇;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42-02

广西属低纬度地区,年均温在16-23℃之间,雨水多,湿度大,适合大多数食用菌栽培的要求;山多平原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落差大,适于周年生产[1-2]。在广西有13.3万多hm2的桑田,桑枝利用不好就是废料垃圾,影响环境,而桑枝含有丰富的食用菌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且碳氮比合理,基本没有农药残留,是生产绿色、有机食用菌的绝佳原材料[3-5]。2011年,广西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8000多万棒,产鲜菇4万多t,产值超过3亿元,居全国之首。地处桂西北的河池市属亚热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无霜290d以上,年降水量1300-1600mm,境内山多,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2,6]。2011年河池市栽培桑枝食用菌6000多万棒,年生产食用菌产品1.5万t,产值1.2亿元,其中常年栽培茶树菇10万棒,产值约80万元。经过多年的试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桑枝栽培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1适时安排栽培季节

周年栽培安排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选择适当时间栽培。实践证明,在高温季节温度降至24℃,低温季节温度上升至18℃时,将形成大量子实体,因此,春季栽培应安排在当地气温稳定在18℃时往前推2个月做好料的准备;夏季栽培要在3月前准备好料,清明节前后播种完毕;秋季栽培应在气温稳定在24℃往前推2个月接栽培床,这样周年能正常出菇。

2菌种制作

栽培种制作时间,等于制栽培袋的用种日期向前推栽培种培养所需天数,原种制作时间等于栽培种制作日期向前倒推原种培养实际天数。同样方法,可计算出母种制作时间。茶树菇菌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不同的培养基所需的培养时间差异较大。一般在30-40 d左右。

3母种制作

茶树菇母种,常从栽培的子实体或野生子实体中,选择生长良好、朵形圆整的用作组织分离材料。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再经适应性试验,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菌株。3.1母种培养基配方

配方1: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配方2:马铃薯200g、葡萄糖5g、蔗糖5g、琼脂20g,麸皮50g(煮汁)、硫酸镁0.15g、水1000ml。

3.2栽培料配方

一般因地制宜的选用桑枝做主栽培料:配方1:桑枝76%、麸皮20%、糖l%、过磷酸钙1%、碳酸钙1%、石膏l%;配方2:桑枝68%、麸皮15%、茶籽饼粉15%、糖1%、石膏粉1%;配方3:桑枝58%、棉籽壳20%、麸皮20%、糖1%、石膏粉1%;配方4:桑枝60%、甘蔗渣18%、麸皮或米糠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配方5:桑枝60%、玉米芯2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1%。该5个栽培料配方含水量为60%,秋季栽培应加入0.1%-0.2%的多菌灵;有油茶栽培的地区可加10%的茶籽壳粉,能有效提高产量。

4拌料分装灭菌

按照选定的栽培料配方,称取各种原料,加水拌匀使含水量达60%-65%,有条件的可以先发酵10多d,然后用手工或装袋机分装入17 cm×33 cm×0.00 5cm的聚丙烯折角袋内,松紧一致,料面平整,装料高度为13-15 cm,上加无棉盖体或套环棉塞封口。常压100℃保持26-30 h闷过夜或高压0.138 MPa保持1.5h灭菌。

5场所选择和场地消毒

用于室内袋栽的场所,要求干净、卫生,远离作坊、仓库及家禽家畜栏舍,调温和透光性能良好。栽培前须进行全面杀虫和消毒,首先打扫清洗干净后用500-800倍的敌敌畏溶液喷洒杀虫,隔3-5 d后,再用硫磺或甲醛溶液熏蒸消毒,以防治杂菌孳生。

6生产管理

经灭菌冷却后的料袋,在无菌条件下人工接种,菌种尽量成块状,避免过碎以防死种。将接种后的菌袋竖立排放在室内的层架上,发菌期间,室内尽量保持黑暗,出菇期要有少量散射光。夏、秋栽培时,因夏、秋栽培的气温较高,所以要搭双层高架棚,棚高要高达3 m左右,盖10 cm厚的草席最高处安上喷雾头,在2 m高的地方再用遮阳网搭第二层棚(棚中棚),高温时开喷头喷水,温度可以降到茶树菇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50 d左右,可以出菇,出菇后要求湿度保持在90%以上,向空间、墙壁喷雾,不能直接喷在菇面上,留有散射光,每天通风透气1-2次,增强菌丝活力。

7采收与加工

茶树菇不仅菌盖可食,且菌柄也十分脆嫩,应连盖带柄一起采收。当子实体长出后,菌盖尚内卷、孢子还未大量发生时采收,采收后的子实体剪去根部及附着的杂质即可上市鲜销,亦可烘干、分级包装、远销,也可分级后进行速冻保鲜或加工成清水罐头。采用采大留小、采老留幼的方法分批采收,分批收获时要注意保护好幼菇。一般可采收3-4批,每100kg干料可产鲜菇60-70kg。速冻保鲜是现在外销的好办法,采用真空密封包装延长保质期,先预冷至0-5℃,然后将温度降至零下39℃以下。速冻后的贮藏温度低于零下18℃,这样保质期可达一年,菇的味道鲜美度不改变,能填补市场空缺,卖价好,收益高。

参考文献:

[1] 甘立, 陈少珍, 韦仕岩,等. 广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广西农业科学, 2002,4 :220-221.

[2] 吴登.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J]. 广西农业科学, 2008, 39 (4 ): 548-550.

[3] 安显水,李才臻, 申鸿, 等. 不同食用菌菌种桑枝培养条件筛选研究[J]. 蚕学通讯, 2012, 32 (3): 6-9.

[4] 谭冠礼,黄扬文. 利用桑枝小规模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探讨[J]. 广西蚕业,2010, 47 (2):71-74.

