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17:3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成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的分类码,作用在于对文章按其内容进行归类,以便于文献的统计、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等。
具体如下: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此次实践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学校和院系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首先我校历来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风气,本次社会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专家组召开专门会议评审项目,并且在中标后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相关指导,为我们搭建了展示自己、投身实践的良好平台。在本次实践中,国审院强飙书记、黄雷老师、王燕飞老师等领导、老师给我们很多关怀和指导,教我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在实践中少走了弯路,并且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严谨的态度。特别地,刘世林老师和黄溶冰老师在专业上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使我们弥补了自身知识的不足,顺利地完成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同时,陈科等高年级的同学给了我们很多无私的帮助,让团队成员获益匪浅。
一、经验总结
回顾整个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周密的准备
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小分队在全院范围内选拔队员,保证每位队员各有所长,具有完成社会实践的胜任能力,并且联系了我院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刘世林教授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团队建立后,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参阅了大量专业期刊、杂志,在互联网上搜索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且征询了指导老师的意见,选取了研究价值高、可行性强的课题方向—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内部审计现状的调查、分析。课题确立后,小分队进行了完备的策划工作,设计了项目的子课题、调查问卷,进一步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对社会实践的日程作了详尽的安排。同时,小分队与被调研企业积极联系,保证了调研资源。
(二)扎实地调研
本次调研,小分队本着艰苦奋斗的原则,在天气十分炎热,交通、信宿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的情况下,奔波于被调研企业、我校莫愁校区与浦口校区之间,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实践调研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南京、南通、靖江、福建三明四地对被调研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同时,向被调研单位积极宣传内部审计和“两个率先”,作了切实有效的宣传、服务工作。并被《中国审计报》、《新安晚报》等媒体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认真的总结
实地调研结束后,小分队队员对数据进行了整合与分析,基于审计的专业视角,在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了一万四千字的调研报告和三篇专业论文,其中论文《家电连锁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创新-以s企业为例》即将发表在《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九月份刊物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密切的协作
本次实践小分队成员均为审计系学生,并且05级与06级同学合理搭配,保证了调研的专业性。团队成员大多为学校与院系的主要学生干部,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实践的进行提供了合理保证。同时,团队成员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密切的协作使实践与调研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二、实践意义
(一)社会意义
本次调研选取了业态先进、行业发展迅速的家电连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研究对象,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元素之一随着企业的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课题本身极具现实意义。实践后期的调研报告和论文为企业完善内部审计提出了改进意见,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资料。同时,发放的宣传手册也让被调研企业对内部审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鼓励他们为实现“两个率先”多作项献。
(二)教育意义
1、提高队员实践能力
本次实践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与社会、企业零距离接触,使队员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了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接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不管是炎热的天气还是调研中遇到的困难,同时真正深刻理解了“宝剑锋从磨砺出,腊梅香自苦寒来”的深意。
2、提升队员理论素养
本次社会实践紧密围绕审计专业开展,在此过程中队员们参阅、研习了大量专业书籍,并且接受到专家的指导与培训,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了理论知识,同时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审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3、培养团队意识
不论是前期准备、实地调研还是后期总结,团队依靠强大的凝聚力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队员们认识到,只有积极有效的协作与配合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在发生意外情况时,队员们从未有过退缩和气馁,精诚协作,团结一致,即时调整了调研方案,克服了困难。本次经历对队员们的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为今后的学习、就业打下了基础。
4、形成示范效应
小分队作为南京审计学院校级重点团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同时通过学校网站新闻中心、bbs、t-恤秀制作、成果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全校其他同学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其示范效应将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与其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
第一条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真实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豫教基〔2008〕138号)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教基〔2008〕53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相关副校长为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委员会。校长是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生学分的认定等工作,并依据国家、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校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应的标准和程序。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学生修习时间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模块(专题)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际操作、实验报告、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综合评价合格方可申报学分认定。
第五条学科类课程学分的认定。学科类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学生修习课时记录、修习过程反映、模块(专题)考试成绩。
(1)学校必须按照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课程修习,实际修习时间不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学生参加课程修习的时间由任课教师记录。
(2)任课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
(3)模块(专题)学习结束,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
第六条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以课题评价形式认定。学生在三年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不少于3个。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立项时,要根据课题大小和难易程度,以及所需学习时间来确定学分。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1)开题报告和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过程记录(每学分不少于18学时);
(3)课题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
(4)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设计、实物设计等)。
第七条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学生三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不足10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社区服务应突出公益性并坚持志愿与义务的原则。社区服务内容主要由学校负责联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但须经学校审查批准。学校依据相关证明材料认定有效工作日及学分。
第八条社会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提交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获得2学分。不符合要求的,不给学分。军训是社会实践的独立内容,时间不少于一周。参加军训成绩合格的学生获得2学分。
第九条选修II课程学分的认定。学校应根据本地和学校实际开设学校课程,并在修习结束后参照学科类课程进行学分认定。
第三章基本程序
第十条学生在达到第四条基本要求、按规定完成模块(专题)修习并经考试或考核后,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第十一条任课教师要综合学生出勤、学习过程表现、考试或考核成绩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学生学分认定初步意见,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
第十二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做出认定结论,并由校长签署意见。
第十三条学校对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对未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说明原因并通知本人。
第十四条学校必须确保学分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十五条学生对学校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进行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必修模块(专题)考试成绩不合格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重考,重考仍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选修模块(专题)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参照必修模块方法执行,也可以申请改修其他模块。学生应在高三年级上学期末修满144个学分。
第四章学分管理
