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16:4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学生乃至幼儿已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阅读兴趣,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偏好。但常常由于识字量的缺乏,造成学生在遇到课外读物时的语言障碍,进而形成理解障碍,最终又将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下降。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作文教学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识字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而汉字数量多既难认又难记,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识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识记汉字的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识字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的运用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我以《小小的船》为例加以分析。
附:《小小的船》课文内容
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一)变静为动识字
1、一般而言,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进行识字,将影响学生的识字效率及识字效果。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所动的画面,克服了分散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而传统的黑板板书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2、CAI课件采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在《小小的船》的课件中,等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反复两次)。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
(二)比较识字
1、小学汉字教学的重点在于字型的辨析与掌握。汉字的字型可分为三层: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或独体字的笔画;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的顺序。运用CAI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分别演化,亦可将汉字进行零件和部件的顺序演示,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汉字的字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和效率。
对于汉字结构的掌握,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熟字学习生字,或进行比较。再以"蓝"字为例,进一步巩固该字,教师可用"篮"字与之比较。课件展示时,两字偏旁"艹 "和" "分别用红色显示,并要求是动态"监"字用蓝色显示,用于学生区分比较"蓝"和"篮"。这种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知识的系统化。
2、在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时,可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字形匹配,特别是象形字的教学,例如"火"字的教学,在课件上可展示一堆火燃烧的画面。这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与生动鲜明的表象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了联想记忆。在利用图片教学时,可使汉字抽象的定义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来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例如本课生字"弯"和"闪"均比较抽象,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可通过图片弯弯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弯"和"闪"的字义。
二、多媒体技术对识字教学的辅助功能
(一)弥补教师师范技能的不足。
教师的师范技能对于识字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师范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识字效果的质量,将直接对学生的识字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中,采用了声音导入机制,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声音来代替老师的读音,这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地方口音浓重地区更有意义。在利用粉笔进行板书时,教师的字体端正与否,笔画笔顺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字。因为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自己没有主见时,一般视老师为权威,特别是少数低年级学生,所以用计算机代替师范技能水平略差的教师将有助于提高整个识字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促进课堂效果的提高。
虽然整个多媒体教学设计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但对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使用方便的特点,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代替部分老师用手画的内容。例如本课"船"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先选好的实物图片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效率,加快了学生学习生字的速度,因而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再次,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建设,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等形式找到急需的教学材料,也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效率更高,促进了学生的有效的学习。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然而许多教师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以,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是我们亟需研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主要有:
一、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将课文重点用文字、画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六册《舟夜书所见》一课时,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制作多媒体课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闪动、荡漾开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最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悟情感受,心灵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知识的深度、学生
的经验以及认识的模糊造成的。教学难点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时,在突破教学难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小小的船》这一课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它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到蓝天、明星、弯月的美感,体会登上月亮的无穷乐趣。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理解字词上,制作了一连串词语的解释与运用,通过对词的感受来体会课文的美,感受蓝天、星星、月亮的美。试教时课件展示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词义简直太难了,当时的教学效果让人不知所措。经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的再研讨,我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对画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儿般慢慢移动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这样一个动态的画面,配以音乐烘托气氛,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星星一闪一闪,向我们调皮地眨着眼睛;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们坐上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学生产生了情感冲动,思维敏锐新颖,迸发了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点水的写法与运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运用多媒
体手段教学的精彩片断,把一堂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1、游戏:说出带有“水”字的成语2、欣赏激情悟趣:来段“请你欣赏”,谈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点击出现:古筝配乐各种动态流水图);(听、看同步)了解“三点水”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听:配乐讲述)(看:三点水的演变过程),动情讲述:……不管它如何演变总与水的形态息息相关。3、点击课题,出示方法与要求。4、点击出现“氵”,(配乐)想象:点点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点点提排列成什么形状?怎样摆才美?(师生同摆,生人人摆学具,师课件演示)6、练习写字,指导规律。(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还设置问题、引起思辨,提供事实,提供示范,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等等。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1.语言本义美