第6篇

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农民,6年多的潜心研究与实践,竟在原“高墙法、桥墩法、袋载法、菌块法”基础上有新突破,成功推出第五代食用菌栽培技术――菌砖法。该法不用高温蒸煮、不用建堆发酵、不用覆土保湿,只须将稻草、麦秸、玉米秆用石灰水处理,就可全生料栽培平菇、凤尾菇、姬菇、秀珍菇等食用菌。打破以往常规需要高温灭菌和翻堆发酵的繁琐方法,使食用菌栽培技术实现新飞跃。每100斤稻草、麦草、玉米秆可产菇180斤左右,这种全新种菌技术,已在广西桂林、柳州、玉林及陕西汉中、四川、山东、河南、吉林、新疆等地推广运用,带动2000余人走上种菌致富之路。

菌砖法全生料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在东盟农业博览会上被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青睐。2014年,菌砖法新技术栽培食用菌项目相继落户老挝国家万象市(中老合作)现代农业示范园及柬埔寨金边市中柬合作优良果蔬示范园。2010―2015年,菌砖法种菇项目连续6年代表食用菌行业出席“广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成果展”获得领导专家和菇农的一致赞誉,开创稻麦草全生料种菇的“废物变宝”的新征程。

继菌砖法全生料种菇的推广期间,发明人钟飞翔先生又成功的研发出一种“懒汉物理制种法”该方法不用烧柴和燃煤灭菌,不用接种箱,不用高压锅,不用任何消毒药,只用一只汽油桶,便能制作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20余个菇类的所有菌种,成功率95%以上。经有关部门检索查新,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5年,针对有些省份人工费用高,生产速度慢等难题,菌砖法种菇创新团队立志定向攻关,又研究出――新型菌砖机,投入生产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彻底告别纯手工制作菌包的历史,让钟氏新法种菇技术走向更科学、更轻松的新时代。并在一这一年,菌砖法全生料种菇技术“南技北移”的过程中,成功在山东省、黑龙江等地取得很好业绩,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目前,菌砖法技术发明人钟先生与人合作在江苏徐州市邳州境内投资100万元,搭建好40亩的大棚,购买秸秆草料数十万斤,开展平菇、凤尾菇、草菇、榆黄菇、鸡腿菇、大球盖菇、木耳等多品种的秸秆栽培食用菌的示范工作,力争创造出“秸秆生财”的优秀典范。响应国家科普惠农精准扶贫的号召,为振兴农村经济添砖加瓦。

钟氏新法种菌技术,每年都有新的发明问世,2015年又实验出玉米秸秆谷壳、玉米芯、大豆秆等材料不用高温灭菌,不用发酵翻堆的最新生产菇类技术,所有技术适应全国任何地方栽培,猴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学员纷纷报喜,收入颇丰,有的更是以投资800元种菇,创造出收入9000元的惊人成绩,显示出菌砖式新法种菌的威力。

特别敬告:新法种菇发明人钟先生于4月10日在江苏徐州市邳州运河镇及5月18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举办的培训班,,欢迎大家预约学习。

你想知道投资20元就能种菇成功的秘密吗?你想知道万斤秸秆发家致富的秘密吗?你想知道小本创业的秘密吗?相聚在徐州,小本创业不用愁。

电话:13078284670 钟老师

QQ:1948015960

百度搜索:钟飞翔食用菌菌砖法,观看大生产视频。

第7篇

[关键词] 食用菌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43-02

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紧缺,用工、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又因近年来工厂化栽培面积增长迅速,生产总量大,价格随之下跌,今年金针菇最低价格每公斤1.5元左右,从而挫伤了食用菌生产企业和菇农的生产积极性。,给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 食用菌产业现状

到2014年全区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5000万平方尺,茶薪菇、灵金针菇、秀珍菇、香菇等袋栽菇达6500万袋,鲜菇总产达6.13万吨,总产值达3.3亿元,主要以鲜品销往南京、上海、杭州、苏、锡、常、北京等大中城市,部分加工品罐头、速冻菇、醋制菇等出口港澳、日本、中东、欧盟等地区年创汇100万美元左右,从业人数达1万人。

全区已有各类食用菌规模基地13个。300万平方尺以上的双孢蘑菇基地8个,其中两家工厂化栽培蘑菇;2000万袋以上的袋栽菇基地有1个,1000万袋的3个。能规模生产的菇种有双孢蘑菇、茶薪菇、金针菇、平菇、香菇、杏鲍菇、秀珍菇、黑木耳、白灵菇等9个。建成了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产地交易市场“高淳区花庙蘑菇产地交易市场”。 已有食用菌产、加、销和科研企业8家,经纪人200多户。已有三个市名牌两个省名牌食用菌产品。食用菌产业不但为我区菇农创造了利润收入,一般每万平方尺(占地0.6亩)纯利1.5-2.0万元,高的达3-4万元。还创造了大量的劳务收入,每万平方尺0.8万元。还提高了稻草、畜禽粪便的价值。2009年建成年产生物有机肥加工厂,2013年生产有机肥6000多吨。消化菌糠1万多吨。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

2 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区食用菌产业存在两大瓶颈制抑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蘑菇产业是我县食用菌产业支柱,占食用菌总产值的70-80%,蘑菇产业两大瓶颈一是培养堆制、覆土材料制作,二是上料的机械化。当前蘑菇生产中培养料制作均为人工操作、规模小、工效低、劳动强度大,一家一户无法做到,且人工制作的夹生料多,培养料质量差,单产低,覆土材料也是如此,目前由于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堆料翻料基本实现机械化工业化生产。上料的机械化,根据外地考察上海郊区已基本实现,大大的降低了用工成本。

3 产业发展思路

3.1 继续坚持原有的产业发展战略 即“重点发展蘑菇、姬松茸等草生菇类,适度发展平菇、香菇、金针菇,大力发展高档珍稀菇和反季节菇类,加快实现食用菌生产方式的变革,(即实现反季节轻型、机械化、周年化、工厂化栽培和菌种、培养料制作、覆土、销售、贮运、加工等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多元化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

3.2 政府重视加大新技术新模式开发推广力度 食用菌生产是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兴起历史不长的新型高效农业产业,人工生产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50-60%,我国虽然是世界食用菌产销大国,但几十年以来一年以农户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经营、生产技术和手段与欧美日韩等国比较差距很大。若通过省工节本、机械化生产、周年生产等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食用菌生产用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使生产操作轻型化,均市场供应,防止一轰而起、一轰而下,减少价格波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要加大投入,资助企业和农技部门开展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机械化生产、省工节本等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