第十七条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学分认定工作档案的管理,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制度,特别要建立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学校要为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对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者,要严肃查处,以维护学分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第十九条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修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第二十条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奖励学生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相应栏目予以真实记录。
——记旧城改造工程实习
实习目的:
为了响应党的十精神,深入理解“我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联系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于20xx年7月1日——20xx年7月23日在吕梁市旧城改造工程中度过了短暂而充实的实习时光。
实习单位:吕梁新城建设离石指挥部
实习时间:20xx年7月1日——20xx年7月23日
单位概况:
吕梁新城建设在离石区共涉及西属巴、城北、凤山三个街道21个行政村8000余户23800余口人。吕梁新城建设离石指挥部抽调区直机关10个单位220人,组成20个工作组,三个街道共抽调街办、村干部297人,下辖专家督查组、调查工作组、数据统计组、纠纷处理组、财务组、紧急响应组等六大类工作小组。其中,财务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会计2名,出纳一名,保管一名,其主要是核算项目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报告该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计算、报告财务收支和业务开展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实习过程及见闻:
利用暑假的时间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是大学生最好的实习时间,因为暑假的假期是漫长的,在假期中提高自己,我相信我可以做到。不过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努力才会有进步,我可以做好,但是很多的现实情况,暑假社会实践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我也坚信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中可以走的更加的顺畅。
20xx年的暑假前夕,恰好听亲戚说吕梁市的旧城改造项目开始启动,需要一些实习生,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联系了一下,没过多久,我就得到了被录取的通知。第一天的实习,我有些紧张,也不知道平常所学的能否在实践中用得上,第一次坐在开着的办空调公室里,看到别人进进出出,忙碌的样子,我只能待在一边,一点也插不上手,心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融入进去呢。虽然知道实习生应该主动找工作干,要眼力有活,可是大家似乎并没有把我当作一个迫切需要学习的实习生看待,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我要平静自己的心情,告诉自己,不要急慢慢来。作为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会计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基本上能耳目能熟了。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通过实践了解到,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之前在家我在网上曾查了一些资料,我想应该会对我实习有帮助。
在实训中,我首先掌握了书写的技能,如金额大小写,日期,收付款人等等的填写,接着填写相关的数据资料,再继续审核和填写原始凭证以及后续的工作。
经过会计欣姐的教导,渐渐地我也理清了这样的流程,先进行对账,将出纳所拿的单据及数据再仔细算一遍,以做到账账相符。整理单据,还要一张一张的编号,当然这些只是整理的号并不是后面所做的凭证账号。作凭证之前都是要将开始整理好的单据再分类。做好了这一笔,剩下的就更轻松了。登记明细账,做好凭证之后,就开始登记明细账,在每一个科目下面再找到相应的明细科目填制,这样的作账其实都是很轻松的,只要注意别填制错了,数字金额及借贷方向都是值得注意的方面。做“丁”字账户,将所有的科目分别用丁字账户表示出来,左借右贷,再分别算出借贷两方的总额。并看借贷是否相等。登记科目汇总表,这是完全根据“丁”字账户来做的账,将账户上所有的科目登记到汇总表上,如果“丁”字账户上所计算的借贷相符那么这里的借贷也一定是相等的。我就因为一个数字填错了导致最后借贷不平衡,又重新核算了一遍才平了。再往后就是登记总账,当到月底的时候,前面三循账都做完了,就要开始登记总账了。就是将明细账里计算的余额登记到总账里的相应的账户里头。同样要分清楚借贷。对账,这里的对账有别于开始的对账,这里是要将明细账与总账相对,看是否平衡。我一点都不能偷懒,必须要将每个科目的明细账从头到尾相加,如果不相等那么就是有哪里出了问题必须查账。我还算比较幸运,或者是说我开始作账时的细心有了回报,所以只一次就过关了。最后就是制作报表了,报表一向就是个神秘的家伙,总是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做起,有了先前的那些准备,就要开始做报表了,真正做了才知道,原来报表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开始的凭证和明细账、总账做的好的话那么报表也就好做了。当然如果报表要自己建的话那还是很困难的,所幸的是,现在的报表都是可以在相关地方买,减轻了建报表的困难。我正是借助这样那样的帮助,成功的做完了这个月的账。再将有关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加封皮并装订成册。
实习心得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分制;课外学分认定
近年来,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日益深入,课外素质教育作为本科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渐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课外学分也成为反映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外学分认定制度,是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校之间、专业之间和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学分制下课外学分的认定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学分认定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学分认定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课外学分的种类
学分是计量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状况、学习量和学习态度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兼有质的特征。课外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素质教育(专业课堂教育以外的学习活动)获得的成绩经认定转换后的学分。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很多高校都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课外学分。
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的课外学分:第一种是基于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学生在境内外高校交流学习及跨校选课修得的学分;第二种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取得的成绩经认定后的学分,一般被冠名为科研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读书学分等;第三种是学生和申请专利获得的成果经认定后的学分;第四种是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获得的证书经认定后的学分;第五种是在一种教育形式中完成课程学业所取得的并被另一种教育形式承认的学分,如自考承认的普通高等教育学分、普通高等教育认可的助学二学历学分等。
二、课外学分认定的意义
课外学分认定是对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加的课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予以承认,并转换为学分,记入个人成绩档案。
课外学分认定扩大了学分的对象。对素质拓展学分、课外活动学分、科研学分等的认定,将专业培养方案以外的环节纳入学分体系,大大丰富了学分的内涵。课外学分认定也丰富了学分的功能。首先,课外学分认定体现了学分的教学转移功能,即学生在境内外某高校某专业修得的学分,可以转移到另一高校同专业或不同专业;其次,课外学分认定凸显了学分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将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等获得的创新成果认定为相应的学分,形成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第三,在审核毕业资格时对学生专业教育学分、综合素质学分提出要求,可充分发挥学分的管理功能。可见,课外学分认定能够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提供便利,为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搭建学科平台,提供制度保障。在学生层面,课外学分认定能调动学生投入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个人的潜能,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能确保学生在境内外高校间获得的学分具有累积性和可转换性,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交换,有助于学生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完成学业。
三、课外学分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分计量标准不一致
目前国内外高校学分的计量并无统一的标准,高校间进行学分认定时,只能由各校自己灵活掌握,缺乏统一的学分转换标准体系。
(二)认定范围和内容复杂
课外学分涉及面广,考核难度大,学生选题多,不同类别的课外学分的内涵及难易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同类别的课外学分也有层面的不同与难易的差别,在认定时须分类别分级别进行。
(三)学分的重复认定
在对一些科研创新活动的学分认定中,存在着重复计算学分的情况,例如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用于结题的论文或者竞赛成果,已经在前期学分认定中获得了学分。
(四)学分认定中的功利思想
很多学生在申请学分认定时,首先考虑以后学习、就业及考研压力,精确地计算自己的学分是否达到了毕业要求,而较少考虑如何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学分的功利色彩重,实用目的性强。
(五)考核管理不严格
目前各高校的学分认定大多由学生自行申请,学校只负责认定并记载学分,对课外活动的内容及质量并没有严格的把关,无法体现学分认定的公平性,也无法体现课外学分的价值。
四、对做好课外学分认定的建议
(一)明确目的,坚持课外学分认定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课外学分认定归根结底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如创新学分的目的是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等话动,倡导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创新学分的认定须与此目的一致,不是什么情况都能申请创新学分。
(二)统一标准,科学地进行学分认定
首先,要统一学分的计量标准。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社会化,促进高校之间的相互联合、相互开放,必须建立适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的学分转换系统,使我国学分转换标准与世界各国学分转换标准接轨;其次,明确认定范围,规定课外素质教育中可以认定的成果;再次,分类别分层级进行认定,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加强指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分认定中,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学习,优化知识结构,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而去申请认定学分。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活动的意义,避免为了获得学分而去参加各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社会实践。
(四)严格把关,充分发挥课外学分认定的功能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质认知、人文课程设置、医学人文培育方式等。笔者选取了广东5所医学院校的四年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人数共68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500人。
二、研究结果