以苏教版为例,小语课本中精选了很多美文,课文中的语言似一颗糖,越嚼越有滋味;似一首歌,越听越被陶醉;似一幅画,越看越是迷恋。如第一册课文《秋天》——“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小牛说,秋天是金色的,辽阔的田野金黄金黄。小鹿说,秋天是红色的,满山的枫叶火红火红。秋天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这里用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充满诗意的秋天,读着读着孩子们就被这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了。
2.语言情感美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与正气。苏教版每册课本中都选取了一些表现爱国精神的课文。如第一册课本中的《东方明珠》、《我从中国来》,让孩子们看到了新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是了不起的,祖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又如第九册课本中的第一课《师恩难忘》,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他在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40年前的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刘绍棠在文章最后写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3.语言意象美
苏教版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孩子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空间。如白帆点点、鱼虾满船的《大海》,满天飞扬的《小雪花》,团结友爱的《好伙伴》,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蝴蝶的《变色龙》,虽然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苍苍的《黄山奇松》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1.审美情趣的诱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感情,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时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兴趣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促进审美注意的形成。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作了精心设计,先后三次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第一次是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用蓝色画纸布置成“蓝天”,把金黄画纸剪成的“新月”贴在“蓝天”上,并以富有感情的语调诱导孩子们回想在晴朗的夜晚抬头赏明月的情景,使他们的情感掀起波澜。第二次是引发孩子们从弯弯的月儿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导入蓝天似海、新月如船的神奇境界,使他们的情感再掀波澜。第三次是让孩子们一边看图画,一边听富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并且可以随着音乐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在幻想中慢悠悠地飞上蓝天,坐上新月之船,陶醉在诗的意境里,这时孩子们的情感波澜就推向一个更高的波峰。由于孩子们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
2.审美实践的示范
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向学生示范式地展现审美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在用实际的范例来指导学生应该怎样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以个人苦难的童年实事导入新课,随后用充满深情的语气将全文范读了一遍。接着我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全文再读一遍,整个教室的气氛严肃而凝重。我又让学生选读勾画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镜头一下子就定格在第二自然段,描写母亲以70来斤的身体,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100多斤的重担,翻山越岭的情景。由文中的母亲,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他们谈到了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嘱,谈到了奶奶风中吹拂的白发、爷爷饱经风霜的脸庞……这一切在此时是那么鲜明又是那么亲切,同学们完全沉浸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了。这一环节由于教师对审美对象有真切的感受和精到的鉴赏,并且显示了较强的表现美的能力;不但使孩子们受到极大的感染,而且也让他们跟着老师示范性的审美活动展开自己的联想、想象,在审美的境界中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3.审美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进行引导启迪时,不但要激趣、动情、示范,而且还要进一步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斟词酌句,品味语言美;运用对比联想,感受形象美;启发想象,拓展意境美。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26-01
新课改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人们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过去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采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们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获得成长。
1 快乐教学法概述
快乐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快乐引进课堂,有意识地创造快乐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快乐教学与教育孩子刻苦勤奋学习并不矛盾。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克服困难更需要孩子们情绪饱满、精神振奋、乐观进取,这正是快乐教学才能达到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实施快乐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下,思维活动能够更好的得以顺利展开,追求真知的毅力得以萌发,记忆力也就增强,最感兴趣的事是“不思量,自难忘”的[1]。
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了兴趣时,就会自发的认真对该学科进行学习,而且还觉得其乐无穷。此时,学生在学习中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另外,当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时,可以百分百的全身心投入,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启迪学生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熟练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快乐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1)由故事导入。如讲《小小的船》时,我引入我国民间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当学生听完故事后,会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兴趣,此时再引入课本,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告诉学生现在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宇宙飞船登上月球,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2)用诗画导入。在讲《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中,我用的是快乐诗画(画狮子的方法)引出课题《两只小狮子》,孩子们通过看、画、想这一过程,激起孩子们感兴趣的的话题(介绍狮子),由此一来,学生们能更深切的体会不学生活的本领,将来一无所成,靠谁也不如靠自己。
2.2 贴近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建立相互想象的平台
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所高度追求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想象力。新课改理念中,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因此,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在提问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真实的表达出来,即使有的回答有些孩子气的异想天开,这也没有什么,这正是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征。
如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字母时,由于拼音字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无关,为了便于让学生深刻记忆,根据拼音字母的外形,将b画成简笔画的菠萝,t画成跳舞的小鱼,d画成正在奔跑的小马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互关联,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学习《识字5》时,让学生模仿蜻蜓、蚯蚓、蚂蚁等动物的动作,快速抢答它们的家在哪里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3 设计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
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如上《称象》一课时,我扮作曹操,道:“谁有办法把大象称一称?”一生上前拱手道:“臣有计。”我做大喜状:“有何妙计,快快说来!”“得造一杆大秤,砍一颗大树做秤杆。”此头一开,挠得其他学生心痒痒,都想参与进来,这时,我抓住时机说:“凡献计者,统统有赏!”学生们激烈的参与到对课文的讨论中来。学生也演得十分投入,通过对文中角色的扮演,使得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还兴奋不已。
2.4 构建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使学生在团队学习中找到乐趣
教师把要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分解成相关教学任务。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的成员布置相关的任务。并给小组完成任务以时间限制。对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学习提出要求,指明组长,并协助组长做好任务分配协调工作并督促每个成员按时完成任务。当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后,交由组长整理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需要指出的是,小组内部成员的岗位要可以换岗,同时老师在评价小组学习效果时,应予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例如,在学习鱼类时,我在班级选12名成员,并分为两组,要求他们去收集各种鱼类的图片和简介,并为每个小组成员制定了组长,由他协调小组成员的任务并最后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汇报。当团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时,很好的帮助同学们扩展了知识面。