3.3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永久性菇房基地 现有的食用菌菇房以竹木构建的塑料大棚菇房为主,易受大风、暴雪等损害,且每年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为促进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要鼓励食用菌菇房的提档升级改造,建设食用菌永久性菇房基地,采用砖混结构、彩钢瓦层面和混凝土床架,这类菇房虽然一次性投入大,每1111平方米(菇床有效种植面积)造价15万元左右,但年折旧成本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需要各级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抓,各级财政投入提高到50%以上,或财政、集体资金建好租给农民生产,镇村做好基地建设规划。

3.4 突破蘑菇生产专业化分工 蘑菇生产以稻麦草及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是栽培历史最长、产最高、规模最大和生产效率最高的世界性菇种,适于我省稻草主栽培发展。但我国蘑菇生产技术和单产水平我国外的差距大、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劳动强度大,特别是蘑菇培养料发酵制作一家一户做不好也做不了。因此,需要政府组织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部门开展蘑菇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包括稻麦草、畜禽粪便的机械化收集、蘑菇培养料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的研究与生产供应、覆土材料的制作、优质蘑菇栽培种的供应等专业化服务。菇农只需采购三次发酵好的培养料、覆土后管理出菇。

3.5 鼓励支持菇农民闯市场 各级政府要鼓励引导菇农联合起来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或培育种植大户采用直销、品牌专卖、直接批发等形式闯市场,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4 重点对策

4.1 加大领导力度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升级 县政府成立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专家顾问组和执行组。各镇成立食用菌生产管理办公室对基地直接进行规划管理,基地的运行采用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制定《关于加快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基地建设,技术推广,菌种管理,食用菌的产加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催化我县食用菌生产的全面开花。加大领导力度,把食用菌产业纳入全县镇、村经济的总体规划。通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状,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直接与年终政绩考核挂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食用菌生产作为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予以高度重视,狠抓落实。

4.2 举全区之力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服务 举全区之力有效地服从服务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要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的途径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服务好。首选要合力打造食用菌原辅料绿色通道。解决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一是在运输上要绿色放行。作为食用菌原辅料、产品的运输,交通和交警部门必须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辟绿色通道,既不能人为设障,也不能变相设障,必须保障食用菌原辅料和产品顺畅运销。这要作为考核交通和交警部门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到部门的考核当中。二是购销活动要绿色放开。对食用菌原辅料和产品的购销,全面放开。由工商部门和其它部门,对新的食用菌原辅料和产品购销户,要探索实行新的企业登记备案,在1-2年时间内无费运行,这些购销户有了充分的利益,产品才能活跃起来、减少积压,更好地保护菇农的利益。三是鼓励经纪人队伍发展。经纪人上联市场,下联基地,而且联接着加工企业,他们通过最新的信息、良好的信誉和快捷的结算,来实现菌类产品的购销,不再搞具体的实物购销,以此完善食用菌流通环节。

4.3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接合农业科技入户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入村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或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举办电视电台食用菌系列讲座,编印食用菌栽培技术手册发放给农民,加强食用菌科学知识的宣传和繁制种技术的培训。加强对繁种户的培训教育,定期培训食用菌繁制种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合同,促进稻民向菇农的转移转化,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栽培技术水平。

4.4 实施品牌战略 创建全国知名品牌 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农业招商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商品性。进一步完善产地交易市场软硬件建设,鼓励农民去市场交易,广泛吸引各地客商来市场设点收购,扶持本地品牌产品去南京、上海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立品牌专卖,逐步拓展海外市场。高淳县食用菌协会、各镇、村和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应在各地乃至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可采取代销、设立连锁店、总经销处、总等形式并辅之食用菌的食用方法、营养、保健价值、售后服务措施,大力宣传推广本地的食用菌产品,形成知名品牌。同时要扩大市场建设规模,增加经营品种和服务项目,从而扩大销售、占领市场。

4.5 建立食用菌产加销信息快速交流网络 建立食用菌产业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食用菌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食用菌产业科技、政策法规等信息交流体系的建设,建成食用菌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加强高淳县食用菌产业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改变很少与外界交流的状况,要走出去、请进来。面对国内外食用菌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和产销情况不断变化的局面,应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动向,技术进展和市场需求等情报。在全县菇农之间建立信息网络,传播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有关信息,及时调整指导全县的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目标和方向,及时更新食用菌技术和品种,指导好生产和经营。必要时组织有关人员考察,了解各食用菌主要生产国和地区的状况,学习他们在食用菌科研、管理、生产、销售、情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食用菌生产发展,增加出口创汇。

4.6 加大食用菌产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力度 通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合资合作、购买专利技术、派人外出学习和工作等形式,引进和培养一批食用菌生产和经营方面的高层次带头人,他们既有生产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善于经营管理。还需加强食用菌科研机构的建设,集中全县的食用菌科研人才和设施设备,加大投入、招募人才组建成立南京市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进行食用菌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利用、保存。还需加强食用菌基础研究,利用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新品种的选育、繁制种技术研究及母、原种生产。对本地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需加大选种和人工训化力度。此外,对优质、廉价、资源丰富的培养基,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深加工、保鲜及系列产品开发,食用菌特色菜谱开发等重点项目也要联合攻关。大幅度增加经费扶持,广泛开展国内外人才和技术的交流。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企业与江、浙、沪、闽地区的高等院校和食用菌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联合体,将本地的食用菌企业培育成为食用菌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突破蘑菇生产的两大瓶颈,实现蘑菇培养及覆土材料的工厂化、机械化生产,专业化供应。逐步实现蘑菇、金针菇、秀珍菇、食药兼用菌灰树花的工业化生产,力争提前实现全县食用菌产业规模的翻番。

第8篇

关键词:木耳,人工栽培,道教,楚文化

木耳是著名的山珍,被誉为“素中之荤”、“中餐中的瑰宝”,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尤以人体造血必需的铁物质最为丰富,并有清肺润肠的功效,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和作为降压降脂、治疗动脉硬化及肺矽沉着症的辅食。历史上《礼记》、《齐民要术》记载了木耳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的保健功效。