就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而言,98.2%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非常必要,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渠道。56.1%学生认为自己人文素质底蕴不丰厚,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护理人文关怀、交流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研究等护士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中,67.3%的人认为护理技术水平最重要,48.7%的人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最重要,39.9%的人认为交流沟通能力最重要。
就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而言,58.9%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医学教育内容。60.1%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不满意,同时分别有43.6%、55.7%、64.6%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方式不满意。在出勤医学人文精神课堂调查中,只有39.7%的生认真听课,还有40.1%的学生选择性听课。
就医学人文培育方式而言,57.8%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要来自教师,51.2%认为来自自身道德修养,46.1%认为主要受家庭影响,而33.5%则认为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80.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40.1%学生认为课堂教育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三、提高护理学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策略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不够丰厚,且对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满意,该结果提示在医学院校加强护理本科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
育非常必要,可从以下儿点做起:
(一)确定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培育的核心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知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应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职业精神,深厚的大爱精神和敬畏生命精神。
(二)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与专业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整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并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时,应结合护理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将护理专业课程与对医学人文课程整合和分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学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构建出新的适合护理学本科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
(三)采取灵活生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可采取学生小讲课、论文答辩、问题答辩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查阅书籍、社会实践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在与老师的答辩中阐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巩固理论知识、练习技能操作,同时也为他们近距离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感受患者疾苦提供了平台。根据医事法律专业的特点,还应建立与该专业相一致的实习评估方式,应该将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临床实习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更多地考查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社会综合能力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采取带教老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得到更为真实有效的结果。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观念上改变了对护理的认识。为正确理解护理的职责和任务,从1994年开始,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护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提出了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目前,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是临床护理领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对1994年至2000年刊登在各种杂志上的整体护理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 浅析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浅析 浅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原则 浅析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本取向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浅析课堂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与对策 浅析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浅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辨析 综合实践活动微观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综合实践活动浅析 综合实践活动浅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综合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其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亲身的经历,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综合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其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亲身的经历,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转变观念,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教师的指导要贯穿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历亲为,强调通过经历来获得体验,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等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开放型教学,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极大地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以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进而开发他们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
(一)交流表达能力
综合活动要体现多样性,要及时地把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学生。例如,教学《语文天地》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冠军”这个名词,然后选定挑战的对象、项目,准备所需的材料然后向冠军进行挑战。同学们挑战的项目,有书法、绘画、朗读、演唱、讲故事、舞蹈表演等,充分的表现了同学们的特长。我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有成功感,体会到冠军并不神秘,因为任何冠军都只是在某一项或几项能力上领先于别人,而且这种领先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你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你也能当冠军。此次活动使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二)动手操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例如,在教学《神奇的气压》一课时,我演示后让学生亲手做实验,用漏斗吹乒乓球、让大于长颈烧瓶口的鹌鹑蛋从长颈烧瓶口中进入,然后再给长颈烧瓶加热,让鹌鹑蛋从长颈烧瓶口中在慢慢的出来,这样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时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人。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懂了书本知识,又了解了空气的神奇力量。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所需器材,实践、操作过程,并记录观察现象、数据,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得出活动结论。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先提出问题:“圆周率3.14”是怎样得来的?然后我组织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际操作,在校园找“圆”,如自行车轮、摩托车轮、井盖等,学生用圆周长除以圆直径都得出了3.14、3.12、3.13……等数字。学生经过亲手实践后争相竞答。我此时不作任何表态,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创造性思维十分活跃,探索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四)创造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所在,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例如,在美术课上让学生利用图画展现家乡未来的变化时,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简洁、鲜明、生动的图案形象地表达主题,反映新农村建设及时代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四、综合实践课应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2003年春季SARS的流行到2009年甲型HlNl流感的蔓延,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及普通民众都充分认识到了医学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医学健康科普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收益大的卫生保健战略措施。加强医学科普教育,可以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医疗界的专家学者指出让医学归于大众,并指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强调了医学健康普及的重要性。要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知识,离不开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重要媒介。而医学科普期刊更是应当积极宣传科学的防病知识,为保障大众健康尽一份责任。
医学科普期刊的宗旨是面向大众以普及、传播和推广医学科技成果,介绍和宣传医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因为“医学”有较强的专业性,“科普”有广阔的读者层面,医学科普期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它既有学术期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也有一般科普期刊的实用性和知识性,还有休闲类期刊的新闻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医学科普期刊是一种寓教于乐型的大众类期刊。医学科普期刊因为面向大众、面向市场,因而市场化就成了医学科普期刊的最大特点。但目前市场上医学科普期刊有200多种,竞争异常激烈,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的特色科普期刊。医学科普期刊的创新,主要是期刊编辑工作创新。医学科普期刊的编辑工作创新包括编辑理念创新、选题策划创新、编辑技术创新。