3 结语
教育教学是快乐的,“快乐教学”就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和谐的教育思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教学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说就行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去思考,不断去创新,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刘向华.多维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323.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
一、诗歌概述
建设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赶的脚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于是有人叹道:现代社会,“诗歌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退色了,诗歌缩成了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了浮云的阴暗里……
诗歌是生活的浓缩,是生活的结晶,是生活中灵魂的闪现,情感的迸发。千百年来,她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无时不刻不在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一代代仁人志士“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丹心一片,映照汗青,多少呐喊发自肺腑,多少志士响彻云霄,多少深情洒向山山水水,多少酸泪沾湿青青衣襟……
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是一种主要体裁,因为诗能启发我们的灵性,激发本真的自我,纵观选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基本上氛围儿童诗和古诗两大类。
儿童诗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有些虽然不是一定为孩子们写的,但容易被儿童接受,适宜于儿童阅读。这些儿童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也有的偏于叙事,其中主要的有童话诗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诗如《蚕和蜘蛛》,谜语诗如《画》,儿歌如《小小的船》,等等。
古诗一般而言则是指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中国的古典诗词,这是祖先们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灵动的诗: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得“十里荷香”,江南草长莺飞,塞北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国运盛衰流泻笔端;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幽思,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李白的潇洒与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道不能道之景,抒无法抒之情,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炼的表达,汇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诗歌本身的特点不能分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从而形成特有的音乐美。特别是古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抒情真挚,感人肺腑;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这对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发展语言,丰富想象,增进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审美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是这诗歌园地中的导航者,用鲜活的、富有激情的语言去引导小水手们起锚远航,品味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并且试着去创造诗一般的生活。
二、诗歌教学的活动设计
好诗如歌,如诗如画,跌宕起伏的旋律,韵律优美的节奏,层次分明的色彩,摇曳多姿的情态,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细细咀嚼,齿颊留香。在翻阅了大量教学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并吸取了自主教学活动的有关原则方法,我提出了“读”、“议”、“演”、“画”、“品”的诗歌五步教学设计法。
1.读:反复读,读通读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拿到一首诗后,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个别重要字词,了解全诗的大意,直到熟读成诵,首先从整体上去感受它的语言美、音律美。
在这一环节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但都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常规,如可以分男女生或小组竞读,不拘形式的自由读,也可像古人背书那样摇头晃脑地读,集体朗读,等等。总之,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读出特色,不可追求同一,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句的“味”、“美”、“趣”。
2.议:小组合作,体现自主。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所以,学生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应用于诗歌教学,就是说学生在自主感悟之后,可留下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谈体会谈感受,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例如我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与同学讨论这首诗赞美梅花的什么品质,许多同学纷纷发言,有的从诗“凌寒独自开”中体会到不畏严寒、清高的品质,有的从诗“为有暗香来”中谈了梅花为人们送来芬芳喜悦,有的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这是表明王安石不害怕恶劣的环境,表示自己要将变法坚持到底的决心,还有的则说是王安石心系百姓的表现,等等。思维的匣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瞬息万变。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演:再现诗句,感悟情感。
演即在“读”和“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在读诗歌时的所感所悟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如在教学《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一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又是一年重阳节,诗人王维远在京城,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而远在山东老家的亲人们也在思念王维,想象当时的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演。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直接再现情境,学苏轼“把酒问青天”:有的采用书信形式,表达“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欣慰和牵挂;有的则穿过时空隧道,大胆地想象,把二十世纪的新发明移到了几千年前,找合作伙伴用打电话的形式表演,体现发扬“千里一线牵”的现代文明……通过表演,学生将体态语言再现出来了,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显出来了,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由此产生的新形象,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画:画出内容,再创意境。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反映儿童想象的一面镜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但应该要求学生领会诗句的内容,而且应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情境用手中的彩笔画出来,把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真正感悟到“诗情画意”。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要求学生提笔画一画: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黄茅舍,红艳似火的满山枫叶,远近衬托,错落有致,诗人置身其中,停车观赏,流连忘返,朝气勃勃,热爱生活的神情,呼之欲出。写情中之情,鲜艳夺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寻味,极尽情景融合之妙。
5.品: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句的感情,把读诗后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就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品读,即反复地读,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韵味。
例如许多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发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因果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假设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所蕴涵的新生力量不可阻挡的哲理,等等,品出了诗句的哲理美。
以上五个环节,教师要点拨得当,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哲理美、心灵美要同步进行,统一而不可分。教师要密切注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水平出发,进行引导,切忌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去作泛泛的抽象分析,将信息传输给学生,要深入浅出,不违背诗的原意,不泯灭诗的光泽,更不能扼杀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