木耳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开始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我国是世界上木耳的生产大国,历史记载的木耳的栽培大约始于6世纪末7世纪初,见于唐代苏恭《唐本草注》等著述中,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目前国际上栽培食用菌的国家很多,但栽培木耳的国家却很少,只有中国、菲律宾、泰国等少数亚洲国家。逾经千年的传承,木耳栽培的技术仅在有限的范围传播,却与多种广泛传播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一样,以纯菌种接种、代料栽培等新材料新技术为支撑,进行技术革新,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力。在狭小的空间生存,木耳栽培技艺传承的契机是什么?笔者认为,道教思想在求真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相信自我、相信自然的存在、以道为最高信仰,注重修炼养生的理论体系,对木耳栽培技术的形成、传播发展、紧跟时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木耳栽培萌芽期的守望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最大特征,所谓“神仙”是指能超越时空的束缚,又能充分获得世俗享乐的仙人。仙人居留仙山,饮则甘泉玉醴,食则神芝仙草,仙家在仙山种植芝草,如人间种稻状(《海内十洲记》)。在这些仙话的鼓舞下,方士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献身精神努力进行人工种芝实践。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700多年g,中国古代学者对菌类的研究十分活跃,仅见于文献著录的菌类专著就多达100余种,几乎涉及农学、饮食、养生和宗教神学等各个领域,堪称世界菌类研究发展史的奇迹(陈世瑜,1991)。

倒木栽培是中国古代栽培菌类的主要形式,至唐代以来,倒木栽培存在两个系统:埋木法和排场法。埋木法以韩鄂撰《四时篡要》记载最详细,后据裘维蕃(1952,1980)、刘波(1954)考证,其所载的菌子是冬菇。由于埋木法能够在田园苗圃进行,这种培养食用菌的方法很快得以推广,成为农耕技术之一。

在失传的《药引论》转录传世的文字中,木耳的栽培方法与冬菇有明显区别,是采用近似排场法的方法,有选树、砍花、接种、披衣保湿等载培环节,符合木耳生长发育需氧量大、需要适度保湿、喜光的生长要求,这种方法栽培木耳不是埋在土里而是需要温暖湿润的林间草地。潜心守望山林间、观察2年甚至3年才繁花一现的黑木耳的生长情况的种耳人,尽管环境条件地处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仍然认真记录木耳生长繁殖的规律,并传承后世。应该说其求真的精神是接近道教人士,或者直接就是注重修炼养生清静无为专心修行以求道悟解的道教人士才可能具备的。

二、在荆楚大地,与楚文化的交流为木耳栽培的发展注入了”太阳能”,中南地区成为我国木耳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在菌类栽培的启蒙期,菌类栽培与古代道家服饵方术密切相关,因此经历了一段与神仙巫术真伪难辨的有争议的时期,此后,理论与实践的成功使得食用菌栽培摆脱宗教的氛围与神仙巫术,成为独立的园艺技术发展起来。早期木耳栽培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掌握木耳栽培技术性喜隐逸山林的道士,与辟在荆山立志“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文明的传承者携手,获得在荆楚大地的艰险山林之中栽培木耳的成功。

木耳在自然界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海拔500-1000米的山区森林中,由于生长发育需氧量大,对培养环境要求通风良好,在子实体分化发育和生长阶段,需要较强的光线,光线充足才能分化快、色泽深,避免流耳和杂菌的污染。在山间林地,以上生长条件都会自然的得以满足,除了――阳光。由于大多数蘑菇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仅需要微弱的散射光,因此木耳栽培过程中对光照的需求很可能在最初未被重视,在漫长岁月的探索中,楚地崇火拜日的习俗为种耳人引用,将其用于摆脱流耳和杂菌污染的困境,熟能生巧,终于悟出成功培育出优质木耳的秘密是在木耳人工栽培的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度的给予阳光照射。一招鲜吃遍天,楚文化发源地、道教名山武当山的周边地区,因此生产出我国最好的郧耳,并成为我国木耳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湖北房县、保康等地的历代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山民伐木种耳的描述。至清代,黑木耳栽培在湖北西北部地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郧耳”、“燕耳”、“房耳”等各种产自鄂西北的黑木耳产品,一直被作为皇宫贡品。

木耳栽培技术随着种耳人寻找山林资源的脚步,传至大巴山南麓,充足的林木资源和山之南麓的阳光,使这一地区成为我国的又一个木耳主产区。

目前国内还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和吉林省长白山靖宁山区所产的木耳量大质优,较为闻名。但是据史料分析,这一地区自清末以来开始栽培木耳,木耳栽培的技术是流放边远地区的汉人带去的。虽然起步比较晚,目前这一地区正在成为人工栽培木耳的代料栽培等先进技术最发达的地区。

三、在优质木耳的产区因其山势参差嶙峋、山景俊秀奇丽,多有名胜古迹等古代的建筑群和庙会等吸引人的景观。

从唐宋开始崇奉道教,至明朝道教最兴盛的时期,在全国各地修建道教宫观,至今仍有留存在世的遗迹。有趣的是,由于木耳的野生生景多为山势险峻、山景随季节如仙境般缥缈变幻人迹罕至之所,与道家追求隐逸、求道不畏艰险的风格相符,现在,在优质木耳的产区,往往可以找到这一类的名胜古迹,下面,笔者循着木耳出产地的线索,带领大家去拜访两个千年的古迹。

1.神奇卢氏木耳岭

位于洛水之畔的木耳岭海拔高约500米,山势巍峨险峻,岭上怪石鳞峋,山体植被茂密,原生态风貌保持良好,木耳岭因古时盛产野生木耳而得名。在远山近景洛河碧水围绕下,岭上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庙,自古香火不断,由善男信女民间集资修缮落成,庙宇红墙碧瓦、金碧辉煌,给游人香客极大方便。立于嘉庆十年的“重修木耳岭土地庙碑记”记载了木耳岭的久远历史。

木耳岭地区出产的卢氏黑木耳质量上乘,久负盛名,从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上荣获金奖,百余年来,卢氏黑木耳以其朵大肉厚的优良品质,在国际国内屡获大奖,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称号。