编辑工作创新首先体现在编辑的理念创新上,理念创新是医学科普期刊编辑工作创新的前提。期刊编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念创新:
摆脱传统思想理念束缚,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不断学习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最佳的创新结合点,以新制胜。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能使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上与健康有关的行业,如医疗保健、美容整形、健美健身等,相继诞生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要求期刊编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学习,才能把大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及时、科学、有效地传播出去。
科普期刊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加强主体思想理念创新,要有自觉的市场意识。医学科普期刊是面向大众的,读者是其最根本的生命源泉,而期刊质量的好坏,将决定其市场占有率。因此,编辑应牢牢把握市场这个概念,以市场为导向,办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期刊;应突出医学科普期刊的思想性、科学性、文艺性、通俗性、趣味性,办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期刊。
科普期刊编辑树立先进的现代文化建构理念至关重要。当前正在向现代成熟市场社会转轨,而这将导致文化转型,作为期刊编辑不仅要完成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的任务,更需要肩负起文化创新和文化建构的重任。
要求编辑的知识理念实现从积累向创新的转变。理念创新是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就要求编辑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编辑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稿件内容是否处于学术前沿、是否具有创新内容,以鉴别其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婚育与健康》杂志的宗旨是向大众普及医学生殖健康知识,为了实现编辑的知识理念从积累向创新的转变,杂志社要求编辑轮流到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等科室进修,这样编辑在编审稿件过程中就能把医学临床上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及时运用,传达给读者。
编辑要树立起办精品期刊的理念。期刊的质量决定期刊的市场命运,医学科普期刊的大众性特点要求其必须实施精品战略,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增强精品意识,要善于捕捉全新信息,选择新颖的题材,用崭新的角度去表现主题,同中求异,异中求新,从而办出“篇篇可读,期期精彩”的特色科普期刊。
期刊编辑只有实现上述理念的创新,才能站在知识创新的前列,策划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选题,编辑出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方法的科普文章。
选题策划创新
选题策划是医学科普期刊的起点,它也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点,编辑的策划工作不仅仅表现为编辑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而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期刊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它最能体现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有高质量的选题策划,是提高期刊质量的关键,医学科普期刊也不例外。
选题要有预见性。医学科普期刊以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为宗旨,而疾病、疫情、健康素质等都存在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因而编辑的选题要有预见性,具有引导作用,把读者尚未意识或明确的健康问题提出来供读者参考和讨论,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例如秋冬季节人们注重进补,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科学进补,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进补方式也存在差异,《婚育与健康》针对这个话题,策划了《秋冬进补,南方北方不一样》、《科学进补,秋冬季节给男人一点“”》等文章,标题科学诙谐,内容实用可读,深受读者欢迎。
学术问题科普化、朴素化。从事医学领域科研的专家学者们所研究的问题(如基因工程等)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其所探讨的问题也充满学术性,这一点作为普通大众是很难明白的,但是人们热衷于他们的研究结果将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且希望能弄明白这种结果将带来什么好处,在这里编辑的工作就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编辑可以从成果报告、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等信息来源渠道获得科技前沿信息,从中抽取与大众直接相关的内容,以朴素化的语言转化为科普知识。例如现在不孕不育人群越来越多,试管婴儿技术成为重要的辅助生育技术之一,《婚育与健康》策划了《天使落入凡间,我的宝宝来自“广寒宫”》,文章用“广寒宫”巧妙比喻冷冻胚胎技术,把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科普化、朴素化。
“旧题”出“新意”。现如今,医学科普期刊那么多,报道的内容难免会出现重复现象,但是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很多以前不很相关的问题如今联系紧密,因此,编辑在选题时就应考虑从“旧题”里面策划出“新意”。如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每到这个时间各个媒体都会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而《婚育与健康》曾策划出一个专题:《多彩的诱惑与陷阱,少女和女人远离艾滋病魔》,刊发有三篇典型案例,每篇都有近800字的“医生点评”,全面涉及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因为文章可读实用,后被多家媒体转载。
计算机的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交往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了一次技术性的革命,实现了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在传统的编辑作业方式中,由作者通过邮局将手写稿或打印稿邮寄给编辑部,而编辑部也主要通过信函或电话与作者联系,这样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彻底地改变了这种局面,作者通过网络投稿系统进行电子投稿,编辑部可以在瞬间就收到作者的来稿,通过组织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从而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这样可以将编辑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将精力用在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从而大大提高期刊的质量。因此,医学科普期刊的编辑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利用网络投稿系统投稿、组稿。例如当一个新的选题出现时,编辑可以在线组织专家和大众参与谈论。能及时把最新的医学科普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大众。
利用音频、视频、在线聊天软件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电子签付印等。例如对一些工作比较忙的医学专家利用音频或视频采访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点和临床工作经验,然后整理成文字。
电子期刊、手机报、3G技术的运用。把纸质期刊做成电子版本,通过网络、手机、3G技术传播,能有效地扩大受众面,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医学科普期刊只有确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以质量为生命,紧紧抓住大众的需求,才能抓住期刊生存的市场和命运,更好地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知识。
Abstract: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IPT arrange them to attend lobby manager practice in ICBC. BIPT cooperate with ICBC closely to manage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strictly and intensify evaluation and encouragement. A feasible system of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work method is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gradually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关键词: 经管专业;顶岗实习;产学研
Key word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ost practice; 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47-02
0引言
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搭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平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有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传统,“产学研合作、实践育人”已经凝练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2]。在“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顶岗实习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大兴支行开展产学合作三年多以来,成效凸显。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大堂经理助理岗位的顶岗实习,并在实习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顶岗实习管理和工作制度,与实习单位密切合作,严格过程管理,成效显著。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专业特色实习岗位
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学校发展最快、学生人数最多的教学院之一,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实践教学,全方位培养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应用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但是,在长期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则成为经济管理学院未来发展不容回避的改革课题。经管类学生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特别是校外实习环节相对偏少,形成大学学习过程中眼高手低、雾里看花的缺憾,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摸索出适合我院特点的模式,提高就业水平,刻不容缓。
经济管理学院领导针对问题,整合资源,多次召集各系主任、责任教授、学科负责人以及学生展开讨论,并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整合多方资源,积极为学生寻找参与社会实践的实习岗位。2007年10月,经多方协商论证,中国工商银行大兴支行大堂经理助理岗位开始吸收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参加实习。银行大堂经理助理的职责是分流客户,识别客户,接受咨询,维护次序。该岗位不仅适合经管类专业特点,更能提高与人沟通能力,适合经管类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2选拔品学兼优学生,形成竞争与约束效应
在实习单位有需求的前提下,由学院联系实习岗位并成立实习工作组,对报名学生组织面试,或根据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排序,向实习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或由实习单位根据学院推荐的学生进行面试,差额录用,并由实习单位根据实际要求为实习生分配实习岗位。在对工行相关工作人员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工行招聘实习生更愿意选择担任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成绩优秀,获奖学金多的学生,有以上选择倾向的工行人员占到87%。