2.丹凤凤冠山石窟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县城北面,有一座巍峨参差的山峰――凤冠山,山体色赤,状若鸡冠,似雄鸡昂首欲鸣,当地人亦称鸡冠山。凤冠山势参差嶙峋,危岩凌空,俊秀奇丽,遇雨烟岚幻化,尤见神韵。游览冠山,一是登山看景,二是入洞求仙,三是攀崖探险。晋代道士葛洪及“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曾在此修炼。在悬崖绝壁之上有古人凿有土地洞、关帝洞、玉皇洞、佛爷洞、财神洞等十二个洞窟,洞内塑像浮雕惟妙惟肖、巧夺天工,隐藏儒、道、佛三教玄机,神秘莫测。登临凤冠山,神交先贤,踞高望远,心弛神游。

商洛木耳自古与郧耳齐名,久负盛誉,是请客酬宾、馈赠亲友之佳品,史称“上洛耳”,系天然的食用菌。《续修商志》载:“万山栎树繁多,土人伐木生耳,近年收买成包,水陆发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

参考文献:

[1]董建中;探究神奇卢氏木耳岭;食用菌市场2015年12期,P90-91

第9篇

关键词 有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14-02

当今社会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种植有机杏鲍菇要求采用安全、自然的生产方式,以促进和维持生态平衡。有机杏鲍菇因无化学残留、口感佳、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现介绍有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产地环境

有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要求生产场地内外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NY/T395-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规定。生产场地远离工矿区、交通主干道等,与常规农田之间应设置>30 m的缓冲带,在栽培场地和周围不得使用化学合成农药[1];同时可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合理规划菇场总体布局。

2 栽培设施

菇房建设应利于控温、保湿、交换空气和防控病虫害。标准菇房主体为钢架结构,棚顶呈三角形坡面,后坡面用120 mm厚EPS夹芯复合板覆盖,前坡面用阳光板覆盖,室内棚顶用120 mm彩钢夹芯板,外墙用120 mm彩钢复合夹芯板;每间菇房长6.5 m、宽8 m、高3.5 m,每间留1.0 m×1.8 m的门,棚内地面为水泥地坪;采用网格双拼架进行立式墙式出菇,内置1.25 m×2.50 m木架镀锌网片做成的出菇架8个,出菇架之间走道1.2 m;每间菇房采用新风引进过滤系统装置并安装8HP制冷机组1台。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菌种选择

选择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所规定已注册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验证明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子实体生长快、速生高产的优良品种。不得使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的杏鲍菇菌种。

3.2 栽培材料

主辅原料要求采用有机生产或天然来源的材料,要求干净、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污染物。生产用水水质符合GB5749的要求[2]。

3.3 培养基的制作

培养基配方一:柠条45%、玉米芯5%、麸皮17%、苜蓿粉20%、石灰3%,严格掌握含水量58%左右和pH值。培养基配方二:柠条70%、玉米芯7%、麸皮10%、苜蓿粉10%、石灰3%,严格掌握含水量58%左右和pH值。玉米芯、柠条提前进行预湿软化处理,预湿过程中含水量控制在60%之间;再均匀撒入麸皮和苜蓿粉等辅料,使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62%左右,搅拌均匀20 min以上,使培养料各组分都能充分搅拌均匀,湿度都能达到基本一致。将上述配置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丙烯塑料袋中,插入接种棒,棉花封口要密。

3.4 灭菌

采用高压灭菌,灭菌室温度升高到100 ℃,排放冷空气1次,之后使灭菌室温度达到126 ℃,保持126 ℃,灭菌完毕后,采用自然降压。灭菌后的栽培袋移放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待冷却至30 ℃以下接种[3]。

3.5 接种

接种前,对接种室用石灰水清洗,并用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30 min。接种时,接种人员需穿专用工作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双手、接种工具、菌种瓶内壁和瓶口,用接种勺挖去菌种表面的菌皮,将菌块刨散并保证不损坏菌丝。接种后将菌种抖开并封住料面,以促进菌种的萌发并抑制杂菌感染。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及时清理,排除废气,用75%酒精擦拭接种室台面消毒。

3.6 培养

使用培养室前对培养室用石灰水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培养室温度在24~26 ℃、空气湿度75%以下、通风、避光。菌种培养期间定期检查,及时拣出不合格菌种[4]。

3.7 出菇管理

3.7.1 催蕾期管理。菌袋发满后,松套环,维持3 d,让菌丝充分生长成熟。袋温降到0.3%。

3.7.2 幼蕾期管理。棚温13~17 ℃,湿度83%~87%,光照度500~700 lx,二氧化碳浓度0.35%~0.45%,少量通风,保持棚内弱光和清新的空气。3~5 d后幼蕾分化为幼菇,这时期进行疏蕾,选择健壮菇蕾留2~3个。

3.7.3 幼菇期管理。该阶段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增至800 lx,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左右,经3 d进入成菇期。

3.7.4 成菇期管理。为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该阶段棚温降至13~15 ℃,保持棚湿度83%~87%,保证棚内空气清新,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减弱至500 lx,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38%~0.42%。

3.8 采收

当子实体长至8 cm以上或伞盖将平时,及时采收。 采收时手握紧菌柄拔起,注意不要碰坏菌盖。

3.9 整理包装

剪掉菌柄基部杂质,拣出伤、残、病菇,根据市场需要分拣后称重或归类堆放。放在4~5 ℃的冷库保存[5]。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和保鲜膜进行外包装,内部抽成真空状态。

4 病虫害防治

4.1 杂菌控制

4.1.1 菌种。在菌种制作前,选择品种时,应选择抗病性强、生活力强、产量高的品种。在引进原始母种时,要首先对其进行脱毒和复壮。

4.1.2 生产环境。生产环境要保持绝对干净、清洁,且通风良好,采取一切措施降低环境中杂菌孢子的浓度。生产环境中杂菌孢子的浓度越低,污染率就越低。

4.1.3 熟料栽培。食用菌有机栽培中杂菌控制是一道难题,采取熟料栽培技术是解决杂菌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4.1.4 减少破袋。在有机食用菌栽培中,一定要解决好破袋问题。如果出现破袋,杂菌就会滋生,整个菌袋就会报废。

4.2 病害控制

4.2.1 环境清洁和消毒。保持整个出菇环境的干净、清洁,不乱堆放杂物和报废菌袋。一个出菇周期结束后,对整个出菇车间用水冲洗1遍,切断传染源。

4.2.2 控制温湿度,合理通风。要控制好出菇场所温度、湿度和通风。协调好温度、湿度和通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有利于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4.2.3 勤检查、细观察。从发菌到整个采菇期要做到勤检查、细观察,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清除病区或污染袋,并用生石灰对周围区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蔓延。

5 参考文献

[1] 万鲁长,韩建东,任海霞,等.有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标准化技术[J].食药用菌, 2012(6):358-361.

[2] 王洪柱,赵金辉,王建华.有机杏鲍菇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2002(15):22-23.

[3] 松阳研制出用芒秆栽培杏鲍菇技术[J].农技服务,2005(7):62.

第10篇

[关键词] 秀珍菇;栽培;新技术

秀珍菇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近年来栽培面积最广的珍稀食用菌。该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双胞蘑菇、香菇、草菇更高,接近肉类,比一般蔬菜高3~6倍;质地脆嫩,纤维含量少;富含真菌多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并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更为可贵的是,它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食物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酸、赖氨酸等,长期食用有降低高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的功能。一直以来,秀珍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的一种食用菌[1]。

福建省罗源县是中国大陆最早引进秀珍菇栽培技术的地区。1998年,福州日胜食品有限公司林俊仁先生从台湾引进秀珍菇,在罗源湾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内试种150万袋获得成功,此后历经十多年来发展,至2011年罗源县秀珍菇栽培量达到11590万袋,年产值30940万元。全县农村有30%的农民从事秀珍菇生产,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罗源县秀珍菇产量占福建省的70%以上,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并建造了438座工厂化、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的固定厂房,建成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秀珍菇生产已成为罗源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罗源县秀珍菇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源利用和新资源开发不够,以及品种更新比较慢,品种选育的研究力度不够等。在此,笔者对国内同行的秀珍菇栽培的新技术进行介绍,以期对本县秀珍菇种植产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因地制宜,开发新资源,利用新原料、提高秀珍菇产业的经济效益

秀珍菇是一种木腐菌,对纤维素、木质素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因此适宜栽培秀珍菇的原料很广泛,如阔叶树木屑、棉籽壳、稻草、麦秸、甘蔗渣等均可,其中棉籽壳为最适宜的原料。新鲜的松杉木屑因含油脂性酚类物质,会抑制菌丝生长,不能直接用于栽培秀珍菇,需在自然条件下堆放6个月以后使用。秸秆原料需粉碎成粉状后使用。此外,多种原料混合配制的栽培产量比单一原料的产量高。另外由于秀珍菇为喜氮真菌,培养料的C/N比一般掌握在20:1~30:1。因此,麸皮、米糠等有机氮源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添加料。目前,我县秀珍菇的培养料配方主要采用以下两个:(1)棉籽壳30%、粗木屑21%、细木屑30%、麦皮15%、石灰1.5%、轻质碳酸钙1.5%、红糖1%;(2)棉籽壳20%、粗木屑20%、细木屑36%、麦皮20%、石灰1.5%、轻质碳酸钙1.5%、红糖1%。采用这两个配方,我县秀珍菇产量平稳。要想实现我县秀珍菇的高产高效,借鉴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行们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必要的。广西农业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宋月家等人的研究发现[3]: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粗蛋白、氮、磷、钾以及各种矿物质,具有质地疏松,酸碱度适中的特点。将沼渣用于秀珍菇的栽培,可较好地发挥其营养优势,对增加产量效果显著,还可以提高秀珍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多糖含量,提高了秀珍菇药食两用的营养保健价值。目前,我县农村用户普遍用沼气,沼渣容易获得,在秀珍菇的基本培养配方中加入沼渣具有取材广泛、技术简单、成本低的特点,但不同原料发酵的沼渣营养成分相差较大,通过实践指导我县秀珍菇农户根据具体沼渣原料调整用量,沼渣将在提高我县秀珍菇栽培效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县食用菌生产受到了原料短缺问题的严重制约,寻找新的原料代替杂木屑迫在眉睫。我县生产秀珍菇自然条件优越,除了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外,野草贮存量也非常大,大力研发野草代料栽培秀珍菇技术将为我县秀珍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据报道,桑蚕业的废弃物桑枝屑[4]、葡萄生产的废弃物葡萄枝屑[5]、豆芽菜生产后丢弃的绿豆皮、玉米生产后废弃的玉米芯[6]等都可代替杂木屑作主料栽培秀珍菇,它既有利于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又扩大了原料的来源及利用率,有利于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进新品种,提高本县秀珍菇产品的商品价值

近年来,由于种植秀珍菇经济效益好,全国多个省份都在推广秀珍菇的栽培技术,多个市县都争相扩大秀珍菇的栽培面积,秀珍菇市场日趋饱和,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县近年来在秀珍菇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目前已出现较为严重的种性退化现象,但尚无新菌株可以替代。一方面我们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积极引进秀珍菇新品种、试验、筛选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秀珍菇品种;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引进“特色新品种”比如栽培“富硒秀珍菇”等功能性食品也是提高我县秀珍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微量元素硒,以硒蛋白(硒代氨基酸)、硒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形式参与细胞代谢活动,促进有机体的营养转化与系统功能协调,是生命体重要的营养元素。秀珍菇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正是适合人体吸收的硒蛋白,因此,秀珍菇富硒后可为人们提供一种极为安全可观的生物有机硒源。据报道[7-9]可通过筛选富硒菌株、栽培料中添硒处理的方式来培育、生产“富硒秀珍菇”。由于当前社会对多功能保健食品的需求,秀珍菇富硒栽培具有优越的市场前景。