顶岗实习前,学院进行实习动员,向学生认真讲解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提出顶岗实习任务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讲明实习目的、实习纪律,加强心理约束。除学院对实习生进行教育与动员之外,还由银行人力资源主管进行教育培训。
经过精心组织、选拔和推荐,动员有实习意愿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不影响完成校内课业任务的基础上参加实习,形成一种“竞争上岗”的优良态势,让学生珍惜实习机会,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约束效应,形成学生在银行岗位实习的良性循环。调研结果显示,工行人员认为我校所选派的实习生的总体发展趋势基本保持良好或有所转好的占到88%。
3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实习队伍稳定性
当今80后、90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受自身惰性因素和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甚至不能完成三个月协议期的基本工作任务,出现违约现象,严重影响了实习队伍的稳定性。经调研,有67%的工行人员也认为我校目前聘用我校实习生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人员流动率高,做不长。
针对这种情况,学院组织制定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严格实习生报名、选拔、考核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强学生顶岗实习队伍的稳定性。学院成立由院系和实习合作单位领导、辅导员和科研秘书组成的顶岗实习工作组,指导和管理学校与银行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交流实习工作经验。
每批实习生在实习第一周内,须由学院任命的实习小组长认真登记每名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地点和岗位名称,将学生实习部门及岗位落实到位,并及时报送学院教学办公室,保证学院实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实习期间遇到问题或发生重大事件,由实习小组长(或本人)及时向学院老师报告,由学院与实习单位协商解决。实习学生不得与实习单位发生冲突,凡因此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校将按有关规定和条例给予纪律处分。
实习学生按时与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小组长进行联系,顶岗实习期限应保证不少于三个月,实习期间不得擅自离岗。实习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完成校内学习任务,在校期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工学冲突,不可因为实习而逃课,也不可因为有课而逃避实习。对于无故终止协议的学生,学院和实习单位将不予提供实习鉴定,并在今后六个月内不得参加顶岗实习。
4推进评价及激励机制,提高实习整体效果
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有助于顶岗实习的规范化管理,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但校外管理的难度、实习与就业的矛盾等众多原因往往使顶岗实习考核出现困难,评价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以简单的总结报告代替评价,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缺少实习单位的有效参与,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性,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在评价结果上,考勤统计较多,未能对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校企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分析,使得整个评价只是对学生一方的鉴定[3]。为此,学院在三年来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工作并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将逐步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
4.1 校企共同参与,对实习生全面评价对顶岗实习考核,采用学校评价和银行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学校和银行的职责和评价比例。银行按员工的考核方式如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银行管理制度、现场考核等内容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总结、心得、上课情况、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4.2 评选优秀实习生,发挥榜样的作用为鼓励素质高、能力强的实习生发挥榜样作用,学院于每年五月中旬评选一次优秀实习生,可由实习单位推荐、实习生自荐等多种方式参评,由所在实习基地和实习工作组民主评议,同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评选结果报教学办公室。学院根据实习单位意见,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颁发优秀实习生荣誉证书,并存入学生本人档案。参评学生必须满足累计实习两个协议期(六个月)的基本条件,并递交《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优秀实习生评审表》。优秀实习生的评选比例控制在该学年实习生的15%以内,同时将优秀实习生作为评选校级优秀毕业生的必备条件。
5扩大受益面和影响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前期操作中,考虑到专业对口的因素,学院仅限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选拔实习生。经过一年多的合作,认识到大堂经理助理岗位需要多层次和全方位专业知识的把握,学院尝试逐步放开顶岗实习生的专业限制。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在校三年级、四年级学习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专业,并能保证每周内工作时间不低于20个小时的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实习。截至目前,实习生中会计学专业学生占29%、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占19%、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占32%、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占20%。三年来学院共选拔了350多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实习岗位分布在工行大兴支行的个金部、个贷部、综合管理部及11个营业网点。在与工行大兴支行校企成功合作的影响下,2009年6月,工行方庄支行也主动要求与石化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近一年来,学院已向工行方庄支行输送顶岗实习生共计80余人,在方庄支行下辖的十余个营业网点担任大堂经理助理,双方还会有进一步的合作空间。
大部分实习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社会或并无其他工作经历,意识不到自身能力、素质及心态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于参加工行实习的学生来说,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他们有职业准备,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据统计,有99%的实习生认为实习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也影响到了人生观。
工行实习工作也提高了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到:在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数据汇总中,两届毕业生中实习生73.9%的总体签约率比全体毕业生的签约率66.2%高出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届毕业生中签约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学生比例为14.8%,与2008届同比增加了8.8%;2009届参加实习的毕业生签约金融行业的比例为42.1%,与2008届同比增加了9.8%。随着参与顶岗实习人数以及与银行签约人数逐年上升,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多次与工商银行大兴支行的领导进行深入、坦诚地交流经验。在2008、2009和2010届毕业生中,有近30名学生与工商银行签订了就业协议,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将不断扩大顶岗实习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此外,顶岗实习也是进行帮困解困的重要措施之一。工行按人民币每7元/小时的标准支付实习生社会实践津贴,并对在离学校相对远的营业网点的实习岗位给予适当补贴。原则上,暑假期间每周工作不低于二十八小时,非暑假期间每周工作时限不低于二十小时。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6推进深度结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积极探索“教学、培训、科研、基地、实践、就业”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研究的重点。“教学”是核心,“培训”是动力,“科研”是提升,“基地”是基础,“实践”是动力,“就业”是效果。这六个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6.1 企业的运营场所向学院开放,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拓展到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高校,为高校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6.2 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院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院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降低企业用人的成本和风险;
6.3 学院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强自我提高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企业人员走上讲台,教师走向企业,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小虎,王乐乐,李晓辉.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0,(5):173-175.
一、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狭义上,生命教育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可怕的灾难甚至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而,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例如,针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中“火山与地震”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提前一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前的征兆和来临时的应对措施、危害等资料。上课时先播放经过剪辑的关于火山喷发和大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灾害短时间内毁灭家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震撼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接着启发学生找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组介绍之前要求准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处汶川大地震区的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奇迹的案例——因为学校平时重视了劣质教学楼的加固,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紧急疏散演习,因而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作小结并升华:虽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伟大而充满奇迹并值得珍惜的,我们可以用知识努力去守护生命。
二、利用地理灾害教学强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阐述到: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涉及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灾害教育可以强化生存教育。