三、引进秀珍菇工厂化栽培中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促农增收

秀珍菇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一直都是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但近年来,由于海产养殖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分流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工不足逐渐成为我县秀珍菇产业做大做强的障碍之一。秀珍菇的生产中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的环节包括培养料的切片粉碎、拌料、堆料发酵、装袋等。据报道[10],在相同工序下,食用菌机械化生产1hm2可节省人工600个,直接经济效益1.80万元。如果在切片粉碎环节引进切片粉碎机;在拌料环节引进搅拌机;在堆料发酵环节以生物发酵技术为基础,应用电脑对培养料的发酵进行全程自动控制;在装袋环节引进装袋机、扎口机等单功能的机械化设备或多功能的联合作业机,将大大节省人工,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11]。

另外,秀珍菇从母种培养到生产成熟等一系列工序都需要防止细菌的侵袭,而机械化生产正好减少了这种人为的致病因素[12-13]。而在菇房管理方面,广大菇农主要是靠经验管理菇房,如喷雾器加湿、定期开窗等,尽量创造适宜的菇房环境条件。如果秀珍菇菇房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换气量、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都可由电脑按照秀珍菇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要进行自动调控,将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我县秀珍菇的高产、稳产和定时定量生产。

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特点,是现代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典范。通过不断开发、利用新资源,不断引进新技术,秀珍菇产业在罗源的农业经济增长中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志生.秀珍菇栽培技术.食用菌[J],2006,(6):63-64

[2] 王增术.福建罗源秀珍菇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食用菌[J],2010,(6):5-6

[3] 宋月家,蒙健宗,郭昌永.沼渣、沼液在秀珍菇栽培试验中的应用研究.园艺与种苗[J],2011,(1):83-86

[4] 郎宁,吴登,韦目阔,等.桑枝屑栽培秀珍菇高产配方试验.农家之友[J],2011,(3):3-5,19

[5] 陈丽新,黄卓忠,韦仕岩.沼渣、葡萄枝营养成分分析及栽培秀珍菇试验.中国食用菌[J],2010,29(6):28-29

[6] 刘碧源,甘双,覃杰宏,等.秀珍菇玉米芯袋料栽培技术.园艺学[J],2010,(16):154,158

[7] 吴俐,沈恒胜,陈卫伟,等.膳食纤维液体培养基对秀珍菇富硒转化效率的影响.福建农业学报[J],2011,26(2):243-247

[8] 李红丽,尹雪斌,李朝品.利用硒酸钠进行秀珍菇硒强化试验研究.食用菌[J],2011,(3):29-31

[9] 沈恒胜,陈君琛,汤葆莎,等.秀珍菇生物富硒及富集水平.食用菌学报[J],2011,16,(4):35-38

[10] 代启和.农机“联姻”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促农增收.湖北农机化[J],2010,(2):34

[11] 林静,李宝筏.我国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水平与前景的探讨.农机化研究[J],2003,(1):27-29

第11篇

关键词:杏鲍菇;菌渣;基质;青椒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20

Effect of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Compound Substrates on the Growth of Green Pepper

XIE Zhenglin, FAN Jinshan, XIE Chunqin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reduce the cost of organic substrate cultivation of greenpepper, the effect of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compound substrates on the growth of greenpepper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Ⅰ group(volume ratio of soil, peat,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vermiculite was 5∶3∶1∶1)were suitable for growth within the scope of bletilla, and the growth index, yield and vitamin C content of greenpepper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CK group(soil, peat,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vermiculite was 5∶4∶1),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refore,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could replace partly of peat to save the cost of cultivation.

Key words: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substrates; capsicum

草炭,也叫泥炭,是一N优良的基质改良剂。但是,草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大量的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1-2]。伴随着食用菌产业化、工厂化的蓬勃发展,杏鲍菇生产后的废料――菌糠的处理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随地抛弃,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会使食用菌的病虫害发生猖獗,从而对食用菌的生产和发展造成影响。杏鲍菇菌糠富含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优良的有机肥料,也可以作为食用菌栽培的部分替代品及生产燃料等。有益微生物可以增强植物的根系活力,改善植物的营养成分,同时能刺激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于果实干物质的积累,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在植物生产过程中,使用杏鲍菇菌糠加有益微生物组合作为草炭的替代料,对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化发展和解决食用菌与林业、食用菌与畜牧业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5]。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供试的菌渣:杏鲍菇菌渣,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食用菌教学工场提供。

供试的青椒品种:苏椒5号, 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系实训基地提供。

粗纤维降解菌种:粗纤维降解专用菌,由中国有机产业联盟生防研究所监制。

1.2 试验方法

1.2.1 杏鲍菇菌渣处理 本试验菌渣处理于玻璃温室中进行,采摘一茬后的废弃杏鲍菇菌棒充分粉碎(直径约0.80 mm),在每100 kg菇渣中加入3 L粗纤维降解菌种(已提前培养好),浇洒均匀,最终使菇渣含水量达到60%,锥形建堆,盖上塑料膜和黑色遮阳布。当料堆中心温度达到(56±3) ℃时,进行翻料1次,补清水1次。按此方法连续发酵,温度维持(56±3) ℃发酵1周后,停止发酵,冷却后备用。

1.2.2 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15年3月26日―2015年7月1日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实验楼顶进行,采用盆栽方式,盆直径30 cm,高29cm,试验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5盆。每盆栽种青椒3株,用清水浇灌,重复5次 。杏鲍菇菇渣复合基质配比如表1所示。

1.3 指标测定

1.3.1 理化性质含量测定 pH值采用PHS-3C型 pH计测定[6];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质含量;凯氏消煮法测定全氮含量;湿灰化法测定全磷含量;火焰光度法测定全钾含量。

1.3.2 青椒生长参数测定 包括成活植株数(株)、株高(cm)、茎粗(cm)、单株叶片数、总叶面积(cm2),其中参照陈秀娟等的方法[7]计算总叶面积。

1.3.3 青椒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测定 测量记录单株平均产量(g)、单株最大产量(g)及总产量(g)、采用紫外比色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杏鲍菇菇渣复合基质的理化特性