例如,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气候中“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针对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灾害进行自学归纳——六种气候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然后分小组介绍学习成果,这样既对我国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结合2013年初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因雾霾天气造成重度空气污染现象,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续而严重的空气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灾害?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后面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在全班分享各小组成果,直到分享完毕。当然,如果是地理教师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以此为主题,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达到在地理灾害学习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结合地理灾害教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理解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条“课程性质”中写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明确了“生活性”是地理课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灾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也为人们认识地理灾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灾害教 学用活生生的实例,警示人类居安思危、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丰富生活教育的领域。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研室;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基地
概述
我国高校目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轻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内容更新慢等缺点,使得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工程型人才的大量需求。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与凯盛重工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国家级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建设的目的是落实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这给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求;中心的建设要求企业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使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这要求高校改革现有教学方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轻实训的缺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本文从工程实践教研室、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四个内涵进行建设,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层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工程技能训练为基础,建立适应现代机械工程技术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并逐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对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各种课内外科技活动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1.内涵建设
1.1工程实践教研室建设
以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整合校企创新团队、实验师、工程师等工程实践教育类教师,加强工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工程实践教育教研室,负责工程教学研究与指导。
(1)结合学校和学科特点及校企发展定位和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思路、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的制定。努力推进工程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进一步明确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掌握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工程教育教学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为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2)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企(行)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企业文化氛围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化、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团队建设,培育中心工程文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学科研队伍,打造机械工程国家级学术创新和工程教育团队。
(4)建立中心内部的管理体制与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有利于稳定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和环境,吸引高水平人员从事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
1.2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1)整合校企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资源,建设工程实训基地。以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机械工程实训中心,机械创新实验室等为主体,形成了一个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实验教学、专业设计教学及创新研究的实验教学平台,负责学生的工程素质基础训练。
(2)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设置、企业文化氛围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化、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课教学与管理。
1.3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1)产学研结合,整合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工程实践基地。基地主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机械工程领域企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落实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实习、实训和实践环节,负责学生工程素质专业训练。
(2)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的管理,完善一体化基地建设模式,提高资金投入效率和设备、场地的利用率,扩大接受学校师生和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提升基地的教学与服务质量。以“双主体领导、基层组织融合”的合作共建模式为指导,规范管理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全方位的沟通协调体系,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提供管理机制和制度保证。
(3)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课教学与管理。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评价标准,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实习质量。
(4)校企结合,打造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就业双基地。通过面向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使学院与企业、市场紧密稳定地结合;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形成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1.4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1)以科技创新和创业为指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面向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生,通过设置科技创新基金、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训练。
(2)构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精心组织校内外学科竞赛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科技训练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企结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培训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训练。多方筹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培训机构,专门对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与创业项目进行支持
2.解决的问题
2.1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在合作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2.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校企联合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技能考核方面,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2.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安排高水平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人员待遇,鼓励青年教师下现场和企业挂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晋升和聘任时优先考虑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2.4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办法
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关系到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加强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综合评价和考核,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的有效手段。
综上,通过内涵建设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办法。
3.总结
本文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形成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培养的新机制,形成了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得到大力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邓志良.打造“信息产业园”,构建合作办学新模式――“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5:1-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矿工程;大工程观;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Specialty Teach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 a case study of Mining Engineering
Zhao Xiaozhi,Li Ming,Wang Ji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Zibo 255091 China)