由表2数据可见,CK组的pH值显著性低于其他4组(P0.05),CK组偏酸性,pH值为6.12,其他组多为接近中性,都在适合青椒生长的pH值范围内。CK组、Ⅰ组的有机质含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与其他3组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 杏鲍菇菇渣复合基质对青椒植株生长影响

由表3数据可得出,在开花植株数、茎粗、单株叶片数、叶面积指标上,CK组、Ⅰ组均显著性高于其他3组(P0.05),而CK组、Ⅰ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K组、Ⅰ组在株高上均显著性高于其他3组(P

2.3 杏鲍菇菇渣复合基质对青椒果实产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由表4数据可得出,CK组、Ⅰ组在单株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上均显著性高于其他3组(P

随着江苏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杏鲍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促进了食用菌行业的发展,但是在每年杏鲍菇生产量提高的同时,也造成大量废弃生杏鲍菇菇渣的堆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会导致病虫害。而把废弃生杏鲍菇菇渣与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合成有机基质,就能变废为宝,不仅能减少废弃菇渣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也可以进行育苗和促进蔬菜的生长[8-10]。

目前对有机基质栽培蔬菜已有一些研究,曹婧等[11]研究发现,珍珠岩∶营养土的体积比为1∶1及去顶处理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生长情况都较好。而关于食用菌菌渣作为基质种植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很少,李晓强等[12]进行了番茄、甜椒和黄瓜营养钵育苗的相关试验,通过研究发现菇渣中全N、P、K含量显著高于草炭,且菇渣∶珍珠岩的体积比为3∶1、菇渣∶珍珠岩的体积比为2∶1,混合基质种植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壮苗指数都显著高于CK组(草炭∶珍珠岩的体积比为1∶1)。

在试验可以看出,Ⅰ组(土壤∶草炭∶杏鲍菇菌渣∶蛭石的体积比为5∶3∶1∶1)的基质理化性质均在适合青椒生长的范围内,且青椒植株生长指标、青椒果实产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与CK组(土壤∶草炭∶蛭石的体积比为5∶4∶1)均无显著差异,且显著性高于其他3组。由此可见,使用杏鲍菇菌渣作为基质配方既可解决大量杏鲍菇菌渣废物再利用的问题,又可因地制宜在大规模有机质栽培青椒中替代草炭,节约种植成本。因此,杏鲍菇菌渣可在有机质青椒栽培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世荣.无土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02-215,423-426.

[2]刘土哲.现代实用无土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26,169-172,530-557.

[3]陈君琛,沈恒胜,汤葆莎,等.珍稀食用菌金福菇环保节能型反季节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5):772-777.

[4]沈恒胜,陈君琛,汤葆莎,等.稻草品质促变因素的系统评价与秸秆种类品质比较[J].福建农业学报,2003,18(4):222-228.

[5]君琛,沈恒胜,涂杰峰,等.农业废弃资源栽培食用菌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4(S1):122-129.

[6]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7]陈秀娟,陈卫平,糜林,等.南方草莓叶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 190-193.

[8]耿小丽, 刘宇, 赵爽,等.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2, 31(1):24-25.

[9]张变英,王芳,张红岗,等.菌糠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6, 44(8):1197-1199.

[10]王小琼.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废弃菌棒的再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2(6):640-641,660.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食用菌;可持续发展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及农民排放的所有有机废弃物。随着我国对高效农业、环保农业、循环农业要求的日益提高,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对发展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业废弃物只有被彻底分解才能重新回归生态链,而食用菌则是生态链上的分解者,将其应用到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上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变废为宝,还能产出美味鲜香、营养丰富且兼具保健价值的天然食用菌。因此,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是发展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极佳方式。

1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食用菌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食用菌是连接种植业、养殖业等多个产业的纽带,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生产食用菌不与农业生产挤时间,农民可以在农忙的季节从事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利用农作物废弃物进行食用菌生产。同时,在生产食用菌过程中会产生菌渣,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资源再利用。此外,菌糠还可作为饲料应用到畜禽养殖业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食用菌生产链的延伸,实现多层次搭配,多效益统一的循环生态发展,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废料、林业废料、农产品加工废料的循环利用,同时产出美味鲜香、营养丰富且兼具保健价值的天然食用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拓宽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延长农业产业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食用菌的作用与模式

食用菌是生态链上的分解者,其生产是分解农业废弃物的过程,有效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食用菌生产中大量转化了农作物秸秆和木枝木屑,减轻了焚烧秸秆、木枝木屑带来的环境压力。梁连友研究显示,利用苹果枝栽培香菇,在不影响苹果产量的条件下能增加产值400元以上[1]。徐建俊对桑木屑和杂木屑栽培香菇的研究指出,桑木屑香菇生物转化率比杂木屑香菇高1.7%,表明桑枝屑是一种优良的香菇栽培原料[2]。同时,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菌糠稍加处理可作为饲料喂养畜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指出,香菇下脚料作饲料能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此外,菌糠作为有机肥还田,有效降低无机肥使用,研究显示,利用菌糠作有机肥对番茄的生长和品质均明显提高,单株产量比施用尿素增加28.1%[3]。各地根据自身特点,以食用菌为纽带,形成以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等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生态系统模式。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生产食用菌不仅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栽培基质材料来源,同时能变废为宝,有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食用菌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效农业、环保农业、循环农业要求的日益提高。各地以食用菌为纽带,利用农业废弃物开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农业废弃物数量庞大、品质差且消费者对农业废弃物价值存在消极观念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匮乏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农业废弃物循环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同时,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生产食用菌的转化效率普遍偏低,产品单一,投产比不高、轻简化栽培技术尚不成熟,使其难以建立食用菌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此外,当前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食用菌主要集中在是否可行,对农业废弃物产生食用菌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食用菌的生理生化影响研究较少,阻碍了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的推广。

4结语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及政府的重视,食用菌以其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好被引入循环经济中。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实现食用菌生产、畜禽养殖、环境治理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及食用菌的品质,促农增收,还起到变废为宝,有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之,以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梁连友,呼有贤,李鸣雷.渭北果区果-菇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6(1):18-20.

[2]徐建俊,李彪,孙传齐,等.桑枝屑香菇与杂木屑香菇的品质比较[J].北方园艺,2016(3):134-1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