Abstract: The“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measure in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mining engineering was selected the first batch of The plan to build professional. Through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s engineering character and non-engineering character, called large-scale engineer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related content of build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method of specialized teaching, learning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o on.
Key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mining engineer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teaching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采矿工程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
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承担完成的《重点理工科大学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观,这一观点主要是指: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从社会、市场需求和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习体系,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综合化、宽基础的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发展个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和发现,使之成长为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和更强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工程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的认同和重视。
1 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工程特性
采矿工程专业教育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中的矿业,矿业因此而构成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工程背景。矿业是开采和选别有用矿产,提供燃料、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的生产部门;生产对象有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元素和非金属矿等。
我国矿业历史悠久。殷周的青铜,春秋战国的铁业,秦汉的井盐,汉魏的煤,魏晋的天然气,成就即已可观。当今,矿产资源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资源之一,矿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95%的能源资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我国仅固体矿产产值在世界固体矿产总产值中就占16.53%,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由一个矿业弱国跃入世界矿业大国的行列。
1.1 采矿工程是多学科大综合、大交叉的学科
采矿工程专业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由自然地质条件、矿床开拓、采矿方法、岩体支撑、凿岩爆破、矿山运输与提升、采掘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排水、矿石的选别及加工、开采损害预防与环保、矿业经济决策与组织管理等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众多技术门类的集成,具有工程学科的高度综合性特征。
由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矿工程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强,学科交叉的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与新兴学科的广泛交叉,使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学科分支不断出现,学科界线逐渐模糊化。例如,矿石开采过程中的落矿、矿井地压、开采沉陷、露天边坡、岩爆、冲击地压等岩石力学行为,运用一些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已很难做出圆满的解释和解决,因而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领域探求。通过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途径来处理和解决复杂的对象是已为近年来科技发展所证明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趋势。
1.2 采矿工程受非工程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
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工程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其他许多非工程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矿山开采会影响到当地社区公众的各种利益等等。因此,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不单是技术和工艺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市场、法律、生态、地域、心理和生理等众多因素。
1.3 采矿工程受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全球化的实质是物质、资本、人才、技术及文化的全球流动,是资源与市场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竞争加速变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潮流,它也是全球矿业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目前矿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行业,矿产品的贸易、矿业资本的流动、矿业服务等都已实现了全球化,同时还将受到全球性问题和事件的影响。矿山企业不仅关注如何从地下采出矿产,加工矿石和在矿山经济寿命结束时就闭坑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而且在国际视野中更加关注社区公众利益问题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以及影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问题。
全球化提出了为了适应全球化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和现代采矿工程师的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当中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趋势推动下的教育思想的变化。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视野的前提是要了解各国文化和通晓国际规则[2]。
1.4 采矿工程是一个总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
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矿产资源的地质赋存条件及其品质因地而异,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矿床;即便是同一矿床的不同地段,也是有差异的。资源赋存条件不同,自然丰度存在差别,意味着开采加工条件有难易之分。针对不同的矿种和矿床,甚至同一矿床的不同地段,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对象。如矿床覆盖层的厚度决定采用露天开采或者地下开采方式;矿体厚度、地下水、温度、岩石应力的集中与分散、地质构造情况等都会影响采矿方法、工艺设备的选择。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创新性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应强调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加强学科渗透作用,把人格教育与常规专业教学结合起来[3]。
1.5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山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从单纯需要技术人才到需要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人才的变化。单纯掌握采矿技术与工艺的人只能是一个“技术人”,对矿产开采业来说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工程人”。21世纪矿山企事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科学人文素质和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热爱矿业、愿为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思想品质,以及能胜任艰苦工作的身心健康的体魄。
知识范型和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非工程因素对工程问题影响的更加增多,使得采矿工程学科的界线逐渐模糊,许多工程事物都属于复杂系统,而许多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又常常是系统工程,这些变化必然会在采矿工程界的人才需求方面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都给采矿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在大教育、大工程的视野中建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2 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工程教育观
大工程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强调综合和创新:综合化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系统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国外工程教育有较长的历史,它们的教育实践也说明这一点,如美国工程教育界面对新时代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对“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并日益达成共识:现代工程师应该是个多面手,要具备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要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如何处理好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既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又能适应将来风云多变的职业领域。
学校教育是工程师成长的重要基础环节,首先要注重学生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教育;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4]。
2.1 转变思想观念,按大工程教育观构建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类人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素质的通识性,深刻反映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就是要在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科学精神、工程意识、人文素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相互结合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采矿工程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战略性的特征,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采矿工程人。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的自我完善,围绕着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进行,不仅要注重工程工具理性,更要重视工程的终极理性,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需要激发智慧,更需要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需要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2.2 以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建立新型的专业学习体系
(1)采矿工程专业新的学习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现代采矿工程人才需求特征为指导,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建立起不同教学内容、各个教学环节、多种教学方式之间相互关联,综合集成的专业学习体系。
(2)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要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就必须依靠厚实的基础。基础学科是技术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生长点和发展的根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条件是基础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增设一些面向未来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在内容和时间上占有适当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学生毕业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采矿工程是由“勘探-研究-设计-建设-运行-经营-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经济以及人文、环境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着这条链的后移,经济、人文内容的比重将逐步增加。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大力提升传统意义下的“非专业”课程的地位,使之成为能够兼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社会发展等诸方面,体现时代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
(4)高度重视人文科学的教育。采矿工程专业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的文化陶冶、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不足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人文为工程技术启示方向,解决工程技术的价值理性等问题。科学技术课程挤占了人文和艺术课程应占的分量,或者把人文和艺术课程的教学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专业教育就会偏离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受教育者在利益驱动下展开竞争,竞争可能扭曲人性,人也就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5)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创新学习。创新能力是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批判性思维[5]。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采用类似于MBA案例教学方法,开设“采矿工程案例分析”课;还可推行研究型学习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地工作,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
(6)重视课堂外的教育。课堂以外的空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专业学习系统不仅应有列入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内容,还应包括未列入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内容。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活动,实行导师制,实验室开放等,从多个方面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面向采矿工程实际,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采矿工程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理应成为专业教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但是,近年来教学中存在的重“学”轻“术”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实践教学实际上处于被“软”化的局面。一是实践环节的学时数由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定性和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而受到削弱;二是能接待实习实践的矿山企业很少,企业担心接待实习会影响生产,同时还担心学生的安全,国有企业不接受,民营企业没这个能力;三是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又难以进入人才培养的环节。
采矿工程师作为矿山工程设计、生产、系统运行与控制,经济决策与经营管理的主要策划与执行者,其本身的质量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经济与安全。进入矿山企业的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实习实践学习过程是难以承担实际工作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矿山实际,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和加强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要尽量结合矿山生产或科研真题真做,提高设计内容的综合性、设计过程的实践性以及毕业设计的完整性,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工程设计的思想、方法及分工协作的精神;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应由局部到全局,循序渐进,始终不断线。由此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活化,真正理解工程的本质,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精神、创新品质、自学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
(2)对于实验而言,要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门数,改变目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切实实行实验室开放,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独立计算学分。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6]。
(3)加强采矿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在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层次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关系,保证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有稳定的企业支撑。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因此,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应该成为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7]。
2.4 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
采矿工程是一个总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提倡创新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等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新技术,从而能够推陈出新,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使之在科学、技术和领导力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世界和未来。
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开设一些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创造工程等课程,另一方面,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或创造思维训练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特的专业创造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
2.5 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提高学生采矿工程专业的职业意识
职业素质是指学生能力在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个人职业成就和自身成长的集中且综合的表现,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学习任务的组织实施能力,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人际关系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以及一个人的人格独立性和专业责任心等。职业素质养成是以培养人的发展潜能和从事某种职业的潜意识,以及提高就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标准普遍提高,既要看学历,又要看能力,既要看是否懂专业,又要看是否懂管理,既要看技术水平的高低,又要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能使学生形成学习本专业的情感动力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心理感悟,职业素质养成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2.6 强化教师的工程素养
现在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强调论文和SCI、EI,强调纵向科研课题,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也势必会向这个方面努力,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教师队伍自身缺乏“工程训练”。在中国高校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没有太多参与一定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也没有多少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大学任教,对于采矿工程专业大批年轻的教师,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老师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和水平对于专业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特别重要的是应具备一定的矿山工程经验。否则,很难体会到矿山工作的真正特点,也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矿山工程问题的特殊性,不利于运用大工程观来培养学生。美国ABET对工科学校的教师要求是:多元教育背景,工程经验,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沟通的能力,学术水平,参加本专业的工程学会或是成为注册工程师。这样加强了教师与工程界的联系,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学校与工程实践的距离。
3 结语
当今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化、高集成的知识背景。因为一项工程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的事物,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为此,迫切需要改变狭窄的“技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观。既要加强工程专业教学的基础性、通用性,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综合化的大基础教育体系,又要防止专业教育的学术化、理论化倾向,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学独特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high/tbch/2010/zygcs/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7,19.
[2]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3]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
[4]徐长山,梁权,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9):35-39.
[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